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高中地理必修教案 >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

【#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教案课件是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的材料,所以在编写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通过教案课件,可以反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如何编写优质的教案课件呢?如果您正在寻找高质量的文章,我建议您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同时,游戏也是很有趣的,您可以和朋友一起分享!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1)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地球与地图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掌握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理位置、地球的运动等相关知识,能够理解地球是蓝色星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基本概念。

1.2 过程与方法

利用肢体语言展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维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2. 教学重点

掌握地球的基本形态和地理位置,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教学难点

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5分钟)

通过幻灯片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和自然环境,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热爱。

4.2 新课讲解(20分钟)

Step 1. 地球的基本形态

利用幻灯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展示地球是一个近似圆球形状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的星球,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形态。

Step 2. 地理位置

通过幻灯片展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地球的纬度和经度,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3 深入理解(20分钟)

Step 1. 地球的自转

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每个人站在一点上,用手臂模拟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原理。

Step 2. 地球的公转

以太阳为中心,让学生们围成一个椭圆形的轨道,手搭在太阳的“轨道”上,模拟地球的公转运动。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概念和原理。

4.4 讨论交流(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

- 为什么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生命有什么影响?

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球被称为蓝色星球是因为地球表面的70%是水,因此从宇宙中看,地球是呈现出蓝色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有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这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重要影响。

4.5 小结与延伸(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其他特点和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5. 课堂作业

请学生在家中观察夜空,记录他们观察到的星星和月亮的位置和变化,以及自己对地球的感想和观点。

6.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基本形态和地理位置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通过体验和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2)

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做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点;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2.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一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3)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主题:地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认识地理学的科学性;

2. 了解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用性,并能具体分析地理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科学性: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分析地理学的科学性;

2. 实用性:分析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并举例说明。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地理学的科学性。

2. 深入讲解(20分钟)

a. 科学性介绍:

向学生提供地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地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等,并与学生讨论这些研究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性。

b. 实用性介绍:

向学生展示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用性,如地图的制作与使用、气候变化的研究等,并举例说明地理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思考地理学知识如何应用于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3. 案例分析(15分钟)

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案例,例如某地区的水资源供应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 制作活动(15分钟)

让学生分组制作地理学相关主题的PPT或海报,例如“地球的地理构造”、“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等。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并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5分钟)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地理学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进行总结,强调学习地理学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地理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制作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思维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制作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和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拓展

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博物馆、气象局、城市规划展览等。

2. 引导学生进行地理课外阅读,了解地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3. 设计地理学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心得

在地理学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此次课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对地理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制作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4)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教案一】主题: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三个膜层和内部的重要构造;

(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活动等;

(3)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模型建构和运用地图等综合能力。

3. 情感与态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追求科学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

(2)地球内部重要构造的特点和地壳运动的分类;

(3)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重要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导入

1. 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地壳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教学环节二】学习地球内部的结构

1. 展示地球的三个膜层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让其回答以下问题:

(1)地球的三个膜层分别是什么?

(2)每个膜层的特点是什么?

(3)关于地壳运动,你有什么了解?

2. 展示地球内部重要构造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让其回答以下问题:

(1)地球内部有哪些重要构造?

(2)这些重要构造对地壳运动有何影响?

【教学环节三】学习地壳运动的分类

1. 通过观看PPT,了解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有关构造运动、地震活动、火山活动的案例,并将案例写在黑板上。

【教学环节四】地壳运动对人类的影响

1. 展示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话题的小组讨论活动。

【教学环节五】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的重要性。

2. 总结学生的误解和困惑,逐一解答。

3. 布置学生作业: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小组讨论的质量、案例分析的全面性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案二】主题: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研究对象;

(2)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进行地理调查和研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调查、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深入学习地理的欲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研究对象;

(2)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地理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

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导入

1. 利用地理学科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教学环节二】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研究对象

1. 通过观看PPT,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研究对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对地理学科特点和研究对象的认识,并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

【教学环节三】学习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1. 通过观看PPT,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对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认识,并将自己的认识写下来。

【教学环节四】地理调查和研究的能力培养

1. 学生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地点进行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调查结果,并分析和判断调查结果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小结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 总结学生的误解和困惑,逐一解答。

3. 布置学生作业: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小组讨论的质量、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5)

主题:气候与天气

一、知识梳理

1. 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气候是指一个地方长期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向等物理气候要素的平均或统计特征。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在短期内的温度、湿度、降水等物理气候要素的状态和变化。

2. 气候类型和分布

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 理解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掌握气候类型和分布;

3) 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1) 气候和天气的区别;

2) 气候类型和分布;

3)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教学方法:

1) 任务导向;

2) 讨论式教学;

3) 视频展示。

4. 教学过程:

1) 学生就气候和天气的区别进行讨论;

2) 观看有关气候类型和分布的视频,学生进行笔记记录;

3) 学生就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展示和总结。

三、学习记录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气候和天气都是描述地球大气的状态的词,但它们并不是同一概念。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在于时间跨度上的不同。天气一般是个二到三天的时间跨度,也就是说,天气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表现。气候指的是长期天气条件和统计的大气状态。气候的变化主要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降雨的变化都会导致气候的变化。

【气候类型和分布】

气候类型一般根据温度、降水和季节性的分布来划分。世界上暖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很明显,而中纬度和赤道气候则相对混杂。亚热带、地中海带、大陆性气候和极地气候等都是常见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与地理位置有关。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附近的气候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北极地区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而赤道附近是炎热潮湿的地方。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人们在种植作物时需要考虑当地的降雨量和温度,这些都是气候带来的自然环境因素。另外,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增多,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四、小结

