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感觉读后感 >

感觉读后感(必备十一篇)

感觉读后感(必备十一篇)

【#作文# #感觉读后感(必备十一篇)#】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了作品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情节跌宕起伏紧扣人心。我们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写作品吗?小编向您分享了“感觉读后感”。

感觉读后感 篇1

虽然很早就听说过岳晓东老师的著作《登天的感觉》,但我还没有真正去阅读过。当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我就疑问:为什么叫登天的感觉?我怀着巨大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答案原来是这样:心理咨询就是要使人良好有如登天的感觉,这也是心理咨询追求的意境。而心理咨询的目标则是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开发自我、激励自我。

书中讲了作者在哈佛大学给学生做咨询的案例。每一个咨询案例都使来询者和咨询者得到了成长,并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从书中,我也了解了更多的心理咨询知识:

首先,我不知道心理咨询场所的布置会这么重要:我把它布置得很温馨也很具艺术特色我要让人们一进到我的屋子里就情绪放松精神舒畅这对于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暗示作用十分重要。其次,心理咨询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告诉别人怎么办,而是帮助来询者探讨问题,并推动来询者独立思考,最终是自己拿主意。就好像作者一开始在主观上莫妮卡做了主一样,这样是很不妥当的。还有,不能凭经验办事,它是心理咨询之大忌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关于性取向的案例。虽然从生理心理学中了解到,人的性取向和基因因素、非基因生物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却没有想过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及意识选择。在看这个案例之前,我一直不能理解同性恋者。虽然说不能歧视同性恋者,但有很多人因为对这种现象的不理解而对他(她)们歧视和偏见。

可是,大多数的我们有没有真正地了解过同性恋者的内心世界呢?通常男(女)同性恋或双性恋最初意识到他们的性取向与社会规范不同时感到恐惧、异常和孤独。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并不能选择是同性性取向还是异性性取向。在中国,法律上虽未明文禁止同性恋,但是我国法律都是以异性恋为立法前提的。因此,我国是不赞成同性恋的,同性恋受到的歧视和社会偏见还是不可避免的。

同性恋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它完全是个人的生活选择,就相当于你有权利选择你的舞伴或生意伙伴一样,这是一位在哈佛同性恋协会的女孩子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感受。在美国,很多人的性取向的选择只是一种时髦的追求他们只是想试一试。在作者对汤姆的案例分析中,发现,他涉入同性恋只是表面现象,而他与父亲的代沟冲突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才是其深层。这些,是最让我惊讶的。同性恋对某些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居然是为了崇尚自我和标新立异,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和反叛精神!我想,如果无性恋也能张显个性,想必也会在美国流行吧!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很多东西都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本以为自己已经对心理咨询有了一点了解,却没想到连皮毛都没有弄懂。作者也是一边为来询者咨询,一边在不断学习。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是未知的。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要尝试了解一个陌生的世界,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感觉读后感 篇2

过度理性就变得“机械”没有人情味,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理性地思考,我们可能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被人操纵,无法更好地思考解决现实问题。

感觉和理性思考并不需要被强制地敌对起来。

我们可以利用好两者为自己服务,感觉很多时候是对的,为我们更高效更轻松地处理问题。但是当我们需要处理重要的事情时,我们需要思考得更严谨一些,处理也才会更妥当一些。

感觉作为一种“信息源”,和其他感官的感受一样,可以被我们的思考利用起来,以做出合意的反应。

正如《思考的快与慢》中提到的,有时候我们需要快速反应,这时候我们需要依赖感觉,但是当我们需要慎重处理问题的时候,作文我们也要有能力去严谨地思考谨慎地行动。在我们发现我们的感觉(快反应)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有能力进行纠正,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些。

或者当我们发现有些思考可以更高效时,我可以刻意培养自己的思考模式让它逐步变成感觉(快速反应)。比如你现在本能地用筷子吃饭,再比如老司机本能地切换档位开车。这些复杂的技能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变成了一种下意识,一种感觉。

如果这时候你突然自信心爆棚,感觉这些技能很简单啊。这时候你可以尝试去教授其他人这些技能,重温一下掌握它的难度;或者简单点儿,把“如何教授”这些技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感觉读后感 篇3

