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走一步教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华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精华

走一步教案。

当老师在新授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案和课件。然而,在教案课件中,知识点的设计非常重要。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篇文章将全面分析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的各个方面,并建议将此链接保存以供日后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阅读绘本,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各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

2、乐于参加说说、演演形式的文学活动。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操作材料:蓝色纸条小路,小弟弟图片,小乌龟图片,大白鹅图片,小灰兔图片,大鸵鸟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羊村”吸引幼儿注意,导入活动。

1.教师:今天施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玩,要不要看看?是哪里呢?

2.出示“羊村”照片,观察画面内容。

3.教师:画面里面有谁?喜羊羊的家名字叫什么?羊村里面有什么好玩的?

4.教师:好,我们准备去羊村啦。你们看,羊村前面有一条路,有一条小路通向羊村。施老师这里呀,你看,也有一条玩具的、蓝色的小路。施老师老师在桌上放了这么多蓝色的小路,你去找一条好吧?找好了赶快站在他面前。赶快,快点去找,桌子面前找到这样一条蓝色的玩具小路,找到了就站在他面前。找到了没有?

指导策略:问题引发幼儿对PPT图片的观察,并说出自己喜欢的角色。引导幼儿将“小路”放在空处,别做“挤羊羊”,这样的方法幼儿喜欢。

二、观察画面,模仿不同角色走路的动作,初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

1.观察“小弟弟”

(1)教师:到羊村去,对了,羊村有一条小路,我们要到小路上去。可是,走到小路上一看,小路上来了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谁啊?小弟弟是怎么去的?一步一步走的。小弟弟一步一步走啊走!

(2)模仿小弟弟走路神气的样子。

2.观察“路边的花园里”和“小弟弟的脸”。

(1)教师:现在去羊村的路上有个花园,观察花园里“1”的事物。

(2)小弟弟的脸上有什么东西是一个的。

3.观察“乌龟”

(1)教师:小弟弟一个朋友在路上走,可是走着走着在路上碰到谁了?小乌龟

(2)教师:爬的,怎么爬的?这样爬的。真像哦。好了,小朋友们,做小乌龟爬回位子。一步一步爬啊爬。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模仿乌龟走路。

(3)教师:现在路上是几个朋友?

(4)教师:那我们去自己的蓝色小路上放上小弟弟和小乌龟吧。

4.观察大白鸭,模仿大白鸭走路的动作

(1)教师:小乌龟和小弟弟,他们两个,一路上爬啊爬,爬着爬着,看看遇见谁了?谁啊?

(2)教师:学一学大白鸭走路的样子。是怎么走的?这叫什么?摇着走的。谁会想大白鸭一样的,摇啊摇啊的走路的?会吗?谁来?跟音乐一起试试看哦。像大白鸭一样,摇着走走看。大白鸭走路摇啊摇。谁摇的最厉害?

(3)模仿大白鸭大步走路的动作,大白鸭走路摇啊摇。

(4)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5.观察小白兔,模仿小白兔走路的动作。

(1)教师:现在三个小朋友在路上了,这时又遇见睡了?

(2)教师:小白兔走路一步一步跳啊跳。

(3)教师:现在路上的朋友多不多?一共有几个呀?

6.观察大鸵鸟,观察大鸵鸟的样子。

(1)教师:这时候又来了一个朋友,是谁呢?

(2)教师:大鸵鸟的腿长长的,他走路的时候是长长的跨着走的,谁来学学大鸵鸟的样子?跨着走?大鸵鸟一步一步跨啊跨。

三、将五个朋友尝试有序地排列。

看看小路上总共来了几个朋友呢?5个

第一个朋友是小弟弟,第五个是大鸵鸟,第二三四个是谁呢?去你的小路上排好队。

四、一起去“羊村”结束退场

1.老虎出现

教师:五个小朋友就在路上走啊走,他们走到羊村去了,可是走着走着,听,碰到谁了?谁来了?小动物吓坏了,谁来了?“啊呜、啊呜……”这是什么声音?谁来了?怎么办?

2.教师:原来是一只善良的老虎啊,好,我们跟着老虎一起笑眯眯的,一起去羊村了。我们走,大老虎一步一步爬啊爬,看,到羊村了吗?我们一起到羊村去玩了,跟老师再见。我们可以继续去羊村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2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 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

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

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

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

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 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用提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八岁时经历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样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二.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 小悬崖壁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从这件事上学到了什么经验?

(先读最后一段,进一步设疑激趣,让学生抓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来领略全文)

三. 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

2. 将叙事部分分成两个层次。

(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静心研读文本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 请一生读课文第一层次,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1. 为什么小朋友的提议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什么促使我又跟着他们跑呢?

