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平方根课件 >

平方根的课件15篇

平方根的课件15篇

我们非常喜爱为您提供这份精美的“平方根的课件”。教案是老师上课前所需备好的课件,每位教师都需精心规划教案课件。教案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必要工具。感谢您的收藏,我将持续全力创造美好的故事!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学校公物检讨书认错

平方根的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题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平方根”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了乘方运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学习实数的准备知识。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是有助于了解n次方根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作出了铺垫,提供了知识积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进行有关平方根的运算;理解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和区别。

⑵、教学思考

在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平方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⑶、解决问题

通过举例使学生明确平方根是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参与使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并能够解决困难,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的理解。

关键:求平方根(即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从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学习现状等方面分析。

1、学生的现有基础

在“平方根”的学习中,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过了乘方的运算,上节课又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运算,初步理解了根号的表示,有助于本节的学习活动进行。

2、学习的现状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新鲜事物或新内容特别感兴趣,但缺乏学习的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教学法:目的就是使学生尽快“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2)对比教学法:即把新旧知识,把二次方与平方根的概念,计算过程等对比起来进行教学.即使他们掌握了概念的本质,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3)经验交流法:即使学生在独立练习、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经验共享.

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应该把过程还给学生,让过程与结果并重。新课程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据此学生的学法我定为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动画的形式,用多媒体示出问题情境:

(1)()2=9,()2=9;()2=0.64,()2=0.64.

(2)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

(3)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

总结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这样的设计,其目的是通过填空,与算术平方根比较引出平方根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关系,与乘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二)合作交流,理解概念

1、填空:

(1)32=(),(-3)2=(),22=(),(-2)2=(),02=()

(2)()2=&

nbsp;9,()2=4,()2=0(3)有没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负数的?

2、想一想

(1)正数的平方根有()个,它们互为();(2)0有()个平方根,它是();

(3)负数______平方根(填“有”或“没有”)

(三)综合训练,突出重点

1、出示例3求下例各数的平方根:

(1)64;(2);(3)0.0004;(4)(-25)2;(5)11

2、为了加深对平方根的理解,我出示课本P42页“想一想”:

(1)()2=();()2=();()2=()(2)对于正数a,()2=()

(四)课后小结

(五)作业P47第3和第4题

五、板书设计平方根

平方根概念:……例3:---------------

开平方概念:……解:(板演详细解题过程)……

法则:……

六、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依据学生已有的基础及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遵循现代教学思想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实践第一”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二)、关于教法和学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实例和生活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在乘方运算及其逆运算及平方根性质法则的比较中主动发现问题;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时,采用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更好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三)、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突出以下几个注重:

①注重目标控制,面向全体学生,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

②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③注重师生间、同学间的互动协作,共同提高。

④注重知能统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平方根的课件(篇2)

2、阅读课本第4页例题1,按例题格式判断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其平方根。若没有,说明为什么。

三、学习体会: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哪些地方是我们要注意的?你还有哪些疑惑?

1、检验下面各题中前面的数是不是后面的数的平方根。

(1)±12 , 144 ( ) (2)±0.2 , 0.04 ( )

A、0.09 是 0.3的平方根. B、0.09是0.3的3倍.

C、0.3 是0.09 的平方根. D、0.3不是0.09的平方根.

(1) x=16 (2) x= (3) x=15 (4) 4x=81

思维拓展: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若3a+1没有平方根,那么a一定 。 3、若4a+1的平方根是±5,则a= 。

4、一个数x的平方根等于+1和-3,则= 。x= 。

5、若|a-9|+(b-4)=0,则ab的平方根是 。

6、熟背1至20的平方的结果。

7、分别计算 32 ,34 ,46 ,58 ,512 ,10 的平方根,你能发现开平方后幂的指数有什么变化吗?

平方根的课件(篇3)

1.理解一个数和算术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和算术;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3.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二次方根).

±0.5是0.25的;

0的是0;

±0.09是0.0081的.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0的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的.下面总结一下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1.一个正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它是0本身.

求一个数a的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一个正数a的正的,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用符号“- ”表示,a的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平方根的课件(篇4)

一、 教材分析:

1、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平方根》第一课时:算术平方根。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数的认识要由有理数范围扩大到实数范围,而本课是学习无理数的前提,是学习实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实数运算的基础,对以后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引入

教学的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拼图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说出正数a的算数平方根的定义,记住零的算术平方根;

2、会用 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3、知道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是非负数;

数学思考:通过学习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解决问题: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方根,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一些完全平方数,能说出一些完全平方数是哪些有理数的平方,同时对乘方运算也有一定的认识。

2. 相应的教法: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

3. 具体措施:精讲多练,教师担任设计活动、调节气氛、整理归纳的导演作用,学生是表现者、活动者。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容量,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有利于学生开发智能、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将教学引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结合通过神州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引入新课,从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

2、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以秋天的长白山为话题,师创设问题,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通过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归纳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师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从而归纳出:负数没有平方根,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3、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从生活中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活学活用,善于用所求的知识解决一些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拼大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形象思维,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的结果。

4、随堂检测 反思教学

通过小测试,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反思教学,查漏补缺.

5、提出疑问 留下伏笔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反思教学,发现问题及时弥补.师设悬念,激发学习的动力。

说课综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本节教学充分发挥远教资源的便利,在例题的设计上、在思考题、拓展练习的编排上,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上,合理而有效的使用了远教资源,使数学教学与远教资源的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整个教学环节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质疑、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操作为重要手段,以感悟为学习的目的,以发现为宗旨,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平方根的课件(篇5)

平方根美术教案:探索数学与艺术融合的奇妙魅力

引言:

数学和艺术,在看似迥然不同的领域中,却都蕴含着无限的美感和智慧。然而,将这两者相结合,你是否能够想象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和视觉盛宴呢?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平方根美术教案,通过对数学概念中的平方根进行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艺术表达和呈现复杂的数学概念,实现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一、平方根的概念与特点讲解(200字)

在平方根美术教案中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详细讲解平方根的概念和特点。学生们将了解到平方根的基本定义,即一个数的平方根是指与该数相乘后得到该数的数值。我们还将解释平方根的符号表示以及如何求解平方根。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学生们将对平方根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二、探索平方根的几何意义(300字)

在平方根美术教案的第二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们通过几何视角去认识平方根的概念。通过绘制平方根的图形,并以实际物体为例子进行解释,学生们将更直观地理解平方根的意义。例如,利用纸片和绳子,学生们可以制作出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然后根据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们发现平方根的规律。

三、平方根的音乐表达(300字)

平方根美术教案的第三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们尝试用音乐表达平方根的概念。通过将平方根的计算过程与音符进行对应,学生们可以演奏出和谐的平方根乐曲。例如,可以用钢琴的88个键来表示从1到100的平方根,通过不同音符的组合,学生们将能够感受到平方根的特殊规律。

四、用绘画展现数学之美(300字)

在平方根美术教案的第四部分,我们将鼓励学生们用绘画的方式来展现数学之美。他们可以根据平方根的计算公式,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平方根的特点。例如,他们可以用线段的长度和角度来表达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用色彩的明暗变化来表现平方根的大小和增长趋势。这样的创作过程,将不仅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纸艺创作与平方根(200字)

在平方根美术教案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将引导学生们用纸艺创作的方式来探索平方根。他们可以利用剪纸、折纸等形式,将平方根的概念转化为立体艺术作品。通过将平方根的计算公式与纸艺形式相结合,学生们将激发出对平方根的更深入理解,并能通过作品呈现出平方根的奇妙魅力。

结语:

平方根美术教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将数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为学生们打开一扇通向无限创造力的大门。通过在课堂上引入艺术元素,学生们将对平方根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够通过绘画、音乐、纸艺等方式来表达和呈现数学的美。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对数学充满了热爱和兴趣。相信通过平方根美术教案的引导,学生们能够在数学和艺术的交汇之处收获到更多的智慧和乐趣。

平方根的课件(篇6)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知道一个正数的正的平方根叫这个数的算术平方根,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因为小学学习过正方形的面积的概念,所以在学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我是从书上的一个问题引入,让学生由问题的答案自己得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书上的例子以及问题的答案,找出正数、零的算术平方根的特点,思考负数有没有算术平方根。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比较、理解得出结论,印象比较深刻,也易于掌握。当然,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引导学生类比、归纳,在知识的比较、迁移过程中领悟所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数学语言归纳知识点的能力、互助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让生活数学进入课堂,使数学变得具体、生动、从而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小组学习以后,可以多点强调小组之间的合作成果,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小组学习的优势;

2、在课后小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求“算术平方根”时,答案错写为“4”;还有的学生“”符号写不好,可能是有的学生对算术平方根的理解不到位,有的学生是学习态度不够好。应该再做些书写过程方面的训练;

3、在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时,个别学生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注意细节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平方根的课件(篇7)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3.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平方根的课件(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在此之前,刚学过算术平方根,而平方根这一节内容不仅是为今后学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准备知识,而且它完成了数的范围的扩大,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同时让代数运算得以了完善,在乘方的基础上引入了开平方运算,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掌握平方根性质。

(2)数学思考通过用类比的方法探寻出平方根的运算及表示方法,并能自我总结出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的异同。

(3)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平方根,培养学生理解概念并用定义解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①发展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的处理。②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热情。

(三)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性质。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及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法学法

教法设想采用引导探索法。采用递进练习法。

用类比及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平方根的定义,将定义的应用融入到探究活动中。

学习方法观察猜测交流讨论分析推理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为了趣味接力比赛,要在运动场上圈出一个面积为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场地,这个正方形场地的边长为多少?

(2)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5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厘米?

采用多媒体播放问题情境,前一个问题很好直接回答,而第二个问题就会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困惑,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平方根。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概念:(类比算术平方根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从学生熟知的乘方运算入手,让其积极参与数学创造活动,初步形成概念。

平方根的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算术平方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与旧教材相比,它在这里先讲算术平方根再去学习平方根。为后学习平方根奠定一定基础,同时也把数从有理数拓展到无理数。这一节的教材编写思路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 : 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正数的算术平方根。

数学思考 : 通过探索 的大小,培养估算意识。

解决问题 : 通过拼正方形的活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展 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 :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探究活动,锻炼意志,建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感受无理数。

难点:探究 大小的过程

二、说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数型结合思想,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统一。

三、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通过拼图法得出 。再通过渐进法得出 的大小。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取值来得出 的大小,进而引出无理数。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五、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通过工厂要做一批面积为4平方米和2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老板为了赶产品提出来加工资,由面积是2平方米的正方形模板的边长。巧妙的引入算术平方根。使学生能认识到学好本节的作用,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通过一个正数的平方,求出面积为1、4、9、16、25、4/25的正方形的边长,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进而巧妙的介绍算术平方根的概念,进入新知。

(三) 实践说明、深入新知

在进入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之后,我们去试作加深对算术平方根的知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的做一相关的例题。

(四) 巩固练习、

通过习题 巩固算术平方根的知识。

(五) 启发诱导、实际运用、拓展新知

让学生动手去完由两面积为1的小正方形去拼一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并求出大正方形的边长。由所学知识大正方形的边长应为 。自然地过渡到探究 大小,让同学们先估计 的大小。教师从中他们估计不同的值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从中获益,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在此探究过程中要用到渐近法)进而得出 是无理数。

(六) 反馈矫正、作业

通过课堂练习,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为此我设计了两道习题,第一道是开放题,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第二道题采取了客观题的形式,难度中等,使学生掌握概念并能简单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可挑选中等成绩的学生起立回答。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总体情况。

六、课堂小结

采用用先让学生归纳补充,然后教师再补充的方式进行: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 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平方根的课件(篇10)

平方根 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了解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或计算器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算术平方根,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

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教师出示下列问题1,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1由学生直接给出结果.

问题1 求出下列各数的平方.

1,0,(-1),-1/3,3,1/2.

问题2下列各数分别是某实数的平方,请求出某实数.

25,0,4,4/25,1/144,-1/4,1.69.

对学生进行提问,针对学生可能会得出的一个值,由学生互相交流指正,再由教师指明正确的考虑方式.

由于52=25,(-5)2=25,故平方为25的数为5或-5.02=0,故平方为0的数为0.

22=4,(-2) =4,故平方为4的数为2或-2.

问题3 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壮想裁一块面积为25dm2的正方形画布画一幅画,这块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

分析:本题实质是要求一个平方后得25的数,由上面的讨论可知这个数为±5,但考虑正方形的边长不能为负数,所以正方形边长应取5dm.

《6.1.2平方根》课堂练习题

2.(绵阳中考)±2是4的(A)

A.平方根 B.相反数

C.绝对值 D.算术平方根

3.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6是36的平方根 B.-6是36的平方根

C.36的平方根是±6 D.36的平方根是6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任何非负数都有两个平方根

B.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仍然是正数

C.只有正数才有平方根

D.负数没有平方根

《6.1平方根》课时练习含答案

15.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4是2的平方根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

C.0的算术平方根不存在

D.-1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是-1

答案:B

知识点: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解析:

解答:A、4不是2的平方根,故本选项错误;

B、2是4的算术平方根,故本选项正确;

C、0的算术平方根是0,故本选项错误;

D、-1的平方为1,1的算术平方根为1,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这个数(正和负)开平方的值,算术平方根为正的这个数的开平方的值,由此判断各选项可得出答案.

平方根的课件(篇11)

以国庆盛典,阅兵方队导入,以近期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方队的面积 225平方米,求方队边长为切入点。以2平方米的正方形画布,求其边长为悬念。再设置“想一想”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9,求这个数。用一些可感知具体数学事例引出平方根的定义,使概念变得浅显易懂。也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方法。

设置的数学活动有“接龙”,“判断正误”,“学生板演展示”和“填空”等。活动形式丰富。在这一块里,吴老师设置的两个填空题我觉得相当精彩:

1、 2的平方根是 ?

2、一正方形画布的面积为2,求画布边长。

两道题学生都不假思索异口同声的回答到± 。此时吴老师不是立刻给予纠正,而是给学生以自我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吴老师顺利的链接到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可谓设计之巧妙,独具用心。

在重难点的突破上,老师也做了精心设计。在学生初步形成知识的基础上,吴老师对学生已形成的知识进一步梳理。吴老师是这样设置这一环节的:

1、 请区别:± 、 分别表示什么?然后辅以2、解释: 这一可感知的具体例子。从抽象到具体的加以梳理,使得学生由“混沌”状态进入“澄明”状态。这一环节不但使重难点得到突破,而且可以说是课堂大总结。一箭双雕。

不过有一点值得探讨的是,在学生“接龙”活动中,很顺畅。学生提及的都是可直接开方的数,如4,9,16等。我就在想为什么没有学生提出7,8,5这样的无法直接开方的.数呢?这些数的平方根是多少呢?为什么没有学生发出创造性和跨越性提问呢?是不是我们的教学设计约束了学生的开放思维呢?而这种提问和思维正是我们教学过程中苦苦追寻的东西。

总的说来老师教态明朗,快活,庄重;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板书工整,设计科学;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师生,生生互动有效;学生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提高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是一堂自然生成的、常态下的好课。

平方根的课件(篇12)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对问题探讨的深度与广度等,例如在探讨一个数的平方根时,学生就提出了“是什么数”的`问题,对于出现这种情况,作为老师这是意料之中的情况,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这就足以说明学生是在“数学地”思考问题,所以在设计同一个问题时,教师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力求每一个学生都“有题可答”,真正意义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其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见的几种错误主要有:在求数a的平方根时,学生往往会用连等的式子来表示,错在符号乱用,添加或缺少正负号,导致等式无法成立。

改进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对一些典型的错题进行分析讲解,通过练习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注重尖子生时间分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3)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4)可选择适当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平方根的课件(篇13)

一、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 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 应变成 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平方根的课件(篇14)

学习目标

1. 理解三线八角中没有公共顶点的角的位置关系 ,知道什么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毛

2. 通过比较、观察、掌握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能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重点难点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出右图中所有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 图中的∠1与∠5,∠3与∠5,∠3与∠6 是邻补角或对顶角吗?

若都不是,请自学课本P6内容后回答它们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二·问题导学

1.如图⑴,将木条,与木条c钉在一起,若把它们看成三条直 线则该图可说成"直线 和直线 与直线 相交" 也可以说成"两条直线 , 被第三条直线 所截".构成了小于平角的角共有 个,通常将这种图形称作为"三线八角"。其中直线 , 称为两被截线,直线 称为截线。

2. 如图⑶是"直线 , 被直线 所截"形成的图形

(1)∠1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 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位角。

(2)∠3与∠5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内错角。

(3)∠3与∠6这对角在两被截线AB,CD的 ,在截线EF的 ,形如" " 字型.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同旁内角。

3.找出图⑶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4.讨论与交流: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邻补角、对顶角"在识别方法上有什么区别?

(2)归纳总结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特征:

同位角:"F" 字型,"同旁同侧"

"三线八角" 内错角:"Z" 字型,"之间两侧"

同旁内角:"U" 字型,"之间同侧"

三·典题训练

例1. 如图⑵中∠1与∠2,∠3与∠4, ∠1与∠4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什么角?

小结 将左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各组成一个角,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反向的时候,组成内错角;

两食指相对成一条直线,两个大拇指同向的时候,组成同旁内角;

自我检测

⒈如图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与∠2是同位角 B、∠2与∠3是同位角

C、∠1与∠3是同位角 D、∠1与∠4不是同位角

⒉如图⑸,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和 是同位角,∠A和 是内错角,∠A和 是同旁内角.

⒊如图⑹, 直线DE截AB, AC, 构成八个角:

① 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②∠A与∠5, ∠A与∠6, ∠A与∠8, 分别是哪一条直线截哪两条直线而成的什么角?

⒋如图⑺,在直角ABC中,∠C=90°,DE⊥AC于E,交AB于D .

