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黄鹤楼课件 >

黄鹤楼课件模板

黄鹤楼课件模板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上课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课程教案。对于那些尚未完成准备的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抓紧时间完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符的教案。那么,如何编写一份好的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特别挑选的一篇关于“黄鹤楼课件”的文章,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请大家注意查阅!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保育见实习总结汇集15篇

黄鹤楼课件(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通过理解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验作者情感。

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古诗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古诗,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李白《赠汪伦》、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便,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写送别诗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有无数文人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

3.回忆学习古诗方法。

学习新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

4.揭题释题。(知诗人)

(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诗题,注意“孟”、“浩”、“陵”的写法)

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浩”三点水三点位置要摆好,右边“一口咬掉牛尾巴”。“陵”要特别注意右边“土八下面是折文”。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跟老师把“陵”右边再写一遍,下课了还能记住这个字么?

(是的,课堂学得好,课后不用学)

(2)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李白大家都不陌生,谁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生自由交流。教师可适当补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3)释题

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哪些内容。

①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竣工于1985年。

②出示长江示意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③孟浩然(资料)

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④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⑤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诗句埋下伏笔)

(4)读题。

诗题的意思我们都了解了,谁再来读一读诗题。

(设计意图: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二、读通读顺。(读诗文)

弄明白诗题,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读诗文。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预设:如学生充分预习了,可直接进入第二环节。

昨天预习了吗?都读了几遍?谁愿意来试一试。

2.指读正音。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读通、读顺、读熟)

三、理解诗意。(明诗意)

1.读准字音读通字句,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诗句中每一句话的意思都读明白了呢,下面请大家默读诗句,出示自学要求:

A、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B、有不懂之处作上标记。(求助热线——1多读看图,用心思考;2看注释或查工具书;3向他人求助)

2.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碧空”、“尽”、“唯”的意思。

(2)质疑解疑。有没有不懂之处了?

(3)练习完整地讲述诗意。

四、赏析佳句,入境悟情。(悟诗情)

1.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想象美景。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4)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播放画面欣赏,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5)指导朗读前两句。

(设计意图: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再欣赏图片加深感受,最后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理解、表达融为一体。)

2.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为什么是“孤帆”?“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又是什么?

(2)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后两句。师引读——

师:这句话内涵这么丰富,怎么能读好呢,看看插图,李白站在江边,假如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站在江边,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李白还在望啊,不禁想起两首诗——生读。

师:船已经越来越远了,真是——

师:这船已经消失在碧水蓝天了,李白想起了他们在一起的情景,于是他脱口而出这样两句,读——

从这两句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对故人有更深的了解了吗?他们只是一般的朋友吗?

(忘年交、生死之交、非常好的朋友、情深意重……)

我们怎么把这种情深意重读出来,站起来读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看怎么把这种意境读出来。读。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设计意图: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五、回顾全诗,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2.苏教版《黄鹤楼送别》拓展阅读。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黄鹤楼课件(篇2)

教学目标:

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中所体现的物是人非、人生失意、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唐代的七言律诗——崔颢的《黄鹤楼》。

二、读诗:

1.自由朗读;

2.学生代表朗读。

三、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

2.质疑答疑。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名楼黄鹤楼的诗吗?从何处可见?

(引导学生关注“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愁。)

2.“思乡之愁”积聚在内心是一种怎样的具体感受?(孤独、惆怅、失落??)

3.你在诗中何处感受到崔颢思乡的孤独、忧愁?结合具体字词赏析。(重点体会两个“去”、两个“空”字中蕴含的情感,指导学生赏析诗歌)

4.试着删去颈联,重新组合,这样似乎表达情感更集中、更直接。那么,颈联是否还有写作的必要?

(作者在颈联中描写了清晰可见的汉阳、鹦鹉洲的景象,与渺远的故乡汴州形成对比,表达思乡之情;用景观之美反衬思乡之愁;汉阳、鹦鹉洲的一草一木引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萋萋”“鹦鹉洲”用典)

5.崔颢19岁左右就中了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但实际上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有人说,这首《黄鹤楼》还有更丰富的情感。再读诗歌,你觉得此刻崔颢的忧愁仅仅是乡愁吗?

(还有人生失意之愁,作者似有一种被时空抛弃的感觉。)

6.律诗在篇式、句式上有一定的规格,要求颔联、颈联对仗,字字皆有定声。《黄鹤楼》并不完全符合,却被赞誉为“唐人七律第一”,传说李白在看过此诗后曾有搁笔的经历。这首诗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引用传说典故、视线推移、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意蕴深厚等特点)

7.背诵诗歌。

五、结语:

今天,我们诵读着崔颢的《黄鹤楼》,希望有一天你站在黄鹤楼上,能有一种巨大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情感将你包围。能够拥有这种感悟和体验,就是诗词真正的作用!

黄鹤楼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习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习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习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谈你所了解的古诗词常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特别是“意象”“意境”知识。)

(二)朗读感知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接力,在稍显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激发朗读的兴趣。

2、教师播放朗诵视频,并组织学生从语调、停顿和情感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就个人对这首诗初步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点拨。)

(三)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对诗中已经进行描述。

2、重点研读尾联,体会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四)背诵默写

1、限时背诵

给学生三分钟左右时间,力求熟读成诵;接下来用两分钟左右,用上下句对接形式检查背诵效果。

2、当堂默写

两名同学上黑板,其他同学练习本完成。力求让背诵效果真正落到实处。(满分100分,题目和作者各10分,每句各10分,每处错一字则为零分。)

(五)资料补充

1、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可加入诚信、感恩教育)

2、江南四大名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州的谢朓楼。(可加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教育。)

(六)课堂小结

学生就自己本节课最主要的一点收获进行交流;教师适当归纳明确。

(七)课堂练习

完成关于思乡思亲的古诗词名句上下句填空。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叙事 昔人乘鹤而去 (诚信、感恩)

写景 黄鹤楼遥望 (热爱祖国、建设家乡)

抒情 思乡之情 (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

黄鹤楼课件(篇4)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黄鹤楼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谊”和“暂”,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维”;查词典理解“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推敲词语“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依依”的含义,区别“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看”,探究用词的准确,并积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熟读成诵。

3、拓展阅读送别诗,选择一首,模仿课文来写一写文包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送别

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诗,谁想先来跟大家交流?

二、读诗激趣

1、确实“人生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流泪。他们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里有一首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你了解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说得真好,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不了解,是吧?没关系。这首诗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学习完这个故事,你一定能对这首诗有所了解。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但是学文先读词,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指读)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过渡:那么在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地点及课文主要内容。

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书: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伺机介绍“黄鹤楼”那就在这享誉盛名的黄鹤楼上,一对友人即将要分别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点课题)。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个写出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指读描写景色的话(生评价)女生读。

4、就是在这“烟花三月”的时节,孟浩然要离开了。男生,让我们来送一送他吧。男生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1、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讨:

2、师: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已经找到了?

【1】(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

【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3、选择其中一位的话,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1】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话别的场景吗?哪个小组来把他们的依依惜别表现出来。(配乐表演)。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总结升华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1、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2、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2)什么叫“脍炙人口”?

(3)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认真完成大练习册。

黄鹤楼课件(篇6)

教材简析

《黄鹤楼的传说》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把精美的建筑和美妙的传说有机结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屡毁屡修的经历、现今建筑格局规模以及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在第2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在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自我感悟,自我构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和较快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2、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创设愉悦轻松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及名字由来的传说,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2、认识课后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

3、通过了解祖国名胜古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及历代文人对黄鹤楼的赞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黄鹤楼的风景图片或多媒体课件,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的风景图片、文字资料。同时也布置学生课前查找、搜集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在本单元的阅读中,我们随着课文,领略了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灿烂的艺术殿堂,足不出户,遍访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今天我们再做一次“不走路的旅行”,到湖北省武昌的蛇山之巅去看雄伟辉煌的'黄鹤楼,去听黄鹤楼美丽神奇的传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六”《黄鹤楼的传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注音把课文读通顺,不理解的词语查阅工具书。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具体介绍了黄鹤楼,哪些段落写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课文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历史地位和经历,现今建筑规模。

第2部分(第3~6自然段),介绍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以及历代诗人对它的题诗。

3、简要概括文章大意。

三、精略交互,自读自悟

1、自由读第1部分。

读书提示:

(1)画出数字说明的句子,体会数字说明的作用;

(2)画出描写黄鹤楼建筑结构精美、气势雄伟的词语和句子,仔细品读;

(3)同桌交流读后收获:通过读第1部分内容,你知道了黄鹤楼哪些方面的情况?

2、小组内学习第2部分。

读书提示:

(1)快速自读3~6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3)诵读古诗《黄鹤楼》。

四、汇报交流,内化积累

1、指名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2、大屏幕出示黄鹤楼风景图:把课文中描写的黄鹤楼和风景图中的黄鹤楼结合对照,你觉得黄鹤楼怎样?你想用哪个词形容?

(气势雄伟 倍显辉煌)

板书:雄伟辉煌的名楼

3、教师引读:黄鹤楼历史悠久、景色美妙、风光无限,不愧千古名胜、江南名楼!同学们齐声朗读——“黄鹤楼由主楼、配亭、廊院组成……是一处观赏长江胜景的极好场所。”

4、指名讲讲黄鹤楼名字由来的传说。

5、道士墙上画鹤及骑鹤飞去的传说多么神奇。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知恩思报的良好风尚。

板书:知恩思报的美德

6、积累词汇,写在摘抄本上。如:流丹滴翠、叠角高挑、翩翩起舞、脍炙人口等。

7、背诵古诗《黄鹤楼》。

五、检查落实识字

六、拓展延伸,补充积累

1、通过阅读,我们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雄伟辉煌,知道了它名字由来的神奇传说以及大诗人为它的题诗,这次黄鹤楼之行收获可真大!关于黄鹤楼还有许多对联呢,我们一起来看。

大屏幕出示:吹笛闻梅落

登楼待鹤归

白云黄鹤传千古

汉水长江会一楼

美尽东南 怀江抱水三分地

名传今古 恋鹤迷云一座楼

这3副对联太精彩了,课后摘抄下来,背下来。

2、简单交流查找的岳阳楼和滕王阁的资料。

黄鹤楼课件(篇7)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

设计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本人认为宜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为学习新课做好衔接。)

三、回味生活,再现情景。

在《长亭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目的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杨柳依依,长江岸边,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 刚才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录像中长江岸边、黄鹤楼上、烟花三月,景色优美……学生多感官参与,初步感知: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

六、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让我们进一步研读,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同桌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研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师: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设计意图: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设计意图: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多媒体出示):

1、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2、演一演 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3、找一找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摘抄本上。

黄鹤楼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2、师:真棒!一猜就准!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

(生答《赠汪伦》。教师叫生齐背。)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屏幕出示全诗。)

二、解题,介绍背景资料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相机板书:

李白 送 孟浩然

三、初读,理解诗意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学生读古诗。)

2、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

(学生读。)

3、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

(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生齐读全诗。)

4、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5、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⑴ 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质疑。)

⑵ 指名讲诗意。

(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⑶ 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6、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7、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1、师:大家学得真好!请默读古诗,找出哪两行叙述了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事情,哪两行写了李白送别时看到的景色?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烟花三月”是美呀!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向人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

出示: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教师读诗,让学生体会江南美景。

师:大家想读读吗?

