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政治教案 >

政治教案(集合13篇)

政治教案(集合13篇)

【#范文大全# #政治教案(集合13篇)#】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政治教案”,阅读本文一定会让您有所收获。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反映。

政治教案 篇1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本课主要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接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将本课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

1、识记: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德国、朝鲜的分裂,越南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基本史实。

2、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

3、运用:认识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2、概括美国的“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和苏联的反击措施,培养学生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深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和设置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提高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1)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4、主观:战后美苏两国都抱有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势力的战略目标。

二、美苏“冷战”

(一)美对苏的“冷战”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②马歇尔计划(经济):

a目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还企图用马歇尔计划拉拢东欧国家;根本目的:稳定资本主义阵脚,遏制共产主义。

政治教案 篇2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走近教师》。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走近教师》是人教版教材初一道德与法制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六课师生之间的第一课时。本课在情感教育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后面是本教材的师生交往部分,所以学好这课为学好以后的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道德情操,是思品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中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职责。(重点)

2、理解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好教师的标准。

3、懂得每位老师有着不同风格,并能够尊重老师的“不同”。

4、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重点)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职责。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才能从心里去尊重老师。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

难点的依据:只有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才能从心里去欣赏老师。另外教学风格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设为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品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师”,还要使学生“信其师”。我们在以学生既为主体的原则下,形成理解尊重老师的情感、掌握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的能力,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正确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老师。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和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进一步形成尊重老师的情感。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谈一谈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了解。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情感的认同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的称谓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思品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幼儿园、小学以及现在的老师,每组选一位代表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遇到的这些老师。从而引起对老师的回忆。接下来我让学生思考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在第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一个现场采访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老师了解老师。在第二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两则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老师的讨论,并学会正确的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四段视频,第一段视频由两位老师的谈话引出本课的重点: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第二段视频由学生说所喜爱的老师的风格引出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对待不同风格的老师。第三段视频以学生回忆师恩来产生爱老师的情感共鸣。最后以一段汪国真歌颂教师的诗歌达到情感的升华。

总之,我既要使每个环节过渡自然环环相扣,又要做到每个环节都要有深度有高潮,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师进一步提升热爱老师的情感,并且让学生形成尊敬老师的良好的品质。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课堂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设计了一道课外拓展题: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学习的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比老师知道得还多。那么,我们还需要老师吗?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升,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政治教案 篇3

《走向自主》

一、说教材

《走向自主》,是科教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准确了解从众生理的缘故原由及制止悲观从众的方法或途径。作为第六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从众征象已有准确的了解,本框题承接前面的内容,并深入到探究从众生理的缘故原由与制止悲观从众的方法或途径上;同时,本框题为背面讨论“偶像与自我”的话题做足了的铺垫,本框题承先启后,处于比较重要的职位地方。

二、说学情

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向往和追求独立自主,交往重心开始转向同学和朋友,会面临合群众的盲从、独立与自主、崇拜与自我等问题,确立自我、寻找真正的自主这些主题构成了处于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个体认识、个性、情绪调控能力、意志自制力与坚持性等心理品质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中学生,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从众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决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三)知识目标:懂得怎样避免盲目从众,直到克服消极从众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发展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二)教学难点:克服消极从众,做到自主选择,用于负责。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爱的故事》(壁虎的爱),请学生谈谈看完这个故事后的感想。

第二步,老师引导:质疑故事的真实性,怀疑它在煽情。一只壁虎正常的寿命可以有10年吗?即使有10年,一只健康的壁虎自己生活尚经常出现困难,还要十年如一日地养活另一只壁虎,而且那只被钉住尾巴的壁虎,光吃不动,一活就是10年?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壁虎是能自我断掉尾巴的,这只壁虎的尾巴为什么没有断掉,难道这只壁虎的尾巴不可以再生?壁虎的尾巴果真能被钉住吗?为什么有人只会感动、惊叹而不去发问呢?盲目从众是非常有害的,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走向自主》初中思想品德说课稿:《走向自主》。那么怎样在生活中避免盲目从众呢?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走向自主。(任何事情都有产生的原因,从众心理也不例外,我们要真正做到自主,就必须知道从众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从众的原因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故事《苏格拉底的苹果》

第二步,将全班分为3大组,请每组讨论如下问题,并将讨论结果写在大白纸上(问题:最后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慌忙也举起了手。这反映他的一种什么心理?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的心理呢?)

第三步,每组派出一名“发言人”与全班交流本组的讨论结果,老师适时引导与总结。

第四步,请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和体验,举出一个具体的从众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与过渡: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导致从众的原因很多,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群体的压力和影响是导致从众的两个重要原因。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应采取什么办法去克服盲目从众心理,使自己走向自主呢?

2.克服消极从众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明辨是非

第一步,用多媒体展示《农夫与驴》的故事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第三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的故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第四步,请学生4人一组,交流“如果你是故事中做作业的小朋友,你应该怎么办”

第五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六步,请学生就对以上两个故事的启发各抒己见。

第七步,老师小结:无论是故事中的农夫还是教材中的小朋友,他们都面临消极从众心理的影响,而要克服这些消极影响,就要求他们凡是有自己的主见,能明辨是非,不盲从别人。以上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分辨是非,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不呢个你盲目地随波逐流。对于自己确信的目标要敢于去实现、去争取,不要怕别人议论,总之,要学会明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此时板书:独立思考、明辨是非)

(2)自主选择,勇于负责

第一步,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60页的故事《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第二步,请学生谈谈这个故事给大家的启发。

第三步,请学生4人一组,讨论“在生活中面临很多选择时,如何处理”。

第四步,全班交流,老师给予积极引导。

第五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页《善于拒绝》和第63页《梨无主,我心有主》的内容,并请学生4人一组完成教材63页“反思”中的内容

第六步,全班交流,老师小结:心中有规则,我们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意愿行动,而不是轻信他人。其实抵制外部不良诱惑的方法有很多,用心中的规则时常约束自己,自觉抵制来自多数人的不合理的意见,自主做出并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盲目从众的现象就会从我们身上消失。

3.自我独立我来测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自我独立测量表》,请学生按照测量要求,进行自评。(学生自己掌握自己的测量结果,不需要交流。)

第二步,请学生结合测量结果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表格《自我剖析》

政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知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能力;具有关爱集体的实践能力,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行为能力,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情操;树立责任意识;体验“团结就是力量”的自豪感和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弄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关爱集体。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框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一、我是集体一员

1、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2、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二、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1、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2、如何关爱集体(关爱集体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在本班所感受到的一些温暖。

师问:为什么你们会觉得温暖呢?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小结:集体与个体是相互依存的。

二、讲授新课: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1、我是集体的一员

阅读P19材料之后思考

为什么毕业20年后小懂的爸爸仍能感受到当初班集体的温暖?

(1)集体和个体的关系

①集体的存在离不开个体②个体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这个班级的学生会受到什么影响?如何改变班级的这种状况?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的实现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2、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阅读P20材料之后思考

李泽群是多管闲事吗?

生答:不是,是关爱集体的表现。

(1)为什么说关爱集体人人有责?

生答:因为集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集体,只有人人都主动关心、爱护集体,为集体建设出力,集体才会真正成为我们依恋的家。

(2)如何关爱集体(关爱集体的表现)?

(1)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力量。

(2)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3)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三、课堂小结:

1.为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

2.为什么三个和尚却没水喝?

请一位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所以我们应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发扬集体的好作风,善于团结他人。

政治教案 篇5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永远永远要受人纪念。

这里选取了《论语》中对现代人影响最大的70个句子,请同学们理解(老师讲解)、背诵,备考。并能与写作结合起来,发现论语的穿越时空的力量与价值。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参考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他说一个君子的作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这样一个真正的大政治家,也就是宗教家,也就是教育家的态度,这就是“周而不比“,要周全,不能比附一方。“比”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中国字,古写的篆文比字,是这样写的--郏象形两个人相同,同向一个方向;而古文北字--就是相背,各走极端的象形字,所以“比”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那就容易流于偏私了。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呢?相反,是比而不周,只做到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什么事都以“我”为中心、为标准,这样就不能够普遍。

7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注:八佾,古代乐舞的行列,一行八人叫一佾。按照周代礼制的规定,天子举行乐舞用八行人,叫八佾,诸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季氏为大夫,却用了八佾,这是对天子之礼的僭越。

注:淫,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言“淫祀”:不应该祭祀而去祭祀的祭礼。淫雨:过久的雨水。

1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0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5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劳之将至云尔。”

26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2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湃簧朴杖耍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31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着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34食不语,寝不言。席不正,不坐。

3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7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4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6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54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56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57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6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61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7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当时的器皿专用化程度很高,就酒具而言,盛酒的、温酒的、冰酒的、喝酒的`都不同。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象器皿一样,只有一种用处。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论语.为政》有这么一条:“子曰:君子不器。”孤零零的,没前言也没后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后人只能猜测。历来对这条的解释和评说也不少,各有道理。此文拟从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一、器为何物?最早,器的本义是陶器,后来泛指器具、用具、物品,即东西。按此本义,“君子不器”应该翻译为“君子不是东西”。但在现代汉语中用“东西”这个词来说人带有贬义,孔夫子听了会不满意,会连连摇头说“NO.NO!"那么他说的“器”是什么呢?“器”在古汉语中还有引申义,它常常与“道”形成相对的概念。《系辞传》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东西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形而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形而下是物质层面的东西。《礼记》说“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也是说真正的“道”是无形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会局限在某个具体而实用的领域。朱熹解释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由此看来,孔子说的“器”肯定是指物质层面实用的东西。结合朱熹的观点,这个“器”应该是指具有某种专业用途的职业技能、本事,即一技之长。

二、君子何为?孔子认为君子不需要也不应追求某项技能,他自己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那些技能只是一种在物质层面谋生的手段,是有限的本事,只能被他人“器之”、使用,成为没出息的劳力者。这是君子所鄙视的--君子是劳心者,是上等人,掌握那些下等人的技能干什么?那么君子需要什么和追求什么呢?当然是精神层面的“道”。儒家的道,外延较广,主要是指社会、政治、伦理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此四者中,“道”是最高的追求,“德”与“仁”是根本,至于“艺”(专长、技艺)就无所谓了。在他们心里,道比生命更重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不行,乘桴桴于海。”

君子是干大事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因此君子重精神追求,轻物质追求:“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固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他们重道而轻器的价值观十分鲜明:“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那么如何实现“道”呢?答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达到什么程度还要视情况而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三、谁人为器?在上面的探讨中,已经蕴含了一些答案,到此再综合一下:为器者是那些掌握某种手艺、技艺、专长,为了谋求物质利益而为他人所用的人,是胸无大志的人,是君子所不齿的“劳动者”。(器也有大器、小器之分,有些人想器还不成器呢。)那么君子是什么人呢?说来说去是指品德高尚的士,多为小知识分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平民(士农工商)之别,士为贵族之末,平民之首,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以不劳而获地“食于人”。可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士的贵族特权名存实亡,没人供饭了,地位也降低了,明道救世之类大事也不需要他们操心了,他们便逐渐成为贵族阶层中多余的人,噩梦一般跌入了君子不屑的平民阶层。但是农工商是什么东西?那些种地的农民、打家具的木匠、沿街叫卖的商贩之流,怎么可以与士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急人的是,士这个阶层迅速分化:少数士有造化,加上个偏旁成了仕,当了官,当然不错;但更多的士有辱斯文,为了获取一点物质利益(谋食)而陆续加入农工商的行列,放弃了谋道的大志,悲哀呀悲哀! 于是作为士大夫阶层代表的孔子焦急地站了出来,意欲力挽狂澜。他这突然的一嗓子乃是痛心疾首的苦劝,或是倔强的誓言--“君子不器!”但是对于穷困潦倒的士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吃饱肚子,至于什么君不君子就顾不得了。此后誓死不器的君子越来越少。事到如今,农工商自不必说,那些科学家、艺术家、专家学者又何尝不器呢?这年头,没有点真才实学,没有一技之长,只凭摇唇鼓舌、坐而论道,别说不能兼济天下,就连独善其身也不成啊!我们只能抱歉地劝慰孔老夫子:“Sorry,sorry! 君子不气,气大伤身啊!我们也是没办法呀!”

