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牡丹亭读后感 >

牡丹亭读后感(范文6篇)

牡丹亭读后感(范文6篇)

读完作品后,你不仅会被作者的思绪所震撼,还会受到深深的感动。这时候,我们应该立刻动笔撰写一篇读后感,以保存我们的见解和想法。如果你想进一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那么我推荐你阅读一本名为“牡丹亭读后感”的书籍。我们热切欢迎您继续阅读我们的内容,并为您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机械实习周记优选15篇

牡丹亭读后感(篇1)

看完了青春版《牡丹亭》,最深入我心的不是演员们华丽的衣裳,不是迷人的昆曲唱腔,也不是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大胆地以对杜府发生的事的描绘反射当时社会种种,最后表现出他对当时传统理学表现的一种坚决态度——讽刺。

首先前两幕《训女》与《闺塾》中,作者对主人公“杜丽娘”其父“杜宝”、其母“甄氏”、其师“陈最良”和其丫鬟“春香”之间的对话描写了个人物的特点并且暗地里传递了作者对理学的不屑和嗤笑。

在《训女》中,杜丽娘出场便表现出她的美丽温柔与知书达理,典型的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而其父杜宝因为她白日犯困小憩,不仅责骂夫人甄氏“是何家教?”而且训斥杜丽娘“假如刺绣馀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是反映了其父对杜丽娘的教育方法是填压式的,连睡午觉也是罪过。而杜宝的期待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色彩,这早已是家庭的色彩,并没有打听杜丽娘自己对感情的向往。

这些是一种对封建思想打压人性的讽刺。很有意思的是,杜丽娘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沉默寡言,有一种忍无可忍的强烈态度。我认为这反映了杜丽娘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揭示了杜丽娘本性的反叛,为以后的情节铺路。

我认为《闺塾》这一出十分重要,因为老先生陈最良最能代表当时的理学,可以说在《牡丹亭》戏中他就是当时所谓的“大义”、“传统”和“理学”的化身。他很迂腐。他一见到杜丽娘就骂她。他要求她严格按照周公的礼仪生活,早起洗完一系列复杂的礼仪后再阅读。这时的杜丽娘还是被传统思想压抑着,连忙道“以后不敢了”,而春香却调侃老先生“今夜不睡了三更就请先生上课。

”在整部戏中春香虽为下人,却没有受到理学的影响,她生性活泼,心灵单纯,所以敢反抗所谓的“大义传统”,也搞得先生无法回答,间接讽刺了陈最良的陈腐和理学对人性纯真的磨灭。接着陈最良引用“雎鸠”来教导杜丽娘,他诗经虽然读的烂熟,却被春香一个小问题“雎鸠是怎么叫的”问倒了。这讽刺了陈最良读死书,也讽刺了理学的不务实。

最经典和讽刺的是,陈佐良想用《诗经》来教育和控制杜丽娘,却埋下了她叛逆春天的种子。这很重要,因为《诗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这是指以陈作玲为首的腐败学者。无论他们如何压迫,人性的觉醒是无法阻指的。相反,他们越压抑,就越压抑。

《闺塾》的结尾引起了《惊梦》,这个连接是可悲也是讽刺的。杜丽娘今年28岁,也就是说,她在豪宅里住了16年,但她不知道家里有一个大花园。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教育是多么封闭和冷漠?

这扼杀了多少人的本性纯真,何其悲哀?

在《惊梦》中,杜丽娘以两句“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和“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表现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也是传统的压抑和本性的叛逆的斗争。杜丽娘把自己和这春天美景相比对,自己的美好年华,就像这醉人的春色一样,被禁闭在花园内,无人欣赏,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对她来说这是多么悲哀和讽刺。美丽的春色是外因,生理的成熟是内因。

内外结合产生强烈的共鸣,但由于传统礼仪压抑了他们的欲望,所以好心情就消失了。这才有了之后的伤春,也是伤己。这时,柳梦梅出现了,十二位花神陪伴着他。

她和他虽然素未谋面,可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们的缠绵是在花神的见证下。这反映了作者对服从人性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讽刺了理学与人性的对立。如此美丽的婚恋,由于传统的束缚,只能在梦中变成现实。

最后在《寻梦》中,。最后,作者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杜丽娘的死亡。因为春梦而死去是多么戏剧性的结局啊。可仔细想想,她的死是在戏中,可是这里的“死亡”我认为是作者对理学的讽刺,是理学杀死了人的灵活思维和单纯自然,这是人性的死亡,而杜丽娘就是作者对“人性”的**。