(学生齐读。)

⑵ 老师讲解大意:

诗中的江南,无边的翠绿映衬着鲜艳的春花,到处莺歌燕舞。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微风中轻轻的飘舞。多么明丽的江南啊!后两行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朦胧迷离的江南雨景:一座座楼台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影若现,似有似无。多么诗情画意的江南的春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江南的美景吧!

(生齐读《江南春》。)

师:是呀,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呢?

(学生作答。)

师: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写法太绝了!

4、后两行诗写景,更是绝妙!来品品吧:

⑴ 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⑶ 是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看不见朋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离去了吗?(生:没有。)他在干什么?(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师:李白看见了什么?(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⑷ 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

(学生分组讨论。)

生讨论,汇报。

⑸ 对!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朗读并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2、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

(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配乐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江下行》。)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流行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编辑推荐

最新黄鹤楼课件优选9篇


黄鹤楼课件(篇1)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高,意蕴深远,本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感悟诗歌意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在生活中你有好朋友吗?你与朋友间的情意如何?你有过与朋友离别的经历吗?当时感受如何?(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让人难过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让我们一起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好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铺陈了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二、揭示诗题,读通诗意。

1、板书诗题。师生共同书写。

2、齐读诗题,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诗题的意思,教师适当点拨。)适当简介黄鹤楼: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出示图片)

3、那你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吗?(生自由回答。)

师补充简介: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诗成了一种习俗。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一样的潇洒飘逸,一样的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间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生再读题)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步:“读通诗句”

4、自由读,强调读准音,认清形。

5、指名读。

指导环节:指名读,试读,师范读,生评价。指导读出情感、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二二三节奏、四三节奏。个别读,齐读。

师:经过我们的反复练习,我们已经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了。这才是真正的读通诗句。

【设计意图】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理解诗意,体验诗情。

1理解诗意

①先借助注释,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②同桌交流自学所得。

③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师小结: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全诗围绕一个“送”字记述了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的情景。那么李白是怎样送别孟浩然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

【设计意图】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提炼语言,体现顺学而导的理念。

四、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多媒体出示)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出示长江简图,明确黄鹤楼和扬州位置。)

师: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2、那么他们是在什么时间分别的呢?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

师:大家能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可以用一些词语来形容。

预设: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细雨如烟、鸟语花香……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边出示图片师边叙述:三月是最美的时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淡的云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

(3)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正是盛唐时期,整个时代都如烟花三月般美好。

师:沉浸在如此的美景中,谁愿意读一读前两句?(出示前两句。)

板书:景美

(4)指名朗读前两句,适时指导评价。

3、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理念】古诗的写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的板画不但有助于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辞”等词句内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重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烟花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想像一下,往年的这时,诗人和朋友在一起会干些什么?

预设:他们会一起游览名山名水,一起喝酒、赏月,谈天说地,说生活见闻,谈心中理想……

2、师:是啊!诗人本该和朋友一起吟诗作画,可是今天老朋友却要离他而去,李白的心情怎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描绘一下吗?(生: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情深意长……)

适当评价。

3、那么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呢?大声读出来吧!(出示后两句诗句。)

4、自由读这两句诗,你能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吗?(生答。)

5、师:引导学生随着李白的目光反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6、师问: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

创设情境:李白望着望着,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通道上,就只剩下了“孤帆”,这可能吗?是人为什么说是“孤帆”?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配乐)是啊!让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

老朋友的小船缓缓起航了,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已经到江心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遥望,你望着那只船,望着望着,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了,你只能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你还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情托付江水,陪伴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你不仅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生自由说。)

板书:情深

师小结:回顾全诗,诗人对好朋友浓浓的情都包含在了这短短的诗句中。诗中有画,诗中有情。(多媒体出示相关画面。)师叙述: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孤帆远去,仍然驻足遥望,那是孤独寂寞。

滚滚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情感交融,把悟诗情推向高潮。并进行了情感迁移,给了学生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 情境中朗读:

(1)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谁能读这首诗?

(指名读,适当评价。)

(2)人生多离别,多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分别时,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这首诗。(男生齐读。)

(3)如果有一天,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记住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一定会想起这首诗。(女生齐读。)

(4)相信此时,这美好的情感,这千古佳句已经深深留在了你的脑海中,让我们试着背出这首诗。

2、当堂检测。

3、回顾学习古诗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六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

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多媒体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体验诗情。)

让学生在美妙的歌曲中再一次体会诗中浓浓的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高度。歌曲的播放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了高潮。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送 孟浩然

景美 情深

教学反思:这是一堂洋溢着真情与深情的课。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可以说诗中情浓,课中亦情浓。我整堂课的设计都力求围绕一个“情”字。首先是理解诗题整体把握。开头轻松的谈话,地理位置的板画,李、孟关系的了解都使学生对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面深悟诗情奠定基础。其次是赏析词句体验情。这一环节以“送”展开教学,将体验情感的过程推向高潮。再次是反复诵读,最终悟诗情。这一环节“读”占鳌头。激情的叙述,个性化练读,充满鼓励的范读,教师的送诗,《烟花三月》歌曲的播放等都使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一次推向高潮。

专家建议:

1、告诉不等于发现。要让学生主动碰触知识,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会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

2、抓词句要增加深度、厚度、灵动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解读。

3、虽然有了整合教材的意识,但还未达到最大值,最后环节的送别诗应再次引导学生做简单感悟,让离别慢慢进入学生心中。

我的思考:

教育就是要听到花开的声音,要在课堂上时刻感受学生的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问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努力把孩子们带到水草丰茂的地方。通过这次讲课,我经历了又一次历练,我也在成长着。

黄鹤楼课件(篇2)

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说教法和学法: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 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能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对于诗词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采用朗读的方法:个别读、小组读、齐读、悟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利用课前有限的时间,让学生背诵已学的古诗,采用指名抽背或领背的方法背诵古诗,并即时给予表扬,这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拉近了教者与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接着,教师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看与老师比谁能读的更有味。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古诗提问,教师简要进行归纳,明确学习目标。

二、 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学生初次接触课文,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做到把课文中的字词的音读准,读通读顺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采用指名分小节朗读,学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2、在初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三、 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再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四、 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了诗意还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找出“依依不舍”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一个“原幕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五、 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1、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完全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受学生情感的影响,我设计了一个古诗今唱的环节,旨在让课堂更轻松,更愉悦,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清唱,以达情感的共鸣,使语文课堂更具艺术性。

黄鹤楼课件(篇3)

教学目标

一、本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

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首古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诗文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角色表演"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实践性活动。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一课件的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课件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依依惜别"之情的感悟。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谁能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师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贯彻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升华理解,通过背诵把"依依惜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阅读专题(1):阅读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

阅读专题(2):阅读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我准备……,你准备怎么做呢?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鹤楼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二.朗读:

师范读,生齐读.

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

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它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能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生4:我喜欢“白云千载空悠悠”句。给人一种悠闲适意的感觉。

生5:不。这句我感觉到的不是悠闲,而好像是孤独寂寞。因为“空悠悠”显得空空荡荡,使人顿时心生惆怅。

生6:我喜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句。江上烟雾迷朦,真仿佛人间仙境。

生7:我读来烟波浩渺,却又联想到前途的迷茫,想诗人也因此而生离愁别绪吧。

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

生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句,写草木茂盛,景物分明,给人清新可人的感觉,为何下句却突然转写“愁”?

生9:头三句每句中都有“黄鹤”二字,好像显得重复罗嗦?

生10: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

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生11:连用“黄鹤”三字,我们组认为是在强调黄鹤楼的得名,还可引人想象鹤的翩然身姿,仔细品去,回味无穷呢!

生12:仙人骑鹤西去的传说让人神往,三个“黄鹤”不仅读来不觉累赘,反而不断强化了传说给人带来的飘逸之感,当然更有仙人骑鹤而去的无限怅惘……

生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有同学认为宁静,舒畅,是没有将全诗统一起来读,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看“白云千载空悠悠”,心中就有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之感,那么再研究“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我们认为应看作是一种凄美。

生14:我们在研究这一句时,揣测作者是不是一种反衬--景美也掩不住人在旅途的深深孤寂?

师(感叹):是啊,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生15:刚才有同学提出“诗人说‘昔人已乘黄鹤去’,要是用‘来’就好了,不就显得那地方很美吗?”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诗人写作此诗并不是为了表现黄鹤楼的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怅惘,思乡之情。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生16:“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生17:“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工作的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1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认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丝的家!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

黄鹤楼课件(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说教法、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三、说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例:《赠汪伦》

2.请同学来帮个忙,请你把诗题写在黑板上。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板书:送)

4.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小组)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质疑问难;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学好拉,自信些学好拉?好,交流交流,把你学到的、理解的告诉大家。不能保守阿。教师相机引导、点拨。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1、故人----开口就说故人,友情的非同一般,已在这亲切的称呼中显示出来;2、西辞(明白孟浩然是东下扬州)3、扩展:拱手言别----老朋友辞别,会怎么说?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一下后两句诗。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④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6.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2、这样的描写,能说明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无法联袂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诗友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多么令人神往。)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帆形声字,巾表意,凡表声兼表意(凡是船帆的象形)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7、说说两句诗诗意。8、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写得充分饱满。诗人用了十分经济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孤独的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蔚蓝的天际。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伫立江岸,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远方,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拓展)9、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两句诗句呢?

7.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三、回归整体

1、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2、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从那些诗句可以体会到?

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4)回顾全诗,归纳升华。a.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b.略读第二首诗。c.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四、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

别董大(高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五、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6.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7.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8.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9.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理解诗句的意境。

4.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1)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那今天我们共度了四十分钟,董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双方的神情会是怎样?(2)他们会说些什么?心里会怎样想?又会做些什么?(3)当时周围的环境如何?(4)当小船愈行愈远的时候,李白这是会怎样?(5)孟浩然对于这次出行,他会对李白有何交代?为什么此时的诗人久久的伫立不愿离去呢?

