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学记观后感 >

学记观后感

学记观后感

放鬆身心投入一部電影,才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全心全意地觀看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感動。一篇優秀的觀後感應該語言簡潔,情感真摯,邏輯清晰。撰寫觀後感能夠提升我們的作文水平,那麼如何寫出具有獨特特色的作品名觀後感呢?收集了許多優質的「学记观后感」相關文章,現在與您分享,希望您能在本文中找到所需的參考資料!此外,关于作文,您还可以浏览最新侦探小组在行动读后感(汇总七篇)

学记观后感 篇1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我国古代比较早和比较系统的教育专论。它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作用、教育制度、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礼记学记读后感

课堂练习,试卷中“名篇名句”题涉及到《礼记·学记》的一个句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同学没有写上。再联系以前试卷中出现过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句子,我感到是时候集中学习《学记》了,于是我整理有关资料,为同学们印发了《学记》全篇,并把它作为课文来研读。

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除了完成词句理解外,有意展开思考有关教育的问题,产生了不少感想,我们分几个部分来谈。

今天我们先看开篇两段: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这两段谈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其中“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和“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关键句,它站在治理国家、管理和教化百姓的高度来谈论教育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了不起的思想。

于是我们不禁需要反思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

第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们仅仅把教育当成培养人才的途径,当作为经济服务的手段,而忽视了教育和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是目的。

第二,我们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学教育已经彻底沦为“应试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升学和就业,教育的过程就只剩下了做题和考试。

我们过于强调教育的功利性,重视教育的短线作用,而对于教育“培养健全的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等则大大淡化甚至排斥掉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是进步了,而是退步了,这实在是教育的悲哀。

礼记学记读后感

今天我们来看《学记》中的一段话: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这段话谈的是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即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教学按时令进行,在学校学习正式课业,而回家或放假时也有家庭作业。难能可贵的是,《学记》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都看得很重要,而且两者密切相关。课外学习可以培养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也是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巩固和强化。

比如,在课外自行练习“操缦”(弹奏杂乐),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弹琴;在课外学习“博依”(比喻修辞),课堂上就能很很顺利地学习《诗经》;在课外学习“杂服”(洒扫应对之事),在课堂上就能很好地学习礼仪。总而言之,课外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杂艺,既可发展自己的潜能,又可激发学习正业的兴趣,大大促进了课堂的学习。

对于这种教学思想,一般论家称之为“藏息相辅”原则。在学校,在课堂上,就要专心研修主业;在家里,在课堂外,就要按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

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是一种很大气、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反思现在有些学校的“监狱式生活”,反思现在中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做数理化”的现状,我们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已经开展了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我们已有各种社团30多个。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的展开,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而且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喜欢学校,热爱生活,乐于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成绩.

礼记读后感

礼记的礼运篇,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人,天地之心,五行之端”。这跟莎士比亚的“人类,宇宙之主宰,万物之灵长”类似。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这当然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人只是宇宙中的一种渺小的生物而已,却自认为宇宙,天地,为自己而存在?

细细思索,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是否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这信则有,不信则无。因为这无从证伪。而人是否只是宇宙中的一种渺小生物,这也无从证伪。这是个你选择信什么的问题。唯物主义本身,号称客观。但实则并不客观,因为这个“客观”的一切,都是由人来主观地观察的。人不能自证自己是渺小的普通生物,还是天地之心。若从功利的角度说,人们当然相信自己就是“天地之心”,宇宙为我们而存在。

何谓客观?打个比方——大街上,你看到了这个人,他也看到了。大家都达成了共识——这是在大街上,核对各种信息无误。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人的存在是客观的。说到底,这是主观意识的叠加。一种“交叉论证”。然而问题就在这个交叉论证——我们是一个总机的不同分机呢?分机同步确保信息一致。我们就只是一个总机的不同角度的眼睛——在观察总机自身。那么这个交叉论证就没有意义了。客观的概念,完全可以自我塑造。假定如此,那么人者,天地之心,就可以理解了。是我们,创造了天与地的概念,或者宇宙这个概念。它只是我们的“共同意识”,是意识塑造出来的。当然这就得推导出——总机是什么,也就是人类赖以存在的那个“绝对精神”了,就是人类本身。人类创造了宇宙这个概念,来印证自己的存在。

