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高中英语必修教案 >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汇总五篇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汇总五篇

课案课件是教师需要认真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安排时间去完成。只有课案课件教师撰写得越充分,课堂氛围自然也会更好。趣祝福的编辑为各位带来了这篇《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的研究报告,该文章只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助益!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民间抵押借款合同(范文10篇)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Ⅰ单元教学目标

技能目标Goals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Learn to make dialogue using request & commands

Learn to transfer from direct into indirect speech

Learn to give opinions and organize ideas by way of brainstorming

Learn to make a poster showing your ideas clearly Ⅱ目标语言 功能句式

Talk about English and its development Refer to Introduction in the teachers’ book

Talk about difficultie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speaker may come from different place, so they may use different words and dialect, such as subway-underground、left-left-hand-side、two blocks two streets.Make dialogues using request or command: Pardon? Could you repeat that, please?

I beg your pardon? Can you speak more slowly, please? I don’t understand.Sorry.I can’t follow 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 How do you spell it, please?

词汇

1.四会词汇

include role international native elevator flat apartment rubber petrol gas modern culture AD actually present(adj.)rule(v.)vocabulary usage identity government Singapore Malaysia rapidly phrase candy lorry command request retell polite boss standard mid-western southern Spanish eastern northern recognize accent lightning direction ma’am subway block 2.认读词汇

Shakespeare Noah Webster Lori dialect Houston Texas Buford Lester catfish 3.固定词组

play a role(in)because of come up such as play a part(in)

语法

Command & request

Open the door.Please open the door.W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door? Indirect Speech

He told(asked)me to open the door.Ⅲ.教材分析和教材重组: 1.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通过对世界英语这一话题的探讨,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对当代语言特别是英语发展趋势的了解.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于英语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它不断地吸收、交融、容纳、创新,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带有国家、民族、地区特色的英语.没有人们认为的那种唯一的标准英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通过本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们感受、了解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惯用法,和不同的发音规律。

1.1 Warming Up简要介绍了世界英语的分支以及英语语言在不同国家产生的差异,使学生感受英语语言的多文化、多层次、多元性,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1.2 Pre-reading通过两个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以便参与课堂活动。

1.3 Reading简要地说明英语语言的起源、发展变化、形成原因,以及它的发展趋势。

1.4 Comprehending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程度。

1.5 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主要通过各种练习帮助学生重温本单元前几个部分所学的新单词和短语,同时也通过新的例子展现了美国英语、英国英语的差异,并着重介绍了本单元的语法项目(Request & Command and Indirect Speech)。

1.6 Using Language其中的reading and talking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地各国说英语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美国东西部、南北部,说话均有所不同。为帮助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让学生学完课文后讨论中国的方言,使他们感受到本国的文化差异。

2.教材重组

2.1 导入 把Warming Up 作为一堂课。

2.2 精读 把Pre-reading、Reading 和 Comprehending整合在一起作为一堂课精读课。

2.3 语言学习把Learning About Language和Workbook中的Using Words, Using Structures 结合在一起。

2.4 写作

2.5听和说 把课文中的听和说整合成一堂课。

2.6 练习课 workbook exercises & other Exx.3.课型设计与课时分配

1st period Warming Up

2nd period Reading &Language Study

3rd period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r& grammar 4th period Writing

5th period Listening & Speaking 6th period Exercises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One Warming up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student’s book;warming up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

b.Enabl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more than;include;play an important role;because of;international;native;elevator;flat;apartment;rubber;petrol;ga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nglish and Br.English.b.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jokes caused b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Englishes.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Listening c.Discussion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

a computer;a tape-recorder;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I.Leading-in

Fun time: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reet each other with their dialects.At the same time, lead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topic of this unit--“language”.Step II.Warming up.1)A quiz about the national flag of countries speaking English as their first or second language.Lead the students to the topic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2)Ask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about the “world Englishes”.Step III.Talking about “world Englishes”, especiall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1)Listen to a dialogue between an American and an Englishman.And try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the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m.2)Talk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mainly about vocabulary and spelling)Step IV.Speaking Task.Students make up a dialogue with a misunderstanding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like the dialogue they listened to.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wo Reading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Get the students to know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through this passage.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

Get the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能力目标(Ability aim)

Get som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English 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Grasp some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play a role in /because of/ come up/ play a part in and learn the grammar--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The indirect speech of the imperative clause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task-based approach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 Warming up.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 them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Step 2

Pre-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some questions about “English” in pairs.1.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in the world today? 2.Why do so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3.What has helped to spread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4.Do you think it important for Chinese to learn English? Why? Step 3

Reading.1)The first-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the text and choose the correct answer in the book.2)The second-reading.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get some detail information.a.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agraph, students answer some questions

b.For the third and fourth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information to fill in the tab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c.For the last paragraph, students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India speaks English.Step 4

Discussions:

1.Do you think it matters what kind of English you learn? Why? 2, Why do you think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ant to learn English?

3, Do you think Chinese will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instead of English in the future?

Step 5

Extension

Give the students some information of origin of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The formation of British English From 17th century—19th century

The UK colonized Ireland and joined with Scotland long ago

Colonized;North America, the Caribbean India, including Pakistan, Bangladesh, Australia, New Zealand, Palestine, parts of sub-Sahara Africa,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English

American colonial rulers also brought their English to:

Hawaii, Puerto Rico, the Philippines and other Pacific islan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Introduce the situation of English speaking in China.Tell them some proper items.Native speaker: A person who speaks English since birth but who may not speak a standard form of it.L1 speaker: A native speaker of English who uses it as his or her mother tongue or an immigrant to an English-speaking country who always prefer to use it ESL: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L2 speaker: A second language speaker of English EFL: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ep 6

Homework

1.Finish the exercise on page 11.2.Read passage on page 51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nd make notes about Murray’s life.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Three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student’s book;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students to tel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 commands)c.Enable students to use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 commands)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

command;request;retell;polite;boss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and command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a.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request and a command.b.Students learn about the Indirect Speech(requests and commands)c.Students can use the indirect speech.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

a.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b.Discovering the structure through examples c.Practice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a computer;a projecto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 Step 1.Warming-up(Revision)

Warm the students up by asking them to go over the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Do some exercises : change a statement or a question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 2.Talk about Request and Command.1)Talk about the polite and Impolite tune.2)Change the commands into Requests.3)Learn to give requests or command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Step 3.Talk about how to change a request and a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ask(ed)sb(not)to do sth tell/told sb(not)to do sth

Step 4.Practise changing a request or a command into Indirect Speech.Step 5.Using the structure.A game: choose two students act as two robots.One listens to the requests, the other listens to the commands.Other students give either requests or commands, and the robots do what the students asked them to do.Unit 2;English Around the World(Period Four)writing

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

a.Let students get to know how to write a statement by using brainstorming

b.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 or sentences to make it as an essay or passage not just several sentences.教学内容(Teaching contents)Write a statement

能力目标(Ability aim)

Using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collect sentences and then arrange them properly 语言目标(Language aim)I think, I believe,In my opinion…

We learn English to do…

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How to arrange sentence correctly.Try to use connecting words.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Brainstorming way

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multi-media computer

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1 Leading in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students “Why should we live?” which is a simple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re might be various answers to the question, which will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Step2 Presentation

Also use the brainstorming way to ask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and “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Step3 A poster

Write a poster to collect all their ideas.try to use completely sentences, such as : I like to study English and use it for business in the future.I want to study English well so that I can read English books.Say,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down your ideas, trying to use complete sentences, such as: If I learn English well, I can bring in the advanced foreign technology to China.So China will become stronger.I decide to learn English well, in this case I can read many English novels, so I can translate them into Chinese, then more Chinese can know more things about the world.Step4 Write an essay

The title is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Step5 Display the structure on how to write the essay.1.State your points of view. the supporting reasons.3.Get a conclusion Step6 Show them the connecting words which can help them to join the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Illustration: I think , I believe, In my opinion,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Addition: firstly, secondly, then, besides, at last… Contrast: however, but , on the other hand… Summary: in short, in a word, therefore, so…

Step7 Give them a simple example which is not complete Do we need to learn English?

I strongly think we not only need learn English but also learn it well…Why should we learn it…How can learning English help China in the future?…So… Step8 Homework My Experi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Para1.My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Para 2.How I can improve my English.Para.3.What I like about learning English.Para Para 4.How I hope to make use of my English.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Period Five Listening & speaking

一、学目标(Teaching aims)

教材(Teaching materials)listening materials on p12 and p14 on the textbook, another one attached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enable Ss to catch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and understand them and distinguish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try using them in dialogues.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distinguish some words use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some dialect and accent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understand words used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which have the same meanings and some dialect accent

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listening and talking

四、教学准备(Teaching aids)tape recorder and get students’ answer sheet printed out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 Listening

Listening 2(text book p14)

Listen to the tape, getting to know American dialect and accent.Step 2 Speaking

After listening to different dialects and accents, see if Ss know how to pronounce the following words:

ask after either neither kilometer box……and more

Unit Two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The Sixth period Exercises

一.教学目标:(Teaching aims)Finish the exercises on the workbook 1.能力目标:(ability aim)

a)Enable the students to command “commands and requests” b)Through cooperative work find out correct answers themselves 2.语言目标:(language aim)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dings

二.教学重难点(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Understanding the main ideas of the passages 三.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a.Fast and careful reading

b.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finish each task c.Discussion

四.教具准备(Teaching aids)a computer

五.教学步骤(teaching procedure)Step 1.Warming up

Step 2: speaking task(Review commands and requests)

Offer them situations and try to make dialogues with commands and requests Step 3 :Do the “Reading” on P13 and answer questions on it briefly.Step 4: Finish the “Reading Task” at p.51 and complete the form after it.Step 5: Group work:

Ask them to sum up what codes and short forms of words they often use when they often chat on the net with others.Step 6: check up their researching result.Step 7: homework.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2】

Unit 1 Friendship : Reading——Anne’s Best Friend 教案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友谊。这一课时主要是围绕阅读部分来讲,阅读是整个单元的核心部分,是在学习上一课时Warming up and Pre-reading的基础知识上接着对阅读文本“安妮最好的朋友”中词汇知识点和阅读技巧等的学习,为接下来的第三课时的语法知识的学习及以后的听说读写综合技能的练习打好基础。文章通过一个虚拟的采访——两千年前古希腊作家帕萨尼亚斯与一位当代女孩李燕的对话,向学生介绍了古代和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及奥运会的一些基本情况。文章讲述了犹太女孩安妮为躲避纳粹迫害而藏身于小阁楼中,并把日记作为自己朋友,通过写日记来表达自己孤独和郁闷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reason;list;share;feeling;Netherlands;German;series;outdoors;crazy;nature;purpose;dare;thunder;entirely;power;according;trust;indoors;share...with...;go through;hide away;set down;a series of;be crazy about;on purpose;in order to;in one’s power;face to face;according to;2.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觉得最困难单词和短语,并帮助他们理解。3.了解强调句型。(二)技能目标: 1.更好地掌握Skimming和Scanning。

2.能分析并总结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疑问和陈述)的规律,能熟练地进行两者间的转换,并在生活中运用。

3.能介绍Anne的基本情况,说明她当时的心情和内心的渴望。(三)情感目标: 1.通过Anne的日记,了解犹太人被纳粹迫害的悲惨命运。2.体会自由,友谊的珍贵。

3.通过学习此阅读文章为学会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并能分辨他们的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和虚伪的朋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训练scanning and skimming等阅读技能。

2、认识朋友的真正含义以及与人相处的问题。难点:

1、阅读技能的训练。

2、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互相转换(人称的变化、时态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他们是否有考虑过和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个物品交朋友,为什么或为什么不?让学生们分析原因。(二)课前 阅读开始前,先给学生复习一下上一课时讲过的Skimming(略读)和Scanning(寻读)阅读技巧,并要求学生们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下面文章的阅读。1.skimming(略读)的方法和技巧:

Read the title Rea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irst paragraph

Read the first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

Read the headings and sub-headings

Notice any pictures and charts

Read the summary or last paragraph 2.Scanning(寻读)的方法和技巧:

①学生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信息,并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写出每段的大意。②全班默读文章。③读安妮的日记

1)Ask the students how Anne felt in the hiding place.2)Guess the meanings of “spellbound” “hold me entirely in their power” from the discourse.3)Ask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again and try to retell it.④大声朗读 : 播放文章的磁带让学生听并跟读。(三)讲授新课: reading 阅读

1.让学生阅读非日记体部分的内容,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只通过阅读标题和看图,先不阅读文章,让学生试着猜猜看安妮的朋友是什么。3.让学生浏览前两个段落来确认他们的猜测。

4.让学生快速浏览安妮的日记,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并概括段落大意.鼓励学生先列出一些关键词,如:Anne, crazy, nature等

Para.One: Anne made her diary her best friend whom she could tell everything.Para.Two: Anne’s diary acted as her true friend during the time she and her family had to hide away for a long time.Para.Three: Having been kept indoors for so long, Anne grew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5.给学生讲解本课的生词。1.add(to)v.1)to put together with something else so as to increase the number, size, or importance;

2)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The fire is going out;will you add some wood? The snowstorm added to our difficulties.Add up these figures for me, please.2.ignore v.to take no notice of;refuse to pay attention to

eg: His letters were ignored.Even the best of men ignored that simple rule.My advice was completely ignored.ncern v.使担心;使不安

(+about/for);涉及,关系到;影响到 eg: The boy's poor health concerned his parents.He is concerned for her safety.The news concerns your brother.He was very concerned about her.4.loose

adj.not firmly or tightly fixed.eg: She wore loose garments in the summer.I have got a loose tooth.Some loose pages fell out of the book.5.purpose

n.[C] an intention or plan;a person’s reason for an action.eg: What is the purpose of his visit? The purpose of a trap is to catch and hold animals.Did you come to London to see your family, or for business purpose?

6.series n.(of)a group of things of the same kind or related in some way, coming one after another or in order.eg: Then began a series of wet days that spoiled our vacation.This publishing firm is planning a new series of school textbooks.They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test the new drug.7.cheat.1)v.to behave in a dishonest way in order to win an advantage;2)n.a person who cheats;dishonest persons

eg: They cheated the old woman of her house and money.The salesman cheated me into buying a fake.He never cheated in exams.I see you drop that card, you cheat!

I never thought that Sam is a cheat.8.share

1)vt.&vi.(inwith amountbetween)to have, use or take part in something with others or among a group.2)n.(inof)the part belongs to, owed to or done by a particular person.eg: The money was shared out between them.Sam and I share a room.We shared in his joy.They always share their happiness and sorrow.I have done my share of the work.9.crazy adj.1)mad;foolish

2)[+about] wildly excited;very interested

eg: You're crazy to go out in this stormy weather.John's crazy about that girl./ She is just crazy about dancing.10.dare v.& v.aux..1)+ to do;2)+ v

to be brave enough or rude enough(to do sth.dangerous, difficult or unpleasant).eg: How dare you accuse me of lying!/ How dare you ask me such a question? My younger sister dare not go out alone./ He did not dare to leave his car there.11.trust

1)n.[U](in)form believe in the honesty, goodness or worth etc, of someone or something

2)v.to believe in the honesty and worth of someone or something;have confidence in

eg: I have no trust in him./ I don’t place any trust in the government’s promises.Why do you trust a guy like him? / I trust your wife will soon get well.12.suffer v.(for)to experience pain, difficulty or loss

eg: I cannot suffer such rudeness./ He suffered from poverty all his life.My father suffers from high blood pressure./ They suffered a great deal in those days.13.advice n.[U] opinion given to someone about what they should do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v.advise to give advice to

eg: I want your advice, sir.I don't know what to do./ I asked the doctor for her advice.If you take my advice, you won’t tell anyone about this.He gave them some good sound advice.municate v.1)(to)to make(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known or undby others.e.g.by speech, writing or body movements;

2)(with)to share or exchange opinions, feelings, information etc eg: Our teacher communicates his idea very clearly.He had no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his brother.Did she communicate my wishes to you? We learn a language in order to communicate.Deaf people use sign language to communicate.15.calm

1)adj.free from excitement, nervous activity or strong feelings;quiet 2)n.[U] peace and quiet 3)v.to make calm

eg: You must try to be calm./ The high wind passed and the sea was calm again.The police chief advised his men to stay keep calm and not lose their tempers.There was a calm on the sea./ She calmed the baby by giving him some milk.We calmed the old lady down.Useful expressions:

1.add up : to join(numbers or amounts)so as to find the total.eg: Add up 3, 4 and 5 and you'll get 12./Add up your score and see how many points you can get.If we add these marks up, we'll get a total of 90.2.calm down : to make or become calm

eg: Calm down, sir.What's the trouble?/ Just calm down,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We tried to calm him down, but he keep shouting.3.be concerned about with : to worry or interest

eg: My parents are concerned about my studies./Don’t concern yourself about with other people’s affairs./She’s concerned about his son’s future.4.go through

1)to suffer or experience;2)to look at or examine carefully;

3)to pass through or be accepted eg: The country has gone through too many wars./ The new law did not go through.Let’s go through it again, this time with the music.5.set down

1)to make a written record of;write down 2)put down

eg: I have set down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I will set down the story as it was told to me.Please set me down at the next corner.6.a series of + pl.& n 做主语时,谓语动词用单数 一连串的,一系列的,连续的eg: 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car accidents at the crossing.These days I have read a series of articles on reading.A series of TV play is on Channel 1 these days.7.on purpose : intentionally;with a particular stated intention eg: He did it on purpose.“I am sorry I stepped on your toe;it was an accident.” “It wasn’t!You do it on purpose.”

I came here on purpose to see you.8.according to : as stated by sb.or sth.eg: They divided themselves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age./Please arrange the books according to size./According to the Bible, Adam was the first man./According to her, grandfather called at noon.9.fall in love : begin to be in love(with sb.)

They fell in love at once;it was love at first sight./What will he do if his daughter falls in love with a poor man?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for years.10.join in

: to take part in(an activity)

They are going to join in the singing./She started dancing and we all joined in./Would you like to join in my birthday party?

