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灵魂的自由读后感 >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推荐6篇)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推荐6篇)

灵魂的自由读后感。

阅读并没有立即取得名利,但它可以提升个人品味和修养。即使没有即时的回报,修养善行依然能够带来内心的安定。当我们从作者的作品中领悟到新的道理后,在撰写读后感时不能脱离原文,也不能简单地复述原文。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整理和编辑,终于准备好了今天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如果您想获取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1】

寒假期间,我从学校推荐的三本书中选择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来充实自己。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被封面上的“自由”二字深深吸引,——我们的教育可以自由,那是多么值得期待的事啊。带着这个期待,我开始阅读此书。

一开始,当我只读了几页的时候,我被中国共产党的真诚和朴素所感动和震惊。这种感觉引导着我继续往下读,在接下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享受着、思索着,越发感受到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书名,更具吸引力的是这本书中所折射出的一位教育改革家的崭新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他是真正地在用“心”做教育,真正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着想。

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从李校长的教育故事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教师去学习与琢磨,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只是我们通常的做法无非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本来应该多想想再采取行动,却从来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

这本书是由多个教育故事组成的,每一个故事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深奥的教育理论书籍,相反它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他曾经经历过的教育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向往,从中他也向读者传达了他独特的感悟与深沉思考。我想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与魄力可能在重大的时刻或紧要关头才能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刻、在琐碎的日子里形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应该重视日常平凡的教育生活,着眼于日积月累,多思考、多总结,这样的教师生涯、教育生活才会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其中有一则教育故事名曰“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对我触动很大,并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大影响与启发。

有一次,我从三楼走到二楼的大厅。在三楼的大会堂里,碰巧有一群中学生用手机排练舞蹈。由于舞蹈的动作非常滑稽,所以我驻足**了一会儿。就在这时,一个六年级男同学从这群人身边飞快跑过,同时将崭新的手机从地上迅速捡起揣进了上衣的口袋里。

这时,我目睹了这一幕。那时,我的大脑在全速运转。我是当场抓住他还是假装没看见他?就在我犹豫时,一句平实的言语立刻跳入我的眼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李希贵)我豁然放松下来,心中已有对策。但就在我愣神的一刻,那位学生像射出去的箭一般消失在热闹的楼道里。最终我费了很大劲在操场找到了他,见他身边没人,我便很自然地走过去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并温和地对他说:

“刚才不知道哪位学生在三楼捡到了一个手机,失主非常着急,想通过监控录像看看手机被谁捡去了,送到了哪个办公室好去认领。”这名学生听后,顿时脸色煞白,微微颤抖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捡的,我还没想好送到体育组还是大队部呢,现在交给你吧。

”我微笑着说:“你真是个拾金不昧的孩子,是咱们同学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看到你的班主任一定告诉她,她会在全班表扬你的。”但他什么也没说,就一溜烟地跑掉了。

在我将手机交给失主后不久,突然收到了一条不知名的短信,短信的内容是:“老师,请不要告诉我的班主任,是我错了,谢谢你没当场把我抓住,不然我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后果。谢谢你给我一个成为好学生的机会。就像你表扬我一样,我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找不到钱,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2】

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中的‘自由呼吸’。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重点。我认为具有创新意识的儿童的思维方式应该特别活跃。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处于自由呼吸的状态?

我带着这个思考翻开书。

书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叙事手法把受到教育和教育学生的内容丰富的展现出来。没有高深的“理论”“体系”“架构”,更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理论也好,理念也好,都不是游离于生活、教育、实践之外,而是水乳交融于一个个生动的、具体的、感人的典型事例之中。

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这也许就是吸引我的原因。教育其实很简单:

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李希贵”是啊,这平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事实上,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育者,当我们感叹学生教学的艰难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对他们的全部爱?

