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功勋观后感 >

功勋观后感范例

功勋观后感范例

趣祝福小编为您整理的“功勋观后感”将为您带来启示,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所有的观后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观后感可以一边记录我们的想法一边帮我们回味当时的剧情。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我们该如何动笔?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读书伴我成长作文经典13篇

功勋观后感(篇1)

《功勋》截取“人生最有华彩的一部分”,着力发掘人物的“高光时刻”。可以说,每一位在时代中出场的功勋人物,都肩负着一段“小人物”的大故事。再现功勋人物,则是用一段段小故事来讲述“大人物”。于是,我们在《功勋》中看到,有大国重器的时代所需,就有于敏、孙家栋、黄旭华一心报国的`奋斗;有黎民苍生的生计所系,就有袁隆平、屠呦呦呕心沥血的钻研;有父老乡亲的家国所依,就有申纪兰、李延年、张富清满腔热血的赤诚。这样的故事,是千万个同路人的缩影。正如每个单元片尾的字幕致敬:“献给为……作出贡献的……”。声誉卓著的“功勋”,出自每一位平凡的个人;而无数个平凡人,打造着奋斗的“高光”,成就着时代的“不凡”。

《功勋》的每个单元片尾,画面自过去穿越时空,视角由往事观照现实,郑重作出回答:为什么“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为什么“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其实,先辈的功勋早已密不可分地融进了祖国的山河、融进了我们的美好生活。“愁与哀皆忘,追一个信仰”。今天,连续剧《功勋》迎来收官,结束追剧的你我,不妨对标先辈们执着追求的“希望与前途”,在民族与国家的星空里,成就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高光时刻”

《功勋》不仅是一组赞美诗,还是一道思考题。剧中弘扬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穷且益坚的精神底蕴。穷且益坚不易,达而益坚更难。

昨晚,电视剧《功勋》圆满结束了全部八章。这部作品是“理想照耀中国”主题展播中的一部。它是对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响应,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时为新中国英雄立传之作,是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启程处写给中华优秀儿女的明德之作。“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功勋》的底蕴和寄托就在于此。

中华民族历来崇仰英雄,中华儿女历来崇尚英雄。看《功勋》不禁会想到鲁迅先生曾写下的铿锵之语——“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从大禹治水神话的代代传承,到巍峨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历来为苍生起、为天下安、为民族兴旺、为国家富强而忘我奋斗的人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先锋、时代的英雄。

功勋观后感(篇2)

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历经无数风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这些功勋,彰显了中国的过去辉煌,也为未来之路注入了动力和信心。近年来,一本名为《大国功勋》的著作出版,深刻呈现了中国的辉煌历史。此书内容极为详实,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多个领域所受到的欣赏。阅读此书,禁不住感慨:中国真的是一个举世无双的大国!

《大国功勋》中,有许多描写中国历史的章节,如科技、文化、文艺、军事等等。每一章节中,都有着璀璨的辉煌,让人十分感动。在科技领域中,我们中国人具有了许多发明,在自然科学、数学、药学、医学等领域中,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人物如张衡、苏颂、郎中李时中、王士性等等在这一领域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也是中国的一大亮点,这一领域在历史中也从未停歇。从石鼓文开始,一直到现代悠久的传统中医文化,中国从来没有停止探索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样是因为一批批兢兢业业的文化工作者不断不断地努力创造。我们留下了无数文艺珍品,能量压制年代的流行发炎,政治衰落的盛衰翻腾。

在中国的历史上,军事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黄巾起义、三国鼎立到元朝建立和抗日战争,中国军事经历着无数的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为中国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和辉煌。中国的古代军事,强大而精湛的技巧,都在战争中得到了验证。除了历史战争的经验,还有现代的人民解放军,全国各地的消防救援,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一直讲究团结,当中国遭受危难时,人们能够团结一心,抵御外敌。这点,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显得尤其重要。

《大国功勋》的出版,让我更加感悟到了中国的辉煌历史。我们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举世无比的表现和成就。就像书中所说:“历经千年,身曾受辱,如今我们展示出的,确实是一面崭新的旗帜。”这片崭新的旗帜,成为了中国的精神标志,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继续前进。

总之,《大国功勋》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也让我更加满怀自信。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能够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带领我们的祖国迈向更加远大辉煌的未来!

