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科学教案 >

最新科学教案

最新科学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调整教案。小编认为“科学教案”这篇文章很有价值现向您推荐一下,希望以下介绍可以对您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作为参考和借鉴之用!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抵债合同集锦

科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理解内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本文逻辑性很强。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清晰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近世出土的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新星的观测记录。新星是一种爆发变星。它本来很暗,通常不易看见,爆发后的亮度却可在几天到一个月的短暂期间内突然增强几万倍,使人误以为是一颗“新星”,故得此误称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纪的某一天刻写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发。在这片甲骨文中,说到“新大星”时,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着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这个古老生动、艺术形象的象形文字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创新性,显示了科学发现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散文》20xx年第5期。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江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xx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写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一起组织“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有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会。此前好几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袁运甫、常莎娜、鲁晓波等著名画家合作,创作出了一大批“科学国画”。

4、学习生字:

皆(iē) 婵娟(chán) 结晶(īng) 奠定(diàn)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论述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作者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慧眼独具地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紧承上文,对中心论点加以具体论证。可以分为两层:

1. (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强调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人们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苏轼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咏月的诗句及莎士比亚作品加以佐证,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对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内心情感。作者指出,这种“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让人们明白,艺术创造力虽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创新的艺术珍品超过时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现,接受者欣赏者多能产生共鸣,而且唤起的反响越强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就越优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谈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科学家运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地将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新的准确的抽象”,“结晶”为自然定律,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接着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并且列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等事例,说明科学原理虽然艰深,少有常人能够理解,但科学原理的应用则普遍进人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学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与总结,是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则是植根于整个人类的。同时作者强调,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很强的关联,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的论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阐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

四、教师小结:

这篇序言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共同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从事怎样的事业都应该具备创造精神,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本源是一致的,它们都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一名科学家,李政道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的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二、品味语言: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此句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3、“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艺术接受者、欣赏着的共鸣和反应。

4、“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讲科学的普遍性,提出分论点: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它本身也是不会变的。

5、“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作者将科学和艺术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贴切、自然,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同性。“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是说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说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这句话和开头相呼应,使中心论点更突出,也使结构十分完整。

三、合作探究: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3、课文是如何运用例证法来论述观点的?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4、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②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5、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②科学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分析: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6、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

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四、教师小结: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论述它们不同的较多,谈相同的比较少。作者独辟蹊径,偏要谈同,而且找出两点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进行论证,真是独具慧眼,学识超人。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2、科学与艺术

论点:共同基础,共同追求。(开门见山)

论证:艺术创造力与真理普遍性;科学创造力与普遍性。(举例论证)

论述:普遍性相同,都需智慧、情感。(道理论证)

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文体知识:演讲词(辞)的文体特点。

2.了解爱迪生的相关知识。

3.了解胡适的相关知识。

4.培养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阅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速读课文,利用关键词语、关键句理清文字内容、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爱迪生的科学精神。

2.学习爱迪生的精神,追求充实、完美的人生。

教学重点:阅读习惯的培养之一:关键词语、关键句。

教学难点: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写法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引导学生在速读课文当中,学习利用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把握和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之旅就是发现、结识、交流、感悟。今天就让我们去结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但又陌生的朋友。

1.图片展示:他是谁?

2.图片展示:爱迪生及其发明的相关介绍。

3.图片展示:作者及相关介绍。

4.文体知识:演讲词及其特点。

二、整体把握。

要求: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提问、明确

关键词:圣人。

关键句:“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所以我们称他作终身做实验的科学圣人。”

“这是科学圣人的生活。”

“这是他做实验的下手方法。”

“这是爱迪生做科学试验,经过几千次失败而永不灰心失望的精神。”

“这是这位科学大圣人的风趣。这样一位圣人是很可爱的。”

三、问题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

2.举林肯的用意。引用打油诗的作用。

3.什么是圣人?

