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教育学课件 >

2024教育学课件九篇

2024教育学课件九篇

教育学课件 篇1

摘要:随着多媒体教学普及率越来越高, 课件制作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技能。近几年来, 为了鼓励教师设计优秀教学课件, 各级别的课件比赛层出不穷。课件制作貌似简单, 但优秀课件少之又少。怎样才能设计一款优秀的课件, 这个疑问似乎萦绕在教师的脑海中挥散不去。通过讨论课件的本质及其功能, 衡量课件的四个标准, 课件制作常见问题和误区, 试图帮助教师更深层次的理解课件, 并提高课件设计水平, 最终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课件制作; 教学设计; 课件标准;

一、正确认识课件

对“课件”的理解, 每个人都不相同, 几种观点如下:课件是一种软件, 与其他软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课件是一种教材的形式;课件是讲稿;课件是用于教学的电子信息和数据。以上对课件形式的解释或功能的描述, 都忽视了课件的本质是一种借助数字化资源解决教学问题的工具与方法, 它具有两点特征:一是数字化;二是能够解决特定的教学问题。

传统印刷的学习材料, 为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以及编写习惯的影响, 一般采用文字形式表述知识。文字能够精确定义或描述一个事务, 但比较抽象。从内容来看, 与传统印刷材料相比, 课件的表现形式更丰富, 它呈现知识直观化、多样化, 可以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知识。

课件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加工, 而不是课本内容的复制。课件的精华与特色之处, 也是使用课件的优势之一, 就是它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呈现教学相关内容。课件利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可以直观地组织、呈现教学信息, 能帮助解决由浅入深, 由直观到抽象, 化繁为简的教学要求。

课件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功能, 如利用课件可以代替部分内容讲解, 代替板书, 提问问题, 布置或检查作业。

二、衡量课件的标准

课件的教学设计实现得如何, 即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实现的教学策略和过程, 是衡量一个课件好与坏的标准。刻意追求使用复杂的技术来制作绚丽的界面及动画, 是违背了课件设计目的的。以下从教学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来衡量一个课件的质量。

(一) 教学性

制作和使用课件是为了解决教学中使用传统手段无法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学设计是影响课件设计的重要内容, 是决定课件水平的'关键。一个课件体现不出一定的教学设计思想与教学策略, 那它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堆砌。

教学设计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点, 合理地选择教学的呈现顺序, 教学媒体 (内容呈现与表现方式) , 以及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知识点划分, 使得课件能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通过采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 课件可以逼真地展现丰富多彩的视听世界;通过模拟微观和宏观事物, 课件可以生动、直观的表现抽象、无形事物, 简化再现复杂过程。

(二) 科学性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件没有教学内容方面的知识性错误, 其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内容正确。课件中的每一个字, 每一张图, 都必须是正确的, 教学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非常重要的。二是指课件所使用的素材、表现形式、动画与模拟内容要符合科学规律。通过多媒体特性可以让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是多媒体课件的一个特点, 但学习者如果记住的是错误的内容, 那么课件的制作是失败的。

(三) 艺术性

界面的布局、使用的色彩、字体、动画、声音等都是影响课件的艺术性因素。课件不同于其他多媒体作品, 它并不追求动画的多样, 色彩的艳丽, 课件艺术性的基本原则是简洁统一。简洁与统一本身也是对应的, 只有统一才有可能做到简洁, 界面简洁的课件才能保证让学习者将注意力集中于课件的教学内容上。统一简洁的界面让课件操作更容易, 可以提高课件的易用性。

(四) 技术性

技术性是指开发课件所实现的课件交互方式, 以及采用的工具与使用的功能。此外, 课件的技术性还体现在课件运行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很多课件不能正常使用, 是因为它们在制作过程中不考虑音频、视频与动画的格式, 以及复杂程度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

三、课件制作常见问题和误区

课件制作就是更好地实现设计者的想法。在设计课件时, 一定要围绕课件的三大功能去做, 即化抽象为直观、情境创设、交互练习。下面阐述制作课件的常见问题和误区, 并提出解决方法和策略。

(一) 教材搬家

制作课件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从书本上转移到课件上, 把书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变成课件, 即起不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也不能帮助学习者理解相应的内容。这样的课件, 反而会束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如果只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就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问题, 那我们还做课件干吗?很多课件内容应该并不是教材中的, 应该依据问题和目标来制作课件。

