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模板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模板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完作品,很多人为他的故事情节所感动。我们要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的所有方面。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2024中学周记范本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1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美国建国的历史。“1783年英国承认他们独立之后,美国似乎还是没有‘建国’。依然没有**,没有统一的税收,没有一个**应该有的许多东西,一点也不像一个正儿八经的‘国家’。

”直到独立战争胜利四年之后,美国的各州代表才重新聚在一起,讨论起草一个宪法,以试图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即美国联邦**。“但是,这些建国者们似乎对英国**统治下的前车之鉴尚且记忆犹新,而且深恶痛绝。对于‘****’这个玩意儿依然疑虑重重,他们生怕逃出虎穴又落入狼口,生怕美国人民重新丧失他们刚刚得到的自由。

……他们认为,国家机器自有它运转机制,只要建立起来,它就会成千上百年地运转下去。万一误入歧途,小人物很难与之匹敌。”……“**是可以随时调动包括军队在内的强有力手段的,而人民是势单力薄的;**是由一大批精英组成的,而人民是松散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是可以调动上千亿来自税收的财富的,老百姓手里的小钱是干不了什么的。

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个原来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到了那个时候,再想要‘扭转乾坤’就太吃力了。”读完这段话时,我的感觉是震惊。

这些开国元勋们面对着刚刚打下来的松散的、毫不稳固的江山,想的居然不是如何迅速建立一个强大的****机构来巩固自身的权力,反而在担心**这个机构会剥夺了普通民众的自由和权利,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实在是有点匪夷所思。但现在看来,我真的很佩服这些创始人的先进思想和巨大勇气。他们似乎从不把自己当作新的统治者。他们的出发点是成为这个国家最普通的公民。因此,当他们在不得不制造**这个“怪兽”时,只觉得自己在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

“对于他们来说,有一个思路是非常确定的,他们认为,所谓人民的自由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就是具体的一个一个‘个人’的自由,而对于这种自由最大的威胁,就是一个有组织的、有财力的、有执法权的巨大力量。因此,如果能限制联邦**的权力,如果能在联邦**的巨大威胁之下立法保护每一个具体的美国人的个人自由,那么,抽象的‘人民自由’就已经实现了。”就像70多年前,在北大任教的胡适所说的,“现在有人对我说,为了国家的自由你必须牺牲个人自由,我的回答则是:

争取个人自由就是争取民族自由,解放个性就是解放民族。”鉴于上述思路,他们在起草宪法的同时,决定同时专门制定一些条款来限制**权力、保护个人自由,作为宪法的一部分,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这本书几乎就是围绕着《权利法案》展开的,通过一个一个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国人是如何运用《权利法案》来保护自己,与**对抗的。

“从此由宪法所支撑的美国变成了一个设计精巧的结构,**和人民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这个运转结构也是美国稳定的原因之一:**时时处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它就不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甚至发生大滑坡;同时,人民有了充分的自由,他们有了表达意愿的渠道及宣泄情绪的出口,也就不容易积怨至深从而产生爆破性的破坏力。

”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时常觉得感动,所有的美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些开国元勋们的英明,是他们奠定了美国自由的基础;同时我又感到遗憾,因为我觉得这些美国建国者们的忧虑大多在中国变成了现实,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权力不受制约、不受监督的强大**如何不断上演着侵犯人民利益的悲剧,却无能为力。这时,我才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忧虑的背后包含着多少深意和智慧

这是美国自由的开端,但追求自由的过程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为此付出的沉重代价将一次又一次动摇自由的信念。就像作者说的,“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自由和代价是两个分不开的话题。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看到了自由给美国带来的好处,更看到了人们为了保护这种自由所支付的代价,而这种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几乎让我落泪,“在美国华盛顿的一个广场上,曾经有人发起了这样的一个活动。让全国所有的亲戚,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成为**案的受害者,把死去亲人留下的一双鞋放在这个广场上。

那无边无际的鞋看着是那么触目惊心。有的粗犷坚强,有的华丽细腻,有的柔情柔情,诉说着突然中断的生活。美国人民站在这一双双鞋前面,一切别人对于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枪支犯罪的指责、好奇、嘲笑和攻击,都变得很远很轻,只有这一双双鞋所盛着的一个个灵魂是真实和沉重的。

因为痛苦是他们自己的,是他们为自由选择而付出的代价。两百多年来,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问自己:这是不是值得?

接下来我想谈谈美国的《权利法案》在几个领域的具体体现。首先是美国的言论自由。美国人认为言论自由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这种自由与真理无关。

也就是说,无论你说的多么荒谬和激进,只要你不真正去做,不侵犯他人,就没有人会干涉你。至于这些说法的对错,人们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因此,“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地下的秘密政党,因为不再有这个必要。

‘政党们’发现自己都可以堂而皇之地站在街上,宣传自己哪怕是要求大家起来‘暴力革命’的主张。”书中举了一个电视台拒绝**三k党节目的案例来说明,在美国,过激的言论同样在宪法的保护范围之内这样一个事实,哪怕是最为敏感的种族问题也是一样。接受三k党法律委托的斯蒂芬.