①指出当BC、DE被AB所截时,∠3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②试说明∠1=∠2=∠3的理由.(提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

相交线与平行线练习

课型:复习课: 备课人:徐新齐 审核人:霍红超

一.基础知识填空

1、如图,∵AB⊥CD(已知)

∴∠BOC=90°( )

2、如图,∵∠AOC=90°(已知)

∴AB⊥CD( )

3、∵a∥b,a∥c(已知)

∴b∥c( )

4、∵a⊥b,a⊥c(已知)

∴b∥c( )

5、如图,∵∠D=∠DCF(已知)

∴_____//______( )

6、如图,∵∠D+∠BAD=180°(已知)

∴_____//______( )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

7、如图,∵ ∠2 = ∠3( )

∠1 = ∠2(已知)

∴∠1 = ∠3( )

∴CD____EF ( )

8、∵∠1+∠2 =180°,∠2+∠3=180°(已知)

∴∠1 = ∠3( )

9、∵a//b(已知)

∴∠1=∠2( )

∠2=∠3( )

∠2+∠4=180°( )

10.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

二.基础过关题:

1、如图:已知∠A=∠F,∠C=∠D,求证:BD∥CE 。

证明:∵∠A=∠F ( 已知 )

∴AC∥DF ( )

∴∠D=∠ ( )

又∵∠C=∠D ( 已知 ),

∴∠1=∠C ( 等量代换 )

∴BD∥CE( )。

2、如图:已知∠B=∠BGD,∠DGF=∠F,求证:∠B + ∠F =180°。

证明:∵∠B=∠BGD ( 已知 )

∴AB∥CD ( )

∵∠DGF=∠F;( 已知 )

∴CD∥EF ( )

∵AB∥EF ( )

∴∠B + ∠F =180°( )。

3、如图,已知AB∥CD,EF交AB,CD于G、H, GM、HN分别平分∠AGF,∠EHD,试说明GM ∥HN.

平方根的课件(篇15)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并了解被开方数的非负性;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进行简单的开平方运算。

1、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运算?它们中互为逆运算的是?

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五种运算。加法与减法互逆;乘法与除法互逆。

2、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乘方有没有逆运算?完成下面填空。

(-3)2= ( ) ( )2 =

3、左边算式已知底数、指数 求幂 ,右边算式已知幂、指数 求底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a的二次方根。

即如果X2=a,那么 叫做 的平方根。请按照第3页的举例你再举两个例子说明:

4、观察上面两组算式,归纳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性质是:

一个正数 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零 有一个平方根,它是零本身;

(2)0.16的平方根是什么?

(3)0的平方根是什么?

一个正数a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作“ ”

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记作“ ”

这两个平方根合在一起记作“ ”

如果X2=a,那么X= ,其中符号“ ”读作根号,a叫做被开方数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编辑推荐

想北平课件(范本15篇)


趣祝福为您准备了这篇“想北平课件”的精华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老师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想北平课件【篇1】

1、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激发和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本国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与深刻性。

一、导入新课:

第一学期我们学过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北平的确是动人的,林语堂笔下的北平又是一番什么模样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动人的北平》。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__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1、梳理文章的思路。

(一)(1、2、3)概写北平老成的性格特点:豪爽、宽大、包容新旧两派。

(六)(9、10)北平有多样的人,多样的色彩。

——小结:前面的部分主要写了北平的古老深厚、宽大包容、自由闲适的特点。

(七)(11—22)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

1、(11—15)是皇城,极其宽阔,舒适可爱。

2、(16)生活程度很低,生活颇富意味。

3、(17—20)兼容并包,自由闲适(消闲的去处很多)。

4、(21—22)北京平民容易满足、达观、爱调侃。(淳朴、善良)

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3、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想北平课件【篇2】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想北平课件【篇3】

1、 教材所处的地位:

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进而提高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设置选修教材则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

《动人的北平》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第一篇。本单元在内容上,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富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教人学会思考、学会体验心灵。

2、教材分析:

本文之所以被选作精读课文,是因为林语堂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他用博大,真切,幽默,闲适相融合的文风创作出了具有独特格调的小品散文,《动人的北平》就是其中的一篇 。他的作品总是欢悦的,用抒情的笔调写世上的人和事,表达着对人生的热爱。他把北平的景象,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品味散文浓重的感情,体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隽永,把握散文形散与神聚的艺术特性,从而使学生学会阅读散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在这册课本散文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鉴赏了现代诗歌,对文章中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已经比较敏感,并能够用较精确的语言表达出对内容的独特感受。再加上本课作为散文单元的第一篇,延续了诗歌的细腻含蓄的语言风格,所以,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体会作者抒情写意语言的闲适优雅的独特风格,探究散文内容中形与神的有机融合。

教学重点是对散文中用抒情语言所表达出的情感和内涵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领会、探究形与神之间的散与聚的关系。并练习写作语段体会。

2、教材处理:

(1)根据文本感情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通过“美读”赏析完成对全文感情的体会,对语言整体风格的了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播放视频,带领学生走进北京,激起对老北京的好奇心,借助图片,走进北平。在赏析过程中提高学生基本语文素养。

(2)写景部分每一段即一个画面,且中心词比较明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采用教师示范法,学生迁移模仿,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能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为主线三主原则。

(3)画面概括出来之后,为分析散文的“形散而神聚”张本。

(4)用美术中的散点透视方式直观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3、教学方法:新教材强调“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因此采用以下方法:

(1)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2、情境法:这种方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知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研讨法。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研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手段:多媒体。既便于学生直观理解,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1、马克思说:艺术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我们就从美的生活开始。同时,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使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走入文章。

导入:播放《北京欢迎你》的MTV,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和绚丽的画面中,走进北京。,北京成了奥运的符号,而福娃,鸟巢,水立方,又成了北京的符号。而当北京还被称为北平的时候,什么是它的符号呢?“动人”就是对她最好的诠释。伴随画面,走进老北京。

2、简单了解北京、北平名字的由来。

3、美读全文,初步赏析,感受迎面扑来的古都北平的动人气息。

你认为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请有感情地朗读你选出的段落或语句,并说出你的感受。体会语言的闲适,淡雅的风格

4、进一步赏析,从内容或语言表达包括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你选出的段落或语句。要求:口头表达,条理清晰,用词准确,有文采。

A、自然风光动人B、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C、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D、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E、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从语言上归纳特点:

由教师举一例加以分析。其余由学生自己找,自己分析语言特点,提高综合鉴赏能力

A、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开篇第一句,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并且用宽怀大量,豪爽达观写城,开篇就将读者领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

B、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形象性强,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很强,如果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

C、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D、“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四、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运用工具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设置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2、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能发现美呢?懂得有爱才有美丽。

将文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发思考,表现文学的教育、认识的作用。

五、借助图片进一步了解北平的动人。唤起学生共鸣。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了不教,课文作为一个例子,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更加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的大门。在探究的过程中,很够让他们通过思考,一步步领略文学的神秘与迷人。因此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

北平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源远流长。林语堂笔下的北平,似乎散乱无序,面面俱到,好象什么都说到了,又什么都没有说充分。如何理解这种写法?说说全文的结构,并提炼主题

结构上采用了总分的结构,第一段总体介绍北平城的老成、豪爽、包容。以下各段具体阐述它的这几个特点,行文脉络清晰,北平城的动人之处描绘的多姿多彩。分别从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角度描绘了北平的动人之处。各部分各自独立,虽然撒得开,但是处处紧扣“动人”特点来写。宛如一幅幅画面徐徐展开,读者面前逐渐出凸显出了一个繁华而闲适而淡雅的古城。。作者内心中包含的对古城的无限热爱在淡雅的笔触中逐渐丰满。文中有画,文中有情。

这在绘画中称为散点透视。

2、 欣赏《清明上河图》,直观上将随处皆细节随处皆画面随处皆情感的特点进一步理解。

运用衬托的方式,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使学生理解透彻,记忆长久。

3、 这幅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4、 体会文章与画面的切合点。画面中,随处皆细节,随处皆图画。

总结:在每一幅精致的画面中,都能丝丝缕缕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所以这种情感就成了穿起项链的红线。而那总能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仿佛永远闪耀着无限光芒的珍珠。一粒粒中都珍藏着一个个对古城热爱的故事,一种种对古城热爱的情怀。这就是散文写作中所谓的“形散而神聚”

5、深入探究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现在你眼中的北京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北京更吸引你还是曾经的北平更吸引你?

结合马克思对中国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6、北平固然是美的,但是那不是我们的家园,如果要你说说鹤城的动人之处,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请试着仿照《动人的北平》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写一写 “动人的鹤城”,可以先写几个片断,共同赏析。

五、板书设计:

想北平课件【篇4】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彭德怀印象》。

一、分析教材。

本篇文章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的第三章的第一篇,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通讯。

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新闻与传记方面的要求是:了解其社会功用、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把握语言特色。

《彭德怀印象》一文是美国记者斯诺写的一篇人物报道。中国共产党以及她领导下的军队,在当时并不为世人尤其是西方民众所知。对这些读者来讲,中国共产党人很神秘甚至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斯诺从遥远的大洋彼岸来到中国,来到中国陕北的延安,采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可以说其新闻性是非常显著的。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学习阅读通讯的方法并能撰写通讯。

2、理解主要内容,把握主题。

教学重点是通讯的写法。教学的难点是学会概括归纳文中的典型事例并分析人物性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新闻并不陌生,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各种各样的媒体,了解到丰富多彩的信息,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以及高中必修教学中都安排过新闻的内容。有了这样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根据通讯的体裁特点阅读,获取信息,还应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通讯,实现师生互动。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十分注重以下四点 :

讲读本文要运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讲读法,合作探究法,循序渐进法,逐步积累法,问题启发法,搜集资料法等。

本课教学时数拟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有:朗读训练,语汇积累。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地从理论上了解了通讯的特征,以及通讯与消息的区别,这节课我们以人物通讯《彭德怀印象》为例来熟悉通讯的特征,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要求。

四、介绍通讯文体,

1、人物通讯的概念及特点,人物通讯的两个方面,通讯中充当主角的人的几种类型,

2.人物通讯读什么?此项内容为贯穿全文教学的线索。

(4)新闻性,能找到文章的新闻价值,了解它报道的重大意义.

结合如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阅读。

1 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人物形象。这篇通讯交代了哪些背景材料?可以帮助你了解他的哪些性格?

2 人物通讯一般通过讲述和再现人物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人物的个性。阅读课文,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彭德怀的,并说说彭德怀的性格特征。

运用刻画人物的方法,写一则人物通讯,字数不少于400字。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想北平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把握北平形象特点。

2、体味认识如何将抽象感觉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段学习揣摩体验比喻和细节描写手法在形象化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具体描摹北平的风貌的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有同学向老师抱怨说,语文是玄学,学语文无异于一群人坐在课室里参禅。的确,很多时候,面对文本,老师一眼看出来的意蕴,学生会说“哇,这是你编的吧,我怎么看不出来?”举个例子,“动人”这种感觉无形无迹,徐志摩写少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们想见这是动人的。那么写一个人可以这样传神体贴,写一座城的风貌特点又是如何体现这座城特有的动人韵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语堂先生的《动人的北平》,试试通过这篇优美的散文,去认识作者笔下北京城,去和林语堂先生沟通、共鸣,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语文是玄学”的面纱,看看林语堂先生如何将无形深情化为有形实相,带给我们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精彩北平。

2、检查预习作业,请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梳理出文章思路,完成学案的第一大题。

北平的形象:

(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3)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4)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3、林语堂先生说北平的是“动人”的,但何谓“动人”,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感觉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来鉴赏体味文章四个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北平“动人”的形象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在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答案不强求一致,学生对于比喻的意义揣摩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即可。

4、结合课文例子,尝试认识比喻手法对于抽象感情的形象表达的作用以及归纳分析方法:

比喻是由此而说彼,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同点,我们要去理解作者所指,就要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果一个句子难度较大,我们不能找出两者的共同点,我们可以通过置换比喻词的方法,当我们换一个词去形容,发现没有达到表明本体特征的效果,那么后一个置换的喻体和前一个喻体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要找的词汇意义。

譬如说“国王的梦境”,“梦境”是奇幻丰富的,那为什么是“国王的”梦境,“国王”作何解呢?我们只要置换成“乞丐”或者“平民”,就会发现,乞丐的梦境有可能是有钱了买两个白馒头,吃一个扔一个,而国王的梦境则是广博而华丽许多。同理,“魁梧的老人”,当我们把“魁梧的”换成“枯瘦的”、“佝偻的”大家就会发现,“魁梧”是强调北平除了历史悠久以外,而且北平还是豪爽宽大的,是恢弘大气的。

5、理解赏析文章以下文段: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诙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总结归纳车夫的形象并完成学案:

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自尊,要强,有操守

小结:林语堂先生说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人力车夫的形象其实就是北平的形象:历经沧桑,爽朗达观,既朴素又超然,富有内涵又平易近人。

北平就是这样古老博大不显冷漠高傲,感觉亲切又觉深沉不凡,它随和又宽容,丰富又大气。

6、补充例子,加深体会:

(1)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2)“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头,“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四、请你选择一个地方,以“动人的               ”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要使用比喻或者细节呈现这样的具象化写法

教师下水:

你是纤腰少女,一袭长裙流光溢彩,亭亭玉立珠江畔;你是鱼乡村妇,眉开眼笑捧出一篮蔬果任品尝;记忆里,你是九调南音,“月光光照地堂”悄声吟唱,伴随着孩童的酣眠;恍惚中,你是烈烈红棉,先叶而生巍然直立,燃烧在南国的春天。

客人感激你的宽容:普通话说得不咸不淡实在普通,但热情满满海纳八方来宾;游子思念你的温柔:凉茶去心火,宵夜云吞面,还有那家常靓汤火候绵长滋味难忘。

还有那榕树垂须,还有那花街锦绣,还有那珠水荡漾,唉,任我百般言辞,也说不尽你千种动人样貌。

五、课堂小结:

文字将我们心中无限深情化为有形实相。说北平,老舍比喻说,北平动中有静,和太极拳相似;郁达夫细数说,北平的秋天,槐树和秋蝉是它韵味所在。说动人,徐志摩赞美少女动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林语堂夸奖北平动人得“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有时,我们感叹言词有尽意蕴无穷,有时,我们又惊叹语言精妙传情达意。我愿与在座各位,继续探寻文字的奥秘以及它那无尽动人之处。

六、教学反思: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我会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

想北平课件【篇6】

了解散文对比等表现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感情

通过体悟句子,理解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对北平的爱所采用的一些表达方式。

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样,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着你啊,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思乡是永恒的主题,我们也学过,听过一些,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的思乡之作DD《想北平》,一起走进这位漂泊的旅人的心灵深处。

1、老舍:请同学来谈谈对老舍的了解(参照课文注释)(多媒体显示)

2、想,即想念,本文创作于1936年,此时老舍身在青岛教书,人不在北平。

三、文本研习

(一)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北平有许多可“想”之处,壮丽的长城,金碧辉煌的故宫,鲜艳夺目的香山,都是难得的胜景,那么作者是不是也“想”到了这些地方?那他想到了什么?(即多媒体上的“想( )”)

2、在这几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学生同桌讨论这这些问题,请小组代表讨论,学生可以挑自己感悟最深语句来品味)

明确:

第4段:作者运用比较法,把北平和欧洲四大“历史古都”相比较,突出北平“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动中有静”的特点。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 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快乐”足显出作者对于北平生活安然闲适的喜爱。

第5段:“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用比较显示出了北平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因此说是“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用院子与树…..”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第6段:“写北平的花多果子多”的特点。具体通过描写蔬菜和水果的新鲜和可爱,来写自己对北平生活的热爱。

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增加作品的文学色彩,体现北平的一种自然美。

3、小结;一枝一叶部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写出了北平的与众不同。老舍是个平民艺术家。

(二)在老舍的心中,北平可以说是如此的可爱,使他当时身在异地,不由自主地想起来北平的点点滴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老舍具体又是如何释放对北平的这种思念的呢?

(可以由这过渡到1-3段的学习,提示引导:品味了4-7段语言,了解了作者心中北平的特点,那么1-3段作者又在讲什么呢?)

2、找出自己体会最深的语句与大家一起分享,体会一下,作者是怎么样进一步抒发自己对北平之爱的?

明确:

第1段:“如果让我写一本书,以北平作背景”;“捡着我知道写”;我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写出了我对北平的特定情感。(提示:以“我的北平”切入点)

第2段:“我真爱北平”,作者的表现手法是直抒胸臆;

“这个爱是想说不出来的。”参考对话栏P50中,“说不出”在文中出现多次,有什么作用?

