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半生缘读后感 >

半生缘读后感模板

半生缘读后感模板

半生缘读后感 篇1

读了张爱玲的《半生缘》,虽然会对沈世钧与顾曼桢这对相爱却不能结合的“半生缘”感到惋惜,但他们两人的结局却让人感到丝丝欣慰。重逢后的他们,互相倾诉往事,解开了多年以来心中的那个结,十八年的一切也将归于平淡。

突然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确,生活有时就是这样,明明是没有结果,为何又要相遇?相遇越是美好,离别也更加凄惶、无奈。而有些人注定是生命中的过客,因为,人生终究是一场错过,在错过中,我们成长;在错过中,我们更加懂得珍惜。

有时候,错过与拥有就是在一念之间。在读《半生缘》的时候,我曾一度为他们两人感到惋惜,为什么不早点结婚?为什么沈世钧攥着顾曼桢的戒指,就知道生气,将它丢弃一边,而忽略了戒指上的血迹……就这样,他们错过了,只留下那一段可望不可即的记忆,刻骨铭心,却也依旧可以再岁月的洗礼下释怀的记忆。

面对错过,难免遗憾与伤感,但依旧可以释然,也必须释然,就像《半生缘》的结局。在我看来,错过与邂逅都是美丽的。错过是一种忧伤的美,邂逅是一种快乐的美。邂逅孕育着错过,而错过又是另一场邂逅的开始……如果你因为失去太阳而落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停邂逅,那些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有的与你结下深深的友情,成为相伴一生的好友;有的则会是你恨之入骨的“仇敌”,他曾一度使你陷入困境;有的是你相爱却不能结合的爱人;有的则是你终身的伴侣,陪你一起慢慢变老……

那是与人的邂逅,有时,与物,我们也会结下深厚的感情。偶然翻阅的一本书,改变了你的命运;一转身,微风下的柳枝,给你带去了好心情。

半生缘读后感 篇2

最初了解到这本书,应该是刘嘉玲蒋欣演的电视剧,但只是知道,并没有去看过。来兴趣的是看到热搜“于正说的女演员”,了解到了这本书,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顾曼桢处于这样一个家庭中,懂事,稳重,常为他人着想,对生活一直抱有热情和希望。但在感情中,许是太为对方着想,按着自己的角度去想,却忽略了别人心中真正的想法,亦或是对感情太过自信,没有太去考虑外界因素的影响,就像文中所说的,她不知道感情这样东西是很难处理的,不能往冰箱里一搁,就以为它可以保存若干时日,不会变质了。这缘分呐,遇见了就是缘分,错过了就是孽缘。在时代和家庭的斗争中愤怒、挣扎,最后却又陷于无奈之中。

结局写到曼桢和世钧终于又见了面,而另一边叔惠和翠芝也有要复燃的小火苗,挺开放式的,这两对在十几年前有好感的cp,最终又会怎么样,尽可以去想象。但我觉得靠着曼桢再勇敢些而去得到她想要的总是有些没理解到位。

半生缘读后感 篇3

我是在书摊上邂逅了《半生缘》--张爱玲着名的一部小说,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买下后,就迫不及待如痴如醉地看了起来。

书的开头就是写世钧,曼桢与许家少爷叔惠见微妙的友谊关系。后来曼桢那为养家而堕落红尘的姐姐曼璐与奸商结婚后,因为曼璐不能生育,夫妻关系不合,而鸿才又眷恋妻妹曼桢,于是阴险自私的姐姐曼璐就假装害了重病,让妹妹来看护,而让鸿才将其占有,以将丈夫拴住。

后来曼璐真的得重病不愈而死,曼桢为了儿子,不得已屈嫁鸿才。可怜世钧不知道其中的缘由,苦苦等待,最后在家人的压力下与自己不喜欢的翠芝结婚,但也破坏了叔惠与翠芝间那份之间隐藏了很久的感情。当等到十四年后的相遇,那份凄楚,悲凉,尤如秋日的落叶。但年的一切,也都一去不复返。

读过后,我的新久久不能平静。文中共有三个另人悲痛的遗憾。

一:父亡,而破坏了豫瑾与曼璐见纯真的爱。

二:因为身世差异,而使叔惠与翠芝有缘无份。

三:因姐夫与姐姐的陷害,与母亲的怕事,终使世钧与曼桢两个相爱的人分隔两地,有情人不能眷属。

我好恨,恨顾老太太的息事宁人,胆小怕事,恨鸿才的阴险与姐姐曼璐的自私。我也恨封建社会不把女人当人的风气,恨封建社会终人一生的吃人的礼数。

与封建社会相比,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不知道要好上多少倍。我是个女孩子,我庆幸自己没出生在那个吃人礼数的社会。

所以,我们应当珍惜党与国家所给予我们现有的一切,珍惜好每一天,好好学习,为建设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半生缘读后感 篇4

系部名称:徐州医学院华方学院

专业:临床医学等级:09级班级:临床3级

姓名:左丹丹学号:***

漫漫长假,闲来无事,便打开尘封已久的书箱,读了张爱玲的一部**——《半生缘》。其实之前也在电视上很流行,但由于她对张爱玲的仰慕和对这部电影的热爱,我又看了原著。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文字比电视更吸引人,而**中字里行间的气息总是让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感动。