4.作者如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5.小结:作者利用巧合,用林肯从正面烘托,亮明观点,分析得出结论,然后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证。

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议论文的常见写法。

四、拓展延伸。

从爱迪生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提问、明确:珍惜时间,科学求实,重视前人、他人,追求充实完美,锲而不舍,生活要乐观豁达…………

五、写法指导。

1.行文中有叙述、有评价,有打油诗、有爱迪生的话,灵活多变。

2.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完整统一

3.高度的赞誉、深深的敬仰,情与理完美统一。

六、小结。

七、作业。

科学教案(篇3)

目的:

1.获取有关雨的信息,体验雨中乐趣。

2.倾听雨声,模仿雨打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

3.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准备:

1.荷叶、塑料大蘑菇、小伞、搪瓷脸盆、报纸等。

2.每人一双雨靴、一件雨衣。

3.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若干。

过程:

1.产生兴趣

①昨天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看!现在果然下雨了,我们一起到雨中玩玩吧!

②请幼儿穿上雨靴和雨衣一起走出活动室。

2.体验雨中乐趣

①引导幼儿说说雨打在手上、脸上有什么感觉,尝尝雨水是什么滋味的。

②请幼儿看看雨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然后用相应的动作表示出来。

③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方法(可借助玩具材料)在雨中玩耍。

④让幼儿安静地倾听雨打在小伞、蘑菇、搪瓷脸盆、报纸、荷叶等物体上发出的声音,并自由模仿。

⑤请幼儿分别到大型玩具和屋檐下听一听雨滴的声音,看一看雨打在地上溅起的水花以及雨水流向下水道的景象。

3.初步感知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①提供花、草、乌龟、青蛙、小鸭等头饰,让幼儿分别扮演这些动植物,体验雨水与动植物的关系。教师可示范扮演花姐姐,说:“我是花姐姐,喝了雨水(做喝雨水状)特别舒服,花也开得更大更漂亮。”

②请幼儿分别以自岂扮演的角色口吻说出与雨水的关系。

活动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因此,我设计这个音乐活动《大雨和小雨》的目标是:1.能用强烈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2.大胆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3.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激发对音乐的表现和创造力。

在活动中通过动作、游戏等形式,来激发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如在幼儿进行表演唱时通过多种形式:当唱到大雨时,让幼儿扬起手,唱到小雨时,让幼儿放下手。表现大雨时,让学生们站起来,当表现小雨时,让学生们坐下来。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形式,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整堂活动中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较高,使得活动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感受演唱大雨、小雨时的不同强弱力度”没有较好的达到。

科学教案(篇4)

1通过讨论知道我们的生活中那些是浪费能源的行为

2.知道节约能源的和利用新能源的方法。

3.了解新能源有哪些。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活动一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现象和行为?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课本图,结合日常生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找出浪费能源的现象和行为。

2、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二讨论怎样节约电和燃气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课本图,结合日常生活找一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节约能源的角度进行判断,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

2、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各组交流,训练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结合本单元的评价单进行记录。

3、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三:怎样利用新能源?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课本图“未来的住宅”思考它在哪些方面利用了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从利用能源的角度进行分析,“未来住宅”上的标号名称,并说说未来住宅是从哪些方面利用新能源的

2、评价、补充和总结

活动四;开发新能源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1、自主学习:自学课本62页,思考为什么要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有哪些?

2、小组讨论: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讨论后统一意见;

3、展示分享:一组交流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评价;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图片,了解新能源有哪些?

2、评价、补充和总结

科学教案(篇5)

活动设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食品走进我们的生活,包装袋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让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包装袋,明白包装袋上标识的作用,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愿意制作、使用环保手提袋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包装袋,并进行分类。

2、认识食品包装袋的各种标识,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3、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学习制作、使用环保手提袋。

重点:认识包装袋上的标识。

难点:教会幼儿选择安全的食品。

活动准备:课件、教学挂图、小食品等、挂历纸、固体胶、塑料绳、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塑料袋,引导幼儿了解各种各样的塑料袋,引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1)师:“你刚才看到了什么”(幼:各种各样的包装袋)

(2)师:“他们是装什么的?有什么图案?在哪里见过?”(让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2、请幼儿将包装袋进行分类,说一说是按什么特点分类的?如:按包装袋的质地、包装袋的作用、包装袋的款式等特点。

二、展开: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包装非常精美的小食品,在食品的包装袋上,还藏有很多的小秘密,你们每个人拿一样找一找,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

1、幼儿观察食品包装袋。

2、提问:你从包装袋上发现了什么?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质量安全标志:请小朋友找一找你的包装上有没有这个标志。

提问:谁认识这个标志?谁知道质量安全标志是什么意思?

