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八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八篇

【#作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八篇#】希望这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作者在作品中蕴含了许多人生智慧。写读后感时,应基于事实,根据相应的依据评价文章。是否有写好作品读后感的窍门呢?建议您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便日后再次访问!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1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親愛的安德烈讀後感97.02.01黃淑貞

壹、 本書重點:

一、 誠如龍應台的序寫的-要認識一個十八歲的安德烈-她的大兒子

二、 十八歲也許是青澀的歲月,也許是要熟不熟的萌芽期,也許是邁入成年時身心、思想各方面需要趨於穩定的關鍵期,但是時空因素,長期無法了解安德烈的發展狀況,讓身為母親的龍應台,僅憑藉著簡短的關懷,甚至斷章取義,調皮的回應問候,讓母親飽受煎熬與不安。所以我想出了一种写作的方法,试圖從字裡行間解讀安德烈的思想,希望孩子们的成長能达到父母的期望。

三、 這三十六封信主要還是鎖定在安德烈的生活樣態、對未來個人的發展及當下的準備、以及安德烈青少年階段碰到的心理心聲,不管個人、家庭、乃至國家、世界等觀點,可以說透過龍應台拋磚引安德烈娓娓傾訴,中間有平等直來直往的辯白,更有兩代同年齡時不同的環境背景導致的不同生活品味與習性,但這還是小事一樁,重要的是彼此從中激發出對國際事務的關懷與觀點。

4、 他覺得安德烈的父母擁有博士學位,他無法超越他的父母,所以他可能过着平庸的生活。这是一個很好的信息。我们有機會在适当的时候给出正確的價值觀。龍應台还展示了個人的核心價值观——興趣和快樂,这是值得追求的。更說明了:

多唸些書,可以增加自己選擇工作的機會。我想很多小孩不見得能很清楚這些關聯,因此透過書信挖掘安德烈的腦袋裡裝些什麼東西,讓龍應台有表白自己作為母親的核心想法及對孩子期盼的看法,是浪跡天涯的母親,遙遠教養子女的方式,母愛的光輝表露無遺。

5、 母親養育孩子在世界上應該是一樣的,但龍應台的背景更为特殊,對孩子的責任和思念應該比我們更多。原本單純的想了解孩子而以書信發表於專欄,卻意外的引發身為中國人的母親的內心觸痛,原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這經還是可以公諸出來分享的,突然每個人心中的苦釋放出來了。

六、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龍應台這麼宏觀世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個人都可以將母親對子女的教導、關心,發揮得淋漓盡致。以一個南台灣漁村少女,透過教育,登上國際舞台,我們以她為榮。在客觀公正方面,他在思想公平正義方面为世界做出了许多貢獻。

在光環中不失謙虛,知己知彼,是安德烈與飛利浦的好榜樣、好母親。雖然年齡不同,但一來一往的對話中,看到每個人不但有對事情不同的透視,更有著更人因個性特質喜好而有不同的感受與認知

。可以發現,世界事务對人的影響是多种多样的。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寬容地欣賞和接受身邊的人、事和事。

七、 可惜的是,孩子有關『性』的議題,仍然是中國父母尚無法公開探討的議題,在書中也許被刪除了,也許尚在整理階段,不管如何,如何指導此階段的孩子有關「性教育」,一問一答之間,也許會讓人很招架不住。

八、 本書最後一封信看完後,突然有停止的感覺,沒有起承轉合直至終了,好像跌至山谷,突然採煞車,沒了!

貳、 讀後心得

一、 的確,每個母親都有經歷過要如何與子女溝通,戰戰兢兢,有時還雞同鴨講,沒有交集,或各說各話,誰也沒錯的結局。

二、 甚至父母的想法早就被子女設定好(或許是被子女看透吧),只要子女開口問什麼,就可以知道父母要給的答案,因此問與不問全掌握在子女手中,這種歷程,相信每一個家庭都經歷過。

3、 因此,这本書一出版,周围的同事就买下来來看。就我個人而言,我也渴望读完这本书,滿足我理解母子對話的好奇心。此書內容以國事、天下事居多,個人稍有所失望。因為今天的孩子面临的問題更多,父母能力面临的挑戰也更多,他们分享經驗的愿望也更強烈。希望龍應台有續集出版。

四、 此書除了個人再看一次,深刻咀嚼、了解其中的對話內涵之外,更再買兩本,一本給女兒看,一本給兒子看,然後再將我個人心得和子女分享,希望有更多機會多和子女雙向互動,了解母親心境,避免父母單向的輸入,期望更多子女的觀點回饋。

五、 對於一個母親如此用心教養子女,非常值得我來學習,也看出龍應台對家庭所應付的責任是很認真在擔負著,傳統中國婦女的美德影子可見。

6、 我希望安德烈和飛利浦能健康安全地成長,給龍應台带来欢乐和喜悦!

