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白杨课件 >

白杨的课件(集合15篇)

白杨的课件(集合15篇)

白杨课件。

我们经过精心挑选为您整理了“白杨的课件”,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在上课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只需事先完善教案和制作好课件即可。这样可以避免遗漏重要内容。

白杨的课件 篇1

【教学内容】:

1、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2、和声的基本练习

3、欣赏保卫黄河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白杨和小河两个互帮互

助的好朋友形象,学会用亲切,柔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2、初步感受和声的音乐表现力,通过比较初步理

解合唱的不同表现效果。

【教学重点】:合唱部分的学习和体会

【教学准备】:录音磁带,歌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

1、气息练习

模仿闻花香和生活中喘气的动作,呼吸要做到平稳,不抖动,不耸肩。

2、节奏接力

a、出示准备好的节奏练习条,分组准备,然后进行接力练习,看哪一组最准确。

b、两个声部的节奏练习,以后面的合唱部分节奏为主,要求准确,两声部配合和谐。

3、旋律的视唱

以合唱中的难点为例,注意声部的和谐和准确,音准,要求如同唱歌一样

三、白杨和小河的合唱教学

1、聆听范唱

2、复习前面齐唱部分,强调要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

3、随琴分声部学唱合唱部分的曲谱

4、视唱合唱部分的旋律

5、分声部视唱歌词

6、歌词的练习

7、完整地视唱歌曲

四、结合欣赏《保卫黄河》,讨论对《白杨和小河》的处理。

1、听《保卫黄河》

2、谈自己听后的感受,重点是对音乐形象的认识。

3、听《白杨和小河》

4、对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说说我们在演唱时应怎样来表现歌曲,包括情绪、声音、声部的和谐等。

5、 用讨论的结果为指导,全班演唱《白杨和小河》

五、结束教学。

白杨的课件 篇2

1.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指名读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白杨的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知识目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技能目标)

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六、教学过程

白杨的课件 篇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4个生字,掌握“戈壁”“清晰”“介绍”“边疆”等词语;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 了解白杨的特点。

2、能力训练点:

⑴ 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⑵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能背诵指定的段落。

3、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4、美育渗透点:

感受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理解白杨树与建设者形象美的实质,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重建与再现课文中的语言美,即能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⑴ 理解爸爸介绍白杨的话;

⑵ 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3、疑点:

⑴ 爸爸为什么接孩子到新疆来念书?

⑵ 爸爸为什么要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爸爸在表白什么?

4、解决办法:

⑴ 图文结合,让学生感知白杨的形象美,重点品读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进而感悟白杨的品格美,并说一说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

⑵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理解和体会。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路阻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鼓励学生在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谁见过白杨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点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现代著名作家袁鹰一起到荒无人烟的沙漠, 去看一看白杨在那里是怎样生长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取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扩词读等多种方式把生字词读熟,记牢。

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⑵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⑶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次研读,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开启心扉,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此时此刻,你想对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祖国建设者说些什么呢?自选一个角度,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把心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举例:

1、赞美我心中的“白杨”,他们远离故乡,在他乡生根、发芽;赞美我心中的“白杨”,漫漫黄沙吹走了他们的青春年华,却吹不走他们的挺拔、坚强。

2、看着一棵棵白杨树,我想到了西部的开发者,为了让荒凉的大西北变成绿洲,他们毅然奔向那里,他们就是我心中的白杨。

五、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可以用提问题的方法加以理解。比如,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六、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疆”字。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的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江省义务教材第十二册第四课学唱歌曲《校园里的小白杨》。

2、分析教学对象及教材的地位、作用

正处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阶段音乐理论的所有新授知识,并懂得运用乐理知识来学唱歌曲,而且早在四年级学生也已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二声部合唱歌曲,已经初步建立了合唱的声音概念。综上所述,《校园里的小白杨》是学生对小学阶段歌曲学唱一次小小的总结,为今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自学歌曲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3、教材分析