不过事物都该一分为二去看。“君子不器”虽有迂腐、不合时宜的一面,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还要有一点精神的,不要整个成了金钱的奴隶,因此这种倡导还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可全信,全信就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他倒是个誓死不器的君子,除了满口之乎者也,知道“茴”有四种写法之外,什么都不会:谋道不成,谋食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落了空!孔夫子--孔乙己?原是本家呀!呵呵!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讲道德、讲原则,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某些困境里面。例如,由于放弃一些物质利益,讲道德、讲原则的人往往会被人讥笑,说他们迂腐,甚至虚伪,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我们也许就会因此反问自己: 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是这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做错了?我们是不是真的迂腐、虚伪?

答案是否定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政治教案 篇6

请两位同学上台做“钻木取火”的实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再总结量变与质变的含义:(板书)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①苹果腐烂 ②河流污染 ③贪官落网,从中可以看出质变不等于发展,强调它有两种趋势:

量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

用多媒体展示荀子的《劝学》,提出“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有什么关系呢?从而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一步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① 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让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刚才所做实验“钻木取火”的原因,正是摩擦生热,温度上升引起的。而“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也正是数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接下来提问:除了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还有什么能引起质变呢?

② 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我会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再一起分析得出“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再列举同学们所学过的化学中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竞技的排兵布阵来进一步说明此结论。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这点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① 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我将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来解释。

②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总结:有了量变不一定就发生质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举例水的三种形态)

课外知识补充:什么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也就是事物的质所规定的量的范围。

通过以上分层逐步地讲解,既详细有深入,可以真正让学生对重难点掌握透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我布置了两道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我比较注重简练、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政治教案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本节课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 例证法:

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 启发式教学法:

适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探究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

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搜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著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归纳填写下列表格。

量变 数量 程度 逐渐 不显著 性质没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另一种是“由于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内涵”的量变(板书)

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组学习生活:英文字母的组合,音乐符号的组合,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组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些都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组: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点拨说明:质变与发展之间既有严格区别的又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不等于发展,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否则只能是倒退。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并讨论)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 ?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关键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这一点)。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政治教案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本节课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 例证法:

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 启发式教学法:

适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探究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

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搜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著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归纳填写下列表格。

量变 数量 程度 逐渐 不显著 性质没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另一种是“由于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内涵”的量变(板书)

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组学习生活:英文字母的组合,音乐符号的组合,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组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些都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组: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点拨说明:质变与发展之间既有严格区别的又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不等于发展,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否则只能是倒退。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并讨论)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 ?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关键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这一点)。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文章来源: 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因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

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教师点拨清楚:一旦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发生质变,根本无法控制。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一切正常》透视现实生活中贪赃、贿赂犯罪都是从最初的点滴开始的,警示学生千万不可“勿以恶小而为之”。透视热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如果再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必将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园,因此中学生应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这部分内容是“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进一步扩展,重点向学生说明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而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的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强调三个问题:一,量变与质变的含义;二,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三,量变与质变这两种状态发展的无限性。

通过精选的两道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一首轻松、优美、贴近学生生活的配乐哲理诗结束本课,让本课的知识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并且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涤,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注重学生品格的养成,实现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最高目标。

政治教案 篇9

(1)含义: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3)具体要求: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1)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2)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进步)。

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①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正义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②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

③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①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

②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③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④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⑤出台体现正义原则的法律法规,使之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⑥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

政治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文化传播含义、途径和主要手段。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的深刻影响。能够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材料理解把握,形成归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知道文化传播的含义和途径和主要手段的基础上,感悟信息技术的进步对自身学习和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中外文化,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争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二、学情分析

以中华文化这个较为宏观的词汇做主语,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如果以一种具体的文化为载体,理解文化的传播相应知识,学生更能够把握,并引起参与兴趣。

通过很好的设定情境,设置问题,能够使同学自主生成答案,提升解题答题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情感。

三、重点难点

重点:大众传媒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四、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瓷器的故事

今天我们的课从一只瓷器开始。

接入视频短片,通过短片了解瓷器的部分历史。

小结:瓷器能从中国走向世界不仅是瓷器本身精美绝伦,更重要的是瓷器本生的文化令人向往。无论是唐三彩的变化无穷,色彩斑斓,还是宋瓷的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亦或是元青花质朴、淳厚、典雅,或者清珐琅彩精细,华美艳丽。我们能够感受到瓷器文化的多姿多彩,散发着优雅而又迷人的魅力,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瓷器背后的故事。

 活动2【活动】材料铺设,构建全课情境

故事一: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并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又带回东南亚地区的各种产品。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

教师设问:郑和走的路叫什么?

学生回答:海上丝绸之路(又叫瓷路)。简单介绍。

教师设问:这条路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瓷路既促进了贸易的往来,又实现了文化的沟通。

故事二:日本国亦名倭国。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至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徐福东渡日本,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瓷器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

教师总结:(略)

故事三:

中国制瓷技术最早传播到朝鲜和日本。朝鲜在10世纪初即已仿造越窑、汝窑青瓷,日本在南宋和明初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制瓷。11世纪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又从波斯传到阿拉伯,15世纪传到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各国。14~15世纪中亚、欧洲所造瓷器中常具有中国风格。

教师小结:(略)

活动3【讲授】探究讨论,推进知识生成,实现情感升华

思考:故事里的人们都在进行着一种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并概括含义。

继续提问:他们传播了什么?

政治教案 篇11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如何在本学期教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此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并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第二版教材。《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提高现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本教材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改革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材,本书内容与国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联系紧密。一方面,该教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更新教材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教材能够尽全面的反映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蓝图。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现今中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特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主要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本学期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积极投身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去。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课程内容及其重点、难点

本课程内容包括五个单元总共十四课内容:第一透视经济现象;第二投身经济建设;第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第四参与政治生活;第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属于: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教学难点属于第四单元。

(二)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运动大量的实例、名人名言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等进一步强调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以课程教授为主,多媒体教授为辅,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教学难点问题,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现状,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也将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适时选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同时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5、布置作业。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政治教案 篇12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课堂教学可以运用小游戏、视频、漫画(动画)等多种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回答,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提高觉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动情读、动手做、动脑思、动口议、动位展。

在此次教学中,我讲的课题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教学指导思想是贯彻新课标理念。“量变与质变”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教学重点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难点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环节设计有,知识回顾——新课导入(吹气球游戏)——教学目标展示——探究活动——分组讨论——总结归纳——一分钟视频,激励学生。

总体而言,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通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一是与学生互动不足。二是教学内容设置过多、过细。

通过此次公开课,我深受启发,作为年轻教师,应该多学习,多创新,用于打破常规,推陈出新。这是对我最大的启发,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同样要努力追求一种感情抑扬顿挫,或奔腾似江水,或抒缓如清流的课堂教学环境,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可见,要使课堂教学富有“人情味”,充满“活力”,师生之间建立纯洁的情感联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情感点”去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关心他们的成长,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以博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具体说来,课堂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有创新型教师。体现创新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来驾驭课堂教学,要保持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这样,课堂上才能有效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知识的双向交流,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高、难、深的`问题进行令学生信服的点拨和说明。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师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善于“给现象,巧设问”,给现象包括情景、材料、图表和观点;巧设问就是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再次,课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质疑的水平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以诚相见,相互支持的精神,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最后,我们要正确认识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消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反,要求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所以,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是各种能力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要创新,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多学习多钻研,尽快提升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构建师生、生生多变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共同分享课堂教学成果。我会多请教师傅和各位老师,尽快成长起来。

政治教案 篇13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学习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法与学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编辑推荐

政治教案


您能从以下资料中找到与您所需相关的资料“政治教案”。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推进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工具。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政治教案(篇1)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

我说课的题目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的教学内容。本课由希腊文明的摇篮、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三个子目构成。这三部分内容是紧密联系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使古代希腊文明得到充分发展,为希腊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揭示了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对理解世界政治文明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高一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历史的学习趣味较强。初中时期已经学习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简单历史史实,但是对于专业的政治术语,如“民主制”“贵族制”等概念,感觉深奥难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出发,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将形象思维上升至概念与结论的理想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分析雅典的自然自理环境,增强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历史的时空观念。

2.通过搜集古希腊政治制度的信息和资料,养成初步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及影响,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增强辩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古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留下来的重要遗产,感受雅典民主政治的辉煌,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雅典的三次民主改革。

【难点】

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实质和历史作用。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讲解概念,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变成理论思维。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生活实例导入法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我会提问:同学们,现在我们班级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选举班委成员啊?国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选举领导人呢?在学生回答出民主选举的基础上,我会继续设问:这种民主选举的方式最早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雅典,雅典为什么会产生民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是如何一步步确立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又是怎样的?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同时,我设置的思考问题又增加了课程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我会先出示古代希腊地图和欧洲地图,请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希腊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希腊的地形有是怎样的特点?这种地形有利于从事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得出结论:雅典位于地中海沿岸,海岸线曲折,便于从事海上航行,海路交通发达。境内多山,适合商业活动。

接着,我会呈现中国地貌图,引导学生比较希腊和中国地貌图的差别,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条件。

随后,我会展示城邦和公民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和城邦公民的权利: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城邦的公民可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有对民主权利的渴望。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我会强调:城邦制度是希腊民主的摇篮。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能够增强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够逐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雅典的三次重要改革

接下来是对雅典三次重要改革的学习,也是我教学的重点。

首先,我会多媒体展示梭伦与贵族们争论的图片,让学生们大胆设想如果你是梭伦,你会和贵族们在争论什么?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的背景是由于当时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接着,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以历史小组为单位,通过表格的形式归纳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学生通过归纳可以认识到: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制度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利克里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最后,我会让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介绍,探讨其利弊。然后,我还会向学生讲解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等概念。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情景扮演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激发学生们的思维。表格法的使用,一方面能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简单而实用。通过教师讲解专业的政治术语的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雅典的繁荣景象、雅典人的一天、苏格拉底之死等史料,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上述史料,以历史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问题: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都可以参与的吗?谈谈你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评价。

学生讨论回答后,我会引导学生认识到:雅典民主政治的积极作用在于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在于雅典的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而且容易造成民主的滥觞。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史学思维。通过对雅典民主政治进行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为了加强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更好的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我会进行总结,升华情感,实现智育和德育的相互统一。

2.作业:请大家课下查阅有关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资料,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谈谈你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感想。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直观、简洁为原则,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政治教案(篇2)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人教版思品七下的内容,本课旨在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本课在本册教材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框题:“挫折面前也从容”。包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寻找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两目,分别介绍了挫折能够增长才干和智慧以及正确应挫折的一些有效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中了解到,我所带的班级,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学生在生活上受到家人过分的关爱,学习上也能得到家长及时过多的帮助;又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所以学生很难全面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

与学生交谈,得知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挫折只会给人带来痛苦和磨难,没有看到挫折对人格发展和智力的开发起到激发和促进作用。所以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形成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

依据心理学,中学生的可塑性大,如果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将来可能会取得出色的成就,所以在这一课里,我想除了解决本课重难点外,也可以适时的进行生命、理想、爱国等方面的教育。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挫折面前也从容》教学设计努力从挫折中领悟和探索智慧;

善于用英雄模范人物、身边人战胜挫折的事迹激励自己。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挫折的能力。

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初步形成自我调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理解挫折对人生影响,懂得挫折磨炼意志,在挫折中增长智慧。

知道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战胜挫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挫折的影响。

教学准备

表格、魔法盒、资料、课件、大白纸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活动探究法、启发引导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学生汇报课前填写的最近遇到的难以解决的挫折、学生分组把挫折放进魔法盒。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的兴趣,也为课文勇敢地应对挫折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做铺垫。

【师生互动】

提问:1、你目前遇到的难以应对的挫折是什么?