对于课件内容的选择, 不是去寻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内容, 而是思考还需要哪些、哪种类型的材料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额外材料可以是图片、动画等形式, 可以借助课件制作工具将其组织呈现出来。

解决方法和策略:

简化内容。对书本的内容进行简化提炼, 采用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

转换内容的表现形式。课件的教学内容可以借助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呈现, 因此制作课件时应当发挥课件的多媒体特性, 将原本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字内容转换形式, 借助图片或动画等形式表达出来, 化抽象为直观,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另外, 对于同一知识内容, 如果能采用多种感官刺激, 会达到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滥用多媒体

在课件制作中另一个常见问题是过于追求课件的多媒体效果。当一个页面界面凌乱, 动画太多时, 会干扰学习者的注意力。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很多课件大赛的评比标准忽略了实际教学内容的需求, 而过于看重课件的多媒体因素, 强调要有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要素, 这样做课件是“为了表现技术而使用技术, 为了动画而使用动画”。

解决方法和策略:

树立课件界面以“简洁为美”为基本原则, 课件的主要作用不是展示制作技术, 而在于传播教学内容。

在课件中使用动画、声音、视频或图片等多媒体表达方式时, 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表达, 要符合内容的呈现认知规律。

(三) 用课件代替备课与讲稿

课件是更有效呈现教学内容的一种途径, 是教师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 但实际上有很多课件在制作过程中, 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等内容都放在课件中, 很多教师只是将课件做成了自己的备课稿、讲稿或板书, 课件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解决方法和策略:

教师在制作课件前, 应该先取舍, 如果你能用嘴说得很好, 为什么要用课件代替你的嘴呢, 不要想着把所有内容都放在课件里。教学用的课件是给学生看的, 从教学设计角度来看, 现代的教学强调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习者不需要知道你的课件设计思路、经验、心得等, 不要把这些内容放到课件里。

(四) 没有导航或导航混乱

很多使用Power Point制作的课件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按顺序展示幻灯片, 并没有导航, 使用这种课件你会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只能按幻灯片的顺序来进行教学, 老师从以前的写板书, 变成了演示PPT, 很多教师患上了“PPT依赖症”。PPT变成了“拉洋片”演示, 让学生应接不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仅仅考虑到了自己教学的思路和过程, 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只是解放了老师, 却耽误了学生。没有导航的课件, 教师仅能按设计好的顺序和思路在课堂使用过程中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不利用课件的推广和重复使用, 也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解决方法和策略:

依据目标与知识点设计课件代替按教学过程设计制作课件的思路, 课件的导航也因此需要依据知识点进行设计。

简化过渡内容。从一个知识到另一个知识之间的组织顺序具有内在的规律, 所以不需要把这部分内容做到课件中, 但如何安排取决于教师的选择。

四、总结

课件制作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直观、结构化呈现, 让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变成容易理解的内容, 以帮助 (学习者更好地吸收教学内容。有的教师把讲解的每一句都放在课件中, 在内容上倾向贪大求全, 反而忽略了课件是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输入这些不必要的内容不但影响课件制作效率, 而且也影响课件的使用效果。

多媒体教学普及率越来越高, 教师需要在课件的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 设计灵感的来源需要平时多学习、借鉴优秀课件的教学设计以及留意影视作品、广告的创新理念, 多总结提高课件制作水平, 避免上课尽管很“现代化”, 但是却不能取得什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方.PPT课件高效制作 (第3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7.

教育学课件 篇2

教学任务:

1.初步掌握上两步掷垒球或沙包技术,提高投掷能力。

2.通过拉绳比跳游戏,发展灵敏、力量等素质。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

(2)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

成纵队,四人一组依次进行练习。

(4)注意事项:

1、先让学生徒手挥臂练习几次,随后听教师口令统一投掷。

2、要求投掷时注意蹬腿、转体、挥臂的动作。

3、在场地上划两条15米长的并行线距离2米,一条线为投掷线,另一条为预备线。

4、听到老师喊“预备”才能进入投掷区,按老师统一口令掷和捡回投掷物。

(1)方法:

