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经济观后感 >

经济观后感系列

经济观后感系列

【#作文# #经济观后感系列#】这篇“经济观后感”是我们的杰作,期待您的认可。我们应该如何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当一部影片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时,观看时我们会联想到许多事情。观后感是一种自我提升和追求卓越的过程,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整理。对于感兴趣的朋友来说,可以在这里找到所需的条件!

经济观后感 篇1

读了这本书《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在超市里,面对着收款台前的一条条长队,我们需要判断那一支队伍速度比较快;在选举时,我们需要决定投票给哪一位候选人;为了争取一份满意的雇佣合同,我们需要与对方讨价还价;为了获得理想的婚姻,我们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千挑万选——在做出这种种决定时,我们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知识。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这本书分成五部分,逐步深入地剖析生活中的经济学,包括:一、经济学的认识与思考二、如何解决简单的经济问题三、在真实的世界里如何体现经济学原理四、运用紧急学去解释世界五、怎样将经济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既有益又有趣的经济学。首先,提出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一种假设:人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选择正确的方式以实现这些目标。其次,弗里德曼列举了一个自己和同事关于理性选择的争论,从而说明“为什经济学能起一定作用?”接着,弗里德曼运用一系列实例,其中包括公园小道设计、男女卫生间选址规律、排队堵车等等,来说明人们在生活中已经有意无意地会运用一些经济学去思考了。最后,作者肯定地告诉我们,每一事物都可以用其它东西来衡量。

第二部分——价格=价值=成本:解决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在这部分中,Friedman从消费者方面的问题、生产者方面的问题、贸易的含义、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贸易等不同的角度进行经济分析。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首先引入几何图形,形象地分析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即价值不一定等于价格。紧接着,Friedman运用曲线图形来说明边际价值的含义以及边际价值递减规律,从而引出消费者剩余。最后,分析电影发行商、影剧院、爆米花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了一个观点“经济理论具有预见性”。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Friedman运用数据、图形来分析生产者剩余与劳动供给之间的关系,传达了“价格与服务成本的一致性”这一理念。接下来,Friedman运用托勒密时代的贸易理论来引出价格理论,进而分析了消费者与生产者,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共同影响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第三部分——寻找真实的世界。在经济生活中,市场上相互间的交换大部分是自愿的,但是,市场仍然通过公司来达到协调的角色。那是因为公司,即厂商就像个人一样,同时以消费者和销售者两种面孔出现在市场上。而公司的目的是盈利,利润最大化是厂商的目标,因此,垄断企业、寡头行业随之产生。此外,Friedman还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明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而机会则会增加理性选择的不确定性,即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以及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再接下来,Friedman从分配的角度探讨了正义与公平的关联,以及生产要素对分配的影响。

第四部分——替代伦理学:经济学家如同法官。在这部分中,Friedman解释了“什么是效率?”、“政府应怎样去干预市场?”以及“市场失灵的情况”。“有效”就是指通过同时改变两个或者三个变量使经济结果得到改善。由于市场常常是无效率的,要纠正无效率现象很困难,而纠正无效率的种种努力也很容易得不偿失。因此,政府应广泛地干预是市场,不仅仅限于管制垄断,或者试图提高效率,还应该调整分配与再分配制度。市场失灵是指一种现象,即个人的理性会导致群体的非理性。比如说,“公共产品问题”,信件传递是由政府管理的,但邮局在人们没有贴邮票的情况下仍可以拒绝为其传递信件。

第五部分——应用:常规和非常规。在这部分中,Friedman首先探讨的是“政治市场”,与“政治市场”挂钩的就是关税。他解释了立法者尽管理性,但仍然坚持征收关税的原因是保护夕阳产业。接下来,Friedman讲述了经济学在法律和违法中的应用,即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犯罪心理以及犯罪成本,进而论述了无效惩罚的有效性。最后,Friedman还谈到了爱情和婚姻经济学,即为什么人们会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而不是与自己兴趣相投,或是相互能取长补短的人结婚的原因。

弗里德曼的这本书确实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们了解很多生活中蕴含着的经济原理。深入浅出的道理,教会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制定合理战略、怎样才能够从容地驾驭生活。

经济观后感 篇2

《自由的伦理》之国家

绝大多数人,包括很多政治理论家认为,国家扮演的角色是,一旦一个人承认国家的一些特定行为的重要性甚至必要性,比如制定法律的行为,他实际上就承认了国家本身存在的必要性。假定在一个特定的小区有很多互相竞争的商铺,其中一个经营商动用暴力把所有其他竞争者赶出那个小区,从而动用暴力在那个特定区域建立了在销售某商品的强制性垄断,经济学证明,作为一个强制性的垄断者往往会提供不好的、效率低下的服务,因为消费者已经失去其它的替代性选择。那么,国家只是一个在更大范围上的庞大的“商铺经营者”。

对于对经济和社会有着居高临下的强制性垄断权,国家的职能是制定法律,对警察和军队等暴力工具的控制,铸造货币,以及通过对**、传播工具的控制来确保国家执行其他权力,来说服其被统治者遵从并抬高它的统治地位。在国家机构的性质上,有一个固定的权力是至关重要的,即社会上的所有其他个人和团体(除了少数被认定为是犯罪的人,比如小偷和抢劫银行者)都是通过自愿的方式取得他们的收入,只有国家是通过强制的方式取得它的收入,即税收。在前文所述,根据自由和财产权理论,在私人方面,个人、若干个人或集团的偷窃是犯罪,会受到惩罚,但国家从事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不是偷窃而是一种叫税收合法甚至神圣化的行为。

税收是一种纯粹而简单的盗窃行为。尽管盗窃规模如此之大,但它是对国内居民财产或物品的强制扣押。它声称出自公众福利和社会的利益,道德自身需求为公众提供任何服务,都可以借助税收之手进行扩张。

在选举问题上,一个共和国政体的国家,人们并不是对特定的行为进行投票表决,而是一揽子交易性质地选举出“代表”,代表们接着在一个固定的任期内发泄他们的意愿,为他们所代表的集团谋利,但在法律意义上来说,他们当然不是真的是“代表”,在一个自由社会,主人雇佣**人或代表,可任意解雇他,只有他违背各公民的权利。在中国,公务员是人民铁饭碗的观念一直被继承。与其他行业相比,没有强大的竞争压力。但铁饭碗总会有生锈的那一天。

正当一些****如饥似渴地压迫公民的财产时,总会出现像“武松”一样的勇者棒打高位上的“老虎”。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政绩工程、垃圾工程、道路和公共设施每年都要翻新,折旧时间太短,这恰恰说明**持有人民财产做干货、做渣土工程,随时从人民税收中窃取回扣。这就是有着强制权的国家为了垄断,无效率地向公众提供真实的服务,以被剥削和折磨国民的付出为代价建立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征税是一种纯粹和简单的盗窃行为。如果税收是强制性的,和偷窃没什么区别,国家是依靠政治方式的组织,公然抢劫你的钱财,给人们注入合法的观念形态,让我们相信我们的**是个人之间自愿成立的互相保险的公司。

根据“有限**理论”,被自由放任主义称为理想化的乌托邦,历史上血腥的记录可以证明,任何权力,一旦被赋予或取得,就会被使用从而滥用。因此国家和它的统治者会采取行动使他们的权力和财富最大化,从而无情的扩张原来设想的“限度”。在自由市场经济下,个人或某团体的财富的增加是有利于所有人,在政治王国,在国家的领域,收入和财富的最大化只会以社会其他成员为代价,增加国家及其统治者这些寄生虫的财富。