2018-05-03冬日的阳光有气无力地穿过弥漫着雾气的林子……搓着手,呵着气的你一如既往在晨跑。

对于我,或许离得遥远,可又不得不承认我也是要长大的。

它细致地描绘了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冬天。

真实地勾勒出一条五味俱全的人生路。

它耐心地教导我们要勇于面对挫折,要坚持不懈地战胜冬天,才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人生路上,世态百千。

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当你的生活开始时,你和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同。

但当你长大**进入社会,你就不同与所有人。

各有各的人生路线,人生的历练也有所不同。

这条艰辛的路上充满了荆棘,当你没有勇气面对种种残酷的现实,便会任由命运的摆布,听从命运的安排成为命运的阶下囚,永远都无法触摸到那朵盛开在荆棘里的花……而当你勇于面对这些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考验,并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时,那命运就会掌握在你手中,你就会披荆斩棘,摘下那无比荣耀的胜利之花!现实中命运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

但倔强的人们从未放弃挣脱厄运的绳索,来获得人生的解放……一个年轻气盛的人因出言不逊而遭遇人生的挫折,生活中样样待遇都不能与人平等,于是他便盼望以他的长跑来获得人生的真正解放。

第一年,他跑了第15名。

他看见前10名的**挂在新闻橱窗里,于是便有了信心。

第二年,他跑了第4名,可是新闻橱窗里只挂了前3名的**,他有点怨自己。

第三年,他竞选第三名,但只有第一名。

第四年,他得了第一名,但橱窗里只有一场群众戏。

但他没有放弃。最后他继续比赛,他最后一次参加比赛是在38岁。结果,他赢得了第一名,打破了纪录。

有一位教练对他说:我要是十年前发现你就好了!他苦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只是找到一位好朋友平静地诉说了一遍,平静多么让人震撼的两个字啊,或许这就是一个从命运的逆境中走过来的人,呈现给生活的最美的姿容。

生活往往忽略了命运给予他们的一切,是那些被命运留在黑暗角落的人,他们只是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顽强地与无法承受的命运抗争。

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是一位与命运抗争的勇士。

海伦一岁半的时候,因为疾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这是普通人无法想象和忍受的痛苦。

然而海伦并没有向命运屈服。

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她战胜了病残,学会了说话,用手指倾听,掌握了五种不同的单词。

24岁时,她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在此之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盲人、聋人谋利益的事业中,还曾受到许多国家**、人民及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

一个残废的人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战胜生命的苦难,走出生命的寒冬,那么,我们,全世界的人,还有什么可以打败我们呢?此刻,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自己的堕落。

初一时个性张扬的我边玩边学,庆幸的是成绩还马马虎虎。

可如今到了初二,我离那些曾经势均力敌的对手越来越远,离最初的目标也越来越远,而那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又重重地打击着我的自信心,我像那高飞的鸟儿陡然落下,摔得粉身碎骨,思想和精神从此就这样沉沦下去……如今看来,我是多么的懦弱!还没开始战斗就开始退缩,躲在自我安慰的安全帽里苟且偷生……一切多么的可笑!是的,我失败过,也绝望过,但失望≠绝望,我要重新飞翔在逆风里,夺回那片久违了的湛蓝而自由的天空!

快快跑过冬天!这句话我终于理解了。

感觉读后感 篇4

初读只觉得作者略炫技并且觉得他有放大感受的嫌疑记忆对于一个人对自我认识的冲击真的有这么大吗?

在一天中断断续续地回味循着记忆这条主题想到了很多人和事再看回这个故事

故事的男主托尼在年过半百之时再次与曾经的初恋女友重逢在他的记忆中这个女孩对他若即若离不怎么上心他总是弄不懂她在想什么因此常常感到被轻视却又不由自主地被她的神秘吸引两人的关系结束于一次初夜托尼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女友的身体紧接着他就向女友提出分手分手后不久他收到了一封高中同窗好友的来信信中表明他已经同托尼的初恋女友开始交往出于友谊的考虑告知托尼托尼写了一封回信过去便就此将这件事抛诸脑后没想到一段时间后就收到了好友自杀的消息

再次见到初恋两人都已经两鬓斑白托尼本想从初恋那里探寻到当初好友自杀的原因没想到初恋却一如年少时那样要么欲说还休要么避而不谈在托尼不依不饶地追问下初恋只是寄给他一封他当年的回信重看当年自己写的信托尼大吃一惊连他自己都忘了处于年少的愤慨他是如何将好友与初恋一通恶毒地诅咒时过境迁已经学会平心静气的托尼愧疚不已