《校园里的小白杨》是一首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一首歌曲,单二部曲式,两部分均有两个变化重复的大乐问组成。A部分为齐唱部分,乐句以xxxx|xxxx|xxx|xx|反复出现,曲调欢快、跳跃,表现了少先队员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B部分与之形成时,以优美的旋律,舒展的节奏,特别是二声部的美妙的和声效果,更是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充分表达了少年儿童对少先队组织,对母校依依不舍,眷恋的感情。

4、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复习、巩固有关音乐知识,掌握歌曲中速度变化的基本方法及作用。

(2)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正确的歌唱方法和甜美的、和谐的合唱,表达学生对少先队组织,对自己母校的深切感情。

5、课时安排与教学重、难点、关键点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及目标确定,结合六年级下学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由一教时完成,且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准确和谐的合唱声部演唱,以表达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所在,那么要突破难点,解决重点,问题的关键在于歌曲B部分二声部的学唱训练。

二、说教法

情感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又因为音乐教学具有情感性的特

征。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手入,“以情激趣”调动各种有关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歌曲,产生共鸣,从而学唱歌曲,抒发感情,将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学习与表达。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电脑课件

学具准备:音乐课本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音乐教学以听为基础,以唱为中心,以表现为手段,结合在教学中必

须遵循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2、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3、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4、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5、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在此我……

(一)交谈导入,创设情境。

让学生说说自己在学校亲身经历过的事情。

[人们往往热忠于……]

(二)欣赏歌曲,产生共鸣。

提问:1、歌曲表现内容?

2、歌曲的结构特点?

(三)学唱歌曲,品味歌曲。

A部分:“歌曲接龙”分小组接龙学唱各乐句。

[以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学生能较快学唱A部分。]

B部分:[采用分声部学唱,再组合练习。]

具体作法:

1、高声部学唱。

2、低声部学唱。

3、欣赏歌曲合唱部分。

4、高声部唱旋律,低声部共鸣。

5、低声部唱旋律,高声部共鸣。

6、组合练习。

(四)处理歌曲,抒发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歌曲。

2、欣赏结尾。

问:速度变化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师范唱,学生对比。

[通过亲自偿试,获得更直接的感受,从另一角度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情感延伸。

让学生自己小结……说说打算。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时间安排

(一)2’-3’(二)4’-5’(三)10’-15’

(四)10’-15’(五)2’-3’

白杨的课件 篇6

白杨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本篇课文,一、是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的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二、是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形成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因此,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

课文重点、难点,是要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变化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突出了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帮助理解,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在指导朗读时,可分角色朗读,读书时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爸爸的神态变化;两个孩子的对话要读出天真和稚气来,要注意哥哥和妹妹的不同个性特点;爸爸说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一理解一朗读,并结合多媒体等方法教学本课。而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三、说学法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直观、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西部建设者的博大胸襟。

四、说教学程序

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与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的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把课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第三自然段,主要讲列车在茫茫的戈壁上行驶,车窗外不时闪过白杨的身影。第二部分从第四自然段到第十四自然段,主要讲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第三部分从第十五自然段到第十七自然段,讲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爸爸希望孩子们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课文重点是二、三、四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我计划两课时授完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大戈壁恶劣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重点精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不停的设疑、释疑中,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在样的心,从而激发学生对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从小要树立个人要服从祖国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现在我单讲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

(一)复习新词:导入新课,直奔重点。

一上课我将投影出以下词语:"戈壁、界限、介绍、新疆、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然后提问哪个词最能概括大戈壁的景象?(浑黄一体)此时在屏幕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景象,车窗外闪过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并配上兄妹俩的争论录音。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

学要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二至四部分的内容,琢磨出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接着分角色朗读。读完后,让学生谈谈他们从朗读中知道些什么,不理解的是什么?我再把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归纳出来,估计有:①白杨有什么特点?②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借白杨表白什么样的心?③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④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最后嘴角会露出微笑?

(三)讨论、释疑。

释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大至可以明白每部分内容大概讲的是什么,接着我重点组织引导他们逐步释疑,深入地学习课文,体会西部工作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1)我重点让学生朗读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的话,提示:读时要体现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然后请他们讨论爸爸的三句话说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根据他们的回答,板书: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接着屏幕展示出白杨与风沙、雨雪搏斗的情景,触景生情,老师引导全班齐读这些话,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2)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由树及人,逐步加深,让他们自学第15至17小节,比较一下白杨和爸爸有什么共同之处。

完成练习:

①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在边疆不管遇到       ,还是     ,他总是那么      ,

,也        .