《贫困与饥荒》之贫困判定

饥饿现象基本上是人类对事物所有权的反映,因此我们应该研究所有权的结构来解释饥饿现象。所有权关系是一种权利关系。饥饿是在正确的制度下分析的。这种方法也用于贫困分析和饥荒分析。将权利关系应用于所有权,根据一定的法律规则,确立了所有权集合与所有权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可以将自己的商品转换成另一组商品。这种转换是通过**,生产或两者的结合。“转换”即市场经济中的“交换”,他能够获得各种商品组合所构成的集合(这个人所拥有东西的“交换权利”),为每一个所有权组合指定了一个交换权利集合,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以物换物的机会,这就是交换权利映射。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的交换权利集合中没有包含有足够事物的可行商品组合,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面临饥饿的威胁,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事物所有权小于其所需事物的所有权,则无法得到他所需的食物。

那么,给定交换权利映射,在不存在非权利转移(赈济)的情况下,我们就有可能识别出那些必定导致饥饿的所有权组合—饥饿集合,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以及他面对的交换映射。

饥饿是由食物的短缺引起的,饥饿的直接原因也是个人交换权利下降,那么一个人所具有的交换权利还取决于他在社会经济等级结构中的地位,以及该经济中的生产方式,即使交换权利映射完全不变,实际交换权利也会随其所有权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交换权利不仅仅依赖于市场交换,还依赖于国家所提供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是对市场交换和生产过程的补充,可以帮助失业者得到失业救济金,老年人得到养老金,贫困人口可得到贫困救济金,但前提条件是这些人的收入必须达到贫困标准,这个保障系统能影响到每一个人可以控制的商品组合。因此饥饿的消失反映了权利制度的变迁。文章通过对具体饥荒地区的分析,研究表明,饥荒可以在粮食供给没有出现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发生,否定fad观点,fad观点只能对饥饿的因果机制做出有限解释,但未能深入研究人与粮食的关系,一个人支配粮食的能力或他支配任何一种他希望获得或拥有东西的能力,取决于他在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关系。

而且不能仅以收入来研究饥饿的原因,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收入赋予一个人以粮食权利;在完全计划经济(短缺经济)中,收入并非总提供人民对事物的支配权,“收入中心论”往往会忽视权利中很多重要内容,“权利方法”具有直接性,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人对于一般商品的控制和支配能力。来分析下市场与粮食流动的关系:市场机制可通过粮食流动来消除饥荒,从权利角度看,市场机制促使粮食从遭受饥荒的地区向其他地方流动,在“衰退型饥荒”中,从遭受饥荒的地区向其他地区出口粮食是市场尊重权利而不尊重欲望的“自然”特性。

来分析权利失败与饥荒:在经济繁荣时期或经济衰退时期,饥荒都有可能发生,在衰退型饥荒中只出现经济作物的减产,在扩张型饥荒中可能在农业全面增产时发生,原因是粮食支配体系可能会变得对某些特殊阶层的人极为不利,在相对变化中,如果经济繁荣表现为对社会不平等的扩大,那么繁荣可能成为饥荒的诱因。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有感

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是建立在对其他消费者的相关评价基础上的,往往会抹去较为客观的产品质量评价的效果。比如我们常见的“马太效应”,在商品销售上可以叫做“畅销效应”,指的是一旦某种产品在销售上领先,就会向消费者传递出这样一种信号:如果很多人要买它,它肯定是好东西,这样根据从众心理,,消费者产生了想买的欲望,于是购买该产品的人越来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各种排名、评级或评级机构来吸引消费者的欲望和羊群心理。这就是为什么有名望的人会得到更多的名望,而且越富有。非常赞同作者所反对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他认为只有学会互助习惯的动物才是适者,它们的存活几率更大,因此也获得了智商和身体组织的最大发展,比如孤身一人生活在孤岛的鲁滨逊,他虽然能够靠自身的挣扎存活下来,但面对各种自然的风险,他根本无所适从。在动物世界,我们看到绝大多数物种都是群居生活的,它们发现联合是生存斗争的最好**,当然,从广义达尔文主义上看,这里的“斗争”并不完全是存在的手段,而是对抗一切不利于该物种的自然条件。

“互相保护就是这样确立起来的,因为只有保护长者,才能积累经验,得到更高的智力发展,进一步培养社交习性,从而维系、繁衍物种,继续向前进化,反过来说,不合群的物种,注定会走向衰落。”对于无**主义者来说,承认不同物种当中都存在许多战争和灭绝行为,但“个体的自我意识”诚然是人类本性里的另一“趋向”,与此同时,还有同等程度、甚至更多的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和互相保护,社交与互斗,都是自然的法则。这点亚当斯密在他早期道德情操论的著作里提及过,他指出人同样具有群居性,有同情心和协作精神。

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是不可逆转的偶发动态过程,其中大多过程可被称为“进化”。历史是关键,偶然性是一切历史的中心原则,历史解释并不直接演绎自然法则,而源自先前状态出现顺序的不可预知性,这一顺序中任何有重大变化,都可以改变最终结果,因此最终结果取决于先前发生的一切事情---这是历史的决定性特征。比如著名的“蝴蝶效应”和前面所提的“畅销效应”—富者愈富,名者愈名。

在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现象中,我们有无限的能力通过自我辩护来寻找选择和行动的借口,即自我辩护机制。不同阶层的人如何辩白自己及他人的经济地位呢。富人倾向于把自己的特权地位看成是应得的,是挣来的,或以自己从事的慈善社会活动为辩解,而且相信穷人更幸福,更诚实,借此缓解对贫困人口的认知失调,而穷人则倾向于用道德优越感、草根化、符合社会常态等理由辩白自己的经济地位,认为富人全靠着偶然事件或不正当的特权才过上了这种过分的生活。

自我辩白、认知失调、把讲真话、承认犯错拔高到值得赞扬的道德层面,这些做法更深层的进化基础,可在欺骗心理中找到,研究显示,较之察觉别人的欺骗,我们更擅长欺骗,但由于**往往会遭戳穿,欺骗别人,尤其欺骗跟自己很熟悉的人,风险相当大。

经济观后感 篇3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一):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茅于轼老先生写下的一本浅显易懂的经济学书,尤其以美国超多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案例来解释说明其中的经济性原理,让我深受感染,书中运用了很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知识来对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十分生动形象。我们此刻正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存在必须难度,透过阅读此书,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微观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对我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忙!另外,相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虽然还没接触,但是在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现象能够用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因此,此书不仅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对我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在微观经济学知识上,书中所举的美国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美国人在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尤其也是美国电影,很多的情节就是一家人开着车,搭着帐篷,烧烤架出去旅游。当时美国就是梦中的天堂,我都难以想象,当时美国人是多么富有。然而,美国人却是用几乎一个月的工资,进行一年一次的旅游。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冲突,如果是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如此的“浪费”,即便是他算是较富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有着固有的传统消费观念,而美国人是比较潮流的消费观念,就好比中国人存钱买房,美国人买房存钱。旅游虽然消费了一个月的工资,当时这些资产很可能就转化成了另外的人半个月的资产,实现了市场的流通。对于时间,我们就应向美国人学习。在“节约时间创造财富中”,作者比较强调了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些习惯上的差异。比如美国人喜欢用电话纸,节约时间节约金钱,创造财富。而中国人还喜欢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看街头热闹上。相对于国人的时间观念差,美国人却还在为消除排队带来的时间浪费做出努力。我们是不是就应加强时间观念呢