3. 爬悬崖时其他孩子的动作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找出动词,进行对比。

4. 找出我爬悬崖时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 表演朗读父亲和亨特的对话。思考:

1.“我”最初是怎样的心理,随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来之后,我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会对杰利说什么?

4.我究竟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时学到了哪些经验?

(这一环节通过品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无形之中解决难点)

六.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段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一句中“岩石”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自己所走的路多么遥远”一句中“路”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七.写作训练

将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一事写成小文章。注意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七. 作业布置。

八.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2、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3、 鼓励学生多角度来理解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学习难点

多角度阅读课文,拓展思维空间。

教学方法

自学研讨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他早年曾加入美国空军,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战斗,曾经驾驶飞机深入德国完成极其危险的'侦察任务。

教学过程:

预习展示

预读:

积累:

(1)字音 耸立( ) 迂回( ) 训诫( ) 啜泣( )

纳罕( ) 瘦骨嶙峋( ) 头晕目眩( ) 着眼( )

(2)释义

训诫 嶙峋

纳罕 啜泣

小心翼翼

解读:

1、 仔细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 人物 。

2、 感知全文:

本文主要写了我在一个闷热的下午,在悬崖 、 的经历。

其中 揭示全文的主旨。

3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4那座悬崖有多高,悬崖加有多高?

5、我取得成功的心里历程是: 、 、 、 。

6、找出景物描写,体会它的作用。

7、如何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提升展示:

展读:

1、阅读本文,你获得的人生启示是什么?

2、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吗,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吸取了怎样的经验教训?

3你能挑战自我、取得人生道路重大成功,你认为有哪些因素?

品读:

1、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如果你遇险,你的父亲会怎样救你,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西方教育子女方式的不同。你认为区别在哪里?你更赞同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什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4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学习这一单元在语文知识及能力方面,要训练学生默读课文的能力。在学习方法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体味人生,想一想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童年一次“脱险”经历而作的一篇记叙性散文,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困在石架上下不来。后来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一步一步克服困难,最终勇敢爬下悬崖的经历,从而就“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阐述了自己的经验,抒发了自己的感想。文章看起来表面浅显,实则意义深远。因为它说出了人生的普遍道理,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的好教材,而且写出的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事,易于引发学生的心灵体验,引起共鸣。这对于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人生目标的定位上都具有指导意义。

调研小学高段的语文教材,与初一语文教材非常贴近。调研新课标在阅读教学方面对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对于一篇文章,只关注写了什么(给予学生专业性的阅读术语,像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要求从文本中能够找到相关句段,达到积累的目的);在关注为什么这样写(采用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的作用)不做重点强调,这正是初一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工作中所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娇惯的比较多,孩子容易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顾及父母、亲人及其他同伴的感受,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创设贴近生活的教育情境,锻炼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形成换位思考的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积累生字、生词;把握记叙文六要素,复述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教材教育教学意义,依据本课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为此,我将教法定位为:

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讨论交流法,将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法等作为辅助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让学生自己读文,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在篇幅上属于短篇,结构层次明晰,文字浅显易懂,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的契合点,所以我将安排一课时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的在每一堂课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为了将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五环节着手: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段新的征程,大家有没有觉得上了中学后时间更紧了,难度更大了?上课前老师送大家一首小诗,希望它对你们的学习有一些帮助。

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

一步登不上高山顶,

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

在人生的道路上,

请珍重每一步。

在这方面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有更深的感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读课题)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关键词语或句子;

提示:复述时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再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从“酷热”入手,探究“遇险”部分。

(1)“酷热”。

“我”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事情过去56年了,想起那一天,仍清晰地记得那是个——(酷热的日子),仍能感受到那股——(灼人的热浪)。

出示句子:

“那是在费城,一个酷热的七月天——直到56年后的今天,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

要想充分体现“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这句话应当怎样读呢?要读好那几个词语?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仍能感受到当年那股灼人的热浪”,可老师把课文读了好几遍,发现文中没有一句写到那天的酷热,可见我至今感觉到的酷热并不是天气,那是什么?

(2)恐惧。

默读6-18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紧张,写出了他的害怕,写出了他的内心的“灼人”感?

默读要求:用“ ”画出喜欢的句子,在有疑惑的地方标“?”,并在旁边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的体会。

语言描写:(13节)省略号表示什么?想说什么,又为什么没有说?

环境描写:(17、18节)表示时间的推移,说明“我”在悬崖上呆的时间长;也烘托心理的恐惧、无助。

(3)悬崖。

“我”被困在悬崖上,陷入了绝望之中。怕,然后是哭,可见爬悬崖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难了!为什么呢?