潘弗说,“自由言论就是自由言论,对于流行观点和非流行观点都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把言论分成两部分:可接受的和不可接受的。如果有一个审查制度可以把三k党从电视上除名,同样的制度可能早就把马丁除名了

路德.金的讲话从亚拉巴马州剔出去了。我们必须听我们听不到的。这就是我们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有人仍然无法理解,“有一些人,他们一旦掌权就会扼杀别人的言论自由,对于这种人,也要给他们言论自由吗?”潘弗的回答仍然很妙,“如果你因为害怕一个不自由的时代,因此就不给他们言论自由的话,那么,这个不自由的时代已经开始了。是你自己给他开了头。

”更难得的是,即使是在美国最动荡的60年代,示威游行不断,甚至已经有引发暴力行为的危险,美国最高法院的看法仍然是,“保护个人权利,尤其是像集会自由这样的基本权利,在平静的年代和社会安定的时期,是容易做到的;可是,在社会产生危机的时候,要做到这一点就显得困难得多。但是,恰恰是这个时候,更应该让人民有集会和把话说出来的权利,让他们有机会表达一种和当时正统的观点不同的意见。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2

——由本书引发的关于中国言论自由的思考

高云*** 国际关系学院

十一期间,阅读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对美国人关于自由的追求印象格外深刻。美国人在乎的“自由”存在于方方面面,今仅以言论自由一方面,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在言论自由方面,我们必须首先行使接收信息的自由。毕竟先有听,才有说。在当今时代,网络是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

中美两国在对待外国**的态度上存在一些差异。在中国,一些外国**无法登陆,比如facebook。为何封禁?

原因很简单。我们要防止有关中国和党的负面信息进来。在国外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发表煽动性言论,企图蛊惑人心,甚至颠覆政权。外国**是无法受到中国审查的,于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封禁。

而美国,经查资料,是没有此类限制的。那么,中国为什么认为这些外来语会威胁到朝鲜政权呢?中国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有很强的忍耐力。

造反者往往是被“逼上梁山”,极少有太平盛世百姓起义的。那么我想,真因为几条煽动性言论就来反对**,是几乎不可能的。不致颠覆,但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

在百姓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些对体制的不满,而网上的那些言论,则能与他们的不满相互印证。若放任流言蔓延,那么党的威信势必降低。如果人民不信任党,党的合法性就会被削弱。此时,颠覆政权或许并非不可能。

回到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昭告了我们是有言论自由的。但是我们的言论自由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

有些敏感的话可以对自己的人说,对别人不说,更不用说在公共场合了。当年沸沸扬扬的“老毕”事件,老毕说的那些话当然本就不厚道、不应该说,但对他的处理也反映了我们对言论自由的诸多限制。公共场合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而在美国,无所谓“能说不能说”。只要不违法,想说便可说。如书中所说,“我可以不赞成某一观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观点就不应该发表。

”如书中描述,三k党可以传播他们关于种族界限的思想,而美国人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上对**进行批驳与嘲讽。

言论自由更进一步,则是出版自由。而出版自由在中国相比言论则自由程度更低。曾经听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3

《历史深处的忧虑》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历史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引作用。从中我们深深的感受到历史的博大精深,以及历史中的深刻思考和深切忧虑。

在这本书里,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地向读者描绘了历史的发展,并从中提炼出各种深刻的思考和忧虑。作者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是人类精神发展和文化演进的见证,也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更好地展望未来。

其中,作者提到的一个深刻的忧虑就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过分关注经济,而忽视价值观和文化的发展。这种片面追求物质的时尚观念,很容易导致国家和人民文化、精神的贫乏。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纠正这种片面追求的错误,可能会导致国家和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倒退。”

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非常普遍。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和价值观的发展。在不能抗拒市场经济的诱惑下,我们忙于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而对于精神生活的关注已经淡化。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换取物质上的繁荣,但是却忽略了人类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在长期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许多致命的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历史,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引以为戒。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它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其他的重要的忧虑,如环境的破坏、社会的动荡、价值观的失范等。这些都是我们今天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中去。

总之,通过阅读《历史深处的忧虑》,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历史的沉思和深刻思考,也更加理解了历史对于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引作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历史的重要性,加强历史教育,引导人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文明和人文关怀,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4

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在美国,自由也不是绝对的。

在美国爱丽斯岛的一个移民博物馆里,有一个能够十分形象地说明美国是个移民大国的展品:从一个角度看,它是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是成百上千世界上各个不同种族的移民**。它告诉你,这些人的总和,就是美国。

