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村居课件 >

村居课件四篇

村居课件四篇

村居课件。

为了您的最大利益趣祝福编辑特别修改了这篇“村居课件”。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前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如果还没有完成的教师就需加快进度。教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村居课件【篇1】

一、教材分析

《村居》是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清代诗人高鼎所作。全诗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二、设计理念

1.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引导学生想象意境。

2.倾听——描绘——诵读——吟唱,各环节循序渐进,对文本的理解梯次加深。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试着吟诵本诗。

2.在想象中理解诗词的意境。

3.懂得春天的美好及自己所处年级的美好。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诗歌意境。

难点:吟诵本诗。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许多描写儿童的诗词,谁能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儿童的诗---《村居》,从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吗?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二、聚精会神学古诗

1.齐读古诗

2.作者高鼎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著作有《拙吾诗稿》等。

3.美读全诗,深化理解

(1)草长莺飞二月天

a.这句诗告诉我们了什么信息?时间?事物?草儿怎样生长?黄莺怎么在天上飞?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春的使者已经来到人间,它们在说什么呢?“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2)拂堤杨柳醉春烟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来的雾气。

A.什么是拂?你能做一下拂的动作吗?在这里是杨柳自己抚摸堤岸吗?是风。什么样的风?春天里的温暖的风。这里是把杨柳怎么化了?拟人化了!

B.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

(诗意: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

C.我们小孩子都不能喝酒,不能体会喝醉酒的感觉,大家见过喝醉的人吗?

是什么样子的?(模仿一下),这里为什么说杨柳醉春烟呢?

D.因为杨柳在春风中摇摇晃晃,像喝醉酒了一样。你被什么陶醉过吗?那是什么样的感觉?这里描写醉的仅仅是柳树吗?还有谁?(诗人)

E.诗人看到这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也是陶醉其中。这里的点睛之笔就是“醉”字,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

让我们陶醉在这两句诗中,再来读一遍。

(4)儿童散学归来早

散学:放学。

A.人物出现了,是谁?他们干什么去了?放学的时间如何?

(早)

B.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回家要去干什么?(放风筝)

(5)忙趁东风放纸鸢

东风:春风纸鸢:鸢:老鹰。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A.忙是什么意思?(急忙,赶忙)

B.这句的意思是:赶忙趁着东风正起的时候放风筝。

C.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

4.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5.你从诗人描绘的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对春天来临时的喜悦和赞美,对儿童的喜爱与欣羡。)

三、五颜六色画古诗

1.多媒体展示提前拍摄的学生给古诗配的画作(配古典音乐)。

2.评比班级“金画笔”“银画笔”,并给予奖励

四、南腔北调吟古诗

1.吟诵

A.刚才我们知道诗中的孩子们上学去了,他们学习什么呢?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以及一些诗词等。他们学这些东西的时候主要是吟诵,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古人的与众不同的读书方式。

B.复习上节课学的吟诵方式

C.多媒体出示吟诵调子,按节奏朗读

D.在读的基础上跟老师一起吟诵

E.自己创作吟诵调子,班级展示

五、课堂小结

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看到诗中儿童在春天的无限生机中放飞风筝,你有没有心动呢?让我们一起放飞梦想的纸鸢,在春天里自由徜徉!

六、板书设计

景勃勃生机的春天

村居

人儿童是希望,是憧憬

村居课件【篇2】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激发想象,引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季)那你在春天里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指名学生发言)你觉得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很美)

是啊!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清朝诗人高鼎也被春天的美景吸引住了,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诗名叫《村居》。(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以读为主,借助课件,感受诗意。

1.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同学之间互相提醒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

3. 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难读的字音。

4. 学生练读,读正确、读流利。

5. 指名读。(2-3人 随机指导,读得好给以鼓励)

6. 齐读。

7. 学生质疑,教师借助课件解疑或者学生之间自己解决。

本首古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如下:

"莺飞"可利用"莺"的字形解决。

"拂堤杨柳"借助课件解决。

"醉春烟"中的"醉"利用组词解决;"春烟"借助课件解决。

"纸鸢""二月天""忙趁"等一些简单的词可让学生自己解决。

(三)听配乐范读,激发想象,深化诗意。

1. 学生听配乐范读,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2. 指名学生简单说自己脑海中出现的景物。

3. 再听配乐范读,扩展想象内容。

4. 同桌互相说一说想象的内容。

5. 指名说。(3-4人)

6. 利用课件展现学生想象到的画面,看画面听配乐范读,欣赏这首诗。

(四) 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1.春天来了,小草绿了,杨柳醒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多美呀!谁能读一读前两行诗句,读出这种美呢?想一想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引导学生知道要用赞美的语气读)

(1) 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 齐读。

2.大好的春光中,孩子们在自由自在地放风筝,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谁能通过读3、4行诗句,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呢?

(引导学生要用稍快的语速读,略显跳跃。)

(1) 指名读。(2-3人,老师随机指导)

(2) 齐读。

3. 激发学生的配乐朗读兴趣,配乐朗读。

4. 指名配乐朗读

5. 师:"这么美的诗,如果能背诵下来就更好了,谁会背了?自己先试一试。"

6. 指名背诵。(2-3人)

7. 会背的请站起来一起背诵。

(五)渗透口语交际,熟悉背诵。

1."放学回到家,谁愿意把这首诗背给妈妈听呢?现在老师当妈妈,想象一下见到妈妈应该怎么说?谁愿意跟老师合作?"(师生合作,根据具体情况发挥)

2."谁愿意背给姐姐听呢?老师当姐姐,想想见到姐姐又该怎么说?"(师生合作)

(六)巩固练习。

抢答题内容:

1. 诗中哪些词句说明了本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 哪两行诗写的是孩子们的活动?

哪两行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3."村居"的意思是( )。

(1)在城市居住

(2)在农村居住

(七)课外练习。

1.画:学了这首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2.唱:把这首诗当作歌曲唱一唱,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只要自己觉得好听。

3.编:按古诗的意思,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讲一讲。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可任意选作)

附板书设计:

村居

风筝

柳 黄 莺

小孩子

树 小 草

村居课件【篇3】

教材分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阅读中对话。体会词的意境,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意,感受农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2.理解“相媚好”,想象词描绘的情景。

教学整体设计:

围绕“读正确——读熟——读好了——读记住了”这一目标。在“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赏读体验”三个环节上有机整合,有效教学。

教学资源: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典音乐导入。

同学们,课间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古典音乐,听起来感觉怎么样?(舒适,优美)。其实古代的词更美,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伸出手一起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

1.指名读课题正音“乐”(yue),不读le

2.《村居》是一首词。词可以配乐歌唱,清平乐,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曲调。村居,这首词的题目。

3.说到村居,我们就会想到农村,农村留给同学们什么印象呢?

二、初读感知词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读响亮每一个音,不会的字画出来,同桌商量。

2.指名读课文,正音。

强调多音字:剥(baobo)把剥放回词中,再读后两句。

教师指导:莲蓬(lianpeng),翁媪(wengao),放回词中再读

3.读词和读诗一样,要稍慢一点,注意停顿。词的上片和下片停顿时间稍长一点。课件展示这首词,指名读。(其他同学看,是否有节奏感,韵律感。)及时正音。

4.齐读。

三、精读感悟,自悟词意。(看插图联系词句交流)

1.默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说说那些句子你通过看插图可以读懂。(合作交流: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看你和他理解一样吗?)

2.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随即点拨)。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①点拨(无赖:天真可爱顽皮。联系“可怜”,帮助学生理解。)

②这句话中那个词可看出小儿子很无赖?理解“卧”。

③顽皮的小儿子卧莲蓬还会有那些姿势?(体会小儿子的无拘无束)

④一起读读这两句话,读出小儿子的无赖。

小结:小儿子真够自在的。看着这溪头莲蓬,使人不由得想起一句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①(点拨:中儿,二儿子。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②看着大儿锄豆的那副图,使人又不由得想起一首诗《锄禾》,学生背。Zf133.CoM

③从这两句词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很勤劳,懂事,一起夸夸他们。

④带着夸奖的语气一起读读这句词。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瓮媪”,学生交流理解。

①点拨:“吴音”“相媚好”“翁媪”“醉”等词语的意思。

吴音:江西上饶春秋时期被吴国统治,当地方言就是吴音。

醉:在这里是陶醉(景美,人美,其乐融融)。还有作者自己被眼前看到的情景的陶醉。

相媚好:彼此关系亲密。板书:相媚好。

②老两口在谈论着什么呢?(猜猜看,学生说)

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怎么读?试试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学生交流,板书“青青草”。

②比较“青草”和“青青草”有什么不同?

③你看到什么样的小溪?闻到什么清香?

④假如你就是一棵小草,身边小溪潺潺。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读这句词。

3.整体感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中也有画。默读,边读边想象,按顺序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①学生朗读。

②交流看到的画面,再用词中的语句感情表达。

小结:同学们,我们用“看画面——说画面”的方式就能把这首词记住了。

4.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写一写。

播放鸟鸣的音乐,学生写。个别交流,展示学习效果。

四、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这首词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村居生活?

学生交流(和谐美满,幸福欢乐其乐融融)

小结: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整首词体现了一个“乐”字。有“田园乐”,“合家乐”。

1.课件出示,浏览一段辛弃疾生平资料:“辛弃疾出生于……”。

3.配乐朗读。

同学们,现在你又有什么感受?

辛弃疾多么希望天底下所有的人都能过上这样甜甜蜜蜜的生活,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这样安宁平静的村居生活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再现诗境,启发吟唱。

播放音乐《村居》,学生拍手相和。

六、试着背一背。(师生齐背诵)

结束语: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生活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的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流淌很远很远。

七、课后作业:

1.认真学会翁、锄、莲三个生字。

2.背诵,并想象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讲给大家听。

村居课件【篇4】

一、写作背景

清咸丰年间,政府政治腐败。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踏上仕途的高鼎怀才不遇,和众多的心高志远却失意人生的读书人一样——苦闷彷徨。

一天,在朋友的邀请下,郁郁寡欢的高鼎去村郊散心解闷。乡村的二月是最生气勃勃的季节。阳光娇艳明媚,空气清新润朗。泥土中散发着绿草的清香,鹅黄淡绿的草儿被风儿梳理得柔顺鲜润。蓝天碧空如洗,把整个田野映衬得更加亮丽生动。莺儿在天地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发出悦耳得鸣叫声,高鼎得心情一下子变得轻盈愉快起来。他沿着堤岸漫步。河边的杨柳像善舞的女孩子,在春风中一会儿扭动着苗条的腰身,轻盈得曼舞;一会又用她们那柔软纤细的枝叶去轻拂堤岸------草青、水静、柳绿、莺飞,好一幅江南乡村风景图啊!高鼎完全沉醉在这美好的春色中了。

“放得高些,再高些!”忽然,高鼎听到了孩子们的嘻笑声。循声望去,只见几个放学早归的小童,正趁着和暖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已经有一只风筝飞上天空,那是孩子们自己用纸糊成得老鹰风筝。高鼎被乡村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欢笑声所感染,举头凝望天空中随风高飞得风筝,他发现:风筝竟有着与乡村山水及孩子们的欢笑声一样的悠游自在!

