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数学梯形教案 >

数学梯形教案

数学梯形教案

数学梯形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

2.使学生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了解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会用集合图表示。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用集合图表示学过的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1.出示例1,我们认识过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64页)

2.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哪些四边形?

3.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4.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有什么特点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数学梯形教案 篇2

百手整理 起驾为您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活动分析: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教学反思:

数学梯形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度这一规律的全过程,并渗透归纳、猜想和验证的数学思想。

4、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神奇和奥妙,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知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这一规律。

教具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一下每个角的度数。再把四个角的度数相加,是多少度呢?这是一个四边形,其他的四边形是什么情况呢?

小组研究,总结规律:

1.组内分工测量75页8题中的每个四边形的各个角的度数。

2.汇总填表75页9题。

3.共同讨论总结规律,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图形,小组内可再任意画一个四边形试一试。

小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之和都是360度。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在表中适当的空格内画鈥溾埁鈥潯?/p>

2.在图中填写合适的四边形名称。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数学梯形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数学梯形教案 篇5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撰写人部门

时间活动目标:

1激发孩子们理解平面图形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培养儿童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让孩子们掌握梯形的特点,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儿童对平面图形的理解过程中,一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的难点在于让孩子找出两个平行的侧面,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接触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场景导入:图形王国将举办一个派对。让我们看看。(出示课件)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从正方形画出梯形,让孩子们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三。让孩子们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

要求:请比较边缘和角落的差异。

问:正方形和梯形的棱角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孩子们找出平行线并解释概念。

6找梯形,找平行线,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扩展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数学梯形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习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先学提纲(另见《补充习题》、《当堂反馈》相关练习,有记号标明)

1、按算式画出相应的图形,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说说梯形的基本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学情预判:学生在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上可能会困惑不解,要加强引道。

■后教预设:充分利用图形的可视化特性,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2)小组交流:

你认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需要的两个梯形有什么特点?

测量数据计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一个梯形的面积并填表。

(3)如何计算一个梯形的面积?

从表中可以看出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还有怎样的关系?(小组交流)

得出以下结论:

这两个的梯形,无论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还是一般的梯形,都可以拼

所以梯形的面积=

1、试一试:一块梯形的麦田,上底是36米,下底是54米,高是40米。求这块麦田的面积。

一个梯形的面积与整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数学梯形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梯形,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发现环境中与梯形相似的物体,寻找生活中的梯形。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重点:

知道梯形的基本特征,能在众多图形中找到梯形。

活动难点:

能够较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

教具:图形宝宝(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房子图一张,机器人图一张,生活中含有梯形元素的图片若干。学具:找梯形。不同形状图片、记录单、笔;给梯形涂色:画有梯形和其他图形的操作单、彩笔;送梯形回家。营造绿地场景,散放在草地上各种图形若干(梯形较多)贴有图形标记的框子4个。生活中的梯形:操作记录单上有梯形的物品和不是提梯形的物品图片,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复习巩固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教师:小朋友,请你们看这是什么?(请柬)对了!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2,通过寻找,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认识,并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

教师:请你们说一说自己的位置上都是什么图形?

二、基本部分:梯形在哪里

1,观察图片中房子所组成的图形,比较梯形和正方形的外形特征。

①复习正方形教师出示房子图片:这是什么?房子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条边?几个角?

②认识梯形教师:房顶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图形和正方形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后回答。

③教师小结:梯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有两条边是平平的。正方形四条边是一样长的,梯形的四条边不一样长。像这样:有四条边,四个角,并且一条边短,一条边长,两条边是平平的图形,名字叫梯形。

2,找一找梯形梯形宝宝可调皮了,它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教师演示)这样还是不是梯形?

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不管它们怎么放,都是梯形。

①教师出示多种梯形,引导幼儿找出梯形。(PPT)教师:"这些图形中哪些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尝试找出梯形,并说出梯形的基本特征。

②教师出示机器人,找出机器人身体上的梯形。(图片)教师:图形宝宝变变变,变到机器人身上了,请你们找一找,机器人身上哪里有梯形?并把它拿下来。

③寻找生活中与梯形相似的图形,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教师: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梯形?(幼儿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回答)教师:仔细看看,这些图形像不像梯形?(PPT)教师出示梯子、台灯(底座)等图片,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3,小组操作,进一步巩固对提醒的认识。

①介绍小组活动。

找梯形:请小朋友把藏在框子里的梯形宝宝找出来,贴在记录单上并在记录单上用喜欢的方式记下找到了几个梯形宝宝。

给梯形涂色:你看到方框里藏着的梯形了吗?给他们图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数一数方框里一共有几个梯形,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送梯形回家:请小朋友把在草地上玩耍的图形宝宝找出来送回家。(梯形居多)生活中的梯形:请小朋友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梯形的并在括号里打"√"。

②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引导幼儿给梯形涂色,并点数梯形。

三、结束部分:分享交流

1,交流操作结果。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今天在哪里找到了几个梯形宝宝。

(幼儿介绍操作结果)

2,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在图形王国里认识了梯形,找到了许多梯形宝宝,你们太棒了,希望图形王国的国王再邀请我们中班的小朋友来做客,寻找其他的图形宝宝。

五、活动反思:

成功之处:幼儿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找图形的过程中,让幼儿把梯形和其他图形分开来,这样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幼儿对梯形的感性认识。

失败之处:在找图形之后,我没有让幼儿直接拿材料出来折剪,而是让他们在梯形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寻找生活中的梯形,应该和长方形、正方形重叠起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这样更强化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各位老师: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与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梯形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的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2、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等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

四、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六张,信纸或有平行线的纸每人一张、

第一张:P80的图片(记作4、6、1 A);

第二张:(记作4、6、1 B);

第三张:做一做(记作4、6、1 C);

第四张:议一议(记作4、6、1 D);

第五张:例1(记作4、6、1 E);

第六张:小结(记作4、6、1 F)、

六、教学过程

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师]前面我们探讨的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生]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有:

数学梯形教案 篇9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于没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1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1)提问:第②组是平行线吗?第⑤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4、认识梯形的特征。

(1)感知梯形。

①你在生活中见过梯形吗?让学生先说一说。

②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实物图片,找一找哪儿有梯形?

课件出示后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步隐去情境图,抽象出梯形几何图形。

(2)探究梯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梯形,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你发现梯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与学生一同归纳并板书。

预设:第二组中的第3个和第5个图形不具备梯形的特征,第3个图形没有一组对比平行,第5个图形不是四边形。

⑤归纳总结梯形的概念。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梯形的认识很深刻,你能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吗?

5、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1)介绍梯形的底和腰。

学生: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学生:从上底的一个点出发向下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学生: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只要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也就是两底之间的垂线段,都是梯形的高。

教师:刚才我们对梯形有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来打开学具袋,找出梯形。没有,那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制作一个梯形吧。

要求:每个图形只沿直线剪一下,使之变成梯形。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内化理解。

(1)用长方形剪出直角梯形。

在剪裁的过程中,你发现哪几个图形在剪裁的方法上与长方形有共同之处?同样是四边形为什么任意四边形的裁剪方法不同?

小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只需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而任意四边形则需要创造出一组具有平行关系的对边。

2.沟通联系。

(1)现在我们都已经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我们用一个椭圆形的大圈表示所有的四边形,这个椭圆形的圈就表示所有的长方形,以此类推分别表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属于四边形,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入四边形的大圈,能这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相互说一说应该怎样表示出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两人一组适当交流,在本上画一画。

(5)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善关系图,课件呈现: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B D )。

2.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关文章:

精选阅读

梯形面积教案


想要全面了解“梯形面积教案”的相关知识,小编特别推荐这篇文章给您,请您关注并认真阅读。在教师的工作中,编写教案课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随随便便写上几句就可以的。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

梯形面积教案(篇1)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

指导拼法。

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4、填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拿出梯形用同样的方法拼一拼,并把数据填入表中。

(2)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5、教学字母公式。

提示:可以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将它转化成别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后思考。

三、应用。

1、应用公式求梯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

2、学习例题。

3、完成“练一练”。

4、拓展。

四、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是将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学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2、通过什么方法转化的?

3、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应用公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五、板书。

梯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梯形面积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发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理解公式的形成,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实践能力。

2、通过对面积公式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和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计算机软、硬件一套;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的长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标有上、下底和高及数据的一般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各一个。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剪刀。

教学过程:

一、迁移诱导,激发参与兴趣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梯形面积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概括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较熟练的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考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渗透数学迁移、转化思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梯形面积公式。

教具准备:

CAI、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有等腰、直角、一般)

课前预习:

梯形各部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渗透梯形方法、(你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需要用笔直尺、画一画。)小组合作大胆交流、每人都要说自己的想法。直到老师说做好为止。

课前准备:

谁来介绍你们的姓名、年龄、学校、爱好等等,让大家都来了解你。

我们先介绍这,我相信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一定会让所有的老师都记住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李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参观王伯伯的甲鱼池,请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1号甲鱼池的形状是梯形的,每平方米放养甲鱼苗200只。

师:根据发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生:1号甲鱼池的面积有多大?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谁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号甲鱼池能放养多少甲鱼苗?

二、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1、教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课件)我们来看这两个问题。要求1号甲鱼池的面积,也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梯形。

师:你会求这个梯形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教师:如果我用这个梯形纸片代表甲鱼池的面积,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梯形纸片的面积?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

3、展示、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方法。拿着你的梯形到前面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生1:(方法1)——把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再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师:你觉得这个方法行吗?大家看,这个小组的方法是把梯形分割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求,谁是这样想的?

师:谁有不同的方法?

生2:(方法2)——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求出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再计算出它们的面积和。

师:你这个方法也挺好。这个小组是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来求梯形面积,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和他方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谁的方法和他们都不一样?

生3:(方法3)——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梯形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再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

师:这个同学说的太好了。大家认为这个方法好不好?

这个同学的方法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个底是谁的底?高呢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再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

师:大家看,这位同学用了这样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大家用手中的梯形拼一拼,谁再上来拼一拼,再说给同学们听听。

师:看来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半。大家理解这个方法了吗?还有不同的吗?