2、它给你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导课:挫折给你们带来焦虑、不安等一些消极心理,如何让你们在挫折面前也从容呢?今天我们共同探讨“挫折面前也从容”。

激趣:先请同学把挫折放进魔法盒,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将会寻找到两个神奇的魔法,让我们以后在挫折面前也从容。

活动一:读故事 了解挫折

【设《挫折面前也从容》教学设计计意图】通过听、猜、找、议、悟故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挫折可能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

【师生互动】

1、教师讲述孙杨小时候遭遇挫折的故事,学生阅读周克华的小时候遭遇挫折的故事。

2、思考:他们都遇到了挫折,接下来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激发学生学习下文的好奇心。

【教师总结】挫折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活动二:猜故事 了解挫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故事中两个孩子未来的猜想,引导学生自悟:挫折影响双重性的具体表现。

【师生互动】学生猜想故事中两个孩子的未来;教师呈现真实故事中人物的现状。“挫折对他们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教师总结】挫折一方面使人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人们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

活动三 找故事 感受挫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寻找的挫折对人产生影响的事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自悟:挫折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师生互动】

提问:在我们收集的故事中,同样是挫折,为什么对有些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对另外一些人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呢?

明确: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面前,艰难的环境却可以使他们抖擞精神、发奋努力。

【教师总结】困难被克服了,就会有出色的成就。这就是所谓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活动四“承重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做“承重游戏”,学生自悟:面对挫折不是逃避,需要的是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引导学生积极面对自己现在面临的挫折。

【师生互动】师生互动做游戏

1、 只能改变纸的形状,不能改变纸的厚度。

2、两张桌子中间的距离不小于10厘米。

3、纸上按顺序放上棍棒。时间2分钟。

4、纸承受最重的小组为获胜组。

提问:在承重游戏中,你们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教师总结】要使自己的意志变得坚强,有挫折还不行,还需要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智慧!智慧是人们在战胜一次又一次挫折后获得的最宝贵的礼物。

活动五 议故事 找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孙杨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资料,阅读课本,结合孙杨事例寻找应对挫折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

【师生互动】

提问:孙杨应对挫折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

要求:1、默读课本p67-p69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会, 先在组内交流,再推荐小代表汇报。

2、汇报时,要说出方法的依据,以及你对方法的理解。

【师生总结】方法主要有:

1、树立正确的人《挫折面前也从容》教学设计生目标;2、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3激情探索创新的热情;4、学会自我疏导

活动六 悟故事 挫折也从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从孙杨故事中悟出的方法及激发面对挫折的勇气,引导学生想方法解决课前放在魔法盒里的现在面临的挫折。

【师生互动】

提问:现在能愉快地接受挫折给你们的馈赠了吗?

学生从魔法盒里拿回自己的挫折,填写表格。

【教师总结】奇迹果然发生了。魔法盒本身没有魔力,有魔力的是你们有了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你们寻找到的应对挫折的方法。

活动七“老师赠言”

【设计意图】通过孙杨的爱国情怀和陈毅面对挫折的感言,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升华。

【师生互动】

提问:看了孙杨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人士陈毅面对挫折的写下的感言,你有什么话要说?写出你对挫折的感言!提示:在感言后面 写上你的名字。并大声地读出来!

【教师总结】你们面对挫折的勇气、你们的爱国情怀,让老师感动!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你们可能会遇到更多更大地挫折,只要我们能从容地面对挫折,相信你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会为我们的祖国争光!

作业:课下继续交流你对挫折的感言,并把它贴到班级“智慧栏”的挫折篇里。

板书设计:

挫折 面前也 从容

坚强意志

消极 《挫折面前也从容》教学设计 积极

有效方法

政治教案(篇3)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信。

2.能力目标: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增强自信;适时展示自己的才能,确立理想自我目标。

3.知识目标: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增强自信的方法。

2.难点:展现自我风采。

【学情分析】

新学期开学,学生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会有一些焦虑、害怕和疑惑,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好印象。教师创设活动,鼓励学生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优点,并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本节以活动课的方式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以模拟招聘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参与竞争,接受挑战。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主题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人,以歌喻理

播放或请同学一起唱歌曲《小小的我》,并展示歌词(歌词见教学素材)。

师:歌中唱到:如果自己是山涧一滴水,也有生命的浪花,投人激流就是大河;如果自己是地上一棵小草,也有生命的绿色,拥抱大地就是春之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但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卢梭说:“上帝是用模子造人的,在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子打碎了,所以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每位同学都是与众不同的。

二、说特点,写优点,树立自信

(一)评选班级之最和有特长的同学

跑得最快的,球打得好的,有其他体育特长的;成绩最好的,学英语最棒的,擅长朗诵的;字写得好的,有美术特长的;有音乐特长的,最有责任心的;最乐于助人的;最幽默的……请有特长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特长。可以请爱唱歌的同学唱一首歌,擅长书法美术的展示一幅作品,请最幽默的同学表演小品活跃课堂气氛。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

◇请同学集体朗读一段激励文字: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我能把事情做好

◇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我希望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

◇请同学们用文字列举自己擅长的或自己的优点,越多越好。

◇增强自信方法大家谈

讲解教材中增强自信的方法,并请同学补充其他方法。

四、模拟招聘,展现自我风采

鼓励同学们有勇气亮出自己的自信来,接受一次挑战。

活动设计:迎接挑战,展示自己。

模拟招聘:校园之声广播站节目主持人。

招聘原则:公开、公正、公平。

招聘过程:

自我介绍(自己特长、对节目的设计等)

回答同学们提问(展示自己的灵活机智和能力)。同学们自愿参赛,公开选聘,同学们自由提问,集体表决。

通过这个活动来表现参赛同学和大胆提问同学的自尊自信。

五、朗读励志文章

读读议议:“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棵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教材P13页)

【板书设计】

我的优点和特长

天生我材必有用

班组之最

展现自我风采

迎接挑战

活动:招聘

发展潜能

【注意事项】

1.本课模拟招聘活动,要做好鼓励工作,尽量避免参与同学过少的情况。

2.增强自信的方法很多,可让同学以板报或专门开展一项自信方法大家谈的活动,丰

3.利用班会展示同学们的才艺。

政治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自觉维护正义》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第二框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了解了“正义”的内涵、表现、作用及正义与公平的关系后,让学生进一步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感悟到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是做人应有的优良品质,以升华道德境界,践行伸张正义,激发学生为自身、为他人的正义而努力,为集体的正义而奔走,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的情感。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还处于逐步认识并付诸行动阶段,尤其对“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至关重要的问题也不甚清楚,所以这节课通过学生合作、探讨、体验、感悟等活动学会做正直的人、做自觉维护正义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三)设计理念

1、增强品德课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是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来体现的。

2、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实现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的转化。

3、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以人性养育为主线;着力引导和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四)对应课标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五)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较明确地了解“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及“自觉维护正义”的内涵,了解正义、正直与人格的关系;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探讨、思考、体悟,使学生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中升华道德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做个正直人的强烈愿望。

(六)教学流程(附表)

教学环节活动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主题引入

从上节课《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导入本课明确:怎样“自觉维护正义”是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利用上节课已学过的知识,找到第十课前后两节课的联系点,从而切入本课

主题探究活动一:探究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问题投影:(教材中)小赵和小孙保送名额让小敏挤占的短片思考、讨论:1、保送为什么要通过综合考试的方式来确定人选?2、小敏得到保送名额会带来什么影响?

3、你遇到过类似事情吗?有什么感受?

4、归纳总结: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成员的……维护正义。(教材112页)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体悟,得出结论,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的转化。

政治教案(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从马哲理论体系来看,联系的观点贯穿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揭示了矛盾内部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这一点,是开启唯物辩证法的钥匙。

第二,从教材结构安排看,本框内容既是从唯物论向辩证法转变的思维节点,也是辩证法各部分的枢纽,在全书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密切关系来看,能否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关系到全书教学的效果。在下册人生观部分,许多内容都是以这些基本观点为指导去展开分析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

(2)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3)理解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

2、能力目标:

(1)把握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不仅懂得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更重要的是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

(2)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从认识事物内部联系到认识事物外部联系中学会全面的分析方法,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认识社会和人生的能力。

3、觉悟目标:

以生动有趣的图片、故事、古诗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有效地改造世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和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矛盾,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难点: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3、思想教育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通过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

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事例归纳法,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

政治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际例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难点】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能够辨别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同作用,激发学习先进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方法

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我国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和不同国家、地域的不同文化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地域的文化呢?这些文化给我们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本课: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板书: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环节二:新课讲授

【展示案例】封建社会的农耕文化对当时经济政治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文化对当前经济政治的影响?

提问:封建社会农耕文化对当时的封建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与当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有和不同?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同的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影响是不同的。

教师:文化除了对于经济政治有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发展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略)

【展示视频】中美文化的差异对中美两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影响的纪录片。

教师提出问题:中美两国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发展道理?纪录片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不同民族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展示案例】图片展示景观墙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们社会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文化,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教师提问:是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正面的作用呢?

【展示图片】迷信算命害人不浅主题漫画和弘扬航天精神给人们带来的鼓舞作用的图片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针对两幅图片展开讨论,不同的文化对社会有着怎么样不同的作用?

学生回到(略)

教师总结:通过图片中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迷信算命的落后文化阻碍了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航天精神是一种先进文化,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和爱国主义的精神,鼓舞了人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先进的、健康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列举案例:请同学们说一说身边有哪些先进文化?这些文化怎么样影响了你?又是怎样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能够理解先进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以及明确了腐朽、落后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在日常社会中要努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御腐朽和落后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业:课下请同学们针对不同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同影响做一个小调查,并提出解决方案。

政治教案(篇7)

1、理解实践的含义及三个基本特点。

2、知道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

3、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能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和历史上其他哲学派别实践观的比较,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学习,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

3、全面把握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提高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能力。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的观点,认清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区别。

2、树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全面理解党的思想路线。

3、确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指导实践,努力取得改造世界的有益成果。

收集有关说明实践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材料,充分了解学生对实践问题的已有认识,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将文字、图片材料事先做成课件或投影,设计预习导读提纲和课堂反馈练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的特点,可事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教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人的正确认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应该怎样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第六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政治教案12篇


教师的职责之一是编写教案课件,但这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撰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在这里,我们为您整理了关于“政治教案”的一些相关信息,这些宝贵的想法相信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挖掘人才!

