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课例教案 >

课例与教案合集七篇

课例与教案合集七篇

课例与教案 篇1

古诗里的春天

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书目:《惠崇春江晚景》、《绝句》《三衢道中》《春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古诗,感受春天题材的古诗中的诗情画韵。 2、理解古诗中可以描写诗人的所见所想。 3、感受古诗中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4、理解古诗中动静结合的写法。 5、感受到古诗中包罗万象的题材。 教学流程:

一、谈话赋诗导入

1、谈话:孩子们,又到了桃红柳绿、五彩缤纷的春天了,你们喜欢这样春意盎然的季节吗?你们画过春天的画吗?我们的古人啊,也留下了许多描绘春天的美好画卷,有画有诗,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古人来赏春。

2、出示春景图,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玩个高雅的游戏,让我们一起来看画赋诗,好吗?

出示若干春景图,和学生一起看画赋诗。预设:骆宾王《咏鹅》、贺知章《咏柳》、白居易《春晓》、《村居》、《赋得古原草送别》、王维《画》。

3、过渡:孩子们,原来这就叫看画赋诗,我们这般就叫诗情画韵。今天,我们就继续伴着这诗情画韵一起走进古诗中的春天。(板书课题) 二、引出精读诗《惠崇春江晚景》 (一)了解作者,引出古诗

1、谈话:首先,我们来认识两位妙笔画春、妙语咏春的古人,他们是: 2、出示惠崇和尚简介,请一位学生介绍。 3、出示苏轼简介,请一位学生介绍。 4、引出《惠崇春江晚景》。谈话:能诗善画的惠崇和尚画了一幅鸭戏图,大才子苏轼一看,连连称妙,提笔写下了一首题画诗,这首诗就是《惠崇春江晚景》。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阅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请一位同学扮演苏轼吟诗,其他同学闭眼聆听,想象。 3、这幅画中都有什么?

4、汇报交流。预设:竹子、桃花、江水、鸭子等 5、这些事物是怎么组合在图画中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预设:透过竹林,几支桃花初开放,江水已经回暖,鸭子们最先知道,已经在讲述中嬉戏。 6、引导:听了孩子们的描述,,我们仿佛来到了惠崇大师的画中,我们也诗兴大发,不仅吟诵——预设:诵读前两句。男生吟诵、女生吟诵。

7、引读后两句:孩子们,在桃花初开、竹枝摇曳的大好春光中,其它植物也不甘落后,各自生长,你看:(出示蒌蒿、芦芽、海豚图文)请同学解读资料,引入苏轼“拼死吃河豚”的故事,引出后两句。 8、提问:河豚是不是在画中?

9、分析:原来河豚是苏轼看到蒌蒿、芦芽之后的联想,可见,诗中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板书:所见所想。 (三)过渡:孩子们,苏轼为画赋诗,有一个诗人却以诗为画,他的诗就是一幅画,他就是被人们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一生坎坷,后来在百草堂居住,正值大好春光,杜甫走出门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经典的五言绝句。我们一起读一读。

1、自读绝句

2、杜甫以诗为画,他的绝句中都有有哪些景物?预设: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3、引导诵读《绝句》。 4、讲解“飞”、“睡”是动静结合,引导感悟动静结合的写法。(板书:动静结合) 三、继续引读略读诗

1、苏轼为画赋诗,杜甫以诗为画,我们的古人在春天中也忍不住到外面游玩,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宋代诗人曾几就在三衢道中有感而发,写下了《三衢道中》,也描绘了树木葱绿、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出示诗歌 3、齐读。

4、引导:诗中谁入画了?预设:晴日、树荫、小溪、黄鹂。

5、总结:春天万物都是可爱的,都可入诗,这正如宋代朱熹的《春日》所言:万紫千红总是春。 6:引读《春日》,适时板书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回顾:

1、是啊,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的山山水水,春天的花草树木,春天的可爱生灵,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起在诗情画韵中结束今天这堂课。

2、配乐朗诵诗歌。

3、课堂总结:孩子们,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在美好春光中遨游书海,一起探索古今,在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吧!下课!

