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机械设计课件 >

机械设计课件15篇

机械设计课件15篇

机械设计课件 篇1

《铁路运输组织学》考试大纲(专升本)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0.绪论

了解铁路运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铁路运营科学的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学科发展动态;理解铁路运输生产过程及其特点,铁路运输组织的完整概念。1.铁路客流组织与货流组织

1.1 铁路客流组织

了解铁路旅客运输的意义、特点和组织原则;理解客流的概念、分类及其构成、旅客列车的分类,客流调查与铁路旅客运输计划编制原理。

1.2铁路货流组织

了解铁路货物运输的意义、特点和组织原则;理解货源调查与货源组织,货流及其构成、货物运输基本条件的概念原理。掌握货物运到期限的计算方法。2.车站工作组织

2.1 概述

了解车站作业及其分类,车站作业系统的基本特点,车站工作组织的基本原则,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的内容与作用;理解车站生产活动及其技术作业过程。

2.2 调车工作

了解调车工作理论,牵出线调车与驼峰调车的基本原理;理解调车钩、调车程的概念,牵出线调车与驼峰调车工作特点;熟练掌握调车作业计划编制的原理与方法。

2.3 了解接发列车与中间站工作组织的主要内容。2.4 客运站工作

了解客运站的主要技术设备、技术管理和工作组织;理解旅客和行包流线及流线组织的概念,客运站工作日计划图的编制原理。

2.5 货运站工作组织

了解货运站的主要技术设备、货运站配置、作业及分类;理解车站货运作业组织原理;掌握货场设备合理布置及合理使用方案,货车载重量的合理利用的原理与方法。

2.6 技术站工作组织

了解技术站列车到发技术作业过程,货车集结过程及集结停留时间的概念,车列解编作业组织,货物作业车的取送作业组织,铁路车站与企业专用线的统一技术作业过程。

2.7 车站作业计划、调度指挥及统计分析

理解车站日班计划、阶段计划的内容、编制原理,车站调度工作内容、意义,车站工作的统计和分析的内容及方法,车站工作主要指标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3. 车流组织

3.1铁路车流组织概述

了解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意义及任务,货物列车的分类、车流组织方法;理解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本质;掌握按不同运程进行货物列车分类的原理与方法。

3.2车流运行径路

了解车流运行的经济径路、特定径路的基本概念及与列车编组计划的关系。3.3 装车地直达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

了解装车地直达列车的概念,装车地直达运输的组织方案、效果及开行条件。3.4 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

了解技术站列车编组计划的主要影响因素,单组列车编组计划方案的优化原理;理解满足单组列车编组开行去向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和绝对条件的概念原理;掌握运用表格分析法编制4~5个支点站单组列车编组计划的优化方案。了解分组列车和空车直达列车的概念及编制原理。

3.5 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确定与执行

了解违反编组计划的概念,货物列车编组计划最终确定的有关问题。4.列车运行图

4.1 列车运行图概述

了解列车运行图的意义及作用;理解列车运行图的分类及图解表示;掌握列车运行图要素的概念及其查定计算方法。

4.2 列车运行图要素

理解运行图构成要素,车站间隔时间及追踪间隔时间的构成原理。4.3 简单了解列车运行图结构原理及晚点传播理论。4.4 列车运行图的编制

了解列车运行图的编制程序及编制资料;理解客车方案与旅客列车运行图的编制,快运列车方案及其运行线的铺画,区段管内货物列车的铺画方案,机车运用工作组织,内燃和电力牵引条件下列车运行图编制特点,运行图指标计算和实行新图前的准备;掌握铺画区段列车运行图的原理与方法。5.铁路运输能力计算与加强

5.1 概述

了解铁路运输能力的概念和构成、综合运输能力的概念;理解能力限制的概念。5.2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计算

了解铁路区间通过能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原理,非平行运行图的通过能力计算原理,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的特点;理解限制区间及其运行图周期的概念和构成,扣除系数的概念及其构成;掌握单、双线铁路不同行车闭塞条件下的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了解非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计算原理。

5.3 铁路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了解车站通过能力的概念,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原理,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原理,车站通过能力的最终确定方法;理解空费时间、交叉干扰的概念;掌握到发线与咽喉道岔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5.4 铁路车站改编能力计算

了解车站改编能力的概念,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及峰尾编组能力计算的原理;理解驼峰解体能力及峰尾编组能力计算方法。

5.5 了解铁路运输能力加强的基本原理,提高列车重量,提高行车密度,提高行车速度的主要措施与方法;理解各主要加强措施的适用条件,运输能力加强方案的比选原理与方法。

6.铁路运输生产计划 6.1 铁路运输生产货运计划

了解铁路货物运输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内容,货物运输计划编制的质量要求,货物运输计划的编制方法,货物运输计划的执行与考核。

6.2 铁路运输生产技术计划

了解铁路运输生产技术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内容;理解技术计划的编制原理方法;掌握技术计划的数量与质量指标。7.铁路运输调度工作

7.1 铁路运输日常管理概述

了解运输调度工作的意义和一般原则。

7.2 旅客运输日常工作计划

了解客运调度工作,客流分配计划与车站旅客输送日计划,站车客流信息传报内容。7.3 车流预测与调整

了解车流预测的作用及原理,车流调整的主要方法及适用条件。

7.4 货物运输工作日常计划的编制

了解铁路局日班计划的基本内容,编制原理与方法。

7.5 列车运行调整-行车调度工作

了解行车调度员进行列车运行调整的技术方法。

二、考试形式

1.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2.答卷时间为60分钟

三、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 2.填空题 3.简答题 4.分析计算题 5.论述题