《半生缘》是以一种最朴实平凡的语言讲述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简单的来说,曼桢一生的经历,爱,恨,都与姐姐脱不了关系。她的前半生虽然过得并不是很富裕,但生活充实,学业有成,这一切都是姐姐曼露给的,所以从内心来讲,曼桢是感激她的,虽然实际上曼露的职业并不光荣,但在她心里,姐姐是神圣的,当世钧说;“我否认你有姐姐”,曼桢心里很纠结,即使是最爱的人,他心里也是不希望曼桢有这么个姐姐,他做不到“爱其然,爱其所以然”,那么在一起之后家庭之间的矛盾该怎么调和。结婚前,曼露处处想着她姐姐。她对祝鸿才说:

“我吃这个饭就行了,还要我妹妹?”她跟妈妈说:“她跟我们住在一起不太好,我怕别人说闲话”。

甚至,在面对自己爱的人面前,她说:“我要出去赚钱养家”。

一棵树只开一次花,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是美丽的,一次是青春,美丽的甘露,她的青春是献给家庭的。可是最后,爱的人走了,心也不在了,这才是最绝望的,或许最后她会对曼桢这么绝情,兴许是对这个有点介怀吧!曼露三十了,青春也将近尾声,妹妹成了她唯一的寄托,只有妹妹嫁给了祝鸿才,祝家有后了,她才有可能维持目前锦衣玉食般的生活,否则丈夫是一定会抛弃自己,另寻新欢的,那么她的下半辈子也就完了。

曼桢对于世钧来说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爱一个人的话,是不是要为他考虑?世钧的家人非常关心曼桢的妹妹。当他向自己求婚时,曼桢犹豫了。“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求婚,不论是答应还是不答应,都是快乐的,因为这是她一生之中最能决定自己的时候,但决定之后,她可以改变的就不多了”。

曼桢渴望和她喜欢的人在一起,但她不允许任何人看不起她,践踏她的自尊。最后,她选择离开。十多年过去了,往事不再,在痛苦中蓦然回首,亭台楼阁都是两个人似的水。正如席慕容在《邂逅》中写道:

“请别怪那韶光该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看《半生缘》,我的心里多少是藏着柔情的。也许这是出于对一个女孩的美好愿望。我真诚地希望曼frame和世钧能在一起。然而他们究竟也没有在一起,这反差叫我心痛难过。

这时,我突然体会到,作者竟是这样无情,不叫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孩子气的埋怨过后。我必须知道这一点。作为一个作家,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每个人都喜欢童话,但童话不是生活。作者抱着一个宗旨,然后从最柔情最残酷的两方面来反衬出她要表现的东西,那个东西不管如何叫人不能接受,它就是事实,客观摆在人面前。

所以,作家要“无情”一些,或者更可以说,要忍受更多一些的痛苦与不忍,来展现他要表达的。因此,理性清醒是作家的一个重要品质。恐怕幻想中的孩子只适合做童话诗人。

半生匆匆,半生如梦。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

7、 八年过去了,但对年轻人来说,

二、三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现在我只想珍惜我的生命,不要让我短暂的生命留下长久的一憾。

半生缘读后感 篇5

半生缘》和《论语》的读书笔记

半生缘蓝缎旗袍,步履蹒跚,她是上个世纪才华横溢的一代名人——张爱玲。张爱玲给人的感觉是冷的,她的文字一如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半生缘》所透露出的气息及其所营造的意境也是薄凉的,但是这种凉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历经沧桑、胸有万壑的冷静的清醒,就像是红尘之外的佛俯视众生而发出的悲悯的笑。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温婉凄迷的旧上海,在幽寂湿润炊烟飘渺的深巷,他们的故事就此展开,梦似的飘渺,梦似的稀薄,梦似的可望而不可及。

十四年如水,太多的爱、恨、爱、恨交融在忆起,记得初次相识的那一刻,却依然温馨美丽。浅灰色的老羊皮大衣,圆圆的方脸,蓬松的披肩头发,她,那么优雅,那么清新,带着一丝眉头和微笑,散发着兰花的芬芳,挥之不去。三个人的饭局,有意无意的谈笑,却有一股浅浅的情,在暗暗酝酿着。

曼桢与世钧的爱情简单干净,温暖如那那手电筒的光,一寸一寸远挪着去寻找那只红手套;缠绵如那红宝石戒指的绒线,一天一天紧缠着,去挂念着那牵过的手。

曼桢,一个单纯善良的眸某,浅笑着。似乎有了她,在一个光明、和平、温暖的世界里有了希望和一个小小的梦想。她坚强努力,勤勉地支撑着一家人。她青春年少,生机勃勃,对生活充满了爱与期待,守护着她的家人,她的爱情。

如此惹人疼惜的女子,却被自己的姐姐设计陷害,葬送了自己的余生。震惊、恐惧、愤怒、绝望,一点一点地吞没了这个****,最后像祝家一样逃离了噩梦,但最终还是逃不出深陷其中的牢狱之心。

曼努原本17岁的订婚,朦胧而浪漫。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她一袭紫色旗袍,见到昏黄路灯下的亦是青春年少的他。一切都曾这样温柔、芬芳。

我父亲的突然去世唤醒了浪漫编织的美丽梦想。生存的压力是残酷的。少女用娇嫩的双肩扛起沉重的担子,毫不犹豫地走进华美的舞池,却无法回头。本想就此挥别艳妆浓抹,粗茶淡饭度此余生,偏又不遂心愿,遇得花心而又薄情的祝鸿才。