功勋观后感(篇3)

观看《功勋》后感

《功勋》是一部由中国导演于敏执导的电影,该片于20XX年上映。该片以五十年代朝鲜战争背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中国士兵为保卫和平、捍卫国家尊严的故事。观看了《功勋》后,我深受触动,通过这篇文章,我想详细、具体且生动地分享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要说片中的导演于敏精心呈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氛围。电影开头,通过真实的战争纪实画面,将观众深入带入到当时的朝鲜战场。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泥泞的战壕和动荡不安的伙食部等环境。这些细节使我恍若亲临战场,感受到了那段历史所带来的残酷与艰辛。

影片中的角色刻画也非常出色。其中,主人公杨树林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作为一个普通士兵,没有丰厚的家底、高大的身躯或者过人的才能,但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在面对战争的考验时,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解放军,并且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坚韧。杨树林的形象让我对正能量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心生敬佩之情。

电影中的情感描写也非常到位。片中展现了战争中士兵们之间的互助和友情。他们相互搀扶、鼓舞,在危难关头相互保护。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在片中,士兵们组织了多次铁血的冲锋,他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保卫祖国的和平而奋战。这些场景让人动容,为这些普通士兵的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被这种战友情深深地触动了,让我再次意识到了团队的力量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无比宝贵的。

此外,在电影中,导演通过对战争的描写,还传递了深刻的反战思考。战争使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无论是身心上的折磨,还是家庭的破碎。电影以一个个个体的命运走向,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惨后果。这让我深刻思考起了战争的恶果,战争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只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伤痛和创伤。

总的来说,《功勋》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导演于敏通过真实而动人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那段艰苦的历史时期,展示了中国士兵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通过这部电影,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同时也能感受到当时士兵们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观看《功勋》后,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历史和这些无名英雄充满了敬意,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这部电影的观看,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成就伟大事业,只需要坚持正义和勇往直前的信念。

功勋观后感(篇4)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我们要消灭敌人,就要有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的战争,一种是隐蔽的战争。”

身在敌营,在龙蛇混杂的环境中,面对黑白难辨的各色人物,在敌人的物质诱惑、精神腐化、肉体摧残下始终保持“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永不灭”的信念,面朝黑暗仍心怀光明,即使将牢底坐穿,即使英勇就义,那颗跳动的红心亦绝不屈服。

“谋成于密而败于泄,三军之事莫重于密”。被捕后,面对敌人的诱骗和折磨,无数地下英雄心怀真理,以必死之心守护党的秘密,即使英勇就义也不以出卖党和同志换得苟存。“人间正道是沧桑”,那大义凛然的烈胆、威武不屈的呐喊、坚贞不逾的信念是共产党人无悔的誓言。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身在隐蔽战线,就注定无法正面与敌人斗争,隐藏于黑暗之中悄无声息才是最好的保护。“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们在无声的幕后依靠处处谨慎、步步为营的谋划,为党搜集有利情报,以鲜为人知的.方式与敌人斗争。为了胜利,他们甘愿默默无闻!

无形的战场、无声的功勋、无私的奉献、无尚的荣光,从英雄的故事里我感悟了初心使命、理想信念,向英雄学习。我知道,即使如今身处和平年代,依然有无数国安干警在隐蔽战线中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谨以此歌向隐蔽战线先辈们、英雄们致敬!

