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高中物理必修课件 >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经典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经典

接下来的“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是趣祝福的编辑精心挑选的,极力建议您将此网页收藏起来。每位老师都需要必备的课件是教案课件,但是老师也要明白教案课件不容忽视。制作出合理充实的教案是巩固学生知识的有效方式。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分析方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1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例2、某同学坐火车郊游,当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地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车外望去,看见路旁的建筑物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画线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系?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教学过程1:通过两个例子的讨论:一是向陌生人说明你在龙岩三中的位置,二是课本中所例举的汽车位置的描述例子,让学生自已归纳总结得出确定空间位置的步骤

教学过程2:举课本14页及15页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如何利用一维和二维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教学过程3:学生讨论以下题目:一辆汽车由校门向东行驶,要描述汽车的位置,应建立怎样的坐标系?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2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

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F=kma,F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k是比例系数.

(2)我们用较小的力推一个很重的箱子,箱子不动,可见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较小的力.(×)

如图所示的赛车,为什么它的质量比一般的小汽车质量小的多,而且还安装一个功率很大的发动机?

【提示】为了提高赛车的灵活性,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要使物体有较大的加速度,需减小其质量或增大其所受到的作用力,赛车就是通过增加发动机动力,减小车身质量来增大启动、刹车时的加速度,从而提高赛车的机动灵活性的,这样有益于提高比赛成绩.

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_m/s2的加速度的力叫1 N,即1 N=1 kg·m/s2.

①在F=kma中,k的选取有一定的任意性.

②在国际单位制中k=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式中F、m、a的单位分别为牛顿、千克、米每二次方秒.

在一次讨论课上,甲说:“由a=Δt(Δv)可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Δv成正比,与Δt成反比”,乙说:“由a=m(F)知物体的加速度a与F成正比,与m成反比”.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提示】 乙的说法正确.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是由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共同决定的,与速度的变化量及所用时间无关.其中a=Δt(Δv)定义了加速度的大小为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而a=m(F)则揭示了加速度取决于物体所受合力与物体的质量.

1.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发生变化时,加速度是否变化?

3.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分力也能产生加速度吗?

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指明了加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决定因素,对牛顿第二定律,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刻理解.

是加速度的定义式,它给出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这是物理上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

例:如图所示,一辆有动力驱动的小车上有一水平放置的弹簧,其左端固定在小车上,右端与一小球相连,设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球与小车相对静止且弹簧处于压缩状态,若忽略小球与小车间的摩擦力,则在此段时间内小车可能是(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先由受力情况分析加速度,再由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分析运动性质,即同向加速运动,反向减速运动.

1.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加速度吗?

2.求物体的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矢量合成法:若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这两个力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及方向.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反之,若知道加速度的方向也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物体所受的合力.

2.正交分解法:当物体受多个力作用时,常用正交分解法求物体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加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常将受力分解,且将加速度所在的方向选为x轴或y轴,有时也可

例:质量为m的木块,以一定的初速度沿倾角为θ的斜面向上滑动,斜面静止不动,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如图所示.

(1)求向上滑动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若此木块滑到最大高度后,能沿斜面下滑,求下滑时木块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

【解析】 (1)以木块为研究对象,因木块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故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建立坐标系时,以加速度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木块上滑时其受力分析如图甲所示,根据题意,加速度的方向沿斜面向下,将各个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方向正交分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g的匀变速运动,其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为自由落体运动.

2.了解斜抛运动及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迁移应用.

过程与方法

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以数学中的抛物线方程及图象为工具建立物理模型,理解抛体运动的规律及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知识方法的应用能力.

2.领略抛体运动的对称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1.知道什么是抛体运动,什么是平抛运动.知道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

2.用运动的分解、合成结合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抛体运动的特点,知道平抛运动可分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能应用平抛运动的规律交流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在得出平抛运动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分析斜抛运动.掌握研究抛体运动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抛体运动

探究交流:体育运动中投掷的链球、铅球、铁饼、标枪等(如图所示),都可以看做是抛体运动吗?都可以看成是平抛运动吗?

1.基本知识

(1)定义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平抛运动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的抛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特点

①初速度沿水平方向.②只受重力作用.

2.思考判断

(1)水平抛出的物体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中要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

(3)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与重力垂直.(√)

二、平抛运动的速度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由于物体只受重力作用,t时刻的速度为:

(1)水平方向:vx=v0.

(2)竖直方向:vy=gt.

(4)速度变化特点:由于平抛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所以其加速度恒为g,因此在平抛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Δv=gΔt,由于g是常量,所以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方向竖直向下,即任意两个相等的时间间隔内速度的变化相同,如图所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的物体初速度越大,下落得越快.(×)

(2)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下落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越来越大.(√)

(3)如果下落时间较长,平抛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变为竖直方向.(×)

3.探究交流

平抛运动中,竖直方向的分速度vy=gt,除该公式外,还有求vy的公式吗?

【提示】由于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所以

例:关于平抛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和加速度都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B.做平抛运动的物体仅受到重力的作用,所以加速度保持不变

C.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D.平抛物体的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答案】BC

三、平抛运动的位移

1.基本知识

将物体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经时间t物体的位移为:

2.思考判断

(1)平抛运动合位移的方向与合速度的方向一致.(×)

(2)平抛运动合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路程.(×)

(3)平抛运动中,初速度越大,落地时间越长.(×)

3.探究交流

飞机向某灾区投放救灾物资,要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点,是飞到目标正上方投放,还是提前投放?

【提示】物资离开飞机前具有与飞机相同的水平方向的速度,当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它们仍然要保持原有的水平向前的运动速度,另外,物资又受到重力作用,于是物资一方面在水平方向向前运动,另一方面向下加速运动,因此,只有提前投放,才能使物资准确落到指定地方.

4.小结:平抛运动的特点

1.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断变化,故它是变速运动.

2.轨迹特点:平抛运动的运动轨迹是曲线,故它是曲线运动.

3.加速度特点: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自由落体加速度,恒定不变,故它是匀变速运动.

综上所述,平抛运动的性质为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关于平抛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

B.平抛运动是变加速运动

C.任意两段时间内加速度相同

D.任意两段相等时间内速度变化相同

【答案】ACD

四、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规律

【问题导思】

1.如何研究平抛运动比较简单?

2.平抛运动的合速度、合位移怎么求出?

3.试推导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1.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

(1)由于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速度、位移的方向时刻发生变化,无法直接应用运动学公式,因此研究平抛运动问题时采用运动分解的方法.

(2)平抛运动一般分解为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

2.平抛运动的规律

(1)分运动

五、平抛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问题导思】

1.平抛运动的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有关吗?

2.平抛运动的落地速度决定于哪些因素?

3.平抛运动的速度偏向角与位移偏向角间的关系如何?

1.平抛运动的时间

A.tan φ=sin θ B.tan φ=cos θ

C.tan φ=tan θ D.tan φ=2tan θ

【答案】D

六、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

例:如图所示,女排比赛时,排球场总长为18 m,设球网高度为2 m,运动员站在网前3 m处正对球网跳起将球水平击出.若击球的高度为2.5 m,为使球既不触网又不越界,求球的速度范围.

2.思考判断

(1)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做的都是自由落体运动.(×)

(2)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的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3)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的加速度相同.(√)

3.探究交流

对斜上抛运动,有一个点,该点的速度是零吗?为什么

【提示】在斜上抛运动的点,竖直分速度为零.水平分速度等于v0cos θ.故该点的速度v=v0cosθ.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两个分力的大小关系,计算地球质量;

(2)行星绕恒星运动、卫星的运动的共同点:万有引力作为行星、卫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有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找到事物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根据事件的之间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3)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探究的心理品质;

(2)体会物理学规律的简洁性和普适性,领略物理学的优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质量的计算、太阳等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计算天体的质量

1.基本知识

(1)地球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地球表面的物体,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g、R的值,就可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2)太阳质量的计算

①依据:质量为m的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行星与太阳间的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即

②结论:

只要知道卫星绕行星运动的周期T和半径r,就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2.思考判断

(1)地球表面的物体,重力就是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

(2)绕行星匀速转动的卫星,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3)利用地球绕太阳转动,可求地球的质量.(×)

3.探究交流

若已知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T和半径r,由此可以求出地球的质量吗?能否求出月球的质量呢?