讲到宏观经济学,我们就要关注一下国家及世界的整体经济形势。中国人在北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纸币,在我们四川成都,被称为“交子”。然而近代,当美国的银行业发达的时候,我们却却是固步自封。我觉得这并非坏事,中国人讲究实在,美国人玩的是浪漫,而且是金钱上虚无缥缈的浪漫。最终,也得到了印证,就是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通货膨胀而言,大家都厌恶甚至痛恨通货膨胀,但如果和中国比起来,美国人厌恶的程度大概不像中国人那样厉害。因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收入来源于市场,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他们的收入随着上升,水涨船高,所以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受多大影响。而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拿固定工资的国家职工,如果工资不相应调整,涨价就等于降低生活水平。中国现今的收入虽然高上去了,但是这完全没有按照时代的应当有的规律发展下去,人们不觉得幸福,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职责归咎于房地产。

本书中很多讲的实例都展现的是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学差异,我觉得造成这种差异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经济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就应有着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自己的民族生存方式和特点,选取性地吸收西方现今的经济学知识。但是,并不需要完全把我们的否定,因为此刻美国好的经济模式,不必须将来就好。就算将来好,也不必须对我们就好。所以我们要发展适合自己的经济学。

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力求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利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身边的现象,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二):

读《生活中的经济学》有感

很少读有关于经济学的书籍,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一种不同于平时所学的经济学。整部书从微观经济学讲到宏观经济学再论述经济制度,最后以作者的访谈煞尾,各章独立,举例平实。作者始终在灌输着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财富并不等于物质产品,交换也能产生财富;替代是经济学的根本,没有替代就没有经济学;交换是经济学存在的基础,没有交换也就谈不上经济学;劳动、资本以及自然资源是产生价值的三个来源……

由于是随笔类的文章,能够各章独立地、分散地读,而且十分贴近于生活,容易理解。文章的一大特点是:作者在讲述完美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特点之后,仍不忘适当地引入相关话题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对此进行比较、剖析,让读者觉得贴近现实。

在作者眼中,一个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下,当然不像狭义微观经济学所认为的只是价格作用的结果,而涉及到制度、法律、文化和习俗。全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尤其讨论了经济制度和交易费用,注意介绍市场经济的文化、法律、道德观念的背景,它们是市场规则得以遵守的基础。它引导读者思考分析、含英咀华,从而体会出自己审握的的经济学来。但书中叙述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中的关键理论、市场机制等,而是融合了作者个人看待经济学、社会发展的深刻观点,不时地引入商业环境中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念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根据书中的资料,让我们看到了相同的经济事件不同国家的经济态度。

举例来说:在《生活中的经济学》中,美国人买了住房,会不会把一个人捆死在一地呢?不会。当他想搬家时,能够把房子卖掉。如果这是分期付款,而账还没有偿清,他能够把房子和债务关系一齐出售。但出售的价格和原订的房屋价格会有些出入。如果当地房产价格上升,他还能够从中获利,否则就会亏蚀。那里我们能够看到,在商业发达的社会里,不但商品能够买卖,债务关系也能够买卖。其实这就是资金市场的一个方面。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了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的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的浪费,都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作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我们从美国人搬家的这件事中,能够看到:市场就带给了这样一种机会。而在中国,在大城市购买住房是一件关乎一生的大事,为了买房子,很多人早早地欠下了银行的贷款,月月还贷可能要还到老年期,才能完全地摆脱房贷的危机,还有一些人甚至连贷款都还不起而无法购房,一生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赌博应不就应禁止?这在美国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只要双方机会均等,又是自愿参加,即使赌场所得乃不义之财,也算不上违法。另一些人则认为即使双方出于自愿,此种财产的转移实无异于抢劫。博引起的人们道德的变化却没有任何统计能够说明,而这正在默默地影响着周围人的行为规范。赌博鼓励不劳而获的非分幻想,怂恿侥幸心理,默许对别人利益的侵犯,结果会降低社会和家庭的稳定性,不利于将人的才能引向彼此有利的生产和服务活动。虽然从宏观经济来看,除掉赌场的经营成本利润,赢的钱等于输的钱;从微观上来看个人赢钱的期望值等于输的期望值,似乎这并不构成对整体经济的危害,或者它并不造成物质的直接损失。但现代经济学的效用分析却证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用通俗的方法解释,赢钱时大手大脚把钱花掉,输钱时省吃俭用才能还债,说明赢来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所以尽管输赢的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正因为如此,美国舆论倾向于否定赌博的合法性。在我国,赌博是由法律确认的违法行为,但是公共方面的禁止反而让更多的人对赌博这项活动趋之若鹜,很多人受贿去赌博,也有不少人偷渡到澳门去赌博,不仅仅暴露了经济层面上的许多资

金流动性问题,必须程度上还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

在书中,茅于轼将他的富人定义为“靠勤劳、创新、敏捷、灵活而致富”的人。这种人其实越多越好——这证明了一个人是能够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勇于创新、慧眼识商机而非旁门左道、投机钻营而成为有钱人。这种人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但中国人仇富心理根深蒂固,已经积淀成了我们民族的群众无意识。一提起富人,就立刻联想到无商不奸、为富不仁等词。这种情绪稍加挑动,就成为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的政治资本。作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铲除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完全消灭贫富差别。事实上,我们有过几乎完全消灭贫富差别的历史。几十年前尚在计划经济中的中国,时髦的口号是“兴无灭资”,国家一穷二白,国民一贫如洗(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仗义疏财,去慷慨资助其它的社会主义小弟弟,扯远了)。貌似是公平的天堂,实则是人间的地狱。此刻没有人再相信“不患寡而患不均”这种鬼话了。让众人都受苦的社会正义是邪恶的。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坚持按劳分配的,贫富差距就不可能消除——勤劳聪明而有胆识的人总会比懒散愚昧且不思进取的人更富足。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不法致富总会越来越少,诚实致富总会越来越多。这才是一般人的出路。何怀宏是一篇访谈中提出:“我主张法治,法治就应优先于民主

,因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话,肯定也要走向民主之路,透过法治来训练民主的观念、民主的民情。”一群穷人如果三餐不继,他们将更多地思考如何果腹,而不是天赋人权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用法治保证他们拥有依靠自食其力而出人头地的机会,或许这比其它更为重要。

公用事业是指公共交通、水电煤气、公路服务,以及公园、图书馆、博物馆、消防、治安等服务。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公共事业既然是政府办的事业,就不同于私营企业,不应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公用事业至少就应降低收赏标准甚至兔费。但如果政府办这些事业赔了钱,赔的钱从哪里来?所以,为了持续国家经济正常发展,公用事业的收费标准应尽量做到政府不补贴,也不多赚钱。但由于缺乏竞争市场这一点很难做到。有一些公用事业带有服务性质,或者为了照顾低收入阶层,收费较低甚至免费,成本由全体纳税人负担。我国的公共事业都由纳税人出钱,虽然存在着政治体制制度上的不同,但是仍应加强具体措施以监督管理公用事业费用支出。

相对于出版的时间,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针对着我国自身的问题不断改善与加强完善。而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如作者在“第三版前言”中所述:“我期望读者们把它当作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工具,并且从阅读中得到乐趣。”给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理解经济学与我的生活其实无比贴近。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三):

《生活中的经济学》是一本经济学普及读本,茅于轼先生用“家常式”的随笔形式,运用简单易懂的经济学知识,巧妙地解释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