五、说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

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课的板书简化了课文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理清作者思路,突出作者的思想,最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做到了板书的目的性、条理性、概括性,既紧扣课文内容,挑选关键词语提纲挈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延伸的空间。

黄鹤楼课件(篇6)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意。古诗语言凝练、准确而形神兼备。课文描绘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浸润着诗人真挚的情感。诗中勾勒的是一幅送别的画面:柳絮如烟,繁华似锦,黄鹤楼下,长江之畔,诗人目送友人的行舟,久久不愿离去。孤帆渐渐消失于天边,长江之水依然浩浩荡荡滚滚东去。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孟、浩、唯、鹤、陵、州”

2、会写“州、帆、孟、陵、楼、浩、唯、鹤”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学生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句,喜欢的学生可以跟背。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二、授新:

(一)生字教学

1、教读生字,纠正每一个字的字音,平翘舌、边鼻音。

2、书写生字,规范的填写在田字格里。

(二)古诗教学

1、范读古诗,初步感受诗的内容。

2、自己练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3、指读、反馈。全班齐读。

4、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结合插图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诗句,逐字逐句学习,理解。

5、朗读指导,结合自身体验想象人物心情。

6、练习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7、指导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8、指导、练习背诵。

三、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古人写离别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交流此类表达友谊的古诗,如《黄鹤楼》,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资料:1、(叙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故人——————老朋友。

西辞——————辞别了西边的。

2、(写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站在江边,目送有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连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孤帆———————好友乘坐的那条船。

碧空———————碧蓝的天空。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黄鹤楼课件(篇7)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里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文包诗。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別的深情。教学重点: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教学难点:感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时,我把指导朗读和启发想象贯穿于全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采取朗读感悟、启发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课的开放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要以“自主读书、合作探究、朗读感悟”为主。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感悟语言。教学时,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整体诵读”等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想象情境,使学生不但能从读中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

“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抓住“藏”体会。

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寄情”

1、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2、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俗话说得好,“送君干里,终有一别”!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

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江上沙鸥点点,好像。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位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再指名说。

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

3、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別》这样的文包诗。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思路、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黄鹤楼课件(篇8)

一、说教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片精读课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从生活出发,以情动人,在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到与诗文相吻合的意境,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埋下伏笔.(这个导入是否合适,有待商确)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资料地展示,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且表现了新课标所指: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诗文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二)、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习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黄鹤楼课件(篇9)

教材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扬州的事,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纯真友情。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组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这首诗的作者是有着“诗仙”美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及创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诗情。

让学生背一背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让他们比赛背,看谁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难度,让他们听《送别》的音乐,背抒发离别之情的古诗,学生应该能联想到学过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接着,就导入新课。

二、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从题入手,初读古诗。

首先,我让学生读诗题,在理解“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这个题目当中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应该能读懂“在黄鹤楼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广陵”等这些内容。并相机和学生一起交流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下文的“西辞”。然后我问学生: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分别的、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等等。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法引路,再读古诗。

自读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有哪些理解词句的好方法,教师相机小结,并通过投影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让学生用这样方法试着学习这首诗。

3、交流汇报,精读古诗。

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对古诗所表达情感的整体把握。理解诗句意思对学生并不困难,因此,没有必要在这花太多的时间,而是把体会诗中包含的浓浓情谊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想象画面,触景悟情

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难点,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烟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看一组扬州春天的美景图,最后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体会作者在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除了惜别之情,还有对魅力扬州对漫游天下的向往之情。

故事铺垫,入事悟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我给学生讲他们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正因为他们之间感情深厚,所以在这么美的“烟花三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只有“孤帆、”“远影”,这时,相机和学生交流:为什么此时李白的眼中只有这些景物?他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体会到: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在江边送别好友,他心里装只有好朋友,眼里只有好友乘坐的船只。望着好友的船只渐渐消失了,“尽”了,不尽的是诗人对孟浩然的情谊,想象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之长,诗人眼中见到的只有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而这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不正象征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吗?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品读古诗。

现场采访,诵读抒情

我扮演记者,随机采访诗人即学生,问他们“分别在即,你们俩都说了些什么?”“你站在江边,望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你心里在想些什么?”等等。让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在学生更深一层理解他们深厚的感情之后,我出示课文插图,播放委婉悠扬的音乐,用不同的提示语让学生诵读古诗。这样做体现了一个读的过程,从前面的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到现在的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在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情。

三、设计作业,拓展延伸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作业。让学生从中任选一项,也可以围绕这首诗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报告课件模板


完成优质的教学,老师首先需要认真准备教案和课件,不能草率行事。教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方式之一。针对“报告课件”,栏目小编已为您找到了一篇详尽的解析文章,但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自行调查以获取准确情况!

报告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 积累10个词语,两句句子。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 初步认识蓝鲸。

5. 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报告,怎样制作研究报告,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 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 积累10个词语,两句句子。

3.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报告,怎样制作研究报告,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训练:古诗诵读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1. 出示海底世界多媒体:大洋海底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家在海洋里吗?(学生回答)

2. 那你们知道海洋中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对此我们有一位叫丁丁的小朋友特意做了一份研究报告。

3. 揭示课题,齐读。

4. 教师简单介绍什么是研究报告。

过渡:丁丁的这份报告都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课文录音。

(二)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第六节。

1、听录音,找一找课文第几节写了研究报告的内容。

2、根据回答学习第六节。出示内容,练习朗读。

1)朗读:小组开小火车读,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叫号比读,看谁读的有感情。

师生合作读。(引读)

过渡:丁丁这份详细的'报告是怎样完成的,想不想知道?

(三)自学生字,学习1——5小节。

1. 小组自学生字,集体汇报。

2. 分角色读1——5节。

3. 教师总结:要完成一份研究报告先要找资料,然后得挑选资料,最后把挑选出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文。(板书)

过度:完成研究报告后,丁顶可高兴了,一起读一读课文最后

一节。

谁能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

(四)总结。

1.通过学习课文,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读句子。(练习三)

(五)复习。

1.读词语。

2.分组读课文,找找课文中的数量词,做练习。(见参考)

(六)作业。

收集你最喜欢 的 一种动物的资料,向大家做介绍。

教学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我们一贯的目标。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独立识过字了。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合作识字,交流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加以重点指导。如“资”与“姿”进行比较,区分再组词。对于“录”“族”这些容易写错的字,加以提醒,指导写字。通过循序渐进的识字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中,识字,写字能力日渐提高。

在设计课后拓展题时,我本来有些担心,让学生自己制作研究报告是否有些要求过高?可是,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有的两个人合作,有的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了,而且做出来的研究报告都象模象样,很多学生都完成了三星题,只有少数学生能力有限,不能完成。可见,学生喜欢接受挑战,喜欢这类让他们自由发挥,展示才能的练习。

报告课件【篇2】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

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并借助字典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关于李姓的一些知识。

【方法与能力】

学习并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

【情感与思想】

激发学生进行研究的兴趣。

【拓展与延伸】

分组合作,自选课题学写研究报告。

【重、难点突破】

学习并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和所有的李姓人氏五百年前还是一家人呢!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我们就跟几名小学生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板书: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二、学习课文

1.提出问题,自学课文。

学习本课有两个要求:一是要弄清楚李九的历史和现状,二是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课下分组学写一份研究报告。

提示:对于第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在分析这篇研究报告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标题: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问题的提出:缘由意义问题

调查方法: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整理调查资料,并进行分析

结论:李姓源远流长,人才辈出,人口最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研究报告的一般写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奇怪的东南风》也是一入世研究报告。

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学习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求同学们能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篇研究报告的写法;一是要求学生具体学习领悟如何进行研究的。要求学生自学后加以交流。

板书提示:

1.提出问题:爸爸咳嗽的病因

2.观察并记录信息:怀疑与东南风有关

奇怪的东南风

3.分析信息:真的与东南风有关

4.请教别人:爸爸对二氧化碳过敏

5.提出结论:工厂的气体污染是爸爸咳嗽的病因

报告课件【篇3】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搜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通过练习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性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发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兴趣。2.通过对相关信息的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3.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4.学会与别人交流,体验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快乐。【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定调查样表三份。2.学生准备:纸、笔。【课时安排】 三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 制定专题活动计划一、亲情谈话,真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想探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注意搜集信息,利用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就能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别人交流,从小培养科学家的研究素质。2.请大家阅读一下课文,明确今天的学习要求。(课文125页)3.刚才,我们阅读了课文,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课文有哪些要求。【学生交流,要求有三点: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②可以合作也可以自己进行研究。③通过阅读报刊、书籍资料、上网搜索等途径获取资料。④从搜集的资料中,找出对解决问题特别有用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⑤认真阅读下面的两篇研究报告,讨论一下怎样写研究报告,然后分头撰写,和同学交流。】[设计意图]亲情谈话以激发兴趣,阅读教材以明确目的,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满怀热情地投入。二、讨论交流、选择话题1.读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哪些问题。2.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你们喜欢的内容来研究啊!到底研究什么呢?先商量商量吧!(同学商量)3.设疑。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大家交流一下,感兴趣的话题有哪些?学生: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学生:本班学生近视眼的情况。学生:作业情况。学生:成语故事中的名人故事。……4.学生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和研究具体目标。小组内明确分工,组织协调。5.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调查专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话题,把调查研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自己,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地投入,满怀激情地参与。三、制定计划,明确任务1.教师导入: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要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和里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做如实的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刚才,大家选择了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我们要进行调查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进行调查呢?首先,要制定一个周密的调查计划。“凡事预则立” 嘛。怎样制定调查的计划呢?下面我们就以如何调查五年级学生近视眼为专题,进行讨论和设计活动方案。2.明确调查的对象和目的:调查对象:五年级全体学生。调查目的:①了解五年级学生近视的情况;②了解五年级学生近视是否与年龄、年级、性别有关?③了解五年级学生近视率的高低是否与优班和普通班有关?④向全体五年级学生提出预防近视的意见和建议。⑤调查材料和用具:调查表、笔。3.指导设计调查表:班级近视率调查表。调查人:_______________ 调查班级:_______________ 学生总人数 近视学生人数 近视率(%) 备注 男 女 男 女 班级              年级学生近视率调查表调查人:_______________调查年级:_______________ 班 级 人数 近视学生人数 近视率(%) 备注 男 女 男 女 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6班               7班               8班               9班               10班               全年级              五年级学生近视率调查表调查人:_______________调查部门:_______________ 年 级 人数 近视学生人数 近视率(%) 备注 男 女 男 女 年级 一班         &nb ww w. sp;     二班               三班               四班               五班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制定好调查表格,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调查活动,为调查实践活动做好了准备,确保了调查实践活动的成功。第二课时 调查研究过程一、组织调查1.做好调查动员,明确调查对象、指导调查方法。2.发下调查表,各小组分配好调查任务。3.小组开展研究:(学习方式:观察了解学生、请教师长、上网搜索、查阅资料、互相交流、社会调查等等)4.学生收集有关由于近视眼带来危害的事实材料。5.调查结果的分析:从调查的结果分析:学生近视是否与年龄、年级、性别有关,学生近视率的高低是否与优班和普通班有关。[设计意图]: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能亲身去体验社会,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二、调查汇报,归纳总结1.学生活动:介绍自己通过各种途径调查的近视眼的情况。2.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整汇报自己的材料。[设计意图]:体现教师的指导性,为学生创设新奇、和谐、有趣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创造思维做好必要的准备。3.指导学生分析近视眼的原因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近视眼情况的调查结果,并展示本小组所填的统计表。②学生分析发生近视眼的原因。[设计意图]与数学合理进行整合,运用统计图、表展现有说服力的数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师活动:①帮助学生将各组汇报的数据形成表格。②和学生一起口算,填写合计的数据。[设计意图]:建立多维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活动:分组分析全班统计的数据,讨论:为什么会有近视眼?4.借助资料,处理信息:学生活动:上网了解近视眼的有关知识。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上网,怎样登录健康的网站。[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能够对大量的信息有反思和辨别能力,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课时 讨论撰写调查报告一、启发谈话现在,你是否愿意把观察到的近视眼的情况记录下来?你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记录。二、指导撰写报告1.学习调查报告。(1)指导学生阅读调查报告例文。(2)指导学生讨论调查研究的写作方法。2.指导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一般可以分三个部分:(1)调查的时间、地点、调查的目的──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对调查到的材料作分析,主要是统计和分类,如调查了多少班级,发现了学生有近视眼的有多少人;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有哪些等。(3)提出建议。提出防止近视眼的建议。3.撰写调查报告。4.小组汇报调查情况。5.小小建议书。根据调查结果,向全体学生提出预防近视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意图]以例文为参照,指导学生读写结合,学会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学生练习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利用信息的研究能力。第四课时 评价活动、拓展创新1.你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或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说一说,写一写。①自评自己的好主意,②如何与组员愉快地合作,③如何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④同学对你在这次活动中表现的评价,⑤老师对你在综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2.小组完成活动评价表。“近视眼调查”活动评价表(或“家庭变化”活动评价表)3.总结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利用信息”的成果。①运用自己写的文章,加上搜集的资料、图片,制作小报、班级举办展览、总结本单元学习的成果。②汇报结束后给表现出色的小组颁发“优秀组织奖”,把“积极参与奖”、“最佳采访奖”、“最佳记录奖”等奖项的授奖权交给每个小组成员,指导他们在讨论和评议中产生获奖者。[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灵活性和开阔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思维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评选最佳,激发了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兴趣。【课后反思】这次活动我们设计了前期准备、过程指导、汇报评价三个环节的组织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另外,这次活动的设计,我们把最终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这也体现了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的主动地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的组织管理作用逐步蜕变成引导和交流的合作方式。我们可以在他们的活动中发表意见,然而对于全权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的小组来说,他们则更有权力去争取自己的意见。在调查研究活动的同时,教师也自然成为了他们的合作者,给他们出主意、提意见。通过集体汇报,提供了一个信息交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通过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来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产生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再次提供创造的机会和学会欣赏别人的机会;再一方面是汇报的同学从精心准备到展示,大大得到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心理满足感。在他们自评和互评的同时,也逐渐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得以保持和修正。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们从调查中,提高了采访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统计分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经过了这次活动,在他们的心中深深地种下了“利用信息进行研究”的科学精神的种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素质。而这些素质都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益的,对我们民族的未来有益的。

