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

2024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2024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趣祝福作文(编辑 星际迷航)掌握写作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作文平时考察学生的日常事务和文献积累。写作文要做到有点、有面。即做到整体描写与局部描写相结合,那么写好一篇作文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吗?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2024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1

《旧制度与大革命》原著出版于1856年,135年后才有汉译本,作者是法国的托克维尔。这是一部好书,人们认为其内容与形式值得称赞。更重要的是,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的五种现象是有启发性的,值得思考。

一、革命往往是在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

托克维尔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眼前的政权强,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坏政府最危险的时候,往往是开始改革的时候。人们耐心地忍受痛苦,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提出消除痛苦的想法,就会变得难以忍受。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

路易十六最轻微的暴政似乎比路易十四的极权制度更令人无法容忍。”

我们已经出台或即将出台的改革措施和管理制度,可能会遇到上述矛盾,有的甚至会因为尖锐的矛盾导致流产,或者暂停执行等,这些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敏感和思考。因此,在任何改革之前,都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赢得被改革的人的支持,改革才能使大家越来越好,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同时,也要坚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改革不能停止。改革要坚定不移,不怕困难。

国家号召“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一方面国家号召让人民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富土康的员工不停地跳楼。官员、学者、网络上的言论不停地换起对穷人的同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无不重蹈着法国的覆辙:

当社会上层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并没有让他们害怕;当他们关心穷人时,他们不相信穷人的痛苦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在网络时代,几乎不可能压制社会各界对穷人的同情。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出发,关注和同情穷人都是正确的。

但正是这种同情和关切点燃了穷人的欲望和愤怒,庞大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政治和谐。农民上访,工人罢工,张力正在加剧,危机正在迫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稳定转型,更需要坚定不移的改革和解决问题。

二、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观察到: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民众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则发起各种新兴事业,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贸易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结果民众收获了更大的失望,因为政府残留了太多专制时代的毛病,民众“用自己的资本去买政府的公债,他们绝不能指望在固定时期获得利息多”……

所以,托克维尔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我们的现实中,类似的现象或者是情况不容忽视的,只不过是没有更深切的关注。现在看起来虽不会发生大革命这样的悲剧,但现实中也有类似的“悲剧”的发生。我们的经济增长计划、我们环境保护要求、我们的调控措施、我们引导和鼓励资本投资、我们的人事制度等等,既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带来了较好的发展和繁荣,也引起了不满、矛盾纠纷,甚至是群体性事件,更为甚者,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和公众的普遍不安,这是十分危险的。

总面言之,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面对危机,需要智慧、勇气和胆略。

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达到顶峰,国家仓库和农舍中有大量粮食,不妨碍动荡和转折点的到来。

就中国现状来说,一方面大量的私产被公共化,另一方面大量的公产被私有化,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出现前所未有的紧密混合。国家管理措施不再只涉及公共领域,而是直接涉及数亿人的私人财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股市的风波关联着万家的喜乐。

对仍在上涨的房价和像过山车一样的股价的长期调控,触动了亿万人的神经。政府措施不当,诱发人民聚集起来向政府发泄不满。此前对痛苦逆来顺受的人,现在变得像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3、 在专制社会,人们不能参与公共事务,彼此孤立,最终变得越来越自私

专制政体与社会道德水准之间的关系,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说得非常精辟:“在专制社会中,人们相互之间再没有种姓、阶级、行会、家庭的任何联系,他们一心关注的只是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只考虑自己,蜷缩于狭隘的个人主义之中,公益品德完全被窒息。专制制度没有反对这种倾向,反而使之顺利进行;因为专制制度剥夺了公民的一切共同情感、一切共同需要、一切和谐生活的必要性、一切共同行动的机会,专制制度用一堵墙把人们禁锢在私生活中。

人们原先就倾向于自顾自,专制制度现在使他们彼此孤立;人们原先就彼此凛若秋霜,专制制度现在将他们冻结成冰。”