生4(方法四):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长方形,一个梯形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师:这个方法是不是所有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用。

生:是两个直角梯形。

师汇总:对,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些方法来求梯形面积,你们真了不起。下面我们来看这些方法。(课件演示)

第一种是把梯形分割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第二种是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第三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表扬:这三种方法都是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解决。同学们能够运用转化的方法,你们真的很棒。这种方法很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

我们前面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都有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梯形也有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大家先来猜想。你认为梯形的面积可能与梯形的什么条件有关系?

生:上底和下底,高

生:与腰有关。

师:梯形的面积到底与它们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想不想研究?

三、探究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一)出示问题,明确目标

我们首先来看这三种方法,根据我们现有水平,由于前两种方法对我们来说研究起来确实有困难,下面我们就采用第3种方法来深入研究梯形的面积。

(点课件)大家一起来看这种方法,同学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梯形的面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会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高和梯形的高又有什么关系?根据这些关系,你能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梯形拼一拼,想一想,怎样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研究。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中进行讨论和指导,以便发现和收集信息。

(三)成果交流,质疑解难

1、全班展示回报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研究的?拿着你手中的纸片到前面跟同学说一下。

生: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就是梯形的(上底+下底)乘高除以2。

师表扬:这个小组研究的非常好,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大家听明白了吗?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哪个小组再来说说你们的做法?

2、师:刚才同学们经过研究,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方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课件演示转化过程)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梯形面积=底×高÷2

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就是(上底+下底)×高÷2

师: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3、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谁再来说说梯形面积计算方法是什么?生说师板书。

板书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提问:(上底+下底)×高算的是什么?为何要除以2?

4、学习字母表达式

谈话:谁能用字母表示?说说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师:S=(a+b)×h÷2(板书)

四、运用知识,解决情景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研究了怎样求梯形的面积。推导出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前面提出的两个问题:1号甲鱼池的面积是多少?能放养多少只甲鱼苗?(课件出示题目)

请学生做在练习本上。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五、随堂检测,巩固目标。

师:看来同学们会运用梯形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们要向自己挑战,有没有信心。

挑战自我:

一、判断

1、两个梯形就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梯形的面积一定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

3、在下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师:同学们判断的很好,理解问题很透彻,希望同学们向更高的目标挑战。下面看看实际生活中的梯形,你能计算出他们的面积吗?

二、(挑战自我)

解决问题

1、学校操场要建一个梯形指挥台,平面是梯形,上底是5米,下底8米,高6米,这个梯形台的平面是多少平方米?

2、一块梯形的墙,上底15米,下底比上底多5米,高是6米,这块墙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一个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是36cm,高12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师:显示我们聪明才智的机会到了,请同学们大显身手。

4、王大爷用50米长的篱笆靠墙围了一个羊圈(如图)。求这个梯形羊圈的面积。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经历了梯形的转化过程,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收获这么多,你们认为学习快乐吗?希望同学们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向在座的老师说再见。

梯形面积教案(篇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图形的旋转、平移的数学转换思路理解和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高思维水平。

2、引导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几何知识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与初步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

4、体验创新的乐趣,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课件、梯形卡片

学具准备:剪刀、直尺、卡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猜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电脑演示:

1、复习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板书: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二、合作交流 探求新知

1、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如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让学生自己谈初步设想。

(2)分组讨论、操作:学生借助手头的学具、工具运用已学的经验方法进行尝试。(3)归纳学生的推导过程,课件演示拼合法、割补法、分解法、数方格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4)归纳梯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引出它的字母公式。

2、公式应用:(1)例题

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 渠底宽1.4米,渠深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课件出示水渠横截面图、师生共同解答

2.8米1.4米()2.81.424.2224.2(平方米)2答: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4.2平方米。

三、师生互动、巩固新知

1、判断:

①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③S梯形=上底+下底×高÷2()

2、算一算下列梯形的面积

1厘米2厘米3.5厘米

3、找一找生活中的梯形并编出符合实际的应用题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 2

四、拓展延伸、深化提高,运用学具摆花园设计图,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设计。

我当设计师我校决定在操场东侧建一个面积为20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内设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型梯形花池,便于种植不同的花卉。请你来设计,你认为怎样设计合理呢?请你用学具摆出设计图。你能否预算出每一小花池的面积?

五、归纳总结提出要求。

梯形面积教案(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知识的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体现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以旧引新,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根据我班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同学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上五年级以来,最感兴趣的就是爱听故事。于是,我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悟出转化法来解决梯形的面积。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因为学生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途径。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梯形面积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数学扇形教案九篇


摘录自知名专家精彩访谈的文章“数学扇形教案”,趣祝福编辑极力推荐给您。在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是基本的组成部分,每一天老师都需要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如果您想获取更多相关信息,请务必不要错过我们的网站!

数学扇形教案(篇1)

说教材:

教材的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扇形》。这个内容是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之后来进行教学的,是学习圆环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

说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教学的。本课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通过丢手绢游戏,自主探索对圆中的弧、扇形以及圆心角的认识,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及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这一部分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创新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并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价值。

说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做游戏、合作探究让学生认识扇形,理解弧、扇形、圆心角等概念。并理解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关系。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及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价值体验,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游戏活动使学生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弧、圆心角,从而突破其教学难点和重点。

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通过做游戏的方法以及借助实物演示,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采用讨论法和观察、发现法教学,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游戏中发现问题再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和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重难点,将现实游戏操作与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相结合,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引入。

①描一描:下列图形中的圆心、半径以及直径。

②步骤一:请同学们蹬着,围成一个圆。

步骤二:老师先将实物悄悄地放在一位小朋友的后面,这位同学当圆心。

步骤三:当圆心的小朋友将实物放在第二位小朋友的后面当半径,依次类推找出下一位小朋友当半径。(两位小朋友当半径)

2、围一围:请同学们围成一个圆,中间含有圆心以及两条半径。

(旨在让学生自己在实际游戏中观察出弧、圆心角和扇形)。

3、想一想:学生质疑

圆中除了圆心、半径以及直径还有什么需要我们探索的知识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弧。

a、教师引入:游戏中的圆,圆上两个小朋友之间的部分可以看做弧。

b、学生发现:展示屏图中,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2、认识扇形。

a、教师引入:经过两个小朋友之间的部分以及两位半径小朋友所围成的部分可以看做扇形。

b、学生发现:展示屏图中,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认识圆心角。

a、教师引入:从圆心小朋友引出两位半径小朋友,组成的角可以看做圆心角。b、学生发现:像AOB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1、2、3、旨在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观察和发现,最终认识弧、扇形、圆心角)。

4、合作探究

(1)练一练:说说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从找角出发,认识圆心角。)

(2)比一比:下面三个圆大小相等,三个扇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

(3)动一动:自己动手折扇子,了解折扇大小的变化情况。

在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4)聊一聊: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呢?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学生总结: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180;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90。

三、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物体中的扇形,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扇形的事物?

2、画一个半径为1cm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是60的扇形。

四、归纳总结

谈谈这堂课的收获或感想?

五、书面作业

课堂作业:P76练习十六第3题

家庭作业:P76练习十六第2、4题

(以上的巩固练习、归纳整理和作业的主要旨意使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心角、弧、扇形等概念并得以巩固)

数学扇形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认识扇形统计图并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扇形统计图获取必要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对小学生来说,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和领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才能真正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用百分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开始,逐渐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它的优点,掌握它的用途,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深刻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百分数的意义帮助学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实现知识的同化。

2.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一课中,比较适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因此,在画扇形统计图时,运用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观察、描述。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例题情境图。提问:操场上,同学们在做什么?(打乒乓球、踢毽、跳绳、踢足球等)

(2)收集、整理数据。

①收集数据。(打乒乓球的有12人,踢足球的有8人……)

②对照。(比较自己收集的信息与例题统计表中所给信息是否相同)

2.计算。

小组合作,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乒乓球占30%、足球占20%、跳绳占12.5%、踢毽占15%、其他占22.5%)

3.导入新课。

怎样能更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呢?我们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先通过观察、描述、统计、计算等活动为学习扇形统计图作铺垫,再直接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1)课件演示画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①先画一个圆。(说明:用这个圆表示全班人数,即圆表示整体,圆可以看作单位“1”)

②在圆中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2)观察、思考。

①观察教材97页扇形统计图。

②思考。

a.图中的圆表示什么?(总数)

b.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优点?(可以直观、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c.各个扇形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有关系)

2.把扇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例题看到:在表示全班人数的圆中,用大小不同的扇形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通过看图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统计图右边的图例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表示不同的营养成分。(引导学生明确解法并独立解题。求每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用250 g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2.完成教材101页3、4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扇形统计图

特点:

优点:可以直观、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数学扇形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

2.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和半径的关系。

3.能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2.如何按要求画扇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把事先准备的画着三个角的纸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量出这三个角的大小并表示出来.

二、形成概念,探求新知

(一)认识弧。

(1)教师直观演示:先在黑板上画一个虚线圆,再在圆上任意取两点A和B,然后用实线连接AB两点。

(2)设问:AB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面画出来的?模仿老师的画法,请你也在一个虚线圆中画一段实线。

(3)揭示概念,指导读法。①学生练习后,教师直接指明: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就叫做弧。读作弧AB。

(4)练习读法。投影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认识弧,并读出来。

(二)认识扇形。

(1)教师用彩笔连接A点和圆心O,B点和圆心O。并且用彩笔将弧AB也连接起来,再用彩笔将扇形涂色。

设问:

①涂上彩色的图形同我们日常生活用品中的什么东西有点相似?(扇子)②它是圆的一部分,是由什么和什么围成的图形呢?

(3)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揭示: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圆上的一段曲线(弧)围成的。

指导学生练习。在刚才认识的圆中画出扇形。

投影显示练一练第1题,要求学生回答时讲明理由。

继续认识扇形与三角形的关系。设问:想一想,扇形与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三)认识圆心角。

(1)在例图中标出圆心角鈭?,指出像鈭?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2)观察并设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必须在哪里?

