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猴王出世课件 >

猴王出世课件精品

猴王出世课件精品

猴王出世课件(篇1)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读课文,这部分都讲了些什么?

2、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3、集体讨论问题。

1)理解词意。

乃挈瞑目冲贯石窍石碣造化

2)石猴是怎样跳入瀑布泉中的?跳入后的情景怎样?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什么叫“喜不自胜”?

3)看图说说图意。

二、学习第三部分内容

1、读课文,这部分内容讲的是什么?

2、众猴进洞后的表现怎么样?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什么意思?石猴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

4、理解词语

供伏无违序齿排班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3、讲讲你知道的《西游记》里的故事。

板书设计:

花果山:仙石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猴王出世

美猴王:高登王位

猴王出世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并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脉络,了解石猴出世及其生活特点。

3、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4.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学生背诵诗歌导入。(3分钟)

师:朗朗书声,琅琅乾坤。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

生:《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师:非常正确。其中最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是哪一部?

生:《西游记》

师:说到《西游记》,你脑子里一下子会闪现出哪些人物?

生: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

师:师徒四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孙悟空。他呀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还有一双火眼金睛呢。

师: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出生的吗?

生: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电视剧里看到的。

师:同学们知识真是丰富,还记得电视剧《西游记》开头石猴从大海中迸裂而出的情景吗?我告诉大家那可是在我们北戴河拍摄的啊。

师:你知道孙悟空有哪些名字吗?生说“美猴王”、“齐天大圣”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还真不少。孙悟空的这些有趣的名字你们都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看电视剧。

师:先前我们对《西游记》乃至孙悟空的了解大多是通过影视剧,其实读作品可以让读者深入到作品语言中去,把自己头脑中形象与文字的融合起来,可以达到对名著的更深理解。为了更多、更好了解经典名著《西游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猴王出世》。

二、学文。

师:看老师写课题,注意“猴”字的写法。请大家齐读。

师:《猴王出世》根据《西游记》第一回改编,这个改编不是改写,而是缩写,是原著第一回的缩写版。是用“古代白话文”写的,语言言简意赅,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揭题1分钟)

(一)、自由读文,初步感知全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文之前请大家明确阅读提示:

(大屏幕出示阅读提示):

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找出最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画出不懂的语句,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解决。

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指定一生读阅读提示。

师:好。下面同学们就带着这些小任务,朗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文。(4分钟)

2、检查读文。(6分钟)

师:同学们都陆续读完了,老师发现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相信一定也是收获多多。考考你们怎么样?看一下这些词句能读得准确吗?

分别出示:

第一组:

仙胎 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第二组:

石崖 石窍 石灶

第三组:

食草木(食是什么意思?吃) 饮涧泉(饮是什么意思?喝)

采山花 觅树果(觅是什么意思?寻找)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 獐鹿为友 猕猿为亲

师:看来古代白话文很容易读懂嘛,大家掌握的多好啊。

第四组:

夜宿石崖之下 朝游峰洞之中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指名读。

师:这三句话有不理解的吗?

师生释疑。

师:把这些词语大家不仅读得准确,而且知道了意思,待会儿把这些词语放到文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3、复述、概括。

师: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本文讲得是一件什么事?

生:概括这篇课文讲的是石猴出世以及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再次浏览课文,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出世的? 哪段是写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学生交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二)、学习石猴出世部分(15分钟)

1.师:石猴究竟是怎样出世,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自由读文。

交流指读(3生)。

2.师:大家再读思考:石猴如此出世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交流感受。(与众不同、神奇等)

师:老师也觉得很神奇,这是究竟是一块什么样的石头啊,居然内育仙胎,见风化猴?大家不妨来个猜想。

生思考并交流想法。

3.师:其实啊,原著中对这块石头描绘得特别具体,丰富,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怎么样,看看这是块怎样的石头吧。

生读原著文字。

读后交流,你从原著中知道了关于这块仙石的哪些信息?

生交流比较阅读感受。

师:大家说原著好,还是课文好?

生:原著好。

师:为什么?说出你的想法。

生交流感受。

师:大家真的很懂得评价和鉴赏,有机会的话就把原著找来读一读,你会发现更多的精彩之处的。

4.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电视剧中猴王出世这场戏是怎样的情景?

生说出情节。

师: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或原著,比较一下石猴出世与你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活动:再读第一自然段, 交流文中描写的画面与电视画面的不同之处。

5.假如现在请你来当导演排练石猴出世这场戏,你将怎样处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描绘的画面感觉比电视上看到的还要有意思,可见依赖文本展开想象,更能给我们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有时候画面也不好实现文本的表达,所以想解读经典,只看电视剧是不够的,希望同学们有时间多多来阅读。现在就让我们再读文字,感悟古代白话文的精妙所在。

自由读

指名读

(三)、学习石猴生活的部分(7分钟)

师:石猴来到世上,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象他生活的情景。

指名读(2生)

师:通过阅读,你眼前出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结合你自己的想象说一说。

生交流(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师:你觉得石猴的小日子过得怎么样啊?

生交流

师:高声朗读此段,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

指名读(2生)。

师:品味语言,再读此句,试着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指读(一生)

师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逍遥自在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石猴就这样生活了许多年。文中一句话表达——大家齐读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结束语:石猴的出世就与众不同,是一块内预仙胎的仙石迸裂而生,石猴神异的出生方式为后文描写猴子的神通广大埋下了伏笔,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且听下次分解!

第二课时

一、 回顾旧知导入:

师: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石猴出世以及称王的过程,对这只猴子有了初步的印象。这只石猴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它。

二.品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精读课文,思考(幻灯片出示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石猴能成为王,凭借的是什么?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二)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引导

1.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勇敢。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2)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3)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过人的本领。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座铁板桥;

(2)读句子,注意“瞑、蹲、纵、

跳、睁、抬、观”这些动词;

(3)边读边想象石猴进洞的情景;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相关语句品读,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3. 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无私。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石猴笑道:“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无私;

(3)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4.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他的聪慧、机敏。

(1)课件出示句段赏析。“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何不拜我为王?”

(2)石猴能成为猴王,凭借的是聪慧、机敏;

(3)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教师先用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文字,用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础上再度关注语言,关注文字中的此部分,不至于浮躁;书中的文字也融入学生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受,将学生想象到的、体会到的,通过朗读抒发出来。

二、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过渡语:通过学习,我们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谁来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猴王的印象: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是一只神奇的猴子,由石卵开裂而生,生即能跑能跳;

这是一只争强好胜的猴子,群猴不语唯他敢于应答;

这是一直勇敢的猴子,进出水帘洞无人能及;

这是一只识文断字的猴子,竟认得楷书大字;

这是一只生而知之的猴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随口道出??

过渡:我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

3.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呢?

交流: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还有反衬等描写方法,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更

有感染力。

三、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任选一项)课件出示

(一)故事话西游。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二)比比谁收集得多:收集与“西游记”有关的典故、俗语、歇后语!

(三)发挥特

长,以你擅长的方式向你周围的人推荐《西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原著,让学生明白看电视不能代替读书的道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21、猴王出世

花果山:仙石 石猴

水帘洞:天造地设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芝、獐、猕、禽、瞑、窍”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猴王无畏的性格。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第三组的第五篇课文,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课文叙述了石猴的一段经历。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你们知道,在最初时,他是怎样出世,又是怎样成为花果山美猴王的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学习《西游记》第一回中的一个片段──《猴王出世》。

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放课文录,学习有感情的朗读。

1、组织交流。

2、小组内交流:猴王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可充分的说,相互补充。

(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互相启发,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和老师听。

先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读后师生评议。

5、学生读时,引导学生读好半文半白的句子,读出猴子的顽劣和石猴的胆大,敢做敢说。

6、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7、抄写喜欢的句子或词语。

三、课外拓展

美猴王如何学得一身本领、怎么会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西游记》,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得认真,谁读后收获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2、搜集有关孙悟空的资料。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生活情况

山涧源头:发现水帘洞

拜石猴为王

猴王出世课件(篇4)

【教材简析】

这篇略读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教学设计】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同学们,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名著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2、咱们先一同看一段动画版的《西游记》。

(多媒体播放动画版的《西游记》)

3、《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喜欢它什么?

4、过渡语:孙悟空不但是你们的偶像,也是老师的偶像,我们都喜欢的孙悟空是从哪来的?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猴王出世》后,你就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不太好理解,你可以用前两课学到的方法来阅读。首先,你可以借助书下注释读懂词句,也可以查字典理解字义,还可以联系动画片、电视剧、连环画等理解,不论你用什么方法,只要大体了解文章内容就可以了。实在不懂的可以画下来,和老师、同学探讨。

三、浏览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谁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1、石猴是从哪来的?2、它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答案。

3、谁来说说,石猴是从哪来的?它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四、研读课文,感受形象

1、默读全文,看看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画出句子,用一两个词语写一写感受。

『重点研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怎样读出猴子的顽皮机灵?

b、自己练读。

c、指名读

『重点研读: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

a、怎样读出石猴的聪明?

b、(课件出示:《西游记》原著的图片)

c、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有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同样,一百个人读西游记,就能演出一百个孙悟空的形象,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视剧《西游记》的片断,我们一同来看一看电视剧里的演员是如何表演的。

(多媒体播放电视剧石猴称王的片断)

五、口语交际,再塑形象

1、我们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部分排一排,演一演。

2、想想怎样才能演好石猴呢?应该注意什么?

六、感受魅力,激发兴趣

教师结语:同学们,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

七、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动作 机灵

语言 勇敢

聪明

猴王出世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动画片《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的短片和原著《西游记》一本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

1、师问: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

2、《西游记》中这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3、生说完后,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王出世的短片。

4、导语:一直以来,我们是在看〈西游记〉,今天我们要来读〈西游记〉。看到的是别人对《西游记》的理解,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西游记》,对孙悟空有自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原著《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看《西游记》可谓无数次,读《西游记》倒是第一回,抓住这一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为自主读文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课文两遍,将课文读通读顺。(师指导读得吃力的学生)

2、师生交流课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主要有以下词语:

滚瓜涌溅、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石碣、镌刻、天造地设、

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拱伏无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设计意图:虽然语言优美但是难懂的白话文更应该大声地读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将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文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训练概括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认为每篇课文都应该有这一项训练。同时也检测学生是否大体读懂课文,为如何进行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读懂课文。

1、导语:本文语言精炼,有韵律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大胆推想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指导个别吃力的学生读好句子,鼓励学生们大胆去推想句子的意思。)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3、将自己喜欢的句子下课后抄到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本文是白话文,不要求字字知其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大胆去推想能使学生快速读懂课文。再者,推想是新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所要达到的一项阅读目标,这一课,正好训练了这一能力。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品悟本文的语言美,培养阅读白话文的语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分析石猴形象,交流原著和动画片的不一样。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和我们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如:石猴救小猴子这一情节课文中没有,群猴跳进水帘洞后占灶争床这一情节动画片中没有,石猴称王这一情节动画片和课文不一样……)

3、动画片是导演根据原著,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拍摄的。那么,假如要你来拍猴王出世,你会怎么拍,侧重点在哪?(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拿出一个方案)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有了大量的读作铺垫,体会猴王形象可谓是水到渠成。让学生用上四字词语概括,既检测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理解。原著和动画片进行比较,使学生得出每个人对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拍猴王出世,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推荐读《西游记》原著,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出示《西游记》原著:同学们,这就是《西游记》原著,作者吴承恩,课余时间一定得好好读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你对《西游记》,对孙悟空、唐僧等人都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的。读的过程中,别忘了把喜欢的词句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原著《西游记》,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板书设计:

14、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猴王出世课件(篇6)

星期五上第十册语文21课的时候,讲得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第一回,文章主要写了石猴的来历以及石猴如何当上猴王的过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上课时间我让学生以自学为主,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石猴是怎么出世的?石猴又是如何当上美猴王的?

学生很开心,因为又有自主的时间的。每个人都很认真的看课文,因为是他们感兴趣的文章。看完课文后,有很多同学开始了“窃窃私语”——讨论。这是我上语文课的一点要求:略读课以大家自学为主,小组可以进行讨论。我觉得这样学生可以更加自主也可以更好的来学习语文。同学们很听话,都按照我的要求做了。

最后是抢问抢答时间。也就是回答我的提问。叫起来回答的同学都很好的把我的问题答清楚了。轮到学生提问不懂问题了。钱柯莱又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很聪明,思维很活跃的小男孩,平时总是有很多的问题,就像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一样,不上奏是不可能的。

他也是,语文课不提问题也是不可能的。他慢慢站起来问了:“老师,为什么猴子也用我们人的语言,而且还懂文言文?”

我心里真是觉得无奈,因为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应该明白的,更何况我印象中的聪明学生。不过既然有提问,就应该要解决,于是我请别的同学来回答。

“因为是孙悟空写的,孙悟空神通广大。”

“不,是如来写的,他的法力比孙悟空高呢。”

“我感觉是观音设的局,是想造就孙悟空,然后去西天取经。”

“……”

我心里想笑,不过一半是苦笑。居然没有同学说出《西游记》是神话小说这一点。于是我暗自摇摇头,心里想着:“小魔鬼们(我一直这样称呼我的学生),心思该从《西游记》里回来了。

“其实我们应该从《西游记》本身去思考一下,大家想想这是一部什么小说,然后应该就明白了。又有几个学生回答了,但还是没人说出这个答案。最后终于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老师,因为《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是虚构的,就像我们平时看的童话小说一样,很多东西都不是真的。”

我笑了,很开心。还是有学生能够找出问题所在的。真怕学生就停留在童话的世界里回不到现实。其实我心里明白并不是班上的学生不够聪明想不到这一点,只是他们脑子还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里,不愿意出来。

其实作为老师的我,内心也是很矛盾的,我很抱歉我打断了孩子们的活跃思维,但是学习语文有时候也需要“残忍”的,不能一味的纵容孩子们。这个恐怕也是很多语文老师的无奈啊。

精选阅读

猴王出世课件系列


编辑经过精心筛选,推出了这篇备受喜爱的“猴王出世课件”。若想深入了解,请继续阅读。新来的教师需要事先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仔细地设计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力工具。

猴王出世课件【篇1】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交流感受。(引出孙悟空)这节课我们要到文字中去感受一下孙悟空的风采,看看文字大师吴承恩是怎样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丰满光鲜的美猴王的形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读议议,感受猴王形象,了解成王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

2.出示自读提示: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3.交流:

(1)石猴是从哪来的?谁能用书中的话来告诉大家。(学生交流第一段中的语句)这只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活无忧……)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么?(指导朗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2)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学生描述。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猴王的过程,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默读2——4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写写批注,留下读书的痕迹。

A学生畅所欲言:活泼可爱、无私无畏、勇敢机灵、别有心机、善良无私、本领高强等。

B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C预设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何不拜我为王?”等语句。

指导朗读:

⑴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① 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② 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⑵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 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 读出猴王的个性特点。

三、学习语言表达。

1. 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刻画出这只活泼可爱、神通广大、丰满光鲜的石猴的?请从“怎么写”的角度谈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随机指导朗读。交流语言表达的方法:排比、对比、拟人、三字短句、对子、语言、动作的描写。

2.师:这就是名著的魅力,经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只怎样的时候?(自信、敢作敢为、心中有数)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西游记,心中就有一千个孙悟空的形象,这只既可爱又聪明的猴子又经历了哪些磨难才修成正果的,你还能从它身上学到些什么,相信你一定能从原著中找到答案。下课。

猴王出世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地图,运用图示和相关文字材料,了解我国各地不同气候类型,并概括出我国的气候特点;了解季风的形成原因以及它的分布,分析季风气候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好处和不利的影响,使学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作用,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本节教学设计,呈现多为互动的课堂教学形态,采用小组合作,人人参与,人人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形成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及分布;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知道我们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了解我们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的季风气候及其影响

难点:季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比较法

学习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可以通过广州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利雅得比较,说明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比较后,更加了解季风气候的有利影响。

2.问题讨论法

创设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地理情

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获取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实例法

联系实际事例,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两张不同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两张图片能否在我国不同的地方同一时间存在,问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观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风气候的影响。

【新课学习】

(一)展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齐读

1.知道我国的气候特征;

2.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二)知识点落实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幻灯片展示“中国的气候类型”图。指图(五大气候类型分割图)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

师:我国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呢?

生:说出五种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及高原高山气候)

师:我国五种气候类型具体分布是怎样的呢?并且用自己的体会讲讲各种气候的特点,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去描述其特点。如浙江的气候特点是夏热冬温,降水丰富。

学生活动:学生看图中国的气候类型,我国的气候类型具体分布、特点。 生:介绍各地的气候特点。

师归纳小结: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在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景观。

2.季风气候显著

师:我们刚才的学习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人说我国气候类型是3:2你能理解吗?

生:“3”指的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2”指的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高山气候。

师:我们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这三种称之为季风气候,是指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要注意区别季风与季风气候,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变换而有显著变化的风,指的是一种风,而季风气候是指一种气候类型。我们又把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这三种气候所包含的区域称之为季风区,另外的称非季风区。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分界线是什么?

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是以山脉为界,从东北到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过渡:季风影响这么大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季风。

播放视频“季风的形成”及观察“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图,完

3.季风的特点及影响

阅读《季风的功劳》及广州、利雅得七月份气温、降水曲线图及相关资料,小组讨论:

1.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

2.从图上读出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如果叫你选,你是喜欢广州呢还是喜欢利雅得,请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

学生讨论后回答:略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季风区适合人类生存;对比两个城市可以看出夏季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具有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的生长,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雨热同期也是季风气候的一大特点。

过渡:季风带给我们的都是好处吗?

阅读《华北旱情、洪水淹没的民房》及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生:由于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有时也会带给我们灾难。

师归纳总结:因为夏季风具有不稳定的特点,所以也会给我们带来涝灾和旱灾。如果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就会引发涝灾;如果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就会引发旱灾。

【课堂小结】

“话收获”

我国气候杂又多,季风气候最显著,

热带温带亚热带,东部地区影响大,

冬季风,陆上来,风向偏北冷飕飕,

夏季风,海上来,风向偏南暖烘烘,

话说季风功与过,事实说明功大于过,

功-大-于-过。

【当堂练习】

1.浙江的气候类型是( C )

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D )

A.秦岭—淮河一线 B.黑河—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线

D.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3.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曰:“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玉门关一带( D )

A.雨季来的迟

B.夏季风来的迟

C.年降水量稀少

D.夏季风影响不明显

4.我国古代的航海者就已经非常准确地掌

握了季风规律,并利用季风的更换规律进行

航海。对于东南亚的太平洋航线来说,如《萍

洲可谈》中所说的,“船舶去以十一月、十

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 。

思考:你能标出11月份与5月份的航海路

线吗?

【板书设计】

季风的影响

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3”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2”

二、季风气候显著

1.雨热同期——季风之功:有利于农作物、森林的生长

2.不稳定性——季风之过

【教学反思】

季风的影响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本册课本中的一个难点,它对于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只是说。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对于学好以后内容知至关重要。

从这节课来看,我虽然比较已经比较注重教材内容的展示以及地图的运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

1.教学视频“季风的形成”效果不明显,只有个别学生能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在抬头看视频,没有把重点内容摘录下来,对他们而言视频难度感觉太大了,有些语言他们无法理解。

2.对于学生的答案不能很好地给予评价,还有口头禅比较多。

总体而言,课堂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较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对我而言,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才会在以后教学中取得更好成绩。 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旱灾 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涝灾

猴王出世课件【篇3】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资料,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本事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本事的习得。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到达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终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资料。不理解的词句,能够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在课文资料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此刻不一样。五上年级的学生学习五下年级的课文,也为学习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资料。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述“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异常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欢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述“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比较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样写”的。

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作者简介:

王春燕,女,1975年3月出生,任教于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先后15次获得省市区上课、说课、教学技能技巧比赛一等奖。主持的课题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30余篇文章发表获奖,参与多部教学用书编写。先后赴广州、深圳、江苏、杭州等地执教观摩课50余节。师从儿童文学理论家蒋风先生,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特级教师姚荣辉先生,主修儿童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心理、语文教学艺术,初步构成“扎实、朴素、生动”的课堂教学风格。

猴王出世课件【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其编排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的走进中国古典名著,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量。

本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2、说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猴王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过。

(2)理解文章用词凝炼的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激发热爱祖国语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积累。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说教学重点、难点及重难点的突破:

让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了解石猴的性格特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弄清课文中一些词语的含义,读懂课文又是本课的难点。

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及难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二、说教法: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上教师不要过多地去干预学生,只要能够创造出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更多的事情就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去解决了。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但本课除了让学生读懂课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导,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因此,本课我还让学生收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著片断,在学生的学习上还是要稍加点拨的,所以适当的讲解还是必要的。

三、说学法:

既然本课是以学生自学为主,那么学生在阅读中的自读自悟就是非常必要的了,所以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以自读自悟法和讨论法为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视觉美;韵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平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通过与白话文的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见前面分析)

2、课前准备:学生自己选取有关《西游记》的章节或其他中国古典名著的有关资料。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设疑

你看过《西游记》吗?是影视,还是书籍?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西游记》的一个人物有关(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设计目的:在挖掘学生已有经验,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问题,锻炼学生的读书质疑能力。

(二)自学存疑,互助合作

1.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

2.画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字、词、段落)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组内互助、共同解决。

3.找出读书中尚未解决的疑问。

(三)交流汇报,共同研讨

1.读书过程你有哪些收获?读懂了什么?

2.指读课文,引导评价。

3.共同研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猴王出世课件【篇5】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古典名著之旅”为专题,要重点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猴王出世》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孙悟空,因此帮助学生感受它最初的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就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猜测。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突破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教学目标】

1.会认“芝、遂、迸”等1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呵”。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策略】

1.识字教学

课文中有一些难认的字,其中有许多字在本课尚未列入“会认”的范围,能借助拼音会读这些字即可。课文中还有些词语,能知其大意即可。实在不懂的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朗读教学

以读为主,用自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略作讲解,但不要逐字逐句地解释。

3.语言运用

在读懂课文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要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优美的语言文字,品味经典名著的魅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小说《西游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猴哥》。这首歌唱的是谁?(孙悟空)他是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主人公之一。

2.这本书你们看过吗?(出示长篇小说《西游记》)大家对《西游记》里的故事应该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的人物形象。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这个人物的理由吗?

3.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猴王出世)

【设计意图】提起孙悟空,学生们都很熟悉,都能说出关于孙悟空的几件事情,通过播放《猴哥》这首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

检查预习,关注提示

1.你是怎么预习这篇白话文的?

课件出示

l

圈画生字词,读熟课文。

l

结合注释读通课文。

l

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词语)お

3.本文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可以猜猜大致意思,然后继续往下读。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设计意图】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但让学生读懂白话文有些难度。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更高。

板块三

初读课文,了解出世

1.学生默读课文,找找阅读提示里那两个问题的答案。

2.学生交流:石猴是从哪儿来的?结合课文说一说。(是从仙石里蹦出来的)

3.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它为大家找到了水源和安身之处,简单地说它是凭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4.根据这两个问题,可以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板书:出世、成王)读到这里,石猴给你留下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神奇、活泼、勇敢、无畏、自信……)

5.小结过渡:仙石迸裂,化出一个顽皮可爱的石猴,往水帘洞一跳,跳出一个猴王,从这里开始,美猴王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板书:仙石迸裂顽皮可爱)那么,作者吴承恩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个猴子的形象写得深入人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石猴的生活,去发现,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细读本课的“阅读提示”,其中蕴涵着以下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的来历和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的来历,后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经过,这是课文的写作顺序。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板块四

品味语言,感悟形象

1.学习“猴王出世”这个部分,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2)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最后一句话。お

①指名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②读这段话,体会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3)提问: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观察发现。

课件出示

l

关注语言形式——对联、排比、精练。

l

关注语言内容——饮食、交友、起居。

l

关注语言节奏——三个字(动词+名词),短促有力。

(4)细细品读,把握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读出活力。

(5)在朗读中,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在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全班交流。

(6)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顽皮的石猴,所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者说,从这样的语言里我们读到了一只活泼可爱、顽皮的石猴。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统一的句子,就是经典句子。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研读“石猴成王”这个部分,感受语言的魅力。

(1)快速浏览“石猴成王”这一部分的内容,请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2)组织交流,引导品味、感悟语言。

课件出示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①石猴是怎样跳进水帘洞的?学生边读边模仿石猴的动作,体会石猴进洞时动作的轻巧。

②朗读这句话,体会石猴的勇敢。文中还有一处体现了石猴的勇敢,请找出来。

课件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3)众猴连呼了三声,只有石猴回应并要求进去,对比之下更体现出他的勇敢。众猴看到石猴进洞后都有哪些表现?