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春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画教学设计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

课例与教案 篇2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例:《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1. 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发挥想像,品味诗歌的意境

2.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意境两个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境中景、理、情。

自读法,讨论法,鉴赏教 师 活 动 设 计

一、复习导入

(由第一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导入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二、赏析指导

(一)置身诗境

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欣赏时,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意象再现。

审美想象的过程有三种方法“

1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什么经验,和诗人取得共鸣。

2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我们未经历过的境界,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3、对于某些想象奇特的`作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诗人为我们描绘的奇幻的世界。

(二)缘景明情

1.篇幅短小,意象常见的诗歌,欣赏时只需将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的作者的诗思。

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3某些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出的以景言情之句,方显出其言有尽而意无穷,应揣摩,感悟其中蕴含的诗情。.

举例:

实有之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借助联想和类比尽量构想出那个奇幻的世界,天马行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构思奇特、词才华艳、结构跳跃、境界奇幻,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意境。李贺《李凭箜篌引》是一首描写音乐的歌行体。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了音乐的音色和表情。“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诉诸听觉的音乐充分形象化、视觉化,化无形为有形,还通过天上人间的想象描摹音乐带来的感受,间接地描写音乐。

课例与教案 篇3

《电子贺卡的制作》活动设计

——让爱心和祝福在E时代飞翔

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资料的方法,能够主动交流,分享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设计、制作能力电子贺卡的能力,体验发明创造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环保意识。

3. 在成果汇报中,让学生体验实践出成果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收集纸质传统贺卡

2.教师的教学准备:贺卡收(赠)情况调查表、分析表、走进电子贺卡等表格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国内外知名的贺卡网站,如卡秀、网易贺卡站、新浪贺卡、亿方贺卡等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制作电子贺卡的软件

八、活动过程

活动设计一:贺卡知识知多少

(一)活动目的通过展示贺卡,让学生走近了贺卡,了解贺卡的种类,明白贺卡的功能、设计贺卡的意义,激发送贺卡的美好愿望。

(二)活动形式

展示学生收集来的纸质传统贺卡,给贺卡分类,讨论贺卡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展示激趣。

教师展示一些学生收集来的传统纸质贺卡,引发学生对贺卡的回忆,激发他们了解贺卡的兴趣。

2.走近贺卡,了解分类。

(1)引导学生谈谈对贺卡的认识:看过贺卡以后有什么感觉?一般在哪种情况下赠送贺卡?

(2)简述贺卡用途: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会以赠送贺卡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祝福之心。

试着划分贺卡种类:生日贺卡、结婚贺卡、贺年贺卡、圣诞贺卡、节日贺卡。

3.明确意义,小结延伸。

(1)学生说说赠送贺卡的意义。

(2)教师小结:是的,贺卡是在具有特定意义的日期向亲友表示祝贺的信物,能增进亲友间友情,加深相互间的了解,让人们产生一种见物如见人的情感,所以说,贺卡是“联系友情的纽带”、“传递友情的使者”。

活动设计二:贺卡浪费知多少

(一)活动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知道赠送贺卡表达情意的同时浪费了很多优质纸张,明白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增强节约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记录调查情况、收集处理有关数据资料等综合能力。

(二)活动形式

(三)活动内容

1.赠送调查小贴示。

(1)要及时、如实地记录调查情况;

(2)调查的过程中要礼貌待人,不要做有损自己形象的事;

(3)调查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困难,需要你去克服,可不要退缩;

(4)每个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各施其职;

(5)调查时,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2.开展调查活动。

制作50份有关传统贺卡调查问卷,安排一次调查活动,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在公共场所(街头、生活小区、学校门口——考虑到这些地方人群层次多样化、人口流量比较大、覆盖区域比较广)向路人进行调查,记录调查情况、收集有关数据资料。

活动设计三:走进电子贺卡

(一)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到在网络时代,通过网络我们同样可以传递那份浓浓的情意与深深的祝福。制作一份有个性的电子贺卡赠送给苦心养育自己的父母、谆谆教导的恩师或情同手足的好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小组活动,每组6-8人,自愿组合,每组推选一名组长、一名记录员。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激情(课间播放有背景音乐的贺卡)。

教师启发谈话:“辞旧迎新寒风吹,正是贺卡满天飞”。过年了,给亲朋好友送上一张贺年卡,既能增进感情、友情,又能陶冶情操。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已经知道纸质贺卡这么浪费资源,那就让电子贺卡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心愿。