作为一个移民大国,如果美国没有一套完善而严密的法律体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势必使严重的种族问题雪上加霜。在美国的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里,人们所做得各种行为细节,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法规照看着,将成千上万的来自各方的移民者所造成的无序归为有序。“美国法律的触角几乎伸到每一个角落”对于美国人来说,自由的定义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能够自己去选择为,或者不为,而美国的法律虽然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行为,但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保护个人权利和利益上,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打一些法律的“擦边球”的行为是愚蠢的,因为没必要,因为自己已经拥有足够的自由。

我突然间觉得很悲哀。人身自由不应受到干涉,因为人身自由也关乎人的尊严。人,不指望得到什么,但至少可以拒绝什么。

我们畏惧**的“潜规则”,我们害怕揭露**背后的内幕,我们害怕受到高层的威胁……若是我们做一些正义的事也会受到不正义的对待,那将个人的尊严置于何处?那谁还会为这个社会的正义和稳定勇敢地站出来?一个一味的逃避,一味的掩藏真相的国家,它就像在身上藏着一个定时炸弹,战战兢兢的前进着,等待一个灰飞烟灭的悲剧。

与中国不同,美国不是一个害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你可以看到它民主和自由的阳光一面,以及它的高犯罪率。

它的阴影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无所畏惧。对于美国来说,缺点的存在更是一个大国进步的动力,又何必将此隐藏呢,这个缺点越大越明显,才越能显示出一个大国该有的“海纳百川”的气度与雍容。

这个“不自由”的忧虑,不仅是属于历史的,也属于当下中国的。**以人身自由为刃,威胁我们服从它的权威。在中国社会,自由等于权力。你越怕官场,你的个人自由就越大。然而,这种自由隐藏在罪恶的阴霾中。当我们得到应有的自由时,我们已经有了一只罪恶之手。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5

通过辛普森一案,我也意识到程序正义不仅是公正审判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普通人权利的保障。违反程序正义的证据必须无效,基于这种证据的推论也将被视为没有根据。乍一听,我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以程序正义的名义将证据作废,显然是不利于做出公平审判的,比如辛普森案里各种证据,险些因不符合程序而作废,这就有可能放走罪犯。

但是仔细的思考后,我意识到程序正义恰恰是最重要的,假如没有程序正义,就是给了警察巨大的权力,变相鼓励了警察为了破案而不择手段,普通人的隐私就完全丧失了保障。历史上,英国曾发出通缉令,严重侵犯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合法权益,成为独立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也为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作出了贡献。东德斯塔西对自己人民实施无孔不入的监听,在看似对人心牢牢掌控的背后,却在民众中滋生对东德**的厌恶,促成了东德最后成为历史。

看似多余的程序正义其实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是重要的权利保障,更是在暗中左右这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与未来。

这本书也刷新了我对正义的理解。事实上,正义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从不同的角度,我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日剧《legal high》里所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正义感不过是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对他人的同情心泛滥。司法制度追求的是公平的审判,而非正义的伸张,因此检方并非正义的代表,辩方律师也不是给罪犯开脱的人。

对正义的偏执追求有时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杭州保姆纵火案里保姆被判处死刑确实是罪有应得,但是一则"不判死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评论得到了最高点赞数,这令我感到脊骨发凉,死刑是她罪有应得,而不是为了平息民愤的而做出的审判,很多人总是热衷于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自以为是正义的代表,但他们很多时候反而是对公平的审判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现在网上有许多人在嘲笑莫焕晶的辩护律师,是想出名想疯了,这令我想起了《间谍之桥》里那个为苏联间谍辩护的律师,为什么不能给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辩护呢?公愤不能剥夺罪犯的自卫权。

《乌合之众》里提到群体是有盲目性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通过成为力量的一部分,人们感受到强大,永恒和迷人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屈服,并放弃个人力量和自豪感;但也会从中获得新的安全感,并参与在被力量淹没的骄傲中",同情心泛滥的群众在人云亦云中凝聚成的民愤与正义感,并没有多少由理智分析与专业知识的成分,在干扰公平审判之余,就只能让群众里的每个个体感到自己无比强大与满足。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6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

我是个理科生,平时对历史和政治的见解和接触不深刻,这次通过同读一本书活动能够有机会读到《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个很好的契机,感谢能有这次机会。

林达,根据名字,是一个人,但实际上你不知道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根据他(她)的自我介绍,他本姓丁,妻子姓林,所以他说:“我们夫妇俩,叫丁林也罢,叫林达也罢。

”对于这个问题不再纠缠,根据《我的舅舅》里所说,看一本书,不必在意作者是谁,主要看看书是否有价值。

林达(男)经历丰富,插过队,干农活,放过马,做过街道工人,后来进过大学,偶然的机会出国,还是做机工。出国后,我在农业、仓库、建筑、交通等边缘工作。总而言之,经历丰富,但是又受过正统的、系统的教育。

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写作,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所以,林达写了。

从我的角度来看,首先,这是一本了解深入浅出的介绍美国法律、自由、人权的非专业著作。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就是,连我这种非科班出身都能看懂。