故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年少时光托尼和哥们儿们半是无忧无虑半是心事重重他们为自己读过的书自鸣得意又隐隐明白自己或许并未有真才实学他们暗暗崇拜他们共同的好友觉得他博学又稳重随着好友的自杀朋友们也渐行渐远去经历各自的人生

第二部分的托尼步入老年生活有惊无险儿孙承欢膝下妻子与他离婚但是两人多年来也一直保持着朋友关系直到他收到初恋母亲的遗嘱她将自杀好友的日记留给了托尼托尼去找初恋试图从她那里要来日记解开多年前好友自杀的谜题却屡屡遭到初恋的拒绝面对他的纠缠初恋只是不停地对他说“你还是不明白”

我不知道电影或小说里是否还有类似的形象我管它叫做“晚熟男孩”第二部分的托尼从年龄上来看似乎已经不能称其为“男孩”但时间将他塑造成一个成熟男人了吗?一发生事情他就不由自主去找前妻拿主意再见初恋他还会不由自主做些不上台面的想入非非而无论是前妻还是初恋她们无可奈何地将他的幼稚之举看在眼里这也是初恋答应了托尼的几次邀约却始终不吐露真相的原因吧少年时与初恋身体方面的擦边球使托尼常常感到被初恋捉摸不透似乎在耍弄自己却不知初恋早就试图与托尼探讨未来而托尼含糊其辞的态度表现出他不想费劲多想因此初恋早早知道不可能指望托尼能承担什么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与托尼出双入对并且带他去自己家与父母过周末还与他的父母见面如果真像托尼说的那样她只是在玩弄他她未免做的也太多了

托尼之所以隐隐会有被玩弄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初恋母亲的提醒这位母亲也是将之后故事串联起来的重要人物在一天早上初恋和父兄出门散步就只有托尼和初恋母亲在厨房初恋母亲说了一句很没头没尾的提醒提醒他不要被自己的女儿控制了

没有更多的解释似乎很意味深长在故事的结尾托尼终于知道了好友自杀的原因他和初恋的母亲私通并有了一个孩子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选择自杀因此当初厨房里的邀请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挑逗意味的邀约只是当时托尼当时太懵懂也根本没往这处想而更成熟的好友显然是打开了那封禁忌的请柬…

而此时的托尼才终于明白初恋究竟经历了什么母亲去世她照顾着母亲和自己自杀的前男友所生的孩子男孩选择了死亡一了百了而女孩留下来经历这苦痛的人生少年时期托尼以为好友的自杀是对人生的通透理解和对生命的崇高选择最后他才意识到直到最后他才明白这不过是一个不负责人的男孩对人生的逃避罢了一如当初对他自己他因为掌控不了与初恋的感情选择用分手来逃避对自己的无力感却还是选择在与初恋上床之后至少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了无牵挂……

书中描写到初恋与弟弟见面的一个场面托尼看到一向不苟言笑的她的脸上露出了短暂的笑容这个弟弟本是她苦痛生活的原罪她是否曾因他的存在而辗转哭泣已不得而知但至少现在能看到的是她并未迁怒而是照顾他的生活用温柔的方式承担起命运的给予在重新梳理的记忆中托尼也会想起初恋曾经对自己所做的种种因为那时太过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他完全无视了初恋依恋他的方式还总是责怪她对自己有所保留

在意识到这其中种种之后托尼恍然不已他的心里曾诅咒初恋和好友会有一个残章的孩子并且受其拖累不得善终谁知这年少气盛的抱怨却一语成箴虽然托尼明白最终的结局与他幼稚的诅咒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也明白了自己还有好友身体里的那个晚熟男孩最终还是给姑娘们带来了无可弥合的伤害某种意义上是他还是好友都是一样的

在这样的悔恨中托尼终于完成了他的成长这种被无奈和苦涩填充的完满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呢?