四、参考教材

杨浩,何世伟主编,《铁路运输组织学(第二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机械设计课件 篇2

摘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研究各种工业机械装备及机电产品从设计、制造、运行控制到生产过程的企业管理的综合技术学科。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目前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及对策。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理论性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用人单位没有时间去培训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的实习人员,更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同时掌握的技术型人才。与其他专业不同,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学科是属于工科学科中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堂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培养出既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技能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需求。

1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弊端

1.1只注重理论,缺少实践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大部分实现“一言堂”教育,即教师占课堂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下来,都是教师在做引导与教导,学生只需要负责听就可以了,而且,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大部分老师对学生采取“应试教育”,即所有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面对工作无从下手,只能是“纸上谈兵”,由此可见,这种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的教育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它虽然能保证学生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却无法让学生成为满足社会要求的技术型人才。

1.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一定的交流

我们都知道,与其他专业不同,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属于一门比较枯燥的专业,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进而很好地调节课堂教学氛围,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都很简单,大多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二,教师为学生讲解新教学内容;三,教师带领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等,整个教学过程比较单一,且大都由教师占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缺乏一定互动,进而导致课堂氛围死气沉沉,从而使学生产生厌学、恨学的现象。

1.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虽然新课改一再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但仍有部分学校继续沿用传统教学环境下的“一书、一笔、一黑板”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略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发掘。这种传统的“一书、一笔、一黑板”虽然也属于教学方法之一,但是从古至今,一直都沿用这一种教学方法,其对学生已经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以及新鲜感,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由此可见,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发展以及使用迫在眉睫。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方案

2.1多带领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正如上文所提到过的,目前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保证学生理论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我们可以每个月安排学生出去参加一次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找一些与本专业技术相关的工厂,与工厂达成协议,每个月月底,学校会安排学生到工厂参加一次实习活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情,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2.2以学生作为主体,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何谓“教学”,指的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效结合,而新课改也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室应该时刻注意与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法、三问三答以及小组竞答等多种方式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小组竞赛法,教师在讲解完一节相关的内容以后,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根据本节所讲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最后回答速度最快且最准确的小组获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还可以检测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谓一举多得。

2.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大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现在,为了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实行多样化教学法,例如,开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以及情景设置教学法等等,比如开放式教学法,指的就是由学生进行讲解,教师进行听课的教学模式,而情景设置法指的就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可先根据所要讲解的内容做一个情景导入,进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这种多样化教学法,不仅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可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进一步的贡献。

3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做到给学生最高质量化的教育。虽然目前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专业仍然存在诸如只注重理论,缺少实践、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一定的交流、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问题,但相信在一定的对策的帮助下,这些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我国的教育事业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闫俊霞,刘利国.如何提高非机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3(94).

[2]张继红.教学型大学工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机械设计课件 篇3

“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迅速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转变所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论文以《中国制造优化专业课程、改革实验室制度、融合课程设计等合理化的教学改革建议,对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高等教育;创新能力

0引言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能在机械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其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相关知识,也要求学生系统地对机电控制、自动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国内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且,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行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提高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浅谈《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启示,以供参考。

1强化教师培训,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根本是“人才为本”,教师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领路人”的重要角色,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思维方式差别大,很难长期掌握二者的大部分知识及其发展方向;再者,“中国制造自动化、“互联网+”等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只是依照传统的方式按部就班的将专业知识零散的传授给学生,而不对相关关联知识、应用、技术等问题进行拓展讲解,那么就会导致学生非常被动地进行学习,更不会对知识进行再思考、再学习,长此以往,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从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①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对“中国智造”发展及方向进行讲解分析,为老师进行知识更新提供方向;②鼓励教师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互联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③鼓励教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当前技术的发展,不断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2优化专业课程,突出特色课程

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之后,便进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是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基本的途径之一[设计学生的专业课程方案。首先,在保证本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基础上,删除与专业相关度较小的课程,或者将相关度较小的基本专业课程合并,减少教学以及学习工作量;其次,根据学生兴趣及需要,增加自动化、现代制造产业、互联网+、现在制造管理类等相关课程,使学生对制造业及其发展有良好的认识,并初步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3改革实验室制度,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配合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是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设定相应的实验项目,而且是定时、定点、定人的进行相关的实验,实验完全依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传统的实验室使用管理制度,基本上对学生的实验行为进行了较强的限定,很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对实验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极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11],其与“中国制造2025”中的“创新驱动”不能很好的契合。学生实验不仅是验证知识的工具,还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充分让学生享有实验的自主权。首先,要合理的设置课程实验的类型与数目,区分实验主次,在保证课程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实验;其次,改革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不仅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4融合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是巩固所学课程知识重要的措施之一,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了一定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12]。但是,如果每个专业课程都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是不可能的,而且,现有的课程设计数量已经非常繁多,学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对认真的对

待每一个课程设计;目前,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多,课程设计多集中在学期末尾,这就导致了老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一个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详细的指导,进而导致了课程设计质量的下降,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设计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加全面的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不同课程设计的融合也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计融合的同时,降低了学生和教师的工作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专业问题,也让教师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详尽的讲解。

综上,“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我们需要不断的变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兴趣,夯实学生专业知识,不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才能服务好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机械设计课件 篇4

机械设计创新教学论文范本

1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机械设计具有自身的程序,图1为设计的基本程序。图1机械设计的基本程序目前,机械设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教学内容过于防范

目前,机械设计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有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机械设计包括材料、力学、热处理、机械原理、公差与配合、机械零件、机械CAD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层面较广,教学内容较散,且与其他课程有着很多重复,如机械设计学科中有一项螺纹连接的相关教学内容。可见,教学范围与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学习原则不相符合。又如,减速器的类型、样式和设计参数要求,和机械制图中的减速器设计相关知识存在较高重复率,不仅在学科的学习层次上造成混乱,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精力。