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能够说收获颇丰。

一、拓展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深化了对理论的认识。

我们所教的教材必修一是《经济与生活》,但是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只停留在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涉及考试的资料,有些问题并不真正理解,甚至模棱两何,因为考试无要求,我们也不去深究,但是透过读这本书,我对很多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在微观经济学中,例举了美国一向以来的一些现象。根据美国政府发表的统计,全美国每年有17%左右的人搬了家。搬家的人中有约60%是就地迁居,其余的是搬往外地。这个比率从70年代以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比较之下,中国人跨市镇流动比车远远低于美国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者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变动。新能源的开发,工业重心的改变,经济实力的增强,这都促使了人们就业的改变,而选取职业的灵活性使美国的经济富于适应性,而这一切往往伴随以居住地点的迁徙。因此凡是经济繁荣的地方,招聘的广告比较多,从外地迁入的人口也较多,因而住房的需求也比较活跃。并且,在美国搬家没有任何限制,没有户口限制,无需向任何人或机构报告。在政府政策的鼓励下,居民们更喜欢买房而不是租房。由此证明,就业的灵活性使经济结构易于调整,但这必将引起人口的流动,如果没有住房市场,人口的流动将受阻。谈了租房和买房的区别,强调

了市场分配住房与计划分配的重大差别。城乡二元制结构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说术语,一向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透过读《生活中的经济学》,就是这个事例让我对我国的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弊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出路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二、在教学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人们一般都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茅先生将经济学中的大理论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展现给读者,其中所讨论的道理既普通又深刻。读完该书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

颇有感触的是第一篇中的一个话题--环境保护的经济学。

以洗衣粉为例,过去的洗衣粉多半是含磷的化合物,这种洗衣粉透过下水道最终排向河道或海域,使水变得混浊。磷是植物生长的肥料,水草和藻类因获得此种营养而超多繁殖。这些水生植物死亡后吸收水中的氧分而腐烂变质,其后果是水果氧分减少使鱼类死亡,变质的水发出恶臭。改善后的洗衣粉不含磷,避免了对体的污染。

对于洗衣粉或肥皂是否含磷真没什么体会,也所谓有无,更没什么研究了,只觉得那是商家为了抢眼球的又一穴头罢了。老在抱怨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工厂排放不达标的污水,看完这段才明白,里面有这么大的学问,原先我们也在往下水道里放“慢性毒药”。

茅先生说:“发展中国家环境政策所走的路线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发达国家批评说,先污染后治理在财务成本上不如预先就采取预防措施,不让污染发生。这样的说法简单从财务上看无疑是对的,但是从经济学来看并不必须正确,因为人穷时的一块钱比富有时的一块钱有更大的价值。人在穷的时候先要顾吃饱饭,顾不上环境的好坏。只有吃饱了饭才有可能去治理环境。”他一针见血的道出了症节的所在,所以在感慨发达国家的环境多么好的同时,也明白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我们的国家暂时还不够富裕,短时间内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环境,也许要到我们的下一代,或者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的努力才能赶上发达国家。而对于选取无磷洗衣粉或肥皂是举手之劳。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然后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大家都行动起来吧!

除了茅先生在那里告诉我们的道理我自己还有所感悟,一个这样大而复杂的的问题,透过这样一个简洁明了的小例子就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也是茅先生的高明所在。我们的教学也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使他们学习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感受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就应能让学生更感兴趣,更贴合我们教改的新思路。

三、这本生活中的经济学,其实并不止讲了经济学的道理,还渗透着生活的道理,对我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导向作用。

最后我要说的就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经济体制。人类或许有些许共同的是非观,例如杀人偷盗是坏事,乐善好施是好事。但是集中到某些细节上,例如在经济体制中的是非观,各个民族就有各自的特点了。书中给我深刻印象的区别就是对于“拾金不昧”的看法。作者去休斯顿开会,因天气炎热,来到一家小杂货铺买饮料,忽然见到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作者很自然地拾起来交给掌柜的。但是掌柜的拒绝理解,他回答作者:谁拾到归谁所有。再有一次在哈佛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作者见到课桌上留有一支精致的钢笔,肯定是前一堂课的同学遗忘的。新进来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同学随手就将这支笔插进了衬衫口袋,继而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将这支笔拿出来欣赏了一番,并用它往笔记本上做记录。其神态之自若,绝不像做了什么不就应做而需要隐瞒他人的事。而与此同时,一个售货员因为少找了顾客30元钱,而花了80元钱登报纸寻找顾客,这种在中国会受到大加赞赏的行为却受到了美国人的批评。在他们的观念中,道德的原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照顾他人的利益,如果到头来社会并未得益,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变成了损己不利人。这正是道德上也不值得称颂的事。市场经济的道德标准与传统观点,有一些细微的,然而又是极

重要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是突出全社会的利益。诚实与守信能给市场经济带来整体利益。看到那里我想每个人都会问一句?“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有好处的?”我的答案是“为社会创造和增加价值才是最有好处的。”这是我读茅先生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告诉我的一种道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翻开《生活中的经济学》,只需片刻闲暇,就能够读上一两篇短文,使人在简单的不经意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当然,读完此书,收获的不仅仅是短暂的惬意和经济学的知识,而是一种对待生活、研究学问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做学问应当学以致用,再深奥的原理,只有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能应用于分析研究日常现象,才真正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见,茅先生普及的不仅仅仅是经济学知识我们更就应学习茅先生做学问的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力争学以致用,不断做好本职工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四):

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感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应对同一事物的时候。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感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但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当你到达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就应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快乐与痛苦相背驰。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到达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会有人说不。那么当应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必须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而就应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这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点的看法不同而得到的也不同的结果。要懂得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衡量得失与利益。

时间。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提到最多的就是“没时间”去做。即使能去做的也不会去做。“没时间”这三个字就成为了借口。其实看你想不想,愿不愿意去做。时间是挤出来的。每个人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不会多给你的。只要你合理安排,总会有时间来完成其它事情。也能够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时候,在乎不冲突,不影响的状况下进行另一件事。因为在经济学的视角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然,利益不单单指金钱。能够是任何一方应对自己有用,有帮忙的选取,或者是到达某个目的的期望值。

比如说你要出差,是经常性的出差。这是你的工作需要。那么你出差不管是车上还是飞机上。都是按照工作时间来算的。当你已经准备好了这次行动的一切事物,而还有很多时间。那么你在这些时间里要干什么你就应如何度过这些时间,是睡觉,看电视,看报纸还是做其它工作假如你用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的另一个目标或者是心愿。那么你就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了两个工作。是否能够理解为你每一天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个小时此时你预期得到的也会多于其他人。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事情的成功与否就是靠时间。你能够将时间最大限度的利用,你所得到的就是最多的。

金钱,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说:“钱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丈不能的。”那只是盲目的崇拜钱。钱它由人造出来,然后人被它牢牢的奴役。谁能做到7视金钱为粪土当然,前提是数目让你心动。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茫茫人海,能跨过的却寥若星辰。给你钱你是否能够买来亲情,友情和真挚的感情不会。但是巨大的利益能困住你却是困不住你内心的感受。表面上的幸福也不能掩饰背后的辛酸和痛苦。

用经济学来说金钱,就会提到如何运用金钱,如何收入大于支出,且支出合理。要学会用最少的钱来换取最多的利益。钱是当了中介。在以物易物的时代,没有绝对的公平。只要双方愿意,在相互同意的状况下就能够交换。钱打破了这个平衡,使得每个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固定价值。假如甲有一个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他此刻务必要用乙的一个东西来完成一件事。但是这个东西对乙来说也是最宝贵的。就要让甲拿出自己的来交换。甲认为自己的一个能换乙的两个,乙也是这么想的。那么此时就出现了问题,谁的东西更有价值此时此刻就不能只思考他们心中的“认为”。要看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哪个更有价值。从而给它们定价,然后进行交换。钱就扮演了这个主角。