参加游戏的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均成一列横队相对站在两条线后,两队排头分别站在两个圆圈内,各握绳的一端。游戏开始,两人同时做连续单脚跳,并用力拉绳,能把对方拉出圈外或迫使对方提起的脚着地,得一分,然后两队依次换人进行。最后以得分多的队为胜。

(2)规则:

1、互拉绳时,绳脱手,脚踩线,换脚跳均为失败。

2、双方同时失败均不得份,两队各换下一人进行。

(3)注意事项:

1、要进行安全教育,严禁开玩笑或在用力拉时松手。

2、分组时注意体力强弱调配要适当,男女生可分组进行比赛。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4・下课。

指在活动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对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安排或策划。设计具有下列特点:①设计的超前性和预测性。②设计的差距性和不确定性。③设计的创造性和想象性。

2.教学设计:

国内外学者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界定(见 P186) 。

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①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这里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然后从“怎么教”入手,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具体直观地表达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教学绩效作出评价,根据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以确保教学和学习获得成功。

②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出发点。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对学习者不同特征的分析,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它强调充分挖掘学习者的内部潜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有效进行。它注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着重考虑的是对个体学习者的指导作用。这与传统教学的、以学习者平均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③教学设计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传媒体系,从而保证教学设计能获取优化的教学效果。

④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的,所以,它是以学习者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为出发点,进而捕捉问题,确定问题的性质,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目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不是以方法设问题,而是以问题设方法。这就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活动形成优化运行的机制。

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

1 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2 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3 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 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5 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6 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上述基本程序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

1.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这种模式将教学过程看做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是学生,“产出”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模式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见图7-7,P189)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gne,1916-)和布里格斯提出了系统分析模式应遵循的十个基本步骤:

(1)分析和确定现实的需要;

(2)确定教学的一般目标及特定目标;

(3)设计诊断或评估的方法;

(4)形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

(5)开发、选择教学材料;

(6)设计教学环境;

(7)教师方面的准备;

(8)小型实验,形成性评价及修改;

(9)总结性评价;

(10)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教育学基础课件]

教育学课件 篇3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概念是构建物理知识大厦的脊梁,我们要学好高中物理概念,首先就要对物理概念及其分类有所了解,同时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也是有法可循的.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学生;感知

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是学好高中物理,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之所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概念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分析,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物理概念”,就是人脑对事物的物理属性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生成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的生成是人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其中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将构成概念的内涵,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和对比组成了概念的外延.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性反映,包括电荷、理想气体、匀速运动等;另一类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量描述,包括质量、电流、位移等,这一类一般又称为物理量.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

学生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得、保持和提取,因此笔者也将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分成习得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本文重点谈习得这个环节的策略,学生概念的习得过程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对应的习得策略主要针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项内容.

1.实验感知策略

所谓“实验感知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实验器材将某些现象反复重现,让学生通过感官来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进而提炼出对应的物理概念.实验感知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观察是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和物理仪器,对有关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获取相应的感性信息,为掌握事物本质积累对应的素材;(2)推测,推测是学生整理收集的信息,并由已知的结论对某些未知结论进行推测和判断,并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形成概念化的猜想;(3)实验,实验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它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各类物理仪器或材料对已有推测进行验证,从而证实概念在对应范围内的正确性.例如,有关“机械振动”的概念,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展示树枝晃动、浮标起伏、钟摆摆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对应现象的共同特点;教师由此告诉学生这就属于“机械振动”,并鼓励学生推测出:机械振动就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进行的的往复运动;教师再通过实验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的运动情形,由此引导学生科学地建立“机械振动”的概念,并且逐步认识到“平衡位置”、“往复运动”、“回复力”等附属概念.

2.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在系统化学习物理之前,学生会自发地对生活现象或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一些概念,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体系,这里面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与物理现象有关,但是这些物理类的前概念往往由于其过于肤浅和主观,因此存在着不合理性,它们对科学概念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概念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转化前概念,相关策略就是所谓的“前概念的转变策略”.前概念转变策略的实施程序包括:(1)暴露,前概念一般具有隐蔽性,在组织概念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暴露出来,由此激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认知体系的动摇,为新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2)批判,通过实验、逻辑推理等手段让学生发现前概念的'错误,由此产生重构概念的需要,同时批判前概念过程也正是新概念逐步建立的过程,正所谓“不破不立”,破和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提问:一张纸和一枚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谁会更早着地?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回答硬币先着地,这就是前概念的暴露过程;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将纸揉成纸团后与硬币同时释放,却得到同时着地的结果,该现象就是对学生前概念的直接批判,学生对落体运动的研究需求越来越强烈,其后教师再通过毛钱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3.分层理解策略