(3)投影显示,练习第1题,指出哪些是圆心角?哪些不是?简单说明理由。

(4)教师出示一组相等的圆,复片投影,分别显示圆心角是150掳20掳90掳、40掳四个扇形,通过直观比较。设问: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归纳: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教师出示圆心角相同,但半径不同的一组圆,同样进行直观比较,

(四)指导画扇形。

(1)练习:画一个半径3分米,圆心角是80掳的扇形。

(2)讨论作图步骤,边讨论边演示

三、巩固练习

书面作业,完成P.10第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扇形

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反之,圆心角越小,扇形就越小。

课后反思:

本课在人教版教材中属于选学内容,在冀教版中改成了讲读内容,我认为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扇形和圆形一样,都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扇形里面蕴含的数学信息更是十分丰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将扇形的组成、大小的关系等一一道来。学生对扇形顶角的理解不是很到位,我借用扇子一把,形象的给学生诠释了扇形的大小和圆心角有关,学生恍然大悟了。这为以后进行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半径、圆心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进行非正规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做好了铺垫。总之,扇形的认识这一节内容作为讲读来对待,我认为是十分有效的。

数学扇形教案(篇4)

扇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76—78。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课件展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你能从下面的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

在小组内交流、分析。大组汇报、相互评价。

在学生分析数据的同时,教师进行说明与引导。可以追问是怎样从图中看出这些信息的、是怎样比较的„„

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揭示: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用计算器计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说说是怎样想的?

从统计表中你又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学生看图思考。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题。说说从统计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2.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题。

观察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你有什么想法?在班级进行交流。3.练习十五第1题。

说出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的百分比。交流: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4.练习十五第2题。

先观察拼盘图,并根据花生米大约占了干果拼盘的20%进行估计。5.练习十五第3题。

根据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 用计算器计算,并填写统计表。根据统计表你又知道了什么?

6.再次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读出什么? 今后你会怎么去做?

四、评价延伸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

数学扇形教案(篇5)

扇形统计图

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五1,2题。【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利用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难点】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回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为迎接奥运会的到来,班集体准备发动大家折幸运星的活动,我们要买合适的颜色纸就需要调查我们班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可以怎么办?你会用到什么方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刚才,大家想到了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来反映喜欢各种颜色的同学人数。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的统计知识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统计图。板书课题: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填写统计表,并计算百分比。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可以用统计表,我们一起来填写,同时我们要结合前面所讲的百分数知识,计算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

在word中制作统计表,并根据计算出来的百分比填写相关数据。

提问:填写“红”这一栏的百分数是怎样得到的?又表示什么意思?

2.选择统计图,感知特点

教师:根据统计表我们可以制作出什么统计图?为什么?

引导感知特征:只需记录数量的多少,因此选用条形统计图,没有记录增减变化的需要因此不选折线统计图。

教师引导:与统计表相比它能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出什么?它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3.教学扇形统计图

教师利用word,直接生成扇形统计图。

教师:像这样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从中能发现什么?比一比谁的发现更多?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扇形统计图,整个圆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说一说每一部分扇形所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见解。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引导学生关注整个圆的含义以及每块扇形的含义。

反馈:教师请几个同学到屏幕上去指一指自己的发现。

三、课堂活动

1.完成第67页“试一试”的题目

学生先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并检查同学是否已经掌握。

教师:我们一起来判断以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是否正确。(展示两三位同学的计算以及提出的数学问题和解答)

教师:从同学们的解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圆代表全班总人数(课件强调),每块颜色代表参加每类活动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率(课件强调)。

2.认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教师: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三种统计图。

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

教师: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应结合图示,并结合具体情景来进行理解。

教师:根据我们对三种统计图特征的认识,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下列数据。

(1)红光小学2002~2006年树木总数情况统计表。

年份***52006

总量(棵)***

(2)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表。

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

百分比(%)2520151525

(3)红光小学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树种杨树柳树松树槐树其他

数量(棵)5040303050 课后小结:

第2课时扇形统计图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教师:刚才同学们在小组内部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发现,现在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进行发言?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的发现思考:森林面积的增加与荒山面积的减少会给这个村庄带来怎样的变化?如果你是村委会的领导面对2006年底的统计图你又会作哪些思考?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刚才我们分析的两个扇形统计图的圆都代表相同的含义——土地总面积,(课件点出“课堂活动”第2题——改变题目增加两个参数——美国、俄罗斯的面积和人口)现在呢?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算一算:从1996年到2006年,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分别增加或减少了多少平方千米?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课后小结:

综合:统计活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72页例1,第72页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六。【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表和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和反映情况,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并能利用统计图的特征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学校已经学习了6年时间,同6年前刚进校时相比我们自己有哪些变化?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是啊,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就利用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来展示我们的身高变化吧!

板书课题:综合统计活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汇总搜集的资料,填写统计表。

教师:我们课前已经从医务室的档案里查到了自己这6年来的身高数据,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换自己的身高资料,一起填写书71页的统计表

(一)。比一比哪组同学协作得最好,完成得更快。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速度比较慢的小组合理进行分工合作。

教师小结:在刚才的合作中,有的小组团队协作意识很强,而且有比较明确的分工,两个同学为一个单位,本单位填好后立即与另一组的两个同学互换资料。这样既合理地安排了时间,同时又避免了合作中的混乱。

(2)完成每组中平均数的计算。

教师:现在我们再次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我们手中的计算器,计算出组内同学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想一想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安排人员,才能更快更准确地计算出平均身高? 引导:两人一组,同时计算同一个年级的平均身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3)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出平均数。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合作中,我们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安排——谁与谁同时计算一、二年级,谁与谁同时计算三、四年级……这样既节约时间,又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想要汇总全班同学的身高并分别计算出同学们在每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大家想想又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呢?如何有效利用其他小组整理的结果呢?

让同学各抒己见,教师梳理出合理的方案。

教师:正像同学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首先要计算出自己小组同学在各年级的身高总数,然后指定各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我们就指派各对应小组成员同时计算。

指派计算各个年级的平均身高计算的小组,每个小组依次汇报本组各年级的身高总数。

汇报计算的结果完成教科书71页统计表

(二)。

(4)制作统计图。

教师:根据同学们在各个年级时的平均身高制作成统计图。三种统计图你会怎么选?(强调为什么不会选择扇形统计图,从而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反映部分属于总数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实际上关于平均身高的统计图我们既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又可以选择折线统计图,因为它们都能直观看出数量的多少。两种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呢?

(5)看图和看表分析

教师:观察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平均身高每一年各是多少,平均身高在发生怎样的改变?

教师:6年来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增加了多少?

教师:观察统计图你能否发现小学身高增长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此时你会给学校伙食团长以及家长提出什么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注重锻炼和营养搭配。

(6)然后解决教科书72页第(4)题的第②个问题。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现在班上有多少个同学的身高不低于全班的平均身高?(回顾最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点数)算一算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综合统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小结:

数学扇形教案(篇6)

第二课时:

认识扇形

教学目标:

1.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

2.知道扇形,初步了解扇形的特征,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把折扇(其中一把圆形扇)、画有教材中四幅图的小黑板;学生准备水彩笔、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像折扇打开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学生自由讨论,指名交流汇报。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出示例3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作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

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程度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理解)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来的?

师: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作弧,读作“弧AB"。

然后让学生将么1所对的弧涂成红色,并找出前面3个涂色部分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弧,用喜欢的颜色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再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3.认识扇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扇形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呢?

小结: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l)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彩色的OA、0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教师指着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说:这就是扇形。

(3)让学生继续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连接圆心O和弧AB的两个端点A.B,形成半径OA和半径OB,再让学生在扇形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阴影——斜线)

让学生试着画扇形,通过操作清楚地认识扇形。

(4)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图形?

生: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4.比较下面两个图形(扇形和三角形),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是弧,而是线段,这个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指名学生回答扇形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请学生汇报答案并给出理由。

2.完成“练一练”第3题。

学生先观察图中的三个部分。

提问:如何比较扇形的大小?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货呢?同桌交流一下吧!

板书设计:

认识扇形

顶点在圆心的角叫作圆心角。

数学扇形教案(篇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圆规量角器。

教学过程:

xxx

直接导入:

师:条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呢?

生:能直观看到项目的数量,便于比较。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回顾与整理:

1.提问: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分类和绘制方法,这节课还是按照这三点来进行复习,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关于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2.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提纲:

(1)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折线统计图的分类。

(3)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充分讨论后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

(1)汇报统计图的特点。

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地看出各个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

(2)折线统计图的分类: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3)绘制方法。

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整理数据。

②画出纵轴和横轴,用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

③根据数据的多少描出各点,再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④写出统计图的名称和制图时间,并标出图例。

扇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①根据所给的部分量和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②用360°乘相应的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个扇形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

③画一个大小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对应的扇形。(注意各个扇形加起来必须是整圆)

④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

4.应用统计图的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扇形教案(篇8)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乌龟、兔子和小狗它们三个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瞧,比赛开始了。

课件播放:第一次比赛情景,并出示比赛成绩表。乌龟小兔小狗2400秒80秒85秒

小结:谁跑得快,谁用的.时间就少。当时间的单位统一时,我们很容易看出谁用的时间少,谁跑得快。

教师:小狗得了第2名,它可不服气,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它们三个又进行了一次比赛。

教师:同学们,猜一猜,它们谁跑得快,可能最先到达终点呢?(学生自由说,教师结合情景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听了它们的话,到底谁跑得快呢?好比较吗?你能想出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谁跑得快吗?

学生:1时=60分,120秒里面有两个60秒,是2分,小狗用了2分,小兔用了3分,乌龟用了60分,小狗跑得最快。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2题。

(3)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教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数学扇形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百分比并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的过程。

3. 情感目标:体验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激发制作的扇形统计图的兴趣。

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百分比并用扇形统计图表示的过程。

教学准备:

准备空白的等待完善的扇形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统计表,让学生了解表中的教学信息

李庄共有400公顷耕地,秋季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二、学生自主填表

让学生自主计算各种农作物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并填表。然后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

抽生汇报计算结果

玉米:200÷400×100℅=50%

谷子:40÷400×100%=10%

大豆:50÷400×100%=12.5%

棉花:100÷400×100%=25%

其他:10÷400×100%=2.5%

过渡语: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三、出示扇形图

出示没有农作物的及百分数的扇形图,师生共同把李庄秋季各种作物及各种农作物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在扇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四、讨论思考

圆表示什么?每个扇形表示什么?