2.走近电子贺卡。

(1)展示一些色彩鲜艳、创意新颖电子贺卡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讨论电子贺卡较于传统贺卡的优点。

(2)教师小结:

①传统贺卡每年需要大量的木材和其他材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非常不环保。而电子贺卡几乎不耗费什么资源,也不用花费多少金钱。

②电子贺卡不仅经济、环保,同时还有其他优点。比如,在传统贺卡上只能写字,可是新式的电子贺卡不仅能写字,还能附上自己的数码照片,甚至还能加上视频片断以及Flash短片等。还有在传统贺卡上写错字难免需要涂涂改改,甚至就此报废,可是电子贺卡写错了只要撤消操作就行了。

③电子贺卡的邮寄比传统贺卡快得多,鼠标一点,即时收发。

3.走进电子贺卡。

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了解电子贺卡的相关知识,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附表,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投入。(组织形式:每组6-8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多名记录员,组长负责最后归类。)

活动设计四:电子贺卡我来做

(一)活动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掌握制作电子贺卡的方法。这不仅是技术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环保意识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活动,呼唤人性的回归,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回感动、懂得感恩、丰润心灵,完善自我。

(一)活动形式

每位学生在学生机上操作,完成电子贺卡的设计与制作。

(二)教学过程

1.说说自己喜欢的电子贺卡: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张呢?你为什么最喜欢它呢?

2.好的电子贺卡标准:有明确的主题、丰富的内容、鲜明的色彩和真挚的祝福语。

3.制作电子贺卡途径。

①在电子贺卡网站做。

心意坊——网址: 剩饭剩菜——养殖厂

废纸——回收 电池中有重金属——回收

易拉罐——回收 玻璃——回

塑料制品——回收 塑料、快餐盒——减少使用(五)观看图片 :(看一看)

1、想一想,我们的校园既干净又整洁,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并说到学校的弯腰工程)

2、同学们可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是呀,自从弯腰工程实施后,我们的校园比以前更整洁了。那么看到这些,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生答:我们学校是很美丽,但美中不足是垃圾箱比较单一,我们觉得垃圾如果分类处理就好了,我们小组设计了一种垃圾箱,它们分别是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有害垃圾箱。今天我们也把它带过来了,请同学们看一看,鼓掌我们小组想把它送给学校希望我们学校越来越美丽。)

3、同学们的想法太好了,老师非常感谢你们。接下来,我们去看看我市产生的垃圾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学生观看)

4、“看了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难道我们能任由这些垃圾散布在大街小巷,影响我市形象吗?你们能不能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出出主意,帮他们想想如何处理这些已经产生的垃圾?能接受吗?”

(六)研究方案:(写一写)

1、全班交流,教师提要求。

2、学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建议:(灯片)(1)、其他小组在汇报方案时,所有的同学都要做个文明的小听众。如果你有不同意见或同一小组的成员要补充的话,请等这位同学汇报完再发言。

(2)、如果你们组的方案和前面小组的方案相同或类似,那么你就不必在重复。

3、随机补充:

圣尼特厨房食物垃圾处理器体积小巧,适于安装在水槽之下,不会造成任何妨碍。它不同于粉碎机,里头有高速的旋转电机,可将食物垃圾研磨成细小的颗粒,随同自来水通过排水沟管道进入下水道,使用多年也不用疏通下水管道。含有细小颗粒的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也很容易使污泥脱水,降低污水处理难度。这种食物垃圾处理器几乎可处理所有的食物垃圾,如鱼、肉骨头、海产品、水果皮、菜叶、剩饭剩菜等。

使用食物垃圾处理器对居民来说,优点如下:

1.减少厨房尤其是存放垃圾桶的橱柜内的臭味;2.减少孳生蟑螂、细菌的可能; 3.使清理排放家庭垃圾成为一项轻松干净的工作; 4.有利于保持楼梯间和居住小区的卫生环境。5.有利于疏通下水管,不会带来水管堵塞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这个方案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

消除白色污染的好办法:连碟子一起吃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开发环保产品,以取代传统的纸杯、纸碟、饭盒。前不久,波兰一家面粉厂的厂主维索茨基想出了制造能吃得下肚的环保杯碟。他把磨完小麦剩下的麸子压制成各种大小杯碟和碗具,适合旅行野餐或开生日会。人们可以在餐后将这些环保杯碟吃掉。(七)活动小结:

师:保护我们的家园从我做起,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在《我让世界更美好》这首乐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吧!:连碟子一起吃

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与方法: 联系实际:(说一说)

“让我们为同学们这些创意的方案鼓掌。如果国际上还没有采用的话,你还可以申请专利!那作为蛟河市的小市民,除了为环保局的叔叔阿姨想出这些处理垃圾的办法外,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该注意些什么呢?”

