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教有所思读后感 >

最新教有所思读后感五篇

最新教有所思读后感五篇

【#作文# #最新教有所思读后感五篇#】本文为趣祝福小编用心挑选的高质量“教有所思读后感”新闻,并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对某一问题产生了新的见解。读后感这种文体,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阅读后的心得和感悟。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请您将本页加入收藏夹,以便下次阅读和分享!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1】

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当教师首先是当回自己,不要刻意扮演,更不要老想着证明自己像个老师。你无须证明,你就是老师。

如果你真实,如果你本色中有善良和美好,如果你有追求学问的勇气和策略,那么就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你自己吧,不必遮遮掩掩,不必正襟端坐,像个被人供奉的神灵。尽管你也许并不高大,也不漂亮潇洒,但是,你是最美的。“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以伤害学生的心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不是真正的教育。”***的文章让人了解,教育是需要思考、需要理解、需要爱的。

二、要挤出时间做一个随手记的老师

文中谈到***坚持写教育日记,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

”正是这些“小文章”,正是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许多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很多人却总是因为忙,没时间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成为文字。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写教育日记,腾出时间做一个会手写的老师。教学和思考将使繁琐的工作变得容易。且教且思,会让重复的工作变得高效。

三、关爱学生,收获教育幸福

如果一个老师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一种研究方式,那么,他就获得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乐趣,在这种乐趣下,在硬性的体制与良知之间会形成一种弹性,他不会以师者的身份凌驾于学生之上,他不会只求让学生得一个高分,他不会用金钱去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镇西就是这样的老师。正是缘于此,他与学生的关系可谓水**融,“有人不相信现在居然还有这样的师生关系!

”这让李镇西感到非常自豪。时下,有不少教师感叹现在的师生关系很难处理,我想,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关爱自己的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对待自己的学生。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的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催我奋进!教师的工作是重复性和创造性的。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平凡。

可是平凡,却绝不是平庸。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成为像李镇西先生那样的名师,但至少我们正在努力的路上!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2】

(法学院,2年级,12年历史,曾丹丹,2012084273)

那天,我从图书馆借回来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细细研读起来。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虽然我只是一个还没有毕业的师范生,但是以前辈们的经历、经验为镜,不仅可以为以后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况提供借鉴和解决之道,也能够触摸到前辈们的真知灼见,以此将自己思想境界提升一二。

刚开始知道李镇西这个人,是在课堂上,老师向我们略为介绍了几个当代著名的教育学者、名校长和班主任等等,例如魏书生之类的,后来又看几个**,其中一个就是李镇西老师的,主题为爱心教育。当时对他的教育思想略有了解,但非常粗浅,不全面且不深入,开始阅读《教有所思》之后,我一下子就被书本里面的李镇西的生活经历和其所教所思吸引了,一口气扎进了《教有所思》中。

翻开书的封面,背后是李镇西先生的个人简介和**。一眼看到李镇西老师的形象,我感到非常惊讶,我原以为他是一个慈祥的瘦个子,但是我从那张**上看到的李镇西老师是一个有着洁白牙齿笑容灿烂像个孩子一样纯粹地笑着的人,他有着一张圆圆的脸,鼻子架着一副眼镜,穿着一件洁白的有领短袖上衣,动作自然随意,面对镜头就好像在对着自己的最亲密的朋友一样轻松惬意。

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明白了什么,难怪他能够写出《爱心与教育》这样的书来,人们都说相由心生,这样说可能有些迷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精气神往往也会表现在外貌上。《教有所思》中的李镇西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人是一个有着一颗童真的心和童真的笑容。

这样的人,赤城待人,忠于自己的心,对工作充满热情,热爱生活,原来我是对的。真正走进《教有所思》之后,你会发现,李镇西老师就是那样的人,实际上,我的猜想不足以概括书本里展示的李镇西老师个人优良品质的一二。

在代序中,浓缩了李镇西老师思想的精华,在这里,你会知道,教育对于李镇西老师来说,就是他的生存方式,甚至是他生命的体现;他有一颗童心,所以能够感受到学生对他的感情,能和学生心心相印,他曾和学生一起在黄果树瀑布下被飞花般的瀑布将浑身浇透,曾与学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学生在这些个过程中,油然而生风雨同舟、相依为命之情,同时又感到无比幸福;他把教育当成一生的事业,把由学生的爱升华为责任,把育人当作使命。