“我爱我的母亲,怎么样爱?”:把对北平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这是一种爱到深处的体现.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与北平融为一体,折射出对北平的爱诚挚。

第3段:“我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一样啼出北平的俊伟”:写出了对北平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是来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写出了作者为什么爱北平,表达了对北平的无限感激之情。

“我不能爱上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说明我的心中早已装有北平,已容不下任何地方了。

4、小结: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来,结合以上句子的感悟来体悟作者对北平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无限的情感难以用有限的话语来说出来。

(三)既然作者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以至于不说了,因为再说他即将落泪了。

集体诵读最后一句,思考:这里作者又一次直抒胸臆了,呼喊出“真怀念北平”的心情,体会其间的深层含义

(本文写于1936年,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表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1937年抗战爆发。

2、 这是写出一个身处异地的爱国主义知识分子,面对故乡危急,面对国家危急,)发出了较平日更强的呼喊,此时思念已经有了更深层次意义。

3、 这欲哭的泪,其实是一种思乡之泪,忧国之泪。

以老舍在《望北平》中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本文,让学生在伴奏下,集体朗读这道诗,更进一步地体会老舍作为一个游子对故乡的深切之情。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想北平课件【篇7】

本节内容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本节课属于复习课,教材中的内容因为属于初中的地理知识,在初中阶段只是识记简单的内容,但是面对高考,区域地理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知识的识记,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重在引导学生得出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以便于更好的学习之后的区域地理知识。本节课主要包括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的分析,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自然特征的因果分析,让学生梳理清楚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日本是第一个分区地理东亚的重要国家,地位非常重要,无论是相关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法都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四个核心素养: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地理的复习要重在体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通过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认知,问题设计层次深入,帮助学生梳理关系时对学生进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讨论问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与初中地理学习相隔的时间过长,再有文科普班的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高低有别,对于相关知识的分析需要有侧重,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别,问题设计多元,层次多样。

1、能够掌握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能运用核心特征分析区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能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日本的气候特点和成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对日本自然特征学习,分析日本资源状况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日本(一)教学设计

可以结合图总结位置特征,需要对学生强调海陆位置特征的描述方法,重在描述——岛国。

想北平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洗车朝前行驶、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风车、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2、移一移。第20页“试一试”第1题。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

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移动了多远?向上平移5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说说是怎么想的?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区别平移、旋转。

完成第19页“说一说”第(1)(2)题。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

完成第20页第(3)题。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指名上台展示。

(二)拓展练习:

1、完成第20页“你知道吗”。

四、全课总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五、布置作业

第20页第1、2、3题。

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这部分知识对于三年级同学的学习来说,我主要是从身边的现象来判断平移和旋转,从而认识到平移与旋转的特征及其区别。因此需要教师课前搜集相关事例,帮助学习认识和理解。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1、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经验出来,来学习平移与旋转,使学生接受知识更容易、更轻松。如小汽车从学校大门口到公路边,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沿直线前行,是平移现象;同学们玩的风车,在沿着一个点不断转动,是旋转现象。通过多举出身边的实例,这样学生很快地就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全体同学课堂反应积极,思路清晰。

2、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如让学生做出平移与旋转的动作,在活活跃气氛的同时,掌握了知识。通过小组当中互相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平移、旋转现象,加深理解。

3、在画出平移图这一方面,学生显得较困难。首先是观察平移图,找到平移方向与平移了几格,经过教师的引导,全体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但画出平移图时,问题较多。也可能是自己所采取的方法比较单一,本节课在画出平移图时,仍有部分学生比较模糊,还需进一步训练。

4、平移、旋转这部分知识,学生会判断出这两种现象,会观察出平移图的方向及平移了几格,我觉得就完全足够。对于三年级学生,画出简单的平移图,经过多次训练,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但它的现实意义在哪儿?较为迷惑!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理解力与想象力的增强,对画出平移图,应该是很自然、轻松的。而且面对考试,试题的难易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师在这一块必须要拓展训练,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

想北平课件【篇9】

导入:

有那么一段时间,出于中文系学生的“酸腐”,出于一种“咬文嚼字”的习惯,我曾非常固执的把北京叫成北平,北京是繁华的,喧嚣的交通,林立的建筑,而北平,则是沉静的,朴实无华的,黑白的色调,青砖黛瓦的四合院,迂回曲折的胡同,萝卜白菜臭豆腐,北平拥有一种神奇的诱惑力,特别是对于文人,北平独特的气质让无数的文人为之倾倒,迷恋,让无数的文人为之神往眷恋,北平是一个承载着沧桑历史蕴含着深厚文化的名字,是引出人们淡淡乡愁的文化符号,但这只是我的“咬文嚼字”,北平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只能触摸着文字去感受北平,聆听北平,北平毕竟不属于我,我也并不能属于北平,但是有一个作家只属于北平,那就是老舍,有一座城市只属于老舍,那就是北平,今天就让我们触摸着文字,走进属于北平的老舍,走进属于老舍的北平。

老舍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一生中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属于北平的老舍,为北平留下了无数的文字,他的作品基本都是关于北平的。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正红旗下》,

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

因为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作品,北平成就了永远的人民艺术家,成就了永远的老舍先生

能不能把“想北平”改成“写”北平?为什么?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重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述,一个“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

是啊,是想北平,不是写北平,而且大家发现没有?老舍先生不是一般的想念,而是“真”想,这个“真”字,在课文当中出现了几次-------“真愿“,”真爱“真想念。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我一下,为什么老舍先生要反复用了这个真字呢?

我们同学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会反复用这个真字?

不是不想,不是不愿,更不是不爱,对老舍来说,我们可爱的人民艺术家,深怕人们不相信他对北平的爱,深怕人们不能理解他对北平的爱,老舍先生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一次又一次卑微的向我们解释着他对北平别样的'情怀。让人动容。我们一起把这几个句子读一下,----可是,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俊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一个真爱北平的老舍,一个为了北平真愿成为诗人的老舍,一个真想念北平到落泪的老舍。

爱北平,想北平已经要到落泪程度的老舍先生,有没有说出他对北平的爱?他为什么如此挚爱北平?请一个学生读二到三段,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老舍为什么如此挚爱北平?

老舍把北平比作母亲,大家对母亲的情感是怎样的?虽然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反复跟我们班的同学们说语文课要杜绝依据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们要把我们意会的说出来,但是情到深处,便什么也不能表达,老舍先生说,他只能用两个动作来表示他内心喷薄的情感--微笑和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人民艺术家,能够自由驾驭文字的老舍先生都尚且如此,都因为情到深处而痛恨自己语言的匮乏,表达的苍白。而我们发现,老舍是真的用落泪在表现他对北平的情 感,我们再把最后一个句子读一下--好,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阿!最平凡的对母亲的爱,但是也最深刻的对母亲的爱,最平凡的对北平的爱,也最深刻的对北平的爱。老舍是真的把北平当作母亲般的爱着,这让我想到了他的去世,我到现在都很固执的相信,虽然留给了后世很多遗憾,虽然至今想到老舍先生的离世我仍唏嘘不已,但是我相信老舍先生走的时候是平静的,甚至是安详的,其实老舍的一生特别是因为时局的动荡,他的境遇从来没有好过,当时在武汉,在湖南的时候老舍先生也遭受了磨难,但是却没有选择在那里离开,而是让他最爱的北平成为了他最终的归宿,也许潜意识里,老舍把投入北海公园的湖面,当成了重新回归母亲的怀抱,也许当时也就只有北平的像母亲怀抱般的湖水,才能抚平老舍先生千疮百孔的心。想母亲了,所以更想念北平,想北平了,所以更想念母亲,母亲与北平,占据了老舍心目中最重要的两个位置。

刚才我们讲到了属于北平的老舍,讲到了老舍与北京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课文当中还是有交待,交待了老舍先生与北平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学生用半分钟的时间寻找,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他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我的。

老舍爱北平,因为像爱母亲一样的情感,老舍爱北平,因为北平承载着他的历史,北平有他永远都磨不去的回忆

其实所有的这些,所有的爱都源于一个原因----这是“我”的北平,这不是冰心的北平,不是郁达夫的北平,不是任何人的北平,这个北平只属于老舍,这是只属于老舍的北平

于是,当我们明确了老舍的北平为何如此挚爱的原因以后,老舍开始发现它可以尝试着把他内心想说而说不来的语言,变成文字,于是老舍开始跟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历史中的北平,老舍爱北平的什么?在老舍先生的记忆中北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动中有静    中国人很讲究以柔克刚,所以才有了中国武学正统--太极拳,也有了老舍心中永远的北平,这个北平不像巴黎,罗马那么喧闹,这个北平不需要咖啡和酒,温润的北平只需要一杯香片茶便够了,只需要呷着香片茶在日暮淡去的时候,无所求也无可怕,北平是悠闲的,当时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我们仿佛就能看到老舍或者郁达夫还立在那里的桥头,穿着青不单衣,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桥头,然后微叹着互答 (学生表演)

贴近自然    老舍先生不玩古物,虽然他家当时也是满清的正红旗和正黄旗,但是已经是没落的贵族,老舍先生喜欢养花养草,怎样的一种自然“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的花,”“韭菜叶上还有泥点,”“水果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这就是“我的北平”这就是老舍的北平,老舍 的北平就是这么宁静,就是这么悠闲,就是这么布局合理,就是这么贴近自然。

老舍爱北平,而且是真爱,老舍爱北平的这些特点,那么当老舍在向我们展现北平的特点的时候,他是用了什么方法?--对比反衬

爱北平就像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爱北平就像爱另一个自己一样,爱北平的闲静,爱北平的布局,爱北平的泥点,一个诚实的爱着北平,卑微的爱着北平的老舍先生就这样让一个北平成为了我们恒久的回忆

也许北平并没有那么美丽,也许北平并没有宁静,也许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份深深的、浓浓扯不断的情感牵系,因着这种牵系,便含着笑含着泪纵容了自己那份偏执的喜爱。

北平已经远逝,成为了记忆中黑白的胶片,但北平又将成为永恒的珍宝,因为北平所以有了很多美好的情感,北平的乡愁,乡愁中的北平,老舍对北平的深沉的爱,像儿子对母亲一样,包含了眼泪和微笑。这种爱是完整的,与生惧来的,说不出的,有孩子般的骄傲与自豪,这些让老舍想北平想得掉眼泪。1936年北平的特殊环境让这份眼泪之中多了惦记、牵挂和担忧。只因爱而痛,关心而乱,再来看标题的“想”。这是“相”和“心”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闻一多说的“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

想北平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平移。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准确地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方格练习纸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智慧星,想得到吗?注意只有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希望内为同学都能得到

一、 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1、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今天带来些游乐园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片。学生看着图片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游乐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2、组织讨论。

师: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类吗?先同桌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指名说。

生:有些是直直的,有些在转圈,

(相机奖励智慧星)

4、揭示课题。

师:像缆车、滑梯、小火车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

师:而像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 或轴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板书:旋转)

做一做:要求学生做一个平移和旋转的动作。也可以由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如:向上平移、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

1、学生动手操作。

师提要求:将你的数学书在桌子上平移,你能把书怎样平移呢?

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对的给予奖励)

(1)师: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你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

师:课件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后面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学时通过展示物体运动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故事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朋友小白兔搬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把家搬到哪?

课件出示小房图

2、判断方向。

(1)提问。师:小白兔的家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小组讨论。

(2)汇报。指名说并说出

(3)小结:箭头是用来指明图形平移的方向。

3、判断距离。

(1)设疑。师:小房子平移了几格?指名说

师:你同意刚才谁的意见?先小组交流。

(2)合作交流。

(3)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出自

(4)小结: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在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数一数它平移了几格,这整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平移后的图形形状不变。

3、强化练习。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结合平移运动的特点,设计小白兔搬家的故事,将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两部分知识串联起来。】

(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试一试”。第三题

师:你们也想试一试吗?

(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确定画法。

(2)学生独立画,两名学生台上画。

(3)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4)集体判断画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和动手画一画,让学生参与到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学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增强自信

(三)。延伸拓展 探究图形的平移

1、数一数:数方格

(多媒体出示小鱼移动)

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多快乐呀!

那么请同学们,在格子图上找出小鱼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可以看某一个点,鱼头移过了几格,小鱼就平移了几格,也可以看尾巴。)(多媒体演示,点住某一点闪亮,往前移)

2、试一试:同学都会数方格了,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在方格图上怎样画图形。

3、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先出示三角形图,再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请学生上台操作先找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接。多媒体演示三个点移动,再连接)

4、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学生独立画在方格本上)

四、拓展训练 赛一赛:快速营救大熊猫行动

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请大家去执行,大熊猫保护者在深山发现了一头病重的大熊猫,发来信息,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前往营救。路线图是这样的:从营地出发,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左平移2格。

生:小朋友们想参加营救活动吗?好,现在让我们两人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到达,成为第一组营救者。给于一定的时间。

师:让做完的同学到站台上展示(对错暂不管)

(这两位小朋友,合作默契,反应灵敏,最先到达了目的地,为挽救大熊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授予他们英雄奖章)

师:对没有完成的同学,以示鼓励

(同学不用灰心,相信有你们的热情参与大熊猫会很快好起来的)

师:多媒体显示大熊猫图所在地和同学做得对照,做错的同学找原因。

想北平课件【篇11】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

二、教材分析

《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是“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第一篇课文。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

本文是老舍在特殊时期的散文作品,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的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三、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2、老舍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学生熟知,但是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不多,所以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3、高一的学生大部分已经住校,对“离家、故乡”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易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

二是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教学)

七、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思乡念亲的情感亘古不变、历久弥深。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苦铭心,销魂蚀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情感世界,感受《想北平》的灵魂悸动。”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老舍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本文的情感。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接下来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一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板书)

②作者第二、三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这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板书),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板书)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用一个词归纳:(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③第四、五两段作者写了哪些城市?为什么要写这些城市?(板书)那个城市最好?(板书)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主观色彩较重。(板书:以情驭景)

④六、七两段作者写了哪些事物?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北平的美好?(板书)

⑤最后一段,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落泪”的爱的?(板书:直抒胸臆)

(三)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篇散文。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就是我本堂课的收束。

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让我们深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想北平课件【篇12】

P24~26

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提高应用数学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一、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谈话:在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在运动着,而它们的运动方式却各不相同。今天这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提高典型的感知对象,引出平移现象。

观看一段介绍“上海音乐厅平移工程”的新闻。

观看结束后问:新闻中提到把音乐厅向东南方向直线平移65.4米是什么意思?

教师用小房子纸片代替上海音乐厅,在方格纸上做歪歪斜斜的运动。

问:上海音乐厅是这样平移的吗?

2、提供更多更贴进学生生活的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引出旋转现象。

多媒体依次出示动态的风车、小火车、升国旗、方向盘、钟摆等的运动状态。

请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哪些物体的运动和上海音乐厅一样也是平移,说明理由。

观察剩下物体的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给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引导讨论钟摆的运动是不是旋转。

3、在活动中加强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⑴想想做做1

多媒体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状态,请学生判断哪些是,哪些是旋转。说明理由。

⑵想想做做2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⑶想想做做3

请学生用一个动作来表示平移和旋转,比一比谁的动作最形象、准确。

4、小结: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就可以看做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看做是旋转现象。

二、将图形进行平移

谈话: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工程师,将我们的“音乐厅”进行平移。

1、移一移。

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和一张小房子纸片,按要求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平移。

2、教学例题。

出示下图:

问:在方格纸上的“音乐厅”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

学生独立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音乐厅”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小结: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或某条边移动的格数。

学生独立分析例题中金鱼图和火箭图的平移情况,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4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互相评价。

4、教学“试一试”

问:如果在方格纸上把“音乐厅”向上平移3格,平移后的图形将在什么位置?你能将平移后的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吗?怎样画比较好?

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是:先确定几个关键的点,再将这些点平移,最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请一个学生当场在投影仪上做示范。

再让学生选择“试一试”中的图形进行平移,也可以由自己设计一个简单图形来进行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平移。操作后展示学生作品,并组织评价。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正确、合理,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5、想想做做5

学生独立画一画。

三、拓展延伸

教你一招:在音乐声中多媒体演示一个简单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变成一组美丽的图案。

想北平课件【篇13】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着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精神归宿。今天我们就以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开始寻找我们的故乡情结。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有一个人,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朱光潜认为他的小说屈指可数……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畅销美国,话剧茶馆震动欧洲,在世界文学中自有他的地位。他是谁呢?(点击出老舍的照片)

师:同行给与他这么高的评价,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可见老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在人民心中的份量是何等地重啊?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出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到他上中专师范的时候,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舒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以后他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面加一个“老”字,成为老舍,当作自己的笔名。

师:“舍予”这两个字还有讲究,大家看这两个字还有什么意思呢?

生:“予”在古代还有“我”的意思,“舍我”也有牺牲自己的意思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 “舍我”就是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献自己的含义。由此可见老舍其实也是一位爱国主义作家。

老舍,北京人,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 非我、等。出生贫民家庭。

老舍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所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师:老舍是由北京的贫民小胡同中生长起来的作家,所以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平民意识,处处体现着老百姓平常的生活。

师:老舍写的是平凡的车夫,人们熟悉的茶馆,北京平常的老百姓的生活……语言还朴素直白到平民百姓看了也会觉得自己也是当大白话作家的料。据统计,十五万字的《骆驼祥子》中,仅使用了2411个不同的常用汉字,也就是说,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就可以看懂。可见他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啊!

“北京味儿”:用经过提炼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

师: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所以他对北京的感情很深,写的作品也处处离不开北京,离不开“京味”。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有谁历史学得好的告诉他吗?

生: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国名政府”,决定北伐,于是把北京改名为北平。直到1949年解放了才又改回来叫北京。因为国都南迁,那时的文人也称北平为“故都”。

师:这位同学历史学得真是非常好,我们要感谢他。

师:我们从图片中感受到了首都北京是如此的美丽,那老舍笔下的北京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五、 听读课文,品“味儿”

生自由读,从诵读中先品“味”

生:体现北京的方言特别是在儿话音比较多,比如“整个儿”“差点事儿”“带霜儿的玉李”等俯拾皆是。

生:作者写了很多北京特有的东西,比如北京的胡同、城墙、花、菜、果子啊!

师:问题一:作者是怎么想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地品一品。

生:“我真爱北平。”作者直接说出了自己对北平的爱了。

生:“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好象作者觉得这对北平的感情又很复杂,说不出来。

生:“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把北平当作自己的`母亲来爱,可见作者的深情。

生:“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我觉得想着想着要哭了很感人,说明作者此时对北平的思念已经达到了极点,变成了直接从心底里呼喊了。

师:大家体会得很深啊。老舍对于北平是一种怎么样的爱呢?我想他的爱是很复杂的,他的爱直白、含蓄、朴素。

我真爱北平                                        直白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                        含蓄

以及那“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朴素

生:北平的安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在北平作者感到安适、自由,无所求也无可怕。他能面对着积水滩快乐得坐一天呢!