如果仅此而已,那么不看也没什么。

在我看来,他对普及自由和人权,特别是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这本书,平实而有味,这个“有味”指的是,它能使你想一口气读下去。

读完后,我感到头晕,头脑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线索。索性摘抄一部分作为读后感:“美国人认为,假如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能够得到保障,他就是自由的。

可以自由地思想,不必担心受到禁止和压制;可以自由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不必担心受到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必担心受到威胁;可以自由地进行创造,不必担心受到约束;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不必担心家园受到入侵和破坏;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做任何事情,不必担心受到诬陷和冤狱;而且,在这一切受到威胁的时候,可以请求法律的保护,甚至有权利拿起枪来捍卫自己的自由。”这段话是对美国人的自由以及拥有枪支的阐释。

通过阅读,美国人在我心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他们热情勇敢、信仰宗教、执着努力,而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这儿的人民是“五彩缤纷”的,什么样的都有,思想之花四处绽放!很多人的想法和做法,对于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离奇。可我喜欢看到这种文化冲击与融合的美丽。

书中说,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家,“它的人种纷杂、内容丰富,使你感觉它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它常会意外地送你一份惊喜,你在这里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感到失望,但是绝不会是因为单调。”是啊,这就是一个热闹的国家!还记得,林达说的那些“樱花节”、“苹果节”,以及下面摆着的热闹非凡的小吃摊,还有那些兜售自己观点的组织和团体。

我情不自禁地想,我所处的环境,人们的行为和思想高度一致,有时会觉得有点难过。当然,中国文化的优势不可忽视,但我认为在中国一个人确实很可能死于无聊,但在美国,一个人只会无聊至死!

读后感写到这儿,我发现正是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彻彻底底的中国人,是个炎黄子孙,华夏一脉!这个国家的每一根神经都和我密切相关。每当看到美国人的做法和行为,我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中国人会做什么,中国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中美有什么不同?读美国历史,看美国社会,我想从中学习,从中汲取力量,让我们的国家走得更好,人民生活得幸福。当然,我希望我也是一个快乐的人。

是的,这个国家是五光十色的。全球各地的移民的汇集,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类文明的汇集,每天都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思维的火花不间断的碰撞,保持了这个国家两百多年的旺盛生命力。如果一直是一种思维,就必然会僵化。中国古代文明曾经是多么灿烂,但最终还是没落了。1840年,一声巨响,一切都结束了。

为什么?盲目排外,固步自封,在一个自己的世界里洋洋得意,这样的国家只有腐朽。而多元文化的好处就是,“使人们在循着自己的思路走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别人对这个世界还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多一点参照,少一点错误。

自由到底是什么呢?自由不容易把握。自由不是绝对的和不受限制的。这是对权利的滥用。正如霍布斯所说:

“如果我们把自由当作是免除法律的自由,那么,人们就像现在这样要求那种自由也是荒谬的。”自己的自由就是对别人的限制,为了最好的保护人民的利益,这是大家利益妥博弈的一个过程。

美国人追求自由的信念精神,给我很大的触动。拥有自由,对于他们,就像每天要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在美国人心中,“自由永远是象征人类美好的花朵”。

学校拒绝给一个和宗教有关的学生社团提供基金,一个州一所不知名学校的“小事”,可以引起全国的巨大的轰动,因为美国人意识到**开始侵犯人民宗教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在他们看来,“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它一步一步的靠近我们,威胁我们的自由”。这对美国人来说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学校自然会失败。

可是,自由不是你想要就有的,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当你获得一个东西,你必然会失去一些东些作为代价。林达写到,“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做出的一个选择。

而且,这并不是一锤定音的终极选择。” 是的,“自由必须付出代价。”历史的长河,数不清的事件,让我们明白——自由是昂贵的。

为自由付出的代价,不仅是游荡时不冲进别人的私人领地,更是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一切的一切其实才刚刚开始。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7

比如种族问题。美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能够保持现有的稳定,不仅是因为国民素质的提高,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尽最大努力消除种族歧视和不平等。比如书中所提到的百万黑人大游行,美国**没有对此采取极大地打压措施,而是允许黑人自由表达他们的言论、自由地游行。

它可能会带来混乱,但如果它被压制,它会给像美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带来更多的混乱。尽管美国还存在种族问题,但是美国如今并没有爆发种族大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努力地调和。

**不应当是无作为的,也不应当是过分残暴的。**我们要积极改进成果,而不是只注重自己的规律,落实维护自己规律的措施。

为什么美国的法律是人性化的?首先,对公民的保护不是简单的笼统处理,而是考虑到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书中所提及的儿童保**,明确指出打耳光是虐待儿童,当众呵斥也是,明确具体,让公民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彻彻底底保护了。同时,每个人也都明确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了一些不应该做的事情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些都是十分明朗的;而是对于那些执法人员,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让执法人员的执法过程极具可操作性,同时也让违反违规分子无空子可钻,这也是一种人性化。