而这个“梦”字就是作者对人性自然的追求和理想。从杜丽娘发现自己的向往,纠结于封建思想和情窦初开的真情之中到开始怀疑理学,这是“惊”。有了怀疑,就有了印证;有了印证,便有了反抗;有了反抗,便有了“寻”,她寻的是她的理想,她的爱情,她不甘再受束缚了。

作者以及其浪漫戏剧的手法描绘了杜丽娘对爱情的追逐和对当时社会封建思想做出的反抗,可最后突然笔峰一转以及其现实冷酷的不允许直接赐予杜丽娘因追梦而死。这种独特的思想和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理学的憎恨和讽刺。杨弘杰

牡丹亭读后感(篇2)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读后感(篇3)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静静地折上最后一页的一角,我问自己:梦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

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

她死后,母亲把她葬在花园里的梅树下,然后搬到梅花寺。丫鬟春香把自己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

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

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宋明理学压制、封建逼迫的时代,杜丽娘解放人格、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

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

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在每个人的心中,没有真理,没有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心伦理,所以她突破自我,追求幸福;林云不应该生活在肮脏的官场,所以就藏在湖边,一个梅妻一个鹤娃;严子陵不应该满足于财富,所以她梦见山川,无忧无虑。

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应该再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终点,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牡丹亭读后感(篇4)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剧作家在安排角色时决定最后的结果。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韵事,报喜讯的人找不到郎君,却发现郎君被杜相吊死殴打,让人忍俊不禁。

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

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看完这篇牡丹亭读后感,同学们是不是对牡丹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呢。

牡丹亭读后感(篇5)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首次听到这句话是一个追求我的男孩子说的,情总是让人心动,当时只是觉得很美好,很动人,并不知道就是《牡丹亭》里的为人称颂百年的名句,却由衷的喜欢上这句话并深深地印在心上。

最喜欢的便是这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仿佛把千年来道不明,说不清的缠绵悱恻的情都说遍了。

记忆中很小的时候便经常听人说这牡丹亭的故事,杜丽娘这名字也模模糊糊的记了好多年,奈何自小生长在山村,贫贱的家并不能满足一个女孩对《牡丹亭》的渴求,于是一直也未能看到原著,只是听着大家不同的殊途同归的版本。而当终于看到原著汤显祖的戏曲本时,由衷的便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似曾相似,却又是无从谈起。哀哀婉婉的看完了,杜丽娘的影像也一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由一首关雎牵动少女思春的情思,年长二八,青春期的少女心思最是敏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老师的解释虽然迂腐,少女的心思却是被牵动了。圣人之情,尽见于此矣,古今同怀,岂不然乎?想我杜丽娘一生儿最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长到十六岁,连自家的后院都没进去,三春好处,却无人欣赏,就像她杜丽娘,虽天生资质妍丽,奈何家规森严,只能在闺房里虚度光阴,无人欣赏。

少女杜丽娘的心思在那个家里自是无人懂。十六岁的姑娘,情窦初开,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也开始思春了。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暮春情,怎得蟾宫之客?昔日韩夫人得于郎,张生偶逢崔氏,曾有《题红记》、崔徽传》二书。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约偷期,后皆得成秦晋。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她嗔怪甚至有些怨恨父亲忙于官场,没有为女儿及早寻觅夫婿,使女儿的美好时光白白虚度,像三春的美好风光都被关在后院里,无人欣赏,致使这位少女怀春之情日盛。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终于少女游园惊梦,在那牡丹亭畔梦见柳梦梅与之欢愉。在那封建家庭里,这位少女也确实是够叛逆的!可是在那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道德面前,这些天性是不容许的,少女这情也是难以启齿的,便终究只能在思念中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古今以来,或许也只有杜丽娘一人而已!

春是春天也是她杜丽娘的青春,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真是至死也不甘心啊!

文字是精雕细琢的,故事是感人。单是花花草草由人恋,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文字便让人心动不已,仿佛置身于唯美的哀怨爱情意境中,不能自已。记得《活色生香》里惠子曾对安逸尘说过我们女子就如这樱花一样,红颜易逝。你难道就不懂得珍惜吗女人的容貌就像樱花一样美丽,也想樱花花期一样短暂不易保存,也就更加珍贵,可是又有几个人懂得珍惜?杜丽娘由爱而死总让我想到林黛玉,只是杜丽娘可以因爱死而复生,林黛玉却是因爱耗尽了最后一滴泪含恨而终。在爱情面前我们总是那样弱小,却又是爱情让我们变得伟大!