1.2与时俱进能力不强

机械设计这门学科的实用性较强,同时其教学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传统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进行更新,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机械设计教学应当满足工程性和技术性需求,同时也应当具备系统性。因此,现代机械设计学科紧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将传统的设计技术进行时代元素的融入。如今,很多相关院校对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设备结构、设备强度和运动学等技术的教学比较注重,教学力度也较大,使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教学很少涉及。尤其是安全、人机关系、美学等社会因素和价值工程、周期费用分析等经济因素,导致机械设计教学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生产需求。

1.3教学方式落后

很多相关院校对机械设计的教学仍然采用讲学通用的原则,对于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让学生采取理论知识记忆的灌输性传统学习方法,而对这门学科的实际应用教学涉及较少,仅仅加深了学生的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解。同时,缺乏案例式教学、现场教学以及讨论启发式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严重阻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当对机械设计教学体系进行创新。

2创新机械设计教学体系措施

2.1调整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的学科教学内容应从实际出发,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如今,很多学生对于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明确。所以,机械设计教学中应当遵循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原则,可采取重点学习、部分理解等方式。首先,教学内容要清晰精简,要精简机械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产生知识重复。同时,在学生的实际应用教学中,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论文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注重实践运用的教学环节,不但要适度融入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增加其课程。其次,要注重知识的整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将其中关联性与联系性较大的知识急性整合学习。最后,在机械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点的增设。不仅要注重知识的重点性,还要考虑知识的完整性,可以增设以电、液为动力的机构组合,结合实际的典型机械等新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现代机械,以适当前生产实际需要,方便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和推广。

2.2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设计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同时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讲解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时,注重培养学生总结结论的能力。同时,在相关知识或原理的讲解时,融入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体现机械设计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实践性以及现代性。

2.3创新教学方法

目前,相关院校的招生多是面向全国,导致各种学生的机械设计学习基础不一。因此,要不断创新如今的机械设计教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直观教学,在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各类种机械、机构、零件、部件、图纸,提高学生相关知识或原理的实践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子教案、CAI课件以及录像等现代教学技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仿真软件系统,开展机械设计的现代化、立体式教学。此外,教师在机械设计的实际教学中,应当尽量减少相关知识或原理的理论推导,运用例证讲清思路,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或原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增加教学实践

机械设计是一门较注重实践运用的学科,教学时教师不能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更加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如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图、带传动、链传动。齿轮机构重点讲传动比的分配、计算及选用,对于渐开线的形成等和现场应用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可忽略不讲。带传动、链传动重点讲传动特点和应用。此外,学习过程中要加入查手册选材料环节,把时间用到应用实践上。

3结语

目前,我国机械设计教学体系仍然存在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无法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落后等问题。因此,在机械设计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机械设计创新性人才。

机械设计课件 篇5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一门为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机械设计知识基础,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重要性和学习价值。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了机械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机械零件的基本尺寸及传动原理、使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机械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今后进行高级机械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比如,课堂上会使用PPT演示来呈现机械零件的结构和设计原理,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课件来理解和记忆知识点。还会组织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自操作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最重要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课件的学习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他们可以凭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应对各种机械设计问题,并能够提出创新的设计方案。因此,机械设计基础课件可以说是机械设计专业学生的必学课程,对他们的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设计基础课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它承载着机械设计专业学生学习机械设计知识的基石。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门课程,认真学习,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断努力,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设计师,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机械设计课件 篇6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中英文 :机械设计基础 Foundation of Mechine Design 课程编码: 101002 学分和总学时: 5.5,100 实验(上机学时: 课上 10学时,课外 10学时 开课单位: 机电工程学院

选课对象: 机械类、近机械类、非机械类

二、课程内容与实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和非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 主干技术基础课,它起到由基础理论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机械设计基础 实验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开始认知机械设备与机 械,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验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实际设计的基 本工程训练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培养高水平综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任务。在实践中培养综合设 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尤为重要,开设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素 质有很大帮助,在培养学生的全局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实验教材与实验考核

实验教材:《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及配套光盘

实验考核的方法:学生成绩从实验报告和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两个方面综合评定。实验报 告的审核根据实验要求加以评定,主要看是否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对实 验相关知识、技术的的学习和掌握;实验表现主要看学生对实验的态度,纪律遵守情况 等。

评分标准:实验报告占实验总成绩的 70%,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占实验总成绩的 30%。实验各项目在实验总成绩的比例根据学时分配;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考核分数的 20%。

四、实验项目内容 实验项目明细表 项目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 属性 实验内容 实验 学时 是否 必选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设 备名称 1 机构认知实验 普 通

实 验

初步了解《机械原理》 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 用机构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1√ 机构陈列柜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实验 普 通 实 验

初步掌握根据实际机 器或机构模型绘制机 构运动简图的技能。验证和巩固机构自由 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机构的比较,巩固对机构结构分析 的了解。1√ 机构模型 机构运动分析实验 普 通 实 验

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 构动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 作出实测的动态 参数曲线。

利用计算机对平面机 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 仿真和测试分析。1 机构运动分析仪 4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普 通

实 验

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 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观察渐开线齿轮齿廓 曲线的形成过程。了解渐开线齿轮齿廓 的根切现象和用径向 变位避免根切的方法。分析比较标准齿轮与 变位齿轮齿形的异同。齿轮范成仪 5 齿轮参数测量实验 普 通 实 验