生:“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这个比喻多么巧妙啊,一下子把北平的特点概括了。

生:北平的布置也很合理,“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总之,作者感觉北平很空闲,很自由。

生:“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在北平生活,肯定是和自然很亲近的,和谐社会啊!作者作为“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找得是那么准确。很明显老舍想的是北平的特色,他通过对比写出了北平的特点。

生:我体会到了老舍先生浓浓的乡情,以及他对故乡北平的爱。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我爱我的母亲。怎么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是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他的这种比喻手法很巧妙,把爱北平比作爱母亲,使人们凭借爱母亲这种普遍感受来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一下字就能体会到他的情感了。

生:作者对比的手法用的很好,我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手法。

生:作者写北京,不写那些高楼大厦、名胜古迹,而是写那狭小的胡同、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等都是很平常的事物,写得很真切。我以后练写景的文字时,也学习他的这种把景缩小到自己熟悉的细小的景物上,容易把握。

想北平课件【篇14】

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教学重点是鉴赏的方法,对散文语言的鉴赏主要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的鉴赏。

教学难点是语言的特色和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依据是,散文的语言往往渗透作者的情感而散文语言的情感又往往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大多时候它就是文章的中心。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文章,其它问题也就随之而解。同时学生平时在鉴赏方法上积累较少,生活的经验积累也少,故而少年人来理解成年人的情感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又因为第三册的散文单元目标是把揣摩语言作为重点来对待的,在整个单元的编排中体现了这一精神。另外,散文本身的语言特点就是渗透情感,具有丰富的含义。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题目是《想北平》,写作的主要材料是关于老北京的生活。因北京是祖国的首都,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早已对其有所了解。另外,我们在高一课文中学到的《胡同文化》,高二本单元中《故都的秋》已对北京,特别是对北京的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根据此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定位如下: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味语言的情感、含义及特色。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1、教学时数:考虑其是读本文章,主要是学生自学为主,安排1教时。

2、教材处理: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从课文正文的第二段中“我真爱北平”切入,因为此句为本文的文眼(有关文眼在《荷塘月色》中强调过),展开文章思路的理清。在理清文章思路之后着重对重点语句进行情感和含义的揣摩,分析其语言特色,写作技巧,最后总结全文。

3、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新课改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作用。语文教学主要是主题式探研。以上三个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4、教学手段: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它既便于学生直观,节约时间,又能利用情境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快速进入角色。

“教”是为了最终落实学生的“学”,以达到“不需要教便能自行研习”的目的,而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是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③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②对散文中抒情语句和议论语句的敏感。

1、导入:由住校生在外读书求学想家导入,调出一个人长期在外对家乡的思念,进行情感准备,同时达到要文情感基调一致,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理解课文。

①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②用幻灯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使学生有了对“北京”特色的感性认识,这些能让学生更好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3、学生一起诵读课文体味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思考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作者对北平的情感,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一情感?这是落实重点、难点的第一步。

从第二段“我真爱北平”这句话切入,因为这句话是本文的文眼,全文的情感抒发和材料组织都是围绕这句话进行的。在解决诵读时的问题同时理清线索和思路。

(情)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5、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选取这两句作为情感和语意的分析依据是:第一句是抒情性的语句,第二句是议论性的语句。目的是想要让学生明白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和作者直接议论的句子是文中的关键句,它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体现了文章的中心。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

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对文章的写作思路,语言的情感和含义,寻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总结,以梳理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后模仿老舍的《想北平》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想家乡》字数600字。此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

(情)     复杂有边际                    巴黎

我真爱北平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四大历史都城   真是想念北平

(神聚)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其它地方          (神聚)

想北平课件【篇15】

二、重点难点:

个人化的记忆写作,从平凡中见真情的私人写作及其表达手法;

1、演讲;点评,注意鼓励和避免伤害。

2、激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的《想北平》。北平是老舍的故乡,在这篇散文中,老舍回忆了北平的一些事物,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北平的热爱。故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的北京卷高考作文题就是以“北京的符号”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我们今天套用一下,如果让你写我的故乡宁波,你会怎么写?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给自己的作文构思取个题目,并说说你将从哪个角度来写你的故乡宁波,从这个角度进去,你会写些宁波的什么?

请学生谈构思,注意其立意角度及所写的事物风景等。总结这些事物的特点,是否和个人的记忆

3、进入课文:

刚才我们看了大家的一些构思。(评价)我们来看大作家老舍是怎么来写他的故乡北平的。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看看老舍写了些北平的什么东东,一二三四组分别看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问题:作者提到了北平的哪些事物或哪些方面,北平的这些事物或这些方面都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在看课文前,我们先把一些字词落实一下:

讨教(tǎojiào)、什(shí)、刹(chà)海、苇(wěi)叶、辜(gū)负、菜圃(pǔ)、廿(niàn)、黏(nián)合、湍(tuān)流、揣(chuǎi)测、揣(chuāi)在怀里。

4、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思考。

①景物: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积水滩、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温和的香片茶。

B、处处有自由空闲的空间;――直接叙述和描写;

(3)第六段:

①景物:草花儿、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韭菜叶上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果子、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带着霜的玉李;

5、归纳总结:

问:作者写到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的质感?和北平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对比一下。

平凡,质朴,接近日常生活,更能承载个人的记忆和情感。

引导到写作的立意上来:

和老舍对比一下,自己构思准备写的宁波有什么不同?你是从哪个角度切入从而展开写作的?

明确老舍的角度: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和景物入手。我们来看第一段,是如何考虑来写这篇散文的?

北平太大,我知道的太少。

问:北京人都知道故宫,圆明园、地坛,为什么不写这些?好像还有两段文字没有看,我们看看是不是可以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到这个问题的更多答案。

看第二三段:

我真爱北平,却几乎说不出来。几乎说不出说明还是可以说出来的。如果口号式的说出来有没有味道了?没有了。文人总喜欢借景干什么?托物什么?犹抱琵琶半遮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那么什么景什么物能够表达作者这种几乎无法言说的爱呢?

大家回忆一下,最能够承载我们悲欢离合的记忆是什么?

总是那些融入了我们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呢,也自然地想到了那些承载着他深厚情感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这些事物已经融入了老舍的血液,原文是怎么说的?

“我所爱的北平……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它在我的血里,……是这个北平城所赐给的。”

小结:所以什么老舍会选取这样一些事物和景物来写出他心中的北平,一是因为北平太大,他知道的太少。二是因为他爱北平太深,正因为爱得深,所以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是最真切和深刻的。就像有同学感受到的,哪怕是母亲的唠叨也是那么的亲切和温馨。

插入讲作者简介等:

老舍为什么会这么爱北平阿,因为他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全是写北京的。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

插入讲私人写作:

我们知道,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家,他所选取的借以表达他对北平的情感的却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非常生活化的细小事物,从这里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样的写作手法。作家方方在《我写小说:从内心出发》这样文章里提到,文学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你内心流淌的东西和你借以表达内心的外在形式是不是想符合。也就是沈从文先生所说的贴切,你所选用的意向所具有的特点正好和你的情感要相吻合。老舍在写《想北平》的时候他就发现,和他那种对北平的无法言说的爱相吻合的意象,也就是事物和景物不是宏伟的故宫,不是沧桑的圆明园,而是他每天都会浸泡在其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让我回首在大学里的往事,我会想起想思路上西风漫卷起的落叶,会想起初阳湖畔那些静静的立在早晨的睡眠,会想起在雨中散步时突然有人为我撑起了一片天空。而那些震天响的摇滚之夜,那些漫长又漫长的大会小会,我都已经不再记得了。那些令我们哭令我们笑的往往是一个个细小的瞬间。

老舍在文章的末尾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情到深处只有人自知。老舍说,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所以他说要落泪了。还有一个原因是: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西方经济学课件15篇


在大量阅读中栏目小编选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西方经济学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优秀的教案是实现优质课堂的保障。欢迎您在空闲时间内来阅读本页获得愉悦和感悟!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1

经济学是人类社会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西方,经济学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西方经济学课件涉及的主题广泛,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等。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西方经济学课件相关主题。

一、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和政策影响的分支学科,涉及宏观经济指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经济周期等方面的内容。在宏观经济学的课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内容包括:

1.宏观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宏观经济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失业率等,这些指标反映了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可以了解指标的含义,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究经济的总体走势。

2.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和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影响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手段。课程中可以学习到政策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的关系等等,深入了解宏观经济的政策框架和理论基础。

3.经济周期的概念和分析。宏观经济学常常涉及到经济周期的研究。学生可以学习到经济周期的定义、特征、原因及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周期理论的同时,学习到如何适应、利用周期波动,做好经济风险控制与应对。

二、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个体经济单位行为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分支学科,涉及供求关系、价格形成、消费者决策等方面的内容。在微观经济学的课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内容包括:

1.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的原理。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市场价格会随之调整。对于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原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知识。

2.消费者理论和生产理论。消费者理论研究的是消费者作出购买决策的原理,生产理论则研究的是企业的生产和成本。这两个理论在微观经济学的科研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通过学习这些理论,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未来方向。

3.市场结构与产业组织。市场结构及其所代表的垄断和竞争的不同地位对企业行为,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影响。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常见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实现社会福利的条件、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生产决策问题等。

三、理论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主要研究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例如效用理论、边际分析、均衡分析等。在理论经济学的课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内容包括:

1.效用理论和边际分析。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它研究人的满足程度。边际分析则研究由于行动所带来的变化,例如每增加一单位产出对企业造成的收益增加或成本的增加等。

2.均衡分析与市场清算。均衡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从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等因素角度看,讨论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机制。均衡分析是理论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应用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是经济学应用到现实问题和案例解决中的分支学科。应用经济学的课件包含许多实际的问题和案例,例如国际贸易、资源管理、环境经济学、产权经济学、企业定价、商业决策等。在应用经济学的课件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内容包括:

1.国际贸易和全球化。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课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以及全球化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了解国际经济和贸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球经济状况,并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2.资源、环境和发展经济学。该课程主要讨论资源的管理与保护、环境污染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解决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课件中的主题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全面地认识经济学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和经济运行的规律。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2

说到货币,大家想到的无外就是钱了,货币在哪个行业最多呢?当然是银行业,银行既要吸收存款,又要放出贷款,当然,这里主要说的是商业银行,当然,由于商业银行是唯利是图的,所以这里货币政策的主体一定需要具备管理商业银行的能力,而管理商业银行的银行我们称之为央行,在美国是美联储,在中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宏观经济上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其不至于过多,也不至于过少,从而维持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因此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因此判别货币政策的依据首先是通过主体判断,政策主体必须是央行。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最关注的就是商业利润,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后放出贷款,再通过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利率盈利,打一个比方,如果存款利率为3%,那么贷款利率为6%,则商业银行就可以获得3%的利息差了,如果商业银行贷款100元出去,则商业利润为3元,如果商业银行贷款100万出去,则商业利润为3万元,因此,理论上,如果需要商业利润达到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钱全都贷出去,但是现实生活中,商业银行不可能这么做,因为总会有人来他这里取钱,所以为了规避这种事情,央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要存一笔钱作为准备金在它那里,我们把这笔钱就叫做法定存款准备金,如果商业银行有100元,法定存款准备金有3元,那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为3%,这个时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仅为97元,如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则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仅为94元,所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最大贷款额度,阻碍了资金流入市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企业往往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需要开信用票据,即为汇票,如果按时兑换汇票,那么企业就可以按时得到资金,但如果企业需要提前向商业银行兑换汇票,商业银行就需要拿出自己的资金出来贴给企业,这个行为叫贴现,当然,商业银行唯利是图,必然会收一笔费用,假如贴现金额为100元,商业银行向企业收取的'贴现费用为4元,则贴现率为4%,如果商业银行无钱可贴,其便需要找央行要钱,央行把自己的资金拿出来兑换商业银行的汇票,此行为称之为再贴现,当然,央行也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果再贴现金额为100元,央行向商业银行收取2元,则再贴现率为2%,当再贴现率上涨为4%,意味着央行在再贴现时要多收商业银行的钱,商业银行只能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企业身上,因此贴现率也会水涨船高,而这将直接提高到企业的贴现成本,因此提高再贴现率将提高企业贴现成本,阻碍了资金流入市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央行可以在政府的授意下买卖国家债券,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市场当中钱太多了,央行可以抛售国债,从而讲货币回笼到央行中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央行可以收购国债,把货币吐回到市场中来,从而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抛售国债是一个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利率是一个衡量当前货币供求关系的指标,如果当前货币供应量少,供不应求,则利率提高,如果当前货币供应量供过于求,则利率下降。

央行提高贴现率将引起:

解析:提高贴现率,属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企业的贴现成本会加大,所以从央行的政策会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市场,货币供应量减少,同时,由于货币显得供不应求,利率自然会提高,故本题答案为B。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3

西方经济学课件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起源于欧洲,随着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逐渐传播到全球其他地区。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它涉及了很多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方面的研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实践指南。本文将重点讨论西方经济学的三个主要主题,包括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在各方面展开讨论。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它的核心思想是个体自由、竞争和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可以自由选择购买和出售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市场调节机制能够保证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最大化。

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分配不平衡、环境污染、低效率、虚假竞争和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当采取适当的政策干预,以保证市场有效规范运行。政府应当在保证市场公平和自由的前提下,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它涉及到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资本积累和效率提高。因此,国家应当采取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本积累,以提高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同时,经济增长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经济不平等等。因此,政府应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来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方向,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是西方经济学的第三个重要主题,它涉及到政府干预市场的具体措施。西方经济学认为,政府应当采取政策来调节市场,保证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政策的内容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外汇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其中,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对财政收支进行调控,包括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等,以保证政府财政的平衡。货币政策是指政府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进行调控,以控制通货膨胀和保证货币价值稳定。税收政策是指政府对企业和个人征收税收的方式和程度进行调控,以调节市场行为和促进经济发展。外汇政策是指政府调节外贸进出口和汇率等方面的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调整劳动力供需关系和改善劳动力市场的政策。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实践指南。在市场经济面临问题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地调控市场,以确保市场的有效、规范、发展和公平。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4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大学经济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和理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一些与西方经济学有关的主题,包括市场结构、外部性、公共物品、垄断和卡特尔。

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上的企业和产品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中涉及的主要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存在许多小型企业,每个企业都无法影响市场价格;垄断市场则是指一个市场上只有一个企业,该企业可以控制价格和供给;寡头市场是指由少数几个大企业控制的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则是指有很多小型企业但是有些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替代。

在市场结构的研究中,分析市场能力、价格策略、产品差异等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每个市场结构中存在的价值和缺陷。

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产生给其他人的影响,而这些人不参与交易。在市场经济中,外部性被认为是一种市场失灵,可能导致市场产生不良后果。负外部性是指其他人面临的成本,产生于生产或消费中。积极的外部性是指其他人所得到的好处,产生于生产或消费中。

外部性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从而确定如何改善市场效率并最大程度地管理外部效应。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任何人均可使用或从中获得好处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即多个人同时使用不会降低它的价值),并且难以通过市场交易来分配和生产。

公共物品的管理可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实现,例如以税收和法规的形式改善其生产和分配。

垄断和卡特尔

垄断是指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调整价格和供给来控制市场。卡特尔是一种垄断形式,具有多个企业协调行动的特点,它们共同掌握市场的价格和供给。

垄断和卡特尔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情况下价格的形成方式以及它们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潜在威胁。

总体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研究凝聚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许多智慧和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经济问题和挑战。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5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指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它以欧洲为中心,借鉴了西方世界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理论,包括政治经济学、边际效用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等等,形成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路线。下面就从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西方经济学的历史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经济正处在由农业向工业转型的过程中,同时还在经历着市场经济、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等理论的发展和实践。而这一时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探讨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问题,并提出了多种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建议。此后,西方经济学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学科之一,并逐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其中的重要事件包括工业革命、金本位制度、大萧条、布雷顿森林体系等等。在这些事件中,经济学家们接触到了全新的经济问题,从而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了经济理论。例如,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经济学家们开始反思货币政策和国际贸易的制度问题,从而发展出了新古典主义理论和开放式经济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又经历了一场数字化的改革。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型学科的影响下,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得到了大幅度的升级,尤其是计量经济学的出现,标志着经济学家们开始重视数据分析的功用,而非仅仅在纯理论的水平上研究经济学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学科,西方经济学包含了繁多的理论和方法。其中的代表性理论包括: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开放式经济学等。这些理论除了彼此相辅相成之外,还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例如,古典经济学致力于解释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贡献、如何优化资源利用等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性质,揭示劳动价值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则突出了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并采用了边际效用理论等新工具,以便更为精确地探讨资源配置、消费决策等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理论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真正的经济现象则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西方经济学的应用

西方经济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与其相关的行业包括政府、金融、企业等多个领域。政府使用西方经济学来改善稳定就业、抑制通货膨胀、保障社会福利等诸多公共事务;金融机构则通过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来指导投资、风险管理、财务规划等业务;企业则通过西方经济学来解决供应链管理、产品开发、营销策略等问题。总而言之,西方经济学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学科。

五、结语

西方经济学的历史几乎与工业革命同时启动,它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并壮大,同时也被证明为社会科学中极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虽然现代经济学存在着许多争议和挑战,但是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其他地区,经济学都是绝对核心的学科之一。因此,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以及各种应用方法,对于我们了解现代经济生活、掌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实际作用。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6

西方经济学课程

西方经济学是指中国以外的世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运作状况。自上个世纪西方经济学得到迅速发展和改革以来,西方经济学的经验和模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学范式,影响并推动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是非常受欢迎的学科之一,它不仅提供了学习西方经济体系与知识,更是为未来的经济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谓西方经济学,就是指以纳撒尼尔·维克塞尔(Nathaniel Weyl)和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为代表的市场经济学派。这些西方经济学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推崇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国家干预。因此,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市场经济的发展史、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机制、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与效率等内容。

市场经济的发展史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一种经济形式,但是市场经济最早被写入正式文件之中,可以跟追溯至17世纪的英国。市场经济逐渐演化成为了现代经济系统的基石,这种经济结构采用了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竞争、供求关系、市场规律等基本原则。市场经济系统中,政府的作用被明确地限制于数字规则和契约的实施,这也是经济自由化与经济自由度的浓重体现。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自由市场, 是允许自由买卖的正常运作,管理者的角色仅限于维护交易规则。允许自由市场、竞争、买卖自由是我国市场经济自由化的基础,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资本也逐渐成为了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形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理论

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强调人权自由、财产权自由、生存自由、自由竞争、自由选择,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本信仰。资本主义讲的是纯市场经济体制, 生产资料由私人所有和控制, 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 市场决定资源分配, 竞争带来效率提升。

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和全球化是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领域。全球化的进程是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全球互通,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国际贸易指的是跨国贸易,是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现象,国际贸易的规模与程度反映国际贸易生产因素市场化的程度。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调整财政收支预算的方式来实现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货币政策则是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的方式来实现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概念,增长指的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发展则更加注重个体和规划的整体质量,发展更注重的是长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资源配置与效率

市场经济中, 有效资源的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成本是产品与服务的制作等生产过程中对相关成本的表示方法,资源的成本取决于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市场经济中,资本的供需平衡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成果的合理衡量非常重要。