看着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高鼎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他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诗兴大发,随即吟诵出了流传千古的七言绝句《村居》。一瞬间,他领悟到了陶渊明为何会放弃功名,归隐山村的那一份恬淡的心境,心也不由得向往和热爱起这乡村安逸无忧的生活了。

二、教材分析

《村居》是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时间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写人物活动。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刮起的东风,赶忙放起了风筝。儿童处在人生早春,东风带来融融的暖意,纸鸢是放飞的乐趣,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几分希望。

三、教学价值

本课是由一首七言绝句、一幅孩子们放风筝的插图、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8个要求会写的字、一个多音字“散”构成的,课后还有三道练习题。

本课的七言绝句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而课文中的插图正好配合了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学生可以结合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反过来这首诗正好把这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跃然纸上。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精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学生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另外本课还要求学生掌握两个多音字“散”和“长”,“散”是在诗中出现的,而“长”怎是在课后的读一读中配合一首小儿歌一起呈现的,通过儿歌的朗读,让学生很容易地就掌握了“长”字两个读音的不同含义。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则注重了孩子们词语积累。给相同的词语连线,则是让学生了解诗中个别词语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

四、地位作用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第一板块《快乐地玩》的第一课,是学生刚刚结束了愉快的暑假生活,重返校园学习的第一课。刚刚开学学生还没有从玩耍中完全进入学习的状态,所以教材一开始就编排了能与学生假期生活紧密联系的《快乐地玩》这一板块,让学生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第一课《村居》,更能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而且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边学习边让学生回忆暑假的愉快生活,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呈现了一方游戏的天地,让孩子们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

另外,本课的古诗教学是在一年级下册刚教学完,《春夏秋冬》这一板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板块的几首诗都是吟咏四季的经典之作,诗人以清新活泼、明朗晓畅的语言描写四季的瑰丽风景,抒发了诗人醉心自然、寄情自然的情感。学生已经对古诗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从古诗中得到启发,得到了美的享受。学生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村居》这首古诗的,学生能很快地进入情境,体会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古诗的教学从一年级下册写景的古诗到本册的《村居》,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同时也为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学习描写劳动场景的田园诗做好了铺垫。

五、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1个偏旁“火”。认识多音字“散”和“长”。

2、通过图文结合、乐文结合、动静结合,感受春天的诗情画意。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4、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5、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和识字写字。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六、方法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之自主地学习。所以针对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游戏激趣、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生活情境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氛围。

例如:

1、导入部分,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一个苹果的后面都藏着一首我们学过的古诗,要求学生背诵下来苹果后面的古诗就可以获得这个苹果。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了所学过的古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很自然地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学生读诗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创设情境,选择与本文内容比较相符的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诵,让他们的读书声和音乐声融合在一起,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体会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同时边读边展开想象,感受诗的语言美。

3、复现巩固过程中,把古诗的内容改写成小散文,而且散文中包括本课中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换个语言环境识记生字,同时也进一步感悟古诗的内容和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二)朗读品味,读中感悟

读是最有效的阅读手段,让学生喜欢读书,学会读书。在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对于古诗的教学,重在朗读,在读中感悟。所以在读时我们可以分步进行。

1、多种形式自由读。如齐读、分行读、表演读、合作读、比赛读、评读等等,由自己小组自己选择来读。

2、展示读。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适当时加上教师的示范读。

3、想象读。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适当加入音乐,让学生闭眼边读边想象,进一步在读中感悟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和意境美。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师中我们就要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词句质疑、借助图画去解疑,还有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通过自读自悟获取知识、情感体验等环节,都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

如:

1、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次复现”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读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2、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在读的同时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进行标注。然后小组同学通过图文对照,自己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行古诗所对应的画面,这样学生就在回报与讨论中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我的一点看法

另外,课程标准中指出,低段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想达到课标中的要求讲好古诗,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知人知世

(1)把握不同时代的不同诗歌风格

(2)把握作者创作诗歌时的心境与处境

(3)了解作者创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

2.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2)事象:事象即动作形象。

(3)物象:物象即事物形象。

(4)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

3.把握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只有做到了这三方面的要求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感悟。

(五)一点建议

在教学本课时,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来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有一部分学生把柳树画成了黄色,这就说明学生对于早春二月理解得不是很透彻。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把歌曲《村居》教给学生,这样不仅加深了巩固,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编推荐

草虫的村落课件15篇


或许你需要"草虫的村落课件"这样的内容。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教师自我提高与发展的敲门砖。我们将持续提供该领域的相关信息!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掌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

2、初读课文,标记你不懂的地方,思考哪些段落是写草虫村落的?

3、出示新词。(指名读,领读,指名读,重点读,齐读)

静谧 寒暄 洞穴 斑斓 亲戚 僻静 勤勉

亲吻 音韵 小巷 边缘 俏丽 投机 灌木

烘烤 熙熙攘攘 庞然大物 意味深长 行色匆匆

4、接读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草虫村落的?(3—9段)

5、在草虫村落看到了什么?哪个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的?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段3-4:游侠归来;段5:大街小巷的场景;

段6:音乐演出;段7—8:劳动生活;段9:省略内容。

6、小结:作者追随着一只迷路的甲虫,来到了草虫的村落。然后运用文字,为我们展现了草虫村落的各种生活场景,我们都被本文中精彩的描写所吸引,也追随着作者的文字“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你觉得作者所以写得这样引人入胜,秘诀是什么?(板书:细致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是写好文章的前提。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呢?你发现了吗?多次,仔细,长时间,全身心投入。(关键词:又;躺;一个下午;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6、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完成板书。

重点研读第2自然段内容、作用。把本文分成三部分。

7、对照板书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

作者先用“在无限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来总起全文,然后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为我们展示了草虫村落奇异的场景,最后以抒发感受来结束全文,表达了对草虫村落、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8、从3-6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大声朗读,课后抄写并背诵下来。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2】

⒈ 听写词语10个。

同桌互相批改,有错误的下课订正。

2.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我”躺在田野里,目光跟踪着爬行的小虫,作一次奇异的游历。)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功,不能放松。为节约课堂时间,下课后订正。说主要内容一是复习课文,二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说得内容正确,语言流畅。

1.默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划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读一读。

2.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先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划出的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再说说你的感受。

相机提示:

(1)“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真是一只勇敢的小甲虫。具体游侠一样的品格,不服输,不气馁,终于走出了困境。)

(2)“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多像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情侣啊!原来,草虫们也有着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3)“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

(这里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的妩媚多姿,也写出了虫子们懂得欣赏美的一面。写得活灵活现,小小的圆虫,也是那样的迷人!)

(4)“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这句话以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饱含深情地赞美了甲虫富有灵性的聪明才智。这是作者对小虫子们最高的赞美!作者此时已全身心在进入了虫子的世界,被甲虫音乐家们的演奏所深深地陶醉!)

(5)“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

(当我们置身于虫子们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原来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这里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6)“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无法抑制的喜悦。从时间上看,作者已经在虫子的世界里游历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才醒悟,真的是被小虫子深深吸引了。)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通过“交流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注意,精彩的语段要引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 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举例说说看。

(略。文中很多例子,比喻,拟人的地方很多都是作者独特的感受。)

2. 联系生活实际,你有过像作者这样的独特的感受吗?同桌互相交流自己最近一周来观察到的小虫世界里有意思的内容。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全班交流:请2名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观察的内容。

大家评议:是否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4.出示小练笔的要求:

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小甲虫有情有意。请你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5.我们再来看一段写昆虫的例文:

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

6.各人动笔写一写。教师巡视,指导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这一方面。这里补充了一段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字,也是为后面的好书推荐作铺垫。

⒈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可以从语言文字方面,从写作方面,从自然知识方面等各方面谈)

⒉ 好书推荐:

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也是关于昆虫的好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这是法国文学界给予它的极高评价。

3.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走向自主阅读之路。通过《昆虫记》的推荐,再一次激发和维持学生对大自然昆虫世界的兴趣。

【板书设计】

3 草虫的村落

黑甲虫 —— 游侠

小圆虫 —— 少女

灵泉般的音乐

勤勉地劳动

(想象丰富,感受独特)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提示本文写作特色。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感。

2、指导学生学会“喧、熙、攘、穴、宅、鸠”6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层次,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

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导入课文

1、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2、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

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

3、交流汇报

(他看到了:茂密的森林——细密的草丛;迷失在森林里的游侠——一只黑甲虫;散布在森林边缘的村子——草丛周围的虫子的洞穴;大街小巷中美丽的南国少女——花色斑斓的小圆甲虫;经过长途旅行到此来访的庞然大物——蜥蜴;奏出灵泉般音乐的演奏者——一群振翅鸣叫的甲虫;村民们行色匆匆的劳动生活。)

4、你是怎样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的?

(把草丛想象成茂密的森林;把在草丛中孤零零爬行的小虫想象成一位游侠;把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想象成南国的少女;把鸣叫的甲虫想象成音乐家;把搬运食物的甲虫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还有气象观察员、工程师……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虫居住的洞穴比作草虫的村落。

四、研读重点句子:

1、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谁能把游侠的勇敢和快乐读出来。适时指导朗读。

2、“庞大的蜥蜴面前,围拢着一群黑甲虫,纷纷投以好奇的目光,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展开丰富的想象: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它们在交流些什么?

3、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中,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类似的经历吗?请讲出来和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章中优美词句。

2、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4】

《草虫的村落》写的是在田野里,作者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仅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学生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己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学生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

(三)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学生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己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己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己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拓展阅读:《草虫的村落》课文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呵!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呵!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

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透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爱恋之情。

2、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我的独特感受。

(1)划出文中生字词语,读熟,记住字形,选取下方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草茎(jīngjìng)洞穴(xuèxué)散布(sànsǎn)散聚(sànsǎn)

(2)补充词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A。“草虫的村落”指什么?你能用文中的句子概括课文主要资料吗?

B。在这个“村落”里有哪些“村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C。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明白的?

4、上述问题中不明白的打上“?”

1、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让我们随着下方这篇课文,走进《草虫的村落》。(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指导学生把读得不熟的句子读通顺。

(2)用文中的句子概括课文主要资料。

2、正音,读出下方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并在文中注音,联系课文句子多读几遍。

草茎(jīngjìng)洞穴(xuèxué)散布(sànsǎn)散聚(sànsǎn)

(1)提示学生注意:

“谧”右面不要写成“益”;“巷”第八笔是“横”

4、预习中的词语只填空,理解意思随课文赏析时随机进行。

还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白?向你的学习伙伴请教。

5、“草虫的村落”指什么?(草虫的洞穴)文中写了哪些草虫?

1、把作者引进这座村落的是什么?(一只小虫)课文哪几节写了我的游历?(2——9节)

(1)思考:

这只小虫带我走过了哪些地方?画出表示游历地点的关键词。(森林——小丘——街巷)

(2)读文后交流:

教师启发学生弄明白这部分作者讲了两个场景:

“森林”(第三节)是我游历的第一场景,“小丘”“街巷”(4——9节)是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游历的第二场景。

3、文章第一节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起)最后一节写什么?(抒发感情,表达自我对草虫村落的依恋)

过渡:下方我们先来看一看作者在第一场景中是如何“忘了世界,也忘了自我”的,是怎样开始自我“奇异的游历”的。

1、指读第三节,听后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你自我的感受。(如果学生感到困难,教师能够提示学生结合第二节与下文的关系来回答)

3、小虫的世界真是太奇异了!这小小的世界里的“茂盛的森林”指什么?(茂密的草丛)

4、指导学生抓住“仍”“傲然、左冲右撞、最后”等词体会小虫的勇敢。

6、小节:

我看到小虫“左冲右撞”的样貌就认为它是迷路了,看见它遇到同伴后,又觉得它们在互相打招呼。多么奇异的景象啊!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见得,这是作者根据自我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想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我的独特感受”,这是本文最重要的一个写作特点。

7、想象练习:

同学们,如果看到这只小虫的是你,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你又会把作者郭枫带进怎样一个奇异的游历当中呢?(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

(1)本文先总写,又具体介绍了,最后表达了。

(本文先总写“我”陶醉在田野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我”,又具体介绍了“我”的奇异游历的全过程,最后表达了“我”对草虫村落的依恋。)

(2)作者的目光随着,开始了自我奇异的游历。在第一场景中“我”看到迷路的小虫在(地点)里“左冲右撞”“傲然地前进”,这真是一只的小虫!

鼓励学生用心发言,答案不求统一,只要意思对即可。

2、教师小结:

迷路的小虫凭着自我勇敢的精神最后冲出了一条路,回到了自我的村落,又发生了哪些奇异的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分享。

1、本文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文章写“游历”时,突出了哪几个场景?(森林、村落)从第一个场景中,我们认识了一只勇敢的小虫,下方我们继续分享奇异游历的第二个场景。

1、思考:作者又做出了哪些想象?哪些句子体现了这次游历的奇异?