功勋观后感(篇5)

《功勋》是我的朋友推荐的一部电视剧,由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改编,6集讲述一个人物故事的拼盘剧。分为八个单元:《李延年》《于敏》《张富清》《黄旭华》《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剧集短小精悍,人物真实事迹感人,主角配角表演到位。

我很喜欢的《于敏》单元,它一开始就展现了于敏的一个选择。于敏放弃了准备很久的出国留学机会,加入氢弹研究小组。当时,选择做研究意味着隐姓埋名,无法正式介绍自己职业,甚至对家人都要严格保密。而关于氢弹研究,当时中国没有先例,也没有资金用于实验,要从理论开始一点点摸索。于敏带领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摆脱美国期刊误导,建立我国自主的氢弹理论模型。克服恶劣的环境安排氢弹制造、各种数据监测仪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包装氢弹试验顺利进行。然而在最终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引爆后,满街红旗飘扬,人们欢呼雀跃,锣鼓喧天地庆祝时,于敏却因为保密原则无法和妻子孩子分享他的自豪和喜悦,让人破防。我国当时的科研工作者就是凭着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才让我国科技一点点追赶美苏大国,直到今天!

后续印象很深的是周迅主演的《屠呦呦》单元。二十世纪60年代,疟疾横行。国内外均无针对疟疾的有效药。此时,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药所“523”课题组组长,攻关目标是抑制抗疟药物头号种子常山碱的毒副作用。然而此研究进展并不乐观,屠呦呦主动提出更换思路,寻找其它有效的抗疟新药。屠呦呦从民间收集针对疟疾的各种偏方,逐一筛选验证,终于找到青蒿。再从青蒿分离提取无毒有效成分,命名为青蒿素。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验证,青蒿素对抗疟疾有效且无毒副作用,完成了国内抗疟疾药物从零到一的转变。屠呦呦凭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坚持,在医学上有所突破,获得传世功勋。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发现是热爱在支持他们不断前进。热爱让他们克服现实的恶劣条件,甘愿隐姓埋名,一直默默付出,不断努力,将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不断思考创新,最终在平凡中成就伟大。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热爱自己的工作,主动对问题进行复盘,不断充实自己,一步步变得更好,为公司、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功勋观后感(篇6)

他执着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杂交水稻科学研究,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使中国水稻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卓越贡献。他就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电影《袁隆平》通过再现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集中表现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当代知识分子胸怀祖国、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袁隆平,为了实现绿色的梦,为了科学上的突破,为了解决饥荒的恐惧。他埋头苦干,不畏艰辛。他坚定、执着、饱含着激情,他立志要让载着生命根源的种子,长出累累的稻穗,养活一双双饥饿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过50多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50多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来。他对科学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是无论在什么时代背景,什么外界威胁下都不会变质的,因为他的一生在为科学研究而歌,为他的事业而唱。

袁隆平够执着,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执着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执着体现在痴心不改,数十年如一日只想着杂交水稻;他的执着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国家和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进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滴摸索总结出来的。他顶着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昼夜,从一般杂交稻研究到超级杂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学高峰攀登,为的是产出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粮食,最终取得了成功,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当代神话。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样能甘于寂寞、吃苦耐劳、不怕失败、不屈不挠呢?虽历经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阻止袁隆平最后获得成功。支持他如此执着的是其心中牢牢坚持的“为民谋食,使人类不再忍受饥饿煎熬”的精神。

现今,他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各种荣誉数不胜数,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顶草帽、一双高高挽起的裤腿、一副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穿梭于乡村原野,守候在田间地头,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这就是袁隆平,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们观看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为为楷模,以他的精神为榜样,向他学习,学习他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奋斗一生。

袁隆平,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世界公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股”,中国股市惟一的一支以人名为名的绩优股。然而,我们第一眼看见我们的这位校友,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太普通了,普通得有点儿像从某个山村里走出来的一个农民!你看他肤色是那么的黝黑,身材是那么的精瘦,皱纹是那么的深刻。

记得有一次,一家画报刊登他的照片,编辑先生竟在照片下面给误配了“农民获得丰收后的喜悦”的文字。这虽然是出版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故,但也说明:袁隆平,他太像一个农民了。他走在大街上,的确是属于很快会被淹没在人海中的那种人。

“谈杂交水稻”,这是袁隆平来母校为我们所作报告的题目。这个题目似乎也十分普通,没有什么修辞的运用,更没有任何学术的卖弄。但我们深深地知道,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题目的背后,有着太多的不普通。

1978年,袁隆平和他一家7口,挤在两间用木板从澡堂隔出的潮湿发霉的小屋里,还要不时承受“不安心教学,专想歪门邪道”的冷嘲热讽。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他的杂交水稻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一切,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吗?