小结:包装袋上有这个标志的食品,说明它是经过国家严格安全检验的,合格的产品。在选择食品时我们一定要选择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这样的食品我们才可以安全食用。

(2)出示绿色食品标志:请小朋友找一找你的包装上有没有这个标志。

提问:谁知道这是什么标志?什么样的食品是绿色食品?幼儿讨论

小结:绿色食品的标志由特定的图形来表示。绿色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蕾。标志图形为正圆形。绿色食品不是指绿颜色的食品,绿色食品是安全、无污染的食品,对身体非常有益,人们可以放心食用。

(3)出示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请小朋友找一找你的包装上有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吗?

①提问:生产日期它告诉我们什么?并说出这个食品袋上的生产日期。

保质期是什么意思?并说出这个食品的保质期。

这个食品有没有过期,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要看这个食品有没有过期,我们首先要看年,如果是同一年的我们就要看月,如果年、月都一样我们就要看日期了。

②请小朋友检查一下你自己手中的食品有没有过期,并说出原因。

(4)出示可回收标志:哪些包装材料是可以回收的?可回收的材料经过加工处理还可以制造出新的产品。

(5)出示环保标志:提醒人们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

小结:我们要想选择安全的食品,首先要看它有没有质量安全标志或绿色食品标志,如果没有绿色食品标志,有质量安全标志也是可以的。然后还要看生产日期、保质期,没过期的食品才可以安全食用。

3 、组织幼儿讨论:白色污染的危害。

(1)师:“小朋友,我们生活中的这些包装袋,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有些包装袋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白色污染,请你说一说,什么包装袋给我们带来了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白色的吗?他们是怎么破坏我们环境的?

(2)播放白色污染环境的图片,教师小结:塑料袋方便而我们却不提倡使用,因为塑料袋很难降解,不利于环境的`保护。

(4)请幼儿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比如: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有绿色食品标志、可回收标志的,不使用塑料袋,要使用环保手提袋,同时争当一个环保小卫士,告诉家长也要这样做。

三、请幼儿用提供的材料制作环保手提袋。

(1)请幼儿用挂历纸根据幼儿用书上提示的步骤制作环保手提袋。在上面进行包装,按提示叠好,用固体胶粘住。

(2)请幼儿装饰环保手提袋,在手提袋上栓绳、装饰花纹等。

小结:

师:小朋友今天知道了如何选择安全健康的食品,以后你们去超市的时候,就可以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了。我们在选食品要选择有这些标识的食品,这样我们可以安心食用,确保我们的身体健康。不要乱到一些小摊上买一些三无食品,也不要吃过期的食品。同时我们不要乱扔这些吃完的包装袋,我们不仅要我们的身体健康,也要保护我们的地球的身体健康,不要造成白色污染,把你今天学到的本领告诉你身边的朋友,好吗?

活动反思: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让孩子们了解环保知识,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尤为重要。本节课内容较多、较深,有些概念,幼儿可能一时还不能完全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经常讲解,以求达到教学目的。

科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1课。本课在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经验与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力的科学规律,突出“力有大小和方向”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和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两个基本要素。这些概念的建立靠学生的各种活动来完成。因此,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做和做中思考分析是本科教学活动的重点。只有学生亲身经历各种活动才能在具体的感性经验上获得力的概念。

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分四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力的普遍存在;第二部分通过弹棋子游戏使学生了解到力有大小;第三部分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第四部分再次通过弹棋子游戏了解到力有方向,并学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的力的方向。

第二课时分两部分完成:第一部分通过玩电动遥控车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状态、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并学会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捏橡皮泥和面团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感受力的普遍存在,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运动和状态的影响。

2、会使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普遍存在的;

2、 知道力有大小、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合作与交流;

2、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教学准备

弹簧秤、棋子、铅笔盒、苹果、梨、实验活动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讲述:这是一张椅子,你能用什么方法使讲椅子移动吗?(指名让学生上来演示)

2、谈话:同学们很聪明,用的方法都使椅子移动了,说明我们都对椅子用了一个“力”,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关力的知识,(板书:力在哪里),

二、体验感受力的存在

1、提问:你能找出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还存在力呢?

2、指名学生回答。

3、谈话:同学们这么积极踊跃,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你们看(出示幻灯片)。这里有力么?

