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职业调研报告 >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

最新职业调研报告

职业调研报告。

众所周知,实践是获取收获的关键,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报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频繁的一部分,它的内容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题性的。您是否积累了许多与报告相关的范文?如果您正在寻找优秀的文章,不妨阅读一下“职业调研报告”,相信它将让您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职业调研报告 篇1

        文章标题: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1.现状分析1.1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工作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1.3存在的主要问题1.3.1近十年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3.3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

职业调研报告 篇2

●良好的师德是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内在动力,是挖掘教师潜能的不竭源泉。    ●要像抓安全、抓质量一样抓师德。抓师德就是抓安全、抓质量。    ●我市这么庞大的教师队伍,还没有推出一个重量级的、在省市有影响的师德典型。不是我们的教师不敬业,也不是诸城的土壤不适合典型成长,而是缺乏发现、选拔和培养。    ●实施师德培训工程,通过开展系统的师德建设活动,使广大教师在活动的同时接受教育,挖掘潜能,提高质量。        2月17—25日,根据局党委的统一安排,由督导室、政工科、职业成人教育科组成专门调研组,先后到城区、乡镇不同类别的9处高中、初中和小学,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广泛与一线干部、教师座谈、交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查阅了教育局信访办公室、联动办公室近两年社会各界反映的材料,对我市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成效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专题调研,基本了解了我市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有计划地举行“双学双禁”、集中教育整顿、行业作风整顿、“讲师德作师表树正气”、“六比六看六反思”、颁布“禁酒令”等一系列师德教育活动和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全员培训”,全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尤其是经过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和调动起来,使命感、责任感普遍增强,教师人人争先恐后,争一流成绩的浓厚氛围正逐步形成。        (一)广大教师敬业爱岗,争创一流教育质量        目前我市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尽职尽责,早出晚归,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诸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诸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人群中,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是高的,这一点早已为社会所公认。全市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秀、事迹突出、在学校和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的模范教师:        西郊学校教师叶汝新,今年已58岁,早已过了提前离岗年龄,但由于学校缺教师,他自觉自愿留校任教,担任初中毕业班的数学课和班主任。多年的劳累使他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双腿疼得厉害,但他从没误过一节课,从没在家完整地休息过一天。他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学生病了,他掏钱买药或雇车陪上医院;有的学生因家庭变故上学有困难,他掏钱资助,近年来仅资助学生一项他就拿出了800多元。对待教学他一丝不苟,对早已驾轻就熟的5000多道习题,每年他总是一题不落地仔细做一遍,并主动承揽了毕业班几乎全部测试题的选题任务。多年来他的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其中2002、2003年连续两次获全市第一。有一个班的数学成绩全校倒数第一,教师们认为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差,去年暑假后学校调整他任这个班的数学课和班主任,两个月后的统考中该班的数学成绩一跃成为全校第一,以后的两次考试仍然是如此。近年来他任班主任的班级有5人获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11人获全国二、三等奖,9人获全省一、二等奖。在他的带动下,数学教研组、全级部乃至全校的年轻教师人人争先恐后,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稳步上升。        繁华中学教师张则玉,一心扑在工作上,舍小家顾大家,18年内请的病假不过3天。不管接什么班、教什么课,都能取得一流成绩。辅导的学生有4人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一、二等奖,他教的学生有近10人考入清华、北大,1人考入人民大学,1人获得全省高考状元。2001年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是全市高考上线人数最多的班,且有1人获得全市文科第一名,1人获得第五名。现任班主任的班级,在上学期期末统考中上线人数列全市第一名,所教数学课的成绩在全市同类班级中列第一名。        密州学村教师臧运莲,母亲生病住院,她都没请一天假,没耽误一节课,晚自习下课后到医院陪床都带着学生的试卷在病床前批阅,致使自己也累病了,但她忍着病痛上课,2003年高考一结束就住进了医院,她任组长的高三生物组全体教师工作能拼上、豁上,在2002—200

职业调研报告 篇3

虽然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本人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但是我们认为更多的原因则在于高校。就目前情况来看,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不强的高校之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不强。在我们所调研的六所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常体现在校领导的口头、总结报告的纸上、教师的讲稿中,“重形式,轻实效”。在实际工作中则是投入不足、师资不强、模式单一、方法简单。

(二)高校专家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缺乏。在所调查的六所学校中,个性化的辅导比较欠缺,其成因之一就是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各高校专门从事生涯辅导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很少,从事职业生涯辅导的人员或者是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临时担任,或者是学生工作人员和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使他们无法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地进行涯规划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因此,不能很好地向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咨询服务。