我们是否能宽容学生身上错误。“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一直以来,我们评价学生的标准是什么?除了成绩,还是成绩,就是有些学校加入了一些活动、表现、文明等等,也只不过给成绩当当陪衬而已,最终还是成绩说了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秀的学生。

从李老师建立的“学生技能测试站”这种评价方式受到欢迎的事例中我也感受到尊重是作为评价的灵魂。每个学生的成功都必须充满个性,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必须有不同的道路。正如阿姆斯特朗说的那样:

“如果一个学生主要通过图片来学习知识,那么让他学习文字性的新型材料,他就会难以掌握材料的主题。李老师说:“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书中列举了没有老师的语文科事例,说明“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他们的成长。”作为教师的作用就是怎样懂得欣赏!欣赏学生,欣赏他们的创造,欣赏他们的成果。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种教育思想正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所要认识和研究的课题。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写到:教育学其实就是“人学”而“人学”应该是最大的学问,也应该是人人应该认知的学问。我真正的学习生活从阅读开始,我真正的教育生活从阅读开始。

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著,丰富自己的知识,体验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仿佛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zf133.Com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3】

霍姆斯说过“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是的,我喜欢读书。他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快乐是我读书后的心灵成长。

特别是读了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如沐春风。

我教书19年,对人生对教学也曾经有过热血澎湃的畅想和向往。曾想让自己的课堂不一样,想让自己的学生不一样,想让自己的人生也不一样,可到如今发现自己还是“老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继续思考,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对它想得这么多,归根结底是什么原因?

从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可以看到其中列举的很多教学中的现象和事例:为了帮助同学看病而迟到的团支书和几位女同学;抓到偷同学手表的学生;卫生区几片落叶被扣分……作为教师我曾经历过,碰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也思考过、迷惘过、……甚至有时我也会觉得它就像四季交替,刮风下雨一样的自然,如何改变这样的现象,它背后隐藏着学生的、教学的、什么样的不足。我没想那么多,有时甚至为了节省时间和敷衍结束。

读了李老师的书,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在文章中介绍的很多好的成功的经验或是做法,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思考、一种指引。

省悟人生——起点上的终点思考。

“一个人在思考自己人生方向的时候,有一个非常重要又实用的方法——由终点开始思考。譬如说人生七十,因此,你可以先想好70岁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正在干什么,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时,你就知道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在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这是李老师文章中的话。

如今的我当然已经明白并深切知道自己的一生和学生紧紧连在了一起,和教育脱离不了关系。但是当我20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我30岁的样子,我在做什么,在多大程度上,和谁在一起。更没有想过40、50岁甚至再往后的日子。

今年,我30岁了。我忍不主想了一些事:教学,教育等等。过几天几个月,我会想一想我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当然就会想今后更远的日子和自己的人生。

我想要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正在做什么,并且开始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醒悟自己——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是啊,人与人的区别就是脖子以上的区别,也就是想法决定活法,活法决定结果。如果我们和一般的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一样的朝九晚五,一样的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就像工厂的装配线。在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合格的都是相同的,不合格的都是次品。我想可以和别人有些不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有一个点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特点就可以。李老师在文章中就这样说“一般情况下,大家都只能‘其位,谋其政’已,但仅仅如此,肯定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我必须除此之外,种好自己的“自留地”。在“自留地”里,常常意外地长出个性的花,特别的草,尽管打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收获。我的“自留地”是什么?

如何耕种这块地?很多问题随着思想的流动而变得清晰。我长什么样?人生因为这样的思索变得神圣而另人向往!

幻灭教学——一切教育都应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入手。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改革:创设教学情境,呈现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这些理念不都是在极力激发学生的内趋力。

只有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当孩子的眼睛晶亮,双手挥舞,情不自禁时这不就是最高境界的课堂吗?当学生正襟危坐,纹丝不动时,当学生千启而不发时,我们是不是要自我反省:

学生愿意学吗?学生学得开心吗?

幻灭教育——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点宽容,仅此而已。

在楔形部分的第二句话中,笔者用简单客观的事实和简单明了的语言,阐释了几条良好的教育原则:老年人的个人教育;民主成长的氛围,充满了真爱与宽容。他说“我的长辈亲友没人懂教育,但正是不懂教育的他们,却以勤劳,善良,宽厚的品格无声的熏陶了我,为我奠定了做人的基础,让我能够自由自在的生长。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分宽容,如此而已。尽管我们也曾喊过,教育要有爱心,但是我深深地被这个文本背景下教育是“一腔真爱”感动而且共鸣;我们也认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能力的最好途径之一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我想和叶圣陶生活即教育有几多共鸣的地方),但我们可能会忽略为学生的体验创造轻松安全自由的环境,并用宽容错误的博大的爱心允许和用言传身教引导体验中的失误和偏差!

开头的三句话让我深受感动,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背景和经历。“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是的,人性是一个人有别于其他人的根本,人性的善,就像太阳的热,他会溶解人心中的冰点。而儿童良好人性的塑造不需要任何教育,他们只需要接收周围成年人发出的善良、宽容、仁爱等良好信息。他们需要的是榜样与模仿,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人,孩子所生长“土壤”的创造者与耕耘者。我们的人性如何?我们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过吗?

