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论持久战读后感 >

论持久战读后感合集

论持久战读后感合集

论持久战读后感。

究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才算优秀呢?读作品,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知识。写读后感的基础,就是将自己的共鸣和文章表达的内容进行整理并且记录,在本文中我们将剖析“论持久战读后感”。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1】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原著导读的体会

人文学院社会学五班,江火辉291100520

1938年的6月,在中国革命摇篮——延安,在世界军事战略战术研究领域上诞生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即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在全面抗日战争进行到一周年之际,毛泽东审时度势,针对当时社会各界对中日战争的反映及国内外不同声音,写下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并做出了科学的分析与判断,为了批判社会上流传的两种主要错误思想速胜论和亡国论,毛泽东从国内人民抗日情绪和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客观情况出发,得出“看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战斗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结果必然是中国取得胜利而日本以失败结局撤出中国”,这种战略眼光不是任何人都有的,就连一些爱国人士也对战争前景不抱乐观,他们认为中国与日本的对抗是弱国对强国,封建主义对抗资本主义,其结果是中国会像清**那样输得彻彻底底,可历史事实说明了毛泽东的判断完全正确,中国人民对日本的反侵略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对毛泽东的一些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正确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进性了修正。

书中指出所谓亡国论就是一些人认为中国的**不如日本,经济也不如日本,反法西斯同盟所给予的帮助不如法西斯国家对日本的帮助,所以中国必然会失败,其实这是他们片面的、主观的看法,带有机械主义倾向,没有联系到国际背景和国内局势变化,中国在**方面的确不如日本,**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中国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这些可以弥补**落后的缺陷,在抗战斗争中夺取敌人先进的**不仅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战斗力,还能消耗敌人的物质基础,为取得战争胜利夯实基础。

毛泽东精辟的指出“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是打不起大规模且长时间的战争的,它会为自己的侵略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中日的国力对抗结果是中国超过日本,但很多人会问:“为何在抗战初期日本的进攻会如此凶猛,中国领土连连失守”,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毛泽东认为抗日战争之所以会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带有正义性质的全民族反抗斗争,我们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而是举国之力与日本战斗,虽然在初期国内一些党派有分歧,抗日力量不统一,后面逐渐形成国共两党团结协作的局面,全民族团结一心,发挥出不可战胜的力量。

另一个方面,从政治角度也可以看出日本必败的结果,日本是没落中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会导致国内反战人民的反抗,这会打击**执政的基础,对我们是有利的,反观我们,中国自从共产党执政后,国内政治改革深入人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伴随政治上的开明,经济也发展起来,尽管受到战争的打击,可我们有了自己的民族资产阶级,这对日后的长期对抗是一个优势。

对于速战速决的胜利者,毛泽东认为他们对形势过于乐观,高估了中国的实力,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书中说,中国要取得胜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完成中国的抗日统一战线;二是完成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三是日本人民革命运动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几个条件的成立是要长时间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前面说过日本是衰退的,可由于他的基础原本就比中国强,而且中国的进步也不是一飞冲天式的,所以日本的劣势并不会很快拖垮它的国力,中国的优势也不能迅速拉起来,这就需要时间了。对于那些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的人毛泽东是这样说的“许多人有一种毫无根据的乐观倾向,他们把日本估计过低,甚至以为日本不能打到山西。

有些人轻视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他们对于“在全体上,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在部分上,游击战是主要的,运动战是辅助的”这个提法,表示怀疑。平型关一个胜仗,冲昏了一些人的头脑;台儿庄再一个胜仗,冲昏了更多的人的头脑。甚至某些人在战争形势稍为好转的时候,就准备在国共两党之间加紧磨擦一下,把对外的眼光转到对内。

这种情况,差不多每一个较大的胜仗之后,或敌人进攻暂时停顿之时,都要发生。所有上述一切,我们叫它做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这里不难看出当时国内一些人是没有客**待中日两国实际国力的,如果这种盲目乐观传播广泛的话会导致低估对手从而验证骄兵必败的道理。

可以说《论持久战》的发表是对盲目乐观者的一个矫正,是对亡国论者的批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不是说毛泽东就极力否认中国会战败的结局,在文章中他陈述自己的看法即中国如果不进行全民族抗日,没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没有国际社会的帮助,就不可能取得胜利,我们要认清自身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及时纠正观念上的错误,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弱点,充分运用我们所占的人和地利来牵制敌人,消耗有生力量,最终取得胜利。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毛泽东给抗日战争划分了三个阶段,具体分析了每一个阶段敌我的实力比较,其战略远见是当今少见的,不仅给中**队指明了未来斗争的特点,还研究出对抗的手段,可以说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正是沿着这条路线走的。第一阶段是敌人进攻,我防御;即在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疯狂进攻,我们处于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大的**,所以采取积极防御,在防御是加强战斗力,避开敌人的锋芒。第二阶段可以称为战略僵局阶段;也就是说,敌我力量比较接近。我们已经掌握了敌人的作战调度。我们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对敌人的最后进攻。