分层理解策略是学生围绕所学习的概念,先通过现象来把握住核心,然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来分析其共性特征,再通过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并理解和运用概念.该策略的具体实施程序包括:(1)明确现象;(2)抽象概括;(3)总结结论;(4)理解运用.例如,在学生对“动量”进行学习时,教师先通过情境创设来让学生明确现象:小孩和大人相撞,谁容易摔倒?学生通过分析之后,明确彼此作用的效果应该由质量和速度乘积来决定,由此总结出概念:动量,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乘积.教师再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处理中,对动量进行运用和理解,进而明确:动量属于矢量,其运算要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动量属于状态量,对应某一时刻和位置;动量具有相对性,要明确参考系;动量的单位是kgm/s.当然,我们的概念教学,也切不可一谈概念、规律,就是实验探究,某些理论规律适合让学生在严谨地数学推导中实现规律认识的,这还是要求教师启发学生进行理论推导来进行,由此才更加有助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规律.一旦教学方法得以确定,课堂情境的设定基调就确立下来.一般情况下,启发分析教学适合以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进行新课;而讲授式教学则适合创设信息类情境,探究式教学自然需要营造探究型的情境.高中物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学习时,务必要匹配物理概念的具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大程度地挖掘物理课堂的价值,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教育学课件 篇4

教育学教案

课程:规划与教育091题目:第十三章综合实践活动第一节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从而做好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顺利的完成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为孩子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以及孩子形成健康心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学生可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况,为今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回顾自己和周围同学、朋友、兄弟姐妹多年来的学习经历、中小学活动情况。你参加过春游、秋游、野餐等吗。或者举办了什么兴趣小组,一起做了什么活动。

学生的结果可能是:参与或不参与。

在学生复习的基础上,介绍了活动的意义。

2: 总结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3: 本文论述了综合实践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1: 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1经济全球化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

2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

三。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

4可持续发展时代对中小学生素质的要求

二:改革中小学课程教学的需要

1. 课程教学目标单一

2课程教学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

3. 学习方式单一

4: 本文论述了综合实践的产生、发展及其国际比较

五:论述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重点、难点)

1: 综合实践是一门经验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三:综合实践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4: 综合实践是一门管理课程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1: 提出问题复习上一章的内容,并在课后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

2: 1。在新课程指导下进行自学,了解基本内容;2.启发质疑;3.组织讨论,进行排疑解难;4.辅导练习,多方验证结论。

三:巩固复习;

教学后记:

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并非要“专题报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学之中一,也无需长篇大论。特殊的学生群体说明了全面的实践活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既让学生了解综合实践的意义,又让他们认识到综合实践的必然性。

教育学课件 篇5

一、分层作业的设计以及巩固和发展

(一) 降低后进生作业难度, 增加后进生作业量, 培养后进生学习能力

后进生学习过程中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以及欠缺对知识的掌握, 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基础知识, 后进生才能跟得上学习进度, 从而提高学习成绩。以小学语文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 课后作业设计为: (1) 朗读古诗, 画出重点词语。 (2) 分别抄写和默写一遍古诗, 了解大概意思。 (3) 理解整首诗的主题, 默写重点诗句释义。而小学语文的记叙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它的课后作业可以设计为: (1) 朗读一遍, 挑出其中不会的生词。 (2) 选择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抄写下来。这种抄写性作业, 可以提升后进生的知识积累, 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不仅培养了学习的兴趣点, 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虽然后进生的课后作业量比其他学生作业量大, 但有助于后进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通过这种方法, 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小学语文基础知识。

