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认识千克教案 >

认识千克教案7篇

认识千克教案7篇

认识千克教案。

课件和教案是教师为了上课事先准备的工具。因此,如果想要随便写教案的话,教师们就需要注意了。教案是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呢?希望这份“认识千克教案”能够满足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意。希望通过本页所提供的信息,您能够有所收获!

认识千克教案(篇1)

注:主题挂图(后称“主题图”)内容就是课本上每个知识题目下的图画.也可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演示充分感知“加法”的内涵――讲述:1和1合起来是2,合起来还可以说成加起来,1和1加起来,可以在1和1的中间写上“+”(板书“+”),“+”是加号(板书“……加号”).相加后得几,可以先写上一个符号“=”表示,“=”是等号(板书“……等号”).

教师总结:这道题是把左手的1个气球和右手的1个气球合起来,问一共是几个气球;我们知道合起来就是加起来,所以我们说这道题是用加法计算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知识: 加法.(板书课题:加法)

一棵“苹果树”,一些写着算式(如下)的“苹果”,一些标有数字(1、2、3)的筐.

1+1=   1+2=   2+1=   2-1=   3-1=   3-2=

1.将“苹果”挂在“苹果树”上,筐放在树下.

2.学生摘下“苹果”放到相应的筐里.

3.谁摘得多谁就获胜.

认识千克教案(篇2)

一、课型定位: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一)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遇到有关物体质量的问题,学生在买菜、购物中也有所接触,质量问题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且回归生活。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用课件演示常见的生活场景内容,让学生从中发现相关的内容,从而体会到千克与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好朋友。当学生学会这部分知识,并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又会体会到这些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生活,帮助我们美化生活。这个过程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美化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2、千克与克这一数学知识并不是孤立的,渗透联系的观点,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与练习设计了学生比较常见的填空、计算、选择、应用题等形式,这样让学生感到虽然这部分内容比较新,但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思路都是熟悉的。这样学生会很快接受这部分知识,并将其自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

(二)本课要完成的单元目标及教法体现

教学目标:

主要教法:

1、先掂两袋外包装大小相似、且标有质量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要知道物品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知道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克。然后认识克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感受1克物体的重量,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1克,形成1克的观念,克可以用g表示。接着帮助学生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为学生提供几种1千克重的物品,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掂一掂,充分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千克,还可以用字母kg表示。知道1kg=1000g;最后进行一些单位换算,加减练习等。

2、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培养估测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是数学课的教学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正确建立1千克和1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掂一掂、认真观察等途径估测物品的重量,加深对1千克和1克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当学生用秤称出物体的准确质量时,学生一方面会体会到要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就要用秤实际称一称,即实践第一;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学生进行估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使用及目的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

揭示课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等实践途径,体会1千克与1克,从而建立

1千克与1克的质量观念。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认识常见的秤。了解基本用法。

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1-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渗透联系的观点。使学生知道千克与克这部分知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也可以进行计算。从而初步渗透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1-2-1初步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

1-2-2知道1千克(kg)=1000克(g)

让学生知道掂一掂只能知道物品大概的重量,一般用于估测。但要准确知道物品的质量需要用秤来称。自然引出下一环节的教学。

1-1-2初步建立1千克质量和1克质量的观念。

巩固千克与克的表示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师引导得出: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3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把一个物体的重量叫做质量,(克、千克、斤、公斤、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课件:录像简单介绍天平的用法

动手操作,初步建立质量观念。

三、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

1、设疑猜想:你知道1克大约有多重吗?

2、动手掂掂:说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3、合作找找:在各组的商品中,有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一粒花生米,几颗黄豆,两个曲别针)

4、互相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强调:用手掂的方法)

㈡感知1千克的质量

找:现在谁还能从中挑出重1千克的物品呢?(举起来)

1、例:盐

①说一说:你怎么知道这包盐重1千克?

(外包装上标有质量1千克)

②掂一掂:体会它的质量。

③比一比:一手放2分硬币,一手放一袋盐,感觉有什么不同?

在这些商品中还有重1千克的物品吗?

2、认识1千克=1000克

①你为什么要挑两袋糖呢?(外包装上标有质量500克)

(板书:一袋盐1千克,两袋糖各500克)

②现在我们可以在一袋盐和两袋糖之间加上一个什么符号呢?(等号)

③观察这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左右两边表示的质量相等,单位不同)

读的时候要怎样区分呢?(指名读和互读相结合)

④现在你知道1千克里有多少个1克

了吗?(1千克里有1000个1克)

继续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找一找还有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吗?

3、例:苹果

你是怎么找到的?(掂出来的)

怎么掂的?(一手拿苹果,一手那一袋盐,感觉他们一样重)

大家都同意他的看法吗?(部分学生持反对意见)

这时用手掂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呢?