(三)高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和有效的操作模式欠缺。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科学,缺乏针对性。不仅如此,由于各高校还没有很好地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面向市场、内外结合、整体联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还未形成,因此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操作方式基本上都以课堂教学和大班讲座为主,而以个别咨询为辅。

职业调研报告 篇4

围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我们对深入开展实地调研,了解职业教育基本情况,分析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x人,其中高一年级x人、高二年级x人、高三年级x人,共x个教学班。开设园林绿化、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专任教师x人,本科以上学历x%,高级职称教师x人。为补齐我区职业技术学校短板,建设达标中职学校,根据统筹安排,在新建城附近划拨土地x亩,用于建设一所达到省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的现代化职业学校。大力推进职教改革,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今年秋季学期,按职普比5:6制订和落实招生计划,并为省、市职业院校输送x余人。推进产教融合,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进一步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布局,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淘汰不合时宜的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与华邦园林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实习就业合作,并正在与乾瓦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洽谈学生实习就业合作事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x县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专业人才“引进难”。职业学校难以引进硕士研究生到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在同区域同等条件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一般偏向到普通高中任教。技能型人才引进通道不畅,学校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缺少政策保障机制,真正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无法入编进入学校从事专业技能教学工作。

问题二:校企合作“缺深度”。县内缺乏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集群,学校依托东西部协作主动对接广东等沿海地区优质企业、头部企业不足,部分专业缺乏就近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比如,与县内主导产业白酒产业的产教融合度低,白酒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地方企业招工主要通过社招、劳务派遣等模式,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用工量较少;多数地方产业无法支持实训基地共建和学校教科研工作。

问题三:培训资源“不集中”。目前,全县的职业培训资源分散在人社局、农业农村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经贸局等部门,多数部门不具备充分的师资、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和技能等级鉴定资质,培训资源往往流失到社会培训机构,培训质量得不到保障,难以形成集聚效应,资金使用率较低。

问题四:激励机制“不健全”。还没有牢固树立“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理念导向,职业教育各类技能大赛激励机制不健全。比如,x职校每年组织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师生均超x人,获得省市优秀技能指导教师的每年均超过x人,但是没有设置专项激励机制。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提高职业教育整体水平。

(一)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柔性管理机制,探索实行“员额制”补充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推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机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财政经费。

(二)大力支持开展校企合作。

支持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示范基地建设,将“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政策落到实处,对纳入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范围的试点企业,抵免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各地出台职业学校与地方产业协同发展的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三)整合培训资源。(实用文书网 wWW.WeI508.cOm)

落实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以职业学校为主体,成立县职业教育中心,统筹整合全县职业培训资源,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发展机制,提升职业培训质量。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培养培训企业紧缺人才,形成县域(区域)职业培训资源集聚优势,推动职业培训提档升级。

(四)健全激励机制。

完善允许职业学校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对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师生进行表彰奖励,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

职业调研报告 篇5

永昌县职业中学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调研报告 我国目前的人口13亿多,约有9亿农村人口,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严重的制约了我国农民的增收致富,教育发展不理想,资金不到位,农村失学率一直高于城市,城乡结构不合理,城乡居民财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不能让我们的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为贯彻落实《中共永昌县委关于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方案》(县委发【2012】15号)以及执行《永昌县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方案》(永教字【2012】80号)文件精神,落实联村联户干部任务,是达到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脱贫致富的目的。

一、基本情况

(一)梅家寺村基本情况

梅家寺村属焦家庄乡管辖的行政村之一,全村共辖9个村社,554户,2180口人,总耕地面积3880亩,人均1.8亩,上年人均纯收入5721元。该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畜禽养殖和劳务输出、个体经商为主,92户种植塑料大棚;31

户建有养殖暖棚;建有卫生室和文化活动室,电视电话普及,77户从事个体经商。村内道路硬化4.6公里。上年有2150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43人参加了农村养老保险,110户人家常年在城镇居住。全村共有贫困户数98户,294人。

(二)帮扶对象基本情况

根据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县教育局的工作安排,学校安排11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和17名教师直接参与联村联户行动,共联系梅家寺村39户困难群众。该村致贫原因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是信息闭塞,很多农业信息不能及时了解;三是农村致富能手少,科技力量跟不上,缺乏新思路新方法;四是个别家庭由于老弱病残障的原因,经济收入来源少,致富难度大。