交流:

(1)“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那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村子”指什么?(草虫的洞穴)“小丘”指什么?(即草丛边上的小土堆)“熙熙攘攘”什么意思?

(2)“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悦地走回洞穴里去。”

A。“意味深长”什么意思?“良久”呢?“它们”指谁?

B。启发想象:它们对视良久,心里在想什么?之后会说些什么?

(3)“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

启发想象: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蜥蜴和小甲虫在交流些什么?

只有虫子门才能演奏出来的!”

A。那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5)“此刻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他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A。“行色匆匆”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草虫?(勤劳、智慧、会创造生活)

B。你能回答末尾作者的疑问吗?

3、这个场景中出现了两个省略号,你能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作者还有哪些想象没有写出来吗?

1、自由读文,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悠悠忽忽”“才”等词语体会作者观察的痴迷及对草虫村落的依恋。

2、找出与“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到西洋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相照应的句子。(文章第一节)

(2)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都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写法;

(1)《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都是散文,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

(2)《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都运用了想象和联想的写法表达了作者的感受。()

(3)《草虫的村落》中“茂盛的森林”指“细密的草丛”,“小丘”指的是森林边缘的小山坡。()

(4)“大街小巷中,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的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用“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来比喻“南国的少女”。()

(5)写草虫的劳动生活是为了突出草虫生活的艰辛,写草虫的音乐会则是为了突出草虫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十分会享受生活。

这学期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散文,一篇是写的《草虫的村落》,另一篇是写的,在《草虫的村落》中作者运用结构来写,写“游历”的全过程时又突出了“游历”的特点,从而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群的小草虫形象。五、课后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册第三课“互动实践”习题;

2、写一写自我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我的感受;

3、背诵文中自我喜欢的句子。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6】

解读教材:

本文凸显的特点是作者奇异的想像。作者为读着描述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对草虫的村落作了极富画面感的描绘,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生灵和自然的喜爱之情。

从写作文体而看,这是一篇带有说明特质的散文,但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给大家: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作者的神游,使我们感受到这个村落是那么具体熟悉,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是那么细腻而兴趣盎然。

因此,编者的意图很明显,一是要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手法,比如拟人、比喻;二是感受作者据像而联想的能力,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这种散文体的美文,不适合细讲,却适宜诵读记诵。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可繁琐,不可老套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而是要直奔主题,厘清主要的逻辑层次后,要扣住关键文句点评,目的是感悟作者的文字功夫。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课文后附录的汉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熟读课文,追随作者的文字描述,作一次奇异的游历,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读课文,画出新词,多读几遍。(提供目标中要求掌握的词语供参考)

2、给的自然段标出序号,思考本文的层次划分。按三层结构分的话,可以怎样分?

本文共有11个自然段,第一层是总起,交待了这次奇异游历的特殊氛围和心情。第二层从第2—9自然段,叙述了奇异游历的全过程,分为两个场景来描述:一是小甲虫迷路的森林;二是作为课文主体的“草虫的村落”。第三层是末尾两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草虫村落的依恋。

3、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并对草虫的村落进行了详尽的生动描述。

二、品读课文,体悟文字。

文字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思想境界高低的标尺。本文的哪些词句值得我们特别钦佩呐?透过这些语言,我们能感受到怎样的情怀和风物特征?

1、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这是开篇语,“又”和“躺”字,点出了作者跟田野的不寻常关系,透出一种亲密的特殊情感。“静谧”不仅仅是指环境的清幽,更指作者心境的宁静。以这样的环境和心境做铺垫,我们感受到“游历”的背景很重要,体会到作者与大自然相融为一的愉悦。)

2、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这是一个怎样的空间?是作者的想像空间: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绵的草丛变成了一座座森林。迷失的一只小虫,就像一位游侠,穿行在这森林中间。于是,拉开了作者游历的序幕:有了作者追随的目光,也有了对草虫村落的游历。)

3、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这是作者奇异游历的第二个空间。位置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也就是草丛边上的一些小土堆,这是最适合草虫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处,故有熙熙攘攘的村民往来。在这“往来”的画图中,作者描述的村民生活“迎接远归者”、“大街小巷里”的宛如“南国少女”的小圆虫、“蜥蜴”的拜访……处处洋溢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作者的丰富想像,独特感受,着实令人叹服。)

4、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灵泉”说明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形容甲虫音乐家们的技术高超。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不仅深深地被它们吸引,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了人间的一切音乐,觉得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天籁之声。句末还用了感叹号,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5、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这是一幅生动的甲虫村民们劳动图。小甲虫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体却能推动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还行色匆匆地赶路。看着它们劳动的场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小甲虫如此勤勉?这也是读者改思考的问题,说说你的看法:是对家庭的责任?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更崇高的理想追求……)

6、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一句中的“夕阳亲吻着西山”和红鸠鸟归巢的鸣叫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说明作者游历草虫的村落竟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衬托出一份沉醉的心情。“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对奇异游历的痴迷;“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点明了心灵沉浸在奇异游历中的欢快和得意。)

这样的精彩词句课文中还有很多,比如课文的结尾处:“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散散步。”亲切中还隐含着期望:你也可以跟作者一样走进大自然,用心体会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每一个生灵,每一株植物,都给我们的眼睛留有发现的美丽,都是我们的心灵安放的奇妙世界,只要你愿意。

三、乐读课文,消化文字。

这篇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在草虫的村落里。作者对草虫的村落的总体印象可用一个词概述:奇异。作者在具体描述这个村落时,写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1、交待村落的位置——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实际上是草丛边的土堆上);

2、村落的规划完整——街道,小巷,布局清晰;

3、甲虫音乐演奏者举办的音乐会;

4、村民的劳动生活;

5、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7】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一)

打开这篇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鸟语花香,虫鸣犬吠,月光鱼影扑面而来,清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草虫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这组课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人类,终于学会了把自己放得卑微渺小些,以大自然普通一员的身份,以欣赏、敬畏的心态看待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草虫的村落是一片快乐的天地,奇异无比。作家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绪,细腻的笔触感受着自然万物,在大胆奇特的想象和丰富多彩的联想中,揭示出人与自然相处的简单道理:赋予万物以人性,实现心灵的交融,就能创造出美好和谐的境界。

感受着作者们的奇思妙想,揣摩着编者们的匠心独运,我由读者转化为教者的目标定位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我要引领孩子们依据《草虫的村落》这篇语言材料感悟文本,培养情感;迁移写法,形成能力。因此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是:

1. 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 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导语,创设情境,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向往的激情。同时为体现本单元的重点——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小虫子的世界究竟蕴藏着什么呢?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给不同的画面取个题目。[归来的游侠  幸福的迎接 来客人了  动听的演奏   勤勉的劳作   精细的分工 ]

[设计意图]

以概括小标题的形式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培养语文素养。

(三)深入村落,与虫同乐

作者发现了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是多么得意啊,是啊,小虫的快乐天地带给我们多少惊喜,让我们也深入草丛,去感受小虫的快乐,感受小虫带给我们的惊喜。

1. 学习"归来的游侠"一段

老师:同学们,请闭上眼,认真听,仔细想。(教师进行语言描述)迎着微风,伴着花香,我们一起伫立在大自然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小花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周围静得出奇,以至于天空中的鸟叫声,树叶的落水声和草丛中此起彼伏的虫鸣声都听得一清二楚。在一处绿阴下,我们躺了下来,翻转下身子,发觉身体在逐渐地缩小,缩小,缩小……此时,空间在我们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设计意图]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可以让学生尽快走入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情境中自己也好像变成一只小甲虫,他们就是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

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学生自由读。

(1)读完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也觉得它是个"游侠"吗?从哪里感受到的?(傲然前进左冲右撞)你能把这种感情带上动作读出来吗?学生兴趣昂然地读。

(2)真像个英勇的侠士啊。如今侠士远游归来了,你想它会跟它的村民怎样打招呼呢?学生想象打招呼,顺势学"寒暄" .

(3)大家想一想,在身高高于他数十倍的森林里左冲右撞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呢?你在森林里行走过吗,联系着想一想。学生谈出小甲虫克服重重困难,然后读出小甲虫的英勇。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把文本语言串起来,有机训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

2. 学习"幸福的迎接"一段。

(1)读了这段文字,有什么问题又问小甲虫吗?(预设:那只娇小的甲虫是谁?从他们意味深长的对视中,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2)游侠云游数日,历经千辛万苦回来了,亲人见面不说话,而是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你知道这意味深长的对视包含着什么吗?

师: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般情,万般意,都凝聚在这对视中,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读。"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设计意图]

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喜欢童话的特点,发挥学生的想象,走进小甲虫的心里,体会小虫之间的情感,然后带着感情读句子,感受草虫们也有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

3. 学生自主交流5——9自然段

那么在小虫子的世界里到底还蕴藏着什么?用刚才的读书方法,什么方法呢?抓住重点词和句子联系生活实际想像,自由读五到八自然段,看看在草虫的村落里还蕴藏着什么,我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把有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勾画自由交流探讨)

预设:

(1)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因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带着感情读的同时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有大自然的音乐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3)从"村民的劳动""精细的分工"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设计意图]

学要有所得,通过学生的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4)说话练习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例:在草虫村落中的舞蹈厅中,"我"看见了甲虫舞蹈家们在忘我地舞动着身体,演绎出优美的舞姿!

用"在草虫村落中的              ,"我"看见了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读课文第一、十、十一自然段,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采用了什么协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说说哪些描写体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听音乐展开想象,写一写此时你想到了什么?融入自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发展。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方面。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二)

各位同事: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草虫的村落》。打开这篇课文,一股素雅温馨的自然风裹挟着鸟语花香,虫鸣犬吠,月光鱼影扑面而来,清山秀水的诗情画意,草虫世界的奇妙和谐刹那间把我吸引了。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领略着大自然的丰姿,我们突然打开了一扇奇异独特的大门,一直通向我们和大自然的心灵深处——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下面我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是:

1. 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灵的那一片爱恋之情;

2. 是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并如何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教学方法:

读是语文学习之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本节课在教法上,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的乐趣。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体验情趣: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情境激趣导入 : 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让学生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向往的激情。同时为体现本单元的重点——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找窍门学会生字新词,调动起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学习生字新词就会轻松自如,而且生字新词掌握的牢不易忘。最后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也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3)再读课文,体验情趣:学贵有疑,有疑则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先让学生品读交流,学生谈自己的独特体验,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会充沛、真挚。

4)情感升华,拓展延伸:配乐朗读全文,使学生再次感知"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再现作者丰富的想象。然后讨论见过类似的情景这个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使学生明白动物界里的各种有趣的知识,进而增加了对本文的兴趣。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最后读写结合,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方面。充分鼓励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个性和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到课外,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说板书设计:本节的教学设计非常简单,主要把文章的重点内容按顺序板书出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明晰文章中心。

六、教学反思: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一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探讨的冲动和兴趣,拉近了自己与课文的距离。其次,重视朗读训练,促进整体感知。这节课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多角度、多方式地培养学生朗读,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最后,课外拓展,培养能力将本课"信赖、尊重、平等"的主题用于生活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了很好的培养。

草虫的村落说课稿(三)

一 教材分析:

《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文凸显的特点是作者奇异的想像。作者为读着描述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对草虫的村落作了极富画面感的描绘,字里行间都流淌着对生灵和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课文后附录的汉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熟读课文,追随作者的文字描述,作一次奇异的游历,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像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

四 教法和学法

从写作文体而看,这是一篇带有说明特质的散文,但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给大家:草茎变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虫成了游侠,随着草虫与同伴的一路招呼,"我"来到了草虫的村落。在草虫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像庞然大物似的来访者——蜥蜴;看到了甲虫音乐家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的生活……作者的神游,使我们感受到这个村落是那么具体熟悉,感受到他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是那么细腻而兴趣盎然。因此,编者的意图很明显,一是要学生感受文字的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手法,比如拟人、比喻;二是感受作者据像而联想的能力,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这种散文体的美文,不适合细讲,却适宜诵读记诵。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可繁琐,不可老套地分析文章的内容,而是要直奔主题,厘清主要的逻辑层次后,要扣住关键文句点评,目的是感悟作者的文字功夫。