这是一个专属于男孩的故事在成长中同龄的女孩总是比男孩成熟一点点多愁善感振振有词的男孩们什么时间学会从自我中超脱出来去体谅他人的人生什么时候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

感觉读后感 篇5

读《爱的感觉》有感

《爱的感觉》这篇文章里有这样一些内容:

一天,老师上课要同学们带一种能够表达出爱的感觉的东西来课堂。第二天,同学们分别带来了:一只彩蝶。一只小鸟。一朵鲜花。老师面无表情的点头。而当他发现有一个小女孩什么也没带时,他走上前去去。小女孩低着头说:“我不摘花,是想让花香持续更久;我不捕彩蝶,是想让它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不捉小鸟,是为了让鸟妈妈不伤心!”老师给他记了满分。

读了这篇文章,我真被小女孩的爱心所感染,小女孩为了大自然,为了。植物的幸福生活而说出如此感人的一番话来,实在可贵。我边读边想:那个小女孩的同学,却为了完成作业,得到老师的表扬,就带来了小鸟。彩蝶。鲜花,他们不顾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那些同学不曾想过,摘下鲜花,采下野草,香味绝不会蔓延太久;他们捕住一只蝴蝶,也许蝴蝶不会再次飞翔;他们从笼中抓住一只小鸟时,他们也不明白,那时鸟妈妈有多么着急!

我从小女孩的语句中认识到:花只有在花园中才开得绚烂,蝴蝶自由自在地在花丛中飞舞才会无比美丽,小鸟只有在妈妈的怀抱里才会感到无比温馨。我回想起我乱摘花采草的情景,仿佛听到了花草们的热切的呼唤:“停止吧!”我还记得我在花丛中和小伙伴们一起用网子捕杀蝴蝶的情景,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我仍记得我爬上树捉小鸟的情形。忆往昔,我哭了,我的'心已内疚不已,那位小女孩心地如此善良,我自愧不如。

爱的感觉,其实,就是鸟巢中鸟儿的鸣叫;百花从中蝴蝶蜜蜂的飞舞;草坪上百花争奇斗艳;阳光下,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欢乐情形。

同学们,请记住: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世界只有和谐才能美好。当你想捕杀小,想摘下花草时,不要忘记这位小女孩的回答。

每当我无意中翻开这篇文章,小女孩的话语清晰的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心久久难以平静……,专业的站

感觉读后感 篇6

有人说,幸福不是得到我们所没有的,而是知道和欣赏我们所拥有的;这是你的内心感受,不是别人的评论,不是比较。

读了《幸福密码》这本书,也从书中不胜枚举的《圣经》、《诗篇》的故事和作者身边发生的故事中读懂了生命的幸福不是取决于获得某件东西,而是顺应直觉指引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它不是一种完美和永恒,而是心灵和生活万物的一种感应和共鸣,是一种生命和过程的美丽,是一种内心对生活的感觉和领悟。这种感觉,你觉得,就是拥有,珍惜拥有,就是幸福。

翻开记忆的篇章,小时候在亲人呵护、温暖的怀抱里露出欢快的笑容;每次与小伙伴在田野、树林、河流中玩耍的身影;考完试拿着学生手册回到家后父亲那张朴实的笑脸;考上大学第一次离开故乡母亲车后依依不舍的目光;离开故乡后父母**中嘘寒问暖的叨叙;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第一次谈恋爱苹果般的羞涩;毕业工作后领自己第一份工资时的激动;与心爱的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的美好时光;宝宝出生初为人父的无比喜悦。我生命中的这些时刻让我感到无比幸福。

夏季凉爽的绿豆冰和美味的西瓜;蛋糕卡片上有动人的问候和精美的蛋糕;八月中秋节的问候和精美的礼品盒;洋洋新春的过年礼包和丰富的年夜饭等等,这些也许不能让我们感动,事后也很可能很快在生活中淡忘,但我相信在当时的片刻我们心都受到了感触,这感触就是幸福,也应该是我们银海人共同的幸福。

花在含苞怒放的时刻,蛹在破茧化蝶的瞬间,执手相看的泪眼,与子偕老的誓言…那每个快乐的时光都是幸福的。如果你仍在寻找自己的幸福,最好放慢脚步,放低心态。你寻找的幸福也许就在路边的风景里。

感觉读后感 篇7

偶然翻开一本书,一个题目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长大的路上,她牵着我的手》她?哪个她?带着疑惑与好奇,我看了下去。

小时候,“我”很喜欢握着母亲的手,“当她有力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时,幸福的感觉淹没了我”,于是,“我”总是找理由让母亲牵“我”的手。

渐渐长大了,慢慢忘记与母亲牵手时的感觉,在村头的小桥上,“我”拉着母亲的手,“妈,牵着女儿的手吧,走过风雨,走过四季。”

静静地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朴素的语言,真切的感情,一次小小的牵手间,流露出那真挚的母女之情,感人至深。儿时,母亲那双白皙柔软的手,随着我们的长大,时间的推移,变得黝黑粗糙,结满老茧。我们的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呀!