【提示】能求出地球的质量.利用

为中心天体的质量.做圆周运动的月球的质量m在等式中已消掉,所以根据月球的周期T、公转半径r,无法计算月球的质量.

二、发现未知天体

1.基本知识

(1)海王星的发现

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年轻的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天王星的观测资料,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天王星外“新”行星的轨道.1846年9月23日,德国的加勒在勒维耶预言的位置附近发现了这颗行星——海王星.

(2)其他天体的发现

近100年来,人们在海王星的轨道之外又发现了冥王星、阋神星等几个较大的天体.

2.思考判断

(1)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表明了万有引力理论在太阳系内的正确性.(√)

(2)科学家在观测双星系统时,同样可以用万有引力定律来分析.(√)

3.探究交流

航天员翟志刚走出“神舟七号”飞船进行舱外活动时,要分析其运动状态,牛顿定律还适用吗?

【提示】适用.牛顿将牛顿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综合,成功分析了天体运动问题.牛顿定律对物体在地面上的运动以及天体的运动都是适用的.

三、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问题导思】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是什么?

2.有了天体的质量,求密度还需什么物理量?

3.求天体质量常有哪些方法?

1.求天体质量的思路

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其他天体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等于它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利用此关系建立方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2.计算天体的质量

下面以地球质量的计算为例,介绍几种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

(1)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半径为r,根据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

(2)若已知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3)若已知月球运行的线速度v和运行周期T,由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等于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4)若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根据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得

解得地球质量为

3.计算天体的密度

若天体的半径为R,则天体的密度ρ

误区警示

1.计算天体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地球,也适用于其他任何星体.注意方法的拓展应用.明确计算出的是中心天体的质量.

2.要注意R、r的区分.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r指行星或卫星的轨道半径.以地球为例,若绕近地轨道运行,则有R=r.

例:要计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外还需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

A.已知地球半径R

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已知地球公转的周期T′及运转半径r′

【答案】ABC

归纳总结:求解天体质量的技巧

天体的质量计算是依据物体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充当向心力,列出有关方程求解的,因此解题时首先应明确其轨道半径,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列出相应的方程.

四、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问题导思】

1.常用来描述天体运动的物理量有哪些?

2.分析天体运动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3.描述天体的运动问题,有哪些主要的公式?

1.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都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所以研究天体时可建立基本关系式:

2.四个重要结论

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

以上结论可总结为“越远越慢,越远越小”.

误区警示

1.由以上分析可知,卫星的an、v、ω、T与行星或卫星的质量无关,仅由被环绕的天体的质量M和轨道半径r决定.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时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地球的公转周期是365天,自转一周是24小时,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2.

例:)据报道,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了一颗距地球40光年的“超级地球”,名为“55 Cancri e”,该行星绕母星(中心天体)运行的周期约为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的480(1),母星的体积约为太阳的60倍.假设母星与太阳密度相同,“55 Cancri e”与地球均做匀速圆周运动,则“55 Cancri e”与地球的()

【答案】B

归纳总结:解决天体运动的关键点

解决该类问题要紧扣两点:一是紧扣一个物理模型:就是将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二是紧扣一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即天体(或卫星)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还要记住一个结论:在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四个物理量中,只有周期的值随着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增大,其余的三个都随轨道半径的变大而减小

五、双星问题的分析方法

例: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

归纳总结:双星系统的特点

1.双星绕它们共同的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

2.两星之间的万有引力提供各自需要的向心力;

3.双星系统中每颗星的角速度相等;

4.两星的轨道半径之和等于两星间的距离.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5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五种交通工具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析: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提问: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3)两物体的运动加速度分别为多少?方向如何呢?

分析(1)物体:(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40秒内属于的改变量为,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方向方向相同,即与方向相同。

分析(2)物体:②作匀变速直线运动,5秒内速度的改变量为,说明与方向相反。,说明方向与方向相同,与方向相反,作匀减速直线运动。

强调:加速度的正、负号只表示其方向,而不表示其大小。

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B.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总结: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C.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

总结:物体是否作加速运动,决定于加速度和速度的方向关系,而与加速度的大小无关。加速度的增大或减小只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程度增大或减小,不表示速度增大或减小。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

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速度—时间图象描述了什么问题?怎样建立速度时间图象?

(2)图1.5—3中两条直线分别是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3)在图象中如何表示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

1、加速度的物理概念及意义。

2、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

3、能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课本P31练习五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6

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推力、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他们的方向。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显示微小形变。

(二)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必要条件);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产生的力,作用在跟它接触的物体上.用手向右拉弹簧,弹簧因形变(伸长)而产生弹力f,它作用在手上,方向向左.因此,弹力的施力者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受力者是使它发生形变的其他物体.

图1-11(a)中,小球放在斜面和竖直挡板之间,在重力作用下小球与斜面及挡板间都有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斜面接触处,小球与挡板接触处都会产生弹力.而图1-11(b)中,小球放在水平面和竖直挡板间,虽然小球与竖直挡板相接触,但在接触处没有相互挤压趋势,因此小球与竖直挡板间不会产生弹力.

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成。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1)弹力方向的判定步骤:

明确产生形变的物体--找出使该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确定该物体产生弹力的方向.

(2)常见支持物的弹力方向:

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支承点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绳索的弹力沿着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看形变的种类有哪些,举例说明。

总结:产生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形变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分析:静止地放在倾斜木板上的书,书对木板的压力和木板对书的支持力。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1)搁在光滑竖直墙与粗糙水平地面间的棒在A,B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3)

分析(1)棒在重力作用下对A,B两处都有挤压作用,因A,B两处的支持物都为平面,所以其弹力垂直平面分别向上和向右.

(2)搁在光滑半球形槽内的棒在C,D两处受到的弹力(图1-14);

分析:棒对C,D两处有挤压作用,因C处为曲面,D处为支承点,所以C处弹力垂直其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沿球半径指向球心;D处弹力垂直跟它接触的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垂直棒斜向上.

(3)用细绳悬挂、靠在光滑竖直墙上的小球受到的弹力(图1-15)

球在重力作用下挤压墙壁,拉引绳子,所以墙产生的弹力垂直墙面指向球;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着绳子向上.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等于书受的重力.能不能说书对桌面的压力就是书受的重力?为什么?

(2)停放在操场上的篮球,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各是什么?各个力的方向如何?

(3)有四位同学把斜面对重物的支持力3N,分别画成图1-10中的四种样子,其中哪个图画得对?

(4)如图1-11所示,用两根绳子把一个物体挂在天花板上,这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指出施力物体,并把力的方向表示出来.

(5)在水平桌面上的两个球,靠在一起但并不互相挤压,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吗?为什么?

完成课后“训练与应用”第1、2、3、4题。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7


进入高一,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的必考的科目,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学习的捷径与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物理公式记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公式记忆方法

1、时间:高中物理记忆的时间选择很重要,我建议用零散的时间来记忆,且要选择学习效率高的时间段。

切忌在困的时候、学习疲劳的时候背公式,效果一定不好。

2、状态:背高中物理公式之前要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不想背或有畏难情绪时,一定要调整好以后再背。

很多同学忽视这点,把记忆公式当成一个任务,只追求做了,而不要求结果(能否记住、熟练掌握),结果事半功倍。

3、动笔:记高中物理公式的时候一定要动笔,“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而且动笔是“输出”的过程,只要“输出”就需动脑,所以即有助于记忆效果,还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

4、思考:不要“死记硬背”,主动思考公式的内涵外延,对公式理解的越深越有助于记忆,还可以利用联想记忆、对比记忆等记忆技巧,加快记忆的速度和印象。

5、默写:当认为自己记住了以后需要进行默写,检查一下是否真的记下了。

目的是对记下的公式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没有记下的公式继续记忆(或作为以后再记忆时的重点)

6、应用:当高中物理公式记完以后,最好找一些相关的题应用一下,可以对公式加深印象,还有助于对公式更深入的理解。

切记,背完不应用,很容易产生遗忘。

7、复习:有些高中物理公式背的快,遗忘的也很快。

这种现象很正常(根据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所以我建议一定要及时复习,刚背完时复习的要勤一些,随后复习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进而形成永久记忆。例如第一天背的公式,在第二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五天、第三十天...进行复习。有助于公式的记忆。