五 教学准备

课件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郭枫的文章《草虫的村落》。

(二)读写新字,指名批改。

按声调读:

烘 庞勤 烤勉吻 逗谧俏巷韵

按音序读

逗 烘 烤 勉谧 庞 勤俏 吻 巷 韵

按音节读

韵 谧逗庞烘烤勤吻 巷俏勉

(三)出示新词,指名朗读。

静谧、追随、游历、傲然、寒暄、熙熙攘攘、对视良久、欢跃、攀谈、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 、蕴藏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 :谁 在哪里 干什么

2 再读课文:填写表格。

细密的草茎 -------森林-------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游侠 ---------游侠归来

小丘-------村落(街道 小巷)------花色斑斓的小圆虫-蜥蜴-----少女 巨人------和谐生活

簇野灌丛----大树----甲虫----音乐演奏者------音乐演奏会

田地 ----小虫子 ------劳动者 (测气候者 工程师搬运工)------- 勤劳工作 (观察气象建筑设计

(五)、感受标点传递的情感

1读悟感叹号,感受兴奋之情

1、第一次快速默读3、4段,把带感叹号的句子划下来。

交流: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读着这感叹句,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和作者一起兴奋、一起惊喜。

( )的游侠 四海为家 惩恶扬善 云游四方 济贫劫富 武功高强 特立独行

临危不惧 (傲然 左冲右撞)

热情大方 (解读打招呼 理解寒暄)

伉俪情深 (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

看哪!大街小巷 色斑斓的小圆虫 粗壮的黑甲虫 巨大的蜥蜴

(和谐的)村落

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全神贯注 音韵 灵泉

(二)读问号,感受惊叹之情

让我们继续去草虫的村落看看小虫子们的劳动生活。引读7-9段

这里出现了许多带问号和省略号的句子,找出来体会体会。

问句:

(1)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

(2)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

(3)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工程师 忙于建筑设计 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看到小虫子的勤勉和智慧,你惊奇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来问一问。

A、读好这几个问句。

B、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作者的心里都有吗?用问句来表达有什么不一样?

(三)读悟省略号,感受意韵丰富

1、说写补白,丰满文本。

(1) 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口头说)

我还看到了什么?

(2)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我们还看见了许多许多,我们还看见了什么?拿起笔写下来吧。(交流)

黑甲虫 小圆虫 蜥蜴

寒暄 攀谈 演奏 劳作

2、复现前两个画面。

看到这一切,你有什么问题?师写一连串问号。

三、用标点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用感叹号表达惊叹。

看到这一切,我们都会由衷地感叹:草虫的村落里,蕴藏着——勇敢 亲请 友情 音乐才华 劳动智慧

(根据学生回答,师写一连串叹号)

(二)用问号表达疑问。

1、此时此刻,老师的脑海中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草虫世界会是这样的丰富、有趣、有情有义呢?

读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几个自然段,也许,你能从这些文字中找到答案吗?(又 忘了 忘了)

(爱自然、观察、想象)

2、复现词语。

3、这神奇的大自然中的草虫世界让作者痴迷,所以(再次引读前后开头、结尾四段课文)。

你们说,这是一次怎样的漫游啊?

小结:你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作者的感受、疑问,还能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疑问,读书,有意思吗?

(三)用省略号延伸探究。

老师更希望你们能把这些叹号、问号变成省略号,因为对草虫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回去后,希望大家去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草虫世界的文章。

板书:

游侠归来

远方来客

音乐盛会

勤勉劳作

草虫的村落

破折号 ? ……

破折号

! ! ! !

? ? ? ?

……

八 小结

九 结束语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懂生字新词

2.通过抓语言点深入感悟课文语言、适度为课文补白,把无声的画面变成有声,感受昆虫世界的精彩,从昆虫身上领悟生活的真谛

3.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散文文笔优美、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阅读《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等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情趣

谈话:什么叫草虫?喜欢这些小生命吗?有过与这些小生命“交往”的经历吗?你脑海中的村落是什么样的?

今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参观“草虫的村落”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惊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词

安谧 勤勉 烘烤 驻足观望 僻静 灵泉 花色斑斓 大街小巷 俏丽

3.在草虫的村落里散步,你发现了什么?哪些情景、画面,令你印象深刻?给不同的画面取个标题

(归来的游侠 幸福的迎接 来客人了 动听的演奏 勤勉的劳作 不同的分工)

三、深入村落,与虫同乐

课文的结尾说,“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是多么得意啊”是啊,小虫的快乐天地带给我们多少惊喜啊让我们也深入草丛,去感受小虫的快乐,感受小虫带给我们的惊喜

默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要走进小虫的世界,必须先读懂小虫的语言,包括它们的肢体语言等哪些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交流:

1.“归来的游侠”一段:

(1)你也觉得它是个“游侠”吗?从哪儿感受到的?(傲然前进 左冲右撞)

(2)真像个英勇的侠士啊如今侠士远游归来了,你想他跟他的村民会怎

么互相打招呼?(原来,他们是这样互相“寒暄”的顺势学“寒暄”这样的寒暄,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这样浓浓的乡情肯定会温暖这个游子的心的)

(3)让我们也跟这个可爱的小甲虫寒暄几句吧

(小甲虫,你从哪儿云游归来?做了哪些行侠仗义的事?)

设计意图:问题非常重要,好的问题不仅能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而且可以梳理文本中的语言,把文本语言串起来,有机训练,并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

(4)读出游侠甲虫的神气(读着读着,我们觉得这小甲虫俨然就是一位行侠仗义的英雄好汉)

2.“幸福的迎接”一段

(1)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这小甲虫吗?

(2)那只娇小的甲虫是谁?从他们意味深长的对视中,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

(3)小结:也许是娇小可人的妻子在迎接远归的丈夫,小甲虫是多么幸福啊原来,英雄也有温柔的一面啊

3.“ 来客人了”一段

(1)这样驻足观望的目光我们人类熟悉吗?在哪儿能碰到?(看来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不光是我们人类的专利啊从“驻足观望”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圆虫的(羡慕、喜爱)

(2)读出这种羡慕

(3)谈得很投机,会谈些什么?这样的情景我们熟悉吗?(看来是这里热情好客的村民吸引了远方的来客)

4.“动听的演奏”一段

(1)听到这样的音乐,我们会怎样?(鼓掌、赞叹、惊叹)

为什么?(演得那样全神贯注而且这种音乐只有昆虫所有的)

当我们用心倾听的时候,会发现昆虫的鸣叫是动听的音乐就像《时代广场的蟋蟀》中那只举办个人音乐会,震惊了整个纽约的蟋蟀一样

设计意图:《时代广场的蟋蟀》是世界儿童经典作品,在这里适时的联系,推荐,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为孩子打开课外阅读的一扇窗

(2)动情朗读把这美妙的音乐传递给更多人

5.“村民的劳作”一段

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勤勉地奔忙?(母爱的力量、求生的力量、对生活的热爱)

师:小小的虫子,也能这样认真、勤勉地生活,没有一种力量、精神的支撑是做不到的看来你们可真的是读懂了这些小虫的心思啊

6.“不同的分工”一段

(1)你读懂了小虫子的哪些智慧?(不同的分工,能胜任和人类一样复杂的工作)

(2)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为小虫惊叹:他们用小于人类几万倍的身躯,从事着和人类一样复杂、创造性的工作,真了不起啊!)

四、回归全文,提升快乐

1.你觉得生活在村落中的小虫快乐吗?为什么?(浓浓的乡情、亲情,创造性的劳动,丰富的娱乐生活等)

原来小虫有着和人类一样精彩的生活、丰富的情感

这种快乐是谁创造的?(它们自己创造了快乐、幸福的生活)

2.作者快乐吗?快乐来自——(“又躺在 ”不止一次,对生活的发现,对美的发现有一颗诗心 )

3.在作者的眼里,昆虫的世界是美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美的,更可贵的是,他还那么热切地要把这种美传递给我们,与我们分享

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学语文的过程,不光为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言语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语言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做人:美是需要发现的;美好的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在昆虫的世界里徜徉,我们发现了生活的乐趣、生活的真谛,这也是读书的重大收获

【板书设计】

草虫的村落

归来的游侠 幸福的迎接 来客人了

动听的演奏 勤勉的劳作 不同的分工

乡情 亲情 劳动 创造

快乐

《草虫的村落》阅读原文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小的草茎变为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生着一副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虫子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我看得出草虫的村落里哪是街道,哪是小巷。大街小巷里,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披着俏丽地彩衣。在这些粗壮的黑甲虫中间,它们好像南国的少女,逗得多少虫子驻足痴望。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看啊!蜥蜴好像忘记了旅途的劳倦,它背着几个小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我的目光顺着僻静的小路探索,我看到“村民们”的劳动生活了。它们一队队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一定是很远很远的地方吧?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我完全迷惑了,在小虫子的脑海中,究竟蕴藏着多少智慧?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各种不同的工作,都有专门的虫子担任。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词语。

2。引导学生随作者进行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灵的情怀。

3。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独特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小虫子吗?谁愿意把你们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看来大家都喜欢小虫子是吗?那你们看见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履,走进草虫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二、整体感知

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五、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10】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带着感情读的同时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②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有大自然的音乐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

(1)从“村民的劳动”“精细的分工”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设计意图]

学要有所得,通过学生的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2)说话练习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例:在草虫村落中的舞蹈厅中,“我”看见了甲虫舞蹈家们在忘我地舞动着身体,演绎出优美的舞姿!

用“在草虫村落中的,“我”看见了。”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读课文第一、十、十一自然段,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采用了什么协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说说哪些描写体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听音乐展开想象,写一写此时你想到了什么?融入自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11】

《草虫的村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本篇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甲虫音乐家们像灵泉一样美妙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细的劳作场景。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作者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将一个草虫的世界生动的展现大家面前。

学生在四年级学过选自法布尔《昆虫记》中的《蟋蟀的住宅》,对昆虫有一些了解,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中学会了一些想象的方法,如配乐朗读中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等,但这篇写关于草虫的文章,学生虽然喜欢,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应在品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小虫的生活经历。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读是语文学习之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的乐趣。

(一)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选择了直接进入正题。

(二)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学习3、4段

A、落实语言训练。对“傲然”、“左冲右撞”、“寒暄”等词语的理解和感悟。对“傲然”、“左冲右撞”,引导学生通过读后感情带上动作来完成;通过师生间的想象“打招呼”来体会对“寒暄”一词。

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把文本语言串起来,有机训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

B.在读书中探寻文字背后的人文价值。提问:你能感受得到这意味深长的对视当中,包含的是什么吗?解决前面所提的“在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蕴藏着什么?”原来,在小虫子的世界中,蕴藏着多少亲情啊!

C.在读中蕴含学法。在引领学生运用“抓住文中的具体词语和句子,通过联系生活来想象”的方法学习了课文三四自然段后,我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由扶到放,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变化。在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还蕴藏着什么?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老师适时点拨、评价和引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单的地方几句话带过,详细的地方精雕细刻。整个过程有详有略,错落有致。不论是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还是老师的点拨和评价,最后都是回到“读”上,以读来展现理解,以读来表达感悟。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读课文第一、十、十一自然段,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我悠游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2.说说哪些描写体现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四)作业:

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课后落实“小练笔”)

通过读写结合,进一步强调想象的重要性,充分鼓励学生的发展。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方面。

由于学生是自主学习,课堂上很多东西无法作准确的预设,更多的是学生现场的生成。老师点拨自如,评价得当,就能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读书体现层次,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现老师与课堂与学生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对教学状况掌控失调,环节出现了前松后紧现象,其实还是学生学法引导不当,致使后面设计的说话练习和总结没有时间进行。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练习说话环节改为课后练写了。

例:在草虫村落中的舞蹈厅中,“我”看见了甲虫舞蹈家们在忘我地舞动着身体,演绎出优美的舞姿!用“在草虫村落中的,我看见了。”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身独特感受的。

2、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3、学会6个会认字,并能按要求进行词语积累。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想象和表达自身独特感受的。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了《猫》、《珍珠鸟》和《海豚救人》这三篇课文后,越发感到了动物是我们人类的伙伴。其实在动物界不只仅是这些哺乳动物非常可爱,就连大自然中我们常见的那些不起眼的小虫子也别有一番情趣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虫子的家去感受这份快乐,那里就是?(同学齐说课题,教师板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注意将自身在预习时自学到的生字新词读准确。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一起评价是否正确,反馈预习情况。

3、默读全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之后同学可简单谈谈,可以用文中的词语,也可用自身的话。

(三)默读课文,掌握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在“草虫的村落”中看到了什么,画一画你是从那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独特感受的?

