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科学教案 >

科学教案十五篇

科学教案十五篇

经过趣祝福反复校验和调整这篇“科学教案”得以呈现。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 教案的完善,是新老师让课堂更加生动的步骤。享受阅读的同时也别忘了分享这篇文章给身边的朋友哦!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2023申请员工辞职报告10篇

科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用电器是一种能量转化器,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知道电能能向其他能量的转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

科学探究

1.了解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可以转化成电能;

2.能设计并运用简单的实验来研究能量的互相转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交流,并学会在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2.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并进一步了解多种能量之间的互相转化。

2、难点:应用能量转化的观点描述生活中的变化事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能量转化的图片资料。电磁铁、大头针、铁丝、绳子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能量,如风能、机械能、电能、热能等。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自制的小玩具。(出示简易电磁铁)除了电磁铁,老师还带来了大头针。(摇装有大头针的盒子)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演示电磁铁吸大头针?

师生共同演示操作电磁铁吸大头针。

师:是什么让这枚铁钉具备了神奇的吸大头针的能力呢?

生:电能。

师:板书(电能)电能让这枚小小的铁钉具备了吸铁的能力,也就是具备了磁能。(板书:磁能)像这样能量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其他形式,是能量的一个重要特征——能量的转换(板书)。

【评:思维从问题开始,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教师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并产生了悬念,渴求新知识的获得。但实验时,利用实物投影可让学生看得更清楚一些。】

(二)探讨电能为我们做什么

师:在生活中,你们用得最多、接触得最广的能量是什么?

生(齐答):电。

师:请说说你家里有哪些用电器?它们把电能变成了什么?

生1:电风扇,电风扇把电能变成了动能、风能。

生2:电磁炉,它把电能转化成了热能。

生3:电灯,它把电能变成了光能。

【评:以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引出电向其它能量的转化,学生人人都有体验,很有发言的欲望。】

师:既然大家都想说说家里的用电器,那我们就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好吗?

生:四人小组互说。

【评: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师:好了,现在让我们走出家门,感受一下社会上有哪些用电器。你们坐过电梯吗?它把电能变成了什么?

生(合):坐过!

生1:电梯把电能变成了动能。

师:你们看过电影吗?

生2:看过。电影就是把电能变成光、声音、影像。

师:你们还知道什么用电器?

生:我坐过过山车,过山车把电能变成动能。

生:我玩过摩天轮,它把电能转换成动能。

生:摇控赛车把电能变成动能。

师:由此看出,用电器都是一种能量的转化器,它可以把电能变成其他形式的能,为我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评:从家用电器向社会用电器拓展,让学生体验身边能量的转化无所不在。】

(三)讨论电能是怎么来的

师:电对我们真的很有用,它是怎么来的呢?你知道吗?

生1:风力发电。

生2:水可以发电。

师:老师准备了几张图片,思考:它们是怎样转换成电能

的?

(出示图片:电池、核电厂、太阳能发电站、水力发电站、风能发电站、地热发电厂)

生1:电池把化学能变为电能。

生2:核电站把核能变为电能。

生3:太阳能发电站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

生4:水力发电站把水能变成电能。

生5:风能发电厂把风能变为电能。……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以上看出,电能是由各种能量转化而来的。

【评:开发学生的思维,由学生说出各种能量向电能的转化,让他们感受各种能量形式和电能的关系。】

师:下面老师也准备了一个活动:

师:(出示铁丝)请一位同学来摸一摸。记住你的感觉。

师:反复弯折铁丝。请刚才的同学再摸摸它。

生:(兴奋)“热了热了”。

师:伸出我们的双手,我们一起来搓搓手。

生:(搓手)。

师:有什么感觉?

生:热了。

师:又是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什么形式的能?(机械能 → 热能)。

【评:设计这一活动让事实说话,令学生亲身体验能量的转化,引出不一定通过电才能向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

师:请大家说说刚才这些例子中,手为什么感觉到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呢?

生:老师弯折铁丝的时候,动能转化为热能。

生:我们用力搓手的时候,动能转化为热能。

师:它们转化成热的变化要通过变成电吗?

生:不用。

师:由这些实验你们得出什么结论?

生:一种形式的能量不一定要变成电能,才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

【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总结,则学生就会对所探究的知识没有整体、清晰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认知缺陷,同是也使得教学过程缺乏整体美。上述过程,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能可发生相互转化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小结,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师:你能象上面一样,不转换成电,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其它能量间的相互转化吗?

【评: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撇开电,学会筛选能量之间转化的事例。】

生:(小组讨论)

生1汇报:路灯。(太阳能变光能)

生2汇报:太阳能热水器。(光能变热能)

生3汇报:烧开水的时候水蒸汽把壶盖顶开了。(热能变动能)

教师板书。(用箭头标出各种能量间的转化)

师: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能量的转换。划燃火柴,思考火柴的能量是如何转换的?做实验时,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学生小组实验。

生: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

【评:这儿的能量转换较复杂,可以换个能量转换简单的实验。】

(四)实际应用,加深巩固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图,有许多能量转换在里面。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到底有哪些能量,他们又是如何转换的呢?(出示图片)小组讨论。

生1:番茄的化学能转化成男孩骑自行车的动能,再转换成电能。

生2:烧水是电能转换成热能。

生3:太阳能转化成番茄的化学能。

师规范学生的描述:太阳光使西红柿生长,西红柿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体内;人吸收了西红柿的化学能转化成可以使脚踏车运动的机械能;发电机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有一部分使水和壶嘴发出声音,转化为声能。

【评:学生通过探究获取了新的科学知识,再进行强化训练,方能巩固消化。因此,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组应用性训练,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能量的转换。】

(五)做小玩具,体会能量转换过程

师:能量的转换除了可以像刚才这样解释,还可以通过具体的模型来解释,比如刚才的电磁铁,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玩具“飞旋的扣子”(出示“飞旋的扣子”)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

生:想。

师:那我们来看看飞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出示PPT 飞旋的扣子的制作方法和玩法)边玩边思考这其中的科学道理。

生动手制作,玩,回答。

师小结:小玩具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换。前段时间有一个风靡一时的玩具,(出示溜溜球)其实这也是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换,所以说小玩具里也蕴藏着大道理啊!

【评:学生了解了能,又认识了能量的转换,再通过亲身体验,其认识将会更加深刻,更有意义。教师设计了制作玩具——电磁铁或“飞旋的扣子”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情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飞旋的扣子,学生不易理解动能是如何转化为重力势能的。可直接以溜溜球为研究对象,这种能量转换是很明显的,让学生有这种能量转换的意识。】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利用能量转换的知识制作出更好玩的玩具。

板书 能量的转换

太阳能

风能磁能 动能 热能

水能&nbs

p; 电能动能

地热能热能

核能光能

化学能

科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科学教案(篇3)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1.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课堂小结: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2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科学教案(篇4)

一、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2、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简要。

二、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教师、归纳。

三、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重视功能,简化装饰;?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四、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五、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参观身边的现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价值写一小论文。

学生回答:

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学生讨论:

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科技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科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操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求知欲望。

2.引导幼儿获得有关“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及思考、表达等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知道产生影子所需要的条件,即物体挡住光就有了影子。

2.彩色纸剪的乌龟、金鱼、风车、小鸟、电扇、打鼓的小熊、钟等各种形象若干(如图)。

3.白纸、手电筒、胶水、擦布若干。

附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纸乌龟。昨天老师在手电筒和白纸的帮助下,让纸乌龟在纸上跳起了舞。它究竟是怎么跳舞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好吗?

二、引导幼儿操作

1.提供每个幼儿一支手电筒、一张白纸、一只纸乌龟、胶水等材料,启发幼儿设法让纸乌龟跳起舞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引导幼儿大胆想办法解决问题。

3.组织幼儿交流讨论。

①请幼儿把自己玩的方法、过程与邻座同伴交流,并互相演示。

②请个别幼儿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告诉大家,并演示过程。

③讨论:为什么有的“乌龟”会跳舞,有的“乌龟”不会跳舞?(组织幼儿交流,在幼儿发表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是充分打开幼儿的思路,激发幼儿主动克服困难的愿望。)

④教师小结:要让“乌龟”跳舞,乌龟的腿与纸之间必须有距离,也就是说只要把乌龟的身体粘在纸上即可,四肢不必粘上(如图七)。

4.让每个幼儿自己纠正错误并验证,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

1.是不是“乌龟”在跳舞(如图八)?(是“乌龟”的影子在跳舞。)

2.提供各种形象(如图二~图六),请幼儿任选一种材料,想一想这些物体的哪些部分适于活动,然后设法让它们动起来。

3.幼儿探索,教师应允许幼儿失败,鼓励幼儿创新,并根据幼儿的探索情况予以及时的指导。如当幼儿未能让“小熊”打起“鼓”来时,可启发幼儿思考:“鼓槌”的角度折叠得是否合适?手电筒移动的角度、方向是否与“鼓槌”的活动有关?