相信我们曾经努力过,就是不知道坚持过多久?回想一下我们孩提时代,都是善良的,单纯的,勇敢的,仁爱的,可是自己都不明白什么时候变的世故、狭小,自私起来。其实,孩子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微笑,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抚摸,一个拥抱。

让我们平时对孩子们多些赞美与鼓励,少些批评与指责;多些尊重与理解,少些挖苦与抱怨。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不算多,也不算难,就像李老师说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难的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快乐做。

醒悟管理——学生,应当从提倡什么切入?

文中的这句话我感同身受,校有许多规章制度,但针对学生的条款大多是以“不准”和“禁止”开头的。我想这是我们中国校园的特色吧,不准这禁止那,而且我们习惯与制定规章制度,作为管理者,最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严格执行了这些“规定”了是学生的本分,不执行就是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轻则是一通教育谈话,重则扣了班级考评的分。却总是忽略应该如何把这些“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学生只有将规章制度转变为自觉的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管理的最高境界。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告诉我们:“记住你的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

”这应该被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铭记并实践。我们每个人最怕听到别人对我们说“一定、必须”等开头的命令。学生也是如此,他们真的不需要被教训式的“教育”,他们需要的是“夹心面包”式的关爱与提醒。

所谓的“夹心面包”,就是“表扬+提醒+鼓励”,鼓励和赞美可以让白痴变天才,职责与谩骂会使天才变白痴。

“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一个学生到了相应的年龄还没有读到适合他的书,那是人生不可弥补的遗憾。”其实读书对于学生,对于教师,都最重要的,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我们的的一生!

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 ……那么,这个人就不会有人性光辉,就难以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每个假期,我们都要读一本教育专著。以往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过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也读过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个假期读谁的呢?正犹豫间,《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这个书名却吸引了我的注意,教育能“呼吸”?

而且还是“自由的”?于是,我毫不犹豫的选中了它——《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这本书有三条线索:一是教学线,主要描述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因和过程;二是教育线,主要描述他对学生的看法变化;三是管理线,主要描述他从学校管理到管理的教育全县的,再到全市的管理。

这三条线反映了人类文化管理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读这本书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它也给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课本、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教材和实践考试外,还应该多读书!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

”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

” 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都离不开书本。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是啊,枯燥无味的说教,只能拒学生于千里之外;干巴巴的讲解,也只能致学生于昏昏欲睡的泥潭。只有多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历练自己的语言,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才能博得学生的喜爱。

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

李希贵老师在书中说:“学会用生态的多元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为生物的多样性,才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美仑美奂。

”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想到: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学生是独立自尊的,渴望认可追求公平;学生是稚嫩脆弱的,有错误有失败;学生是坚强的,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李希贵老师说的好:“教育不是工业,而是农业。

教育应该就象农民种地,农民从来不强迫庄稼按照一个模式生长——因为他们知道那样做肯定是徒劳无意义的,他们只是勤勉地浇水、施肥、喷洒农药,为每一颗庄稼按照自己的方式尽情地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他们在秋天有了自己的丰收。”是啊,只要我们不再用单一的学习成绩去评价每个学生,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特长,为孩子提供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让孩子的精神生命自由呼吸。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也许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价值取向,而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课程热爱学习的开始。

如果通过我们的辛勤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我们作教师的该有多么欣慰多么自豪呀。

李希贵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智慧与信念的结晶。他的思想从学校中来,从教师中来,从学生中来,从教学实际中来。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老师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和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书中,李希贵老师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李希贵老师叙述的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教育故事,甚至是一些极为琐碎的教育细节,但仔细品味这些故事、这些细节,我不由惊叹其内涵的深刻:把校训“股份制”,经历了全校征集校训释文、给校训找100条理由等一系列过程,看似小题大做,但活动过程中,校训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内化为学校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取消专人排自行车,平时规范写字等,在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中塑造着孩子的品格修养和气质。

通过“有点落叶怕什么?”“一个苹果 +一个梨子=? ”的故事,给我很大启示。

我们一贯奉行的、习以为常的管理机制,班级的每一项检查评比、月总结、周通报,大事小事都和班级管理挂钩,使教师们压力很大。教师们把这些压力传达给孩子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影响了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孩子们在学校不能自由的、无忧无虑的呼吸。