总之,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广泛且有代表性的经济学科,研究了市场经济体系的总体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机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多个主题。通过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原理,提升对于市场的认识和理解。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7

西方经济学课件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西方经济学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研究和应用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其历史长河中,西方经济学秉持着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思想,经过了多次变革和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派之一。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针对 “西方经济学”的几个主题。

一、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兴起。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个人自由和企业自由。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模式中,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主张通过市场来解决经济重建的问题。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注重市场的功能,认为价格是自我调节的,通过价格来引导和促进资源的配置。

二、市场繁荣和市场萎缩

市场繁荣和市场萎缩是经济学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市场繁荣是指市场处于一个较为顺利和稳定的状态,物品供应足够,价格较为合理,购买力较强。市场萎缩则是指市场无效且需求不足,物品供应少,买卖价格难以调整,经济下滑严重。

三、劳动力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劳务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因为劳动力是创造和生产价值的最主要因素。在劳务供求市场机制中,需求和供应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但是在市场供应短缺时,价格机制无法调节,因此,劳务市场会经历机械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等不同行业的机制过程。

四、消费和生产

在西方经济学中,消费和生产是相互依存的。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是生产的效果。在市场供应和需求中,消费者通过交换货币和商品,实现了消费需求的满足。生产者则根据需求,生产出相应的商品,实现了自身和消费者的利益。

五、公平竞争和垄断

在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是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自由竞争的机制可以促进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而垄断则会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公平竞争机制是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通过竞争来实现市场的有效调节。

六、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作为全球化时代经济的核心,其研究和应用也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部分。国际贸易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外开放和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

七、经济培训和教育

在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培训和教育成为了日益重要的一部分。在经济学教学中,理论教授和实践经验培训相结合,成为经济学生掌握市场经济学理论以及实践技能的关键途径。而在企业和执政团队等场合中,经济培训和教育则成为领导培养和员工提高的关键环节。

总的来说,西方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市场机制、自由竞争和经济教育、培训等均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主题,这些主题在推动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长远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8

西方经济学课件

西方经济学是指现代西方国家自16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经济学思潮,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边际革命经济学、货币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流派。这些流派的经济学理论在西方经济发展史上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及问题的解决也仍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就西方经济学的相关主题展开讨论。

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其思想核心是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是社会财富生产的唯一源泉;以及市场自由和竞争可以自动调整经济秩序。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劳动者应该享有更多的自由,社会应当追求公平。

然而,古典经济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劳动价值的缺陷以及忽视了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今世界也仍然存在,并影响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的看法。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以历史的角度进行学习和总结。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主要代表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其思想核心是国家干预和政府调控经济。凯恩斯主义关注经济的供求平衡,认为市场自动调节不能消除失业、通货膨胀等社会问题,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在实践中难以控制问题的出现、难以解决偏私的问题。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的干预需要更多的考虑全球化的影响和联合协作的问题。在学习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对其缺陷进行思考和完善。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利昂·瓦尔拉斯等。这种经济学理论主要关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分配效果的问题,强调市场自由和竞争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实现经济效率。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个人的利益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实践中也不能不考虑市场的失灵和固定成本的问题。在实践中,政府也需要参与市场,通过监管来杜绝市场的失灵问题。此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避免新自由主义模式的重复。

结论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流派覆盖了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了解各个流派的历史和思想,还需要更深入地探讨其缺点和适用性。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9

西方经济学课件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西方经济学对于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重要。西方经济学指的是欧洲和北美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等。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理论、应用和争议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了《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古典经济学逐渐演变为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市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20世纪初,凯恩斯经济学在世界大萧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观点。20世纪后期,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成为主流,致力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 古典经济学

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自我调节并实现最优分配。因此,他提倡限制政府干预,支持私人财产和竞争。同时,他提出了“分工”和“自由贸易”的概念,认为这是增加经济效率和促进贸易的关键。

2.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重点在于研究市场如何影响个人和企业的决策。这个学派主张市场经济是有效和有效率的,但并不一定完美。另外,他们认为价格反应的是供需,那么稀缺的资源越昂贵,这就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和利用。

3. 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该干预经济,以调整景气和实现社会福利。他的理论基础是需求管理,请国家财政部进入市场,通过公共项目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从而促进消费。同时,他也主张,对于一段时间内,生产和资本市场垄断的人,会造成社会的机会不平等。

4.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供求理论和效率,认为竞争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他们的理论主张消费者和企业行动自由,市场透明度高,生产的预期利润将作为概率法则的一个独立变量考虑于政策中。

三、西方经济学的应用

1. 宏观经济政策

西方经济学被广泛应用于宏观经济政策领域,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等。其中,凯恩斯经济学对于公共政策的影响最为显著。

凯恩斯认为国家应该采取总需求管理政策,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等措施来调节经济活动,并稳定就业和价格水平。其理论被广泛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有很大的依据,从而可以避免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出现。

2. 国际贸易

西方经济学在国际贸易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理论指导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策略和行动。例如,古典经济学的自由贸易主张,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投资的激增。新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强调对比优势和利益互补,这有助于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找到最优化的贸易方式。

3. 产业组织

西方经济学在产业组织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其中,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提供了企业战略、市场结构、反垄断和竞争政策等方面的诸多理论成果。企业战略研究,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制定战略来获得市场优势和实现盈利。市场结构分析,关注的是市场竞争的强度和产业组织的特征。反垄断和竞争政策,关注的是市场的管制,以及市场竞争的优劣度。

四、西方经济学的争议

西方经济学在应用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争议。例如,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被指责为过于简化和片面,而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则被质疑为过于依赖政府干预。此外,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分配理论被认为无法解释一些特殊情况,例如环境和社会问题。

以直观的方式来管理经济函数而非一切均分,自由市场的理论被广泛接受。然而,各意识形态人士批评市场的自由竞争会加重不平等现象,缺少平衡机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也被指责为“数据污染”,经常意味着无所不在的不公。

总之,西方经济学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这些理论并不完美,需要经过不断的探讨和完善。只有不断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经济学对全球经济的最大贡献。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10

本次主题是“西方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众多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包括亚当·斯密、约瑟夫·斯提格利茨、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等人,他们的贡献和思想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亚当·斯密和经济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提出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市场是自我调节的,政府干预市场将会导致不良后果,并影响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他的《国富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作之一。斯密的思想得到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同,经济自由主义也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

二、约瑟夫·斯提格利茨和垄断资本主义

约瑟夫·斯提格利茨是西方经济学的现代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大萧条》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等著作中,提出了对市场失灵的深刻剖析。他认为市场竞争不足会导致垄断,使一些公司或行业掌握市场主导地位,形成垄断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斯提格利茨提出了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观点,以保持市场竞争和公正,使市场发挥其本应有的效率和公正。

三、哈耶克和自由市场经济学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也是西方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学,主张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认为政府干预市场将会导致市场失灵。哈耶克认为市场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调节资源的分配,以达到最高效利用,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将会对市场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四、评价

西方经济学中有多种经济理论和思想,它们各有特点,但都为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济思路和解决方案。然而,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纯自由市场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公共财政管理也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国情、市场变化和时间力量等因素,制定适合自己的经济政策和体制,不盲目追求任何一种理论。

总之,西方经济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理论贡献,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他们优秀的经济思维和理念,提升我们自身的经济水平和能力。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11

本文将重点讨论“自由市场经济”这一主题,探讨它的定义、优缺点、以及如何应对其中出现的问题。

一、自由市场经济的定义

自由市场经济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经济体制。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地进行经济活动,政府不会介入市场,也不会干预价格、产量和其他市场因素。自由市场经济的运作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分配和最佳利用。

二、自由市场经济的优缺点

1. 优点

(1)市场效率高:自由市场经济能够通过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价格信号能够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

(2)激发创新活力:自由市场经济能够鼓励企业从中寻找商机,开展创新活动。竞争是激发企业创新的主要动力,自由市场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3)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市场经济能够促进不同国家的合作和交流,并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作为开放市场的一部分,自由市场经济能够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国际拓展机会。

2. 缺点

(1)社会不平等:自由市场经济可能使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2)公共物品的供给难以满足:自由市场经济不能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如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等。

(3)经济周期性波动:自由市场经济是一个自主运转的系统,而市场的运转是不稳定的。自由市场经济有时会遭受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失业和金融危机等周期性波动。

三、如何应对自由市场经济的问题

(1)政府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以调节市场的失衡状态。

(2)公共投资:政府可以进行公共投资,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物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

(3)建立信任:政府可以鼓励企业诚实、负责任地运作,同时监管商业运作,以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保护消费者和企业。

结论

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运作灵活、效率高的市场经济体制。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意到自由市场体制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并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公共投资等措施,来保障社会公平,增强社会责任,保护消费者和企业。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12

【主题一】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经济增长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是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成为了当今经济界的一大难题。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市场优化、技术创新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不良影响。同时,通过发展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是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重点之一。

【主题二】国际经济合作与开放型经济

全球化进程促进了国际间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也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由此,开放型经济成为了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西方经济学强调特定条件下的自由贸易、外资和国际金融的流动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和资源有效分配,因此,更加强调经济的开放与合作,以促进国际经济关系发展,实现全球经济繁荣,同时还需要探讨如何应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国运营的风险及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

【主题三】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

金融创新作为当今金融业的一大趋势,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面临风险控制的诸多挑战。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应始终紧跟金融创新步伐,采取科学合理的监管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以减少金融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金融创新也为研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资本市场和银行监管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从而对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主题四】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差距问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问题,贫富差距加剧、民族和宗教矛盾发展等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经济全球化与发展差异之间的关系,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需要从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多方面入手,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开放市场和提供技术支持等,逐渐缩小发展差距和不平等现象。

【主题五】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从传统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入到技术、服务业的大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了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话题。西方经济学强调需通过改革产业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更为长久的发展目标。尤其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未来经济的发展将更加看重创新驱动,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人才流动有助于创新的发展。

【主题六】就业问题与社会福利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就业问题和社会福利成为了当今西方社会经济学的巨大困境。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培训和职业教育、优化社会福利制度等可能是解决就业和社会福利问题的切入点。同时,鼓励创业和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也有利于缓解就业问题和改善社会福利状况。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在以上主题中均提出不同的理论和应对措施,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13

西方经济学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学,而西方经济学作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学的主流,其思想和理论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围绕西方经济学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第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及实践;第三,西方经济学的前景及其启示。

一、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源于18世纪的经济思想运动,当时的学者们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学,其中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斯密的《国富论》提出了分工与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倡自由放任,主张政府少做干预,这一理论被称为“自由放任主义”。李嘉图则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生产资料决定了商品价值,而劳动所得只是商品价值的一个部分,提出了“相对价格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随着吉尔伯特等学者的加入,西方经济学开始繁荣发展。他们首先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即人们通过边际效用来决定购买商品的数量和价格。这一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此外,货币数量理论和生产要素理论也随之出现。此时的经济学家德国马克思则推出了“资本论”,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思想在西方经济学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西方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时的经济学家主要关注于宏观经济问题和市场失灵问题。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通货膨胀理论”、“就业理论”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此外,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米尔顿·弗里德曼等学者倡导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并主张政府应该少做干预。

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及实践

1. 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人们决策的基础是边际效用,即人们在某一时刻新增加的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应等于其所支付的价格。这一理论对消费行为和市场供求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货币数量理论

货币数量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的。这一理论被广泛用于控制通货膨胀。

3.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是自由放任主义的主要理论基础,它认为市场经济能自我调节,政府应尽量减少干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是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支持者。

三、西方经济学的前景及其启示

经济学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科学,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更新和发展。目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不断出现的经济问题,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各种经济理论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在此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也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社会公正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西方经济学需要根据现实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理论创新和政策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14

西方经济学课件

从古代到现代,经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不论是古希腊著名经济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还是现代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中,关于经济如何运作和如何发展的思考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重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众所周知,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问题。本文旨在探究西方经济学的主题,为读者呈现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一、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8世纪,时代的变化使得它开始从政治经济学转向现代经济学。而自AdamSmith(亚当·斯密)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的出版之后,它成为了一种完整的学科体系。由于他创立了“自由放任”经济的学说,西方社会因而逐步发展成为了市场经济。

19世纪的经济学家称为古典派经济学家,他们的学说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情况,并以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出现,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古典派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调节,市场中的个人利益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力量。

随着经济形势的演变,西方经济学进入了20世纪Post-Keynesian时代。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传统古典派学派的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其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提出的国家干预、政府调节价格等思想,对于当时遭遇严重经济危机的国家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进入了新古典主义时代。在新古典主义学派中,最重要的贡献者是阿伦•沃尔德斯(Arrow,Kenneth Joseph Arrow),他提出了风险投资理论和信息经济理论等。同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自由市场理论也被广泛探讨。新古典主义的学说认为,市场可以自成体系,消费者和生产者在自由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西方经济学的主题

1、价值理论与价值规则

价值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它涉及到社会的价值规则、价值理念等相关问题。而价值规则则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它涉及到经济和社会规律方面的问题。在价值理论方面,西方经济学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价值是如何形成的?价值体系是如何运作的?人们如何衡量不同物品之间的价值?

价值规则则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核心问题。在西方经济学中,价值规则的研究涉及到人们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供给等相关问题。同时,西方经济学认为,价值规则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基本规律,也是社会管理和政治权力运作的基础。

2、市场机制与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也是西方经济学的两个重要主题。市场机制主要涉及到市场调节价值的过程,包括个人和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经济体制则指社会经济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结构,即社会经济规律的组织体系。

市场机制和经济体制的研究,是从政治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转变过程。其中市场机制的研究涉及到市场竞争机制的分析、市场信息不完备性等相关问题。经济体制的研究则关注于经济运作的规则和制度等问题。

3、经济增长与发展

经济增长与发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学家通过分析和探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建议,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在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的动力、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等问题。西方经济学认为,要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需要建立综合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体系,同时也需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

4、国际贸易与金融

国际贸易和金融也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研究领域。国际贸易研究主要关注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贸易政策、贸易战略等问题。针对不同地区的贸易情况,西方经济学也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

与国际贸易类似,西方经济学对金融领域有着相同的关注。在这个领域,西方经济学家涉及到了金融市场、金融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对于危机的分析和解决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结语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学科体系,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题和问题。尽管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但他们都认为,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领域,需要密切关注和适时干预。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我们才能实现繁荣昌盛的经济社会。(1000余字)

西方经济学课件 篇15

作为一门经济学的分支,西方经济学对于身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将就西方经济学的相关主题展开论述,包括经济学史、市场经济、产权理论、博弈论等内容,旨在为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一、经济学史

西方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当时,英国正处于大规模资本主义生产的蓬勃发展期,工业革命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欧洲大陆。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理论,认为自由市场的作用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供求关系、价格、利润等经济因素。这一理论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成为了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在20世纪初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壮大,市场经济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主导思想。此时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和罗葛南、剑桥学派的蒙代尔和希克斯等。20世纪6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对市场经济理论造成了冲击,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国家经济干预的作用,并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等新的理论体系。此后,主流经济学逐渐向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方向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同时也引发了新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辩论与争鸣。

二、市场经济

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和效率优化,认为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自由个体的自愿交易决定了价格,通过供求关系的调整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市场经济具有相对自适应的特点,能够快速反应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市场失灵、垄断形成、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等。当这些问题发生时,市场机制无法完全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及其监管机构的干预,来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另外,市场经济下的个体行为往往追求自身的最大化利益,特别是在资源分配方面,可能会对弱势的社会群体造成不公和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一些社会福利政策进行调解。

三、产权理论

产权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产权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西方经济学提出了很多产权理论,其中最有名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拉斯泰尔·斯蒂格利茨提出的“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产权权利的确定过程往往需要经过社会协商和政府干预,而政府干预的方式影响产权权利的实际效果。这一理论反映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提醒人们应该警惕政府对产权的侵犯和滥用。

同时,西方经济学也提出了一些产权保护的具体措施,例如法律保护、政府监管、产权交易和现代技术应用等。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产权保护的难度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建构一个有效的产权保护体系,成为了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四、博弈论

博弈论是西方经济学中较为复杂和深奥的一部分内容,它涉及社会交往、决策分析、优化策略等多个方面,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在博弈论中,人们往往需要考虑不止自己的利益,还需要针对其他人的可能行动,进行多步博弈和策略选择,以达到自己最终的目的。

博弈论的主要应用在商业竞争、政治博弈、社会合作等方面,例如股市操纵、市场份额争夺、选举程序优化、公共资源管理等。它能够帮助人们预测其他人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绩效和利益,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和矛盾。

总之,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日益成熟和完备的经济学体系,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产权保护、博弈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不断更新,相信西方经济学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邓小平课件(集锦15篇)


这篇精彩的“邓小平课件”栏目小编认为绝不只是一篇普通的文章。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回顾教案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善用时间不断进步才能更加出色!

邓小平课件(篇1)

说教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说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说教法学法

坚持文道统一,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

文指语言形式,道指思想内容。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不可偏废,是古代教育家和文论家对文道关系多角度、多样化的理解与认识。但这些论述并非专指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如果从大语文教育,或者说广义语文教育的角度来思考,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文道既涉及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与编排,也涉及语文教学,因此,需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抓住课文这的关键词语或句段,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一些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理解时容易遇到困难,不易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学习课文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教学时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或句段,做到难课文巧教,在巧字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实效性。需要说明的是,抓住课文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段,并不意味着不关注课文的整体。

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分别出示邓小平画像和植树图。提问:

(1)这位爷爷谁认识(他叫邓小平,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2)再看着张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出示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二、合作学习完成预习

1.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段,其他同学在听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3.小组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

(1)爷爷植树时多大年龄了

(2)树栽好了邓爷爷满意吗从哪里能看出来

学习方法:在段中逐句找在画上记号。

三、反馈、质疑、自悟

1.全班器读课文

2.说说通过自己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朗读、感悟、体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做做动作。

3.讨论交流:邓爷爷那么大年龄了,工作又非常忙还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我们同学该怎么样做

五、学习积累词语

1.课文有很多用得非常好的词语,学着找一找,画出来,再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各自画出的词语是什么。

邓小平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植树的态度和他的心愿。

教学准备

1、了解邓小平爷爷的情况及植树节的来历。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好,老师先请大家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春天的故事》配相关图片)谁知道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你了解他的哪些情况?