让学生了解:圆表示李庄的400公顷耕地这个整体,每个扇形表示相应的秋季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好的空白的、等待完善的扇形统计图,思考如何将各个数据合理的填入该扇形统计图中,并尝试填写。

请学生将自己填写好的数据在组内进行交流,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

六、教材分析

在认识了扇形统计图之后,教材有创设了一个情景,学习如何将李庄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本教材要求学生现在能达到的标准,只是能将数据准确的填入已经画好的空白的扇形图里,并不要求从头到尾都由学生单独完成,在教学上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要求。

七、教学设想

在学习中,应该使学生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根据数据对扇形统计图进行完善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清个数据之间的大小关系,准确选择合适的扇形。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13篇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写好教案,才能营造完整课堂教学,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为了使您更加满意我们编辑了“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如果你想长期关注我分享的内容别忘记把它收藏起来!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性格,我将三角形的图形特征编成简短的故事,再结合图形拼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使幼儿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即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找出生活中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乐意动手操作,提高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白兔、萝卜、蘑菇图片各一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白兔过生日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早晨小白兔高高兴兴的从家里出来,它要去采蘑菇,走着走着它看到一个大萝卜,小白兔捡起大萝卜继续往前走,走到蘑菇地里采了一个大蘑菇高兴的回家了。

二、观察小白兔的出行路线请一个小朋友将路线用线连接起来,观察像什么图形。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1、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四、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并出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图形拼图,找出三角形,数一数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故事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孩子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由于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所以孩子丰富的不是很多。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推理是三角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角、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本节课首先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随后教材中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动态情境,导入了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内角和”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中安排了3个活动,通过这3个活动体验“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性质的探索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有的学生可能从各种渠道已经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所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数学活动体验,理解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经过不断的课改实验,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直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三、教学方法

渗透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经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会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是探索和验证性质的过程。

四、教具学具

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白纸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猜猜它是谁?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三角形(板书)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三角形,谁能说出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回答。(互相补充)(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闪烁三个角及它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跟三角形的角有关的游戏。只要大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猜出第三个角,你们相信吗?

要求每个4人小组拿出本组预先准备的学具袋。(内含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包括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至少各一个,且要求大小不一。)

3、活动——量一量:每人任意拿出一个自己带来的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并写在三角形中。(独立完成,非小组合作。)

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教师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事先向学生说明误差仅为3、4度左右。)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吗?

到底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秘密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来揭开这个秘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拿出两个三角板,问:它们是什么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请大家拿出自己的两个三角尺,在小组内说说每一个三角尺上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出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并且是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

三角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具,度数也是非常清楚,通过计算学生熟悉的三角板内角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也容易接受。

2、探究一般三角形内角和

(1)猜一猜。

猜一猜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可能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你能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可以先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那就请小组共同计算吧!将学生采用分组的方法分成锐角三角形组、直角三角形组、钝角三角形组、等腰三角形组,各组在白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计算三角形内角和。由组长统计记录员记录各组的内角和情况。

(3)小组汇报结果。

请各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设计意图】

学生任意画的三角形,有大的、有小的,有各种类型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学生都亲自动手动笔算出内角和。这个探索过程简单学生又容易接受。

3、操作验证

(1)动手操作,验证猜测。

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很信服,怎么办?还有其它办法吗?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能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吗?(先小组讨论,再汇报方法)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验证方法、结果。

学生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看。(剪拼、撕拼、折拼)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和折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确实是180°,测量计算有误差。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拼成一个平角,形象、直观地说明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

5、辨析概念,透彻理解。

(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学生有的答360°,有的180°。)

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有的180°)这两道题都有两种答案,到底哪个对?为什么?(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

大家可以在小组内用三角尺拼一拼,也可以画一画,互相讨论。

学生发现:三角形不论位置、大小、形状如何,它的内角和总是180°

(三)小结

刚才同学们用很多方法证明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现在让我们用自豪的、肯定的语气读出我们的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下面,我们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课件)

1、求三角形中一个未知角的度数。

在三角形中,已知∠1=85°,∠2=65°,求∠3。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是:90°、75°、25°。()

(2)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4)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等于90°。()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2)交通警示牌“让”为等边三角形,求其中一个角的度数。

4、拓展练习。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求出下面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课件)

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谁能找到方法。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9~21页。

教材简析: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让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这样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平面图形。

2.把图形的变换,图形间的联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只要求学生直观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没有深入研究它们的特征。但是教材安排了许多折、剪、拼的活动,比较多地将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这些操作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教材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围成的这些图形可以有大有小,有不同的位置,用一个长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可以拼成多种图形。这些题能激起学生独立探索的精神,相互合作的愿望,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成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初步了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摆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并让学生正确认识它们。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若干个,剪刀一把,钉子板和20页上半页的图片。

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正分形纸、直角三角形纸若干张、剪刀、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喜欢折纸吗你们想折吗?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玩折纸游戏好吗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折一折,认识三角形

(1)教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图形的纸(正方形纸)请小朋友们拿出和老师手中一样的正方形纸,你能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对折成完全一样的两部分吗(教师巡视,如有学生对对折不理解要及时指导。)

(2)展示成果。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

①对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

②对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贴出图形)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三角形)

③让所有小朋友用正方形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小手摸一摸折出的三角形的面,再沿着这个三角形的边画一画,然后拿走折纸剩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三角形的样子,并用手书空画出来。

[评析:让学生建立图形表象是教学的重点,教者通过折、摸、画、想、手书空画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空间表象,可谓水到渠成。]

(3)认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分别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让学生认一认,说明这些都叫三角形,让学生记住它们的样子。

(4)认识生活中的三角形。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当学生说到红领巾、三角尺等身边有的物体时,让学生摸着红领巾、三角尺的面说:红领巾的面是三角形的,三角尺的面是三角形的。

(5)在钉字板上围三角形。

你们知道了身边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你们能在钉字板上围出一个三角形吗各自围一围,同桌相互展示(如有困难,相互帮助)。然后在全班展示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6)摆三角形。

你们能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吗摆好后小组相互评一评,推选出优秀代表展示。

(7)我们能用正方形纸对折成两个一样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的纸,你也能折成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拿出长方形纸折一折,比一比谁最聪明。

[评析: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后,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也有三角形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再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用小棒摆三角形、用长方形纸折三角形,既体现了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又能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让学生认知三角形,了解三角形。]

2.剪一剪、拼一拼,认识平行四边形

(1)请小朋友们用剪刀把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剪下来(师生同剪)。

你能用剪下来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不一样的图形吗

动手拼一拼,把拼成的不同图形贴在黑板上(可能拼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教师指着平行四边形问:你们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图形让所有的小朋友都来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出示各种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认一认,并沿着它们的边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认一认,记一记它们的样子。

(3)找平行四边形。

出示楼梯图片,让学生找一找图中的平行四边形,并用小手指一指,再让全班小朋友打开课本22页,同桌互相找一找篱笆、扶手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4)围平行四边形。

在钉子板上你们能围出平行四边形吗动手围一围,同桌相互检查,相互帮助,再指名上台来围给大家看一看。

(5)摆平行四边形。

小朋友们围得真好,你们会用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在书上第44页方格纸上画一画,选择几幅展示。

[评析:用学习三角形的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游戏巩固,拓展提高

1.想想做做第4题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几个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动手拼一拼,展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

2.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自由拼一拼,也可以小组讨论,把不同拼法贴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认一认,记一记。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我们刚才拼出了许多形状的图形,下课后拼给同学看一看,回家后拼给爸爸妈妈看一看,好吗

[总评:本课始终以操作为主线,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小组讨论,主动探索新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教师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教师又以比比谁最聪明看谁找得多等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的:(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三、新课:

(一)好,我们就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同样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们的方格纸,请你数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看谁数的又对又快。

小结:通过数方格,我们得到了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因此,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那你们觉得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方便吗?既不方便,又不精确。

像一块大的'三角形土地,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吗?那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你真聪明

师:这才是最科学的方法。今天,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在研究之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张老师把这一张长方形纸这样对折,对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那么,折出的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是不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呢?(老师把它剪开,重叠)我们会发现这2个直角三角形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其中一个直角三角形就是这张长方形纸的一半。

(二)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拿出给你们准备的2个直角三角形 、2个钝角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叠起来,发现什么?(重合)说明了什么?(2个直角三角形完全一样的,2个……)

那就请同学们想一想: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1、先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拼看?

(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我们会计算吗?我们只会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我们就请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来演示,说说你是怎样拼的?(同学演示)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是怎样清楚地操作的?

2、看清楚了吗?好,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想一想,能把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开始操作,同桌可互相说说我是怎样拼的?分别请2个同学上台演示。(能吗?)说得真好

3、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把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谁能把这句话再概括一下,也就是,只要是(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齐读 回答真好

4、接下来,老师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一个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1、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开始观察,观察好,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屏幕演示。

反馈提问:“为什么要除以2?”

5、翻书P76,填充,齐读,同样我们也可以用字母面积公式

板书:

等底等高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表示什么意思

=底×高÷2

s=ah÷2

(三)要求三角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几个条件?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 2)计算,注意千万不能忘记÷2,下面就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1、出示“想一想”:学生读要求,个别回答,校正,一样的举手,不一样的举手。

2、同样我们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物体表面是三角形的面积。

出示例:求的是什么?我们应根据什么?请同学们做在自备本上。

3、同学们做得真认真,下面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有没有掌握今天所学的知识。

请看第1个题目: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出涂黄色部分的面积。

2、判断,说明理由:(请用手势表示)

2个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底是6cm,高是3cm,面积是18cm。

三角形底是8分米,高是40cm,面积是16平方分米。

三角形底是9米,高是4米,面积是18米。

从以上练习,你认为我们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2

2、单位统一

3、面积单位

3、选择:

下列哪个三角形是4×3÷2=6平方cm。

单位:厘米

3 3

4 4

小结:我们在做求三角形面积时一定要注意……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2.5分米,它的面积是( )

1、20×2.5÷2 2、20×2.5 3、20×25÷2

小结:你认为在做作业时注意( )

4、求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底是4.2米,高是2米。

底是3分米,高是20厘米。

高是6米,高比底短2米。

底是12米,高是底的一半。

四、总结: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说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我们在计算它的面积时一定要注意别忘了÷2。

你们知道吗,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论述了“圭田术日,半广的乘正从”我们的祖先老早就研究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很了不起呀。

三角形的土地 一半 底 高

学了这些知识,有没有不懂的问题问老师了?或有什么想法问老师的?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教材第134页复习第12~15题。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进行面积单难点】位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今天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土地面积的有关知识。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会进行土地面积计算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二、复习面积单位