课件出示

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

①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表演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②指导朗读,体会其他猴子的胆小。

(4)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石猴能称王了吧!(板书:跳水寻源敢作敢为)

【设计意图】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重点句子,突破重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名著语言之精妙。让学生将阅读的兴趣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板块五

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课文记叙的是孙悟空的出世,选自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第一回,你还知道《西游记》中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女儿国……)

2.《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的语言非常优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自己心中都有了一个猴王形象,它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自信、勇敢的人。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电视剧和动画片能让我们快速了解《西游记》里的故事,但相比之下,原著更加精妙,请同学们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3.同学们读过《西游记》后,我们要召开一个故事会,每人准备好一个故事,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设计意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强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课文里的优美语言,让学生因喜爱美猴王而走进经典名著《西游记》,激发学生阅读《西游记》的兴趣。

【教学反思】

1.《猴王出世》是一篇略读课文,我重点抓住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并对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感悟。主要釆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使学生对经典的语言产生敬佩、欣赏之情,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2.在研读“猴王出世”的部分时,以读为主,通过默读、浏览,找出重点语句,再指名读、品读、齐读,让学生自己发现古代白话文语言的规律和韵律美,初步感受古文和经典的魅力。

3.在教学“石猴成王”这部分时,以读促悟,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默读、浏览等多种方式展开。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美猴王”,感受到石猴是一个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注重学法指导。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表达方法,感悟石猴的形象。

猴王出世课件【篇6】

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4.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1.孙悟空。       2.神通广大等,各抒己见。 3.准备学习。         孙悟空大家都不陌生,初步感知其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情,作者讲述了哪几个部分?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1.             朗读课文。       2.思考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3、交流 (1)主要讲了石猴的来历及它如何变成美猴王。 石猴诞生──独闯水帘洞──带领群猴入洞 (2)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三、读课文,小组探究 1.石猴的诞生: (1)石猴从哪里来?     (2)想象一下他出世时的情景,再交流交流。 2.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1.交流 (1)一块仙石,吸收日月精华,有了灵气,化作一只石猴 (2)各抒己见     2.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赢得群猴的朝拜。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语言积累 1.自由读课文,你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交流出美猴王的性格特点)。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段落。 1.交流句子,说出美猴王的性格特点。     2.有感情的朗读文本。   积累语言,品味人物性格。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课下可以读一读《西游记》的原著,看看古人说话和我们现代人说话有什么不同。 总结古代白话文与现代语言的区别。 鼓励学生阅读。

作业设计:总结古代白话文与现代语言的区别。板书设计:                       20、猴王出世

仙石-----------------石猴----------------美猴王

猴王出世课件【篇7】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

★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难点

★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课 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猴王图片)他是谁呀?(孙悟空)他还叫什么名字?(美猴王等)

2、同学们,知道孙悟空的小名叫什么吗?(石猴)他为什么叫石猴呢?他是从哪儿来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看大屏幕,(出示问题)谁能读一下?(指名读) ①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②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处画上标记。(生读课文)

3、都读完了吗?(读完了)好,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中的话来告诉大家?(生回答,读第一自然段)

4、是的,简单地说,这个石猴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生说)

5、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那么,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

6、师小结、过渡:一蹦,蹦出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他写出来的呢?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作者语言的魅力。(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你认为这段话中哪一句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谁能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3、和他一样有同感的,请举手。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来,看屏幕读吧。(大屏幕出示句子)(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4、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山中干什么?(生说)

5、师小结:这山中正是石猴的什么?(家)快乐老家,自由天堂啊!谁再来读读,读出他的快乐、自由来。(指名读)

6、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这段话的语言文字上,从写法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1)①生说排比句,并且读出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②师:你太了不起了,你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来,同学们,往前看,再读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生说:动词+名词)

屏幕出示: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③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关注这四个动词,再出声读读,你还发现了什么?(用词恰当)

④体会得真好。吴承恩先生写石猴,遣词造句非常的讲究,里面有很多的秘密。同学们,这几个词都是写石猴动作的,如果把它读出来,你想怎么读?谁来试试?(指名读)

⑤师评价:他读的很慢,很抒情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小石猴。还可以怎么读?(指名读)

⑥师指导:看,这三个字三个字的短句,很有跳跃感,谁能让这石猴在你的声音里跳起来,动起来?来,试试。(指名读)

【或者:从他的声音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顽皮可爱)你能像他这样读读吗?(生读)】

⑦师评价、过渡:真是一个顽皮可爱、动作敏捷的小石猴啊!好,我们接着往下读,你还发现了什么?

(2)①生说:“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从中能看出石猴的朋友很多。 屏幕出示: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 。

②同学们,都谁是石猴的朋友啊?(猿鹤麋鹿)再想想,山中还有哪些动物是石猴的朋友?(生说)这句话在编入课文时,有所改动,你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么写的?(想)(出示句子)都出声读读。(齐读、指名读) 屏幕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③同学们,这里的狼虫的“虫”,可不是咱们玩的毛毛虫。是什么?猜猜。(蛇) ④对了,老虎那叫大虫,而这里的“虫”是“长虫”,蛇呀狼虫虎豹,那可是猴子的天敌,可是这石猴却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真是非同凡响啊!

(3)同学们,接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①生说:“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是对偶句。

②师:他说后两句对仗工整,我们一起来对一下。夜对朝,宿对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谁能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③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一个长句子,你们还能读好它吗?谁来?(指名读) 屏幕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④师评:最后一句读得。还要读得跳跃一点。我建议你们读完三个字的短句以后,要吸一口气,这样就会读得更好一点。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好)我起头,你们来接。(生齐读)

⑤同学们,这石猴在这山中,真是快乐四神仙,好不逍遥自在。他已经记不清年月日,寒冷的日子到头了,他也不知道又过去了一年。这真是——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⑥同学们,读到这儿,这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说,师板书:顽皮可爱、神异出众)

⑦师小结,过渡:同学们,文章起笔就显得石猴神异出众。作者用一句话,三个分句,就从三方面写出了石猴的日常生活,而且作者的语言精炼传神,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顽皮可爱的小石猴的形象。那么,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可以把文中相关的句子勾一勾,画一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在空白处写一写。

四、学习三、四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2、谁能把他怎样成为猴王的语句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生读)还有吗?(生再读) ①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从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②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众猴围住问道:“里面怎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③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④好,同学们,我建议大家再读读这三段话中石猴的语言,你还能发现什么?来,看着大屏幕,出声读读。

屏幕出示:

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石猴喜不自胜,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原来是一座铁板桥。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石猴却瞑目蹲身,往里一跳,众猴也随后都进去了。 师:石猴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都很短,重复,末尾是叹号。

⑤同学们,挺有意思的。来,再读读石猴的语言,现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说说吧。(生说,师板书:勇敢无畏)

生读——体会——再读

⑥同学们,我们来看最后一句,这里有石猴的语言吗?(没有)其实原著中是有的,想看吗?想不想知道石猴此时说的是什么?(想)谁能读一下?(大屏幕出示,指名读)

屏幕出示: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⑦同学们,从这句石猴的语言,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 生:他有领导风范,有献身精神。

⑧当他第一个往里跳的时候,他知道那里边是一个洞吗?(不知道)如果水后面就是石壁,他跳进去会怎样?(有危险)所以当他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他说的是什么?(我进去!我进去!)我想用一个词来说,这是“有难独当”。而后面他知道里边是个安身的好去处的时候,他又说什么了?(都随我进来!进来!)你读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来说,有福同享。好一个有难独当,有福共享的石猴,大家再也不用受老天之气了。同学们,能读出这样的石猴吗?谁来试试?你能带着动作读读吗?(指名读、齐读)

师:我们来看看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石猴是怎么说的?(放视频)谁能扮演猴王,读读石猴的语言,能加上动作和表情。(生读)

师:我们都来当猴王,一起读读他说的话,好吗?(好)我来引读,你们只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共读)

⑨在这短促、重复的语言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勇敢无畏、自信豪爽、心想他人的石猴。

这样的石猴你们喜欢吗?(喜欢)老师刚才把原著中石猴的语言补充进来了,包括前面的与狼虫为伴,虎豹为亲,那你们对比一下说说,原著与课文写的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受?说说,你更细化哪一版本?(生说:喜欢原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了,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语言的魅力。好,同学们,我们继续看课文,接着往下读。我找一名同学和我一起读,你读石猴的语言。(师生合作读)

3、吴承恩先生为什么要称他为美猴王呢?(生回答)

4、好,同学们,这美猴王他真是当之无愧。读了课文,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勇敢无畏;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他的神异出众。(板书:猴、人、神)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神通广大。那同学们,课后想不想找来《西游记》读一读?(想)

老师建议同学们,要读,我们就读那原汁原味的原著,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读出滋味,读出精彩,读出魅力,读出你心目中的那个石猴。好吗?(好)这篇课文,语言的珍珠是四处可见,可下可以找出来,继续读一读,背一背,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 顽皮可爱

人 勇敢无畏 神 神异出众

猴王出世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会认“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会读“灵通、迸裂”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致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点难点

1.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敢作敢为的特点,感受其形象。

2.了解课文的语言与现代语言的区别。

3.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

课时1课时

1.会认“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会读“灵通、迸裂”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多媒体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第一集的片段。

2.学生交流自己对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3.谈话导入:大家对《西游记》都不陌生,里面有许多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简单说说你喜欢他的理由吗?有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猴王出世》。(板书:猴王出世)学生齐读课文题目。

4.了解《西游记》。(出示多媒体)

《西游记》,长篇小说。明无名氏撰,一说

明吴承恩撰。二十卷,一百回。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而成。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后,转而写他被迫皈依佛门,在八戒和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的经过。成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

5.简介作者。(出示多媒体)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嘉靖贡生,曾任长兴县丞、荆府纪善。晚年绝意仕进,专心著述。诗文清雅流丽,有《射阳先生存稿》传世。另有小说集《禹鼎志》,已佚。又明末《淮安府志·艺文志》、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皆著录其撰有《西游记》,故后世多以其为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认为吴撰《西游记》可能是一部地理或游记类著作。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根据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画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生字词。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课文,弄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猴王出世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联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组交流,代表汇报,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石猴和众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石猴将所见之景告诉众猴,并带领众猴进入水帘洞安家,众猴按照约定拜石猴为王。

四精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学习“石猴出世”。(板书:石猴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小组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出示多媒体)

①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

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a.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石猴的出世的经过及他的生活环境)

b.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c.播放“仙石迸裂”的视频片段。结合视频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石猴与众猴不一样,他是由一块饱受日精月华的仙石迸裂而生的)

②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石猴日常生活的情形是怎样的?(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b.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自由自在、和善友爱、顽皮可爱……)

c.指导朗读:读出石猴的快乐和自由。

(2)过渡:课文中还有哪些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学习“发现水帘洞”。(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石猴动作的句子。

①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②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多媒体)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

从“瞑、蹲、纵、跳”等动词可以感受到石猴敏捷灵巧、本领高强、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从“再看”可以感受到石猴观察细致、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3.学习“石猴成王”。(板书:石猴成王)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3、4自然段,画出描写众猴和石猴语言、动作的句子。

(2)小组交流,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小结。

①从众猴的动作中你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顽劣)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得这么传神?(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②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聪明、机敏、爽朗、坦率;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之材)

③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④石猴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赢得了众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说当时的情景。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的意思。(石猴将所见之景告诉众猴,并带领众猴进入水帘洞,石猴被拜为猴王)

(3)指导朗读:读出石猴的聪明、坦率、有心计。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石猴与众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而被众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板书: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2.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同学们在课后试着阅读《西游记》的一两个章节,然后在班内讲述,最后评选出“故事大王”。

教学时,教师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围绕“石猴出世、发现水帘洞、石猴成王”三个方面来读读、思思、议议。然后细读课文,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组织学生通过表演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猴王出世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猴王出世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2、学生准备:

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

教学设计

一、漫谈“悟空”,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你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吗?

2、同学们,这个嫉恶如仇、英勇无畏、而又极具反抗意识的孙悟空从哪儿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孙悟空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学生通过电视、书籍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了解,漫谈悟空引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语句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师生交流。

2、交流自学情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词语与句子的意思:

名曰:名字叫作。

石窍:石头边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古代白话文,学生读起来有一定困难,理解起来更是吃力,不要求学生字字知其意,只要大概知道意思即可。

三、默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同学们,默读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不仅速度快,而且便于感悟课文内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读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讨论:

⑴课文主要一件什么事?

⑵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引领。

预设交流:

①明白了石猴是从哪里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

②懂得了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是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感受到的。

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关键语句在学生的交流中相机指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做准备。

四、品读课文,细节中感悟“悟空”形象

1、明白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你对这个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吗?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悟空的认识,活泼可爱、无私无畏、敢作敢为等)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交流,指导朗读:

⑴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①读到这里,联系你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孙悟空,说一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②眼前的孙悟空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③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相关语句。

⑵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通过石猴的语言,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五、复述课文,感悟写法

1、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六、置留作业,鼓励阅读名著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把《猴王出世》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接触到了四大名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你也可以读其他古典名著。希望同学们有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写批注,也可以在日记本上写出读后的感受。

猴王出世课件【篇10】

学习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小说《西游记》

学生准备:查找字典、资料自学课文,理解难懂的字词并做出注释,标注出实在不理解的字词,课上讨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孙悟空)

2.你知道孙悟空打哪来?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猴王出世》,了解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扫清文字障碍

1.默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可引导学生通过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查字典解决。)

2.交流自学情况,逐段汇报难懂的字词和和句子,教师引导学生大概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使学生大概知道“这块石头自从盘古开天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想:石猴是从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2.交流讨论。

(1)问题:石猴是从哪来的?(课文第一自然段前七句话介绍了石猴的来历,引导学生画出相关的语句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2)问题二: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讲述了石猴成为美猴王的过程,其中有些贯穿始终的关键语句要引导学生找出,以便了解事情发展的脉络,为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一过程作准备。)【感谢您浏览!请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网址是】

例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石猴笑道:‘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石猴端坐桥头要求众猴信守承诺拜他为王等语句。

小结过渡:了解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过程,孙悟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品质

1.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孙悟空的第一印象。(勇敢顽强、无私无畏、顽劣活泼等皆可。)

2.再读课文,从课文的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些个性、品质特点?

3.反馈交流:

(1)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身手不凡……)

(2)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敢作敢为,充满自信,当仁不让……)

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美猴王的个性特点。

四、复述课文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详细复述课文,比较课文的叙述和我们的叙述有什么不同之处?感受课文的语言简练、概括,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浅显、易懂。

五、布置作业

1.把下面两个片断多读几遍,用自已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写一个同学们劳动或活动的片断。

(1)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神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也都进去了。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2.阅读《西游记》或《西游记》故事书,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 陈玉云)

B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

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词语注释

名曰:名字叫。

腹目:闭上眼睛。

石碣:石碑。

镌:刻。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

序齿:按年龄的大小顺序。

遮阴:遮挡阳光。

造化:课文中指福气;运气。

家当:家产。

石窍:石头边隙。

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法可施的样子。

返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迸裂——裂开炎热——酷热呼唤——召唤安身——安家

食——吃饮——喝觅——找与——和

反义词:

炎热——寒冷欢喜——难过宽阔——狭窄避暑——取暖

抬头——低头闲——忙

文章导读: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一个片段改编的,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传奇经历。

句段赏析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这一段描写了小猴的机灵、勇敢。作者运用了排比,语言简练,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文章结构: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段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写作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赞扬了石猴英勇坚强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二)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三)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附: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猴王出世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语言美。

2.了解课文资料,品味语言,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3.读准生字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4.做好课内外的延伸,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读原著。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感悟石猴不凡的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经典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你能讲讲其中的一些故事吗?用标题的形式,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提起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想明白他最初是什么样儿的吗?学了今日这篇课文就能找到答案。板书课题:猴王出世解释并齐读课题,读出猴王的霸气。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猜想课文资料

你猜想课文会写哪些资料?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读后交流。

这篇课文读起来,跟以前课文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是一篇古代白话文,许多语句还是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区别的,可是读得多了,会觉得异常有韵味。

师范读: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

3.词语意思检查(连线)

我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明白它们的意思吗?

名曰(名字叫做)

唤为(叫做)

遂称(于是称为)(以上三个词语意思差不多)

盖自(自从)

既久(已久)

狼虫(狼蛇)(古今异义)

顽耍(玩耍)(通假字)

4.回答问题,概括资料

①石猴从哪里来的?

②石猴怎样成为猴王的?把两部分意思连起来就是主要资料,试着概括一下。

(石猴从石头里蹦出来,他敢于跳进水帘洞,为众猴找到一处安身之地,所以成为猴王。)

小结:回答问题并把答案连起来也是一种概括主要资料的方法。

三、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一)文中哪句话直接写出石猴成为猴王?

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齐读。

(二)要成为美猴王,必有一番不凡之处,到底他有什么不凡之处,使他当上美猴王呢?板书:不凡

师:我们先来看看石猴的出生——出示:

1.语段一: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自由读,思考:这是一段描述石猴出生的文字,你觉得石猴出生怎样?为什么?(预设:学生会说神奇,竟然会从石头中蹦出来,猴都是猴妈妈生的,是凡胎,而他竟然是石头生的。再抓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理解,天地间最好的东西孕育滋养的石猴,肯定是不一样凡响的。)石猴不凡还表此刻哪里?(环境奇特,那里是一处风水宝地,预示着那里即将有大人物出生。)板书:出生神奇

②指生读。

师评:对呀!石猴不凡的出生也为之后孙悟空降妖伏魔,保唐僧西天取经铺垫。

③齐读,把感受到的神奇朗读出来。

④补充:古典文学名著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神化他们的出生。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出生就自带乾坤圈、混天绫,法力无边。《红楼梦》中贾宝玉口衔通灵宝玉出生。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传说是赤帝的儿子。

接下来,同学们来说说,石猴不凡还表此刻哪里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此刻来交流一下。(根据学生交流逐段出示)

2.语段二: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自由读,这段写了什么?(石猴找东西吃,与呼朋唤友玩耍,住宿游玩)小结:写了石猴的日常生活

②引导,发现形式齐整

指生读,你有什么发现?先点第一句,设计链接,排列成四行,(让学生很直观地发现形式齐整的特点。)学生会说都是三个字的,句式整齐,是一组排比句;(齐读)第二句,要照样貌设计成四行,再让学生说。四字的,也是排比。(齐读)第三句,排成对联的形式,问学生,这是什么?(一幅对联)师:对,是对偶句,对仗工整,夜宿对朝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齐读)

齐读一遍,问学生,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师:正因为形式齐整,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这就是古代白话文的魅力。

③引导,发现用词准确。

食、饮、采、觅这几个动词加粗,这几个动词能够互换位置吗?为什么?食、饮分别是什么意思(吃、喝)能调换吗?(不能,涧泉只能用饮);采、觅什么意思(采摘、寻找)这些词语能够交换吗?(不能的)树果找起来不容易,只能用觅。由此可见用词准确。接下来,写石猴广交朋友,用了伴,群,友,亲,字体加粗,这些词能不能调换呢?(不能)为什么?(为亲戚的只能是猕猿,与獐鹿为朋友,而狼虫虎豹只能群伴)这些词意思相近是——(词义相近是近义词)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写呢?(生动有变化,读起来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师:经典作品就是这样,用词十分准确并且富有变化。

师:要学会细细品味语言,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你的语言表现本事就会增强。

⑤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说说理由如果一时不会,让学生可再读读

预设:活泼欢乐,聪明能干(能自我找吃的东西),亲和友善、神通广大(有众多朋友),快活自在,无忧无虑(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板书:(神通欢乐)

3.语段三: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①指生读两至三名学生读。学生读后,如果读得好能够问,为什么这样读?比如:为什么连得这样快?(急切)为什么这样坚决?(他下定决心要进去的,毫不犹豫的,表现石猴的勇敢无畏)如果读得不好,也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不好?(从声音高低,我进去我进去要读得快而坚决,感叹号)一边交流,一边加粗重点词语。

指导:别的猴子为什么不敢进入?(担心会有危险)石猴为什么这么急切?这么坚决?(预设:他想称王。可见他有远大的志向,有胆略,有冒险精神等。)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板书:(勇敢无畏)

②比较:“我进去!我进去!”“我进去吧!我进去吧!”哪句好?为什么?(这个好像是勉强的,不坚决,犹犹豫豫的,不能突出石猴勇敢无畏的品质。)

师小结学法:经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语言的秘密,两个“我进去!”写出了一个勇敢无畏的石猴!一个志向远大的石猴!

③表演读,一生呼,一生读石猴应声高叫,叙述者话语去掉。找要男生表演。评:教师为他们的表演深深折服,掌声送给他们。

3.语段四:“这是个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齐读

①受老天之气,指的是什么(没有家,过着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饱受日晒雨淋之苦。)

②“我们”与“我们都”加粗,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有了好处想到大家,一心为民,胸怀博大)板书:(胸怀博大)

4.语段五:石猴端坐上头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指生读,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不如果没有信用,不明白他怎样去做人。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②师:石猴的话语说得有条理,我们连理一理它们的关系。让学生填关联词:因为、不仅仅、还、所以【品味语言之序】

③石猴了这一番话后,如果你们是众猴,会愿意拜他为王吗?为什么?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了,读一读再回答。

预设:(做人要讲信用,石猴按要求做到了,并且寻了一个安身之处,所以,要拜他为王。)

师:指几名生朗读最终一句,让学生评读得怎样?(读出了王者霸气,感情强烈,很有说服力。)

⑤进行比较:何不拜我我王?请拜我为王吧。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指名读。

(预设:第一句是感情强烈,不容辩驳,表达效果更好。有当仁不让的王者霸气。第二句是请求。)

师:如果说前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石猴的勇敢无畏,那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智勇双全。

板书:智勇双全

齐读

四、总结提升,回归整体

到此,经过品味描述石猴的动作、语言,我们明白了,石猴的不凡表此刻:(看板书说:出生神奇、欢乐神通、勇敢无畏、胸怀博大、智勇双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不凡之处,我们不一一列举了(用省略号),所以众猴拜他为王。

书上的话说: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隐了,遂称美猴王。这样,猴王就横空出世了!再读这个句子,美猴王,要读出猴王的霸气。

五、课外延伸

从此,他领着群猴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采鲜果、赏百花,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就这样过了三五百年,有一天,他忽然忧愁起来,为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看《西游记》原著。

六、原著链接(作业)(如有时间课内完成)

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zhuā)过道:“忒(tuī)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先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gū)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到外面,仅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你看他弄神通,丢开解数,打转水晶宫里,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biēyuántuó)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

()

★1.这段话是有关孙悟空的什么资料?用标题来概括(孙悟空向龙王借金箍棒)(出示答案)

★2.读了这段话,你觉得金箍棒怎样?(神奇,可自由伸缩)孙悟空怎样?(神通广大,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都能够拿得动)

★3.为什么要写老龙王、小龙子、龟鳖鼋鼍、鱼虾鳌蟹呢?(衬托孙悟空的神通广大)

六:师小结,这些资料都选自古典名著《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请同学们亲近名著,品味语言,发现语言背后的秘密,不断提高自我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生神奇

欢乐神通

不凡勇敢无畏

博大胸怀

智勇双全

美猴王课件(精品13篇)


我們為大家精選了與「美猴王课件」相關的十個知識點。教案課件是老師在課堂上非常重要的教學工具,因此需要我們老師親自編寫自己的教學課件。教案是教師準備課程的必備工具。閱讀後,如果有所感受,請將本網頁網址收藏以便隨時閱讀或分享給他人!

美猴王课件【篇1】

《美猴王》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节选自名著《西游记》。课文首先交代了美猴王的特殊来历,之后写石猴发现水莲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最后被拥戴为王。课文情节清晰生动,语言生动形象,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从而明白道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如:看着画面想一想,这些猴子会怎样说,怎样做?这样,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才能更好感悟课文。

美猴王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内容,了解唐僧、孙悟空等角色的性格特征。

2.能够细致观察、分析,分辨真假美猴王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故事中的情节。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提前观看有关《真假美猴王》的动画片。

2.《真假美猴王》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真假美猴王的图片,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判断真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结合挂图讲述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师根据需要可进行以下提问:

(1)孙悟空回来之后他有什么变化?他做了什么事情?

(2)沙和尚来到花果山他看见了什么?(教案出自:banzhuren)他是怎么说的?(学一学沙和尚生气的样子)

(3)真悟空回到花果山看到还有个猴王,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幼儿学一学悟空生气的动作、表情、及语言)

(4)观音菩萨和托塔李天王用的什么办法来辨别真假美猴王的?他们分辨出来了吗?

(5)如来佛是怎么说的?

(6)观音菩萨最后说了什么?

3.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

(1)你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出谁是真假美猴王?

(2)如果让你来判断谁是真假美猴王,你会用哪些方法?

(3)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在阅读去中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④第18~23页的内容,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

2.表演区中老师和幼儿共同进行表演游戏真假美猴王。

3.指导幼儿完成幼儿学习资源④第17页内容,体验找不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通过游戏贯穿整个各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学习。活动中,孩子们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对于节奏的掌握也比较好,在学会边唱边表演的同时,注重了声情并茂的交流,对他们音乐活动中游戏的形式合作游戏得到一种锻炼。

美猴王课件【篇3】

知识目标:

学习小说中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模仿、表演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成功塑造一个集“猴”、“神”、“人”特点于一身的艺术形象的: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能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

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教学设想:

1、教法设计

①设置情境、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模式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

⑴、课前准备

①阅读《西游记》节选,搜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通过预习扫清字词障碍,了解《美猴王》的故事梗概,准备概括复述。

⑵结合上课内容,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备讲故事、速背、模仿配音、表情朗读。

3、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激趣导入: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片头曲《猴哥》(出示幻灯2),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再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猴哥”还有哪些称号,以此引出课题。

择要板书:美猴王(猴)齐天大圣(神)孙悟空(人)

2、师生合作简介《西游记》的相关内容和作者吴承恩的相关情况。

(出示幻灯4、5)。

导语设计:

美猴王孙悟空是《西游记》中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位英雄,也是很多孩子的亲密朋友。那么,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他有怎样“美”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美猴王》。(板书: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节选出来的,为方便同学们阅读,编者对原文文字作了不少删减和改动。

学习本文,我们要达到以下三方面的目标(出示幻灯6)。为了活跃课堂,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全班同学们按现在的座次分成四大组,一、二、三、四组分别用《西游记》中保护唐僧取经的四个英雄形象来命名,分别是悟空队、八戒队、沙僧队、白龙马队,今天你们要重闯西游路,各组队员要拿出法宝大显神通,来闯关(黑板上先写好队名画好闯关图表),哪组最先闯关到达终点—灵山,全组队员每人将取得真经(特殊礼物)一份。预祝大家都能顺利闯关!