(三)工作进展情况

3月8日,我校主动出击,前往乡政府和梅家寺村开始对接工作,一并落实联系户。继3月9日县教育局召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动员大会之后,我校于3月10日上午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午召开了动员大会,学习、领会和传达了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和相关文件的精神实质,统一了全体教职工的思想认识,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行动实施方案,研究部署了现阶段工作,抽组专门人员经办具体事务,把“双联”行动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

3月12日、13日在校长、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分期

分批深入联系村焦家庄乡梅家寺村39户贫困户家中,进行细致地调查摸底后,与之一一签订了帮扶责任书。

根据联系村和联系户的实际情况,和村干部一道,探讨确定了初步的帮扶计划,并在第一时间为联系村送去了3000元的扶持资金。3月23日,28名联户干部为38户帮扶户送去了价值3354元的化肥78袋,缓解了他们眼前最需解决的春耕难题。4月10日为帮扶户送去了价值2000元的水泥五吨;5月17日我校全体教职员工为梅家寺村文化站捐赠图书1025本,给村民送去了精神营养,真正体现了上级部门的送文化下乡政策。

常言道:“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执政为民,说到底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利。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进村入户,走到群众当中去,接接地气,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以脱贫致富。甘肃省委决定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正是加快全省脱贫致富步伐的实际举措。此举,一定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我们必须看到,“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握节奏,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保持工作连续性,一步一个脚印,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帮群众脱贫致富,否则就成了“应景之作”。为确保“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扎实开展,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重视,集中精力安排部署,可以通过集中辅

导和讨论交流的方式,认真学习理解惠民政策,对难以把握和有疑问的地方,集中联系咨询相关业务单位,努力做到把政策吃准吃透,做到准确理解,灵活应用。有些干部“进村入户”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人到位了,心思和精力没有到位。虽说该看的地方看了,该去的地方去了,就是发现不了问题,对基层的情况若明若暗,心中无数;有的下去指手画脚乱指挥,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给基层添了乱,引起群众不满。

二、实施了走访纪实制度,联户干部将走访时间、走访对象的基本情况、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等,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开展好联户走访工作的“参考书”。

三、真心实意做好事。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着力点,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群众中的各种思想问题,往往与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不解决实际问题,思想问题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公仆意识,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服务群众,千方百计谋民利、造民福,真心实意排民忧、解民难,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多办好事、多办实事,才能真正感召群众、凝聚群众。

四、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首先必须从心底里视群众为亲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当前,群众主要的意见,集中反映在“门难进、人难见、事难办”。要充分发挥这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的优势、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解决矛盾,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群沟通主渠道的定位职能和运

作方式。真正把群众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怀着赤诚之心、赤子之心,主动和群众接触、主动与群众交流、主动向群众问需,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认真解决好他们的实际困难。

五、紧紧依靠群众。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领导者的思想是否符合实际、作出的决策是否正确,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最具体。要坚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甘当学生,问需于民,善于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觅得良策,真正使群众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善于向群众学习,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尊重群众、相信群众、帮扶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六、积极引导群众。坚持既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又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方法,因势利导,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职业调研报告 篇6