1、(1)我们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并按一定州顺序排列。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2、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做,并说计算过程。

三、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及其联系

1、说一说这三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并说一说每个图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时,都是把它们变成已学过的图形,这种学习方法叫做什么(转化),以后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时,还是要用到这种方法。

3、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

用图表示出来。

(1)学生画图:

(2)从图上可以看出,谁的面积是基础

4、(1)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4题。

学生计算后反馈。

(2)填空:

①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60平方米,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平方米;如果平行四边形面积是60平方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②一个三角形底不变,高扩大3倍,面积()倍。

③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扩大16倍,高缩小2倍,面积就()倍。

(3)应用题练习,期末复习第15题。

注意第(2)题单位不统一,先统一单位后再解答。

四、复习土地面积单位

1、(1)计算土地面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1平方千米,1公顷各有多大

(3)测量土地时,一般用什么作长度单位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再换算成公顷或平方千米。

2、应用题:

(1)一个平行四边形果园,占地3公顷,它的底是400米,高是多少米

学生做完后,师问:这题要注意什么

(2)一个梯形的小麦田,上底长200米,下底长400米,高60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收小麦6000千克,这块小麦田能收小麦多少吨

反馈时,说明最后结果单位要统一成吨。

3、综合练习:做期末复习第13题。

在书上做并说明理由。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复习了面积计算。进一步知道通过图形的转化,可以推导出平等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按它们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作业设计】

补充

1、判断: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2)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等底等高。()

(3)62=62=12。()

(4)40公顷4平方千米。()

2、一块平行四边形棉田,底400米,是高的2倍,共收籽棉8000千克,平均每公顷收籽棉多少克

3、体育组跳箱的一面是梯形,它的上底是8分米,下底是1米,高11分米。求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6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等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作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本课内容的教学作了铺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类形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若干个、记录表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剪刀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三角形

出示谜语: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图形名称)

(预设:三角形)

师:谁能介绍介绍三角形?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生2: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你喜欢哪种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会画三角形吗?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师:钝角、直角、锐角三角形三兄弟吵起来了?我们快去看一看。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三、自主学习(展示量角法)

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板书展示三角形

师:要想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

师:你能过来指指吗?同意吗?内角有几个?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你的三角形标上∠1、∠2、∠3吗?

(2)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即:∠1+∠2+∠3)

师:就是把∠1+∠2+∠3加起来。

师: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我们怎么知道∠1、∠2、∠3的度数呢?(预设:用量角器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你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算出他们的和。(4分钟)

学生测量(1分40)汇报结果(5人)。

教师填写测量汇报单。

师:观察汇报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所有三角形内角和度数不一样、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四、合作探究

师:这是同学们亲自测量发现的,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信服,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老师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很多个三角形,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角形来研究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8分钟)(剪拼法)

1、操作验证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6分钟)

(1)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拿出装有学具的信封[信封里面有老师为学生事先准备的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同)];拿出自备的直尺?剪刀

(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2、学生汇报

(1)转化法:

生: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每个直角都是90度,内角和就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的一半180度。

师:他们用长方形的内角和来研究今天所学的知识,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折拼法

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向下边折叠,拼成了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他们是用折拼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动手能力真强)

(3)剪拼法

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提问怎样能很快的找到三个角?把他们做上标记。)

标记上之后再拼一拼,可见标记的方法很科学。(20分钟)

3、教师演示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怎么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把他折一折。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我们也可以把他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折完以后都有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分别通过剪拼法验证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内角和。

师:注意观察。

师:演示完毕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三角形剪接后都拼成了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刚刚我们研究了什么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那我们研究的这些三角形能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能。(因为三角形按角分类只能分成这三种。)(22分钟)

4、演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出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内角和。

师:你有什么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他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关系。)(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那我们再看看刚刚汇报的结果。为什么之前测量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这样得到结果呢?(测量的不够精确,存在误差)

师: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测量的更准确一些都可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现在确定这个结论了吗?(25分钟)

师:除了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有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你们能用今天的发现做一些练习吗?

五、测评反馈

1、判断。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钝角。

(3)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4、剪一剪。

把一个三角形纸板沿直线剪一刀,剩下的纸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六、课后作业

69页第1题、第3题。

七、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本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请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要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时多少,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 讲授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法形或正方形来研究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2、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三角形,请你们自己试图去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什么?

4、拼图推导公式,按三角形类别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老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再请说推导过程,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三角形的面积= 底 × 高÷2

⑵、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⑶、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结: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h÷2

三、巩固练习

5、练习:出示教材第85页的例2,请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

6、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及第86页的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那些知识?学到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思维拓展

教材第87页第6题。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87页第3题。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4-87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充分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本课内容编排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实践性、研究性,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研究,逐渐明白所学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达到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转化为已学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准确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践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推导和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学具与教具的准备: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两个。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这样,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唤醒学生对有关知识及其形成过程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大家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你们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你们有兴趣吗?(揭示课题)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创设问题情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明确了探索的目标与方向)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启发

要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问题,我们能不能从已学图形计算公式中得到一点启发呢?

2.分组操作交流第一组学具

让学生先拿出第一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大家可以拼一拼,看能拼什么图形?

(1)以四位同学为一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可能展示以下几种图形)

问: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平行四边形)

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回答)

3.分组操作交流第二组学具

我让学生拿出第二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能摆出几种图形?

(1)分组进行操作

(2)小组交流、展示

(3)启发:拼成的图形与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如果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同学,你们观察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三角形的底与高有什么联系。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总结回答。

(5)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旋转、平移掩饰,让学生感知。

4.分组操作交流第三组学具

拿出第三组教具(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同样方法进行操作,交流。从而总结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引导总结

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同组之间的同学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根据你们的发现,你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生讨论回答,自由发言。(学生的叙述可能不够全面)

根据回答引导总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进行回答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用字母表示: S = a×h÷2 形成板书。

6.巩固练习与应用拓展

接下来,我设计了多层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1)完成“做一做”,有助于学生对三种类型的三角形加深印象与理解,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及高地关系,并熟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

(2)课堂作业:练习十七第1-3题。通过练习,是他们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当堂反馈,提高效果。

(3)在方格纸上设计几个面积为6平凡厘米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灵活地应用知识,使学生明白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就要找底和高,底和高相等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4)请学生量出流动红旗的底和高,计算做一面流动红旗需要多少布?体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全课小结

这节课探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本节课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小组相互讨论、交流,用“重叠、旋转、平移”

等数学方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 = 底×高÷2

S = a×h÷2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使学生明显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9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明确三角形的特征,学习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掌握了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根据三角形由三边围成的图形的独有的特征,以及角的分类:锐角、钝角、直角等这些推理,对学生来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总结和归纳“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并不难。

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一般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测量、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通过动手测量操作,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它们的特征。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量角器、三角板、直尺、随堂小卷(包含有供给学生探索的各类三角形图形)。

五、设计理念

“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以活动促学习是本节的教学定位。通过情景创设,学生经历探索发现、讨论交流、独立思考等活动,逐步建立对三角形角与边特征的认识。通过看一看、想一想、量一量、分一分、连一连、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数学对话”的机会,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到几何空间的抽象变化的过程,从而获得对三角形边、角特征的认识,进而学会给三角形分类。

六、学情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二年级的学习,对三角形都有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线线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议一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解决问题。

七、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

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师:下面的角各是什么角?(出示课件)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或钝角?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角的分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揭示课题并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好基础。)

二、新课:

1、动手活动:

(1)出示小卷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并填写好表格。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一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和图⑥,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图②和图④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板书)

图③和图⑤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板书)

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3)因为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让学生动手操作,量出下面各三角形边的长度,找一找发现了什么?

(1) 生: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2) 师:我们把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边说边板书)

(3) 师: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边说边板书)

(4) 师:同学们请你们分别量一量课本84页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个内角,你有什么发现?

(5) 从红领巾、三角板、慢行标志中找一找哪里有这两种特殊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操作,可以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索思考的环境,使得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在“互助”中积极去探索,去发现,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学生在探究分类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题。

(1)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

(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 )

(3)等腰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 )

(4)三角形中可以有两个直角。( )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组练习题的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

2、猜一猜的游戏。(课本练习十四第7题)

师:如果是(1)露出一个直角(2)露出一个钝角(3)露出一个锐角,你能判断出他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题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掌握,在选思维题的思考过程中,又一次对三角形分类知识进行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4、和三角形告别。

(设计意图:这两题的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识,体会三角形按特征可以分为那些三角形,明确各类三角形之间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以谈收获和实际应用的方式做小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谈经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发现的三角形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特征,不仅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角分类: 按边分类:

锐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

两底相等。

直角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边相等,

三角相等。

钝角三角形 一般三角形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0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创设的数学活动应该是 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实际操作的环境,学生可以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交流和探讨的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我在《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个体的经验出发,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动机和兴趣,组织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经验的活动。采用激趣与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本知识,来替代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复习这一环节。 通过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说出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为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奠定一定基础。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三角形,特别是直角三角板,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既激活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已有了解,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数学规律,又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当老师提出是不是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这个问题时,学生已是兴致盎然,非常乐于操作数学,探索、发现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数学规律了。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因为它从源头上剥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的结论来源于学生的探索,对现象的'观察,对数据的度量、统计与分析,对各种情况的归纳总结。我们要设计学生熟悉的教学情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料,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积极地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这节课,在探索与发现中设计了两个层面的研究:

1、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算出三个内角的和,发现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但同时学生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争论,进入第二层次的探索。(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学生的操作和交流中,提出的我可以用实验证明你是错误的,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只有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学生辩论场,只有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可以操作的课堂,用做数学的理念来实施教学,学生才能善于实验数学,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

2、利用学生引发的争议,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并进行交流。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剪拼、撕拼、折拼等多种方式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数学规律。特别是把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折成了一个直角,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带入了一种更高的境界,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探究兴趣,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等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给学生探索的机会,也是给课堂生成的机会。利用学生创造的素材挖掘内在的知识,正是我们注重课堂生成和尊重学生的重要表现。从学生的发现中,不难看出学生善于实验数学,完全能通过数学活动探索问题的本质。

在探索和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应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精于实践数学。在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后,引导学生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即完成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求出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与他人合作。同时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领会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路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表现精彩纷呈,特别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求法,出现了多种形式。1、55+90=145,180-145=35,因为直角是90。2、180-55=125,125-90=35 3、90-55=35,我是根据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所以只要用90减去55就可以了。

实践表明,把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迁移和应用,有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勇于研究数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教学中学生的情意因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在学生发现了数学规律、能比较熟练的应用后,他们必然会产生新的欲望,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时,我们应适当地提供一些材料,来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动机。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拓展延伸部分解决了两个问题,想想做做第2、3题,让学生研究、交流,得出不管是大三角形还是小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讨论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直角?为什么?由于通过了大量的活动和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情感体验,学生能积极地、深入地去研究数学了。拓展延伸,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促进素质教育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勇于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数学的奥秘,可以开阔思路,培养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总而言之,整个课堂教学用激趣与导入、探索与发现、迁移和应用、拓展与延伸四个基本环节,替代了传统的 五步教学法。在学生主体的探讨和实践中体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数学规律,使探讨氛围达到**,在交流和探索中既张扬了个性,又轻轻愉快地消化了抽象的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释放激情,在这一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的形成。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1

1、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量、剪、拼、折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

2、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通过交流、比较,培养策略意识和初步的空间思维能力。

3、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思维提升的过程,激发求知欲和探索兴趣。

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规律。

PPT课件、三角尺、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各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量角器、剪刀等。

请画出你猜到的图形。谁来公布谜底?