2、同学自学,教师巡视。

3、同学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拨: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虽然迷了路,但仍有着傲然的气势。它不时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了一条路。”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把黑甲虫称作“游侠”呢?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游侠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胜利者的喜悦。它是快乐的,作者看到了它,并做了合理丰富的想象,也感到了快乐。

(2)从“村民和谐生活”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可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得很投机似的”等关键词句,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友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融洽。大家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他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我敢说,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们才干演奏出来的!”

同学可以通过“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从“村民的勤勉劳动”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

是什么力量使一只只小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能理解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自身家的责任感,促使甲虫们如此勤勉的工作着。大家各司其职,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四)情感升华,感受写法:

1、我们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可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能将日常见到的小虫子写成这么美的文章呢?同桌相互讨论讨论。

2、师生交流:

(1)认真观察事物,特别是观察容易被大家忽视的小生灵,而且有自身独特的视角;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表达自身独特的感受;

(3)喜爱小昆虫,有一颗关爱小动物的善良的心;

(4)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

3、大家分析的都很好,其实作者在文中也流露出了,我们来一起对读一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局部,读出作者这份情怀。

(五)将自身喜欢的词句摘录在采集本上。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13】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①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②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③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①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②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①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a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 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②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①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①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③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小结: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4)交流反馈。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 朱洋君)

B案

课前准备

录音:夏日里的虫鸣声

大自然的图片

摘抄卡

第一课时

情境激趣导入

播放夏日虫鸣的声音。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大自然的声音和色彩总能让人陶醉,走进去使人流连忘返。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步履慢步走进《草虫的村落》,去享受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

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

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回归整体,提出疑问(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能马上解决的相机解决,与后面学习内容相关的教师作好记录,作为调整下堂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预设]: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还看到了什么?

作者怎么知道小虫在做什么,想什么呢?

作者是怎么写得如此生动,有情有意的?

……

第二课时

回顾课文内容

1.简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放声读一遍课文,解决上节课学生提出的有关内容上的疑问。

品读课文,体会表达

1.边读边画,解决第一课时留下的有关表达上的疑问。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预设内容]:

(1)“我真想也跟它们寒喧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你能读懂作者的心思吗?(抓住“真想”“可惜”)

把这种心思读出来。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评价一下甲虫们的音乐演奏得怎么样?

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把这“优于人间一切的音乐”表达出来的?

听录音──虫鸣,读句子。

(3)“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出来。”

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认识,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把体会到地放在这个句子里尽情地读出来。

(4)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

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了哪些情趣?

(小虫驻足痴望、“村民”熙熙攘攘往来、意味深长地对视、像南国的少女、交流、攀谈的投机……)

作者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情趣的?

把这些情趣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大家,共同分享。

3.体会表达方法、表达效果:

出示课文开头: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和自己的体会。

(2)你认为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可以小组交流,讨论、总结)

积累语言

1.把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抄写在摘抄卡上。

2.交流摘抄卡,读给同学听。

3.背诵摘抄的内容。

4.提倡尽可能地在习作中用一用。

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配乐朗读全文(接读),尽情抒发“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2.课文作者想象丰富,感受独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富有情趣的虫子们的世界。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讲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3.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注意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随堂落实“小练笔”)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今天,让我们共同携手一起走进台湾作家郭枫先生的优美散文──草虫的村落。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这一课,请再次快速地浏览全文,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句子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老师把它增加点难度,你能把题目放进这句话吗?

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师:同学们,作者在游历的前前后后,还写了这样三段话──

(课件出示: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我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我发现了草虫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师:谁敢自告奋勇地读一读。请你!我请其他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看看这三段话会使你产生些什么疑问?

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悠悠忽忽地漫游了一个下午,他看见了什么奇异的景象呢?

草虫的村落是什么样子的?

作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来到田野里?他又为什么在田野里一呆就是一个下午?他又为什么愿意牵着我们的手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

看来,就像我们同学们所说的,这个草虫的村落里一定是有什么奇妙之处在深深地吸引着作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同样作一次游历,和这里的居民进行亲密的接触,看看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蕴藏着什么?

迎着微风,伴着花香,我们一起伫立在大自然中。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小花的田野一直延伸到山脚下。在一处绿阴下,我们躺了下来,翻转下身子,发觉身体在逐渐地缩小,缩小,缩小……此时,空间在我们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师:同学们请睁开眼,你走进草虫村落里了吗?你感受到了什么?说一说

让我们紧紧地跟着这只黑甲虫,自由地,有滋有味地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指名读。

她的这段话读得非常精彩!尤其在处理这段中的“傲然”和“左冲右撞”的时候,真的让我比较清晰地感受到了游侠的形象。

“傲然”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大家课前查过没有,不说。我们用“读”把它表现出来。

“左冲右撞”什么意思?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只游侠在高过他身体数十倍的茂盛的丛林中“左冲右撞”,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你在树丛中走过路吗?带着这种经验想一想。

看来,这只游侠要在丛林中走出一条路,还真就不容易!文中还就有一个词告诉我们他是不容易的,哪个词?

师:好,同学们,我们把体会出的这么多感觉一起放到这段话中,再来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 “我想”,齐──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我真想也跟它们寒暄一下,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

同学们从读中流露出来的游侠不仅英勇,而且还很讲礼貌。同学们想一想,这只游侠和同伴之间是怎样打招呼的呢?谁能和老师之间打打招呼。

同学们,“寒暄”的“寒”,表示天气冷;“寒暄”的“暄”表示天气暖,所以它是“日”字旁。本来这个词语的意思是说人们见面的时候问一些天气冷暖的话,后来就把人们之间的打招呼也就称作寒暄了。读读这个词。

这只游侠,不顾一切地往前冲,究竟是为了干什么呢?(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

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

师:谁能告诉我,这只游侠急急忙忙回村子是要干什么呀?

师:好的。我想问大家,这只娇小的甲虫和游侠之间会是什么关系?你们猜猜看。

生:我觉得这只娇小的甲虫可能是游侠的妻子,在家里一直等待着他的归来。

生:我认为她可能是英勇的黑甲虫的妹妹,(他为)有这样一个哥哥而骄傲。

生:我认为这只娇小的甲虫是游侠的女儿,女儿很娇小,游侠回来了,可以给她讲一些故事。

师:好。看来他们之间一定是亲人。可是,这只游侠云游四方数日,历经千辛万苦回来了,和亲人见了面,彼此之间不说话,而是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嘿嘿,这真是有味道。你能感受得到这意味深长的对视当中,包含的是什么吗?(亲情)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般情,万般意,尽含在这“意味深长地对视”中了。同学们,就带着这种理解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那只英勇的黑甲虫”,齐──

(1)提出要求:那么在小虫子的世界中,究竟还蕴藏着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读课文的5到8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段落里也能发现,草虫的世界里蕴藏着什么?一边读,一边划出使你有感受的词语和句子来,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自己的想法。

草虫的村落课件【篇15】

说教材分析

《草虫的村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组课文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特的感受;还要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表达这些特感受的。

本篇课文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虫村民,看到了像南国少女般的花色斑斓的小圆虫,看到了甲虫音乐家们像灵泉一样美妙的演奏会,看到了“村民们”行色匆匆而又分工精细的劳作场景。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神游这个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来的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作者与小生命交流中所体现出来的那颗晶莹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将一个草虫的世界生动的展现大家面前。

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学过选自法布尔ˉ虫记》中的《蟋蟀的住宅》,对昆虫有一些了解,学生在学习前两篇课文中学会了一些想象的方法,如配乐朗读中闭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自己的想象等,但这篇写关于草虫的文章,学生虽然喜欢,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应在品读课文同时让学生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小虫的生活经历。

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做到熟悉能讲!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11个生字,正确书写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读中抓重点语句,揣摩其所蕴含的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和特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关爱小生灵的情怀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观察、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特的感受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读是语文学习之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文中的乐趣。

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以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激发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心中对昆虫世界充满了探索和向往的激情。同时为体现本单元的重点——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打下基础。到大自然中观察过这些音乐家吗?它们是什么样子,喜欢它们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找窍门学会生字新词,调动起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学习生字新词就会轻松自如,而且生字新词掌握的牢不易忘。最后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也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体验情趣。

学贵有疑,有疑则有思。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先让学生品读交流,学生谈自己的特体验,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会充沛、真挚。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及时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更高。再让学生联系实际想象,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本内涵,把文本语言串起来,有机训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对课文理解更加深刻。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有大自然的音乐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所以我设计了“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配乐朗读全文,使学生再次感知“草虫的村落”给我们带来的情趣,再现作者丰富的想象。然后讨论见过类似的情景这个问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闻,使学生明白动物界里的各种有趣的知识,进而增加了对本文的兴趣。小学生习作从模仿起步,本文就提供了很好的俘。最后读写结合,重点要放在展开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方面。充分鼓励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个性和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到课外,实现大语文教学观。

说板书设计

迷路的黑甲虫

花色斑斓的小圆虫

草虫的村落 庞大的蜥蜴 小虫子的快乐天地 (奇异的游历) 振动翅膀的甲虫

行色匆匆地甲虫

最新归园田居其一课件10篇


下文将详细分析“归园田居其一课件”这部作品。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欢迎您参阅读本网页!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 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请同学们欣赏诗歌朗读,同时解决难读的字词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1、听名家范读。

2、自由诵读,根据注释及手头资料疏通课文。

3、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往往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

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幻灯片)

教师小结:

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创造陶氏的辉煌。

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他留给我们的是充满诗意的人生和太多的思索。

小作文: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或《陶渊明归隐之我见》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2

知识与能力:

1、以“归”为线索,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背诵《归园田居(其一)》过程与方法: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2、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2、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反抗黑暗,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图猜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提示语: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草,芳草凄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2、看图猜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

明确: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文常简介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田园诗一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于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方面描写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抒发了作者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全诗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二、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听读录音,标出生字词的读音,简单批注难点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请两位同学扼要概述诗文内容,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到两句进行朗读,读出感情,并说出喜爱的依据。

3、集体朗诵

三、小组合作研究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

明确:

⑴从何而归?

⑵为何而归?

⑶归向何处?

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官场生活-喻

尘网樊笼

情-厌恶悔恨

2、为何而归?