报告课件【篇4】

优质高效的课堂设计是师生互动的课堂。互动,相对从动、被动而言,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改变、共同发展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平等、互利、自愿、内动。师生互动的实质是一种人际互动,包括知识互动、思想互动、心智互动、情感互动、品德互动、行为互动、人格互动等,以思维互动和情感互动为核心。

吉春亚总会调动各种语文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或问题**、或导读入情、或移情体验、或对话激发、或校释顿悟……体验的好处是,让学生用语文手段,获得语言的形象,然后通过思维的创造,实现言语序列,构建语言和精神的实物。从这一过程来看,体验式语文教学的真正实施是强烈课堂主体性的具体体现。

吉春亚的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几乎都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以为,这是吉春亚以自己的智慧注入到学生的体验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生成智慧,让学生在获得智慧中,享受快乐,获得更有境界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不仅是本课目标的达成的保证,更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支撑,往往在此时,课堂会活力肆射、高潮迭起。在《趣识对联》、《诗意浓缩姓名中》等颇有难度的课,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高潮。

优质高效的课堂充满活力。活力是生命的音符,活力教育是歌唱生命运动的旋律。动态教学是有效教学的表现,是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途径。

要通过充满活力的课堂,充分发挥教育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活力。

吉春亚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主观体验的过程不仅与教师无关,而且教师的行为也尤为重要。只要智慧的教师,才会给学生智慧体验,也才会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

凡听过吉春亚课的老师,都十分称道其文化底蕴的厚重,特别惊羡她的传统文化的功力,的确,吉春亚博学多才,除我们熟悉其在课堂上随口吟出诗词佳句外,她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这让她比勤于学习多了一份积淀:熟悉文学创作。如果说读别人的文章是“沿波讨源”、“披文入情”的话,写文章则是“积流兴波”、“载情而文”,就象金镛笔下的“双手互搏术”,让她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左右逢源、互为补充、得心应手。

报告课件【篇5】

一,出示课件,谈话导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非常好看的图片,大家想一睹为快吗

生:想

师:好,请看大屏幕。(播放《森林鸟鸣》的视频资料)谁想把自己看到的与听到的跟大家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鸟儿们有的在展翅飞翔,有的在窃窃私语。

生2:我听到了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

师导入:是呀,我们爱看鸟儿展翅飞翔的雄姿,我们爱听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生活在花香鸟语的世界,该是多么惬意呀!然而,有些人却在毁坏着我们这个和谐而美丽的家园,在《鸟儿的侦察报告》里,我们知道了鸟儿的悲惨遭遇。大家想一想:鸟儿么都发回了那些侦察报告

生: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燕子在哭泣;海鸥飞不起来了;还有鸟儿迷失了方向。

(鸟语花香的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唤起学生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与下面破坏鸟儿的现象形成对比。)

二,回顾课文,寻找读写结合点。

师:现在大家快速浏览这四份报告,看看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点

生:他们都是写环境污染使鸟儿面临死亡的威胁的。

师:对,虽然四份报告内容各有不同,但主题是相同的,都反映了环境污染使鸟儿面临死亡的威胁。那么,除了主题相同外,在表达方式上,还有哪些相同点

生2:我发现了这四份报告都采用了拟人手法。(板书 拟人)

生3:我发现了他们都是用"我"的语气讲述的。(板书 "我")

师:同学们读书真用心,发现了这么多的相同之处,(边指板书,边总结)作者在这四份报告中,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第一人称的语气讲述,使报告真实,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大家再闭眼想一想,哪一份报告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是哪个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 又是那个词语触动了你的心灵深处

生1:第一份报告。

生2:第二份报告。

师:请你读一读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

生读《野鸡妈妈孵不出小野鸡》中野鸡妈妈说的话,并课件出示野鸡妈妈说的话。

师:是呀,连野鸡都不能繁殖后代了,真让人痛心,(边板书边总结)作者抓住了语言描写,如泣如诉地讲述鸟儿遭受迫害的过程,读了,让人心动。那么,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外,文中还有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很深

生1:第三份报告。

生2:第四份报告。

师:那么,请你读读这些句子,把你的感受跟大家交流交流好吗

生:读句子,教师用课件出示"真糟糕,一艘大油船在海边撞上了一块大礁石,漏油了。黑色的石油浮在海水上,把几百千米的海面都给污染了。"

师:这样的.场面真是令人触目惊心,作者采用了环境描写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海洋资源的污染现状,读后令人痛心 。

(读写结合课的重点是找准读写结合点,在读中学会表达,在《鸟儿的侦察报告》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发现文章中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人称等写作特点,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三,延伸课外,拓展思路。

师:其实,鸟儿们面临的危害还不仅仅这一些,除此之外,鸟儿还面临哪些危害

生汇报:有人用弹弓打鸟儿,

生2:有人捕鸟儿来吃,

生3:还有人捉鸟儿来把它养在笼子里。

师:(边放课件边动情地讲述)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他们养到笼子里,供自己玩赏;有人大肆捕杀鸟儿,把他们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有人乱砍滥伐树木,使大批的鸟儿失去了家园。

师:不仅仅鸟儿成为了环境污染的牺牲品,大家想一想,还有谁也深受其害

生汇报,师播放鱼儿死亡的课件,谁能来把画面上的内容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河水污染,是大量的鱼虾死亡,一条条鱼儿露出了白肚皮。

师:惨遭杀害的不仅仅是鸟儿,鱼儿,大家想想:人们还把枪口和屠刀对准了哪些动物

生:有人为了买象牙挣钱,猎杀大象;

生:有人为了捕杀鲸鱼 ,血流成河。

生:还有人捕杀藏羚羊,贩卖羊角和羊皮牟取暴利。

师:看到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那此时你的心情如何

生1:气愤。

生2:伤心。

师:同学们,光心痛,气愤是无济于事的,当这些动物朋友惨遭杀戮,作为朋友,我们该怎么助他们一臂之力呢

生1:写宣传标语。

生2:看到有人捕杀他们,我们要去制止。

师:你们这些办法很好,我们把这些朋友们的遭遇用侦查报告的形式写出来,呼吁更多的人来帮助他们,好不好

(通过学生交流与讨论,加上老师出示图片,帮助学生拓宽写作思路,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四,生写报告,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作品,相机评价。

六,总结下课:同学们,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们阅读文章时,吸取和借鉴文章中好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们也能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板书设计

鸟儿的侦察报告

鸟 儿

环境污染 鱼 儿 面临死亡的威胁

野生动物

(拟人化 我的口气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解决两个问题,即解决"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问题。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课文,通过两个问题"你发现四份报告有哪些相同之处 "和"哪份报告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引导学生感悟四分报的写作特点,这样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知道不仅鸟儿面临死亡的威胁,还有鱼儿,珍稀动物同样遭受环境的迫害。这样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了,那么写起来就会不感到棘手了。

报告课件【篇6】

一、题目要求及意义

毕业设计是对我们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不再是以往一门课的课程设计那么简单,以前的课程设计只是毕业设计中的一部分。因此毕业设计可以巩固和加深以前学过的知识,真正了解建一幢房子前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掌握土木工程专业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在设计过程中,熟悉各种规范,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筑抗震结构设计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等相关规范。独立完成设计,过程中需要CAD绘图、配筋计算等,培养了我们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工程概况

东方外国语学校办学面向世界,以外语教学为特色,实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外语小班化教学,加强英语,实施双语,选修多语种。学校的建设目标是建设一个网络化、智能化、花园化、教育化、校本化和谐统一的现代校园。学校采取的措施是启动学校改建方案,20xx年8月完成教学楼外部建设工程,完成教学楼底层内部装修工程。20xx年8月,全部完成学校改建方案,显现一个开阔、明亮,体现外国语学校面向世界。东方外语学校教学楼设计B,拟建总建筑面积约5000m2,用地面积约1500m2。详细情况见用地总平面图。采用框架结构形式。

三、设计要求

1、设计依据

1)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400mm,夏季主导风向南及南偏东,冬季为北及北偏西。

2)建材供应情况:必须保证材料质量,进场材料必须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施工条件:该工程由具有一级资质的企业施工,施工单位实力雄厚,机具及技术力量均满足要求。

2、设计原则根据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遵循有关的设计规范,满足有关功能要求,详细收集有关资料,使设计合理、实用、美观,力求有所创新。

四、建设方案介绍

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综合考虑地基环境、使用功能、结构选型及建筑艺术等问题,着重解决建筑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和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内部与外表的艺术效果,创造出既符合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环境。同时突出对教学楼安全性的功能。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该工程为教学楼,因此在结构布置时,教室的开间和进深都比较大,教室比较宽敞。教学楼设计还须满足防火要求等。

五、可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

1、框架结构框架结构是指由梁和柱以刚接或者铰接相连接而成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即由梁和柱组成框架共同抵抗适用过程中出

现的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采用结构的房屋墙体不承重,仅起到围护和分隔作用,一般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空心砖或多孔砖、浮石、蛭石、陶粒等轻质板材等材料砌筑或装配而成。框架建筑的主要优点:空间分隔灵活,自重轻,节省材料;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设计处理好也能达到较好的抗震效果,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

2、砌体结构用砖砌体、石砌体或砌块砌体建造的结构,又称砖石结构。由于砌体的抗压强度较高而抗拉强度很低,因此,砌体结构构件主要承受轴心或小偏心压力,而很少受拉或受弯,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的墙、柱和基础都可采用砌体结构。在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其他结构的建筑中,常用砖墙做围护结构,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砌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