1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2

母子通信三年,两人重新变成朋友,在龙应台先生的《亲爱的安德烈》中,我看到了一对与众不同的母子。

在这本书里,只有36封长短信。然而,龙应台却将安德烈所遇到的问题不偏不倚,毫无掩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我看来,没有比书中的话题更真实的话题了,也没有比龙应台和儿子之间的交流更感人的了。

“信迟了,我和朋友去旅行了3个星期……别埋怨,儿子18岁了还愿意和你写信,你应该得意了。”书中这样的句子数不胜数,当我读到这样的句子时,总会为儿子和妈妈说话的语气感到惊讶。随即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

当龙应台兴致勃勃地点开儿子的电子邮件,刚看前两句,还松了口气,接着看就开始埋怨儿子不懂事让自己担心,当看到最后两句后就坐立不安了:“没错,我们在**时代里,生活的信条就是性、药、摇滚乐”。

就这样,儿子敢说,对母亲来说,外国真的这么开放吗?上次生物学讲生殖系统的时候,老师一句话也没说,就让我们自己学?更别说这么多的敏感字眼,简直是大逆不道。

不吃爆栗,也要挨一顿训吧?

出乎意料的是面对这样的情形,龙应台慎重地选择了沟通,她立刻回了一封他们通信以来最短的信:“请你告诉我,你信中的“性、药、摇滚乐”是现实还是隐喻?”在经过了几个胡思乱想的不眠之夜后,她收到了儿子充满讽刺意味的回信:

“能不能拜托你,不要只和我谈大知识分子的话题。当然,这是个比喻。生活中有很多乐趣。药物可以是酒精,足球或任何你可以把你的心放进去燃烧的东西。”。

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实现母子沟通,避免母子情感对立

有一次,安德烈写了一堆关于摇滚和嘻哈的历史,然后得意地说:“你听不懂我的意思,对不对?我们的代沟就在这里。

”龙应台马上回信给儿子,恶补了一顿关于摇滚乐和嘻哈的知识来越过儿子所说的代沟。

真是一位睿智的母亲。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让18岁的她冷眼一看,爱她却不喜欢她的安德烈接受他。以至于马上赢得了儿子心悦诚服的表态:“我和我的母亲有了连结。”

可很多时候,我那当老师的父母一点都不懂得这些,除了给了我吃穿,便硬逼着我埋头苦读。当我说说lol,听听e神的歌,不是遭白眼,就是用更多的作业来限制我。

只有走进孩子们的声活,倾听我们的生音,我们才能顺利沟通。

事实上,青少年和父母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代沟。为什么他们不能像这对母子一样互相尊重和容忍呢?为何不可以像朋友一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父母不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帮助他们做所有的决定;孩子不再胆怯,而是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像法像水一样倾吐出来。

因为只有在尊重与沟通中,孩子和父母才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宽容,互相影响,互相激励,才会有更融洽的父子或母子关系。

在我们身边,许多家长信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较少看到父母在孩子“放浪不羁”的时候先去尊重我们,与我们坐在一起耐心地沟通,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然后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实施。要是我们的父母能像龙教授那样好就好了。

尊重与沟通,是母亲最重要的工作,这是容易被辛苦的育儿工作所掩盖的,龙应台在不断努力中做到了。她真是个聪明的母亲。她教会了我在生活中如何尊重和沟通。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3

我眼中的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800字:

龙应台,一位台湾女作家,我曾被她笔下的《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深深折服,继而读了她另一部大作——《亲爱的安德烈》。

在《孩子你慢慢来》《目送》两书中,龙应台分别以母亲和女儿的身份叙述她身边的点点滴滴。而为了认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他们用了三年时间写就这三十六封家书——《亲爱的安德烈》。正如那句话:“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了自己的母亲。”

初识龙应台,起源于这三本书。龙应台的文笔是犀利的,可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又让我认识到原来龙应台的文笔也是可以细腻真实,柔情万千。而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还有很多句子,是富有哲理与文字之美的:“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伴侣,最好是那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读后感·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这一句,虽然简朴,却蕴含哲理,引发沉思。

每每读起龙应台的书,感觉亲切无比,仿佛她就坐在你面前,与你讨论书中有趣的事。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故事总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这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更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在三十六封家书中,不仅保留着母子之间幽默有趣的对话,更展示了母子之间讨论问题的深度(多国文化、贫富差距、国际政治……)以及在讨论其他问题时引发的争论,仿佛就像两个智者在做激烈的辩论会。

