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民风民俗作文 >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

趣祝福作文(编辑 星际迷航)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份关于“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的详尽文献资料,作文是我们认识自己探究世界和实现梦想的重要路径,写作能够启迪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更深层次理解。因此在写作文时要条理清晰,写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1)

大年初一就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一天。我不仅可以穿漂亮的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和新年礼物呢!

一大早,我就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吵醒了。我一睁开眼,就往枕头下面摸,哇!我摸到了两个红包。原来就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我打开一看,啊,里面有这么多压岁钱呀!我高兴极了,大声喊道:“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永远幸福;爷爷奶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全家人都高兴地笑了。

吃完早饭,我就和爸爸一起去他的朋友家拜年了。我们来到了大伯伯大妈妈家,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大伯伯在一旁和爸爸说话,而我就和大妈妈在一起看看电视,嗑嗑瓜子,好不快活。忽然,大妈妈起身走进书房里去了,我正感到纳闷。不一会儿,大妈妈出来了,原来大妈妈是去拿送给我的新年礼物和压岁钱了呢!我打开礼物一看,原来就是一只正在跳舞的芭比娃娃。她长着一头柔美的秀发,身穿一件洁白的粉色纱裙,真的是漂亮极了!我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大妈妈。”……

离开了大伯伯大妈妈家,我又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婆家拜年了。当然我又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喽!

有了这么多的压岁钱,今年我又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元宵灯会义卖”活动,我要用自己收到的压岁钱为学校里生病的同学献上一份爱心。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2)

苗族是怎样的?他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3)

鲜族风情: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歌舞、服装、民风、民俗都极有特色,是我国56个民族大花园中一朵鲜艳亮丽的奇葩。

鲜族人爱整齐,身上的衣着和屋里的用具,老是收拾得真正干干净净,整整洁齐的。鲜族人喜欢睡火炕,炕面上铺着油漆过的厚纸板,进屋就脱鞋,然后不论是主人和客人,都在炕上盘腿而坐。喝茶和吃饭时,都在炕上摆放着一张小饭桌子,茶饭都摆在小桌子上。鲜族人极讲究礼貌,待人友善,民风淳朴,极好客。

鲜族人无论男女老少,一律都穿白衣,故有“白衣民族”之称。男人的裤子裆大腿肥,便于盘腿打坐;上衣斜襟无钮扣,用一条长布袋束腰,在外衣上面喜欢套一件带钮扣的深色坎肩。妇女的上衣短小,下面的裙子宽而又长。上年纪的女人基本上是白衣素裙,年青姑娘则是五颜六色,鲜艳靓丽的裙袄。鲜族人有自己独特的造形的鞋,鞋的样子很像一只划子,鞋尖上翘,穿脱都利便。妇女承担着家中繁重的劳动,家里和地里的活女人都能干。她们都习惯用头部顶水和其他物件,而不是用肩挑和挑手提。

朝鲜族几乎人人都能歌善舞。人们说“长袖善舞”,鲜族人喜穿长裙长袖衣服,舞起来天然是好看的了。连老大爷、老大娘几步简朴动作的跳舞,也非常柔美动人。女人常常出来表演的,有长鼓舞、红绸舞;男人常常表演的是帽子上的大长穗舞。洋琴和木琴、手风琴,是伴舞的主要乐器。朝鲜的民歌柔美悦耳,像《桔梗谣》、《春耕谣》等,则是让人百听不厌的。

朝鲜族的民族体育,更有其悠远的历史传统,在民间极其普及,其中,跳板、摔跤、荡秋千是他们的长项。男子比较喜爱的是摔跤,主要是民族式的角力,不许用拳头和脚伤着对方,也不用背部着地计较输赢,只要将对方摔倒即算是结局。女人则喜欢跳翘翘板和荡秋千。每逢端午节和中秋节,年青的女子都要穿得漂漂亮亮,成群结伴地做跳板和荡秋千游戏。荡秋千最是她们的拿手戏,她们能像燕子般地凌空飘动,并在秋千板上做出各种舞姿动作,坐在周围围观的男女老少,一边为她们喝采,有的也在一边喝酒唱歌为之助兴。

拔河是鲜族一项古老的比赛项目,每次比赛规模都很大,常常是村与村、队与队之间在节日里举行,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四周参观的人更多。由于鲜族人是以种水稻见长的民族,因拔河的绳索都是用稻草搓成的,直径可达2米多粗。赛完之后,得胜者将绳索抬回村去,然后全村的人摆酒席庆贺。抬回去的赛绳被以为是吉利之物,人们多用它纺织些器物使用,以作将来办事吉祥的预兆。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4)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最多。少数聚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满族在政治、文化、科学领域里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满族信奉萨满族,以后还信奉佛教。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40年代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黑龙江的少数老人会说满话。