①容易就地取材。砖主要用粘土烧制;石材的原料是天然石;砌块可以用工业废料——矿渣制作,来源方便,价格低廉。

②砖、石或砌块砌体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较好的耐久性。

③砌体砌筑时不需要模板和特殊的施工设备。体结构的

缺点是:

①与钢和混凝土相比,砌体的强度较低,因而构件的截面尺寸较大,材料用量多,自重大。

②砌体的砌筑基本上是手工方式,施工劳动量大。

③砌体的抗拉和抗剪强度都很低,因而抗震性能较差,在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六、设计主要内容

1、建筑设计根据任务书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遵照有关设计规范要求,在参观、调研、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计,使建筑满足有关功能要求,并力求做到美观、有新意。完成设计说明书一份和施工图7至8张。具体包括:

1)确定建筑方案根据教师提供的建筑设计初步方案进行修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使本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满足项目的基本功能要求、防火要求等,并尽可能做到新颖美观。

2)建筑平、立、剖面设计及主要节点构造设计根据本工程的使用要求确定各房间的大小(开间及进深)及布置,合理的人流疏散组织,确定层高,画出建筑平、立、剖面图,并进行主要的节点构造设计。

3)完成建筑设计说明及建筑施工图建筑设计说明主要反映你的建筑设计思路及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建筑施工图包括建筑平、立、剖面图,及主要节点大样图,共7-8张图纸。

4)建筑要求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层数为3层,建筑由并排两栋楼组成,中间以连廊连接;一层为门厅及教室,二层至三层为教室若干,每层公共卫生间一套。

2、结构设计

1)确定基础及结构设计方案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荷载条件、总平面位置、工程地质条件、技术经济指标和施工能力等因素,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和结构类型,确定基础和结构布置方案,并以文字阐述所选择基础及结构设计方案的理由和依据。

2)设计条件自然条件:基本风压值、基本雪压值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楼面和屋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取用;抗震设防烈度6度;工程地质资料详见地质勘察报告;建材供应必须保证材料质量,进场材料必须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3)完成结构计算书一份内容包括:

a.基础设计计算(如采用桩基础应包括单桩承载力的确定,桩数与桩位布置,承台的抗弯、抗剪和抗冲切计算);

b.楼(屋)面板的荷载、内力和配筋计算;

c.框架的内力和配筋计算(采用电算,包括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和组合、截面配筋),并选择一典型框架进行手算,与电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d.框架联系梁或次梁配筋计算;

e.楼梯结构的荷载、内力、配筋计算

4)绘制结构施工图完成结构施工图,包括结构设计总说明、基础及上部结构的配筋图。

3、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封面、中英文摘要、目录、毕业设计计算书、任务书、毕业设计指示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原文及翻译、实习报告等,设计说明书的主题内容是设计计算书。

4、建筑施工图纸

1)总平面图(1:500)及建筑说明;(建筑说明要写明工程位置,总图布局交通组织平面布局,层高剖面设计,防火设计,建筑造型设计及室内外装修标准等。)

2)平面图(1:100),由指导教师确定层数和图纸张数;

3)立面图(1:100),由指导教师确定不少于两个立面图;

4)剖面图(1:100),必须剖到楼梯间;

5)大样图(1:20),檐口大样一个,其它大样任选1-2个;

5、结构施工图

1)桩位布置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基础详图各1张;

2)底层或标准层、顶层楼板配筋图(按平图表示法)各1张;

3)框架梁标准层、顶层配筋图(按平图表示法)各1张;

4)底层柱(按平图表示法)配筋图一张;

5)楼梯配筋图1张

6)其它结构施工图2~3张。

七、设计进度计划编制

英语翻译、毕业实习报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周

建筑设计共三周,其中:

(1)建筑方案设计,包括平面、立面、剖面设计

(2)方案修改及节点构造设计

(3)绘制施工图结构设计时间共12周,其中:

(1)结构方案设计

(2)框架设计计算

(3)基础设计计算及楼梯计算

(4)结构设计电算

(5)整理设计资料及绘制结构施工图

(6)教师评阅1周3周1周4周2周1周1.0周0.5周1.5周

八、设计所需的主要参考文献

[1]GB/T 50104-20xx建筑制图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xx.

[2]GB 50009-20xx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GB 50011-20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4]GB 50223-20xx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

[5]GB/T 50105-20xx建筑结构制图标准[S].

[6]GB 50003-20xx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7]GB 50007-20xx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8]GB/T 50001-20xx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S].

[9]朱慈勉、张伟平主编.结构力学[M].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10]包世华等主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1]聂洪达,郗恩田主编.房屋建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12]崔钦淑编著.PKPM结构设计程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xx

报告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积累本课词语。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四份侦察报告所表达的主题,从而认识到保护鸟类、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搜集有关鸟类的资料,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查报告。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让学生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随文自主学习生字、师检查,学生汇报。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2、指导写好“囱”字。

3、再现文章主要内容,引入新课。

二、研读课文、感悟重点

(一)学习侦察报告一

1、轻声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词语“忧郁”、“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引导学生体会野鸡妈妈的悲伤。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野鸡妈妈说的话,可加上表情和动作读。

(二)总结学习方法

1、写一写:抓住重点词语写写自己的读后感受,做批注。

2、读一读:根据自己的体会演读鸟类的'语言。

画一画:还可以边读边想像画面并将画面简单画下来。

(三)自主学习二、三两份侦察报告

1、分小组学习:用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从二三两份侦察报告中选择一份认真学习。

2、汇报交流、指导要点:

侦察报告二

a、体会“呜咽”的意思,指导读好燕子妈妈“呜咽”时说话的语气。

b、让学生在汇报读中感受燕子妈妈的悲伤,了解是人类让它们受到这样的伤害的。

侦察报告三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说出自己的读书感受。

b、有感情地朗读这份侦察报告。

(四)创设情境、感受加急电报的“危急”

1、播放录音,让学生说说听后感受。(作者的鸟儿朋友生命受到了威胁,情况十分紧急)

2、争当小配音演员为这只鸟儿配音。

三、体会情感、整体回归

1、出示描写作者看了侦察报告后心情的句子,让生自由读、体会作者的心情。

2、师生配合感情朗读。

四、概括主题、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概括这四份侦察报告的主题,填空:

这四份侦察报告写的分别是()、()、()、(),都反映了一个主题:()。

2、播放图片,唤起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布置作业、指导写法

1、作业:

请你仿照本课侦察报告的写法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2、指导方法:

a、以第一人称“我”的口气写自己看到的或是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事。

b、写鸟类或动物遭到环境污染的迫害的情景。

板书设计

鸟儿的侦察报告

野鸡

燕子受到人类的(伤害)

海鸥关爱我们要……

“我”的鸟儿朋友

报告课件【篇8】

个人年度总结设计部 ***不知不觉中, 见证着公司发展的 20xx 年已经过去,充满希望的 20xx 年即将 来临。回首 20xx 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也有与同事协同攻关、加班备 战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惆怅。现将一年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全面负责设计部门的管理工作、协调工作。参与部分项目设计,跟踪合同的 签订与催款。主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如下表: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厦门市康乐小学 厦门市松柏幼儿园厦门牡丹大酒店 方案、跟踪 方案、跟踪 方案跟踪 **** 项目名称 参与情况 独立一套方案 备注28 29 30 31 32 33 34 35有直接参与的项目大大小小累计有 35 个。通过对不同项目的参与,提高了自身 的设计水平,也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协调项目的能力,包括与业主的沟通能 力, 以及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安排工作的能力,使得项目能够在预期的工作时间 内得以完成,当然这也是同事们的能力充分发挥和极力配合下得以完成的。

通过这两年在公司的工作,接触了大大小小的不同项目,多达五六十个,使 得对不同的项目有了不同的理解,更全面提高了自身的设计水平,了解更全面的设计领域, 也在不同的项目设计中学习并提高了设计水平。而且也可以更大胆去 接触不同行业设计。

因为项目较多,往往在同一时间段了要同时完成几个项目,有时间多达 10 个项目。

这对我个人如何去安排时间,如何去组织好项目,提出了挑战。我会 静下来好好思考,根据项目的轻重与缓急,合理安排时间,列出计划表,然后根 据团队成员的特长和能力, 合理地安排工作。

也常常采取精神鼓励和榜样的力量, 主动做到最早到公司、主动带头加班加点,努力完成好每一件事情。以自己的亲 和力、实干和人格魅力来管理设计团队。

在工作中,经常指导其他同事完成工作,做到有问必答,也主动看其他同事 的工作成果,指出不足之处,督促其改进。对其他部门的同事,碰到专业不懂的 问题,主动帮忙,使他们工作上得到更顺利开展。也经常参与工程部、养护部的 工作,帮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从目前公司的业务来看, 所承接的项目多且广,这就对我个人的专业修养提 出了更多的挑战, 我也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把专业知识研究 得更加深入,更加透彻,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要。

由于平时不是特别擅长于言语表达,也是个人掌握的各方面的知识不够广 泛,因此与外界的交际能力感觉较弱,因此需要在这方面提升,以适应公司的业务开展和专业交流的需要。

综合各方面的原因, 团队的管理建设是一个十分复杂和艰难的过程。今年我 虽然作了一些尝试, 但深度、力度都还显不够。

对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努力还不足。

存在着工作不实、技术不精、质量意识薄弱、依赖心强、时间观念不强等问题, 都需要亟待转变、改善和提高。

进一步提高员工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这也需要公司与同事一道共同努力, 把团队建设好, 才能保证完成好的设计作品, 才能推动工作的进展。

因为个别业主也不是很专业,如何更好引导业主,把业主要的意思结合到自 己的想法, 不是被动地被业主牵着鼻子走, 而是自己要根据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 有效地引导业主, 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可以减少我们的工作压 力,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将努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及管理 水平,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争取为设计部以及公司的再次跨越腾飞做出更大的 贡献!积极维护公司利益,为公司创造更高的效益,争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

报告课件【篇9】

一、本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来源:

教学楼是现代教育的服务设施,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场所,应坚持典雅、庄重、自然又具人性化才是其本质特征。近年来校园集约化发展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密度规划。包括校园整体高密度和教学区建筑的局部高密度;第二,建筑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校园建筑按功能类型进行重组,促使具有公共性质的使用空间为全校所共用,避免重复建设及浪费。密度的提高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必然使校园建筑的功能向综合性、复合化发展。因此,教育建筑综合体的模式将成为新世纪我国中学建筑发展的趋势。

目的:

通过本设计使我们更加熟练的掌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设计技巧,熟悉有关设计规程、手册和工具书,提高自己毕业后到第一线工作的能力,同时还将培养设计工作中实事求是、严格、准确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意义:

1)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并在科学实践中丰富和完善所学理论知识。

2)获得从事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文件编辑、文字表达、文献查阅、计算机应用、工具书使用等基本工作实践能力。

4)树立外国先进理论和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思想和观点。

5)培养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工作作风。

二、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需求急剧增加,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幅度不断加大,各种民间实体也把投资目标转向高等院校。这使得高校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新型学校的兴建和现有学校的改造和建设的新形势,学校的管理者和设计师对我国学校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深入的反思越来越显得十分重要。我国现有许多学校均建于计划经济时期,多数校园的建筑布局按学科、院系“小而全”的封闭体系设置,建筑的密度较大而容积率低,教室和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工程技术管网设施复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空间上的割裂和孤立,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交流,不利于现代大学强调人际交往、学科交流的发展模式。而在这个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里,学校有限的土地资源日益显其珍贵。