有钱的人能做到挥金如土。但是对一位老百姓来说是不能做到的。老百姓总是想着如何才能省钱。省下钱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那我问一个问题“何为省钱”难道你所谓的省钱就是当你想吃一个苹果的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吃,看到别人吃了,你没出钱,他出钱了,你就因此省了钱不是的。钱是用来干什么的,很简单,生活需要。因为一切物品都用钱来衡量了。假如一个苹果一元钱,这是市场价格。你想吃一个苹果,只花了五角或者八角就买来了。而别人花了一元。你此时省钱了。但是别人买了苹果,你没有买,只能说你剩了一元钱,不能说你省了一元钱。要用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才行。

《生活中的经济学》它讲述了在生活中一些问题和事情上,如何运用“经济学”中的眼光和角度去审视一个问题,从中得到与自己有利与不利信息,从而进行更多更好的选取。能够将自己预期的利益扩展至最大化,让你得到的远远铲除你的付出。要学会用经济学中的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来对待一些事情或者出现的某个问题。争取把从中得到的,就应得到的拿回来。最主要是用这种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在应对和解决问题上才能到达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五):

《生活中的经济学》讲述的是茅先生在1993年留学美国,发现美国市场经济下值得学习和研究种种经济现象,以浅显易懂的生活片段展现给读者,潜移默化的灌输经济学思想,让读者以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社会,解读社会现象。

书中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体制三个部分,例如超市管理、后院经济、环境保护等日常点滴,篇篇反映出令人细细品味的经济学原理。我不会具体描述本书细节,以下两点是看完之后的一些思索和感受:

1、为什么一本非原理类书籍能够流传16年之久,翻版14版而经久不衰

——不论多深奥的理论,如果透彻地理解了它,必定能够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小事情反应大道理。

这个问题一向盘旋在我心中很久,因为书中大多讲述的美国一些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例如超市中自动扫码的高效,电梯靠右站给人带来的便捷。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这些种种也许在16年前90年代的中国,看上去十分新鲜轰动,但是对于这天的我们,很多便捷的运作形势已经采用,为什么这本书还会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

之后我渐渐明白,我们学习的是这种做学问学以致用的方法,再深奥的原理,如果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日常现象,那才真的实现了知识的价值。在生活中,要有敏感性,遇到事情多思考,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从现象中获得知识,构成知识储备运用的良性循环。

2、节约时间创造财富,社会道德促进发展

书中提到的许多现社会存在的问题,现实依然存在,例如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问题。书中讲到:有次作者看到马路上交通事故,只用了三分钟,当事人交换了驾驶执照,清理了事故现场,马路又恢复了平静。他们有很完善的保险制度,更重要的是双方寻求能够理解的妥协办法,把是非放到次要地位。这让我不禁想起前几个月在三环上两辆汽车的刮蹭事件,为了持续事故现场,两辆车足足停了4个小时,造成三环交通大瘫痪。如果两位司机能够放下是非,协商妥协,那么节约的不仅仅仅是四个小时,还有这四个小时整个三环带个社会的财富。

社会道德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大,良好的社会道德与秩序,能够减少纠纷,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能够节省社会监督成本,能够促使资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更多财富。所以,“社会成员自觉程度越高,整个社会就越富裕”。

以上是读罢《生活中的经济学》感受很深的两点,尤其佩服茅先生数学、经济与哲学的综合素养,以及敏锐独特的视角。这是一个研究人员最就应具备的两个素质,以茅老为目标,学习,学习,再学习。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六):

能够读到这本书实在是十分偶然的一件事,朴素的标题之下,却包含着引人入胜的经济学知识。

上世纪80-90年代的世界经济是怎样的?有不少时候,我们会畅想假如我活在那个年代,我会。

贝克尔的这些短片文章的集合给了我一个机会,看看当初的世界。虽然,受某些众所周知的因素影响,不见得能够实时地了解世界。但是,这本书里面的文章的确在边叙述历史,以经济学家的眼光进行指点,甚至是批判。

那些事件也许算是历史,也许就是在我们身边不断重复的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看了过去,就更能够理解此刻和未来。

当初的历史经济环境就应比我们此刻要纯粹一些吧。至少,网络泡沫少,而且,那些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比较少。因此,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们更倾向于达尔文的生存理论来看待并对待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他们对待国家政府的态度中,监管的作用是明摆着的,还没有到纷繁复杂以至大多数人甚至监管层都被混淆视听的地步。如此说来,那时候就应是最好的时候了。

人生处处都是经济学。不管承认与否,生活本身就是经济学。那种大多数人都认为的,“只要不涉及商品、价格和市场,那么人的行为和选取,就只与亲情、道德和文化相关,而不受任何经济规律约束”的陈旧理念,要随着加里·贝克尔和吉蒂·贝克尔《生活中的经济学》的诞生而消亡。那些自认为从未踏入市场的人,其实一向就在市场之中。

对于书中所提到的税收、利益集团、股市、贸易和垄断等明显与经济相关的问题略去不提,单就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经济”问题,也被作者经济化了。

一向以来我们都认同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力资本的提升,也就是以教育为主的投资。因为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知识广博者就应得到丰厚的报偿。然而许多国家现行的教育政策却是有利于富家子弟。因为他们比穷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一种不当的收入再分配方式。一方面读大学的人越来越多,只是面临贬值的趋势;另一方面高中辍学者应理解完整的职业训练,分流高知人群的数量和合理分布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从业人数。作者认为用纳税人的钱来补贴大学生,而这些纳税人的大多数收入都赶不上典型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这种教育制度的缺陷长期存在,导致家长们在择校等问题上失去了话语权。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发放教育券来解决人力资本和学校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家庭一向以来都是整个社会的基础,但是近几十年来家庭的稳定性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富裕国家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未婚生育现象快速增加;离婚率飙升;老年人在社会养老金制度下独立生活等。对于与家庭相关的各种经济问题都与社会制度有关,一个国家越是富裕其福利制度就越是完善,但是长期依靠社会福利会养成一种“依靠心理”,使人们习惯于理解政府救济。作者的推荐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就应以孩子的幸福为根本。并且对现行制度(协议离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夫妻离婚,进而剥夺了儿童经常和父亲接触的权力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婚后女性参加工作导致孩子和母亲共处时间减少,由此带来的孩子教育问题的过大投入也就应适可而止。老年人的本质问题就是老年劳动力就业困难,当今社会在必须程度上轻视了老年员工的价值,其结果造成老年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过度依靠,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负担。

美国社会对黑人和妇女的歧视由来已久,犯罪和上瘾问题已经成为由此带来的恶果。抢劫等恶性犯罪的迅速增多并不是现代生活不可避免的趋势,作者认为只要政府能够制定适当的政策,是能够遏制这种犯罪行为的。比如严惩犯罪者,提高破案率,还有更重要的是给劳