掌握应用普通游标卡 尺和公法线千分尺测

1√

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 轮基本参数的方法。进一步巩固并熟悉齿 轮各部分名称、尺寸与 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 及渐开线的性质。1 齿轮实物 6 普 通 实 验

工作原理。

掌握用动平衡机进行 刚性转子动平衡的原 理与方法。1 转子动平衡仪 7 机械零件认知实验 普 通

实 验

初步了解《机械设计》 课程所研究的各种常 用零件的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了解各种标准零件的 结构形式及相关的国 家标准。

了解各种传动的特点 及应用。

增强对各种零部的结 构及机器的感性认识。机械零件陈列柜 8 螺纹连接拉伸实验 普 通 实 验

1√

了解螺栓联接在拧紧 过程中各部分的受力 情况。

计算螺栓相对刚度, 并 绘制螺栓联接的受力 变形图。

验证受轴向工作载荷 时, 预紧螺栓联接的变 形规律, 及对螺栓总拉 力的影响。

通过螺栓的动载实验, 改变螺栓联接的相对 刚度, 观察螺栓动应力 幅值的变化, 以验证提 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各 项措施。1 螺纹拉伸仪 9 带传动实验 普

通 实 验

观察带传动中主动轮 和从动轮上的弹性滑 动和打滑现象。了解预紧力及从动轮 负载的改变对带传动 的影响, 测绘出弹性滑 动曲线和效率曲线。了解试验机的工作原 理与测试方法。1√ 带传动实验台 10 普 通 实 验

裂现象、分析影响滑动 轴承油膜承载能力的

主要因素;测量轴承周向及轴向 的油膜压力、绘制其油 膜压力分布曲线;测定轴承的摩擦力、绘 制轴承特性曲线;掌握滑动轴承试验机 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 测试方法。1 滑动轴承实验台 11 减速器结构分析及 拆装实验 普 通 实 验

了解减速器的整体结 构及工作要求。了解减速器的箱体零

件、轴、齿轮等主要零 件的结构及加工工艺。了解减速器主要部件 及整机的装配工艺。了解齿轮、轴承的润 滑、冷却及密封。通过自己动手拆装, 了 解轴承及轴上零件的 调整、固定方法,及消 除和防止零件间发生 干涉的方法。了解拆装工具与减速 器结构设计间的关系, 为课程设计做好前期 准备。1√ 减速器模型 轴系结构测绘实验 普 通

实 验

减速器结构分析及拆 装实验基础上, 在测量 一种轴系的各部结构 尺寸, 并绘出轴系结构 装配图。1 减速器模型 机构运动学和动力 学仿真实验 综 合 性

运用 MATLAB 语言对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和综合进行数值求解。并 对 设 计 结 果 用 MATLAB 进行可视化 输出, 以提高对机构的

分析和综合的理性认 识.1个 教学 学 时, 另有 5个 课外 分散 学时 √

Matlab 软件 机械传动效率分析 实验 综 合 性

通过实验, 使学生们能

了解封闭功率流式试 验台的基本原理, 机械 传动效率及承载能力 的测试方法。1个 教学 学 时, 另有 5个 课外 分散 学时 √

机械传动效率实验 台 合计 20 注:本课程实验总计 20 学时,其中课上 10 学时,课外 10 学时;安排 10 次实验,基础实 验 1至 12必须选足 8个(8学时 ,综合 性 实验 2个。其中普通实验(按学时计算占 40 %,综合 性实验占 60 %。

机械设计课件 篇7

一、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课程内容应结合最近几年来该专业学生毕业从事的工作岗位特点,对本课程内容做有目的的删减和整合。例如,对于数控专业来说,在铰链四杆机构章节中,重点应该结合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介绍四杆机构的应用和特性,而对于四杆机构的设计内容,可以简单介绍甚至可以忽略,或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做适当引导,安排其自学。另外,目前的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比较抽象,学生听课枯燥,教学效果不佳。任课老师需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对知识进行整合。例如,以一个实践工程为例,把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运用到此工程上,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形象直观的实际应用,这也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现在提倡理实教学相结合,但是《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学还是占主要课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本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之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或互动很少,课堂教学效果很难有提高。为了打破这种现状,我校很多老师开始尝试采取分组讨论、启发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课堂气氛相对较活跃,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本人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尝试了分组式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种新的`教学方法。分组式讨论教学模式,每组分4~6名学生,专门设计学案在课前下发给学生,根据学案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再由小组学生轮流发言。案例教学法是利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进行知识的讲授。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产中实例进行讲授。例如,在讲常用机构分类、特点及应用时,可以直接让学生观看汽车雨刮器、牛头刨床、揉面机、插床等机器的运动视频,这样可以直观地反映知识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其中以考试成绩为主。本校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比例太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应该向其他一些国家学习,使考核方式实现多元化。本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主干课程,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包括课堂表现、平时大作业、实验、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等多方面。课程实践性较强,除了教科书的习题外,可以适当增加课后大作业,大作业应该结合具有实践性的项目布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上教学思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都应该进行相应改革。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应该得到推广;教学内容也应该整合,与时俱进;考核方式应该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只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为其他专业课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机械设计课件 篇8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机电工程系[专业介绍]发布时间:2009-1-9-15:56:33

一、学制:2-4年

二、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三、培养目标与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所须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从事机械加工工艺制定、工艺装备设计,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适应现代化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专业基本要求

(1)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公共课所定学习任务,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一种计算机语言。

(2)懂得机械工程、电气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3)了解工程中常见的机电控制技术和方法以及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学会一般机电控制的维护与维修能力。

(4)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和操作技能。

(5)具有CAD/CAM相关软件的应用技能。

(6)证书要求

①英语二级

②计算机一级

③取得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的钳工、车工、数控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等任意两个工种技能等级证书。

