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数学教案 >

20241-5数学教案范本11篇

20241-5数学教案范本11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幻想旅行家)这篇关于“1-5数学教案”的内容是趣祝福为您整理的,以下是我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写好教案课件可避免老师漏掉重点内容。

1-5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3、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1-5数学教案(篇2)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3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校对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求9张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写加法算式麻烦,现在你们会怎样列式?

4.(出示第69页试一试的跳绳图)

谈话: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出示:

(1)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 正在跳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3) 甩绳子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开放性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数学教案(篇3)

对于分数而言,学生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 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这里的“再认识”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1-5数学教案(篇4)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教师表扬发现人民币正面主席像的孩子,并给学生简要介绍主席)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1: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1-5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P34-35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这个规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过程:

一、“0”的乘法

让学生口答“0×5=?”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再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学生们举了许多例子,其中还提出了“0×0=0”,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0乘任何数都得0,这一结论。

二、被乘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1、解决“130×5=?”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2)在小组中说一说怎么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注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用较为简洁的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

学生可能难以独立写出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2、解决“402×3=?”

让学生先尝试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各自的想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一练第1、3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反馈交流。

三、课堂小结

1-5数学教案(篇6)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先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

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1-5数学教案(篇7)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儿有个谜语,请听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

师:青蛙经常在上面地方?他们在田里做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青蛙吃虫子。 (板书课题)

师:青蛙对我们很有用处的,青蛙吃掉害虫,就保护了庄稼。所以,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定要保护青蛙,不能随意捕杀。

[设计理念: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学生生活经验得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并提出问题。

生1:我发现青蛙妈妈和小青蛙在田野里吃虫子。

生2:我知道青蛙妈妈吃了56只虫子,小青蛙吃了30只虫子。

2、根据故事情境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生2:青蛙妈妈比小青蛙多吃了几只害虫?

生3:小青蛙比青蛙妈妈少吃了几只害虫?

3、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你们打算怎样列式呢?

生:56+30=?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呢?

生: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师:56+30=?该怎样计算呢?

[设计理念:在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5数学教案(篇8)

1、教学语言: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题。

老鼠数是小猫的□倍。 蜻蜓数是蝴蝶的□倍。

□○□=□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看第一图和第二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同学呢就用学具画一画,圈一圈。

⑶评析语言:

2、 教学语言:现在找到练一练的第2题。

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倍。

□○□=□

教学语言:⑴先自己仔细观察图,通过看图你知道了这道题说了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⑵独立填空列式。

⑶评析语言:用8个小圆片代表淘气有8个南瓜那么高,用3个小圆片代表机灵狗有3个南瓜那么高。

3、教学语言:找出练一练第3题。

讲解语言:气象组调查了近日来的天气情况,见下表。

⑴下雨□天,晴天□天,多云□天。

⑵晴天的天数是下鱼的□倍。

⑶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①独立完成。

②组内口头提出问题,并口头解答。

1-5数学教案(篇9)

(1)你们真了不起,遇到的两个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一起去看看猴妈妈和猴宝宝在桃园遇到了什么问题想请你们帮忙。

媒体演示例题

(2)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大猴:3筐,每筐12个。

小猴:6个

你能根据两只猴子的采桃情况提出问题吗?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出来,再引导学生先解决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3)怎样求出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

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23=36(个)

36+6=42(个)

你先算的什么?你是怎样想到先算大猴采了多少个的?

教师归纳:有的同学这样想:要求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就要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起来,可题目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猴采了多少个,所以必须要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然后把大猴采的个数加上小猴采的个数。这是从问题想起。还有同学是从条件想起,根据大猴采3筐,每筐12个,就能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再把大猴采的个数和小猴采的个数合并起来,就是两只猴一共采的个数。这两种想法都很好。

我们在解决问题后要写出完整的答语。教师板书答语。

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板书课题: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呢?

(4)教学试一试

刚才有同学还提了一个问题,你会解答吗?

先在本子上独立解答再同桌互相说说先算什么?

指明汇报,板书算式。提问:要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要先算什么?

比较:在解决例题和试一试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相同的是两题都用两步计算,而且第一步都是要先算出大猴采了多少个?这一步都是用乘法算的。不同的是,第1题求两只猴一个采了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加法计算,而第2题求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所以第二步用减法计算。

1-5数学教案(篇10)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1-5数学教案(篇1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

(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1、认识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 刻度线有长有短。

■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食指的宽度吗?把你们食指摁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l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4、用厘米量

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

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4、《买鞋》的故事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啊?这些知识有些吗?我们能不能象那个“买鞋的”一样啊,为什么啊?

第三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1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