“在这类社会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都苦心焦虑,生怕地位下降,并拼命向上爬;金钱已成为区分贵贱尊卑的主要标志,还具有一种独特的流动性,它不断地易手,改变着个人的处境,使家庭地位升高或降低,因此几乎无人不拼命地攒钱或赚钱。不借一切代价发财致富的欲望、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便成为最普遍的感情。这种感情轻而易举地散布在所有阶级之中,甚至深入到一向与此无缘的阶级中,如果不加以阻止,它很快便会使整个民族萎靡堕落。

然而,专制制度从本质上却支持和助长这种感情。这些使人消沉的感情对专制制度大有裨益;它使人们的思想从公共事务上转移开,使他们一想到革命,就浑身战栗,只有专制制度能给它们提供秘诀和庇护,使贪婪之心横行无忌,听任人们以不义之行攫取不义之财。”

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出,医治这种因专制而导致的社会道德堕落的办法,只有给予公民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在这类社会中与社会固有的种种弊病进行斗争,使社会不至于沿着斜坡滑下去。事实上,只有自由才能使公民从孤立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彼此亲近,因为公民的独立性使他们生活在孤立中。

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并一天天联合起来,因为在公共事务中,必须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只有自由才能使他们摆脱金钱崇拜,摆脱日常私人琐事的烦恼,使他们每时每刻都意识到、感觉到祖国高于一切,祖国近在咫尺,只有自由能够随时以更强烈、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并且创造知识,使人们能够识别和判断人类的善恶。”

我们在现实中,强调令行禁止和执行力,强调尊重民意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但在政策的层层传递中,往往偏离了决策的初衷,民主和自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管理而管理。加强管理成为了一部分人、一部分群体、一部分阶层集权和专制的工具,人民群众却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和限制。

四、中间势力难以生存是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

托克维尔在书中失望地感叹道:“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没有了中间势力,民众就陷入了原子化状态,迫使每个具体的民众独自去面对强大的专制国家机器。

个体的原子化的最终结局,就是政治生活从民众当中完全消失——单体的民众无力对抗庞大的国家机器,最终必然选择远离政治生活。”其后果,托克维尔也说得非常清晰,“法国是很久以来政治生活完全消失的欧洲国家之一。在法国,个人完全丧失了处理事务的能力、审时度势的习惯和人民运动的经验,而且几乎丧失了人民这一概念,因此,很容易想象全体法国人怎么会一下子就落入一场他们根本看不见的可怕的革命,而那些受到革命最大威胁的人却走在最前列,开辟和扩展通向革命的道路。

”“由于不再存在自由制度,因而不再存在政治阶级,不再存在活跃的政治团体,不再存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政党,由于没有所有这些正规的力量,当公众舆论复活时,它的领导便单独落在哲学家手中,……理论的和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是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为此感到惊奇。”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改革,关键是利益再分配。只有满足最广大群体的核心利益,才能缓和矛盾,保持稳定,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在革命过程中,追求平等要比追求自由更加重要

追求自由与平等是法国大革命的两大终极目标,但托克维尔还是相当失望: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法国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下长期缺乏公共自由,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正如托克维尔所说:

“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自由”没有办法像“平等”那般,在革命的进程中随时给跟随的革命者以物质的鼓励(譬如均分财产、土地革命),所以,不光是法国大革命,放眼世界史,近代以来绝大多数的革命,都逃不脱“平等”凌驾于“自由”之上,甚至为了“平等”,不惜牺牲“自由”的命运——当革命为了实现“平等”而不得不借助“专制”的力量时,革命往往毫不考虑“自由”的感受,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专制”结盟。托克维尔说道:“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这,就是私心。

法国大革命的结局,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只承认人民,没有其他贵族,除了贵族公务员;只有一个惟一的、拥有无限权力的政府,由它领导国家,保护个人”——国民作为一个整体拥有名义上的一切主权权利;而单一的国民却仍然没有摆脱被政府奴役的命运。