四、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

1、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加工工艺制定、工艺装备设计。

2、自动化加工过程的控制。

3、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4、数控程序编制与数控机床操作和维护。

5、计算机操作和CAD/CAM软件的应用。

6、机械制造设备的管理。

机械设计课件 篇9

(多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着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应着重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机构的结构原理、运动特性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基本机构的能力,并对机械运动方案的确定有所了解。

2.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设计简单的机械及普通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能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并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

1.教学基本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的主要内容,机械设计的一般原则和程序。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它常用机构。

机械运动方案的选择。机械调速,刚性回转件平衡。

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机械零件常用材料选择原则。机械零件工艺性、标准化。

联接件设计:螺纹联接,键、花键联接等。

传动件设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螺旋传动等。

轴系零部件设计:轴,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其它零部件设计:弹簧,减速器等。2.教学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

机构和机械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特点、应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标准。结构工艺性。

摩擦、磨损、润滑和密封的一般知识。(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机械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防振、减振的途径。

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准则:强度,刚度,耐磨性,寿命,热平衡等。

简化计算,当量法,试算法等。

改善载荷和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方法,提高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改善摩擦学性能的途径。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绘制机构简图,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及其工作图的绘制,查阅技术资料,编写技术文件等。

三、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

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安排习题课、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

每个学生要完成1~2个设计作业。每个作业的份量一般为装配图1张,设计计算说明书1份。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设计作业。习题和作业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四、课程设计

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求包括下列内客:能根据设计任务拟定总体方案,按机器工作状况分析、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力,合理选择材料,计算和确定零件的主要尺寸,考虑制造、使用和维修等问题,进行结构设计,绘制机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等。

设计题目为机械传动装置、简单的机械或机构设计。设计工作量的最低要求应相当于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图1张,零件工作图1张,设计说明书1份。

课程设计完成后,每个学生应进行答辩,成绩应单独记分。

五、实 验

1~○4本课程要求开设实验3~4个,共4~6学时。实验内容在下列○ 3 5~○7项中各选1~2项:①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测绘;②渐开线齿廓和○范成和齿轮参数测定;③回转体平衡;④机械传动效率测定;⑤带传动实验;⑥滑动轴承性能实验;⑦传动装置或简单的机械装拆和结构分析等。

实验成绩应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几点说明

1.本基本要求适用于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有一定要求,但课程时数有限的一类专业,例如热加工工艺类专业和动力运行类专业。

2.各校要处理好本课程与有关先修课程如: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课程的衔接和配合。

3、本基本要求所列内容应通过讲课、习题课、课外习题、设计作业、课程设计、实验等教学环节进行教学。各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各环节和学时比例,但应注意相互配合,力求符合学生认识规律。

4、各校应根据具体条件,注意结合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5、习题内容要多样化,习题中应含有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内容。习题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加强结构和工艺性方面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

习题课应按小班进行,每次内容要有所侧重。

6、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都是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重要环节。设计作业的题目要灵活多样。教师要加强指导和考核,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7、实验要严格要求。同一实验台上同时操作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保证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实验后,每个学生要写出实验报告。

8、本课程教学环节较多,实践性较强,教学中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机械设计课件 篇10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04年6月 修订年月:2007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叶仲和编,《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多媒体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 [4]邹慧君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机械设计课件 篇11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1080020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 : MACHINE DESIGN 总学时:60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20 学 分:3.5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系

授课对象: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其它有关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图学 材料力学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技术 机械工程材料 金属工艺学 机械原理

开课时间:第五学期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陈铁鸣主编 《 机械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2 王连明、宋宝玉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

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一般工作条件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以及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创新精神;

2、掌握设计或选用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一般机械的能力;

3、具有计算能力、绘图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的能力和运用标准、规范及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机械设计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具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步能力。

5、了解机械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了解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机械类专业一门主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典型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选择。

(一)本课程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 绪论(讲课 1 学时)

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第二章 机械及机械零件设计基础(讲课 2 学时)

设计机械应该满足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机械零件的载荷和应力,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常用材料及选用原则,机械设计中的标准化。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简介(讲课 2 学时)

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及其设计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精度、动态特性、可靠性设计。第四章 摩擦、磨损和润滑(讲课 2 学时)

摩擦、磨损和润滑的基础知识,润滑剂及添加剂。第五章 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讲课 6 学时)

螺纹,螺纹联接的类型及标准件,预紧和防松,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螺栓组设计要点。螺旋传动。

第六章 轴毂联接(讲课 1 学时)

键联接、花键联接及其他轴毂联接简介。第七章 挠性件传动(讲课 4 学时)

带传动概述,带传动的理论基础,普通 V 带传动设计,同步带传动简介。链传动的特点,链传动的运动特性分析。

第八章 齿轮传动(讲课 6 学时)

齿轮传动概述、失效形式、材料、计算载荷,齿轮结构、润滑,圆柱直齿轮传动强度计算,圆柱斜齿轮强度计算,参数选择及许用应力。第九章 蜗杆传动(讲课 2 学时)

蜗杆传动概述、设计准则,普通圆柱蜗杆传动设计。第十章 轴(讲课 3 学时)

轴的概述,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及刚度计算。第十一章 滚动轴承(讲课 6 学时 ,习题课 2 学时)

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代号及其类型选择,滚动轴承的承载能力计算,轴系部件结构、润滑与密封。

第十二章 滑动轴承(讲课 4 学时)

概述,滑动轴承的结构和轴瓦材料,非液体摩擦轴承设计计算,流体动压轴承简介,液体动压滑动轴承的计算要点,多油楔动压轴承简介。第十三章 联轴器、离合器及制动器(讲课 2 学时)联轴器、离合器及制动器的类型、应用及选择。第十四章 弹簧(讲课 2 学时)