文章只是用了“牵手”这件小事,赞美了伟大的母爱,呼吁天下儿女们去爱,去珍惜自己的母亲。小石桥边,垂柳依依,芳草萋萋,一个纤纤少女,牵着母亲那双饱经风霜的手,“让我陪您走过风雨,走过四季吧。”多么美的画面呀,在那一刹那,我心灵受到了萌醒,可想而知,在那一瞬间,操劳了半辈子的母亲,一定绽开了最美的笑容……

没有人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诠释”“母爱”这个看似平常而又包罗万象的词,是母亲在儿女病床前的贴心照护?是母亲对儿女成长的殷切期望?还是母亲对儿女的嘱咐叮咛?或者是母亲对儿女的朝思暮想?我们都无法评述。因为,母爱太伟大了,却又太细致了。母爱伟大的感动天地,地震中的母亲,用双手撑起一片废墟,整整撑了三天三夜;母爱又细致在生活的每个细节,错误时的一句警示,出门前的一句叮咛。

还记得一个炎热的夏夜,窗外蝉叫得让人心烦,没有一丝风,躲在空调房酣睡的我,一觉醒来,听见“沙沙”的翻纸声从客厅传来。谁?!我蹑手蹑脚地下了床,轻轻地走到门前,微微打开门,灯会亮着呢,夜已深了,谁在客厅呢?透过门缝,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是妈妈,她在整理试卷,我蓦然记起了,吃晚饭时,我有意无意中说了句:“试卷多了,好难整理哦。”我这随口一说,妈妈却记住了。

天气很热,客厅里没有空调,妈妈的额角已溢出细细的汗珠,只见她小心翼翼地将抚平叠齐,用订书机订好,再依次放入文件夹中。望着妈妈忙碌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

回想起以前对母亲的种种,心里卷起一阵深深的愧疚,当母亲嘱咐我时,我却总以为唠叨,很不耐烦,事后吃了亏,才想起母亲反复叮嘱的,都是她人生积累的经验,试问,除了母亲,还有谁会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你呢?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母亲对我们的爱有多深,似乎所有的母亲都只想着怎样做对儿女最好,却从来没想过自己能得到什么,母亲们是多么爱我们呀,不知道,我现在才觉悟算不算太晚。

还有一个月就是妈妈的生日了,在这里,先预祝妈妈生日快乐,也对我的同龄伙伴们说:“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爱我们的妈妈吧。

母亲的爱,无私的爱,默默的爱,永恒的爱。妈妈,我爱你。

这是我的一篇竞赛作文,老师叫打印出来,本来我不喜欢在这发这样的文的,可是既然打印了,就发下.PS:老师不要误会哦~~

感觉读后感 篇8

《感觉不会再爱了》这本书,起初看标题我还以为是作者厌恶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告诉读者一个没有真爱的时代已来临。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文字跌宕起伏的清晰表达,却不同与我的想象!

故事的主人公米跃在一次事故中遇见了欧阳权宇。米悦是个美丽心细且温柔体贴的女孩,在她的眼里她觉得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然而再纯真的理想终归会被现实慢慢磨去棱角,她进了一个本不该进的乱世家庭,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男人。在整本书中,我最同情美悦,因为她天真善良。

黎氏家族的血债让身为长女的黎一洁痛不欲生,为父报仇的决心从不动摇,甚至致自己的生命而不顾,实施了一个惊天的大阴谋。黎一洁良心发现,内心挣扎,随着时间情感的慢慢深入,她发现,欧阳家其实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薄情寡义,她想退缩,但一只脚已经进了门里,回不去了&&

黎一杰终于付出了代价。我认为**太高了。没有了青春,家庭就毁了。何苦呢?