二、新课教学

(一)第一关:扫除字词障碍

①正确读出以下词语:(幻灯6)

镌径遂迸裂麋鹿瞑目石碣石窍开辟天造地设力疲神竭瞑目蹲身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喜不自胜滔滔不竭

(二)第二关:整体把握故事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遍,根据提示概述课文(出示幻灯5:留空待填)。看谁说得简洁又准确。学生讲完后教师适当点评,并出示幻灯示例。(出示完整内容)

2、让学生用一句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内容,再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章每段内容。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怎样按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划分层次。

教师稍加点拨,鼓励不同意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出示幻灯作为学生参考)

(三)第三关:分析人物性格

1、过渡: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六小龄童的精湛表演,为我们再现了美猴王的形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中国人都知道”的艺术形象。

2、分析人物形象:

①“石猴出世”采用第一种方式:讲故事,选故事大王(出示幻灯6)。让学生分成四组合作与讨论后,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讲一讲“猴王出世”这一情节,选出这节课的“故事大王”。(找两组派代表对决)

教师问: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生一起找出“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师问: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石猴具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后,明确:从石猴出生这一情节中表现了美猴王“神”的特点。

②“山间生活”采用第二种方式:速背。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这一段内容,然后分组派代表进行速背比赛,看那一组背得好、背得快(找两组派代表对决,出示幻灯7)。

师问: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师生共同找出“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师问:这些词句描写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让学生找出石猴和山间的其他动物友好相处的词语:“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师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石猴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动作描写都表现了美猴王作为“猴”这种动物的特点。

③“自荐探泉”用第三种方式:模仿配音。教师和学生一起模仿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石猴自荐探泉这一情节中李扬给孙悟空的配音,看谁是这节课的模仿高手(找两组派代表对决,出示幻灯8)。

教师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跳”的动作和“我进去!我进去!”的语言中,讨论总结石猴“人”的特点: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④“发现水帘洞被拥为王”用第四种方式:每组选一个读得最好的同学参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群猴的顽劣、石猴的自信和果敢。(幻灯9)

师:请大家和我一起找出描写石猴动作和语言的词语,然后分析总结石猴的特点。

师生互动分析如下:

在发现水帘洞时,作者通过对石猴“瞑”“蹲”“纵”“跳”四个动作的描写以及跳出水外后“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再点课题下的副板书)。

进了水帘洞后,作者紧扣猴子的特性,把顽劣的猴性写得形神毕肖。而石猴竟能引经据典(出自《论语为政》。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这又写出了他既具有人又具有神的特点。

到了被拥立为王后,正名为“美猴王”,受众猴礼拜,这多像一个独立的“猴类王国”啊,这又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性,同时也表现了石猴的聪明能干,很有组织能力,显示了“人”特点。

最后,引导学生把以上几个部分中石猴的个性特点以及所运用的表达方法总结出来。

生讨论总结,师明确:石猴的个性特点是: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出来的。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了解到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就应该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突出人物个性。

3、问题探究: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师问:美猴王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请大家从身世、动作、言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幻灯1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幻灯11)。

三、结语: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写美猴王少儿时期的生活,如果大家还想知道石猴称王以后的故事,像大闹天宫、西天取经等,请课后继续阅读《西游记》,而且孙悟空形象的国内外影视版本也很多(幻灯13),大家有兴趣可以在课外搜集整理,看谁了解得最多。(小结各队竞赛表现,宣布闯关获胜的队名以及奖品内容。)

四、作业布置:(幻灯14)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大胆发挥想象写一篇想象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全书或节选,探究其它人物如猪八戒、沙僧等艺术形象,并将你从中得到的启示记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3、妙词锦句积累: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积累下来。(句子:3个以上,词:5个以上。)

附:板书设计(把美猴王的“美”板书成一个“美”字形。)

美猴王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设计思路:

1、美猴王是《西游记》作者热烈歌颂的一个英雄人物,也是我们喜爱的亲密朋友,他美在哪里?小小的猴子如何成王?我们要了解美猴王天地生成,聪明灵巧,本来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的特点,能有层次地复述课文,做到连贯、流利、清楚。

2、美猴王是一个神、猴、人三一体的形象?要理解神话小说的特点和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这篇课文是培养学生想像力的好教材,要求学生在充分预习课文、观看录像的基础上每人绘一幅画,进行观赏、评比。

4、课文组织学生阅读原著,开展讲故事比赛,引起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行片断说话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到阅览室阅读《西游记》这部书。

2、教师方面:制作课件,刻录《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美猴王美的几个部分在多媒体上投影出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简洁的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2、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3、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竭力倦神疲拖男挈女瞑目蹲身喜不自禁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议议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美猴王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内容,了解唐僧、孙悟空等角色的性格特征。

2.能够细致观察、分析,分辨真假美猴王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乐于与同伴交流故事中的情节。

活动准备

1.组织幼儿提前观看有关《真假美猴王》的动画片。

2.《真假美猴王》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真假美猴王的图片,引导幼儿认真观察、判断真假,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结合挂图讲述故事,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人物的性格。

教师根据需要可进行以下提问:

(1)孙悟空回来之后他有什么变化?他做了什么事情?

(2)沙和尚来到花果山他看见了什么?(教案出自:)他是怎么说的?(学一学沙和尚生气的样子)

(3)真悟空回到花果山看到还有个猴王,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幼儿学一学悟空生气的动作、表情、及语言)

(4)观音菩萨和托塔李天王用的什么办法来辨别真假美猴王的?他们分辨出来了吗?

(5)如来佛是怎么说的?

(6)观音菩萨最后说了什么?

3.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

(1)你从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出谁是真假美猴王?

(2)如果让你来判断谁是真假美猴王,你会用哪些方法?

(3)最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在阅读去中阅读幼儿学习资源④第18~23页的内容,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

2.表演区中老师和幼儿共同进行表演游戏真假美猴王。

3.指导幼儿完成幼儿学习资源④第17页内容,体验找不同游戏的快乐。

美猴王课件【篇6】

知识目标: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小说中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法;体会本文语言通俗,简洁,生动的特点。

能力目标: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观察等多种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塑造美猴王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播放《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听完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石猴还有哪些称号。这样的问题学生张口就来,都抢着说。接着老师引导:每一个称号后边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那么“美猴王”这一称号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猴王》这一课。(幻灯片1、2)

二、作者作品(印发)

1、 关于作者(幻灯片3、4)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使他运用志怪小说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怒。

2、 关于《西游记》(幻灯片5、6)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它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幻灯片7)

第一部分(1——7回)叙写孙悟空的历史,交代他被众猴拥立为王,得道成仙,大闹天宫,结果被如来佛降服在五行山下。

第二部分(8——12回)写唐僧取经的原因,包括如来佛造经,唐僧出世,魏征斩龙,唐太宗冥游,唐僧应诏出发取经。

第三部分(13—100),写取经的经过,这是全书的主体,主要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八十一难,终于完成任务。

3、 什么是神话小说?(幻灯片8)

它源于以神为中心的古代传说。古人不能分清人和神的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具有同人一样的生命,往往借神话去说明一切,把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信仰。这些神话在民间流传广泛,经过后人不断加工而写成小说,叫做神话小说。

三、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幻灯片9)

遂迸裂麋鹿瞑目径

石窍石碣镌刻

2、解释词语(幻灯片10)

开辟径镌石碣窍瞑目

天造地设力倦神疲滔滔不竭

3、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幻灯片11)

明确:本文写了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

四、整体感悟

1、播放大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与课文相符的情境朗诵视频。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精彩的表演来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幻灯片12)

2、学生讨论,整理课文层次,理清故事情节。(幻灯片13)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五、课外作业(幻灯片14)

1、妙词锦句积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摘抄下来。(句子:4个,词:6个。)

2、预习思考:(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六、板书设计

14、美猴王

吴承恩

开端(第1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段):山间生活,发现水帘洞

高潮与结局(第4段):自荐探泉,被拥为王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

复述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石猴来到世上、成为美猴王的故事,做到有表情,适当配以动作。(幻灯片15)

二、阅读理解,合作探究(幻灯片16)

1、美猴王“美”在哪些方面?

2、美猴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明确1:身世美、行为美、语言美(幻灯片17)

明确2: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幻灯片18、19)

例如: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勇敢灵巧、本领高强)

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胆大心细、善于观察)

提议“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何不拜我为王。(深得众望)

明确3: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幻灯片20、21)

例如:猴(1)和山间其他孽类友好相处,和它们“为伴”、“为群”、“夜宿”、“朝游”。

(2)猴进洞时和进洞后的种种表现都是紧扣猴子的特性写的,把顽劣的猴性写得神态毕肖。

神(1)石猴是天地生成。(2)石猴一出生“却会行走跳跃”,寻找食物。

人(1)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

(2)称王后,石猴正名为“美猴王”,众猴礼拜,俨然一个独立的“猴类社会”,这些事都带有明显的人类社会属。

三、分析美猴王艺术形象的现实意义(幻灯片22)

小组讨论交流:

1、在猴王的身上,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和理想?

2、我们今天应从猴王身上学习些什么?

明确:《西游记》中最光辉的艺术形象是孙悟空,他是一个集猴、人特点于一身的理想化艺术形象。他在人民心目中是理想的英雄人物的化身。作者在这一艺术形象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敢于斗争,不怕困难,积极乐观、勇武机智。它敢于蔑视皇权,勇于造反,表现了作者反抗传统、反抗权威、蔑视等级制度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

四、课外延伸(幻灯片23)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五、概括中心(幻灯片24)

本文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机智灵巧、本领高强、深得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畏艰险敢说敢做的精神。

六、课外作业(幻灯片25)

1、请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写片段作文。

2、课外继续阅读《西游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七、板书设计

美猴王

吴承恩

石猴的艺术形象: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得众望

(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美猴王课件【篇7】

设计意图:

一天,我看到宋老师的儿子一边听音乐一边非常开心地跟着音乐哼唱棒吧嘎、棒吧嘎,我觉得这首歌曲非常有意思,他告诉我这是龚琳娜演唱的新神曲《金箍棒》。我观看了龚琳娜表演的《金箍棒》视频之后,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整首乐曲包含中国传统京剧、民间以及流行的音乐元素,同时音乐里隐含着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境,比如孙悟空的百变、棒吧嘎的打斗情境、吧嗄嘀、吧嗄嘀跑的情境等。因为曾经看过有老师将神曲《忐忑》设计成非常有意思的《狐狸和小鸡》的音乐游戏,我就想利用《金箍棒》音乐设计一个音乐游戏活动。

但如何让这首家喻户晓的神曲《金箍棒》成为很好的幼儿音乐教学素材呢怎么组织相应的音乐活动才能让幼儿始终积极地投入其中呢为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重新编辑音乐,让作品更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为了能让《金箍棒》的作品更加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我们对音乐做了编辑,让音乐长度、速度、情节更适宜,能真正地被孩子们所喜欢。《金箍棒》整首曲子的时间太长,有5分多钟,同时音乐元素比较多。A段乐曲相对舒缓、悠扬,对于幼儿来说显得比较拖沓;B段音乐速度则太快,幼儿较难合拍。根据孩子们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情境,如变的情境、棒吧嘎的打斗情境、吧嗄嘀、吧嗄嘀跑的情境,我先选取了以叙述孙悟空为主线的A段音乐,并在不改变音乐性质的情况下加快A段速度;再选取了打斗情境的B段音乐,并放慢了B段乐曲的速度,让幼儿能够合拍进行游戏;其次选取了变和吧嗄嘀吧嗄嘀的音乐元素,最后将音乐编辑成1分15秒,ABCD格式。虽然音乐有4段,但每一段音乐之间变化非常明显,而且每段音乐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同时音乐本身的歌词也能提醒幼儿随乐表现,降低了音乐的难度。可以说改编后的音乐无论是长度、速度还是情节都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2.挑选并讲述故事,让活动对孩子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书早就熟悉故事情节,而主角孙悟空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应该说作品中的故事和角色是孩子们喜欢的,并符合儿童经验的。我在《西游记》众多的故事中选择了《真假美猴王》的情节,使故事中的角色更加符合音乐的逻辑。并增加戏剧冲突让打斗、72变更富有情趣和意义,如,在感受B段打斗乐曲前,我渲染了故事:真猴王虽然被师父赶走了,但他还一心想着师傅,当他得知假猴王打伤了师父后,非常伤心,火速跑去找到假猴王,拿起金箍棒朝假猴王打去。故事的讲述不仅使打斗富有情趣,而且让孩子感受到孙悟空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在活动快结束前、在音乐尾声处则增加了如下故事情境:经过打斗和72变,真假美猴王还是分不出输赢,最后如来佛让假猴王现了原形,真猴王赶紧跑上前去高举金箍棒打假猴王,假猴王被打后晕倒在地。这时孩子们要表现假猴王各种晕死的样子,同时真猴王要用对方舒服的动作去检查。这一情节的设计不但使得活动更富有情趣,使孩子对活动始终保持很大的兴趣,同时向孩子传递了我成长、我担当、我幸福的人格品质教育。

3.游戏设计层层递进,让孩子在每个环节体验成功的快乐

音乐活动中无论是动作的编排、师幼互动以及空间位置都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上肢到下肢,从坐到站再到找空位,层层递进。比如游戏一开始先利用故事和创编简单动作完成整首曲子的合乐,然后一遍遍进行累加,由开始的挥棒击打,到迅速躲闪、对打动作,再到加入了加油鼓劲的吼嘿,动作逐渐丰富。再比如在互动环节中,先是教师对全体幼儿的互动,然后是教师对一位幼儿的互动,再到幼儿对幼儿的互动。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孩子在每一环节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4.在与幼儿互动中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经验,调整活动目标和内容

为了了解孩子们是否喜欢这个音乐、是否熟悉孙悟空以及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我找了几个孩子先尝试来玩一玩,结果发现孩子们很喜欢,也都熟悉这些故事。我尝试让孩子们变蜘蛛精,有些孩子变出凶狠的造型,一位男孩子马上就说:不对,蜘蛛精是这样子的!把手放在下巴下,作出很妩媚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有兴趣,也有一定的经验。

在这个活动中重点要完成打斗动作,因为变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很容易,他们可以自己表现。在试教的时候我将活动设计成选拔代理猴王的故事情境,不但有两两合作打斗,还有圈上追逐游戏,希望一节课有许多精彩的场面,但是发现容量太大,在短短的30分钟里,就像做压缩饼干一样,流程很快,没有让孩子充分体验、感受音乐,学得不扎实。为了能在单位课时内,让孩子充分体验、感受音乐,我们必须进行价值取舍,最后决定只完成两两合作,在第二课时再进行选拔代理猴王的游戏。

点评

从活动设计意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师是既有能力从教材中挖掘出各种能够挑战儿童兴趣和能力的有趣活动,又能够关注并实事求是地根据儿童在有限时间内可能承受的负荷进行选优取舍,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根据我们大量的教师行为观察发现,有些教师要么就是很难设计出真正有趣、并且又有发展挑战、又紧扣教材潜力的活动,要么就是把许多设计堆积在一起,不愿取舍或不能选优取舍。因此,该教师在这里所表现出的这种综合能力是非常难得的。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段的起止,合拍地做动作表现乐曲的结构。

2.在打斗的互动情境中,尝试通过两两合作一对一挥棒击打、快速躲闪、对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B段乐曲的三段乐句。

3.假猴王迅速倒地造型坚持不动,真猴王检查时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力度。

点评

此目标撰写充分体现了对本学科素养目标、学习素养目标和人格素养目标的全面关注,且全部使用了以儿童为主语即以儿童为主体的学习目标(而非以教师为主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语法结构。最难能可贵的是,全部使用了目前学习心理学倡导的行为目标的撰写方法,所有目标都是教师完全可以直接要求和观察的儿童行为,同时所有行为又都是紧紧扣住了该活动中儿童必然要面对的具体发展问题的行为。

美猴王课件【篇8】

教学创意

借虚拟情境和现代网络知识来引读名著。

教学目标

营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综合学习的语文课堂。

教学理念

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要点

1.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2.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有机结合,以扩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视频展示猴王各种形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联想。

(一)温故知新

学生根据第一课时学习及课下准备,以小组合作形式,使用各种文艺形式演绎《美猴王》,如评书、快板、歌唱、讲故事等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改编的《美猴王》完成得怎么样了?

学生七嘴八舌地表示准备就绪,并跃跃欲试上前表演。其中,一组同学表演评书《美猴王》;一组同学表演快板《美猴王》;一组同学采用“猴哥”曲调改编《美猴王》成歌。虽然改编水平不高,但形式多样、场面热烈、内容丰富。

(二)虚拟情境

教师使用电脑课件,以漫画配旁白的形式虚拟一事件:在某偏僻小镇有一名叫王xx的人,近来自称为美猴王下凡,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广招猴子、猴孙,妖言惑众,把当地搞得乌烟瘴气,现紧急动员有识之士分析一下美猴王到底是猴是人还是神?

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教室沸腾了,学生的讨论超过了平时的小组界限,他们显然被这种形式所吸引,这样的形式、内容激起了他们参与的欲望。(给学生三分钟集体讨论时间)

教师:你们讨论结果如何?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猴!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人!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美猴王是神猴!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以上观点都不对。

教师:那好吧,你们准备好材料进行辩论。

教师引发学习自由辨论,明确辩论要有理有据。支持观点的依据可以在课文中找,也可以在原著中找。出示电脑大屏幕,按顺序提出以下问题进行提示:

1.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它的来历?

2.石猴在山中生活是怎样的?表现了他的什么特性?

3.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摩拳擦掌,这说明了什么?

4.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的哪些动作和语言,为什么要写这些?

(三)自由辩论

生:“我方认为美猴王是神,理由是美猴王是由一块仙石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出世如此奇异,非地球上任何生物所能比。怎么不是神?”

“我补充刚才同学的说法,除了美猴王出世神异之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也显示了超人的本领,如把定海神针想变多大就变多大等等。种种表现,都是神的表现。”

“我方认为美猴王不过是一只猴,课文中写了它的生活习性:‘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另外它的一举一动猴性顽劣,与猴并无二异,顶多算有点神气儿的猴。刚才同学说它是神,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我方认为美猴王是人的形象,课文中语言描写,如众猴发现水源却不敢控源时,石猴显示出超人的领导才能,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当石猴控源成功时,他说,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只有人才有这样的思维,这样的要求。至于说他有神气、有猴性,那是作家吴承恩给这人物披的外衣。所以我们坚持认为他是人的形象。”

又一学生:“我刚才仔细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认为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我从你们的辩论中获得了灵感,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更不是神,是有猴性、有人性、有神气的那么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说不好。”

当学生明确美猴王既不是猴,也不是人又不是神,但又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再播放美猴王的各种银幕形象的课件,适时点拨:这是文学艺术形象,作家常常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其实美猴王既不是纯粹的猴,也不是纯粹的人,更不是纯粹的神,他是吴承恩先生成功塑造的一个集猴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文学艺术形象,任何想借文学形象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目的的人,只能证明他的浅薄无知。

(四)回到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批驳社会现象,总结陈词

学生1:“综合以上同学们所说和老师您讲的,我认为美猴王的确只是一个文学形象,它是虚构的,虚拟情境中那位叫王xx的人,也许也知道这一事实,他是别有用心,想发财、想出名之徒,我看应该把他绳之以法。”

学生2:“我补充刚才同学的发言,王xx事件的出现,证明王xx所大搞迷信的地区教育落后,人们文化水平低,如果当地人们都受过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教育,就不会让王xx兴风作浪了。”

师:“他们二位的发言非常深刻,通过辩论我们终于拨开迷雾见青天了!”

(五)过渡板块

播放课件: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目的是打开学生尘封的记忆,拓展无限的联想。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学生讲了《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课件演示: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及网络内容形式等。

师:现在要让你们班做一个美猴王网站,请同学们合作设计网页。集体讨论研究制作。

大家简单谈谈自己的意图:

“上我们的网,你能看到精美的美猴王影视形象,你能查到孙悟空八十一难的故事。”

“我们做的网页是专门搜集评论美猴王的文章的,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怎么看美猴王的,请查阅我们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民间俗语、谚语、成语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专门是美猴王图片的网页。”

师:同学们,我们把今天未做完的网页作为作业吧,过几天咱们开个展览。

(六)抛砖引玉

师: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两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内涵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所以我设计一个具有浓厚现实色彩的虚拟情境,使用自由辩论的方式来分析美猴王形象,达到了我预想的效果。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所以我使用网络知识请同学们做网站,设计网页,立意是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又兼容并包,一举多得。虽然存在一定问题,如:有近一半学生对网络一无所知,但这种缺憾会给他们以强烈的震憾,引导他们去探究未知的领域。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所以我都采用小组合作式、集体讨论式完成问题探究过程。

美猴王课件【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掌握匍匐前进的动作。

2.幼儿能够尝试不同难度的匍匐前进动作。

3.幼儿体验匍匐前进动作的快乐。

4.提高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敏性。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大垫子两个;大网兜四个;椅子14把;报纸卷制的手榴弹25枚;KT板做的军火库两个(上面粘贴幼儿自图手枪若干把);距离军火库三米的地方粘贴一条横线;准备活动音乐、放松活动音乐——金色童年。

活动过程:

1.队列练习:幼儿以男女两队齐步走进人场地。

(1)教师指导幼儿立定站好,大臂看齐,向左转。

教师喊口令:“立定,大臂看齐,请幼儿调整位置。向左——转”幼儿调整队形。

(2)教师指导幼儿报数练习。教师喊口令:“报数!”“1234……”“1—2报数!”“121212……”幼儿进行报数。

(3)教师指导幼儿队列练习。教师喊口令:“请双数的小朋友两列横队变四列横队走,四列横队变两列横队走。”幼儿队列队形练习。

2.准备活动,教师播放音乐,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播放音乐,幼儿与教师一起做准备活动。

(2)教师:今天我们来学解放军,做个小小兵的游戏,老师来当指挥员小兵们要听指挥。我们先来做个热身操,活动一下关节。

3.幼儿学习手膝着地匍匐爬的动作和基本要领。

(1)幼儿探索匍匐前进动作的方法。

教师:“刚刚孙老师接到了侦查员的电话,现在上级有任务让我们去完成。你们想去吗我们的侦察员发现了敌人的军火库。所以上级命令我们去炸毁它。可是想到达敌人的军火库并且炸毁它,要经过一道低低的铁网,小朋友想一想怎么才能顺利通过呢(幼儿探索进行匍匐前进练习一次。)

(2)教师总结并讲解匍匐前进的动作和基本要领。

教师:“小朋友们,请你们说一说,在刚才的练习中,你们都是怎样匍匐前进的谁能到前面来表演一下并且说一说你的方法,你是怎样成功的匍匐前进的(教师请一名幼儿到前面示范表演匍匐前进,并且讲解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教师总结匍匐前进的方法:“刚才来表演的小朋友讲的很好,我再补充一下。首先,正确的准备姿势是身体趴在垫子上,头放低,眼睛注视前方,手臂向前摆动,手肘用力。屁股不要翘起、两脚用力蹬地、脚不要抬的太高。)

(3)现在,我们再试一次,看看通过老师的讲解,小兵的分享,你这次能能很顺利的通过,但是小兵们要注意,这次我们要增加难度了,小兵们要手持手榴弹通过铁网。爬的时候请你慢点爬,并且保护好你的手榴弹,这样才能很顺利的通过。听明白了吗(每名幼儿尝试练习一次)

4.游戏:小小兵

(1)教师组织游戏:勇敢的小兵

教师:“小兵们,刚才我们练习了通过铁网的动作,我们现在要去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啦,炸毁敌人的军火库。现在,老师要将小兵们分成两组。当老师说开始的时候,请每队的一名小兵拿起一个手榴弹从起点出发,快速跑到铁网前面,按照我们刚才的练习迅速通过,并且不能触碰到铁网被敌人发现。然后跑到警戒线,将手榴弹投向军火库,注意投的时候要按照肩上挥臂投物的方法将手榴弹投到军火库的里面,否则手榴弹会炸到你,然后从侧面快速跑回起点和下一名小兵击掌,下一名小兵出发。比一比哪个队的小兵最先完成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小兵们要注意安全、保证秩序。

(2)教师总结游戏过程。

教师:“今天我们的小兵真勇敢,克服困难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真是了不起。给自己拍拍手吧!”鼓励幼儿回答问题,踊跃发言。

教师:“今天小兵们学习了匍匐前进,你们能告诉我,通过铁网时最重要的是要注意什么吗”幼儿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你们说的都对,匍匐前进最重要的是手膝协调用力。”

5.幼儿整理,放松练习。

教师播放音乐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整理练习。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庆祝我们的胜利吧。围个圆圈做放松动作吧。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能完全的进入情境,很好的配合进行游戏。内容由易到难,逐层深入,让幼儿在“玩中学会了新的本领”,在“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的玩”。不断挑战自我,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在游戏结束时,幼儿表现出意犹未尽的表情。考虑增加难度,开展下次活动,使幼儿在更高程度上挑战自我,战胜自我。

美猴王课件【篇10】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将教师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少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讲和议来占领课堂。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画画中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四大教学板块相辅相成,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了解美猴王的特点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吸取它的精神养分,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了四大教学板块,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四教学板块。这个板块注重学生的体验实践,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什么特性?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了美猴王的性格特征,他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他是猴、人、神三位一体的形象。在评选创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争先恐后地拿上他们的画到投影仪上展示,并上台作介绍,正像一位同学说的:我画的是孙悟空大战哪咤。你们看,哪咤三头六臂,手执银圈,脚踏火轮,而孙悟空腾云驾雾、高举金箍棒,眼看就要打下去了顿时掌声雷动,二个、三个一双双手举得高高的,都想上台展示自已的劳动成果,足见课前他们的创作是多么的用心啊!