李老师善于从细节中找出问题的症结,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管理机制。而把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校风,为学生创造充满成长气息的精神家园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首要条件。学校的管理机制变了,教师们也变得宽容起来,师生关系融洽、教育的效果反而好了。

李老师说得好: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是徒劳。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4】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呆板的说教,李希贵校长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展示了他的鲜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

一、善于读书,使人明智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

***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别类书籍,***从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有了“每天十分钟” 、“act语文教改实验” 、“语文实验室计划”、“朝阳读书计划”、“百万人家尽读书”、“亲子共成长”等一系列别具一格的读书活动。

***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用自己的成长经历、专家和大师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行格、收获命运。

二、善于悟道,创新出彩

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图景,但最可贵的则是其中闪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钟”让阅读成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语文实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

”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三、善于改革,无所畏惧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个“选择的校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哪里闪光就打造哪里,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对于一位校长而言,成就教师与成就学生一样重要,因为“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理解生活,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教学”,在当代的中国,让师生们在考试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主地发展才是一位校长需要永恒探索的课题。

边读书,边让我佩服起李希贵校长来,他是真正的用“心”在做教育,真正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想,我想能成为李校长的学生一定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可以“自由呼吸”。还有一点在李校长身上也深深的体现出来了,那就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李希贵校长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一定遇到过,可是,往往是草草了事,没有为学校、为孩子真正解决过。总之,《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会从中受到很多启发。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5】

爱,唤醒力量

——读《为了自由的呼吸》有感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沟通,更是思想、情感和生活的沟通。

教育其实没那么复杂,教育也不是在各种会议上才能拿来讨论的主题,它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源泉,教育更不仅仅存在于书本存在于学校,也存在于孩子与家长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沟通。在家庭这个生活环境中,家人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所以说,家长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非常赞同书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会中的亲子共成长思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细胞焕发了生机,整个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不记得是上学期期中还是期末考试,四年级语文作文题目是写一封信,在监考的过程中,我看了一些学生的作文,大部分都是给亲爱的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写了很多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说了那些在平时生活中没有机会说,爸爸妈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不会说的话,我们的家庭缺乏这样一个家庭交流平台,我们似乎一直在给孩子灌输,却从未认真的去倾听孩子的想法,这也是家庭教育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在家长会上可以放这些类似的**,让家长们共同**共同交流,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为家庭所认同,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赢得自身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至今,仅仅一年的教育经历,时间虽短,却让我收获颇多,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是已完成教学进度为主,书中提到,教学进度完成了,学生的学习进度完成了么?值得思考。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学生和他们学到了什么,而不是老师应该按照计划灌输什么。

要相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书中《小池塘》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深的思考,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种想法,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记得学校那次说分组教学,在当天的班务处理上分好组,说你们回去想好组名和口号,只给了那么短的时间,第二天早读我就让他们报上自己的组名和口号,才发现,每个组名每个口号都是那么的响亮,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组的口号是,向前,向前,努力向前和1234567,异想天开得第一。在这样一个思维体操的黄金时代,能否为孩子们树立思维的风帆,插上思维的翅膀,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为四十岁做准备”,人的一生不过三万天,我们何必苦恼昨天,更无须担忧明天,我们只需做好今天。生命有多短暂?我们怎么能不努力,不浪费时间,做好现在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怎么让课堂更有效率,怎么让每个学生都觉得很重要。

最后,用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尾:教育是挚爱,这种爱,越是无私,越是深厚;教育是思想,这种思想,越是现实,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这种信仰,越是坚定,越有力量;教育是追求,这种追求,越执着,越有成果。这句话也激励着我,爱,唤醒了我的力量,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会一步步踏实,努力前行。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篇6】

李希贵老师在他的人生感言中写到:教育学其实就是“人学”而“人学”应该是最大的学问,也应该是人人应该认知的学问。我真正的学习生活从阅读开始,我真正的教育生活从阅读开始。

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怎么能够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多读教育理论书籍,广泛阅读名著,丰富自己的知识,体验自己的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这一世人皆知的道理,就看谁能坚持做到,做到了,就能让自己在教育工作中自由顺畅地呼吸。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

读完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仿佛呼吸到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但我们也应该明白真正实现或拥有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件不易做到的事。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习、享用李希贵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不断丰富、拓展李希贵的教育理念,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做教育的人,一个真正懂教育的人。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43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