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离骚课件 >

离骚课件(分享十一篇)

离骚课件(分享十一篇)

【#范文大全# #离骚课件(分享十一篇)#】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设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经过仔细评估趣祝福编辑认为“离骚课件”是一篇值得阅读的文章,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帮助!

离骚课件 篇1

1、  屈原的生平和基本情况

屈原,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末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

表作者。他出身于贵族家庭,曾受到怀王的信任,担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参加过起草宪令和从事外交活动。他学识丰富,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他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馋害。怀王不辨忠奸,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后来,怀王受秦国欺骗,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屈原曾被召回,但不久又被放逐。这时的楚国日益衰败,于公元前278年国都被秦国攻破。屈原悲痛欲绝,于这一年阴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2、  屈原的思想性格特征

屈原的政治理想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统治和民本思想。但是,他的“美政”思想却并不能得以实现,因为他不愿意于腐朽贵族同流合污。然而,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楚国人民,坚强不屈,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充分表现了屈原执着于理想的高尚情操。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概括,那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绝大多数人对屈原而言,是“只会敬仰,而不会效仿”。

3、  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4、  《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也是最早的抒情诗,也有人称之为《离骚

赋》或简称《骚》。在文学史上,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共373句,2490字,被称为诗家的绝唱。

离骚课件 篇2

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用原诗句填空)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衣饰“”,意志、信仰“。”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司马迁写的《屈原列传》中,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5、小结: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离骚课件 篇3

《离骚》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个专题的第五篇文章。本专题的话题是“号角,为你长鸣“,本专题围绕人与社会的命题开展,让学生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本专题意在引发学生关注个人操守,通过对问题的探讨,了解伟大人物为信仰和理想无私奋斗的精神,了解社会底层人物恪守道德准则,维护社会公正的品格,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就本篇文章而言,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用香草美人比兴,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品格。本篇文章是本专题的第一首诗歌,对于之后的诗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感悟屈原丰富的想象力及 高尚的品格。

高一的学生对诗歌体的文章并不陌生,也能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对诗歌作简要赏析。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还不够深刻,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中的意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并结合本文的文章特点,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为: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为: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情操。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了突破本节重难点,我确定了本节的教法为:直观演示法,启示点拨法、诵读法、合作探讨法、问题引导法。为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我采用的学法为:诵读体验法、小组合作讨论与自主探究相结合法、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本,在合作中分享成功,在探究中实现升华。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唯一途径。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采用问答式导入。我会问学生“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指什么呢?学生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能够回答出这里的骚就是指的离骚。继而就引出了本课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能促进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尽快地融入文本中来。

环节二:新课讲授。这一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我打算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搜集屈原及楚辞相关的知识及其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课上交流展示。教师做相关补充强调。这样的检测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望

听录音范读。要求:①听读过程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其他同学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停顿等;②思考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突破字音,为后面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扫除文字障碍,奠定感情基调

在本环节中我会根据新课程标准里面以及本课的内容特点,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4人为一组,进行小组内交流,之后小组之间加以评比展示,我只进行必要点拨:

本课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有: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不惜笔墨表明自己身份高贵,强调自己的先天凛赋及修能? 问题二:文中描写香草的用意?

以上四个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味,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进而达成情感目标。

班级内进行诗歌朗颂比赛,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情感美。让学生尽显自己的才华,由学生评出读的最好的同学,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此环节意在通过“微型朗诵会”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同时也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课堂也在朗朗读书声中落下帷幕。

对于本节课我采用三分黑板提纲式板书设计:首先在黑板中间位置板书本课的课题及其作者,黑板左侧本书本节课教学目标,中间部分板书本节课的文章结构,黑板右侧作为副板书,板书本节课补充的知识点。这样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又让学生看起来赏心悦目

离骚课件 篇4

疑难问题:怎样看待屈原的忠君爱国与政治的不得志?