(四)巩固练习: 阅读后

1.让学生做理解部分的练习。2.利用“理解”部分的练习,问学生: Imagine you had to go into hiding like Anne and her family.What would you miss most? Give your reasons.让学生讨论,并且将答案列出来。每一组可以决定出本组认为最好的答案。最后全班选出最佳的答案。

(五)布置作业:

1.再次通读一下这篇短文,尝试复述它。2.做完练习册的作业。

3.用几句话表达你对朋友和友谊的理解。设计意图: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以及考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课后反思:本节课分层教学,在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知识点的细致处理。需要改进的地方:单词短语部分讲解过多,占了很多时间,可以将其改为课后练习的形式。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3】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pen pals。主要语言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countries, cities and languages。语法结构为 Where…from; Where…live and whatlanguage…speak。先以Activity1复习语言与国家的配对练习入手,Activity2a, 2b一个综合的听力训练来展示学生的听力能力,并以听力内容为基础,通过Activity2c中假设的两人对话操练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多沟通与多交流。

Activity3a是一篇email形式的阅读文章,并有相关问题由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回答Activity3b 是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填空的写作练习,Activity3c是一篇模仿写作,让学生给自己的笔友写一封关于本人信息的email。我在各课时教学中设计各种各样的小活动,通过Discussion,Classifying,Guessing等不同方式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用学会的知识与外国的笔友自如的交谈是学习本单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语言目标

a. 重点词汇:

Countries: Canada, China, France,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Kingdom, Paris.

Cities: Sydney, New York, Toronto, Toyo, London

Languages: English, French, Japanese, Chinese.

b. 重点句型: -Where…from? -She‘s/He‘s from…

-Where does…live?-She/He lives in …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She/He speaks ….

2、能力目标

a. 培养学生在文段中寻找信息的能力;

b. 学会用英文给笔友写回信,简单介绍个人情况;

c. 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d. 在连惯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快速反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

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新句型来谈论年龄和日期。

3、交际目标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使学生学会用各种方式与世界各国朋友交流。

4、德育目标

了解世界,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文风俗;学会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

三、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 1. 谈论国籍、民族及其语言。

2.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住处。

难点: 1. 含from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2. 含live的wher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及其回答

四、课时结构

为了能较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本单元授课时定为四课时。

Period 1 Section A 1a—2d

Period 2 Section A 3a—Section B2c

Period 3 Section B 3a---3c

Period 4 Summing up Section A and B and the grammar.

五、教学过程设计

The First Period

Teaching aims:

1.Learn to express the main countries and cities.

2.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countries.

3.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Key points:

1. Words: pen pal, Australia, Japan, Canada, France, the United states, Singapore,the United Kingdom, country, Sydney, New York, Paris, Toronto,Tokyo world

2.Sentences: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He‘s from Australia.

-Where does he live? - He lives in Paris

-Where is John‘s pen pal from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Lead—in (1a&2a)

First greet the students. Then teacher begins the topic with th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have a nice Spring Festival? Do you go to many places? I do. Then use the fresh pictures through computer to teach the students names of countries, citie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then show the flags and pictures, let them guess the names of countries and cites. At last finish 2a on page2. 通过这个环节,教师完成本单元的新单词的导入,通过提供给学生每个国家的地图,让学生猜出国家名称及相应的城市,学生能有意识的记忆国家及城市的名称,并为整节课任务的完成奠定最基本的词汇基础。在看图片时学生能够做到精神集中,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2.Practice(1c&2d)

①Teacher says: I goes to many place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so I have many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e of my pen pals is Sandy. She is from the UK. She lives in London. Ask the students: Do you have a pen pal? Some say yes, some say no. Then go on with ―Where is she/he from?‖ and ―Where does she/he live? Ask some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practice with teacher.

②With these sentence structures, ask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m in pairs.

③Make a Survey to understand your classmates better.

上面这些句型的操练都是为了最后一个任务作铺垫。操练的过程中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然后让学生填写调查表,了解全班同学的笔友分别来自哪个国家以及居住在哪个城市,同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国家和城市相关地理文化知识,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where…from和where…liv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综合运用目标语言, 询问并回答人们的国籍和住处。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1b,2b&2c)

After practice, do a lot of listening exercises. Finish 1b on page 1 and 2b & 2c on page 2.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在他们熟练掌握本课时句型以后再做这些听力应该是不难了,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并且这些听力材料的设计也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层次,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 Step4.Homework

Revise Section A1a—2d

Make a similar dialogue about pen pals

The Second Period

Teaching aims:

1. Go on to learn the countries and cities.

2. Master where- sentence structure.

3. Learn the new sentence structure: -What language does she/he speak ?

- He/She speaks…

Key points:

1. Words: language, Japanese, French, in English.

2. Sentences: -What language do they speak?

-What language does she /he speak ?

-She/He speaks ……

Teaching aids:

Some cards with cities and countries.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Revision (Brain Storm)

Use fresh maps of some countries, let the students say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as quickly as possible.用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单词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为这一节课新知识的教授作好了衔接。使新课的导入自然又轻松。

Step2.Lead—in (3a&SectionB1)

The teacher says we have known the names of these countries, but do you know what languages do people speak in these countries? Let‘s look at the map and guess. Then do a matching exercise to consolidate the knowledge. At last do 3a and sectionA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那个国家讲什么语言,学会说这些语言的单词,为下面的任务做准备。

Step3.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ectionB2a&2b)

Do some listening exercise to review what we learned before.通过这个听力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下一步的学习举了一个范例,相当于一小步导入。

1My pen pal is . She is from speaks has .

2.Teacher shows the information of pen pal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students and asks them to choose their favorite pen pals, then Ss introduce their own pen pals.

The structures::My pen pal's name is... He/she is from.... He/She lives in... He/She speaks…. He/She likes….

3.Discuss with your deskmate.

4.Make a survey about the information about other students' pen pals, including their names, ages, nationalities, countries, cities, languages,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4】

1.attitude to/towards

sb/sth

2.take/adopt/have a

positive/negative...attitude

3.previous adj.ver.1.2.3.4.5.6.5.be covered with/by.... 6.enthusiastic adj.(about)

7.enthusiasm n. 8.amazing adj.9.amazed adj.(to

do)(at/by)10.amaze v

11.amazement n. 12.to one’s amazement 13.in amazement rmation n. rm sb.of sth.16.instruction n. 17.instruct v. 18.bored adj.(with)19.boring adj.20.bore v.

21.embarrassed adj.22.embarrassing adj.23.embarrass v.

24.embarrassment n. 25.behavior n.(U)26.behave oneself 27.description n. 28.describe v. 29.impressive adj.30.impress sb with...=sb

be impressed with/by. 31.impress sth on sb/on

one's memory32.leave/make an

impression on sb 33.encouragement n. 34.encourage sb.to do sth.35.discourage sb.from

doing sth.36.disappointed adj.37.disappointing adj.38.disappoint v. 39.disappointment n.40.disappear from sight 41.appear vi.42.(Link-v.)appear

adj./n./to be..43.It appears that从句 44.appearance n.45.be similar to sb.in sth.46.far from 47.nothing like 48.in other words 49.in a/one word 50.in words

51.keep/break one's

word/promise

52.have a word with sb 53.have words with sb 54.word come that....55.leave word with sb.56.=leave a message to sb.57.look forward to

(doing)sth.58.pay attention to

(doing)sth.59.be/get used to

(doing)sth.60.get down to(doing)sth.61.stick to(doing)sth.62.devote...to(doing)sth..63.lead to(doing)sth.64.at the start of 65.at the end of 66.go to college 67.be divided into

68.divide(up)...among/be

tween

69.divide....in half/in

two/into halves

70.separate...from/by.....71.took an active part in...72.take part in 73.join 74.join in 75.attend

76.attend to...1.2.77.I don't

think/believe/imagine/suppose/expect that.....78.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as big as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bigger than that one.=This room is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that one.79.Tom has made rapid

progress recently.—Oh,so he has and so have you.80.①So+系动词/助动词/

情态动词+主语②neither/nor+系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③So it is with.../It is the same with...

高中英语必修2教案【篇5】

Unit 5 Canada-The True North

古丽

Teaching goals Get the students to b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ow: 1.rather than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in charge of

look over

ntinent

baggage

scenery

harbour(=harbor)eagle

maple

booth

buffet

bush

dawn

Teaching aids A Projector, an exercise paper and text book.Teaching process Warming-up 1)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on P98-99 for once.(2 mins)2)To show the students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we are going to learn at this unit.Section 1 1.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 related to the five phrases and use two minuets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related phrases in the sentences.1.Rather than(2mins)I think Tom, rather than you, is to blame.She would rather die than give in.Most men prefer to spend the weekends at home rather than go shopping.rather than ____________ would rather do than do__________ prefer to do rather than do_________

2.Settle down(2 mins)They'd like to see their daughter settle down, get

married and have kids.Have you settled in the new workplace? how is everyone treating you? It was so noisy in the office that i couldn't settle down to write uld you settle up the bill? settle down________ settle in_________ settle down to________ settle up_____________

3.Have a gift for(2mins)She has a gift for learning language.She has already mastered four languages including Chinese, English, French and Russian.Miss.Xu and Mr.Tan in class 19 are gifted at dancing.We enjoyed their dancing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school sports meeting.have a gift for_________ be gifted at___________

4.In charge of(2 mins)Mary is in charge of the children.The project is in the charge of an experienced worker.The police said he would take charge of the gun.Iced water is free of charge in restaurants.in charge of _______ in the charge of __________ take charge of __________ free of charge_________

5.Look over(2 mins)

We looked over the house again before we decided to buy it.I'm looking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you.You musn't look down upon the disabled.As I look through the newspaper, I found some useful information.look over________ look forward to________ look down upon________ look through_________

2.After students finished this, ask them to do the exercise below in 3mins.rather than

settle down

have a gift for

in charge of

look over

.These are your problems _______mine.2.I do not him to be __________ of our company.He is very irresponsible.uld you ______ the bills again? I think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with it.4.His brother ___________ music.He can play lots of musical instruments.5.I hope you have _______ in the new country.3.Ask students to read all the sentences above together for once.Then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exercise paper and do the translation exercise in 5 mins.1.我想要冷饮,不要咖啡。(rather than)2.他去法国回来后,决定在家乡安顿下来。(settle down)3.我弟弟对唱歌有天赋。他的声音很好听。(have a gift for)4.我们的校长掌管我们的学校。(in charge of)5.在交卷前,你能再检查一下么?(look over)

After this is done,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again which we aimed at comprehending at this unit.Section 2

1.Ask students to 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e ten nouns ntinent

baggage

scenery

harbour(=harbor)eagle

maple

booth

buffet

bush

dawn

2.Then, let them look at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and ask them to guess the words to describe the pictures.Let them spell out the words if possible.(2 mins)

3.Ask Ss to cover up their text book and spell out the English words for Chinese meanings of the ten nouns on their paper.1.大陆

2.风景

3.灌木

4.自助餐

5.海港

6.公用电话间

7.枫叶

8.行李

9.鹰

10.黎明

4.Ask Ss to finish the exercise below.1.Many Europeans explored the _____(大陆)of Africa in the 19th century.uld you give me a hand to carry my ______(行李)to the bedroom? 3.The _____(风景)of the West Lake is beautiful beyond description.4.Sailing in the _____(海港)is popular in Canada.5.A great number of _____(鹰)winged their way across the valley.6._____ leaf(枫叶)is the national symbol of Canada.7.There is a _____(公用电话间)downstairs.8.You cannot ask for someone to take your order when you eat a

(自助餐).9.The rabbit is hiding in the _____(灌木), let's find it.10.This is the most beautiful _____(黎明)I've ever seen.Section 3 Let students finish the exercise below using the five expressions and ten nouns we’ve learned in this class.When asked what I want to do in the summer vacation, I said that I like to cross the ______ to see the beautiful _________ along the journey _______staying at home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I_______ the map and found that Canada is an interesting country to visit.So I decided to go to Canada.With this decision, I called my friend Mary from the ________ on the street and told her that I will be there in 4-5 days.I told her I would like to go to the ________ to see the beautiful sunrise and to go to the park to enjoy the _______leaves, which is the national symbol of Canada.She was very excited about this.Then, I hung up the phone and went home.On my way home, I saw an_____ on the green_____by the road.After I got home, prepared my ________and bought a plane ticket on the internet.The next day, I flew over to Canada and met my friend.She took me to a hotel and helped me to ______.She told me there would be a welcome party for me that night and she was ________ the party.We went to the party together and enjoyed the delicious _______.Early in the next morning, Mary and I got up at _______ and started our tour in the city.Section 4 Homework: Finish the exercise on p57 on the exercise book.

小编推荐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汇编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 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 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教师:自然界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呢?

教师:我们最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烽火狼烟

教师:从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网络,我们的通讯方式在不断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人类实惠在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看看这三代人的赶集方式(展示课件)。纵观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态?

学生: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师: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如果我们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发展吗?

当然会。只要20XX世界末日不来临,人类不灭亡,人类社会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三国时期我国古人用肉眼观察火星,现在人类用宇宙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火星地表图片,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人类踏入宇宙,再到空间实验室,我们队太空的认识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目小结: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所学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我们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得到的结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所以我们归结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了,明天就不发展了呢?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难点)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①共同点: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区别(性质不同):

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判断:哪些属于“发展”?哪些属于“运动变化”?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机器工具代替手工工具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E、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发展的是:ABEF 运动变化的是:ABCDEF)

所有发展都是运动变化,但是反过来就不是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2)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但是对于新旧事物,也有一些人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认为:

①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②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③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那么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举出一些反例来反驳这些观点呢?

思维拓展: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即:

(1)时间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禽流感、非典、甲流)

(2)现状标准:以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来判断一事物的新旧。(例如:第一台火车1814年问世,丑陋笨重,行走吃力,没有马车快。)

(3)旗号标准: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科学算命,披着科学的外衣,实质上还是算命,是一种封建落后思想的体现。)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活动,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本节课的设问都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乐趣,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设计以讨论和体会为主,在活动中,学生放飞了心灵与才思,更好地展示与锻炼了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进而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即努力实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参与”: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开展较多,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活动】探究活动 .

思维拓展: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

1、区别:(1)、含义不同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这种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具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

(2)、性质不同

运动、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发展:揭示运动变化的趋向性

2、联系:

(1)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2)、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运动引起变化,发展是运动、是变化,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由此可见,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展示课件)

【练习】典题训练 .

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方法指导 识别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的关键词

“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促进新事物成长、支持和拥护新事物、新产品、新局面、新形势、新思路”等。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0XX·江苏高考)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知识点。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前进性,B与题干的意思相反。题干没有涉及存储介质的内部结构问题,D不选。

方法指导 这一类选择题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有时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因为所给的选项并非全部错误,因而选择时难度加大,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处理每个选项。解答这类选择题宜采用淘汰法,淘汰错误选项以减小难度,对剩下的选项一定要根据题目材料的意图进行直接选择,寻求更直接、更具体或事物根本性的联系,从几个具有类似意图的选项中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佳选项是什么。

【作业】布置作业 .

1、完成分层训练P117能力提升

2、预习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1.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领会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分析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会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能力:通过本课的复习,培养学生理解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以及国内外一些重大时政热点的能力;比较事物及所学知识的异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判断政治是非,并对错误现象或观点进行简单批判的能力;初步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技能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探究和说明的能力;能恰当运用学科语言,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观点正确地表述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复习,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自觉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改革的支持者。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科标准,本课涉及到当前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多,是社会热点,又是重点;本课的知识理论性、思辨性强,又是难点。

教学重难点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授课过程:

1、 导入新课:今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一节复习课,学考怎么复习?当然是考纲怎么要求、学考怎么考就怎么复习。我们一起来看今天1月份浙江省的两道学考题。

【20XX年1月学考卷】

选择题 (材料选自20XX年1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8.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主观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0XX年1月学考卷】

主观题(“关于近年来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材料略)

31.(2)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

请同学们思考:从材料和知识的限定来看,这两道学考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材料往往涉及当前的一些热点现象,要学会用所学知识解读试题提供的新情景、分析判断这些新问题;就知识考查范围来看,不仅仅一个知识点,还涉及到一个一框内若干目,这些知识点的考纲要求掌握程度涉及到B/D级别。解析级别 注意B级要求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关系。这就启示我们----

明确了“怎么考”,我们今天一起来复习哲学生活第四单元第一课—

2、 这一课考什么呢?请看知识条目及要求,内容包括两框5个考点,级别C/B,根据刚才对怎么考的领会,我们首先要夯实这些知识点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容逻辑联系,把静态的知识动起来

3、 寻觅社会的真谛——人类社会历史当然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那么人类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就涉及到生活的物质方面就是社会存在、生活的精神方面就是社会意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当然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那么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呢?(矛盾)事物变化发展是杂乱无章的吗?所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在基本矛盾不断解决中实现的,解决矛盾的途径有哪些?(阶级斗争和改革)

分析实践---所以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类的的实践活动中什么最早也是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谁是生产实践的主体呢?(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么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 无论是领会还是分析,都要求我们理清了每个知识点内部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微观上落实:

(1)社会发展的规律: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发展的规律: ②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普遍规律 ③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学生提问环节:师生互答

联系热点 诊断错点——十八届三中全会

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②改革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④改革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途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哲学依据是

①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情感拓展:嵊州的发展离不开嵊州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学们要做改革的主力军,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

热点探究:

1、20XX年,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浙江再次焕发生机,国有经济在“混合”中增强了控制力,民营经济在“混合”中开始了第二次飞跃,两者在融合中提高了浙江经济的总体实力。

2、 20XX年3月,浙江省某县级市将涉及服务产业的行政审批项目由2500多项削减到1534项,并向公众晒出“权力清单”,规范政府行为。

3、把“蛋糕”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从20XX年1月1日起,浙江省最低工资标准再次上调,最高档标准由1310元涨到1470元,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居全国省区前列。

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浙江省(政府)

A.调整生产关系,使其与生产力相适应

B.调整上层建筑,使其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3)社会历史的主体: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联系热点 诊断错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1、下列关于“人民群众”的表述错误的是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改革实践的主力军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人民群众的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20XX年,A 市市政府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采取了以下举措: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思想共识,为全市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努力消除制约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

结合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A市市政府是如何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

课堂小结: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事新出现的事物、什么事量变、什么事质变。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 题的能力。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 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 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 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力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 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 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 (1)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 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5】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理解“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原因。理解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能力目标1.树立世界是可知的观念,逐步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明确意识对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培养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克服悲观、消极思想和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不断奋进。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发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意识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明确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教学中的第二个重点。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教学难点 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辩证思维的能力有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学生往往会认为二者是截然对立的,肯定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就要否认意识的反作用。突破这一难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知识运用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

教师引入材料

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是2004年2月正式启动的,大致分三个阶段实施,规划为“绕”、“落”、“回”三期,首先发射环绕月球的卫星,深入了解月球;接着发射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进行实地探测;最后送机器人上月球,建立观测站,实地实验采样并返回地球,为载人登月及月球基地选址做准备。整个计划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