最精彩的片断当属拓展想象这个环节。同学们想象的内容十分丰富离奇,有些是我连想都没有想过的。就像我们班的泽鸿同学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化解巴以冲突,让他们马上停止战争,化干戈为玉帛,帮助当地平民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园,过上和平安乐的生活。多么有政治远见啊!小小年纪就能关心世界大事,充分表现出当代中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王鹭鹏同学紧接着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让沙漠以最快的速度变为绿洲,让当地群众免受黄沙之害。另一名同学想象更切合实际: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建造许许多多的希望小学,让那些经济困难的儿童能快快乐乐地去上学,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年龄最小的玮凡同学也不甘示弱,她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会拔下一根毫毛一吹,在大陆和台湾之间架起一座金桥,让两岸人民自由往来,到时,我会邀请台湾小朋友们到我们实验中学参观。班上好动大王黄灵清此时也不甘寂寞,他说: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要让老师越来越年青。又是热烈的掌声。下课铃响过一阵子了,可是同学们依然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是啊,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但被打开,语言思维如泉水喷涌而出。从他们想象的各种各样的内容中,我看出了新一代的少年思想境界十分开阔,美猴王的勇敢机智、有胆有识、深孚众望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神话小说的特点学生理解是到位的。当然,还有个别同学是这样说的: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我就不用学得那么辛苦了,考试时我可以偷看,我还要天天吃好的,穿好的,过上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对于这种暴露出来的个人享乐想法,我也及时地给与教育,引导他们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实践了查、听、读、说、想和画的综合能力,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并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美猴王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ì:于是。

迸bè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ìng:直接。

镌juā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安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弓1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四、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灵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提示: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受众望的猴王。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

提示(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与延伸: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美猴王课件【篇12】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段的起止,合拍地做动作表现乐曲的结构。

2.在打斗的互动情境中,尝试通过两两合作一对一挥棒击打、快速躲闪、对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B段乐曲的三段乐句。3.假猴王迅速倒地造型坚持不动,真猴王检查时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力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活动前幼儿有过两两合作进行游戏的经验。

2.剪辑好的《金箍棒》音乐。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顾故事,并根据故事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

师:孩子们,金箍棒是谁的武器?(美猴王孙悟空。)是美猴王孙悟空的。他经常得意地称自己为俺老孙。

师:美猴王的家在哪里?(花果山。)花果山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师:美猴王得到了如意宝贝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怎么拿?师:美猴王有哪些本领?(72变。)如果你是美猴王你想变什么?(假如幼儿回答小兔,教师就和幼儿尝试玩变小兔的游戏,即教师说变的时候幼儿就慢慢变出小兔的造型。)你还想变成什么?(教师和幼儿继续玩变的游戏。)

二、师幼一边随意做动作一边完整感知音乐,共两遍。

师: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美猴王孙悟空的音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播放完整音乐第一遍。)

师:音乐里最后两句美猴王在干什么?(好象在追,打妖怪。)

师:我们再来玩一玩,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在追打妖怪呢?(播放完整音乐第二遍。)

三、进一步感知B段音乐,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

(一)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1.教师一边哼唱B段第一乐句一边示范打斗动作。

师: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里,虽然美猴王孙悟空被师父赶走了,但他却一直想着师父。当他知道假猴王打伤了师父,就立刻找到假猴王,拿起金箍棒向假猴王打去。仔细看,他是怎么打的?2.教师哼唱B段第一乐句,幼儿模仿教师练习打斗动作。

师:在金箍的时候做好准备,在打斗的时候打斗,一起来试一试!

3.尝试练习加油后说吼嘿为真猴王鼓劲。

师:刚才我看到一位小朋友一下一下的打斗,和音乐非常合拍。等一会儿我说完加油,你们就为真猴王鼓鼓劲说吼嘿!

4.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躲闪动作表现B段第二乐句。

师:当真猴王挥棒打假猴王,假猴王马上要反击,真猴王就要躲闪,怎么躲?做给我看看。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假猴王在反击你,我们一起来躲闪。

5.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对打动作表现B段第三乐句。

师:经过了打斗、躲闪、真假美猴王开始对打了,一边对打,一边神气地告诉对方:我是真的美猴王。在对打的时候,我说完加油,大家说:我是真的美猴王。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师幼随B段慢速音乐尝试表现打斗、躲闪、对打动作。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来试一试,注意了在打斗的时候打斗、躲闪的时候躲闪、对打的时候对打。

四、师幼共同扮演真猴王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现在我们都是真的美猴王,我们合着音乐完整来玩一玩。要注意音乐里先说了什么,等音乐说打斗的时候我们再打斗。(播放完整音乐第三遍。)

五、教师扮演假猴王,全体幼儿扮演真猴王,师幼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现在你们当真猴王,我当假猴王,你们打的时候,我假猴王要(躲闪),我反击时你们要(躲闪),然后我们一起对打,这一次在打斗时我不用动作提醒你们了,你们可要自己提醒自己。(播放完整音乐第四遍。)

六、教师扮演真猴王,全体幼儿扮演假猴王,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你们当真猴王表现那么好,我也来试试真猴王,你们来当假猴王,假猴王反应要快,我打你们的时候你们要先(躲闪),再(反击)接着对打。(播放完整音乐第五遍。)

七、幼儿和幼儿两两商量好选择的角色,坐在位置上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现在你们也和旁边的朋友一起来玩玩,找一个空地方站好。商量好谁当真猴王,谁当假猴王。真猴王举手告诉大家,假猴王举手告诉大家。准备好了,等会儿提醒自己先打斗还是先躲闪。(播放完整音乐第六遍。)老师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刚才你们在合作的时候有什么困难?

八、幼儿尝试表现最后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一)一位幼儿尝试表现假猴王晕倒的样子。师:真假美猴王经过了打斗、72变,还是分不出输赢,故事结尾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如来佛让假猴王现了原形,美猴王一棒打晕了假猴王。)师:在音乐快结束金箍棒时,真猴王就高高举起金箍棒挥向假猴王,假猴王就被打晕倒在地上了。谁来试一试,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请一位高级榜样上来表现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提醒幼儿注意假猴王要在音乐结束金箍棒后马上晕倒在地并造型。

(二)集体尝试表现假猴王晕倒的样子。师:现在我们大家都找个空的位置一起来试一试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教师表扬快速晕倒、并摆出不一样晕死造型的幼儿,如:他的舌头都吐出来了,嘴巴都弯了,脚翘那么高。

九、幼儿和幼儿再次商量好选择的角色,找到空位置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假猴王在金箍棒后晕倒在地。

师:现在请你们和朋友商量好谁来当真猴王,谁来当假猴王,请假猴王先找到空位置准备好了,请真猴王找到你刚才的朋友站好。注意了,等会儿假猴王在音乐结束金箍棒后马上晕倒在地。(播放完整音乐第七遍。)

师:真猴王看看假猴王是不是真的晕死过去了,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动作去检查一下。

十、师:今天我们用这个音乐玩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回去我们可以玩一玩关于西游记的更多故事。

美猴王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地学习。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培养学生不畏艰险,敢说敢干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把握美猴王的艺术形象是教学的重点。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①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圈点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②预习课后练习。

教师:准备相关教具,以更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教学内容与过程:

1、放歌曲《猴哥》导入课文。简介作者与作品。

2、讨论分析课文结构。

3、学生复述《美猴王》的故事。(应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石猴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

②、石猴是怎样成为美猴王?

4、找出课文中描写美猴王动作、语言的词语或句子。

5、由学生讨论、分析美猴王的形象。(智慧、灵巧、本领高强等)

6、讨论课文的主题。

7、课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六、作业:①课外阅读《西游记》。②抄写词语。

2024美猴王课件汇集


美猴王课件【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ì:于是。

迸bè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ìng:直接。

镌juā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2、关于《西游记》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将无支祁传说跟取经故事结合到一起,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安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三教学板块:大胆放手,弓1导参与;小组讨论,自主学习。

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四、精读课文,品析人物:

1、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

(1)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灵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2)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3)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4)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我进去!”“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5)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提示:这是个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受众望的猴王。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3、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

提示(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

(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五、拓展与延伸:

你看过《西游记》吗?你能不能说几个关于孙悟空的故事?

美猴王课件【篇2】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2、 引导幼儿扮演美猴王的角色,学习并练习投掷的基本方法。

3、幼儿能用正确的投掷方法击中目标物。

活动重点:学习并练习投掷的基本方法。

活动难点:能用正确的投掷方法击中目标物。

活动准备:纸球若干、不同大小的怪兽3只。

活动过程:

1、热身活动:在音乐伴随下做热身操、进行队列训练。

2、探索与学习:

(1)自由尝试:猴子们你们看,今天大王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就是纸球。现在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纸球,找一块空地玩一玩,看看纸球能怎么玩.你们是怎么玩的?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2)学习方法:你们看,刚才***的这个动作,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投掷。今天你们就跟大王学习这个本领,我们先学习正面投掷,看我:两脚前后开立(左脚在前)面对前方,右手拿东西向后向上放,上体稍向后屈,重心落在右脚上,右脚用力蹬地,同时右臂向前上方挥动,将物体掷出去。

(3)练习动作:现在我们来练习投掷,我们分男女两组进行,比一比看谁投得远!注意:前面一组投出去、捡完纸球回来,下一组听到口令才能投球,一定要听口令、注意安全,不能打到别的猴子。第一排听口令,大王数到三就投出去,一、二、三!第二排准备

3、集体游戏:打怪兽

(1)我的猴子们真棒,本领练好了!看,那边来了几只怪兽,我们一起去消灭它们!哪知猴子愿意先去探路?我们要跨过小河、钻过山洞、翻过小山,找到怪兽消灭它。注意:路上有一定的危险,过河时一定不能掉到河里,打怪兽时不能离得太近,小心受伤!我们有3条路,现在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路,行动!

(2)观察幼儿动作掌握情况,教师纠正动作,请个别幼儿示范标准动作:跨过小河、钻过山洞、翻过小山,找到怪兽,瞄准目标,准备射击,打!组织幼儿再次游戏。

4、师幼交流:今天,我的猴子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真能干,给自己鼓鼓掌!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消灭怪兽的?路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害怕了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那我们以后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想办法解决。能做到吗?

5、放松整理:轻音乐在音乐伴随下做放松运动,师幼共同整理场地。

美猴王课件【篇3】

设计意图:

一天,我看到宋老师的儿子一边听音乐一边非常开心地跟着音乐哼唱棒吧嘎、棒吧嘎,我觉得这首歌曲非常有意思,他告诉我这是龚琳娜演唱的新神曲《金箍棒》。我观看了龚琳娜表演的《金箍棒》视频之后,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整首乐曲包含中国传统京剧、民间以及流行的音乐元素,同时音乐里隐含着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情境,比如孙悟空的百变、棒吧嘎的打斗情境、吧嗄嘀、吧嗄嘀跑的情境等。因为曾经看过有老师将神曲《忐忑》设计成非常有意思的《狐狸和小鸡》的音乐游戏,我就想利用《金箍棒》音乐设计一个音乐游戏活动。

但如何让这首家喻户晓的神曲《金箍棒》成为很好的幼儿音乐教学素材呢怎么组织相应的音乐活动才能让幼儿始终积极地投入其中呢为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重新编辑音乐,让作品更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为了能让《金箍棒》的作品更加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内在需要,我们对音乐做了编辑,让音乐长度、速度、情节更适宜,能真正地被孩子们所喜欢。《金箍棒》整首曲子的时间太长,有5分多钟,同时音乐元素比较多。A段乐曲相对舒缓、悠扬,对于幼儿来说显得比较拖沓;B段音乐速度则太快,幼儿较难合拍。根据孩子们最喜欢的神话故事情境,如变的情境、棒吧嘎的打斗情境、吧嗄嘀、吧嗄嘀跑的情境,我先选取了以叙述孙悟空为主线的A段音乐,并在不改变音乐性质的情况下加快A段速度;再选取了打斗情境的B段音乐,并放慢了B段乐曲的速度,让幼儿能够合拍进行游戏;其次选取了变和吧嗄嘀吧嗄嘀的音乐元素,最后将音乐编辑成1分15秒,ABCD格式。虽然音乐有4段,但每一段音乐之间变化非常明显,而且每段音乐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同时音乐本身的歌词也能提醒幼儿随乐表现,降低了音乐的难度。可以说改编后的音乐无论是长度、速度还是情节都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更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2.挑选并讲述故事,让活动对孩子更富有情趣和意义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孩子们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书早就熟悉故事情节,而主角孙悟空更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应该说作品中的故事和角色是孩子们喜欢的,并符合儿童经验的。我在《西游记》众多的故事中选择了《真假美猴王》的情节,使故事中的角色更加符合音乐的逻辑。并增加戏剧冲突让打斗、72变更富有情趣和意义,如,在感受B段打斗乐曲前,我渲染了故事:真猴王虽然被师父赶走了,但他还一心想着师傅,当他得知假猴王打伤了师父后,非常伤心,火速跑去找到假猴王,拿起金箍棒朝假猴王打去。故事的讲述不仅使打斗富有情趣,而且让孩子感受到孙悟空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在活动快结束前、在音乐尾声处则增加了如下故事情境:经过打斗和72变,真假美猴王还是分不出输赢,最后如来佛让假猴王现了原形,真猴王赶紧跑上前去高举金箍棒打假猴王,假猴王被打后晕倒在地。这时孩子们要表现假猴王各种晕死的样子,同时真猴王要用对方舒服的动作去检查。这一情节的设计不但使得活动更富有情趣,使孩子对活动始终保持很大的兴趣,同时向孩子传递了我成长、我担当、我幸福的人格品质教育。

3.游戏设计层层递进,让孩子在每个环节体验成功的快乐

音乐活动中无论是动作的编排、师幼互动以及空间位置都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上肢到下肢,从坐到站再到找空位,层层递进。比如游戏一开始先利用故事和创编简单动作完成整首曲子的合乐,然后一遍遍进行累加,由开始的挥棒击打,到迅速躲闪、对打动作,再到加入了加油鼓劲的吼嘿,动作逐渐丰富。再比如在互动环节中,先是教师对全体幼儿的互动,然后是教师对一位幼儿的互动,再到幼儿对幼儿的互动。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孩子在每一环节中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4.在与幼儿互动中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经验,调整活动目标和内容

为了了解孩子们是否喜欢这个音乐、是否熟悉孙悟空以及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我找了几个孩子先尝试来玩一玩,结果发现孩子们很喜欢,也都熟悉这些故事。我尝试让孩子们变蜘蛛精,有些孩子变出凶狠的造型,一位男孩子马上就说:不对,蜘蛛精是这样子的!把手放在下巴下,作出很妩媚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有兴趣,也有一定的经验。

在这个活动中重点要完成打斗动作,因为变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很容易,他们可以自己表现。在试教的时候我将活动设计成选拔代理猴王的故事情境,不但有两两合作打斗,还有圈上追逐游戏,希望一节课有许多精彩的场面,但是发现容量太大,在短短的30分钟里,就像做压缩饼干一样,流程很快,没有让孩子充分体验、感受音乐,学得不扎实。为了能在单位课时内,让孩子充分体验、感受音乐,我们必须进行价值取舍,最后决定只完成两两合作,在第二课时再进行选拔代理猴王的游戏。

点评

从活动设计意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教师是既有能力从教材中挖掘出各种能够挑战儿童兴趣和能力的有趣活动,又能够关注并实事求是地根据儿童在有限时间内可能承受的负荷进行选优取舍,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根据我们大量的教师行为观察发现,有些教师要么就是很难设计出真正有趣、并且又有发展挑战、又紧扣教材潜力的活动,要么就是把许多设计堆积在一起,不愿取舍或不能选优取舍。因此,该教师在这里所表现出的这种综合能力是非常难得的。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段的起止,合拍地做动作表现乐曲的结构。

2.在打斗的互动情境中,尝试通过两两合作一对一挥棒击打、快速躲闪、对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B段乐曲的三段乐句。

3.假猴王迅速倒地造型坚持不动,真猴王检查时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力度。

点评

此目标撰写充分体现了对本学科素养目标、学习素养目标和人格素养目标的全面关注,且全部使用了以儿童为主语即以儿童为主体的学习目标(而非以教师为主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语法结构。最难能可贵的是,全部使用了目前学习心理学倡导的行为目标的撰写方法,所有目标都是教师完全可以直接要求和观察的儿童行为,同时所有行为又都是紧紧扣住了该活动中儿童必然要面对的具体发展问题的行为。

美猴王课件【篇4】

动作建议及玩法

[1-2]小节:前奏。教师预令“准备开始”

[3-6]小节:双手握挙,曲臂置于胸前,肘关节朝外。拳眼相对;双脚自然分开,身体微微向前倾,膝盖稍弯曲,双脚交替跺脚,身体自然左右摆动,两小节交替一次,共8次。

[7-8]小节:双手从身前自然举起,掌心向下,身体左右摆动,每小节交替一次,“嘿”字处双脚离地向上跳一下。

[9]小节:身体自然站直,双手大拇指翘起向上,上下摆动,每小节交替一次。音乐重复三遍,间奏处騎马、挥马鞭、甩马鞭动作。

尾声:双手从身前交又向体侧打开,掌心相对。

游戏玩法:

[1-2]小节:前奏。幼儿两两面对面,双手握拳,曲臂置于胸前,肘关节朝外,拳眼相对;双脚自然分开,身体微微向前倾,膝盖稍弯曲。教师预令“准备开始”

[3-6]小节:两两面对面,双脚交替踏步,准备开始玩摔跤游戏。

[7-8]小节:相互搭在同伴的肩膀上,左右摇晃身体摔跤,“嘿”字处双脚跳一下,随乐喊“嘿”。

[9]小节:双手竖起大拇指,夸奖同伴:“你是好样的!”

重复三遍,间奏处骑马换朋友继续玩摔跤游戏。

活动目标:

1.感受音乐热闹欢快、豪迈酒脱的曲风,对民族音乐感兴趣,对蒙古族和草原产生向往。

2.在欣赏和游戏中表现乐段的重复以及不断加速的节奏特点。

3.自信地参与“摔跤”游戏,在音乐节点“嘿”上,能和朋友一起玩。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5.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1.16名幼儿围坐半圆。

2.黑板、音乐、PT、简单的图谱

经验准备:对蒙古有初步的了解。

活动过程:

一、创设草原情境,自然感知欣赏音乐

1.随乐欣赏“美丽的大草原”PPT,引出草原游戏主题。

2.随A段音乐欣赏草原游戏图片,并一起跟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动作。

3.提出重点游戏一一摔跤是蒙古人交朋友的一种方式。

4.出示草原图谱,播放音乐乐A段,自然感知。

二、结合图谱和肢体动作,再次感受音乐的旋律和节奏

1.再次欣赏音乐,教师跟随音乐画谱图,了解曲式结构

2.教师解说“摔跤故事”和幼儿猜想情节内容相结合。

3.在座位上利用肢体动作跟随音乐做游戏,再次感知音乐的结构。

三、随乐分段玩摔跤游戏

1.创设摔跤游戏情境,请两位幼儿做摔跤手,两个人比一比,第一回合比谁更神气。

2.出示两位掉跤手搏斗的图片,第二回合比谁更有力气。

3.两位教师进行错误演示,请幼儿评价,再进行正确示范。

4.跟随A段音乐师幼游戏一次。

5.全体幼儿移位两两结伴进行游戏。

四、完整跟随音乐玩游戏

1.教师解说要去另外一片草原交朋友,结合图谱,播放三段体完整音乐。

2.幼幼在座位上和旁边的伙伴一起游戏,随着音乐的加快,动作也越来越快。

3.全体幼儿移位跟随音乐玩摔跤游戏,间奏处交换朋友。

五、介绍蒙古族,激发幼儿对蒙古族和大草原的向往

美猴王课件【篇5】

环境创设

1.将幼儿喜爱的《西游记》人物形象悬挂于教室中。

2.将幼儿“我喜欢的《西游记》故事”“我喜欢的《西游记》人物”的绘画作品布置成主题墙。

3.在活动时布置西游记中几种不同的场景。

4.将《西游记》人物图片张贴在美工区,为幼儿塑造形象提供帮助。

生活活动

1.在一日生活中的过渡环节等时间播放《西游记》动画片及歌曲,引导幼儿充分感受。

2.在餐点环节中指导幼儿细嚼慢咽,了解细嚼慢咽对身体的好处。

家园共育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西游记》的图书及动画片,与幼儿共同欣赏。

2.请家长在家长欣赏幼儿演唱歌曲《捏泥人》《猪八戒吃西瓜》等,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3.家长知道幼儿在家中练习使用筷子。

教学活动

1.次主题一:开展活动:“孙悟空大闹天宫”“捏面人”“师徒四人行”“猪八戒吃西瓜”“悟空分桃”等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并对西游记中其他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熟练演唱歌曲,用彩泥制作师徒四人的形象,较准确地表现其典型特征。

2.次主题二:开展活动:“真假美猴王”“猪八戒背媳妇”“美猴王小剧场”“奇妙的影子”“我们的演出海报”等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理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情节,根据乐曲的情绪特点及乐曲结构的变化进行创编动作,了解海报的艺术特点。

3.次主题三:开展活动:“小猴请客”“三大白骨精”“好玩的金箍棒”“新编美猴王故事会”“《西游记》连环画”“宝物大比拼”等集体活动,让幼儿学习5的组成及加减运算,尝试和同伴合作为动画片配背景音乐,了解连环画的特点,能独立创编并清楚的讲述故事,感受现代化高科技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

区域活动

美工区:

1.“七十二变美猴王”:学创造性地表现美猴王的典型外貌特征,以及不同的动作造型。

2.“小猴吃桃”:掌握画小猴的基本方法,体验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画的快乐。

3.“制作面具”:掌握用剪刀抠出面具的眼睛、鼻子、嘴巴等镂空部分的技能。

4.“孙悟空的新式武器”: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自己设计的孙悟空的“新式武器”。

益智区:

1.“宝物连连看”:能按照宝物长短、粗细、大小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2.“猴子摘桃”:提高4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能力。

表演区:

1.“猴哥”:会唱歌曲,并自由创编猴哥的动作进行表演。

2.“唐僧骑马咚里个咚”:尝试用打击乐器为儿歌配器,边演奏边朗诵儿歌。

阅读区:

1.“西游记故事”:喜欢读《西游记》故事,能说出故事的主要角色和内容。

2.“有趣的连环画”:喜欢阅读各种连环画,了解连环画创作的不同风格。

户外活动

1.“火眼金睛”:能准确地将纸球投向目标。

2.“孙悟空学本领”:掌握转身接物的动作要领。

3.“挑战盘丝洞”:控制腿部的动作,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

4.“小猴摘桃”:练习跨跳,掌握其动作要领。

美猴王课件【篇6】

设计意图

神通广大的美猴王孙悟空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金箍棒更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玩具,和金箍棒一起游戏是我们本节活动探索的核心。为此,我们设计了“造型金箍棒”、“百变金箍棒”、游戏“运西瓜”的环节。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尝试合作造型拼摆、个人探索玩法、集体游戏竞赛,从而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使他们的各种动作在活动中得到协调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增强幼儿集体游戏的兴趣。

2、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

3、启发幼儿通过个人、合作、拼摆等多种形式探索金箍棒的各种玩法。

4、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5、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1、金箍头饰每人一个;

2、金箍棒数量与人数相同,预先在场地一端摆好几种造型,如:

3、充气西瓜若干、筐子4个;

4、电视剧或动画片《西游记》主题和片尾音乐、照相机、多媒体;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1、进入角色,激发兴趣。

(教师、幼儿头戴金箍分别扮“大圣”与“孩儿们”。教师在语调上要尽量模仿孙悟空。 )

师:孩儿们,花果山今天要举行“花样金箍棒表演”,我们一起参加吧!好!让我们操练起来.

2、听音乐,做热身活动。

(在孩子熟悉的主题曲伴奏下,结合武术与富有代表性的模仿孙悟空抓腮、瞭望、摘桃、腾挪、跳跃等动作的热身操,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金箍棒的各种玩法

(一)“造型金箍棒”表演

1、请幼儿观看金箍棒拼摆的几种造型,并自由探索各种走、跑、跳等玩法。

师:大圣我会72变,我的金箍棒也很厉害,可以36变,孩儿们你们看!请幼儿说一说每一种造型像什么,利用这种造型我们可以怎样玩,比比谁想出的玩法最多。

(孩子们自由地利用这些造型练习直线曲线走跑、单双脚跳、跨步、平衡等动作,教师及时给以表扬、肯定,并提醒幼儿每种造型都尝试一下,并变换不同动作。)

2、提出要求:请幼儿4人合作探索新的造型及玩法。

师:请孩儿们4人一组,合作拼摆出新的造型,想出新玩法,一会儿展示给大家。

3、引导幼儿尝试8人合作探索新的造型及玩法。

师:孩儿们,你们可真聪明!创造出了那么多种新的造型,想一想,如果8位小朋友在一起合作,又能创造出什么新的造型吗?