同桌互相看一看,你们画出的三角形一样吗?

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呢?三角形的三个角究竟存在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什么是内角?有没有同学知道?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呢?请指出你画的三角形的内角,并分别标上∠1、∠2、∠3。

(2)谁还有疑问?什么是内角和?谁来解释?(三个内角度数的和)。

(3)大胆猜测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

【设计意图】创设数学化的情境。学生用已经学的三角形的特征只能解释“不能是这样”,而不能解释“为什么不能是这样”。这样引入问题恰好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我们一起来探究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先请大家想一想,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应该包括所用的三角形?

只研究你画出的那一个三角形,行吗?

怎么办?请你想个办法吧。

小组合作:从你的学具袋中,任选一个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直接测量的方法挺好,虽然测量有误差,但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在180°左右。究竟是不是一定就是180°呢?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2)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成了一个平角。

能想到这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真不简单。三个角拼在一起,看起来像个平角,究竟是不是平角呢?谁还有别的方法?

这种方法真了不起,能借助平角的度数来推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总结:同学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运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三种方法都很好,但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误差,不太有说服力。我们能不能借助学过的图形,更科学更准确的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3、演绎推理的方法。

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把正方形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360°÷2=180°

再来看看长方形:沿对角线折一折,分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360°÷2=180°

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剪拼过程中操作出现的误差,

举例验证,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验证,知道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你能把锐角三角形变成直角三角形吗?

把锐角三角形沿高对折,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2=360°了,对吗?(360—180=180°)

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所有的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你们会验证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180×2—90—90=180°

通过分类验证,我们发现:直角180,锐角180,钝角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也验证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板书)

【设计意图】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探究和组内交流,实现对多种方法的体验和感悟。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到方法,分享经验,更重要的是领悟到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探究的过程比探究获得的结论更有价值。

1、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想求一个角的度数,至少得知道几个角的度数呢?(2个)那我们就试一试,挑战第一关。(两道题)

2、算得真快!如果只知道一个角的度数,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二关。(三道题)

3、说得真清楚,如果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你还能求出未知角的度数吗?挑战第三关。(一道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都能正确求出未知角的度数。

4、学无止境,课下,请你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一下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设计意图】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梯度训练,拓展思维。

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真了不起,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在这节课上,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是我们通过猜测,一步一步验证,得到这个规律的过程。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五四制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信息窗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系列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在操作活动中,老师有“扶”有“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利用课件演示,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从知道两个角的度数,到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再到一个角的度数也不知道,要求学生求出未知角的的度数,层级练习,步步加深,梯度训练。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尽如意之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具运用习惯,特别是小组学生在合作操作时,应有效指导,对学生及时评价,激励表扬,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生在介绍剪拼的方法时,可以让介绍的学生先上台演示是如何把内角拼在一起,这样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就可以节省时间。

3、在做练习时,为了赶时间,题出现的频率较快,留给学生计算思考的时间不足,可能只照顾到好学生的进程,没有关注全体学生,今后应注意这一点。

教学是一门艺术,上一节课容易,上好一节课谈何容易,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勤学、多练,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让自己的人生舞台绽放光彩。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撕拼(剪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这一规律,并能实际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并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学生畅所欲言。)

2、师: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口述: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

3、到底谁说的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板书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认识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2、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

①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会想到量一量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再相加的方法来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果学生想到别的方法,只要合理的,教师就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对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

②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合作后交流,汇报。(教师同时板书出几个小组汇报的结果)让学生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在180°左右。

引导学生推测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都是180°。

3、验证推测。

让学生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验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折拼或剪拼的方法来看一看三角形的三个角和起来是不是180°,也就是说三角形的三个角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小组合作验证,教师参与其中。)

4、全班交流,共同发现规律。

当学生汇报用折拼或剪拼的方法的时候,指名学生上黑板展示结果。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教师同时板书(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5、师谈话:三个三角形讨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做系统的整理。)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根据发现的三角形的'新知识来解决问题。

1、完成“试一试”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游戏:选度数,组三角形。

请选出三个角的度数来组成一个三角形。

150°10°15°18°20°32°

35°50°52°54°56°58°

130°70°72°75°60°

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操作课件,把学生选择的度数拖入方框内,通过电脑计算相加是否等于180°,来验证学生的选择是否正确。验证学生选的对了以后,再让学生判断选择的度数所组成的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属于哪种三角形。并说出理由。

3、“想想做做”第1题

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解题方法。

4、“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为什么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三角形后,内角和还是180度?

5、“想想做做”第3题

生动手折折看,填空。

提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三角形越大,内角和也越大吗?

6、“想想做做”第5题

生独立完成,说说不同的解题方法。

7、“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8、思考题

教师拿一个大三角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用剪刀剪成两个三角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再剪下一个小三角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最后建成一个四边形,提问学生内角和是多少?你能推导

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生自由说),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勇于从事实中寻找规律,再将规律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三、教后反思: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认识图形”这一单元中的一个内容。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和学法,与同组老师交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

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本节教学是在学生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学生早知晓,但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会一样?这也正是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所以我将这节课教学的重难点设定为: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实验法和演示法。学生的折、拼、剪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验证方法,使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本节课先创设画角质疑的情景,当学生画不出来含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学生探究的兴趣因此而油然而生。

(二)给学生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

“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飞翔。”我记不清这是谁说过的话,但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正是新课改中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以人为本新理念的体现。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想办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一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等活动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学生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在讲台上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这样,学生在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

(三)以学定教,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表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即以学定教,注重每个教学环节的有效性。本课中当我提出“为什么一个三角形中不能有两个角是直角”时,有学生指出如果有两个直角,它就拼不成了一个三角形;也有学生说如果有两个直角,它就趋向于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沉默片刻后,忽然有个学生举手了:“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两个直角已经有180度了,所以不可能有两个角是直角。”这样的回答把本来设计的教学环节打乱了,此时我灵机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理解他说的话吗、你怎么知道内角和是180度、谁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等,当我看到大多数的已经知道这一知识时,我就把学生直接引向主题“想不想自己研究证明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马上投入到探究之中。

在练习的时候,由于形式多样,所以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效果很好。通过多边形内角和的思考以及验证,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使课堂的知识得以延伸。

小学数学三角形教案 篇13

本单元系统地教学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分成五部分编排。

第22~25页教学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三角形的高和底。

第26~27页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三角形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第28~29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30~32页教学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

第33~34页单元练习。全面整理知识,突出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关于边和角的性质。

教材中的思考题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三角形的知识。编写的三篇你知道吗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制作雪花图案的方法和埃及的金字塔,能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丰富对三角形的认识。

1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构特征。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三角形,本单元继续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教材经常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主动构建对图形的比较深入的认识。

(1)做三角形,感受边、角和顶点。第22页例题教学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分三个层次编写:首先呈现一幅宜昌长江大桥的照片,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最后讲解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

学生做三角形并不难,做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在第一学段都曾经做过,现在学生还可能剪、折、拼做三角形的目的不在结果,要注重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把精力放在建立边、角和顶点等概念上。所以,交流的时候要分析各种做法的共同点,如用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连,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2)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标准》要求: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新课程里增加的教学内容,第23页例题教学这个知识。首先,为学生提供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的小棒,向学生提出问题: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然后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

例题的编写特点是不把知识结论呈现给学生,而让学生在做图形活动中发现现象、研究原因、体会规律。因此,教学这道例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课前作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都有长10cm、6cm、5cm、4cm的四根小棒。第二,课上要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第三,要引导学生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用小棒围的时候,他们的直觉感受是如果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够碰到一起,就围成了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到一起,就围不成三角形。这种直觉感受是必要的,但不是最终的。要在直觉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根小棒的长度进行分析研究,这才是数学化的过程,才能在获得数学结论的同时又学习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想想做做第2题说出各组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里不需要动手围,只要运用已有的规律作出判断。第3题从学校到少年宫的3条路线中,走直的那条路最近,这是生活经验和直观比长度得到的结论。现在还要用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作出解释,因为在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三角形。

(3)对图形量、剪、折,体会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第30页的两道例题分别教学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都分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是通过学生量三角形边的长度,理解等腰等边的含义;第二层次是仿照例题示范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继续体会它们的边的长度关系;第三层次是给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角的大小关系。其中第二层次的教学比较难。两道例题里茄子和白菜提的问题不同,前一道例题的问题是用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因为学生容易看懂图文结合表述的剪法,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两条腰是同时剪的,长度肯定相同。后一道例题的问题是你会像下面这样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因为学生不容易看懂教材展示的方法,教材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先研究剪法、弄懂剪法。关键在找到那个红色的点,先对折又斜折是为了让三条边的长度都相同。

另外,想想做做第3题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引导学生从对称轴的两边完全重合这个角度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腰长度相等、两个底角大小相等。

2从已有经验中提炼数学概念。

在具体的感性材料里提取本质特征,形成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渠道之一。丰富的感性经验与清晰地认识特征是建立正确概念的前提。