探究思路:屈原与楚怀王同宗同族,对君王和楚国一片忠心,又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按理说应该得到楚君的重用,但是他郁郁而不得志,最后被放逐,沉汨罗江而死。除了怀王的昏庸、小人的陷害,必然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参考答案:屈原是当时楚国文化上最具开放态度、最博学的人。他与怀王有特殊的关系,他在政治上抱负远大,但就屈原一生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缺乏现实感,不懂得政治需要忍耐和等待。他心理上有严重弱点,不仅有洁癖而且有过深的自恋情结,因此他孤独少友。这种弱点导致他在政治上最终难以成功。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绝不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活动史是由失败走向失败的历史。这种失败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君王或政治环境的不利,同时也兼有作为政治家的屈原自身素质和性格的原因。人们可以热爱他的诗歌但是不能接受他的政策,这种失败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政治环境的不利。先求适应再求发展,是任何政治家追求实现其抱负的第一要义。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离骚》借香草作喻,抒发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要了解诗人的品格、理想和追求,关键是理解这些香草的比喻义,理解了这些比喻义,也就能理解作者的品格、理想和追求。

参考答案:诗人发挥想象,塑造自己形象,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来表明自己高洁和远大理想。其中的“辟芷”“秋兰”“木兰”“宿莽”都是香草,用这些异花香草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的品行。

二、点拨提示:此题要结合全文进行探讨。

首先要把握全诗的主旨,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语句体现出来,这些语句有哪些特点,有哪些表现方法。

参考答案:“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充分展示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被谗言所害,被罢官放逐荒野时,置生命于不顾,仍然心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之后,他仍然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诤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确是“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谗言献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由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而且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三、点拨提示:翻译题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的倾向性。详知句子上下文的含义。诸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抓住句子的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

参考答案:1.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

2.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来吧,我要为你在前面引路。

3.有一批糊涂的人会苟且偷安,他们的道路既黑暗而又危险。

4.我诚然知道耿直是不能讨好,但却忍耐着痛苦不肯抛弃。

离骚课件 篇5

充分体会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学习比喻、对偶等手法的运用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

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讨论题1:《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应该说,本文所用比喻及对偶较多。

如:“既替余以蕙镶兮,又申之以揽茝”,

又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些比喻及对偶的诗句,

讨论题2,有人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只有“意”而无“境”,你是怎么认为的?请找出一二句直接抒情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说这种认为是不够正确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等,这些诗句决非有“意”无“境”,因为

离骚课件 篇6

1.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为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2.《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离骚》的创作,既根植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述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离骚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离骚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步骤】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师: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

生:屈原。

师: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屈原的《离骚》,来感受伟大诗人屈原的理想和抱负。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了解屈原及《离骚》;品味诗的语言;把握诗的感情;)

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屈原,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简单介绍。

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他的作品《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师:不错,下面咱们一起看一下。(多媒体展示屈原生平及其创作作品)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

师:课下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先找几位同学读一读,

生1:长太息以掩涕兮,固前圣之所厚。

师:读的很流畅。但是语速太快,注意放慢语速,把握节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再找位同学读下面的。

生2:悔相道之不察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好,不错。下面我给大家范读一遍,同学们听的时候注意把握语调和感情节奏。

(舒缓,自足地读,对兮字的`处理总体要适当拉长,读出那种回环往复而又感慨万千的语气)

师:你们觉得哪个字比较有特色?

生:兮。

师:那兮是个什么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些词?

生: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师:下面带着对兮字的理解再读课文,也不妨去掉兮字试试。

(同学们都摇头晃脑的读了起来。)

师:你们从兮字中读出了什么?下面小组交流。

(几分钟后,全班交流。)

生1:试着去掉兮字读文章,就像话讲到一半,嘴巴却僵住,由于意识的强制性,硬生生地把兮字咽下去,肚子里却憋了好大的一团气,不知不觉中兮字又被重新读出,有一种一吐为快的舒畅感。

生2:以前读古文,只觉的很生涩,和不好读,可是这篇文章读起来却很通顺,尤其是句末这个兮字,读这篇文章觉得不是自己在读,而是很自然地觉的自己就是作者,在表达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志气。

生3:兮反复使用,是不是使文章有了一种类似押韵的形式,更富有节奏感?(师肯定)

生4:在兮字的表达下,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生5:兮字会让你不知不觉融入作者的那种思想中去,读这篇文章,总体上要用缓慢的语速,要读地抑扬顿挫一些,给人以无尽地感叹和思考。宁溘死以流亡兮固前圣之所厚。(该生读,获得掌声)