(二) 提升优等生作业难度, 缩减优等生作业量, 充分发挥优等生学习自主能力

优等生由于学习底子扎实, 对基础知识掌握性高, 所以无需和后进生做相同的课后作业, 可以用高难度扩展性的练习取代基础知识的练习。培养用开放性思维做一些具备综合性、探究型的小学语文作业, 从而保持优等生在小学语文方面的优异成绩。同样以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 不用像后进生一样, 做基础性准备工作, 优等生可直接掌握古诗的主旨或者主题, 掌握重点的词义、句子。他们的课后作业可以直接为: (1) 总结重点词的词义与重点句子的句意, 写出古诗的主旨大意。 (2) 背诵古诗, 并且搜集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类似的诗句, 明晰两首诗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而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来说, 它的课后作业可以为: (1) 浏览全文, 总结主旨大意以及作者心境。 (2) 学习鲁迅同时期的其他文章, 归纳整理几篇文章的相似之处。优等生对于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相对较好, 所以对知识的领悟速度也快, 适当加强作业的难度, 能激发优等生小学语文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三) 适度提高中等生作业难度, 适度提高中等生作业量, 合理发展学生学习水平

中等生是处于中等水平的一类学生, 他们既会因为自身的刻苦努力能够成为优等生的一员, 也会由于对自身要求的不严格成为后进生。对于他们课后作业的布置应该处于适当的状态, 要更切合他们学习的实际状况。在作业布置的时候, 要给予中等生自信心去掌握基础知识, 在有余力的时候完成发展目标。也就是, 既能保证能够摘到果子, 蹦一蹦能摘到更丰硕的果实。增强自信心与坚持力。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为例: (1) 抄写古诗, 默写古诗。 (2) 依照上课讲的方法, 找出这首古诗的立意, 并搜集相关的诗文阅读一下, 增进对这类古诗的理解。这样的话, 能够适度扩展学生的思维。在批改作业的时候, 适当提问下学生对于此篇诗文的理解, 避免学生的偷懒现象, 也能够更好地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可以将作业设计为: (1) 摘抄出来重点的不会的词语。 (2) 自行找出本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并与同学结为小组互相交流探讨。这种开放性既有助于团队合作, 又有利于中等生严格把控自己不掉队。总而言之, 教师从宏观中严格调节好作业难度和作业量, 给学生下发适合自己的课堂作业, 调动学生学习和做作业的积极性, 让他们自主地安排自己做作业情况。在做作业的过程中, 不只注重课业知识的积累, 在思维和思想上也要有所收获。在做作业的旅程中, 找到自我, 发现自我, 从而超越自我。融会贯通, 做知识海洋中的快乐遨游者。

二、通过对分层作业的评价, 带给学生阳光与自信

每次学生反馈回来作业的时候, 由于作业是分层设计的, 所以批改和评价时也要注意有所区分。在新课改下, 作业评价的目的.更多是为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与错误, 并作出一些改良措施。从关注学习, 再到关注学生态度和情感的生活, 帮助他们协调好自身的方方面面, 认识自身, 建立良好自信。根据不同的作业难度, 不同的作业量, 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给出的评价也应该是不同的。当老师看到在课后作业中, 学生展示出来的认真态度以及最近在学习上面的进步, 老师的评价应该多加以表扬, 鼓励学生维持这种好的状态。例如:“最近的作业都完成得很好, 让老师很高兴。”而对于一些作业完成情况不算好的同学, 也要给他们些鼓励的话语, 比如:“老师想了想, 我们班囡囡最近做作业是不是有些马虎了, 我们囡囡要是不马虎肯定都能做出来的。”这种评价一方面提醒了她在做作业时出现的问题, 又加强了她的自信心, 学生看到后就会虚心改正, 努力提高自己。在评价作业时, 以一种婉转的语气还有设身处地的立场, 就会赢得她们积极的配合,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会思考、会自责, 然后会下决心主动改进, 而不会产生反感的心理。用心去理解与爱学生, 就会让教学这件事变得很简单。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其优化设计与实践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并且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语文作业进行分层的设计, 能够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语文的乐趣, 弥补自身存在的问题, 真正做到快乐学习, 让学生在灵活有趣的作业练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开阔眼界, 丰富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朱桂英.关注差异, 分层发展——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策略[J].新教育, 2015 (8) .

[2]何兴华.小学高段语文作业的分层设计和应用[J].新课程 (小学) , 2015 (8) .