概述,材料及许用应力,圆柱螺旋弹簧设计。第十五章 机架零件(讲课 1 学时)概述,剖面形状、结构设计

第十六章 机械系统设计(讲课 2 学时)

原动机特性,执行机构创新设计,系统方案及评价。

(二)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必修实验安排 16 学时,根据各专业不同、各授课班级不同,从 必修 的实验内容中选做 12 学时。

① 机械组成及典型机械零部件认识与分析实验(2 学时); ② 带传动实验(2 学时);

③ 轴系部件设计与分析实验(4 学时); ④ 摩擦学基础实验(2 学时); ⑤ 滑动轴承实验(2 学时);

⑥ 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及结构分析与设计实验(4 学时)。

选修实验安排 26 学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修,学时不限。① 典型机械拆装与结构分析实验(4 学时); ② 滑动轴承机械性能测试实验(2 学时);

③ 二维数控平台运动及结构分析实验(2 学时); ④ 步进送料机的设计及组装实验(18 学时)。

2、设计性大作业安排 5 个,每个大作业的工作量一般为 A3 或 A2 图纸一张,设计说明书一份。大作业 内容有:

① 螺纹联接结构设计; ② 螺旋传动设计; ③ 带传动设计; ④ 齿轮传动设计; ⑤ 轴系部件组合设计。3、上机计算安排一个习题

上机计算的内容是:带传动设计编程计算 上机计算及画图,课外安排 20 机时。

(三)考试权重

平时大作业成绩 20%,上机计算成绩 5%,实验成绩 15%,期末成绩 60%。

(四)实验项目明细表

机械设计课件 篇12

作为会计日常工作的重点,会计凭证必然是《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个模块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会计原始凭证,来将其作为这项任务的驱动,并且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结构(如账户与科目、会计凭证、复式记账)进行紧密的结合。

让学生对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进行自主的设置,并通过对记账凭证的填写来了解与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

另外,在指导学生对每笔业务记账凭证进行填写时,应将借贷记账法的原理以及相应的会计要素科目引入到实践当中。

在登记账簿项目模块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自主的完成总账与明细账的登记。

首先,分发一定的总账与明细账页给学生,并将登记账簿项目模块的教学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将其引入到项目任务当中。

在学生自主登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见各种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对于问题的交流与探讨。

其次,当学生完成登记后,教师应该指出学生账簿登记中的各种错误,并加以指导,将正确的账簿登记方法与错账更正方法告知学生。

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采用正确的错账更正方法来对自己的错账进行更正。

在编制财务报告项目的模块中,教师应该将财务会计报告与传统会计学教材当中所涉及到的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这两部分的内容在充分的结合下进行应用。

财产清查、对账、结账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便是编制报表之前的准备工作。

但是,在这一模块的教学当中,由于受到了教学条件的一定限制以及学生对于财产清查的实地盘存还缺乏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教学的顺序将与其他模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此模块的教学中,应该沿用传统教学的顺序,即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对具体会计处理方法的掌握→组织学生实践→完成对账、结账以及编制试算平衡表的任务→编制财务报表。

如今,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够适应于现实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学生在对信息进行接收的过程中不应该是传统的被动角色,

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社会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来对外在的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与处理,从未获得自己能够充分理解的知识内容,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

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引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引导来让学生对现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充分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根据相关任务所采用的建构教学原理来分析出需要哪一些专业知识与技能来完成每一个项目的任务。

同时,教师通过引导,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对项目任务的理解,通过自身经验与现存知识的应用来提出方案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总之,在项目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始终都应该严格的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主体性,从而为学生的探索、思考以及发现与创新提供出具有积极因素的环境。

就目前的社会形势而言,只有具备了娴熟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才会是社会当中的“香饽饽”。

因此,在针对于《基础会计》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时,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严重的忽略理论知识的讲授。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了对会计制度、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那么基础会计的学习效果必定会显得十分的肤浅,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些财务处理的方法,但并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这样的学生一旦在形势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中进行实际工作的时候,必然会在面临一些新问题、新知识的时候显得不知所措。

因此,在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不但要强调项目实践的环节,也要对专业理论知识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不但实现了《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从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它的应用也能够充分的将学生的创造潜能挖掘出来。

通过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的项目教学,学生必然会在“做中学”的学习环境下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等,对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显然是非常有利的。

机械设计课件 篇13

关于简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难点与对策的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在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将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培养专业性的人才。以最优的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为前提,不断完善教学形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最好的人才,并提供最好的教学模式,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向国内品牌专业进军。在教学的前提下,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己任,注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同时,将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实现将知识转换成动力,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专业知识的教学上,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上,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复合型人才,注重探索与创新,为本专业培养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实现技能与现实的统一。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难点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对学生技术与知识都要求比较严格的专业,在教学中,教师秉承的是机电合一以及机电一体化的技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常常会将社会高科技复合技术与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渗透学习为主,技术指导为辅,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在对机电一体化研究的同时,强调分析应用能力,不仅拥有强大的理论知识做后盾,更是培养学生的具体操作实践能力。因此,要做到很好的教学,使学生实实在在的学到东西。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首先,学科知识较抽象,学生缺乏空间感且动手能力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教师在教授学生机械化制图时,上课时带来的都是实物模型,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研究与观摩,同时要是再将其全面的轮廓以一种正确的方式投影到平面上,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对模型产生认知,最后再将这种立体投影展开,变成一个平面。学生就必须有相应的想象力对模型产生三种认知:具体模型的立体认知、模型投影的立体认知、平面模型的认知。这三种认知需要学生有立体感知力,并在平面图形中形成整体的立体图形思维,因此,在机械化绘图的学习中,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的要求就很高,需要学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读图能力,实现图形的立体化。