在这本书中,有家庭之间的伦理关系,商业环境的变化,有时是小三的结束,以及恋人之间的互动。我写的很有悬念,也有一个透视当今男女情感生活的视角。对于80后、90后和70后来说,值得多看看。

在这个世上,从古至今,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有人类生存的地方,从来都是邪不压正,只要你够勇敢坚强,够执着,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清清白白,即使感觉不会再爱了,真爱也会降临。

感觉读后感 篇9

余青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我近十年的努力总是想兵器‘出身论’的束缚,通过不断致力于拆除这些壁垒,打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使日趋专门化的知识界域‘模糊化’”,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在大学及其以前都是学习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大致是对历史的一个整体的认识,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只是了解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大的脉络以及其发展的历程,而对于其细节的各个方面却都是一知半解的,但是我们中国又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所以这种教学对于考试来说还是大有益处的。大学四年也是学习历史,总体上还是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大的脉络,但是偶尔也会开设相关课程了解其中的一个方面。把历史知识细化,如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史,西方政治制度史及西方史学史等等,但是习惯于学习整体史的我们总是把这种专门史当成一种附加课程来学习,所以在研究生以前还是习惯于中国通史及世界通史。

但是在研究生复试完成后,老师对我们说要看书,而这个书不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课本,是看些历史著作,因为研究生的培养与大学上课不一样,研究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导师,而每个导师的研究方向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把我们眼中的历史的整体感给破坏了,不再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而是分为社会史、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等各个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方向的选择,我们进行深挖洞,更进一步加强对各个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做到“术业有专攻”。但是我也仔细看了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虽然我们会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但是我们三年的学习任务是每个方向都会涉及到,我想这也是学院不想把各个研究方向完全割裂开来的结果吧,这也与杨念群先生的主张不谋而合吧。

但是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在大学时我们从整体上学习历史,能对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但是,在整体下的历史让我们忽视了专门史的一些特性,不能从历史的各个方面更深的了解历史。研究生的我们面对的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深挖洞工作,一方面是把自己的精力全投入到一个方向更有助于学科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把历史分成若干小部分更进一步的了解历史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研究历史而不知仅仅的学习历史,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不管是整体上学习历史,还是把历史分成各个部分,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各个方面是为了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的发展,他们都属于历史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并不能主观的把历史的各个方面分割开来,而应该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不同的研究方向,做到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感觉读后感 篇10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文章试图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来说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实际上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文化交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成为必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加深对翻译本质及其目的的认识有助于摆正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

许多语言学家在谈到语言时都不可避免的论及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语言与文化总是难解难分?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是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同步出现的,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主要条件”;语言使人类表达内心思想,进行日常交际,组织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成为现实。所以,有了语言,就有了社会,同时也就有了文化的记载和传播。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借助于语言承传,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镜像折射。

提到“翻译”二字,人们首先会想到“译即易,谓易换言语使相解也”,即两种不同语言(通常被翻译的语言称为源语言或译出语,而翻译之后的语言称为目标语言或译入语)之间词汇与词汇或句子与句子相互对应的一种转换,尽管有时可能会出现词序或句序(涉及语篇层面,这里主要讨论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上的翻译)的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符合一一对应的原则的。比如:

例1:I am reading a novel.

我正在看一本小说。

来看几个词汇方面的例子:

电影The First Blood被译为“第一滴血”。事实上,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据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

短语a bridal 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

由此看出,涉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译并不符合上述定义,该定义并不全面。针对这一点,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结合文化背景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对“翻译”的理解,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福柯和罗兰・巴特曾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德里达就指出,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他们认为,翻译实质上是原作文本的再生,是在传达原作内容基础上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人们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差异和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的媒介。

就目前而言,郭建中教授说“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已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因此,与其说翻译是对不同语言的易换,不如说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但不单纯是围绕语言符号本身,而是主要围绕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即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传递与影响。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如思维模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作为思想文化交流手段之一的翻译,在易换语言,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过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造成翻译中思想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维模式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的使用不当。

思维方式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综合。它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与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以中国与讲英语国家为例来具体看看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有机整体性,比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同时中国传统思维由于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维,常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性思维。西方国家与中国恰恰相反,他们一开始就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产品,比如中国的各种书法书写体、绘画等,它们本身所蕴含的精髓就已经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更不用说翻译成另一种从未触及过它们的语言了。