在我们的工作中,总是希望追求平等,物质上要求缩小与领导的收入差距,精神上渴望与领导平起平坐,但绝大部分员工又害怕平等,害怕失去身份界限以后的社会地位随之消失。所以,国家推动各项改革,就会因私心所带来的巨大阻力,既渴望打破平均主义,建立起可以适应社会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的激励机制,但又害怕在这样的机制下失去竞争力,害怕机制不公平或执行不公平给自己利益带来的损害,最后,又回归到了追求平等和平均。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总是相互联系的各个事件汇集而成的,没有哪个事件是凭空产生的,它总能从历史上找到它的蛛丝马迹,正如托克维尔所言:“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2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无疑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法国本身的界限,其影响波及到了亚非,论及其渊源,可以发现它和美国独立战争等资产阶级革命密切相关。

那它是不是真如一般意义上定义的那样呢?从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可以窥见一斑。托克维尔本人做过多年国会议员,当过卡芬雅克**的***长,在政界内部曾有亲力亲为之阅历,对于法国政治的变迁自然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也就具有了权威性和很强的说服力。

通读整本著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革命中及其之后的景象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破除了旧墙,在全新的基础上构建新墙,它的很多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很大程度上都沿用着君主**时期的制度与规范,只是不是君主领导的改革而已,他用许多当时的著作、**内部的书信、**内部资料等丰厚的史料来研究大革命前后的细枝末节,从许多小处来发现某些社会事实。“当法国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还只是一个新鲜奇特的事件时,对法国人来说他并不陌生,只不过更有血有肉,更震撼人心罢了。”这是作者对法国革命最理性的评价,作者一方面从军役税不平等征收这个小点论证了封建帝制覆灭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从国王赔偿农民等这些细节证明了当时的封建君主已经采取了些许改革,并制造了大革命前20年的繁荣。

下面我就对中国改革的启发谈下我的收益。作者仔细分析了农民被抛弃的过程,从各种税收强加给农民,贵族(不要说上层贵族,主要说中小贵族)与农民渐行渐远,稍微有些物质背景了就摆脱了村庄,挤进了巴黎等大城市,使农民的遗弃感越来越强,最终引发了革命,由此,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也要尤其重视农民的生活,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方面来说也是这样的,必须保证城乡协调发展。

作者用一章的文字描述了文人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文人极具理想型,构造了许多理想化的制度,这些极具煽动性,易使民众追随,但同时,他们本身没有过有关政治方面的实践活动,很多无法与现实相结合,不具有实用性,我们在对文人的治理上也必须进行引导,防止对政局的稳定产生乌托邦式的影响,要引导民众**在正确合理的道路上行进。法国大革命期间,民众对于自由的追求近乎痴迷,以致他们遗忘了平等的作用,正如书中引用的那句格言“谁要求过大的独立自由,谁就是在寻求过大的奴役”所含之意,我们必须保持对自由的莫大理性,我们身处在这个变革的新时代下,对于自由决不能人云亦云,从五四运动首次提出自由以来的近一百年间,自由在中国的土壤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它也显现出了某种畸形化发展,各种要求自由的呼声泛滥成灾,但其实自由也只能是相对的,它离不开各种平等权利的保障。

“我们是从省议会而不是从旧制度的**那里,借来了我们最好的管理方法。我们采用了机器,抛弃了产品。”这是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前后政治体制变迁的观察,对于旧制度中合理的部分要批判性的继承,能够对现实社会继续产生积极影响的应当予以保留,文化上也是如此,古为今用,继续利用儒家文化来发挥道德上的积极作用。

旧制度之于大革命而言,并不是毫无作用,其中的合理性因素必须予以保留下来,大革命之后是没办法完全新建房子的,必须理性的看待旧制度,不是在一推翻之后就全部踩在脚下。

黄沛***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3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