4.交流与讨论。

①请幼儿讲述操作方法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怎么活动的。

②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手电筒左右移动时,影子也左右移动;手电筒上下移动时,影子也上下移动。)

③教师小结:当手电筒移动时,光线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时影子也会变化,这些小熊、金鱼、风车等就会动得更加欢快,更加好看。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光线位置变化,影子也随之变化”的现象。

2.组织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探索有关内容,以保持幼儿浓厚的探索兴趣。

活动反思: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和。对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参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科学教案(篇6)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声音的传播》是科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的内容,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大小、高低以及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教材呈现的两个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二、学情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的因材施教,就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面对的四年级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对科学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逻辑性思维不强,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在本课当中我将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

重点:理解声音是需要通过物质进行传播的。

难点:知道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五、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讲授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

六、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目标,我将在每个小组准备土电话、1米唱的铝箔条、木质米尺、棉线、尼龙绳以及实验记录表进行实验活动。

七、教学过程

接下来,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将展示一张有声贺卡,悄悄将他打开,并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呢?当位于教室各个位置的学生都说出听到了美妙的音乐声时,我将追问:为什么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贺卡传出的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以此引入今天的新课: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新课《声音的传播》,来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以有声贺卡导入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将分为如下两个活动进行。

活动一:振动物体与声波。

我将结合本单元第二课所接触过的实验: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波动,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水面是如何波动的,以此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震动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在这基础上我会让学生玩一玩“土电话”小游戏,并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从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进一步感知声音的传播方式。游戏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意图:通过动手实验,小游戏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面活动探究做好铺垫。

活动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我将用PPT展示各种不同的实验材料,并引导学生猜测声音在这些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是否一致以及哪一种材料传播效果最好,并将想法记录下来。在此之后,我会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在实验前我将组织学生谈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我再强调三点:(1)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大小要一样;(2)将物体的一端紧连着音叉,另一名同学在另一端倾听;(3)时刻保持教室安静,认真倾听各种材料物体的声音传播并记录。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

通过两个活动,我会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能力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结论解释导入中的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领悟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将从以下两点进行: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声音能在空气、固体中传播,谁能说说声音还能在什么物体中传播?我将适时出示一个有关钓鱼的flash动画,让学生通过回忆钓鱼要在岸上保持安静,否则鱼儿会吓跑,启示学生说出,声音还能在液体中传播。

2.出示一张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利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声音传播的重要物质。

3.自由发言阶段。让学生举例声音传播的实例,并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原理。

意图:这样设计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更多与科学有关的知识,体会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结合我的板书以及简单的问答形式对本课进行回顾。

在作业布置方面,我会让学生课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木棒和铁棒的声音传播能力,并记录下来,下节课伊始进行分享。

这样运用开放性且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布置作业,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第二课堂。

科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科学教案(篇8)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联系生活,了解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对人类生活的促进作用。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生活中各种物品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艺术性。能画出简单的设计图稿。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认识到将艺术和科学进行有机结合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教学重点: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分析艺术与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在生活用品设计中体现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1、导入

1、播放“手机”视频(多媒体课件展示)

2、回顾“手机”的发展史。(提问:看了上述图片,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引出本课的课题《艺术与科学》

观看课件

2、新课

一、艺术与科学概念

1、艺术:艺术强调主观感受,重美感,主要依靠激情和想象,以形象思维为主揭示人类的情感。(美观、愉悦、舒适)

2、科学:科学强调客观规律,主要依靠理智和实验,以抽象思维为主,探索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用、合理、便利)

二、分析实例:

欣赏图片进一步感受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长信宫灯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一说长信宫灯美在什么地方?(神态、动作、色彩、缓解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艺术对科学的促进作用。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教学课件

造型)

2、安济桥(赵州桥)

教师实验,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到拱形桥设计的科学性。

3、蒙娜丽莎

利用光学原理和油性原料进行绘画,逼真生动。(体现在绘画中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

三、小组讨论总结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艺术与科学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促进,不断融合,协调发展。

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欣赏图片,同桌讨论后说出安济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桥的简练、美观、古朴、对称美等。科学合理的设计如:拱形减轻桥的重量、利于排水等)。

3、练习

1、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认真思考。把刚才提到的设计不合理的例子重新设计。(例如:班级的桌子、椅子等)

2、利用手绘线条的方法进行绘画。

3、将设计的作品在全班交流,并让设计者说出设计意图。教师加以点评。

4、小结

艺术与科学是一对不可分离的孪生兄弟,自古代人们就能认识到将艺术与科学完美的结合。到了我们现在那就更应该注意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所以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只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艺术的学习。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观察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二、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猜想假设原因。

三、制定方案

小组之间制定活动方案。

四、实施探究

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

五、展示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拓展创新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科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直观地感受“毛细现象”。

2、培养合作探究能力、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皱纹纸、纱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若干。

2、红色颜色水,烧杯、细管、放大镜等。

3、事先把白菜的根茎部放入红色水中。

4、把餐巾纸的一端用胶带固定在厚纸板上,用红色水笔在餐巾纸另一端1/4处画一个红点。

【活动过程】

一、试一试——初步感知毛细现象。

1、观察实验——会吸水的纸

(1)激发兴趣:今天,老师要跟小朋友来玩游戏。你们看,我带来了什么?(水、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一杯水和一张有红点的餐巾纸。好,听好我的问题,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的下面一部分浸到水中,猜猜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你可以和旁边的好朋友讨论讨论。

(2)幼儿猜测。

(3)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有没有猜对呢?我来试试看,请你睁大你的小眼睛,看仔细了。(教师实验:看,水在,,?看红点,,?)你看到了什么?那红点呢?你能说说红点慢慢变大的过程吗?(水顺着皱纹纸自己向高处爬,并带着颜色向上扩散)。

2、观察、操作——会爬高的水

A、观察“毛细管”。

(1)师:我们发现水自己顺着餐巾纸向上爬起来了,而且带着红点慢慢往上面散开。这是为什么呢?会不会是餐巾纸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

(2)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纸。

师:在你们的桌子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餐巾纸和放大镜,我们用放大镜来帮忙,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3)幼儿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如果有的孩子不会用放大镜,教师进行指导,提醒他们放大镜和餐巾纸的距离拉远一点看)

(4)交流观察结果。

师:刚才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餐巾纸,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餐巾纸有很多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这些很小很小的洞洞(空隙)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毛细管”。(一起说“毛细管”)

B、水爬高实验。

(1)师: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这些毛细管有什么本领呢?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管子,就像毛细管一样很细很细,我们就用它来做一个实验。把它慢慢地放到红颜色的水里,然后仔细的观察,看看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2)幼儿实验。

(3)讨论交流。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红色水怎么样了呀?(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

(4)教师验证。

师:我们都发现红色水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了。是不是这样的呢?吴老师也试了一试,一起来看我的实验。(播放视频)哎呀,你们看,红色水真的自己顺着毛细管爬上来了,真神奇!

(3)教师总结:(出示刚才做过的一端有黑点的皱纹纸)原来餐巾纸里藏着许多毛细管,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来,餐巾纸才能吸水。

二、玩一玩——继续探究毛细现象。

1、引导幼儿用各种材料玩一玩,探究毛细现象。

(1)交代要求。

师:那还有什么东西也有毛细管,能吸水呢?后面的桌子上有很多东西,等会我们五人一组,把它们放到水里玩一玩。看看它们能不能吸水,还要想一想是为什么。玩好以后,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这张表上。每组一张表,你们自己商量,由一位小朋友负责记录。好,我们来看一下这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讲解)你们知道上面的标记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说看。(一一认识标记)如果它能吸水,就在后面打一个勾,如果不能吸水,就画一个叉。听明白了吗?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展示记录表,交流:

A、你玩了什么材料?能吸水吗?为什么?

B、这是第#组的记录表,谁来介绍一下。(你是第几组的?你来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记录表)

(4)师幼小结(记录表:边说边用出示图片,分类总结):刚才我们发现,把毛巾、海绵、纱布、棉花放过进水里以后,它们能吸上水,这是因为它们里面都有“毛细管”,有的“毛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毛细管”,水才会自己顺着毛细管向高处爬,毛巾、海绵、棉花、纱布才会吸水。像这样,物体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能够吸水的现象,我们就叫做“毛细现象”。而玻璃和塑料片放进水里以后,不能吸水,是因为它们里面没有毛细管。

2、观察:会吸水的白菜。

(1)教师将前一天做的实验(白菜的茎部放入有颜色的水中)观察变化,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

师:这毛细管可真神奇。那你知道,植物里面有没有毛细管呢,能不能吸水呢?谁来猜猜看。(幼儿猜测)

(2)幼儿观察,讲述。

师:昨天呀,老师把白菜的根放到了红颜色的水中,看看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

白菜的根部在慢慢变红了。咦,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幼儿用毛细现象来解释)白菜的茎有很多毛细管,放到红色水里以后,红色水就顺着毛细管自己爬上去了,所以白菜的茎会变红。

(3)师小结:哎,其实,植物的根茎叶中都有毛细管,它们就是通过这些毛细管把水和养料传送到身体的各个地方,这样植物才能长大。这也是毛细现象。

三、看一看——经验迁移。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毛细现象呢!你发现了吗?跟你旁边的好朋友说一说(幼儿讨论、交流)

2、观看生活的毛细现象视频。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发现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边看边讲解:我们给花儿浇水。咦?水呢?哦,原来是让泥土里面的毛细管吸进去了,然后,植物再通过自己身上的毛细管到泥土里面去吸收水分;哎呀,桌子上打翻水了,哎,赶紧拿毛巾来擦干,因为毛巾里面有很多毛细管,能把水吸掉;毛笔吸墨、排笔吸水,毛细现象非常明显;用钢笔写字的时候,钢笔漏水了,不要紧,可以用粉笔吸干;这是画家在画画呢!看,墨水画到纸上,能很快被水吸收了,这也是毛细现象)

师:原来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有毛细管,遇到了水能发生毛细现象。而且呀,告诉你们听一个秘密哦,毛细现象还能帮我们装饰花朵呢。

3、怎样让白色花变彩色花。

(1)(出示用白花变的彩色花)师:你们看,这朵纸花本来是白色的,我让纸里面的毛细管来帮忙吸了红色水,把它变成了一朵红色花。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呀?好,每个人找一个空的地方去玩一玩吧。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结束:师:小朋友过来,到老师这里来。哎呀,你的红色花做的真漂亮。哎呀,有的小朋友的花烂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次再来研究吧。现在拿着你的彩色花,到外面去玩吧!