“萨莫瓦曾援引过这样的例子:树枝因积雪过多而折断,美国人认为其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东方人则认为是‘The limb was strong’。西方人认为树枝缺乏支撑积雪重量的刚性;而东方人认为树枝太强,不易弯曲,缺乏柔性,致使雪越积越多,最终树枝被折断,这便是所说的以柔克刚。这一强一弱的观念转换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陷阱”。

翻译中的语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方面;译者如果对上述某一或某几方面缺乏认识和精通,翻译中都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进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比如,英语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爱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其它语言有不同的说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别译成“用我的肝脏爱你”,“用我的胃爱你”,就会让译文读者不知所云,最终影响交际效果。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影响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语言、文化、翻译三位一体,因此翻

译中不可避免地处处渗透着文化的影子。而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译者忽视。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翻译必然受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制约。如果译者在进行作品的译介时不能妥当地处理其中所蕴含地文化内容,协调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势必会造成翻译中“文化真空”现象,从而既影响翻译作品的文学效果,又影响译作传递文化的功效。

翻译手段使用不当和“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在对待如何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一般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与‘归化’。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这两种原则和方法”。在翻译中如果对“异化”、“归化”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文化信息流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我国的四字成语典故“东施效颦”的翻译,简单采用“异化”手段而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未译出,还会让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简单采用“归化”手段而译成“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源语所表达的意义是被传递出来了,但源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却被遗失了。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3).

感觉读后感 篇11

读书的感觉真好!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谈》中提出,善读书者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

我们细细在内心深处检视:我们日渐黯淡的目光是否有过灵光一闪的炫人的体验吗?一个个或古拙或沉朴或稳重或散荡不羁的文词能否在你日渐荒芜的心田中找到自己的穴位?

艰辛或苦难的日子是否有了被字字行行中饱含丰富的情感的汁液浸润后的宁静与纯净?在文化之域中漫漫苦旅的余秋雨先生满怀凝重地写下这样一句妙语:书籍是精神的巢穴,是生命的禅床!

在这里,我们孵育着一个如此温馨的心灵家园;在这里,我们诚挚地供奉着真善美的圣像;也是在这里,我们痴痴的追寻、搜集属于自己的点线画,然后如艺术家一样倾尽身心精血为自己创作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如造神般,小心翼翼而又诚心恳恳地雕塑着一个真实的自我。每当我们翻开一本书,我们的生活就从一个驿站开始到另一个驿站——灵魂的长跑,道德的长跑,思想的长跑。语言文字是心灵的气息为时间的相册所珍藏的画面,在这些融融浓浓的馥郁芳香中,善感的人总是毫无抵挡地把整个心灵世界敞开来迎纳如此迷人的喜悦。

如朱夫子所谓的“吾心湛然,天理璨然”。书籍被自己的灵魂所接受,变成自己的精神宝藏,具有内在的光明,以及天人合一的神圣喜悦!南宋的读书人张载说得撼人心魄、透人心腑:

(读书做学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此神圣,如此沉重,如此遥远,也许我们瘦弱的肩膀无法承受。但,将读书视为生命的禅修和心灵之妆很多时候成了众多读书人的毕生追求。

饮髓知味,品茗得趣,观书留韵。

明人李贽谈其读书感悟道,世界何窄,方册何宽,束书不观,吾何以欢?阅读的意蕴首先在于悦读!的确,阅读必须首先获得心灵和思想的愉悦。

肖川教授在《读书之乐》中恋情依依地称,“读书人一旦读出悠然、超然、淡然的好心致,还怕品不出书魂、书香、书韵?”品出书的芳香便在于“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荡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

如果你的心还能随着书扉翻动与文中的文词共歌同哭、同悲共喜,那么,你在恋恋不舍地掩卷小憩时,感叹就会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读书的感觉真好!《红楼梦》中有一诗句云: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实,读书读到心动处、情深处、思浓处,恰恰成了,都云读者痴,谁解其中味!

也许,朝夕相伴耳斯磨的书才最领悟读书人的心情与滋味!“倘若能够经常感谢一本书,想念一本书,是一件多么让人幸福荡漾的事情。”与书的隔膜与书的绝缘,让许多人心灵生着厚厚的尘与茧。

读书能使人出尘,读书能使人心碎成蝶

阅读达到了自唱自笑、无拘无束的境界。常常在黄昏的阳光下合上书名,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涌动着声音:读书的感觉真好!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04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