人性化的法律体现出美国的细心、为人民着想。

在我看来,法律应当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应当做到极为细致,尽可能减少由于本身的漏洞而时使得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在这一点上,中国应当向美国学习,要杜绝把法制建设停留到依法治国”的宣传上这种现象,而是把所作所为落到实处,依照国情仔细修改法律条文,为公民创造真正的被法律保护的幸福感。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仅知道我以前对美国的误解,也看到了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差距。我知道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也许一些适合美国的模式在中国无法生效。但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人民为所有人着想的精神,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美国人民崇尚自由、尊重他人需要的品质。

美国担新的中国也应该担心。只有在失败和纠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寻找新的解决方案,我们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高度。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8

读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一直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身与历史深处。

美国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个自由的国家,生活在那的人们拥有着无尚的自由。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对还是错;可以斥责当权政府,尖刻而大胆;可以拥有自己的枪支,不管你是为了防卫或是行恶。

可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个堕落的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种族歧视严重,在充当全世界人权维护者的同时又严重破坏人权,而当水门虐俘门特工门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切都成了美国是个地狱论断的有力依据。

突然想到一个笑话: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请送他(她)去纽约吧!那是地狱。纽约应该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了,华丽而富有,但同时也充满罪恶与丑陋。这也是美国的真实写照。

林达写过了,美国不是一个善于遮羞的国家,它投出一片阳光,就落下一片阴影。它的全部阴影都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所有的人面前,哪怕你是陌生人。美国的自由、浮华、民主都是属于美国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我们无法消除这些阴影,因为人始终都要追寻美好的阳光。

美国人为了自由、法律、政治制度等付出的代价正是作者的忧虑,而这种忧虑却来自两百多年前的一部伟大法案《权利法案》。是它确立了美国法律和生活秩序的基本,两百年来,所有美国人都小心翼翼的遵循着这部基本大法,因为这部法律在保护着所有美国人的权利,无论当局怎么钻空子,也无法撼动它。

说到这,就不得不谈谈中国的法律了,中国也许是几千年君权至上的律法习惯了,在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明主之后,法律所保护的仍是当权者的利益。我们看到过许多人因为发表反动言论而被动权者以反党反国家的罪名逮捕,却从未见过当权者因批评某些党派、团体而锒铛入狱的。仅在正常人权利这点来说,已有很多的不平等,更不用说其他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了。

很多人在批评美国的巨大贫富差距,而我却觉得贫富差距在中国似乎更厉害,富人们一掷千金,而且更为愿意去国外消费,很多项调查均表明,在纽约最繁华街上房产的拥有者70%都是华人,而出入各种高消费场所的也以华人居多。而中国一些边远地区,饥饿仍然是种折磨,而这种折磨比SARS、禽流感更为可怕。而美国的贫富差距相对要均衡一些,至少那些所谓穷人也能有口饭吃,而且年收入还不低。这样的现象就好比假如一个人需要两个苹果才能吃饱,而一个美国富人和中国富人有大片大片苹果园,谁大谁小暂且不谈,反正一定能供给丰富的生活。一个美国穷人会拥有2-20个不等的苹果,过日子没问题,但一个中国穷人往往只有半个或一个来裹腹。然而并不是说美国就没有真正的穷人,也有穷困潦倒的,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应该是上面提的那样。

换过来想,美国和中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国情不一样,历史文化不一样,只是希望能互相借鉴,兴利除弊,美国让为自由等权利付出的代价减到最少,中国呢,也为自由和权利而奋斗。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9

美国宪法从立法到施行,从历史走向现代,美国民众所领悟到的宪法精神是超乎常人的。“看到美国的自由之后,我们常常说,自由实在不是什么罗曼蒂克的东西,这只不过是一个选择,是一个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义,清醒地知道必须付出多少代价,测试过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后,作出的一个选择”林达先生的这句话令我陷入了深思,在缺少了这样的背景条件的国度,自由的施行能否如此的简单?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度,自由的存在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营造的,一旦有人因为法律的允许而滥用自由,那么,一切的自由最终都会化为乌有,因为人们不可能宽恕一个滥用自由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而他,也注定失去本属于他的自由。

既然我们拥有最宝贵的自由,民主和法治就必须进步。因此,美国人将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司法问题。就个人观点而言,将问题终结为司法问题未必没有好处。在一个“以法为尊”的国度,宪法有着最神圣的尊严,用宪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好不过了。

宪法既然为限制**权力而设立,那么宪法就应该落到实处,如何平衡好**权力与民众利益之间的问题,我想那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美国的民主正是基于他们良好的自由。当人民群众有了严格的守法精神,现实中的民主就不再遥远。

当我们感叹我们的自由不够,当我们抱怨我们的社会不够民主,当我们责骂我们不能做真正的法制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回顾和反思我们所走的道路是否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自由成本?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10