动技能不强的人带给更好的就业机会。三管齐下必须能够很好地解决犯罪率问题。我们不能从道德的高度对赌博等行为征收更高的“道德”税。作者认为,这样做其实是对穷人的无耻盘剥。所以赌博合法化势在必行,作者继而对由此可能要付出的社会代价和社会压力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是,虽然这样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所有可行的解决犯罪和上瘾问题的方案里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与政府集权相比,自由市场更有优势。监管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结论是:大多数政府机构反倒会被受管辖的企业“俘获”,从而转变成了牺牲公共利益的监管。作为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加里·贝克尔的很多观点和弗里德曼相似,都主张小政府,这是因为经济有时候比政治更有效。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七):

“一时冲动”买了茅于轼先生著的《生活中的经济学》,每一天闲下来都随手翻翻,觉得受益匪浅。

茅于轼,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鲁迅”。此书是他把在美国生活的过程中的一些见闻用深入浅出的话阐释成经济学知识的普及读物。

《喜欢搬家的美国人》从美国人搬家能够看出,灵活的市场安排带给给个人广泛的选取机会,造就一个富有弹性的有生机的经济。经济要得到发展,要使资源使用合理化,杜绝各种可能浪费,务必透过个人在各种选取中做出优化抉择方能实现,而市场可带给这种机会。

《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个体经济规律与总量经济规律》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作为消费者及企业作为生产者如何共同构成市场价格,及如何按价格来决定自己行为,改变资源配置效率的学科;总量经济学研究消费的总量和生产的总量,各自取决于什么,以及如何对价格水平做出反应并持续均衡。宏观经济学只研究微观行为的简单加总,但规律不同于微观规律。

一向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茅于轼将“价格”称为经济生活的地心引力:经济的运行,依靠于正确的价格信号,正确的价格来源于不同利益主体的讨价还价。这让我联想起平时去西单买衣服的经历,明珠商场的衣服没有明码标价,而是卖衣服者先开个价,根据经验大致以不到开价的1/3提出自己的最高价,然后卖方和买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一个双方都能够理解的价格成交,但是这样交易成本却很高。价格代表着个人自由、自发秩序和市场制度,是茅于轼所推崇的。但是,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市场规则还没有完全建立,个人还无法完全到达选取自由、公平竞争的状态。

同时,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茅于轼所提出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然而在中国,在人尽其才方面让我深感困惑。此刻就业时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工作与所学的专业相差甚远。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在市场上很难找到,而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这就造成了企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人才的供给不均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企业不得不投入资金对新聘人员进行培训,而大学生也不得不放下自己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重新学习,无法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八):

《生活中的经济学》

书中并没有华丽的辞藻,特意修葺的结构,甚至连让我下笔圈注的经典语句或论断也为数不多,但是,书中实而不华的文字,平铺直叙的结构,家常式的随笔以及列举的美国案例却使我眼前一亮,我如同听故事般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大有意犹未尽之感。

本书共有44个题目,各成体系,作者用每个人都可能有的经验来说明国民经济核算、总量均衡、通货膨胀、价格与资源配置、外部效应、国际贸易等基本理论。他提取日常生活中的多个事例,教会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工作,并在不同的环境下巧妙地应用经济学原理。其“家常式”的经济学随笔,说的虽是日常琐事,却往生育折射出一些惊人的启示。《赌博在美国》用经济学的效用分析来说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即赢来的一块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一块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尽管输赢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那么之于我们,对于前途的把握也显得如同在赌场中孤注一掷,一次性的考试,决定性的面试印象我们的未来并不确定,突然的一次成功,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吗?失败又如何呢?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忧伤,其效用是不是也是递减的呢?那么,我们在耗费超多精力追逐成功的同时是不是也不可避免的耗费了我们更多的人生效用呢?但是不管怎样说,我们都还年轻。

《美国的进口货》指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原理就是一个国家就应出口有生产优势的产业,进口有生产劣势的产品。茅先生说:美国人对于买日本货(或者其他外国货)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他们认为如果美国货不及外国货,为了爱国而买国货,结果反而惯坏了美国的企业。要爱国,就要让美国企业到世界市场上去竞争。但是,只要有竞争,就有失败的可能。对于本国的统治者来说,失败就意味着利益的损失。因此,中国的企业就需要在统治者的保护下,用百姓的利益来养肥统治者,而不会参加竞争。中国的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不是让孩子去参加竞争,而是为他们当保姆,找门路,以便于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将来有所保障,这是个长线投资而已。

《垃圾中的边际效用》指出商品价值与它带给的效用(使用价值)正比,价格与边际效用正比,富人用一元钱购得的边际效用比穷人低。茅先生说:美国鼓励消费使得储蓄率低到17%(2000年中国、日本分别为43%、30%)。其实只要稍微想想就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存钱。是中国人不喜欢消费,不喜欢享受吗?是不需要消费吗?都不是,说到底,是不敢消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明白,这个社会中,实际上谁也不会管谁,只有自己管自己,这是最正常的心态。因为首先是“修身,然后是齐家”。那么每个人都明白,在自己将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存钱,是给自己的将来做的保险。

一向以为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阳春白雪,与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关,读完茅于轼先生的书后发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能够用经济学中所学到的原理来解释,只是平时很少想到要将所学到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中去。在读书之时,我不仅仅仅是看一个个搞笑的故事,而且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这对于初窥经济学领域的我而言,无疑是有莫大的帮忙。书引发的思考远不止如此,期望日后还有幸再读到更多茅先生的著作。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九):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

读了《生活中的经济学》一书后,感到在生活中、微观中存在着大道理、大学问,让我想到了一句哲言“存在即是合理”。人们追寻生活标准提高的过程中,在法律和规定的约束下,往往能够够展现才华,牟取到一些利益,或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我不禁思考,这些合理么?一个逐利的人或是逐利的社会还是正义、公平的社会么?然而,当我细致的看完这本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人的逐利并非是必须要颠覆公平正义的逐利,它能够存在于法律、制度的约束之下,构成有效的竞争,有利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在这种逐利的过程中,会构成争端、纠纷,有利于促进国家制度、法律的完善。人们的期望自己生活更好的强烈欲望,付诸于实现欲望的行动,都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法律完善的催化剂。有人透过节约时间创造财富、有人透过减少劳动力创造财富、有人透过创意创造财富,当然也有人以撞大运的方式创造财富、有人用非法手段聚财。不管任何形式,创造的财富实在的积累下来,合法手段创造财富被人效仿,成为普遍存在的致富途径,而非法的财富积累则会被道德、法律予以批判和制裁,成为典型特例教育大众。在那里,我想到了我

们的传统“按劳分配”。马克思理论中谈到,所有的价值都是劳动创造的。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就能够买卖,转换成货币。除了按劳分配这种基本形式之外,我们此刻还有很多别的收入,比如存款利息、出租房屋的租金、投资回报等,这些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当这些收入大于劳动分配收入时就进入了通货膨胀状态。而劳动收入占绝大比例或全部时,又不利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依然看中劳动收入,因为这收入最稳定,最直接。人分三六九等,在当今社会是不被理解的,那为什么劳动收入能够分为三六九等呢?一个打工仔月入3000元,一个技术工人月收入可能过万;一个企业普通白领月入5000,而管理层则可能月入数十万,很多人认为不合理。是谁制定的?凭什么这样定?都是我们怀疑的地方。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是根据国家收入和社会平均值参考而来,私营企业则是根据贡献值,也就是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来定的。老板的工资是其投资收益,它承担着风险较大,所以他们的收入要高。财富的积累是金字塔形式向上集中,这样还能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在底层的人们愿意付出体力脑力来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断积累自己的财富,成为投资人,承担更大的风险,赚取更多的利益。