家人的轻蔑和疏远,丈夫的冷淡和粗鲁,使她不知所措,慕瑾的感情变化,使她失去了唯一的希望和寄托。为了守住她“祝太太”的头衔,她竟发了狂似的将自己的妹妹推向了她一手铸成的牢笼。她也成了家庭和时代的牺牲品,她牺牲得如此彻底,以至于最后一丝温暖和良知都消失了。

如果说曼桢的悲剧是曼璐策划的,那么世钧的软弱妥协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性子就如同冬季里寒冰下埋伏的沼泽,表面也许是坚硬的刚烈的,但坚冰再冷再硬终究掩盖不了沼泽泥泞软弱的实质。他和曼桢的爱情是真实的,没有杂质,他对爱人的热情是清澈无比的。

但他也很拘谨和胆小,诚实和内向。他从不主动,不肯表态。正如曼桢所说,多亏叔惠不喜欢我,否则你会躲得远远的。倘若他强硬一些,坚持一下,不那么容易就放弃了他的爱情,钻进世俗阶级的套子,是否又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呢?

叔惠与翠芝的朦胧的爱又为这悲伤的故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是一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富贵的生活让她从小就有一种优越感。因此她桀骜,自负,冰冷,以及非常传统,又矜持。

但同时她又与她的环境极其不协调,她有传统的概念,传统的气息。但更多的,她想追求新的生活。她高贵,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传统作不明显的也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的抗争。

这一切,都因为许叔惠的出现,一一浮出水面。他把美丽活泼的阳光洒在她悲惨的生活上。南京的邂逅,让他们一见钟情,然而家人阻挠,彼此沉默,他们将爱掩藏得滴水不漏,以致终将错过。

十四年的时光就如场哀戚的雨,冲刷了一切热切与冲动,再见面,早已是物是人非。

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幻想已经无数次的重逢,酝酿了许久的辛酸和相思却只变成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是的,回不去了,流年似水,那青涩纯真,远去的青春。

既已回不去了,就藏那份情于心底,偶尔思绪轻绕,情满溢出,也芬芳到深深沉醉,此生足矣。如信中的温馨誓言:我要你知道,世上总有人会永远等你。

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么一个人。

论语说《论语》是中华民族国粹中的明珠一点也不为过,它将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为仁,为师,为政之道体现在其一言一行之中,日常琐事之中,道理阐述淋漓尽致,字句斟酌之间,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圣人形象跃然纸上,伦理参透之余,内心清澈明净,令人折服并肃然起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苟志予仁矣,无恶也。

仁义是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是世界上最纯洁、最宝贵的品质。仁义是仁义,是有识之士追求的道德境界的顶峰。仁义就如稀世璞玉,弥足珍贵,时隔千年至仍熠熠生辉。

奉行仁义之人,必然内心平静如湖,纯净如水,待人处世皆有一颗包容之心,纳万物于己怀,不会巧言令色,不会工于心计,坦荡磊落,给人一股浩然正气,如沐春风之感。

仁义固好,可无奈你我均是市井中人,难免沾染杂念。利欲也好,私情也罢,是我们这种在红尘中颠沛的小人物不能避免的,面对圣人的“仁义”,或有一种高山仰止,遥不可及之感。但即使做不到言行恪守仁义,至少也应让仁义的信条根植在脑海之中,让其成为我们言行举止的标杆,达到了标准则内心愉悦,不及也好对照更正。

永远保留那一片心灵的净土,在喧嚣的尘世间留有内心的落脚点,不允许哪怕一丝杂念沾染,在这里徜徉,休憩。断不能像当今社会的一些人,利欲熏心,被名望,金钱,权势蒙蔽了双眼,所作所为背离仁义,为君子所不齿。

仰观宇宙之大,浩瀚繁复,瑰丽多姿,置身旷野,凝神天地,感受清风明月,白露青山,怎奈生命须臾即逝,天地却永恒留存,世间一俗人如天地一蜉蝣,沧海之一粟,思绪万千,不免悲从中来。面对滚滚江水,孔子更是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古之仁人志士乐于寄情山水,唯有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永恒。

山水皆为自然之神韵,灵动妩媚,巍峨深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水之言: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水的美是灵动的,隽秀的,跳跃着,热情地滋润着,抚过每一寸土地,掠过山泉的清凉与芬芳,映着杜鹃花赤焰般的花朵与飞鸟的翅膀,一路高歌,跳动的音符,溅起水花如碎玉。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而攻坚强莫能胜之。水:趋高避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并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垢是一种奉献。

滋养万物不求回报,变化万千收放自如,难怪聪慧之人会如此青睐这生命之源。山之言: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山的美是广袤厚重的,静静地伫立着,伴随着四季更替,不急不躁,朴实无华,将自己置于沉静近乎卑微的地位。承载万物,有着广阔的胸襟,淡泊的心态,厚积薄发,孕育希望,这不正是仁义之士所追求的品质吗?