(预先摆好的几种金箍棒造型,在给孩子们初步感知的同时,也成为刺激幼儿自主设计的集散点,他们几个一组商量着摆出了米字形、8字形、田字形、小房子……而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及时请幼儿展示自己的新玩法,使孩子的各种动作都得到锻炼,也为下一环节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动机。) 4、简单讲评幼儿的活动,并将金箍棒奖励给幼儿。

(二)“百变金箍棒”表演

1、鼓励幼儿个人探索金箍棒的各种玩法,并为幼儿拍照。

师:孩儿们,快到大圣这里来!(放低声调)金箍棒可以36变,想一想你的一根金箍棒可以变成什么呢?不过孩儿们在表演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伤到别人!咱们比比谁变出花样最多!

(在自由探索前教师将要求交代清楚是十分有必要的,既是对孩子安全常识的教育,又能时时提醒孩子避免相互打闹干扰而影响活动进行。教师巡回拍照,既能及时发现记录下孩子有创意的表现,又能关注到所有孩子的活动情况。)

2、教师引导幼儿两人或三人合作游戏。

(幼儿和同伴一起,有的拉大锯,有的抬轿子,有的炒黄豆,有的搭山洞,玩得不亦乐乎)

3、适时组织集体游戏“钻山洞”。

(几名幼儿拼搭出由低到高的山洞,大家一起排队钻山洞,随着山洞高度逐渐变低,由钻变成了爬。)

4、休息,观看刚拍摄的照片,互相介绍自己的玩法。

(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再现自己与同伴的表演,孩子们感到很新鲜,注意力很快被集中,而且在休息的同时,也是在向他人学习。)

5、集体游戏:百变金箍棒。以儿歌形式,教师问,随机请幼儿逐个回答,根据回答集体表演相应的动作。

师:金箍棒变变变,变成风火轮,转!转!转!

金箍棒变变变,变成什么? 幼:变成摩托车,(齐)呜!呜!呜!

金箍棒变变变,变成什么? 变成小飞机, 飞!飞!飞!

金箍棒变变变,变成什么? 变成小白马, 驾!驾!驾!

(通过这种一问一答再模仿的形式,尤其是拟声词的运用,让孩子们感到很好玩,在教师的随机提问中孩子们的思维显得很活跃,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中发散性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得到发展。)

三、竞赛游戏:运西瓜

1、请幼儿帮忙往水帘洞运西瓜。

师:大圣我为你们买来了西瓜作为奖励,不过咱们得先一起想个办法:怎样用金箍棒将西瓜运到前面的筐子里呢?要求:运送过程中只能用棒不能用手,中间西瓜不能掉落。

2、启发幼儿探索运西瓜的方法。请个别幼儿展示。

3、组织幼儿以分组比赛的形式运西瓜。

4、再次启发幼儿换一种新的方式,比赛运送第二批西瓜。

(孩子们想出了两个人一起用棒抬着西瓜,横向走或一前一后走的运送方式,平衡动作也得到了锻炼。此环节是前面探索环节的延续,不同的是合作难度有所增加,而且要求幼儿尽情游戏的同时遵守游戏规则,以增强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目的性。)

四、放松活动。

师:孩儿们,你们可真能干!我们一起回水帘洞吃西瓜喽!

(在《白龙马》音乐的烘托下,教师带领幼儿边慢慢走动边用金箍棒轻轻敲敲腿和胳膊,最后兴高采烈地将西瓜筐运回水帘洞。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一、角色道具吸引幼儿,游戏贯穿引导有趣。

玩枪弄棒可以说是男孩的最爱,但一般只会打打杀杀,女孩更是很少接触,而本节活动教师与幼儿始终以“孙悟空和孩儿们”的角色探索,通过环环相扣的情景,使一根“金箍棒”可以变换多种玩法,可以百变,可以拼摆,可以当作工具……幼儿在自由的玩耍中时时感受着新奇和快乐。

二、时时探索,环环互动。

整个活动体现了探索在前。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分层次引导幼儿探索金箍棒的各种玩法,教师随时做一个发现者,及时捕捉玩法独特的幼儿,让他们在集体面前展示,组织幼儿体验同伴的玩法,以启发其他幼儿思考,唤起了幼儿的创造热情。在孩子手中,金箍棒好象真的具有神奇的魔力,会千变万化,每当想出一种新的创意,孩子都会迫不及待地表演给老师。

三、动作发展与思维发展并进。

健康活动以促进幼儿动作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孩子探索时主要以“跳、跑”为主,教师及时引导,如变成飞机、杠铃等来锻炼上肢动作,组织游戏“钻山洞”、“运西瓜”等,使走、跑、跳、钻、爬、抛接、平衡等各种动作都得到锻炼,促进幼儿身体协调发展。

在健康活动中随时注重幼儿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本节活动的一大亮点。 有个人,有合作,有集体,不同的形式,由易到难的要求,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而且培养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

四、动静结合,组织有序。

活动注重遵循“动静结合”的原则,而且设计自然巧妙,每一环节在自由探索尽情活动之后都安排了互相交流展示环节,其实这同时也是休息,特别是在幼儿探索玩“百变金箍棒”后,利用多媒体展示、讲评,很自然地将孩子集中过来。

通过实施本次教学活动,感到教师对教具的收放自如是保证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前提保障,特别是一些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教具。最初时,教师设计的环节是先个人探索金箍棒的玩法,再几个人合作拼摆,在施教中发现:一旦孩子们持有了自己的金箍棒后,往往都不太愿意放下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语言去督促他们,即使他们拼搭了造型也会很快将自己的金箍棒取回,这也许是孩子们的合作意识还尚未完全形成,所以将教学的环节做以相应调整,即:先组织孩子们合作探索,通过鼓励、肯定他们,然后将金箍棒奖励给他们,孩子们不仅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奖品也会让他们更加兴奋、积极。

反思实际执教,值得注意的是:1、在请幼儿做任何事情之前,教师一定要用简练、准确、符合孩子理解水平的语言,将要求明确提出,以保证活动组织活而不乱。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如:在孩子们比较兴奋时,可以用神秘的、小声的语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

美猴王课件【篇7】

【活动目标】

1、利用小椅子做运动,学会跨障碍走、跑。发展幼儿平衡、跳跃能力,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性。

2、培养幼儿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3、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4、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活动准备】人手一把小椅子,录音机,音乐磁带《猴哥》,《娃哈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带幼儿听歌曲《猴哥》进入活动场地,并谈话导入课题,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刚才你听到歌曲里边唱的是谁?孙悟空非常聪明,非常勇敢,还有好多的变化。我们大一班的小朋友是不是和猴哥一样聪明、一样勇敢呢?今天,你们就是孙悟空,师傅我唐僧要领你们去取经,好不好?

2、做热身运动:

取经之前,我们要把你的身体活动开,走,我们先去花果山活动活动。教师带幼儿做椅子操,在音乐伴奏下师幼一起做热身运动操,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1、幼儿尝试玩椅子的多种方法:

取经的路上很艰难,前面是一片大森林,怎样过呢?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然后采取其中的一个走“S”路线,幼儿很快穿过大森林。

再往前走又来到了一条小河,河上只有一条独木桥。(椅子可以当成独木桥),小朋友来排成一队试一试,走过独木桥。小朋友在走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2、学习跨越障碍

(1)引导幼儿思考,清楚的表达过火焰山的方法

最后师徒来到了火焰山前:

渗透一点体育知识:你都知道那些奥运会冠军?

有一个跨栏冠军是谁?刘翔。你想不想当跨栏冠军。那小悟空们就像刘翔一样跨过火焰山。

(2)老师做示范动作。生开始练习。提醒小朋友们要注意安全。

(3)游戏:“取真经”

真经就在火焰山前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进行取真经比赛。

师讲解比赛规则,提醒注意安全,比赛开始。

对获胜小组进行表扬。

教师总结:小悟空非常聪明勇敢,和师父一起把真经取到手,我们可以去造福百姓了。我们现在先回花果山庆祝一下。

三、结束部分

放松运动:

听音乐《娃哈哈》做韵律舞蹈。

现在小朋友都玩累了,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来放松一下,锤锤胳膊、敲敲你的腿,给你前边的小朋友捶捶背、反过来给你前边的小朋友捶捶背。

美猴王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自主读书,了解课文内容:石猴源自何方?又如何成为猴王的?

2.用默读、略读、精读、分角色读等各种学习方法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进而体会美猴王“美”之所在。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进而体会美猴王“美”之所在。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代文不一样,课前学生要熟读课文,并在文中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2)利用导课时的谈话交流,了解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依次渗透单元主题思想,为学生走入新课,热爱经典做好情感铺垫。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竞答,导入新课

1.依次出示:

(1)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哪本书里的人物?作者是谁?

(2)《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出自谁写的哪部书?

(3)梁山好汉是哪部书里描写的英雄人物?作者是谁?

(4)《火焰山》《三打白骨精》是谁写的哪部书里的故事?你还知道这部书里其他的故事吗?

2.学生竞答,教师评价鼓励,相机补充,重点简介《西游记》。

3.播放《西游记》序幕部分

师:同学们看,这是孙悟空(学生齐答),在今天咱们将要学习的课文中它叫–美猴王。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题目中那一个字是你想重点强调的呢?读再来读课题,读的真精神!

5.从美猴王到孙悟空不只是名字的变换,这之间有许多故事呢,谁来说一说?

过渡小结:是啊,这孙悟空的美好形象吸引了我们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成为我们心目中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斩妖除魔、无所不能的大英雄,试问哪个看了《西游记》的孩子不想变成孙悟空呢?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让我们跟随石猴,跳进水帘洞,当一回美猴王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猴王形象

1.请用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自由的读课文,注意: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轻声的与同学交流,也可以举手请教老师。

(2)边读边思考:石猴是哪儿来的?又是如何变成猴王的?

2.学生读书,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以上问题。

3.小结:猴王的身世是个美丽的传说,寻找水帘洞的过程成为我们心中流动的风景,如此机灵活泼,敢作敢为的石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美感,下面就让我们潜心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探究经典中的`美。

三、精读课文,探究猴王之美。

1.导学石猴出世

(1)石猴是哪儿来的呢?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2)你觉得哪句描写石猴特别生动?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读,你仿佛看到了猴子在干什么?

②再读,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运用短句,节奏明快)

③细细品读,谈感受,你想怎么读这句话?

④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排比句,读出什么感觉来了?(活泼、跳跃)教师可范读,想想着猴子的动作再来读这句话,感觉就不一样了。

⑤谁是他的亲戚朋友?

出示“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从这一排比句中你又读出了石猴的什么特点?(鼓励学生大胆谈各自的体会)

⑥出示“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问:还会对对子吗?(举几简单的例子)请同学们看着这句话对对子。“夜宿”对“朝游”(生齐说),“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

⑦合作朗读,分A、B组或者男生女生组,每人一小句,轮流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再谈谈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对这段文字有什么感慨?

⑧经典名著原来就这样牢牢的抓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把这种体会全部融入到我的朗读中,也可以加上动作,试着把自己变成那只石猴,感受它的活泼与自在。

(3)石猴的生活之乐还在与xx,出示: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读一读,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理解石猴超越尘世的生活乐趣)

(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了解了石猴的身世之美,生活之乐。继续读书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2.自主读书,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石猴变成美猴王的?

(1)快速浏览课文2—5自然段,圈画重点词句体会石猴语言动作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特点。

(2)读一读你画出的词句,石猴的语言动作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及时的在字里行间作上批注。

(3)学生汇报画出的句子及体会,相机出示句子。

①连呼三声,忽见杂从中跳出一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你做了哪些批注?抓住“忽见,跳出、应声高叫”和语言,体会石猴的好表现和活泼勇敢。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合的板书。

②描写石猴语言的句子还有很多,请读一读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谈发现:说的话多用反复手法。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③试着把石猴说的话改动一下,如:“都随我进来!进来!”改成“随我进来”“都随我进来吧” (去掉“都”字无法体现石猴心里装着所有同伴,不用反复手法,猴子的机灵活泼,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的情状表现的就不生动了)以此体会经典的魅力。

④请同学们继续汇报描写猴子动作的语句,反复品读,体会猴的机灵敏捷,活泼好动等。

⑤同学们说的多好啊!心地纯真,乐于表现,勇于实践的石猴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美,带上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描写猴子语言动作的语句,可以加上动作。

⑥回忆六小龄童扮演的孙悟空的形象,请做一个评价吧(学生尽情的说,从语言动作到神态表情)说得好,我们虽然不想成为演员,但我们读书也要入情入境,有声有色,下面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猴子,分角色去品味被作者锤炼的已达极致的猴语。(一生读石猴的话,做石猴的动作,其他同学读众猴的话,教师作过渡说白)谁还愿意再来试一试?(多找几组学生来读。)

3.过渡: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敢于表现就会出众,敢于表现才会被发现,选石猴为王,众猴是有言在先的,读xx“哪一个有本事的拜他为王”所以石猴自由自在,独自为王,更是美上加美呀!

四、总结延伸

1.回顾全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题目中你强调的那个“美”还在于什么“美”?(写法美)

2教师总结延伸:同学们,《西游记》中像这样美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这样美得语言的珍珠也随处可见。课下,请同学们不要只满足于电视剧里的热闹,要潜心阅读经典书籍,不光读懂“写什么”,还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特别是令国人骄傲的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除《西游记》外还有学生齐说。毛主席曾经说过:不读一读四大名著,就不算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我相信随着年龄和阅读能力的增长,一些经典书籍会融入你的思想,塑造你完美的中国人形象。(下课)

★板书设计:

美猴王

身世之美,生活之乐,

积极表现,勇于实践美!美(写得生动、精炼),

自由自在,独自为王。

美猴王课件【篇9】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石猴形象。

2.掌握以下词语的字形、字音:镌迸裂麋鹿瞑目石碣天造地设滔滔不竭力倦神疲拖男挈女瞑目蹲身喜不自禁抓耳挠腮

3.练习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刻画人物个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找出课文中描写石猴动作、语言的语句,并具体分析哪些语句表现了猴的特点、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的特点。

难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特点,刻画人物个性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遂suì:于是。

迸裂:bèng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麋mí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宿:sù(住宿)、(宿舍);xiù(星宿);xiǔ(住一宿)

山中无甲子:(天干地支)山中生活不分年月。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jiǎ、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xū、亥hài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周期,叫一个甲子。

玩耍:shuǎ嬉戏

奔:bēn(奔跑);bèn(投奔)

滔滔不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滔滔:形容流水不断。

瞑míng目:闭着眼。瞑,闭眼。

径jìng:直接。

当:dāng(当然);dàng(当铺)

石碣jié:石碑。

镌juān:雕刻。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造化:福分。

天造地设:指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人工。造:制作;设:安排。

顽劣:顽皮不顺从。

力倦神疲pí:指气力削减了许多,精神也疲倦了。

拱服:敬畏服从。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猴哥、猴哥,你真太难得。紧箍咒再念,没改变老孙的本色。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五、常识(分发)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zǔ》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他虽然终身未能腾达,但他和他的《西游记》,在中国学取得了光辉而崇高的地位,永将光照千秋。

《美猴王》这篇文章是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西游记》共100回,小说主要写美猴王——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全过程。以后的故事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西游记》我国古代小说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前代传说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并熔进现实生活的内容,创作出一部宏大的神话小说,它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途中历尽艰辛,一路降魔伏妖,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唐三藏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理想化的神话人物形象,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情节生动、奇幻、曲折,人物语言生动流利,富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一种幽默诙谐的艺术情超和丰富大胆的艺术想象力。

《西游记》内容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1回至第7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8回至第12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13回到第99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玄奘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化险为夷,平安到达西天;第四,第100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修成正果。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孙悟空的名字演变:

石猴——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悟空——孙行者——斗战胜佛

2、文章段落层次:

开端(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

发展(第2、3自然段)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发现了瀑布。

高潮、结局(第4自然段),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一层(从“好猴”到“也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结尾),写石猴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石猴出世——山间生活——自荐探泉——发现洞天——携众搬家——被拥为王

3、石猴是怎样来到世上的?为什么要写他的来历?

石猴出世。“傲来国”、“花果山”、“顶上”是交代地点。 “东胜神洲”、“仙石”、“仙胞”、“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写石猴是天地生成。石猴出生表现了他“神”的特点。

这样起笔,让石猴出一世就显出神异出众,也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除妖降魔埋下伏笔。

4、怎样写石猴的山间生活的,这样写表现了石猴的哪些特点?

行动、饮食、交往、行踪——活泼、机智、灵巧

5、当众猴发现瀑布飞泉时,石猴是怎样说的?这说明了什么?

石猴“跳”出来,应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这说明他胆大超群,不同一般。则已带有“人”的特点。

6、在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和率众猴进入水帘洞的过程中,重点描写了他哪些动作和语言?从中可以看出石猴的哪些特点?

发现水帘洞。 “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瞑”、蹲”、“纵”、“跳”四个动作显示出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忽睁眼抬头观看……再看……看罢多时……左右观看。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这四“看”表现了石猴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能够识字,这是人的特点;无师自通,则又具有“神”的特点了。石猴“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欠道:‘大造化!大造化!’” “石猴道:‘没水,没水……’”这些动作和连续重复的语言都显示了猴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这一提议表现了石猴聪明过人、见识超群的特点和热爱自由的思想,表现了“人”的特点。

这一部分写石猴入瀑,发现水帘洞,他向众猴描述了洞中的情景,提出进洞居住的建议。作者通过对石猴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了石猴的勇敢灵巧、本领高强、胆大心细、善于观察、聪明过人、见识超群,集“猴”、“神”、“人”的特点于一身。

▲“跳、抢、夺、占、争、搬、移”等一系列的动词的作用?

——表现了猴子顽劣的特性。

7、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孚众望。

(正面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情)

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8、美猴王“美”在哪里?

身世美——受天真地秀,日月精华,有灵通之意

行为美——瞑目蹲身,将身一跃.入瀑布泉中.

性格美——胆大心细、聪明过人、见识超群。

9、讲故事:保留

拔一根毫毛,吹出猴万个。眨一眨眼皮,能把鬼识破。翻个跟斗十万八千里,抖一抖威风山崩地也裂。哪里有难都想你,哪里有险都有哥。身经百战打头阵,

惩恶扬善心如佛。你的美名万人传,你的故事千家说。金箍棒啊永闪烁,扫清天下浊。

“你的故事千家说”,给学生十分钟时间讲《西游记》故事。如:《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火焰山》、《流沙河》、《高老庄》等等。

10、充分发挥想象,请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或以“俺老孙”的口吻,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11、介绍网络知识。什么是网站,什么是是网页及网络内容形式等。

现在要让你们班做一个美猴王网站,请同学们合作设计网页。集体讨论研究制作。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有关美猴王的民间俗语、谚语、成语的网页。”

“我们小组决定做一个专门是美猴王图片的网页。”

12、总结:

中国古典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用两课时是不能领会它的博大内涵的。老师只想抛砖引玉,假如通过我们的学习,你对古典文化开始有点兴趣,那赶快读名著吧,知识的宝藏等着你们去挖掘。

13、观看影视片段:(裁剪中)

七、中心思想:

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智慧灵巧、本领高强、深孚众望的美猴王形象,歌颂了它不避艰险、敢说敢干的精神

美猴王课件【篇10】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段的起止,合拍地做动作表现乐曲的结构。

2.在打斗的互动情境中,尝试通过两两合作一对一挥棒击打、快速躲闪、对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B段乐曲的三段乐句。3.假猴王迅速倒地造型坚持不动,真猴王检查时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力度。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了解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活动前幼儿有过两两合作进行游戏的经验。

2.剪辑好的《金箍棒》音乐。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回顾故事,并根据故事尝试创编简单的动作。

师:孩子们,金箍棒是谁的武器?(美猴王孙悟空。)是美猴王孙悟空的。他经常得意地称自己为俺老孙。

师:美猴王的家在哪里?(花果山。)花果山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示?师:美猴王得到了如意宝贝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怎么拿?师:美猴王有哪些本领?(72变。)如果你是美猴王你想变什么?(假如幼儿回答小兔,教师就和幼儿尝试玩变小兔的游戏,即教师说变的时候幼儿就慢慢变出小兔的造型。)你还想变成什么?(教师和幼儿继续玩变的游戏。)

二、师幼一边随意做动作一边完整感知音乐,共两遍。

师:今天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美猴王孙悟空的音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播放完整音乐第一遍。)

师:音乐里最后两句美猴王在干什么?(好象在追,打妖怪。)

师:我们再来玩一玩,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在追打妖怪呢?(播放完整音乐第二遍。)

三、进一步感知B段音乐,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

(一)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打斗、躲闪、对打动作表现B段乐曲。1.教师一边哼唱B段第一乐句一边示范打斗动作。

师:在《真假美猴王》的故事里,虽然美猴王孙悟空被师父赶走了,但他却一直想着师父。当他知道假猴王打伤了师父,就立刻找到假猴王,拿起金箍棒向假猴王打去。仔细看,他是怎么打的?2.教师哼唱B段第一乐句,幼儿模仿教师练习打斗动作。

师:在金箍的时候做好准备,在打斗的时候打斗,一起来试一试!

3.尝试练习加油后说吼嘿为真猴王鼓劲。

师:刚才我看到一位小朋友一下一下的打斗,和音乐非常合拍。等一会儿我说完加油,你们就为真猴王鼓鼓劲说吼嘿!

4.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躲闪动作表现B段第二乐句。

师:当真猴王挥棒打假猴王,假猴王马上要反击,真猴王就要躲闪,怎么躲?做给我看看。现在我们想象一下假猴王在反击你,我们一起来躲闪。

5.教师哼唱,师幼尝试用对打动作表现B段第三乐句。

师:经过了打斗、躲闪、真假美猴王开始对打了,一边对打,一边神气地告诉对方:我是真的美猴王。在对打的时候,我说完加油,大家说:我是真的美猴王。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师幼随B段慢速音乐尝试表现打斗、躲闪、对打动作。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来试一试,注意了在打斗的时候打斗、躲闪的时候躲闪、对打的时候对打。

四、师幼共同扮演真猴王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现在我们都是真的美猴王,我们合着音乐完整来玩一玩。要注意音乐里先说了什么,等音乐说打斗的时候我们再打斗。(播放完整音乐第三遍。)

五、教师扮演假猴王,全体幼儿扮演真猴王,师幼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现在你们当真猴王,我当假猴王,你们打的时候,我假猴王要(躲闪),我反击时你们要(躲闪),然后我们一起对打,这一次在打斗时我不用动作提醒你们了,你们可要自己提醒自己。(播放完整音乐第四遍。)

六、教师扮演真猴王,全体幼儿扮演假猴王,互动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你们当真猴王表现那么好,我也来试试真猴王,你们来当假猴王,假猴王反应要快,我打你们的时候你们要先(躲闪),再(反击)接着对打。(播放完整音乐第五遍。)

七、幼儿和幼儿两两商量好选择的角色,坐在位置上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师:现在你们也和旁边的朋友一起来玩玩,找一个空地方站好。商量好谁当真猴王,谁当假猴王。真猴王举手告诉大家,假猴王举手告诉大家。准备好了,等会儿提醒自己先打斗还是先躲闪。(播放完整音乐第六遍。)老师引导幼儿进行自我评价:刚才你们在合作的时候有什么困难?

八、幼儿尝试表现最后假猴王晕倒的样子。

(一)一位幼儿尝试表现假猴王晕倒的样子。师:真假美猴王经过了打斗、72变,还是分不出输赢,故事结尾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如来佛让假猴王现了原形,美猴王一棒打晕了假猴王。)师:在音乐快结束金箍棒时,真猴王就高高举起金箍棒挥向假猴王,假猴王就被打晕倒在地上了。谁来试一试,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请一位高级榜样上来表现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提醒幼儿注意假猴王要在音乐结束金箍棒后马上晕倒在地并造型。

(二)集体尝试表现假猴王晕倒的样子。师:现在我们大家都找个空的位置一起来试一试假猴王晕倒在地的样子。教师表扬快速晕倒、并摆出不一样晕死造型的幼儿,如:他的舌头都吐出来了,嘴巴都弯了,脚翘那么高。

九、幼儿和幼儿再次商量好选择的角色,找到空位置两两合作完整表现音乐一遍,假猴王在金箍棒后晕倒在地。

师:现在请你们和朋友商量好谁来当真猴王,谁来当假猴王,请假猴王先找到空位置准备好了,请真猴王找到你刚才的朋友站好。注意了,等会儿假猴王在音乐结束金箍棒后马上晕倒在地。(播放完整音乐第七遍。)

师:真猴王看看假猴王是不是真的晕死过去了,要用让对方舒服的动作去检查一下。

十、师:今天我们用这个音乐玩了真假美猴王的故事,回去我们可以玩一玩关于西游记的更多故事。

海底世界课件精品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料。不容错过的“海底世界课件”相关文章让您更深刻了解该主题,感谢您光顾我们的网站我们希望能够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海底世界课件 篇1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潜入了课文中的海底世界,初步了解了海底的`风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

三、整体感知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说海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吗?