扩展阅读

科学教案汇集十五篇


这篇文章是我们为您整理的关于"科学教案"的相关内容。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制定好教学计划和准备教学课件,现在正是教师开始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具体实现,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教育更具价值!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九大行星的名称和顺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陨星的报道及图片

教学器材:各种星体图片相关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宇宙中除了地球、太阳和月亮外,还有哪些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太阳和围绕太阳转动的各种星体,共同组成了太阳系。今天,我们太阳系的居民们。地球有八个个头不同的兄弟,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九大行星。

(图片展示)教师依次显示九大行星的图片,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行星面貌。

(展示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太阳系录像,引导学生对太阳系有一个整体认识。

(学生活动)1.观察教材的“太阳系示意图”

2.回答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讲解)

(承转)九大行星中,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几颗呢?

(学生根据日常经验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解人类观察太阳系的历史,介绍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以及现在的航天探测器。除了九大行星外,还有一些夜空中的不速之客,比如彗星和陨星。

(图片展示)哈雷彗星

(展示视频资料)彗星

(讲授)教师讲解哈雷慧星的周期性现象,陨星是太阳系中的一些固体块落到地球表面的流星体,由岩石组成的叫做陨石。

(讲授)教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并联系恐龙的绝灭,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关系。

(学生讨论)

教案点评:

太阳系这一段落的内容编排,是依次介绍其中的各种天体——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以及陨星。教师在讲述过程中,重点要学生注意各种天体形状、大小、组成、轨道上的区别。本节可在设计时注意了配以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星体,并产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午餐的汤又是排骨木耳汤,部分幼儿只喝汤并不想吃木耳,运用“好孩子,吃饭不挑食”思品教育的方法,其教育效果收效甚微。为了让幼儿爱吃白背毛木耳,我们开展了认识家乡的白背毛木耳的系列活动,旨在了解其营养价值和多种食用方法,使幼儿养成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白背毛木耳与其他木耳的异同点,了解木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2、通过各种感官感知、探索木耳吸水会膨胀的现象,并尝试用多种方法加快其膨胀的速度。

3、品尝多种烹饪方法的美味白背毛木耳,逐步养成幼儿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幼儿参观木耳厂棚,了解白背毛木耳的特征、生长过程与环境;知道白背毛木耳是南靖的特产之一。

2、为幼儿准备各种调味品及炊具、餐具,浸泡过的木耳。

3、新鲜木耳、木耳干;其他黑木耳若干。

4、冷、热水盆、筷子;记录表、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比较。

1、引导幼儿从形状、大小、颜色进行比较白背毛木耳与其他黑木耳异同。

共同点——形状像耳朵,正面都是黑色的,都是属于食用菌。

不同点——白背毛木耳的背面是白色的,有长绒毛。

2、比较新鲜木耳与木耳干的异同点。

通过看看、摸摸、闻闻、掂掂比较新鲜木耳与木耳干的异同点。

3、科学小知识:新鲜的木耳含有一种有害菌,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这种有害菌最怕太阳光了,所以科学的食用方法是把新鲜的木耳先晒干再经水浸泡后才烹饪食用。

二、探索加快木耳膨胀速度的方法,并动手验证。

1、提出问题:有什么方法使木耳膨胀速度加快呢?

2、幼儿讨论与交流,与教师共同确定加快木耳吸水膨胀速度的几种方法。

(1)加水法:在装有一样多水的两个盆子中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木耳干后,在其中一个盆子里不断的加水,观察木耳的变化并比较其膨胀快慢的结果。

(2)搅拌法:在装有一样多水的两个盆子中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木耳干后,在其中一个盆子里不断的用筷子搅拌,观察木耳的变化并比较其膨胀快慢的结果。

科学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门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之一,它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开关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家总是从材料入手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活动比较枯燥,对孩子的吸引力不是很大。因此,我尝试从门的开关方式入手,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在学一学、玩一玩的游戏中了解生活中门的开关方式的多样性。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门的开关方式的多样性。

2.运用说、唱和身体动作等形式,来表现门的开关方式。

3.在游戏过程中充分享受模仿表演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有关门的图片、录像。

经验准备:幼儿熟悉歌曲《红苹果》的旋律。

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

谜面:进来一推,出去一拉,关上一声响,谁也进不来。

谜底--门。

(二)了解开门的不同方式。

1.你见过什么门?我们能怎样开、关?

(推拉门,真有趣,推过去它就开、拉过来它就关。)

游戏:推拉门。

2.除了一推一拉就打开的推拉门,你还见过什么门?它们又是怎样打开的?幼儿讨论交流。

3.教师根据幼儿回答与幼儿一起整理相关经验。出示相应的图片,同时分别逐个介绍几种常见的门。

(1)手移门

①幼儿说说并介绍。

②教师出示图片并整理成儿歌。

③游戏:手移门。

(2)感应门

①观看录象,幼儿介绍教师补充。

②整理成儿歌。

③游戏:感应门。

(3)旋转门

①观看录象,幼儿介绍教师补充。

②整理成儿歌。

③游戏:旋转门。

4.幼儿分别模拟各种门玩游戏,加深对开关门方式的了解。

(三)说说唱唱,提升经验。

1.这些门真有趣,里面还藏着一首儿歌呢,一起来说说。

推拉门,真有趣,推过去,它就开,拉过来,它就关;

手移门,真有趣,移过去,它就开,移过来,它就关;

感应门,真有趣,靠近它,它就开,离开它,它就关;

旋转门,真有趣,转过去,我进去,转过来,我出来;……

2.用《红苹果》的旋律来唱一唱。

3.幼儿配乐边唱边做开关门的游戏。

活动延伸:

1.看录象,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门。

2.找找周围的门,看看它能怎样打开,唱唱、说说、做做。

活动建议:

生活中还有其它几种特殊的门,如伸缩门,卷帘门等,它们的开关方式也是很特别的,也可替换进活动中让孩子了解。

★活动点评:

本次活动中教师注重了活动内容的儿歌化和组织方式的游戏化,如教师将各种门的开、关特征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根据门的开关方式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模仿表演等,通过多种手段,使孩子更好地感受了各种门的推、拉、感应、卷、旋转等开关方式,趣味性很浓,幼儿兴趣高。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叶子的特征和叶脉,知道叶子由叶脉、叶片、叶柄组成。

2、认识枯叶和绿叶,发现树叶有各种形状、探索叶子的特点。

活动准备:收集各种树叶、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接触各种植物的叶子,发现叶子的不同之处 。

1、导入:春天,你发现树上的树叶有什么变化?

2、一起去室外观察树叶,并收集自己喜欢的树叶。

二、仔细地看一看,比一比,什么地方不一样?

1、仔细观察,了解叶子的各组成部分。

2、我们小朋友观察地真仔细,发现叶子有这么多地不同,那么,你最喜欢哪片叶子呢?这片叶子有哪几部分组成?(叶脉、叶片、叶柄)

3、你喜欢的叶子象什么?

幼:我喜欢的叶子像小扇子、像小船,像帽子……

(小结: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树叶的很多小秘密,如它们的形状千奇百怪,同种树上的树叶的颜色、大小也有很大的区别。

4、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

(1)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有的树叶碧绿碧绿的,而有的树叶却是枯黄枯黄的,为什么呢?

(2)幼儿大胆想象,发表意见。

(3)实验:枯叶不能舂出叶汁来,绿叶则能舂出绿色的汁液来。

(4)为什么大部分树叶是绿色的?(这是因为叶中的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

(5)我们散步时发现有的树叶飘荡到了地下,为什么呢?(因为叶子缺乏水分和营养,所以变黄变干了就飘落了下来)飘落下来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叶子会慢慢枯死,因为水分都蒸发了)

三、记录自己地发现。

1、把你地发现记录到记录卡上。”

2、幼儿讲述自己地记录,分享经验。(叶子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缘不一样)

四、了解叶子的用途

1、这么多的叶子有什么用呢?