我们手捧着鲜花簇拥着袁隆平,并一齐涌向他主讲的报告厅,我们如此热情,一点也不比我们追逐心目中最红的明星差。我们知道,我们也许并不能完全听懂他所要讲的“杂交水稻”,但我们会用我们的心去感悟大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够了,我们哪怕听懂的只有这一句话,就已经够了!我们从袁隆平身上,懂得了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这也是校友袁隆平给我们的最主要感受,的确这就够了。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曾成功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化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荣获我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此外,他还先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等多次国际奖励。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产的稻谷相当于每年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 有人说,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大家学习。是啊,如今,全国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学习,学习他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学习他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奋进取的务实精神,学习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学习他谦逊淳朴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精神不是随便说说的,翻开那本中国感动世界,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立体真切的展现在脑海里的,就是真实的袁隆平。 袁隆平早在考大学之前,他就立志做一个农业科学家,西南农学院正是我们这位现今的农业科学家的诞生之地。也许是童年及青少年时期经历的战火与生活的艰辛让他能够立下这样的志向吧。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怀大志,目标坚定的人,才会不畏惧苦,不害怕难!在20世纪60年代,在那饥荒的年代里,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惨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历史成为袁隆平前进道路上的动力。从此,他立志使我国农民摆脱贫困,立志向饥饿挑战。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袁隆平在青年时期就知道了,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业,更造福了亿万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样的人?我想应该就是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会有崇高的人格。所以,当我们今天学习袁隆平那么的美好的品

质的时候,我们知道,那个汗霜满衣,皮肤黝黑,真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几岁高龄的袁老,他会告诉你:日思夜梦的东西变成现实是最高兴的事。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质疑。袁隆平的头脑中始终装着一个坚定的答案:我们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袁老还会告诉你他衷心希望杂交水稻这一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中国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为全人类战胜饥饿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袁隆平的带领下,通过大家努力,杂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积种植,增产十分明显;在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的开发工作进展也很顺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终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安逸,不向组织提任何个人的要求。他对“见利而拼命,干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厌恶。他说:“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有些人连人格也不要了,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袁隆平现在一定很高兴,因为他自青年时期的理想到现在的目标,不论多苦多难,都已经成为了现实!看完全部的袁隆平传,我们知道他的高兴,不是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而是因为他给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梦。

学习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

今天下午,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拜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路上,我的心情忐忑不安:这位解决了世界十几亿人粮食问题的老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呢?究竟他的一生又经历了什么呢?我很想一探究竟,弄个明白。

闻名不如见面,袁隆平爷爷满目慈祥、平易近人,脸上布满沧桑,额头满是皱纹,似乎可以看出他的人生经历肯定不平凡,也看得出他经历了一道一道的坎,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从他的讲解中可以略窥一二:1953年,袁隆平爷爷大学毕业,1960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坚持了六年时间才找到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突破口。十三年过后,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人生到底有几个十三年啊!只有坚持自己理念的人,不断的坚持走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从袁隆平爷爷坚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超级杂交稻一定会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某年9月19日,他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整整30年啊!袁隆平爷爷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之下又坚持了30年,超级杂交稻研究又胜利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坚持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身为一名共青团员,此行我收益很多:坚持自己的信念、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管前方的路多么坎坷崎岖,要想取得成功和胜利,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让更多的人吃饱了饭”的袁隆平离开了,享年91岁。巨匠陨落,举世哀恸。他的辞世,是中国和世界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损失。“国之脊梁”,必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卓越贡献改变世界。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国内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可以说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8117)被命名为袁隆平星,可以说袁隆平“誉满宇宙”,他是中国科学家中最耀眼发光的学术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关粮食安全吃饭问题,都会谈起袁隆平贡献。但最近社会也出现了部分质疑袁隆平的声音,从“海水稻”到暂时遗忘袁隆平,说袁隆平其实没有那么神,贡献没有宣传的那么大。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为“袁隆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关注,他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科学家,特别是明星科学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是中国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业业,刻苦攻关,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尊崇袁隆平,其给大众的形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农民科学家。但也不能否定,现在的舆论宣传也将袁隆平有些神化,将他由扎根大地的农民科学家塑造成无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让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种植水稻,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能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中国人的饭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这个结论袁隆平也不会笑纳,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们的宣传出现了误导,将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现《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类似的文章,并不是对袁隆平的诋毁,而是一些爱护袁隆平的人不想让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不想让袁隆平变成神,想让袁隆平回归人的科学家,不是神的科学家。