倘若有着水的情怀,山的品质,则可以称之为圣人了吧。

《论语》所阐述的是最善良的,纯真的,令人动容的,未经雕琢的箴言,其思想之纯粹,感化意义之强大是无与伦比的,这正是其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的底蕴所致。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肆虐的当今社会,我们已背离仁义太远太远了,追逐,奋斗,即使看不清眼前的路,也跟随着浮躁的**,推搡着,前行着,我们忙碌却空虚着,劳累却茫然着,不知何时起,心灵干涸了,失去了新鲜感,神圣感,太久没有去碰触这些有生命的文字了,细细读来,它像涓涓溪流,缓缓抚过心田,顿时整个人儿都饱满了起来。是的,我们走得太快了,为了赶路,我们我们想尽办法节省力气,却抛下了最为宝贵的东西。

放慢脚步吧,泡上一杯清茶,翻开这些文字,古朴明朗如月,仰望星空,深邃清澈如玉,浮上心头的,是醉人的感动。

半生缘读后感 篇6

初读半生缘便觉得十分有趣,世钧、叔惠、曼桢三人的情谊令人感动。世钩与叔惠相互照顾,世钩对曼桢情深意重。

世钩与曼桢的爱情那么美好,两人相惜,偶尔小吵也不会损害两人的感情,有着初恋的羞涩与热烈,我很希望他们会在一起。在淡谈的美好中看完半本书,当曼桢住进姐姐家那间房子,她在黑暗中闻到姐夫的香水味,我便跟着她一起害怕。姐姐装病竟是为了帮忙自己的丈夫糟蹋自己的妹妹,我十分生气地将书本合上,我不敢再往下看,故事开头便说明了世钩与曼桢最终不会在一起,我决想不到是因为这样。我以为曼桢会因为愧对世钧而放弃这段爱情,难过了一天,我又重新打开这本书。在难过的同时,我在想,如果一个女子失去了清白,对爱情中的两个人是一次重大考验,男子如果是深爱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安慰女子,接受女子。反过来想如果男子无意识地做了对不起女子的事,又是否该原谅呢?对于我而言,我似乎无法接受一个不纯洁的人,在我的爱情观里,一切都应是美好的,容不下一点瑕疵,或许我会选择原谅。或许我会舍不得放下,但即使重新开始,这点瑕疵也会永远留在心里,不管这点瑕疵来自于谁。

但故事接下的情节在我意料之外,又不在我期待之中。曼桢并没有像平凡女子一般去在乎这些,她只想迫切地逃脱,去告诉自己的爱人世钧,去得到他的安慰。世钧成了她活下去的希望与美好,现实是残酷的,曼璐的所作所为让人愤懑,活生生分开了两个人,毁了这段美好的爱情,其中的曲折不愿再多说,最后曼璐的死,可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可惜的是豫谨,从始至终是一个好人,却经历了那么多找到自己的最爱后,又遭受战争的摧残,弄得家破人亡。故事的结局并没有那么悲惨,曼桢与世钧一诉以往,缘散缘聚,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分开,又是命运的呼唤让他们重逢,叔惠外国游历十余载,所寻之人只不过是最初的翠芝,最终,他们都看懂彼此的心意却又困于现实的现状。白驹过隙,时间会抹平一切伤痛,剩下最初最美好的记忆,故人相缝,情愫犹在,不失为一大幸事。

曼桢写给世钩的情书中有一段话恰恰说明了她的不凡:“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而曼桢确确实实在是等了,热恋中等待,痛苦时等待,余生都在等待。而反观现实生活中异地的爱人们不也是总是在等待,两地相隔,即使思念成疾,即使为伊消得人憔悴,因为一丝爱恋,因为一点执念,他们选择在岁月静好中默默等待,当度过了漫长的相隔,便会是一生一世一双人。曼桢和世钧的错过,很大原因是因为外界的干扰,又或者是因为那枚被扔掉的带血的成指,或许是那不敢确定的脚步声,或者是被撕毁的第二封书信,或者是被拦截的书信……那么多的偶然错过,令人惋惜。

这世间,找到一个爱的人不易,有什么误会不妨当面讲清,有什么痛苦当面诉说,就算是分别不妨当面告别。最后的分别或许会是余生不再相见。

半生缘读后感 篇7

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本**,却只喜欢张爱玲的《半生缘》。我不喜欢悲剧,但喜欢张爱玲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张爱玲的半生缘,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旧上海三对男女(曼璐与豫瑾、曼桢与世钧、叔惠与翠芝)之间的爱恨情仇。

曼璐迫于生计,“背叛”了青梅竹马的有情人豫瑾。从一个单纯少女沦落为妖艳舞女,她为了一家老小7人的生活,顾不得青春年少,出卖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但家里人却都不理解她,认为她干的工作实在丢人,身为长女的她始终把苦水往肚子里咽,用自己尊严换来的钱供养一大家子人开销。

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压抑和难以理解的环境中,她开始变得自私和残忍。当她得知豫瑾来到母亲家时,她非常想见到豫金。她以为豫瑾还在那里迷恋她!他对豫瑾仍抱有一丝幻想。

而此时的豫瑾对曼璐又是如此冷酷无情,豫瑾否定了自己与曼璐过去的一切,连最后一点尊严都没有留给曼璐。当豫瑾离开时,只听见曼璐那一阵一阵,摧毁了肺肝的啜泣!如果家中的顶梁柱没有逝去!

如果他没有去做舞女!如果她是那么天真浪漫的她!如果可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曼璐误认为妹妹对豫瑾有意思,她恨妹妹,恨入骨髓。妹妹年纪这样轻,她是有前途的,不像曼璐的一生已经完了,所剩下的只有她从前和豫瑾的一些事迹,虽然凄楚,可是很有回味的,但是给她妹妹这样一来,这一点回忆已经给糟蹋掉了,变成一堆刺心的东西,碰都不能碰,一想起来就觉得刺心。即使她最终知道自己冤枉了妹妹,她也会错了,把妹妹交给祝鸿才。

是她一手造就了曼桢的悲剧!曼璐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也是父权社会的**!但作为一个读者,我不能恨她。

因为她曾经纯洁,正是这样一个旧社会迫使他变成了一个恶毒的女人!