他的使命不仅是教师的使命,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李镇西老师从傅雷给他的儿子傅聪的信中得到启示,认为:(自己)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教师。

知识分子的特征是思维、批判和创造。而他在工作中、生活中就是这样做的。在《教有所思》这本书中,你处处都可以看到李镇西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这些特质,他“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

借用一句书中形容,就是“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

就是抱着这种信念,李镇西老师的笔下诞生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未来》、《花开的声音》等等一批反映他人生故事、教育感悟和社会思考的著作。

《教有所思》正文部分有六十篇文章,每篇文章反映的李镇西老师的经历、教育感悟、引发的思考都不一样,例如在《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的这篇文章中,李镇西老师的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说他对李镇西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总是像小孩一样纯真!

”李镇西对自己保持童心不以为耻,反以为豪,并阐述了一番自己对于童心的理解,愿自己永远童心不泯,也愿其他人能够永远童心闪亮。率性且无畏,坦坦荡荡地面对人生!李老的这种风骨,何其快哉!

而在《万炮齐轰假教育》中,李镇西老师用幽默诙谐地口吻描写了一段真实发生过的自己亲身经历的“造价”教育往事,他对于这种现象深恶痛绝,为遭遇这一切的不得不参与造假的师生们感到痛心不已,借此呼吁大家抵制教育造假。他身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批判和作为一个人的良知、一个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顾名思义,《教有所思》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李镇西老师在自己的教书生活里对自己遇到的种种社会现象的思考。在他的思考中,包括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造成的危害,产生的种种影响,解决的方法,批判现有的教育弊端等。最让我敬服的是,他敢说真话,也勇于说真话,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善意提醒或警告而闭嘴,不会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视而不见,不会因为权威而不去质疑。

他在《读《美人赠我***》中就诚实地表达了自己对王朔作品的看法,以及对从王朔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王朔的这个人的做法和态度表达了抨击,认为那本书作者的矛盾是很多的,觉得“他们抨击了许多知识分子的‘不干净’,但唯独他们自己是干净的”这种人生态度,其实说的其实也是王朔自己。又比如他在《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中,尖锐地提出,“一些教育者不但抛弃了教育应有的崇高与神圣,也抛弃了孩子精神世界不可缺少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的智商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他觉得“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生活的技能与生存的智慧,还应该给学生以人之为人的精神世界”、“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持孩子善良而富于幻想的天性”。

而在《女儿的长发祭》这篇文章中,李镇西老师在“祭祀”女儿即将失去的长发的时候,由女儿的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因为学校规定而必须剪掉这一事件中,意识到中国教育的一个不合理的情况,“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于一切都整齐划一,在很多时候,即使教育思想完全一致,教师和学生的任何一点‘与众不同’也会遭到扼杀。”他为现今在一切方面以教育的名义剥夺学生各方面的个性这种现象而悲哀!

李镇西先生不是理想主义者,也不是浪漫主义者,尽管他的一些头衔经常让人产生这种错觉。事实上,他是非常现实的一个人,他能够清醒地看到中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的种种不好的不合理的现象,并且从未因为现实条件的阻挠而放弃,一直在试图探寻改进或解决之道,艰难而曲折地前行着。例如在《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窒息中艰难前行》一文中,他就对关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遇到的两个从陕西某县城来的两个中学教师恶劣的生存现状和地位感到悲哀!

他知道我国许多边远地区一线教师的生存状况,他为这样的一线教师写了一篇《把祝福献给普通的老师们》,里面详细地真实地描述了他们的生存状况;此外在文中还记载了一个曾经富有理想却渐渐在现实中被碰得头破血流而又没有任何“话语权”,最后无法承受精神上的痛苦而决定“跳槽”的年轻语文教师的倾诉自白,觉得,“与其苍白无力地去‘开导’他们‘安慰’,不如想想: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如何为一切有理想的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广阔的心灵自由和精神发展的天地?”不囿于现状,不屈服于困难,不对现实视而不见、空谈理想,而是积极寻求改变,这就是李镇西!