这种思辨很有意思,拿上帝说套现代科学观念。一切唯物的观察,最终推导出来的是宇宙大爆炸,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上帝第一推动。然而,上帝本身是人造出来的概念。归根到底还是人,是天地之心,五行之端。这个认识要比上帝说要正确得多。

礼记读后感

《礼记》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状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论语》,比肩于《孟子》,又远超于《荀子》。这部书可谓是包罗万象,它以礼乐为核心,所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礼记》在唐代就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则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由此可见《礼记》这部书的重要价值。《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为“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我反复吟读着这段文字,深深地被文字中所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所感染。“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把自己的儿女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使年老无偶、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废的人都能得到供养,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孙中山先生就曾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为了老百姓,建立一个民有、民享、民治的民主共和社会。这段文字,并不会因年长日久而失去光泽,至今读来,它仍发出道道金光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表达了我们每个人对对美满、公正的大同社会的强烈向往。

翻开我的笔记本,本子上摘录的第一句话便是《礼记》这部书中的一段文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句话的原意是:“要广博地学习,对学问要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我经常将《礼记》中的这句话作为我的座右铭。 “博学之”即讲学习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也将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

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这句话时常提醒我在工作中注重学习,不仅仅要精通业务知识,还要广泛学习其它方面的优秀书籍,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此外在平时还要多与身边的同事朋友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对于工作生活中的难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此外,光学习理论和书本知识还不够,还得多实践、多锻炼,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在这部书中,我也了解到了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古代礼仪制度的一些认识,诸如礼的起源和礼的作用,古代人对冠礼、聘礼、祭礼等礼仪规范的解释。能够说,《礼记》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礼教文化的成熟。这部书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中的礼仪礼节仍有很好的启示和教育研究好处。当然《礼记》中的部分文字也内含全力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及顽固宣扬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不可取的,需要我们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进行对待。

总之,《礼记》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国学经典,就像一壶好茶,需要慢慢细品,才能感受到那沁人的芳香。

礼记学记读后感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读。占,音(chān),同“觇”,注视。毕,竹简,这里指书。“呻其占毕”意为“盯着课文大声朗诵”。讯,告知,告诫。“多其讯言”意为“一味地灌输”。

及,急迫。数,音(shuò),多次。“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意为“一味赶进度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悖,违背教学原则。佛,音(fú),佛戾,违背,违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是说教师在施教中违背教学规律,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实际。

隐,痛恶。疾,怨恨。“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师教学不当,使学生痛恶自己的学业,并怨恨自己的老师。

刑,成功。

这一段列述教学上的种种失误,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警示。

失误一,教学形式单一,死记硬背,满堂灌,使学生不能自主学习,缺少独立思考,不能融会贯通。

失误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不研究学生的学情,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不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失误三,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不能从学习中体验收获和快乐,使学生产生厌学、厌师情绪。

《学记》很早就注意到教学中的弊端,并明确提出警示,但是,时至今日,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们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实地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并根据我校实际,实行了“新课堂”。新课堂的宗旨是: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励者、评价者;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最大进步。如今,新课堂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新课堂已开出灿烂的花朵,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学记观后感 篇2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讲的是怎样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则说明了启发诱导的作用。我认为老师要做好启发诱导,关键是要明确老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就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一个导演只有充分调动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演员被动的接受说教,才能算是好导演。作为老师也一样,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启发诱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孔子也曾有过“启发诱导”的言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述而》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来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说了。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就做到了这一点,这从《论语》中的很多内容可以看出来。