我眼中的龙应台,是位充满智慧的智者,也是一位使我佩服于她笔下的女作家,更是一位让人意想不到的总令人眼前一亮的文学家。

龙应台用这三本书,叙述了她的一生:从将要做母亲到慢慢步入中年,到最后仿佛经历过许多风雨的洗礼,已然变成了一个经历过沧桑的智者。

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也是一位让我深深佩服的女作家。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龙应台那个时代的贫穷、生活、环境和落后,这是我无法想象的。而安德烈这一代,及我们只一代,这是另一个世界。这个时代,与时尚接轨:

疯狂地听音乐,没完没了地跳舞,拼命地演奏,这与龙应台一代完全不同。而这样的差异,会选择的人总是站在安德烈的那一年代,殊不知,当人们的生活,文化随着时间逐渐提高时,往往会丢弃一些原始的东西,被金钱所束缚而变得残忍。而那被丢弃的东西,正是龙应台当时所拥有的简单互助。

现在的人们,在利益的**下,友谊、亲情变得一文不值,而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又是否看清什么呢?还是在享受着贩卖心灵后得到的物质呢?也许,我们能期望某一天在我们享受物质时,回头想想逝去的心灵。

也许,我和安德烈是同一代人,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理解幸福、演奏音乐的时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伟大的理想。我们不是只会玩的叛逆青少年。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向往。所以请全世界的父母理解我们。不要总是轻浮地批评我们,不要总是单纯地疯狂地批评我们,不要总是用死刑来惩罚我们。

在信中龙应台写过这样一句话: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上的荆棘。这句话然我感受很深,是呀,人生的荆棘太多,困难太多,每一个困难都需要花上你大多时间去克服去打败,而在人生的时间中就给自由的,玩耍的却所剩无几,毕竟这个社会残酷。

虽然我还是一名初中生,但只属于小学生的自由,我不能享受它。也许这就是龙应台在信中说的孤独。

安德烈在信中说他是个100%的混蛋。我想和龙应台一样。我不认为他是个混蛋。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总是有一些有势。我们不能因为别人在折磨和享受自己而贬低自己。其中,安德烈和龙应台都写下了自己的道德观。安德烈因为面对道德而恨自己,但我认为仅仅恨自己是没有用的。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条件比别人优越时,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努力地生活,以更好的方式帮助他们吗?毕竟,他们的贫穷鄙视他们的事业,我们不必恨自己。同样,既然意识到这一点了,就应该让自己节省一点,不浪费东西和金钱,就给需要帮助的人。

此外,我们在吃穿住行,也是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条件去挣金钱和爱心,所以我们需要心存善心并付出行。

说到人际感情,我不会像安德烈那样担心,而是坚定地支持自己的想法。在权威的世界里,人际关系似乎非常重要。它可以把你从山上扔到山谷里,也许会使你成功。因此,掌握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对每一个人都露出微笑,面对那样的英语老师我们大不用消极的方式去反抗,我们可以与那样的权威坐下来沟通,解决好所在问题,而不是将那无谓的反抗化作让自己受伤的一把剑。

至于对我来说依然遥远的爱情,用龙应台的话来说,我也找到了最好的诠释:你需要的伴侣,最好的是能和你并肩站在船头,浅浅地喝着,唱着海峡两岸的风景,同时在风浪中紧握你的手。对于爱情,也许我觉得很简单,但这句话和我想的一样。爱不需要死海和腐烂的岩石。只需要牵着儿子的手一起变老。

在书中,何必要纠结于左右之分呢?就如菲利普所说的,极左跟极右,就像站在一个圆圈上,看起来是在两个相反的方向走,其实最后会碰头的。在我看来,只要所作的决定对人民和国家都是好的,就可以采纳,不管谁是好是坏。

有时候,今天的问题用一种方式解决,明天用另一种。也许,支持左右之分的人都是为人民好,那不如将左右结合,即可左也可右,既能解决政治问题,也可摆平争吵,岂不万事大吉,皆大欢喜?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探个透,适中也是一种解决方法。

对于那些有争议的问题,如果看完后解决不了,那不妨读一本故事书,不必大起大落就得输赢。要知道,有些问题就是这样。

更多大家喜欢阅读的读后感文章分享:

《悲惨世界》读后感精选

《孙子兵法》读后感

《围城》读后感

《母狼的智慧》读后感

音乐,对我一个14岁的学生来说,是爱好、享受和幸福。与安德烈相同的是,我的一天除了上学就是浸在音乐里,甚至写这篇读后感时也是听着音乐。但是,我不喜欢听那些嘻哈歌曲,这不能带来我想要的气氛。当我找到气氛时,我会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去。

它的每一个音符都会引来我的快乐或悲伤,这会引来我心底美好的回忆,带给我许多感受和幸福。此外,对于歌词,我会因一首歌的歌词而喜欢那首歌。我认为歌词是一首歌的灵魂,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毕业了,是的,我毕业了。和安德烈一样,对于刚刚离开小学进入中学的我来说,总有一种缓慢而温暖的怀旧。那六年的感情,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的风霜建立了友谊啊,是不是被抛弃了?