政治教案(篇1)

1.“体验”――学生在我与他人关系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理性克制、原谅释怀、以德报怨等不同层面的宽容心态。

2.“认同”――学生能够认同宽容是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形成和谐氛围的重要品质;自己的健康成长需要宽容大度的胸怀。

3.“渴望”――学生渴望拥有宽容的美德,也渴望拥有宽容的社会环境。

1.初步认识和理解“宽容”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能够从心理、道德、法律多角度看待“宽容”问题,及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在“宽容”心态下的交往与沟通能力。

1.了解宽容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表现、意义;知道怎样做到宽容。

学会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了让学生认同宽容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重要交往品德,并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品质和心态。

宽容是有原则的,宽容不能突破维护社会正义的底线,这要求学生既要宽容大度,又要坚持原则。初中生尚未建立牢固的是非观,缺少辩证智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帮助他们理解“宽容要有原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政治教案(篇2)

教学目标: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体会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感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教学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在抗震救灾中,中华儿女不怕流血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斗,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一个爱国主义、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表现。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这种先进文化有什么意义,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本节课学习。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板书)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活动1:阅读P101中的材料,思考——你是否有过上述材料中的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

(答:有过。感受:会认识到不论是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只有人人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加文明、和和谐、健康向上,也只有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们才能心情舒畅,社会才能全面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四个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比过去富裕多了。物质富裕不等于精神富裕;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是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四个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板书)

“四个建设”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

①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②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③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④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活动2:阅读P102中上图片,这些电影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库民族,库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等。它们有利于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什么是先进文化?(板书)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活动3:阅读P102下中的材料,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其中的一个观点。

(答: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它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力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使之有了新的思想武器和新的领导阶级。在它指引下,我党和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问题: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是什么?(P103上)

(答: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保证。

②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P102中)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经过多年的道德建设,我们现在已形成了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体系。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活动4:有人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答: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什么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问题: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P103下-104上)

(答: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

3、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地位)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有何重要性?(P104下,也即是上面这一段文字。)

活动5:阅读P104中下的材料,你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答:(1)举办书市,进行教育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等。(2)可以看出,国家重视发展教育科学,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知识、人才和科学。学习科学文化已蔚然成风。同时也感受到教育、科学和文化知识对个人成长重要作用。所以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本课小结:略

作业:A+优化P60-61板书设计

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2、“三个文明”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什么是先进文化?

4、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3、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地位)教学反思:

政治教案(篇3)

部队政治教案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防建设的快速发展,军队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我国军队教育中的核心内容,部队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围绕部队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展开讨论,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部队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部队政治教育的目标

部队政治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加强军事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巩固军队的思想纪律和军事纪律,增强我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军队建设和军事事业的快速发展。

首先,部队政治教育要加强军事思想政治工作。军队是特殊领域中的特殊组织,对官兵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质要求特别高。通过加强军事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官兵明确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军事任务,增强党的领导地位和军队组织纪律的意识。

其次,部队政治教育要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军人作为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事行动的质量和军队的战斗力。通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可以加强官兵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定力。

再次,部队政治教育要巩固军队的思想纪律和军事纪律。军队作为特殊领域中的特殊组织,对官兵的思想纪律和军事纪律要求特别严格。通过宣传教育、研讨活动和例行检查,可以加强官兵的思想纪律和军事纪律,确保各级部队的工作秩序和军事纪律的稳定。

最后,部队政治教育要增强我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军事行动的重要保障。通过政治教育,在官兵中培养团结一致、积极进取的军事精神,增强他们的战斗技能和意志品质,提高军队的组织素质和执行力。

二、部队政治教育的方法

部队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

首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政治理论学习是部队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可以增强官兵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其次,组织政治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开展政治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加强对军事航天、国防建设、军队改革等重要问题的宣传,增强官兵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意识,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和军事素养。

再次,开展研讨活动和讨论会。通过研讨活动和讨论会,可以增强官兵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思想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提高部队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加强例行检查和鉴定评估。通过例行检查和鉴定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兵在政治思想和军事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部队政治教育的监督管理水平和工作效能。

三、提高部队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达到高效的部队政治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领导力和组织能力。领导干部应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部队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确保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员中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理论知识,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提高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认同度。

再次,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扩大官兵接触政治教育资源的渠道,提高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适应性,实现政治教育工作的全程监控和动态调整。

最后,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部队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军内工作,也应与社会融合发展。通过加强与政府、学校、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可以增强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总之,部队政治教育是军队建设和军事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提高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部队政治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为军队建设和军事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治教案(篇4)

知道公民的合法财产和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案例法,探究法,讨论法。

多媒体:出租车司机捡钱捐助的故事。法院判决,司机把钱退回失主。思考:如何评价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和法院的判决行为?

总结:主体——出租车司机,乘客王某。客体——钱,患病学生。结果——退钱。这个问题涉及到这部分财产的所有权问题。

举例:

(1)建筑工人在施工场地捡到金元宝,私自带回家;

(2)小明在路上捡到钱包据为己有;

(3)小王的父亲是私营业主,年终缴税后,获得35万元收入;

(4)某市长受贿310000元,视为家产。

思考:上述财产哪些属于个人所有?哪些不应该属于个人所有?为什么?

总结:

(1)根据所有权的不同,社会上的财产应该归属集体所有,国家所有。

(2)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存银行一部分,捐款一部分,买自己想买的,放兜里随时能摸到等。

引导:在你处理这个压岁钱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对压岁钱行使所有权。压岁钱---占有权;用它买东西—使用权;存银行买国债所获利息—收益权;捐款---处分权。

总结: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2.多媒体显示:教材图片——小王父亲合法买车卖车的案例。提问:小王的父亲对属于自己的财产拥有什么权利?

总结汽车—占有权,驾车送人----使用权,驾车经营----收益权,卖掉-----处分权。

总结财产的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也知道了什么是公民的合法财产。

课下思考:如果我们的合法财产、财产所有权受到了侵害,那应该怎么办?

政治教案(篇5)

【神奇的货币】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从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货币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作为教材的第一课本节内容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

第一,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来看,货币作为经济生活最基本的要素,是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贯穿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始终。

第二,从教材结构来看,本节内容最为第一课是全部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全书的重点所在。只有让学生首先打好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基础,才可在以后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本课时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6)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__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jia chao)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三)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二、说教法

由于货币在实际生活中随处都会遇到,学生比较熟悉。而且,教材讲述采用生活实例展示,通俗易懂。为了使学生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贯穿"读--议--讲"的基本程式,多种教法综合运用,来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具体方法有,例证法、讲授法、讨论分析法等等启迪学生思维。

1、 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运用电教多媒体展示形象的多媒体素材,通过生动故事、画面,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形象化。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用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对于“钱”的正确认识。

2、用讨论法,澄清认识盲点

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施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热点"、 澄清"盲点",本课时对"如何客观对待货币"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了讨论,以端正学生对货币的正确态度。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理论联系实际法:这一方法是政治课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人民币的展示、物物交换图片的形象展示,将抽象的理论和现实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

2、问题引导法:在本节讲课,对于每一个问题的讲述,我都一问题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思考,首先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我在进行纠正和总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读--议--讲学习法:"读"就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文段,阅读材料,领会其精神实质。"议"说是让学生对材料展开分析讨论。"讲"就是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已观点,发表自已的看法。养成自学习惯,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本节课对设计了一些思考题、议一议、想一想、讲一讲等小问题,来引导学生读材料、分析知识点,实现自学达标。

四、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拿出一沓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问同学们,“大家见过吗?”、“大家知道这个可以干什么吗?”、“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一张薄纸就可以换其他我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吗?”大家觉得神奇吗?、好的,今天我们就为大家揭开“钱”的神秘面纱吧!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师:要了解货币,我们首先从一个概念入手,那就是商品。货币是从商品交换的历史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商品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师: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师: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尔的物物交换。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第二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第四阶段:货币出现。 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总结)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3.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 A.含义 B. 价格 C. 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2)流通手段 A.含义 B. 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 现实的货币(板书)

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师:“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师: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

(见教材P7“专家点评”)

用公式表示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垠条块→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三)纸币(板书)

1、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师: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呢?我们已经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见P8“名词点击”)。而且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币呢?主要是为了防止(jia bi)的流行。

(jiabi)有什么危害?

师:对国家而言,(jia bi)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jiabi)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犯罪分子为什么要制造(jiabi)呢?是希望有更多的钱,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 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师: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师:快乐、健康、自由、亲情、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如果这些都需要金钱来维系,那么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_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你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

当你有钱的时候,那能不能任意的挥霍呢?刚才已经提到了,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师: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付款?

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

五. 电子货币(板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政治教案(篇6)

部队政治教案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军队在实现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军队政治教育,提高军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忠诚度。有针对性的开展部队政治教育,对于保证军队的纪律严明、履行使命、适应现代战争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提供一份部队政治教案,全面系统地开展军事政治教育。

二、目的与意义

1. 目的:通过开展部队政治教育,加强军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军队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2. 意义:部队政治教育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士兵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育内容

1. 军事思想教育:通过学习军事理论著作和军事历史,增强官兵对国防安全形势的认识,提高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

2. 国家意识培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让官兵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热爱祖国、担当民族大义的情感。

3. 党的思想教育:深入学习党的思想理论,加强党的军事路线教育,使官兵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

4. 纪律教育:加强军队纪律教育,培养官兵严守军纪,始终保持战斗操守,提高部队的组织纪律性。

5.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官兵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应对恶劣环境和战斗压力的能力,维护官兵心理健康。

四、教育方法

1. 理论学习:组织官兵学习军事理论著作和军事历史,定期组织理论考试,考核官兵的学习成果。

2. 讲座与宣讲:邀请有经验的军事专家进行讲座,解答官兵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官兵的政治思维能力。

3. 组织思想讨论:定期组织官兵进行思想讨论,促进互动交流,增强部队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

4. 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官兵进行实际军事训练和模拟战斗,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和应对能力。

五、教育评估

1. 考核成绩:定期进行理论考试,评估官兵的学习成果和理论水平。

2. 反馈调查:定期组织官兵参与部队教育工作的调研,了解官兵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

六、结语

部队政治教育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有针对性的部队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军队的组织纪律性和战斗力,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通过本文提供的部队政治教案,军队可以全面系统地开展军事政治教育,实现军队建设的目标和意义。希望本文能对部队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政治教案(篇7)

本节课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探索世界的本质、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所以本课实际上是对上一课的延伸和继续。

第二、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起点,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追求。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哲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哲学的学习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小栏目、身边典型事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一)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实践的含义;能够结合实例比较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猜谜语,听《爱情苹果》的故事,导入新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明确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同时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过渡到实践含义的学习。

通过猜谜、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进入学习状态。

8、航天工作者研制“神州九号”

在学生充分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展示图片、分解实践含义,了解实践的形式。

通过对图片事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实践含义,为下面学习实践的特征奠定知识基础。

请问:

1、嫦娥一号研制成功需要那些要素?

2、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是否可以随意确定?

3、科研人员研制嫦娥一号和蜜蜂筑巢有何区别?

4、嫦娥一号能靠一个人力量研制成功吗?