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是他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这本书用书信的形式把作者在美国见闻生动地记录下来.简而言之,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民主,何为法治,这在中国,一个把自由民主口号喊了数千年,至今连宪政都遥遥无期的国度,无疑是铿锵一击。

作者很聪明,从身边发生的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探索美国的法治精神。这里面有因把枪支放在枕头下,被家里孩子用来玩耍而被判刑的父母,有日本学生因闯入他人住宅而被射杀,从而导致外交事故。当然,惊动全世界的辛普森杀妻案。

与在中国寻求稳定与和谐的东方哲学相比,美国人热衷于追求自由,即使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书中有一段写到有人发起活动,把全国所有枪支下丧生的冤魂的鞋子放在广场上,那场面何其壮烈.一双双鞋诉说着那些死去的人的痛苦。

但美国人民宁愿承受将继续下去的痛苦,因为这是他们追求自由的代价。在自由面前,生活是很轻松的。对中国人来说,这永远不会发生。

我们已经服从了。生活比自由更重要。毕竟,这是中国的想法。没有这种对自由的热情,美国就不是美国

你知道,独立战争爆发时,美国人不愿意生活在英国的统治下。中国没这种安然现状也不是中国了。如果中国在美国的地位,势必会搬出“待在山上,不怕没柴烧”的句子

安稳地被统治。

书中最著名的案例是辛普森案。辛普森被控**,而且**在现场还发现了沾有死者血迹的手套。所有的证据都直接指向辛普森,每个人都确信他****了前妻。但是,辛普森强大的律师团找到了**取证的破绽,形势一下子扭转了。最后因为证据不足,辛普森无罪释放。

人们看着杀人犯在眼皮底下走了,但又能怎样,在美国,证据就是一切。尽管杀人犯后来在自传中承认了。

我从这件案子中却发现美国司法不同之处。比如,这个大案的陪审团就是普通人。他们被限制了自由,就好像他们是嫌疑犯一样。

这样,他们就可以远离外界的评论,只根据自己在法庭上的所见所闻作出判断。审判权交给平民,这才是法律真正的实现。让人民做出自己的判断,等于这个正义有着最坚实的基础——人民

虽然这在咱们看来,这不是乱来吗?

还有,美国法庭上犯罪嫌疑人的着装也是有讲究的,必是西装革履.用原文的话说,就算这个人一辈子没穿过西装,为了出庭,他也得去买一套。这用中国话说有点本末倒置了。

一个犯人穿得比法官还漂亮,那还是犯人吗?是,他是犯罪嫌疑人,但不意味他就得跟中国一样,穿个黄马夹,剃个寸头,夹着拖鞋,低着头等着接受审判。这样他在人格上已经低人一等,给人的印象是,他犯罪了。

何来公正的判决?

正是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司法的严谨,钦佩美国法律的权威。在美国,人们不相信**,他们不相信**,他们只相信法律。宪法是他们最好的守护神。

他们将宪法奉若神明。他们觉得权力不能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也导致了一个事实,即美国人民不是最舒适的,而是最头痛的。

新闻监督,人民监督,公民可以随意焚烧国旗。甚至他们的讽刺也成了其它国家无法模仿的艺术。你可以说,美国自然是疑心重重,但选择相信法律永远不会出错。法律是合理的,不会随意改变。最重要的是,它被平等对待。

说到这,不得不提美国宪法,从1787年制定至今,修改次数极少,可见当初的制定者考虑的周到。正正因这稳定,才有神圣。神圣而带来人民对它的信任,尊重。

这对一直忙于修宪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中国人民什么时候能用宪法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当时,中国离宪政还不远。读这本书,感觉五味杂陈。

羡慕美国的法治,崇拜美国的自由,同情他们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最后感到羞愧。泱泱大国,我们还在面对无数为维权而失去宝贵生命的现状。中国的宪政难道一定要用人命搭建吗?

或许,观点太偏激了。但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能走上真正的民主之路。是时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口号了。但愿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11

从《历史深处的忧虑》看美国文化的特征

吴启萌 *** 行政管理

初看林达的《历史深处的忧虑》,以为这仅仅是一部介绍美国法制、自由、人权的非专业著作。但对其书名却是大有不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忧虑呢?况且还藏匿在历史的深处。

这部书是以书信的形式来写作的,全书由十五封作者给“好友”的回信组成,将他对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见解娓娓道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思想不再游手好闲,甚至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去看剩下的部分。

说到美国,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自由、富有、强大,甚至把美国看作是理性人的天堂。但也有人认为,美国是一个堕落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脏的地铁、高犯罪率、严重的种族歧视,同时又士时界警察和人权捍卫者,而中国共产党层出不穷的丑闻无疑给星条旗蒙上了黑。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笑话: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是地狱!也许这里的纽约可以换成美国,这个小笑话也许是美国文化两面的最好写照。