A、少无适俗韵: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性本爱丘山: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B、守拙归园田: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和自由的品性3。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

4、归去如何?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久/复

总结思考:从中可以见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精神追求?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四、诗歌鉴赏中赏析句子的方法

1、对关键字进行分析(炼字)

2、对关键词句、意象进行分析

3、突出手法

4、表达情感

五、根据提示,围绕”归”,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知

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思考:诗人如何描写园田?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

明确:

作者笔下的田园景象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亲切可即,环境幽雅美丽,近景)远村、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远景)

图象

所闻——狗吠、鸡鸣(以动衬静,更显宁静、和平)声音

小结: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恬静、空阔、幽雅、朦胧的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写作手法介绍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细描:也叫工笔描绘法,这原是绘画的一种用笔方法,这种方法讲求工整、细致、纤毫毕露。借用到写作中,细描是指对描写的事物进行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细刻。

(1)白描手法举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孟浩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鲁迅

(2)细描手法举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总结:

诗歌原始的动力是心中兴发感动的力量,最好的传达方法不是写得多美,写得多么艰深,或写得多么通俗,而是说这种传达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内心那兴发感动的生命的活动。陈师道评论陶渊明说:“渊明不为诗,自写其胸中之妙尔。”正是指出了陶渊明诗的好处所在:他所写的大自然的景物,都是他自己感发的生命,感发是平铺直叙地进行的,他就平铺直叙地传达;感发是层层转折变化的,他就层层转折变化地表现。陶渊明诗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叶嘉莹《从陶渊明诗看形象与情意之关系》

三、共情

1、身居田园的作者感觉如何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作品链接: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归去来兮辞》

2、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可从社会责任感、个人追求、当时的社会环境等角度思考)背景补充:

(1)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 19岁,遭遇淝水之战; 21岁,司马父子擅权; 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 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 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 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却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渊明而言,的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2)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3)这个时期内,陶渊明依靠劳动度日。除了耕田灌园,还织过席子,打过草鞋,卖过蔬菜。由于农田常遭水、旱、虫灾,加上官府逼租催税,陶渊明一家的生活仍极为困苦,有时处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困境。生活尽管困苦,但他固守穷节,不改初衷。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登门拜访。陶渊明已几天揭不开锅,饿得起床也很困难。檀道济劝他再入仕途,陶渊明仍婉言辞谢,并对檀道济派人送来的米和肉,谢绝接受。

总结: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作者选择了一条不欺人也不自欺的道路,亲自下田躬耕。为此,作者付出了全家饥寒的代价。从这样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出于内心的意愿——对精神家园的捍卫和守护。

四、思考讨论

作者为何刻意隐去现实生活的艰难和困顿,将田园生活写的如此美好呢?作品链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五柳先生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归去来兮辞》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遗速患。僶俛(mǐn miǎn,努力)辞世(辞官),使汝等幼而饥寒。 ”

——《与子俨等疏》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其一》。

2、写作背景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3、作者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的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4、题目解说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5、层次结构

第一层(第1—8句)

写诗人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第9—16句)

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田园生活的喜人情景——生活简朴、安静祥和,富有乡村气息。

第三层(第17—20句)

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对新生活的愉悦之情,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6、全文分析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3、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4、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归园田居》。

2、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欣赏音乐: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

这首歌曲正是田园乡谣风格,它仿佛是一泓清泉静静流淌在我们心头,正契合了我们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想法。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归园田居》其一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2、通过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3、把握抓住景物特征理解作者感情的读诗方法。

4、评价作者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等特点

2、分析作品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写作技巧,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领悟作者的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2、理解鉴赏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怀。

3、能客观评价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的超脱与感悟。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教师指导的合作探讨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道路给你们选择A、做大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同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第二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PPT展示)

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三、诵读全文,品味赏析

朗读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教师范读(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学生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四、合作探究

1、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2、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

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五、分析鉴赏

(一)为何而归?

明确:性本爱丘山(本性)

起首两句,言明个性。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神韵,性格)所谓“俗韵”可能指世俗社会上来往逢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一个无字表明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这种世俗的本领,显示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祖上曾祖陶侃虽曾荣耀富贵过,但陶渊明只是陶侃一个偏房远支,但陶侃死后,陶氏已渐渐失势了。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性本爱丘山”,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如何理解“误落尘网中”中的“误”字呢?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古代做官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一个误字,也看出作者的懊恼和后悔。“一去三十年”,我们看一下注释,实际上,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辞官回家,也才不过十三年而已,这里是诗人夸大之词,其实这样的夸大也是符合情理的,我们说痛苦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所以诗人做了违反自己本性的事,投身官场,自然觉得自己在这官场的十三年就像过了三十年一样漫长。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哎呀,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无限感慨,无限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要求学生背诵“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两句诗。

(二)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羁鸟,池鱼各指什么,旧林,故渊又有什么含义呢?大家看一下诗人所用的修饰词。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1)羁、池、旧、故

羁鸟,是被束缚的鸟,池鱼是被圈养的鱼,这里是作者用来比喻误入官场的自己(板书),旧林,故渊,比喻自由自在的自然天地(板书)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在这两句诗里,作者以“鸟”、“鱼”自比,形象生动。诗人就像那只原本在山林自己置身于官场,正好比鸟雀被羁于樊笼,游鱼被困于深池。他把官场比做“尘网”,比做“樊笼”,正表露了他对官场深深的厌恶之情。

(2)作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却因出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和“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的处境去入俗求仕。出仕后看到的却是社会的动乱,政治的腐败,门阀制度的森严和权贵之间的勾心斗角,目睹黑暗的现实,作者既无力改变它,又不愿违心地去随波逐流,这样就不能不陷入深深的矛盾与痛苦之中。只有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才能顺乎人的天性,恢复人的天性,使身心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两句话虽则寥寥十个字,却言简意丰,把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对置身仕途的痛苦和重返自然的渴望,都自然、形象而又真切地反映了出来。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要求学生背诵“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四句诗。

(三)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追问:作者所向往的田园生活又是如何呢?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些诗句所营造出田园景象(找个学生起来说说)

说的不错,诗人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生活画面。

我们来看一下诗人是怎样来写田园的`。

“方(同“旁”)宅十余亩”,方宅,草屋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板书)。在这四句里诗人写到那些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我们再看接下来四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依依,写出炊烟的依稀可辨,也可以理解为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诗人不写草虫,飞鸟鸣叫,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这四句写远景(板书)写道什么意象——

诗人简单的八句话写出田园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八种意象,简单勾勒出一幅宁静平和,安居乐业的田园之景。诗人这种写法其实就是白描的手法。白描本来是绘画上的专业术语后来被借用到文学上,指的是用简单的笔画勾勒出景物的特点那这里除了用到白描的手法,大家觉得还用到什么艺术手法?

以动衬静远近结合,

远近结合勾勒出田园的幽美平和的景象,以鸡鸣狗吠的声音衬托出田园的宁静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大家觉得这里的描写有没有像世外桃源的光景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

要求学生背诵“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

(四)归去如何?

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要求学生背诵“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六、课文总结

陶渊明被封为一代隐宗,在他之后有许许多多的真隐士、假隐士。有人效仿陶渊明真正归隐山林,有人却因隐而仕,读书人的归隐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虽然我们现在已经觅不见隐士的踪影,但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有寄情山水的心情。正如我们先前提到的千万富翁,也会有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念头。由此,我想到了一位作家说过的话——

投影展示: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得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官场,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了身心的自由,这是需要勇气的,这是一种境界,所以他不愧为东晋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那么同学们,生活中的你会如何面对“舍”呢?你想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和舍体现了人生的境界,我们可以做到陶渊明得境界吗?那么带着崇敬的心情,让我们再来背诵陶渊明的诗歌,体验诗人超脱的境界吧。

陶渊明本来可以做官,却放弃做官,做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今天有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读完书之后,返回老家,做个普通的人,前几年不是说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有北大硕士卖米粉的。其实生活怎样,没有一个标准,而在于个人的选择。而选择就会有舍有得,你选择一方面,自然就要放弃另一方面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真理。

有时间播放视频《北大硕士生为何卖米粉》

学生齐读,然后背诵,教师检测背诵。

七、课外拓展

投影展示《归园田居》其三,比较其一与其三两首诗有何不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八、布置作业

1、以“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思考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层,划出诗人描写了哪些田园景物?描绘出了什么样的田园生活?怎样描写的?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从这一段景物描写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因为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随意地摄取田园生活的景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引自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7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8

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 正确解读诗歌意象,把握作品的意境,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家园,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世外桃源”。这个代名词缘自一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记》,在这篇美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那么这么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的世界是源自于哪位大家之笔呢?没错,就是源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世外桃源的理想世界一经陶渊明笔下流出便成了人类文明共有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陶渊明以及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欣赏他的作品,再次感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学魅力。

二、知人论世

1、回顾初中所学习过的出自陶渊明笔下的诗文。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通过图片猜诗句的形式再次回顾所学诗文进入诗歌情景的学习。

(其三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饮酒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记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五柳先生传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通过资料补充完整的形式将陶渊明的介绍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

东晋时期杰出的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语言清新自然。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意境,因此陶渊明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补充)同时陶渊明还有一个称号,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隐逸诗人)一直在官僚与隐士的角色中徘徊,他29岁出仕,不久又回家了,五六年后又出来做官,但时间都不长,直到41岁时,他才担任彭泽县令,在任仅八十余天,就辞官归田,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了。试问:陶渊明归隐后真的快乐吗?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诗——《归园田居》,一同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三、诵读指导

齐读,纠字音,指导、提醒把握五言诗的节奏后再次诵读。

(拙zhuō、荫:Уìn)

四、文本解读

1、疏通字词

2、解题

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它往往能传达或者暗示许多有效信息。从题目当中我们看出此诗的诗眼是什么?明确:“归”

幻灯片显示:

爱丘山 所见: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远人村、墟里烟 由近及远

归园田 所闻:狗吠、鸡鸣 白描

以动衬静

落尘网 所感:无尘杂、有余闲

情景交融

樊笼→自然

总结: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田园”“复得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的表达了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怡然陶醉之情。

3、拓展探究

问题预设: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是志趣高洁、洁身自好的,也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道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选择呢?

总结:学习陶渊明对于今时今日的人们能来说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的选择,而在于他的舍弃,他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名利;选择了归隐,也就舍弃了富贵;他能在浑浊的现实中追求自己的原则;能在一尘不染的现实里关照自己的本性;能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能够“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这一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需要足够的勇气,足够对自己的真实,足够独立思考的精神,足够独立人格的支撑才能够做到的。所以,无论时代怎么改变,世事怎么变迁,陶渊明和他文如其人的淳朴诗作都不会褪色,他一直是并永远是永恒的经典。

4、布置作业

1.默写《归园田居(其一)》。

2、以你们聪明及日常的积累为画笔,丰富的想象为颜料将诗句中美好的田园风光描绘出来

附: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情 由近及远

仕——隐 景 以动衬静

巧——拙 交 (动静结合)

融 白描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9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一支粉笔一把黑板刷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

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三、把握“归‘字,文本解读

(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

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

(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

(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

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

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

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

提问:“归”字是诗眼,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从何而归?“尘网”、“樊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

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

3、“羁鸟”、“池鱼”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为何而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

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归园田。“守拙归园田”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过渡句。

1、田园有什么独特的景物吸引着陶渊明?写了什么景物?

“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十余”、“_”,一般来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的说,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淡泊。

动静结合的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动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静景。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远近结合的手法:“远人村”,“墟里烟”远景。“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进景。

“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2、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人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明确: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树木、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如数家珍?

明确:久在樊笼的缘故,冲出罗网,得到自由,返回大自然怀抱,其乐无穷。一草一木也格外亲切,“性本爱丘山”。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达一种满足与欣慰的情感。

诗人捕捉的是农村中司空见惯,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浓有淡,有拙朴自然的趣味,这一切与官场污浊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他更加想归去。那么,归去如何呢?