也许,我们都是为了东西而跑,扬起一片尘土,尘土飞扬,友谊践踏在尘土上。也许,彼此不曾放弃,直至重逢,之间却又新增隔阂,互问声好,散了。这样值吗?

所以,我也有一种遗憾,一种惆怅,甚至一种荒凉。那时,我要踏入初中,面对小学的友情,我该怎么办?我只能向前走!

生活就是这样。我不知道怎么处理事情。不管他,继续,过你还没结束的生活,走你还没走完的路,船就直奔大桥。往前方无尽头的路,将美好的回忆小心珍藏,寻得你的另一份友谊。要知道,日子,还得继续过。

龙应台在香格里拉看到的问题是贫困,这是贫困造成的。为了生存,为了有优越的条件,为了生存,他们必须尽力挣钱。否则,在这样的世界里,社会不能容忍他们,等待他们的只有饥寒交迫。

这种贫困和富贵相比,成了极大的悬殊。这样的贫富不均,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使拥有意识问题那么简单,甚至我认为拥有这种意识问题的人更冷血。既然知道耐克企业怎么对待第三世界的工人,还那么若无其事的逛街生活。

虽然我不会因此而不买球鞋不生活,但我会去攒一笔钱努力设法帮助那些工人,而不是将这件事当新闻一样听了就忘了。

我认为积累沉淀不需要一定在所谓的咖啡馆才行,自己泡一杯咖啡在自家阳台上赏赏花喝喝咖啡,一样能够做到沉淀积累,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为了积累沉淀去寻找所谓的咖啡馆。安德烈香港没有文化,我却与书上的读者想法一样,上帝没有规定怎样是文化。欧洲人认为安静是文化,可亚洲人的定义是热闹,难道没有以欧洲人的方式去已积累就是没文化吗?

欧洲人于亚洲人的区别就在于双方定义不同,行事方式不同。如果就此把亚洲人的文化圈定了,那未免太霸道了。至于游行,我生活在一个小镇,这里没有争取民主的游行,我也没有经历过,但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台湾人的游行确实有效。

有些地区**以他们人民给的权力来欺压人民,人民不出声他们就更猖狂。只有把游行的声势放大,他们才会怕。香港***,声势却没台湾大。

只是小小叫几声,就罢了。难道他们不为自己的未来与下一代考虑但忧吗?一直生活在这种不民主的制度上,他们快乐吗?

香港人只有温顺地接受英国殖民的暴,**主义的暴,一直这样无可奈何下去。在某种意义上讲,香港人还没有实施过游行,真正的,有效地游行。

你将来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曾经想过。我不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又有多大的成就与名誉。

我也不知道我父母对我的期望有多大,是要挣多少钱还是只要快乐就好。无论怎样,我只知道父母现在的辛苦是为了我的幸福。我必须努力地去学习,以后再用心工作,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好好生活,活出我的自信,活出我的快乐,活出我的幸福。

因为这样,父母才能幸福。其实,将来做什么不重要。只要活出你的精彩,你的快乐,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就够了。

那呢,你的将来决定做什么?

什么是艺术?什么事kitsch?我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艺术,只是人么给他们加以限定的一个框架,我可以把艺术认为kitsch,可以把kitsch当做艺术,两者区别就在于一个看法。

只要你喜欢,你最爱,你认可,那他就是艺术。我觉得没有必要在意你看的是艺术还是kitsch,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了。可是,在现代社会,许多方面会让我么对艺术的看法有所改变。

如果,但一个镀了金的李小龙雕像放在广场上,我会认为那是一件无价的艺术;但是,如果雕像放在地摊布上,和一些劣质的生活品放在一起,那无疑是kitsch。所以,有时候社会能阻碍我们对艺术的理解,至于要随着社会去看艺术,还是坚持自我去看艺术,问题只有留给自己。

我也曾经感到茫然,我也曾经经历失败,我也曾经感到绝望而不知所措。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我同样因跑得不够快被淘汰,面对胜利者的嘲笑,我只有哭。当我和我的眼泪度过一整晚后,我才知道,没有人会怜惜你的眼泪,没有人会帮你。

所以,只有靠自己,坚强的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勤勤恳恳的努力学习,在人生的跑道上留下一抹胜利的微笑。面对困难,我也不再哭泣,我会付出努力去克服,就算失败,我也是成功的,因为我努力过,我不后悔。

虽然对于**什么事都管的做法不赞成,但禁止吸烟者一点我赞同。在我生活的小镇上,很多人都吸烟,那种二手烟的味道极其难闻,每次闻到,我都想把烟从他们口中夺走,摔在地上,踩碎!如果说**夺走了吸烟者的自由,不如说为我们每天忍受而受压的折磨的人夺回健康和自由。