2、幼儿自由谈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

3、小结:可以美化环境、挡风、遮雨、有的树叶可以加工成茶叶、有的可以做菜吃、还可以做树叶贴画来布置环境。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用叶子粘贴图画,在展览区内进行展览。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根据黄、绿两种颜色不同的规律,感知和区分"有"和"没有";

2.学习单一的按颜色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大小,掌握初步的数概念;

3.利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魔术箱一个,各种盒子同样大小各两个,分别为黄和绿。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魔术箱,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出示魔术箱: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和你们做游戏,看看这个是什么?(箱子)这是什么颜色的箱子?(黄色)那我们就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黄箱子”。这个黄箱子是大还是小?那我们就说“好大的箱子”。引导幼儿一起学说。

2.猜猜看,这个黄箱子里有没有东西?怎么样才能知道里有没有东西呢?(丰富词汇“打开来”)。我请个小朋友上来打开箱子吧!

3.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箱子,请全体幼儿看看里面有没有东西?并引导幼儿说:没有东西。

4.这个黄色的大箱子可是个魔术箱,它有很神奇的本领,可以变魔术呢!只要听到“变、变、变”,它就能变出东西来。现在我们就来变魔术吧!

二、魔术箱变魔术

1.引导幼儿一起“变、变、变”,变出黄绿两个鞋盒:这两个东西是什么?(盒子)是什么颜色的?这两个盒子哪个大?跟黄箱子比呢?猜猜看,盒子里有没有东西?哪个盒子里有东西?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盒子里有东西呢?(引导幼儿说“打出来”;用眼睛)。

2.魔术箱可厉害了,还能变出来东西来,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吧!变出黄、绿两个盒子(比鞋盒小)哪个盒子大?跟鞋盒比呢?猜猜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请一名幼儿打开盒子,并引导幼儿说出哪种颜色的盒子里有东西,哪种颜色盒子里没东西)。

3.魔术箱变出几个盒子?(引导幼儿数一数:两个黄盒子,两个绿盒子)厉害吗?我们一起来夸夸魔术箱吧!(引导幼儿夸魔术箱)。

4.魔术箱还能变出东西吗?我们再用最好听的声音来说“变、变、变”,看看能不能变出来。

5.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找找看,神奇的魔术箱有没有变出东西来?(请一名幼儿上来从大箱子里拿出最小的两个盒子举起来给小朋友看)。

6.魔术箱又变出了几个盒子?是什么颜色的?一样大吗?猜猜哪个盒子里有东西?这个盒子打不开,我们怎么知道里面有没有东西?(引导幼儿说出“摇一摇”,用耳朵听一下哪个盒子里有东西。)

三、给盒子分类

1.魔术箱说自己累了,想休息一下。我们请他们到傍边休息一下吧!

2.魔术箱都变出什么颜色的盒子宝宝了?我们给它们分分类好吗?(请一名幼儿给盒子分类,按颜色分)。

3.盒子宝宝都一样大小吗?我们给盒子宝宝排排队好吗?(请两名幼儿上来帮盒子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队)。

4.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考你们了,两种颜色的盒子都排好队站在这里了,什么颜色盒子里有是东西的?什么颜色的盒子里是没有东西的?我打开来看看,你们记得对不对?

5.教师打开盒子验证,让幼儿掌握规律。猜对了,表扬幼儿,猜错了,请幼儿从看到的情况中总结出规律。

四、延伸部分

1.魔术箱又想考考小朋友了,看它又变出了什么?(黄颜色盒子)里面有没有东西?你是怎样知道的?请一名幼儿上来打开盒子,盒子里有很多糖果,请幼儿分享糖果,引导幼儿说“谢谢”

2.今天你们和魔术箱玩得开心吗?魔术箱变完了魔术,要回家了,小朋友和魔术箱怎么说?(“再见”)“欢迎下次再来!”

3.活动结束。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光在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白天,幼儿享受太阳光的普照,夜晚,灯光为幼儿照明,生日时,幼儿在蜡烛光下许愿,霓虹灯光的闪烁让幼儿感受夜的绚烂,火光为幼儿驱走严寒,红绿灯给人们带来安全……但幼儿往往只知道太阳出来了,所以天亮了,天黑了,开亮电灯家中变亮了,点了火所以感觉暖和了,对于为什么太阳出来天会亮,为什么灯光能照明、为什么火光能取暖却不了解,学习科学活动《明亮的光》能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中班的幼儿年龄小,他们对一些深奥的科学道理还不能理解,本班幼儿又是生活在农村,所以对现代化科技对光的应用都不熟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以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为:

1、让幼儿知道各种各样的光源以及了解光对人们生活的好处。

2、向幼儿介绍现代科技对光的应用。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为了让幼儿多了解光,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欲望,为幼儿学习光作好准备,我作如下准备工作:

1、在操作区中投放手电筒、蜡烛、电池、电珠、火柴等,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由探索,自主发展。

2、户外活动时有意识地让幼儿感受太阳光的明亮和热量。

3、联系家长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星星,点上蜡烛为幼儿过生日。

4、在午睡室里安排一次“停电事故 ”,让幼儿在有意无意中多和光接触,为了解光的来源、光的作用作好准备。

5、收集有关现代科技对光的应用的录像片、图片等。

活动流程:

在活动过程中,我设计以下流程图:自主探索→观察比较→共同探讨→观看录像→游戏结束。

教学方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操作法、提问法、讨论法、观察法、游戏法等。

教学过程:

1、自主探索:探索光的'来源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有一个能吸引住孩子的开始能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本活动所授内容的兴趣,使幼儿的思维自始至终地围着活动内容展开。在幼儿自主探索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在积极动手,动脑,让幼儿在玩中学、试中学、想中学,能体现出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尝试精神。所以一开始,我采用了操作法,设计“亮亮宝宝找朋友”的探索活动,给幼儿准备了许多实物,如手电筒、火柴、玩具手机、洋娃娃等,让幼儿找找哪些东西是亮亮宝宝的朋友。找好以后,再让幼儿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亮亮宝宝的朋友,启发幼儿想出太阳、星星、电灯等,让幼儿知道各种各样的光源,

2、观察比较:比较光的不同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

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活动旨在和幼儿一起探索光影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乐;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让幼儿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发现“物体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

3.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活动准备】

多媒体、台灯、小熊、各种形状纸、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通过演示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只小动物,看看是谁?(小熊)

演示1.(开灯)看墙上有什么?(小熊的影子)。关上灯,还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没有光,就不能有影子)。

演示2. 开灯有光了,我把小熊放在台灯后面,看墙上有小熊的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怎样让它有?为什么?(只有小熊在前面挡住光,才会有影子)。

小结: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只有光,没有东西挡住光,也不会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只有物体挡住光,才会有影子。小熊挡住光就有小熊的影子,小朋友挡住光就有小朋友的影子,老师的手挡住光就有手的影子。

请小朋友站起来,找一找自己的影子,伸伸手,跳一跳。请小朋友说一说,还有什么光能照出影子。(太阳光、月光、烛光、火光等都能照出影子)。

二、改变光的位置,或者改变物体的位置与姿势,观察影子的变化。

(出示小熊)先在背后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再举得高一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在离他近一点地方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

小结:光的位置变了,影子就变了。

科学教案 篇10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淀粉和滑石粉的区别,根据碘淀反应时颜色变化的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

2、在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事实,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小组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1、盆子2(馒头、年糕、白菜、冬瓜、萝卜、马铃薯、蒜头等)、碘酒、滴管、记录表

教师准备:淀粉、滑石粉、两把勺子、盆子、碘酒、滴管、三个小瓶子、淀粉糊、小黑板

(一)淀粉和滑石粉的比较

1、同学们看一下桌子上的两袋粉是不是一样,你们有办法进行区分吗?

2、学生观察比较

3、学生汇报

4、那么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我们还可以通过做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

5、学生用实验进一步证明

(二)淀粉和滑石粉混合后,加入碘酒后会变色吗?

1、猜测:你们认为会怎么样?

2、混合时你准备用多少淀粉,多少滑石粉?

3、学生实验操作

4、汇报

大家也发现混合粉变色了,和刚才淀粉变的颜色一样吗?还有什么发现?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1、你们知道哪些食物里含有淀粉,请你们想办法把含淀粉的食物找出来。

2、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呢?

学生猜测

3、实验验证

4、交流汇报

(四)淀粉会消失吗?

1、猜测:淀粉和唾液混合在一起,淀粉还会继续存在吗?

2、怎么研究?