教育学课件 篇6

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思考论文

目前,有效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在高中地理课堂,随着学情、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因素的变化,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在一定的情境下习得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高中地理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必须结合学情,整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构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情境。

一、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构建问题情境

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中,学习的很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并且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方便生活。针对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来说,学习的内容都是生活中的内容,只是经过了概括,整理成章,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和思维高度。所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巧用知识迁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教师不但减轻了教学负担,简化了教学过程,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下学习。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随处可见,很多的生活经验其实都是地理学上的`知识,只是学生不知道是地理学上的知识罢了。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鲁教版《大气运动》相关章节的热力环流的内容的时,知识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参与性不高,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开展授课。过程如下:“在我国,南北温度差异较大,北方和南方夏天较热,生活起来很不舒服,那么为了过得舒适,很多的人都会在家里安装空调。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提升温度,人们会安装和使用暖气。但是细心的同学肯定会发现,在空调和暖气的安装上,有着一定的差异,空调一般都是安装在房子的上面,而暖气则是安装在所住房子的下面,这是为什么呢?”细心观察的学生肯定有这样的印象,不细心的同学可能觉得有点儿茫然,也会促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学会观察。问题的提出肯定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寻求问题的答案,不妨让学生尝试着回答问题,一般来说,学生的答案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卖起关子,先不告诉学生答案,这样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找到问题的答案。学完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着回答问题,学生就可能分析出其中的缘由了。为什么是空调在上,暖气在下?通过天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和热气环流的常识就可以找出答案:在空调输送冷空气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密度较大,气体做下降运动,而暖气周围空气热会做向上运动,这就是原因所在。

二、激发学生思维,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

新课改下设计的高中地理教材,更能突出学生三维目标的教育,强调学生探究意识、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几乎在每一章节或者每一单元之后,都会涉及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者一些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其实就是课堂的延伸,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定的真实情境,为学生理解、消化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平台。在实践或者实验活动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都会得到激发和提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一定的情境下,依据习得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就以当堂课学习的内容,创设比如森林开发的实践探究问题,为了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教师要先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分别扮演的角色是开发商伐林部、政府相关部门、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官员以及森林中的动植物代表。给每小组一定的讨论时间,让他们分析砍伐森林的利弊与影响,对于森林的过度砍伐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反思自身角色与森林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最后针对自己的反思拟定一个开发的合理方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又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情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媒介也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一线的教育教学中。在高中地理课堂,牵涉到很多的地理符号,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多媒体可以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直观的知识,让学生拥有参与式的体验感觉,进而掌握住课堂所教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一节时,通过FLASH的课件形式,逐一展示黄赤交角,同时模拟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及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周期变化,让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存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这样,通过演示学生逐渐在脑海中树立起了地球公转的动态立体图,进而对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情境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在情境课堂改变了以往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和被动式的学习模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中地理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一定要结合教材和学情,有选择地创设情境,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育学课件 篇7

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物理学科的教学也在发生改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研究,笔者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注重整体的认识,科学制定阶段教学目标

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不同学段的教学中必须制定出不同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地有长远的教学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高一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和规范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差异很大,我们在教学时要做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很快适应高中的物理学科,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上找到快乐,对物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怎样掌握基础知识。学生在高一就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前认真预习,知道这节课大概要解决什么问题,课上就有针对性地听,效果肯定很好,课后加以训练,使课上的内容更容易巩固。教师应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训练。另外,对基础知识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譬如:必修一的第一章《运动》主要要让学生了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最后,让学生学会规范。规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思考问题的规范,也就是应该怎样思考问题,思考的顺序是怎样的。如果没有一定的规范,思维就会非常混乱。另一方面,解答问题的规范,让学生在答题时书写工整,逻辑严谨。高二阶段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课堂效果。要想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精心备好每一课,有针对性地选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节课,课后还应该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另外,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二的学习,是为高三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才能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才能快速掌握新知识,才能更全面地掌握物理规律。高三阶段主要是综合应用,注重知识类比、总结、迁移。高三已经进入复习阶段,复习时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结构,知识点间的联系、迁移等,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难点。往往复杂的问题会出现很多的'知识点,关键是我们怎样才能将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怎样串联才能把问题解决,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做好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并能解决。这样,学生对物理的复习会越来越有兴趣。另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能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己通过理解,总结出的方法、结论等,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关键要引导好学生怎样去总结,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近几年高考大多数物理情境和物理模型来源于日常现实生活,在复习时,教师要注重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应该用什么样的物理规律来解决。