气候和天气是描述大气状态的两个词语,它们在时间跨度上存在巨大的不同。气候类型和分布是与地理位置和地貌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不同的气候对人类活动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学习气候和天气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人类生存面临的各种挑战。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6)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主题:地球与地图

篇一:

第一节 课程目标

1. 了解地球作为人类生存的家园,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

2.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运动。

3. 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理解地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二节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3. 理解地图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三节 教学难点

1. 学生较难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地图。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以往所学内容或生活经验引入地球和地图的主题。

2. 归纳法:通过归纳整理地球和地图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掌握。

3.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图的使用方法。

第五节 教学资源

1. PPT演示: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直观理解。

2. 世界地图:用于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地图。

第六节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让学生说出地球和地图的重要性,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演示,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方式。

3. 案例分析:给学生提供一张城市地图,让他们找出自己所在的位置,了解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关系。

4. 练习:让学生尝试使用地图,找到指定地点,同时标注出自己所在的位置。

5.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用一张A4纸制作自己所在城市的地图,并标注出学校和家的位置。

7. 反馈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第七节 拓展延伸

1. 制作地球仪:让学生手工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篇二:

第一节 课程目标

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变化。

3. 理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节 教学重点

1.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了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变化。

第三节 教学难点

1. 学生较难理解地球的内外部变化。

2. 学生容易混淆地壳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节 教学方法

1. 导入法:通过图像或实物引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

2. 比较法:通过比较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差别,让学生理解地球的特殊性。

3. 故事法:通过讲述地壳运动产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地壳运动的重要性。

第五节 教学资源

1. PPT演示:展示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让学生直观理解。

2. 实物模型:用于让学生观察地球各层结构。

第六节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照片和实物模型,引起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和兴趣。

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演示,讲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3. 对比分析:引入其他星球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地球的特殊性。

4. 案例讲解:通过故事讲解地壳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5. 练习:让学生观察一块岩石并描述其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地壳变化的过程。

6. 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制作一份海底地貌的研究报告,包括形成原因和变化影响。

8. 反馈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第七节 拓展延伸

1. 参观地质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更多地球的内外部变化的实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7)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山西煤炭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放置于世界和中国能源利用的大背景下,这样可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2.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比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同现在在能源开发上存在什么不同?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节内容更多的涉及到开采过程,所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显得重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从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三方面记忆和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⑵能理解我国为何要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的建设;

⑶能了解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特别要理性地看待山西省能源大省的地位。

四、教学重点

1.理解山西煤炭资源的优越性和能源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2.理解山西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五、教学难点

六、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七、学法

新课程标准特别突出学生的活动,包括课堂活动和课外的探究活动。应当看到,本节内容时事性、现实性都比较强,比如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但为何不是工业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问题何在?教材对此语焉不详,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讨论甚至是辩论,教师不要求给出现成的答案,其实本来也就没有现成的答案。还有山西煤炭开发矿难屡屡发生,由此暴露的“官煤勾结”黑幕,更是当前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课堂上都可以开展讨论。

八、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网上下载的有关山西煤炭开发的新闻资料。

九、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需用2课时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引出能源基地建设

(导入)教师:大家还记得前一段时间广东闹“油荒”的经历吗?(记得)

教师提醒同学们思考“油荒”的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分类

包括的主要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

非可再生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课件]

一、资源开发条件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在这里要多引用一些具体数字来说明)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按2002年生产规模4.8亿吨计算,可开采560年。

① 分布广

② 煤种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

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宇宙观,激发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教学重点: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难点:从数据中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特点

方法与策略:谈“天”是为了说“地”,本节教材涉及较多的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因此教学时不要讲太多的天文知识,以致把地理课上成天文课。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活动或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以达到课标的要求。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宇宙上看到的地球组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也是我们人类

在宇宙中的唯一家园,本章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

本节导入: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所处的宇宙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季节的转换、昼夜的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等。所以要研究地球首先要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阅读归纳:宇宙环境的组成成员(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形容词)

小结: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

宇宙环境

星际物质:气体、尘埃

过渡:物以类聚,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并且天体之间能够形成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

概念:天体系统(强调关键词: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地月系

活动探究:完成天体系统的框图

太阳系银河系宇宙(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过渡:从天体系统中我们明确了我们的地球是处于太阳系中的,那么,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呢?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太阳系具体包括哪些具体的成员。

巧记: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探究活动:

1.读图表得出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最终得出结论,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

2.读课本八大行星数据图,列表比较九大行星特性

最终得出结论:地球质量和体积方面,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也没有特殊的地方。

总结与过渡:从以上可以看出,地球在运动特征和物理性质方面没有特殊的地方,所以我们说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我们为什么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呢?

回答: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

探究、资料分析:距日适中适宜的温度

生命存在的条件:质量、体积适中;适宜呼吸的大气;海洋的形成;液态水的存在

活动:讨论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课堂总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它也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是地球由于自身的原因而使地球上有智慧生命的存在,从这个方面来讲,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以上是长春中考为您提供的信息,更多精彩,敬请期待长春中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9)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主题: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掌握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念及其关系;

2. 教学难点: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将一个山脉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这是一张什么地理现象的图片?

2. 这个地理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

1.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念:

- 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如地貌、气候、植被等。

- 人文地理: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如人口、城市、交通等。

2.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

- 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基础。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的改造等。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

选择一个案例,如中国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在地图上标示出长江的流域范围及大坝的位置。分析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影响,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 对自然地理的影响有哪些?

2. 对人文地理的影响有哪些?

Step 4: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现象,并描述该现象与另一个地理领域的相互影响。学生可以通过举例、画图等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

Step 5:讲解与总结(15分钟)

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成果。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关系,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分析该实例中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列举该相互作用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案通过导入、概念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概念及其关系。通过实例的分析,增加了学生对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互作用的认识。小组讨论和作业的布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6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