其他孩子看起来非常轻松地完成了全程,我却爬了不到三分之一就已经陷入了绝境,根据文中所写的情形来看,身体原因和母亲的警告对我有这么大的影响吗?

可见,内心的恐惧才是“我”真正的“悬崖”!

2、从“换位”着手,实现多角度阅读。

(1)如果困在悬崖上的是你,你怎么办?

(2)如果是你的同伴在悬崖上,你怎么办?

“人”字的结构就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生活中,当有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是不是你的朋友,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伸出援手。

3、那天我终于爬下了悬崖,我摆脱了这种困境,我能成功脱险,有哪些原因呢?

杰里,父亲,“我”

父亲的帮助是“我”悬崖脱险的主要因需。下面是“我”与父亲的对话:

他用手电筒罩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着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儿,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

我照做了。

“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

再一次,我做到了。

(2)品味心理变化。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父子对话中标点符号的运用?

“我”说的开头两句话用的是感叹号,当“我”再次开口时已经是句号了,标点的变化说明什么?(师生朗读感受情绪的变化)

父亲来到悬崖脚下,说的第一句话也说成感叹号行不行?(学生读句号,教师读感叹号加以比较。)

教师小结:原来标点符号也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所以,我们以后读文章的时候,要从标点中读出味道;在写作时,学会合理使用标点符号,也能达到独特的表达效果。

②你能从这段对话中感觉到“我”心理的变化吗?

③当“我”踩到悬崖底部的岩石,扑进爸爸强壮的臂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为什么?

引导学生比较“我”在悬崖上的表现。

成就感:亲历艰险,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翻过了心中的“悬崖”,战胜了自我!

1、多么神奇啊!当初哭着、吼着“我不行”“我做不到”,结果“我做到了”!父亲对我施了什么“魔法”吗?

2、这“悬崖上的一课”对作者的人生有怎样的影响呢?

齐读最后一段。

3、文中作者的故事,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这次经历,让“我”得到了终身受用的人生启迪,其他人是不是也能有所收获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多角度阅读,就文章的人物、情节、写作手法等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教学过程

四、课文研讨

1、局部品味,问题分析:

⑴ 分析心理活动描写:

第二部分:当“我”被弃于悬崖,我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找出描写作者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后悔,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似乎能办得到。)

随后:信心大增(我顿时有了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板书: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走下悬崖

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⑵ 文中第二、第三部分的两个“啜泣”(14段和22段中)是否一样?

提示: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⑶ “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朗读第四部分找出答案。

① 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提示:“经验”有两层意思:一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二是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 “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提示:“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2、以小见大、由事推理的写法:

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凡事要想一想其中包含一个什么道理,悟到哲理就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就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善于感悟,写作文,也有东西可写,在不起眼的题材上也能写出好文章。

板书:

小悬崖:不着眼岩石──走一步再走一步──巨大的成就感

大人生:不害怕困难──积小胜渐成大胜──取得成功

3、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⑴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提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⑵ 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提示:杰利:如果我是杰利,我会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四个孩子一定不会让杰利帮“我”,而杰利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我想,这也说明杰利低估了“我”的懦弱。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再说,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利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利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他是“我”真正的朋友。

四个孩子:我感觉四个孩子的人品有问题。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的嘲讽朋友,把他一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他们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简直可恶至极。

⑶ 把“我”的父亲和母亲进行对比,两者的教育方法有何不同?

提示: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打是亲,骂是爱”,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没有磨练的只是土块、锈铁。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母亲角度:慈母多败儿。这位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神经兮兮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从此,世上多了一个废物,少了一个作家。

哪一位父亲不爱自己的子女。这位“狠心”的用心良苦的父亲以独特的方式在“我”的生命中注入自信的琼浆,熔铸了“我”直立的腰杆。他给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健康的躯体,还给了孩子一个自信的灵魂。这对孩子的一生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在感受伟大母爱的同时,也要多理解这份严厉的深沉的父爱。

⑷ 课后的研讨题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

提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激励勇敢精神。

⑸ 比较阅读: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两篇文章都提到如何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山的那边》告诉我们人们要实现远大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战胜失望,征服所遇到的任何困难。在困难面前,不要气馁,要坚持到底,成功就在终点等你。而《走一步,再走一步》则着重讲,遇到困难,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且要学会把困难分解,逐步克服。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做好知识积累,包括字词和语句。

3、《每日五分钟》第2课。

4、预习第3课,收集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上课提问。

六、教学反思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11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