任务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目标探测月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绕月高度100公里

飞行时间112小时

携带装备月球车、分辨率10米CCD相机、激光眼等“七种武器”

着陆方式月面“软着陆”

教师:自主探究一: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一、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理解:人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有目的和动机的,在行动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步骤等。而动物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那么,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板书)

发射火箭能否将卫星精确送入奔月轨道

到达月球能否被月球顺利捕获

降落能否顺利降到距月球15公里的轨道上

——发射嫦娥二号的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运载能力为3.8吨,嫦娥二号发射将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选择长三丙火箭——相比嫦娥一号任务先将卫星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再经过卫星自身多次调整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奔月轨道不同,嫦娥二号任务是要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长三丙火箭增加了两个捆绑助推器,运载能力更大。

教师提问:自主探究二:上述材料体现了人类意识的什么特点?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自觉选择性

人的意识对象主要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自觉选择的,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应什么

(2)主动创造性

人的意识可以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通过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复制当前,追溯过去,推测未来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教师提问: 为什么说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⑴、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⑵、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思维拓展:※人类意识这个“思维的眼睛”,能够揭示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它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

教师展示:《十大未解之谜》

1、UFO之迷

2、埃及古墓咒语之迷

3、鬼魂之迷

4、裹尸布之迷

5、韩国客机坠毁之迷

6、肯尼迪死之迷 7、尼斯湖水怪之迷 _x001D_

8、奇迹之迷

9、人体自燃之迷 10、泰坦尼克号沉没之迷

教师归纳: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未知≠不可知)就每个个人以及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

但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认识不断前进的总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材料阅读: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神话故事,它描写的是一个叫嫦娥的美女,在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的长生不老仙药后,身体变轻飘到月亮上去,成为月球上的第一个居民,过着天上人间生活的故事。事实上,嫦娥奔月的神话寄托着炎黄子孙几千年的奔月梦想。现在,嫦娥奔月的神话即将变成现实。

嫦娥二号卫星总指挥张廷新欣慰地说,嫦娥二号卫星研制团队采取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外,在研制队伍中还不断强化“用成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零缺陷”的工作理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强化队伍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坚持不懈地开展岗位培训工作,确保每一位研制人员对自己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岗位依据文件和标准规范都一清二楚。在全体研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嫦娥二号研制队伍逐步形成了以“强烈的成功欲望,认真的负责精神,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协作素质,精湛的业务能力”为精髓的独具特色的团队文化。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立志当如斯。在风险多、难度大的型号研制工作面前,志存高远的“嫦娥”设计者们,以前所未有的勇气与魄力全情投入到确保圆满成功中,铺就了“二姑娘”完美的奔月之路。

教师提问: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板书)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板书)

问题讨论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设疑:自然界本来没有电脑,没有航天飞船,人能制造出这些东西。燕子能筑巢,蜜蜂能酿蜜,也能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人与动物都能使自然界发生变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动物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使自然界改变,这种对自然界的改变是极其有限的。例如,蜜蜂只能依靠自己的特殊器官采集花的甜液,酿成蜂蜜,它既不能织网,也不能筑堤。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花了,它就毫无办法,只好远走高飞,或者活活饿死。

2.人类能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把自然界改造得合乎自己的需要。人没有狮虎那样的坚牙利爪,不像鹰隼那样能展翅高飞,奔跑的能力甚至不如一只兔子。但凭借种种工具,人类可以制服狮虎,飞得比鹰隼更高,跑得比兔子更快。人们可以制造锄犁拖拉机,耕种土地,生产出粮食来;还可以驯养牛羊猪鸡鸭,让它们生养繁殖。

总之,人的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使人能制造和使用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工具,按照计划实现自己预定的目的,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因而对自然界起着真正的改造作用。人们不但改造着自然界,也不断改造着由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

问题讨论2:

设疑: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来到一所小学选了一个班,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将实验后认为具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和学生本人。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和学生,从而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1.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2.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取得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可以变物质。

(板书)

法国作曲家鲁兰斯.查理斯在1932年创作了一首名为《黑色星期天》的管弦乐曲,使100多人听了之后自杀,却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世界音乐史的一个奇迹。一个匈牙利青年在酒吧听这首乐曲时,突然拔出手枪朝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警察赶到现场后,在他左手握着的《黑色星期天》乐谱上发现如下字句,如果有一天我死了,凶手就是这乐曲。一个美国姑娘出于好奇,借了一张录有这首乐曲的唱片回家。第二天下午,同事发现她躺在卧室的血泊中,桌上留有遗书说,我无法忍受这旋律,它是我的葬礼曲。

乐器能杀人,让世人震惊。为此英、法、美等多国的电台召开特别会议,号召欧美各国联合行动抵制这首乐曲。1945年《黑色星期天》的乐谱和唱片被全部焚毁。查里斯临终时忏悔说。这首乐曲给人类带来如此灾难,让上帝在另一个世界惩罚我吧。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归纳总结)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又叫意识的作用)方法论:

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教师总结:(一)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事物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做事情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4.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阅读探究:

1.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阅读教材。

2.问题探究。

材料:气象与奥运息息相关。奥运会期间正值北京多雨时节,为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有关部门加强了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雨的准备工作。届时,奥运天气预报将禁用“降水概率”等模糊词语,必须明确“是否降雨”,而且将具体到“几时几分”、哪个奥运场馆有降雨。为提高人工消雨的成功率,他们还加强了与重庆等具有丰富人工消雨经验城市的联系。

问题:

(1)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这种说法对吗?

(2)你认为怎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3.学生思考并回答。

(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天气的预报越来越准确精细,甚至可以干预、影响天气。这说明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是这并不说明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

(2)人们只能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而造福于人类。

4.概括总结。

从奥运天气预报的事例可以看出,做好各种事情,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无所作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板书并讲解)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首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其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作用,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7】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通过学习,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三个统一)

【教学方法】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指导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

老师:第一个条件是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学生: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老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欧洲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

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见P18虚线框

展示:三大工人运动

学习P19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填空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什么?

学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

学习P19下相关链接

老师: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学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生:德国的古典哲学

老师:强调,不是简单相加

学习P20相关链接

展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成就和不足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的补充

---19世纪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P20虚线框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

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老师:从作用上看,马哲与与以往哲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老师:为什么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他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老师:为什么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老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相关链接

探究:P21 虚线框

学生:

总结:马哲与时代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诞生150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老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填表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框小结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8】

【温故知新】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目标导航】

高考考点:※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

1.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

2.辩证否定的实质?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4.创新的社会作用?

【温馨提示】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

一、互动探究: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辩证的否定是否就是抛弃?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新生事物否定旧事物,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议一议: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

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

3. 议一议: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一、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它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就必然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却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不要紧,请认真听讲,老师和其他同学会和你一起解决的。

三、知识盘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你能行!

一、单项选择题

1.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3.郑板桥有诗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寓意是( )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对立统一的原理

4青藏铁路的修建实现了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辩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①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 摒弃别人、前人的经验

③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 ④大胆抛弃一切,极富革命的批判精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7.下列说法中,包含着辩证否定原理的是

①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瞬间,既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又不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 ②任何生物体的存在,都是同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 ③“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④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国外一切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10.唯物辩证法和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就必须 ( )

①具有批判性思维 ②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推翻一切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敢于寻找新思路、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 )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12.《人民日报》报道,去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910件,增速居全球首位,但专家指出,我国属原创性的专利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从哲学上看,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

A.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认识和改造规律

C.解放思想,勇于否定一切既有理论

D.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发展真理

13. 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对于中国公众非常关心的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问题,担任诺贝尔奖物理学评奖委员会主席的SuneSvanberg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中直接点题——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回答14~15题。

14.从哲学上看,SuneSvanberg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

①只要大胆创新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②只要创新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③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认识的飞跃 ④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思考 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创造新的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 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但齐鲁文化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如“官本位”、“唯上文化”、“家长制”、自我封闭的小生产意识等,严重影响了山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结合材料,从辩证的否定观的角度分析,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对待齐鲁文化?(12分)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6分)

1、你完成本“案”的情况(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2、你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情况( )A.很积极主动 B.较积极主动 C.一般  D.较差

3、你的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 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

第十课第二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导学案

【自主学习】要求:通读课文,查找有效信息并熟记掌握。

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与科技的关系:科学的本质就是_________。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2、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___,开辟出更广阔的_____ _________,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_创新、科技创新、_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创新推 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_____________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______________和思维方式的________________。

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__和理论指导下的_____________,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2、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_________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_________,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______________,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______ _ __ 。

综合探究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 上学分歧的三点表现

①唯物辩证法用 的观 点、 的观点、 的观点看问题。

②形而上学用 的观点、 的观点、 的观点看问题。

2、内因:

外因 :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 ,是否 。

【合作探究】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1 5年的实践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XX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实施《 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从哲学角度看,我们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从哲学上思考,我国青少年一代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10】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

为了改变因缺水造成的穷困,河南林县人民从1960年开始修建红旗渠。在严重自然灾害时期,修渠民工每人每天只有半公斤粮。民工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人们形容红旗渠是“劈开太行山”,建成了“人工天河”。民工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建成了“人工天河”的壮举,被世人称颂为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条人工天河之所以能够成功开凿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民工的伟大创造力量。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了历史,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否意味着历史是由所有人创造的?(不是。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们除了包括人民群众,还包括对社会历史起阻碍作用的人们,即反动阶级和反动人物。)

人民群众是一个 群体概念,而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人。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内涵。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的部分是 劳动群众,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的创 造者?

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生产工具的发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吗?(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发明了“珍妮纺纱机”,提高了纺纱的效率,使大规模的织布厂得以建立;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轮船、火车,大大便利了世界各地的交往。这些发明者大多都是普通的劳动群众。)这些“利器”还要人来操作,那么是谁来操作这些机器?(劳动群众操作机器,他们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投入到机器操作的生产过程中去。没有劳动群众发明和改进劳动工具,没有劳动群众进行劳动生产, 就不会有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我们可以看出谁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广大劳动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什么作用?(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离骚》、《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名篇名著的作者分别是谁? (《离骚》的作者是屈原,《水浒传》作者是施耐庵,《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他们创造这些精神财富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于哪里? (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离骚》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传说,《水浒传》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的。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人民群 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不仅如此,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什么条件呢?田园诗人陶渊明曾经在车篱旁边吟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陶渊明吟诗作词离不开人民群众,为什么?(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他不但没酒喝,也没饭吃,只能饿死在车篱旁边,哪里还会吟出什么诗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北宋年间,“布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书籍印刷更为经济、方便。毕升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着在铁板上,可以像雕板一样印刷。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不是仅仅是劳动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它是不是精神财富?(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对前代印刷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因此这些物质成果也是一种精神财富。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总之,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分析: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也参与物质财富的创造。精神财富也不只是知识分子创造的,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革命的辉煌成就是广大人民 争得的。历史上一切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起来推翻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1 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曾使中国农民在劳动和分配上都实行绝对的平 均主义,“大锅饭”的结果是饭越吃越少,人越过越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偷偷摸摸将一些麦田、油菜田承包到自己家里种植,搞起了 “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在18位农民手中起步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有哪些伟大的创造?(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从1981年开始的农村村民自治,实现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些都是基层农民自己创造的。包括基层农民在内的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起到了什么作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人民群众仍然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所起的作用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战国思想家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能群 ”是指什么? (人们能够利用群体的力量征服自然界。我们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时不能脱离群体,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运用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在三大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民工就有490万,支援的粮食就有40万吨。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那么为什么群众会支持共产党,会成为共产党的依靠?为什么邱娥国会受到群众发自内心的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立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的生活和 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篇1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

课堂探究: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教师提问: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上述动物很聪明,那么这些动物的心理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教师总结:

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

教师提问: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是什么在起作用的?为什么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学生回答: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探究二: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那么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人脑和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探究四:“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只而已。 ——鲁迅

教师提问:这车材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教师总结: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英语教案汇总


高中英语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Important vocabularies

Daily; advertisement; check interview; fix; develop; hand; add; deliver; speed; latest; publish; avoid; besides; get down to ; face-to face; be popular with somebody; as well; care for

2)Daily expressions

Are you /Will you be free then?

Yes, Id be fee. Id like to go.

Lets go together then. Ill meet you at the theatre at six - thirty .

Good! See you then.

What time shall we meet?

Where is the best place to meet?

What about meeting outside? I suggest…

3) Useful phases

Whats on…? Is there anything good on?

They are said to be very good.

Finally, there is no more time left for adding new stories.

4) Grammar

V.-ing Form is used to be Subject and Object

教学建议

能力训练

1.通过口头练习,学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达方式。

2.学会介绍事物及报刊杂志的方法,了解这种文体的写作技巧。

德育渗透

1.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懂得任何一件事物都得付出很多的劳动,懂得爱惜报纸,爱惜各种书籍。

2.通过对报纸各版面的介绍,扩大了同学们的眼界,增强了他们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师生互动活动

Lesson 13:口头练习:对话交际功能——日常生活用语。

Lesson 14:学生扮演主编介绍报纸出版的过程。

Lesson 15:学生扮演主编介绍《中国日报》的内容。

Lesson 16:笔头练习:写一篇介绍一种报纸或杂志的英语论文。

教材分析

从本单元的对话来看,主要是学习如何用英语提出约会以及如何应答约会的日常用语,如:询问对方是否有空,建议会面时间和地点及如何应答的日常用语,并能运用Will you be free?到It’s.. What about…?等最为普通的语言功能进行日常交际, 同时也注重check, fix, face-to face, deliver, take a photograph, pass on, get down to, as well, what’s on 等重点词汇和短语在本单元中学习,本单元中的阅读课主要内容是了解报社一天的工作和报纸的出版过程及《中国日报》的一些情况,同时在这里运用了重点语法知识,V.-ing形式充当主语和宾语的用法。

高中英语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生词的含义:

anecdote, annual, witness, accommodation, shore, yell, pack, flee, drag, depth, lip, tongue, abandon, relationship, help out

2、帮助学生掌握文中一些描述事物和情景的生动手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精髓。

3、帮助学生通过两个故事,对生活在大洋的虎鲸能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对虎鲸给予我们人类忠实的帮助产生由衷的感激,从而加强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Step1 Lead –in &Warming-up(5mins)

问题导入——教师呈现问题和图片

T: Have you seen plants andanimals that live under the sea? Where did you see them? What’s this? Yes,they’re killer whales。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m? I’ll show you a shortvideo。

【意图说明】在读前这个环节,通过几个问题,激发学生原有的对海洋生物的知识储备,再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认识一些常见海底动物的英文名称。最后出现虎鲸的形象,以抛出问题What’sthis?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m?来引出今天阅读的主角——虎鲸。先播放一段视频——“虎鲸捕猎”的场面。

Step2 Pre-reading (Predicting)(2mins)

T: Now please look at the title“Is Old Tom an old man?” Right, it’s notan old man。 It’s the name of a killer whale。 Here are two pictures of thekiller whale。 Can you guess what happened to him?

【意图说明】标题导读是指导英语阅读的重要方法。通过解读题目,观察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预测故事的内容,这样更能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Step3 While-reading (28mins)

Task 1 Fast-reading(3mins)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complete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he text consists of two ________written by Clancy。They are mainly about how Old Tom helped the whalers ________a whale and savedJames from the _______。

Explain new words:

anecdote: short, usuallyamusing story about a real person or event

【意图说明】采用完成句子的形式来给出文章的大意,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难度,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

Task 2 Careful-reading(3mins)

Read the first story again and finish the chart。

Fill in the blanks。

【意图说明】训练学生寻找细节信息的阅读技能,同时突出本课的生词和短语。要求学生不看书来完成,这样更具有挑战性。

Task 3 Discussing and Speaking(5mins)

Discuss in pairs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s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Old Tom and the whalers?

【意图说明】活动2的填表活动只是帮助学生对故事主要情节有大概的了解,而这个环节的提问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文章,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Task 4 Read the second story again and finish the chart。(2mins)

Fill in the blanks。

Task 5 Discussing and Speaking(15mins)

Read the second stor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How did Old Tom help James?

2、As far as you know , what other animals everhelp out human beings in history?

【意图说明】这里给学生时间去交流他们所知道的动物救人的奇闻轶事,然后请个别小组来汇报讨论结果,与全班同学来分享故事。如果学生知道的不多,教师可让他们阅读以下三个小故事。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过一件奇事:音乐家阿里昂乘船返回希腊时,水手们意欲谋财害命。阿里昂乞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他奏完乐曲就跳入大海,一头海豚游过来驮起这位音乐家,将他送到了伯罗奔尼撒半岛。

有一个车老板赶着马车从山上往山下走,这时辕马的套掉了,老板俯下身想拣起来,没想到穿在身上的棉大衣被压在车轮底下,将人带了下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辕马一口将车老板叼起,随着巨大的惯性向山下跑去,一直跑到安全地带,车才慢慢停下来,把人轻轻放下,这时马跑了一身汗。”战兽医师说,“这个老板心地非常善良,平时与马很有感情,从来不打马,这次有难,是马救了他。

” 1999年《哈尔滨晚报》登载了这样一条新闻:黑龙江省阿城市有一个聋哑人,有一天坐在火车道上,当火车路过这里时,怎么鸣叫他也听不见。这时,在路边吃草的一只山羊见到了,它拼命地跑了过来,用角把这个人推出了道轨,而它来不及躲避,不幸壮烈牺牲。)

3、What conclusion can we come to after weshare these stories?

【意图说明】通过交流几个动物救人的感人故事,学生会由衷地产生对动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会认识到大自然的一切,我们都要感恩,都要爱护,我们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更美好。

Step4 Languageappreciation(10mins)

【意图说明】接下来这个环节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章中语言的美,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给出他们认为写的精彩的'句子,以及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场面。

In the first story, which sentences do you thinkbest describe the scene of the whale hunt and the actions of Old Tom? In thesecond story, what scene impresses you most?