曼桢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人,外表软弱,内心坚强。她知道努力,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一家纺织厂里工作,与温和敦厚的世钧相识、相爱。姐姐结婚后,她主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除了在纺织厂工作外,她还找到了另一份家教工作。

她工作虽然忙,但一直兴致很好。在旧上海,一个女人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真是伟大而令人钦佩的!正当她与世钧热恋时,曼璐与鸿才这朵罂粟之花蠢蠢欲动!

毁灭了曼桢的美好前程!自己的亲姐姐曼璐竟把自己送给了姐夫,想出借腹生子的计策来!曼璐为了让曼桢顺从,把她囚禁于房间长达一年,直至她因难产才把她从囚禁之地送进医院。

生完孩子后,她非常虚弱。 在她的好朋友的帮助下,她摆脱了罂粟花的力量。半生中,曼桢是最可怜的人,但她后来嫁给了祝鸿才。我认为这真的导致了她的悲惨生活。

曼璐去世后,祝鸿才投机接二连三失败,以致穷困潦倒。这时,祝鸿才再也不能装出庸俗暴发户的样子了。而是一副潦倒不堪的样子,曼桢竟又同情他来,自认为他真有了悔过之意。

曼桢究竟涉世未深,她不知道,往往越是残暴的人越是怯懦,越在得意时候横行不法的人,越是经不起一点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怜的脸相。加上曼桢得知世钧结婚了。曼桢心灰意冷、将错就错,嫁给了自己噩梦制造者祝鸿才那个禽兽。

婚后,祝鸿才如愿以偿娶到了曼桢,却又不稀罕了!总是有心找曼桢她们母子的碴子,曼桢无视他的气愤,他就拿孩子出气,对孩子又训又打!跟着祝鸿才的曼桢,我很生气!

借钱打官司也要离婚。离婚后,曼桢想到了自己和祝鸿才的婚姻,后悔了!这时,她又见到了世钧。 世钧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孩子的母亲。

14年后,两个相爱的人再次相遇。一切都不一样。曼桢以自己的矜持向世钧讲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她没有表情,只有苍白。曼桢慢慢地讲述了姐姐和祝鸿才制造的噩梦。

心如秋波的古井,没有暗流涌动;心中早已云淡风轻,再也没有从前的惊心动魄。世钧越听越奇怪,最恼火的是他完全无能为力。现在,他甚至不能冲进去,也没有办法救她。见了这一面,他们才明白,彼此误会了彼此多年。

从前,最后一次见面,至少是突然,没有说再见。14年后的今天,他们非常清楚,从这里出去是一种告别,就像死人一样清楚。

半生缘读后感 篇8

道不尽的悲凉,说不尽的无奈

“我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就像红绿的配角,是强烈的反差。

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这是流传甚广的张爱玲的美学宣言。

《半生缘》似是解释她的这句话的最好例证。逐字逐行的读下去,心中的悲凉与无奈便会增添几分。

《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十八春》,是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几部长篇**之一。它主要讲述了顾曼桢、沈世钧、顾曼璐、许叔惠、石翠芝等男性志愿者半生的爱恨情仇,讲述了一个平凡而悲伤的故事。最初看到《十八春》这个书名时,总觉得它过于俗套,而当我看到**的第一句“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

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时,我便不得不佩服张爱玲这个女子,“十八春”这个名字真是起得恰到好处。曼桢和世钧的爱情经历了18年。它耗尽了一个人所有的青春。他们是一生中唯一相爱的人。经过这种爱,他们将无法再爱。

我被这个名字深深吸引。

我这个人读书总有个古怪的习惯,便是我很少会因为主角的经历而长吁短叹,我反而更加同情配角的悲欢离合。《半生缘》中真真被我怜惜的,并不是曼桢,而是曼璐这位女子,她的命运或许比曼桢更可怜。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我想这用来形容曼璐是再合适不过的。

曼璐曾经也如同曼桢一般温柔善良、单纯可爱。但由于父亲早逝,只有老奶奶瘦弱的母亲和几个年幼的孩子,因此养家的重担不得不落在大女儿顾曼璐身上。在20世纪初的旧上海,一个没有知识、没有办法、只有竞争心和一个好皮包的人别无选择。

在尝试了各种工作之后,她只能选择向命运和破碎的社会现实低头。于是十六岁的顾曼璐被迫当了舞女,可做了舞女的便没有那么干净了,她被那些商人包养,成了旧上海一位有名的交际花。原本小时候曼璐是订过亲的,她与青梅竹马的豫瑾彼此相爱,本来是可以有着美满的生活的,可是她做了舞女后便退掉了这门亲事。

年华将逝,想要金盆洗手的她只好草草嫁给了贫穷好色的投机商祝鸿才。家人为她松了一口气,以为她终于找到了家,但马努真正的悲伤才刚刚开始。祝鸿才娶她是因为贪欲,也正是因为他的贪欲。结婚后不久他久发财了,这使他厌倦了曼努。

咄咄逼人的马努无法忍受祝鸿才对她的无知,马努无法生育的事是给他们的婚姻蒙上了阴影。祝鸿才开始在外面找别的女人。祝鸿才是曼璐最后的依靠了,她别无他法只能选择挽留住丈夫,曼璐开始将借腹生子的**念头伸向已与沈世钧有婚约的妹妹——顾曼桢。其实曼璐是羡慕曼桢的,甚至嫉妒更多与羡慕,她嫉妒曼桢拥有着世钧对她的爱,她嫉妒祝鸿才只是见了曼桢几面便对曼桢念念不忘,她嫉妒豫瑾来上海时同曼桢的熟络与自己却格外生分。