二、注重团队协作,让课堂更和谐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如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更好呢?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教育的观念要学会转变,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点滴。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能以成绩来定学生的好坏,成绩好、学习态度好的学生我们要肯定和表扬,但成绩差的学生我们也要鼓励,让他们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样,学生会充分地信任你,会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相互协作,让课堂充满活力,课堂的氛围会更融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协作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毕竟有限,怎样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我认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必须相互协作,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能主动与别人合作,就能取长补短,发扬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学习的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进步会越来越快。

三、注重教学过程,采用多元教学模式

物理的课型有很多,基本分类有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评讲课、习题课等,不同的课型教学模式肯定会不同。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对于一些新授课可以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来教学,譬如:“楞次定律”的教学。前面学习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楞次定律主要解决感应电流的方向。首先,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感应电流有方向,怎样来判断它的方向呢?然后,进行猜想: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量之间的关系。再次,用实验验证: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通量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班级的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来进行教学,但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不让一位学生掉队。选题时也应该分层,我可以在题目前标上“必做”和“选做”,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另外,反馈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做题、回答等反馈,教师要适时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无止境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才能更高效,更完美。

教育学课件 篇8

分析财会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构成论文

一、灵活引入,启迪思维

教学应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因为思维的启迪是诱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针对性的导入,能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积极开动脑筋,启迪思维。在财会专业课的新知识传授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对课题的引入,有意识地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

例如,《基础会计》教学中,在讲授“商品流转的售价核算”的“鲜活商品的核算”这一节时,可采用“趣味型”的引入方法,在结合“实例型”(利用该生在“华联超市”的实习)的引入,请她们自己讲述在实习中所看到的鲜活商品在经营过程中的特点,从而引导出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法”核算,此刻点题,这样导入新课效果较好,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极大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性,使学生一开课就精神饱满,思维活跃。

二、财会教学中的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授课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接触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法一时不可能同时接纳,从而产生一种力求解决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例如,在学习编制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时,先让学生说出资产类账户的特性,即“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都是借方期末余额,然后再让学生利用她们已有的知识解释资产类账户的期初、期末的余额通常都在借方。之后,让学生做“应收账款”所属明细账户有贷方期末余额的情况。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此题了,于是创造了一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困惑,悬而未决的疑难驱动学生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唤起相关的旧知识――“应收账款”账户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债权,是一项资产,所以应列示资产下方;而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债务,是一项负债,应列示负债下方“预收账款”项目,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一个问题情境的构成,应具备三个条件:(1)教师所展现的学习内容应是学生未知的;(2)这个未知的知识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发生矛盾冲突,造成认识困惑;(3)新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关联,通过原有相关知识经验的改组,使新的知识同化,得以纳入原认知结构中,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

1、财会专业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过渡性。财会专业知识教学,一般先熟悉财会专业理论知识,然后根据理论知识进行具体账务处理操作。财会专业理论知识是相当抽象的,而各项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又非常具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应用的操作,又从具体的实践应用到抽象理论依据,这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存在着差距与矛盾。但是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过渡的,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财会专业教学特点之间存在差距和矛盾,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产生思维冲突和心理困惑成为可能。

2、教材编排顺序性与学生认知的可变性。财会专业教材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一个有序的知识链条,每一个后继知识都是来源于以前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因此,当学生触及那些“源于已知又发展于已知的新东西”时,就往往不能由已知顺利地过渡到未知而产生矛盾冲突。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消化了的知识观念,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贮存在大脑中的,这种知识结构,也就是认知结构,它是以敞开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在面临一定问题情境时,通过积极回忆与检索,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识便会复活,衍生出一个个知识触角,去同化新知识,并接纳新知识;同时,原认知结构也随着新知识的充实而不断调整、重组、扩展,这就为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了条件。

三、多向分析,主动思维

一般来说,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主动思维的培养,从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参与意识,是影响学生主动思维的主要症结,它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多向对比分析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例如,在讲《企业财务会计》中“对外投资”的账务处理中,我们可以结合“长期负债”的账务处理,站在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来进行账务处理,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这样既综合了巩固知识,又可以多途径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发展问题的教学方法和对比分析法。在学生解答某一问题后,教师可以就学生所解出问题加以变化和发展,并给出发展题,然后师生共同解答,或者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启发学生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思维,进而促使学生不自觉被动地变为自觉地主动,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逐渐深厚。