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真正做到了启发诱导,首先他就解放了自己,因为他不必在课堂上大量灌输了。其次,受益匪浅的还是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如果启发诱导运用得当,学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他自然会乐学,师生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如果老师课堂上大量灌输,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学生就会缺少反思,他的领悟就会有限,所学的东西也必然忘得快,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由此可见启发诱导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待《学记》,我们要取其精华,由表及里,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

《学记》读后感3

在寒假期间,我仔仔细细的阅读了《学记》。这是我国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较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经验和思想原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很有现实意义。

学习后,我认为他特别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里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这里面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学非常有实际意义!其中我最赞成的它所论述的教育原则、方法。

其实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师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学效果。没有效果还谈什么教学?在我的体育这一块也一样!

在我刚毕业时!感觉的自己理论多深!总有一种不服的感觉!有一点点高傲!其实到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在教学方法方面你连一个当教几年学的兵的都不如。刚上课时你设计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到实施时,学生东跑西跑,打打闹闹。他们真的不把你当老师看!尽管你喊破喉咙,他还是挤空说他该说的。做他该做的,真让你没有办法!这有可能有点书中所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就我在近期教学中!每节课都认真真的准备,不断地变换花样!就二三班与二四班是选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三班学生较贪玩,不易管,象崔国冲、裴佳康、管照伦等孩子!你就必须慢慢的引导,花较多的时间去培养他们的习惯!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说多了!像武硕文、童亚博、梦晨遥等广播操稍微一指点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时做的比老师还好呢!根据这种情况两班决不能用同样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师的教为主。而四班更多的是带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作主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时四班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也能做好一堂课!

读到文中的大学教的方法。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就像文中所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现在在教学中我也能做到这四点。针对孩子性格及时的预防!特别是本学期刚上课我先做的施教于严。让孩子们知道学习过程中的规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队的、上课说话的。这就及时避免了孩子们懒散、不专心听讲的毛病!特别是本周学习广播操!为了让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编排各节的相互穿插!适时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还上他们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通过那个上课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总之,通过学习《学记》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里面不但但是这些。只要我们再细细品味里面还有许多财富呢!

学记观后感 篇3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我从中学就听过这句话,所以现在读起来很亲切。再往上看,大致意思是:

要影响和教育人民,形成良好的风尚,就必须进行学校教育。这应该是关于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但今天学校教育的目的远非如此

止这些。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到第一个“其此之谓乎”应该是谈人学***要性。

下面一节主要谈学生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及考查标准,并提出求学之人应该孜孜不倦以求“大成”。“大学始教”这一节似乎主要讲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责任,但作者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把教师教学生学***终目的看作是“为官”,我想现代人恐怕不都是为了做官才学***?“大学之教也”这一节提倡学***的各种技艺,这一点我倒十分赞同,现在教育界不也提倡“全面发展”吗?

“今之教者”这一节说得很在理,如果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这当然教不好学生了。

后面几节主要讲了教育成功的要诀及失败的缘由以及教者、学者当如何做的问题。其中有三个论点十分精辟,而且到现在也适用。

1、“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

这一观点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在一起,古人能想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2、“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我想这里的“优秀”应该不仅仅是指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了。

3、“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也。”这里提到的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问题。以比喻解答,颇为精妙。

一部《学记》包含了丰富的教学思想,在这里我只挑出其中比较新颖且论述得相当精彩得三点,以此作为我读《学记》的心得,这也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三点。

学记观后感 篇4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能发现人的价值;教育能发挥人的力量;教育能发掘人的潜能;教育能发展人的个性。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我真正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时,我知道这些还不够,尤其是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

评价好老师的标准很多。 我想当老师的那一天是责任在我肩上的一天。〈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知道自己责任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不因材施教,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况,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依法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多与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

虽然有很好的理由,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可以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

所以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

总有一天我会回答不了学生们的问题吗?会不会有一天,因为我们不学习,我们跟不上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读完这些问题后,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的确,我可以花很多时间学习,我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人们不学习,就会失去绅士的高尚品格,成为品行不端的恶棍。这不值得深思吗?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启蒙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给予者和灌输者。教学的本知识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接受知识。

学生的提问总是会影响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的外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就像一条长河。为了保持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必须有许多支流来滋养和丰富它。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丰富积淀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反思、实践阅读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生活,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些厚重的肌理,读书可以为我们增添一些文化的雅致;给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聪明和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

反省,其实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省,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心灵更清晰,思想更先进。厚积方可薄发!