板书: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四、精读感悟

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述了海底的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交流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一)抓住“声音”

1、 默读2、3小节,这两节分别介绍了海底动物的什么?(板书:声音 活动)

2、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海底动物的声音的?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画出有关句子。

3、 交流句子

(1)读句子,谈一谈感受到些什么?(声音的多和有趣。板书:各种各样)

(2)作者把这些声音写得多么形象啊!请你仔细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比喻:海底有的声音像——,有的声音像——,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手法。

排比:这些短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采用排比手法。

(3)海底只有这几种动物的声音吗?(了解省略号)

出示句式:“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4、这么多的声音,如果你不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能听到吗?为什么?(回答后板书:窃窃私语)

(1)理解 “窃窃私语”

(2)把自己想象成海底的一只小动物,和边上的同伴窃窃私语一番。进一步理解“窃窃私语”

(3)用“窃窃私语”说一句话。

5、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原来这么轻啊,就像人们在窃窃私语一样,师范读: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6、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

(二)抓住“活动”品读

过渡:海底动物的声音如此奇特,活动更是各有特点。

1、出示读书要求

a、快速浏览第三小节,想一想这一小节采用了什么构段方式?用“ ”画出中心句。

b、这一小节介绍了哪几种动物?用“ ”画出他们的名字,它们各有什么活动特点?

2、交流

(1)“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

“每小时”、“四米”,作者采用(板书: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海参的爬行速度真是慢呀!

(2)“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每小时”、“几十千米”,作者不仅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还通过和我们平时见过的普通火车(板书:作比较),让我们感受到梭子鱼的速度之快!(指名读)

(3)“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乌贼和章鱼利用水的反推力后退,这样的活动方式很是奇特。齐读。

(4)“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些贝类可真会享受!指名读

贝类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旅行,多么惬意啊!我们一起来读!

(5)“还有些深水鱼,他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做什么?板书:打比方

这句话,作者采用打比方的手法描写深水鱼。读读这个比喻句。

4、 (齐读第三自然段)

5、 这一小节,先总写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再举了5个例子,(板书:举例子)分别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就叫——总分。总写的这句话就叫——中心句。(渗透写法)

(三)抓住“物产丰富”品读

刚才我们通过海底动物的声音和活动领略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现在就让我们从海底的植物和矿物去领略海底的物产丰富。

1、 植物

(1)出示第4小节:男女生分读句子

(2)海底的植物真是形态各异呀!作者同样采用举例子的手法,列举了一个海藻,小的我们肉眼看不到,只能(借助······),大的(长达······)像这样的海藻就有(八千多种)

(3)海底植物形态各异,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齐读。

2、矿物

除了植物,作者还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海底的矿物,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从海底的动物、植物、矿物来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出示: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齐读。

这也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赞美。再读。

2、这节课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只是大海的沧海一粟,如果你还想更多的了解和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最后老师给大家推荐两本书《海底两万里》、《海神的传说》。相信你对海洋会有更深的了解,得到更多的收获!

海底世界课件 篇2

教学的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窃窃私语、波涛澎湃、蕴藏、免费”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产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3、抓住重点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大海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大海?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它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波涛澎湃。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探索海底世界的秘密。(板书:海底世界)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老师巡视观察)

2、出示小黑板读词语

是否 波涛澎湃 窃窃私语 蕴藏 储藏 免费

海参 伸缩 打鼾 梭子

3、谈谈自己读完后的感受。那句话能概括你读完课文的感受?

三、精读课文

1、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发现了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2、把你读懂的地方,和组内的同学说说。(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

谁来说说发现了海底那些奇异的景色?(随机引导学生理解)

A、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B、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最强烈的阳光也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

(指导读出神秘的语气)

C、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还好像在打鼾。

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嗡嗡、啾啾、汪汪、打鼾。

比较那句话好,怎么写具体的?

师:那你们试着把这句话读一读,就读出你们对这些小动物的喜爱,读出这些声音的有趣,你们先在下面练一练。(指导朗读)

指读三名同学,老师和学生对他们的朗读有适当的评价,最后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句子,学生模仿声音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海底除了这些声音还有可能发出哪些声音呢?你们也可以用书中这种方式来说,好吗?

鱼类也有语言,有过海上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夜晚,海上会传来悠扬的“歌声”,这是海洋中第一流的“歌手”———赛音鱼在引吭高歌。别的鱼类也有会发声“歌唱”的,比如鱿鱼常像狗叫一样地嘶吼;海马的语调犹如打鼓声;印度海区有一种鲹鱼用类似小猪叫的声音“讲话”;小青鱼游时“叽叽”、“叽叽”的,活像小鸟在欢唱;黄花鱼能够变换各种声调,有时像打鼓,有时学猫叫,有时“吹口哨”;鲂鱼弗鱼本领也不差,猪叫声也会,呻吟声也会,打鼾声也会;沙丁鱼说起话来“哗啦”“哗啦”的,如同海边的波涛汹涌之声;南美洲有一种鲶鱼,咆哮起来在几十米以外的船上也能听见……

D、海底有高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

E、海底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各不相同。

(1)默读动物这一段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动物的活动方式的?(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现在老师想让同学们以动物的身份做自我介绍,要想介绍好就要把文章读熟,甚至背下来,在介绍的同时也可加上动作来体会。(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同桌讨论)

(2)、交流:带头饰表演

①学生表演海参活动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这样爬行的?

②、学生表演身子梭子鱼活动方式。

计算:如果这种鱼每小时游80公里,等于多少米?是海参活动速度的几倍?

③、学生表演乌贼章鱼活动方式。

师:火箭是怎样利用反推力升空?

④、学生表演贝类活动方式。

奖励表演好的同学。

⑤、海底动物就这四种吗?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不知道的可能还有很多。看书上的图说一说都有那些动物,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那些动物,他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好这一段。

海底还有那些物产呢?学生补充资料。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同学们海底声音,有光点,还有成千上万的鱼类,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海底还蕴藏着丰富的矿物,看到这些,你想说写什么?

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一段

3、这么迷人的海底世界你想把他深深的记在脑子里吗?

那就请大家选一个作业来做

五、作业小超市

1、拿起你的彩笔画出你眼中的“海底世界”。

2、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我了解的海底世界。”

3、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海洋生物,写一段简要的文字说明。

海底世界课件 篇3

一、复习导入

1、这一堂课,我们一起跟着作者游览海底那神奇的世界。你们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

2、这在课文最后点明了这一中心。那么,课文围绕这一中心写了海底世界哪几方面的内容呢?(板书:宁静中有声音、动物活动特点、植物差异很大、矿物蕴藏丰富)

1、学生回答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学生根据复习提问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整体上复习入手,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然后可以对照提纲进行具体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2节

1、听录音朗读或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2、指名学生集体交流。

3、跟“宁静”意思相近的还有什么词语?你觉得“宁静”这个词语用得恰当吗?

4、在描写用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到的各种声音时,内容非常有趣,你想不想朗读给大家听听。现在先自己练习一下。

5、指名学生朗读。

6、除了书上描写到的声音外,还有其它声音吗?老师想请同学们想象着穿上潜水衣,戴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听一听海底的各种各样声音。

7、同学们,你们能够说说刚才听到的声音吗?

1、学生听录音朗读,找出体现海底宁静的语句。

2、学生集体交流。

3、学生讨论“宁静”和“安静”的使用。

4、学生练习朗读第2节内容。

5、学生闭上双眼,静静地听课件模拟的海底声音。

6、学生口述刚才听到的海底各种声音。

这一部分内容教学教师作了一定的指导,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想像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听了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之后让学生口述,可以让学生由感而发,适时进行说话练习。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学习课文第3、4、5节

1、过渡:海底世界真是太有趣了。不过,还有更让人感到神奇的地方呢?

2、看了这段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3、你们知道吗,南京有一个海洋世界馆,那儿有好几个展厅,其中有这样三个展厅:动物馆、植物馆、矿物馆,如果聘请你当解说员,你愿意向游客介绍哪个馆呢?(指名学生说说)

4、要想当好解说员,首先要理解要解说的内容,然后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要解说的内容,最后还要能够把解说的内容背下来。另外,解说时,还可以注意礼貌用语和加上自己适当的手势,以吸引游客。现在请同学们选择自己要解说的内容积极准备。(电脑显示学习步骤)

1、看录像(第3至第5节的内容)

2、学生谈看完录像后的想法。

3、学生说说自己想介绍哪一个馆。

4、学生对照要求自学和练习。

5、学生选择自己要解说的内容小组练习。

6、学生上台解说,解说时其它学生在他解说完后可以对不懂的问题可以提问,解说同类内容的同学也可以解答。

7、学生跟家长练习解说,家长没来的,找一个同学解说。

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考虑到内容有趣味,语句理解浅显,主要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大胆练习解说,在说的过程中领悟,在说的过程转化书面语言为自己的语言。

四、小结课文,学习课文第6节

教师小结几个部分的内容,而后归结到“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是紧密依赖于上文的学习,只是水到渠成的点明一下。

五、激趣拓展

1、过渡:海底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已经有不少探险家,研究海洋的科学家到过海底,还把奇异的景象写成书,拍成图片、录像。

2、海底世界是精彩的,同学们对海底世界了解得还很少,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这有待于同学进一步学习有关海洋的科学知识,有待于你们将来去打开这座神秘的宝库。为此,我们班决定开展一次“海洋探秘”综合实践活动,请同学们课后积极收集有关海洋知识的图书、录像资料,实践课上讨论研究的方案。

1、出示关于海洋的图书、VCD盘片,并欣赏海底图片。

2、课后积极收集有关资料。

这堂课虽然结束,但学习贵在课外与课堂的融合。最后的结尾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探索海底世界的求知欲。

板书设计

24、海底世界

宁静中有声音

景色奇异

动物活动特点

物产丰富

植物差异很大

矿物蕴藏丰富

海底世界课件 篇4

一、活动内容:绘画《海底世界》

二、活动目标:

1、在认识和了解海洋动物的基础上,用绘画表现鱼的形态和简单动作

2、促进幼儿形象思维的发展及培养幼儿丰富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和保护生态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1、海底世界的录像片

2、幼儿绘画作品《海底世界》,教师作品《海底世界》。

3、小鱼头饰一个,水彩笔,油画棒,纸张人手各一份。

四、重点、难点:用绘画表现鱼的形态和简单动作;培养幼儿丰富的想像力

五、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鱼头饰引题:

(1)、小鱼头饰引题

(2)、观看录像并交流:教师播放海底世界的录象,要小朋友观看后交流自己看到海底有哪些奇妙的生物以及它们有些什么形状、颜色和花纹。

(二)、做一个小画家

(1)、欣赏绘画作品《海底世界》

(2)、教师讲解示范作画方法

a、重点讲解鱼的形态和简单动作;

b 、难点培养幼儿丰富的想像力。

(3)、交代注意事项,

a 合理布局,涂色均匀;

b、画出鱼的基本形态和简单动作;

c.分组活动后有序拿好纸笔并安静作画。

(4)、幼儿分组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分组活动:

弱,要求幼儿画出鱼的形态和简单动作并涂上颜色;

中,要求幼儿在“弱能力”幼儿的水平上上好底色;

强,要求幼儿在“中能力|”幼儿的水平上能加进自己想象的海底世界丰富画面。

(三)、展示幼儿作品并评价结束活动。

a 、展示作品互相欣赏;

b、请幼儿选出自己喜欢的画并说说为什么。

六、学习拓展

(1)、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材料让幼儿继续学习画鱼的不同形态和动作;

(2)、通过不同的`形式了解海洋的秘密。

海底世界课件 篇5

1、教学目标:

(1)读懂每个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品味奇异、窃窃私语等词语,评价赏析本课写作手法。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做好准备。

3、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品味课内容。

(2)抓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难点:

有关海底的光亮,声音描写的生动句子,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大海这种环境的陌生所导致的。

5、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海底世界》。(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让同学们回家细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不懂的地方用喜欢的符号记下来,下面老师检查一下。

1、谁能把课文读一遍?

2、对课文内容你有没有不懂的地方,你还想知道什么呢?(板书:1海面海底宁静?2黑暗有光亮?3、宁静有声音?4、奇异?丰富?)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提得都很好,说明你们在家也认真读书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通过深入的读和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讲读第一段:首先找同学读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仔细体会。把你体会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师: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生:我知道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为什么依然很宁静,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师:(板书:宁静)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句话。

出示幻灯片:海面上波涛澎湃时,海底依然很宁静。

师:能不能把带点的词语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但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生:(依旧、仍然、照旧)师:用换的词把句子说完整。

2、师:继续汇报,(你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阳光射不到海底,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板:黑暗)

生:我还知道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有许多光亮闪烁的星座,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板书:有光点)

师:(看光碟)同学们看,这就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发出的光点,这些小小的光点为什么在那广阔的海底能看得这么清楚?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小组交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手势)你们可真了不起,不懂的地方通过读弄清楚了,谁愿意把你体会到的读给同学们听?

三、学习第二段:好,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汇报你读懂哪个问题。

生:我知道海底为什么有声音,是海底的动物在窃窃私语。(板书:有声音)

师:什么是窃窃私语?(人们在偷偷地说话,这里指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

师:现在老师找一名同学表演窃窃私语。老师说什么你们听到了吗?为什么听不到?这就是窃窃私语。

师: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声音这么小,作者是怎么知道的?海底的动物是怎样窃窃私语的?动物发出的声音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轻一些,听老师读一便。(范读)谁能模仿老师的样子练读一下。(生,齐)

师:海底动物声音我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可是为什么经作者一说,感觉这么熟悉呢?

师:作者写得怎么样?(生动形象)

师:这里的省略号说明什么?(还有许多动物,发出许多声音。)

师:同学们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像我们所熟悉动物发出的声音呢?谁能仿照出中句式说一说。(同学们想象真丰富。)

师: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打出: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师:你能把带点的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语,但不改句子的意思。

生:(是不是、真的、难道)

师:谁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把这一段概括一下。

师:从这可以看出句与句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的学习,这宁静又有声音,黑暗又有光点的海底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神奇、奇异(板书:景色奇异)

师:把描写海底景色奇异的内容连起来读一遍好吗?

师:作者为什么能描写得这么生动,这么形象呢?

四、总结学法: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

逐条出示:1、细读课文,提出问题。

2、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3、赏读课文,理解运用。

五、学习四段:师: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

师:运用这种方法你学懂了什么?

生:海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

生:它们各有各的话动方法。

师:课文中具体讲了几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真表格。

师:你能在图中找出这几种动物吗?

师: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3万种,还有很多动物我们不知道,这说明神奇的海底还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这就需要掌握好科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勇气,同学们有信心吗?

六、学习五、六段。

师:海底除子动物还有什么呢?请同学们扫读5、6段。

生:有植物

生:有山、峡谷、有森林、草地。

师:森林和草地指海底的海藻,海藻是植物。(板书:植物)

师:你知道最小的海藻和最长的海藻吗?

师:海底还有什么?

生:煤、铁、石油、天然气。

师:这是海底的矿物。(板:矿物)

师:海底有这么多动物、植物、矿物,这说明海底不仅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七、学习七段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文中的最后一自然段正好是回答课文第一段所提出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知道海底为什么景色奇异、物产丰富吗?

小结:谁能简要的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海底奇异景象的形成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丰富的物产世界也显示出景象的奇异。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再找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这神奇的海底世界。(放海底世界光碟)

八结束:课文我们学完了,我们不仅欣赏了这神奇的海底世界,还从中学到了作者认真观察事物,注意句子之间联系的方法,希望同学们掌握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板书:海底世界

宁静有声音

黑暗有光亮

动物景色奇异

植物物产丰富

海底世界课件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16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读写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并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2.会读课后第3题中的句子,并能把带点的词语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使句意不变。

3.能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弄清句意和句与句的联系。

4.能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

5.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探索海洋秘密的兴趣。

6.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7.初步认识“先总述——后分述——再概括”的构段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底景色奇异”和“海底物产丰富”的有关段落(重点)。

2.课后第2题(难点)。

教学用具:

1.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或图片。

2.用小黑板或大张纸出示本课教学目的要求(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带着问题,讲读课文第4段。

1.提问题:(1)课文最后一句话什么意思?(再概括的说,海底世界的确景色奇异,物产丰富。)(2)简要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物产丰富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启发学生从宁静、黑暗、声音、动物、植物、矿物6个方面进行回答。)

二、回到整体,认识课文主要内容。

1.本课主要讲的是什么?(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想法?(启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长大了去探索海洋的奥秘。)

三、回顾全文,分析课文结构。

点明课文“总——分——总”的写法,结构方式是先总述(第1段),后分述(第2、3段),再概括(第4段)。

四、看课后题,进行句子训练。

1.看课后第三题,进行换词训练,要求句意不变(可换“仍然”“仍旧”“照旧”“是不是”等)。

2.看课后第四题,读写词语,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五、指导朗读,背诵第3自然段。

海底世界课件 篇7

课题生成:

有一天,两个男孩子在游戏中装扮成鲨鱼和小鱼玩起了游戏,并给它取名为“海底世界”。“海底世界”这四个字立即引起了部分幼儿的积极响应:“我去过海底世界的,那里面有许多的鱼,还有……”“我还看到潜水员在水中喂鲨鱼呢!”他们的情绪感染了全班的幼儿,引发了共同的问题:“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海底世界里有什么?”由此生成“海底世界”的主题系列活动。

活动一、参观海底世界

活动目标:

1、知道海底世界是各种海洋生物的“家”。

2、喜欢海洋生物,萌发对各种各样的鱼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将幼儿的问题列出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并请家长帮助作好参观前的准备。

2、提醒幼儿外出参观时注意安全。

3、摄像记录幼儿参观的全过程。

活动过程:

组织幼儿到南京“海底世界”参观。

1、引导幼儿观察“海底世界”的建筑,从广告标语、墙体、铁门上雕塑的图案感受海底世界的整体环境布置。

2、进人海底世界,边参观边听讲解员的介绍,感受海洋生物眇。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关注:

(1)海底世界中有些什么?

(2)你看到的鱼是什么样子的?它们长得一样吗?

(3)潜水员在水中干什么?他喂鲨鱼吃什么?

3、观看海豚表演。

(1)观察海豚馆的场馆布置。

(2)观看海豚表演,能记住一些有趣的节目。

4、参观“小卖部”,选购1~2件小礼品,回园。

5、在以后的活动中将录像反复播放给幼儿看,加深幼儿的印象。

活动二、让我们的教室成为海底世界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班级环境的特点,设计布置方案。

2、会大胆地选择各种材料和制作方法,表现自己对海底世界认识。

活动准备: 1、海底世界录像一盘。

2、将教室内的墙壁涂上蓝色乳胶漆作为海洋背景;在玻璃橱上衬以蓝色吹塑纸。

3、幼儿操作材料:油画棒、涂色材料,各种海洋生物轮廓图若干,皱纸、卡纸、蜡光纸、及时贴、油泥、双面胶、纸盒及其他废旧材等。

活动过程: 1、通过师幼谈话,激发幼儿布置海底世界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都喜欢到海底世界去游玩,我们能不能把教室置成一个海底世界呢?

2、学习根据班级环境特点,来设计布置的方案。 (1)提问:我们的教室怎样布置才像海底世界呢?海底世界中有哪几个展区?(引导幼儿回忆参观时看到的场景。)

(2)播放参观时的跟踪录像,让幼儿再次感受海底世界的环境布置:橱窗里有鱼,头顶上透过透明的玻璃能看到鱼,身体的四周都能看到鱼。

(3)讨论:教室的哪些地方可以进行布置?(在蓝色背景的主墙上,在长方形的橱窗里,在空中悬挂等。)

3、能选择各种材料和方式表现对海底世界的认识。 (1)提问:海底世界里有些什么?(各种各样的鱼,水草等植物,海星、海蟹等其他的生物。)

(2)提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海底世界?(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来表现。)

①直接用油画棒在墙上绘画;

②涂色后按轮廓线剪下;

③用纸盒、塑料盒等废旧材料制作;

④用雪花片胶粒、纽扣、蜡光纸等进行装饰;

⑤折出鱼、虾、海龟等海生物。

(3)幼儿选择喜爱的方式进行制作。

[NextPage]

活动三、我想知道的问题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提问或绘画的方法将自己的问题整理出来,并能积极与同伴交流。

2、能尝试用多种方法寻找答案。

活动准备:

1、幼儿提问记录表每人一张。

请爸爸妈妈鼓励和启发幼儿从多方面提出问题,并帮助幼学记录。

活动过程: 启发幼儿学习用提问的方法说出自己在近一阶段活动中有关海底世界的问题。

介绍表格的使用方法。归纳和交流幼儿的提问。

讨论:怎样寻找答案?

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问爸爸、妈妈、老师和小朋友等人,从中找答案。

从有关的录像资料和科普碟片中寻找答案。

问题例举: (1)燕子鱼的花纹为什么那么漂亮?

(2)海参为什么吐出内脏后不会死?

(3)鱼有眼皮吗7

(4)鱼为什么需要鱼鳍?

(5)海底世界还有哪些动物7

(6)为什么海龟要有壳?

(7)为什么乌龟有脚而鱼没有脚?

(8)为什么鲨鱼有尖尖的牙齿?

(9)海底世界的鱼白天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晚上它们会怎样?它们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10)为什么鱼类有各种不一样的颜色呢?

(11)为什么鲸鱼要在后背喷水呢?

(12)为什么水母没有骨头呢?

(13)章鱼的触角有什么用?

(14)鲨鱼为什么没有花纹而其他的小鱼有花纹?

(15)为什么海星不是鱼?

(16)为什么有的鱼生活在海洋里,有的鱼生活在大江里?

(17)为什么大鱼喜欢吃小鱼?

(18)为什么鲨鱼那么厉害?

(19)为什么潜水员每天都要喂鱼?

(20)飞鱼遇到敌人时为什么要飞出水面?

(21)为什么鲨鱼没有鱼鳞?

(22)鲮鳔鱼的触角为什么会发光?

(23)为什么热带鱼的身体和尾巴都是三角形的?

(24)鲤鱼有几种颜色?

(25)为什么有的金鱼的尾巴很长?

(26)海水是咸的,为什么海里的鱼不是咸的?

活动四、多种多样的自我保护方法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海洋生物自我保护的方法,知道这是生物适应生存的需要。

2、能积极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讲述,并自己尝试绘画保护标记。

各种保护方式图示标记若干。

投影仪一台,图片、书。

幼儿的问题,激发幼儿讨论的兴趣。

有的小朋友提出,为什么鱼有各种不一样的颜色呢?还有的小朋友提出,海参为什么要吐出自己的内脏?等这些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知道这些都是动物保护自己。

几种海洋生物常见的保护方法。

你知道海洋中有哪些动物,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出一种,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示标记和动物图片。)还有哪些用各种方法保护自己的?

剐保护自己:蓑纳、刺鱼。

再生的方法保护自己:海星、海参。

血液保护自己:河豚、蓑鲇。

包彩保护自己:七彩神仙、月鱼、比目鱼。

尧保护自己:海龟、寄居蟹。

做图示标记表现自己的认识。

还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不一样的保护方法?可以用j标记来表示。(如:幼儿想出用画翅膀、画飞机、画小鸟:表示飞鱼飞出水面逃避敌人。)幼儿利用日常活动时间不断丰富展板上有关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五、欣赏音乐:水族馆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水族馆”乐曲旋律,感受A段乐曲的优美流畅和B段乐曲的纤巧轻快。

2、能用身体各部分的扭动表现水草生长,用手臂不同方位表现小鱼的游动。

3、能运用脸部表情和身体动作与同伴交流,体会与同伴交往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图谱一张,磁带、录音机。

2、录有水草和小鱼游戏的录像带一盘。

(1)观看录像,观察水草在水中随波晃动的样子,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身体姿态表现水草。

(2)玩过“小鱼和水草”的游戏,掌握游戏规则,水草动时小鱼不动,小鱼动时水草不动。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初步了解乐曲结构,感受A段乐曲的优美流畅和B段乐曲的纤巧轻快,能分辨水草生长和小鱼游动、探望的音乐。

2、分段欣赏音乐,听听做做,进一步熟悉乐曲旋律,分解练习动作。

(1)小草慢慢长大,动作舒缓优美,做出各种不同的造型。

(2)用不同方位的手臂动作表现小鱼,启发幼儿对水草点头、抚摩水草来表达情感。

(3)小鱼告别水草。

3、分角色完整地跟随音乐游戏。

[NextPage]

活动六、创编故事:小黄鱼遇险记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较合理地创编故事结尾,并清楚地讲述。

2、能将海底生物的自我保护方法迁移运用到故事中来,有想像力。

活动过程: 讲述故事前半部分的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同情,关心的情感。

提问:小黄鱼不听妈妈的话,独自一人外出游玩,遇到了大鲨鱼怎么办呢?谁能帮小黄鱼想一个好办法?(启发幼儿将海底我保护的方法迁移到故事中来,如:小黄鱼躲进空扇贝壳,喊喷出浓墨帮助小黄鱼等各种方法。)

幼儿用绘画方式记录创编的故事内容。

用清楚、连贯的语言相互交流创编故事,幼儿间可以相互补充整故事内容。

附故事 小黄鱼遇险记

黄鱼和妈妈以及许多的黄鱼弟兄们生活在美丽的海洋中,它们一起觅食,一起在水草丛中玩耍,生活得十分快乐。

一天,黄鱼妈妈又带着小黄鱼们出门去找吃的食物了,像以前一样,妈妈千叮万嘱:“宝贝们,出门时一定要跟好队伍,千万不要乱跑,如果和大家走失了,大鲨鱼会吃掉你的……”小黄鱼们听话的在妈妈后面游着。

游着游着,小黄鱼就发现它的好朋友海参、海星、寄居蟹、刺鱼在珊瑚丛中捉迷藏呢,贪玩的小黄鱼忘记了妈妈的嘱咐,高兴的参与了好朋友们的游戏当中。突然,不知从哪里窜出来了一条大鲨鱼,它快速地向小黄鱼扑来。这可怎么办呀?