②大戈壁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里扎根。

边疆需要       ,       就在这里扎根。

完成练习后,我再让学生回顾课文,思考:孩子们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爸爸想让他们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疆、建设边疆,并点评: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

(3)学生领悟到作者借人物喻人的写法,就不难明白最后一小节中,大白杨是指爸爸,小白杨是指孩子们。然后重点讨论,课文中爸爸两次沉思,思些什么,最后为什么会露出微笑?

学生明白了爸爸是因为相信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能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而感到欣慰,发出心底的微笑。这时我深情地转述在边疆建设者中流传的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提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四)总结课文,激发情感,教育学生。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到处留下白杨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身影,使人为之憾动,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为了改变边疆的落后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更使人敬佩。在那里的两棵"小白杨"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一定会茁壮成长。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材,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在《小白杨》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

五、说板书

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板书设计(略)

白杨说课稿(二)

一、说教材

《白杨》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白杨为线索写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讴歌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者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在心理描写上则是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感情的波澜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三是加深对西部的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新、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课标的训练重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精心创设情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既积累丰富的语言又感悟高尚的思想感情。

教法上:采用以读促学的方法,利用电教、讨论、合作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解文悟情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型、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容。

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画、说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四、教学程序

〈一〉谈话激趣

1、师:在广袤的大西部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白杨树的资料。

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课始通过师生的`谈话,激发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兴趣,做好学文的情感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把课文读通、读顺,画出不理解或不会读的字词。

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写了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理清文路为下一步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本环节我是这样设计:

1、默读课文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2、把所画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3、(播放课件)这里常年干旱,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新绿,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再读爸爸的介绍。用"不管…不管…总是…"想像白杨还可能在什么地方生长。

4、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严肃中不失亲切和语重心长的语气。)

〈四〉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爸爸只是在说白杨吗?爸爸沉思些什么,为什么嘴角会露出微笑?找出课文的有关词句加以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并小结:爸爸赞美白杨树,实际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工作者。从而领悟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在解文悟情之后再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建设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并使这种情感在朗读中得以升华。

〈六〉总结课文,教育学生。

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建设祖国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也相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茁壮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到祖国需要他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七〉拓展延伸,推荐书目。

语文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注重将课外的学习资源纳入课堂。让学生超越课堂之外,跳出教材本身去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诗歌《帐篷》并向学生推荐: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

〈八〉说板书。

板书是文章内容的加工和提炼,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完美结合。因此板书要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白杨说课稿(三)

各位领导、老师:

你们好!我是09级1班26号江倩,今天我讲的是《白杨》这一课。我把本课分为六个块板,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法,四、教学结构,五、说板书,六、说练习设计。下面是我对本课的分析。

一、说教材

1、位置

这篇课文是人民教育出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语文文章,它位于本书的第十页至第十三页。十页至十二页是课文正文,十二页是生字以及作业,十三页冂阅读链接。

2、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讲祖国边疆——西部,我们通过本单元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而本课主要讲: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1——3自然段写火车外的白杨;第二部是4——11自然段写儿女对白杨树的争论;第三部分12——16自然段讲父亲为儿女讲解白杨。

3、编排意图

学习这篇课文,让小学生热情歌颂边疆,热爱祖国、了解西部,立志建设西部。同时在学习这篇课文也可以教会学生要热爱大自然。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新疆"等词语。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那段话。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抓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以及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5、本文重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以及正确读写的生字、词。

本文难点: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文。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爱国之情,只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大家对西部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学生已有预习能力,在课堂上让同学们积极提出不懂的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本文。在五年级上册时同学们学过《落花生》一文对偷物喻人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我准备在教《白杨》的借物喻人时由《落花生》引入,让学生更快的理借物喻人的特点。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本课对话多,学生生活环境与西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对话法来让学生理解本文文意。

2、说学法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语言文字为主线。教师为学服务,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在上课时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见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的祖国边疆的热情。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

·讲授法。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去体会西部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这样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说教学结构