8、习惯: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即遇到不会的或叫不准的公式(尤其是背过)一定要花时间去记忆。

这样记公式针对性强,印象深。物理学习方法技巧

课前预习帮助自己课上学习

提高听课效率,帮助解决问题

这就是物理预习之后的另一个窍门,在预习过程中把自己不会的问题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全都列出来,等待老师物理课上的讲解,如果这个问题没讲到,也不要紧,留待下课求助老师,这样也不会耽误上课的进度,更不会耽误自己的课余时间。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又及时解决问题,会大大提高物理学习质量和效率。物理提分也就指日可待了。

笔记要定期整理复习

笔记就是未来大家方便翻看,总结重点知识点的地方。因此物理学习也是一样的,这里的学习技巧就是把一类的东西记在一起,既方便查看也方便背诵。就像是物理公式各种现象的定义等等,虽说很多内容也很广泛,但只要同学们勤翻看笔记,多琢磨多思考,不懂的物理问题就问,及时解决的话,相信物理成绩会很快提升的。

作业及时做

作业时任何一科都不可缺少的部分。物理课上老师讲课的时间有限,留的作业也是为了考察学生课上的掌握情况,因此一定要做,这样才知道自己哪里掌握的不大好,才能及时去学习,补充这一方面缺少的知识内容,这才能不断的进步。

怎么学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怎么学好高中物理

要听好课,我们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要想一节课几十分钟内都保持精力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应将这有限的集中注意时间用到“刀刃”上。

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或条分缕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专心专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高中物理怎么记笔记

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的解题方法、的例题、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笔记本不只是记上课老师讲的,还要作一些读书摘记,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好题、好的解法也要记在笔记本上,就是同学们常说的“好题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笔记本要进行编号,以后要经学看,要能做到爱不释手,终生保存。

高中物理学习资料要保存好

学习资料要保存好,既要作好分类工作,还要好记号。学习资料的分类包括练习题、试卷、实验报告等等。所谓作记号,比方说对习题而言,一般题不作记号,好题、有价值的题、易错的题,分别作不同的记号,以备今后阅读,作记号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篇8

1、使学生认识物理学概况,了解物理学的研究范围.知道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投影仪、投影片、砖(三块)、泡沫塑料、瓦、四个生鸡蛋、金属屏蔽罩、感应起电机机、小鸟

讲解、设问: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物理知识,高中物理会有哪些新的内容

和要求,我们怎样来学好高中物理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便会知道。

⑵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从时间尺度上看从_____秒到_____秒,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从空间尺度上看从_____米到_____米,共跨越_____个数量级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被应用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③投影思考题:

⑴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产生了哪些交叉学科?

⑵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都与物理学密不可分你能举例说明吗?

⑶试结合实例说明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后记:

①本节课的最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好几个演示实验是关键②少讲思想准备,明确具体要求更有效

1)远处崩山,轰隆隆的声音足以让窗户振颤,甚至把酒杯震碎。一次海上大风暴来临之前,曾使一船乘客竟毫无外伤地死去,解剖结果发现均为心脏破裂——这是声波惹的祸!

2)小实验。将收音机调准某电台,正常播音,用一铁盒罩住收音机,声音机小,拿离铁盒,声音又恢复原来音量——电磁屏蔽现象。

3)小实验。做教材p151页用漏斗吹乒乓球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结果,结果大多猜想与实验结果不符——飞机之所以会飞的原理。

4)小实验。电子在磁场中的偏转,用蹄形磁铁靠近阴极射线管,会发现电子束发生偏转好像一把无形的“手”在操纵——磁场力的作用。

在现代大型魔术中,声、光、电的巧妙应用,会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物理真奇妙!

三、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物理学是如此有趣,如此有用,当然应当学好高中物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愿意学习。愿意学习,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有了乐趣,长期坚持,就产生了较稳定的学习兴趣—志趣。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是成长生涯中必不可缺少的一件事。经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效。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任何一段材料学习支前,先从整体、宏观去了解其主要内容和方法、结构和思路、内在的逻辑关系等,再从局部、细节入手,掌握各自知识点,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强调应用,在应用中内化、感悟,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丰富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建立多节点相连的知识网络。最后在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学习过程,对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知识能充分的理解和应用。如“绪言”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先粗读课本,从封面、插图、目录到各章内容、安排题例等,整体上了解高一物理是干什么的,有哪些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说“绪言”的内容,我们仍然是先找出“绪言”分几部分,每部分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该核心问题举了哪些例子等,最后希望同学们通过绪言的学习达到如下公识:高中物理的有用性、有趣性;有信心学好高中物理;学好物理有法可依。

物理学习同其他知识学习一样,大的方面,应把握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再复习巩固、再练习深化提高等环节。小的方面,要重视听好每一节课和做好每一道题。对教材内容,第一遍读时要细、慢、思、记。认真研读,明确思路,积极思考、辩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应用。做练习,要遵循“读、审、建、构、解、思”六步骤。即拿到一道题后,要读明题意,审清条件,建立联系,构造模型,正确解答,分类反思。对待复习,要做到及时复习,抢在遗忘之前进行。要有效复习,左钩右连、纵横联系,注意知识结构的充实,注意技能技术巧的掌握。在学习过程,注意合作学习,强调与教师、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不怕出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勇于质疑,和教师、同学分郭理解、共同进步。对待现实事物和现象,要有问题意识,有意识地从物理学的眼光去审视,在情景之中培养探究精神。重视过程学习,加强情感体验,侧重感司提高。在学习中还要勤动手、多实验、细观察、善总结,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实践能力。还要注意物理知识和方法与其它学科知识与方法的交叉与渗透,相互借鉴,触类旁通,从细微处加以比较和思考,发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方法,增强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没有一个现成的完全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学习习贯,摸索出一套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每个同学都要树立好物理的信心,同时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学好物理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有困难,肯定受挫折,但要永不言败,永远追求,增强耐挫能力。要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过程,只要积极投入,你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学习的结果也是多元的,收获也是丰富的。在学习的阶段性评估中,和自己的过去比,知识掌握的丰富了,解题方法增多了,感觉自己提高了,从而对自己增强信心;和其他同学比,我有一定的优势,还有一些不足,准确定位,找准努力方向。要自我激励,不要自我挫败;要接纳自己、宽容自己;自我欣赏但不自我陶醉,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诸言”内容。

2.快速翻阅高一物理课本(粗读),回忆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印象最深或最感兴趣的地方,用一段话来说明。

3.谈谈自己过去学习物理的经验教训以及设想如何来学习高一物理。

五、课后小记:

1.从与学生的交谈和“书面”表达中发现,“诸言”部分的教学基本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

1)对物理认识全面了;

2)对自己学好物理有信心了,并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3)有些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动搜集资料,主动做题并提出大量问题;

4)认识到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愿意采取合作学习、探索性学习,愿意与人沟通和合作,期望共同进步。

2.节是一个概论,是想通过有趣的实验、精彩的讲解,吸引学生愿意步入物理学的殿堂,并通过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能学好、会学好、学得好,但要努力并掌握正确方法,而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靠自己摸索,谁也无法代替!

3.习策略的问题,是首要的问题,尽管讲得很多,一是宏观众、不具体,二是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得出的。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有一种观念和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经常讲,反复讲,不断提醒,不断强化,学生还必须勇于实践和总结,才能收到实效!