集约化的教育建筑: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集约化是指“城市建筑在占有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综合组织生活功能和复合空间设计,形成紧凑、高效、有序的功能模式”。在校园的建筑规划上,将有限的校园土地资源集约化使用,使建筑空间呈现聚集效应,以聚集空间结构形成集约化的建筑布局。高校教育建筑的集约化体现在功能组织和空间结构两方面。功能组织的集约化是指在区分各系部或教育环节的各项功能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综合组织教学功能,从而将它们通过建筑空间组合方式有机结合成建筑综合体,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如将各系部的公共教学部分和基础实验室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管理;把特殊实验室和教师科研相结合,与公共部分有所区别。又如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延续性,如上自习和信息查询,可以将教室和信息中心综合设计。空间结构的集约化包括空间功能的集合与空间配置的简约,具有下述特点:空间有序化,通过基于,提高效益建筑空间组织的秩序原理来建立有序的空间体系,才能实现教育建筑多种功能并存于一体;"空间层次化,集约化教学空间功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空间设计中应包含从公共到私密不同等级的完整的空间系列。空间层次化和明确的归属感可以提高场所的可识别性,加强使用者的自豪感;空间弹性化,建筑空间结构必须具有弹性,体现在基础技术设施的完善和建筑物结构系统及房间分隔的通用性,以适应灵活变化的要求;空间复合化,封闭的积层式与上下贯通的“动态流动空间”相结合,统筹考虑交通组织和公共活动领域的空间创造,使之趋向于立体化、开放化。

集约化的建筑类型——教育建筑综合体:大城市综合开发对建筑功能提出综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城市、建筑、交通一体化成为当代城市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趋向。它既要满足人们对城市物质环境和精神生活的高度需求,又要讲求高效、多能、低耗的综合效益。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出现了一种建筑新类型———建筑综合体。建筑综合体是由多个使用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又称综合体建筑。其基本形式有:单体式(即只有一栋建筑)和组群式(含有多个建筑)。单体式综合体可以是各层之间的使用功能不同,也可以是一层内各个房间的使用功能不同。组群式建筑综合体是完整的建筑群,各建筑群之间互为多种性质及功能的复合。建筑综合体是对传统建筑类型和功能单元的叠合重组以实现多种功能交叉、并存的空间环境系统。综合体内部多种功能间相互协调平衡、相互激发使得建筑更加能动地发挥其职能和功效,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它可提供比普通建筑更多的服务内容,为更多的对象服务,使环境产生巨大聚合力。集约化教学模式使在校园规划设计方面将具有相同功能和相近属性的建筑适度聚集而形成组团格局,或者因用地紧张将功能不完全相同的单元聚集一体,构成一种新型综合体———教育建筑综合体。

2.现代教学楼由于楼层逐新增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学生密度大.加上课桌、课椅等可燃物较多,当发生火灾时,逃离比较困难。

3.抗震方面的问题:新颁布的《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6.0.8条中规定:“教育建筑中,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这类房屋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可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用抗震措施。”而设防类别的划分是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划分,针对乙类建筑,要求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方面,一般情况下,当抗震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

但是尚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对于此类建筑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低层建筑结构类型的选取除了常用的砖混结构外,框架结构被广泛采用。而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平面布局的规整性。换而言之,仅仅通过结构专业自身的工作尚不能完全设计出抗震性能优良的建筑物。

5、空间组合方面的问题:在现在社会中大部分中学教学楼都是比较综合的,里面会有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师、计算机教室等,而在大学中,这些教室都是分开的,与之相比,分开比较好统一管理,也不会出现互相影响的问题,在这方面应该逐渐改进。

三、对课题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预期目标:

新的教学楼建成以后,力求成为布局合理,符合现代教学要求,具有多功能、现代化设备优秀建筑,希望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各项要求,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另外,通过这次的设计,也会使我对软件的应用能力有很大提高,这将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我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席立足之地。

可行性分析:

1.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建筑设计能力,制图能力,建筑的结构选型,加强建筑的功能分析、空间组合、内外环境、造型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熟练掌握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等程序阶段,能够独立完成整套的完整的建筑设计及结构设计。

2.这次设计参考了XXX大学附近的资源条件和环境背景,是在尽量符合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对XXX大学博学楼选址的基本概况(区位条件、地形地貌、人口与用地、道路交通、资源条件、建设条件等)、现状条件、发展背景等的了解分析,以及高中城教学楼的建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力求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业主方的期望。

3.具体程序:

在建筑平面设计中,除应考虑甲方提供的具体功能要求外,还应考虑建筑物所必备的基本功能。在平面设计中需要考虑:教室、教师休息室及教师办公室、男女卫生间、门厅、休息厅、走廊及楼梯。各房间所应考虑的内容包括:房间面积、形状、平面尺寸、门窗布置及房间在建筑平面中的位置。

建筑剖面设计包括:确定房间的剖面形状与各部分的高度、建筑的层数。根据教学楼的功能及使用要求,剖面形状应采用矩形;各房间的高度包括:室内外地面高差、房间净高、窗台高度、黑板及讲台的高度、门的高度及层高。

考虑到构造简单、节省造价、施工方便等因素,一般采用平屋顶;屋面做法应考虑其防水、保温及排水功能而相应设置防水层、保温层、找坡及相应的找平层;屋面排水应采用有组织排水及优先采用内排水。

材料、装修及构造包括:楼地面、墙身、顶棚、踢脚、窗台板、门窗以及其他。

四、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

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

1、已学教科书及图书馆借阅相关规范书、图集。

2、CAD软件、天正建筑、PK-PM。

3、尺规作图工具。

六、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1、方案设计:1.5周

2、施工图设计:3.5周

3、方案设计及荷载清理:0.5周

4、梁、板配筋计算:0.5周

5、现浇楼梯设计0.5周

6、电算部分:1.0周

7、绘制施工图:1.5周

8、一榀框架计算:2.0周

9、独立柱基计算:0.5周

10、编制计算书:

0.5周

七、主要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

A.教材:(已学专业课本)

1、《混凝土结构》

2、《多层及高层房屋结构设计》

3、《地基基础》

4、《抗震结构设计》

5、PK PM软件使用说明

6、《工民建专业毕业设计手册》

7、《钢筋砼构造手册》 B.规范:

1、《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2011

7、12系列结构标准设计图集

报告课件【篇10】

转眼毕业已有三个多月,就业了两个半月。第一份工作对我来说收效甚微,或许是因为自己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或许是公司学习气氛不浓重,感觉我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远了。前一份工作让我知道了,做事不能太盲目,一定要有计划的去做。

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要想有更好的发展,首先要到一个更大型的家装公司去任职,因为在公司,设计高手较多,能够让我学到更多的设计新知、最新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可以让我学习到大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这对于每个人将来从事其它的工作,都非常有好处。这是学习阶段的第一步,这一阶段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要求我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力很有效,如果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我的发展才会最快。这一阶段我可以大量地学习工艺、材料和绘图。

对于学习,我将采取这样的顺序,先学习家装材料、家装工艺、家装施工流程,利用晚上时间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或者利用晚上时间学习绘图,以免我在学校所学习的软件知识又忘了;然后我要学习了解客户家装的各种需求,同时加强对自己的沟通能力的锻炼;最后我再和公司里的设计师学习具体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和效果图的制作,同时培训我的简单手绘能力。

第二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我的主要任务,是多谈客户,不要怕把客户谈死,前期我谈死的客户越多,我的成长才越快。因为我可以知道更多的客户不在我这里签单的真正原因了。这样我才能进行更好的调整。当然,公司是不希望我把客户都谈死,我也一定希望自己能有好的结果,但在这一时期,我谈客户胆量要足够大,大不了把客户谈死,而客户谈死了,我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以前我在和客户沟通时,总是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放开手脚去与客户沟通,在这时期我一定要充分的给自己信心。

第三步,是我的发展阶段,我之前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谈客户的经验,这时我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因此我需要更好的公司去发展,去求得个人收入的更高和个人能力与职位的进一步提升。

这是一个比较美好的设想,实际实施的话,就要求我有很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具体的实施办法是: 1 . 所有的机会都是主动争取来的。

不要把发展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公司经理和主管身上,我的发展都是我自己争取的结果。我的措施是

(1)如果新小区交房,我会主动请缨去做小区宣传;

(2)如果公司现在客户量不多,我会要主动请缨去外出拉业务;

(3)如果公司内部不够整洁,我会主动拿起扫帚去打扫;(4)上班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迟,不会迟到早退,不会总是请假;

(5)主动给别的设计师提供服务和帮助;

2 . 以公司发展为第一位,而不总是计较个人的得失与工资待遇。

(1)如果主管要求我加班,我会痛快地说“好,没问题!”

(2)如果公司比较忙,无论主管有没有让我加班,我都会留下来帮助。

(3)如果最近公司业务不好,我不发牢骚,主动和经理商量,想办法,为公司出谋划策。

3 . 主动和公司的'经理沟通,展现出我对公司的热爱。在公司里发展最快的,往往都是和老板沟通最多关系最近的,所以我要主动和老板、主管进行沟通,多为公司出一些发展的策略性建议。同时,在公司里开会时,我会积极响应老板和主管的号召,成为老板政策的支持者。

报告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本文以童话故事的形式,用作者的鸟儿朋友给作者发回的四份察报告贯穿全文,控诉鸟类遭到人类迫害的种种情形,说明了人类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本文语言平实、浅显,结构巧妙。教学中以四份侦察报告为重点,引导学生读文、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朗读课文、以读促悟;抓住第一份侦察报告渗透学法,其余三份报告由学生在阅读提示的指引下小组合作学习,再进行全班交流,落实个性化阅读的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置联系已有知识举例子环节、由文章内容想开去环节,使学生在交流、畅谈过程中,受到主题教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反复朗读感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认识到保护鸟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引导学生搜集、了解有关鸟儿的资料,仿照课文再写一份侦察报告。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今天,老师把鸟带到教室来了,(出示小鸟图),这是一只非常厉害的小鸟,它可是小小侦察家呢,能向我们发回各种信息,你们愿意跟着这只鸟儿一起去侦察吗?(板书课题:16鸟儿的侦察报告)

2、读题后问:“你们跟着鸟儿侦察想知道些什么?”

3、过渡:老师相信,只要你们有心,用心地跟随这只鸟儿去侦察,一定会有收获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先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菜单”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菜单”:

(1)快速自读课文,把文中带拼音的字词划出来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找一找鸟儿发回了哪几次侦察报告?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花篮》,指名学生开火车竞赛读,正音。

(2)指名回答三次侦察报告。(师相机板书)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一份侦察报告,边读边想:

(1)燕子妈妈为什么哭泣?

(2)它的孩子为什么会死?从中你体会出燕子妈妈怎样的心情?(伤心)从哪些词语中知道的?

(3)指名回答。

2、指导朗读:是啊,妈妈最大的希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当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恨不得替你受苦,可是现在燕子妈妈却连自己的亲生孩子都失去了,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呀!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的伤心的心情读一读第一个报告。

(1)指名读。(2)分男女生读。(评价)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你们把跟着鸟儿侦察获得的第一份收获告诉这里的朋友,好吗?