按点:

1、称较轻物体有多重,常用()作单位:

A千克

B克

2、千克和克是表示物体()的单位。

A质量

B长度

四、巩固练习:

按点3:

1吨600千克比2000千克少()。

A.120千克B.80千克C.400千克D.120

按点4: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9000千克,合()吨。

A.9000B.90C.9

按点5:

一个苹果约重()。

A.60吨B.60千克C.60克

按点6:

每只鸭子重2(),5只鸭子大约重()。

A.10千克50千克

B.10克50克

按点7:

一辆卡车可装货物5000()

(1)千克(2)克(3)斤

按点8:

一袋牛奶200克,()袋重2千克。(1)千克(2)克(3)斤

(1)100袋(2)50袋(3)10袋

按点9:

1000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比较:()

(1)铁更重(2)更重(3)一样重

按点10:

一本语文书大约重()。

(1)30厘米(2)3千克(3)300克

按点11:

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用()

(1)天平(2)台秤(3)磅秤

按点12:

下列重量中,()最少。

(1)2千克(2)700克(3)5030克(4)6千克

数学书:P100练一练

P1011、2

五、总结:

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学生参与上台表演

学生观察思考并说出感受

学生猜想:我们用的一个2分硬币就大约重1克。

学生动手掂量硬币,感觉一克很轻。

学生合作,用手掂,找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从准备的物品中找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动手掂一掂,体会1千克及与1克的不同。(1千克比1克重的多)

学生查找,找出两袋糖重1千克

学生说出理由,并把两袋糖和一袋盐一起掂掂,实际感觉一下,即:两袋糖与一袋盐质量相等。

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继续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

学生根据以往生活经验回答。课件演示:熊猫森林超市开张情景。

课件显示超市内部场景。

课件出示准备好的物品的图片。

课件出示几种常见的秤图片,老师出示实物秤,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目的: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观念。2分

1g

板书设计:

千克与克的认识

1千克(kg)=1000克(g)

课堂活动设计: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

物品名称估计的轻重称出轻重数学书剪刀一个苹果一瓶椰汁

认识千克教案(篇3)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

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

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

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

学生活动。

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

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

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

学生汇报。

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认识千克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堂实录

教具准备:天平、盘秤、牛奶、黄豆、回形针、花生米、军棋、2分硬币、苹果、鸡蛋等等,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笔Γ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评析自然引入“轻”“重”。)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生:×××轻,×××重。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笔θ醚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评析通过“抱一抱、掂一掂”的游戏非常自然地引出了物体有轻重的区别,激发了学生学习称物体的欲望,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探索新知

1被惚ń涣骺吻笆占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评析唤醒学生生活中有关质量的经验。)

生1: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

生2: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生汇报:1包火腿肠有500克、一根火腿肠有45克、60克、75克……

1包薯片250克,1包饼干500克,1个“小哑铃”面包1千克……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评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轻重引入表示轻、重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比鲜冻印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评析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

生: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评析使用课件适时,恰当。)

盘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奔虻ソ樯芴炱胶团坛拥挠梅ā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盘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同学们把1克的砝码放在盘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生:指针稍微动了一点点。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学生分组结合砝码,熟悉盘秤的使用方法。

4比鲜犊恕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盘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盘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

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

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是1克,一枚5分硬币大约是3克,一枚1元硬币大约是15克……

生:一枝铅笔大约是9克,一本书大约是65克,另一本书大约是165克,50粒花生米大约是35克,一个苹果大约是89克,10个回形针大约是23克……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评析通过“掂”的感受,建立1克的质量概念。)

生:很轻。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评析注重估测,同时发展1克的质量概念。)

生:我称的一粒花生米大约是1克。

生:我咬的一口苹果大约是1克。

生:5张纸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评析加强估测,并验证估测,培养学生自我修正、反思的习惯。)

学生分组活动

交流汇报

生:我们组8粒黄豆是1克。

生:我们组10粒黄豆是1克。

师:为什么有的小组8粒黄豆是1克,有的组10粒黄豆是1克?

生:黄豆的大小不一样……

生:……

(6)借一借。

师:刚才我发现了这样一件事情,在王建那组他们在称一个大苹果质量的时候,在砝码的盘里除了有砝码,还有一个橘子,为什么?

(评析把问题抛给学生。)

王建:因为砝码的质量合在一起不能达到大苹果的质量,所以我们用一个小橘子代替砝码。用砝码的质量加上小橘子的质量就是大苹果的质量。

师:那个小橘子的质量你们知道吗?