那里我还想聊聊产业链条,这是我们的生活中切实存在,宏观经济需要调控的经济形式。比如我们早上买了一把青菜,菜农就要种植、收获一把青菜,种子商就要卖出一些

种子,化肥商需要卖出一些化肥,化肥制造商就需要生产一些化肥,化肥原料供应商就要生产原料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的购买一把青菜的行为如何能够通知到每个相应环节、每个相关行业,这是一个复杂的难题,计划经济没有潜力解决这难题。而市场经济就能够以简单的商品价格信号来控制供需关系,供大于求就降价,供不应求就涨价,如此简单。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我们的每一次消费都带动一系列的生产和供应,付出的代价就是我们的劳动所得,在这微观的基本消费环节却展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你会惊奇的发现这一次消费中,你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生活中的经济是微观的,但此微观并不真微观,我们也不能只“围观”,出手消费为国家强大、为社会经济发展、各类事业进步做出贡献,消费吧。只买国货,拒绝日货。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后感(十):

《生活中的经济学》作者茅于轼,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曾在哈佛大学以访问身份工作一年。他从美国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入手,深入浅出地写出了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的原因。他的写作风格平易近人,虽有严肃认真的经济理论说明,但又不会长篇大论,让你看得头昏脑胀,不知所云。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琐事,却往往折射出惊人的启示,能够说这是本大众化的书籍。

记得一位教授讲第一节经济学原理的时候说过: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大的不同,是它们的学习方法不同。管理学主要从各种各样的案例入手,分析其中的要素和关键,从而提取管理方法的要点;而经济学需要很多的理论支持,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阐述的理论都是越简单越好。诚然,学习经济学,都要从理论学起。但是对于刚涉足这一领域的我来说,不来点具体实际的状况扩展说明理论,总是有点抓不着边的感觉。理论总要跟实际相结合嘛。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阅读了这本书。要通读一遍并不难,难的是全部读懂。这是本需要咀嚼的书。老实说,我看了大半,真正理解透的也只有微经的大部分资料。对于宏经,可能我还没有学到有关知识,所以权当了解大概。尽管这样,我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从邮政的垄断与民航的竞争谈开去”里就从美国的私人办邮政业务谈到垄断的危害和自由竞争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好处。在中国,邮政都是由国家开办的,但在美国,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不能容忍大多数邮局的排队等候,于是私人办邮政应运而生。事实说明,此举迫使美国邮政参与市场竞争,迫使它们改变策略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效益。这个现实说明,竞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效益。用茅于轼的话来说:“一个竞争者比十个物价监督员

的力量还要大。”如何健康地开展竞争,这是我国政府需要深思的问题。

由于篇幅有限,在那里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这本书对于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的确有着不错的效果。我想在以后的学习里,这本通俗而又深刻经济学读物将对我经济学知识的加深巩固将有着重要的帮忙。我同时也期望,在不久后的将来,市场上将会出现专门阐述中国经济理论和现象的类似书籍(而不是全部是美国的)相信那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将得到极大的完善。

经济观后感 篇4

“次贷”危机后,中国经济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在全球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论在世界的哪个地方,哪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存在,外国人就不得不重视。然而,在中国经济的聚光灯下,却是冷暖不均。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规模与经济质量却存在巨大反差。富士康发生的“13连跳”事件隐藏的是中国经济的巨大隐患。一部售价6000元的“iphone 4”手机,苹果公司可以赚到1800元人民币,但为苹果代工向全球**产品的富士康却只能拿到68元,这还是被业界公认为制造业领导者的企业所能在国际化竞争中能够取得“微薄”回报。

就在“13连跳”事件之后,仍然有大批打工者在富士康工厂排队希望能够进入工厂做工,祁斌很不了解,问他们:“难道你们不知道跳楼事件么?”他们回答道:

“知道,但是至少富士康不会拖欠工资。”这说明,以中国代工为主的制造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让我们来看看日本,曾经是一个强大的亚洲经济体。1989年以后,日本经济从未复苏,走上了长期经济疲软的道路。日本经济危机后,大银行、大财团和大企业联合的金融体系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日本**花了20年时间清理这些不良贷款。日本的金融体制决定了银行和企业是共荣共损的关系,一旦出现不良企业或者不良银行,就会陷入破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经济仍然不景气。一个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经济体的不存在的,所以,一个好的经济体在于出现问题后有很大弹性,能很快恢复。而一个经济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弹性,取决于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从而保证产业可以和资本快速结合,做大做强;一旦产业出现危机的征兆,资本也可以迅速退出,从而继续保持经济活力。

让我们再来看看欧洲。也许我们从未想过为什么欧洲没有硅谷?“次贷”危机发生后,吉利收购了沃尔沃,萨博北汽收购,宝马和奔驰制造基地转移到了中国。现在人们想到欧洲,跃入脑海的往往只是路易威登,古奇,迪奥等奢侈品品牌,似乎买了这些奢侈品就可以享受奢侈的生活,这背后却是我们已经多年没有看到欧洲有什么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希腊的国债危机也意味着“欧洲模式”的终结。欧洲很大,人很少,美国保护它,所以我们不能竞争,但是我们呢?

“硅谷”奇迹的背后,不仅仅是美国在高新技术上取得了比其他国家先进到难望项背的尖端技术,而在于硅谷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产业和资本在这里能够很快的结合。真正让硅谷崛起的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一个国家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资源的配置,建国60年,中国突然之间具备了一个与其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的实力想匹配的**市场,但是管理落后、产能过剩、重复建设、产业竞争力落后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善。现在我们提出中国经济要调结构,怎么调?中国经济最重要的结构性缺陷是缺乏资金。

调整经济体制结构,可能需要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即大力发展我国的资产市场,让企业接受投资者的监督,让企业合并整合,做大做强。

祁斌不久前去乌镇进行了考察,正所谓古色古香画意浓,但是走到那些富有江南特色的庭院中,引入眼帘的却是五星级标准的舒适房间。同样风景如画的凤凰和乌镇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旅游设施落后导致凤凰旅游业发展落后。这是乌镇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启示。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发展资本市场,但必须有高标准、严要求。

谈到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首先要提高市场效率,改革发行机制,完善并购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其次,扩大市场边界,发展创业板、场外交易市场、信贷市场和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吸引行业和资本的参与。最后,国际化,通过参与世界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中国市场,在全球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地位。

经济观后感 篇5

《网络协同经济学》读后感

2010年9月11日,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阿里研究中心主办的“2010新商业文明论坛”,在中国杭州成功举办。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会长杨培芳在会上致辞。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围绕新商业文明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以开放、透明、分享、责任为基本理念的《新商业文明宣言》正式发布,一小批企业将协同共赢的实践走到理论前面。

这正是《网络协同经济学》倡导的公共理性市场伦理,协同共赢的商业伦理。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由于“物多物贵”、“协调成本低”的网络效应,边际成本曲线将下降;分工和专业化成本的降低将促进收入和生产率的提高。这使得互联网络下经济更接近于完全竞争;信息极其丰富、零交易成本、无进入壁垒、技术革新更快,任何可能是开始毫不引人注目的小小改变,会引发异常市场变化,市场突变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某些企业消失,而使另一些企业壮大。

网络经济的三大基本规律揭示了网络经济对工业经济的三大挑战:一是生产资源稀缺,消费欲望无限这个传统经济的理论治本开始动摇;而是收益递减的经济规律将让位于收益递增;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嫌贫爱富”特征将让位于后现代市场经济的“信息共享、利润摊薄”效应。

