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范文大全# #高中地理教案#】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老师在上课时会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编辑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高中地理教案”,想要体验独特口感吗请品味本文!

高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地球为人类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知道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剧增、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环境忧患意识。

3、了解并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探究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

感受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

教学难点:

探究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吗?那我来告诉大家。这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联合国人口基金统计这一天是世界人口达到70亿。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个日子郑重其事地提出来呢?就是它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300年前英国一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口过多会导致饥荒,争夺资源的战争,近年来,粮食,能源短缺、全球变暖,生物灭绝,等等关键词冲刺着我们整个世界,科学家们认为地球最多能够养活80亿至110亿人,而且估计2050年世界人口将在90亿左右,地球实际上已经面临超载的居高面积了。地球将面临哪些问题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深入了解,去探讨我们这个超载的地球(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资源的现状

1、边板书边把学习目标具体化:

2、大家一起读读李松涛写的《拒绝末日》这首诗。边读边思考问题:这首诗说出了地球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有什么感想?

:地球给我们人类了生存的空间,大自然的各种资源满足了人类发展的需要,人类却误认为地球是个聚宝盆,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那么同学们,地球上的资源真的是这样吗?接下来我们一起一下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三、了解资源的现状。

1、师:请同学们拿出手头上搜集到的有关水资源的资料,上来介绍水资源的状态

生:学生介绍水资源的资料。

2、出示黄河断流敲响的警钟图片给学生看。

通过我们对水资源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水资源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请说说缺水或停水给生活带来了哪些不方便?

(如:洗澡、洗衣服、洗菜等不方便,没水喝……)

师:其实我们都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在我们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生活可以说一时一刻都离不开水,而且联合国规划署预计xx后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将生活在淡水稀缺或干涸的环境里,如果这天真的来临,我们不敢想象生活会是怎样,水资源是如此,那么其它资源又是怎样呢?

生:学生介绍森林资源的资料。

3、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87页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小资料,然后说说你读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想或者有什么话要说?

师:(出示我国人均资源的短缺图片)人们现在大量地砍伐树木,导致我们的森林资源越来越缺少,水资源也越来越稀缺。其实我们都知道,像矿物资源,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像水资源,森林资源,大气资源,这类原本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在人类的过度利用下,这些原本可以再生的变成不可再生的,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地球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的自然资源会一天一天地减少,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那么人们对这些自然资源没有节制地利用,开采,索取会导致我们的生态环境被破坏,而且会越来越差,那么我们的环境到底有多糟糕呢?

四、资源短缺,环境恶化。(15分钟)

1、看看88页这幅图画,请三位同学来把画面中人物的对话读出来

2、通过这些小朋友的对话,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样的一个话题(投影出示):田里的青蛙少了,生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资源短缺,环境恶化除此之外还反映在哪些方面?

生:①(生代表小组成员介绍世界上已经灭绝的动植物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的情况)

②(面对动植物的濒临灭绝,我们小组的同学认为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1、从自己做起爱护动植物,不吃珍贵的野生动植物。

2、做好宣传工作,倡导整个社会都爱护动植物。

3、同破坏行为作斗争。)

③大家看看90页这些图片,生指图片说。这些都是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事实

④说到温室效应,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烧煤炭、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排放的废气等行为都会加大温室效应。同时我还查找到这些持续高温的报道

⑤所以说高温给我们带来的危害确实不少,(生出示资料读)

⑥面对温室效应,我们小组提出这样的建议:

1、多植树造林,因绿色植物通过对水分的吸收和蒸腾,消耗大量热量,产生降温效应。

2、减少人为热排放量控制大气污染,减低城市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3、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鼓励使用太阳能,开发替代能源

师:①资源的短缺,环境恶化导致地球所面临的危机(出示地球面临的危机资料)

②人口增长过快也给地球带来很多灾难。(出示人口增长过快也给地球带来灾难资料)