1、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生:告诉家里的人注意环保,不用或少用塑料袋。生:在学校不乱扔果皮纸屑。生:看见有人乱扔要制止。)

2、教师评价。活动延伸:

刚才同学们说得可真好,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来,现在我们就进行一个比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一张纸上写出“保护环境”的口号,看哪一组设计的口号最新颖,画面最漂亮。(自己创造口号)老师请大家发挥集体的智慧,把想宣传的内容写下来,好吗?”

课例与教案 篇4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三者之间才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徐老师的这一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一、以读为本,注重感悟。

在这一课中,不管是对课题,还是对生字新词,或是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徐老师都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读上,以读为本,贯穿课堂的始终。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的朗读,促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并潜心体会语言的内涵,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味,从而产生自己的感悟。在检查字词这个环节中,读美丽善良、心狠手辣、神通广大等词语,教师通过人物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词,读得懂,读得深,读得透。读寒冬腊月、盛夏酷暑时让学生读出冷和热的感觉,读叹了口气、攥紧拳头等词又让学生加上动作,以演促读,以读促悟。就此一环节所采用的读词方法就有五六种之多,而且逐步深入,层层落实,训练非常到位。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面面俱到地分析讲解,而是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进行细心体会,进而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比如读完了第一段,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第二段,再和小伙伴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接着再出示有关语句,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理解再三追问,体会小沉香想知道母亲下落的迫切心情。再对有关语句进行更深入的朗读。这一环节中,教师讲得少,学生悟得多,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读书实践活动中得到的。为了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教师精心设计了这样的训练步骤,活用文本地读,从而产生了精彩纷呈地悟。学生本位的感悟和体验已悄然形成,这不就是新课标所呼唤的吗?

二、以情为根,激起共鸣。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真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就更要抓住文本材料中丰富的情感资源,注重情感的投入、心灵的共鸣。因为如果没有情,教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徐老师的这一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的情感色彩,以情带动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碰撞,激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如当讲到爸爸知道沉香想去解救妈妈,告诉沉香二郎神是个心狠手辣、神通广大的人,劝沉香不要去这一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小声读,体会爸爸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说这话的。学生经过认真品读,体会到了爸爸此时此刻复杂而沉重的心情,有的学生说伤心,有的学生说害怕,有的学生说难过,有的学生说担心,教师就让他带着自己所说的这种语气再读这段话,没有画地为牢的批评干涉,没有强求一致的硬性规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对课文语言的主观感受和独特体验,展现主体本位的见解。这样的阅读,学生充分领会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也用自己的心灵、感情与文本、人物进行对话,这是相互的沟通与交融,彼此的分享和启迪。这不就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最佳体现吗?[

回顾这一堂课的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增加了语言积累,能读善思会说。事实证明:孩子们的头脑在课堂上一旦得到解放,他们将释放巨大的能量!这能量的表现就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使课堂变得精彩纷呈。

课例与教案 篇5

在这个激情飞扬的盛夏,我们有机会聆听了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的精彩讲座——《语文教学优质课设计例说》。听吉春亚老师的课,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如阳光拨动的轻弦般优雅美丽的意境,这让我受益非浅。吉春亚老师的课,蕴涵着教者对当代教育的清醒认识,强调以语文素养的丰富提升生命质量,注重通过言语的实践,达成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课味纯正浓郁,课境清新淳厚,精致中显典雅,清逸中藏健丽,淳正雅丽是其主要教学艺术特色。

从吉春亚老师的个人经历看,她是一步步从最基层的乡村小学而至首都名校的教育行者,这样的经历有三个好处,一是积淀了不竭的向前动力;二是积累了不同层次的学情;三是积攒了丰富的学科经验。正是基于此,吉春亚不会在骤遇课程改革时束手无策,她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例说》讲得实在精彩,使我听得入迷。

优质课堂教学是优质学校教育的重要体现。建设高效优质的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全社会对优质教育的呼唤。那么,何为优质课堂?