从社会学角度看,美国是文化的大熔炉,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复杂性。在第一封信中,作者说纽约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因为你在第铁里经常听不到英语,而且你可以听到世界各地的任何语言。当“正宗的美国人”常常抱怨他们听不懂一些黑人的“黑人式英语”时,我们又不禁会对所谓的“正宗的美国人”到底指谁产生疑问。

所谓的美国人来自德国、英国、波兰、法国、**、波斯、意大利、西班牙等完全不相关的地方。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生活在不同德国家,保持着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可见,美国文化的形成得益于不同文化的融合。许多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各种文化因素组合而成得。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美国文化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多元性和包容性。

接下来要谈到的一个美国文化特征是不计后果的自由。林达写道,美国不是一个善于掩饰羞耻的国家。当它投下一片阳光,它就会落下一片阴影。美国的自由、浮华和民主都是它的阳光,可是阳光背后,定会产生类似于罪恶、丑陋的阴影来,但他们却无法消除这种阴影,因为人总是对美好的“阳光”趋之若鹜。

在第三封信中,作者指出,被美国人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的《权利法案》的第一条就是:“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一种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及向**要求申冤的权利。

”一般认为,这是《权利法案》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它赋予了美国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而这种言论自由可能是全世界最为宽容的了。美国的言论自由的范围大的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美国人是比较爱国的,很多人会在自己的家门上悬挂国旗,尤其是诸如国庆之类的大节日,有些人甚至常年悬挂。

美国人对于国旗充满了自豪和崇敬的神圣感情。但这一现象在60年代后发生变化,在反越战的示威中,焚烧国旗以表达反战情绪的情况十分普遍,自由派人士认为这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同时在街头随处可见的买卖各种宗教相关物品的小摊位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但与其他摊位不同,他们不用申请执照,因为当局承认他们这是在“宗教表达”,是在“言论自由”,不算是“摆摊作买卖”。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即主体文化和反文化。所谓主文化,是指支配社会、维护和支持现有社会秩序的文化;反文化,是指对现有秩序的背离和否定,以及对现有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从对立和冲突的角度对文化的区分。

当然,反文化并不总是坏事。反文化的本质取决于它反对什么样的文化。否定有光明前途的文化是对社会有害的。相反,如果反文化反对阻碍社会发展的文化,那就是有利于社会的文化。这本书中提到了使用言论自由权的一个例子,那就是20世纪6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种族歧视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大多数美国白人对黑人怀有敌意。可以说,这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流文化。

马丁路德金领导的黑人民权运动所倡导的反种族歧视思想是当时的反文化。但是凡事有理性的人都会认同这种反文化绝对是好的。马丁路德金充分利用了宪法中“言论自由”的条款,坚持非暴力,他发动的呼吁人权的走向华盛顿和平大游行,吸引了包括许多白人在内的二十五万人,成功地使六十年代黑人争取人权的运动达到了目的。

这是关于言论自由的正面教材。但是,美国人的言论自由与真理无关。80年代,崇尚种族主义的三k党要求在堪萨斯当地一个闭路电视公司运营的一个称之为“公众参与”的频道播放他们制作的一套名为“种族与情理”的录像带,但宣称来者不拒,先来先播的的电视台却犯了难。

当时,由于黑人民权运动的成功和深化,种族平等已成为主要的文化,而种族主义则成为反文化,是一种不良的反文化。因此,请不满的三k党根据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权,将电视台告上法庭,胜诉。这一案例自然就是言论自由的反面教材。

同时对枪支拥有的自由却导致了诸如俄克拉荷马大**、“人民圣殿”事件、多名**遭枪杀等**。可以说美国人在安全和自由面前仍然选择了自由。由此可见,美国人在享受自由带来的便利时,也不得不承担过度自由所带来的后果。

美国这种根深蒂固的自由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过去的殖民者无法享受应由的自由,同时也担心他们在逐渐社会化中的作用。无论是家庭、学校、同龄人团体、工作单位还是大众传媒,都在潜移默化地向美国人的生活灌输自由精神,使他们在第一时间敏锐第一时到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侵犯了他的自由,并对罪犯展开严查甚至报复。但自由是相对的,但限制是绝对的。自由的精神是敢于怀疑一切包括自己在内,但其行为并非无拘无束,而武断就是对自由的否定。

美国文化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规则性。据不完全统计,1996年亚利桑那州有15万个州的法律法规,从种牛到做牛肉饼,涉及牛肉汉堡的法律法规有4万个。这就是美国人的法制社会,一边高唱自由,一边在法律的制约下步步为营。