编辑推荐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新到岗的教师需要准备好上课所需的教案与课件,每天都必须撰写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案。唯有优质的教案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非常欢迎您查阅我为您准备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相关内容,如有需要,请不要犹豫,赶紧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

(2)水解: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染色。

取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与人体内溶液浓度相同,使细胞不被破坏。

④染色: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剂应混合使用,且要现用现配。

补:

(1)实验中如发现染色较浅不易观察,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2)本实验的实验材料能否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核苷酸可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种核苷酸又可依据含氮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

①在只有DNA或RNA的生物(病毒)中,含有4种碱基、4种核苷酸。

②同时含有DNA和RNA的生物(细胞生物)中,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人或其他生物的遗传物质,含 4 种碱基、4 种核苷酸。(因为一个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②RNA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中,如HIV、SARS病毒等

(2)分布:

5、DNA与RNA的区别补:DNA、RNA和蛋白质均存在物种特异性,可作为鉴别不同物种的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2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3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4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化学组成: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5

1.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的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其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B.所作假说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2.(·西安高一检测)性梳是雄果蝇特有的第二性征,着生在雄果蝇的第一对前足的第一个跗节上。在果蝇群体中有一种“嵌合体”果蝇,其身体左侧无性梳,而身体右侧有性梳。研究发现该“嵌合体”果蝇左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右侧身体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该果蝇染色体的变异产生于()

3.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问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正常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控制白化病的基因遵循什么遗传规律()

4.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如下现象。推测胚胎致死(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基因型为()

5.下面是人体细胞分裂时,A、B、C、D四个不同细胞分裂期染色体和DNA统计数据的柱状图,那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以发生在(

)

6.如图为某雄性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

7.(2013·合肥高一检测)果蝇中,正常翅(A)对短翅(a)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此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红眼短翅的雌果蝇和一只纯合白眼正常翅雄果蝇杂交,得到的F1再进行自交,你认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8.红眼长翅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设眼色基因为A、a,翅形基因为B、b。亲本的基因型是()

9.如下图所示,为了鉴定男孩8与本家族的亲缘关系,需采用特殊的鉴定方案。下列方案可行的是()

A.比较8与2的线粒体DNA序列B.比较8与3的线粒体DNA序列

C.比较8与5的Y染色体DNA序列D.比较8与2的X染色体DNA序列

10.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D对d完全显性)。下图中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色盲、既耳聋又色盲的可能性分别是()

A.0、1/4、0B.0、1/4、1/4C.0、1/8、0D.1/2、1/4、1/8

C.丙图所示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8篇


为了帮助您解决问题,笔者整理了一篇可行的“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请您仔细阅读以下内容以获取更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天教师都需要编写各自的教案和课件。完善的教案和课件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1

高中生物必修1教案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 基质

化学成分 结构与功能 细胞质 化合物 细胞核 细胞器 细胞 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 细胞工程 减数分裂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走近细胞

一、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 较小(1—10um)较大(10--100 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核物质集中在核区。无核膜,无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细胞壁 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 植物细胞、真菌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代表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 植:根、茎、叶 细胞 组织 分泌 器官 花、果、种

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 动:心、肝…… 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 病毒

系统(动)个体 单细胞 种群 群落 泌尿、生殖 多细胞 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 Ⅰ号 生态系统 生产者 生物圈 生物因素 消费者 Ⅱ号 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 ○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施来登、施旺

1.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 细胞学说 2.1859年 达尔文 进化论 3.1866年 孟德尔 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 微量:F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 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基础 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 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 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结构 元素组成 C、H、O、N,有的还有P、S、Fe、Zn、Cu、B、Mn、I等 单体 氨基酸(约20种,必需8种,非必需12种)

化学结构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多肽。多肽呈链状结构,叫肽链。一个蛋白质分子含有一条或几条肽链。高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二、三、四级。

结构特点 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于是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是极其多样的。

功能 ○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特异性/功能多样性。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细胞膜、染色体、肌肉中的蛋白质; 2. 有些蛋白质有催化作用:如各种酶;

3. 有些蛋白质有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 4. 有些蛋白质有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 5. 有些蛋白质有免疫作用:如抗体。

备注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叫肽键。○各种蛋白质在结构上所具有的共同特点(通式):

1. 每种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同一碳原子上; 2. 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 变性(熟鸡蛋)&盐析&凝固(豆腐)

计算 ○由N个aa形成的一条肽链围成环状蛋白质时,产生水/肽键 N 个; ○N个aa形成一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1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产生水/肽键 N-M 个;

○N个aa形成M条肽链时,每个aa的平均分子量为α,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 的分子量为 N×α-(N-M)×18 ;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元素组成 C、H、O、N、P等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核糖核酸(RNA单链)单体

成分 磷酸 H3PO4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

碱基 A、G、C、T A、G、C、U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编码、复制遗

传信息,并决定蛋白质的合成 将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 蛋白质。

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少量在线粒

体和叶绿体中。甲基绿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吡罗红

△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元素 类别 存在 生理功能

糖类 C、H、O 单糖 核糖C5H10O5 主细胞质 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脱氧核糖C4H10O5 主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 主细胞质 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蔗糖 植物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纤维素 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重要的储存能量的物质; 糖原(肝、肌)动物 脂质 C、H、O 有的 还有N、P 脂肪 动、植物 储存能量、维持体温恒定; 类脂/磷脂 脑、豆 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动物 动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 促性器官发育和第二性征; 维生素D 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

△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四、鉴别实验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鸡蛋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还原糖 班氏(加热)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存在方式 生理作用 水

结合水4.5% 自由水95% 部分水和细胞中

其他物质结合。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绝大部分的水以 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1.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参与细胞内许多生物化学反应; 3.水是细胞生活的液态环境;

4.水的流动,把营养物质运送到细胞,并把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 无机盐 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如K+、Ca2+、Mg2+、Cl--、PO2+等 1.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 2.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六、小结

化合 有机组合 分化

化学元素 化合物 原生质 细胞

○原生质 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 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 : 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 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 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 细胞膜

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真核 基质: 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 细胞 细胞质 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细胞核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 差速离心:美国 克劳德

线粒体 叶绿体 高尔基体 内质网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分布 动植物 植物 动植物 动植物 植物和某 些原生动物 动植物 动物 低等植物

形态 椭球形、棒形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 大小囊泡、扁平囊 网状 椭球形粒状小体 结构 双层膜,有少量DNA 单层膜,形成囊泡状和管状,内有腔 没有膜结构

嵴(TP酶复合体)、基粒、基质 基粒(类体)、基质(片层结构)、酶 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 液泡膜、细胞液 蛋白质、RNA、和酶 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 功能 有氧呼吸的主场所 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分泌,成细胞壁 提供合成、运输条件 贮存物质,调节内环境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与有丝分裂有关 备注 在核仁 形成

△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 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 线粒体 能量、CO2 基因调控 初步合成 加工 修饰

细胞核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胞外 氨基酸 肽链 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 + 细胞膜 + 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核 = 核膜(双层)+ 核仁 + 染色质 + 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DNA 螺旋

○ + = 核小体(串珠结构)染色质 30nm纤维 组蛋白 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2-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1.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 ○结构和功能相统一

2.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1.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

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

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 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 特性 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保护作用

功能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条件 浓度 外液 > 细胞质/液 外液

内因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造成收缩幅度不同 结论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顺相对含量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 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 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 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3.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 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③天然糖蛋白 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例子|方式| 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作用

水、甘油、气体、乙醇、苯| 自由扩散| 顺 ×| ×| 被选择吸收的物质从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浓度低的一侧转运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协助扩散| 顺| √| ×

进入红细胞的钾离子 |主动运输| 逆| √| √| 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所需要 的物质,排出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胞要害的物质。○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 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 结构 功能(物质交换)具有

导致 保证 体现

运动性 流动性 物质交换正常 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H2O 外界 水

H2O O2 矿质元素 [H] 光 ATP 原生质 ADP+PI 热能 ATP ADP+PI CO2+H2O C3H6O3 C2H5OH+CO2

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1. 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

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

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B.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数量没有变化。③成分: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3.特性

① 高效性:催化效率很高,使反应速度很快,是一般无机催化集的107——1013倍。②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多样性。③ 需要合适的条件(温度和pH值)→ 温和性 → 易变性。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pH值等,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分子结构。低温也会影响酶的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图例

解析 在底物足够,其他因素固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1.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近乎成正比;

2.在S较低时,V随S增加而加快,但不显著;

3.当S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V也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即使再增加S,反应也几乎不再改变。1.在一定T内V随T的 升高而加快;

2.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酶在某一T时活力最大,称最适温度; 3.当T升高到一定限度时,V反而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动物T:35—40℃ PH : 6.5—8.0 ◎ 酶工程