根据本课的内容来看,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本文内容进行熟悉,扫清生字·词的阻碍,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时拿出西部图片,问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对它了解有多少等问题来吸引同学们的眼球激发兴趣。让同学们想对西部进一步了解。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意

1·研读对话,领悟白杨的精神品质

我让学生朗读全文找出文中的好词好句。这时学生找出"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戈壁·边疆"等词。我让学生读出带着些词的句子后解释词语并且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去理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是讲边疆的环境突出白杨的品质。并板书:白杨·高大挺秀。(意图:让学生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白杨的品质。)

2·默读课文,深入理解白杨

阅读全文找出爸爸赞美白杨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白杨在边疆扎根的辛苦。板书:扎根边疆(意图: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理解,对全文打下基础。)

3·讨论研究爸爸的的神态

让全班品读12——16自然段,让学生找出爸爸神态变化的句子。当学生找出:"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和"爸爸搂着孩子,望着车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有浮起一丝微笑。"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爸爸的神态为什么变了?学生大胆揣摩后告诉老师。我在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爸爸之所以失去微笑是因为想到了边疆的建设者,后来笑了是因为儿女像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很欣慰。板书:建设西部者·建设西部。(意图: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思考。)

4·深入课文,体会爸爸的心愿

让学生快速浏览12——16自然段,问学生爸爸仅仅在夸白杨吗?当学生思考回答后,再由五年级上册所学的《落花生》引入今天所学的《白杨》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让学生明白作者借白杨赞美西部建设者。并总结白杨与建设者的共同处。此时板书:借物喻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儿女和小白杨正在长大。(意图:让学生由浅到深学习更多知识。)

五·说板书

意图:从板书中可以让人一目了然,知道本文借物喻人,借白杨扎根边疆,为西部做贡献的美赞西部建设者。爸爸希望儿女也为做贡献。

六·说练习设计

1· 仿造文中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句子。

2·阅读阅读链接中《帐篷》,使用借物喻人写一篇文章。

(意图:仿句能让学生对白杨品质加深印象,五年级以写作为主,让学生用借物喻人写作文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白杨的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巩固练习:

晰()介()疆()

析()价()僵()

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白杨的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A、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B、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A、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B、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C、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D、……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白杨的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齐读。

⑵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白杨的课件 篇10

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白杨》这篇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训练设计的特色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提前搜集整理阅读有关新疆以前和现在的资料,尽量对新疆有较多的认识。观看时事新闻系列节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从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1)拓展训练:想象戈壁滩的环境,用一词概括,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2)想象训练。学生直观感受白杨的形象特点高、直。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概括:高大挺秀。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闭目想象、品味理解白杨的品格:生命力强、坚强。

(3)朗读训练。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质疑训练。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

(5)情感训练。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白杨》。(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一列通往新疆的火车上,爸爸与两个孩子谈论白杨的事。

二、师:爸爸和两个孩子谈论白杨,那你能从他们的谈话中能体会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生读书

三、交流,析句悟情

(一)白杨特点。

1、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文,谁起来说一下白杨有什么特点?生:高、大、直,能不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高大挺秀。(板书)

2、白杨还有什么特点?从哪能看出来?生读爸爸的话?(出示小黑板)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你还从哪句话或哪个词语能体会出什么?

第二句:生命力强、适应力强、服从需要,板书。文中哪儿指的是?(大戈壁)

白杨的课件 篇11

一、说教材

《白杨》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乡接两孩子上学,在往返的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建设者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对献身于西部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感染自己;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扎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知识目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学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技能目标)

3、让学生初步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情感目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白杨有哪些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与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难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让学生带疑读书,在阅读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和对话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促进理解(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并适当地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幻灯片投影,放录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理解。

本课主要以读为主,通过朗读-理解-再朗读来理解课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五、说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课程理念中把由重“教”改为了重“学”;既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学习,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主要采用置疑、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来读懂全文,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活情趣引发猜想。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放手自读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反复朗读确保正确连贯。

(四)强化生字词的认读。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1、默读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2、小组内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3、全班交流

三、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四体会写法课内练笔

多么令人敬佩的边疆建设者们,让我们把心中赞美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练笔后在全班交流。