活动七、讨论:怎样开展示会

活动目标: 1、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能积极设计和筹备展示会的主要活动内容。

活动准备: 1、与同伴协商,分工,进行角色分配。

2、选择幼儿喜爱和适宜的工作内容进行准备。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举办“展示会”的积极愿望,愿意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父母、弟妹一起分享。

提问: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参加了许多活动,学到了很多的本领,怎样让关心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呢?(开展示会)

2、讨论:怎么来开“展示会”。

(1)你准备邀请谁来参加展示会?(父母、弟妹、老师等)

(2)举办哪些活动?(幼儿建议:要让参观的人有看、有玩、有吃,还有小礼品。在此基础上,商议出以下主要活动:看海豚表演,介绍环境布置,品尝海鲜,赠送小礼品,玩音乐游戏等。)

(3)需要做哪些准备?

a、绘画广告式海报吸引客人来参观。

b、搭建海豚馆。

c、商量海豚表演内容,准备节目。

d、制作请柬,邀请父母和弟妹。

e、准备小礼品(以折纸为主)。

f、筹备海鲜馆。

3、幼儿根据能力和兴趣选择喜爱的“工作”,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进行准备。

海底世界课件 篇8

今天我执教的活动是中班美术活动《海底世界》。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点所在,在我园的美术教育中,废旧的纸盒,瓶罐、餐桌上的水果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制作材料。今天的活动是选自《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中班教材主题五《奇妙的动物》,依据《幼儿园课程指导》中提出的“关注生活、力求整合”的概念,结合幼儿日常生活兴趣点,本着理解教材、深化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原则,遵循中班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借助幼儿喜爱的“美人鱼姐姐”这个角色贯穿始终,让孩子充分的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尝试用剪贴、泥工等不同形式和多种材料制作螃蟹、海星等水生动物。

2、能与同伴合作表现海底世界的景物。

本次活动分为“视频导入激兴趣——畅所欲言说海底——合作制作水生动物——随机环保教育四个环节,将语言、科学、艺术等领域融于一体。

根据活动情节及活动内容需要,制成了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并加以轻松自然的讨论和认知,引导幼儿感受海底世界的神奇魅力,激起幼儿制作的兴趣,力求达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教育佳境。现在就请走进美术活动《海底世界》,恳请各位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活动内容:

海底世界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剪贴、泥工等不同表现形式和多种材料制作螃蟹、海星等水生动物。

2、能与同伴合作表现海底世界的景物。

活动准备:

1、《海底世界》课件,海底背景图。

2、纸盒、卡纸、海绵纸、小剪刀、双面胶、水彩笔、橡皮泥等若干。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欣赏视频。

嗨,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美人鱼姐姐,今天我来到这里想和大家交个朋友,好吗?来大家握握手,我们就是好朋友了。你们想不想知道美人鱼姐姐住在哪里?(想)美人鱼姐姐的家可漂亮了,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欣赏视频)

2、畅所欲言说海底:(重点是螃蟹、海星、小鱼)

美人鱼姐姐的家里都有什么朋友?什么样子?你们喜欢他们吗?

3、制作水生小动物

看看谁来了?(小金鱼)小金鱼听说美人鱼姐姐的家非常的美丽和神奇,他也想来做客,可是今天我的家里太冷清了,小金鱼想和更多的海底生物做朋友,这可怎么办啊?(幼儿讨论)这里有一些材料,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帮助小金鱼完成这个心愿吧。教师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螃蟹的制作方法:这是一个小小的纸盒,美人鱼姐姐先把它用海绵纸包了一下,我们把它当做螃蟹的身体,然后用剪刀剪出螃蟹的眼睛和嘴巴,再剪出螃蟹的钳子和腿,(剪钳子的时候可以先把它剪成一个椭圆形,然后再剪出一个角。)腿是几条?八条。用双面胶把眼睛、嘴巴、钳子和腿给粘到螃蟹的身体上,一个可爱的螃蟹就做成了。

(大多数海星五角,但有少数有六个及更多.最多的有五十个角)海星的制作方法:用我们的手掌和手心进行搓圆,然后压扁,用手捏出五个角,然后再压扁,最后用小点、细长条做出眼睛和嘴巴。一个漂亮的海星做好了。

小鱼的制作方法:在卡纸上画出小鱼的图案,将画好的小图案剪下来就好了。

我们小朋友的手是最灵巧的,相信你们一定会帮助小金鱼和美人鱼姐姐完成心愿的。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合作吧,现在开始制作海底小动物喽。

幼儿结伴,分组合作进行创作活动,教师观察指导。

4、环保教育:蓝蓝的大海是那么的宽广美丽,美人鱼姐姐和伙伴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海水中?(干净的)希望小朋友回去告诉自己周围的人,让大家一起来保护环境,让海洋动物有一个清洁又快乐的家。好吗?

5、活动结束。

海底世界课件 篇9

活动目标:1、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方式,表现出海底世界的美丽,运用收集、体验、探索、操作等方式,培养幼儿初步的美工创作能力。

2、指导幼儿大胆想象、协作创作,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并学会简单讲述。

活动准备:1、环境布置:海底世界

2、有关《海洋鱼类》的录像

3、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图书、分布图、上网查询等

4、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海底世界》

5、活动材料:绘画图片、手工纸若干、剪刀、蜡笔、记号笔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欣赏,激发兴趣。

1、录像倒入,引起兴趣

a、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海底世界吧!

(看录像,师适时提醒幼儿仔细观察海底生物的种类、颜色、形状)

b、幼儿讲述、交流、自由表达。

2、幼儿观察、欣赏

师:老师将小朋友们去海洋水族馆看到的海洋生物都用照相机拍了下来,还布置了很多漂亮的环境,请你们去看一看、找一找!

A书籍、报刊B海洋生物分布图C环境创设D多媒体课件

二、示范讲解,掌握技能。

1、《深海里的怪鱼》启发幼儿用多种粘贴、剪刻的方式表现自己想象中的鱼。

2、做做玩玩:螃蟹用各种材料做螃蟹,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由创造。

3、美丽的热带鱼初步学习使用剪刀、学会在双三角的基础上变化各种图形。

4、其他的海洋生物由幼儿自我探索讲述方法和制作。

三、游戏探索,合作创作。

1、请幼儿做海底探险员,游到海底的每一个角落,去找寻海底的好朋友美丽的海底生物!

2、要求:①、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材料,自主创作。

②、可以同伴间进行合作创作。

3、幼儿探索游戏,发挥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四、活动延伸:

1、幼儿布置走廊环境:美丽的海底世界!

2、参观交流、展示讲评。

3、邀请弟弟妹妹前来参观,幼儿做海底世界的讲解员。

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幼儿自由选择活动方式,表现出海底世界的美丽生物。因为在中班的学习中,我们探索过《有趣的海洋生物》,所以孩子们对此非常地了解,开展起来很顺手。

活动结束了,孩子们的创造成果展现在了面前: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走廊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海底世界,孩子们都欢呼跳跃了起来,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各色的鱼、生物、郁郁葱葱的水草,孩子们每每有空就会用手去轻轻的碰一碰:哇,多漂亮的鱼啊!瞧,这是我们的海底世界!

幼儿大胆想象、创作,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并学会了简单的讲述!

海底世界课件 篇10

活动目的:

1.在感受河南蔚县剪纸的美的基础上,能对此制作感兴趣。

2.学习用点染的方法,模仿蔚县剪纸,制作形态各异的鱼,组成美丽的海底世界。

3.能与同伴合作,用已制作好的鱼组成海底世界。并初步学会互评作品。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体验想象创造各种图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课前知识准备:欣赏电影《海底总动员》,感知美丽的海底世界,能画出形态各异的鱼。

2.环境准备:把活动室布置成一个海底世界。

3.材料准备:磁带、录音机、小丑鱼毛绒玩具一个、已经画好各种形态的鱼形宣纸、剪刀、油画棒、油性双头笔、水彩笔、水粉颜料、水粉笔、棉花棒、透明垫板等。

活动过程:

1.与幼儿小鱼游进场。 "小朋友,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海浪声)"对了,我们今天来到了美丽的大海里,让我们一起学小鱼游吧!"与幼儿一起小鱼游进场。

2.出示小丑鱼,引出话题,欣赏课件,感受蔚县剪纸的美,并对此制作产生兴趣。 "小鱼游得真好看,你们瞧,这是谁?"(小丑鱼)教师扮演小丑鱼与幼儿对话"小朋友,你们好!"(尼莫,你好!)"你们刚才表演得真好看,我有一些好朋友想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想!)"那,请你们一起过来,认识一下我的好朋友吧。"欣赏课件,请幼儿说出这些鱼和平常见到的鱼有什么不同。(是用纸剪出来的)再请幼儿说出,这些用纸剪出来的鱼和平常用纸剪出来的鱼有什么不同。(这些鱼的身体上面有颜色)引出--这些就是河北省蔚县剪纸,是我国剪纸作品的其中一个代表。

3.出示幼儿已经画好的各种形态的鱼形宣纸,让幼儿自己尝试染一下,看看应该怎么做才能做出这么美丽的蔚县剪纸。

师:"小朋友,我这里也有一些你们以前画好的小鱼,如果跟蔚县剪纸比起来,你觉得那种鱼好看呢?"(蔚县剪纸好看)师{"你有办法把这些小鱼也做得跟蔚县剪纸一样好看吗?我桌面上有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尝试一下,应该怎样才能做得像蔚县剪纸一样好看呢?"教师观察幼儿完成的情况,让幼儿说说在制作过程中的情况,比较一下每一种材料制作出来的效果,那一种最接近蔚县剪纸。

4.小结

幼儿完成的情况,并从中引出蔚县剪纸的特色5.请幼儿继续欣赏蔚县剪纸的作品,知道蔚县剪纸是面多线少,以方便人们点染颜色,一般常用红、黄、蓝、绿、紫几种鲜艳的颜色。引发幼儿再制作的兴趣。

再出示宣纸画好的小鱼,请幼儿比较,除了颜色不同,还有什么不同?(身上没有镂空花纹)请幼儿再模仿蔚县剪纸完成作品,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5.评价

并请幼儿把做好的成品贴在活动室的海底世界的墙上,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海底世界课件 篇1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时,不能就课文讲课文,更不能把课文作为说教的例子,而是要充分利用,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知识的海洋中去。

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情景式、启发式、探究式、直观式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想象、勇于创新,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海底景色奇异和物质丰富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有趣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赏——带领学生入境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美丽的南沙群岛》描写的海上景色是怎样的吗?(学生汇报)你们还想看看吗?

2、播放《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海上的一小段录像,让学生感受海上的美景。

3、迁移过渡,设置悬念。海上是这么美,那么海底是怎样的呢?你们有谁见过海底?把你见到的介绍给大家听听?(请见过的介绍)老师这节课就带你们去看看海底,好吗?板书课题:海底世界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录像来复习旧知,不但使学生感受新鲜、有趣,并能从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上来。教师设置悬念,更令学生的求知欲望欲罢不能,这样设计并出示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读——感受大海的神奇

1、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有课文录音的录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让学生谈观后感受。(引导学生说出独特的个人感受。)

过渡:文中把海底写得这样神奇,现在请大家运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吧!(学生自己读、二人读、大声读、小声读、齐读等)

【设计意图:运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鼓励个性化的读书,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析——探究新知

(一)探究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课文,思考:这是个什么句?(疑问句)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吗?(学生朗读、画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并指导朗读。

过渡:文中是怎样描写海底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这二方面内容的,现在请同学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一起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可以一方面也可以二方面)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师引导学生可用多种形式的读或圈画重点词句、画画、表演、看图、图文结合等)来学习课文。

3、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学习。

【设计意图: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和选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合作学习,着重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精神,克服了个别学生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促使他们学会探究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交——点拨感悟

过渡:同学们学得多认真、积极呀!现在请同学们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的学习成果,好吗?先说说你们学习了哪部分内容,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1、汇报第三自然段描写海底各种声音时,学生个性化汇报,教师相机加以引导、点拨。通过朗读、品读重点词句,突破难点。

(1)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开头的设问句的句式和朗读语气。

(2)理解“窃窃私语”的意思,文中指什么在窃窃私语?

(3)各种动物的声音是怎样的?有趣吗?你们能学一学吗?看看谁学得最像。(学生模拟,师生评价)

(4)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话。

(5)拓展延伸: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还能想象、模仿出海底还有哪些动物的声音吗?试试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行!

(6)教师指导学生配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打鼾……”(默读、朗读、个人品读、小组背诵、齐读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注重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生氛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我需要,同时在读中理解、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熏陶和积累语言。】

2、汇报第四自然段动物的活动方式。

(1)师问:除了课文中描写的活动方式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活动方式?你能用画画或表演的方式告诉大家吗?(教师指导完成,师生评价。)

(2)齐读课文,并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海底动物种类多、活动方式有趣写具体的?(引导学生认识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模仿性强、爱表演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大胆表演、想象创新,在玩过程中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3、汇报海底植物和矿藏部分

(1)师问:你们认识哪些海底植物和矿藏?(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实物海带、紫菜、珊瑚艺术品或矿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师生交流:“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师生进一步的交流,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五、回归整体

1、回顾全文,让学生质疑解惑。

2、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3、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读给同学们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然后抄下来。

4、配乐朗读,感受欣赏。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海底这么神奇,物产这么丰富,联系我们身边的江河污染情况,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启发?(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七、课后作业

搜集海底有关图片和资料,在班举办一个“海底世界”展

八、课外延伸。

教师介绍:

①海底景色的图片集。

②有关海底知识的文字资料。

在海底世界这些众多的海洋鱼类当中,鲨鱼和鳐鱼是比较特别的,它们同属于软骨鱼。鳐鱼名“平鲨”,身体扁平,头和躯体间没有界限,周围由胸鳍张开与头侧相连,呈圆形、菱形或扇形。多数种类的鳐尾巴象鞭子般细长,没有臀鳍,尾鳍已经退化,游泳时利用胸鳍作波浪性运动前进。鳐与鲨鱼一样没有腮盖,腮孔一般五对,位于腹部,板腮状。嘴位于腹部上端,牙齿呈铺石状排列。双眼均位于身体的背部,眼后各有一个喷水孔,部分用于水通过喷水孔进入腮腔。有些种类背鳍变化形成有毒尖刺,有些在胸鳍和头侧中间或在尾侧有一对圆形或长形的尖刺,好像发电器一样。

九、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各位同学,今天的参观就到此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发言)海底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和宝藏来等你们这些未来的勘探家、发明家、生物学家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十、反思。

本节课,我是从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着眼,担负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对海底世界有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对课文中描写的景色作简单的介绍,在实际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件,上台表演,用自己的话说说所看到的景象等语言实践活动。同学们参与积极性高,为接下来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打下基础。

海底的“宁静”和“黑暗”,学生不易体会到,更不易认识深刻。课文把海面和海底作比较,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已知到未知,清楚地介绍了海底的“静”和“暗”。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描绘海面的句子,想自己见过的情景,对比想像大海的深邃,海底的沉积和漆黑。

海底的“各种声音”是一个谜团,学生难以想象、猜解和区分。课文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列举出来,每句又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声音进行了描摹。这样,海底各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就介绍得一清二楚。我在教学时,抓住这四个句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模拟一下蜜蜂“嗡嗡”、小鸟“啾啾”、小狗“汪汪”和打鼾的声音,比较他们的不同,从而想象出海底动物发出的各种奇异的声音。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了文章所描写的内容。

课文第四段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方式。其中介绍海底动物的行进时,用速度很慢的“海参”和速度很快的“梭子鱼”作比较。到底梭子鱼的速度快到什么程度?课文又用火车和它作比较。

课文第五段介绍海底植物,用“最小的单细胞海藻”与最大的海藻长度作比较,具体说明了海底植物大小长短的比较。

由此可见,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海底世界的景物。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每段内容中的可比较之处,启发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想象海底的景色,了解海底的物产,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获得“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样一个认识,进而使学生产生开发海底物产、造福人类的理想和志愿。

我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进行了本课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我认为这也符合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不但了解了有关海洋的知识,还向学生渗透了读文章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学生对大海还很陌生,教师可以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等等。以后,我要努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去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日出的课件(精品11篇)


趣祝福对众多资料进行了筛选最终呈现这篇“日出的课件”。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在教案课件中反映出来。请注意下文观点仅供参考请勿信以为真!

日出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认识泰山,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

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五岳”

(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

(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交流

(1)闻名中外

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游览胜地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过渡:能够亲自登上泰山,一览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一起去——(齐读)登泰山观日出

二、抓住课题,理清文脉

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

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

交流:2——6登泰山7——8观日出

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6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

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山势高)(指名读)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山势多变)

(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美)

(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指名读)

2、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1)这四个句子都是写泰山,但是描写各不相同。你看——出示红色字体,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但是,同样是比喻,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小结:不再是简单的比喻,比喻的同时还写出了云雾的动态美。谁能读好它,读出这种云雾扩展飘动升腾的感觉。

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3、这真是“白雾横天,飞云遍岭,一片虚幻迷朦”啊。这云雾还像些什么呢?你们看——(出示云雾图片)

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也试着来写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上两三句或者用上动态描写的手法。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交流、点评

小结:山的静与云雾的动相映成趣,这真是巍巍泰山多胜景,青山云雾共长天。

4、过渡:作者从凌晨两点半开始登山,到达日观峰,已是7点10分,这漫长而且艰辛的登山之旅,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泰山日出”图片

师:用一个词语说一说这日出带给你的感受。(壮美蔚为壮观……)

带着这样一种感受,自己先大声地读一读日出的过程并试着完成这样的填空。

(2)填空

(3)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抓住颜色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4)引读日出时的句子(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时形状的变化来写的。)

(5)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读好它

6、日破云涛万里红,看到日出,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齐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情不自禁”你是怎么理解的?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历经艰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难得一见的泰山日出的激动。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登临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览云雾之(美),察山路之(险),观日出之(壮丽)。同时还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动态描写的逼真。这登泰山观日出真是“幽径通天,云雾飘盈,无尽胸臆,冉冉朝阳里。”让我们再读课题,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第十七课登泰山观日出)

日出的课件【篇2】

1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生字新词和新颖鲜活词汇。

2、品读文章精彩的词句,欣赏雄奇瑰丽而富于活力的泰山日出奇景。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4、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感受作者真挚热烈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不注意听讲,字迹潦草,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学生的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泰山日出

导入新课:

同学们,登泰山,有一件事不可不做,那是什么?(激起学生品泰山日出的热情)让我们一起随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一起去欣赏他心中的泰山日出奇景。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活动3【活动】品读精彩语言

(一)老师和个别学生范读课文,其他学生静听文章朗读,注意:

1、标记需要积累的生字新词及传神词汇。

2、标记文中描写日出景象的词句、语段,并初步品读。

(二)品读展示:

1、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莽莽苍苍雾霭溟蒙(míng)飒飒(sà)层累(lěi)毳(cuì)饱饫(yù)无餍(yàn)醒豁(huò)平拓

热奋:热烈,兴奋。默祷:默默地祈祷。

涛澜:波涛,波澜。消翳(yì):消失并湮没在欢欣里。

2、朗读品味,交流展示:

朗读你标注的描写日出景象的语句,选择最精彩的加以品读,并在自己欣赏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各自欣赏到的精彩语句。

老师预测精彩点并注意在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会品读精彩语言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1)、描写日出的语句;

“玫瑰汁,葡萄浆,紫荆液,玛瑙精,霜枫叶”

(一系列美好事物的罗列展现日出时云彩的变幻美,多重比喻再现日出时色彩的浓郁、变幻与奇丽,让人产生美的遐想)

“大量的染工,在层累的云底工作,无数蜿蜒的鱼龙,爬进了苍白色的云堆。”

(鱼龙的比喻,显现日出时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的驰骋。”

(揭示东方巨人的觉醒,并用传神的比喻显现活跃而变幻莫测的动态美)

“海句力士已经扫荡了他得阻碍,雀屏似的金霞,从无垠的肩上产生,展开在大地的边缘。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反等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关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重点词句,如“雀屏”的形态美,“金”的色彩美,以及拟人中的不可遏制的力量美)

(2)、描写云海的语句:

(对比两次云海描写,感受静态美到动态美的转化,品读日出到来时的活跃与生机,感受光明到来时的欢欣)

“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羊,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稀辨认得出。”

“云海也活了,眠熟了的兽形涛澜又回复了伟大的呼啸,昂头摇尾地向着我们朝露染青的馒形小岛冲洗……似在报告光明与欢欣之临在……”

3、老师放映“泰山日出视频”画面,学生朗读并尝试背诵“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在热奋的驰骋。”

4、你能用文中的两个短语来概括泰山日出之美,美在何处吗?

关注“瑰丽荣华的色彩”,“伟大普照的光明”。

(三)主题探究:

如此充满瑰丽而雄奇日出景象饱含无限的绚烂,美好,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品读欣赏泰山日出的眼睛里饱含怎样的心灵吗?思考:

1、如此瑰丽、雄奇的泰山日出奇景触动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想?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日出的这些感受呢?

(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出发,品读作者对光明的渴望)

“在航过海的人……我们无餍的好奇心,当然盼望一种特异的境界。”

(对比衬托泰山观日出的美妙,雄奇。更彰显企盼心境)

品读“我躯体无限的长大……平拓着一双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悲喜交互的热泪……”

(排比,短句,一气呵成,形象表现巨人迎接日出时迫不及待而一往情深的情感)

“起……起……用力,用力,纯焰的圆颅,一探再探地跃出了地平,翻登了云背,临照在天空……”

(传神写出目不转睛的注视状态,仿佛在呼唤,在催促,在协助光明的伟大诞生,传神的体现出对日出的企盼)

品读最后三自然段

(当光明胜利之时,诗人的心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响彻四方八隅的只有他颂美的歌声,他在为东方的复活而歌唱,为光明的胜利而赞美,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与联想)

2、齐读最后三自然段,再次感受真挚而热烈的情感。

3、太阳升起时,诗人慨叹“东方之复活,光明的胜利”,那么这个东方仅仅指东方的天空吗?光明仅仅指阳光的普照吗?