3、实验验证

4、引导学生继续提出新问题

(五)总结延伸:

对于新的问题,引导课外继续学习研究

科学教案 篇11

适合班级:

小、中、大班

材料准备:

塑料瓶、彩色图钉、硬吸管(或筷子)、橡皮筋。

制作方法与步骤:

(1)在塑料瓶体上剪出一个方形或圆形。

(2)在塑料瓶的底部和瓶盖的上面分别钉上3个彩色图钉。

(3)将硬吸管切割为合适的长度,粘贴在瓶子上部,使橡皮筋不会紧靠瓶子。

(4)把橡皮筋缠绕在图钉上,调整成不同的松紧程度,以形成不同的音高。(见“皮筋吉他图1”)

实验操作:

幼儿用手拨动皮筋,会听到不同音高的声音。

教师指导建议:

●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否一样。

●引导幼儿再加上一根硬吸管,使橡皮筋分成长度不同的两部分,分别拨动橡皮筋的两部分,倾听声音的变化。(见“皮筋吉他图2”)

拓展与替代;

◆用纸盒、铁盒、木盒等制作皮筋吉他自由演奏。

◆有条件的幼儿园请吉他手为幼儿演奏,感知吉他的发声原理。

小知识

吉他是靠琴弦的振动发音,可以用手按和弦来控制琴弦的长度。琴弦的长度不同声音也就不同。当我们演奏橡皮筋吉他时会感知到:橡皮筋绷得越紧,橡皮筋越短,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也越高;反之,橡皮筋绷得越松,橡皮筋越长,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也越低。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注重幼儿的探索方法和情感态度。在教学活动中,一步一步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的欲望,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这次活动中,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亲身经历真实的研究过程,让幼儿真正地作科学。

科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探究热的传递规律过程。

2.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连续观察并记录的能力。

3.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寻其中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

2.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懂得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乐于合作,扎实完成自己的任务。

科学知识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部分)传向低温物体(部分),直到物体温度相等为止。

3.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金属棒、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或蜡、支架、温度计、大烧杯、小烧杯、热水、冷水。 拓展课准备:酒精灯、火柴、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茶叶、有关热辐射的录像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演示:将开水倒入杯中,放上汤匙,过会儿,让学生摸摸。

2.提问:“汤匙变热了,热怎么传递过来的?” 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后,进入下面的实验研究。

二.活动 物体怎样传热

1.教师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材料。

2.猜测:火柴棒掉落的顺序会怎样?(猜测的理由)

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

5.汇报。

6.检查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7.归纳:热是从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

三.活动 测量变化的水温

1.组织学生预测:两杯水的温度各会有怎样的变化?两杯水最后会怎样?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2.讨论:要做好实验,该怎样进行?

3.分组测量,认真观察、准确读数和及时记录。

4.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热从热水杯传向冷水杯,温度的变化先快后慢,最后直至两杯水温度相等。

四.拓展:热的传递方式

多媒体课件辅助介绍。

科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活动反思:

《我是小小桥梁设计师》选自我校校本课程《爱我松江,亲近自然》,该系列课程性质为探究型课程。

探究,当我第一次接触这门课时真是一头雾水,于是就用着传统的方式,以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为主。而事实上,探究型课程的目的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体验,着眼于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门课程。

既然是上探究课,就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探究而习得,即使无知识的习得,也一定要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试教中,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放不了手,总是想要一手掌控着课堂节奏,许多的知识还是改不了的传授,学生真正自主思考的部分较少;另一个问题就是废话过多,学生回答问题后,我总是免不了的想要去重复、去叙述完整。

因此,在正式上课时,我特别的注意这两大问题,多引导、少重复。

在探究分类时,由学生交流自己查询到的.资料,培养学生通过不同方法获得资料的能力,交流完毕后,我进行一定的归纳,将知识简化,只取最常见的两种分类方式,并运用到实际,由学生说说松江名桥的种类。在这里,我尽量避免了对学生交流的内容重复,只对学生的资料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他是按照……分类的”。

在探究不同结构桥梁承受的能力的差异时,首先由学生通过说说不同结构桥梁的特点,再对它们的承受力量进行猜测,在这里,我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整个探究过程,我只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从如何验证到需要什么,从所给材料的用处到实验注意事项,从动手实验到得出实验结论。在说出需要什么时,我要引导学生说的是“桥面、桥墩……”,而非什么材料,因为学生首先观察到的应当是表象的东西,而非代替物;最难搭的斜拉桥在实验前出示成品,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说说为什么难搭以及如何解决难搭的部分;在实验过程中,我在学生之间来回走动,适当地提示和点拨;在分析实验结果时,我特别注意不能引导过多,只要求学生观察试验结果汇总表,并由他们说说发现了什么。

在最后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桥梁环节中,我只说清楚要求,随后就由学生们自由发挥,运用整堂课所探究到的知识来设计。

整堂课中,我力求做到多引导、少重复,不干涉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思考,任他们在探究的天空中翱翔。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引出本课时要探究桥梁结构与桥梁承受力量的关系、如何美化桥梁以及对学生的设计进行一定的补充时,语言组织没有到位;在学生实验中,有些小组的操作有问题,有时心急了就想动手帮忙,过多地参与了实验。

总而言之,探究课中,教师应当是序曲,真正的剧情属于学生。

小百科: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亦引申为跨越山涧、不良地质或满足其他交通需要而架设的使通行更加便捷的建筑物。

科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2. 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3.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 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

5.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

1. 图片:各种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

2. 动物适应环境的相关资料或影片。如保护色、迁徙、饮食、身体形态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出示一组动物图片,让学生认识这些动物。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等。

2.引导学生分类。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交流。

2. 让学生将情况整理后记录下来。

动物名称 生活的环境

3. 学生分小组汇报。

4. 学生阅读P4小资料。

三、课外及延伸。

1.查阅资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动物特点 动物名称 资料来源

最大的动物

最高的动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动物

夜间活动的动物

3. 搜集资料、图片。办一期“有趣的动物”展览。

科学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

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通过了解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培养同学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态度,使同学认识到科学技术要为人类造福。

2、行为与习惯

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同学将学科、爱科学的热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怀着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协助同学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引导同学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利与弊,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能持有正确的态度。

3、知识与技能

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培养同学观察问题的能力,增强同学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培养同学对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通过争辩赛等活动,增强同学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4、过程与方法

同学通过关注周围的生活和收集有关科技资料,认识到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让同学通过争辩赛、故事会等活动,认识到科学技术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危害人类,我们应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课时布置: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请同学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有哪些科技产品,收集有关资料,对这些科技产品作大致了解。

2、请同学访问家长或者亲朋好友,了解以前生活中的日常物品和现在有哪些不同。

3、收集一些科学家生长经历的小故事。

导入

播放录像,请同学观看神舟五号载入飞船胜利的局面。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发射胜利的局面,也看到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从太空中凯旋归来,神舟五号的发射胜利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振奋与自豪,这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了,想一想,为什么我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呢?这要归功于我国科学家的奋发努力和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好处。

教学互动一(衣)

1、教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吴家嘴村小学六(2)班的讨论会,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五依蒙和朱爱先两位同学,进行发言,先说说衣服与科技的关系。

2、再请班级同学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对王依蒙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3、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服装上的商标牌展示给大家看,让大家看看服装的面料成分是什么,其中包括着哪些科技成分。

4、请同学扮演科学家,充溢自豪感地为介绍智能服装。

教学互动二(食)

1、教师请同学说说今天家里吃了什么饭菜,再请同学说说这些饭菜和科技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例如所吃的蔬菜是大棚蔬菜,米饭是杂交水稻生产的,一些肉类食品是养殖加工生产的等。

2、教师为同学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和安藤百福发明方便面的故事,并让大家谈谈感受。

3、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说说食品生产中还有哪些科技发明。例如罐头的发明、杂交水果的培植等。

教学互动三(住、行)

1、教师给同学展示摩天大楼和磁悬浮列车的图片,让同学说说我们的居住与出行和科技有什么样的关系。

2、让同学根据生活中的观察说说我们周围有哪些技术先进的建筑和交通工具。

3、教师为同学介绍磁悬浮列车。

4、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跨越时空的来信”,想像未来的交通工具是怎样的。

教学互动四

1、将同学分成四个组,就“衣食住行”每组就某一方面来谈。

2、再请每组同学设想一下50年以后我们的衣食住行将会是怎样的,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来发言。

科学教案锦集五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开始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每天教师都要编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趣祝福为大家准备的“科学教案”或许可以给您带来灵感,建议您立即收藏此页面,以便以后再次查看!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关注科学的态度,本课从做科学小游戏、科学小实验以及介绍科技新产品、科研新成果的角度编排的探究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科技的进步;强化“我也能做科学”的意识,增强学科学的信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科学。

二、学情分析: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却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所以本课提出了“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起找一找”的活动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科学的存在,让学生明白“我也能够做科学”的意识。学生通过体验游戏中的科学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2.知识目标: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想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3.情感目标: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乒乓球

学生准备:矿泉水、杯子、吸管(每人两根)

六、教学过程 :

(一)提出问题:游戏导课,激发兴趣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两个同学来完成,看看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大的?谁是咱们班力气最小的?(同学们推选出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做游戏。)

2. 讲解规则:老师这儿有两个漏斗和两个乒乓球。现在请两位同学每人拿起一个漏斗,力气大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上,把乒乓球放在漏斗口内,用力向上吹漏斗口;力气小的同学将漏斗口朝下,把乒乓球放在漏斗把上,用力向上吹,看看谁能把乒乓球球吹走,谁就获胜。大家猜一猜,谁能把乒乓球吹走?