在学生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可着重分析以下几个句子。

We ran down to the shore in time to see an enormousanimal opposite us throwing itself out of the water andthen crashing down again。

我们及时赶到岸边,看到对面有一个庞大的动物猛力跃出水面,然后又坠落到水里。

throwing itself out of the water形象地表现了鲸跃出水面的动作。throw的用法很灵活,能表达出丰富的含义。如:

I felt discouraged when he threw cold water on myidea。

他给我的想法泼冷水时,我感到很沮丧。

She threw herself into a chair and began to cry。

她倒在椅子上,哭了起来。

The fire threw hundreds of workers out of work。

大火使几百个工人失业。

…when we approached him, I saw James being firmly held up in the water by Old Tom。

当我们靠近他的时候,我看到老汤姆在水中正稳稳地托着詹姆斯。

Step4 Homework

1、 Surf the Internet andlearn more about the killer whale and other marine animals。

2、Try to retell the story using your own words。

高中英语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 过去分词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 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六、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具体形式,创设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调节的情境,利用他们自身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节、监控。因此,本课采用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为中心,任务的设计焦点是解决某一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在的各种“任务”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并得出结论。

七、学习策略:

本课将各种活动设计成小组活动并开展小组竞赛和填写课堂自我评价表等非测试性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

高中英语教案【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Ability goals能力目标

To help the Ss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by skimming for main ideas and car eful-reading for details with the teacher’s guidance.

To get The Ss to master some key words such as witness, abandon, yell, drag, flee and so on.

 2、 Learning ability goals学能目标

To 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animals under the sea.

To help the S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教学重点和难点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教学重点

Help the Ss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under the sea as well as the animals’ loyalty and help to human bein g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1、 Help the Ss get the main idea a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by fast-reading and careful-reading、

2、 Help the Ss tell apart from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n the story、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 Talk about animals under the sea、

1、 Have you ever seen some marine animals?

2、 What have you seen, and where have you seen them?

I have seen a/some/many…… in/on/from……

amazing marine animals: seal, turtle, dolphin, sea-horse, sea-star, shark, angelfish, jellyfish, lobster, coral

 Step2、 Fast-reading:

1、 Find out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story : writer, career, writing style, time, place, main character、

2、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first story mainly about?

 Step3、 Careful-reading:

1、 Clancy had heard of the killer whales that every year killer whales would help whalers catch baleen whales、 Did he believe it at first? When did he believe it was a true anecdote?

2、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all together in story1? The hunt can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Stage1: before the hunt: (para、 2-6):

Old Tom’s doing: throwing itself out of … and crashing down again… Why? to tell the whalers…, …by the boat…, circling back to …Why? to lead the whalers…

Whalers’ reaction: Another whaler __________、 George _____ ___ _____ Clancy, and Clancy ______ after him、 They __________ the boat and ______ ____into the bay、

 Stage2&3: Dur ing and after the hunt: (para、 7-9):

Killer whale’s doing: The killers over there are ________ themselves on the top of the whale’s blow-hole to stop it __________; and some others are stopping it _______ out to sea、 The killers started ________ between our boat and the whale just like a pack of ____ ___ dogs、 When the baleen whale was dead, its body wa s _______ down into the depths of the sea、

Whalers’ reaction: The man in the bow of the boat aimed the harpoon at the whale and then let it go to hit the spot、

Conclusion: They have amazing relationship、 They work as a team

Step4 : Summary

Working at the _______station, I had the chance to _________ a baleen whale being attacked by a ______ of k iller whales、

On the afternoon I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s I was __________ my accommodation, I heard a loud noise coming from the bay、 I ran down to the ______ in time to see an enormous animal _________ itself out of the water and then _______________ again、 George told me it was Old Tom, who announced there would be a ___________、

Using a _________, we could see a baleen whale _______________ by about six killers、 Some are ________ themselves on top of the whale’s __________to stop it breathing; and some others are stopping it _______ out to sea、 The whalers aimed the ________ at the whale and then let it go to hit the spot、 Being badly ________, the whale soon died、 Very soon, its body was ________ by the killers down into the _______ of the sea、

课后习题

Deal with Exercise 3 in Comprehending 、 Let the Ss work in groups and do some discussion:As a matter of fact, whales are now an endangered animal、 Many people are trying to protect them from being hunted、 The last whaling station in Australia closed in 1978、 But some countries oppose the ban、 An d there are still people who hunt whales、 What’s your opinion? Are you for or against the banning whaling? Consider the problem carefully and we’ll have a discussion tomorrow、

高中英语教案【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住列举的重点单词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掌握住列举的重点单词和句子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Ⅰ.重点单词

1.________ vi. 爆裂;爆发

n. 突然破裂;爆发

2.________ n. 事件;大事

3.________ n. 废墟;毁灭

vt. 毁灭;使破产

4.________ adj. 极度的

5.________ vt. 破坏;毁坏;消灭

6.________ vt. & vi. (使)震惊;震动

n. 休克;打击;震惊

7.________ n. & vt. 援救;营救

8.________ vt. 使陷入困境

n. 陷阱;困境

9.________ n. 灾难;灾祸

10.________ vt. 埋葬;掩埋;隐藏

11.________ n. & vt. 损失;损害

12.________ n. 裁判员;法官

vt. 断定;判断;判决

13.________ vt. 损害;伤害→________ n. 伤害;损害→________ adj. 受伤的

14.________ n. 电;电流;电学→________ adj. 用电的;带电的→________ adj. 与电有关的;电学的

15.________ vt. 使惊吓;吓唬

→ ________ adj. 受惊的;受恐吓的

→ ________ adj. 令人恐惧的

16.____________ n. 祝贺;(复数)贺词

→ _____________ vt. 祝贺

Ⅱ.重点短语

1.a (great) number ________ 许多;大量的

2.dig ________ 掘出;发现

3.________ an end 结束;终结

4.right ________ 立刻;马上

5.as ________ 仿佛;好像

6.________ ruins 严重受损;破败不堪

7.think little ________ 轻视,满不在乎

8.tens ________ thousands of 数以万计

9.be proud ________ 以……自豪

10.judge ________ 从……判断

11.be trapped ________ 陷入

12.be buried ________ 埋头于

13.put ________ shelters 搭建避难所

14.get away ________ 离开

15.pay attention ________ 注意

Ⅲ知识点教案

EX.2 On seeing Jay Chow appear on the stage, the audience burst out _________ (cheer).

burst with anger/ joy

勃然大怒

burst n.

突然破裂;爆发

a burst of laughter

一阵笑声

2.

n. 废墟,遗迹(常用复数形式);毁灭

be/lie in ruins

成为废墟;严重受损;破败不堪

EX.1 All the towns were/lay in _____ (ruin) after the earthquake.

vt.毁灭;使破产

ruin oneself

ruin one’s health/fame/future

EX.2 过量吸烟损害健康,因此你应该戒烟。

Heavy smoking ruins your health, so you should give up smoking.

EX.3 用 ruin, destroy, damage填空:

① Her heart was slightly _______ as a result of her long illness.

② His life was ________ by drink.

③ The earthquake almost _______ all the bridges in this area.

3. injure vt.损害;伤害

______ n. 伤害

______ adj. 受伤的

________ 伤员

Exs.

①The soldier was ______ in the arm in the war.

②She was ______ slightly in an accident during the work.

③This bright light will do great ______ to your eyes.

④I was very much ______ at his words.

看例句再归纳:

1. I was shocked to hear that 17 people died in the explosion at a restaurant in Anhui.

2. I was shocked at the news that 17 people died in the explosion at a restaurant in Anhui.

3. I was shocked that 17 people died

in the explosion at a restaurant in Anhui.

excite, discourage, disappoint, encourage, inspire, interest, move, please, puzzle, surprise, worry…

6. trap

vt. 使陷入困境

trap sb. into (doing) sth.

be trapped in

困在 ……中;陷在……中

EX.1 警察设圈套使他讲出实情。

The police trapped him into

telling the truth.

EX.2 对比练习

他陷入交通堵塞中,感到很无助。

1) He ___________ (trap) in the traffic jam and felt helpless.

2) When he __________ (trap) in the traffic jam, he felt helpless.

3) When __________ (trap) in the traffic jam, he felt helpless.

n. 陷阱;困境

set a trap to do sth./for…

诱使某人做某事

fall into a trap

落入圈套

7. bury vt.

找出含bury 的短语并翻译

① The army organized teams to dig out those who were trapped and to bury

the dead.

掩埋

② He has learnt to bury his feelings.

掩藏、隐藏

③ You’ll never solve your problems if you just bury your head in the sand----you have to face them.

bury…in…

把……埋到……里;使……沉浸于……

④ She buried her face in her hands and wept.

bury one’s face in hands

双手掩面

be buried in/bury oneself in

专心于;埋头于;沉浸于

EX.1 对比练习:

他埋头学习,不知道他的同学们早已经离开了。

1. As he ____________ (bury) in his study, he didn’t know that his classmates had left.

2. As he __________ (bury) himself in his study, he didn’t know that his classmates had left.

3. _____ (bury) in his study, he didn’t know that his classmates had left.

4. ________(bury) himself in his study, he didn’t know that his classmates had left.

5. 8. right away

6. 立刻、马上

7. =right now/ at once/in no time

8. by the end of 到时候为止(常与_________连用)

9. EX.2 By the end of last month, he _________(learn) 3,000 English

10. words or so.

11. EX.3 我会用爱迪生的一句名言来结束。

12. I’ll end up with a famous saying from Edison.

13. 10. Review

14. a (great/large) number of +(pl.) n.

15. the number of+(pl.)n.

16. EX.1 The number of foreign students attending Chinese universities_________ (be) rising steadily since 1990.

17. EX.2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re in

18. the dining hall now.(改错)

19. ----Ye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20. _____ (be) about 400.(填空)

21. 11. Thousands of families were killed and many children were left without parents.

22. leave 做使役动词,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3. leave+宾语+宾补 {doing sth.

24. {done

25. {to do sth.

26. {adj. / adv. /介词短语

27. EX.1 You shouldn’t have left water ___________(run).

28. EX.2 She ran away _____________________

29. _______________. (她跑开了,留下她的男友

30. 一个人在雨中)

31. 12.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32. → as if用于陈述语气中:

33. It looks as if it’s going to rain.

34. She closed her eyes as if she was tired.

35. → as if 用于虚拟语气中:

36. 1). She behaved as if nothing ______________(happen).

37. →as if___________ “似乎要做某事”

38. 2). He opened his mouth as if _________ something. (say)

39. 12. It seemed as if the world was at an end!

40. → as if用于陈述语气中:

41. It looks as if it’s going to rain.

42. She closed her eyes as if she was tired.

43. → as if 用于虚拟语气中:

44. 1). She behaved as if nothing ______________(happen).

45. →as if___________ “似乎要做某事”

46. 2). He opened his mouth as if _________ something. (say)

47. 13.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48. 1). All hope was not lost.

49.

50. 2). Not everyone has passed the exam.

51. 3). I don’t want both the ties.

52. 部分否定/半否定:

53. all/both/every... not...(not all/both/every…)

54. 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 EX.1 ________ people can understand you.

56. = _____ people can _____understand you.

57.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你。

全部否定:

no, never, none, neither, nobody,

nothing, no one, nowhere…

EX.2 这两个男孩对我们都不粗鲁。

Neither of the boys is rude to us.

Ⅳ. 巩固 考点作文串记

One night, everything began ___________ (shake), with the pipes _________ (burst) and the electricity cut off. It seemed that the world was ______ an end. Some people were ______ (injure), some buried in the _______ (ruin) and some missing. Judging from the situation, there were ______ number of ______ (trap) people waiting for the rescue. But all hope was not lost, ________ soldiers were soon sent to help ______. With the help of the soldiers, everything returned to _______ (peaceful).

高中英语教案【篇6】

accept, invitation, after all, continue, call on, day and night, pay back, at the most,

1. Where have you been all these days?

2. What happened?

3. We did have a good time.

4. Excuse me. I’ve lost a case I wonder if it’s been found.

5. Can you describe the case?

6. Where did you last have it?

7. We asked everyone there if they had found …, but without luck.

8. We couldn’t find it; it was lost.

e.g.1. He asked if she was Pleased.

2. She asked him how many People were going to the ball.

Guy de Maupassant(莫泊桑1850—1893)was a well—known French novelist and short –story writer.在少年时他就对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很小的时候开始写作,在30多岁成为著明的小说家,他的大部分作品讲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1871年开始,他在政府部门就职,这期间他熟悉了政府职员的生活。这段经历帮助他创造出了他的短篇小说“项链”。他的作品简洁明了,讽刺运用得恰到好处。莫泊桑晚年承受疾病围绕,1893年病逝于巴黎。

“项链”这篇课文是一个独幕剧,它包括三个人物:Mathilde Loisel, a yang woman;

Pierre Loisel, Mathilde’s husband, a government worker; Jeanne, Mathilde’s good friend.

1. Scene1 A park in Paris ……walks towards her.

这部分用斜体表示,或象下文一样置于括号中,叫做舞台指导说明(stage directions )一般使用现在时态。戏剧一般首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剧中人物(characters)。在这一段中有了具体介绍。

2. …but I don’t think I know you. 我好象并不认识你。

I don’t think I should do that. 我认为我不该做那件事。

I don’t believe she will come. 我上信她不会来。

“think, believe” 这两个词的否定式在主句中表示,而宾语从句中的动词用肯定式。

3. In fact you do. 事实上你认识我。

=In fact, you know me. 为了避免和前面重复,所以用助动词代替。

e.g.①We all love singing, but he doesn’t. 我们都喜欢唱歌,但他不喜欢。

②Class 2 went to a picnic, but Class 1 didn’t. 2班去野餐了,但1班没去。

e.g.①She was so changed that I hardly recognized her. 她变得我几乎认不出来了。

②Harry recognized me in the crowd. 亨利在人群中认出了我。

5. Where have you been all these years? 这些年你上哪儿去了?

e.g. The teacher asked Jane, “You didn’t come to school, last week, where have you been?”

老师问Jane,“你上星期没来学校,去哪儿了?”

6. That’s because of hard work. 那是因为劳累。

e.g.①He couldn’t go further. That’s because of his wounded leg.

他不能再往前走了,因为他的腿受了伤。

②He cried because of the pain in his arm = He cried because he had a pain in his arm.

他因为胳膊疼而哭了。

because of后面跟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与because加句子引导的状语从句意义相同。

7. Have times been hard for you? 这些年境况不太好吧!

times这个词我们以前见过:(morden times )表示目前或某种特殊时期的生活情况或环

境,可译作“日子”、“境况”、“时代”。

e.g.①He didn’t complain of hard times, but kept on working hard. 他没有抱怨时势艰难,相反的是一直努力工作。

②Students thought times are terrible in July. 学生们认为7月是一段难熬的日子。

8. But what happened? 发生什么事了?

happen take place. 没有被动式。

e.g.①I remembered the whole things as if it happened yesterday.

我记得整个事情,就好象是昨天发生的。

②──Why didn’t the boss come yesterday? 为什么老板昨天没来?

──An accident happened to him. 他出事了。

9. Do you remember one afternoon ten years ago when I came to your house and borrowed a

necklace of yours. 前的一个下午,我到你家借过一条项链,你还记得吗?

Ten year ago和由when 引导的定语从句一起修饰afternoon.

e.g.①Cart still remembers one afternoon in his first year when the professor took the students the Chemistry lab.卡尔仍然记得一年级时教授带学生到化学实验室去的那个下午的情景。

②There are thousands of starts in the sky that are like our sun.

天空中有成千上万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10. I’ve written to accept the invitation. 我已经写信表示接受邀请了。

e.g.①I received a note, but didn’t accept it. 我收到了一张支票,但没接受。

②Jack received my letter, and accepted my advice.

Jack收到了我的信并且接受了我的建议。

③give sb. An invitation给sb发邀请(invite sb. to…)

refuse sb’s invitation. 拒绝sb的邀请。

11. I haven’t got an evening dress for the ball! 我没有参加晚会的礼服啊!

12. But, just this once. After all, this ball is very important.

不过就这么一次,要知道,这次舞会很重要啊!

after all“毕竟,终究,到底”。用来说服或提醒对方,引出对方似乎忘记了的某个

重要的论点或理由。

e.g.①They met with difficulties, but I hear that they’re succeeded after all.

他们遇到了困难,但我听说他们终究是成功了。

②She said she would not go to the ball, but she went there after all.

她说不去参加舞会,但最后还是去了。

13. I have no jewellery to wear. 我没有首饰戴。

dress和wear的区别:

e.g.①She always dresses in green. 她总是穿着绿色的衣服。

②Dress at once! 立刻穿上衣服。

③The mother dresses the baby everyday. 妈妈每天给小宝宝穿衣服。

而wear的宾语只能是鞋帽等物品,表示一种状态。

④He’s wearing a new coat today. 他今天穿了一件新大衣。

但不能说:Wear your clothes at once.

14. Can’t you just wear a flower instead? 难道不能就戴一朵花吗?

这是一个否定疑问句,表示吃惊,可能含有批评或责备的意思。

e.g.①Hasn’t Albert telephoned you? Albert还没有打电话来吗?(说话人认为Albert本该

②It’s getting dark. Can’t you walk a little faster? 天快黑了,你不能走快点吗?(说话

15. She married a man with a lot of money. 她嫁了一个很有钱的人。

marry sb. 娶了某人/嫁给某人。get married结了婚。

be/ get married to sb.与某人结婚,不能用 with.

e.g.①—Is Jack married? Jack结婚了吗?

—He got married last year. 他去年结婚了。

②He has been married to Mary for 3years. 他和Mary结婚3年了。

③Alice married a Frenchman. Alice和一个法国人结婚了。

16. So I called on you…

So是连词,用来承上启下,表示话语的逻辑性。“我想起你嫁了一个有钱人,所以就去看望你……”。

call on/ upon sb. visit sb.到家看望。

e.g.①It’s to years since I last called on my former teacher.

我最近的一次拜望老师已经是10年前了。

Call at sb’s house. 到家看望。

②“I’ll call at your house tomorrow morning. Are you free? “—Yes. You’re welcome.”

“明天我想到家去看望你,你有空吗?”“好的,欢迎”。

17. You tried it on and it looked wonderful on you.

你把项链戴上试了试,戴在你身上真是太好看了。

e.g.①Never buy shoes without trying them on first. 鞋子要先试再买。

②The tailor asked the girl to try on the new dress. 裁缝要那个小孩试一下新衣服。

18. Perhaps in those days I was. 也许那时候我是(个漂亮的姑娘)…

这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后面的表语可以省略,以避免重复,在口语中常见。

e.g.①She said it was a valuable necklace. It really was.

她说那是一条很贵重的项链,的确很贵重。

②“Are they in the park?” “I think they are.” “他们在公园里吗?”“我想是的”。

19. Pierre and I did have a very good time at the ball.

我和波尔在舞会上的确玩的很痛快。

句中的did是助动词,在肯定句中用来强调它后面的动词。

e.g.①Do come here next Sunday. 下星期日一定来啊!