5、讲述:看来力存在的地方太多了,说明力无处不在,(板书)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一个忙,把力放在老师面前呢?(不能),为什么呢?(力看不见,也摸不着),这老师就奇怪了,既然力看不见也摸不着,你怎以就知道所举的例子中存在着力呢?(我们可以感觉到的)

6、小结:对,虽然力是无形,但是我们可以观察或感受到它作用在物体上的产生的效果知道哪里有力。

7、谈话:因此,老师特意给力写了一首诗,你们想看吗?(想),请大家齐读一下。(生齐读后),那么你能不能帮老师续写一下。

8、指名学生续写。

三、认识力的大小

1、谈话:同学们续写的太棒了,想不想更多的了解力的知识,(想),让我们先做一个小小的比赛(出示幻灯片),比赛规则:老师已经标出了三个格子,每个格子的分数不同。然后把一板棋子放在起点位置,弹进你想要得分的格子。(注意,只能用手指弹,不能用别的方法,每位同学只给6次机会,六次加起来的分数是你的总成绩。比比谁得的分数最多。)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3、提问:你们组完成最好的同学是谁?能不能说说你的窍门?让那些完成较差的同学和老师也学习学习经验。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帮助整理)

5、小结:看来要想得到最高分,用力必须大一些,而得到最低分,力也必须小一些。这说明,力不仅是无形的,而且有大小之分。

四、学会使用弹簧秤来测量力的大小

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得到高分用的力比得到低分用的力大多少吗?(不能)。

2、谈话:对,不能,为了精确的测量力的大小,只能利用仪器了,弹簧秤就是我们实验室常用的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出示幻灯片),讲解弹簧秤的构造。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上面的数字代表力的什么?1、表示的是什么?这个弹簧秤的最大能测多大的力?每一个大格又分成了几个小格(五个),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呢?如果每一大格分成了十个小格,又表示多少呢?(不同的弹簧秤代表的也不一样)

3、提问:如果给你一个弹簧秤,你觉得应该怎么用呢?(指名同学上来演示)

4、谈话:同学们说的基本上都对,但是我们在使用它时,应该要注意这么三点。(出示幻灯片)

5、学生齐读。

6、谈话:想不想用弹簧秤测一测提起物体物体时所用的力呢?

7、学生小组活动并填写记录表。教师巡视。

8、学生展示。

五、认识力的方向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弹棋子游戏发现了力有大小,现在我们再来弹一次怎样?(好)你来看(出示幻灯片)比赛规则一样。看看你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比赛。教师巡视。

3、小结:看来这次想得到最高分,力必须向左或向右,还要合适。而得到最低分,力必须向正前方,也要合适。这说明力还有方向之分。

4、提问:(出示幻灯片)你能说说这些力的方向么?

5、指名学生回答。

六、巩固应用

1、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七、板书设计

力在那里

无处不在 无形

大小 方向

力的.单位 牛顿 N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力在哪里么?

2、学生回答。

3、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力在哪里?(板书)

二、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一辆玩具电动遥控小车,静止放在桌面上,小车开始运动。用手按住运动的小车,使小车停下;用手推小车,使小车改变运动方向。

2、提问: 刚才,你发现了什么?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电力使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老师用力按住小车,运动小车又不动了,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运动的速度。老师用手推小车,小车就往另一个方向走,说明力改变了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

5、提问:你能把小车运动的方向用箭头表示么?

6、指名学生板演。

三、研究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

1、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那么力对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游戏介绍:每组学生提供一团橡皮泥或面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制作出不同的橡皮泥作品。

2、学生亲自制作。

3、展示学生作品

4、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5、指名学生回答。

6、小结:同学们通过搓、压、捏等方法,使橡皮泥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板书)

四、巩固应用

1、这节课,你又有那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力在那里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状态、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的形状

科学教案(篇7)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

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科学是什么。

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

2、想知道,爱提问。

教学准备:

插图、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

2、提问:你知道科学是什么吗? (板书课题 )

二、探究新知:

1、了解科学是什么。

(1)、讨论“什么是科学?”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3)、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4)、谈话: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学生交流)

(5)、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2、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学生自己阅读等不同方法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2)、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

(3)、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

(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

(5)、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6)、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理解科学是什么。

(1)、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2)、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

(4)、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学生回答,若没有学生能说出来,教师作简单介绍)

三、全课总结: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告诉我们科学究竟是什么吗?