法律的触角延伸到美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在儿童人身安全问题上。作者在第二封信中谈到这样一个案例,说是一对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夫妇,在给他们的孩子洗澡时,孩子不慎滑落浴缸,之后孩子就一直哭个不停,最后这对夫妇将孩子送往医院,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有轻微骨折的现象,在了解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后,院方马上通知了警察,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收到了虐待,最后孩子被警察带走,而这对留学生夫妇则将面对虐待罪的指控。这一案例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情节类似的电影《刮痧》,影片发生在一个居住在美国的中国家庭,一天这家的孩子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于是孩子的爷爷便用中国传统的医疗方法“刮痧”为孩子治疗,并在孩子的背部留下了刮痕,后来孩子所在的幼儿园老师发现了孩子背上的刮痕,怀疑孩子受到了家庭暴力,于是就通知了**,最终**将孩子带走,并起诉孩子的父亲犯有虐待儿童最,最后孩子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了解了这场闹剧。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会觉得美国**的行为不合理,几乎不合理,同时也会觉得对中国夫妇不公平。中国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美国已竟成为一种令人发指的存在。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两个案例反映了一种社会学现象,即文化冲击。所谓文化冲击,是指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在第一次接触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困惑和心理压力。

无疑,中国夫妇对美国**的做法所产生的愤慨以及美国人对“刮痧”的误解都是“文化震惊”的结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法律设置之周到与严密,对于儿童人身安全的保护甚至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我们这些非美人士在美国生活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我们必须要有一个问题:在一个法律法规如此严格的国家,为什么公民有如此广泛的自由?

或许有人说美国人的自由是建立在法律之上的,法律规定不能做的很多,但法律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也有很多,同时法律尽可能的为自由服务,一方面宪法上对于自由的保护条例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在法律解释方面偏向于自由,所以与其说美国的自由是法律下的自由,不如说美国拥有一套自由的法律系统。或者这样说吧,自由永远掌握在美国人自己的手里,不容任何侵犯,而美国法律则是美国人自由的保护者,其法律设置正是为了保证自由不受到任何一方、任何角度的攻击,即使代价是法律繁复无比,以及难免出现的小题大做的现象,同时导致法律运行的成本高昂。

这本书从外星人的角度向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美国。它赞扬美国人,但也批评其社会运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许,作者的“忧虑”源于文化本身的不完美性,真实的人类文明不管如何先进,总会有令人担忧的理由。笔者从中总结的一些美国社会文化的特征或许难以将本书的精髓言尽,但也确实是本人的一些心得。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纵然是强大的美国,其社会文化也未必尽得人心,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应当受到重视。对于中国当下的现代化文明建设,美国文化的特征及其社会运行的利弊或许能给我们以借鉴。而文化发展的效果如何,也许只有历史能给我们答案。

历史深处的忧虑读后感 篇12

《历史深处的忧虑》是“近距离看美国系列”的第一本书。作者林达夫妇以信件的形式讲述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生动地介绍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美国是当今世界的一个超级大国。以前,我对美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美国电影与各种旅游攻略上。除此之外,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看到的独立战争、民权运动还有“自由与民主”。我从来没有仔细了解过这个超级大国是如何运作的。林达在书中所讲述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能够走进美国,了解它历史深处究竟有着怎样的忧虑。

美国的自由早已从我爸那里听到了许多。比如“9•11”事件,当时碰巧在看电视直播的他对此是深有感触,每每提起自由与民主,他就要拿这件事发表长篇大论,仿佛这件事情必须和美国的自由挂上钩。我自己也对美国允许持枪和言论自由攻击宗教,最后导致极端行为的事件而感到十分疑惑。这不禁让我想问,美国的自由究竟是有多自由?

作者在书中给了我答案。“要想理解美国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国的不自由。在欣赏美国自由的同时,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国人为了自由所付出的代价。”在了解到美国人为了自由付出的代价后,我为他们对自由与民主的狂热追求感到不可思议。即便付出巨大代价,他们依然乐意用生命甚至是牺牲国家利益来换取自由与民主。

自由与权利是密切相关的。而权利又与法律不可分割。书中提到了关于华人因为不了解当地法律,做了在中国人看起来十分正常的事情而被邻居举报,最终被指控“虐童”的案例。美国警察的严格执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如果被指“贿赂警察”,那你可摊上大事了。还有许多案例和故事都让我对美国人极强的法律意识感到惊讶。因为和中国比起来,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中国人经常会以对错来判断事情,而美国人经常是以合法或不合法来判断事情。对于这个移民国家来说,确实是需要严格的法律才能治理好“文化大熔炉”。

在大篇幅的有关辛普森案的介绍中,案件的来龙去脉、法庭上的精彩辩论、“无罪推定”和“陪审团制度”的解读、给美国带来的影响,还有相关的死刑在美国的发展历史,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公正、平等的法律精神令我十分敬佩,从美国故事中我对于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每一缕阳光下,都有一片阴影。就好像我身边那些移民到美国的同学,他们为了在自由的国度,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付出了许多代价。不过这与美国和美国人民200多年来付出的巨大代价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愿他们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归宿,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实就像照镜子一样,我现在也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推进依法治国与健全法制体系。虽然美国式的自由在我们身上并不适用,但是我相信未来的中国人民可以更自由、幸福地生活在这广袤土地上,历史深处的忧虑可以越来越少。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65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