生6:在兮字的抑扬顿挫的叹息声中,我们能领略到诗人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字里行间流露着他的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生7:可我觉的兮字也流露着作者的一种无奈与惆怅。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兮字使文章通顺,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每句中都有一兮字,使诗歌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味,充分流露了作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对现实的无奈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感情。下面带着对兮字的进一步理解,再来诵读全文,体会作者屈原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情绪高昂,大声诵读,独立自足的沉浸在审美境界里。)

师:下面咱再找位同学读读。

生1: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很好。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追求一种理想。

师:追求什么理想呢?

生:追求真理,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

师:(明确)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师:下面同学们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追寻理想的句子。

(生读课文。)

师:好,下课。下节课我们一起朗诵体味《离骚》中表现屈原追寻理想的句子。

【总结与反思】

课堂上学生自始至终读得兴味盎然,学生从诵读中得到的更为直接和深刻,诵读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设计说明】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代,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担当着传授知识的重任。由于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和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而且这种把握是创造性的对话,符合现代阅读理论。对话的本质决定了诵读在教学中是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是形式,也是内容。

《离骚》共26句,句句中都有兮,各种意兴和人生况味尽在兮中。读出了兮字的语气、语调也就读懂了文章。因此,它具备了研读诵读问题的典型情景。

离骚课件 篇9

作业

1.下列对文中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古代帝王的自称之词

B.皇考:古人对亡父的尊称

C.孟陬:指的就是孟春正月

D.灵修:在本文中指楚怀王

2.下列各句中,与“不吾知其亦已兮”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A.謇朝谇而夕替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B.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C.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D.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4.下列各句中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B.《楚辞》是西汉末年的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的,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C.“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为“辞”“辞赋”等。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2.答案:B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被动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3.答案:C

解析:A项,“错”同“措”;B项,“章”同“彰”;D项,“离”同“罹”。

4.答案:D

解析:《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政治抒情诗。

离骚课件 篇10

1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2、楚辞体

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离骚课件 篇11

离骚教案(课时2)

一、导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它出自?对,《离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离骚》,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

二、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三、整体感知

1、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过课文,下面同学们按照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并相互交流读后感受。

2、我们来齐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 感受一下《离骚》句式有什么特点?

3、课文我们读完了,谁来告诉我《离骚》句式的特点?(“兮”字用的多),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兮”字?

总结:这位同学说的是楚辞的特色,看来你的课下工作做的不错。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四、分析课文

(一)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通释全文,并思考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

总结:

1、他有突出的外部特征

“高余冠而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指向性的描写。除了他的外部特征外,他还有什么特点?

2、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它具有怎样的思想性格?你来说说(1)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

从课文中“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可以看出来。

①谁能说说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②这两句话中有几个古今异义词,那位同学能找出来?(指名回答)总结:“工巧”古意:善于巧取作伪,今意:精巧、细致

“改错”古意:改变措施

今意:改正错误

“以为”古意:把„„作为

今意:认为

2、你再来说说你的看法

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利益和人民作用,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追逐利益。课文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可以看出来。① 在这里屈原为什么会“太息”、“掩涕”?(指名回答)

总结:诗人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形象的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3、谁还有其他的看法?(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课文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些都能表现屈原的不屈精神与坚持真理。

(二)分析课文我们知道屈原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突出的外部特征和鲜明的思想性格。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总结:对,诗人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这正是屈原所特有的“香草美人”手法。《离骚》中诗人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并表达政治理想,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怎样利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指仙人,本文中比喻为楚怀王。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比喻为许多小人,而蛾眉比喻为自己的高尚德行。

4、“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喻指自己,而鸟喻指周围的群小。从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我们了解了屈原的形象,也感受到了屈原的精神,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启发?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五、课堂小结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让我们最后再来齐读 一遍,再次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操。

六、作业

1、反复诵读,背诵名句。

2、有能力的同学可以阅读《离骚》全文,更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

七、板书设计

离骚

屈原

外部特征

屈原

香草美人

法治

思想性格

美政

不屈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1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