生产提取 制成 酶制剂 应用 治疗疾病;加工和生产一些产品; 和分离纯化 固定化酶 化验诊断和水质检测;其他分支。

二、ATP(三磷酸腺苷)

◎ ATP是生物体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直接 能源,它的水解与合成存在着能量的释放与贮存。1.结构简式 A — P ~ P ~ P 腺苷 普通化学键13.8KJ/mol 高能磷酸键 30.54 KJ/mol 磷酸基团 2.ATP与ADP的转化 ATP 呼吸作用

(线粒体)吸 Pi(细胞质基质)能 吸收分泌(渗透能)(叶绿体)放 肌肉收缩(机械能)光合作用 Pi 能 神经传导、生物电(电能)ADP(每个活细胞)合成代谢(化学能)体温(热能)萤火虫(光能)

◎ 糖类—主要能源物质 热能 散失 太阳光能 脂肪—主要储能物质 氧化

(直接能源)蛋白质—能源物质之一 分解 化学能 ATP 水解酶、放

◎ ATP ADP + Pi + 能量 合成酶、吸

3.能产生ATP: 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能产生水: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能碱基互补配对: 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

三、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呼吸是通过呼吸运动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分为: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概念 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过程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② 2丙酮酸+ 6H2O → 6CO2 + [H]+ 2ATP ③ [H] + 6O2 → 12H2O + 34ATP ① C6H12O6 → 2丙酮酸 + [H] + 2ATP → 2C3H6O3 ② 2丙酮酸 → 2C2H5OH + 2CO2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6CO2 + 12H2O + 38ATP C6H12O6 → 2C3H6O3 + 2ATP → 2C2H5OH + 2CO2 + 2ATP 不同点 场所 : ①②线粒体基质 ③内膜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 条件 : 除①外,需分子氧、酶 不需分子氧、需酶 产物 : CO2、H2O 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 : 大量、合成38ATP(1161KJ)少量、合成2ATP(61.08KJ)相同点 联系 : 从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阶段相同,以后阶段不同 实质 :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 意义 : 为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其他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场所 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进行)所有生物(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反应条件 光、色素、酶 酶(时刻进行)

物质转变 把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CH2O)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 能量转变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释放有机物的能量,部分转移ATP 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联系 有机物、氧气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能量、二氧化碳 ◎ 光合作用的实质

通过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通过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四、光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 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影响因素有:光、温度、CO2浓度、水分、矿质元素等。1.发现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场所 双层膜 叶绿体 基质

基粒 多个类囊体(片层)堆叠而成 胡萝卜素(橙黄色)1/3 类胡萝卜素 叶黄素(黄色)2/3 吸蓝紫光 色素(1/4)叶绿素A(蓝绿色)3/4 叶绿素(3/4)叶绿素B(黄绿色)1/4 吸红橙和蓝紫光 3.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条件 光、色素、酶 CO2、[H]、ATP、酶 时间 短促 较缓慢

场所 内囊体的薄膜 叶绿体的基质 过程 ① 水的光解 2H2O → 4[H] + O2 ② ATP的合成/光合磷酸化

ADP + Pi + 光能 → ATP ① CO2的固定 CO2 + C5 → 2C3 ② C3/ CO2的还原 2C3 + [H] →(CH2O)

实质 光能 → 化学能,释放O2 同化CO2,形成(CH2O)总式 CO2 + H2O →(CH2O)+ O2 或 CO2 + 12H2O →(CH2O)6 + 6O2 + 6H2O 物变 无机物CO2、H2O → 有机物(CH2O)

能变 光能 →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 同位素示踪

14C 光反应 2C 3 暗反应(14CH2O)3H2O 固定 [3H] 还原(C3H2O)H218O 光 18O2 ◎ 人为创设条件,看物质变化:

1. 光照 → [H]和ATP → 暗反应 →(CH2O)↓ 切断 → 不能生成 → 不能进行 → 不能生成 2. CO2 → C5 → C3 →(CH2O)↓ ↓ ↓ ↓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2

【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个教材中都是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和通过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来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二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第一课时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结合自己所动手完成的实验,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

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了解光合作用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反应方程式、概念、过程、意义;⑶.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和实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问:光合作用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光合作用的发现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要每个同学对几个著名实验的实验年代、科学家人名、国籍、实验过程、实验结论逐一整理。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体会讲述如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

为加深印象,教师通过Flash多媒体课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并归纳实验结果。

从光合作用发现过程我们看到科学工作者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严谨的科学态度,巧妙的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学习,我们更需要学

习科学家们科研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

设计意图: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问:我们刚刚学习过了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1880年实验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那么同学们回忆第二章学习过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分析比较叶绿体中哪些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学生活动:请一学生上台对着细胞挂图讲述细胞中叶绿体的结构设计意图:巩固已学知识。

3、叶绿体中色素:教师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图帮助同学回忆,用几分钟讲述实验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原理、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

学生4人一组完成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设计意图: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可给学生演示叶绿体的色素吸收光谱的现象。

方法是:用红、橙黄、绿、蓝紫色的薄膜,分别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的试管,分别放在红、橙黄、绿、蓝紫色光前、让学生观察这些光透过色素提取液的情况。可明显地看到红和蓝紫色光透过的较少(暗),橙黄和绿色光透过的较多(亮)。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得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在此基础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谱曲线,引导学生分析曲线含义,总结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3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相关具体内容标准为:

1、“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2、“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属于了解水平;

3、“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①(必修)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等的最根本的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到细胞,认识系统内的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及细胞器之间是怎样分工合作,协调配合来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为后面学习细胞的能量的供应和利用奠定细胞学基础。

本节课应有2课时完成。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多种细胞器,现安排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和少量的“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内容。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确定本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加强学生对细胞微观结构的认识。

2、通过绘制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锻炼学生的绘图能力,加深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结构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学习建立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部分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胞中的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难点: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用具准备

课件、学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放映一张工厂车间的图片。提出问题:

①一件优质的产品是如何通过个车间和部门之间的配合产生出来的? ②细胞内也存在类似工厂的各种车间吗? ③细胞内的各种“车间”是怎么样的? 引起学生对细胞器的感性认识,导入课程学习。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要认识细胞器,首先要想办法分离各种各样的细胞器,用什么样的方法呢?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分离出各种细胞器后,观察需要用光镜和电镜。

2、利用学案,老师讲解线粒体和叶绿体。

⑴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线粒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线粒体存在于那些植物细胞中? 线粒体的形态是怎么样的? 线粒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线粒体的结构模式图。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线粒体的功能。

⑵教师播放光镜和电镜下叶绿体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吗? 叶绿体的形态是怎么样的? 叶绿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的内膜有什么特点? 为加深理解,教师带领学生绘制叶绿体的结构模式图 叶绿体有什么功能?

⑶通过列表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3、指导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P45~46的课文内容。填写学案:

每个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分别是怎样的? 经过阅读使学生对各种细胞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⑴通过牛奶引出核糖体,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核糖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核糖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核糖体有哪些种类?

⑵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内质网的幻灯片引导观察: 内质网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内质网有什么功能? 内质网有哪些种类?

⑶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高尔基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高尔基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4、剩下三个相对简单,可以提问学生来回答,教师随时点拨。⑴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溶酶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溶酶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⑵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液泡幻灯片引导观察: 液泡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⑶教师继续播放电镜下的中心体幻灯片引导观察: 中心体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功能?

5、通过巩固练习来总结8种细胞器。通过投影,出示设计的表格,引导学生完成。通过完成表格,归纳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6、教师分别播放动植物细胞亚细微结构模式图,简要回顾细胞器。通过对比,让学生找出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并列表。

7、简单讲述细胞质基质和细胞骨架。

(三)、总结

1、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2、无膜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3、含有单层膜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归纳: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及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多,记忆困难,容易混淆。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应当通过观察图片、讨论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因为条件有限,没有安排学生亲手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否则学生的印象或更加深刻。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4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第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及具体形象性操作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共同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不同点:R基不同)

总结得出:由于R基的不同,构成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在生物体中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没有办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色氨酸等,但是它又是构成蛋白质必不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没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有一定量的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那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参考:n-1,n-1,n-m。

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得出结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以及排列顺序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举例说明蛋白质具体哪些功能?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第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一节中主要的知识点 第八,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六、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七、说板书(略)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 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6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知识教学点: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癌症的预防措施的讨论,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养成尊重事实的研究态度和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五、学科方法训练点: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七、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具:多媒体平台

十、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情景导入

播放一个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的过程动画。从动画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人没有长生不老,细胞有长生不老吗?当今世界人们谈癌色变,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互动

〖提问〗在我们身边时常听到有关癌症的情况,就你所知,你听说过哪些癌症?