因为二手烟的存在威胁到我们的健康,和剥夺了我们呼吸新鲜空气的自由。然而,不抽烟的人占大多数,在我们的生存法则上,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已习以为常。在抽烟和不抽烟中产生矛盾是,**只是借这个生存法则上,将少数人的自由剥夺,还取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全人类的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衰老,即使对于我而言还是一件漫长的事,我也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当我身边的人一天一天衰老,变得满脸是皱纹,褐斑,甚至死亡时,我对衰老的看法不是恐惧也不是可怕,则是同安德烈原先想的那样,很优雅,很休闲。我可以舒适的坐在阳台上,和老伴一起晒夕阳,手牵着手回想过去。

尽管我自己快走完人生的路,我也坦然面对。尽管我不在美丽,我也不去计较。尽管我身体不行了,我也不去在乎。

尽管我可能快忘了所有的事,我也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衰老,不是我该惧怕的,也不是大家所惧怕的。老人,会有儿童般的童真;老人,会有属于自己的世界;老人,会回想曾经拥有的幸福。

想象人生是一场游戏,而老年则是游戏后的喜悦。

对于父母的约束,我也实在受不了。虽然我知道他们因为爱我才那样做,可我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我想去闯,去荡,哪怕是跌倒,受伤也是自愿的。但就在我刚踏出家门的时候,我的父母可能就会对我说不也许,这就是孩子与父母的代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5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总能从书中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派对,旅游,真是五彩缤纷。我一直认为如果我能拥有他的生活,我会很满足的。

可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认为安德烈对自由的要求似乎太高了,也许不是,但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呢?

其实,自由有很多种,但我认为最复杂的自由是父母给孩子的自由。这种自由是父母想给但不想给的。这也是孩子们最想要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

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所以我也推荐那些内心矛盾比较多的家长或孩子来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6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18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著名作家龙应台以书信的方式打破与儿子之间的时代隔阂,也为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生动范例。我读了此书,颇有收获。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者与儿子安德烈互通书信的信集,作者龙应台因工作原因被迫离开欧洲,年仅14岁的儿子与母亲分隔多年。在见面时,安德烈已经是18岁青年大学生,母子之间不仅有30岁的年龄代沟,还有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就像文中所说“虽然心中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四年的分离让作者已经失去了曾经那个小男孩,但她坚持用三年的时间用书信与儿子敞开心扉。眼前的青年也上早没有了可爱的婴儿肥,线条棱角分明,眼睛宁静深沉,互相陌生又熟悉的两人,用书信,就像朋友一样,交流友情,亲情,政治,理想。作者把自己的18岁告诉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的21岁告诉母亲。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时而争辩,时而和解。

安德烈认为香港人一直在为工作而工作,为生活而生活,缺乏一种生活情趣,赶时间,争分夺秒似乎是他们的代名词。德国人通常会抽出时间,即便再忙,闲暇的下午茶时光,咖啡与欢笑必不可少。人的一生终有尽头,为什么要把自己陷入一个机器循环。母亲面对儿子这样的困惑,以香港独特的文化,多个方面回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再一次碰撞。

从这本书里,我感受到了安德烈的自由,他对生活的乐趣。回想自己小学,初中,高中生活,或许都是在补习班与学校之前徘徊。安德烈追求自由,但并不想某些青年人一样整日沉迷在无所事事中,这或许又是对我们一个启示,学习为重,兴趣为辅。但我想说的是,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一样,但人生苦短,活的洒脱奔放而不留遗憾,才不枉世间走一趟。

但我从这本书感受最多的是一个母亲对自己成年孩子认识的渴望,安德烈追求自由,作者反对他抽烟。但在隔阂中,显然这对母子的交流是成功的,他们认识了彼此。将思绪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与家人的交谈是不是逐渐变少甚至没有。或许我们没有发现,但“你烦不烦”,“不要管我”的句型不断出现,我们反而与身边的朋友更加愿意了解,逐渐从父母的世界离去,但没有一丝改变的想法吗,爱是相互的,父母是我们的依靠,我们也是父母的依靠。

这本书传达的不仅仅是母子之间的交流,更是教会我们用爱感化一切,隔阂是可以越过,有时约束也是一种关心,我们该做的是,牵着父母的手,说“我可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7

“每个孩子就是一本经,是为母者终身奉读的经,这本经好不好读,就看做母亲的耐心、爱心、运气及造化了”,龙应台如是诉说自己和孩子。换个角度,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永远都在翻阅不同的经,阅过不同的书,始终一辈子都在解读的,就是自己这一本经,难念却绕不开的心经。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从上学期末作为学生假期选读书目之一布置下去开始,我也是自2018年2月2日至5月17日才断断续续地修成正果,拜转一程,回到初始。非说此作难读,实是“心大”,期间虽则各类书籍都有观览,然而此时最想记取的还是这部耗时最长的龙应台与其子安德烈的书信集。