最让她嫉妒的是,曼桢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干干净净的女子,而自己却已年老色衰,还有着一副被多少男人玷污的空皮囊。留住丈夫的念头和对曼桢的嫉妒是她做出了这个疯狂的决定,她装病骗曼桢来祝公馆,帮助祝鸿才糟蹋了曼桢,囚禁了饱受侮辱的曼桢一年,在世钧来祝公馆找曼桢时故意误导世钧,告诉世钧曼桢变心了回乡下和豫瑾结婚了。她亲手毁掉了曼桢的幸福。

可是曼桢生下的孩子并没有保住她破碎的婚姻,曼桢生下孩子与她决裂后不久,她也因为肠痨病,在绝望和自责中过世了。。。这个女子一生的苦难就此结束。

很多人可能会对曼璐的自私和恶意感到愤怒,但曼璐的悲剧不仅是由贫穷的家庭和贪婪贪欲的丈夫造成的,也是由当时黑暗扭曲的社会造成的。封建思想对人民的禁锢,使曼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人民的白眼。当时的人们保守却残忍,曼璐为家人做出了牺牲,可是亲情对祖母和母亲来讲远没有温饱更来得重要,最后甚至连她的祖母和母亲也觉得她是肮脏的是令她们羞愧的,曼璐珍视的家庭并没有给她她想要得到的温暖。

在曼璐年纪大了,有了想金盆洗手老老实实找个男人把自己嫁了的想法后,她清楚的发现一个让她痛苦的事实:她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因为稍正派的男人都嫌弃她,鄙视她,那些男人不过是逢场作戏,当初追曼璐时,哪个不是花了大手笔讨曼璐开心的,可是一旦谈婚论嫁,他们立马嫌弃曼璐,他们想要的妻子必然是正派贞洁的女子,谁也不愿意娶个不干不净的交际花回家。无奈的吕男儿只好嫁给了穷苦好色的祝鸿才,为她婚后的悲惨生活埋下伏笔,甚至把她引向歧途,酿成悲剧,成为仇恨和排斥的对象。

马努的悲剧是由黑暗而冷漠的封建社会造成的。她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虽然我无法说爱她,但是我怜她。

半生缘读后感 篇9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是在一个闲暇的午后,我坐在沙发上细细翻阅着《半生缘》这本**。那时,阳光正好,明晃晃地铺陈在地板上。我把**一路翻看下来,各色滋味停驻心间,仿佛只有文字才能排解。

**是张爱玲一贯的琦丽文笔,选择了用典型的倒叙式开头,就像是回味过去的故事,用那样特有的回忆的调子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对那“一切哀乐都经历到了”的三年五载的追问。于是,时间流逝所带来的荒凉感,油然而生。倘若没有被姐姐算计,曼贞的一生应当是平静而幸福的,她可以和世钧相守,结婚生子,相伴老去。

可是,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动荡,谁也无法从它那里得到安稳、得到平静。所以最后,当生活的残酷向她迎面扑来的时候,她有过挣扎,有过死一般的绝望,却依然是无济于事。顾曼贞的遭遇,让我很是难过。

在这样一个时代,她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女人,遭受着亲人的盘算,心爱的人的离去,命运的戏谑。即便她多么聪明,多么可人,可是她还是被囚禁与大环境中,无法脱身。在这本书里,文字和句子读下来,让我感到一种凄凉徘徊。

人就像是代的棋子,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拥抱自己的爱情。人的力量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而爱情,更是脆弱到不堪一击。

就像书里描述的那样:在曼桢受害的时候,正在她与世钧闹抵触之时,此时又恰值张慕瑾来上海办喜事,世钧苦寻曼桢不见,弄得疑云密布,加之,曼璐又将他的定情戒指掷回,顾家突然搬走,遂致世钧彻底扫兴,以至于抛掉旧爱,另娶他人。相爱的时候,曾经那样地炙热。

仿佛天荒地老、海枯石烂都无法把彼此的深情湮没。可是当爱情遭遇搁浅的时候,人的本能又促使我们在不自觉中选择了放弃。怎样的话题才会是永恒的?

爱情自然不是。可是当我们试图去剖析书里的亲情,我们会发现:亲情同样是满目疮痍,冰冷至极的。

更不用说顾曼璐妻子的势利和胆怯了,顾曼璐是个十足的悲剧人物。她的欢场人生,逢场作戏,不露真情,也许她是一个冷漠刻薄的女人,所以才会对亲生妹妹做出那么不齿的事情。

事实上,利益是最最蛊惑人心的东西,它让人丧失理智,抛掉原则,不顾一切地对它趋之若鹜。倘若没有“利益”这个词在**里纠杂,也许,结局就不会那样地伤感。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最后,顾曼桢终究成为了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人,她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有着先进成熟的思想,所以最后,她积极响应政策去了东北,并且,与张慕瑾重逢。

至于他们的结局,张爱玲用低调的语气带着。但是我们都知道:他们终究会在一起。

经历了这么多人事的起伏,他们已经看透了命运的无常。能改变的,就改变。改变不了的,就隐忍着顺从。

如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精神越来越贫瘠。环顾四周,人们为了利益不断放弃许多珍贵的东西。爱情也好,灵魂也罢。