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4

《旧制度与大革命》说的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由于变革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反而致使人民与执政者矛盾加剧,从而引发社会的大规模动荡。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阶级革命,对欧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推翻了国王、教会、贵族的统治,将自由、平等的思想带往全世界。与此同时,它也是非理性的,暴力的,特别是革命到了后期,在雅各宾派当权的时候,有很多无辜群众被推上断头台,甚至比较具有改革精神的皇帝路易十六也斩首示众。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大革命,第二部分主要是讲旧制度对大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托克维尔对于旧制度最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是他认为法国的旧制度已经非常具有现代性了,而由此延伸提出他的第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在人民的生活已经不那么受压迫的时候发生的,革命爆发前的三四十年里,政府更关心经济发展,法律也变得相对宽容,对自由和生命的尊重日益上升,个人财富进一步积累,其实生活有变得比路易十四、十五时期更好,但是革命还是发生了。他在文中有写到“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这个观点听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可理喻,但事实却好像就是这样的,当你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的时候,你是会很快的去接受这个世界对你的压迫,变得更加麻木,然而假如这些人生活在一个放松的、民主自由的大环境里,一点点的压迫对于他们可能都是难以接受的。当政府不能再保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就必然会点燃人民的怒火。

这是我认为托克维尔在此书中所阐述的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和制度有关的,在书的第二部分里有介绍到,法国现在的制度所造福的大部分都是法国社会上层的人,而且在书的第三部分也有写到“人们经常看到,国王用于修路的钱被用在富人身上,而对人们毫无用处,人们常常花费金钱使通向城堡的道路更舒坦,却不用来使市镇或村庄的入口更便捷”,而且原先在农村的保护人民利益的资产阶级也纷纷移居到城市里,并且利用财富购买官员身份,享受特权,不再关注农村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之下,法国对于农民的压迫越来越深,以至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在这本书里,托克维尔为我们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光荣、这么理想的革命最后会变成如此暴力、非理性的**呢?他在书的第三部分写到“理论的善与行为的强暴形成对比,这是法国大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如果人们注意到这场革命是由民族中最有教养的阶级准备,也就是启蒙运动的那批思想家、作家,由最没有教养、最粗野的阶级进行的,就不会为此感到惊奇”,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是反对由底层阶级进行革命,他认为如果由皇帝自上而下进行改革,说不定结果会是好的。当时的旧制度已经拥有现代化的一系列完善的理论,如果政府不是只造福上层阶级,而是普及全社会的话,这场暴力的大革命可能是可以避免的。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5

首先必须得承认《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非常有魅力的书,视角独特,辩证思想贯穿全书,就像它的作者托克维尔一样十分立体。它用严谨而又幽默的语言系统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用社会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对旧制度下各阶级的状况进行客观的研究和描绘,成为研究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别是大革命时期的极具价值的研究资料。

托克维尔说“本书并非要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因为已有人做得很好了,我不想劳心费神,多此一举。本书旨在对那场大革命进行研究”,于是作者将自己幸苦研究大的成果写就了这篇名著。本书一共三编,第一编主要讲述了大革命的根本和终极目标,**了法国大革命与宗教的联系以及它的主要功绩;第二编主要着眼于法国的封建特权以及旧制度在法国的存灭;第三编则分析大革命如何从已往事物中自动产生以及**在其中的出“力”。

读这本书总是受益匪浅,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

一、**无关痛痒的同情反而会带来民众的清醒及反感,而这个启示永远有用,就像如今,国家号召“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一方面国家号召让人民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富土康的员工不停地跳楼。**、学者、网络上的言论不停地换起对穷人的同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无不重蹈着法国的覆辙:

当社会上层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并没有让他们害怕;当他们关心穷人时,他们不相信穷人的痛苦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在网络时代,几乎不可能压制社会各界对穷人的同情。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出发,关注和同情穷人都是正确的。

但正是这种同情和关切点燃了穷人的欲望和愤怒,庞大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一夜之间实现政治和谐。农民上访,工人罢工,紧张局势加剧,危机逼近。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稳定转型,更需要坚定不移的改革和解决问题。

因此,在任何改革之前,都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只有赢得被改革者的支持,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同时,还要坚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形势。