简言之,优质课堂是一个学生终身积极参与、受益的课堂。优质课堂具备“五项标准”,即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体分明、教学内容精致、教学方法巧妙、教学中应体现人文关怀。优质课堂的教育取向是优质化、均衡化、终身化;课程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学定教、为学而教、以学论教;教学理念是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吉春亚呼吁“让语文课充盈浓浓的语文味”,并提出具体课堂建构策略:“品语言魅力”、“走运用主线”、“促情感共鸣”、“有文化积淀”。注重主体体验引导达成课堂活力和高潮教育的本质是学生的发展。

一堂课是否成功,学生的发展才是唯一的检验砝码,教学艺术离不开谈论技术和思想的主体。问题是,我们把什么作为观察对象的指标?从吉春亚的经典课中,我发现她以学科经验为指标。

我们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获得。没有体验,就没有习得的过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吉春亚谈到了她写给学生的三段话:

“课前学习——奏响春光曲。‘一年之计在于春’,‘课前学习’就是一年之际的‘春’。读读书,将要学的文章先读为快;动动笔,尽情展示你最初的感受:

或是一个轻快的问号,或是画出一条条曲线,或是写上一点点理解·····在这享受中,你会觉得你已奏响春的曲子,这良好的学习开端会让你感受春的浪漫与喜悦!”“课上参与——盛夏交响乐。‘青青燕草如碧丝,脉脉水田飞白鹭。

’带着你的疑惑倾听同伴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话语,去倾听老师在同学的争论不休时的指点迷津,让你‘柳岸花明又一村’;带着你的收获去展示自己一句句、一层层、一段段的音韵与缠绵,让你‘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情感在课堂交融,想象在课堂飞跃,创造的火花在课堂迸发,个性在课堂张扬,灵性在课堂显现·····盛夏交响乐奏响了!”“课后学习——谱写丰收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课后的学习更是一番广阔的天地。

课下,我们与李白对话,与杜甫相逢;课下,我们去听听安徒生童话中人物的悄悄私语,看看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课下,我们组织小组针对一个话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共同商量着撰写调查报告;课下,我们走进名人,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不断拼搏的精神,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走过春夏秋冬,学会爱恨疏亲,练就听说读写。一曲丰收之歌正由我们谱成。”仔细分析,实际上她是在唤起学生体验意识,教给学生体验方法,让体验渗透在学习的全过程中。

课例与教案 篇6

研究目的: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研究课题:苏教版语文教材第11册《青海高原一株柳》

研究周期:两周

研究课次:三次

授课教师:孙小静老师

研究主题的蜕变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

数周前,初次进行组内教研时,我组成员一致同意把立足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为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其原因是课外阅读的意义深远,如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效的。

七嘴八舌,推翻主题

此时,我们年级已有几个班开始了《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外阅读尝试,日常教学中,几位老师经常做经验性的交流,这也就引发了关于课例研究主题可行性的讨论:

孙小静: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无论何时、何地,教师都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宋晓芳:我们班先让学生随意选择课外书目进行阅读,但有一半学生不想做,我觉得一旦把它当成一项作业让学生完成时,他们会产生反抗意识、厌烦情绪。

王金萍:我们如果针对《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做课例研究内容,必然要集体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而这是一项集体性的课外阅读,有的学生因家庭条件贫困及家庭环境所限,不能保证其良好的读书氛围。

惠伟玲: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意故事情节,而如果要求他们做批注及读书笔记时,他们就不想做了。

范会超:我们所进行的课例研究主要针对的是课堂教学,而课外阅读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张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需要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贯彻进行。而我们在课堂教学方面还有许多需要不解的疑问,因此,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短期的研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集思广义,二次确立

接下来,我们针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做了归纳、整理:

惠伟玲:学习课文时,学生局限于通过查词典理解词语,而对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少运用。

王金萍:学生不理解课文,主要还是一些关键词不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个别关键词句来来去理解全篇内容。

范会超:学生欠缺理解词语的方法。

张艳:有些学生不经思考,总是从《字词句》等教辅资料直接摘抄词语的意思,缺少理解过程,所以老师应在课堂上有意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宋晓芳:学生理解课文很浅,对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体会不深,甚至不到。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来实现。

孙小静:学生在习作时用词不注意遣词用句,不注意推敲运用词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通过文本的学习有意引导。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参考了《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阅读教学的建议,制订了本期课例研究的主题:理解课文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神奇、撑立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等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体会托物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

①这株柳树长得什么样?