七、说板书

(一)教学

白杨白杨: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以物喻人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置疑、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是长处;不足点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个别字词的巩固训练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

(1)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面对世界级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综合考虑,我认为1、2两项更适合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任务3侧重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更适合作为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4的确立,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我认为它更适合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然,目标在完成时是难易不同,各有侧重的,因此,我又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1)教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灵活运用,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感悟法等教法。

(2)学法指导,为了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以“读”为线索,通过初读、理读、析读、品读以及作业设计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首先,初读。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二个环节,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析读——品析读真情。通过第二第三环节的学习主要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第四个环节,品读——深层感悟品内涵。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深思其思想内涵,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会做出总结。最后,是作业设计为了培养学生课下求知的自觉性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1、学习本文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描写一位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有计划地阅读“托翁”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期望通过这样的作业,密切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篇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主要是从本文的行文思路入手,力图清晰直观、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白杨的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的课件 篇13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围绕话题对话交流

1、默读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2、小组内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3、全班交流

三、熟读背诵形成积累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四体会写法课内练笔

多么令人敬佩的边疆建设者们,让我们把心中赞美的话写下来吧。学生练笔后在全班交流。

七、说板书

(一)教学

白杨白杨:高大直立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爸爸:扎根边疆无私奉献以物喻人

八、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朗读、置疑、讨论、交流、总结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理解课文内容是长处;不足点是:对个别学生的辅导,个别字词的巩固训练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加以改正、完善,力求更好。

(1)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是,面对世界级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他们的知识面是比较窄的,本篇课文尽管只是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但文中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仅仅拘泥课文本身,有些地方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为学习本文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

1、积累重点词语,扫清阅读障碍。

2、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4、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综合考虑,我认为1、2两项更适合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任务3侧重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其更适合作为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任务4的确立,意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我认为它更适合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当然,目标在完成时是难易不同,各有侧重的,因此,我又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把教学重点定为,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刻画,体会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和课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艺术效果。教学难点定为,理解托尔斯泰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1)教法选择,在课堂教学中,我会灵活运用,朗读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感悟法等教法。

(2)学法指导,为了放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我会指导学生运用朗读理解法、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学法,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以“读”为线索,通过初读、理读、析读、品读以及作业设计这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首先,初读。让学生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第二个环节,理读——整体感知理思路,接着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收获自行朗读课文,并思考老师设计的问题。第三个环节,析读——品析读真情。通过第二第三环节的学习主要完成目标二和目标三。第四个环节,品读——深层感悟品内涵。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深思其思想内涵,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我会做出总结。最后,是作业设计为了培养学生课下求知的自觉性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考虑学生的层次差异,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

1、学习本文人物外貌的描写方法,描写一位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人,2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有计划地阅读“托翁”的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期望通过这样的作业,密切加强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从而圆满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篇微型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主要是从本文的行文思路入手,力图清晰直观、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白杨的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腼腆誊版谨慎”,正确读写以下词语:腼腆誊写出版歧途自豪谨慎敬仰灵感得意扬扬一如既往。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的词句,感受父母不同表达形式的爱。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父母不同形式的爱。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高尔基

2.家教宽中有严,家人一世安然。---品得胜。

第一句中“濯”就是洗的意思。

自由读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设计理念:课前基础训练,此环节既积累了语言,又为学习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导课解题

1.孩子们,这两句话道出了父爱的平凡与伟大。我们本册第三单元安排了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今天我们就走进其中的一篇,著名美国作家巴德舒伯特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板书课题,读课题。

3.请大家看题目,你有什么发现?(1467.COm.CN 大学生范文网)

【设计理念:以单元导读导课,提醒孩子也要有单元主题的意识;解题时从题目上入手,教给孩子发现文章中心的密码。】

三.初读课文

1、请同桌两人分自然段轮流检查朗读课文,互相正音。

2、看大家检查得很认真,我来检测一下这些词语是否都能够读准确。

出示词语指名读、同桌检查读

理解“腼腆、敬仰”意思;

区分“誊”与“誉”齐读

出示生字(略)

这些字既是认识的字也是要求让写的字,你认为哪个字容易错,需要提醒大家的?哪个字不容易写好看,需要我帮大家的?