2、学生分组交流,并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的想法。

3、总结: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板书)

科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

2、植物根、茎、叶的作用。

3、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过程与方法:

1、根据给出的谜语猜出谜底和说出有关的知识。

2、通过展示发现植物的生长规律。

3、小组活动复习这一单元的重要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的兴趣。

2、体会小组合作的重要,提高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及植物的生命器官。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试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我知道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谜语?

生:异口同声想。

师:请看大屏幕这个谜语是:尖尖叶子,火红小花,姑娘用它,染红指甲。(打一植物)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凤仙花。

师:对是凤仙花,想一想凤仙花还有哪些名字呢?

生1指甲花。

生2芨芨草。

生3急性子、别碰我。

师:关于凤仙花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小组讨论汇报。

师:刚才有同学说知道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凤仙花的生长过程是什么?出示媒体。

凤仙花植株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什么?投影出示。

学生跟着画面说出相应的内容。

二、多种形式,回顾旧知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想不起来可以看书。(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播种的方法,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变化过程,植物根、茎、叶的作用等等。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咱们来个知识比赛好不好?

生:好!

师:第一项比赛是判断题。

请看比赛要求:投影出示:温馨提示:

1、试卷每人一份

2、老师说开始时才能答题

3、最先完成的交给老师

4、其他同学交给小组长

5、最先完成全对加上20分其他同学全对每人加上10分,分数最高的那组获胜。

师:比赛要求看明白了吗?请各组小组长来领试卷。

判断:

1、植物的根向下生长。( )

2、植物都是用种子繁衍后代的。( )

3、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种子开始的。( )

4、所有植物的种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

5、植物的根只是把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

6、植物的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接受更多阳光。( )

7、凤仙花是一种常见的木本植物,( )

8、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 )

9、植物的茎能从上向下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

10、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师:好,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试卷。

师:我们来一起看看谁是第一回合的冠军呢?展示第一个同学做的题。集体订正。

指名说出错题,学生帮忙解决。

师:刚才某某小组第一名大家不要灰心我们继续比赛。第二项比赛是简答题。

媒体显示题目:

1、播种方法

2、植物的根的作用

3、植物叶的作用

4、植物茎的作用。

温馨提示:

1、给你一会时间朗读下面问题

2每组1号先背1号背完叫其他组的组员背

3、会背的给小组加上10分不会的请小组成员帮忙会背加上5分,小组成员不会其他组可以站起帮忙,会背的给她那组加上10分。最后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

学生比赛。评出名次。

三、总结拓展,再激兴趣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单元的有关知识,对学过的内容又加深了认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自豪。老师遇到了难题想请大家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

1、植物体内的水为什么会向上输送?

2、植物的种植方法有哪些?

科学教案(篇9)

设计意图:

小朋友们,你喝水的时候被杯子烫过吗?你知道为什么热水倒入杯子,杯子就会烫呢?想知道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玩一玩有关传热的科学活动《黄豆宝宝赛跑》。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它的传的热性能是不一样的,铁制品的传热速度比陶瓷、塑料制品的快。

2.、发展幼儿对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铁做的汤勺、陶瓷汤勺、塑料汤勺若干;黄豆若干;汤碗若干;黄油若干和热水若干,记录纸每组1张。

教学过程:

1、出示黄豆在汤勺上赛跑引起幼儿的注意。

师:我们来看黄豆宝宝赛跑吧!(演示黄豆在汤勺柄上滚下来)你们看黄豆宝宝跑得快吗?(快!)

2、用少量黄油把黄豆分别粘在铁、陶瓷、塑料的汤勺柄上,让幼儿观察。

师:现在黄豆宝宝还会跑吗?(不会)但是老师可以让它们跑起来,而且请你们仔细观察那个汤勺上的黄豆宝宝跑得最快。

3、老师示范试验:在汤碗上倒一些热开水,然后把粘有黄豆的三种汤勺放在汤碗里,让幼儿观察汤勺柄上黄豆的变化(过一会,铁上的黄油会首先融化,黄豆会顺着黄油跑下来,接着是陶瓷上的黄豆跑下来,而塑料上的没什么变化)

提问:为什么铁勺上的黄豆宝宝跑得最快呢?(因为油受热融化了,所以黄豆宝宝就跑下来了)为什么铁勺上的油最快融化呢?(因为铁的传热比较快,陶瓷的传热比较慢,而塑料的传热更慢,所以铁勺上的黄油融化得最快,铁勺上的黄豆宝宝也就跑得最快了。