②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③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吗?

④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这株柳树?

3.通过预习,你能试着解决哪个问题?相机指导读有关段落。

预:

①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段落第5自然段:指名读生评价齐读

②读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第3、4自然段中相关句子。师补充相关资料:位于青海省,世界屋脊东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缺氧现象严重,长年是冻土,是全国温度最低的地区。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届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打在身上非常疼痛。

③尝试解决第四个问题:读第6、7、8、9段中相应的句子。

二、整体感知

1.读文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

2.回顾全篇,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写了什么?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

学生自读感受深刻的有关段落。

第二课时

一、感受神奇,感悟精神

1.快速浏览课文,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答。

2.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1)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神奇的柳树?

②为什么这株柳树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

(2)理解望而生畏:顾名思义,你怎么理解?课件:畏:①畏惧;②佩服。

3.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株让作者觉得神奇,且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吧。

(1)课件:第5自然段文字。指名读。

(2)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

预:

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

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

③小结:我们从柳树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板书:样子)

4.巍巍然撑立:你怎么理解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你体会到了什么?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自然段。

(1)你觉得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经受干旱、寒冷: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时零下几十度。

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什么?(生死考验)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没止一次?(三个多少)柳树经受了如此频繁的摧毁,它畏惧了吗?冻死了又,枝干被雷劈断了又,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又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执着、顽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掌不下去时,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2)课件:第七自然段。齐读

(3)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4)小结:柳树种子发芽、长成幼柳,直至长成有两合抱粗,能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树阴的参天大树,从它的生长历程(板书:生长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顽强的生命力)

5.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时,那些平原上的柳树我家乡的灞河柳是怎样生存、生长的呢?为什么它们却能极易生存、生长呢?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篇幅写家长灞河边的柳呢?

6.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啊!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有什么感受?(有两个数字,从一、九十九你感受到了什么?)

7.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文字。

8.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是因为

二、拓展延伸,感知生活

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2.由此你想到了哪些人?

学生初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感受

六、五班

何金同:当一看到这个题目后,我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看了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这里自然条件恶劣,树木很难在这里生存。以前来到这里的很多树种,都因忍不住干旱和寒冷袭击,一个个地死去了。而那株柳树最终凭借顽强的精神活了下来。他没有抱怨命运,而是用超乎想象的毅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他最终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

这株柳树的命运和我们人的命运是那么的相似吗,不要总是抱怨命运对你很不公平,让你面临那么多的困难与挫折,我们应该像那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学会坚强,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鹤立鸡群的人!

王腾飞:我们遇到困难也应该像这棵柳树一样,面对危险应该勇敢面对,即便只有一点希望一丝光线也不要放弃,说不定这条路就是通向幸运之门的大道。我们要记住: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来掌控的,只要自己有能力和勇气,一定能冲破困难的封锁线的!

李汶昊: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这株柳树的崇拜,为它的惊人毅力和超乎想像的韧劲所折服。这时我想到了我们人类,柳树没有毅力和韧劲就不能生存下来,人缺失了这两条也就不会取得成功的。

张怡聪:我觉得这篇课文出现在我们的语文书上,主要是想教育我们,无论生活怎样,自己的一生都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不能受到了一些打击就放弃了。不能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看我们自己,要顽强的生存,与困难斗争到底,终究会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的。

教师分析: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阅读,能够初步感受到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整体把握很好,有些学生还能够由物及人,想到我们人,在生活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应该像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面对困难才可能取得成功。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本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次反思