袁隆平现象提醒我们,科学家是人,无论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出多大的贡献,他也是人,如果将其神化,那么他就由人的科学家变成无所不能的神的科学家,就远离了人间的烟火,由于没有大地的滋养,也很快从神回到人间,但会磨损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间烟火的拔高反而让形象受到干扰,这是宣传者也没有意识到的副效果。我们的舆论宣传一定实事求是,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民众,科学家越食人间烟火越可爱,越值得我们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们科学界闪闪发光的明星。同娱乐界相比,我们的科技工作者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默默无闻地工作,没有被广大民众认知和推崇,我们需要社会像崇拜娱乐明星那样尊崇科学家,但我们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们实事求是的伟大创造和奉献。我们需要更多民众崇拜我们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宠爱。一个宠爱科学家和科学的社会,未来一定是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社会。

袁隆平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实事求是地宣传他们的光辉业绩,塑造出的科学家的形象会更伟大、会更接地气、会更深入人心!

5月22日13时07分,那位永远不服老、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国家功勋获得者的“90后”袁隆平老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斯人已去,精神长存。缅怀先生,踏着他奋斗的方向努力前行。

传承追求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院士是亲力亲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里检查,他对所带的研究生说“培养研究生,因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个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养”。正是有着异于常人的科学精神,吃苦奋斗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最高产量达到了亩产1500公斤,在江苏南通的海水稻试验田,最高亩产802.9公斤。打赢种业攻坚战、端好中国人自己的饭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业,将由中国水稻科学家们奋斗实现,他所弘扬和代表的杂交水稻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

学习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质。袁隆平院士从来不关注金钱的多少,即便获得各方面的奖金,他也把这些奖金用在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费中。穿几十元的衬衫,戴十几元的领带。即便荣誉无数,他仍然能够扑下身子,两脚沾满泥土来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长势。淡泊名利,才能矢志于毕生致力的事业。他已经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钟南山院士对袁老的评语真挚和简约。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写照,也应是每一位中国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精神标杆。

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袁老的梦想是解决吃饭问题,但另一方面,浪费无度问题又从另一方向抵消着增产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费法》刚刚获得通过。在袁老去世后,有网友称“今天他好好吃饭了,一粒米也没剩”。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牢记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粮食来永远缅怀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问一号已经着陆火星,祝融号已经开始巡视火星。天宫一号飞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创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业,将在每一位中国人身上延续,将在每一位自强国人的奋斗中实现。

国士无双,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无数湖南人,亿万中国人纷纷深切缅怀袁隆平,联合国官微高度赞誉。荣誉无数,难抵亿万民众的口碑,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处。

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稻菽千重浪,杂交最闪光。您是一位伟大的父亲——杂交水稻之父。“稻”念袁隆平,千古永流芳。

您是伟大的理想家,激励中华民族为梦想而奋斗。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理想如灯,照亮人生;理想如水,滋润征程。从植物园中理想的诞生,到对农学专业的选择,到对杂交水稻的伟大梦想: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对事业的伟大理想让人敬仰,对人类的伟大理想让人仰慕。“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近年来,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袁隆平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突破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大关,每年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伟大的理想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让人生永恒。您是当代“神农”,是奋斗榜样,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谱写新篇章。