2、,简介邓爷爷。(课件出示:邓小平爷爷照片)

3、谁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认识生字:邓、植)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课件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你知道哪一天是植树节?(课件出示: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背景为刚栽好的小树苗。)

为什么说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3、同桌伙伴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①、我会认。(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机一一点击课件中的生字,字放大。)

②、我会记: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三、朗读感悟,了解人物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认真听听讲议内容,讨论:

①邓小平爷爷为什么也来参加植树活动?

②你觉得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文中的以下长句子及关键词进行品读)

a、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上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

b、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c、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树扶正。

2、,读读,议议:(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3、读全文。

四、游戏活动,巩固识字

1、,现在正是春天,天坛公园到处是绿树,到处是鲜花,你们看,这就是其中的两棵树,美吗?(课件出示两棵开满鲜花小树,花儿上面写有我会认中的13个字)谁会读花儿上的字,就把花儿送给他。(学生读对一个字,点击课件上相关字,花上的字就消失)

2、谁能把小树苗栽进树坑里?

(课件出现八棵小树,上面分别写有:爷、节、己、已、多、岁、站、亲;八个坑里写有这八个字打乱后的音节,学生读对一个相应字就进入填里)

五、指导写字,掌握方法

1、我会写。(课件出示我会写中的六个字)指名读后,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找出最难写的字。

2、看老师示范。(课件演示难写的字的笔顺)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六、互动天地,拓展延伸

植树节快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植树吧!给你的小树取个名字,经常去看看它!还可以做个植树卡。

(课件出示一个精致的植树卡,上面这样写:

___年___月___日,我在那里种下一棵小树,我给它取名叫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爷爷植树》课件制作说明

目录(具体要求见教案)

1.人物导入:三个画面。

2.认识生字:三个画面,其中点击每个生字都能放大。

3.朗读感悟:两个画面。

4.游戏活动:三个画面。

5.写字指导:两个画面(点击田字格中的任何一个生字都能演示笔顺)。

6.互动天地:一个画面。

所需资料、图片

1.第二册语文课本。

2.邓小平活动照片。

3.开满花儿的小树(每多花儿中间能插入汉字)。

4.小树(能插入汉字)、树坑(能写拼音)。

5.歌曲《春天的故事》(配图片)。

邓小平课件(篇3)

邓小平到了法国以后,努力节俭度日。同学的杂费花销平均每月25个法郎左右,而他每月却只用18个法郎。尽管如此,他所带来的钱还是很快就用光了。在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经过5个月的艰苦煎熬,邓小平再也难以维持上学的费用,于是他不得不退学。

读书不成,他只好依靠打工攒点钱,以便继续求学。

可当时法国经济混乱,工厂倒闭,再加上大批军人复员回家,连法国人找工作都很困难中国学生不会技术,又没有知识,也就更难找活干了。幸好华法教育会在克鲁梭的一家钢铁厂找到大量散工活干。于是邓小平与几个四川同乡一起赶到克鲁梭的钢铁厂。

克鲁梭钢铁厂是法国最大的军火工厂,有2.5万多名工人其中有1000多名中国学生在这里做工,是勤工俭学学生比较集中的一个工厂。在邓小平来此之前,陈毅等人都在这里做过工。

邓小平来克鲁梭后被分到轧钢间当轧钢工。轧钢车间的工作就是把高炉里熔化的钢水先铸成钢锭,再轧成钢板,这种工作不需要技术,但劳动紧张,时常有危险。钢材的重量通常是180多斤重,在高达40度以上的高温车间里,在被钢水映红了的热蒸气中,必须用长把铁钳挟着火红炽热的钢材拖着跑,如不小心摔在热轧的钢材上,全身定被烫伤。此外,如果轧机发生故障(这是经常发生的),钢条从轧机向外射出,乱穿乱刺,随时会发生伤亡事故。当时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天天忍着酷热咬紧牙关,吃力地拉着炽热的钢条在车间内来回跑,一天下来,早已浑身像散了架子一样,疲惫不堪,连饭都吃不下。

但这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令他和他的同学们无法忍受的是法国工头对他们的欺辱和歧视。在每天上工过程中,工头像影子一样跟在他们身边,不允许稍有休息一天,邓小平和几个同伴一同搬钢材,拉得稍慢一点,工头就呵斥:快干,快干!你这个懒汉,花钱雇你来是让你享福来的吗?你再这样给我磨洋工,我明天就报告上去辞掉你!同伴也来了气顶撞道:你站在一边不干活,自然不感觉累,我们每天像牛马一样给你们拉磨,从你们那儿挣得的几个臭钱吃饭都吃不饱。还要我们怎样给你们卖力气?工头蛮横地威胁道:几个臭钱你不想挣啊!明天你就是想挣也不让你挣了,走着瞧吧!随即把这位同学的工号记去,向大工头报告后,就把这位学生解雇了。就这样,不到一个月,与邓小平一起来的勤工俭学学生走了一大半。邓小平也由于愤怒至极,和工头对骂起来。不等辞退,就离开了克鲁梭钢铁厂。

这三个星期的做工生活虽然很短暂,但对邓小平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经历: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苦。在当时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邓小平每星期都要工作50多个小时,而且还时常上夜班,而工资却少得可怜。中国学生固定工资每天14个法郎,仅是法国工人的1/3,而邓小平当时只有16岁,按法国规定,不满18岁的只能当学徒工,每天工资只有10个法郎,而他每天吃饭就要花9个法郎。此外,工厂的食宿条件也很差。除早晚两餐在宿舍吃外,中午他只能带面包在工厂吃,渴时就喝点自来水,肉菜的享受那就简直做梦了。本来邓小平到工厂做工是打算以勤工达到继续读书的目的。可是繁重的苦工压得他筋疲力尽,可怜的工资连饭都吃不饱,再想攒钱上学那就只能是幻想了。

在克鲁梭的工厂里,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中间有一首极为流行的顺口溜,叫散工曲:做工苦,做工苦,最苦莫过马娄五(法文,杂工)。舍夫(法文,工头)光喊郎德舅(法文,专干干事的魔鬼),加涅(法文,赚得)不过德桑苏(法文,10个法郎)。这首顺口溜深刻地反映了邓小平和他的同学们对酱主义的重新认识,是他们对这种罪恶制度发自心底的反抗和他们所受痛苦的控诉。

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1842年被英国强占。1898年,英国乘中国甲五战争失败之际,强迫清政府将新界地区(与香港岛合称为香港)租借给他们,租期为99年。1997年租借到期。

我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与英国政府多次谈判,于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中英联合声明,1990年4月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的驾照不仅为第三世界国家,也为全世界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模式,在世界法制史上是一个创造性的杰作。

澳门是被葡萄牙殖民者在1553年强行上岸租借的,在1887年强占去的中国领土。1979年中葡建交以后,双方对澳门问题有了相互谅解。1985年5年葡萄牙总统埃亚内斯访华时,中葡双方本着友好合作的精神,签署了联合声明,表达了解决澳门问题的意向。1988年1月15日,中葡两国代表在北京互换联合声明批准书。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邓小平课件(篇4)

复习字词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况,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帮互助,牢记生字。

你还有哪些字不太认识吗快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别人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助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请学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教师相机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4、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

拓展延伸

到植树节那天和家长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观察记录。

教材简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课文描述的是1985年3月12日,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栽种松柏的情景和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认识龄、栽;文中长句的朗读。

邓小平课件(篇5)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1.播放《春天的故事》MTV,提问:这位老人是谁,你了解他吗

2.教师:邓小平爷爷是我国的第二代领导人,在他的指引下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出示图片)你看,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邓小平爷爷植树)。

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边听边画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13个生字。

3.分组自学生字,汇报交流。

(1)我会读开火车读字卡,读准字音。

(提示:看清声母读准植zh、岁s、站zh、栽z,看清韵母读准龄ing、行ing)

(2)我会记一介绍记字方法,给自己创造的记字方法命名。

加加:木+直植自+心息

换换:爷节那邓多岁

比一比:己已红经

(3)我会写一先观察字形,通过课件展示笔顺,教师范写其中的亲与行字,提示亲字的三个黄笔长短不同,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行字左边是双立人,右边的竖钩上边不出头。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师: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种下一棵小柏树。那么,邓小平爷爷是怎么植树的他为什么这么做你心中也许还有许多问题,请大家课后思考,还可以与伙伴讨论,向家长请教。[

邓小平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文感悟中,初步了解邓小平爷爷,激发保护环境,植树绿化的愿望。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及树木知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歌曲中所唱的人,你知道是谁吗?你对邓小平爷爷有多少了解?(出示课件、图片资料,师生共同介绍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认识汉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把它们和在文中连成的词一块儿多读几遍。

2、字词教学。

(1)、小老师带读(有注音的词),想带读哪个就读哪个。

(2)、开火车读。(有注音)

(3)、集体读。(无注音)

(4)、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识记汉字的好方法,最后小组长检测。

(5)、教师检测,生齐读识字卡片。

3、学生再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三、读懂课文。

1、学习最后一段。

出示课件(图片):一棵苍翠茁壮的柏树。

师:同学们,这是一棵怎样的柏树?(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小平树,你知道为什么吗?

指名读最后一段。

理解亲手,用亲手说一句话。

2、质疑问难。

师:看着这棵柏树,你有哪些问题要问问这棵柏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把问题归归类,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问题如:a.柏树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b.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

c.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棵柏树?

(像a类问题引导学生读文解决,b.c类问题放入第二课时讨论解决。)

四、再次巩固生字。

五、指导写爷、节。

观察,师范写,生练写,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和许多汉字交上了朋友,还初读了课文,知道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栽下了一棵柏树。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重点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出示):(1)、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2)、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棵柏树?

二、读文感悟。

1、出示:邓小平爷爷()地种柏树。

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句子。然后想一想,()里填什么词比较恰当。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认为邓小平爷爷()地种柏树,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文,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里可填起劲、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小心等等,随机进行读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会邓小平爷爷积极为祖国绿化作贡献的精神。)

(如:找出邓小平爷爷种树的动作词挖、挑选、移、填、站在、扶正,同桌伙伴,一人做动作,一人口述植树过程。移字可换放字比较理解。)

4、四人小组讨论:邓小平爷爷为什么种树?他是怎么想的?

(结合课前收集的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理解,体会邓小平爷爷一心为国之心,激发学生参与绿化的热情。)三、拓展活动。

1、师:请每个学生对着柏树(课件、图片),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把它写下来。

2、全班交流。

3、布置课后植树活动。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情况。

1、出示习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日子()的柏树()的笑容

2、指导写我会写的字。

五、总结课文。

邓小平爷爷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81岁高龄的他,亲手栽下柏树,用实际行动告诉同学们要热爱祖国,绿化祖国。同学们,行动吧!

邓小平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是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4、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

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美育目标

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和他的心愿。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绿花红。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简单介绍有关植树节的知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

4、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5、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生字。

1、范读全文;

2、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3、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

4、邓爷爷用心地栽种着小树苗,你们呢,用心记住生字了吗?

5、认读生字词;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说说读到哪儿你特别感动,用----划出来,多读几遍,再说说理由;

2、汇报交流:

(1)81岁高龄

(2)只见他手握......挖着......布满......仍......

3、读了课文,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

4、小平树为什么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5、总结:由此可看出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认识了解邓小平

3、齐读课题。

1、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2)、我会记: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齐读生字

练习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查阅有关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在班上交流。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分析记忆字形,指导写字。

1、上下结构的字:

节、爷:下边部件相同,节的下边稍大一些;

岁:最后一笔落在竖中线上;

亲:三横长短不同

2、左右结构的字:

的:第一撇比第二撇位置稍低;

行:左高右低,注意双人旁的写法。

五、实践活动。

1、观察校园、花园里有哪些植物,每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2、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读生字卡片。

巩固知识

1、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互相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好;

3、观察;老师范写;

4、独立描红,临写;

5、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6、把学生写的干净整洁的作业在全班展览。

1、去校园观察,仔细观察树的特点;

2、然后回来说一说;

3、在植树节,每人植一棵树。

练习设计

1、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亲手栽种一棵小树苗,给它浇水、施肥、锄草,让它茁壮成长;

3、画一幅你最喜欢的植物。

板书设计:

3、邓小平爷爷植树

欢迎光临学而思教育旗下奥数网

邓小平课件(篇8)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和许多汉字交上了朋友,还初读了课文,知道1985年的植树节,邓小平爷爷在天坛公园亲手栽下了一棵柏树。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重点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两个问题(出示):(1)、邓小平爷爷是怎样种这棵柏树的?(2)、邓小平爷爷为什么要种这棵柏树?

二、读文感悟。

1、出示:邓小平爷爷()地种柏树。

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句子。然后想一想,()里填什么词比较恰当。

2、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认为邓小平爷爷()地种柏树,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学会读课文,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里可填起劲、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小心等等,随机进行读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体会邓小平爷爷积极为祖国绿化作贡献的精神。)

(如:找出邓小平爷爷种树的动作词挖、挑选、移、填、站在、扶正,同桌伙伴,一人做动作,一人口述植树过程。移字可换放字比较理解。)

4、四人小组讨论:邓小平爷爷为什么种树?他是怎么想的?

(结合课前收集的邓小平爷爷的资料理解,体会邓小平爷爷一心为国之心,激发学生参与绿化的热情。)

三、拓展活动。

1、师:请每个学生对着柏树(课件、图片),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把它写下来。

2、全班交流。

3、布置课后植树活动。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情况。

1、出示习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日子()的柏树()的笑容

2、指导写我会写的字。

五、总结课文。

邓小平爷爷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81岁高龄的他,亲手栽下柏树,用实际行动告诉同学们要热爱祖国,绿化祖国。同学们,行动吧!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热爱祖国,绿化祖国的情感,并能将这种意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在课文开始,我先复习了昨日所学的生字词(黑板上书写一个学生跟读一个),再书写词语邓小平,当学生一起喊出这个名词,我便乘势问:有谁知道邓小平爷爷?你知道他的哪些事?这个时候很多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就显得相当激动,他们众说纷纭,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之后我作了一番总结,并引出要学的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并从课文的题目引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划出课后的生字新词,在教生字时我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巩固生字词语;之后是讲解课文阶段,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朗读第一自然段,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问题:这颗柏树为什么叫做小平树?亲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亲手造一个句子?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可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去选择有意义的语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另外我还安排了一个拟人化的环节:看着这棵柏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已过了一半的课时忽然变得轻松跟活跃起来,可惜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由于引导失误等原因,以致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最后我改变了方式,说我也向小树提了几个问题,出示问题题板,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根据他们的回答画出示意图讲解,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让学生背一背,说一说,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邓小平课件(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读生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识记生字。

教学准备:课前了解邓小平爷爷的有关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4.谈话导入:谁能说说邓小平爷爷的故事。

2、看图揭题。(投影仪出示)板书:邓爷爷植树

二.自主识字。

导语:想知道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吗?打开书,看课文。说说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1.借助拼音,试读课文。(自由读)

2.自学生字。

(1)找出藏在课文中的认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读字,纠正字音。

(3)出示所有生字,齐读。

(4)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5)去掉拼音,再打乱秩序读。

(6)汇报识字方法。

3.检测自学情况。

三.朗读感悟。

1.自由练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指导读,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第二自然段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朗读。如抓住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说说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做登山看日出游戏,复习本课生字词。由低到高依次认读生字,一步2.读词语,看看是否有不认识的字。如:

种植春节岁数年龄已经

经常行走扶手栽树亲人

3.导入:小朋友识记生字真是太棒了,那么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和三、四、五自然段,并思考: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为什么说小平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先学生自由朗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评价总结。

2.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3.朗读全文。(自由读、齐读、个别读)要读出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

三.书写生字。

1.学生先观察,再说说如何记住这6个字。

2.学写爷、节、岁、亲、的、行。

a.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

b.教师范写,学生练习。

3.学生练习,强调笔顺。

4.展示学生写字本,指各学生点评。

四,布置作业:

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一起去植树吧!

邓小平课件(篇10)

邓小平爷爷植树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是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4、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目标

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美育目标

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意义和他的心愿。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笔记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绿花红。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简单介绍有关植树节的知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

4、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5、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认读生字。

1、范读全文;

2、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3、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

4、邓爷爷用心地栽种着小树苗,你们呢,用心记住生字了吗?

5、认读生字词;

三、朗读感悟,展示交流。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说说读到哪儿你特别感动,用----划出来,多读几遍,再说说理由;

2、汇报交流:

(1)81岁高龄

(2)只见他手握......挖着......布满......仍......

3、读了课文,你觉得邓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文中哪儿看出来的?

4、小平树为什么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5、总结:由此可看出邓小平爷爷在植树过程中表现出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你了解多少就说多少。

2、认识了解邓小平

3、齐读课题。

1、听老师范读,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拼读,勾出生字词;

3、分小组自学生字;

4、自学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2)、我会记: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3)、齐读生字

激发学习兴趣,有了解课外知识的愿望。

邓小平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对邓小平爷爷产生崇敬之情,有植树绿化的意识,乐于为绿化环境而努力。

【教学重难点】

认字识字,何为绿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植树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春天来了,柳树醒了,桃花红了,这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植树的好日子。

2、介绍植树节来历。

3、1985年的植树节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为什么呢?

请自由读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

二、自由预习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2、同桌互查:生字认识没有,课文能否读通。

3、“小老师”组织同学们“开火车”抽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朗读感悟,照实交流

1、出示讨论题:

⑴你知道邓小平爷爷哪些情况?邓小平爷爷为什么也来参加植树活动?