王建:知道,我们已经称过了。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

师:在我们称一个物品的质量时,如果砝码的质量达不到我们想要的质量时,可以用已经知道的物品的质量来补充。

(评析及时关注学生的“创举”,抓住了课堂的再生资源,并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评析认识“克”这一环节,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所需的盘秤、天平以及很多实物,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体验。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称一称、说一说、掂一掂、找一找、猜一猜、借一借、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1克的`实际质量,并感受了几克的质量。使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自主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

5比鲜肚Э恕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评析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使用“千克”的必要性。)

生:可以用千克。

(评析若此处师追问一下为什么,让学生说出他的想法会更好。另外,若学生答不出,可结合长度单位米、千米,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导致学生知识之间的迁移。)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评析通过“掂”,让学生直观感受1千克的质量概念。)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生:2包面条。

生:6个馒头。

生:……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学生回答省略)

6苯萄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生:刚才老师说4盒牛奶是1千克,每盒250克,250×4=1000,所以1千克=1000克。

生:桌上有一袋1000克的大米,和两袋盐一样重,所以1千克等于1000克。

生:……

(评析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个性、极富潜力的思维主体,关键是看教师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放性的问题——“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验证。”

认识千克教案(篇5)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来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例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几个实践活动,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你见过台秤吗?在哪里见过?台秤可以怎样称物品的重量?

生:“见过”,“在商场”,“菜场也有”,“指针先要对准0刻度”……

师:你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吗?(接着组织学生6人一组进行操作活动。活动前,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职责及活动的要求)请大家称一称面前的物品重量(课前准备好)。

学生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装2袋)、大白兔糖(250克装4袋)

师:那么,请数一数l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糖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生:“苹果有大有小”,“大个的苹果1千克约有4、5个,小个的苹果约有5、6个”。

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约有多重。

师:请拿出课前准备的盒子(三个,外型一样,重量各异),不能用称秤,你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从三个盒子里找到重1千克的盒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奖励了一袋大白兔糖,看到自己的奖品,同学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认识千克教案(篇6)

《克和千克》是二年级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轻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经验都是建立质量概念的重要基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力求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这样的说课,我深感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

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情感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既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还结合教材特点。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构建克和千克的概念实

印老师说: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枚一角硬币重1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上。她要通过各种活动,如:让孩子们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1克,如一个图钉,一枚纽扣等也重1克,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称一称,使学生初步感知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活动。如:老师的体重,同学的体重等,使学生明白了质量大时可用千克作单位。在这些活动中,体现同学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从而达到了感知和构建了克与千克的概念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练习设计层层递进,突破常规练习

在巩固练习部分,印老师第一题是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学习感受,填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然后让孩子完成书上的比大小练习。而第二个练习是让孩子动手操作,连一连,前提是不用秤,学会让小学生估计一个物体的重量,我认为这个环节设计的特别好,它打破了我们平时用的传统的练习巩固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操作练习,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改变了平时练习的枯燥无味。同时,孩子们做完练习,不仅纠错,更重要的是找出错误的原因。在这个活动中,我认为让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孩子明确数学的严密性。

总之,这节说课思路清晰,体现了数学说课的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快乐。

认识千克教案(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在生活中虽然接触过质量单位,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茫然。根据这一特点,本设计从生活情境入手,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去感受1克和1千克这两个质量的实际“大小”,从而使学生正确掌握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1.在生活情境中感悟“克”和“千克”的存在形式,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课前布置学生分别准备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让学生深入生活,到超市进行调查。在选择、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拓宽了学生学习、体验的空间,拉近了“克”“千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从而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建构“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培养测量意识。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质量实际有多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克和千克,感受1克和1千克质量的轻重,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使学生充分享受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成功喜悦。同时通过对天平和秤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天平 一枚2分硬币 一支笔 一块橡皮 两袋重500克的盐、一袋重1千克的面条等实物

学生准备 一枚2分硬币 分别重50克、100克、500克、1千克的四样物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调查,了解信息

1.课前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到市场、超市等场所调查、采集信息。

2.调查内容: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3.初步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秤。

⊙创设情境、关注质量

1.请两位同学举起质量不同的两袋物品给大家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这两位同学的动作和表情,你发现了什么?

(举较重物品的`同学很吃力……)

师:物体有轻重之分,要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克、千克……)

师:表示物体有多重,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克和千克的认识)

2.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秤。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设计意图:巧妙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入到克和千克的学习中。

⊙操作实践,形成概念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中的物品认识克。

(出示三样物品:2分硬币、一支笔、一块橡皮)猜测哪样物品的质量是1克。

(学生自由猜测,师用天平称量验证)

①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②演示利用天平称一枚2分硬币的过程。

得出:一枚2分硬币重约1克。

③克用字母“g”表示。

[板书:克(g)]

(2)掂一掂,感知1克。

师:请大家取出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