第三阶段是恢复失地;即敌人在我们长期的抵抗下失去优势,国力已经耗不起了,而我们在长期的积累中有了足够打败敌人的力量,这是就是进行最后大决战的最佳时期。

总的来说,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体现了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思想家和战略家的先进眼观,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在于军事上,在战略上对抗日战争作宏观的战略分析,提出战略决策,用以指导整个抗日战争,在战术上从微观方面提出有效打击敌人的战术,指导军队切实可行的实战战斗,担当了指导全民抗战的政治纲领和军事纲领的作用。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2】

《论持久战》给予我的启发

读完《论持久战》后,我不禁为毛泽东等一批老革命家在国家危难时的智慧而惊叹。在抗日战争刚刚打响不久,毛泽东等人就在认真、冷静、客观、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力量及其他各方面的形势之后得出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所以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但是由于中日力量对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要取得战争的最后的胜利,仍需要进行一个长期的过程,即进行持久战。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长期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

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作战的主要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则是辅助形式。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描绘的战争进程的轮廓,是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他对持久战的特点,特别是相持阶段的论述,对战略指导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经有一位大师说过,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一些经典的策略其实可以长久的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时,当我们面对现实的逆境的时候,短时间会感觉孤立无援,会感到担心、害怕、甚至绝望,当我们面前的对手无比强大,似乎有泰山压顶之势的时候,此时,掌握智慧的人就会平心静气,从先人的伟大智慧中寻找终极的解决之道,因为不合理的永远是不合理的,可以赢得一时,无法赢得一世。在这篇《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高屋建瓴的看到了整个战争和敌我对比和发展大趋势,提出了非常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用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相对于生活而言,在我们人生的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人生最低谷的阶段,我们需要的是苦练内功,勤俭节约,谨慎低调,同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同学朋友。

当做一件艰巨的事情,相对于自己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己实力的增长也许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而且自己不在乎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实际上,持久战略是所有弱者实现伟大成就的根本指导战略。

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力量并不总是强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很长时间。而做事情的实体正是利用长期的时间实现了实力的积蓄,使自己的实力与事情难度的对比发生了转化。

《论持久战》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不仅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在学习中的启迪——应该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学习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分析认识,承认自己学习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要有长远的目标,确定具体的近期奋斗目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要准备持久战,持久战最中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在8年抗战中取得最终胜利,靠的不是精良的**装备,而是靠毛泽东那深入人心、指导正确的持久战思想。有一句话对持久战的评价是最好不过了:“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

感觉只是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论是解决本质问题。” 读《论持久战》,最关键的还是学习其思想方法,提高自身思维的品质,将其应用于学习之中。我相信通过自我阅读和交流,一个人的素质会不断提高。

伟大毛主席,对于战争发展的准确把握,对于军事战略的准确应用,对于政治的敏感让我们感受伟人的雄才大略,教会看我如何准确把握自己的才能的尺度,准确的定位自己,设立自己的伟大目标。战争虽不在,但是战争中持久不息的精神留下来了,今天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俱往矣,看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持久战”在和平年代里,就是持久不断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过一个完美人生青史留名。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是有主题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不是我们这些人能说的算了的,唯一能说的算了的就是,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完善个人的各项素质时刻准备站在国家、民族需要的岗位上奉献自己,为国家民族贡献一份力。

对个人而言,要有梦想,有目标,或大或小,但是要分清、辨明自己的实力和自己的目标,测量好理想的距离,做好做持久战的准备。并分步骤,分时期,有计划,有目标的完成,切忌好高骛远,自怨自艾,打磨自己的锐气。对于一个普通的我来说,坚持和不停止并不难。只要我每天都有目标,有计划,时时提醒自己。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3】

今日,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很有感触,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在战争阴云最深厚的时候,信心、胸怀、见识、气概真非常人,我辈此生难忘其项背,他的演讲,对抗日战争有指导意义,对今天的生活工作也有很多启迪。

一,要坚持正义。“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如果我们有耐心去观察事物的发展,去反思历史的变迁,正义、进步终将引领历史的潮流,可能我们没有足够的智力去判断复杂社会中的对与错,但对社会有无危害、对资源有无浪费,会不会惠及较多的普通民众,是可以大致看出来的。如果有了这个较为明确的基础,那就认真、长期地坚持做下去,可能会慢一点,可能开始有人不理解,但相信一定会有云开日出的一天,不必气馁。

这是一个方向的问题,不会错的。即使我们为此付出痛苦的代价,也值得。

二,要抓住时机,促成转变。毛主席在回答“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时说,“要有三个条件:

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完成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三是日本人民革命运动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在我看来,就是内部团结和自身力量的强大,还有外部力量的支持,当然敌人内部的矛盾导致的对比力量的削弱也很重要,但主要的是靠自己,也许自己成长得很慢,但一刻也不能停止强化自身的建设,同时,不能放弃对外部力量的争取,自上而下的改革,外因导致的剧变,时时都在发生,没有自身的强大,不是外部条件成熟时无力承载而导致落后,就是在汹涌的潮流中被淹没。

有机会等别人犯错,这是很被动的,也是要把握的,也要靠实力说话。经常看看这三种力量在工作中的对比,就会静下心来做正确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

三战术的灵活运用。阵地战、运动战、游击战,每个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形式,如毛主席在文中讲持久战的第三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阵地防御,由于当时的条件,不能看作重要的,那末,第三阶段的阵地攻击,由于条件的改变和任务的需要,将变成颇为重要的。在这一阶段,游击战仍将通过协助机动战和阵地战来发挥战略合作的作用,这与第二阶段以游击战成为主要形式不同。

”感觉真是将战略分析透了,将战术运用活了。在现代社会,虽不是你死我活的敌对斗争,但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是很讲究的,尤其在有些工作的创新上,最初可能真的只是象游击战一样,重视的是一个一个的点,由点到线,因扩张而导致的利益冲突也就是相持阶段,时间会很长,是最困难的时期,也是转变的中枢,,取决于自身努力的程度,战术上也要向大规模的运动战学习,能迅速地前进和后退,能迅速地集中和扩张,就象企业转型,扩张了还要控制得住,发现问题能及时改变策略,当具备了这种收放自如的能力,便进入了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了,那就上升了一个层次,但还要依靠外部力量,要重视宣传和外交,还有细节的整改,做事时,有战略眼光,有战术准备,则无往而不利。

许多文章,不同时代读,有不同的意义,不同时候读,有不同的感受,伟人智慧的光辉,是我们不断汲取营养,走向进步的源泉。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4】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实践,它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驳斥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说明抗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表明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我对毛主席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很感兴趣。我想谈谈为什么亡国论和速胜论是错误的。

毛泽东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仅仅根据问题的一面和一次的表现,我们也可以主观地把它夸大为一个整体。

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片面的,脱离客观实际的,都只考虑了某个方面的因素并将其放大化,亡国论是一种妥协的态度,速胜论则过分轻敌,在没有客观分析抗战形势、敌我优劣和可能前途的情况下贸然下结论。

亡国论的依据不外乎以下几点:第

1、 中国**装备落后,军事力量薄弱;二是中国一些政党的领导人不愿抗日,被迫抗日,被动抗日,在抗日活动中屡屡受挫;第三,敌人势力强大,长期推进,迅速占领华北、华中的大量领土。第四,我们担心对日妥协的态度和缺乏政治进展。但是,也应当看到,形势也有对我们有利的地方。

从我国国内形势看,我们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积极抗日的党派,人民力量的强大不可忽视,而且地大物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而日本在整个战争中须得时时在其后方作防御战。从日本国内情况看,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封建主义意味着它必须面对国内阶级的反对。现在是发动战争的时候了,正值法西斯国家垮台的前夜。

此外,日本是岛国,面积小,人力、军事、财力、物力都不能满足长期战争的需要。从国际形势看,我们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是对我国人民的侵犯,也是对世界上大多数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对抗。

日本虽然可以得到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国际反对力量更大。所以说,尽管当时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但只能说明在后续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抗日战争会以失败告终。它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取得胜利。

速胜论是一种过于乐观的估计。第一,忽略了日本毕竟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客观事实,我国在当时积贫积弱,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取得迅速的胜利不现实。二是高估了国民党的抗日力量,只看到了他们暂时的抗日一面,忘记了国民党反动腐败的一面。

第三,把过多的希望放在国际形势和外国援助上。第四,他对暂时的胜利感到震惊,有侥幸心理。这显然是一种短视。

亡国论和速胜论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亡国论注重强弱矛盾,把它夸大为一切问题的论据,忽略了其他矛盾。他们只提到强弱的对比,这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把这种片面的东西夸大为一个整体,这是他们的主观性。

但是,速胜论忘记了强弱矛盾,只记得其他矛盾;或者为中国的强项,夸大了离开真实的情况;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简而言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人强大而我们软弱的事实。他们经常抹杀这一点,所以他们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

他们没有勇气承认自己力量的局限性,从而抹去了真理的相对性。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

只有毛泽东能从多角度多方面出发,冷静客观地分析中日两国的客观情况,抓住“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的基本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一时我们占据弱势的现象看到将通过持久战获取最终胜利的本质。另外,毛泽东也能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认识到尽管在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地位没有改变,力量依旧薄弱,日本比过去更强,暂时还能控制其国内的人民,也还能利用国际间的矛盾作为其侵华的工具,但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这些会必然要发生相反的变化。中国将在党的领导下,在政策的支持下,在军队的努力下,在人民的抗日战争中前进。