■归去如何?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表现了归后的感受。

1、“返”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那种归后的释然、舒畅的心情。

2、返自然后的“简朴、空阔、恬静、幽静、和谐、朦胧”的园田生活环境与官场的“尘网、樊笼”对比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四、众生畅谈,体悟诗人(自由交流)

清高高雅正气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孤傲固守纯真恬淡超逸

五、艺术手法贯穿始终

1、情景交融。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明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2、比喻手法的运用。

喻自己是一只樊笼里的鸟,现辞官归隐就像鸟脱樊笼到大自然中去一样轻松愉快。用“尘网”、“樊笼”比喻官场的庸俗、黑暗;以“故渊”、“旧林”比喻乡土,贴切形象,能加深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是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描”。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范例。

陶渊明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鲁迅先生曾说过:“白描”并没有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即可。

4、对比手法的运用。

诗人归隐的田园和官场构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返归田园的喜悦,写人时把“适俗”与“守拙”对比,写鸟时将“飞翔”与“囚于樊笼”对比,写鱼时把回归自然厌恶官场的心情表达得生动又自然。

5、语言平淡自然,又富于诗意。

《归园田居》诗人代表作之一,能体现诗人的艺术风格。作品语言平淡,又富于诗意。诗人用自然的笔墨,使情景融为一体。笔墨之淡与意境之浓,笔墨之自然与意境之深远,妙含其间,因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六、延伸思考,归隐原由

有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消极避世,不敢直面现实,不思进取的表现。有人认为他的归隐是对自我本性的皈依,他在感受自然万物和艰难的躬耕生活中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了新的意义。你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田园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八、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为何而归情景交融白描

归比喻

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对比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说老实话,本学期我上课基本不用多媒体课件。目的是想与之前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来做一比较:主要是比较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吸收信息情况。因为据有关教育部分调查显示:尽管多媒体课件的容量大,信息多,但学生的吸收能力相比之前老师只用一只粉笔一个黑板的情况,有所下降。于是我决定用好多媒体课件,唯我所用,只取所需。

《归园田居》,课堂上自我感觉挺满意的。课堂气氛较活跃。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讲解到位,古诗把握得当,教学效果好。

2、由以前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导入,联系旧知识,回顾旧知识,重温陶渊明的形象。

3、课堂上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做法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表示敬佩、仰慕。有的同学不免为此而感到愤愤不平。主要是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4、整堂课充满了激情。

5、教师语速适中,教学节奏把握得好。

6、最令我满意的是板书设计。既简单又明了,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7、令人遗憾之处是没给学生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做法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 (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1、师:(幻灯7)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幻灯17)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热门8篇)


新加入的教师需要准备好用于教学的教案和课件,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趣祝福编辑经过认真挑选,在众多网络文章中找到了一篇优秀的“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感谢大家阅读和支持,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分享,帮助更多人!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1)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作品。通过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感受田园诗的取材及陶诗的风格。

通过反复阅读,解读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1)教学重点:品赏田园情趣之美,挖掘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思。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要认真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读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释惑学习乐趣。

(2)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

课前导入:给同学们展示清代著名画家石涛的《陶渊明诗意图》册中的一幅画,让学生调动积累,说一说透过图画能够联想到的诗句。学生的答案一般都会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诗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着丰富的田园风光,可以说这幅画把我们带入了具有乡土气息的田园。田园是生长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今天让我们穿过陶渊明诗人田垄般整齐的诗行,去寻找在都市中久违了的田园风光。那么什么叫田园诗呢?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

田园诗: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等。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一位田园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

(2)识诗者、明背景。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以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写作背景: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通过朗读,让学生选择诗中自己喜欢的一组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想象,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提问:这是非常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段描写具有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⑴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

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目标:

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考勤

二、导入:师: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七嘴八舌)

生:景色怡人。

生: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生:与世隔绝,幸福快乐。

生:热情好客,淳朴。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xx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四、整体感知

1、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韵yun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

羁ji拘束

拙zhuo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词: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yin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嗳ai日光昏暗,模糊

颠dian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an篱笆指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主题。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 2)、为何而归?

( 3)、归向何处?

(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七、写作特色: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解读诗歌,品读诗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分析意象,体味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反璞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法、诵读品味法、拓展延伸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作品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我们来观赏一幅画,你能联想到哪句诗。

(二)学生自由诵读,找出读不准的字音,不理解的字词,讨论研究。

小结解读诗歌的方法:抓住关键词

(三)学生朗读,同学互评。(注意节奏、语气、语调等)

(四)理清本诗的脉络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五)分析意象,感受意境

引入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六)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读出情感,教师示范读。学生尝试背诵。

(七)引入后代诗人对陶渊明的评价,你对陶渊明有何评价。

李白: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

板书: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厌恶官场田园风光喜欢归隐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教学难点: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想:

学习《归园田居(其一)》,考虑到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才半个学期,刚刚学完的必修一仅涉及一单元的现代新诗,结合必修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故确立学习本文目标定位——继续激发兴趣,初步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拟打算通过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达到教学目标。结合新课标理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诵读录音、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1)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初中时咱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幻灯2)今天,咱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诗《归园田居(其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简介作者、背景:

师:咱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

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那个同学主动来回答?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时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幻灯3)又名:潜 字:元亮

籍贯:浔阳柴桑人

东晋最杰出的诗人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 :“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幻灯4)教师补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

2、(幻灯5)补充东晋时代背景。

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

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

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

中年:“误入歧途”

晚年:“归隐田园”

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其一)》,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一同学来朗读。

三、整体感知:(幻灯6)

1、请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二/三拍)

2、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再听老师配乐朗诵,小声跟读。觉得还行就给点掌声。老师也需要鼓励吗。

4、请同学自主学习诗文句意,互相质疑,师释疑。强调学生注意注释。

补充注释:(幻灯6)(1)适:适应,迎合。(2)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3)故渊:鱼儿原来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 (6)荫:遮盖。(7)罗:排列。(8)尘杂:尘俗杂事,主要指过去官场的案牍和应酬一类的琐事。(9)虚室:虚空闲静的居室,比喻没有人事滋扰明净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

四、解题,明确层次思路,把握结构美:

1、师:(幻灯7)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其一)》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

学生明确:"归"字

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

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用原文回答:

讨论交流后明确:

(1)、(幻灯8)从何而归?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

思考: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 。

思考:还有哪一个字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

(2)、(幻灯9)为何归来?

明确: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思考:“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

明确: 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

思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3)、(幻灯10)归向何处?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4)、(幻灯11)归去如何?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

3、(幻灯12)明确结构美。诗的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互相呼应,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承上启下,关联过渡。首尾记叙抒情,中间写景抒情。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自然。

五、欣赏田园风光,品味画面美:

1、(幻灯13)请大家边联想、想像,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归去后”是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学生分成8个小组讨论、交流后代表发言。

老师参考点评:从写景的角度看,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与九间”,是简笔的勾勒,即白描,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纯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动静结合,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

(幻灯14)师小结:这八句话,诗人用白描、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面,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3、(幻灯15)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谧 闲适恬淡 宁静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并思考:

1、(幻灯16)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

2、(幻灯17)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 洁身自好、甘于清贫 向往田园、淡泊名利

七、课堂小结:

(幻灯18)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

前些天,去参观学习尚卿乡“尤俊农耕文化园”,我又更深刻地体会了陶渊明的高洁情操,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业:(幻灯19)

1、背诵《归园田居(其一)》,下一堂课检查。

2、课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结合归园田居组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在周记本上。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6)

⑵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过程目标:通过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领悟,绘画出诗歌的诗意图,由此促进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方法目标:以引导为主,学生体验为辅,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诗歌的鉴赏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加深学生的文化积累,领悟诗歌中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流程: 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初中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同学们,还记得在你们初中时学过一篇散文,其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那篇诗歌是什么,作者是谁,还记得吗?(《桃花园记》,陶渊明),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那么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那么这篇诗歌跟《桃花源记》一样?又是要反映什么呢,还是纯粹的写作者要归田当农夫的单纯愿望呢?

三、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1、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全班学生一起来朗读,解决生字词,并且参看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2、同学们,先来看一下这篇诗歌的题目,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明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3、扫清了生字词,疏通了诗歌的大意,既然“归”字是文章的核心,作者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4、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

①那么作者从哪里返回呢?即从何而归?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那么走上仕途之路的陶渊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吗?(没有)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④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归园田居其一课件(篇8)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教学难点】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因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每位老师在新学期开课前必须准备教案和课件,按规定应当确保教案和课件的准备事宜。教学难点必须写入教案中,以便使其更加清晰易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制作合适的课件教案呢?本篇文章标题为“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希望大家能喜欢。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读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默读课文,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体会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学《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拓展阅读:

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2

2.学生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教师做适当引导。

以学定教。从地理位置、独特作用、特殊材料、奇特结构和文化特征五个方面对客家民居的特点加以分析、理解。(表格、重点句子见后)

重点语句:

a. 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它的壮观。

b. 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先祖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特殊的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

奇特的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见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3

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处于边远农村地区,基本上没有家庭辅导。班内共有28名学生,其中女生有13名,男生有15名。从学生的智力水平看,我们班25%学生是很聪明的,反应在学习上就是学习态度非常好;思维敏捷;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接受的速度也比较快;而且对学习过的新知识能学以致用。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在平时的测试或者练习中,成绩优秀,能够达到或经常达到满分或优秀。有50%的学生一直处于中等水平,他们的智力也是不错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习态度不端正;自信心不足;懒散等毛病,导致成绩上不去,很少或难得可以达到优秀或满分,一直处于中间水平。他们的身上,可以挖掘的潜力其实还是有的,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挖掘。还有20%左右的学生是在学习上还暂时处于困难的学生分,甚至还会出现六十几分,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班级的总体水平。这些学生身上的缺点就是:上课开小差;做作业速度慢;偷工减料;碰到难题不肯动脑筋,爱依赖老师或家长;学习的兴致不高;自信心不足等。

教学内容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思想感情。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3.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讲述客家民居的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的语句。

5.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 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 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 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 ,参加评比。)

七、布置作业:

1、绘制表格,比较分析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的特点、

2、搜集有关各地民居的知识,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给大家听。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前思考】

查找和收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

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目标检测:

1、给下列汉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

辟扁感

()()()

2、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横线。

数以千计(shù shǔ)处事(chǔ chù)空地(kōnɡ kònɡ)

3、把词语补充完整。

()拥而至喜()洋洋遮天()地整齐()一

4、读句子,回答问题。

(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奇葩”的意思是,在这个句子中,“奇葩”指的是。从“数以千计”这个词语可以看出。

(2)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傣族人至今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是因为。

教学反思:

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里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完成表格,然后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并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结果我发现,孩子们的讨论是高效的,边讨论边读书,很快,学生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壮丽多彩的民风风情的阐明性散文。内里先容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门,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正确,语言柔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形貌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二、说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其中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教学重难点。

三、说策略

本文是一篇非常故意见意义的阐明性散文,在先容客家人的住宅时,用了数字、打比喻等阐明要领。以是在讲授时,可以接纳门生自主探究、小组互助的要领,老师点拨引导。计划公道的表格,让门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四、说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我知道的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根据前面课文的学习,自己完成表格后半部分。

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五、说拓展阅读:

下面这篇文章在先容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阐明要领。

近五六年来,天下上有30多个国度和地域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去闽西永定县,观光观察被称赞为“中国古修建奇葩”的闽西土楼。团结国教科文构造照料史蒂汉斯安德烈老师观光了土楼后称赞道:“这是天下上唯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修建模式。”永定土楼,分外是圆形住宅(土楼),以久长的汗青,弘大的,精良的布局,奇特的气势派头扬名于世。柔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天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玄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屋子260间;中圈二层,屋子60 间;里圈一层,屋子8间。共有屋子328间,里头住迫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行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峻修建,不消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聚集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齐备如新。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办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长期不毁,成为我国古修建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秘密,原来它以黄土为重要质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颠末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柴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非常坚固牢固。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平安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如、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观赏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志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平安无恙、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

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资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一起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资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定;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局部,考虑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如-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同学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保守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局部

1、自身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假如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一起设计导游词,参与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

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观赏考察被称誉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观赏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妙,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8

一、 教学内容分析说明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二、教学对象分析说明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在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句,体会作者感情,并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这些方面上并不是很难。本组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编排的教材。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紧紧围绕本组训练重点项目,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比较学习、表格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设计合理的表格,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表格。

教学过程:

一、民居展示、导入新课

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了解客家民居特点

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

(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

(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

(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5、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五、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一组民居邮票,介绍来历: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2、布置作业:

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说反思:

1、语文姓语。

2、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指出:语文教学要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

3、现行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就是“对语言文字所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不要“种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地”。

语文老师要种好我们语文这一亩三分“小园地”!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9

1.课文简说。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

文章第一段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第二段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傣族地处亚热带,竹楼具有防酷热和湿气的功能。第三段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第四段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第五段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