实在可惜。这样的情况,倒确实像三十年代的上海。这么多书籍里,我对《半生缘》的钟情,大概就是因为我和张爱玲都处于这样一个价值观有些畸形的时代。

所顾虑的,甚至是所担忧的,都是相同的。不是每一次付出,都能得到想要的回报。我们唯有不断地强大自己的内心,真正意义上地做到“宠辱不惊”。

只有这样,生活才会更显希望。悲观地说,我们是最卑微的棋子。我们命中注定要结束。我们无法选择出路,也无法坚持自极的幸福。但人生,终究会成为一本难读的书,有悲有喜,有聚有散。

我们失去的,也许只是某一截人生,所以,我们绝不能自暴自弃、醉生梦死。

半生缘,半生的缘分已尽,半生的哀苦也已末了。在下一个半生里,所有的故事都将会被镀上喜悦的色彩。岁月会记住我们的艰辛,它就像一颗珍珠,圆而痛苦地躺在我们的旅途中,经历着悲剧性的蜕变,最终给我们一个繁荣昌盛的生活。

一切,都将会变得极有意义。多年往事,再回想起,已是风轻云淡,微笑而过。

半生缘读后感 篇10

冰冷的字句又夹带了一些人性的温暖,爱情的甜蜜。但整体来说还是残酷的:当时的社会,思想禁锢,经济发展,政局动荡。加上人心险恶,顾曼桢、沈世钧、顾曼璐、许叔惠、祝鸿才……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悲剧的人物。

我最感触的两点:①文章中每次提到人死亡的时候,都是那样的轻描淡写,好像这个人死的举足轻重一样,比如曼璐的死,招弟母女的死,……死亡都是拖他人之口不动声色的告知读者。人命低贱到了极点。

②时间是一个恶魔。它在段时间内给每位主人公创造了非常浓情蜜意的爱情经历,给了每一位人物一个生活的希望和向往。后面真的是“前面有多好,后面有多惨”。我最意想不到的是曼桢的态度,命运不断泯灭她的希望,甚至对她百般折磨,亲情,爱情,友情,但她从一而终都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个十足十的女强人!而读者只能不甘心这多舛的命运,咒骂当时的社会。其实,现今社会的现实情况,也不过如此,现实、时间,总是会遭人唾弃。因为我们除了时间,已经没有问题了。

半生缘读后感 篇11

情犹在人已“亡”

与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接触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电视。当时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半生缘》不知道惹红了多少人的眼眶,林心如版的顾曼桢让多少人心碎,蒋勤勤版的顾曼璐又让多少人想恨却恨不起来。后来我真正接触了这本书,《半生缘》作者张爱玲。

我不禁想到作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感情,才写出了这半生的情缘。

半生情缘,尘缘而已,只是依偎于尘埃落定时,生命的轮回中。有太多的巧合和误会,爱的迷茫和疏离导致演绎出各种遗憾的人生。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世钧和曼祯是同一家工厂的恋人。曼祯早年丧父,家里的生活全靠妹妹曼璐当舞蹈家。后来曼璐沉醉于糜烂的灯红酒绿生活,失去了节操,当了妓女,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

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种怨毒的心态与夫合谋,令其**了妹妹。曼祯为姐姐和姐夫生了一个儿子,却毁了他对世钧的爱。

我妹妹死了。得知世钧结婚后,面临撞车事故的曼祯选择了和姐夫祝鸿才结婚。十多年后,世钧与曼祯再度重逢,当世钧希望再续此段半生缘时,曼祯却静静的向他诉说此情不再,并且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姐夫结婚已是难改的现实。从前,怕是回不去了。

我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一般读文学作品或者看电视剧感人之处都不会潸然泪下,可是当我读到曼桢对世钧:世均,我们...回不去了...

这是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对深爱的人说出的话啊。对你的爱还在,但原来的人已经不在了。相识,是一种缘;分离,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

世钧与曼祯终又分开,几次命运的捉弄,几次擦身而过。也许,他们注定只有半生的爱,却要用一生的爱去回忆。他们虽然只有半生的缘分,却有一世的情分,这是何等高尚的爱情啊!

可惜的世这种爱没有基础。 它一一消失在当时的系统中,也消失在当时的世俗中。 真遗憾!

他和她踏进了命运的迷宫,踏进了现实的泥潭,却错过了。认识的时候,相爱的时候,分开的时候,连代价都没有计算过,喜欢的时候,怨恨的时候,都那么不顾一切。曼祯,一个有新思想的女性,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一个对爱执着的女人,却一再被现实所逼迫,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俗世里的寻常爱情常不似童话里王子与公主般的完美,它的美在于那一声叹息,在于那时间的积淀后升华出的美丽的回忆。曼桢与世钧十八年后重逢,却再不能回去,留下的只是一行清泪与满身伤痛。然后各自走入人海,不再回头。

往事如烟,旧爱如梦,随风而逝。所有的美好,悲伤和痛苦在残酷的时光中都流失了。现实的残忍只留给我们一声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中的曼桢她是那么的坚强,贫困的家庭,失意的爱情,姐姐的陷害,母亲的不解,姐夫的残害,命运的安排,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无情打击着她。有这样一段文字是狠狠地扯地人心生疼生疼:”春天,虹桥路祝家的那一棵紫荆也开花了,……曼桢,那时已经被关了好几个月了吧?