老师顺势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明确:光明不仅指日出的光明,还指社会的光明。作者描绘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也是表达中国诗人对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四)比较探究:

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徐志摩、刘白羽、屠格涅夫对旭日初升那一刻的描写,品味三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再次品读精彩,并将精彩语句当堂背诵)

活动4【练习】巩固提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饱饫()无餍()醒豁()厚毳()溟濛()

飒飒()蜿蜒()祈祷()玛瑙()消翳()

②朝xù()长róng()雾ǎi()quán()石平tuò()

久mù()guī()丽八yú()神jū()临lì()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①观②朝

()()

()()

③奇④约

()()

3.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A.莽莽彻成弥漫依稀B.平辅飘荡催促崇拜

C.婉似默祷馒形浮礁D.玫瑰紫荆驰骋涛澜

4.下列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饱饫:吃饱。

②无餍:不能满足。

③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④醒豁:清醒豁亮。

⑤见所未见: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⑥溟蒙: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⑦蜿蜒:弯弯曲曲的龙蛇。

⑧临莅:来到﹑来临。

A.①②③④B.⑤⑥⑦⑧

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⑦

5.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结构完整,构思独特,呼应巧妙,其想象更是不同凡响,紧扣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观。

B.作者把对光明的歌唱,对光明的赞美表达到了极致。

C.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

D.课文是一篇散文诗,着重在抒情、幻想、暗示。

6.下面都是含有“泰山”的成语或俗语,其中的“泰山”不是指东岳泰山的一项是()

⑴泰山鸿毛⑵泰山压顶⑶泰山压卵⑷泰山其颓⑸稳如泰山

⑹安如泰山⑺泰山北斗⑻泰山梁木⑼一叶障(蔽)目,不见泰山

⑽有眼不识泰山⑾泰山压顶不弯腰⑿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⒀泰山虽高,遮不住太阳⒁泰山倒了恩情断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巨人的手……在热奋的驰骋”这段文字。

2、积累徐志摩的几首诗并尝试背诵。(例如《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

活动6【活动】板书设计

泰山日出

生字词:探究讨论:

饱饫无餍

醒豁消翳

厚毳溟蒙

飒飒蜿蜒

活动7【活动】教学反思

离开了语言的品读,语文教学便失去了魅力。对徐志摩先生这篇“浓的化不开”的文章,一开始我很是担心学生会望而却步,因而浮躁阅读,品读不出应有的内涵与神韵。但此节课以“拆——猜词义”为引子,诱发学生品读语言之法,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传神词汇和生动修辞手法所创造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了作者浓烈而真挚的情感。

同时倡导合作探究,采取小组评价的方法,小组内互助并互评,小组外竞争互评,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日出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音画这种题材的音乐,并体会这种题材的表现方法及特点。

2、想象并体验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与重点:

1、对两首音乐的欣赏(建议:难点为正确感悟两首音乐作品的意境美,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

教材分析:

1、九寨沟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因为仅有九个藏族村斋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而得名。本课为节选自管弦乐组曲《九寨沟音画》的第五乐章。

2、音乐表现了九寨沟的优美风光和风土人情,音乐特点是立足与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又借鉴创新的音乐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因而,乐曲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又富有新意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清新脱俗。

3、这个乐章用短笛、长笛、单簧管和英国管作连续的琶音和弦的平行进行铜管组的和声长音及全部弦乐的震音和声加上竖琴有力的刮奏以此来描绘这个壮观景象。乐曲在琶音与分解和弦中结束。

4、《日出》是一部游记音乐表现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一派阳关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尖锐的短笛仿佛是鸟鸣,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

教学思路本课主要是通过对两部音乐的.欣赏让学生体会用音乐的形式表现美丽的大自然;

进一步了解音画这种音乐题材。

让学生听由著名歌手容中尔甲演唱的通俗歌曲《神奇的九寨》。引入新课:九寨沟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因为仅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而得名。

本课为节选自管弦乐组曲《九寨沟音画》的第五乐章。

音乐表现了九寨沟的优美风光和风土人情,音乐特点是立足与民族音乐的基础之上,又借鉴创新的音乐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因而,乐曲既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又富有新意使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清新脱俗。

这个乐章用短笛、长笛、单簧管和英国管作连续的琶音和弦的平行进行铜管组的和声长音及全部弦乐的震音和声加上竖琴有力的刮奏以此来描绘这个壮观景象。乐曲在琶音与分解和弦中结束。

2、作品欣赏《瀑布与溪流》,并同时观看九寨沟风情图片。

请同学们在聆听的同时发挥想象,体会所感觉到的意境。然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用美妙的诗句或者其他的方式来表达。

《日出》是一部游记音乐表现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大鼓柔和的滚奏表现破晓时冉冉升起的太阳,尖锐的短笛仿佛是鸟鸣,接着英国管吹起一段晨曲。

启迪学生认真体会:这首作品是首游记音乐,乐曲中定音鼓所表现的形象、短笛所代表的形象、以及单件乐器的独奏和乐队合奏的不同效果。

请学生来谈谈比较各种不同效果后的感受:音乐进行有时间上的规律、定音鼓由弱渐强表现太阳渐出、短笛模仿鸟鸣等等。单元总结:本单元意在教导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创造一个绿色的、美丽的地球。

日出的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新生活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文中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难点:3.体味本文采用象征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过程设计

一、揭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分部、分层次反复朗读课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边读边思考问题,通过重点语句、词语感知文章主旨,带着任务自主阅读,自主学习。

3.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实质,拓展延伸,明确自己学习任务。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一)互动学习:

1.《日出》共写了五幅日出图,归纳指出其作用。

(明确:①高峰日出图

②原野日出图

③海边日出图

④黄山日出图

⑤飞机上所见日出图作用:前四幅图全是铺垫,是曲写,为写飞机上看日出作衬托。)

2.文章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日出的景象的?(明确:引用、拟人、比喻,作用都是为下文在飞机上描写日出作铺垫,也表达了作者对看日出的盼望之情。)

3.作者描写飞机上看日出,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这里的日出象征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旭日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如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作者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4.再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具体的句子

(明确: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与景。)

小黑板出示“自学导航”,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自学。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题,精确理解文章。

播放幻灯片,提出阅读要求,学会抓住重点词句。

播放幻灯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感知、明确学习目标

看小黑板,掌握先学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读一读,想一想。

议一议,说一说。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问题,并做相应的笔记。

5.根据表达方式的学习归纳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日出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

(2)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二)、研读与赏析:

1.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导析:本句为开篇之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指出渴望见到日出,特点是能在高处见到日出。这为后文写飞机上观到日出作铺垫。“从幼小时起”突出了渴望之久,“富有魅力”强调了向往之切。

2.文章第二段诗句的作用。

导析:本句所引诗句都是写落日之景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的诗句,写的是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一缕孤烟正笔直地升上天空。黄河的尽头一轮圆圆的太阳正滚滚西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是杜甫在《后出塞五首》(其二)中的句子。写的是边地傍晚行军时的情景。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这两句诗都描绘了边地的落日之景,透出的是一股苍凉之气。因此,作者说“不免有萧瑟之感。”这里提到落日,是为后文写日出作比,以突出日出的壮丽与伟大雄浑。

(三)主题归纳:

本文作者选取了一个十分独特的角度,描绘了自己从国外出访归来,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目睹的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以此讴歌新生社会主义祖国。

四、检查学生先学的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板书设计

一、写景:日出景象赞美祖国

日出二、抒情:赞美祖国歌唱祖国

三、抒情议论:照应开头歌颂新生活

六、当堂训练点拨知识点并板书重点常识。

引导学生养成“咬文嚼字”—品味积累的学习习惯。

启发、引导,更正、补充。巡视、督导、检测积累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并探究本文综合运用表达方式的特色。

自读自悟,品析语言,感受语言精准的魅力。

小组内四人交流探讨问题,独立完成练习。

日出的课件【篇5】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教学总结】《泰山日出》是徐志摩应《小说月报》主编郑振铎之要求而作,为欢迎泰戈尔来华访问而作。“日出”点明所描述的内容,“泰山”限定了观看日出的地点。作者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了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之情。

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巨人”的比喻,这个巨人到底指的是谁,是泰戈尔还是作者,或者还有其他某种隐喻?同学们不太明白。怎么办呢?我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找到相关的段落,让同学们反复朗读,必要时我也进行范读,让学生认真听,(我教两个班的语文,其中先上的班级没有范读,效果不如后上的班级。)然后再思考巨人到底指的是什么。

比较而言,如果这时由教师作出一番解释,帮同学们消除疑问,也许学生所获得的,我想,既没有自己参与教学活动过程的乐趣,也不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不能让《泰山日出》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

让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去体会,这种方法虽然耗时长了点,但学生对这样得来的知识有了深刻的印象,《泰山日出》才真正变成学生的《泰山日出》,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泰山日出》。

关于语言品味,对同学们来说,也是难点。虽然经过了一年多的训练,但是同学们都对赏析句子、品味语言的方法掌握得不太好。基本不能从修辞、动词、情感、哲理等角度,对文句作出独到的理解。于是,本节课我把重点放在从比喻等修辞的角度来理解品味语言这个方面,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我不要求学生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完全统一,学到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之所以只选一个角度进行指导,这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头发胡子不能一把抓,必须循序渐进。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对于欢迎泰戈尔的意义不太理解,对泰戈尔的赞美更是不明所以。我想,应该是课前的准备没有做充分,找找客观原因,也许是使用新教材的仓促,今后教学前必须把所有的情况都考虑到,尽力使课堂趋向完美,平时该多多为教学充电。归根究底,出现问题还是有主观原因的。

日出的课件【篇6】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九册《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该文画面壮观、语言优美、结构明晰,记叙了“我”在晴朗天气、有云天气里观看到的不同景象,其中教学晴朗天气的日出景象为本课的重点,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学生通过对几种不同的景象的学习,感受大自然景象的壮观、神奇,从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板块式探究性研读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构成课文的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式研读,从而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弃面面俱到,重在梳理文章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培养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及理解刹那、灿烂、光亮、亮光、光彩、光芒等8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观察理解,描述海上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色。

情感目标:感受壮观景象,激发爱美情趣。

重、难点分析

这篇文章通过描写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色,表达作者对奇伟壮观的大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借助画面理解海上日出几种不同景色,为学习本课的重点,但日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景色在不断变化,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是本文教学的难点。针对以上重难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理解,同时结合学生自己学太阳上升时的动作,以突破重难点。

教学策略分析: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应图文结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读悟、想象、表达等一系列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及思维。教学时尽可能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图、文、声并茂。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梳理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作者具体描述了晴朗、有云两种天气里的海上日出景象,其中晴朗天气里的海上日出景象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写的。

第二课时

一、回忆描述,引入情景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我们曾经在一起欣赏过可让济南丢失一半妩媚的趵突泉,领略过金华双龙洞的大、奇。今天,咱们一起到海上去,去看看被称为伟大奇观的《海上日出》,好吗?

二、感知奇观,捕捉重点

1、播放海上日出图片,师配乐朗读。

2、学生谈看后感受。

3、自由读文最后一段,质疑问难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解释“奇观”

4、根据质疑,探究学法。

三、抓住奇观,直奔重点

(一)默读第2、3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二)学习第2、3自然段,感知日出前天空景象的美,感受太阳升时的壮观。

1、找出描写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句子,分析句子、体会句子、品读句子。

A、日出前天空景象出现了哪几次的变化?

B、日出时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好?体会到太阳上升时的吃力,学生可学太阳上升时的动作。

C、日出后景象又有哪些变化?

2、指名学生朗读2、3自然段,其他学生欣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图片。

(三)根据所学,完成练习

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 ),很( )很( ),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 ),红霞的范围( ),越( )越( )。

日出时:那里出现了太阳的( ),红是红得很,却没有( ),太阳像( ),慢慢儿( )地,使劲向上升。

日出后:它终于( ),完全跳出(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 )的亮光,射得人眼睛( )。它旁边的( )也突然有了( )。

四、自学讨论,感悟奇观

1、默读第4、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是通过哪些词语来体会的?哪些词用得好呢?从哪能感悟到是奇观?请读一读。师注意相机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辟。如“透”、“镶”、“染”、“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等等。

2、欣赏图片,练说有云时日出景象。

五、再现奇观,体会感情

再次探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体会感情,品读句子。

六、延伸奇观,拓展视野

我们的伟大祖国乃至整个世界,还有哪些地方或景象也可称为“伟大奇观”,学生说一说(可先在小组内说),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赞美一下。

七、升华情感,读出奇观

配乐学生齐读全文。

八、布置练习

(一)课堂练习

1、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反问

①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

②太阳像负了什么重担似人,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向上升。( )

③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

2、选词填空

光彩 光亮 亮光 光芒

①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乍灿烂的( )。

②这时候,不仅是太阳,边云和海水也成了( )的了。

③一个夏日的早晨,太阳透过云层,放射出耀眼的( )。

④春天,公园里的鲜花开了,万紫千红,真是( )夺目。

(二)课外练习

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设计思路分析]

本课时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为主线这一“三为主”原则而设计,首先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导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采用“录像音乐配读”的方法范读课文,让学生在图文声并茂的情境中,多感官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捕捉本课的学习重点,也为质疑问难作铺垫。本课时教学时紧扣文中“奇观”这一重点词语,进行读课文、赏画面、品词句、悟情感的学法指导,以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的目的。“延伸奇观、拓展视野”环节意在通过学生的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为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理解奇观,从而达到“用教材教”的效果。

日出的课件【篇7】

【教材简析】

《日出》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节选自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日出》第二幕。《日出》全剧共四幕,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

教材节选的第二幕部分讲述了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辞退后贫苦无依,为了生活,他去找银行经理助理李石清请求复职,却遭到李石清的刁难挖苦,当百般哀求无果后,他又去找经理潘月亭说情,却被潘月亭无情打晕的经过。选文情节集中紧凑,矛盾尖锐激烈,语言生动细腻,人物鲜活形象,深刻的揭示了旧社会上层人物的残忍无情,下层苦难人民的饥寒交迫和痛苦挣扎,并预示了这样的社会必将走向灭亡,光明终将到来的历史命运。

【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始于科学的确定学习目标。本教材所在单元的课文都是戏剧。单元学习要求明确提出:阅读剧本,要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要注意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课文节选部分虽然只是一个片断,但是情节比较完整。学习这篇戏剧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藉此了解戏剧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很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深刻了解旧时代的黑暗,从而更加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结合戏剧特点和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大意,把握戏剧中主要的矛盾冲突。(教学重点)

2、品读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

3、结合时代背景,感受作品“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主题。(教学难点)

【创意特点】

1、教学设计紧扣学情,化繁为简。虽然课文较长,但整个教学设计我力图通过简明的环节设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主要流程为三环节:第一环节——抓矛盾、明剧情,即通过找出戏剧中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让学生了解选剧的情节发展始末,认识话剧的突出特点。第二环节——品语言、析人物,即通过品读人物之间富有个性的对话,把握人物性格,认识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第三环节——知背景、揭主题,即教师通过作者创作意图和戏剧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曹禺先生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旧社会深刻的控诉

2、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目标明确。在整个设计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方法的引领下理清戏剧情节,在情景的创设中品读人物形象,在背景的穿插中理解作品主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积极主动,饶有兴味的开展语文学习,培养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注重创设情境,教师引领示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教师的范读,还是作品背景的适时穿插,我时刻注意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沉入课文,感同身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泪水,真正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体会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戏剧可以让快乐的人怡情乐性、压抑的人宣泄放松、善良的人得到安慰、邪恶的人得到警示。从表现形式的角度可以把戏剧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等。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话剧《日出》,见识人生百态,感受戏剧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抓矛盾明剧情

(一)方法引领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都市生活为背景,表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全剧一共四幕,我们学习的是第二幕的节选。虽然是节选,但情节却有着相对的完整性。我们学习的课文又是怎样的剧情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

为让大家更好的概括,老师教给大家概括的方法:(出示课件)

【前提:找人物知身份】

戏剧总要靠各种各样的人物表现展开情节,这些人物什么身份、什么关系是了解剧情的前提。所以,解读剧情首先要找出剧中出现的人物,明确他们的身份。

【关键:读对话抓矛盾】

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矛盾冲突,这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所谓矛盾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围绕某件事发生的语言、行为等方面的争执与交锋。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剧本必须要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下面,就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根据方法提示,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思考概括剧情。

(二)学生活动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2、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同桌结合,一个人用自己的话简述剧情,另一个人予以补充纠正。

(三)全班交流

教师特别提醒:概括剧情时要语言简洁,情节完整。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日出》节选剧情:

大丰银行小职员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银行襄理李石清求情。李石清给不仅拒绝,还让他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是自杀。银行经理潘月亭更加残忍无情的拒绝黄省三并打晕他让茶房王福生拖了出去。

特别强调: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三次大的矛盾冲突:

第一次:失业的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到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唆使黄省三去拉洋车、要饭、偷东西,甚至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地拒绝黄省三的再三请求。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话剧主要靠对话展开情节,对话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是我们了解剧情的关键。

三、品语言析人物

(一)分析黄省三(出示课件)

1、读中思考

话剧《日出》中的黄省三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面对被银行开除,衣食无助的现实,他只能找上司求情复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黄省三的语言,边读边思考在他在求情过程中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表明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通过黄省三在找李石清、潘月亭求情过程中的语言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示课件)

黄省三的态度变化:他从苦苦哀求继而到绝望的抗争,最后是尽情的宣泄。

黄省三的性格特点:胆小懦弱、逆来顺受、本分老实。

小结:可见,黄省三的态度变化彰显在其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中,这说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也是戏剧中独具一格的要素。

3、再读体会

(1)黄省三个性化的语言中,集中抒发他内心怨恨的内容更能打动人心。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对应的语段。

生发言,师明确:“好,我起来,我起来,你们不用打我!……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

(2)怎样读,才能宣泄出人物内心的怨恨呢?下面老师选读示范其中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听读把握。

师范读“五年哪!……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注意突出语调的高低变化,重音以及节奏的快慢读出黄省三宣泄的无奈绝望。

(3)下面请同学们在听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为便于情感的抒发,请大家全体起立自由朗读,并按照舞台提示边读边加上态势语。

学生自由朗读。

(4)下面找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后师生点评。

(二)分析李石清、潘月亭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深刻感受到个性化语言的魅力。戏剧中矛盾冲突的另一方李石清、潘月亭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继续结合他们个性化的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生思考,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仍然要通过语调的变化,声音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去读出上层社会人物的无情残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

师点拨总结。(出示课件)

李石清——冷酷无情阴险卑劣潘月亭——唯利是图凶狠残忍

小结:通过戏剧中颇具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我们认识了黄省三的胆小懦弱、逆来顺受和老实本分,也体会到了李石清、潘月亭的唯利是图和冷酷残忍,可见话剧正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为我们展示出世间美丑,人间百态。

四、知背景揭主题

(一)探究主题

1、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让我们唏嘘不已,李石清、潘月亭的恶言恶语更让我们为之切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黄省三悲剧性的命运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答案。(出示课件)

学生思考

2、全班交流

教师点拨(出示课件)

原因一:身后无人撑腰;

原因二:“做事凭心”,不懂投机钻营,更不会溜须拍马

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足以说明以黄省三为代表的勤奋肯干、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知识分子以及千千万万旧时代、旧社会的老百姓在现实中面对上层社会的疯狂压榨剥削是没有活路的。可见,课文虽然只是节选了全剧一个片段,出场人物不多,但结构完整,情节紧凑,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出示课件)

1、《日出》题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理解: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2、《日出》简介

话剧《日出》以20世纪30年代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全剧以交际花陈白露和聚集在她周围的各种人物的活动为线索,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展现出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与下层社会的饥寒交迫、痛苦挣扎,无情地批判了旧中国那种“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它称得上是当时中国都市社会的一面镜子。

师引导学生认识:本文不足者:黄省三;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板书:损不足以奉有余,不足者—黄省三;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

可见,话剧《日出》暴露了上个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社会都市生活的黑暗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

3、欣赏视频

《日出》以它尖锐的矛盾冲突、个性化的语言、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备受读者喜爱,多年来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长演不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进一步感受作品深刻的主题。(播放视频)

视频欣赏。

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教师补充《日出》剧情:小职员黄省三被开除后,走投无路毒死了自己的孩子,自尽被救后发了疯。而在第四幕中李石清则被潘月亭无情的解雇,成为了又一个黄省三。这些,无不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4、了解曹禺

《日出》剧作者曹禺先生以其经典的创作震动了30年代的文坛,奠定了他在整个话剧史上的地位。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曹禺先生。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个石,祖籍湖北潜江。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话剧《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五、课堂总结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课下,大家可以1、阅读《日出》全文。2、阅读曹禺先生的成名作《雷雨》。3、编排《日出》课本剧。相信在阅读实践中大家会更深刻的了解戏剧、感受多味人生。

附板书:

日出

曹禺

不足者:黄省三损不足以奉有余有余者:李石清、潘月亭

日出的课件【篇8】

本课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杂记》。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1927年到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去巴黎留学,一路上,他随时记下了海上的见闻和风光,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海上日出》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重点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这一伟大奇观。无论是文章结构的安排,还是对景物变化的细腻描写,都很精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时间、地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了“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写了“我”在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问的句式总括了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第二、三部分,描写了晴天里和有云时看到的海上日出。以这两部分为主,培养学生写小标题。

教学设计

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训练“”和内容与表达进行。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刚刚进入高年级段,教学中,要在学生原有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的基础上提出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训练,注意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文字,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仅习得学习方法,而且使语文素养步步提高。

学生课前已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和文中的词语,查找了巴金的资料,并进行了分享,对《海行杂记》有所了解。也提前布置了观察日出、秋雨、夕阳、月亮、星星等自然现象,为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习欲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内容,感受晴天里和有云的不同天气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观察事物,大胆想象,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观察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二、教学重点:

了解晴朗天气里日出的全过程,体会其壮观之美。

三、教学难点:

1、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过程。

2、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四、教学过程及学法引导。

课文重点的突破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熟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把每句话读懂,体会太阳升起时的特点,同时通过精读(品读)、思考和图文对照,并利用自读、抽读、齐读等形式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之美。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精读第二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动态美,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运用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一环节:

1、凭借语言文字了解作者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观察海上日出的。

2、精读课文,感受晴天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趣,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课文难点是抓动词“负——纵—冲—跳”,帮助学生运用勾、画、批注,缩句、扩句和课件,在头脑中建立想象的.基础,体会太阳在上升的过程中很费劲、很吃力的样子。领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二环节:

1、课件出示日落、下雨、刮风等自然现象。

2、用一段话将你最喜欢的自然景观记录下来。

第三环节:习作展示、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一)目标完成过程及重点难点学习

1、指名读每一自然段,相机指导阅读,并引导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五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全文分为几段?每段讲什么?

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1)讲“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讲作者在晴朗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段(4、5)讲作者在有云时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总起来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上述要求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由于课文层次清晰、内容明了,尽量让学生自己概括段意。)

3、学习有云的海上日出。

有时候太阳躲进了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课件出示: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热眼睛发痛。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点或一道光。“光亮”指明亮,亮的程度较强烈。“光彩”指很亮很有光泽。“光芒”指向四面八方发射的强烈光线。)

这样的美景,我们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概括?(奇观)课件出示:

奇观:观,景象,奇特而罕见的景象。

(二)课堂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组词。

2、写出各段大意。

日出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日出》,感受、体验单簧管、英国管、长笛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以及单个乐器和乐队和奏所带来不同效果。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有关组曲的知识,了解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

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教学难点:

标题性作品的特点。

教前分析:

启发学生“聆听音乐,发挥想像”。这首乐曲都是标题性作品,富于描写性。教师在开始时仅提出一个大概的命题和提示,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倾听之后谈谈自己所想像的“画面”,允许、鼓励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二、导入课

师:听一段音乐片段(日出的主题音乐),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音乐在描写什么?

三、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美国作曲家格罗非创作于1931年《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主题音乐。

1、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2、唱主旋律。

师:下面我们把日出的主旋律再来熟练一下。

学生来一句句的跟唱。边唱边划拍。再完整一遍结束。

3、师:完整欣赏一遍作品。同时边听边思考: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大峡谷日出升起是一种什么景象?(壮观、美丽)

师总结:同学们刚才讲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细细的感受一下音乐是如何来表现渐渐升起的日出?

四、分段欣赏乐曲

师:下面来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听出现的每一种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1、引子(先将引子部分完整听一遍)。

师:思考: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

师:音乐在表现大峡谷的什么景象?(宁静、空旷)用什么乐器?

日出的课件【篇10】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一系列平面图形后设计的图形与变化的设计课,学生之所以要学习这部分知识,是因为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图形变化的现象,从变化的角度欣赏图形、设计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这部分知识设计的主要目的。教材中展示了几幅精美的图案,在学生欣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认识变换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图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的知识基础是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对于圆形、菱形等平面图形只是初步认识,学生善于发现规律,但未必会总结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设计规律和掌握方法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使学生理解的难点。突破难点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抽象好的设计在课件的演示中形象化,帮助学生发现规律,更好的设计图案!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 教学难点:利用电脑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信息技术支撑点:

利用电脑完成几何图形构成的图案的:展示与欣赏、设计与绘制等环节。色彩艳丽的图案欣赏能更好的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绘图工具,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好的完成图案的设计与绘制。

学生小组合作或自主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

师:经过几天的收集,同学们发现哪些地方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吗?谁愿意给我们展示自己的发现?

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收集的信息以及收集信息的过程。

1.请一两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展示自己所带来的物品,并介绍其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如果学生所找的物品较小可以利用展示台,以方便学生观看。)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都有些什么图形,它们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4.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案,我也在我们的身边找到的一些美丽的图案。

请注意观察这些图案都用在了什么地方。

(色彩艳丽的图案,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看图片集,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几何图形,并从中感受图形的美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从中找一幅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用教学课件出示图案,学生介绍哪幅图案,点击它可以放大。)

(1)师:你认为这几幅图案,我们可以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学生各抒己见,想法多种多样。)

(2)请学生说说看了这么多图案有什么感觉。(他们感到能用这么简单的图形绘制出美丽的图案,很了不起。)

日出的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学习重点:

本文中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

学习难点:

如何使读者体会出对旭日光明的描写是表达了对社会光明的渴望。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二、课前热身。

1、创作背景(课文的背景资料,至关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2.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曾赴美、英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3、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

饱饫()无餍()醒豁()厚毳()雾霭()溟濛()飒飒()祈祷()层累()蜿蜒()驰骋()涛澜()四隅()浮礁()海句力士()无垠()横亘()消翳()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课文已经自然划分成三部分,概括三部分的内容。

三、课堂探究

(一)自主学习,理解诗歌

1、日出前对云海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2、文章是如何写太阳升起的?

3、本文不是集中笔力描绘日出的壮丽图景,而是重在写自己的期盼、激动、幻想。课文哪些描写表现了对光明的渴望和赞美?

教师点拨:这里的“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4、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描写旭日东升时写法的异同。

(二)合作研讨

小组长组织组员研讨自主学习时解决不了的问题。

(三)展示讲解

分组上台展示,然后一个组讲解,其他学生补充质疑。

四、巩固提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饱饫(yù)雾霭(ǎi)祈祷(táo)B.驰骋(chěng)浮礁(qiáo)无垠(yén)

C.横亘(gèn)层累(lěi)醒豁(hu)D.眠着(mín)弥漫(mí)平拓(tu)

2、下列词语的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展露四隅崇拜昂头摆尾B.涛澜呼啸普彻莽莽苍苍

C.辩认约略奇异交颈接背D.山峦摧促异彩悲喜交互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驰聘(奔跑)平拓(开拓,拓展)B.溟濛(海)神驹(千里马)

C.消翳(遮蔽)横亘(空间上连续不断)D.厚毳(鸟兽的细毛)弥漫(更加)

4、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权修辞。

(1)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

(2)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3)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4)听史,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

(1)果然,我们起初时,天还暗沉沉的,西方是一片铁青,东方些微有些白意,宇宙只是——如用旧词形容——一体莽莽苍苍的。

(2)等到留心回览时,我不由得大声地狂叫——因为眼前只是一个见所未见的境界。

(3)巨人的手,指向着东方——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48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