(二)猜想假设

3. 学生猜测:

4. 验证猜测:

5. 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猜测原因。

6. 教师小结:这个小游戏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板书科学)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三)制定方案

(四)实施探究

活动一:“能否站起来”实验

1. 热身活动:听老师的口令:起立. 坐下. 起立. 坐下。

2. 讲解实验要求:指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往前放。老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子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吗?

3. 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

5. 交流. 分析实验结果

6. 教师小结:这个游戏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也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现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起与坐本来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在平常中又含有科学道理,这就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探索,去研究,也激起了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吹蜡烛”实验

1.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上有蜡烛. 火柴. 漏斗. 瓶子. 木块,隔着这些形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吗?

2. 学生猜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哪些能吹灭蜡烛?哪些不能吹灭蜡烛?

3. 分组实验:这只是你们的猜想,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并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实验时请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课件展示)

(1)瓶子. 木块. 和漏斗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

(2)嘴与蜡烛的火焰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3)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烛,而是试一试哪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4)用火柴时,要注意安全。

3. 汇报交流:

4. 学生讨论:(1)为什么隔着漏斗. 瓶子能吹灭蜡烛?(2)为什么隔着木块. 书本等不能吹灭蜡烛?(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上寻找答案,并鼓励学生课下找更多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科学,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探究的快乐。]

活动三:“吸饮料”实验

1. 教师导入: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 喝牛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地喝到饮料牛奶。今天,我们用两根吸管来试一试。

2. 提出实验要求:请同学把自备的杯子里倒上矿泉水,再用两根吸管来吸,一根插到水里,一根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根吸管,看能否吸到饮料。

3. 学生猜想:猜想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4.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交流汇报: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

6. 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游戏和实验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而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家为了弄清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验,直到弄清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 飞机. 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喝饮料的经验,他们知道吸管喝水很方便,但没有用两根吸管试着喝过,所以此环节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在探索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联系生活,感悟科学

1. 寻找生活中的科学

(1)教师讲述:游戏中有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学生交流:举出身边的有科学的例子 。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板书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 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教师谈话: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有关科技方面的资料,下面咱们来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资料:

(3)教师总结:同学们带来的资料很好,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播放登月图片. 无土栽培. 克隆羊多利. 磁悬浮列车. 海上石油开采. 风力发电等)让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设计意图:科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为科学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四)拓展创新

一节课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但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不会因为下课铃声响起而停止。课下,就让我们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科学的脚步吧!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过程与方法: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3、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教学难点】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八大行星数据表、ppt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太阳系。

1、提出问题:地球在不停的围绕太阳运动,那么还有哪些天体也在不停地围绕着太阳运动呢?

2、太阳系的交流会,说说:

(1)哪些天体在围绕着太阳运动?

(2)这些天体有哪些特点?

(3)它们之间是如何排列的?

3、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做补充。(太阳系科普录像资料)

4、小结: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二、建立太阳系模型。

1、谈话:我们已经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更好地认识太阳系,让我们用橡皮泥捏成球表示八大行星,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比例,试着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

2、讨论:怎样才能建好模型?需要哪些相关数据才能保证我们建的模型相对准确?

3、阅读课本56页有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

4、尝试根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来建模型,思考:

(1)如何在桌面上将八大行星摆列出来?

(预设:把表中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按相同比例缩小,将“太阳”及“八大行星”在桌子上排开。)

(2)如果要对八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该如何处理?

(3)试将橡皮泥球粘在铁丝制成的支架上代表八大行星,在桌面上建立模型。

(4)建好之后有何发现?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太阳系的示意图有何不同?

5、尝试依据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进行建模:

(1)如果要利用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该怎么做?

(2)数据处理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

(3)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有什么好办法?

6、简单介绍一下后面几组数据:

自转周期是行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公转周期是指行星围绕太阳转动一周所需的时间。我们在建模过程中,可以暂时不用考虑这些数据。

(另外:轨道倾角是指行星轨道平面与地球轨道平面的夹角,也就是说在公转过程中,行星与地球不处于同一平面,如果用模型来表示就是橡皮泥球在支架上的高低不同。建模时同样可暂不考虑这些数据。)

7、到操场上建立太阳系模型: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说明:可以按上面的比例缩小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选择水星、金星、地球、火星这四个离太阳比较近的行星建立局部模型,让学生举着这几个行星的模型按一定的距离围绕“太阳”转动,感受太阳系的浩渺。)

(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四个行星的直径按同样的比例分别缩小为0.05厘米、0.12厘米、0.13厘米、0.07厘米;这四个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分别是5.8米、10.8米、15米、22.8米)

8、交流在建造模型过程中的体会。

三、小结

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吗?

(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的太阳系模型,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

板书设计:

5、太阳系

一、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二、太阳系: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情感引入启发幼儿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获得现实生活中仿生现象的有关经验。

2、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操作材料:带锯齿的茅草,放大镜。

2、锯子一把。

3、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一套。

4、幼儿操作的匹配图片每组一份(鱼网、蜘蛛网;变色龙、迷彩服;育婴袋、袋鼠;蝙蝠、雷达)。

活动过程:

一、探索操作,说说自己的发现(感知茅草有锯齿的特点)。

1、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玩玩、议议。

2、师生谈话。

师:刚才你们玩的是什么东西?(幼儿:草、放大镜)

师:你们说到的草它有个名字叫茅草。你们玩后有什么要告诉大家的吗?(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地告诉大家)

师小结。(着重点在茅草上。如:老师听见小朋友说,茅草的边缘扎手;还有的说用放大镜可以清楚地看到茅草的边缘有一排小锯齿。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好吗?

3、幼儿再次观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茅草边缘锋利的小锯齿。

4、刚才你们都发现了,茅草很特别的地方,真聪明。古时候有一个叫鲁班的人他也非常的聪明。

二、比较观察,找出两种物体的共同特征。(根据幼儿认识程度选择以下内容)

1、让幼儿看、听故事《鲁班造锯》(利用教学课件辅助)。

2、幼儿和老师共同讨论。如:鲁班发明了什么?(出示锯子)锯子有什么用呢?鲁班受到什么的启发发明了锯子?(出示茅草)锯子和茅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出示茅草--锯子放大的画面)

小结:鲁班受到茅草的启发、发明了比茅草更锋利的锯子。事实上,我们今天见到的许多机器和工具也是受到一些动物或植物的启发才制造出来的。不信,我们来看看。

3、出示鱼的图片

师:鱼为什么有时能游到水底下,有时又能浮出水面呢?那你们想想仿照鱼的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呢?鱼和潜水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小结:你们瞧,鱼儿能自由地生活在水中,人们仿照他们的特点,制造出了对我们人类非常有用的潜水艇。还有哪些的东西是受到动物的启发而发明的呢?让我们来找找看。

4、通过匹配游戏,找出有共同特征的两种物体。

①幼儿分成4组,每组一份匹配材料。动物图片:蜘蛛网、变色龙、袋鼠、蝙蝠;人造物图片:渔网、迷彩服、育婴袋、雷达。

②找出有共同特征的两种物体。

③说说匹配的理由。

三、游戏:比比谁快

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引起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

你会发明什么呢?让幼儿根据事物的特征展开想象,说说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小结:看来你们都想和鲁班一样做个发明家是吗?那好,请你们平时多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模仿这种特点能发明什么有用的东西,如果有什么好主意,赶快告诉小朋友、老师和爸爸、妈妈,好吗?(自由结束活动)

2023科学教案十三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能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这篇文章的标题是“科学教案”充满了深意,请将这篇文章标注为您的重要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感知光与影子的关系。

2、 体验影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图画、手电筒、玩具、幻灯机。

2、 将活动安排在有阳光的时间。

活动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1、 通过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胆小的咪咪》。请大家仔细听,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事?师;咦,谁在哭呀?教师出示毛绒玩具小猫佯装小猫在哭。讲述故事《胆小的咪咪》。今天上午,小猫咪咪正在草地上玩,它玩的可高兴了。突然,它发现身旁有一个黑黑的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咪咪很奇怪,它赶紧向东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东跑跑,它又向西跑跑,可黑黑的东西也向西跑跑。这下,可把咪咪吓坏了,它急得大哭起来。妈妈,妈妈…

2、 联系生活,请幼儿猜一猜黑黑的东西是什么?(影子)。那么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 动画演示,探索影子形成。

1、 实验

(1) 打开幻灯机,将光投到墙上。墙上有什么?(光)

(2) 教师用玩具狗挡住光线。墙上这黑黑的是什么?(影子)为什么会有影子?(幼儿自由回答)

(3) 教师关掉幻灯机,(感知没有光,有物体,也不会产生影子。)墙上有影子吗?为什么?

(4)教师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 留下黑影,这个黑影就是影子。

2、 看动画——深层理解影子的形成原因 演示课件:小猫咪咪是怎么挡住光线宝宝,在它身后形成影子的 。

3、咪咪还在哭呀,让我们一起来告诉咪咪好不好?