其次,学校安排课程时,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比较分散。大学课程的教学比较分散,常常在第一学期的时候,学校教授的大多是比较基础的课程,比如制图等,也没有学习专业的软件。到第二学期的时候学习英语、计算机、维修等课程,也没有学习实质的专业课程。当第三学期真正学习软件的时候,由于时间相隔就,第一学期学习的画图等知识,学生已经遗忘,这样的教学形式完全不合理,无法真正学习到知识,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学校可以将软件的.学习与机械化制图飞学习放在一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同时,直接实践学习,做到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理论知识,将知识在实践中融化,真正做到复合型人才,社会需要的人才。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提供的相应对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中遇到一些问题,学生要更好的进行学习,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形式,以最优的教学模式来教导学生,促进教学培养最好的学生。

首先,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社会科技三维造型软件来辅助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中,学生的立体感不强,教师可以利用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科技手段来辅助自己的教学,用现存的道具来辅助教学。比如让学生多进行立体模型制作的比赛以及对模型的模拟比赛。比如用橡皮泥来制作自己想象的东西,或者教师给定一定的模型标准,让学生对比制作,增加学生的空间感与设计感,帮助学生解决立体感不强的问题。同时,可以运用社会上存在的科技手段来教学,比如运用三维、二维软件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学中,运用绘图软件,将课本上以及资料上的二维图形,按照模具显示,直接绘制。同时根据投影的成像,进行转换、改变角度,进行修改与设计,并进行真实的模具制作。通过这些软件以及亲自制作,让学生感受到三维空间的乐趣,并感知三维空间的具体形态,理解三维空间的形成,实现制图等的精确性。

其次,多组织实践活动,制定学习计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最终是在社会上培养与之对应的技术人才,需要的是可以实干的人才。因此,这些人才必须有过硬的机械化理论知识为支撑,还要有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满足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学校时,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朝这个方向前进,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多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在具体的操作中熟悉并理解理论知识,避免盲目化,提高学习的效率,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先设定到四年的教学流程,尽量不浪费时间,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丰富而充实,重视实验课与实训课。实验课分为教师演示与学生动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的实践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进行,并确保实验原理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更好的学习这门课,成为专业性人才。

3结论

在现代教学中,科学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元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不断的进步,本专业的教学也是一样,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进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学上遇到很多难题,很多人也在不断的探索,寻求更多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难题,也期待更多的人投入进来研究与分析,寻求更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不断进步,让学生的学习也更加轻松,学生也会更加感兴趣,将会学得更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机械设计课件 篇1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适用专业:2017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 函授)2017级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科 函授)2016级车辆工程(专升本 函授 业余)辅导教材:《机械设计》(第二版),王为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一、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的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常用机构的结构、特性等基本知识,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基本结构的能力;

2.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和简单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初步具有选用和分析简单机械和传动装置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Ⅰ》、《工程训练Ⅰ》、《理论力学Ⅱ》、《材料力学Ⅱ》、《机械原理》

2、后续课程:《CAD/CAM》、《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三、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了解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熟悉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明确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和计算机构自由度的意义;基本掌握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熟练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明确曲柄存在的条件,了解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主要演化形式及其特点;掌握用图解法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三)凸轮机构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掌握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熟悉作图法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掌握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切齿原理、根切现象及变位齿轮的概念;明确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了解平行轴斜齿轮机构齿廓曲面的形成、正确啮合条件、当量齿数的概念、螺旋角的选取范围;了解直齿圆锥齿轮机构的传动特点、正确啮合条件。

(五)轮系

明确轮系的分类和应用;掌握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六)间歇运动机构

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的用途及其运动分析;了解不完全齿轮机构和凸轮式间歇运动机构的原理和用途。

(七)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了解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八)连接

了解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熟悉键连接的用途、平键尺寸的选择及强度校核,螺纹牙型标准、主要几何参数、防松装置;能进行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按国标正确选择螺纹标准。

(九)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十)蜗杆传动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掌握蜗杆传动主要参数的选用原则、几何尺寸计算和受力分析;明确特性系数的意义、滑动速度对蜗杆传动的影响,失效形式和选材原则。

(十一)带传动和链传动

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V带的型号、规格及失效形式,掌握带的打滑及弹性滑动的概念;明确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熟悉V带型号的选择原则,V带轮的结构,掌握带传动的设计计算;了解链传动的特点、类型和应用。

(十二)轴

掌握轴的类型及其应用;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并能解决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轴的设计问题。

(十三)滑动轴承

了解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了解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四)滚动轴承

熟悉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掌握滚动轴承的基本构造、性能、代号及类型选用原则;了解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

四、习题数量及要求

以教材课后思考题为主,针对课程内容适时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面授辅导、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 考核方式:考勤、作业和开卷考试

六、建议参考书

[1]吴昌林.机械设计(第三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蒲良贵.机械设计(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张霄鹏.机械设计同步辅导及习题全解[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4]王为.机械设计(第二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机械设计基础》复习重点

(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和自由度

构件及其自由度、运动副及其约束以及运动副的分类和代表符号;简单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

(二)平面连杆机构

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和特点,曲柄存在的条件,机构形式与尺寸之间的关系;

(三)凸轮机构

凸轮机构类型,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压力角的概念,作图设计凸轮机构。

(四)齿轮机构

齿轮机构的特点、类型、齿轮各部分的名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啮合原理及几何尺寸的计算。

(五)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机械零件应满足的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设计准则。