4、幼儿分组操作实验,教师协助指导:幼儿用一点黄油把黄豆宝宝粘住,然后分别把三种汤勺放进汤碗里,然后观察并做记录。

5、结束实验,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

6、小结:不同材料的传热的快慢不相同,金属材料的传热较快,塑料、 木头等材料传热较慢。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相同。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

教学反思:

教师能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使幼儿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鼓励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这样教师可以在幼儿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把幼儿的探究和发现简明整理出来。应该注意的是,概括和整理应基本上用幼儿的原话,教师不附加任何幼儿没有的经验或不能理解的概念。

总之,我们要通过幼儿科学教育,萌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做准备。

科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 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篇11)

一、课题名称:鱼儿的奥秘

二、课型、课时

1.课型:实验课

2.课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研究,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针对猜想制定并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乐于提问的科学态度及友好 对待研究对象的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讨论活动规则,组织探究实验,并 从中归纳鱼类的共同特征;

2.教学难点: 小组自行设计研究计划,商议活动规则,在交流中指出不足, 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五、教学用具

水槽、鲫鱼、金鱼、锦鲤、橡胶手套、食用色素、湿毛巾、盖水槽的布、渔

网、滴瓶、绷带、皮筋、夹板、纱布套、课件

六、教学方法

谈话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观察鱼。 展示鱼的图片或黑板画。

问题:你认识哪些鱼?这些鱼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交流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鱼是我们熟悉的动物朋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鱼儿的奥秘! 你发现三种鱼有哪些相同之处? 从鱼的外表看,有哪些与其他动物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你在观察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小组同学间进行交流。)我们来把大家提出的问题梳理一下。(学生总结回答,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1.鱼鳍

你们认为鱼鳍是起什么作用的? 怎样才能让鱼鳍不动呢? 怎样证明鱼鳍与鱼的游动有关?

(提示:当有人骨折时,医生希望受伤的部位不要动,以便尽快康复,会怎 么做?)

2.鱼鳃 鱼的嘴和鳃一张一合是在做什么?

如果是呼吸就应该有进有出,就像我们人呼吸一样,那么鱼吸进的水会从哪 里排出来呢?

怎样做才能清楚地看到水是从鳃里排出来的?

3.鱼的颜色 鱼是什么颜色的?全身上下都一样吗? 鱼儿身体颜色不同有什么作用?

你在游泳时向水面望去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从观察中生成问题,并合理猜想,渗透“观察到的现象要通过实验 进行验证”的科学理念,培养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 题的能力。

(二)计划与组织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现在请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并写下你

们对这个问题的猜想。

1.课件出示制订研究计划的步骤:

(1)明确成员分工;

(2)选择研究材料;

(3)商议研究过程;

(4)提出注意事项。

使学生能根据所研究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订研究计划。

2.交流各研究主题的设计方案。

现在,请各组成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主题。针对这个小组的研究计划,谁来说说你的看法?(在交流研究计划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足,提出 有建设性的建议。)现在请把研究方案再补充、完善一下,之后请材料员拿着你们的计划到材料 区领取材料。

(三)观察实验,自主探究,搜集事实

1.学生到研究区分组研究,教师适时指导,并关注各组进度;

2.回到研讨区,记录发现与结论。

(四)表达与交流

不同的小组派出代表,介绍一下你们的研究吧。 你们的研究主题是……

你们的猜想是…… 你们使用的方法是……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与你们的猜想一致吗?

(师随即板书相关结论)

(五)介绍鱼类的繁殖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鱼儿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不过鱼 儿要一代一代地活下去,还需要不断的繁殖。

鱼儿是怎样繁殖的呢?播放多媒体录像,了解鱼的产卵过程。

(六)概括和总结鱼的共同特征

今天我们自己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了许多鱼儿的奥秘:身体表面有起保护作用的鳞;鱼儿不断地张嘴是为了配合鳃进行呼吸;鱼用鳍和尾运动。这些特征都 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因为鱼儿要终生生活在水中。

八、课后反思

生命科学领域的课比较难上,有关动物的课更是如此。许多难以控制的不确定因素使得这一领域的课很少成为公开课的选题。探究中要进行实验,这难免要 打扰鱼儿的正常生活,一不小心就会造成伤害,怎样才能在“探究与保护”找到 一个平衡点呢?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08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