五、保护环境,你我有责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保护环境,你我有责,那么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师:地球——全世界全人类只有一个,她养育了我们,但她的资源和能源是有限的。为了报答“母亲”,为了我们自己今后的幸福生活,也为了我们子子孙孙的幸福。我们必须要爱护地球,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

板书设计: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高中地理教案 篇2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

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2页中两幅地理景观图,引出区位的含义,并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两幅地理景观图进行比较,层层设问,最后讨论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活动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业”

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发展变化”,“海南岛大规模蔬菜栽培”等案例来说明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通过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温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通过案例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三明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

五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4、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教案 篇3

济源二中宋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①热力环流;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

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一、热力环流: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为例来具体了解一下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同时也验证一下以上几个知识点是否正确。这部分也是我们本课的一个重点。

1、点击“热力环流”热区进入第一部分教学内容。(生齐读)热力环流的定义。在研究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有个对比的模子。显示假如地表均一,受热一致情况下A、B、C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随高度的变化均一致,等压面平直。(生观察、师点拨得出结论)

(1)显示示假如地表性质均一,当A地受热,B、C两地冷却情况下空气将会放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就是说会怎样运动?三地的空气密度和等压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观察思考,师点拨得出结论):A地受热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受热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流向气压低的B、C两地。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这就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于是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2)显示热力环流全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清热力环流中各个环节的产生顺序、因果关系。)

①由图中演示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热力环流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形成,那么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②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又是怎样引起的呢?(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也就是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空气的垂直运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地面冷热不均)。所以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在正个过程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节的第二个重点,也是热力环流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根据受力不同,风的状态也不一样,在这里我们主要研究风的方向。

1、风的原始状态: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生齐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师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师引导)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在水平方向上产生了气压差异,也就是有气压梯度的存在。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一个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它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流向低压。那么请大家思考:只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是怎么样的?(与水平气压梯度力重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高空中的风:受两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师引导)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会发生偏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受到了一个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里的作用,也就是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二力合作的结果。(师边演示动画边点拨):二力作用,当二力达到平衡的时候风向稳定,由图上可知: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和等压线平行,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做了90度的偏转。由于地转偏向力在南半球向左,北半球向右,所以作用力的结果在风的方向上也有明显的体现。(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伸开和四指成直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3、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师引导)

摩擦力在高空是可以忽略的,近地面的摩擦力主要是由于大气和大气之间以及大气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它的方向和风向相反。(师演示动画)

由图上可知:三力作用的是:风向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成一夹角,和等压线也成一夹角,也就是说,风向已经是在原始风向的基础上受到其它二力作用,做了小幅度的偏转。地转偏向力在南北半球的不同,在近地面的风向上也有体现。(记忆方法点拨):伸出自己的双手,南左北右(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

手心朝向自己,四指指向低压,大拇指微张和四指成锐角关系,四指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拇指指向就是风向(记忆方法应用练习)

随堂练习作针对性点评。

课后小结:展示本节内容,进一步强调重点难点。

(留课后思考题,为下节准备)等压线呈同心圆状时,风向是什么样子的?

高中地理教案 篇4

板图运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活跃思维,开发智力,锻 炼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加深课堂印象,强化记忆效果等诸方面起到显著作用。要充分发挥板图的多种教育功 能,教师必须在课前围绕教材,精心设计,合理剪裁,从而使板图真正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形象语言,成为达 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下面谈谈高中地理教学板图设计的几种策略:

    一、着眼创意

    创意设计是一种独创、新颖的艺术构思、现代广告、MTV 和服装设计都非常重视。在我们的地理教学中, 板图设计也无疑需要追求创意,提高品质。它首先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动机,保持敏锐的观察力 和想象力,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摆脱教材的束缚,解放自己的创造力,使板图的设计新颖、独特,富 有吸引力。例如教材第十一章“人类与环境”,概念多、知识零碎、内容抽象,学生学习时缺乏系统性。我们 以巧妙的构思,创造性的联想设计了一幅“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板图,把整章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从而 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图中①表示自然原因;②表示人为原因;③表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④ 表示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其次,创意设计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能力,也就是说板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 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因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一种好的形式表现,好的形式 本身就是一种美,它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趣,从而实现愉快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提 倡创意设计,强调创造性和艺术性,并不是否定教材,离开教材,随心所欲,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恰恰相反 ,我们要的创意,应当是紧扣教材,围绕目标,为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服务,为教得生动,学得主动服务,我 们设计板图,可以从课本中没有的,以文化图,也可以从课本中的插图而来,以图变图。

    附图{图}

    二、注重设疑

    在板图创作中,设置问题这是我们平时较少考虑的,但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 、原理和分布规律,更主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板图时开动脑筋,寓疑于图,在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以图启智。板图设疑首先要 掌握启发性原则,也就是说在板图创作中设置问题,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设置的问题,通 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过思考、分析、比较、综合和判断得到解决,而不能远离学 生已有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盲目置疑,故弄深奥,使学生迷惑不解,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例如在分析 教材第一章中的'四季成因时,我们运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图表,层层设问,循循诱导,分析和归纳出 四季变化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见下页“四季成因图”)。板图设疑,其次要掌握针对性原则,就 是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意识地在图中寓疑,为课堂质疑设下伏笔。如在讲能源 和自然资源的关系时,我们针对学生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弱点,一边对概念进行剖析比较,一边画板图进行 图解和例证,这图中寓藏了几个问题:①哪些是自然资源而不是能源?②哪些是能源而不是自然资源?③阴影 部分表示什么?④此图表明两者什么样的关系?(见“自然资源和能源关系图”)

    附图{图}

    四季成因图

    附图{图}

    自然资源与能源关系图

    三、讲究直观

    在板图创作中,应掌握教学的直观性原则,使地图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促使具体感知与抽象相结合,为 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条件,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直 观板图的创作设计主要有四种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用板图形象地表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如电子工业布局除了取 决条件知识和技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交通条件,教师通过画板图,学生就能在空间分布上进一步理解掌握。

    2.化静态为动态。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往往是静态的,学生看不到摸不着,感性较差,教师通过用箭头边讲 边绘就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变化趋向等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如世界主要工业布局趋向等。

    附图{图}

    电子工业布局图

    附图{图}

    工业布局趋向图

    3.化难为易。教材中有些原理、分布规律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弄懂,他们的时空意识较薄弱,掌握这些知识 要花很大精力和时间,板图直观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附图{图}

    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图

    附图{图}

    地壳物质组成图

    4.化繁为简。教材中很多知识的阐述用了大量篇幅,繁琐而零碎,学生学习时无从着手,通过联系图表等 板图就能使这些知识既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又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地壳物质的组成等。

高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 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学生较易获得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所标注的深度,梢钥闯龊Q蟮纳钋常淮拥壬钕叩氖杳茏纯觯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教材又通过"做一做",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等高线的图形特征了解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几种地形有关的特征如下:

隆起而高于四周的高地称为山地,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顶的等高线是一个小环圈。小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高。凹地是指比四周低,大范围低地成为盆地。地形图上表示盆地的等高线是一个环圈。环圈的等高线高程比周围其他等高线的数值低。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一组由山顶向低处凸出的等高线图形。各等高线凸出部分顶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山谷是指两个山脊间的低凹部分是山体的集水部分,山谷的最低点的连线称为集水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谷的是一组沿集水线方向朝高处凸出的等高线。鞍部指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低下部分,形如马鞍。

教材介绍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特别强调了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图上的颜色是按海拔高低加以区分的,根据图上的颜色可以判断某个地区的地势高低起伏状况,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附有高度表。用"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作为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这部分较难理解,教材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详细表达了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清楚直观,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又用了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就象用刀切开蛋糕,可以从切面看出蛋糕的厚薄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学生易于理解。