郑州市金水区庙李镇丰庆路小学王金萍

这次授课,小静用的是我们班的学生。这节课结束后,授课老师及听课老师都普遍认为学生的发言积极,思维活跃。

针对这种可喜的现象的出现,我分析有如下原因:在课前,为了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提前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谈谈你在这节课上的感受。也就是你对自己在这堂课上的表现进行一个评价,同时,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及体会。

我想,也许是学生事先有了这个目标吧,不想在作业中对自己捻,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们表现的积极性很高,我在听课的时候,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全班有二十三位同学在课堂上有发言,而且有些同学还多次发言。另外,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没有发言,但也举手了,但只是老师没有叫到。

学生有了回答问题的意识后,在课堂上就有了精彩的表现。,听课老师也都对学生们的发言这精到感叹着。

另外,通过孩子们这次作业,我又发现了一些闪光点:

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上的表现比较满意,平时不爱发言的胜杰同学,第一个举手就被老师叫到,他在自己的感受中写道:今天上课我举手发言了,没想到老师第一个叫起了我。今后我还要在课堂上发言,许多同学分析自己在这堂课上发言的原因是由于孙老师,她在课上微笑着面对大家,并且当回答错的时候也不批评,而是鼓励。而平时我上课时,提出的总是难,让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所以不敢说,这是我要向孙老师学习的方面。

接下来,我就课本身来谈一下自己的困惑:

在这节课一开始的时候,孙老师就一下子抓住了神奇二字,这正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谈到的一样,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应该说条理非常清楚了,提纲挈领做到了,可是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们在寻找相应的句子时,通篇来找,感觉比较散,这时,老师好像是被学生牵着走了,而这次的研究主题抓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的目标却没有达成。

我觉得可能是老师自己在对抓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心里就不太清楚。这些都需要在下备课的时候,再着重注意的。

《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第三次听后反思

第三次上课,听课的不仅仅有听课的老师,还有学过这一课的六二班学生。

一、抓住关键词的理解来让学生从中理解文本

在理解巍巍然时,老师先问巍然什么意思,学生知道巍然是形容高山的,老师再问巍巍然呢?学生答:就是更加高大的样子,通过多种方式的读来学生深切地读出青海高原上一株柳的神奇。

在理解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通过学生的读让学生从理解九十九一来让学生畅谈感受,让这些温室里花朵明白一个人的成长要会付出许多辛劳,要面临许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困难,从中让他们明白生活与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二、学生来当主人,亲自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要学习,同时他们也具有评课的权力,在讲课之后,留下部分时间让学生来做一回老师,来评价学生的听课。学生在评课时不仅能够正确地指出优点,并同时指出了学生的缺点,这是老师们所料想不到的,看来学生真正地把课文学到了心中,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道路上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遇到的困难。

课例与教案 篇7

在新课伊始,揭题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这个课题,最想知道的问题有哪些?学生紧扣课题提出了几个问题,比如:他是谁?他得的红圈圈是谁奖给他的?他为什么会得的红圈圈会最多?我觉得进入新课已到火候,因为文章就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叙写的,正欲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行解决部分问题,有一学生不容我叫他,就站起来,老师,我还想知道这红圈圈是写得好的,还是写得不好的或者是写错的?我立即知道这个问题的出处了。平时我改作业时,为了便于订正和提醒小朋友写错的地方,我总喜欢用一个红圈圈做记号,尽管当初想到这样做记号与这篇文章和批改的一贯做法不协调,但还是一直采用了这种方法,这不,今天学生终于向我抗议了他们课前预习过课文的,一定知道课文中的红圈圈是圈在写得好的字上的。

在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后,让他们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当然知道了红圈圈在圈在写得好的字上的,我不得不引导学生理解我的做法平时,你们写得好的字,老师是怎样表扬你们的?红圈圈加五角星。对!尽管采用的方法不是太一样,但作用是相同的,鼓励你们将字写端正美观。

对他为什么得的红圈圈最多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能停留在自己初读课文的理解上,只能说出是因为邓小平爷爷的字写得好;他从小就能写一手好字等等,却不能从问中找出有关语句来回答,于是觉察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好好培养。于是这篇课文的精读训练就紧扣两个问题:1

邓小平爷爷为什么得的红圈圈最多?2

当时,先生的要求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相机理解有关的语句,对学生进行认真写字、刻苦学习的教育。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精读训练的目标也就完成了。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9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