二、法国革命是一件长期工作的最后完成,在革命来临之前,**已开始进行改革,危险的是革命往往在感受最轻的地方,就像在表面繁荣的现象下潜藏着危机,繁荣加以革命的到来,而这点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繁荣带来的是日渐膨胀的发财欲望,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达到顶峰,国家仓库和农舍中有大量粮食,不妨碍动荡和转折点的到来。

而当名叫繁荣的泡沫彻底破灭时,展现的就是千疮百孔和矛盾重重的真相。所以,托克维尔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

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3、 大革命后,法国大革命初期废除的旧制度下的一些思想感情等法律习俗,几年后又重新出现。在旧体制下,皇权和**权力的集中化趋势仍在继续。旧制度和大革命涉及到对中国共产党与自由平等关系的认识。

从表面上看,当革命推翻了旧制度,似乎摧毁了旧制度的一切时,托克维尔惊讶地发现,革命继承了旧制度固有的许多情感和制度。然而,这些残余物并没有引起公众的重视,反而被认为是革命的结果。革命带回了对民主的热爱,民主不再仅仅是贵族们的追求。

可是这样的民主和昔日的民主却没有什么区别,而托克维尔所以把平等给人独立造成的危害暴露于光天之下,是因为他相信这种危害是未来隐患中最可怕的,而且是最难**的。革命的彻底性很难预料。

托克维尔说:“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是的,“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总是相互关联的事件的集合。任何事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能从历史中找到线索。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习前人的经验。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6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20世纪90年代被翻译到中国的托克维尔经典之作,笔者近日走马观花地读过这本书,囿于水平和视野,浅谈读书体会。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托克维尔一生经历丰富,历经第一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五个时期,并且有着多年的从政经验,这使他具备了很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1851年起即开始着手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到1856年本书出版,共耗时5年时间,期间查阅了大量档案、文书等一手资料,使得本书更具客观性、系统性、科学性、严谨性。主要代表作有《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他曾预测:美国北方和南方将来可能发生战争;当时尚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将来必被美国吞并;美俄两国将要统治全球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二战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托克维尔的热潮。

这本书告诉我们,法国大革命的由来:精神自由的被毁以及政治自由民主的缺失。我们应该觉醒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现代民主的基石。精神自由、司法独立,这两点使得法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诸多弊端,重新成为西方民主国家的一个典范。

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采用的是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方法。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 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

托克维尔本书中还提出一个最为吊诡(悖论)的问题:“何以减轻人民的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笔者从书中找到的答案如下:

一是政府有法不依或者朝令夕改,造成百姓的恐慌。国王宣布说:“劳动权是一切财产中最神圣的财产;一切有损于劳动权的法律均违背自然权利,均当被视为无效的法律”。几个月后,损害劳动者的行会和劳役制度又重新恢复。这种对苦难的叙述使人民激愤起来,在人民内心深处燃起贪欲、嫉妒和仇恨。

二是人们利益需求单一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正是由于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精神的自由,甚至人身的自由,人与人之间变得互不来往,社会诚信缺失,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就是中国古语所云: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船就会翻。

三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农民虽然脱离贵族地主阶级的束缚但是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对于繁荣何以加速革命的到来,其实孔子早有判断,他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繁荣未必保证社会不会动荡,还可以从唐朝安史之乱中得到印证。安史之乱前,唐代经济繁荣到了顶峰,国家仓库和农户家中存有大量粮食,而这不妨碍动荡和拐点的到来。

四是社会士族对基层百姓的刺激。法国大革命前的一个奇特现象是,政府官员——就是那些特权者,喜欢当着人民的面高声议论那些折磨人民的残酷的、不公正的行为;他们相互揭发政府机构骇人听闻的种种罪恶。他们用动听的辞令描绘人民的苦难和报酬低劣的劳动,他们试图这样来解救人民,结果使人民怒气冲天!官员们似乎有意刺激群情,而不是满足人民的需求。人们对未来看不到希望。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7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