四、设置陷阱,促进思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存在一种陷阱,人一旦误入这个井,就很难自拨,但就教育意义来讲,其也有着积极作用的一面,这是因为,失落者必然知道失足于何处,一旦爬起来就会接受沉痛的教训,以后会更加谨慎,不再重蹈覆辙,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设置陷阱的意义正在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的难点及学生解题中常出错的地方,可精心设计“失误情境”给学生以强刺激,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掌握。

例如,在讲“存货的采购成本与发出成本”时,我出了这样一题:存货的期初结存数量5,000千克,单价2.5元,本月购进存货10,000千克,单价2.3元,采购时支付运杂费1,600元,本月发出存货13,800千克,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本题中购进的单价2.3元不是采购成本,这是诱人出错的“陷阱”,在学生做完该题时,不出所料,学生果然陷入“陷阱”,当学生陷入“陷阱”后,再由学生进行讨论,进而掌握外购存货入账的实际采购成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必定经历了一系列的表情活动直到领悟的过程,通过设置这样的陷阱,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谨慎性。

五、敢于质疑,深化思维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打好扎实知识的基础。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思维活动首先源于疑问,要是没有疑问,一个新问题就不可能被提出,而这个思维过程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疑,向教材质疑,对已有一些定论质疑,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争辩,在争辩中不断完善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乃是发展学生思维、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讲《财经与法律基础知识》中《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时,纳税人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内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等违法行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形成偷税、漏税的违法行为,将根据偷税、漏税的额度采取不同的处罚力度。这时候,笔者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可不可以在掌握国家的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合法地进行避税呢?通过这样的设置问题敢于质疑,使学生能大胆想象,从而激发学生深化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引进了新的知识点,还锻炼了学生的求新能力。

教育学课件 篇9

一、教育目标:

初步认识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懂得爱护眼睛、耳朵、皮肤、牙齿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育内容:

(一)了解眼睛,爱护眼睛

1、讲解眼睛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眼睛?不用手揉眼睛;不在光线很暗的地方看图书;使用剪刀等锐器时要小心;不放鞭炮,不围观别人放鞭炮。

(二)了解耳朵,爱护耳朵

1、讲解耳朵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耳朵?不用手挖耳象;不把小东西放进耳朵里。

(三)了解牙齿,爱护牙齿

1、让小朋友对着镜子数数自己有几颗牙,看看它们白不白,整齐不整齐?讲解牙齿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牙齿?饭后漱漱口;早晨、晚上要刷牙,刷牙应顺着牙缝竖着刷,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要刷到;换牙时别咬硬东西,别用舌头舔牙;不吮吸手指,不咬铅笔;多吃青菜少吃糖,牙齿结实又漂亮。

(四)了解鼻子,爱护鼻子

1、讲解鼻子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鼻子?不用手挖鼻孔;不把小东西放进鼻孔;擤鼻涕不要太用力,不要同时按着两个鼻孔擤。

(五)了解皮肤,爱护皮肤

1、讲解皮肤的功用。

2、我们应怎样爱护皮肤?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活动或劳动时要小心,不要碰破、刺破、划破皮肤;皮肤长疮要及时上药。

(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吃饭:饭前洗手;不边吃边玩;不挑食;不吃不洁的食品,瓜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不捡掉在地上的东西吃;刚吃完饭,不要马上跑着玩。

2、睡觉:按时睡觉;不蒙头睡觉。

3、排便:每天定时排大便;不憋尿;便后洗手。

(七)培养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参考有关“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内容的书刊)

三、教育的方法和特点:

(一)结合其它内容的教育(如语言、音乐、美术、常识教育等),有机地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

(二)家庭教育及家长的卫生行为对儿童卫生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家长爱挖鼻孔,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生吃水果不洗,孩子也会拿来就吃。幼儿了解一些卫生知识不等于就能见诸于行动,习惯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必须向家长宣传卫生知识,使家长了解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幼儿园、家庭需提供必要的生活用具,如专用的毛巾、牙刷、牙缸等。

四、学前班应具备的基本卫生条件

(一)教师以身作则,讲究个人卫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有安全、平坦的儿童活动场地。

(三)教室内光线、通风良好。

(四)有条件的地方,用小椅子代替板凳。

(五)为儿童提供清洁的饮水。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66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