三、 激发创新,敢于想象。

1、 小朋友知道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你们想不想看看自己的影子呀?请几名幼儿在幻灯机前看影子。幼儿自由动作(或伸手、或弯腰、或跳舞、或踢腿……) (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看老师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一只小鸟飞来了,飞呀飞。一只小羊走来了,咩咩咩。一只大灰狼走来了,啊呜啊呜,我要吃了你们。呯,猎人来了,大灰狼吓跑了,小羊跑了,小鸟也飞走了。(来时边说边做手影)

3、发给幼儿手电筒,让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做手影,互相猜一猜像什么。看谁做得更像。

四、 户外游戏,乐于探索。

1、影子多有趣呀,咱们到外面找一找自己的影子好不好?

2、让幼儿仔细观察阳光下除了自己的影子,谁还能发现其他物体的影子。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影子藏起来呢?让别人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4、幼儿自由结组,每两人一组用粉笔在地上互相记录对方的影子,等两小时看看影子是否发生了变化,探索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办一份科学小报

3、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4、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2、了解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学准备:准备好搜集的关于人类祖先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对人类祖先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展示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

二、表达与交流。

1、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集体进行整理修改。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去,进行适当的点拨指导。

2、学生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本组的研究成果,集体评议。

3、分组制作小报。集体评出“最佳科学小报”。

4、学生自读18页的“科学自助餐”,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5、教师补充讲解达尔文的相关资料。

三、课堂练习。

1、学生完成“挑战自我”的“我进步,我成功”。

四、课外活动。

继续搜集资料。了解达尔文与他的进化论。

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新课 标第 一网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预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振动的快慢音 高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时,确实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学生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实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须注意的细节,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实验。其次,部分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实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实验,也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模仿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观察,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学生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我在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许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5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和引导、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1——2个,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过程,

教学器材:铁架台、铁圈、石棉、平底烧瓶、铁架、橡皮塞、烧杯、水、酒精灯、火柴、玻璃杯、硬纸片、生鸡蛋、电磁感应演示仪、闭合铝环、石蕊试剂、滴管、玻璃试管两支、酸和碱溶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问导入:

你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吗?黑洞是怎样产生的呢?“神州四号”为什么能够上天?要回答这些为什么,必须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很神秘吗?不,科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是什么

⑴有趣的自然现象

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秋天大雁往南飞……,你还发现哪些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又将会怎样变化?人们正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规律。

⑵演示实验:

①鸡蛋惯性实验

演示:用手指快速弹走硬纸片,如图1

设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②水再次沸腾实验(可以在给水加热的同时先进行下面的实验)

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

设问:不用加热的方法,你能让水再次沸腾起来吗?

演示: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2。

设疑:水为什么会再次沸腾呢?

③电磁感应实验

将闭合的铝环放在上方的铁芯上,突然通电时铝环跳起,将铝环放在铁芯上,铝环神奇地浮在空中。

教师进一步激趣:要想知道铝环为什么不会落下去,也要用到科学知识。

④酸、碱溶液分别滴入石蕊试剂后变色实验

将石蕊试剂分别滴入装有酸、碱溶液的试管中,装有酸的试管的溶液变成红色、装有碱的试管里的溶液变蓝色。教师可更进一步设疑激趣:为什么两种液体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

⑶科学是什么

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启发学生讲故事: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时顶起壶盖而改进和发明了蒸汽机。

强调:小小的疑问,都可以引发科学发现,科学并不神秘,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开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问:也许你也有许多为什么,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寻找过其中的答案吗?

2.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讲解:科学家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十分留意的,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吗?我想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哪些同学的家长在研究院或研究所,或大学里搞研究工作?他们都是科学家,请你们谈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引导归纳:

研究对象: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研究地点:实验室、野外。

研究用具:实验仪器和观察设备。

研究过程: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考察和验证——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发表论文或考察报告

讲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要用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例:1999年8月科学家在北纬77度18分进行了北极大气结构探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行探究。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

组织讨论:许多自然现象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每个同学举1—2个你能解释的例子,看谁解释的好!

设问:科学既有用,又有趣,还有挑战性,有的同学还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科学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答案。

3.怎样学好科学

⑴仔细观察;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都是从观察开的。

⑵积极实验:设计实验、收集资料和证据。

3认真思考:分析归纳,找出问题的答案。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科学奥秘的本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美好的生活!

设问: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科学》课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说说你准备如何学习《科学》?教师归纳并提出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

三、复习

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板书进行)。

课后每位同学收集一个你最敬佩的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每位同学找一本有关科学方面的书籍开始阅读。

板书设计

科学入门

科学是什么——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考察和验证——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发表论文或考察报告

科学并不神秘

怎样学习科学?

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课后反思: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科学课的第一课时,应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准备的有趣的实验又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如本节所做的三个实验:水的再沸腾实验、石蕊试剂遇酸和碱溶液变成不同的颜色、电磁感应现象中铝环高高的浮起,三个实验中出现的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此时加以引导:你想知道其中的为什么吗?好好学习科学就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至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活动一:

1、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曾安排的观察动物的任务,下面请同学们来交流一个观察情况吧

2、汇报交流情况

(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3、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4、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5、教师提示:我们已经研究了鸟、昆虫、一些哺乳动物,今天我们再来研究其他类型的动物,你还了解哪一类动物呢?

6、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

学生交流

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纷纷发言

课前提前安排学生观察动物,对学生学习这节课作了重要铺垫。

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

适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活动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特征

1、布置探究任务:观察昆虫、鸟、哺乳动物之外的其它动物

2、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动物进行观察,观察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观察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3、布置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鱼一个小组,两栖动物一个小组,爬行动物一个小组,共三个小组)

4、根据观察讨论的结果,分组填写观察记录(各个小组填写各自的记录表,动物类别不同表不同)

5、组织学生汇报小组填写的记录

6、教师提问:你能按照特征给他们分类吗?

7、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类交流

活动三: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这类动物的特征相似?你还了解这类动物的哪些知识?

2、组织学生交流

3、你还了解哪些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它们为什么属于这类动物呢?

学生纷纷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分组探究

小组填写观察记录(适当引导)

学生汇报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分类

学生交流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引导)

让学生重视观察的注意事项,也让学生学好科学养成良好得习惯。

在让学生记录汇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找个合适的地方,将小小的种子轻轻地洒下,让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精心照顾那些小小的生命。这是绿色的梦想,这是幸福的开始,用自己的小手,搭建起一个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一片小田园,这就是我们山东省农科院幼儿园的种植园。孩子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感受收获的喜悦,感知蔬菜的成长过程,让他们有一个直观、透彻的了解,更加珍惜大家的劳动成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小手,发现世界的美丽。通过观察,启发幼儿大胆想象、相互讨论等手段,让幼儿了解了蔬菜。然后展开系列活动,让孩子的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思维等综合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蔬菜的生长过程,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

2、掌握各种蔬菜的基本特征。

3、通过参观小菜园的活动,使幼儿体验到丰收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介绍今天外出的地方,及注意事项。

2、提出问题:我们会看到许多的菜,注意观察各种蔬菜的模样。

3、教师带着足够的纸和笔以备随时记录。

【活动过程】

一、参观小菜园:

1、幼儿自由观察,触摸各种蔬菜。

提出问题:这是什么菜?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有的菜长在土里,有的菜长在架上的……

二、幼儿认识几种常见蔬菜及外形特征。

1、认识白菜、萝卜、辣椒、南瓜等蔬菜。(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其外形特征(长的什么样子),并触摸菜叶、果实等。(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自由回答)

3、帮助幼儿辨认各种蔬菜,知道蔬菜的组成(有的有叶、有的有茎、杆等)

4、比一比:各种蔬菜外形的不同。(幼儿自由讨论) 三、交流了解蔬菜的营养。我们收获了各种蔬菜,体验大丰收的喜悦。从而引导幼儿认识到:我们的生长离不开各种蔬菜,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以后吃饭不挑食。

【活动延伸】

通过小菜园展开系列主题活动:蔬菜大不同,蔬菜真好吃、歌曲《买菜》、荤菜素菜与蔬菜、有营养的菜、系列绘画活动等。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知识。而在蔬菜种植、成长过程中,幼儿学会了用爱去关心、爱护别人,培养了孩子们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整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享受了种植的乐趣,还直接观察和感受植物生长的过程,增长蔬菜和水果种植方面的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虽然课前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但在实际活动中还是明显感觉自己对农作物生活环境的匮乏,对幼儿的提问不能及时给予全面的回答,以后要更加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经历垃圾分类和做堆肥的活动。

2. 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以及各类垃圾的处理方法。

3. 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4. 了解堆肥的意义和堆肥的方法。

【教学准备】

1. 准备卡片,用来标注各种垃圾的名称。

2. 3个盆或桶 ( 蓝、绿、红色 ) ,分别贴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字条。

3. 录像或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你们制定的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是怎样的呢?(评价大家提出的方案)

2. 同学们提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不错。那么,怎样才能在所有的家庭中甚至在全社会中实施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播放录像或谈话:

很多地方的垃圾是混装、混倒的,或者采取混合集中后再分类,但这样的方法都不利于垃圾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实行垃圾从源头上分类、分装。

二、垃圾分类的方法

1. 我们的街道、小区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样分类的呢?还存在哪些问题 ?