②I did agree with you. 我完全赞同你。

③She does keep her promise. 她确实一贯遵守诺言。

20. But that was the last moment of happiness in our lives.

但那是我们一生中最后的幸福时刻了。

21. On our way home…… that the necklace was not around my neck any more!

那天晚上在回家的路上,我低头一看,发现项链不再挂在我的脖子上了。

not ……any mere. 不再。

e.g.①Don’t make the same mistake any more. 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②She doesn’t live here any more. 她不再住在这儿了。

22. It was exactly like your necklace, but it was a different one.

那条项链的确和你的一模一样,但却是另外的一条。

句中的One用来指代前在的名词(necklace)。复数用ones.

e.g.①There are two books. The one on the shelf is mine. 这有2本书,书架上那本是我的。

②There are lots of dresses in the case. You can try on the ones you like.

箱子里有很多件衣服,你可以试穿所有你喜欢的。

23. During the next ten years… to pay back the money we had borrowed (= In order to return

the money which we had borrowed, both of us worked a long time every day in the next ten

years.)在后来的10年时间里,为了偿还这笔借款,我们两个不分昼夜地干活。

pay back作“偿还”,“还钱”解。pay back money to sb. pay back money for sth.

e.g.①“—I’ll pay back the money to you next week. Is it ok?”“我下星期还钱给你,行吗?”

—“That’s ok!” 好吧!

②“Have you paid back the money for the foods?” 购买食品的钱还了没有?

③They paid off all the debts on time. 他们按时把债还清了。

④Once we have paid off the store, we shall owe money to no one.

一旦把商店的钱还清了,我们就不欠任何人的钱了。

24. That’s why I come and ask for help. 这就是为什么我显得这样苍老。

“Why” 在这里相当于“the reason why …”即(为什么)…的原因。

e.g. He had stolen the necklace. That’s why he was punished.

他偷了项链,这说是受到惩罚的原因。

25. It wasn’t valuable at all. 它根本就不值钱。

at all“全然”“完全”。常用于否定句中“not…at all”“完全不”,“根本不”。 e.g.①She’s rather lazy, not at all suitable for the post. 她太懒了,根本不适合这个职业。

②I don’t believe her at all. 我根本就不相信她。

26. It was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at the most… 它最多值500法郎。

be worth+sth. /doing sth.“值(多少钱)”

e.g.①This piece of jewelry is worth 0. 这件手饰值500美元。

②His suggestion is worth consideration / considering. 他的建议值得考虑。

③The museum is worth a visit. 那个博物馆值得一看。

27. He is now at the Lost and Found.

直接引语如果是疑问句,变成间接引语时,有以下共同要求:

1.要把疑问语序变成陈述句语序。

2.主语的人称,谓语动词的时态以及状语要作相应的变化。

3.句末要用句号。

直接引语如果是一般疑问句,变成间接引语时,还要用if / whether引导。如果在引语中含有“or”,则只能用whether.

e.g.① He asked her, “Are you pleased?” ?

He asked her if / whether she was pleased.

②She asked me, “Have you finished the work?” ?

She asked me if / where I had finished the work.

③ Mother asked, “Will you stay at home or go with us?” ?

Mother asked (me) whether I would stay at home or go with them.

直接引语如果是特殊疑问句,变成间接引语时仍和原来的疑问代词。

e.g.① She asked me, “Where have you been all these years?” ?

She asked me where I had been all those years.

② He asked Tom,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

He asked Tom what he was looking for.

③ He asked me, “Why didn’t you stop her?” ?

He asked me why I hadn’t stopped her.

请改写这个剧本。

高中英语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单元教学,学生应能熟练地运用表示“希望、意愿、祝愿”的常用语;复习it的用法;了解19世纪欧美白人捕捉和贩运黑人作奴隶及虐待他们的罪恶历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词汇

become of, once in a while, provide, the moment, go back, role, reason

2.重点句型

1)Born a free man, he was now in Chairs.

2)What shocked him most was that the man who carried him were black.

3)Worse was to come.

4)All he knew was that his African ancestor taught his son and grandson the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for “river” and “guitar”!

3.语法it的用法

1)There's a knock at the door.Who is it?

2)It's a lovely baby.Is it a boy or a girl?

3)It is/has been three years since we last met.

4)It is necessary for you to do so.

5)It was in the street that I met him this morning.

教学建议

教学教法:高三下学期,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课文是不现实的。但高三下册书里却有很多精彩的文章及词汇,舍弃又未免可惜。把课文当作听力来上,即锻炼了听力,又培养了语感。如果听力与写作结合,学生的进步会更快。 写作可以练习听后写大意(main idea),写相关内容的文章。对于精彩段落,还可以练习听写整个段落。

词语辨析:

1.the moment

the moment作连词时和as soon as用法相当,用来引出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如:

I recognized Jack the moment he appeared in the street. 杰克在街上一露面,我就认出来了。

The moment (that) he said it he knew what a mistake he had made. 他一开口说那事,就知道自己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类似的名词除the moment 外, 如the minute,the second也可作连词用。在英国英语中 immediately也可作连词用,和as soon as用法一样。如:

I’ll tell him the minute (that) he gets here. 他一到达那儿,我就告诉他。

I left immediately the clock struck twelve. 钟一敲十二点我就离开了。

Please let me know immediately you get the results. 你一得到结果,请立即告诉我。

2.for和because的区别

for 和because都表示原因,但because是从属连词,连接原因状语从句,表示直接的,根本的理由;for是并列连词,连接两个并列分句,表示附加的推断的理由。如:

The light went out, because the oil was out. 因为油用完了,所以灯灭了。(直接的原因)

The oil must be out, for the light went out. 油想必用完了,因为灯灭了。(推断的理由)

3. be + to – v 常用来表示不可避免要发生的事,注定后来要发生的事。

They said goodbye, not knowing that they were never to meet again.

他们互相告别,不知道永远不可能再见面了。

The worst is still to come. 最严重的事情注定要发生的。

be + to-v 还常表示计划、打算或安排好做某事,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以及能不能做某事。如:

That book of yours is to appear next month. (=That book of yours is going to appear next month. )

你那本书将于下月出版。

You are not to smoke in the offices. (==You should not smoke in the offices. ) 你们不得在办公室吸烟。

What am I to do? ( =What should I /can I do?) 我该怎么办?

4.if only引起的句子表示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望,句子谓语要用虚拟语气。如:

It only he had had more courage! 要是他更勇敢些就好了!

If only she didn’t drive so fast! 但愿她开车不要太快!

If only it would stop raining! 雨要是停下来就好了!

5.make up one's mind, decide, determine

l)make up one's mini“决心;认定”,后接不定式或that从句,mind随人称而变化。如:

We've made up our minds to devote our lives to serving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

2)decide指经过考虑或讨论研究作出决定,后接不定式,介词 on/up on或从句。如:

He decided on taking the position at the bank. ==He decided to take the position at the bank.

3)determine“决心、坚决”,侧重表示决心已下定,任何力量都动摇不了这种决心。其后常接不定式,也可接on/upon + ing。如:

His mother has determined to give him a chance.

6.seize,take,grasp,arrest

1)seize“抓住”有猛然抓住并不脱手之意。如:

The policeman seized the thief by the collar.

2)take“抓住”,属一般用语。如:

He took his girl friend by the arm.

3)grasp“抓住,抓紧;抱住;理解,领会”。如:

Grasp the rope and I'll pull you up.

I didn't quite grasp your meaning

4)arrest侧重于“逮捕;扣留;防止。”如:

He was arrested In suspicion of having murdered the girl.

This newly developed drug has arrested his cancer.

7.give out, give away, give back, give forth, give in, give off, give over, give up

(l)give out放出、发生;宣称,公布,发表;分配,分发;用完,耗尽;精疲力竭。如:

The nurse's patience at last gave out.

(2)give away赠送;出卖;泄露/give back归还;返射/give forth放出,发出(声音,气味等);发表,公布give in投降;屈服,让步;交上/give off发出(蒸气、光、烟等)/give over移交,交托/give up让给;放弃,抛弃。

8. Once on the boat, they were taken below and their chains were fixed to bars that ran the length of the ship.

run在这里为引申含义,作“扩展,延伸”解。如:

The road runs along the river. 那条道路沿着河流延伸。

The shelves run round the wall. 书架绕墙而立。

9.All he knew was that his African ancestor taught his son and grandson the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for "river" and "guitar".

这是一个主从复合句。All the knew是主语,其中all后省略了关系代词that,he knew是定活从句。连词that后引导一个表语从句。

He can do all he could to help me. 他会尽其所能来帮助我。 (all that he could中的all that 可省略)

高中英语教案【篇8】

Ⅰ. Teaching Basis (教学依据)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Ⅱ. The Type of the Text (课型) :Revision (复习课)

Ⅲ. Teaching Methods(教学方法): Question-based method(提问式),Group discussion

method(小组讨论法),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探究),Practicing(练习).

Ⅳ. Teaching Aids (教学手段) :Multimedia computer(多媒体电脑),Learning

paper(导学案),Blackboard(黑板).

Ⅴ.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 ①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words: achievement, specialist, organization, hard-working, confident….. phrases: put to death, mean doing, either…or…, the bond between……, structure: only+…., It is/was+….+that…. grammar: Subject-verb agreement.

②Ability aims(能力目标): Develop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enable students to describe people using the adjectives.

③Emotional aims(情感目标):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hat makes a

person great.

Ⅵ. Teaching focuses(教学重点):Get the students to review and consolidat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Ⅶ. Teaching difficulties(教学难点):Get the students to turn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to

their ability.

Ⅷ.Teaching procedure(教学过程): Step 1 复习学案情况反馈(1分钟)

Step 2 lead-in :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过渡到知识竞答类节目《一站到底》,本节课也将模仿这种模式授课。依次介绍本节课的竞答规则:

本此活动分为五轮淘汰赛,全班共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选手(作为本组站神)进行参与:

→→第一轮采用记单词的方式,进行车轮大赛,最终淘汰掉一个小组,剩余七个小组成功晋级第二轮,成功晋级的小组将获得5分,加入到本组的总量化分数中;

例:

1. n.成就,功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n. 巢,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n.福利,福利事业 _________________ 8..n. 联系,关系,结合,纽带_________ 3. n,项目,工程,规划 _________________ 9. n. 观察,观测,遵守 ______________ 4. n.学会,学院,协会 _________________ 10. n. 童年,幼年时期 ________________

???.

→→第二轮节采用记短语的方式,在成功晋级的7个小组中进行车轮赛,最终淘汰掉两个小组,剩余5个小组成功晋级第三轮,成功晋级的小组将获得的分数为上一轮得分的二倍(即5_2=10); 例:

1.过着…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 6 .离开,启程,出发 ________________ 2.涌上心头,涌入脑海 ______________ 7.藐视,瞧不起 ___________________ 3.查阅,参考,谈到 _______________ 8. 碰巧,凑巧 ___________________ 4.偶然遇见,碰见 ________________ 9 继续,坚持 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三轮采用背诵句子的方式,在成功晋级的5个小组中进行车轮赛,最终淘汰掉三个小组,剩余两个小组成功晋级第总决赛,并且这两个小组均获得一次免答权,这两个小组将获的分数为上一轮得分的二倍(即10_2=20); 例:

(1)她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事业。

She (2)这意味着我们要返回前一天晚上我们离开时黑猩猩一家睡觉的大树旁。;

back to the place we left the family sleeping in a tree (3)简预先提醒我们,到下午的时候我们就会又脏又累,她说对了。

(4)她母亲头几个月来帮过她的忙,这才使她得以开始自己的计划。

begin her project.

(5) 比方说,她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黑猩猩猎食动物。

was that chimps hunt and eat meat. ???

→→第四轮为复活赛,在前三轮车轮赛中被淘汰的6个小组,均可获得一次复活机会,但是复活赛的要求非常苛刻,每个参赛的小组必须能够正确背出随机指定的3个句子,8个短语,10个单词,如能成功过关,将直接晋级总决赛,但不享有免答权;假如没有成功过关,所有分数将清零。 例:

(1)她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中国妇女和儿童的医疗事业。

speakers.

A. go on B. carry on C. carry out D. work on

3. The new equipment ________ the disabled during the 2008 Beijing Paralympics. A. was intended for B. was intended to C. intended for D. intended to

4. He was an ________ poet at that time and his _____ poems spread through all the country. A. inspired;inspired B. inspiring;inspired C. inspired;inspiring D. inspiring;inspiring

She (2)这意味着我们要返回前一天晚上我们离开时黑猩猩一家睡觉的大树旁。;

???

注意事项:(1)小组加分不累计。

(2)前三轮车轮赛中,每次选手必须更换,从第四轮开始可自由安排,各

小组相互监督,如有违规取消其参赛资格及所得分数。

(3)每轮车轮赛中间设1-2分钟准备时间。 (4)参赛选手在准备时间内抽取答题顺序。

设计意图:(1)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课堂效率。 (2)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增强竞争意识。

(3)尝试一种新的模式,改变英语课堂的沉闷现状。 Step 3 Summing up (总结):

Step 4 Homework :(1)写作专题突破, 根据提示用英语写一篇介绍宋庆龄的短文。

(2)Review and summarize what you have learned in Unit 1. (3)Preview the next unit.

Step 5 Blackboard Design (板书设计):

back to the place left the family sleeping in a tree (3)简预先提醒我们,到下午的时候我们就会又脏又累,她说对了。

and she is right.

1.与某人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出,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胆的说,直率的说______________ 4.迫不及待做某事____________________ 5.获得博士学位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某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不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学入学考试(高考)______________ 1 .vt&vi. 举动,表现________________ 2 .vt. 观察,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 3. vt&n. z尊敬,尊重,敬意_________ 4 . vt&vi.讨论,争辩,辩论___________ 5. vt.鼓舞,激发,启示_____________ 6 .vi.谈到,查阅,参考_______________ 7. vt,计划,打算 _________________ 8.vt 递送,生,接生,发表___________ 8.adj.直言的,坦诚的_______________ 10. adj.值得的,值得做的______________

……….

→→第五轮为总决赛,所有进入的总决赛的小组,将随机抽到一个单选题目,请在20秒的时间内给出答案,并进行解释说明,如果回答错误将直接被淘汰。直到剩余最后一个小组,最后的胜利者的小组将获得“站神”的称号,并将获得全场分40分。

高中英语教案【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Ability goals 能力目标

To help the Ss develop their reading ability by skimming for main ideas and car eful-reading for details with the teacher’s guidance.

To get The Ss to master some key words such as witness, abandon, yell, drag, flee and so on.

2. Learning ability goals 学能目标

To enable the Ss to talk about animals under the sea.

To help the Ss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imals and humans.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Help the Ss know more about animals under the sea as well as the animals’ loyalty and help to human bein g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教学难点

1. Help the Ss get the main idea and some detailed information by fast-reading and careful-reading.

2. Help the Ss tell apart from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in the story.

教学过程

Step1. Warming Up : Talk about animals under the sea.

1. Have you ever seen some marine animals?

2. What have you seen, and where have you seen them?

I have seen a/some/many…… in/on/from……

amazing marine animals: seal, turtle, dolphin, sea-horse, sea-star, shark, angelfish, jellyfish, lobster, coral

Step2. Fast-reading:

1. Find out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story : writer, career, writing style, time, place, main character.

2. Find 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first story mainly about?

Step3. Careful-reading:

1. Clancy had heard of the killer whales that every year killer whales would help whalers catch baleen whales. Did he believe it at first? When did he believe it was a true anecdote?

2.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all together in story1? The hunt can be divided into 3 stages.

Stage1: before the hunt: (para. 2-6):

Old Tom’s doing: throwing itself out of … and crashing down again… Why? to tell the whalers…, …by the boat…, circling back to …Why? to lead the whalers…

Whalers’ reaction: Another whaler __________. George _____ ___ _____ Clancy, and Clancy ______ after him. They __________ the boat and ______ ____into the bay.

Stage2&3: Dur ing and after the hunt: (para. 7-9):

Killer whale’s doing: The killers over there are ________ themselves on the top of the whale’s blow-hole to stop it __________; and some others are stopping it _______ out to sea. The killers started ________ between our boat and the whale just like a pack of ____ ___ dogs. When the baleen whale was dead, its body wa s _______ down into the depths of the sea.

Whalers’ reaction: The man in the bow of the boat aimed the harpoon at the whale and then let it go to hit the spot.

Conclusion: They have amazing relationship. They work as a team

Step4 : Summary

Working at the _______station, I had the chance to _________ a baleen whale being attacked by a ______ of k iller whales.

On the afternoon I arrived at the station, as I was __________ my accommodation, I heard a loud noise coming from the bay. I ran down to the ______ in time to see an enormous animal _________ itself out of the water and then _______________ again. George told me it was Old Tom, who announced there would be a ___________.

Using a _________, we could see a baleen whale _______________ by about six killers. Some are ________ themselves on top of the whale’s __________to stop it breathing; and some others are stopping it _______ out to sea. The whalers aimed the ________ at the whale and then let it go to hit the spot. Being badly ________, the whale soon died. Very soon, its body was ________ by the killers down into the _______ of the sea.

→Step 7 Homework

1. write down the suggestions given by granddad

2. try to persuade one to give up smoking

高中英语教案【篇10】

辨析 1. ignore / neglect / overlook

3. calm / quiet / silent / still

4. join / join in / take part in / attend

变化 1. ignore vt. 忽视 ignorance n. 无知 ignorant adj.无知的

2. dusk n. 黄昏; 傍晚 dusky adj.昏暗的; 黑暗的

3. add v. 添加; 增加 addition n. 加, 附加 additional adj. 添加的;附加的

单词 1. upset adj. 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 vt. (upset, upset)

2. concern v. 担忧; 涉及; 关系到 n. 担心,关注;(利害)关系

3. settle vt. 安家; 定居;停留vt. 使定居,安家;解决

4. get along with 与某人相处;(工作的) 进展

5. in order to 为了……

重点句子 1. Mother asked her if / whether she was very hot with so many clothes on.

2. I don’t set down a series of facts in a diary as most people do …

3. … it was the first time in a year and a half that I’d seen the night face to face.

ignore 通常指有意不顾,或不理会显而易见的事物。

neglect 侧重指有意的忽略或忽视,也可指粗心与疏忽。

overlook 指因匆忙而疏忽或视而不见。

○1We could not afford to _________ such a serious offence.

2). He utterly ________ my warnings and met with an accident.

3). Don’t ________ paying him a visit now and then.

答案: 1). overlooked 2). ignored 3). neglect

cheat 主要指盈利的买卖中或游戏竞赛中欺骗人,骗取人的钱等。

fool “愚弄”,指利用人缺乏常识,心理脆弱来欺骗人。

1). You may get _________ in that shop.