而国际力量也在酝酿之中。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避免犯与“亡国论”和“速胜论”相同的错误,既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有求胜的欲望,又要立足实际,总结经验教训, 具备全局意识战略眼光,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怠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打一场持久战,取得真正的成就。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5】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下面是作文网xx为您带来的《读论持久战有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读论持久战有感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论持久战》全文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今日拜读,果然是真知灼见,见地非凡。虽然这是一本针对国家宏观形势的书,但也可以作为指导个人应对当前生活的指南。现在我把我的感受记录如下。

一、理智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

《论持久战》这篇经典文章,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却准确地与日后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这正体现毛泽东主席对中外我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的清醒认识。

抗战初期,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很少有人能对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各种奇怪的理论也在流传。

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从纷乱复杂的诸多信息中剥离出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足见毛泽东主席的才华非同寻常。

有人说,社会就像一条河,人就像河里的鱼。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计划具体细致,切实可行

抗日战争初期,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应该用深沟高基、层层设防、层层设防的阵地战,依靠正面决战来对付日本侵略者。这种观点看似激昂,却忽视了敌我力量的平衡。抗战初期,我**民虽英勇作战,浴血杀敌却无法取得战局的主动,原因就在于具体战术计划不符合实际。

毛泽东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

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了人民抗日的正确道路。

现代社会信息资讯发达,各种成功“秘籍”比比皆是,初读起来,满篇皆为大道理,头头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细品之下,才发现都是纸上谈兵,最关键的执行计划往往避而不谈,还美其名曰:灵活机动。让人不觉想起,旧日封建王朝,统治者惧怕百姓造反,讲授兵法的书籍不但严格控制传播,而且将其中关于军队管理的具体措施——士气的激励、战士的训练、阵法的布置等内容全部删去,只留下笼统的大道理,于是造就了大批纸上谈兵之徒。

如果将战略决策比作要攀登山峰,那么战术就是登山的具体计划,例如从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处修整,登顶后是立即下山还是略作调整再撤等等。制定计划时,你应该考虑周全。计划越具体,越现实,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三、统一思想,坚决落实

最好的计划需要执行者来执行。规划越大、越具体,参与实施的人就越多。如果执行者群体不能统一,那么计划执行的力度也应该打折扣。

而一件事的成功率与做这件事的人的执行力密切相关。《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固然伟大,我党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执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视。通过历次整风运动,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严酷的战争考验,铸就了一批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灵活的调整政策,打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这些都为我们党领导抗日战争乃至中国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常说:知难行易。其实,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制定计划固然不易,能够认真去做,保证计划能够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调整方法,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始终不放弃希望,奋斗不止。

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

篇二:读论持久战有感

发表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准备。国民党的腐败和军队的衰落,以及大片土地的丧失,也使一些人对抗日战争感到悲观。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在共产党,也有人有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可以使抗日战争迅速胜利。党内党外有人鄙视游击战争毫无价值。抗日战争的希望在于国民党正规军。

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1.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

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2.“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者夸大了敌强我弱的矛盾,并把它当作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根据;速胜论者则夸大了其他矛盾,而忽视了敌强我弱的矛盾。

他们是战争中的理想主义和机制。

三。毛泽东科学地预言,长期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对比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

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的主要战争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

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战争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描绘的战争过程的轮廓,是一个科学的、反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纲领。他在讨论持久战的特点,特别是在僵持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5.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为了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

这是在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需要实行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日益壮大,由劣势到优势,由弱方到强方,直至最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论持久战读后感【篇6】

我支持中国不可避免的胜利。 如上所述,持久战的本质是消耗战。而中国地大物博,人数众多,从补给的角度来看日本远远不如中国,日本虽然是经济强国,但是物资却无法超越主场的中国。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的100斤猪在中国可能只卖400元,在日本可能卖800元。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在经济上超越中国并非绝对的。当时毛泽东能够很清楚地分析这些问题,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那么,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第二,国民党因为是依附美英的,不叫投降,就不会投降。

第三,其他党派大多反对妥协,支持抗日战争。这三者相互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凡是不想做汉奸的人,都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拖鞋其实很难成功。

此外,除日本的盟国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外,其他都不利于中国的妥协和抗日战争。更重要的是,日本曾经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国人的骄傲也不会允许向日本这样的国家妥协。如果不是当时中国内战和八国集团的入侵,日本怎么能趁势落入陷阱呢?

纵观《论持久战》的内容,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于如何抗战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心里一直有着独到见解,只是碍于国民党的纠缠以及当时共产党有实在太弱才一步步拖下去。读完《论持久战》方能领悟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66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