或许是电视剧看多了,《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总让我觉得剧情有些庸俗。有时候我甚至这样想,杜丽娘的思春就像是现在的恨嫁的姑娘,总想早早的找个人嫁了算了,可惜家人不知道她的心思又不如其愿,于是思虑过多,一病不起,一命呜呼,悲哉!最终又因爱而生,结局大团圆,就像小时候看童话故事,最终白雪公主与王子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一样,总觉得过于俗套了些。然而,毕竟是几百年前的故事了,我知道不能用现在的思想去评价那个时代的所作所为。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多数人对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还是万分感动并且津津乐道给予肯定的,对她的叛逆也是持欣赏态度的,毕竟是对程朱理学的封建思想的反抗。

真正让我感到《牡丹亭》美的是在我看《牡丹亭》之前,那时还是在上高中,看语文老师给的一段视频。那是白先勇先生导演的牡丹亭游园惊梦。咿咿呀呀的昆曲加上量身定做的服饰,真的让人感受到什么叫美。

发生在牡丹亭畔的故事已经曲终人散,余音绕梁的是为人道不尽的情,故事本身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看完故事后我们心中对爱情的憧憬,对美的追求依然在,甚至更坚定。

牡丹亭读后感(篇6)

第一次看元剧,这《牡丹亭》也是断断续续地看完的,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字,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初次看完之后,感想就是:汤显祖的文笔很好,他不仅在诗词方面能够随手拈来,在酝酿文字、框架、词藻等等方面也是有很大文学功底的。其中把杜丽娘的相思成疾,因为情而死去,后又因情而生。写出了这个敢于冲破“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封建思想;在他的笔下,写出了杜宝的足智多谋,为官清正,能顾全大局,在闻言妻子被杀,女儿坟墓被掘之后,他并没有泄气,而是身为将才,难顾私心,凭他的智谋,劝退了溜金王。柳梦梅,也就是丽娘日思夜想的人,说实话,我是不太喜欢他的,虽然他最后中了状元,但是我感觉在他的话语间有傲慢的感觉,感觉自己很棒,很萌萌哒,在杜宝面前也觉得他没大没小的,用他的话说:“我是你乘龙快婿,你怎么能这样嫌弃我一副穷酸相?”只能说你说此话的时候不是时候,人家正在伤心头中,还有最后争辩的时候,他那语气,要是我在场的话我简直想吼他。在《牡丹亭》,虽然杜丽娘在梦境中石何等的追求自由恋爱,但当她重生之后,我们可以从她的话语看出,她还是离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思想。

杜丽娘在后院中游园,做了一场梦,梦见书生柳梦梅折柳送她,正情在浓处时梦被惊醒了,自此就得了相思病,一病从春天病到秋天,在八月十五日这个点,她死了,这时候她爹杜宝升去淮安做官,为她在南安府后园建了一座梅花观,把她安葬在梅树之下,吩咐老道姑与爱女生前的老师陈最良看坟,柳梦梅因进长安应试,在途中病到了,被陈最良所救,哪曾想丽娘生前画的春容图被柳梦梅捡到,柳梦梅每天对着这幅春容图叫我的姐姐,我的美人的,可想而知,她被丽娘的美迷倒了。丽娘在阴司府里,胡判官因她是清官杜宝安抚的女儿,着她还阳,她的魂魄与柳梦梅相会,让柳梦梅助她还阳,不要负她,于是柳梦梅与老道姑商议,寻了个吉日,掘开坟墓,丽娘得以重生。因怕东窗事发不好解释,他们就逃离了梅花观这个地方,在途中听说在选场,柳梦梅就去奔赴考场,而这时候正直溜金王李全骚扰淮扬,放榜之日不知何时,丽娘听说爹妈在淮扬,要柳郎去打探消息,此去他一口一个是杜宝的乘龙快婿以至于被杜宝送去牢里。杜宝因平定贼子有功,晋升为平章相位,放榜之日也到了,柳梦梅是状元,于是俩翁婿开始了辩论,杜宝始终不相信自己死去三年的女儿能起死回生,也不相信刚死去的妻子还在,最后在皇帝一一求证的情况下,赐给他们团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4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