〖学生回答〗肝癌、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皮肤癌、血癌(白血病)、脑癌、前列腺癌、舌癌等等。

〖问题探讨〗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书上的问题探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1)日光浴使皮肤生发层细胞中的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成维生素D,可以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同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表皮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保护内部组织和器官。

2(2)首先尽量不在紫外线强烈辐射的时间和地点长时间进行日光浴。不同的地区由于经纬度不同,因而日照强度过强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紫外线辐射的情况。其次涂上防晒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然后使用防紫外线遮阳伞,可以适当减少紫外线辐射。

(3)臭氧层可以部分吸收紫外线。当臭氧层被破坏时,过多的紫外线辐射有可能伤及表皮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癌。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是会分裂和分化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现异常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板书〗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提问〗那么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哪些区别呢?

〖看课件〗播放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图片,启发学生回答: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是:

①恶性增值的“不死的细胞”:能够无限增值; ②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③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减少,因此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提问〗(分四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1)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2)细胞为什么会发生癌变?(3)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4)怎样预防癌症的发生?(教师巡查指导,待学生讨论分析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代表发言〗各小组组长代表发言汇报,经过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探讨后得出:

一、致癌因子

⑴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⑵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⑶生物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练习〗根据以下案例分析是哪种致癌因子引起的癌症?(1)二战时日本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幸存居民经29年观察,发现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也越高。(物理致癌因子)

(2)

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成分,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生率增加,可能与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的废气等气体有关。(化学致癌因子)

(3)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过度角化,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唯一能使人类致癌而动物不致癌的物质。(化学致癌因子)

二、癌症的发生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三、细胞中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四、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 4 采取防护措施。

〖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苯并〔α〕芘等。

(2)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4、小结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恶性增值的“不死的细胞”;

②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 ③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

(2)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3)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4)预防癌症发生的措施: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采取防护措施。

5、随堂练习

(1)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细胞内原癌基因的激活 B、物理致癌因子的刺激 C、化学致癌因子的刺激 D、病毒致癌因子的刺激(2)检测某一植物组织,发现其分解有机物速率减慢,且细胞萎缩。该细胞正在()

A、分化 B、分裂 C、衰老 D、癌变(3)下列哪组是细胞癌变的特征()

① 细胞无限分裂 ②水分减少 ③畸形改变 ④酶活性减低 ⑤色素沉着 ⑥易分散转移 ⑦呼吸速率减慢 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A、①③⑥ B、①②⑤⑦ C、②④⑤⑦⑧ D、②④⑥⑧

(4)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细胞变化是()A、细胞增值 B、细胞分化 C、细胞癌变 D、细胞衰老

(5)癌细胞具有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能无限增值 B、形态与结构出现畸形变化

C、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D、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6)当人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时,说明该细胞已经完成()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癌变 D、细胞衰老

A C A C D C

6、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1.(1)√;(2)√。

2.癌细胞的特点:细胞增殖失控,能够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拓展题

1.提示:不都是。如果早发现,有些癌症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治愈,如乳腺癌、胃癌、肠癌等。

2.提示:(1)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肺癌。(2)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肺癌。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7

1、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为后面学习酶、基因的表达等知识做铺垫。本节涉及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三部分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多样性。

难点: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前准备。

精心制作预习学案,学案上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基础内容填空,二是自我诊断习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探究蛋白质产生兴趣。而我通过批改,也能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探究学案,确定探究的问题和当堂检测的习题。由于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都是根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而设计出来的,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环节上就有了针对性。我相信,充分了解了学情,课堂教学一定会高效。

第二,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组食用了假奶粉的“大头娃娃”的图片,让同学们思考原因,认识到蛋白质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本环节2分钟左右。

第三,课堂探究

本环节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出来,所以本环节探究的问题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一个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先小组内“兵教兵”,然后“组帮组”,最后再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有激励才有动力,所以这个环节我还设置了小组加分制,表现优异的小组可得到加分。得分前3名的小组可有一定的奖励。本环节时间为25-30分钟。

课堂探究一: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

多媒体展示多个氨基酸,让学生找出哪些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及不同氨基酸的区别,然后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并及时引导学生思考N和O主要在哪?为什么说一个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课堂探究二: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一个难点。可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以二肽的形成为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氨基酸是如何形成二肽的,在反应的过程中有什么产生?几个?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两个氨基酸通过什么连接起来的?有几个?二肽中还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吗?依次类推,三肽是由几个氨基酸形成的?脱去几分子的水?含有几个肽键?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数呢?那n肽呢?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

然后设计两个例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探究三: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从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及多肽链的角度来分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结构决定功能。因为蛋白质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引导学生分析课本19页的表2-4,从多个方面理解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进而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第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本环节3分钟左右。第五,当堂检测。

学生先自主完成学案上的习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组员可能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最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板演本组的成果。如果小组间有不同的认识,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帮助学生达成一致认识。本环节时间为10-15分钟。

第六,布置课后作业。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按照我县“学讲计划”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篇8

学习目标:1.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2.有性生殖的概念、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

4.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教材梳理]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1)含义: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_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种类:

生殖方式概念实例

_生殖

(裂殖)一个生物体直接_成两个新个体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

出芽生殖

(芽殖)出芽形成芽体,进而发育成新个体酵母菌、水螅等

孢子生殖由无性生殖细胞——孢子长成新个体青霉、曲霉、衣藻等

营养生殖

(扦插、嫁接等)由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双受精

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一个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

b.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③适用范围:被子植物。

(2)子房的发育

①果实的形成

子房壁珠被胚珠子房

果皮种皮种子果实

②胚乳的发育

a.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因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种子。

b.一些植物种子的胚乳发达,大量的养分储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③胚的发育

a.实质: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b.发育结果: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配子的来源

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经减数分裂形成的。

(2)生殖过程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

①含义: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②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

③三胚层的发育:

(4)胚后发育

①含义:幼体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出生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②类型:

a.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小,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胚后发育。

b._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如蛙的发育。

[牛刀小试]

一、受精

1.结合细胞膜的成分,讨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是否意味着父、母双方各为后代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分析原因。

提示:不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

3.判断正误

(1)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绿色开花植物的同一个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的核遗传物质组成相同。(√)

(3)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没有受精极核的发育。(×)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思考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此谜语的谜底为花生。请探讨:

①谜语中所描述的是花生的哪几种结构,分别由子房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提示:花生果实麻屋子――→指果皮――→发育为子房壁红帐子――→指种皮――→发育为珠被白胖子――→指胚――→发育为受精卵子房

②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相比,缺少哪部分结构?思考其原因。

提示:花生种子无胚乳,因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子叶吸收而退化了。

(2)有人说,因种子的胚能发育成新植物体,所以种子的成熟就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试分析这句话是否正确。

提示:错误。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而种子的胚其实已经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了。

2.连线

三、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用流程图表示蛙胚胎发育的过程。

提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

2.请在图中填写出原肠胚的三个胚层。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


希望大家能够留意我撰写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的文章。课件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辅助材料,而其内容则需要教师自行设计和完善。教案是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在您看到这个链接时,请记得收藏一下哦,下次再来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篇1】

实例1.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一个细胞完成。

实例2.多细胞生物个体最初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生长和发育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

实例3.反射等神经活动是多个细胞协调配合完成的(任何复杂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RNA 病毒:SARS、HIV、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

(5)病毒有生命,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补:

(1)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2)病毒是生物,但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病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

(3)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4)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6)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篇2】

学习目标:1.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2.有性生殖的概念、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

4.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教材梳理]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1)含义: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_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种类:

生殖方式概念实例

_生殖

(裂殖)一个生物体直接_成两个新个体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

出芽生殖

(芽殖)出芽形成芽体,进而发育成新个体酵母菌、水螅等

孢子生殖由无性生殖细胞——孢子长成新个体青霉、曲霉、衣藻等

营养生殖

(扦插、嫁接等)由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双受精

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一个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

b.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③适用范围:被子植物。

(2)子房的发育

①果实的形成

子房壁珠被胚珠子房

果皮种皮种子果实

②胚乳的发育

a.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因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种子。

b.一些植物种子的胚乳发达,大量的养分储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③胚的发育

a.实质: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b.发育结果: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配子的来源

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经减数分裂形成的。

(2)生殖过程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

①含义: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②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

③三胚层的发育:

(4)胚后发育

①含义:幼体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出生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②类型:

a.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小,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胚后发育。

b._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如蛙的发育。

[牛刀小试]

一、受精

1.结合细胞膜的成分,讨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是否意味着父、母双方各为后代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分析原因。

提示:不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

3.判断正误

(1)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绿色开花植物的同一个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的核遗传物质组成相同。(√)

(3)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没有受精极核的发育。(×)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思考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此谜语的谜底为花生。请探讨:

①谜语中所描述的是花生的哪几种结构,分别由子房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提示:花生果实麻屋子――→指果皮――→发育为子房壁红帐子――→指种皮――→发育为珠被白胖子――→指胚――→发育为受精卵子房

②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相比,缺少哪部分结构?思考其原因。

提示:花生种子无胚乳,因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子叶吸收而退化了。

(2)有人说,因种子的胚能发育成新植物体,所以种子的成熟就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试分析这句话是否正确。

提示:错误。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而种子的胚其实已经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了。

2.连线

三、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用流程图表示蛙胚胎发育的过程。

提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

2.请在图中填写出原肠胚的三个胚层。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篇3】

第6章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一、知识教学点:

1、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2、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从课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癌症的预防措施的讨论,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研究方法,养成尊重事实的研究态度和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癌症的致死率高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细胞癌变的关注,从而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致癌因子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以及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从而感知生命的珍贵。

五、学科方法训练点: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述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重点: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致癌因子。

七、教学难点: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具:多媒体平台

十、教学设计:

(一)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情景导入

播放一个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的过程动画。从动画中学生深刻认识到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细胞的生长、增殖、衰老、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理过程。人没有长生不老,细胞有长生不老吗?当今世界人们谈癌色变,患病的原因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互动

〖提问〗在我们身边时常听到有关癌症的情况,就你所知,你听说过哪些癌症?

〖学生回答〗肝癌、肺癌、胃癌、肠癌、食管癌、宫颈癌、鼻咽癌、乳腺癌、皮肤癌、血癌(白血病)、脑癌、前列腺癌、舌癌等等。

〖问题探讨〗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书上的问题探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

(1)日光浴使皮肤生发层细胞中的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成维生素D,可以预防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同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表皮细胞可以产生黑色素,保护内部组织和器官。

2(2)首先尽量不在紫外线强烈辐射的时间和地点长时间进行日光浴。不同的地区由于经纬度不同,因而日照强度过强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引导学生调查当地的紫外线辐射的情况。其次涂上防晒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然后使用防紫外线遮阳伞,可以适当减少紫外线辐射。

(3)臭氧层可以部分吸收紫外线。当臭氧层被破坏时,过多的紫外线辐射有可能伤及表皮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癌。

〖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是会分裂和分化的,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如果出现异常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板书〗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提问〗那么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有哪些区别呢?

〖看课件〗播放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图片,启发学生回答: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是:

①恶性增值的“不死的细胞”:能够无限增值; ②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形态结构变化;

③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得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减少,因此癌细胞容易在机体内分散和转移。

〖提问〗(分四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1)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2)细胞为什么会发生癌变?(3)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

(4)怎样预防癌症的发生?(教师巡查指导,待学生讨论分析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代表发言〗各小组组长代表发言汇报,经过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探讨后得出:

一、致癌因子

⑴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指辐射,如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⑵化学致癌因子:无机物如石棉、砷化物、铬化物、镉化物等;有机物如黄曲霉素、亚硝胺、联苯胺、烯环烃等。

⑶生物致癌因子:如Rous肉瘤病毒。

〖练习〗根据以下案例分析是哪种致癌因子引起的癌症?(1)二战时日本受原子弹爆炸影响,幸存居民经29年观察,发现白血病发生率明显增高,距离爆炸中心越近,发生率也越高。(物理致癌因子)

(2)

3、4-苯并芘是煤焦油的主要成分,近几十年来肺癌的发生率增加,可能与烟草燃烧的烟雾、工厂的煤烟、汽车的废气等气体有关。(化学致癌因子)

(3)有人用砷酸钠治疗皮肤病后,出现局部色素增加,过度角化,最后发展为皮肤癌,砷是唯一能使人类致癌而动物不致癌的物质。(化学致癌因子)

二、癌症的发生是基因突变的累积效应。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

三、细胞中既有原癌基因,又有抑癌基因,其中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四、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 4 采取防护措施。

〖资料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病从口入”也适用于癌症。发霉的、熏制的、烧烤的以及高脂肪的食品中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亚硝酸盐、苯并〔α〕芘等。

(2)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

4、小结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①恶性增值的“不死的细胞”;

②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的细胞”; ③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的细胞”。

(2)致癌因子:物理、化学、病毒致癌因子。

(3)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区别: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则主要是阻止组织细胞不正常的增值。

(4)预防癌症发生的措施: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远离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同时要注意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多方面采取防护措施。

5、随堂练习

(1)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细胞内原癌基因的激活 B、物理致癌因子的刺激 C、化学致癌因子的刺激 D、病毒致癌因子的刺激(2)检测某一植物组织,发现其分解有机物速率减慢,且细胞萎缩。该细胞正在()

A、分化 B、分裂 C、衰老 D、癌变(3)下列哪组是细胞癌变的特征()

① 细胞无限分裂 ②水分减少 ③畸形改变 ④酶活性减低 ⑤色素沉着 ⑥易分散转移 ⑦呼吸速率减慢 ⑧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A、①③⑥ B、①②⑤⑦ C、②④⑤⑦⑧ D、②④⑥⑧

(4)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细胞变化是()A、细胞增值 B、细胞分化 C、细胞癌变 D、细胞衰老

(5)癌细胞具有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能无限增值 B、形态与结构出现畸形变化

C、细胞表面发生变化 D、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6)当人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时,说明该细胞已经完成()

A、细胞分裂 B、细胞分化 C、细胞癌变 D、细胞衰老

A C A C D C

6、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1.(1)√;(2)√。

2.癌细胞的特点:细胞增殖失控,能够无限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拓展题

1.提示:不都是。如果早发现,有些癌症完全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或放疗治愈,如乳腺癌、胃癌、肠癌等。

2.提示:(1)被动吸烟也可能导致肺癌。(2)其他因素可能导致肺癌。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篇4】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内容。说课内容包括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和说板书,最后简单说一下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第一,本节在教材中的作用。

必修1整体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其中蛋白质知识是重点部分。本节较全面的介绍了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为后面学习载体蛋白、酶等知识做铺垫。物质的结构决定其功能。蛋白质种类繁多,功能多样,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对理解细胞的结构基础有着重要作用,为必修2关于基因的表达部分奠定基础。本文涉及的氨基酸及其种类,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蛋白质的功能等三部分知识,我计划利用2课时来完成。第二,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2)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形成多肽链、蛋白质的过程。

2、难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二、说学生

第一,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大头娃娃”、“三鹿”奶粉事件、“皮革奶”;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介绍甲烷的结构式,从甲烷的分子式进行推导分析出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脱水缩合反应。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三、说教法

本节课氨基酸的脱水缩合的过程,抽象难懂,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仔细设计教学过程,加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尤其是分析图中的关键信息的能力,另外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层层设疑。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展示动画过程,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第三,将抽象复杂的过程及时进行比较、归纳和总结。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利用学案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及知识点的联系;帮助学生正确阅读和分析图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一、课前准备。