作为龙“人生三书”之一的作品,《亲爱的安德烈》可谓是父母与孩子间沟通交流成长的范本,这本书原该十七八岁初读,为人父母后再品。我是有些遗憾,及至二十六七岁才得以一览其貌,感悟我那早已逝去的“叛逆”、“封闭”青春了。然各人人生际遇千差万别,我未能在那个较为叛逆的时期拜读此作,直到此时,人生历去四分之一,父母也年过半百,许多十年前不能看破的事,此刻反倒不再心心念念,放之不下了。

也是稍稍有了些许人生经历,初读此作,心中便多了些许念想,空了少许妄想。这本书,就像“牡丹亭”中的小春香,引着杜丽娘打开了后花园的门,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完全崭新而真纯的世界。

慢读《亲爱的安德烈》,那跨越两代人的书信对话,总是在某一瞬间,让我惊奇地发现人生的美好、无奈和那些无所适从、无处安放的情感,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打动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譬如“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想起从前学政治和逻辑学时,对于哲学关系总是理不清,对于事物关系总是爱乱套,及至到了生活中,才慢慢发现,过去所习之事,放到生活中,就很好理解了。

总觉得生活中充满了意外,就像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由不同的意外组成的,尤其是那些生活事件。然而,近来想得较多,加之新墙头是一个拼命努力“一生懸命”的家伙,且这个家伙在一次重要比赛中看似偶然地“捡”得冠军,面对**和自己心中的不甘,用樱花绽放似的决绝在四年后又一次为自己证明,人生没有那么多偶然,所有的一切,必然是因果之故,非他。所以,最近我总喜欢用柚子的精神鼓励自己,让自己有勇气面对书中所描述的事情,有能力走出人生的困境。

这样的困境在我毕业近一年的光景里愈发凸显,“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下属。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人。你必须每一次都作出决定:

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

很难在信仰和现实之间找到一条路。你要自己找出来。”

“人生,其实就像从一条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住了去路,情况就会发生变化,个体就会专注于自己的道路,找到自己的方向。”

“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回去说“对不起”。

父母,这只是你习惯住的老房子。我猜想要等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

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困境,并非完全杜撰,实则更多都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曾经无法用文字感性地将其描绘,亦不能借道理将其阐释,因而在这些文字透过眼眸闯入大脑的时候,心中鼻尖眼内皆涌起一股暖流,像是心中多年的块垒瞬间被浇透,想着高山流水大概就是如此情景吧。甚至于有时候不免产生相见恨晚之憾。所幸,总算是遇见了。

作为“人生三书”的第二部,《亲爱的安德烈》就像是人生由青年慢慢走向成熟的那个阶段。你可以从中发现十八

九、二十出头年轻人的思想潮流,亦能探寻到年近半百,生命渐老的人生感悟,其中的文字如面对面坐着交谈,娓娓道来,轻松舒缓,是关乎人生、却不系生死,总是能引起人心里最初的悸动。我曾想,如若是我十**岁时得见此书,人生会是何种光景。然这样的念头随即就被浇灭,还是那句人生哪有什么偶然,也不曾有什么如果,就像龙应台试图与安德烈“通信”一样,从不存在说“如果他们不曾开始书写会怎样”那样,一切开始了,两代人之间的思想碰撞,其所产生的火花,照亮了一部分迷途中的人,点燃了一部分灰丧不堪的灵魂,同时也为部分游荡不定的个体找到些许可以暂歇寄托之处诚然这样的说法有些过重,但这有何妨,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这大概就是关于人生最好的注解,那个曾经暮霭沉沉的世界,总归是一点一点慢慢明亮起来,渐渐呈现出一番出水芙蓉的模样来。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8

前些天从牙缝中挤出时间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就迎来了两天的假期。假期的第一天,我完成了所有的家庭作业。第二天早上,我又翻阅了一遍这本书,选了一些我最喜欢的句子,然后今天下午就来了。

龙应台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她的目的达到了。安德烈也很高兴有机会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认识他的母亲。在我看来,《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指导孩子认识这个社会、认识时代、认识自身的过程。

其中龙应台也继承了“野火”式的尖锐,从不同的角度使儿子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如何去对待这个社会。

一“民族主义”使我反胃——不管它是谁的民族主义。你知道,一个长期被某种饲料喂得过饱的人看到饲料就会想吐。我们都被灌得撑了,被剥夺的,就是一份本来可以自自然然、单单纯纯的乡土之爱,纯洁而珍贵的群体归属感。