3、出示我会填:

因为( ),所以燕子妈妈 ( ),从中我体会到了燕子妈妈( )的心情。(指名回答)

小结:看来,同学们也和这只鸟儿那样认真地去侦察,发回了准确的信息。

4、现在老师教你们一招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教你一招学习方法”: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抓住重点的词语,去体会人语,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学习课文的一个好办法。

过渡:下面请大家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参照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学习方法,在剩下的两个侦察报告中个报告中选择一个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中读一读这份报告。说说从报告中你知道了什么?

【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

在第( )个报告中,我知道了( )。因为( ),所以( )。(指名回答)

6、小结过渡:同学们,吃鱼儿的海鸥,还有我的朋友,他们都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失去了这么多鸟类朋友,“我”此时的心情怎样?(指名回答)

7、指导朗读:现在就请大家带者这种难过、不安、着急的心情试读第二、三个报告。

(1)指名读、(2)推荐同学读。

8、小结、评价:同学们抓住了重点的语句读懂了这份侦察报告,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已经把鸟儿的生命放在了自己的心中。

四、扩展思维,渗透环保教育。

(1) 那么,你想过鸟类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伤害吗?

(2)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板书:环境污染

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由于一些人的私心造成环境的污染,使每年很多的野生鸟非正常死亡,这真是让我们感到非常难过,愤慨。

过渡:同学们,你们的身边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呢?

(3)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

过渡:老师这里有一些环境被污染的图片,大家看一看。

(4)课件出示环境被污染的图片。

五、总结课文,深化中心。

过渡:如果地球上没有污染,我们的家园该是多么的美丽呀!

(1)看录像。

(教师解说)百鸟争鸣,展翅翱翔,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这幅和谐的美景,相信不仅仅是作者,同学们的愿望,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

(2)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鸟儿呢?你有什么办法或建议?

(人们行动起来,重视环境,保护家园,立法律;多设立一些警示标语,如:鸟儿也有生命,请你网下留情;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等。)

(3)小结:同学们这次不枉跟随鸟儿去侦察,你们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并从中受到了环保教育,这让老师感到很欣慰。

师: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走向社会做好宣传,让人们增强环保意识,重视环保,保护家园。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到处充满鸟语花香,处处都有鸟的天堂。(板书:共同保护环境)

六、作业:(任选一题)

1、动手画一幅有关环保的画。

2、动手写二句有关环保的宣传语。

3、动脑想象一下鸟儿在发回“加急电报”前,还可能发回过什么信息,并试着也写一份侦察报告。

板书设计:

燕子哭泣

16、鸟儿的侦察报告 海鸥飞不起 环境污染

鸟迷失方向

共同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学文,并通过个人、小组、分角色读文等方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探究主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内心的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实现了我的教学设想,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利用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情感上受到了熏陶。本节课中,学生参与意识强,充分展示了内在的潜力,孩子乐学、乐问,从中获得了自己的感悟。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兴趣盎然。

上这堂课,我自己觉得有几点成功之处:

1、这个课我大胆放手又不失时机点拨引导,教学过程中,既有学生的读、划、批、独立思考,又有小组和全班交流,阅读方式多样,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批注感悟的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教学中天长日久、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提高的,学生具有了这种能力,终身受益。

2、课堂上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美地处理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这是本课的一个亮点。

3、本课教师精心在网上收集了一些资料,供学生欣赏,有情有景,配有音乐,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是本课一个亮点。

报告课件【篇12】

一、设计题目:

某某高校综合教学楼(一字型六层)

课题来源:模拟、或者实际工程

二、目前国内外教学楼的设计方案

目前国内外高校教学楼,采用的结构形式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而平面布置形式一般采用内廊式结构。整个布局一般采用对称的形式,比如一字型、工字型、槽型等。

三、该教学楼的平面图

见附图

四、设计理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般公共建筑的用户提出了更高的建筑服务水平要求。这当然也包括了我们学生,我们需要更明亮的光线来保护我们的视力,需要更舒适宜人的环境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需要更新鲜的空气来保障我们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很多改革。尤其是对于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全面能力的培养已渐渐从探索走向成熟,高校对教学楼的要求有很多不同之处,这对于在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帮助,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拟建一座综合教学楼。在该教学楼的设计中,除设置普通教室外,还增设了一些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室、实验室及教师办公室等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更好的满足学生和教师的日常工作学习要求。该教学楼外形采用一字型,这种形状占用空间小,在日益紧张的城市土地中可节约空间,而这种形状的结构能够给人一种安全感。在结构方面,该建筑采用现浇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类型结构整体性好,节省钢材,造价低,布置灵活,使用方便,可以获得较大的使用空间,应用广泛,技术成熟。该教学楼的设计是本着教学楼各房间使用方便,功能合理,楼的技术指标符合国家标准,经济指标最优化的思想设计的。

五、设计内容

5.1 该教学楼设计的要求

1.主要技术指标

该教学楼采用框架结构六层,采用内廊式矩形平面,建筑面积5375.34平方米,教室的面积、数量要求满足普通高校的基本教学要求,每层均设卫生间。 2.主要设计参数 (1)气象条件

基本风压为0.40 kN/㎡, 基本雪压为0.40kN/㎡。 (2)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对建筑基地的勘察结果,该地区场地平坦、无障碍物,经地质、文物勘探,地质良好,地下无古代建筑,地基土为粘性土为主,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80kN/㎡,

建筑场地类别:Ⅱ类场地;

地震设防烈度:7度近震设防,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 基础形式:为柱下条形基础。

5.1.1建筑平面设计

(1)使用部分的设计

使用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主要使用房间的设计和辅助使用房间的设计。教学是该教学楼的最主要的使用功能。因此,在设计时,教室作为主要使用房间应满足一定的设计要求。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讲台两端与黑板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m,宽度不应小于650mm,课桌椅的排距不宜小于850mm,纵向走道宽度均不应小550mm。课桌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内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120mm。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综合考虑,选择教学楼的教室进深为7200mm。

辅助使用房间的设计作为使用部分设计的一部分,应当被重视。在该教学楼中,辅助使用房间主要有卫生间及教师课间办公和休息室等。卫生间每层均有设置。该教学楼的学生厕所,女生应按每2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000mm长大便槽)计算;男生应按每40人设一个大便器(或1000mm长大便槽)和1000mm长小便槽计算。

(2)交通联系部分的设计

交通联系部分作为建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对交通联系部分设计要求要有足够的通行宽度,联系便捷,互不干扰,通风采光良好等。

走廊:该教学楼设计中采用内廊式走廊,宽度为2700mm。

楼梯:楼梯设计在整座楼的两侧,楼梯间宽度为3400mm。设置距离满足防火要求。室外楼梯及水平栏杆(或栏板)的高度为1100mm 5.1.2立面设计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教学楼设计中,考虑到建筑特点,以安全为立面的设计的主要依据。由于该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仅起围护作用。这就给空间处理赋予了较大的灵活性。该楼在立面开窗采用大面积的独立窗,给人以简洁,明快,轻巧的外观形象。

5.1.3 建筑剖面设计建筑构造

该教学楼设计层数为六层。由于教室的使用人数较多,根据规范规定高校教学楼普通教室每层净高不得低于3.1m的要求,故层高设为4.20m。该教学楼设计为单侧采光。这样,通常窗户上沿离地的高度应大于房间进深的一半。考虑到便于学习,保证书桌上有充足的光线,窗台高度取为900mm,窗户高度设为2700mm。根据该楼防水防潮等要求,室内外高差设为450mm,室内标高从±0.000m算起。屋面设为不上人屋面,这样女儿墙取为600mm。

5.1.4 室内环境设计

在这里,室内环境的设计主要考虑教学楼的采光通风及照明的设计。根据规范要求普通教室的采光系数不得小于1.5%。由于该楼采用框架结构,所以外墙采用大面积的独立窗以保证有足够的自然光照到室内。在外界光线不能满足照明要求时,特别是底层教室。需要人工照明来补充光线,营造一个明亮的学习环境。由于外墙设置大面积独立窗,通风方面也满足要求。

5.1.5建筑施工图的绘制

建筑施工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设计说明

(2)、建筑平面图

(3)、建筑立面图

(4)、建筑剖面图(楼梯)

(5)、屋顶排水图

5.2结构设计

5.2.1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类型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具有结构轻巧,便于布置;整体性比砖混结构和内框架承重结构好;可形成大的使用空间;施工较方便;较为经济等优点。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本方案采用整体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5.2.2 柱网的布置

柱网布置应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还要满足建筑平面功能要求,力求做到柱网平面简单规则,受力合理,同时施工方便。在本设计中,我选择的柱网尺寸为7200mm×7200mm、2700mm×7200mm。

5.2.3 构件截面尺寸的估算

框架梁、柱截面的尺寸可根据梁柱截面的估算的方法来初步确定。梁,柱截面的估算,梁:一般为h=(1/12-1/8)L(其中,L为梁的跨度)、宜满足h≤L/15,(单跨用较大值,多跨用较小值),梁宽b=(1/3-1/2)L,梁高宽比h/b≤2.5~4.初步确定梁为350mm×600mm,柱截面b和h一般取(1/20~1/15)底层高,在本设计中为4.2m,且b×h≥210mm×210mm,对于抗震结构柱b≥300mm,取柱的截面宽度为500mm×500mm。

5.2.4 内力计算

1)恒载 包括结构自重,楼(屋)面恒载、结构重量、门窗重等,最后计算出各层重量和总重量。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进行计算。

2)活荷载 包括楼面及屋面活荷载、风荷载等。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规定进行计算。

3)地震作用 7度设防,二类场地,按三级抗震设计。考虑到抗震要求,采用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在抗震布置中要求尽量使得结构刚度中心与结构重心重合,以减少结构的受扭作用,利于抗震设计。在抗震计算中,拟采用定点位移法进行结构自震周期的计算,此方法计算简单,概念明确,利于手算。拟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分析拟采用D值法,D值法比普通的反弯点法考虑了更多的因素,因此在精度上要更为精确。

4)竖向内力计算:荷载统计上尽量保守计算,以保证安全。由于结构的复杂性,造成内力的分析与计算相当复杂,由于计算会出现计算量过大的困难,故必须作出一定的简化处理,此结构虽然布置复杂,但仍然可以近似简化成为平面结构进行计算,可以从中选出一榀框架进行设计计算。在传力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传力体系难以确定,主次梁的传力模型难以合适选取,但经过一定的结构力学初步分析以后,认为传力体系模型的选取对框架柱轴力有一定影响,但对于框架梁内力的计算基本没有影响作用,考虑到这一点,认为此方案可以进行手工计算,而不至于传力过程工作量过于繁重。

3) 内力组合:在内力组合的时候,要考虑到有无地震作用情况下的各种情况,进行最不利组合,组合时选出每个构件几个代表截面进行组合,截面的选取要有代表性并能够保证安全,跨间弯矩有可能不出现在跨中,所以要进行更细一步的内力计算,以求得精确的截面内力。

在内力分析时,拟采用弯矩分配法,但如果完全结构力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工作量过于繁重,可以采用一定的工程近似方法进行计算,能够满足要求,在此经过三次弯矩分配即可以满足精度要求。

5.2.5 结构计算方法

设计计算方法上,考虑到尽量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以求让设计达到最优化,所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设计计算。通过多种材料进行计算比较,选择最优。计算框架刚度采用 “D值法”;水平地震作用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计算采用“分层法”。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采用改进反弯点法。本设计计算结果主要以手算为主,PKPM为辅助以验算手算结果。

5.2.6 基础设计

基础埋深宜大于0.6m,小于2.0m,基础采用条形基础。该基础整体性能好,可在竖向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不高以及承受水平力和力矩荷载等情况下使

用。本案中,由于需要设置防震缝,因此可能需要将基础断开。

5.2.7 结构施工图的绘制

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设计总说明

(2)基础平面及配筋图

(3)框架梁柱平法施工图

(4)板平法施工图

(5)楼梯配筋图

六、主要参考文献

国家标准、规范、规程: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GB2-86)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2001年局部修订)

《建筑楼梯模数协调标准》(GBJ 101-8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天气课件模板


备课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非常重要,因为这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准备自己的教学资料。编写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工作规范化,而写好课件的重点则在于如何清晰地传达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希望本篇"天气课件"能够为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敬请欣赏!