您是伟大的实干家,启迪中华民族实干成就伟业。梦想引领方向,实干成就伟业。您是一位伟大的实干家。您说:“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接近灵感”。把脚步留在三尺稻田里,把身影留在稻香中。夏天的烈日、秋天的泥泞,冬天的冰雪,春天的风沙,都阻挡不了您行走在田间地头、试验场地的脚步。挽起裤腿的双脚,拿起稻穗的双手,满脸皱纹的面孔,睿智的目光,您是最伟大的农民,您用双手牢牢托起了中国饭碗的充盈。您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您是真正的耕耘者!您的耕耘风采,启迪我们在复兴伟业创造新的奇迹。

您是伟大的科学家,助增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敢于冲破桎梏,敢于创新探索,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从几万稻苗中寻找,从几颗稻苗中培育,三系法诞生,杂交水稻诞生,海稻诞生,从“南优2号”到超级稻,从杂交水稻茁壮生长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到杂交水稻在世界多国“生根开花”。“要提高粮食单产,只能依靠科技”“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一粒种子充盈了中国饭碗,精彩了世界粮食。您用一生的事业解决农业科技的卡脖子问题,助力中国农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走上世界舞台,您是增强中华民族志气、骨气、底气的伟大科学家之一。您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高大的丰碑赋能中华民族浩然正气,走向伟大,昂首阔步世界舞台。

五月田野丰收在望,您走了,给我们留下“东方魔稻”稻浪飘香。5月22日晚,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社交平台推特上写道,“一生修道杂交稻,万家食粮中国粮。我敬爱的大师千古!”今天,我们一起“稻”念袁隆平,袁公必然千古永流芳。

功勋观后感(篇7)

 “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先后鉴定痕迹物证 7000 余件,参与办理 1200 余起重特大案件疑难痕迹检验鉴定,“无一差错”。广大基层干部要怀着对这位中国首席枪弹痕迹鉴定专家的最高尊崇,努力读懂崔老“无一差错”背后的制胜密码,不断激发奋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无一差错”背后是一心向党、矢志不渝的真情实感。崔道植年幼时成为孤儿,依靠政府助学金读完了初中,后又在党的感召之下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常说自己是“党养大的孩子”“一切都是党给的,一切也都要交给党”。怀着对党的感恩之心,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听党话,潜心钻研、攻坚克难、夙夜在公,为党和国家破获一个个疑难大案、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培育一批批技术精英,为新中国公安工作屡建奇功。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基层干部要用心感悟崔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将对党绝对忠诚作为最朴素最真诚的信仰,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 无一差错”背后是求真务实、敬畏真相的执着态度。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没有事实真相,就谈不上公平正义。崔老负责的刑事技术侦查鉴定恰恰是还原案件

 事实真相中最为基础、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环节。不同枪支的弹痕差别细如发丝,崔老的日常工作就是在这细如发丝的差别中摸索探寻真相。“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任何微乎其微的偏差都可能将侦查工作引入错误方向,与真相渐行渐远,甚至造成冤假错案。只有从内心深处敬畏事实真相,才能不惧困难、不辞辛苦、不怕麻烦,反复比对、反复质疑、反复论证,真正实现“无一差错”“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纵一个坏人”。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崔老求真务实、敬畏真相的执着态度,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少些“走马观花”、多些“直插基层”,少些“一团和气”、多些“浩然正气”,以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坚持深入一线察实情、忠于组织说实话、为民服务办实事。

  “无一差错”背后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共和国第一代刑事技术警察,崔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奋战在刑侦一线,那时中国刑侦工作刚刚起步,刑侦技术十分滞后,很多领域处于技术空白之中,其成长路途之艰辛可想而知。每当重大案件遇到难题,他都会亲临一线侦查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没有枪弹自动识别系统,他便采用最笨的原始办法收集数据,用一把手枪击发 3000 枚子弹,一枚一枚照相比对,记录弹痕变化规律;看到我国与国际刑侦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他心急如焚,用退休工资自费搞科研,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心血,研发现场痕迹物证图像处理系统、枪