继志原则

《学记》还提供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继续他们的音调,善于教学的人让人们继续他们的愿望。

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差异”,学者们有四个损失,这是教师必须知道的。"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和全面的素养”,学习记录不足以成为一名教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能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学生的独特理解是,老师的大脑微风拂动,这激发了老师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

这样,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愿意学习的动机,掌握了相应的方法,一切都可以自然解决。

学记观后感 篇5

北师大新疆教师培训班陈欢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但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读完《学记》对期中的一些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也是颇有感受的现总结如下:

一、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教学方法违反了教学原则,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只有学生具有共同的特点,才能提出统一的要求,进行集体教学;有学生丰富的,千差万别的个性,需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这样才有好的教学效果。

2、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古老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学记》曾有这样的论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来看,已经能够把握新的教学理念、教材处理得当,重难点确定合适,可是要使学生的成绩更理想,必须唤醒学生不断进取的内驱力,教学中过多的关注知识体系,课程结构,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动力,学生就没有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就会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及原动力,又得不到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容易逐渐放松了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变的越来越无所谓。因此,从唤醒学生的原动力入手,让他们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与同学的互助中分享收获的喜悦,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明白自己的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是相当有必要的!。

三、优秀的教师必修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学记》中云: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

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把它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来指导我的工作,通过这个对《学记》的学习,相信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能有很好的突破。

2013-5-15

学记观后感 篇6

在寒假期间,我仔仔细细的阅读了《学记》。

这是我国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较有系统的教育学着作。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经验和思想原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很有现实意义。

学习后,我认为他特别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里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这里面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学非常有实际意义!其中我最赞成的它所论述的教育原则、方法。其实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师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学效果。没有效果还谈什么教学?在我的体育这一块也一样!在我刚毕业时!感觉的自己理论多深!总有一种不服的感觉!有一点点高傲!其实到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在教学方法方面你连一个当教几年学的兵的都不如。

刚上课时你设计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到实施时,学生东跑西跑,打打闹闹。他们真的不把你当老师看!尽管你喊破喉咙,他还是挤空说他该说的。做他该做的,真让你没有办法!这有可能有点书中所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就我在近期教学中!每节课都认真真的准备,不断地变换花样!就二三班与二四班是选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三班学生较贪玩,不易管,象崔国冲、裴佳康、管照伦等孩子!你就必须慢慢的引导,花较多的时间去培养他们的习惯!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说多了!像武硕文、童亚博、梦晨遥等广播操稍微一指点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时做的比老师还好呢!根据这种情况两班决不能用同样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师的教为主。

而四班更多的是带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作主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时四班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也能做好一堂课!读到文中的大学教的方法。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就像文中所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现在在教学中我也能做到这四点。针对孩子性格及时的预防!特别是本学期刚上课我先做的施教于严。让孩子们知道学习过程中的规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队的、上课说话的。

这就及时避免了孩子们懒散、不专心听讲的毛病!特别是本周学习广播操!为了让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编排各节的相互穿插!适时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还上他们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通过那个上课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总之,通过学习《学记》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里面不但但是这些。只要我们再细细品味里面还有许多财富呢!