天气课件【篇1】

看云识天气 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6题。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在下面横线上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 )。

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

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原文上用“”给本段文字划分层次。

2、释加粗的词,并从原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

(1)姿态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化无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原句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然后指出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1)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云的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一段文字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A、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1

7、文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 【阅读理解与欣赏】 ID:71351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两个词的顺序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概括这段文字中心意思的句子,并说明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最后一句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答题。

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____,轻轻地飘在空中;____,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____,来来去去;____,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zhu( )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zhào( )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shà( )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qīng( )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根据拼音填汉字。

点zhuì( ) 笼zhào( ) qīng( )盆 一shà( )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是( )。

①有的像羊群②有的像羽毛③有的像一床大棉被④有的像鱼鳞

2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3)用横线画出这段选文的中心句。

(4)这一段文字能概括总结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A.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常。

B.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shà( )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qīng( )盆。(5)最后一句中的“天气”能否改成“气候”?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瞬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1.概括出本段文字介绍的中心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词语中的“薄”,与选文中“天空的薄云”中的“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薄板

B、淡薄

C、薄弱

D、薄暮

3. “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 )

A、总-分-总

B、总-分

C、总-分

3

5.看云识天气最简洁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云识天气

①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②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1.文中的说明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总—分—总顺序

2.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省略号前一组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来说明的,省略号后两个句子是紧扣天上的云“__________”来说明的。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一条课文内, 4

一条课文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⑴征候,先兆

⑵恰巧,正巧 3.交代第一段的说明中心,同时告诉我们看云上的光彩也可以了解天气情况。

4.晕(日晕、月晕)、华、虹、霞。晕: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华环变大变小,分别预示天气变得晴好或者阴雨。虹:虹在东边有雷无雨,虹在西边将有大雨。霞:朝霞表明将有阴雨,晚霞表明几天内天气晴朗。(意对即可)

5.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留心观察云的变化,在反复的观察中掌握规律。

6.赞同。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有天气预报全面而准确,所以没必要学。不赞同。看云识天气,简捷方便,可以随时观察,随时了解天气状况;看云识天气也很有趣,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言之有理即可)

7.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②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③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答案不唯一)

1.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5

天气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课文中关于云和天气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快速浏览课文,能准确搜集到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复习巩固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积累课文中的比喻句,并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会搜集一些资料,加深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用多媒体或者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鱼鳞()棉絮()峰峦()

点缀()崩塌()弥漫()

晕圈()轻盈()一霎间()

2、解释下列词语。

峰峦:

预兆:

轻盈:

弥漫:

一霎间:

姿态万千:

3、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用课文中的原话):

。1、学生到黑板上做题,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2、学生小组内交流答案,互相纠错。

3、学生到黑板批改。

4、学生把纠错后的内容书写巩固。

(或者学生出题,学生换做)

参考答案:

1、línxùluán

zhuìbēngtāmí

yùnyíngshà

2、峰峦:山峰和山峦。

预兆:事前显示出来的迹象。

轻盈:形容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3、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二)明确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

学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学生:介绍自己获得天气情况的主途径。

学生:讨论并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天气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 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天气课件【篇4】

一、说教材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2、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的判别,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可指导学生借助手势,帮助强化记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两段“城市天气预报”和“天气形势预报”的录像。看完后,告诉学生要能够看懂和听懂这些天气预报图,首先要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

锋面系统

(一)锋面结构与特点

(利用多媒体播放锋面动画,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的概念,结构特点,天气特点)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冷气团在锋面下面。

(问:①为什么暖气团总在锋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过渡:根据冷暖气团谁主动移动,可将锋面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锋面类型与天气

(利用多媒体播放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动画,通过以下问题帮助学生学习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完成表1)

(问题:

①冷、暖气团谁主动向对方移动?暖气团抬升情况如何?

②何为锋面过境时、过境前、过境后?提示学生根据锋面移动的方向来确定。

③冷、暖锋面过境前,过境后分别在什么气团控制下,天气如何?

④冷、暖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⑤冷锋、暖锋降水都发生在锋面的哪一侧?它们又有何不同?)

教师讲解:我国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和沙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表1

(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在学习该天气系统之前,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几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1、四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利用“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介绍四种基本的气压类型:高气压,低气压,高压脊,低压槽。)

2、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对比

(强调: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

(利用多媒体播放“北半球低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动画,在学习了“大气的运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该天气系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气流特征,以及天气特点。然后让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北半球高压系统的形成及其天气”,完成表2内容。

(过渡:我们学习了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那么,锋面与气旋能否同时出现?为什么?)

(播放“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这种组合叫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

1、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教师讲解: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两股性质不同的气流可能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冷、暖气流不能相遇形成锋面)

2、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总结新课

巩固练习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

1、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2、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2.5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

锋面结构与特点

1、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结构特点: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天气特点: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锋面类型与天气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五种基本的气压类型

2、气旋与反气旋的差异

锋面气旋

1、概念: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叫锋面气旋。

2、天气:云、雨,甚至是暴雨,雷雨,大风天气。五、说启示:1.我感觉通过多媒体与板图绘制相合,教学效果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2.自己有从满堂灌的教学中解脱出来的感觉。

天气课件【篇5】

篇一: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学会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

3.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4. 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重点: 1.了解科普文(说明文)及特点;

2. 通过学习懂得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3.学习运用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做p164 一、二、三 题 2、阅读课文

3、掌握p166—167 30个生词 4、作者简介:

朱泳燚 (yi)1959至今,已在中央和省级以外国外专业刊物发表教学经验总结、教学研究论.文和语言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表达》、《科学小论文写作》两本,专著、合著多种。语文专著《叶圣陶的语言修改艺术》多次在本省和全国获奖。 5、 说明文(科普文)知识:

(1) 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 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作用

(1)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作用:有助于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事理说得具体、明白。 (3) 列数字:用一些数字来进行说明的方法。

作用: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可以科学地、精确地说明事物。

(3)分类别:根据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加以说

明。作用: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使人容易领会,便于认识等。 (4)作比较: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方法。

作用:可以更好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 (5) 打比方:把此事物比做彼事物的方法。

作用:可以使陌生的变得熟悉,抽象的变得具体,深奥的变得浅显,也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6) 列图表: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帮助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作用:加强直观性,使人一目了然,提高说明效果。

(7)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 作用: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下定义: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使读者对事物有明确的概念。

(9)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10)引资料(文献资料;名人语录;诗词、谚语、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

内容、目的不同,引用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增强说明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增强说明的权威性;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文章显得更富文采。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两者的模式大致是“……是……”,判断时看“是” 字前后的话能否调换,能调换,下定义;不能调换,是作诠释。

摹状貌,不是修辞,虽然也强调相似,但更多的是说明趋势,状态具有什么特征,无本体与喻体。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4)说明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5)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

(6)说明文的分类:

二、导入本课:

1、阅读课文听录音。

2、看视频。

3、熟悉讲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三、学生熟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填下表:

表一: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表二: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表三:读第六段,学习完成云的光彩简表: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天气课件【篇6】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天气课件【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

①来来去去

②轻轻地飘在空中

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

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习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二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

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天气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德育点: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知识点: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能力点: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教学重点】

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演示云与天气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抓住云与天气的关系这一中心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制表的方法,并结合讲解,从而使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层、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2、讲讲、读读、写写、练练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体会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几种修辞手法,进而领会这种说明文的特点。

【教具学具】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要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我们先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1、解题:

⑴ 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⑵ 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

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三、导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⑴ 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总。

⑵ 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⑶ 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分组讨论制表:

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晴天云彩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4、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5、速读课文,指出下列各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⑴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分类别。

⑵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打比方。

6、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再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⑴ 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⑵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⑶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⑷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⑸ 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⑹ 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7、拟题训练: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四、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要点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引用、拟人、排比、对比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的知识。

过程

一、巩固知识

1、给下列字注音:

燚 yí 霎 shà 刹 chà(那) 晕 yùn(圈) 盈 y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峦:又小又尖的山或连着的山。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

轻盈:轻巧优美。

弥漫:布满。

姿态万千:姿态多种多样。

3、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时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晴朗天气的征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都是阴雨风雪的征兆,光彩包括晕、华、虹、霞。这些是什么说明方法?

──分类别。

5、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一句是什么说明方法?

──打比方。

6、天气晴朗的云有什么特点?阴雨雪风的天气,云有什么特点?

──轻、高、薄;低、厚、密。

7、第一段中,结构是怎样的?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形态?哪个短语是总写云的特征?

──总分总的结构,姿态万千总写云的形态,变化无常总写云的特征。

二、感悟语言

(配乐朗诵第1自然段)听完后有什么感觉?

──生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动态、静态结合描写。

寓准确于生动中,是这篇说明文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方法,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等,同时还用了拟人、排比、引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分析本文寓准确于生动的语言特点,研究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什么?

──本文中比喻的作用:一是知识性,如“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的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这里的比喻分别说明了卷云和卷积云的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比如:还有的像峰峦,像刚川,像雄狮,像奔马……说明文中运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和事理。

2、生动的语言不仅是因为使用了比喻以及动态描摹事物,还有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的多种修辞的使用,在文中找出例子来体会作用。

⑴ 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比喻、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

⑵ 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对比,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深刻的认识和鲜明的印象。

⑶ 站得高的云,叫卷云。……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拟人,使被说明的对象具体生动形象。

⑷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对比、引用,引用谚语可简洁、通俗地说明有关问题。

3、本文作者准确地使用了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在文中找出例子并分析。

⑴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⑵ 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春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

⑶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几个钟头内便下雨或者下雪。

⑷ 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表明天气的阴晴变化虽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又不是绝对的。

三、课堂总结

本文使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楚,开头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再详细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这一部分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依次写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这些象征天气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态特点以及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依次说明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阴雨风雪预兆的形态特点以及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现象──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作了简要的说明。文章结尾,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目的及局限性。强调依靠科学的天气预报的重要性。文章不仅通过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摹来体现生动具体形象,还借助于词语的锤炼,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来体现准确性,寓准确于生动之中,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借鉴的。

四、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断等;小组交流。

2、观察整理: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授课过程中重点落实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2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