读完整本书,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情况,李镇西老师《教有所思》里提到的人中,有许多人的名字在其他教育类的书籍中是重复出现过的,而且他们都是在中国或世界教育界鼎鼎有名的人物:朱永新、于漪、魏书生、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等,我在高万祥的《我的教育苦旅》里也看到相同的名字,而且高万祥、李镇西、朱永新等人还是朋友、师生关系,这让我不由得慨叹一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书为友,以人为镜,这些有着共同追求在教育的路上努力求索的前辈们,值得我们每一个师范生、在职教师去敬佩、去学习、去追随他们前进的步伐。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3】

用了五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教有所思》之后最大的体会。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人性、性格、幸福、愤怒、悲伤和欢乐。结合之前所看的《爱心与教育》、《最好的老师》,我对***为什么能够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渐渐找到了答案。

文如其人,通过读***的文章,感觉到***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小小的、初出茅庐的教师,***已经接受了真正的教育。别的撇开不说,单就平常教育工作中的一件小事说起。孩子渴了进办公室喝水,老师在教室里改作业红笔不喝水。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它已经挖掘出教育领域的一个普遍现象:平等关系、师生平等关系。学生进办公室喝水一定要自己动手,临走前也会谢谢你。

可你想到吗?当教室里没有水给你换作业红笔时,学生们会拿出他们最喜欢的红笔,毫不犹豫地跑到讲台上借给你。还有个女孩子更加细心地将红笔转一下,旋出红笔芯塞到你的手中。

而你拿起就抓紧时间改作业。我想知道你是忘了一件事,还是和孩子们在无形中划清了界限?你觉得这样的师生关系平等吗?

起初,我只对书中描述的老师和学生的故事感兴趣,但渐渐地,我对他的整个人都感兴趣了。借用***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

有些人成名,并不意味着他的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未必都成名。”***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经常提醒自己:

“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的书,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4】

用了三天时间,终于读完了李镇西的《教有所思》,掩卷闭目冥想,我收获了什么?一路读来,一路思考,其实读书也应做到读有所思,我们并不是一味单纯地无条件接受别人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岂能用别人的套路来充当自己的灯塔。我们可以去借鉴,去汲取,但不必全盘接受,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吗——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争取做独立且有特色的自己。

一、微观品教育

之所以说“微观”,是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与名师们相差甚远,岂能相提并论。我只能一叶障目似的看到自己眼前的教育,并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和高度,高屋建瓴或跳出教育之外看教育。虽目之所及之处充其量还算不上冰山一角,但我依然热衷于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也不止一次的去品读、去背诵,只有牢记在心,才能运乎于行,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是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其实这就是让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做到心中有生,而且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正所谓“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人人都是创造之人”,写到这里,不知为何倏然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做法,应值得我们深思。

我喜欢小林宗作,因为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关爱,特别是小豆豆,每次见到她都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让小豆豆有了很大的自信心。小豆豆总是很调皮,但校长先生一次都没有骂过他。小林校长是个让人喜欢的校长,有耐心,有爱心,还有一颗童心。他会对孩子们提出一些有趣的要求,比如午饭要带“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吃饭前要唱“好好嚼啊”的歌,衣服要穿最差的;他会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别出心裁的运动会,紧张刺激的“大冒险”,新奇好玩的“露营”、“泡温泉”;他会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孩子们可以自由挑选学习课程的顺序,可以在完成了学习后进行散步,边玩边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爬树,还请来“旱田老师”给孩子们讲课,甚至孩子可以在校园里随意地挖开厕所,只要把一切复原就没有问题……在他的眼里,连孩子们所犯的一切错误都是正常的,都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的“巴学园”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由,每一个孩子也都很快乐。呼吸着这样自由平等快乐的空气,孩子们知道了宽容,懂得了责任,也学会了爱。这些东西,都是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东西。我们作为老师的是否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听、说、读、写、思。可试看当下的课堂,还有多少教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把一篇篇文章嚼碎吐给学生,为什么不把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怕浪费时间。虽然课堂上学生说得乱七八糟,但恰恰暴露了孩子们不会学习的这一现象,也正说明为师者对于课堂上的收放还不能做到自如。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更应能在学生不愤时启,不悱处发。课堂如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开始也许孩子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会提问……真的会浪费很多时间,可如果长此以往坚持训练下去,教给他们怎样去提问、思考、学习……半个学期过后,定会面目非昨,我们既能轻松教学,孩子们又能学趣盎然,何乐而不为呢?“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教就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的境界。当然,要想到如此境界,非得用心对待不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备课,这种“一辈子”的准备,就是不要停住你阅读的脚步,以书为友,在书海中畅游,徜徉在翰墨书韵之中。不间断的读书,您做到了吗?