学记观后感 篇7

可是对于我来说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书的时间就不是很多了,所以我的读书也带有了一定的功力性,我主要还是读跟我们教学有关的书籍比较的多,主要还是阅读杂志为主,其他类书籍买的比较少,下面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顾明远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其实我也是冲着顾明远的名气去选择这本书的。这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宏观教育的概念;第二部分介绍教育的一般概念;第三部分介绍教育学的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教师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特征为背景,以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出发点,以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借鉴。能较好的回答我们教学中碰到的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一,“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出露端倪”已经成为我们的常用话语。

第二,广大教师早就摈弃了注入式教学法,而接受了启发式教学法,特别是近几年来,许多引进和自创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这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某些观念支配某些行为,教育也不例外。

这本书听起来很理论,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因为它与我们的正常教学密切相关,可以直接帮助我们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书中介绍的“掌握学***:让差生得到同样的发展”,就是一个我们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难题。

差生是我们老师最为头痛的一个大问题,我想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肯定也在为差生摇头叹息了。如何解决贫困生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布卢姆对学习的精通也许会为我们打开一条好路。

在传统教育中,每一位教师在新学期或新课程开始时都有以下期望: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优等生,有多少学生会成为中等生,有多少学生会成为差生。我不知道我们这里的老师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这一系列的先入之见通过评分程序、教学方法和教科书传递给学生。这种传播导致了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通过评分程序的学生的最终成绩几乎与最初的预期一致。布卢姆对这种“预想“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这样传统的教育“预想”是当今教育体制种最浪费、最有循环性的一面。他压抑师生的创造力,减少学生的学习,摧毁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因此,布卢姆指出,改善每个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改变我们的学生和学习方法。

由此,布卢姆提出了他的掌握学***,并因此而被称为是”摧毁美国教育的人”。

布卢姆的掌握学***的核心是“为掌握而教”和“为掌握而学”。

“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我们所教授的事物,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使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手段。”这就是布卢姆为掌握而教的核心思想。布卢姆通认为:

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学习,另外三分之一将失败或通过,剩下的三分之一将在中间。他认为这种想法“是当今教育系统中最浪费、最具破坏行动一面。他压抑了师生的抱负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学***”。

布卢姆坚持认为90%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这门课程的材料。为此,布卢姆和他的助手进行了一项长期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后续研究,他们得出结论:

初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包括智力、情感、体格等方面有缺陷的儿童)之外,95%以上的学生在学***、学***、学***等方面,并无大的差异。只要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能学到任何东西。造成差生多的原因是:

一方面,课程设计和方法不完善,我认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是对原有课程的改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在于教师并没有去期待学生掌握。看来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误人子弟。

布卢姆认为,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宽容,教师必须对所有学生抱有期望,而不仅仅是对一些学生。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掌握性学习与一般性学习的区别,并向学生展示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而且能够达到掌握水平的信心。

布卢姆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差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为掌握而教的思想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掌握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往往根据正态分布曲线,来给学生进行成绩的等级评定,据此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等级。布卢姆认为,正太分布只能反映学生整体的学习顺序,而不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使教师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他们会把学生的学***看成一种持久和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在最初发现的差异,不仅会在他们整个学***中表现出来,而且会贯串于他一生的。

”布卢姆认为学***不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得到弥补的。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找到方法帮助每个学生,所有的学生,至少在理论上,才能掌握它。

为掌握而教的具体做法是:采劝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即在每个单位完成之后进行“诊断测验”,发现学***在的问题,然后让通过测验的学生,由另一位教师有计划的作与第一次不同的讲解,一直到他们掌握有关教学内容为止。这种方法被称为“给学生第二次机会”,“对目标射第二次箭”。

为掌握而学就是要使学生确认自己的学***,把自己看成是胜任学习的。按照布卢姆的说法,这是学***生自我观念所产生的影响。布卢姆认为,学生往往不能通过并参加学业任务,这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应对能力,因此应引导学生在校外体验中寻求信任和能力。