文章标题: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1.现状分析1.1我国职业卫生现状分析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为:1.1.1我国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广泛,从传统工业,到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都存在一定的职业病危害,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数以亿计,职业病防治涉及三十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种。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1.1.2我国职业病发病形势严峻。近十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呈现明显的凹形反弹倾向。发病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后又呈反弹趋势。其中主要是尘肺病检出率显著回升。截至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581377例,其中累计死亡139177例,病死率22.22%。尘肺现患病人442200例。我国的职业危害主要以粉尘为主,职业病人以尘肺病为主,占全部职业病的71%,中毒占20%,两者占全部职业病的90%。尘肺病又以煤工尘肺、矽肺最为严重,尘肺病患者中有半数以上为煤工尘肺。1.1.3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1.4职业性疾患是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波及的后果往往导致恶劣的社会影响。1.1.5对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网络,但依然存在队伍数量少,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现场技术服务人员比例较低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1.1.6对我国职业卫生投入调查表明,各级政府自1999年起职业卫生投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由于基数低,人均职业卫生投入明显不足,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适应,造成职业卫生监督与技术服务得不到保证。1.1.7自《职业病防治法》分布以来,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得到明确,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1.1.8我国以及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12项配套规章和159项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1.1.9根据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如果不加以干预,到2005年我国尘肺病患者将累计达到60万人,2015年将达到72万人;随着我国入世,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职业卫生必然与国际惯例相接轨;职业病防治必然得到进一步加强。1.2国外职业卫生现状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人权公约、WHO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的职业卫生策略和ILO全球消除矽肺计划的实施,我国职业卫生面临新的挑战。在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不仅职业病发病人数明显低于我国,而且政府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业方式、噪声、职业性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得到了足够的重视。1.3存在的主要问题1.3.1近十年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点数每年保持在70万个点次,但检测企业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下降了近40%,而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达标率则增加到75%。检测企业数的减少和达标率的升高这一相互背离的结果,反映随着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市场化,检测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场所职业危害的实际情况。1.3.2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初逐年下降,1997年降至最低,2000年起回升,职业病检出率在0.4%以上,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1.3.3一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企业生产力低下,设备简陋,无任何防护设施;管理混乱,制度不全;人员整体素质低,法制观念淡漠和愚昧无知等;个别企业无视劳动者健康权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健康权益得不到保护。特别是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多为职业危害严重的职业,其社会保障、职业防护等都难以得到保障,职业危害不可预见因素明显增加,健康影响难以估计和控制。1.3.4在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同时,一些具有风险性的产品由境外向境内转移,从城市和工业区向农村迅速转移,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因素转移非常严重。1.3.5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严重不足。1.3.6职业卫生资源整体效率低,配置不平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不高。1.3.7由于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仍存在盲区,职业卫生标准及其配套能力不能满足执法的要求,地方经济保护等导致职业卫生执法力度不够强。1.3.8职业卫生涉及多个部门,协同机制尚未充分建立。在一个部门内部,也


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机制。
4.3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的协调发展。
4.4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
4.5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让更多的劳动者了解职业病防治常识,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范意识。

《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Ra8



往往有职能交叉,职业卫生决策、协调、指挥不够充分,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1.3.9传统的职业危害尚未得到完全控制,新的职业危害不断产生,对劳动者的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1.3.10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恶性事件有增无减,社会影响大。
1.3.11职业卫生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
1.3.12疾病信息监测系统不健全。

2.需求分析
提出我国职业卫生战略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整体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安全稳定小康社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和经济持续发展、参与世界贸易竞争、建立长效职业卫生管理机制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中毒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需要。

3.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是为劳动者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让劳动者人人享有职业卫生保健。阶段性目标是在2005年基本控制特大职业中毒事故;在2010年煤炭、冶金、汽车等重点行业的职业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全面控制传统的慢性职业中毒(如慢性职业性铅、汞、锰、苯中毒)。2015年基本消除矽肺。
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监察、中介服务、社会监督的方针,强化政府职业卫生监管职能,实现全社会的职业卫生监督,用市场经济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资源。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应针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3.1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保障机制,包括:
依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完善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和稳定的、多渠道职业卫生投入机制,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
3.2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调整对象,调节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按照入世要求,通过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尽可能使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职业卫生标准的可操作性及其可应用性,建立适于我国职业病防治实际需要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3.3将现有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重新整合,整体规划、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相关疾病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及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全面提升急性职业中毒控制信息水平。
3.4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力争突破束缚我国职业病防治的颈口,提高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水平。
3.5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
3.6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场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发挥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用人单位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4.政策保证
4.1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4.2建立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机制。
4.3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的协调发展。
4.4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的职业卫生管理队伍。
4.5通过各种渠道,加大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让更多的劳动者了解职业病防治常识,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范意识。

《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我国职业病防治调研报告。Ra8


职业调研报告 篇7

结果表明:

1、从人际关系、身心体验、生活自理、学习适应、环境认同五个方面能够更好地反应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情况;

2、被调查的新生总体上适应良好,但多将进入大学看作是压力事件;

3、在入学适应的五个因素中,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相对困难;

4、在生活方面,被调查对象主要表现出对现有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失望,还不能够真正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5、在人际关系方面,师生关系淡化而同学关系变得重要,但由于缺乏大学同学交往的经验,人际适应的困难就显得突出。

我们建议应在高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支持与指导体系,着重从学习适应、环境认同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帮助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与互动;对新生,特别是文科学生提供更多更具体的学习适应的指导和帮助。总之,学校和教师应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以帮助大学生完成入学适应这一人生旅程上的重大转折,不仅要将入学适应指导当作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而且应该把入学适应教育作为大学教育本身的目标和内容之一。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01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