2). He can’t __________ her. She sees through him every time.

3. calm / quiet / silent / still

calm 天气、水、水面(表风平浪静);(指人时)表示镇定自如。

quiet 表“宁静”、“安静”、“寂静”,侧重没有响声,没有噪音和没有动静。指人时侧重性格温和,文静。

silent 表“沉默”、“不发言”、“不说话”,常常表示人不爱说话,沉默无语。

still “不动的”,指人时侧重一动不动,;指物时指完全没有声音,突出静止不动。

1). Please stand __________ while I take your photo.

2). Why do you keep __________?

3). Everything was ___________.

4). He remained ___________ in the face of the enemy.

答案: 1). still 2). silent 3). quiet 4). calm

4. join / join in / take part in / attend

join in 表示参加游戏、活动等;join sb. (in sth.) 表(和某人一起)做某事

take part in表示参与、参加讨论、游行、比赛、战斗、斗争、运动、庆祝等

attend 主要指出席、参加会议、婚礼;听讲座、课、报告、音乐会等;上学、教堂

1). Can I ___________ the game?

2). Did you ____________ the fighting?

3). He __________ the army last year.

4). A lot of people __________ her wedding.

答案: 1). join in 2). take part in 3). joined 4)attended

1. ignore vt. 忽视 ignorance n. 无知 ignorant adj.无知的

2. dusk n. 黄昏; 傍晚 dusky. adj.昏暗的; 黑暗的

3. add v. 添加; 增加 addition n. 加, 附加 additional adj. 添加的;附加的

1) I can't __________ his rudeness any longer. (ignore)

2) To say you were ________ of the rules is no excuse. ( ignore)

3) We are in complete ___________ of your plans. (ignore)

4) There is ____________ light inside the cave. (dusk)

5) The street lights come on at ____________ and go off at dawn. (dusk )

6) Many words have been ____________ to this edition of the dictionary. (add)

7) They've just had an ____________ to the family. (add)

8) There are _____________ charges. (add)

答案: 1) ignore 2)ignorant 3) ignorance 4) dusky

5) dusk 6) added 7) addition 8) additional

1. upset adj. 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 vt. (upset, upset)

1). Our arrangements for the weekend were upset by her visit. 她一来把我们周末的安排给打乱了。

2). Don't upset yourself -- no harm has been done. 不要难过--并没有造成伤害。

3). He was horribly upset over her illness. 他为她的病而忧心忡忡。

4). The students really upset her. 学生们着实让她烦恼。

1). Is it ______ you, dear?

2). She felt rather ______ on hearing the news.

3). Is it an ______ message?

4). Don’t be ______. It will be OK.

答案: 1). upsetting 2). upset 3). upsetting 4).upset

2. concern v. 担忧; 涉及; 关系到 n. 担心,关注;(利害)关系

1). The news concerns your brother. 这消息与你兄弟有关。

2). The boy's poor health concerned his parents. 那男孩健康状况不佳,使他的父母亲忧虑。

3). That's no concern of mine. 那不关我的事。

as / so far as … be concerned 关于;至于;就……而言

be concerned at / over sth. 为某事忧虑

be concerned in sth. 牵涉到,与……有关,参与

1). There is an article that _______ the rise of the prices.

2). The children are rather _____ about their mother’s health.

3). Officials should ______ themselves _______ public affairs.

答案: 1). concerns 2). concerned 3). concern … with

1). He settled his child in a corner of the compartment. 他把孩子安顿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

2). The family has settled in Canada. 这家人已定居加拿大。

3). Both wanted to settle their scores. 双方都愿意捐弃前嫌。

1). 都十一点了,她安不下心来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题目这么难,谁能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It’s eleven o’clock now, but she cannot settle to work.

2). Since it is so difficult, who can settle this problem?

1). Do you suffer from headaches? 你常头痛吗?

2). She's suffering from loss of memory. 她患有遗忘症。

suffer from/with/for sth 感到疼痛﹑ 不适﹑ 悲伤等; 受苦; 吃苦头:

1).我们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脚痛得不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We suffered huge losses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高中英语教案【篇11】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扩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课程改革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难以成功。但像高素质的人才只能在改革之中而不能在改革之前产生一样,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只能在改革中造就。所以,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英语老师究竟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在:

首先,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英语教师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受益的学生就远不只一堂课、一个班级。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再次,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英语教案【篇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野生动物保护”这一中心话题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阅读部分“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描述了一个名叫Daisy的女孩以特殊的方式从濒危动物那里学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的知识。Daisy的学习方式,方法和过程非常奇幻,她乘着飞毯周游世界,首先来到了,同藏羚羊的对话中了解到了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和原因。然后飞到了津巴布韦通过大象的介绍,明白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最后来到了热带雨林,从猴子口中懂得了保护野生动物还应该关注他们生活的环境,了解他们的习性。最后Daisy在奇幻之旅结束时提高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表达了她的感受和决心。文章立意新颖,近似于童话,活泼有趣,行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设计思路: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随着Daisy学习动物保护的过程。学生是以听说读写的方式从课本,网络等课程资源中获取关于动物保护的信息。基于课文的形式和内容特点,我挖掘出了课文内容与学习方式的结合点,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的共性,因此采取了任务型教学的模式,制定出班级总任务是制作以保护各种濒危野生动物为主题的,题为“Let’s Help Wild Life”的英文网站。这个网站是由若干网页组成,网页内容是以一种濒危动物的保护为主题,因此把全班以四人为一组分成若干组,小组任务是制作这张网页。

要完成任务,学生必须确定濒危动物是什么,内容和语言,以及设计制作,具体步骤是课前分组查找濒危动物有哪些,自主选择他们最关注的一种动物,课上学习与主题相关的内容,进行语言聚集,课后收集,整理,合成信息,完成网页的制作,这样,从课前准备到课中学习到课后延展,达成了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所授课学生为我校高一学生,经过第一模块的学习,学生了解并学会了运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阅读技巧和方法。但尚未掌握有效的方法克服阅读中的生词障碍。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是学生熟悉和关心的话题,但用以表达话题的语言积累不足。此外,虽然学生的学习资源丰富,但未能恰当的利用资源进行语言学习。因此设计好学习任务,方法和步骤是提高阅读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英 语学习策略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填写图表,连线,等方式获取并理解有关Daisy如何学到的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信息。

2.能够运用所获取的信息简单描述关于濒危动物,藏羚羊的保护情况。

3.利用资源策略,完成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网页制作。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获取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提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提升了合作意识;学生增强了自信,维持并提高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获取并理解关于Daisy学到关于濒危动物保护的知识的相关信息,并迁移运用到谈论关于对藏羚羊的保护。

教学过程:

Pre-reading

I. Task presentation:

Class task: Build up a website about wildlife protection, called “ Let’s Help Wildlife”

Team task: Produce a web page about protecting one kind animal that you are concerned about.

II. Names collection:

Collect the names of endangered animals that they decide to protect.

III. Inquiry question:

Show the Ss two questions to think over and ask them to answer by the end of the

class.

Q1. Why should we protect wildlife?

Q2.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to help wildlife?

设计意图: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探究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认知的状态,开启了他们的思维之门,知识之窗。

IV. Prediction.

1. Ss read the title and predict what the text talks about.

2. Ss compare the title of the text with their task.

设计意图:学生比较课文标题和任务标题,发现相似之处,使学生明确了其制作网页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课本内容,要想完成任务就要学好课文,课文为其任务的达成提供了依据和帮助。

While reading--- Fast reading

Ss skim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Q1. Where did Daisy go?

Q2. How did she go there?

Q3. What animals did she meet?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13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老师还没有开始写,现在还来得及。设计教案时需要注意教学步骤的合理衔接,那么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编写呢?希望这份“高中政治必修教案”能够满足您的预期,同时建议您将本网站的网址收藏起来,以免遗忘。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1

【课程标准】

内容目标: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示与建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理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培养学生鉴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通过学习,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三个统一)

【教学方法】

(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

(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指导中国革命的真正的哲学是什么?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好了条件。

老师:第一个条件是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学生: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老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特别是欧洲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

老师:为什么会出现工人运动和武装起义?见P18虚线框

展示:三大工人运动

学习P19相关链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填空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是什么?

学生: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

学习P19下相关链接

老师:三大发现的哲学意义是什么?

学生:。。。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学生:德国的古典哲学

老师:强调,不是简单相加

学习P20相关链接

展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成就和不足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条件的补充

---19世纪社会科学方面的进步

展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

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P20虚线框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

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中,一是在自然观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是相互分离的,古代朴素唯物论与自发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I心主义的辨证法。二是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当然坚持唯心史观,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成了“半截子”唯物主义。

问题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两个统一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老师:马哲为什么能实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老师:从作用上看,马哲与与以往哲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老师:为什么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在于他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

老师:为什么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老师;: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实践性。

相关链接

探究:P21 虚线框

学生:

总结:马哲与时代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

过渡: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诞生150多年了,为什么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老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就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学生:自主阅读,填表

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阶级基础

自然科学基础

理论来源

科学性

实践性

革命性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框小结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体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问题导入(课前思考)

(1)哲学应该研究一些什么问题?

(2)哲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4)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活动与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请举例说明。

生: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问: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问:所以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生:对”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回答.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多方面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板书)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

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

问:请同学们指出以下观点各属哪个阵营?

王守仁:心外无物。(唯心主义)

范 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唯物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唯心主义)

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唯物主义)

荀 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唯物主义)

王 冲: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除了以上所讲的第一方面外,尚包含另一方面的内容.下面给大家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按照常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现实,这个现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因此,庄子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马克思、费尔巴哈(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中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等.

不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不具有同一性,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在,其主要代表任务就是休谟、康德等.

休谟·大卫(hume,david 1711~1776),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欧洲近代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是心理的知觉和感觉,感知以外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质的实体还是精神的实体,究竟是否存在,我们是无法解答的。他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为主观现象或经验。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 之物的真实反映。

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马克思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其次,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哲学观点、流派众多,但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涉及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提示:(1) 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涉及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得知: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生活的影响)

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漫长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认识着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质与规律,不断思考着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在尽力追求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就每个人来说,他总是在不断地处理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得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对哲学的影响)

课后小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学习本课,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课后习题

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3

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立场

(1)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目标: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3、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①从指导思想看,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从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看,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增强;积极寻求国家利益的共同点,从双方长远利益与和平大局出发,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③发展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反对一切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

5、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2)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化传统。

(3)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措施):

①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③我们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识记: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理解: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我们要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难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掩耳盗铃

思考: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环节二:新知探究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大约产生于公元前7—6世纪的古希腊,其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和德谟克利特;

在中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王夫之和范缜。

① 正确性

否认世界是神创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② 局限性

A.把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B.具有猜测性,没有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正确性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

②局限性

A.物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B.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

机械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被归结为力学过程,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甚至动物和人都被看作是受力学支配的机器。用机械运动解释一切现象。

形而上学性:静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

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不彻底性)承认自然界是客观的;认为“理性”、“意识”支配社会的发展

(3)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能联系、发展、全面地看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理性’、‘意识’支配社会历史发展”的观念,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把唯物辨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

(1)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图片展示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环节三:心灵感悟

真理是时间的产物,而不是权威的产物。——培根

权利的相互转让就是人们所谓的契约。——霍布斯

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斯宾诺莎

环节四:行为提升

结合漫画和本框的学习,谈谈你对下列观点的理解:

观点一:凡是唯物主义都是科学的,都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观点二: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非科学的,我们应该彻底否定。

环节五:课堂小结

懂了哲学,“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你如果想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哲学在使你获得智慧和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环节六:当堂达标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

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七、教学反思

1.巧设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研究相应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根据本课特点,采用了情境式教学法。在情境的选择过程中,使用了教材现有的相关链接和专家点评中的材料以及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言论,并以学生喜爱的漫画、flash等形式来呈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又能体现新课程要求。

2.构建表格框架,化杂乱为有序。对于相似知识点较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容易混淆,分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表格方式进行处理,可起到化繁为简的效果。在进行课堂小结时,以知识框架形式呈现,可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整体化。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概念,真理的基本属性,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真理的发展过程,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区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反复性、无限性,在认识的过程中正确地对待谬误,认识 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运用认识发展的道理来分析和解决认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在实践中探索追求真理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的反复性。

难点: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教学过程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回忆旧知 、作出铺垫

复习巩固之一------判断:

( )1.“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3.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问: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由此要让学生明确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与意义,为下面的问题作铺垫)

『新课教学』

综合探究一

大多数时候,你还没把设计给用户看之前,用户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乔布斯

本世纪初,苹果公司的iMac电脑一体机并没有配置软驱,而是设置了USB接口,用它来连接外围的设备。软驱是当时所有的电脑的标准配 件。iMac的设计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甚至当时外界普遍质疑iMac注定失败。但是,短短几年,软驱被市场淘汰,电脑的发展趋势证明了乔布斯的独到眼光。

教师提问:思考:

1)对同一个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相同吗?2)对于iMac的设计,哪个观点是正确的?

(先引导学生结合旧的知识来理解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以及两者的区分等。然后看书归纳。此设计的目的是温故知新,新的知识学习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容易理解和接受,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才能形成知识的链条或者框架,而不是零散的,脱节的。)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三)设置情景、【合作探究】

教师提问:乔布斯的理念是因为有了这些重要人物的高度评价才成为真理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2. 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因为: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及规律,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为转移。

(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探究】到了19世纪末,经典力学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人们普遍认为它可以解决一切运动问题。但在实验方面又遇到了一些严重的困难,第一,它只适用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解决高速运动物体。第二,它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这就促进了适用于高速运动物体和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的产生。

教师提问:量子力学的诞生,是否说明牛顿力学不再是真理?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 ——列宁)

二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材料:“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

学生回答:……

2、真理是具体的

3、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错误

【探究活动】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随时都可能犯错误,甚至犯下严重的错误,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人类探索的步伐。

1981年苹果公司推出以CEO史蒂夫o乔布斯女儿的 名字命名的新型电脑Apple Lisa,这是全球首款将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结合起来的个人电脑。但由于售价高达1万美元,该电脑被视为苹果公司最烂的产品之一。

1985年,乔布斯坚持苹果电脑软件与硬件的捆绑销售,致使苹果电脑不能走向大众化之路,加上蓝色巨人IBM公司也开始醒悟过来,也推出了个人电脑,抢占大片市场,使得乔布斯新开发的电脑节节惨败,总经理和董事们便把这一失败归罪于董事长乔布斯。 ,乔布斯便在1985年9月17日愤而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职位。不久,windows95系统诞生,苹果电脑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

【教师提问】

1.为什么苹果公司在创新过程中也难逃失败的厄运?你如何看待这种失败?

2.你认为IPAD平板电脑就是电脑的终结版吗?请畅想你心中未来的电脑。

3.苹果缩小缺口,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启示着人类认识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这一问主要是理论性上的理解,要引导学生看书,弄明白)

(这一问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回答,很有教育意义)

学生看书归纳下面几个知识要点:

1、认识的反复性

(1)什么是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反复性?(因为认识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二是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 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认识的反复性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要认识到对某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必然要经过多次反复;其次,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认识的发展;再次,要树立在实践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

[过渡]毛泽东说过一句名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论断说明了什么?(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此导入认识的无限性)

2、认识的无限性

(投影)

材料:三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关于火星的明确记载,表明古人已经用肉眼对火星的运转了作了比较准确的观察。

17至18世纪,欧洲人用望远镜观测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河床,这些“证据”令许多人相信火星上有智慧的动物。

1965年7月以来,人类利用宇宙探测器探测火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2004年,人类近距离拍摄到火星的表面有许多类似月球表面的坑洞,并观测到火星表面的气温,气压等现象。

问:人类对火星 的认识还会发展吗? 为什么?

(人类对火星的认识会一直继续下去,因为火星作为我们的认识对象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着的,作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也在不断地发展着,所以我们对它的认识也会不断地进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所以,追 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归纳,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

(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

(讨论)认识既是反复的又是无限的,说明对事物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那么,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有人认为,它就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好比在操场上做圆周运动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认识的发展规律)

看书归纳:

3、认识发展的规律

即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的这句话,它到底说明哪些内容?(首先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规律,其次说明认识发展反复性和无限性。)

所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 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课堂小结】认识论必须识记的原理和方法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的唯一标准和目的

(2)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课后小结

本课我们学了真理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还学了一个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6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意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能力目标):理解意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价值、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坚持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意识的本质

教学难点: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导入情境设计:人们曾说,夜有所梦,日有所思。我中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已过了上课时间,还在睡觉,惊醒之后,看了时间,才1点40分,原来自已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做这样的梦,是因为我近来曾有过忘记上课的经历,这几天又有其他的工作,心里一直挂着工作,是自已太过于紧张的缘故。同学们,你们也做过梦,你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做梦吗?想解开梦的迷团吗?今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迷,学习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请阅读课文,哪个同学来说说?分别引出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学前提。这两点说明了什么问题?意在说明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由最低级的反应形式逐步进化的结果。

课堂探究: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教师提问: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上述动物很聪明,那么这些动物的心理能发展为人的意识吗?为什么?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教师总结:

2、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

教师提问:从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是什么在起作用的?为什么动物的大脑不能产生意识?

学生回答: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生理基础。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2、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探究二: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那么有了人脑就一定会产生意识吗?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她们的习性象狼,吃生食,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只会象狼一样嗥叫,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

三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人脑和实践,三者缺一不可

探究四:“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只而已。 ——鲁迅

教师提问:这车材料说明了什么?

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教师总结: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含义

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1.体会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认识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

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二、交流讨论、成果展示:

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

(一)物质的概念:

解释: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在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比如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两者是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我们说整个世界划分为:

所以下面我们就来做一道证明题,分别来证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二)世界是物质的

播放视频《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学生概括出: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⑴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同学们举例: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大概有46亿年了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交流讨论二:人类出现后,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

图片展示三亚的新旧变化,我们把三亚改造的这么美,同学们思考在建设美丽三亚的过程中,给我们改造自然哪些提示呢?如何处理和自然的关系呢?