八卦布局图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④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这是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所以,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傍:靠近,临近。“多起竹楼,傍水而居”可以理解成因为傍水而居,所以以住竹楼为主。

⑤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傣族竹楼原本就“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傣家人还喜欢在竹楼周围,家家户户的竹篱内栽种凤尾竹、槟榔、芒果、香蕉,使村寨更充满诗情画意,真正可以说是“树满寨,花满园”。

夯筑:夯:砸实地基用的工具。本课指客家人在崇山峻岭中夯实地基,筑厚墙,建造了营垒式的土楼。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

安然无恙:安然:平安;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病。现泛指事物未遭损害。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老师可以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

2.根据教材编排特点及课程标准高段阅读目标,“阅读说明性文章,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本文教学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1)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自主阅读,可采用找中心句、重点句和列提纲的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2)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体会文化内涵。也可根据选学内容,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分客家围屋组、傣家竹楼组,先分组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3)研读课文,领悟说明方法。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民居特点介绍清楚的?让学生把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表达的效果。

3.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在此基础上,可让学生再补充介绍一些课前搜集的有关民居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出示不同种类的民居图片、音像资料,或出一些随文练笔作业让学生选做。比如,为中国民居博物馆写一段关于重庆吊脚楼(或其他本地特色建筑)的解说词;以某一种民居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学生练习时,老师要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

4.在学习客家民居最后一段和傣家竹楼最后一段时,要注意引领学生以民俗特点为依托,体会由此反映出的民族心理特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学习这篇课文,可以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读一读: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又有利于对表达方法的更多领悟。

师: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许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鲜明。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师:(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是的,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客家和傣族两个民族的民居。

生:我觉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都非常鲜明,确实像题目写的一样--各具特色。

师:这是我们读了课文的初步感受。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重点阅读的是《客家民居》这个部分。我先来给大家谈谈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点的语句;然后,我们深入阅读了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勾画的语句。

(1)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营垒式住宅。

(3)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4)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5)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我汇报完了,请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接着汇报。

生2:我们小组通过对上面这些语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客家民居有这些特点:第一点,他们的房屋是“营垒式”的。我们刚才查了词典,“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第二点,他们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我们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点,他们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们刚才看了关于“八卦”的注释,但是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吗?

师:(拿出一张八卦布局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张八卦布局图,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谢谢老师,我接着汇报。最后,我们发现客家民居的第四个特点,他们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贫富与贵贱,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这就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客家民居的特点。

生3:我接着说。我们小组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这些特点,是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开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讲到,“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这就是居住的环境对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影响。

还有第三自然段写到“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第四自然段写到勤劳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体现了他们团结、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点。我们觉得,正是生活的环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

师: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得非常认真和深入,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汇报也非常清晰。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听了你们小组的介绍,我们感受到,走进客家民居,就真是走进了客家的历史与生活,走进了客家的传统文化!

师:那么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呢?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生4:我们小组经过读书和讨论,发现了傣家竹楼的三个特点。我先汇报第一个特点。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生5:我汇报第二个特点。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生6:我汇报第三个特点。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我们小组汇报完了。

师:你们小组在汇报时把三个特点介绍得很清楚,谢谢你们。但是你们汇报的主要是傣家竹楼在环境方面的特点。竹楼本身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补充?

生1:我来说说竹楼的整体结构吧。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这里主要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傣家竹楼结构简单。还有“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从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师:你着重介绍了傣家竹楼“结构简单,别致美观”的特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来补充。竹楼本身的特点在第4自然段也写到了,“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可见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生:我还要补充。课文最后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也算是傣族盖房的一大特点。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师:通过两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把民居的特点介绍得鲜明生动,我似乎亲眼看到了客家民居,亲自走进了傣家竹楼,就像课文题目一样,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师:我们透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具特色”!

生:我发现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师:是的,每一种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点,也要留心它们的形成原因。

生: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开始就说它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们想一口气读完,看看这是一朵怎样的“奇葩”。而傣家竹楼的开头“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让我们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傣家竹楼旁边,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点。

师:是啊,文章的开头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入。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客家人是指原籍为黄河流域地区的汉人,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 500万人。其中国内4 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广东的客家人有2 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

一是充分的经济性。建筑材料主要是黄土和杉木,十分经济。二是良好的坚固性。墙基大多用石块垒筑,墙身内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墙顶则为挑出型屋檐,能确保房屋免受水袭。三是奇妙的物理性。热天可以防止酷暑进入,冷天可以隔绝冽风侵袭,在楼内形成一个夏凉冬暖的小气候。另外厚土墙还具有含蓄作用,它保持着适宜人体的湿度,环境太干时,能够自然释放水分;而环境太湿时,又能够吸收水分。这种调节作用十分有益于人体健康。四是突出的防御性。墙体坚固异常且底层不开窗,硬木厚门上还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是他们抗御兵匪、野兽和土著袭击所必需的。五是独特的艺术性。这主要体现在整体造型上,从布局看,圆形围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一头连着炕,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还可以保持清洁。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窗外贴有窗花,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西藏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结构建筑各有特色,就连窑洞也能在阿里高原上寻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内壁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等特点。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继《北京的春节》《藏戏》之后又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略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的说明性散文。里面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楼。文章分两部分,有各自的标题,独立成文,用词准确,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地向人们描述了独具特色的民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文章,因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恰当指导,引导学生自学,最终提高其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学习并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课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标

感受民居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收集其他民居的资料。

教学重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我的整个教学环节就是以此为依据制定的。

四、教学环节分析:

(一).指导预习

高年级的学生应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但是仍然有些学生并不明白预习要做什么,因此教师还应进行指导。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明确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任务:熟读课文,做到准确,不加字、不减字;联系单元提示及课首提示,思考这篇课文我们应解决哪些问题,并试着回答;借助参考书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词;收集关于民居的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1.课前三分钟:介绍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这是我与学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目的是通过介绍这两种民居来激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同时也为最后的拓展训练做一个小引子。

2.学习《客家民居》

(1)出示图片,说明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西北的崇山峻岭中,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2)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筑特色,布局排列、文化特征。(出示在幻灯片上,增强学生印象)

(3)请同学们试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事前我曾试验性的让别的班的学生填表格,发现学生在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客家民居的情况下

拿到表格仍有些困惑不解,因而此时要明确要求,避免学生迷茫。

(4)小结。此部分重点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客家民居的地位。

3.学习《傣家竹楼》

(1)让学生回顾学习《客家民居》的步骤,同时明确表格的做法,从而让学生能更快地学习《傣家竹楼》。

(2)学生开始活动制作表格,自学《傣家竹楼》。

4.运用拓展

预习中留下了收集资料的作业,但是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并未收集到资料,因而我以幻灯片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资料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以本课学到的学习方法来整合语言,介绍民居,一方面巩固了说明方法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加深其对民居的了解。在运用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用上打比方,因为列数字、举例子的运用依据是学生收集的资料是否详实,但是打比方所依据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想象力,因而应该重视。

5.课堂小结:通过学生自己的总结巩固学习效果。

各具特色的民居课件 篇11

一、教材解读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

文章首先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其样式是“圆形围屋或土楼”,“点缀”说明地处偏僻的山区,“世界民居奇葩”是用比喻和比较来说明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然后,课文详细介绍了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营垒式的住宅及这样建造的原因和作用。作者用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等方法,具体生动地说明了营垒式住宅的建材、外观和整体布局等特点。紧接着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最后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教学案例

教学片段

一、整体感知课文,分组侧重研讨一种民居

师:我国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许多地方的民居都特色鲜明。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民居?具有什么特色?请同学们把课文默读一遍,想想自己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主要介绍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师:(板书:客家民居傣家竹楼)是的,课文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客家和傣族两个民族的民居。

生:我觉得“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都非常鲜明,确实像题目写的一样──各具特色。

师:这是我们读了课文的初步感受。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学生分组读书、讨论,准备分工汇报。)

二、交流“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哪一组先来给大家汇报?

生1:我们小组重点阅读的是《客家民居》这个部分。我先来给大家谈谈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出了最能反映客家民居特点的语句;然后,我们深入阅读了这些语句,从中总结出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最后,我们还研究了客家民居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下面,我来说说我们勾画的语句。

(1)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2)营垒式住宅。

(3)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4)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5)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6)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

我汇报完了,请我们小组的其他同学接着汇报。

生2:我们小组通过对上面这些语句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客家民居有这些特点:第一点,他们的房屋是“营垒式”的。我们刚才查了词典,“营垒”就是军营和它四周的围墙。第二点,他们房屋的排列方式很特别,我们平常见到的房子,是一排排并列在一起的,而客家人的房子,如橘瓣状排列,就是像橘子一样一瓣瓣地排列成一圈,这个形状书上的插图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三点,他们土楼围成的圆形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我们刚才看了关于“八卦”的注释,但是我们还是不太明白“八卦布局”是什么样子的?老师能给我们讲讲吗?

师:(拿出一张八卦布局图)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张八卦布局图,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2:谢谢老师,我接着汇报。最后,我们发现客家民居的第四个特点,他们在分配房屋上非常平等,不分贫富与贵贱,每家人都能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这就是我们在合作学习中,总结出来的客家民居的特点。

生3:我接着说。我们小组在阅读时,还发现了客家民居之所以有这些特点,是和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本民族文化分不开的。例如:

第二自然段中讲到,“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这就是居住的环境对客家人建筑风格的影响。

还有第三自然段写到“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第四自然段写到勤劳善良的客家先民在房屋的分配上,体现了他们团结、和睦、公正、公平的性格特点。我们觉得,正是生活的环境和特殊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客家先民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

师:你们小组合作学习得非常认真和深入,对客家民居的特点了解得非常清楚,分工汇报也非常清晰。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值得大家学习。听了你们小组的介绍,我们感受到,走进客家民居,就真是走进了客家的历史与生活,走进了客家的传统文化!

三、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师:那么傣家竹楼有什么特点呢?哪一个小组来汇报?

生4:我们小组经过读书和讨论,发现了傣家竹楼的三个特点。我先汇报第一个特点。请大家看第1自然段,傣家竹楼有“藏在竹林”的特点。

生5:我汇报第二个特点。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傍水而居”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他们住在亚热带,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

生6:我汇报第三个特点。第3自然段告诉我们,傣家竹楼还有“树满寨,花满园”的特点。我们小组汇报完了。

师:你们小组在汇报时把三个特点介绍得很清楚,谢谢你们。但是你们汇报的主要是傣家竹楼在环境方面的特点。竹楼本身有什么特点呢?谁来补充?

生1:我来说说竹楼的整体结构吧。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后半部分,“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这里主要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傣家竹楼结构简单。还有“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是用茅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用瓦顶”,从中可以感受到傣家竹楼也有别致美观的特点。

师:你着重介绍了傣家竹楼“结构简单,别致美观”的特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来补充。竹楼本身的特点在第4自然段也写到了,“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可见它还有“宽敞和通风很好”的特点。

生:我还要补充。课文最后一段给我们介绍了傣家建造竹楼的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团结友好,也算是傣族盖房的一大特点。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也是傣族文化的象征,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

四、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师:通过两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自学汇报,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

(生默读,思考,批注。)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把民居的特点介绍得鲜明生动,我似乎亲眼看到了客家民居,亲自走进了傣家竹楼,就像课文题目一样,真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呀!

师:我们透过作者的描写,充分感受到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具特色”!

生:我发现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但原因是不同的。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师:是的,每一种特色的民居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我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除了注意民居的特点,也要留心它们的形成原因。

生:两篇文章的开头也截然不同。客家民居一开始就说它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使我们想一口气读完,看看这是一朵怎样的“奇葩”。而傣家竹楼的开头“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让我们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傣家竹楼旁边,一起去慢慢感受它的特点。

师:是啊,文章的开头方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就不同。

生: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很多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打比方。

生:我觉得两篇短文也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深入。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写出事物的鲜明特点。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70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