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成功的经验,他们将完全拒绝在校内外学习。掌握学***学校带来生机,给学生带来信心,并帮助学生在各类学***展一种毕生的兴趣。布卢姆的掌握理论,我们在教学中也在无形中运用,“给学生的第二次学***”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对学生的课后辅导不就是为掌握而教的思想吗,可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够的地方,对于差生我们总是缺少耐心,总是超之过级,太急功近利。

学记观后感 篇8

《学记》感悟

吴蕾吴江高级中学数学组

《学记》教给了我们很多教育的方法,其中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豫”“时”“孙”“摩”即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学生可能有的四有过失为“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

”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长善而救其失。”,发扬学生的优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同时真诚的帮助他们克服缺点。

在班主任的工作中,我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进生的转变上。我们采用了所有可用的方法,使用了所有可用的资源,并长期关注至少五个学生。后进生不良行为和现象的产生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心理因素。

做好高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班主任而言,重在从“心”开始,进行心理疏导,让学生重“新”学习与生活,以取得更大进步。当学生似乎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说不定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班主任应当对他们给予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后进生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转化一名后进生比做好几名先进生的工作都重要,因为优秀的学生不需要班主任做更多的工作,他们更多的时候可以进行自我的教育,甚至可以做班主任的坚实后盾。而成功地转化了后进生,可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进行,所以其意义非常重大。

爱和尊重-改变后进生的关键。爱学生,最难的是爱落后的学生。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克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障碍,对他们不仅要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不推、不急。

还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以共同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健康、稳定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相互尊重是改善一切人际关系的最基本原则。

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教育理念,科学认识和了解后进学生,尊重后进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后进生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爱护,都是为了能够使他们不断取得进步。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就必须学会研究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体会到学习取得成功时的欢乐,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同学是与母亲住在一起的单亲家庭的孩子。 她很固执和叛逆。据反映她本学期在课上玩手机的现象严重,于是我在课上对她多加关注,我在巡视学生思考例题的时间,趁她及其他所有同学都不注意的时候没收了她的手机。我没有马上和她说话,因为我知道她的个性。如果我马上和她说话,她就不会和我说话。

所以过了几天,她主动和我沟通,找到了我把手机还给他的理由。此时我就从各方面与她交流用手机的种种弊端,并与她达成一定的协议,她欣然接受,在往后的一段时间,我发现她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多了起来,并在学习上发愤努力,在期末考试中在我班名列前茅。

激励与帮助——后进生转化的巨大动力激励就是通过激发鼓励,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进而促进其行动。激励是青少年奋发向上的动力。激励能使懦弱变为坚强,能使自卑变为自信。

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的某一次的表扬和鼓励而奋发向上,最终取得业绩而终生难忘。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目光、一丝温存的微笑,哪怕是稍加肯定,都会对后进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变化、树立自信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后进生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优秀生的帮助作用,但不能牺牲优秀生。优秀学生的成就往往需要经历一次刻苦、刻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学习经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摸索出比较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加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需要,成为自觉的学习主体。

优秀生学习成绩的取得令大多数学生敬佩和尊重。许多学生问他们,而不是他们的老师,学习成功的秘诀。因为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总是不和谐、不和谐的。

因此,鼓励和邀请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参与后进生转化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是取得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的重要参数。另一方面,优秀学生参与后进生改造,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不能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曾经有这样的情况,某某同学原来是班里的学习尖子,是同学们的学习楷模,而且能够积极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但是当他参与后进生转化工作之后,自己的学习计划被打乱,学习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证,最终导致学习成绩滑坡。因此在转化后进生过程中,如果有优秀学生参与,一定要先给予科学的方法指导,避免负面影响,让其适度的参与得到最大的效果。

b同学在月考中处于班级的最后一名,在期末复习阶段的最后两天晚自修在看**,而且对当晚的数学作业的态度是:“交不交无所谓。”对于他的表现,我首先进行了自我反思,虽然他平时属于不太聪明,但是可能由于对于他上次月考考了全班最后一名这件事,对他还是有点打击的,我没有就此事找他谈过,我原以为他可以自己进行调整的。