(六)连接

机械零件连接的一般形式和应用;螺栓连接的受力分析、强度计算。

(七)齿轮传动

了解齿轮传动的常用精度等级,明确轮齿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及热处理工艺;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八)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应用。

(九)带传动和链传动

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及失效形式;带传动的工作情况及应力状态,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十)轴

轴的类型及应用;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十一)滑动轴承

摩擦状态、滑动轴承的结构型式和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轴瓦和轴承衬材料和轴承的计算。

(十二)滚动轴承

轴承的类型及用途;滚动轴承的当量负荷的计算、寿命计算及尺寸选择方法。

机械设计课件 篇15

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含内容较多,大多教材理论性比较强,概念较抽象,且各章节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这对于“中职本科”学生来说有利的一面:不会因为没有掌握某一章节的内容,而影响其余章节的学习。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学完本课程,学生的脑海里是零散的构件,没有一个完整性机器的概念。

大量的原理分析和理论计算使得基础薄弱的“中职本科”学生不知道如何学,如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学习本门课程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基础与学习习惯“中职本科”是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招收的一类本科学生。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课外接触,该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大多是初中毕业,且对初中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很有限,日常学习自律性不强,对于课程内容总是浅尝则止,自信心不强,由于之前的学习习惯不好,大多数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习惯,课堂氛围较活跃,对于基础理论缺少兴趣,偏爱实践操作,这与之前所受教育有很大关系。高校“普通本科”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均不适合“中职本科”学生,造成大多同学学习一年后收获少、自信心丧失、学习兴趣减弱。学生不爱动脑思考,觉得“设计”离自己十分遥远。

1.2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由于目前全国并没有专门的“中职本科”高校,“中职本科”只是普通高校培养的一类对象。普通高校的教师上课由于教学对象不单单是“中职本科”,同时兼有“普通本科”或“高职本科”,故很难划清界限。教学上按照经验讲述原理多,主要按照普本教材章节进行理论讲授,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素材与教材的结合占据了课堂,相比之前的纯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改善,但对“中职本科”的学生来讲,还远远不够。

1.3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目前而言,“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主要被定位为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际教学内容却与此完全脱节。实验实践内容并没能有效结合,验证性实验的偏多,动手操作的较少,和课程衔接不到位,显然不适合目前的“中职本科”教育。课程设计题目多为经典的带式运输机减速器的设计,只有少数同学能按照手册完成设计,但是这么算却说不清楚,学生一头雾水,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方法。

1.4成绩考核 成绩考核仍然以主要期末测试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为辅。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现象。而“中职本科”的培养目标则要求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这部分的考核也该在成绩考核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我们制定的改革思路是:教学内容以行业岗位上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生产实际需要为目标,以解决工程实际设计问题为指导。

2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经过对“中职本科”生源中职阶段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学生个人情况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中职本科”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2.1框图法教学,整合知识体系整理总结《机械设计基础》中的核心知识点,自编校内讲义或教材,结合一个综合实例,如蜂窝煤压制机、机床C 6140主轴箱,以机构、传动、零件三大部分为主线,制作框图,帮助学生快速、直观地理解整个机械设计基础的知识体系,由此知识体系展开教学单元。围绕综合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讲解内容时重点把握能让学生了解典型机械或结构的设计思想、理解装配要点、掌握分析故障和维修。

2.2模型演示教学法采用玩具激励法(机构部分可以拆装模型,观察机构运动、计算实际的自由度、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慧鱼组合模型可以应用于教学课堂,让学生在验证理论知识的同时,实现理论和动手实践的统一。通过对模型的研究与分析,启发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的认识,并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自己查阅学习资料的能力。既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又学到了知识。

2.3设计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可使用Solidw o rk s等机械设计类软件在《机械设计基础》的课堂上结合典型设备进行建模、模拟装配、指导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分析,或结合实验室的试验台,教师建立虚拟实验模型库,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该模型库进行学习建模、装配、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机械系统。

除了大型的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CAD ,Solidworks,网上有大量机械设计小软件,还有一些企业应用的机械设计软件,该类软件界面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帮助学生计算参数,不需理解繁杂的公式及理论推导,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此类软件,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机械零件的一些参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应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2.4项目教学代替章节学习教学内容及顺序调整:分四大部分,均为先通过先讲整体一个实例,再拆分讲解,类似于项目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各部分。

机构部分: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通过参观实验室机构展台通识,以分析玩具的机构组成和原理,带动学习的积极性,拆装,分析,计算。

机械传动部分: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通过玩具模型讲解几种传动的特点,再分别介绍具体知识点,轻参数、重结构,轻计算、重原理。

机械零件部分:齿轮、轴、轴承、联轴器、弹簧等,本部分设计先以减速器原理讲解为起点,通过动画和实验拆装,逐步进入理论学习。

增加机械维修工具、量具部分内容,学生应该进行系统学习。能在实践和工作中更快地进入角色。

2.5实践、设计成绩考核替代期末考核“普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考核多以期末测试为主,以辽宁科技学院目前而言,平时成绩占3 0 %,期末卷面测试占7 0 %。这种测试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对“中职本科”的学生。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中职本科”的《机械设计基础》,应以实践考核替代目前的期末卷面测试。

2.6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建立班级学习QQ群和微信群,改善师生关系,方便课后复习答疑,沟通情感,讨论问题。90后的学生几乎人人上网,网上的教学及互动不容忽视,以往的网上教学多为网上精品课或论坛,对于不爱学习的学生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以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指导和教学不失为教改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中职本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工科机械和近机械类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之一,结合地方和各校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该课程的教改研究必须采用调研、实践、分析、完善同步走的办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9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