5、古人的梦想为何到今天才能实现?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把实践的特征与实践的含义相结合理解,并强调三个特征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三者的统一性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发言。并举一反三,获得感悟,形成理念。通过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归纳出实践特征。

政治教案(篇8)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学习重难点:

(1)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法、学法: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及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含义、矛盾的分析方法一直以来就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比较抽象,加之我们学生是理科平行班,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文科知识和思维几乎不太具备,所以计划只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矛盾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的矛盾方法,其余不予深层次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导:

日本政府的集体“右倾”及其对待侵华历史的丑恶嘴脸,使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彻底地认清了军国主义的的本质面目,更加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这正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今天我们进入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观点,即就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

二、完成学案(自学深思、分析归纳)--------思:

预习并完成导学案。自己阅读、思考。

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探讨)----------议:

四、学生发言----------------展:

五、师生评价----------------评: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见课本p67。

问题设置:

1.分组讨论教材中“你敢烧吗”回答“矛盾的基本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分组讨论教材中“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理解基本意思并回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①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分组讨论教材中“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的原因,总结“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见课本p69。

问题设置:

1.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试着引出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

(2)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分组讨论教材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解矛盾特殊性原理;试着引出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分组讨论教材中“我不吃这些,医生让我吃水果”,你认为该病人错在哪里?试着总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六、课堂检测------------------检: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

课堂小结: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因此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1)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应用范围:在看待任何事情,要看到事物的利弊、好坏、取得成就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如网络,科技,基因生物,克隆等

4、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应该有所不同。

5、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具有客观性,因此不能制造矛盾。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结,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应用范围: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布置作业: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政治教案(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是xxx,来自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预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学生们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神奇的货币》和《多变的价格》,即学习了怎样进行货币与商品的交换,现在就进入本单元的最后一环,即怎样去消费,这既为下一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好铺垫,又为第二单元学习生产做准备,是“交换——消费——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在整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入手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框题在经济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和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类型的几种不同分类,特别是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方式的区别;了解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以及恩格尔系数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把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知识地掌握,结合我国恩格尔系数走势的分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立的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找出提高消费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贷款消费对于中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因此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消费类型中的贷款消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自控能力差,并具备一

定的经济常识。他们感性认知能力较强,理性分析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采取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所以这节课指导学生的学法主要采取:体验式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分析归纳式学习、总结反思学习。

以上的教法与学法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具体阐述。

四、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的结构。我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导入新课

展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结婚三大件嫁妆变奏曲,向同学们提出: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进入到新课。

(二)讲授新课

我将设计三个探究活动来讲授本节课的三个主要内容。

(1)探究活动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让同学们看到结婚三大嫁妆变奏曲的图片,讨论问题:为什么家庭消费水平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有哪些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水平?在老师的引导以及同学间的讨论下得出: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最根本原因是受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些例子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并且通过图片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能发挥同学们的思考力。

(2)探究活动二————消费的类型

通过情景设置中的美国富二代,中国刚毕业拿月薪六七千的大学生王某和农村来的打工仔李某三人来到上海遇到居住问题的情境向学生抛出这样的问题“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三人解决居住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进入第二个知识点,即消费的类型。

通过上述问题地提出,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关消费的类型这一知识点,提示学生在思考中根据三人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解决他们居住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出美国人应该选择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大学生王某选择贷款买房,打工仔李某没钱买房可以租房。得出,按照交易方式消费类型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这个知识点。然后我再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结果”,并结合我的教学难点关于贷款消费,着重讲解。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情景设置以及学生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接着我将展示打工仔具体消费的饼状图,向学生提问“以上图中的这些具体消费项目分别属于什么消费?”学生通过看书以及老师的引导,得出按照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根据消费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这一知识点,并通过这一练习加深理解和巩固。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清楚明白的了解消费的类型,便于记忆。

(3)探究活动三————消费结构

首先我会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本了解:什么是消费结构,什么是恩格尔系数?然后提示学生仔细观察PPT上美国富二代和在职工作大学生王某以及前一张打工仔三人具体消费结构饼状图上各项消费所占百分比,提问“三人中的生活水平谁高谁低,并简单说明理由?”这样同学们经过计算就会得出:美国人的大部分钱花在了享受消费上,王某的大部分钱花在学习、上培训班发展消费上,李某的大部分钱花在食品等生存消费上。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通过情景和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更加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吃透。

新知识的教学过程到些结束。

(三)课堂小结

接着进行课堂小结,先让学生自主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总结,补充完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行感情升华。这样设计课堂小结,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总结知识,加深印象,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并起到升华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落实教学目标。

(四)课堂练习

我将设计两道题让同学们做,巩固课堂知识。

本课题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大纲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识记和理解主干知识。

五、教学预测

最后我对本节课教学的效果进行预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都是从学生生活中感知的现象入手,设计情境,预设学生的分析,学生的体验,学生的感知,教师的点拨等。设计问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我想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我还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地调整和修改预设内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政治教案(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及依据、学法及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个框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分析: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__意义、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知识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过程与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

(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这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觉悟提高的过程。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4、说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政治教案(篇11)

知识技能

识记物质的概念。

理解(1)从利用自然物、改造自然物两方面,列举实例,说明人们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2)结合基本史实,阐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3)通过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概括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以结合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如地理、生物等。通过这些实例分析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各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宗教观点影响。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

教法建议

1、人类产生前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可以课下让学生查找资料,看一看地理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对宇宙、生命和人类起源的问题的理解,上课时教师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教师也可以通过各种直观的视频材料或挂图进行说明。

2、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这一点教师可以针对某一典型的具体事物说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物的利用和改造仍然必须遵循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

3、人类社会的客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人类起源的过程说明人类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结果。然后通过对我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历程的分析,提问学生社会为什么会向前发展?是什么让它向前发展?人类能不能够改变这个历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正确结论。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板书)

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板书)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开头的楷体部分,这段楷体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4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

下面,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世界的本原问题传说及哲学理解》)

从这段视频我们看到古今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关于天地万物起源的传说,但它们都只是对于世界起源问题的不科学的说法。这些传说逐渐被科学的证明所取代。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板书)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板书)

(播放视频《宏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我们从宏观天体的形成所得出来的结论: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微观上的物质的产生也是客观的。(播放视频《微观物质是客观的》)

通过上面两段视频我们明白了不仅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客观的而且微观物质也是如此,那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板书)

(播放视频《生物是客观的》)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在内他们的存在都是客观的。大家在初中的时候都学过《社会发展简史》,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类产生的过程。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板书)

同学们都知道,人类并不是什么神所创造的,而是由古猿所进化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即:

“议一议”(课文第5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政治教案(篇12)

一、说教材: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商品的含义,以及商品的二重性,这为学习本框题作了铺垫。本框题当中的价值规律是经济常识中的核心内容。因此,本框题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学好本框题既是对商品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好以后内容的基础,同时也是今后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供求影响价格,同时价格也影响供求,价值决定价格以及价值规律内容及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和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价格多变的原因以及运用价值规律分析各种经济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竞争意识以及平等的观念。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价值决定价格、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依据:现实经济生活中,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会下跌;供小于求时,价格会上涨。学生可能会得出结论:供求决定价格,而实际上价格由价值决定,只受供求影响。这一点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让学生理解价格又价值决定是学好本门课的关键所在。

2、教学难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依据:既然价格由价值决定,那么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可为什么价格却总是高于或低于价值却又不违背价值规律,容易让学生觉得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而市场上却总出现不等价交换,二者相矛盾。从这一点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由于本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我决定在教学中选择情境教学法,利用漫画和材料以及日常事例为教学创设一定生动活泼的情境,启发学生去思考。

学法:

比较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法来判断的总结。

问题探究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的探索,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先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框题举例:

(1)中秋节前月饼价格昂贵,买的人多,要送礼。中秋节后,月饼价格回落。

(2)情人节前几天玫瑰花的价格上涨几倍,节日后有回落。

(3)准备一个农民夏天卖西瓜的镜头,西瓜价格只卖几毛钱。让学生归纳:当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当商品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

2、突破教学重点: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5分钟)

(1)设问:前面归纳出供求影响价格,设问那么价格是由供求决定的吗?

小结:不是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举例让学生归纳出价格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能无限下跌的原因是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2)价值由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有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引导:商品是劳动产品。价值由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决定。然后,举例说明同一商品许多生产者有勤有懒,技术有高有低,如让越懒的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决定价格,价值量反而越大。归纳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引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现有社会生产条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生产的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指生产者的劳动技能水平。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关系。

3、突破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归纳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讲清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的原因。

a、举例让学生归纳出,商品的价值受供求影响,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是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而是以价值为基础,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从单个交换过程看,价格时涨时落,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价格上涨的部分与下跌的部分相互抵消。总的来说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

2024政治教案(锦集12篇)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政治教案”的优秀文章。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位老师都必须完成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任务。教案是连接教师教育管理和教学的关键环节。我们希望您可以从我们的网站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政治教案【篇1】

1.识记实践的含义、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明确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劝子的两句诗告诉我们要对一件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一个很好的办法是亲自去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实践的含义、特点、基本形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事件含义的理解。

教师组织活动:以国家体育馆的建设为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此实践活动是如何体现实践的三个特点的。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和实践的对象。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政治教案【篇2】

部队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一、引言

部队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军队的忠诚度、战斗力和实现强军梦。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军队政治思想觉悟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效能。因此,制定部队政治教育教案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回顾,也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要求。

二、部队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确保军队的忠诚度:部队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军队的忠诚度,这是军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通过政治教育培养军人的忠诚精神,使他们能够真正为人民、为党、为军队服务,保持绝对忠诚。

2、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部队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军人的政治觉悟和忠诚度,更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关键。只有在政治上坚定不移,才能在战斗中迎难而上,保持定力。

3、实现强军梦:现代战争形势严峻,需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部队政治教育是强军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政治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支政治过硬、精神抖擞、人民满意的军队。

三、部队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1、坚持党的领导: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军队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要加强党对政治教育的领导,坚持军队政治工作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确保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按照党的要求有序进行。

2、注重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治思想觉悟是军人立身行事的重要指导。部队政治教育应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军人理想信念,加强党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军人坚定信仰、坚守初心,不忘党的宗旨和使命。

3、强化官兵培养:部队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对官兵进行政治理论的灌输,更应注重官兵素质的培养。要培养军人的自觉遵纪、守纪,提高他们的政权觉悟和管理能力,促使军人在遵守党纪军规、遵守法律法规方面做到主动自觉。

4、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党员干部是部队政治教育的重点对象,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优。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和监督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反对腐败行为。

5、全面加强宣传工作:部队政治教育必须要有较为广泛的覆盖面,全面加强宣传和舆论工作。要借助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积极宣传党的军事路线、军队改革发展成果,讲好军队故事,树立军人风采,增强广大官兵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四、结论

部队政治教育作为军队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实施好部队政治教育工作,可以极大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和忠诚度,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部队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强化和改进措施,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推动军队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政治教案【篇3】

部队政治教案

一、引言

政治教育是军事训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新时代下,面临着全球风云变幻和复杂多变的国防安全环境,党中央高度重视部队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部队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官兵坚定的思想信念、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忠诚的政治本色,从而确保部队在复杂环境下始终保持团结统一、稳定有序的状态。本文将针对部队政治教育的相关主题进行探讨。

二、部队政治教育与军事准备

军队是党在军队中的合法性制度。部队政治教育是党在军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官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立场,增强官兵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度,保证部队的绝对忠诚和绝对纯洁。通过政治教育,提高官兵的政治素质,加强思想引导,增强官兵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对战时准备起到关键作用。

三、部队政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军事现代化的推进,部队政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一方面,脱离大部队的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无法满足实战化军事训练的需要;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治教育机构存在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的问题。