互联网体现了与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结构特征和社会精神。信息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实现了自由流动,在经济交易领域受到互联网开放的极大冲击,形成了无国界的交易市场。互联网的实时交互和异步传输技术结构将彻底改变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信息交换的实时交互。

互联网的横向存在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透明的网络是任何一个经济主题都按照公共规则进行公平**。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互联网具有无层次、无中心、无控制、极为有序的自组织特征。社会信息新华社是人类仿生的伟大历程。这就是互联网开放、互动、平等、自组织的四大社会精神。

这为实现网络协同经济奠定了基础。

随着信息的日益透明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企业的根本目的将不是攫取最大化的利润而是为消费者创造最大化的价值,从而获得自身合理利润;人们生产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赚取更多的钞票,而是要提高包括“物质生活、信息交流、自我实现”在内的整个生活质量。未来,企业只有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价值,才能从社会中获得合理的回报。运营商会写信,遵循平等合作的规则,这比通过欺诈活得一些不公平的收益更有意义。

在理论上,著名的“纳什悖论”和埃克斯罗德的“合作进化”模型,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之哟平等合作者才能活得救援生存和繁衍的机会。

而当前我国的网络经济的负效应:

一、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网络经济的“马太效应”将使国际经济的差距扩大趋势在本国地区间延伸,形成了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同时由于网络经济本身就是知识劳动、智力和资本相结合的新产业,网络新经济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人因不具备网络经济的某些条件而被拒之门外,又因压缩传统就业岗位而被排除,面临失业,发展中社会贫富分化程度有可能随着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加剧,进而带来国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与变革。

二、网络泡沫导致经济虚假繁荣:(1)大量过剩资金的存在使人们的投机意图有了可执行操作,加速了网络泡沫的形成过程;(2)大部分网络公司的经营基本上都可以用“融资”两个字来概括,网络公司的这种短视行为使它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略了加强公司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一旦没有资金继续注入,网络泡沫就会破裂;(3)网络经济的概念被反复炒作,导致网络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结果产生了“风险投资的全民化”网络泡沫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作用和“风险投资对象的虚泛化”。

目前,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还没有出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金融电子化程度低、网络交易安全性不强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

电信业的垄断还没有完全打破,没有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体系。主板市场规模小,上市公司整体素质差,法律不完善,运行监管机制不完善。

在制定正确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及产业基础建设,促进**对网络的服务职能,构建网络经济创新体系的同时;作为网络经济主体的网络经营者,应该发挥能懂性,积极构建协同合作的网络经济,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繁荣,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样协同网络经济时代便拭目可待。

经济观后感 篇6

《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的读后感(最新)

近期,笔者读了威廉·m·兰德斯(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克里夫顿·r·马瑟(clifton r. musser)法与经济学教授)和理查德·a·波斯纳(美国第七巡回上诉法院法官,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资深讲师)著,译者,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金海军翻译的《知识产权法的经济结构》一书,深受启发。

这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了美国法律中最具活力的领域,包括版权、专利、商标、商业秘密、公共权利和非法挪用。其内容广泛,举凡从私人信件的著作权到商业方法的防御性专利,从视觉艺术中著作人身权到商业储存的做法,从专利上诉法院的影响到米老鼠的管理,均属其讨论之主题。知识产权法的历史和政治、数字化的挑战、许多法规和法官创造的原则,以及知识产权与反垄断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在这里进行了考察。(WWW.722331.Com 教师资源网)

其处理方法既是实证的(以理解法律本身之意思为本),也是规范的(以法律之改革为宗旨)。

该著作首先分析了一般财产的经济学,从而将知识产权置于一个有关最优财产权的更大理论之中,提出了著作权保护的一个一般性经济理论,而且加以模型化。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创意理念的转变,特别是对公共领域作为创作新的表现性作品的关键投入资源的作用缺乏重视,我们强调在确立最佳保护范围方面存在困难。并继续分析和审视著作权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独立创作的构成条件、思想和事实不受保护、著作权人对演绎作品的排他性控制、合理使用的辩护等。

后来,它又转向了未发表作品的著作权和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将作品的复制视为合理使用。在合理使用方面,**了该原则在滑稽模仿和同类体裁(嘲讽表演与讽刺)中的应用,而且还将商标纳入讨论范围,因为在有关滑稽模仿的案件中,涉及商标的比涉及著作权的还要多。作者主张,商标法的首要原理可以被解释为使商标在减少消费者搜索成本(search cost)方面的价值最优化的努力——即使在那些以原告商标的淡化(dilution)而不是以消费者的混淆(confusion)为依据而指控侵犯商标权的案件中亦然,尽管我们对商标反淡化理论可能的扩张也表达了某种关注。

作者提出了人们常忽略的一个问题,即著作权在阻止表达性作品的“拥塞”(congestion)以及由此导致的在价值减损方面的作用。作者主张回归一种可续展保护期的体制,以取代美国1976年《著作权法》所创设的制度,即除了雇佣作品的情况外,它规定了一种单一的不可续展的保护期限,现为作者去世之后70年;雇佣作品的保护期限也是很长的。此外讨论著作权的其他话题。

这些包括著作权保护适用于现代艺术的风格,它所强调的是观念性而不是表达性的东西,比如“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 art);也包括将著作人身权引入美国法,即《视觉艺术家权利法》(visual artists right act),并强调了这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一是以著作权法来保护观念艺术,二是著作权法在思想与表达之间的基本区分,即前者不受保护而后者是受保护的。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即版权对于绘画和雕塑等独特的一术作品是否具有重大意义。除了叙述与评价《视觉艺术家权利法》,作者还讨论了雇佣作品的原理,并且以作者独有的经验性方法,试图来解释为什么知识产权法总是在不断地扩张。

本书将专利与商业秘密紧密联系,并提出了专利保护的最有说服力的情形——尽管并不必然支持机具扩张性的可专利(patentability)概念和专利保护期限,正如法律所采纳的那样,也就是即使有商业秘密法(作者认为不应该被取消,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取消),但在某种程度上专利保护仍然是必须的,因为如果发明人没有专利制度可选的话,商业秘密法就会造成社会成本,而专利制度则能够将这种成本最小化。商业秘密法填补了专利法的某些空隙;实际上,商业秘密法使专利法称为必需,而专利法也使商业秘密法称为必需。该书考察了1982年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创设对专利法与实践所产生的效果,该法院对专利上诉案件享有专门管辖权,这可能是知识产权领域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最有意义的一项制度创新,并验证了由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与著作权所带来的主要的反垄断问题。

这些通常用语,例如“专利垄断”与“著作权垄断”,并不只是语言上的修辞用法。虽然大多数的专利与著作权并不为其所有人赋予实质性的垄断势力,但有些却确实如此,而更多的则是被人们担心可能如此。最后,本书讨论了知识产权法的政治经济学;**决定知识产权法演变和目前范围的政治力量强调了利益集团和自由市场意识形态在近几十年知识产权扩张中的作用。

经济观后感 篇7

吴静文全文字数:707

阅读时间:3分钟

我一直听说过“经济”这个词,但我感觉不到。直到我进入大学并选择了“经济学”专业,我才直到我与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

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

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

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

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高兴成为一个能接受并理解它的球迷。

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

当王二做出经济决策时,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默许影响。

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

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因此,出现了住房投资现象,反映了人们的经济决策。

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人们认为最好的投资方式是买房吗?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体制存在缺陷。国家是否应该采取措施,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配置资源,缓解房价,取得一定成效?

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

这本书使用了最多的比喻修辞,因此它可以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地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我希望类似的活动能经常进行。

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4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