⑵读了课文后,你觉得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组内交流展示。

3、全班交流反馈。

四、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请学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

教师相机指导或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朗读对邓小平爷爷崇敬之情。

2、乐于为植树绿化而努力。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况,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认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帮互助,牢记生字。

二、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相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拓展延伸

如果条件允许,和爸爸妈妈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观察记录。(或者在阳台上、花盆里种)

邓小平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邓小平爷爷植树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并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引入,了解人物,揭示课题。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歌曲中的老人是谁。

2、出示图片,介绍邓小平爷爷。

3、板书课题,师领读课题,请学生说说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字,不认识的字记一记。

4、指名说出识记邓、植两字的方法,师归纳小结识记方法:

(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熟字相加,形近字比较,找相同部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请学生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三、识字读文。

1、认读理角解难忘,了解植树节。

(1)出示生字节,看拼音读准字音,说说自己知道哪些节?

(2)出示词语难忘,读一读。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些什么令自己难忘。

2、认读理解已经高龄

(1)出示高龄、已经,读一读,找一找,把有关句子划出来,说说文中指谁的高龄是多少岁。

(2)认读息

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息的句子,让学生明确在休息这个词中息字读轻声。

3、出示剩余的生字,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记方法识记。小组交流后汇报。

(1)我会读:读生字卡片(自愿读,开火车读)。

(2)我会记: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

4、把课文读给自己的同桌听。

5、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六、指导书写爷、节、岁、行、亲、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巩固识字,读文感悟。

一、巩固识字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识记情况。

2、同学之间相互考生字是否认识。

3、出示词语,认读。

二、读文感悟,评价人物。

1、自由读课文,找出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段落。

2、再读这些段落,想想邓小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了出来的?

3、板书:学生说的词语。

兴致勃勃布满汗珠不肯休息

挑选小心挥锹

仔细连声。

4、看词语,让学生大声读几遍,小组中讨论交流。

5、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把全文朗读给好朋友听,再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大家朗读。

三、总结:小朋友们,邓小平爷爷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时,你想对邓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说一说。

四、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结束全课。

邓小平课件(篇1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指名读。教师了解学生读长句子的情况,及认读生字的情况。

2、读生字,给生字扩词。

3、小组互帮互助,牢记生字。

你还有哪些字不太认识吗?快和小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别人有什么好办法记住生字。

二、朗读质疑

1、自由读全文,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小组内提出不懂的词句或问题,互助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各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

4、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2、请学生上台在田字格中演示生字的书写。教师相机示范,重点指导双人旁的写法。

3、学生独立描红、临写。

4、展示写得好的学生的作品。

四、拓展延伸

到植树节那天和家长一起种一棵小树,定期为它浇水,并作观察记录。

邓小平课件(篇14)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说课稿

【说教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邓小平课件(篇15)

【教材分析】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那时起,祖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展开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走进了万象更新的春天。这位老人的春天的故事,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在北京天坛公园,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松柏,带着老人的希冀和心愿茁壮成长。小平树已成了天坛公园的一道风景。

在深圳仙湖植物园,邓小平爷爷亲手种下的高山榕,迎着南国的风,唱着春天的歌,长得枝繁叶茂。它向每一个驻足观看和拍照留念的游人,展示着春天的图画,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3月12日,是植树的好日子。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当又一个植树节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那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读着课文,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你看,81岁高龄的他,额头已经布满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份认真,那份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仅是在栽树,而且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来描绘我们的未来呢

学习目标

1.认识邓、植等13个生字。会写爷、节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认真态度和他的心愿。

3.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分别出示邓小平画像和植树图。提问:

(1)这位爷爷谁认识(他叫邓小平,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2)再看着张图,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植树)这是邓爷爷1985年3月12日植树节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想知道邓爷爷是怎样种树的吗好!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出示课题学生读好课题。

二、合作学习完成预习

1.小组成员轮流分段读课文段,其他同学在听时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2.互帮互学。向同组同学请教,读会所有不认识的字,再试着读读课文。

3.小组边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

(1)爷爷植树时多大年龄了

(2)树栽好了邓爷爷满意吗从哪里能看出来

学习方法:在段中逐句找在画上记号。

三、反馈、质疑、自悟

1.全班器读课文

2.说说通过自己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朗读、感悟、体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老师相机指导朗读。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做做动作。

3.讨论交流:邓爷爷那么大年龄了,工作又非常忙还亲自参加植树活动我们同学该怎么样做

五、学习积累词语

1.课文有很多用得非常好的词语,学着找一找,画出来,再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各自画出的词语是什么。

清平乐课件(热门15篇)


清平乐课件(篇1)

一、作者淡笔勾勒,教者浓墨渲染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在描写手法上,作者没有一句浓笔艳墨,只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淡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田园生活画。笔调清新,写来看似毫不费力。我们细细品之,却发现词中那份闲情逸致透过一个字扩散开来,那就是这首词的“词眼”――“醉”字。这个“醉”字被伊老师那双敏锐的眼睛所发现,老师便在这个“醉”字上大做文章了。

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受景之美,去感受大儿的勤劳,中儿的手巧,特别是小儿的顽皮可爱。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接着老师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醉了。醉在这美丽的田园风光里,醉在了翁媪的恩恩爱爱里,醉在了这个温馨、和谐的农家小院里。整个过程是轻松自然,一气呵成。

二、词中温情脉脉,课上情趣盎然

词中那个“亡赖小儿”悠闲自得其乐,“溪头卧剥莲蓬”那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喜;那对“白发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真是情切切,意浓浓。细细品味,词中可以说是温情脉脉。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情绪活跃,可谓是情趣盎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课堂效果呢?主要有以下三点:

1、问得很巧妙。古诗词语言精练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又非常形象,意和境和谐共生。在古诗词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对每个字,每个词语都作出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的结果呢?诗词的意境惨遭破坏,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没有了。怎样做才能即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又不至于破坏其中的意境呢?伊老师的这堂课上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课中整体感知词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直接去问学生:“你们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还有那些词句的意思不理解?”而是这样问道:“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还有在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老师并没有去问什么是“相媚好”?而是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翁媪醉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正是老师巧妙的发问,学生在理解词意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词中的意境。

2、导得无痕迹。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伊老师非常善于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将对话逐步引向深入。在学生初读感知,疏通诗意后,老师顺势诱导,抓住人、景大肆渲染,通过朗读、想象、对话表演等方式,让景色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让人在学生的眼前动起来。景美了,人活了,翁媪醉了,学生也慢慢地醉了。整个过程是水到渠成,了无痕迹。

3、读出了余味。伊老师在教学本首词时,并不只是浅显地理解词的表层含义,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之后,教师通过拓展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体会到了《清平乐·村居》不仅仅是作者的一首词,是那个时代的烙印,作者许多无言之说都寄托其中,通过学生的再一次品读,读出了诗外之意,读出了一份忧国忧民之情。

综观本堂课的教学,可以说是清新流畅,情智交融。尤其是伊老师在解读文本的“深入”、处理文本的“浅出”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文本,如何研得“深入”,面对学生,又如何做到“浅出”?留待我们共同去思考。

清平乐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实录)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生:老师,我和同桌合作,想演演那对翁媪。(“老伴啊,今天我喝多了!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袋子喽!”“老头子,我也开心,我们就喝个痛快……”

师:真不错,演戏有天赋,老师仿佛走进了乡村,听到了老人间朴实无华的对话。

生:老师,我喜欢“大儿锄豆溪东”这幅画面,我把它改成了小散文:太阳快落山了,晚风习习,大儿子阿虎还干劲十足呢!你看。田间的杂草在他锋利的锄刀下乖乖投降了。豆苗呢,在淡红的晚霞下跳起舞,好象在感谢阿虎。阿虎笑了,汗珠一滴一滴落进泥土……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语言真美,将来也是个大词人!

生:我喜欢“剥莲图”,我用朗读欣赏法学的。

(生声情并茂朗读后,评点:我觉得“卧”用得最好,把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自由自在游戏的情景写出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或者读或者写或者画或者演,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都用一颗和词人一样热爱农村生活的心,不知不觉间把词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最后,让我们把这首词永远留在脑海中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清平乐课件(篇3)

今天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诗歌中的想象。

作家毕飞宇曾经对小说的创新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汽车改革经过了一百多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本质的变化,譬如轮子,至今还是圆的。那么,诗歌的哪一部分像汽车的轮子一样“至今还是圆的”? 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什么是想象呢?比如有这样的诗句:“从孩子变成大人/就等于从南瓜花变成南瓜”,这是一个通过比喻而实现了的想象:从南瓜花和南瓜的关系,想象出了孩子和大人的关系。从孩子变成大人和从南瓜花变成南瓜毕竟是不同的两件事。

所以想象就是由此物到与之较远的彼物。产生了新的事物。由A到B。如由菊花到隐士,如由杭州到天堂。

二、关于春天的想象

春天让你想象到什么?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描述。人物:姑娘 仙女 姐姐 阿姨

春天是什么? 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冲破黑暗桎梏的光明,春天是燃起冰雪的希望之火。春天像刚出生的婴儿,浑身上下都是嫩嫩的,

春天像妩媚的少女,花枝招展的装扮着自己。春天是一本会唱歌的书。春天是一幅五彩的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想象奇特的惜春诗歌,黄庭坚的《清平乐》。

三、朗读释义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是顺着风势飞过蔷薇

四、鉴赏

1、请找出诗歌中诗人想象的诗句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如何理解?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诗人为何寻找春天?寻找的结果怎样?

(寂寞)(无行路)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5、诗人又为何伤春呢?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五、拓展应用

黄鹂、蔷薇、清风、落寞年迈的诗人,运用这几个形象,结合诗歌,加以想象,描写诗人寻找春天的心理。

清平乐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咀嚼“无赖”、“醉”等词语,深入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生借助朗读、析词、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剖题切入。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志趣情操。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词的殿堂,去感受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2、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3、谁能把题目读好?

(清平乐注意“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4、师:一眼看到“村居”,大家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农村恬静和谐的生活)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的想象让题目有了意义,让阅读更有趣味,一起再来读课题。

过渡: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词人笔下,又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画呢?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理解字词,疏通语言,初步感知词意。

1、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做到八个字: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2、生自由读词。

3、师从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理解字词等方面、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a、注意读好字音: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莲蓬。“媚”读去声,“媪”读“ǎ0”,“剥”读“bāo”.

b、相机理解“翁媪”一词的词义。

看图,谁是翁?我们学过“孤舟蓑笠翁”、“家祭无忘告乃翁”,“翁”是什么意思?“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那“媪”有“女”字旁,想一想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c、相机理解“吴音”一词。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这里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那里的人还在使用“吴音”。

师小结:刚才通过联系旧知、观察画面、分析字理等方法,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今后,大家在学习古文时,也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学习。

4、初步感知全词大意。

交流:能说说这首词的大意吗?你感觉哪个句子意思不好理解?(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词句指导)

5、生分组说词意,读诗句。

三、整体感知、想象画面,品味诗词情趣。

1、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看到了几幅画面?

生交流:

a、看到池塘上泛着的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托着水上芙蓉—荷花,还泛着青春的红晕。引读:这就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b、“溪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坐在家门前聊家常。引读:这就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c、看到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纺织精致的鸡笼。引读:这就是—“中儿正织鸡笼。”

d、“溪东”:看到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苦地锄苗。引读:“大儿锄豆溪东。”

e、“溪头”:看到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藕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引读:这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师:“茅檐、小溪、青草、老翁媪”,这一切巧妙的组合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诵读全词吧!

四、引导发现,品析词眼,提挈全篇,深化情感。

1、师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有什么问题?品读、交流:

a、品味“无赖”。

(1)仔细读读最后两行,想一想。“无赖”在这里应该取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到诗人对小儿子不是讨厌,而是喜欢;从“卧”字感受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调皮可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小儿子的姿态、吃相等方面来理解。

(3)“最喜”和“卧”字让同学们推敲出了无赖的应取之意感受到小儿子的活泼顽皮,那怎么读呢?指名读,读出小孩子的可爱、淘气、活泼的童趣。

b、品味“醉”。

(1)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2)醉可以组什么词?(陶醉、洒醉、沉醉……)

研究:在词中你认为哪种醉更为恰当?

预设:美好的风光、孩子们的勤劳可爱、夫妻的恩爱让老两口陶醉。

除了陶醉,老两口闲暇之余喝喝洒,聊聊天,因此还有些酒杯之意。

·有感情的朗读,想象老两口心理,他们会说些什么?

·学生畅谈后再读,读出温馨的情景。

小结: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感情诵读)

d、理解诗人之“醉”。

(1)多么美好的景色,多么和睦的家庭啊!课文里除了老夫妻之醉,还有谁在醉?(诗人)

(2)想象诗人喝了一点酒来到这里看到和平安宁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3)诗人因为什么而醉?仅仅是因为喝酒了吗?(诗人因美丽的田园风光而醉,因安宁的田园生活而醉)

(4)师:这样的情境怎能不让人陶醉,怎能不让人向往呢?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四、吟诵积累,引读明意,拓展延伸。

1、师:如此醉人的词,能不能像吟诵古诗那样把它吟诵于心呢?把书合上试一试。(自由背诵)

2、师生全作背整首词。

3、师生对白。师说词意,生说词句。

4、指名背诵。

5、师: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乡村,和他一起感爱恬静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安乐的田园生活。相信在这次旅途中,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得到了陶冶,得到了净化。

在古词中还有许多描写田园生活的,同学们可以继续查阅,也可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学无止境”,“举一反三”才能带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五、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景—美 人—美

清平乐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词。这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向往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风貌鲜明地勾勒出来,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

【教学目标】

1、能读准“鸡笼”“莲蓬”“翁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

2、能借助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词中对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和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

3、通过感受诗中所描写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体会诗中情感,有感情地诵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是古诗学习的三个境界,在读中发展语感,体验情感,领悟内涵。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教学中不适宜对其进行“条分缕析”和“细究深挖”。本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重点处相机点拨。在古诗破解文义的设计中,抓住关键字眼,让学生在“读、想、悟、背”的综合阅读活动中充分自主、有效合作、积极探究,解读古诗的意思,品味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一)配图乐,激学趣

1、导入: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让我们伴着悠扬的古琴曲来欣赏一下吧!

2、播放古琴曲,学生欣赏课件展示动画,最后定格。

(二)创意境,入课题

1、师: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清平乐·村居》所画。

2、齐读课题

(1)正音:乐(yuè)

(2)读准课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创意境:读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在你的想象中农村是什么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入课题: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设计理念】 中国阅读教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曾说:我们已经走进了“读图时代”,画面阅读正与文字阅读互竞雄长,它们共同开辟出一条“全脑阅读”的新路。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图画来,从图画中看出文字来。本着追求这一理念,本课时古诗教学设计中从图入景,随景读文,逐步引入学习古诗。

二、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一)初读感知,读通词文

1、自由朗读古诗,提醒学生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古诗。

师相机正音: 媪(ǎo)、剥(bāo)、翁媪、莲蓬、卧剥

3、教师范读

清平乐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乐”要读成“yuè”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来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3、“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 生字正音。

茅檐醉相媚好翁媪锄豆卧剥

⑵ 理解上述词语。

⑶ 指名试读课文。

四、练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

听清节奏。

2、学生试读。

3、学生分组齐读。

4、全班齐读。

五、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齐读全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上片四行:

⑴ 学生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茅檐低小:茅屋又低又小。

溪上青青草:河边上长着青青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白发谁家翁媪: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

⑶ 小结。

⑷ 齐读上片四行。

2、学习下片四行:

⑴ 指名读。

⑵ 指名解说,教师补充: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鸡笼是圈养鸡鸭的半球形罩子,平底,用竹篾编织,顶上有孔。看图理解。

最喜小儿无赖: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无赖”本意是指游手好闲、品德不好的人,这时作“顽皮”来解释。

溪头卧剥莲蓬: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吃。

⑶ 小结。

⑷ 齐读下片。

3、连起来讲说:

⑴ 各人自练。

⑵ 同座位互讲。

⑶ 指名讲说。

三、总结全文

四、背诵全文

清平乐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词的韵味。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注释、抓关键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想象情境,体会田园生活的美好。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学习文学作品的比较方法。

4.在诵读经典、拓展阅读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感悟情境。

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意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读:

(一)聊一聊:乡村话题。

(二)赏一赏:乡村画面。

(三)读一读:与乡村生活相关的词语。

茅檐青青草翁媪(110)锄豆织鸡笼剥(bao)莲蓬

正音:“剥莲蓬”“翁媪”。理解“翁媪”的意思: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公公?哪一个字说的是老婆婆?你怎么知道的?