四、部队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一)注重问题导向。部队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实际问题,引导官兵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办法,帮助官兵扎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二)强调实践教育。部队政治教育要借助实践活动,提高官兵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训练中加强实战化的模拟,让官兵亲身体验复杂环境下的政治压力。

(三)加强理论学习。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官兵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增强政治思维和科学方法论,提高官兵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

五、部队政治教育的机制建设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设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考核工作,对政治教育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为政治教育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二)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员队伍,提高教员的素质和能力,为官兵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政治教育服务。

六、结语

部队政治教育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和强大。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深入挖掘官兵的潜能和创造力,才能有效提升我军部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希望在新时代下,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为实现党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政治教案【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消费及其类型》,首先,我对本框题的教材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

《消费及其类型》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中的第一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影响消费的因素、了解消费的类型,使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提高对消费现象的认识。

本框题主要包括两个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本框既是对前一课《影响价格的因素》的承接又是下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得以展开的基础,在本模块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说学生

进入高一之后,在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是值得肯定的,这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对于身边的消费生活和现象也有了一定的体会,但是他们对于其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如:恩格尔系数、消费类型的划分等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课堂的气氛。

基于上面对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讲授法、情境探究法、讨论法、问答法、案例教学等方法相结合。

高一学生研究和分析的能力、动手能力强,思维活跃,对经济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但是缺乏自控性以及对问题的理性分析。因此,我将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结构,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恩格尔系数,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由对消费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以及框题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认识我国的消费现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 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需要突出的重点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生活水平的关系。

依据: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只有了解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才能更好的掌握有关于消费的问题,提高我们的消费水平,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深刻的理解本课的内容。

本节课需要学生突破的难点是:消费的类型、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的关系

依据:由于借贷消费以及恩格尔系数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讲属于比较抽象和比较陌生的内容,学生比较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会向学生展示几组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来分析这几组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消费的因素都有哪些,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将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部分——新课教学。

讲授新课:

通过情景设置以及学生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探究活动一:

我将设置三个情境让学生讨论并分析,来讲述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设置情境一:将学生分成AB两组,让学生当一次小当家,模拟管理家庭的收入。经过讨论,提问在这里影响消费的因素是什么?(家庭收入)

设置情景二:AB两组的本月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B组的夜市摊生意不好,下个月的收入会降低。他们将怎么进行消费,还可以和这个月一样吗?提问在这里影响消费的因素是什么?(预期收入)

设置情景三:比较两个贫富差距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总体消费水平哪个更高?针对情境提问: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收入差距的大小)

设置情境四:超市促销、双十一淘宝、京东等搞活动,商品降价。(物价水平)

通过总结上述情境的因素,我将进一步提问学生除了以上的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消费。

探究活动二:

我将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什么方式买车,来对按交易方式分类的消费的类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消费方式,认识到每种消费方式的优缺点。

我将向同学们展示人们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消费、教育经费支出的改变,来引出按照消费的目的分类的消费类型,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消费的发展趋势。

探究活动三:我将通过提出疑问:买得起房子的家庭是不是一定比租房子住的那家人消费水平更高呢?是否买得起房子能不能作为衡量一个家庭消费水平高低的标准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引起消费结构变化的原因,从而引出有关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并使学生理解恩格尔系数和消费结构、家庭生活水平间的关系。

七、 课堂小结

我会先让学生自主总结,然后我结合学生的总结,补充完善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并进行感情升华。通过这样设计课堂小结,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总结知识,加深印象,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知识结构,并起到升华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落实教学目标。

八、 课堂练习

我将通过两道练习题来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加深理解。

本课题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关系图的形式展现,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识记和理解主干知识。

九、 说教学预测

本节课我主要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时机入手,设置各种情景,引导学生充分的讨论,设计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技能和实践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会出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我会根据具体的问题,及时的改变和调整教学的方式。

政治教案【篇5】

一、经济常识角度

1、如果出题角度从有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

例1、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直接体现。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问:试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税收收入稳定增长。(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其原因有三:A、我国国民收入稳定增长是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B、各级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征税,促进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C、我国广大公民依法纳税、自觉纳税意识的增强,是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使财政收入得到了切实保证,为国家职能行使奠定了物质基础。(出现这种经济现象的结果“怎么样”?即答有什么意义。)

2、如果题干从不利方面出题,则答题步骤为:①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③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④“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

例2、20XX年6月24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当前在收入分配领域内出现了一种偏向,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同行业收入差距,不同地区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有些问题已经到了危险警戒线。

问:试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材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地区、行业存在不可忽略的收入差距问题。(题干问的“是什么”经济现象?)

②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现象?)

③这种差距的出现将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出现这种经济现象会导致“怎么样”的不良后果?)

④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缩小差距的根本措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就业和在就业工作;通过税收政策、分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加大“三农”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么样”解决这一不良后果?)

二、哲学常识角度

哲学常识题虽不同于经济常识题,哲学类题答题一般是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三步法,哲学中的“谈认识”题大致相同,即:①材料体现“是什么”哲学道理?②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③“怎么样”进行材料分析?

例3、20XX年8月1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把握好“分类指导”这一原则。更好地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政施策,该抑制的坚决抑制,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好。在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更加重视缓解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问:试用有关哲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要求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材料体现“是什么”哲学道理?)

②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因此我们做工作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而且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③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分类指导”这一原则,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方面的工作,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不同的指导。该抑制的坚决抑制,该支持的切实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怎么样”进行材料分析?)

三、政治常识角度

政治常识“谈认识”类题和经济常识类解题方法有类似之处。即①题干问的“是什么”政治现象?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政治现象?③“怎么样”对待这一政治现象?

例4、20XX年9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中国始终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惠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在同各国广泛开展互利合作中促进自己的发展,又为自己的发展促进各国的发展,不断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问:试用有关政治常识道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答案要点:

①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题干问的“是什么”政治现象?)

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政治现象?)

③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把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同各国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怎么样”对待这一政治现象?)

如果教学中或做题中能把握“谈认识”类题的解题技巧,在解题过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得分率,做到遇题不乱,胸有成竹。

政治教案【篇6】

部队政治教育是中国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它是培养和加强军人政治意识、提高军人政治素质、推动现代化军事力量建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将探讨和说明部队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方法,并提出加强部队政治教育的建议。

部队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军队是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性和政治纯洁性。只有通过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军人认真贯彻党的军事路线,增强党的领导意识,增强党和人民对军队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确保军队正确履行使命、有效备战打仗。

部队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坚定政治立场,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和军事理论,增强忠诚意识和使命担当,落实党的军事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加强党对军队的全面领导,加强军队改革和战斗力建设,维护军队的政治纯洁性,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关心关爱官兵,维护军人合法权益等。

部队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首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党史、军史、军事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和讲座,加强对党的指导思想的宣传和解释,引导官兵正确的政治立场。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通过演习、实弹射击、实战化训练等方式,增强官兵的实际战斗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锻炼他们的坚定意志和顽强拼搏精神。另外,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激励官兵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热爱人民,增强官兵的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

为进一步加强部队政治教育,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培养思想政治水平高、政治过硬的优秀干部,为官兵树立榜样。其次,制定完善的政治教育计划和教材,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军地联合举办的政治教育活动,使官兵更好地了解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发展变化,增强“四个意识”,提高政治素质。

总之,部队政治教育是军队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和加强军人政治意识、提高军人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加强政治教育,才能确保党的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性和政治纯洁性,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做出更大贡献。

政治教案【篇7】

(一)、情景设计,导入新课:

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听。老师提问:这是什么曲子?谁写的?你知道他写这首曲子时的情况吗?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认识自己的潜能:

(1)老师提问:你相信人真有这么大的潜能吗?请大家就贝多芬的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分组交流。

(2)然后请学生讲讲收集到的激发潜能的故事(包括自己这方面潜能得到激发的经历)。

(3)老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故事和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人们存在巨大潜能的事实依据;而人们存在巨大潜能还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

(4)老师介绍理论依据:心理学家霍华德脑的多元智能理论。

大脑结构及其功能:说明人人都有可开发的潜在能量。(通过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也具有巨大的潜能,在各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树立信心。)

(5)老师进而提问:在懂得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

2、激发自己的潜能:

(6)让学生分组讨论: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或在课前资料收集时发现了哪些激发潜能的好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特点?

(7)老师归纳各种方法及激发潜能时的要求。并指出潜能的激发有些是偶然的,但更多的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有意识的去训练、挖掘。

(三)游戏活动,内化运用:

3、运用方法激发潜能。

游戏活动: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游戏名称:“人穿纸”。(说明:是真人穿过真纸,穿过人的腰部才算成功。而不是脑筋急转弯)

材料及要求:一张5平方厘米大小的纸片;一把剪刀;1cm长透明胶(可用也可不用)。

5分钟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你是怎样完成这一任务的?潜能有没有得到发掘;发掘了哪些潜能;这些潜能是怎样发掘的等等)。

(四)家庭作业,能力提升:

根据激发潜能的方法和激发潜能必须具备的条件为自己制订一个发掘某种潜能的计划

政治教案【篇8】

1.确立教学设计的认知逻辑,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顺序做出了细微调整,从标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导入,讨论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在对“实践”有了哲学思考后,引入实践的概念和特征。因为由实践的概念和特征,过渡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虽然符合知识逻辑,但实践本身概念较为抽象,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相对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这样的改动由浅入深,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通过教学模型的设计,探寻教材的本质,增加教学设计的生命力。一例贯穿的教学设计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能够体现教师的设计功力,保持了课堂风格的一致,但是一例贯穿的生命力在于“例”,事例如果失去了时效性,教学设计难以常青。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命题判定是非、已知概念再判断的环节,通过这种模式来架构起来本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对命题的不断推测、怀疑、反思等过程中来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增加思辨的味道,符合哲学教学的特点,且这种模式的建立能够灵活迁移,保持了相对长久的生命力。

3.本节课也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对于“知行关系”的提升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以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略显薄弱;同时“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应该是贯穿全课的核心,解开谜题的钥匙,教师在处理上还需要加强。

政治教案【篇9】

部队政治教案主题范文

一、引言:

部队政治教育是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官兵的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部队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及教学内容展开论述。

二、目标:

部队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1.提高官兵政治素质:通过系统的政治教育,培养官兵的政治敏锐性、思想觉悟和思想深度,使其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

2.加强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通过政治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升其政治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建设坚强的军事队伍:通过政治教育,培养官兵对党对军队的绝对忠诚,增强忠诚意识,增强战斗力和战斗精神。

三、原则:

部队政治教育的实施要遵循以下原则:

1.政治教育与实战实训相结合:政治教育要与实际工作和实战化训练相结合,确保官兵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和知识。

2.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要根据官兵的不同特点和岗位需求,开展个性化、差异化的政治教育,确保教育效果。

3.注重实效,突出实践:政治教育要重视实践环节,让官兵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教学内容要丰富全面:教学内容要覆盖政治原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发展稳定等多个方面,确保官兵掌握全面的政治知识。

四、教学内容:

部队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官兵应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

2.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官兵应了解国家安全形势及军事战略,增强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贡献。

3.军事理论和军队建设:官兵应了解军事理论,学习实战化军事训练知识,提升战斗力,实现有效履行军事任务的能力。

4.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官兵应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如两个基本点、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以此为指导实践,不断推动部队建设。

五、结语:

部队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建设一支坚强的军事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目标、原则及教学内容的论述,可以为部队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注:本文仅为主题范文,实际教案内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设计)

政治教案【篇10】

《情绪——奇妙的窗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情绪的含义,情绪是人的内心世界,情绪有四种类型----喜、怒、哀、惧。人的兴趣、志向不同,所反映的情绪也不相同,情绪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对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强大的影响作用,使学生理解培养良好情绪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利用一些情景使学生体会情绪的产生和变化,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情绪的作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学会分析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心理问题是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情绪波动较大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情绪是如何产生,情绪对自己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在今后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培养保持积极情绪。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地位:

这一框题是基础,只有让学生了解和懂得情绪的产生及情绪对人的两种不同作用,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奠定基础。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努力调节情绪,健康、乐观的成长。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情绪反映着个人的兴趣和志向是本框的重点,这一点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就愿意做,积极性很高,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就情绪低落、厌烦,甚至逃避。这点老师可以拓展一下。也是为下一个框题打下基础。

情绪对人的不同作用是本框另一个重点,它是从两种情绪对人的身体、智力、正常水平发挥产生作用,阐明情绪的两种不同作用,即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情绪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虽然学生对情绪有所体验,但是情绪是心理学的内容,是人的内心活动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分析,突破这个难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3.联系实际的处理: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许多情绪,情绪对每个人的影响作用相当大,一些人会充分利用有利、促进的积极情绪,使得自己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也有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消极情绪控制的不好,走向歧途、失败的事例也不乏存在。心理问题影响着人们的智力、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正常水平的发挥,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情绪及其作用,控制情绪和保持良好情绪,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证。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控制情绪,发挥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

分析教师给的图片人物,问题:"图中人物的心理品质如何?这种心理能否调节?"