二、静心做教师

选择了教师这个在职业,就等于一辈子要与学生打交道,用我们的信念托起学生自由飞翔的心灵,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我们不应囿于按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们奋发图强。作为教师正如李镇西所言:我们应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生命与使命同行。让我们拂去生活中的繁琐,拭去吞噬人心的急功近利,为自己的灵魂恪守一方净土。在纯真中感动,在朴实中升华,用爱去融化。书中“师恩难忘”“心动时刻”及“凝望窗外”让我看到了一个性情的李镇西,那一份份情愫,那一缕缕感怀,在岁月中蔓延、沉淀、留香。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书香、墨香、悠远飘香,静思、凝思、一路沉思……

教有所思读后感【篇5】

继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我又捧起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从《直言不讳》到《爱心与教育》,再到《教有所思》,最大的感受就是***的文章真实、直白,娓娓道来,没有长篇大论的枯燥的论述,纯朴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向我们讲述着他在教育时的点滴故事,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中的一言一行,让人读来不由得与自己联系起来,反思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有所思》这本着作书共分六辑:边教边想、直言不讳、思念无限、说语**、我当校长、凝望窗外。每个系列包含八篇小文章,每篇文章都直接读入人们的心灵。

在百问简答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促进青年教师成长最大的因素是什么?”李镇西老师答:

“青年教师本人强烈的成长欲望。”看到这里我想到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从上学期开始园里将我调离一线,负责一些教辅类的事务,其中包括蒙氏操作室的管理,从这学期开始也负责给老师指导教具的操作方法(园内以前懂蒙氏操作的老师还有几个,到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

园里以前安排我给其他老师就蒙氏教具的操作方法做过几次培训,可是从开学到现在的上课情况来看,还是有一些老师不会操作。我想不会操作的原因一个可能和培训的时间有关,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把每一个教具的操作方法都讲解一遍,只能每个领域里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具进行操作演示;另一个原因是教师自身没有强烈的成长欲望,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在培训时有的老师可能看着挺简单,可实际操作的时候却一脸蒙圈,不知如何操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也就是说,老师没有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训练上,也就是说,他不会,或者他没有谈过。新网师郝晓东老师在上学期《儿童的人格教育》这门课开始学习之前就说过:

“不要把学习寄托于讲师,讲师只是指月之手。”是的,培训也一样,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有学习的态度,这样才会慢慢地进步,把希望寄托于培训,而自己在课前甚至连课都不备,进入操作室才想着今天要上什么,怎么能把课上好呢?怎么能成长呢?

有句话说:“不要试图叫醒装睡的人。”老师自己都没有强烈的成长意愿,靠别人推着拉着拽着,这样的学习收获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当校长》这辑中,李镇西老师写道:“教师要有书卷气。教育方面的问题太多了。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老师一般不读书。

”。正如李镇喜先生所说,教师不读书是不可思议的,但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很多学校几乎成了常态。书中列举了各种不读书的理由,以我个人来说,我算是比较喜欢读书的,可是我最主要的问题是“不会读书”和“不知读什么书。

”“不会读书”体现在我以前也喜欢读书,但仅限于读完了,看完了,属于感性阅读,凭着自己感觉、自己的喜好去读而没有思考,一般都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但去年,我在新老师的学习中学会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啃书。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与书的作者交谈。

现在我还远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许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未必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是我很高兴能学到这样的读书方法。感觉这种读书的方法让自己慢下来,有时间去思索书中所讲的内容,有时间去反思自己,把书中所讲的和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联系起来。“不知读什么书”——我以前读书看得比较多的书是专业类的书籍和和育儿类的书籍,但是一般都是跟风,今天出了什么样的畅销书,赶快买来看一看,明天又出了什么书,再买回来……书读了不少,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又不知该如何去做。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6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