重点教写以下两个字

“版”“谨”

教师边写边讲解:左边的片写得窄一点,特别是下半部分为右边的反让位;谨慎的谨注意右下部分要紧凑,三横的距离要匀称。

请大家每个字练习写两个,评价。

【设计理念:此环节是字词教学,高年级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抓住重点字词来学习,音、行、义各有侧重,能提高学习效率。】

3、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练的话进行概括。

提示: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写的,那么大家概括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时间,当然也可以借助这样几个关键词语。

出示:童年截然不同评价巨大影响爱

自己练习,同桌合作交流

4、过渡:这篇课文讲的是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作品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父母的爱,课文是怎样细致刻画父母不同态度的,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他童年生活的那一天。

【设计理念:概括课文内容是小学阶段训练的重点也是难点,结合本单元的重点及本课的特点,我给孩子提供抓重点词语及叙述顺序的方法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教给孩子概括内容的方法】

四.品读课文,领悟写法

1、自主阅读

默读课文1——1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词句感受父母对巴迪不同方式的爱,简单进行批注,写下你的理解与感受。

2、合作交流

请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各自体会,并进行补充,小组代表汇报。

[设计理念:通过抓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抓关键词,体会父母不同爱的形式这个主问题为主线来学习,为深入体会,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3、交流母亲的评价

预设: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眼睛亮亮的,兴奋,搂住”,抓住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妈妈对巴迪的爱。

赞扬声雨点般,指名读母亲的话。

指导朗读:雨点有什么特点?(轻快、猛烈、一个接一个)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关注“嚷”,与说比较。为什么不用“说”,有什么好处?

再读母亲的话。

(2)写母亲的语句不多,谁读读另外一句。

出示“亲爱的,……他需要鼓励”

这句那个字用得传神,跟前面的`“嚷”一样吗?

一个嚷字,让我们品到了多个意思,这就是作者人物描写的精彩之处。

对待巴迪的第一首诗,母亲的态度是“精彩极了”,我们读懂了母爱的形式是什么?是鼓励,板书。

4、交流父亲的评价

刚才我们抓住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母亲对巴迪的爱,那么父亲的爱,你又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我们继续交流。

预设:分角色朗读6--13自然段,父亲与母亲的对话部分,其他同学画出相关词句。

指名交流

出示:“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结合着父亲冷冷的话语,哪一处动作最传神?

对孩子的作品不屑一顾,已经是一种伤害了,何况是扔,再找找父亲是怎么读诗的描写。

指名读。

出示: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这个细节描写很有意思,这仅仅是巴迪觉得时间长吗?还说明什么?

他在思考些什么呢?文章没有说,同学们进行补白。

出示:

父亲听着妻子的夸奖,静静地读着巴迪精心描着花边的小诗,心想:

学生写(略)

[设计理念:此处进行心里活动的补白,一是引导深入感受父亲表达爱的形式;二是进行语言的训练,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5、如果说母亲的爱的表达形式是鼓励,那么父亲的表达形式是什么呢?板书:警告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大家学得很投入,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母亲和父亲传神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到了两个极端评价后的内涵,无论是母亲的鼓励,还是父亲的批评,这一切都源于对孩子的爱。板画。

2、同学们,这篇课文除了对母亲与父亲传神的刻画以外,还细致刻画了我听到这两种评价后的表现。

下节课课我们再来交流学习。

[设计理念:课堂结束环节是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总结的习惯,交给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1、推荐一篇文章《父爱,在拐弯处》。看这篇文章在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

2、抄写本课生词。

[设计理念:拓展阅读,丰富积累,感受不同作家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形式表达父母的爱。复习巩固生字词]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父亲

鼓励警告。

白杨的课件 篇1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重点难点

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2.有关作者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

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课文的朗读。

2.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三)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2.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3.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五)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六、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七、板书设计

3白杨

第一段(1-3)主要写大戈壁的铁路线上长着高大挺秀的白杨。

第二段(4-15)讲的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16-17)讲的是“孩子们”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们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杨树。

第四段(18)主要讲的是他们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八、教后反思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91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