教师总结:片中人物的态度变化是因为外界因素引起的,高兴是闻到了香喷喷的食物,惊恐是看到庞然大物,害怕是听到恐怖声音,惊讶是发现一个特大脚印,这一连贯的情绪变化透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及其对事物的态度。情绪就像一扇内心的窗口,通过窗口看到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内心活动。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就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变化,我们也学了许多的描绘情绪的词语,下面进行竞赛。

情景剧:

李明与纪强的故事(详见扩展)

学生进行讨论:情绪对人产生那些影响?

师生共同结论:情绪对人的身体、智力、发挥水平、性格等方面有影响。身体:积极情绪----治病,消极情绪----导致疾病。智力:积极情绪---使人易控制理智、增强记忆,消极情绪----使判断力、分析力下降、记忆力减退。

[板书]:不同情绪在智力、身体、水平发挥方面对人的作用

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情绪的含义;情绪与兴趣、志向之间的关系及情绪对人产生的积极、消极的作用,这使我们认识到调节消极情绪有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积极情绪,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探究活动

自我情绪调控:

学生通过学习情绪有关知识内容,应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控制情绪变化,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让学生每天记录一下自己情绪变化,随时进行调控。

情绪驿站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日期_______

一、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

1.早晨起床,情绪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学校期间,情绪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同学、朋友在一起时情绪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到家,临睡前情绪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今天的情绪感受是否快乐?遇到烦恼了吗?你是如何处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给自己的调节情绪方法打分。

调查分析:爱国人士的忧国忧民属于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

设制此问题是开阔学生的视野,由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得出结论。

调查表格:____小组____年____月____日

政治教案【篇11】

课的类型,是指课堂教学授课的课型分类,也称为“课型”。课型是根据教学内容、任务划分的授课种类,通常有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类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任务不同,课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一般包括新授课、讨论课、复习课、考查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多种类型。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授课、讨论课和复习课等课型的教学设计要求逐一进行说明。

新授课是指教师集中时间向学生讲授新课,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的课型。其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特别是其中的讲述法和讲解法,有时也用谈话法和直观演示法。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积极实施“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把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新知识、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当我们面对学困生的课堂时,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原则,变讲授为指导,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渗透读书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思考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难点、疑点和提出问题,并依据教材和参考书自己解决难点和难题。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课本上作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此外,教师在授新课的课程中,要切实考虑到学困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教学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和练习,鼓励学困生参与,运用表扬和激励,激发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和学习动机,让他们越来越喜欢上思想政治课。

讨论课是在教师的引导组织下,通过争论辩驳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某个重要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提高对某个重大实际问题的认识的课型。在讨论课上,教师主要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同时把讲授法和谈话法作为辅助的教学形式。讨论课的主要特点是靠学生间的思维交流去掌握知识,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但是,讨论课的缺陷是,学生的发言粗糙、零乱、完整性差。讨论课要求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保证讨论的方向性,不至于让学生偏离了讨论的主题,从而增强讨论课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做好如下工作:

有很深厚的生活气息,关注社会的热点和中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有话可说,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确定讨论题目时,教师要不断思考,反复推敲,切不可盲目行事。

课前准备有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两种。物质准备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教学设备的调试,学生课前准备的检查等方面。思想准备主要指在讨论课上遇到突发情况时的有效应对和处理。讨论课堂上突发情况主要有:学生不讨论时的冷场局面、偏离主题、学生讨论时出现的错误言论等。教师如果做好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就能运用自如,分解矛盾和危机,保证讨论课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大多数学困生害怕失败,不敢参与讨论,当旁观者,看别人讨论,这样就起不到讨论课的效果。教师鼓励学困生不要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引导他们参与讨论。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树立自信,感悟自身价值,通过讨论找到转变学困生的突破口。当然,教师要正确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不偏离主题,不迷失方向。

教师要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课堂总结的多样化,丰富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总结为主的方法能够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培养他们自信的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万事开头难,学困生的总结在开始阶段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教师要在学困生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讨论课总结多样化有利于挖掘学困生的学习潜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已学知识的课型,通常用于一个单元或一册书结束之后。复习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读书指导法、谈话法和演示法。复习课的要求主要有:

1.教师要发动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然后让学生展示总结成果,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引导,使学生更为系统、条理地掌握所学知识。

2.复习课的语言要精练、概括性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

3.在复习课上,教师要通过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要根据形势的发展,适当拓展一些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4.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复习目标既不能过高,又不能过低,适合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通过“量体裁衣”式的复习,使学生很轻松地达到教师设定的复习目标,自己也更系统、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

5.教师要找准复习的切入点。复习的切入点找好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在复习“联系的观点”时,不妨把党和政府关注“三农”问题作为复习的切入点,融入这节课的复习中。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就会认识到,“三农”问题解决与否,不仅会影响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益、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农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这样做的结果,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师“满堂讲”“满堂练”和“满堂灌”的现象,保证了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师不管采用哪种课型,运用哪些教法,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保持课堂教学的活力、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佩服教师,增强向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1,72,80.

[2]吴铎,彭承福。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3.

[3]刘京海。刘京海成功教育随笔[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9.

[4]许惠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50.

政治教案【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前面两节内容的发展与升华,前面两节讲的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但是认识了本质与规律后,认识的过程并没有结束,它需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认识。在此,教材把唯物论、辩证法与认识论完整地统一起来。

1、知识方面:教学中应以事例说明认识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深化、发展认识的含义及原因。

3、觉悟方面:提高对“认识总是要发展的”这一观点的理解与运用的自觉性,进一步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的理论依据。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为什么要深化、发展认识,从能力培养上说,搞好这一点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从而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

2、难点: 对本质的'认识是一个艰苦、反复的过程,这实际上涉及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这一理论,深入分析,难度较大。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联系历史知识分析理论的方法,同时以现实的事例进行分析,辅之以历史图片、影像资料,提高趣味性,适当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播放我党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相关资料片,组织学生讨论我党理论发展的过程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而引出一个结论:

一、人们对一个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板书)]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经历了五次党代会的不断调整而最后确立的,从而说明这一过程的艰苦性。 既然这么艰苦,我们更应该引出第二点:

二、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认识(板书)] 结合我国的政策的变化运用分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说明。

1、从认识的层次上讲:认识要不断深化(板书)],这里,继续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过程来说明认识是如何深化的。我国是如何由计划经济一步一步地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然后,教师过渡:

2、从认识的领域讲:认识要不断扩展(板书)] 结合事例我国开始由农村改革如何扩展到城市改革,由沿海开放一步步发展到内地的开放。由过去改革之初的“引进来”到今天的“走出去”,由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等等,这些都体现了认识扩展。 然后,再由教师过渡引出第三点:

3、从认识的进程上讲: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板书)] 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的,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比如,我们对市场规则的认识,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逐步加深的。 这一理论如何运用到我们的学习中呢,组织学生讨论。过渡出下一个问题。 在此,可由学生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来说明这一道理。从而提高觉悟加强能力。达到教书和育人的双重目的。

1、人们对一个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深化(层次)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政治教案(范例15篇)


如果您对“政治教案”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一定非常有价值。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对教案课件的编写老师们并不陌生。准备教案课件有助于新老师建立更多自信。如果您需要,您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

政治教案【篇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请批评指教!

我们都知道,生活消费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学习了家庭消费的知识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消费现象和行为,有必要使学生认清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由此达到树立科学消费层面观的目的。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教材、教法与学法。

1 、本框的地位。

第七课讲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第二节关于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第一节内容的逻辑结果和必然的延伸,本框则连接第一框家庭消费的内容和第三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明确了家庭消费的内容、重要性及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的有关知识后,才能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有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者权利意识,才有可能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各种途径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就全书来说,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交换、分配共同构成经济常识的基本结构,因而正确的消费观对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框内容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怎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为什么”来说,教材从理论依据(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和重要作用(消费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提出的正确消费观念归纳起来有三个:适度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相一致、科学消费。而“怎么样”的问题,教材着重从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进行论述。

本框是第七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将“生产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原理”与“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确立为教学重点;因为讲清“生产和消费关系原理”是前提,只有指出消费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才能重视消费,才能引出一些消费现象,才能指出哪些消费是合理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正确的消费观”内容又是本课教学的主题,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确正确消费观的内容,反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消费现象和习惯。

我将“正确的消费观对于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理解确定为难点。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认为家庭消费只是个人的事情,与社会与国家无关。而讲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时,很多学生都觉得没劲,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他们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所以将这两内容确立为难点内容。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教学的要求着重是理解,所以,在教学目标是着重是理解“正确的消费观”和自觉实践能力的培养。

1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明确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尤其是掌握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理解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质量的改善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重要作用;知道正确的消费观念是什么;懂得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探索精神。

3 、觉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错误消费观念,树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和家庭实际的正确消费观。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大教育家孔子说过: “ 法无常法,贵在得法 ” ,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本课教学有许多疑点,容易引起学生思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激疑探究非常必要。由于在探讨中不是把一些社会现象交给学生就够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分析这些问题、从哪些方面分析,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所以,需要教师 寓教于直观生动的活动中;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利用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探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引导和点拨的作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法的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理念,我在教学中必须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研究者,“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1 、鼓励学生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中构建知识网络。

2 、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送。

3 、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本课时教学中始终坚持“激趣原则”。这此我在上课一开始,请一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讲一讲:《天堂的对话》 — 讲述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里的对话,请学生思考: 这两位老太太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哪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那么到底谁的消费观是正确的呢?

引起学生悬念。现在我们来思考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协作探究是新课标环境下一种全新的理念,他对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学生生活出发探究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疑则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最佳选择,为此我在落实 “生产和消费辨证关系的原理”与“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念”这一本课时重点时, 设计以下问题 。

在讲授“生产和消费关系原理”时,我设计“钱在我口袋里,怎样花是我个人的私事,与别人无关,与国家无关,与社会无关。”这一问题,采用师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请学生浏览课文有关内容后,

以两小组为单位,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角度,互相讨论“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每组选出一位同学代表发言,要求举例说明,如果学生发言不完整,可先由本组其它学生补充,如果还有问题,可由其它组学生补充完整。发扬协作精神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最后 学生互评:各小组给其它组评价,要求简单说明理由,最后评出最佳组,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得出:消费作为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的环节 之一,既与国家有关,更与社会有关。如果这一环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其它三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强调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即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其中的一个环节,它在受生产决定的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 。

那么,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如何理解呢?