它一经操弄就会变形。

这是书中龙应台对民族主义的感受。在安德烈生活的德国,“爱国”不敢声张,只能在心中偷偷地为自己的国家感到光荣,因为纳粹的历史在德国教了又教,人们总能隐隐约约感受到历史带来的阵痛,所以便自觉地直面历史,以此来警戒后人避免历史的重演。与法西斯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族主义一直在这个国家盛行。从共产党到人民,这个国家都被民族主义绑架了。

正因为如此,政治家才会无所顾忌地发表民族主义言论,这已成为政客谋取选票的终南捷径;民间有许多的右翼团体,在历史与邻国领土争端的问题上兴风作浪p>

4月8日,一个头戴猫耳帽,穿着长筒袜日本女人在大阪街头发起反朝鲜移***,声称“应当像南京大**一样杀死一切生活在日本的朝鲜人”。她站在警察旁边,她的视频被上传到网上,点击率高达数十万。“有怎样的人民就有怎样的**”,也难怪其首相在访美前几个小时还不忘诋毁亚洲邻国一番,内阁大臣坚称靖国神社里摆放着“英灵”的牌位。

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国家?

相比之下,我们的爱国教育要理智的多。虽说是理智但人们的脑子里总是闪着“要爱国,要爱国”的信号,真正面对一些问题时,个人的分辨能力也就丧失了。譬如2012年中菲黄岩岛争端闹得不可开交之际,某门户**出专题列举中俄黑瞎子岛争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白礁岛以及马来西亚与印尼岛屿争端的成功解决范例,与中菲黄岩岛争端进行对比。

其中东南亚已解决的两起争端都是由国际法庭裁决并为双方所接受,该**对黄岩岛走国际法庭的前景进行展望,**下面的评论全是批评的声音,批评的是这个**的“**言论”;在介绍黑瞎子岛的解决过程时,**下又有许多批评中国**“太懦弱”的声音。能够发出理智声音的**本来就不算多,好不容易出点理智的声音民众却不愿意听。他们坚持他们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一些事情。

再看看各大**国际新闻下面的评论,凡是遇到与我们国家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发生了什么,似乎与我们国家有些关系,下面的评论便是胡说一通,动不动就扬言“不惜与xx国一战!”。这真是可笑至极。

无知的声音盖过了理智的声音,这实在可悲,这便是我们那些国民,因为“无知”而产生的“民族主义”。

当前许许多多的国民,尤其年轻人居多,他们不爱看国际新闻,也对其他国家的历史与世界的格局不感兴趣。但是偶尔听说某国发生了某事,似乎还与我们有点关系,便是一顿谩骂,用平日骂街的词语形容一下某某国。这不是理智与否的问题,更不是什么民族主义,这是打着“爱国”的幌子来show出自己的无知!

若真想表现表现自己爱国,何不在少骂几句脏话,多讲讲文明,为社会和谐贡献点力量?

**的思维与民众的思维需要有些偏差,**可以强硬些,人民应当理智些。当前,相比之下我们的**显得较为理智,群众的不理智,是不是又与社会风气有关呢?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必不可少,爱国主义教育仍应教会群众理性,使群众在处理一些问题时仍有自己合理的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有一个和平理性的心态与外国人对话,对吗?

二14岁的龙应台从四周环绕着“水汪汪、绿油油的稻田和竹林密布的清溪水塘”的乡下中学,转到大城市的“好”学校——台南市中。她对新学校的第一印象便是“校园很小,树木很少,操场被建筑物紧紧包围”在这个新学校,她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开学第一天的体育课她看到了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体育器材。体育老师让她投球。她不能把她扔得太远,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个东西,更不用说练习了。

老师一旁呵斥:你怎么这么笨!铅球都不会扔?

周围的同学笑作一团。

回忆这件事时,她这样写道:

十四岁的mm,不见得知道所谓“在人生竞争的跑道上,跑得不够快就会被淘汰”,但是,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是什么意思,永远不会忘记。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失败启蒙”教给我的,不是“你以后一定要做那城市里的人”,而是“你以后一定不能忍受城乡差距、贫富不均所带来的不公平”。也就是说,“失败启蒙“给我的教训,不是打入“成功者”的行列,而是,你要去挑战、去质疑“成功者”的定义。

这是对我启发最大,最使我感动的一段话。

每当中国的父母与孩子走在大街上,碰到乞丐,父母会指着乞丐对孩子说:“你以后千万不要变成那样的人,你要努力进取,将来过有钱人的生活”;当看到有人开豪车驶过,父母会说:“你要努力进取,有了钱给爸爸妈妈买好车,买大房子。

”这样的父母不是全部,但已是大部分。启蒙教育如此失败,我们怎能期待这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价值观影响下一代,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4岁的龙应台能有这样的社会责任感,令我钦佩不已。

当我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极不公平的社会中,一直被欺骗时,我需要做出选择。是抗争,还是妥协?或者是逃到一个更公平的社会?