因为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是以往没有接触过的,所以课前布置预习是有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这一节的知识有部分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使他们对进一步认识蛋白质产生兴趣,但是要给出一定的题目,否则学生预习的质量不高或者不预习。我的题目是:以课本P20上给出的四种氨基酸画出氨基酸形成多肽链的图形。这一个题目比较明确的提出了这一节知识的重点。第二,导入新课。

提供素材:2004年阜阳市出现全国有名的事件——“大头娃娃”,案件中多名儿童因食用劣质奶粉,婴儿出现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头部浮肿甚至死亡等症状,就是蛋白质含量极为低下;2008年又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也是因蛋白质含量及其低下,引起婴幼儿出现病症。

提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一系列事件呢?从我们人体生理方面出发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参考:我们的食物中应该富含蛋白质,蛋白质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等。(学生也可能得出关于法制、道德问题)

引出本节课的标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选择了多媒体及具体形象性操作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三,学习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P20的思考与讨论,找出四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演示,如果我们人体来表示氨基酸,左手是氨基,右手是羧基,头是一个氢原子,下肢则是R基团。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教材上的四种氨基酸上的R基团标示出来。检查一下。再请一位同学总结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抽出三位同学板演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并加以点评。

通过课堂的模拟,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共同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C上;不同点:R基不同)

总结得出:由于R基的不同,构成了氨基酸的种类不同,在生物体中组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介绍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在人体内有的氨基酸是没有办法在人体细胞内合成的,如赖氨酸、色氨酸等,但是它又是构成蛋白质必不缺少的,所以要对这类没法合成的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要有一定量的补充,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第四,氨基酸形成蛋白质过程。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但是蛋白质的种类成千上万,那么氨基酸是怎样形成蛋白质的呢?

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过程(或使用Flash课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提问:我们的左右手分别代表什么? 参考:一个是氨基,一个是羧基。

要求四位同学分别代表P20的四种氨基酸。准备三条有水的湿巾,要求学生相互握手的那一只手拿着,当一个学生手握着他的手,用力将纸巾中的水挤出,表示脱水过程。提问:反应过程有什么产生?原来的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形成了什么? 参考:水、肽键。

提问:什么是二肽呢?三肽、多肽、肽链呢?

7个同学手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12个同学拉手形成一个多肽链,脱去多少水分子呢? 要求同学们总结归纳出P22的旁栏思考题。参考:n-1,n-1,n-m。

水分子数量=肽键数目=氨基酸数目-肽链数目。通过现象直观的模拟,学生非常容易掌握计算方法和规律。顺便提出一个更高的思考题:如果n个氨基酸形成了一个环状的分子,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个肽键呢?

结合学案上的练习,分析两个例题。第五,蛋白质的功能。

根据我们学习生物学的经验可知道:生物的结构决定功能。再要求刚才的那四个同学上台组合多肽链。以不同位置组合,就会形成很多种多肽链,进而形成很多种蛋白质。得出结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虽然只有20种,但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量、种类以及排列顺序不同,就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蛋白质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由学生对照教材,进行总结。举例说明蛋白质具体哪些功能? 第六,总结。

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可以由学生总结)第七,课堂小结

总结这一节中主要的知识点 第八,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六、说作业设计

我印发了本节课的学案。学案既包括主干知识的网络图,也包括基础题和一般提升题。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七、说板书(略)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八、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知识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点也较难理解的情况,重视利用“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要更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给学生提供教学拓展的空间。综合来看,要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思维才能活跃,这样才能接收新知识,让他们有不断深入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篇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篇6】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光合作用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也须起主导、引导作用。所以本课利用直观教学手段,采用自主阅读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和学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阅读能力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提问: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有哪些?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ATP在供能过程中起什么作用?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

回答:见教案,ATP合成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供的。呼吸作用是如何提供能量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提问: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样进行的呢?让学生说出细胞呼吸概念

回答: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学生自学实验,并回答课本92页的问题。

结论: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细胞呼吸。在有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CO2,在无氧条件下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CO2.

设问:原料是?在哪里?产物?能量去向?有机物是如何被分解并释放出能量的?

列表总结有氧呼吸,要求学生自己尝试建立表格,教师投影展示部分表格

A反应式:

评价:欣赏性评价,对学生合作学习及成果表示肯定,指出不足,给出建议。

(4)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小组为单位,从课本95-96页“资料分析”中选取2-3个实例,讨论并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了细胞呼吸的哪些方面?并再举一两例加以说明。要求准备简单的发言稿。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七、结束:

本节课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生物必修二课件【篇7】

许多科学家认为,可以把生物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①19世纪以及更早的时期,是以形态描述为主的生物科学时期;②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主要是实验生物学时期;③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DNA双螺旋的发现与中心法则的建立,开始进入了精细定性与定量的生物学时期。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变的更多,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物理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等的手段和方法用于生物学使其不断分化出新的分支学科,另一方面,这些学科又相互渗透而走向融合,似乎并不是界限分明。

至今为止大家所接触到生物学一般都是描述性的知识,认为它是一门记忆的学科。如,记住某些动植物名称,观察生物的特征,知道他们的分类等,因此,有一点我非常希望你们这学期能记住的,就是生物学并不是一大堆事实的混乱集合,它有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有逻辑的连贯性。达尔文进化论是一种逻辑,适用于宇宙中所有星球及生命系统。

高中阶段有三本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微观和宏观)

《分子与细胞》中以细胞作为一切有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概念为出发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1925年,美国细胞生物学家WILSON就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阐明一系列客观事实、法则来解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组织形式。如果掌握了这些分子和遗传定律,就能从原理上理解许多生物圈里的生命过程,还能应用于解决在激烈的自然界遇到的新问题。并不着重特定的某些生物(如人),理解细胞的这些事实、原理适用于地球表面的所有物种。生化和分子规律20、30亿年前已经形成,并被保留和传承,几乎没变过。这种强烈的保守性意味着,我们可以知道地球早期生物进化的原理。

当我们掌握课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法则和规律,将其应用于各种特定的问题:1)癌细胞是如何异常生长2)病毒如何繁殖3)免疫系统如何作用4)神经系统如何作用

本学期之后期望大家认同的是,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的物质性;生命系统的开放性;细胞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从而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用开放的观点审查自然现象和社会事务,具有普遍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生物学——这是一个极速发展的'领域,它之所以极速发展是1953年WATSON和CRICK

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通过高中生物的学习,我们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能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素养,以此来促进对世界、社会的认知及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形成。

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1)具有生命的物体称之为生物。

(2)什么是生命,目前尚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但我们可以将生命描述为生物体存在的状态,而生物体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化学成分的同一性;第二,严整有序的结构;第三,新陈代谢;第四,应激性和运动;第五,稳态;

多种细胞:

自来水装在塑料桶里放半个月变成绿色,这是原核生物蓝藻等大量繁殖;橘子放在阴湿的角落长绿毛,是真菌;

动物肌细胞呈梭形,汇成肌组织,煮熟的瘦肉可撕成很细的条状肉松;吃梨时感觉有“砂”,是石细胞。

第1、2、1)2)3、病毒:

小结: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靠单个细胞完成;多动物病毒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由每个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病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除了?

依据遗传物质DNA病毒:噬菌体、HIV生物个体表现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每个

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RNA病毒:SARS病毒朊病毒:只有蛋白质类病毒:只有RNA

除了病毒,所有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实例4.(1)生活方式?

结构?

你知道哪些病毒?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相关信息都有它自身的调控规律和发展消亡的规律。

(1)在生物学研究中,提出了生命系统的概念,它包含生命系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

哪些层次?每个层次都可看作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又相互包个体→生物圈

(2)说说草履虫、松树、人包含的生命结构的层次:

一、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的体现(2)它们有哪些相同点?

化学组成:

胞核,但所有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吗?

根本区别: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1、表述:“无细胞核”、“无成型的细胞核”、“无核膜”

“菌”子前面有球、杆、2)、细胞壁成分:肽聚糖(细菌)、黏肽(蓝藻)3、细菌:一类单细胞生物。

3)、细胞器:只有核糖体4)、分裂方式:二分裂5)大小:较小(1~10UM)6)、原核生物:细菌、蓝藻2

1)、细胞核: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2)、细胞壁成分:纤维素和果胶(植物);

5)大小:较大(20~30UM)6)、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51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