总之,本节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由简单到复杂,把直观的山体转化为较为抽象的等高线地形图,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等高线地形图及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空间观念基础上的,但初一学生空间的观念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低,难以将具体的地形特征与平面地图挂钩,并容易产生气馁、畏难、等负面情绪,建议尽量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

建议用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相结合起来授课。对本节内容, 教师充分利用书上的逻辑思路和编排体系,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先进行读图分析图,以图为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只须指导学生读懂图"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即可,通过读图,明确甲点有两种计算高度的方法。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需要将头脑中的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但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思维的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等高线绘法示意图",特别注重图形的转换过程,在读图中,指导学生清晰把这幅图分为几步,特别注意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如,等高线的数值变化规律、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通过 教材的"想一想"中的"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图"使学生在刚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后,马上用高线图来分析等高线间的疏密程度和山体形态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分析此图,学生巩固了空间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在学生获得了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后,利用教材的"做一做",给学生独立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机会,可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素描图极其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经过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说明每一个等高线的图形特征和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几种地形的对应关系。 教师给予纠正、补充,通过讨论,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这几种不同的地形。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 教学,可让学生直接做"做一做"的填表练习,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地形剖面图"部分的 教学,充分利用"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一图,指导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如何转化成了地形剖面图的过程,如有计算机课件帮助演示,效果更好。有利于学生巩固前面刚形成的空间观念。可用教材上的形容"从地形剖面图上看地形的高低这部分可以一边讲,一边让学生跟着画,(在填图作业上或老师发给的印有等高线的纸)。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 教学重点〉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 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二、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的概念

第二课时:

〈 教学重点〉根据等高线的特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高中地理教案 篇6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的角度。

角速度是多少?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⑴先点评对错;再点评思路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进行必要的变形拓展。

⑵其它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重点内容用红色笔记好笔记。有不明白或有补充的要大胆提出,勇于质疑,力争每位同学都要彻底解决疑难点。

1.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地球表面各点随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参考答案)不相等;;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思考线速度快有利于发射还是慢有利于卫星发射?

(参考答案)快有利于发射。自西向东发射卫星,地表的线速度越大,可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宛如“顺水推舟”一般,飞行器可获得最大的初速度,可节约燃料,降低发射成本。 3、某天文台在8月5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锁定一颗遥望的恒星,若保持望远镜的姿势不变,那么它第二次能捕捉到这颗恒星应在什么时间? lt

高中地理教案 篇7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5篇

每一个高中地理老师都应该在课前先写一篇高中地理教案。地理老师在教学中应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落实。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1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3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x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5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2010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高中地理教案 篇8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

检验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高中地理教案 篇9

高中地理选修6课件

高二地理选修六难度系数相对较小,做好教案让学生从课堂中直接吸收考点更为重要。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高中地理选修6课件,欢迎各位的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以下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生态平衡。

2、了解并识记以下内容: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名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核心。

3、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环境问题的严惩危害。

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青少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难点]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典型例题]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2.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第6题: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除产生一般意义的环境污染外,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学生如果掌握各种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该厂排出的.废气,可顺利确定答案。第7题:意在通过实例加深考生对清洁生产的理解,尤其改变考生可能形成的“清洁生产是无污染生产”的认识。正确选项为D。

答案:5.B 6.D

3.读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 。把PH值小于4.5的地区称为 区。

(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 等酸性气体所致。

(3)下述各国中,酸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的国家名称填在横线上):

A.西班牙 B.意大利 C.冰岛 D.瑞典 E.爱尔兰 F.德国

(4)我国是一个以 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90%来自 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 型酸雨。

(5)酸雨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

(6)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 和 的排放。例如,我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发展洁净 技术,清洁 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分类和危害,同时还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答案:(1)酸雨 重酸雨

(2)石油 天然气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氧化氮

(3)瑞典 德国

(4)煤 煤 硫酸

(5)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

(6)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煤燃烧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80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