 弹痕迹自动识别系统。他在侦破一个个大案要案中练就了“看痕知枪”“观弹知人”的火眼金睛,在不懈攻关中填补了一项项国内技术空白,被誉为中国警界重大疑难案件痕迹鉴定的“定海神针”。榜样在前,基层干部应奋起拼搏、刻苦钻研,以燕子垒窝般的不懈韧劲狠下苦功实功、求得真才实学,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力臻完美。

  “无一差错”背后是心系事业、勇挑使命的无悔担当。因为心系事业,崔老在刑侦技术岗位一干就是 60 多年,如今 87 岁高龄仍退而不休,忘我工作,上一线、破难案,搞科研、攻难关,带徒弟、授本领;因为心系事业,他将家国大任置顶,先大家后小家,常年东奔西走侦查破案,对家人则留下了永远的内疚和遗憾;因为心系事业,他言传身教,三个儿子都穿上了刑警制服,小儿子更是子承父业,捧过了刑侦技术工作的接力棒。基层干部要从崔老对党的事业的满腔热忱中汲取奋进力量,树立爱国理想、砥砺强国之志,担当奋斗之责、激扬奋斗之情,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豪迈前行、建功立业、彰显担当。

功勋观后感(篇8)

致敬功勋的观后感

近日,我观看了一部名为《功勋》的影片,这部影片引发了我对于功勋与英雄主义的深思。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饱满的演绎,展现了一群英勇无畏、甘愿舍身的人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和事迹,向观众展现了那些无名英雄们的伟大和卓越。

《功勋》以特种部队的成立与发展为线索,讲述了一支小队的战斗历程和成长过程。影片从最初的无名小卒一直到成为国家英雄的过程,通过鲜活的角色关系和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仔细揣摩每个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呈现了他们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勇敢和无畏。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些英雄们为了国家,为了他人,不惜一切代价而付出的决心和奉献。

在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他们通过各自的方式和决心来完成任务。傅队长,作为一名坚毅果敢的指挥官,带领着队伍在战场上取得了重大战果。他对部队的严格要求,对战友的关心和呵护,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情怀,使他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典范。另外,还有一位教官张老师,他是一名退伍军人,来到特种部队担任教官,他的出场不仅丰富了剧情,还通过他教授战斗技巧的过程,向观众们展示了这些英雄们的训练和成长过程。每一位队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心,相互扶持,无私奉献,体现了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

影片中的战斗场面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经历了一次次生死搏斗。在难以置信的困境中,他们总是能够保持镇定并迎难而上。无论是面对敌人的猛烈火力,还是陷入沼泽无法自拔,他们总能克服困难,找到突破口,最终取得胜利。这种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不仅是勇敢无畏的战士,更是智慧与毅力的化身。在战斗中,他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和专注,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人民,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观看完《功勋》后,我想起了中国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的功勋人士。从古代的伍子胥、岳飞,到现代的邓小平、江泽民,这些英雄们都以他们的智慧、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中国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都需要英雄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观看《功勋》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有为国家和社会奉献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从事战斗还是从事科技、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我们都应该怀揣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做出贡献。

《功勋》这部影片向观众展现了英雄的另一面:那些平凡而可亲的人们。他们没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和天赋,但却有着不凡的勇气和毅力。他们服从命令,舍小家为大家,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观众,使我们对功勋与英雄主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功勋》这部影片是对那些功勋人物的一次真挚的致敬,它使观众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艰辛与付出。这部影片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英勇迎接并珍惜每一个机会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这部影片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它没有华丽的特技和夸张的情节,却用真实的历史事件和质朴的表演,向我们诠释了功勋和英勇的真谛。

通过观看《功勋》,我深切感受到了那些无名英雄们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这部影片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我明白只有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英勇与主义。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怀揣着对功勋的敬意和尊重,时刻保持自己的奋斗精神,并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向那些伟大的功勋人士致敬!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4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