2. 从有利于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角度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

3. 垃圾分类游戏: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个小组桌上放一堆“混合垃圾”(用模拟卡片代替),讲台上放“分类垃圾桶”(红绿蓝色的盆子)。每个小组的学生以接力的形式,一次在“混合垃圾”中拿出一种“垃圾”,扔到台上相应的垃圾桶中,分类正确、速度快的小组为优胜。

(2)进行垃圾分类比赛。

选学生做裁判,检查各小组的分类正确率,评比。

4. 讨论填写教材第 28 页的分类表。介绍现行使用的分类垃圾桶的颜色。

5. 介绍有毒有害垃圾随意处理的危害,简单介绍如何处理废电池。

三、怎样在家里科学处理垃圾

1. 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能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将对改善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讨论:

我们家里的垃圾分类了吗?是怎么分的呢?

有没有存放废纸、玻璃、金属和塑料的地方?

我们知道收购废品的回收站在哪里吗?知道怎样卖废品吗?

3. 思辨:

有人说:“一点点废品卖不了几个钱,放在家里占地方不划算。”你们怎么看?

4. 家庭垃圾中约三分之一是食物废料。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够通过堆积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生产了肥料,一举两得。

5.看书,学习制作堆肥箱。

6. 像这样的科学处理垃圾的办法还有许多,你们还知道哪些?

7. 希望同学们人人行动起来,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和及时处理,让我们的家园更清洁和美丽。

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本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科学教案 篇10

第1课时 探索自然

1.引入活动:盲人火车

3.观云

介绍:

观云是一种既轻松又令人着迷的消遣。休息期间何不拿出几分钟去观云呢!

目标:

了解云(天气)。

增强观察力。

增强想象力。

学会放松。

准备:

活动之前先检查需要“研究”的场地。当心蛇、蜈蚣、动物的粪便、碎玻璃等。

怎样进行:

导入语:最近一次你花时间观云是什么时候(在草地上)?

(2)如果孩子们愿意的话请他们坐下或躺下,大家都观云并把他们的所见或感觉到的描述一下。给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若有必要的话可以给他们提示一下。

今天有许多云吗?

它们是什么形状的呢?它们都是同一形状或同一大小的吗?

云朵使你想起了什么?一只柔软的枕头?棉絮?请运用自己的想象力,看是否有的云朵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很相似?云朵的形状在变化吗?

你们会看见云在动吗?云是通过什么而动的?

云是由什么形成的?

它们总是白的吗?

当云遮挡住太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什么使云下雨呢?

你们以前曾经置身于云中或穿行于云中吗?(如:坐飞机时飞机穿行于云层之中,或者置身于高高的山上,此时云雾升腾逐风而过。)

(3)大家都有机会发言之后,进行询问。

4.拓展活动:我发现了……鸟

介绍:

这是一项不寻常的“我发现了……”活动。这种活动打开了孩子们对常见鸟类的视野。

目标:

了解本地区的常见鸟。

鼓励孩子们观鸟。

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

了解怎样统计数据。

做数学运算。

教他们学会安静,而且反应敏捷(但愿如此!);要有耐心。

准备:

铅笔、一块板(黑板、白板、有麻将底的画架)

参考书:常见鸟图谱。如有可能,每人一份。

怎样进行:

(1)开场白:班里谁喜欢鸟?鸟在什么地方生活?有人一直在观察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花园、公园、路边树上等的鸟吗?

(2)分发指导手册并指出下列鸟:

八哥 麻雀 黄鹂 乌鸦 和平鸽

(3)给每个学生分发统计表并浏览一下。指导说:要在5分钟(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内将所有见到的鸟做一记录。小一点儿的孩子们可以只是将在此时间范围内所见到的所有的鸟记数。

让大孩子们区别不同类型的鸟。对于见到的每一只鸟,若不是同一种类的鸟的话,他们便新起一行。可以请大孩子对所见到的每一种鸟做简短的记录(大小、颜色、标记、该鸟在干啥)。

(4)下一步,将孩子们带到“鸟观察区”(如:一片田野,附近有树的小山),并且请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他们自己的位置,彼此要离得足够远以便尽量减少交流和精神分散。

(5)强调该活动不是竞争,而是一项微型调查项目。给孩子发出记录鸟的开始信号。观察期间不许谈话。

(6)到了限定时间之后,召集所有孩子。将记录的鸟的种类列在一块黑板上。可以请大孩子们计算每分钟见到的鸟的数目(鸟的总数以5分钟的时间进行划分)。班级平均数是多少?

参考询问要点:

对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进行讲评。

询问学生们他们观察的鸟正在干什么(飞行、吃东西、觅食、打架等)。

与学生一起浏览常见的标本,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鸟类的信息。

后续(活动):

组织一次到自然公园游览,以观察当地的和迁徙的鸟类。

为了扩展对该活动的范围影响,教师应让不同组的孩子们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进行观鸟,并且比较结果。(如早上、下午和晚上)。这样对每一个人提供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有关鸟的活动信息。鸟在黎明和傍晚最为活跃。你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科学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叠高活动感知纸盒、木片、积木、插塑从低到高的变化。

2.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初步体会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各类大纸盒、木片、积木、插塑、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纸盒,请小朋友来做建筑师把他一个一个叠起来。请小朋友试一试,看看他们能叠多高。

2.纸盒拼拼乐。

幼儿自由探索叠高,教师指导孩子叠高的`技能。

讨论:宝宝叠了几个纸盒呀?后来为什么就倒下了呢?怎样才能不倒下呢?(要一个一个对齐了叠)3.物品叠叠乐。

教师说我们除了拼纸盒,还可以怎么玩呢?(木片、积木、插塑)教师出示记录单,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索结果。

幼儿再次尝试用各种物品叠高,体验活动成功的快乐。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的实践和记录。

4.幼儿说说自己叠高的记录结果和感受,表扬活动中认真探索和认真记录的的幼儿。

5.幼儿整理活动区域,回教室休息。

【活动反思】

1.建构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巧妙结合。小小纸杯具有轻便安全、可塑性强的特点,孩子喜欢用纸杯拼搭,所以我们通常是用在建构区。而毓芳老师此次将纸杯用作户外体育活动的材料,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不仅促进了幼儿小肌肉动作的发展,也让幼儿的大肌肉动作以及手眼协调等运动能力得到了提升。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的始终,幼儿最不喜欢的是单调乏味的动作训练,如何增加动作的趣味性?那创设游戏化的活动情境是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此次活动通过搭建游戏、反应游戏、竞赛游戏等多种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其中。幼儿在不断延伸递进的游戏情境中不知不觉地练习了基本动作,而且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精神集中力、游戏积极性和挑战精神被不断地开发和挖掘。

3.设计合理。 精心设计准备活动、不断延伸递进的游戏活动、放松运动等环节,符合幼儿的运动特点,活动从易到难,从单手延伸到双手,从个体探索走向团队合作,让幼儿真正体会到游戏的乐趣并在愉悦的游戏中完成整个教学目标。

当然,任何一个活动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都有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师幼互动上,如何根据幼儿的现场反应进行有效的引导,还需要教师有更灵活的教育机智。

科学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身边常见物品感知风的存在,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知道风是有大小,有方向的。

2、引导幼儿热爱科学,喜欢探索。

活动重点:通过身边常见的物品感知风的存在。

活动难点: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知道风是有大小,有方向的。

活动准备:小红旗一面,风车一个,胶袋一个,气球一个,百宝箱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事百宝箱,吸引幼儿兴趣,导入主题。

1、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周老师,我是李老师,今天我们给小朋友到来了一个百宝箱,里面会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师:这是什么呀?他是干什么用的呢?(取出气球,一一引导幼儿介绍)师:这些东西除了小朋友刚才说的用途,还能干什么用呢?我们一会儿一起去发现。(请1个小朋友上台做游戏)做游戏有奖,把气球吹有气,然后让气吹向幼儿,带出风吹是什么感觉

2、出示小红旗,导入主题师:让我来摸一摸百宝箱里面还有什么东西,咦,这是什么呢?那一起来和小红旗做一个游戏吧!规则是你们不能碰到他,让他飘动起来。(请两个小朋友上台做游戏)小结:我们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动一动就会带动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会让小旗飘动起来。

二、幼儿抢答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感觉有风的存在。(有奖问答)

三、出示胶袋,引导幼儿感知风的方向。

师:老师今天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礼物,猜猜会是什么呢?哦,原来是胶袋,那胶袋有什么好玩的呢?

四、出示胶袋,引导幼儿了解风是有方向的。

通过带领幼儿不断地操作,得出结论:想让胶袋飞向哪里,就要让风向那个方向吹,风是有方向的。

风起的时候,会把树叶吹落下来,落在地上的树叶被风吹起来,塑料袋,纸片也会飞起来,所以我们不要随地扔垃圾,见到纸片要捡起来放垃圾箱里。

3、出示图片,认识了解自然界的风,风的危害和风的用途。

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接受的也很快,但似乎老师的期望值太高,孩子们一直答不出来,这时老师的主导性就加强了,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答案会不可思议的。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3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