(1)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三角形的高。第24页例题、试一试以及想想做做里的部分习题把三角形高的教学分成四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量出人字梁图形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这里讲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虽然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设计这一步教学的目的是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营造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第二步结合图形讲述三角形的高。学生对教材里的一段话,既要联系人字梁的高来体会,又要超越人字梁这个具体实物比较概括地理解。联系人字梁的高能降低理解概念内涵的难度,超越人字梁具体实物才能形成真正的数学概念。教材表述的是三角形高的描述式定义,描述了高的位置,描述了画高的方法。教学时可以把教师边画边讲与学生边描边体会相结合,重在对概念的理解,不要死记硬背。第三步通过试一试扩大概念的外延。数学里平面图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垂直而不是竖直,竖直是从上往下,垂直是相交成直角。例题教学三角形的高先从竖直的位置讲起,试一试举出各种摆放位置的、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以及不同边上的高,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全面地把握概念的外延,深刻地体会高与底之间的对应联系。第四步通过想想做做第1题的画高练习,进一步感受描述式定义,巩固对高的理解。其中最右边的是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互为高和底,学生在画高的时候能够体会到这一点。

(2)联系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分类。第26页例题让学生在给角分类的活动中体会三角形的分类。首先呈现了6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各个三角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并把观察结果填在预设的表格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直角和两个锐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从而引发可以给三角形按角分类;准确而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最后还用集合图表达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与三角形整体的关系。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要特别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类活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逐渐形成共识。第二,要扣紧概念的关键,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锐角三角形强调三个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只讲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从而掌握判断时的思考要点。如第33页第2题里左边和中间的三角形能确定它们分别是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因为在图中分别看到了1个钝角和1个直角。右边的三角形只看到1个锐角,不能确定它是什么三角形。第三,要用好第27页想想做做第4~7题,让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加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

3从特殊到一般,通过实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这里讲的了解不是接受和知道,而是发现并简单应用。

(1)第28页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采用了质疑解疑的教学策略,实验是策略的核心,是解疑的手段。

首先计算同一块三角尺上的3个角的度数和。由于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教材里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所以能够很快求得每块三角尺的3个角的和都是180。并由此产生疑问: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接着安排学生通过实验解疑,把一个三角形的3个角拼在一起,从拼成的是平角得出3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教材要求小组合作,剪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进行实验。因此,实验的对象有较大的包容性,实验的结论有很强的可靠性。学生会完全信服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普遍规律。

(2)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想想做做巧妙地设计了两道辨析题。一道是第2题:一块三角尺的内角和180,两块同样的三角尺拼成的一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另一道是第3题:正方形内角和360,对折出的三角形内角和180,再对折成的小三角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解答这两道题时,学生的思考会在180和360以及180和90不同答案上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

另外,教材还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是根据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的度数;二是解释为什么直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1个钝角。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8篇


每位教师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才能上课。因此,他们每天都要按时按质地准备教案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在教案课件中注重塑造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一份好的教案课件应具备哪些特征呢?本文将通过研究“数学图形分类教案”这部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来探讨这个问题,相信您在浏览本网页后会有所收获!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第32-33页四边形分类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等,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经历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

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2分钟)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神奇的图形王国上一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

(课件播放图形王国的动画。)

2.话外音:在图形王国里,有很多的图形成员,

你们认识它们吗?

(课件播放各类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等,引导学生大声喊出它们的名称。)

3.师: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

[设计意图:以游图形王国作为学习活动的线索,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这样设计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二、分类探究

活动一:分一分(15分钟)

1.观察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和大家打招呼的这8个四边形,它们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2.分类

师:你能用聪明的小脑袋试着把它们分分类吗?分好后在四人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并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

(学生分组进行分类、探究,课件配以舒缓的音乐。教师巡视各组情况,重点指导学生说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反馈

哪个组先来说一说你们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各是怎么分的?

学生通过视频展台演示分类方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尝试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只要学生的理由充分,就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说得又多又好的小组授予分类优胜旗。)

师:还有哪个组有补充或有不同意见的?

(允许各组分类方法多样化。)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这样分?你的理由是什么?

4.归纳

师:智慧老人看到大家得出了这么多种分法,他也带来了一种分法(课件演示),智慧老人为什么这么分呢?

引导学生找出同一类图形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在学生明确了以上各组图形的特征以后,教师重点指出:

A组的图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B组的图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它们都是梯形。

C组的图形没有平行的边,就叫做四边形。(本课暂不研究)

[活动意图: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给四边形分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并通过图形的特点明确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活动二:填一填、画一画(8分钟)

1.填一填

独立完成教材P32的填一填,同桌交流想法,个别汇报。

2.画一画

让学生在教材P33提供点子图上画指定的图形,在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评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将作品进行投影展示并予以鼓励。)

[活动意图:在练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各类四边形特征的了解。通过动手填一填、画一画,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你们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议一议(5分钟)

(话外音:同学们,谢谢你们给我们四边形

家族的成员分了类,你们今天表现可棒了!淘气

在我们图形王国游玩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

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包括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不仅两组对边平行,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所以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活动意图: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经历新知的探索过程,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三、巩固新知(8分钟)

师:今天大家学得特别认真,老师对大家的表现也特别满意,下面我们去参加图形王国的技能大赛吧!如果你在活动中表现优异,成为了优胜者,那你将得到图形王国的一份特别礼物!

项目一:谁是拼图高手?

要求:挑选2个图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先独立思考,再借助附页的材料动手试一试。)

项目二:小小魔术师(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剪法,个别展示。)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上述两项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对于优胜者给予表扬和奖励。

[设计意图:为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技能竞赛这样一个活动,变课本的练习为谁是拼图高手?和小小魔术师这两个技能竞赛,学生兴趣盎然,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充分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课改理念,让学生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说心里话(2分钟)

师:我们今天愉快的图形王国之旅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体会,还想知道什么知识?

鼓励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畅谈学习的方法和本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将传统教学中的总结变为说心里话,拉近了师生距离,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起到了很好的复习知识、归纳知识的目的。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效果评价】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既重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课堂结构的建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体现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

围绕自己的总体设计思路,我设计了激趣导课--分类探究--巩固新知--说心

里话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填一填、画一画、议一议、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分一分这个活动,教学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角的特征来分类,有的学生按边的特征来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类的特点,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进行分类。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学生学习数学既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究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是一个经验共享、相互启智的过程。本课我还重视学生自主与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讨论和交流的机会,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兴趣盎然,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对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检测,学生们对于图形的分类和依据掌握较好,学习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学生们感到图形世界十分神奇,数学知识十分有趣。从检测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四边形分类的知识掌握很好,并且很清楚的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成功的达到了本课预期的三维教学目标。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活动,巩固对形状的认识。

2、能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图形。

物质准备:每人一个分类盒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按图形的特征分类》《科学·图形组合》。

活动过程:

1、出示"奇妙的口袋、复习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这是一个漆面的口袋、里面藏着许多东西,请大家猜猜藏的.是什么。"屈,老师。教,案,网"教师一遍念"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边请个别幼儿分别摸出正方形、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图形让大家辨认并说出名称。

2、引导幼儿操作,学习给图形分类。

师:请小朋友拿出分类盒,把一样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操作完毕后,请幼儿将所以图形按形状分别放在相应的篮子里,并互相检查分类是否错误。

3、完成操作材料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图形组合》,看看上面的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数一数每种图形的数量有几,并分类作记录。

活动反思:

《按图形的特征分类》是要求幼儿能够按形状、颜色特征进行图形分类与排队的一次活动,为了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活动的兴趣,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帮图形宝宝排队的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组织形式上,我采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小组操作。在活动中,幼儿的的思维很活跃,能把自己的发现主动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活动中我通过个别回答和集体回答提高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得到发展。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物体的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

2、用情景的学习方法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操作材料(一个小绿人,红、黄、蓝衣服/裤子各一)。

2、幼儿每人一个图形宝宝(三角形或正方形)。

3、教师一套操作材料(二个小绿人,红、黄、蓝衣服/裤子各一,红、黄、蓝色图卡,三角形、正方形各一个。

4、大分类图一张,√两个,小分类图六张。

活动过程:

一、以导游的身份带幼儿去数学王国--图形宝宝家。

1、找图形宝宝。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形状和颜色。

2、送图形宝宝回家。重点学会看分类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形分类。

二、到数学王国--服装店。

1、引导幼儿观察衣服和裤子的颜色。

2、请一位幼儿整理服装(其中一件),要做到行色对应。

3、再次学习看分类图,巩固对分类图的认识。

三、给小绿人穿衣。

出示小绿人,老师在分类图操作√让幼儿帮忙给小绿人穿衣。

四、幼儿分组进行给小绿人穿衣,每组一张小分类图。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探究图形奥秘的兴趣。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判断、分类的能力。

3、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按照图形的两种特征分类。

活动准备

1、不同颜色、形状的图形卡片。

2、不同图形拼成的图画三副。

3、火车、盆子。

4、《找朋友》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

1、音乐游戏《找朋友》。

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内,教师引导幼儿做各种舞蹈动作,进行找朋友音乐游戏。

2、想象与讨论

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大家玩的真开心,老师也非常开心,因为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非常讲文明讲礼貌,而且喜欢认识很多很多的朋友。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新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一起玩?(引导幼儿想象是什么样的新朋友,并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小朋友都想和新朋友一起玩啊,真好!这些新的朋友也很想和你们玩,他们已经等不及了,坐着飞机往我们这儿飞呢。看,他们的降落伞飞下来了。小朋友,大家快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好朋友。

教师从高处撒下图形娃娃卡片。

二、认识图形娃娃的颜色、特征。

教师小结:好了,大家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图形娃娃做好朋友。现在,我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

1、你找到的图形娃娃是什么颜色:?你还见过这种颜色的东西有哪些?

请小朋友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的图形娃娃有三种颜色:红色、蓝色、黄色。

2、你找到的图形娃娃是什么形状的?你还见过这种形状的东西有哪些?

请小朋友回答。

教师总结:图形娃娃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三角形的、正方形的、长方形的、梯形的,长的真好看。你们喜欢和他一起玩吗?今天啊,老师要带你和你的好朋友乘火车一块去游玩,大家想不想去?