满族的禁忌:满族最突出的忌读是不准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穿带狗皮袖头的衣服;在满族人家里做客,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赶狗,更不能说狗的坏话,否则主人会认为你是当面侮辱他,会不客气地下逐客令。还忌讳打喜鹊和乌鸦。以西为上,特别忌讳一般人尤其是青年人坐西炕,更忌讳妇女在西炕上生孩子。忌在索罗杆(神杆)上拴牲口。祭祖时大门口挂放的谷草是为祖先的马匹准备的,忌孕妇、寡妇和戴狗皮帽子的人接触。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5)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至,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节正值上海世博会举办,又逢高考结束、南非世界杯开赛。所以可以说,今年的端午节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农历蒲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蒲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蒲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动静后,悲愤交加,痛澈心脾,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庶民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妈妈说:“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跟着屈原影响的不中断增大,始于年龄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存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的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长大了念书才知道,包粽子的习俗和我国历史上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呢?据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群众为了不让水里的鱼咬着诗人的身体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里。这样鱼儿有的吃就不会伤害到诗人了。于是,为了保护并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后来有了更为热闹的“赛龙舟”。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6)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的传统习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今天,就让我带着你走进我的家乡,领略一下那历史悠久而传统的习俗——捣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户户过春节时必吃的食品。捣年糕固然看起来简朴,可是真正做起来却是费时费力。

村里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从米缸里掏出来,浸泡在水里,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彻底湿透以后,再把米捞起来过滤掉水分,晾一晾,然后才把这些米送到磨坊里磨成米粉。接着把磨好的米粉倒进一个特制的桶里,放到锅里蒸,待到厨房里的蒸气弥漫着米香时,米粉已经被蒸熟了。鼎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进木槽里,用木杵用力地捣,使木槽里的米粉变成膏状,再用力,使那些膏状物从一个方形的小口里挤出来,钻出长条,像是一条巨大的蚕从蛹里爬了出来。边上的妇女手里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来,期间还要给它不中断地翻身,等年糕完全变硬之后,就可以装入袋子里保留起来了。

家乡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刚成型时,还冒着热气,黏黏的,撒上一些红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变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欢的吃法。也有人喜欢吃咸的,放入榨菜丝包起来,这样吃甜丝丝,咸滋滋。

捣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糊口艺术。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7)

宽大而结实的龙头上有着巨大的龙眼,金黄的鳞片蔓延至全身,十几个彪形壮汉头扎彩布,身着绸缎彩衣,脚下嗖嗖生风,好不威风。儿时的我见此,挥舞着瘦弱的双手总想去耍几下过过瘾。舅舅却笑着打趣满脸期待的我说,龙灯又长又重,举竿来回奔走,你这瘦小姑娘家怎能撑得住!

我便索性不理他,专心致志看龙灯。中华民族将龙作为民族神圣的标记和符号,并一口咬定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农民对龙更是有一种隐晦的特殊感情,便以舞龙灯来诚心祈祷掌管雨水的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季丰收。

龙灯中有黄龙、赤龙、青龙,用稻草扎的是草龙、竹子扎的是篾龙、布缝的是布龙,还有用长木板凳接起来的板凳龙。龙的身长不等,平年12节,闰年13节,每节节距约为五尺。

大人在一旁拉家常,我坐在高高的红塑料凳上,甩着自由垂下的双腿,磕着瓜子吃着柑橘,兴致勃勃的紧盯大龙灯,看到精彩的地方还要跳下椅子跟着鼓点比划一番,口里呼呼地出着气,大冬天的跟着舞龙大汉一起擦着汗。

龙的前端有一人持竿顶一巨球引导,巨球四处乱跳,龙头却要去扑球,引得龙身游走飞动。龙头起起落落,在舞龙者有力的口号声中,在他们碎步跑着的脚上,一会儿龙头高耸得像要冲出云霄,一会儿却紧贴地面蜿蜒前行,龙身上下起伏盘旋,使人陶醉其中,挪不开眼。

我想参加舞龙的另一个原因就在这了,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叫龙换酒。

两千多年的龙灯史,演绎着世世代代龙的传人积累的丰富耍龙灯技巧,可现在却很少能见着了,上次见还是在三年前,手工做的龙灯就更不用说,商店里都有得买,而且更精致美观,又有谁愿意自己做呢?

现在不知有多少传统被人们遗忘,逐渐灰飞烟灭,而我们能做的,却也只是无奈地看着它们消散,做做垂死挣扎罢了。

关于民风民俗作文(篇8)

民风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集中体现。它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信仰体系、礼仪习惯以及各种庆祝活动等等。民风民俗是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名片,也是连接着人们情感的纽带。在我国的广袤土地上,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下面我就以我亲近的家乡为例,介绍一下家乡的民风民俗。

我家乡位于中国的中部,这里是一个内陆城市。在我家乡,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传统价值观念,这种风俗贯穿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当逢年过节,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比如,春节是我家乡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整理家园,贴春联,挂红灯笼,这些都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能够平安、富裕。除了这些传统的庆祝方式,我们还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比如说烧香贴对联,这是一种用来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安康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家乡的人们非常注重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尊敬和爱护长辈是我们的优秀传统美德,这种思想观念从家庭教育一直延续到整个社会,形成了浓厚的孝道文化。家乡的人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参加庆典,都会非常注重长辈的意见和意愿,以示对他们的敬重和关心。这种习俗使得我们家乡的人际关系非常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更加牢固。

我家乡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我们家乡的瑞雪节,人们会在这天召开一场盛大的庙会。这个庙会吸引了数千名游客前来观看,他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民间表演,例如龙狮舞、杂技表演等。这个庙会不仅丰富了家乡的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外地游客,为家乡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家乡的民风民俗,代代相传,承载着历史文化的精髓,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参与庆祝活动、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方式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遗产,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家乡的传统价值观念。只有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强大和自信。

民风民俗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独特,也让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故土。通过传承和发扬家乡的民风民俗,我们能够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繁荣、充实,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积蓄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一起保护和传承我们独特的民风民俗吧!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0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