小组派代表发言总结: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播放视频《人类的演化过程》引导学生分别从产生、本质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考: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 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3) 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遵循的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交流讨论三:说一说你的目标,你的理想

同学们纷纷说了自己理想的大学,那么这些目标是怎么来的呢?是凭空产生的吗?对,是先有了这些大学的客观存在,才有了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意识,可见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

今天这道世界的物质性的证明题我们就完成了同学们来谈谈我们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1.物质的概念

2.世界的物质性

概括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 作用;懂得既要认真读书,更要努力实践的道理。培养学生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分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践是认识来源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学习,培养好的学风,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教 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 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仰望夜空,星光点点,惟月为大。缺缺圆圆,变幻摇曳。从旧石器时代刻在甲骨上的简单符号,到如今咏叹唱和的诗歌文章;从东方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如今的九天揽月,人类从来没有停息对茫茫苍穹中那轮皎皎玉盘的追求。

新课讲授: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了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宇宙飞船,成功的登上了月球,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带回了岩石和土的样本,使人们对 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007年,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使人们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球部分化学元素分布、月表土壤厚度等一系列认识。

2009年,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宇宙神—5”运载火箭将两个月球探测仪发射升空。科学家对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获得的撞月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确认,月球存在水。

20XX年,中国“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发射,国际上第一次获取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

探究一:人类的这些对月球的认识是从哪儿来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两层基本含义: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中国探月三阶段(视频介绍)

第一期 绕: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 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 落:20XX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二号”,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 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期 回:时间定在20XX至20XX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

探究二:(分组讨论)

(2)特点

①探月工程是实践活动吗?有哪几个要素构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②为何要进行探月工程?这与蜘蛛织网有何本质不同?这说明实践又具有什么特点?

③探月工程靠一个人的力量能成功吗?我们祖先就有嫦娥奔月的梦想,为何至今才变为现实?这说明实践还具有什么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材料一:20XX年2月6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清的全月球影像图,表明我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

思考:我国发布的全月球影像图是如何获得的?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材料二:由于需要为“嫦娥三号”任务的备选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嫦娥二号”卫星于2 010年10月1日发射。“嫦娥二号”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搭载的CCD相机分辨率比“嫦娥一号”高出许多,能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 面数据。“嫦娥一号”的空间分辨率是120米,而“嫦娥二号”的则达到了7米,由此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大大提高。

思考:我国获得的全月球影像图的清晰度为什么能大大提高?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材料三: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曾写道:“白兔捣药秋复春,姮 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在《常娥》一诗中也曾写道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我们熟悉的古代传说中,月亮上有嫦娥、玉兔、吴刚和桂花树。而我国探月工程却一再证明,月球上有的只是大量的几乎覆盖了整个月面的环形山,既没有玉兔、桂花树,更不可能住着吴刚、嫦娥,那只是个传说。

思考:我们是怎样证明古人对月球的认识只是“一个传说”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材料四:研究发现,月球表面土壤中富含大量的氦3,初步估计有上百万吨。而利用氦3参与的核聚变发电向人类提供能源,是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的课题。如果能够解决将氦3运回地球这一问题的话,8吨的氦3就可以解决全中国一年的能源供 应总量。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嫦娥二号”携带新型伽马射线谱仪奔月,更加精确地探测出月球上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进而发现月球表面资源富集区。

由此可见,我国实施的探月工程,就是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作准备。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新事物、什么事新出现的事物、什么事量变、什么事质变。明白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的观点来分析问 题的能力。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 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 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克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 ,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 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 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力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 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 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 (1)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 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 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既要反对“激变论”,又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10

【温故知新】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目标导航】

高考考点:※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相信你一定行!

1.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

2.辩证否定的实质?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4.创新的社会作用?

【温馨提示】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自学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惑?请及时把你思维的火花记录下来,以便与其他同学讨论、共享。

一、互动探究: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培根)亲爱的同学,请你参与讨论,合作共享。

1、议一议:辩证的否定是否就是抛弃?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新生事物否定旧事物,决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对旧事物的克服,又是对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保留,是“扬弃”。

(3)把“扬弃”理解为抛弃,是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这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议一议: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

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

3. 议一议: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第一、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它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由于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所以就必然用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却相反。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原理与方法论归纳】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不要紧,请认真听讲,老师和其他同学会和你一起解决的。

三、知识盘点: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吗?围绕该内容,你学到了哪些重要知识?你能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吗?试试看,你能行!

一、单项选择题

1.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3.郑板桥有诗剧:“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寓意是( )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对立统一的原理

4青藏铁路的修建实现了三大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神创新。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辩证否定观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①敢于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 摒弃别人、前人的经验

③对权威说“不”,对权威的尊重就是否定自己 ④大胆抛弃一切,极富革命的批判精神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段话说明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7.下列说法中,包含着辩证否定原理的是

①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在某一瞬间,既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又不在空间的某一个位置上 ②任何生物体的存在,都是同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 ③“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④在对外开放的问题上,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一方面要学习国外一切东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9.《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10.唯物辩证法和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实现创新,就必须 ( )

①具有批判性思维 ②怀疑一切、批判一切、推翻一切

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敢于寻找新思路、树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 )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12.《人民日报》报道,去年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达3910件,增速居全球首位,但专家指出,我国属原创性的专利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从哲学上看,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

A.把增强创新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发挥主观能动性,勇于认识和改造规律

C.解放思想,勇于否定一切既有理论

D.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发展真理

13. 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 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④创新是时代的引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对于中国公众非常关心的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问题,担任诺贝尔奖物理学评奖委员会主席的SuneSvanberg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中直接点题——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重要的因素,他认为是需要有创新意识。回答14~15题。

14.从哲学上看,SuneSvanberg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因为

①只要大胆创新就能获得诺贝尔奖 ②只要创新就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③没有创新就难以实现认识的飞跃 ④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要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

①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②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善于思考 ③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明、创造新的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 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今天仍有许多借鉴意义,但齐鲁文化也有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如“官本位”、“唯上文化”、“家长制”、自我封闭的小生产意识等,严重影响了山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结合材料,从辩证的否定观的角度分析,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对待齐鲁文化?(12分)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5:BCCAA 6-10:AADBC 11-15:CDDDA

二、非选择题

1.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齐鲁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合理的内涵,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的继承。但齐鲁文化也存在着糟粕和过时的东西,我们还要大胆的抛弃。(6分)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精神。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6分)

1、你完成本“案”的情况(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2、你在本节课上的表现情况( )A.很积极主动 B.较积极主动 C.一般  D.较差

3、你的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

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阶段总结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教师过度:

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

展示:王夫之的名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

教师问题:

问题:名言对比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问题: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总结: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或者诡辩论。

教师过度:

世界是运动的,那么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

问题:1、什么是规律

2、为什么说整个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问题:判断下列现象是否是规律

地球绕着太阳走 水往低处流

西瓜是甜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老病死 乌鸦叫丧 喜鹊报喜

教师总结:

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问题:既然世界是有规律的,那么规律能否被认识,规律能否被主观创造?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规律可以被认识的

问题:1、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对人类的巨大危害,说明了什么?

2、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总结: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要受规律的惩罚。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矛盾的含义,初步懂得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提供的材料,概括哲学观点,能运用知识分析生活事例,培养个别到一般,一般到个别的哲学思维能力,培养理 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关于矛盾的故事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矛盾观的兴趣;通过矛盾普遍性的学习,提高用矛盾分析法分析自身生活学习的自觉性;通过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学习,增强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矛盾的含义

(2)教学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步骤一、故事导入, 目标定向。

通过口述和幻灯 片展示:九道门的 故事 ,提出问题:材料中的男子能找到女朋友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

教师引导:用哲学语言回答就是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引出课题)

让学生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目标定向。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定向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明白本课学什么,怎么学,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步骤二:学案引领, 自主学练。

通过课前预习案,让学生自主查漏补缺,并用幻灯片展示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

教学过程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组内同学对探究问题进行互相交流,并派出一位同学进行板演。

探究的问题:

(一)、问题探究一:

多媒体展示:漫画“他敢剪吗?”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二)问题探究二: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试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分析。

(三)问题探究三:

1、找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中存在的矛盾。并根据材料得出你们的研究结论。

2、讨论: 现阶段你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毕业后会关心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还会不会有新的问题?这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四)问题探究四: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 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他们的理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思考:为什么“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我们应如何对待现实生活存在的矛盾?

( 五)问题探究五: 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这个人犯了什么错误?在哲学上给我们什么启示?

各小组学生代表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板书,板书结束后,请 另外的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该小组的答案,并进 行打分。

设计意图:通过事例探究,小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进行讲评,其他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理解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统一,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教学过程步骤四:启发引导,精讲点拨

通过探究一,老师总结:在图中 ,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探究二,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 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具体的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进行讲解

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因此,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通过探究三,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通过探究四,教师:我们怎样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呢?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方法论)

通过探究五,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设计意图】:在学生活动探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步骤五:通过师生的共同回顾,借助多媒体,形成课本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知识点的碎片形成。

频道小编推荐: | |

高中政治必修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了解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发展的普遍性

2、难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巩固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联系观”,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多样的,整体与部分是普遍联系的一种,因此,我们要做到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哲学中将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领域: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我们就从这三大领域理解发展的普遍性。

【讲授】讲授新课 .

一、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重点)

1、自然界是发展的

活动探究:观看视频《人类进化的过程》

思考: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①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是一个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发展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

②这也说明了一个怎样的观点呢?——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教师:自然界在不断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呢?

教师:我们最近传递信息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烽火狼烟

教师:从烽火狼烟到现在的手机网络,我们的通讯方式在不断发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人类实惠在发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下面我们看看这三代人的赶集方式(展示课件)。纵观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种形态?

学生: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些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类还将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从低到高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遵循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教师: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也是发展的。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社会,那么如果我们达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还会继续发展吗?

当然会。只要20XX世界末日不来临,人类不灭亡,人类社会是会不断向前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三国时期我国古人用肉眼观察火星,现在人类用宇宙探测器近距离拍摄火星地表图片,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人类踏入宇宙,再到空间实验室,我们队太空的认识从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

这说明人类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第一目小结:现在我们来对刚才所学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我们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哪几部分?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

那么这三大领域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从刚才的探究中得到的结论: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的认识,都是发展的。所以我们归结出发展的一个特点:发展的普遍性。这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哲学原理。

除此之外,发展是不是只是一时的,暂时性的呢?一个事物是不是今天发展了,明天就不发展了呢?不是的,发展是不断的,是永久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还会继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自然界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呢?——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二、发展的实质(难点)

我们知道了发展是普遍的、永恒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我们怎样来理解发展呢?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探究:展示图片: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

教师提问:袁世凯称帝、新中国成立都是发展吗?——袁世凯称帝是变化,新中国成立才是发展。那么运动变化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①共同点: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承认了绝对运动

②区别(性质不同):

运动和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改变;是没有方向性的。

发展:是向前、进步、上升性质的变化,它揭示了运动变化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是有方向性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知道: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判断:哪些属于“发展”?哪些属于“运动变化”?

A、爬行类动物变成始祖鸟 B、机器工具代替手工工具

C、恐龙灭绝 D、候鸟迁徙E、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F、退耕还林,还草,鸟类回归

(发展的是:ABEF 运动变化的是:ABCDEF)

所有发展都是运动变化,但是反过来就不是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而发展变化的结果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事物。

(2)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但是对于新旧事物,也有一些人形成了这样的看法认为:

①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②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③有人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那么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能否举出一些反例来反驳这些观点呢?

思维拓展:判断新旧事物的三种错误标准,即:

(1)时间标准: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新旧(禽流感、非典、甲流)

(2)现状标准:以事物的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的完善来判断一事物的新旧。(例如:第一台火车1814年问世,丑陋笨重,行走吃力,没有马车快。)

(3)旗号标准: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科学算命,披着科学的外衣,实质上还是算命,是一种封建落后思想的体现。)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本框知识结构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的实效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活动,本节教学设计突出了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设计。本节课的设问都是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乐趣,且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设计以讨论和体会为主,在活动中,学生放飞了心灵与才思,更好地展示与锻炼了自身多方面的才能,进而促进了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效地体现了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即努力实现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参与”: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涉及哲学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而且问题的设计与活动的开展较多,课堂中似乎偏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环节放不开,没有彻底地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大力探索如何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活动】探究活动 .

思维拓展:运动、变化一定是发展吗?运动变化和发展之间有何关系呢?

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确定一位代表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总结:

1、区别:(1)、含义不同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一般的变化。

变化: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这种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具有上升的前进的变化

(2)、性质不同

运动、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

发展:揭示运动变化的趋向性

2、联系:

(1)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不变和僵化的。

(2)、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运动引起变化,发展是运动、是变化,只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由此可见,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展示课件)

【练习】典题训练 .

1.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尽管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方法指导 识别发展的普遍性及其实质的关键词

“创新精神、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技术)进步、不断完善、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促进新事物成长、支持和拥护新事物、新产品、新局面、新形势、新思路”等。此类关键词的哲理是: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20XX·江苏高考)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知识点。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说明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选C。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是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前进性,B与题干的意思相反。题干没有涉及存储介质的内部结构问题,D不选。

方法指导 这一类选择题在高考中出现频率较高,有时以最佳选择题出现,因为所给的选项并非全部错误,因而选择时难度加大,需要我们更加慎重地处理每个选项。解答这类选择题宜采用淘汰法,淘汰错误选项以减小难度,对剩下的选项一定要根据题目材料的意图进行直接选择,寻求更直接、更具体或事物根本性的联系,从几个具有类似意图的选项中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最佳选项是什么。

【作业】布置作业 .

1、完成分层训练P117能力提升

2、预习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

语文必修五教案汇编


下面是我们为您整理的“语文必修五教案”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忽略重要内容。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1)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肖邦的作品《波兰舞曲》和波兰平原的图片,用音乐的溪泉和平原上的清风滤去心灵的喧嚣,为学生情感上亲近肖邦作铺垫。

导语设计:有人说,……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

(一)自读文本。

可以在网上搜索肖邦所作乐曲(舒缓一些的),作为背景音乐,轻声播放。学生在优美的音乐陪伴下优雅阅读,优美阅读。

(二)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投影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的一段文字:略)

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1、第2节,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那又是为什么?(讨论)

(三)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三.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

(一)故园对肖邦。

[问题探讨]肖邦的传记中描写了这样的情节:因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了避免受到迫害,肖邦在1830年11月1日离开了波兰,前往维也纳,华沙音乐学院的孩子唱歌相送,他们还送他一只银杯,里面装满了祖国土,肖邦预感这一次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他哭了。此后他长期生活在巴黎,果然再也没有能够返回祖国。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肖邦仅仅是出生后的几个月在这里住过,肖邦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他创作上的源泉呢?为什么不是巴黎?

[讨论拓展]同学们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艺术家与他的家乡、与他的环境密切相关?

(二)肖邦对故园

肖邦在这里生活了几个月,这里真的会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这里的陶冶魔力真的就那么强吗?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三)肖邦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

(四)欣赏音乐,与肖邦促膝谈心。

一篇《肖邦故园》带我们走进波兰,走近肖邦,让我们懂得品味自然,阅读人生。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对话,与作者、与肖邦、与精神高贵的前人今人对话,以此丰富阅历,启迪心智,提升境界,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过程。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听音乐――《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说出你对肖邦是怎样的情感,以“肖邦,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四.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台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播放音乐)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五.整体把握,欣赏文章结构美。

再次浏览文章,大致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全文,看看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存疑、质疑。例如:

[讨论]文章开头已经有过对肖邦故园四季景物的描写,后面几大段的景物描写是不是重复?可不可以把后面的景物描写放到前面来?

六.作业布置。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2)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yǐ) 掇取(duō) 兜鍪(máo)

B.捋之(luō) 袺之(jié) 肩胛(jiǎ)

C.襭之(xié) 半霎(shà) 莳田(shì)

D.抛秧(pāo) 折腾(zhē) 周匝(zā)

A[“鍪”应读“móu”。]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B[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A[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B[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t(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4)

一、设计思路

是写人单元的首篇,曾作为悼文、回忆录、叙事散文来读,我们作为写人记叙文来学。这篇课文通过许多具体事例来歌颂母亲的“勤劳一生”,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头绪多,跨度大,却条理清楚,这是因为作者采用了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以人物特征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教学中可把重点放在学习揣摩课文的写作手法上。语言质朴敦厚,情深意远。教法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总结为主,将教读和学法指导结合起来,发挥例文作用。可适当运用电教手段,提供背景资料知识,梳理文章结构顺序。

二、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学习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选材组材的方法

3、通过揣摩简洁、质朴而敦厚的语言,学习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从引导学生介绍了解朱德,和他所具备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入手。朱德的伟大与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育、影响和熏陶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通过朱德的回忆,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二)难点、重点突破

1、将课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作用和意义。

(这一段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是全文的纲。其中:“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全文的中心;“她勤劳一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教读第2—13自然段,说说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表现了母亲的哪些优秀品质?

(1)阅读2-7段,用概括中心句的方法,说说选取了哪些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母亲什么性格?

点拨:通过写母亲生育之苦,是个“好劳动”,“整日劳碌”,“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聪明能干,勤俭持家,和睦妯娌,周济穷人等典型事例,表现母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强不屈、宽厚仁慈的性格。这些事例构成了这位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本质特征。

(2)阅读8-13段,用按时间顺序列表或列提纲的方法,说说又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母亲性格的那些侧面?