3、游戏:火车游玩

(1)教师:看,那边有一列火车,火车有七个不同形状的车厢,请大家上车时不要坐错了车厢,请你们进入和你们图形娃娃一样形状的车厢。

教师:喀嚓喀嚓喀嚓,大家注意了,火车开动了,我们要去游玩了,你们高兴吗?

(2)喀嚓喀嚓喀嚓,上海火车站到了。(配班教师出示图画)你们看,这里有一副美丽的图画。启发幼儿说出图中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成?

教师小结:小朋友真聪明,所以图形娃娃还想和我们一起玩呢,我们的火车又要出发了。喀嚓喀嚓喀嚓,

(3)喀嚓喀嚓喀嚓,北京火车站到了。(配班教师出示图画)快看呀,这里有一副更美丽的图画呢。启发幼儿说出图中有个长方形、几个三角形??

教师小结:小朋友,你们说得真好。我们的火车又要出发了。喀嚓喀嚓喀嚓。我们又回到我们的教室了。请下车了,注意安全。

刚才,图形娃娃和我们一起快了的旅游,玩得真好。可是啊,有的图形娃娃脸脏了,有的图形娃娃手脏了,该怎么办呢?启发幼儿回答。

4、游戏:给图形娃娃洗澡

教师:我们来帮图形娃娃洗洗澡。洗澡的时候,图形娃娃喜欢到和自己一样颜色的盆子里,请小朋友到和图形娃娃一样颜色的盆子里洗澡。

教师启发幼儿怎样洗、或说儿歌。

三、游戏:好朋友一起蹲下来

图形娃娃又干净又漂亮了,他们呢,想和小朋友一起做个好朋友一起蹲下来的游戏。

放音乐。按照教师口令做游戏。

四、结束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能根据图形的特点对图形进行分类。

2、通过猜一猜,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对学过图形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3、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是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节。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是零散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学过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纳,把这些图形联系在一起,建构初步的图形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可以为每个小组同学准备一组平面和立体图形学具,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利于学生对分类结果的理解。另外,我校学生思维活跃,教学中设计了分一分、画一画等较开放的环节,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发散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今天,淘气和笑笑要带着我们到多彩的图形世界走一走。播放背景音乐。

出示一组图片。这组图片中能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包含一幅小区图、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画面)请学生随着教师出示图片的过程找到其中藏着的图形,发现一个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来,出示在这组图片的下方。

原来图形世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是我们生活的美丽世界。

(二)尝试探索,给图形分类。

1、猜一猜(区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1)我们从图形世界里找到这么多成员,笑笑把它们分成了两大类,你知道笑笑是怎样分的吗?她为什么那样分?

(2)学生观察,同桌讨论。

(3)全班交流。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是一类;面不是平的的图形是另外一类,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引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两个概念。

(4)请你找出学具袋中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分别摸一摸,体会他们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一说摸图形的感受:平面图形它们的面都是平的。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点)

小结:看来,根据图形的面是不是平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图形分成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板书:

我们和笑笑一起把我们学过的图形分成了两类,(利用课件把图形分成两组)。有这么多平面图形,淘气想问问你们,还可以把这些平面图形再分类吗?

生:能。

下面我们再继续深入研究研究平面图形。

2、动手分一分(平面图形分类)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的作业纸。你们小组合作,把上面的的平面图形分一分。(教师课前准备作业纸,上面画有这样的平面图形)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对作业纸上的平面图形分类。

(2)汇报、交流各小组对这些平面图形的分类。

在全班交流分法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那样分?

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圆形。

教师把准备好的相应图形出示在黑板上。

师:这些图形里面,还有没有有共同特点可以归为一类的?

(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我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有4条边。

师:你知道这类图形的名字吗?(四边形。)

师:现在我们把平面图形分成了三类。我们学过线的认识,有直的线和曲线。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一知识,你觉得三角形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圆和它们不一样,是由曲线围成的。

师:根据这位同学的回答,你们能把平面图形也分成两大类吗?

生:分成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板书:

3、发散拓展:画一画。

师:我们把平面图形分成两大类,你能在练习纸上再画几个相应的图形吗?

(1)学生在下面的练习纸上画出相应的图形。

线段围成的图形 曲线围成的图形

(2)利用实物展台全班交流。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和学生讨论他们画出的图形应该贴在什么位置。把学生画出的图形出示在黑板上相应板书的后面。

学生画出五边形,六边形、椭圆等图形要给予鼓励,这说明学生明白了这两类图形的特点。

五边形、六边形等边数多于4的图形又叫多边形。(扩展了图形的知识体系)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分一分,画一画活动,我们把图形家族的平面图形又分成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和曲线围成的图形两类,线段围成的图形继续分成了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等。在你们的帮助下,图形家族的关系越来越清楚了。

(三)扩展练习。

1、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过程,在作业纸上完成下面图形家族的家谱。

2、请你为书22页找一找中的图形,找到它们在图形家谱中的位置。

3、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面图形?哪些立体图形?

(四)数学万花筒。

师:其实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组成了美丽多彩的世界。

出示金字塔、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图片。

这就是淘气和笑笑带我们来到的图形世界,其实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里。

淘气和笑笑想问一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6

教案目的:能够把大小和颜色相同的图形分到一起,并且能够表达分类的标准。

教案重点:

小朋友能够大胆的表达分类的标准。

教案准备:雪花片、积木、木珠、几何图形

教案思路:

分类活动是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小朋友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理准备。如小朋友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小朋友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小朋友能够表达分类标准是小班小朋友开展分类活动的重点难点。这是因为小朋友的概括能力比较弱,同时语文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给小朋友适当的提示,还可以采用放标记的方法让小朋友先把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再学习用语言说明分类标准。

教案过程:

1、让小朋友通过操作摆弄,积累有关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特征的感性经验。

(1)分积木 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圆柱体积木各不相同4-5块,每种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指导:请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

(2)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种颜色的雪花片4——5片。指导:请把颜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3)分玩具 材料:积木、幼儿园教案木珠、雪花片。指导:请把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4)分木珠 材料:四种形状不同的木珠,每种4-5个,颜色不同。指导:请把形状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者:请把颜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2、老师帮助小朋友提出和转换分类标准。

(1)给每个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每种都有大和小两种。让他们把这些图形放在两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要放入一样的图形。并且让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证明为什么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请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2)给小朋友再次分类,比如刚才你们是按图形的颜色(大小)分的,现在你们再用别的方法分一次。

(3)给小朋友两盒雪花片,每盒里都有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四个空盒子。请小朋友给两盒雪花片分别进行分类,两次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完后用标记 (大)、(小)表示。然后再让小朋友证明分类标准。

3、在活动中投资其他材料,并增加每种材料的数量,继续让小朋友操作,学习分类。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根据图形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2、用数字与标记记录分类的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准备

幼儿用书附不干胶(一)黑板画红色圆形和黄色方形,四盆花教学ppT4页蜡笔36支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小伙伴,其中有两个有颜色的宝宝,你们找到它了么?(红圆圆,黄方方)

2.它们有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它们一起出来玩耍,结果玩到太阳落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回家么?

3.一起数一下红圆圆和黄方方有几个兄弟姐妹(8)

4.它们有两个房子,一个红色的,一个黄色的,你们觉得这8个小伙伴应该怎样住呢?

(都住在红色的房子里)

(红色小朋友住红房子,黄色小朋友住黄房子)

5.噢,那我们看一下8位小朋友是不是这样选择房子的呢?

(ppT播放红色图形宝宝回家,回红房子)

6.它们找到自己的家了么?

7.那剩下的黄色图形宝宝是不是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呢?(ppT播放)

8.剩下的黄宝宝也回到了自己的黄色房子里,咦,家住在红色房子里的宝宝有几个?(4个)家住在黄房子里的有几个宝宝?(4个)所以4+4=?(8)所有的小朋友都找到家了么?(找到了)

9.图形宝宝回家睡了个美美的觉,它们现在想去自己的好朋友家里玩耍,它们的好朋友有两个房子,一个大一点,一个小一点。

10.哎呀,这可怎么办呢?这么多的宝宝该去哪个房子玩呢?小朋友帮他们出出主意吧。|(一起去小房子)

11.哇,房子这么小,大哥哥大姐姐好像连门都进不去呢!(一起去大房子)

12.一起去大房子,8个兄弟姐妹挤在一个房间里,小弟弟说:我的屁股都被挤在外面了呢(小的去小房间,大的去大房间)

13.咦,这个主意听起来不错哦,我们一起看一下弟弟妹妹是不是去了小的房间呢?(ppT展示小图形去小房间)

14.还剩下三个大哥哥大姐姐,它们舒舒服服地进了个大房间(ppT展示)

15.ppT展示数字5.3.5个小朋友住在了小房间,3个大姐姐大哥哥住进了大房间,你们和他们都找对了房间。

16.打开课本,指导完成课本上的图形分类(做一道题发放一次幼儿用贴)

17.指导完成第3页数糖果,并指导幼儿说出哪个动物分到的糖果比别人的少(小猪)它有几颗?(4颗)小兔和小狗分到几颗?(1颗)

18.在黑板上讲解给花瓶涂色,四个花瓶,分别装有5朵、6朵、5朵、4朵小花(幼儿数数后的到的结果)

19.师示范把有5朵小花的花瓶里面的小花涂上颜色(师发蜡笔)

20.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给花瓶涂色

21.作业安排:数学练习册第3页

22.结束教学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拼图游戏环节,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激励了幼儿自主探索。

数学图形分类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能按照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活动,巩固对形状的认识。

2能说出自己的分类理由。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过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等图形。

物质准备:每人一个分类盒

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按图形的特征分类》《科学图形组合》。

活动过程:

1出示奇妙的口袋、复习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师:这是一个漆面的口袋、里面藏着许多东西,请大家猜猜藏的是什么。教案网.]教师一遍念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边请个别幼儿分别摸出正方形、角形、圆形、长方形、梯形、椭圆形的图形让大家辨认并说出名称。

2引导幼儿操作,学习给图形分类。

师:请小朋友拿出分类盒,把一样形状的图形放在一起。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操作完毕后,请幼儿将所以图形按形状分别放在相应的篮子里,并互相检查分类是否错误。

3完成操作材料

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图形组合》,看看上面的图案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数一数每种图形的数量有几,并分类作记录。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2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