二、整体初读:

(一)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把这些景、人以及事融合在一起,写了一首美丽清新的词——《清平乐·村居》。(板书,读题)

(二)教师范读,学生欣赏。

(三)学生自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词的韵味。

(四)学生默读,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插图理解《清平乐-村居》,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哪几幅画面。

总结归纳:茅檐青草图,白发翁媪图,三儿忙碌图。

三、想象品读:

(一)茅檐青草图

师:同学们找到了词里的画,下面我们还要品一品画里的词。课文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哪一幅画面?PPT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读到这一句词,你脑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引导思考:为什么用两个“青”?板书:青

2.对比读,体会词的音韵美、节奏美——齐读。

3.师:你最喜欢写人的哪一幅画面?引导学生继续自主选择画面品读。

(二)翁媪逗趣图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质疑:读到这句词你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质疑,师生、生生交流:“吴音”“相媚好”等疑难点。

教师随机点拨:(1)吴音与北方方言的区别;(2)倒装句式……

2.猜想:板书:媚。

引导猜一猜:从字形上看,一个女字旁,一个眉毛的眉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大胆猜测。PPr出示:

3.想象:

“媚”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女子扬眉瞟目,取悦于钟情的男子”,后来用作动词表“讨好,令对方高兴、愉悦”。

引导学生根据《说文解字》以及情境说说对“相媚好”的理解。想象说话:老公公和老婆婆怎样“相媚好”?他们会相互说什么?(学生根据情境自由想象表达)

4.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师:几千年前的《诗经》中有这样一句-PPT出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婆婆和老公公就这样牵着手幸福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②师:汉朝时期的苏武这样写道-PPT出示:结发为夫妻,恩爱不相疑——老婆婆和老公公就是这样一辈子恩爱到老。生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虽然住着低矮的草房,虽然过着贫寒的生活,他们却这么踏踏实实、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PPT出示。生再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5.读到这里,你怎么理解“醉”的意思?是谁醉了?板书:醉。

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三)三儿忙碌图

PPT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理解,要提醒大家注意?(理解“无赖”古今词义的不同)

2.你怎么看出小儿的顽皮、淘气(“无赖”)?读:溪头卧剥莲蓬。体会“卧”,从“卧”字你感觉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交流)

3.小儿这么调皮可爱,大儿和中儿呢?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4.师生交流:为什么最喜小儿无赖?(板书:最)读中体会“最”。

四、比较赏读

(一)整体回顾:边读,边想象,边感悟,我们在《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感受了田园生活的美好。齐读整首词。

古往今来,有很多诗人都钟情于田园山水,比如我们上个学期学过的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指名读。PPT出示《四时田园杂兴》。

(二)比较“相同”:你觉得这两首诗词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归纳题材、内容等相同之处)

(三)比较“不同”:都是写田园生活,你发现《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在体裁、内容、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小组合作探究(说一说):

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同,才让每一首诗词具有不同的美,散发着独特的文学魅力。

(四)课后拓展:

读到这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探究——辛弃疾,南宋文学家、军事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情怀,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为什么会写《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呢?课后同学们可查找词人辛弃疾的资料,把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和他的另外一首《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进行比较阅读,感受同一个词人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特点。

五、配乐诵读:《清平乐·村居》

周静,株洲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株洲市天元区教育局语言教研员,研究方向是小学语文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的“活力课堂”教学实验与研究。

清平乐课件(篇8)

【教材简解】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目标预设】

1、认识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设计理念】

这首小词写景见人,由人及事,人事相传,作者将景、人、事、情融为一体,它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对于这样意境幽美的词,在教学中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节奏和情感。重点抓住描写小儿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词意。

【设计思路】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下阕叙事,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清新、悠闲美好的乡村家庭生活画卷。在教学时,教者应尽可能的让学生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感慨全词。真切地领悟词的意境美、情感美。领会“醉”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感知宋词。

1、请学生背诵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2、屏幕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留恋于农村,寄情于田园,各自用诗表达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词,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4、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è,齐读课题。

5、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而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6、提问: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题目。我们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再次齐读课题。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过渡: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自由读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比比看谁读得又好又准?(相机正音)

预设: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āo、bō(板书)

这里的“剥”是指把东西的外壳或皮去掉。词中是小儿把莲蓬的皮去掉叫——。一起再读这个句子。

注意:“莲蓬”的“莲”的读音与字形。

相机教学:“翁媪”的“翁”的读音与书写;“锄豆”的“锄”的读音与结构。

4、教师相机指导。

5、解疑:这首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6、分男女同学读分别读上、下阕。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掌握词意。

1、提问:大家读完全词,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学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

5、激趣: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词当中去,我们有感情的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过渡: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学生交流: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

还看到了——青青草。

(教师评价:你们的理解、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继续交流: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感叹: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

3、教师小结: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而村居中的“人”更美。都有哪些人啊?在这五口之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人呢?

预设一、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问:谁来读读这句词?说说看,你为什么最喜欢小儿?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师问: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你觉得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具体表现在哪里?

学生交流: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说明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自由自在。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

师问:聪明的你们能否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言语?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过渡: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过渡: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师问: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吗?那又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是不是,有些惊讶,这情景多美!)

小结: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哦。一起读这句词。

创设情境,说话训练: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屏幕出示)。先自由说,再交流。

教师引导:同学们,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往事——历历在目,一晃就是——几十年了,现在咱们老了,虽然老了,可是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那,高兴那。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话。

(三)提炼“醉”字,渐入词境。

1、设问:哎,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他们都陶醉了。

2、探讨:是啊,陶醉了。可是读书要联系上下文,从词的上片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到了什么?——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是啊,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乎乎的,还陶醉了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学生交流)

3、小结:是啊,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

4、师问:陶醉的还有谁?(作者。是啊,诗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来,我们读出诗人那醉醉的感觉来。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我们。来,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4、配乐朗读整首词。

四、介绍背景,感慨词情。

1、师问: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生活?作者内心是怎样想的?

(板书:安适、悠闲热爱、向往)

2、出示材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42岁时遭受投降派的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是悲愤的,但他仍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

2、小结:我们想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学生交流)

3、齐诵全词(让我们把这份心声融入到我们的朗读中吧!)

附板书: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翁媪图

安适、悠闲热爱、向往

三儿图

清平乐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3、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3、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写好写作,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阅读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词了,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背诵跟大家听?

我们祖国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背的是一首宋词《清平乐》。

二、指导读背《清平乐》

1、复习,让学生说说平时是怎样读背古诗词的。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查阅工具书,读通;反复阅读,读顺;了解大意,读出韵味。)

2、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或自己的方式自学这首词。

3、自由组合,交流自学所得。

(交流内容:自己解决的生字读音;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等。)

4、汇报,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词,并相机点拨“吴音”“翁”

“亡赖”

的意思,帮助学生了解该词大意。

5、指导朗读。

低矮的茅屋,青青的野草,一对白日对应的老夫妻,几个各有所乐的孩子,构成了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你认为该怎样读这首词呢?(从语气、停顿、重音几方面指导)

6、快速背诵。

三、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

(2)有自己的话说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短文。

2、汇报自学所得。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4、小组合作,简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5、讨论:你赞成“毛遂自荐”吗?为什么?

(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

古代的毛遂干预自荐,并脱颖而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信,用于展示自我,体现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风采。

清平乐课件(篇10)

【教材简介】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1、板书“居”,组词。想到了什么?然后板书“村居”。指名背诵高鼎的《村居》。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题名也叫《村居》的诗,不过,它的前面还有三个字“清平乐”(板书)。(播放舒缓悠扬的音乐)“清平乐”是词牌名,又名“醉东风”,它相当歌曲的谱子。看,咱们的语言真有意思,三个字就能定下曲子的意境。

3、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屏幕出示辛弃疾的生平,学生看之后提取关键词,譬如:字幼安,号稼轩。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词作的风格:农村词,英雄词。)

4、放声诵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读顺,读正确。(学生读词,教师做手势进行指挥。)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翁媪 锄 莲 相媚好 剥

2、指名学生读一读,一边正音,一边加以渗透。

〔锄——锄禾(指名背诗)——锄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指导读“青青草”。)

莲——莲花——莲蓬(为了读起来响亮点,读第二声)〕

3、齐读。

4、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在哪儿呢?(指名说,相机板书:翁媪 大儿 中儿 小儿)

5、这么多人和景,词人巧妙地运用了一处景,将它们像珍珠一样串了起来,找找看,看看谁是火眼金睛?(学生交流,指名回答。板书:溪)这个字和大家的感情肯定很深,因为咱们是桃溪小学的一员。如果,把这个“溪”换成提足旁的“蹊”,你有什么发现?(齐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6、现在大家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图?(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

(①幸福的一家子 ②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③安居乐业的一家人……)

三、走进村居,在诗意中徜徉。

1、是啊,多么幸福的一家人。其中,你认为谁是最幸福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2、在这里,“醉”可以理解成什么?(沉醉)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们是沉醉?(学生交流)景美,心情舒畅,或许也会喝点老酒,微带醉意。

“醉里吴音相媚好”,诗人先声夺人,突出翁媪亲热聊天,用吴方言说着贴心话的样子。如果在作文中你能掌握先声夺人的“法宝”,你的作文定会锦上添花。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3、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

4、学生自由交流。指名谈一谈。(男女同桌之间扮演翁媪,自由畅谈。)

5、其实,儿女一直是父母口中永恒的话题。听——

1)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2)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他也老大不小了,该帮他娶个媳妇了。”

3)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

6、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齐读)大儿幸福吗?中儿呢?(指名回答)

句式训练:

大儿的幸福,在于( );中儿的幸福,在于( ) ;翁媪的幸福,在于( )。

7、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会是怎样的神情?出示“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交流,指答。板书 最喜 )小儿子是“无赖”,翁媪怎么会“最喜”呢?(学生交流)

理解“无赖”。当父母看到你顽皮的时候会怎么说?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活泼可爱?指名说一说。

8、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前者想到的是责任,后者让人欣慰。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可真是个精灵鬼。你看,他一边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一边还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 ”,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

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推敲一下。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动”的时候是那么的随心所欲、无拘无束;“静”的时候是这样的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动一静竟然融合在一个字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

9、看到“莲蓬”,你会想到哪些诗?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儿可能就是刚刚“偷采白莲回”,正在美美地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10、此情此景,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词人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让我们也一起来陶醉一番,陶醉在乡村的美景中,陶醉在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之中。(齐声诵读,然后背诵。)

11、我们再来看这一家老小,居住在这样矮小的茅屋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遇上大冬天就更别说了。如此清贫的日子,他们却其乐融融。因为即使是这样简单的幸福,在当时,许多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12、词人闲居在上饶老家二十多年,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真是“此生谁料,心在‘战场’,身老‘村居’”。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是一家两家,多么渴望不再有“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凄惨。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四、将“醉”字进行到底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媒体出示)

2、想一想,“破阵子”这一词牌表达得意境是怎样的?(慷慨激昂)你听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报国的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壮志未酬?(“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它和《清平乐·村居》里的“醉”一样吗?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词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平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出示村居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齐读)

4、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蓦然回首”,却发现咱们和这幸福的一家人,还是半个老乡呢。(出示吴方言分布图)让我们用我们的“吴侬软语”来读一读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配乐,学生用吴方言读词,体会。)

五、作业。

同学们,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其中,描写儿童的古诗词更是脍炙人口,别有韵味:一个“卧”字,精彩纷呈。在课外阅读积累中,睁大你的慧眼,你一定能采撷到其中亮丽的一枚。试试看,怎么样?

清平乐课件(篇11)

教材简介: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表达感情方面,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现实的不满和对沦陷区百姓的深深同情。

设计理念:

1、在诵读中理解内容,想象意境,感悟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并能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切忌教师详尽地讲解,破坏古诗文的优美意境,而应该引导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品味古诗文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再现情境,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使文本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途径应该是扎实有效的语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文训练,使词的内容、情境、意境等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语言,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紧扣词眼,引导品析,激发想象,感受词人的伟大情怀。

文眼是文章的精华,作品的灵魂,集中表现了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扣住文眼,就能使教学纲举目张,通贯全篇。这首词中的“醉”字就是全词之眼。“醉”在本词中有三层意思:一是酒醉;二是陶醉、沉醉,即心醉;三是心碎的意思。特别是第三层意思,作者一生的志向就是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可是他屡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国家统一更是遥遥无期。看到眼前的安详农家,更勾起了他对沦陷区百姓的同情,而自己虽有抱负才能,却无从施展。这种痛苦的心情只有在酒醉中或梦里才会有些许的慰藉。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品悟“醉”字,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词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设计思路:

一、比较引入,简介体裁; 二、初读全词,读通读顺;

三、诵读全词,品味语言; 四、赏读全词,想象意境;

五、品读词眼,感受情怀;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清平乐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读准:媚、翁、媪、亡赖、剥。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词的意思。

3.想象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清平乐课件(篇13)

设计理念:

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通过看注释,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人情之美和生活知趣。

教学过程;

一、读懂题意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词在当时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牌名其实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他表示一种调子,一种节奏、一种情境,按照这样的说法,猜猜清平乐的节奏应该是急速的还是舒缓的?题目是(村居)读着题目,你觉得诗人会写什么?(农村的景象)可能会写……那词人是怎样将这些农村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这首词的46个字中的呢?

二、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1)为什么念“bao”?(去掉物体的皮或壳时念bao)

(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eng第二声?

(这是诗词里合仄押韵的需要,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翁指的是——媪指的是——(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

3.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齐读

4.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来试试。

三、读出画面

(一)环境图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诗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诗句。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画面。

2.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请自由地摇头晃脑地反复读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试着连成一段话说说。

——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指名2生)

——简简单单9个字,却让你有这么丰富的联想,真了不起,请你读一读。

——这是这句诗带给你的丰富想象,请你读。

——这样的农村风光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清新秀美、朴素雅静)

——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指名读(这样的风景真令人向往)(指名读)——齐读

——这句诗中,诗人只描述了三样事物,分别是“茅檐、小溪、青草”,那么诗人看到的景象难道仅仅只有这些?为什么诗人单单写了“茅檐、小溪、青草”呢?(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辛弃疾真不愧是大诗人,选取了极具农村特色的景物,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农村风光展现出来。

——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乡村美景,——齐读。

(二)其他图

1.这就是高度凝炼诗的语言,简约却有着极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词中的其他的画面我们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去读懂,请你选择下面三句中最感兴趣的一句,反复读读,边读边想象,并把它写下来。需要提醒的是:这些都是写人的诗句,我们肯定要去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而且诗人描写的角度不同,我们想象的侧重点也要不同。比如,翁媪,你们觉得想象的侧重点应该在哪呢?

2,交流:我们按顺序交流

(1)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太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

相媚好——在亲热地交谈,会聊些什么呢?

——执子之手,白头偕老,这样亲亲热热在聊天的场面就是“相媚好”,让我们再一起重温这暖暖的吴音,相媚好的温情。

——指名读——真是好听——齐读

(2)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

——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夸他们吗?(勤劳、孝顺、能干)

——请用这句诗来夸夸他们。——指名读

(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个字?(躺、趴、睡)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小儿可能是怎么卧的?可以趴着,可以躺着,可以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看到这样的小儿,你想到了哪个词?(活泼、可爱、调皮)诗人用了哪个词?(亡赖)我们现在理解的亡赖是……?而在这里呢?(是一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可能会这样说: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你能读出小儿的可爱,读出对他的喜爱吗?——指名读——齐读

(4)在翁媪的三个儿子中,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谁?为什么?虽然都是写翁媪的儿子,诗人却各有侧重,大儿、中儿一笔带过,而小儿描写得形神俱备,喜爱之心不言自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这份浓墨重彩的喜爱——齐读下阕。

3.随着辛弃疾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听到了翁媪的吴侬软语,看到了他们的三个儿子,他们就这样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村居图,——配乐指名读——配乐齐读——也让我们在脑海中深深地记住这幅村居图——齐背诵。

在你眼里,辛弃疾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温馨、恬静、安宁、幸福)把这些感受汇成这首词中的一个字,那就是:醉(板书:醉)

醉仅仅是指老爷爷和老婆婆喝点酒,微醉吗?还会是什么?(陶醉)谁陶醉了?陶醉于什么?(翁媪、词人)是啊,宁静、和谐、温馨的生活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清平乐课件(篇14)

《清平乐·村居》

生活清寒贫苦,贫穷而廉洁守节

村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

方志敏一直过着洁白朴素的生活,但是精神却是"富有"的

村居公开课教学设计

清苦贫穷但是内心平静

部编版四语下册《清平乐.村居》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内容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和词的区别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诵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

3、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古诗词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词人笔下的“醉”和“喜”,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同学们,开始上课了,前面我们运用了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了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那么,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这首词可是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辛弃疾写的哦!

二、了解作者(观看短片)

为什么辛弃疾会被称为最会打仗的秀才将军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视频介绍。

三、学习《清平乐.村居》

(一)区分诗和词的不同。看,这就是词中之龙的秀才将军辛弃疾。他和著名的苏轼诗人并称“苏辛”,可见他的词得到了世人高度赞誉,《清平乐.村居》就是流传极广风格清新的代表作。这词和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请同学一起小声诵读,认真观察吧!

A、题目不同:(词有两部分组成)

B、字数不同:每一句的字数不一样

C、格式不同

D、分上阙、下阙

1、观看视频学习

总结:A、词也是押韵的(上阙押ao,下阙押ong、eng)

B、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2、理解重点词语(剥莲蓬、亡读wu),请同学们大声齐读下面词语:

3、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节奏和停顿。(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春居图吧!请听范读,看看谁能听出这首词的节奏来)

(二)学习上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翁媪?

1、请同学们抓关键词找出描写的景物、人物?(茅檐、溪上、吴音、翁媪)

2、醉是什么意思?(A、陶醉了B、喝着小酒,微微醉了)

3、醉在哪里呢?(A、醉在好听的吴地方言,B、醉在“相媚好”的语言中)到底是不是呢?4、让我们听听吴地的方言吧!完成下面练习、展开你丰富的想象:

答案

(三)、学习下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抓关键词学习

动词特点:锄、织、剥可以看出大儿:勤劳能干,中儿:心灵手巧,小儿:淘气可爱(同学们真棒,相信大家已经能把古诗背下来了吧)

2、不同形式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大家也知道了诗和词的区别,接下来请同学们一齐背诵这首词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词

2、完成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

读得“自然”。诵读的自然在于各个学习时段安排不同形式的读,读出质量。悟得“自然”。联系旧知讲求自然,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地想起学过的诗句,在自然而然中享受知识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

附课后练习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完了第一课古诗,除了写好生字词,背诵课文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习了。下面的这套练习题不错哦!可以叫爸爸妈妈打印出来的,赶紧拿起笔吧!

附练习题答案

同学们写好后就可以对对答案,也可以自打打分,看看自己对课文掌握了多少了。分数不理想的同学也不要气馁,继续加油!分数优秀的同学也不能骄傲哦!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清平乐课件(篇1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意,在品读中想象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农村生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2、南宋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目睹着这一切,他渴望见到农村平静、安宁、幸福的生活。今天,他来到了农村,终于找到了他向往的地方。

出示“清平乐村居”图

3、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对照画面学生练说)

4、看着眼前的这一幕,诗人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清平乐村居”。

5、读题正音。“乐”yuè。

6、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全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或上片、下片)两部分。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

1、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⑵读课文,对照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读生字。

⑵检查课文朗读,纠正“媚”、“媪”、“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课文。

4、指名读。

5、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词的意思。

1、图文结合,同桌自由说词意。

2、不理解的地方,在课文旁边作记号。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齐读。

2、重点指导“翁”、“莲”。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

2、齐读。

二、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对照图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2、交流收获。

3、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提示:“相媚好”是说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吴音”吴地方言。“卧剥”伏在地上剥东西。

4、对照插图自由说说整首词意。

5、指名学生试说,集体练说。

6、指导学生按节奏读好词。

7、齐读课文,

三、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四、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词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课后可收集自己喜欢的宋词。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2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