例如:1985~1900年前后:退佃搬家和天灾,母亲“没有灰心”。19xx年: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19xx年: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9xx年:离开土地就不舒服。1924~1927年: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937年:过着勤劳的农妇生活。1944年: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热爱劳动。以上事例表现母亲的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理解,支持革命的品质。

(3)思考:要注意区分叙事性记叙文与写人的记叙文的不同。叙事固然离不开人,但无论是记一件事还是记几件事,都重在表现事情本身蕴涵的意义;写人也离不开事,但这里记的事是人物的所作所为,重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3、哪些地方有议论?集体朗读14—17段,说说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点拨:第14至17段大都是议论。这些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起到突出人物的品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在中把作者悼念、赞颂母亲的感情抒发得更深切,感人。第14、15段正是这样,这两段承前文所叙,以抒情的笔调,写出母亲所给的宝贵财富,在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感情真挚深沉,并点明了母亲“值得我永远回忆”的原因。16段,作者把热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爱共产主义事业融合在一起,这是在立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是一篇传记性文章,以叙述、描写为主,也穿插使用议论,从而把事件中蕴含的意义揭示得更透彻。开头,作者以简洁明确的议论,点明了全文的题旨。结尾采用议论兼抒情的方式,使主题逐步得到升华,主题也得到了深化。通过回忆母亲的一生,写出了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歌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及同情、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对人民真挚的爱,表达了作者忠于革命和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这些议论的语言以记叙为基础,饱含感情。

4、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材料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点拨: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和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既照顾全面,又突出重点。这样,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事件多,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作者回忆母亲,叙写了几十年的事,时间跨度大,头绪繁多,母亲一生值得回忆的事很多,作者以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本质特征——“勤劳”作为叙事线索,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为纬线,抓住最能表现母亲伟大性格以及对作者影响和教育深刻的八件事,进行具体生动的记叙。回忆母亲,并不局限在家庭范围之内,而是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追述她的事迹;作者爱母亲,但又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把爱母亲的感情推广到爱人民、爱党的境界,使之得到升华,从而深化了主题。除时间顺序和叙议结合外,作者对母亲的优秀品质写得详,“我”对母亲的感思、怀念、哀悼写得略,详略处理得当。另外在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过渡衔接的运用,使全文中心突出,文气贯通,和谐地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精选的这些事件最能表现普通劳动妇女的本质特征: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但在文章中这些事件又不是零碎的、孤立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把这些典型事件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三)语言赏析

1.平实深刻,朴质深情。如:“我爱我母亲”、“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我应该感谢母亲”、这些都是发自肺腑之言,清真意切,感人至深。“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些平常文字由于发自心底,浸透了对母亲的挚爱之情。“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地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些写亲身经历、切身感受的最朴实不过的文字,写出了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母亲是个好劳动”中的“好”字用得好……,“从我能记忆时起”用得好……,“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总是”用得好……,两个“还”字用得好……等。语言简明朴实,运用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但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基础,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深沉的感情,读来亲切感人。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是所谓"朴实见真情"."我爱我母亲""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愿母亲在地下安息".这一声声倾吐,一声声呼唤,激情炙人,一声更比一声感人."母亲",这是一个多么可亲可敬的称呼.作者的母亲是一位值得人人敬爱的女性,所以作者怀念母亲的深情,处处感染着读者.

2、虚词不虚,情感浓重

如:85岁高龄的母亲甚望见儿子一面,“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如“还”字的应用,因为作者的感情熔铸和渗透,别具韵致。另外,“还”字用了十多次对于直接刻画、丰满和深化母亲的形象和抒发感情起了很好的效果。

3、句式复沓,反复咏叹

作者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组合成不同的句式,在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如“我应该感谢母亲”的反复倾吐,“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的反复咏叹,“母亲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回环往复,都是意蕴丰满、情感深厚的。如课文开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这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于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表达了作者极为浓郁的情感。又如课文的最后一段,一抒哀痛之情,二议如母亲一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伟大,三表自己的决心,语言质朴庄重,深沉之中涌动着激情,既抒写了深挚的孝心,又表现了博大的胸怀。另外,文中大量褒义词语的运用,不少的突出中心句的段落,段中穿插的点点议论,都可以在同学们的品析、品味之中。

四、延伸拓展

1.课下阅读:老舍《我的母亲》,邹韬奋《我的母亲》,胡适《我的母亲》,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王朔《回忆我的母亲李婉芬》比较归纳同题散文在写法上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特点。

2、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和诗文,做一个交流活动。

关于母爱的名言: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他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人生最美的东西之一就是母爱,这是无私的爱,道德与之相形见绌。(日本)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英国)

世界上一切其他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亲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印度)

记忆中的母亲啊!最心爱的恋人啊,您是我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情谊。(法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母爱是人类情绪中最美丽的,因为这种情绪没有利禄之心掺杂其间(法国)

女人固然是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国)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5)

【题解】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节显治事堂三件逸事,多侧面地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2]。王子晞为尚书[3],领行营节度使[4],寓军邠州[5],纵士卒无赖[6]。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7],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8],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10],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11],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13],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14],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1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16],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18]。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19],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20],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21],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22],戒其族:“过岐[23],朱泚幸致货币[24],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25]。

太尉逸事如右[26]。

元和九年月日[27],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28]。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29],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30],过真定[31],北上马岭[32],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33],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34],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35];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36]。谨状。

段太尉刚任泾州刺史的时候,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驻扎在蒲州。汾阳王儿子郭晞担任尚书之职,兼任行营节度使,以客军名义驻于邠州,放纵士兵横行不法。邠州人中那些狡黠贪婪、强暴凶恶的家伙,纷纷用贿赂手段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于是为所欲为,官吏都不敢去过问。他们天天成群结伙地在街市上强索财物,一不顺心,就用武力打断他人的手脚,用棍棒把各种瓦器砸得满街都是,然后裸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还撞死怀孕的妇女。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的缘故,心中忧伤却不敢明说。

段太尉从泾州用文书报告节度使府,表示愿意商量此事。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说:“天子把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残暴的伤害,却无动于衷。大乱将要发生,您怎么办?”白孝德说:“我愿意听您的指教。”段太尉说:“我担任泾州刺史,很空闲,事务不多;现在不忍心百姓没有外敌却惨遭杀害,来扰乱天子的边防。你假如真的任命我为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伤害。”白孝德说:“太好了!”就答应了段太尉的要求。

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卖酒老头,砸坏酒器,酒流进沟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这十七人,全都砍头,把头挂在长矛上,竖立在市门外。郭晞全军营都骚动起来,纷纷披上了盔甲。白孝德惊慌失措,把段太尉叫来问道,怎么办呢?”段太尉说:“没有关系!让我到郭晞军营中去说理。”白孝德派几十名士兵跟随太尉,太尉全都辞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选了一个又老又跛的士兵牵马,来到郭晞门下。全副武装的士兵涌了出来,段太尉边笑边走进营门,说:“杀一个老兵,何必全副武装呢?我顶着我的头颅来啦!”士兵们大惊。段太尉乘机劝说道:“郭尚书难道对不起你们吗?副元帅难道对不起你们吗?为什么要用**来败坏郭家的名声?替我告诉郭尚书,请他出来听我说话。”

郭晞出来会见太尉。段太尉说:“副元帅的功勋充塞于天地之间,应该力求全始全终。现在您放纵士兵为非作歹,这样将造成变乱,扰乱天子边地,应该归罪于谁?罪将连累到副元帅身上。现在邠州那些坏家伙用贿赂在军队名册上挂上个名字,杀害百姓,象这样再不制止,还能有多少天不发生大乱?大乱从您这儿发生,人们都会说您是倚仗了副元帅的势力,不管束部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将还能保存多少呢?”话没有说完,郭晞再拜道:“承蒙您用大道理开导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领部下听从您。”回头呵斥手下士兵说:“全都卸去武装,解散回到自己的队伍里去,谁敢闹事,格杀勿论!”段太尉说:“我还未吃晚饭,请为我代办点简单的食物。”吃完后,又说:“我的毛病又犯了,想留宿在您营中。”命令牵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来。于是就睡在营中。郭晞连衣服也不脱,命警卫敲打着梆子保卫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来到白孝德那儿,道歉说自己实在无能,请求允许改正错误。邠州从此没有了祸乱。

在此以前,段太尉在泾州担任营田副使。泾州大将焦令谌掠夺他人土地,自己强占了几十顷,租给农民,说:“到谷子成熟时,一半归我。”这年大旱,田野寸草不生,农民将灾情报告焦令谌。焦令谌说:“我只知道收入的数量,不知道旱不旱。”催逼更急,农民自己将要饿死,没有谷子偿还,只得去求告段太尉。

段太尉写了份判决书,口气十分温和,派人求见并通知焦令谌。焦令谌大怒,叫来农民,说:“我怕姓段的吗?你怎敢去说我的坏话!”他把判决书铺在农民背上,用粗棍子重打二十下,打得奄奄一息,扛到太尉府上。太尉大哭道:“是我害苦了你!”马上自己动手取水洗去农民身上的血迹,撕下自己的衣服为他包扎伤口,亲自为他敷上良药,早晚自己先喂农民,然后自己再吃饭。并把自己骑的马卖掉,换来谷子代农民偿还,还叫农民不要让焦令谌知道。

驻扎在邠州的淮西军主帅尹少荣是个刚直的人,他来求见焦令谌,大骂道:“你还是人吗?泾州赤地千里,百姓将要饿死;而你却一定要得到谷子,又用粗棍子重打无罪的人。段公是位有仁义讲信用的长者,你却不知敬重。现在段公只有一匹马,贱卖以后换成谷子交给你,你居然收下不知羞耻。大凡一个人不顾天灾、冒犯长者、重打无罪的人,又收下仁者的谷子,使主人出门没有马,你将怎样上对天、下对地,难道不为作为奴仆的而感到羞愧吗!”焦令谌虽然强横,但听了这番话后,却大为惭愧乃至流汗,不能进食,不消一晚,就自恨而死。

等到段太尉从泾州任上被征召为司农卿,临行前他告诫后去的家人:“经过岐州时,朱泚可能会赠送钱物,千万不要收下。”经过时,朱泚执意要赠送三百匹大绫,太尉女婿韦晤坚决拒收,朱泚还是不同意。到了京城,段太尉发怒说:“竟然不听我的话!”韦晤谢罪说:“我地位卑贱,无法拒绝呀。”太尉说:“但终究不能把大绫放在我家里。”就把它送往司农的办公处,安放在屋梁上。朱泚谋反,段太尉遇害,官吏将这事报告了朱泚,朱泚取下一看,原来封存的标记还在。

段太尉逸事如右。

元和九年某月某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恭谨地献给史馆。现在称赞段太尉大节的人,大抵认为是武夫一时冲动而不怕死,从而取名于天下,不了解太尉立身处世就象上述的那样。我曾来往于岐、周、邠、斄之间,经过真定,北上马岭,游历了亭筑、障设、堡垒和戍所等各种军事建筑,喜欢访问年老和退伍将士,他们都能介绍段太尉的事迹。太尉为人谦和,常常低着头、拱着手走路,说话的声息低微,从来不用坏脸色待人;别人看他,完全是一个儒者。遇到不能赞同的事,一定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的事迹决不是偶然的。适逢永州刺史崔能前来,他言而有信、行为正直,详细搜罗段太尉遗事,核对无误。我恐怕有的被遗逸,未能为史官采录,故斗胆将这篇逸事状私下呈送于您。谨为此状。(方智范)

[1]太尉句: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的推荐,段秀实任泾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刺史。这里以段秀实死后追赠的官名称呼他,以示尊敬。[2]汾阳王:即郭子仪。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肃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王。代宗广德二年正月,郭子仪兼任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观察使,出镇河中。蒲:州名,唐为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3]王子晞句:郭晞,汾阳王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代宗广德二年(764),吐蕃侵边,郭晞奉命率朔方军支援邠州,时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后于大历中追赠兵部尚书。《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据《实录》,时晞官为左常侍,宗元云尚书,误也。”[4]领:兼任。节度使:主要掌军事。唐代开元间设置,原意在增加都察权力。安史乱后,愈设愈滥。[5]寓军:在辖区之外驻军。邠(bīn宾)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6]无赖:横行。[7]货:财物,这里指贿赂。[8]嗛(qiè妾):满足。[9]釜:锅。鬲(lì立):三脚烹饪器。瓮(wèng翁去声):盛酒的陶器。盎:腹大口小的瓦盆。[10]白孝德:安西(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人,李广弼部将,广德二年任邠宁节度使。[11]状:一种陈述事实的文书。白:秉告。[12]生人:生民,百姓。理:治。唐代为避李世民、李治讳而改。[13]都虞候:军队中的执法官。[14]躄(bì必):跛脚。[15]戢(jí集):管束。[16]晡(bū逋)食:晚餐。晡,申时,下午三至五时。[17]柝(tuò唾):古代巡夜打更用的梆子。[18]太尉句:白孝德初任邠宁节度使时,以段秀实署置营田副使。唐制:诸军万人以上置营田副使一人,掌管军队屯垦。[19]巽(xùn迅):通“逊”,委婉。[20]淮西:今河南省许昌、信阳一带。[21]赭(zhě者):赤褐色。[22]及太尉句:德宗建中元年(780)二月,段秀实自泾原节度使被召为司农卿。司农卿,为司农寺长官,掌国家储粮用粮之事。[23]岐:州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24]朱泚(cǐ此):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县)人。时为凤翔府尹。货币:物品和钱币。[25]识(zhì志):标记。[26]太尉句:这是表示正文结束的话。[27]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元和是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28]永州句:当时柳宗元任永州(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县)司马,这里是他官职地位的全称。史馆:国家修史机构。[29]出入:大抵,不外乎。[30]宗元句:柳宗元于贞元十年(794)曾游历邠州一带。周:在岐山下,今陕西省郿县一带。斄(tái台):同“邰”,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31]真定:不可考,或是“真宁”之误。真宁即今甘肃省正宁县。[32]马岭:山名,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北。[33]校:中下级军官。[34]姁(xǔ许)姁:和好的样子。[35]色:脸色。物:此指人。[36]执事:指专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这里指史官韩愈。

段太尉(719—783),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见两唐书本传)。状是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1〕,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2〕。王子晞为尚书〔3〕,领行营节度使〔4〕,寓军邠州〔5〕,纵士卒无赖〔6〕。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7〕,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8〕,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9〕,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10〕,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11〕,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12〕,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13〕,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14〕,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15〕。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16〕,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17〕。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18〕。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2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19〕,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20〕,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21〕,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及太尉自泾州以司农征〔22〕,戒其族:“过岐〔23〕,朱泚幸致货币〔24〕,慎勿纳。”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太尉婿韦晤坚拒,不得命。至都,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晤谢曰:“处贱无以拒也。”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泚反,太尉终,吏以告泚,泚取视,其故封识具存〔25〕。

太尉逸事如右〔26〕。

元和九年月日〔27〕,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柳宗元谨上史馆〔28〕。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29〕,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宗元尝出入岐周邠斄间〔30〕,过真定〔31〕,北上马岭〔32〕,历亭障堡戍,窃好问老校退卒〔33〕,能言其事。太尉为人姁姁〔34〕,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35〕;人视之,儒者也。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会州刺史崔公来,言信行直,备得太尉遗事,覆校无疑,或恐尚逸坠,未集太史氏,敢以状私于执事〔36〕。谨状

[原文]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祖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冠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请。

[译文]

太尉刚任泾州刺史时,汾阳王郭子仪以副元帅的身份住在蒲州。郭子仪第三于郭晞任尚书,代理郭子仪军营统领,驻军邠州,放纵其士卒横行不法。邠地懒惰、贪婪、凶残、邪恶之人,大都用财物行贿,把自己的名字混进军队里,就可以胡作非为。官吏不能干涉。他们每天成群结队在市场上勒索,不能满足,就奋力打断人家的手足,砸碎锅、鼎、坛子、瓦盆,把它丢满路上,袒露着臂膀扬长而去,甚至撞死孕妇。邠宁节度使白孝德因为汾阳王郭子仪的缘故,忧虑不敢说。

太尉从泾州把有关情况禀告邠宁节度使衙门,希望能商议此事.到了节度使衙门就对白孝德说:“皇上把老百姓交给您治理,您看见老百姓被_伤害,依然安闲自在,如果引起大乱,怎么办?”白孝德说:“愿听从您的指教。”太尉说:“我任泾州刺史之职,很清闲,事不多。现在不忍心老百姓没有敌人侵扰而遭杀害,以乱天子边地安危之事。您若任命我担任都虞候,我能替您制止骚乱,使您的百姓不受侵害。”白孝德说:“很好。”就按太尉的请求任命他为都虞候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6)

朱自清

教学目标: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3.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能力培养点:

1.学会调动多种感官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语言特点。

情感体验点:

1.培养学生关注生存空间、保护环境的习惯。

2.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和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词语,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解释(查字典或词典)。

②学生课外搜集、摘抄有关春的古诗文句(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投影仪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2.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

1.注意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边听边思考: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3.听读之后,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4.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上面的问题。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理清写作的思路: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启发学生归纳)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四、研读与赏析:

1.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课文第1-3段的内容,思考:

①第1、2段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第1、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③第3段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词语进行描写的?有什么好处?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3.全班交流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1.你最欣赏文中哪些段落?请说出理由来。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2.鼓励学生背诵1-3段。

二、研读与赏析:

1.学生自学第4—7段,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可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赏析好词佳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上述问题。

2.略读第8—10段,体会这三段在文中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教者即给予肯定。)

3.课堂小结:

①抓住特点写景。

名称特征

春草图(草报春):嫩绿、多、软

春花图(花争春):繁茂、艳丽、芳香

春风图(风唱春):温暖、柔和

春雨图(雨润春):多、轻盈、细密

②分层次写出春景图。

名称角度(顺序)写法修辞

春草图:由物到人正面与侧面结合拟人

春花图:树上—花下—遍地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比喻、拟人

春风图: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多感官描写拟人、比喻

春雨图:由物到人由近到远动静结合排比、比喻

4.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意境和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

5.学生质疑交流:

①阅读了,你的感受是什么?②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③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三、拓展延伸:

学生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句互相交流,并加以整理、积累。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春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7)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

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

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1、知识与技能:

⑴ 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⑵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⑵ 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⑶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⑵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1、重点:

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3、积极回忆《论语》中写到《诗经》的相关条目。 《论语》是高一年级必读的经典,分散在各节课堂之前讲解,能培养学生每日读论语的习惯,同时,通过老师的解读,更明白经典的精髓。孔子与《诗经》有着非同小可的关系,所以,这节课前解读《论语》可以作为导入,自然引入课堂。 课文探讨 温故知新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的背景 复习学过的知识,了解本篇课文的背景。 通过复习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重点探究:戍边思乡主题。

列出六个题目作为探究台阶: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学生结合问题以及自己预习的情况展开讨论,师生互动,逐步推进讨论的进程。

学生可以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复杂的心理。 重点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通过教师设计小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问题。

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高适《塞上听吹笛》 学生重在朗读体会,学习一些鉴赏技巧,同时,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类似主题的诗歌。 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通过同一主题相关诗歌的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唤起学生的比较阅读的意识,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同时,通过纵向比较,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辩意识,更深入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导: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为作为思念意象) 学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内容,可以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导。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可以从深度考虑,亦可从广度考虑。《诗经》作为诗歌的一大源头,可研究的内容很多,此内容的设计,可以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指导,以引起部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归纳:

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与教师一起回顾,总结。 旨在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半个百姓半个兵,半碗黄沙半碗风,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乌鲁木齐“西北边境第一连”

问题:当今戍边战士的家园之思有何深远的根源? 课后作业。学生独立完成。可以调查,可以查找资料。 让学生通过对现今边防战士的关注,来进一步关注祖国的建设,激发爱国爱乡的情感。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8)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分《大雅》、《小雅》,编者可能是把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雅诗编为一集,称《大雅》,共三十一篇;把时代较晚的民歌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编为一集称《小雅》,共七十四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语文必修五教案(篇9)

【教学目标】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改写)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