“抗争,是否值得?妥协与逃避,是否安心?”我在心里这样问自己。

我想,不论如何也不能妥协,因为妥协意味着我也要成为被抗争的对象。抗争,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但不论如何值得一试!至于逃避(死亡也算是逃避之一),那将是抗争不成,走投无路的选择。

《大学生哪里去了?》中安德烈写到一个计程车司机,可谓是自私冷漠的芸芸众生中的典型。

当我们离开阅兵街时,你问出租车司机——他看起来像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吗?你问他为什么不去游行。我在想,嗯是愚蠢的,我怎么能问这么愚蠢的问题!当然,他没有去游行,因为他必须开车赚钱。关键是什么。

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干嘛游行?民主不民主跟我有什么关系?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干!”

2005年12月4日,香港人民对政治改革计划不满意,250000人走上街头争取普选。据安德烈说,香港有700万人口,流动人口超过200000。这次游行的规模远远小于2003年欧洲主要城市爆发的反伊战争游行。更何况欧洲人“是为了一个距离自己几千公里,而且可能从来没有去过的一个遥远的不得了的国家去游行”,香港人则是“为了自己最切身的问题、为了自己的自由、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

龙应台则说“不错”对于香港来说,这已经很不易了,不管怎么说这的确是一种进步。然而25万人是少数,可悲的是多数人仍旧抱着这位计程车司机的思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有钱就行,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

他在听广播,所以你问他,“游行人数统计是多少?”那时候还是下午五点左右。他说。“大概十万左右。”你说,“不坏”他就带着一种胜利的微笑,说,“哈,可是很多只是小孩!”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就罢了,还对争取权利的人施以嘲讽,这是怎样卑鄙的心态!不对,这根本不是“事不关己”,而是与他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呀!如果有一天香港人赢得普选权,司机会拒绝吗?

恐怕不会,我猜想他定会不动声色地欣然享有权利。这也正是他最虚伪最无耻之处。可是,这能怪他吗?

我希望我要成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为这个社会向“美好”进步而做出努力。你可以认为我是“左”的思想,龙应台也愿意将自己放到“偏左”的位置。但是,她还说自己是“万不得已”。

不要无条件地相信理想主义者,除非他们通过了权力的考验,一个拥有权力而没有腐败的理想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没有经受过权力考验,却充满自信和高尚道德态度的理想主义者,都是靠不住的。

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今年3月对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采访。鸠山由纪夫已于去年年末退出日本**,他曾饱受“空谈无法兑现的理想,只会带来混乱”的批判。鸠山称:

“打破政治家、官僚、产业界抱在一起的既得利益集团,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建设一个‘人之乐,几之悦’的社会——这是民主党曾经的原点。”“作为与既得利益坚决斗争的政治集团,民主党曾大方光彩,但那仅仅是作为在野党的时候。中国民主党政治家在成为共产党和地方**首脑后,逐渐被既得利益集团同化。

”我实在是好奇,权利是多么可怕的东西?竟能将理想毁灭得一点不剩。我想,我宁可逃避于现实,也不能妥协于现实。

三龙应台认为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积极的道德是指主动的行为,游行示威便是其中之一:消极道德就是指那些在生活中悄悄地行使着的一点一滴的道德行为。

我的大部分负面道德观念都发生在我生活的每一点上:我知道地球资源短缺,20%的富裕国家使用全球75%的能源,所以我不会浪费。在家中房间与房间之间穿梭时,我一定不断地开灯、不断地关灯,不让一盏灯没有来由地亮着。

若是有自然清风,我绝不用冷气。室内若开了暖气,我进出时会随手将门关紧。浇花的水,是院子里接下的雨水。

你和菲利普小时候,我常让你们俩在同一个水池里洗澡,记得吗?

我尽量不喝星巴克的咖啡。我基本上不会去超市买东西——我会去私人商店,即使价格再贵一点,我也愿意去。我不去连锁店买光盘或买书……喔,还有,我不吃濒临绝种的动物,也不买动物的皮毛……

——安德烈《问题意识》

消极的道德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它不需要我们又怎样的付出。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所以我们有必要行使道德,即使它是消极的。

但纵观我们的社会,我们最缺乏和最需要的是公民应该践行道德!

你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因为喝不到安全的饮用水而丧生。为什么不用担心就浪费水?废电池会污染土地,你不知道吗?那你为什么不把它放到专用的垃圾桶而是随手乱丢?

你必须知道,非洲有许多儿童死于饥饿。你为什么浪费食物?你分明看到环卫工人很辛苦地打扫街道,却还乱扔包装纸,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在犯贱?**,交警恳切地劝你不要闯红灯,但你今明两天又跑了一次;逃票被抓,你还有理有据,你知不知道羞耻?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46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