于是,我就从月考成绩作为切入点,为他晚自修上看**找了个台阶:失去学习的信心,同时教育他看**的坏处,他也深刻体会到自己的错误,反思了自己对待学习的不正确的放弃态度,坚定其不懈努力的学习自信心。

学记观后感 篇9

读书之《学记》读后感6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学记第一段,开宗明义,给古往今来的人指出一条大道——学。

“君子”之名,在先秦经籍中,有以位言,有以德言。总而言之,有位无德者,终不能保其位,所以君子毕竟以德名。故宋儒释君子曰:成德之名也。

然则德何由而成?其必由学乎!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无天下之胸怀者不足以为君子,亦不足以言学,否则只是学成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与君子何干?

然须知,天下不在外,家国天下只在我心,修身与平天下只是一件事。《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者,正是为天下也,说“今之学者为人”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惶惶外求者也。

“化民成俗”即是“平天下”,学即是修身,“君子欲化民成俗”即是“欲明明德于天下”,“其必由学乎”即是“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与《学记》,异名而同理。君子能修身以成德,则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皆为化民成俗之道,否则只是外求,身且不能成,更何论化民。

此章于为人师、为人父母者而言亦大有启发。今之欲施教于孩童者,纷纷向外求各种各样之教育理论,而不知反修其身。如此,则求之愈多,而失之愈偏,或迷茫不知所从者,或固执己见自尊自大而轻薄他人者,总而言之无非两类,或自以为愚,或自以为智,此念一起便离道远矣,伤于自弃自我而不自知,又何足以言教!

欲教人者先修己,欲正人者先正己,己正则人正,己修则人修,此千古不易之道。舍修身而谈教育者,不知要教出个什么人来?

学记观后感 篇10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汉武帝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也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学记》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入世”思想,从孔夫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

。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然而,将教育的作用局限于直接服务于社会政治是片面的。立足于过去,教育是自然的特征;面向未来,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教育总是比较保守的。

特别是儒家,素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传统,总喜欢“白发老章句”,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特别是从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开始,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日益成为一个烂熟的桃,把教育的作用局限在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往往就是为当前的社会政治服务,而不是为社会政治的发展服务,其消极意义就愈来愈突出。

教育应具有两大功能,一是为社会政治服务,二是为个人发展服务。其中,在现代社会,后者更为重要,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格和谐发展的社会成员。通过培养社会成员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服务。

战国时期,士在诸侯争雄的社会格局中,可以自觉地选择自己的“主”,可以念叨着择主而事。知识分可以独立研究,可以保有自己比较独立的人格,首先考虑的是创造新的学说,而不用考虑迎合某一特定的统治者,------反正统治者或大或小,多着呢------总是能找到买主的。此时,人的发展与政治服务相对统一。

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有百家争鸣。秦汉以后,为政治服务转变味为为皇帝单独服务。知识往往味了满足社会政治的需要而单方面放弃自身的发展需要。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将教育的职能直接界定位服务于社会政治,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封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学》中虽然把“格物”定为教育的开始,但是此“格物”绝对不是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中所设的学科“格物”。《大学》的“格物”并不研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花草虫鱼,“格物”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事关系,自然和人的“天人感应”,后来有一幅对联高度概括了封建教育的“格物”内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儒家所想格的“物”,无非是研习祖宗传下来的一些典籍,揣摩当今圣上的旨意,把人生的乐趣定格为“金榜题名时”,并不把独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作为人生自我实现的途径。这应该是2000年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少数技术发明,缺乏纯粹合理的系统科学研究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科学相对落后的原因。孔夫不是骂想学“稼圃”的樊迟为“小人”吗?

教育过程中只“格”社会关系的“物”,只强调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把教育视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忽视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政治一出风波,教育风起云涌。教育已成为社会风向标。

学记观后感 篇11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么上?现在有很多争议。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一定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提供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面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知道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35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