然而,世均对此一无所知。他们分手时仍很生气。他甚至认为曼桢是因为愤怒而故意失踪的。曼桢**了,但是怀孕了。她不再哭泣,不再挣扎。她现在总是那么迟钝,有点麻木。

我估计,大家都把她当成真正的病人了吧。坐在那里,太阳晒在脚背上很是温暖,她因为和这世界完全隔离了,所以连这阳光照在身上都觉得有一种异样的亲切的意味。她现在倒是从来不哭了,除了有时候,她想起将来有一天跟世均见面,她要怎样怎样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他听,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好像已经面对面在那儿对他诉说着,她立刻两行眼泪挂下来了。

” 难以想象那么单纯柔弱的她是如何在面对。在**的最后她应该是心凉了,这样认真的爱情,分开也就分开了,还是照常要生活,娶妻生子,受了多少苦也要硬撑下去,嫁给自己曾经分外厌恶的人也成了情理中事。那么多凄凉事,凭谁的心胸也是不得承载的。

人生,一旦上了一条路就得不停地往下走。为了生活她只能选择和祝鸿才这个毁了她所有幸福的恶人在一起,就是这样的选择才让人看了有更心痛,事情的结局越出了人们的可以想象的范围,而张爱玲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用最冷静的文字告诉人们这才是现实与生活的本质。

其实,我真的很讨厌沈世钧。我不得不说,他懦弱的性格是不热情和执着的爱。若是他对足够强烈的爱着顾曼贞,那么他就不应当那样轻信曼璐的那些欺骗他的话。即使他真的相信,他也应该去见曼贞。

试想,曼贞曾经那样的对待他,什么可能连见他一面都不肯,而把戒指给她姐姐,如此绝情呢?因为沈世钧性格不够坚强,所以才轻易放弃了继续寻找曼贞的决心,而又那么快的与别人结了婚。他对曼贞的爱,即使是要结束,也必须亲自见面才能说清楚。

如果沈世钧想一想,他应该会发现,在找不到曼贞的时候,一定发生了什么事。可惜他放弃了!他没有多少抱负,被曼露蒙骗,屈从于家人的安排,最后成了最普通的一介市民,娶个老婆-----虽然这个老婆他自己未必喜欢,生几个孩子而已。

我们常说“缘分是天注定的”,可又有多少爱是依照缘分而来的?又有多少人愿意为缘分而等?命运,这东西,猜不透,看不透,错过了,就这样过去了。

人生如戏,看戏的人围得密密麻麻,她依然觉得孤单,即使是喜剧,她也能从别人的美满中看出泪花来。他用前半生换来了命运,却失去了后半生。

最后的最后,世均和曼桢相见了,可是已经回不到最初的起点了,他们有了比对方还要的情谊还要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家庭和责任。所以,两个相爱的人只能擦肩而过。

情犹在,人已“亡”。

半生缘读后感 篇12

张爱玲的作品。还是离不开上海、小市民、红尘、妯娌小勾心斗角。这故事的主角是曼桢,但曼璐的存在才使得故事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她才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抨击当时大上海的社会我想我是不够资格的。沈顾得爱情的出现无非是日久生情,两个并不出众的人物相互吸引着对方并相爱。一起上班吃饭、周末看电影出去玩、亲吻、相互鼓励扶持,这不是普通小情侣间的简单幸福吗?半生缘,他们之间的缘分也就仅仅半生而已。叔惠与翠芝的缘分也只有半生。奈何人生变数如此之多,本是相爱的两对最后却是各自鸳鸯单飞,所有的一切出现得那样具有戏剧性,正当曼桢世钧的爱情出成正果之时,曼璐挽救婚姻的想法萌生了,豫谨也即将结婚,姐妹亲情最终也敌不过内心的不甘。

曼桢是那样善良坚强而骄傲,即使她嫁鸿才后,也依旧忘不掉当年耻辱,善良的人在被最亲密的亲人背板,被最爱的人错过时,再纯真开朗的人也将变得冷漠阴暗。在小说中在描写她未经受曼璐的诡计时,即使生活艰苦,身形消瘦,但依旧面若挑花,对生活的美好有着无限憧憬,在遭遇亲人的背叛、恋人的抛弃、身体的侮辱之后,精神大受折磨,形如枯槁,面无血色,眼睛也因为对生活毫无憧憬而显得恍恍惚惚。她的骄傲,许是她对世钧的爱是如此坚定,使得她对封建传统的观念做出反对姿态拒绝她母亲提出的跟鸿才结婚的请求。

爱情于人不是必需品。世钧在遭受曼桢的背叛后,哀莫大于心死,周旋于几个女子之间,以此慰藉受伤的心灵,娶了当初自己所厌恶的翠芝。没有爱情,他也可以活,而且也可以活得好。世事难料,不讨喜的青梅竹马最终成了陪伴自己一生的伴侣。婚姻最初的产生是可以没有爱情的,世钧和翠芝的婚姻不正好验证这句话?翠芝爱叔惠,世钧爱曼桢。这个世界单纯美好的爱情最终往往不能长久,这是中国的传统社会所致。即使当初世钧跟曼桢要结婚,阻碍他们的将是门当户对等等传统观念,婚后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并不一定会出现。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曼桢要融入到沈家实属不易,但这个结局定是比书中的结局好。

所有的一切都源于曼璐的婚姻不美满,故事的转折点就在曼璐装病实施她蓄谋已久的计划时。原本所有美好的大团圆结局就这样大逆转。

最后,世钧与翠芝的婚姻生活顶是幸福的,无可厚非。从戏开头至结尾,不幸的人始终是曼桢。半生缘起于工厂而灭于饭馆。曼桢的日子就要幸福,而世钧的幸福正在延续。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1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