联系“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原理,结合 汽车消费资料材料: 受 年汽车市场销售业绩的影响,各厂家纷纷斥巨资扩大生产能力。汽车消费热潮中家庭购车是主流。而私人购车对车型、性能、配置、技术含量的要求都很高,这促使各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为方便购车,各营销商开辟了网上订单,通过信用卡结算、钉好牌照等一系列措施。

rn本篇于《大考吧》[

政治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政治的关系。

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导学诱思

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

(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那么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实例探究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文化 d.文华对经济有反作用

[实例探究2]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 )

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2)文化的反作用都有哪些表现?

[实例探究

a.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决定作用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文化是以经济为基础的

d.文化对社会发展有反作用

[实例探究

a 经济决定文化

b 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c 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d 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实例探究

①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源:高考资源网]

②、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③文化可以脱离经济而存在

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

政治教案【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及依据、学法及依据、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后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一个框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世界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的矛盾观;作为认识规律最基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作为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分析法。第三单元矛盾分析法不仅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和关键,也为学习和理解全书各课内容提供了根本的方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理解:a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c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3)分析: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意义、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知识导入——自主学习——知识梳理等过程与方法,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

(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这既是一个思维方法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道德、觉悟提高的过程。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的依据:只有理解掌握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击看待人和事、看待自己。

教学难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区分

难点的依据:学生对哲学的作用之前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没有系统地概括,因此不易理解,学生“对一个复杂事物不只包含一个矛盾”和“矛盾的不平衡性”缺乏理论和实践上的认识,比较难以理解。

4、说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学情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三、说教法及依据

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并能够加以应用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哲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得应用哲学是学生自觉的行为,这也将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产生裨益。因此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将作为这堂课的中心任务。

考虑到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体验哲学的魅力,从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锻炼学生思考生活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课前自主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四、说学法及依据

学生学习背景分析:学生在小学开始学习成语,了解了一些哲学道理。高年级之后懂得用这些道理来阐释自己的人生感悟。到了初中以后懂得用一些诗句,长篇来体会人生。到了高中之后,有了哲学,应该能借用这一系统的哲理来体验人生。所以,要做好这个哲学的命题,就是让学生学了哲学之后能够自觉地利用哲学智慧来思考人生,经营人生。

学法的指导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把握一般哲学道理和哲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知识转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哲学道理积累,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从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后自我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合作探究法、课后探究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可采用设疑和创设情景的方式来进行。

1、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幻灯片《辽沈战役》(*在攻锦、攻沈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毛主席攻锦的决心;解放军攻克锦州,辽沈战役的结局),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辽沈战役的首攻点选择在哪里?攻打锦州对辽沈战役和其它战场乃至对全国战局有何意义?东北战场存在哪几处敌我矛盾?哪个矛盾起决定作用?从哲学上来看,它体现了什么道理?学生边看边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思考,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学习。

2、新课讲授:讲议结合,导学相依

“学贵有疑”,精心设计问题,以疑导入,启发思考,层层诱导,讲议结合。

(1)对原理的教学:在学生观看幻灯片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主次矛盾的含义、地位、作用等关系。可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设置以下问题:主、次矛盾是不是一个矛盾?它们存在的环境是什么?主、次矛盾的地位和作用分别是怎样的?什么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再请学生指出辽沈战役中的主、次矛盾分别是什么?并从理论上简要说明为什么辽沈战役的关键是锦州战役?及时加以巩固。

幻灯片:《辽沈战役》(我国在攻打锦州时对长春、沈阳之敌的包围,及黑山、大虎山阻击战的场景)设疑:在解放锦州的时候,我军对其它战场的敌人采取了什么策略?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指出:主次矛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要求我们在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必须注意解决好次要矛盾。

设疑:主次矛盾的地位是不是绝对的,永远不变的?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有哪两种情形?这里的一定条件指的是什么?投影出示图表(2)(略),学生分析说明两个图例分别属于哪一种“转化”情况?最后由学生小结原理内容,并齐读两遍

通过事例《赌饼破家》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牢牢抓住主要矛盾,不能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拣芝麻,因小失大,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通过朗诵诗歌

蔷薇花总是有刺。我相信,天上可爱的天使,她们也决不会没有瑕疵。天幕上最光洁的星辰,要是伤了风,也会坠入凡尘。的苹果酒常带着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会有黑点看到。然后设问:这首诗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我设制了这一探究活动: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老师引导:概括起来说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肯定主要方面,不能夸大次要方面。评价一个人,评价一项工作,要分清功与过、成绩和缺点,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不能求全责备,因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导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所以我们在对待同学、老师、家长和自己时,一定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概念,容易混淆。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加以区别。

(2)对方*意义的教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比较、讨论、运用等多种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

首先:请学生根据对原理的学习,从理论依据、正反对比、找出并分析教材上的相关俗语、成语、谚语、语录的哲学寓意,说明善于抓住重点、统筹兼顾的重要性。

其次:投影出示漫画:“截指”、“投哪个好”、“圈套”、“儿童歌咏比赛”“世上最苦的人”“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等漫画,让学生幽默轻松的学习气氛中,通过自己分析哲学寓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再次:通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及根本任务,经济建设和其他建设的关系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六、说板书设计

(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主、次矛盾的含义。

a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b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b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第一,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第二,有的时候原来的主要矛盾虽然并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的条件,也会发生主次矛盾的相互转化。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a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b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a二者相互排斥。

b二者相互依赖。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坚持两点论:

a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坚持重点论。

a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

b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七、说教后反思

1.教学效果: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轻松、有序,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出。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了解了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采用合作学习和自我探究学习法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不足:

(1)语速较快

(2)学生辩论时,还可更加深入,更加透彻。

(3)学生活动时,有些地方衔接不够紧密,浪费了一些时间。

3.教学心得:

在本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结合,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导地位,收到了好的效果。教学过程师生轻松愉快,互动良好,效果不错。

政治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本书中的地位与作用

初二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我与他人,而本框“礼貌显魅力”是与人交往的前提,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加之当代青少年文明礼貌的欠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此框对于学生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是大有帮助的,必将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本框在全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中力求“把学会交往作为主题,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点”的宗旨及初二学生的实际,本框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能力目标】

在实际生活中,逐步学会以礼待人,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态度和气、举止优雅,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自己的礼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树立不讲礼貌为耻、讲礼貌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在社会变迁的进程中,传统的交往礼仪在青少年身上正在逐步消失,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智力、学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礼貌、礼仪方面的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貌,缺乏礼貌。针对青少年的现状及教学的践行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如何将礼貌落到实处,即在实际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二、教学理念

注重活动,淡化说教。文明礼貌问题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演变成一种说教,致使教学回到传统政治课的老路上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活动资源,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文明礼貌的魅力。

关注认知,强化体验。引导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识是必要的,对有关问题也要进行分析乃至说理。与此同时,我尽可能地在活动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这样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内化。

表层切入,深层领悟。文明礼貌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基本的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领悟做人的深刻道理。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过程。初二学生有思想,乐于表现,他们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思维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基于此点,我设计的教学方法是“活动探究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让学生自己去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在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关注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小品表演、观看动画、即兴表演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与合作,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与时间,从而形成一定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给学生自由驰骋的蓝天。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进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的教学情景,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5、教师总结,升华全篇

6、课后实践,阳光行动

通过此活动的践行,实现教学内容的内化。

政治教案【篇5】

高港初三政治公开课教案

胡庄中学 田加正 2009-9-22

第一单元 了解国情 了解制度

第一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我国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现象的认识。学生能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2、教学难点 我国处于社主义会初级阶段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走进新时代”这首歌里面,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几个影响中国伟人?

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 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承前启后的领导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2.新闻播报,引出国情

想一想:我国已经进入是发达国家行列对吗? 二.活动1:探究园 “ 国情透视” P2-3 1.上述几组图片反映了我国国情的哪些方面?

2.请根据上述图片或借助其他资料说说我国发展存在哪些有利条件和

不利因素。

三.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原因和主要表现?

历史原因: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表现:(1)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2)地区发展不平衡

(3)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文化素质还不高(4)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不发达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止时间

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6年)---21世纪中叶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5.认识国情的意义

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课堂讨论:你说我说(2)新闻点击:我国主要矛盾的表现

2.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 本课小结

六课堂练习

七课后作业

八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 了解国情 了解制度

第一节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一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中国的成就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 3.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特点(2)时间(3)两层含义 4.意义

二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主要矛盾 2.根本任务

“三个有利于”

政治教案【篇6】

我知我家

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 廖志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一般概况;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

2.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和厌恶不孝行经的情感。[教学重点] 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教学难点] 家庭关系的建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了泥土,嫩芽才会长大;有了阳光,春芽才会开花;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我们的家。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开始为我们绘制宏伟的蓝图,编制美丽的理想,甚至为我们早早起好了名字。

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名字的含义呀?(学生发言)

简简单单的名字,寄予了家长深切的爱。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被家的温暖所包围。家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这是我们在这一单元要学到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我知我家

(板书)

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自己的家吗?要知道自己的家,我们首先来阅读P4的两幅图片及文字说明,同时思考两个问题:

①第一幅图片中,富翁有一幢别墅,可他为什么认为那只是房子而不是家?

②在第二副图片中,中年男子找到自己的亲生女儿时已经流离失所,可他为什么却说“我又有家了”?(学生讨论、回答,在此基础上提问)

结合课本上关于家的说法,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发言,教师适当补充)

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雨天的一把伞;情感的栖息地;经济物质来源;娱乐天地;成长的摇篮„„

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事一间房子或一个家庭。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儿搬走,一旦那儿失去了温和的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的百姓来讲,只能说曾在那儿住过,那儿已不再是家了。

家是什么?课本上的图片实际上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堂华屋,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刚才大家讲的都非常好,大家都对“家”有自己的感悟。我们这里讲的家,它是一个常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字眼,它与家庭有关。

1.家庭关系的建立

(板书)(1)家庭的含义:

(板书)一般说来,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那么,家庭关系是怎么样确立的呢?

(2)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

(板书)家庭关系的确立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 ②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 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家庭; ④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⑤非婚生子女与生身父(母)也是家庭关系。

知识拓展:

个体户杨某长期在外做生意,很少与家中的妻子周某和儿子团聚。他在外面做生意认识一女子刘某生活在一起,一年后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红。在小红4岁时,杨某生意失败回到妻子周某身边,从此就不管刘某母女二人。当杨某找到杨某要求杨某抚养小红时,杨某说:小红是非婚生子女,没有和我住在一起,我没有义务养她。请问:杨某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结合书本回答)非婚生子女不一定与生身父(母)同住在一起,但父(母)与子女间的法定义务关系仍然存在,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提问:现在有几种常见的家庭类型?

(3)家庭结构的类型

(板书)

人人有家,家各不同。家庭的结构是不断演化的,现在家庭常见的类型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①核心家庭:是由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②主干家庭:是指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父母及第三代组成的家庭。③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中的一方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④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与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者已婚同辈联合组成的家庭。过去的家庭常常是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现在一般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4)家庭的功能

(板书)(学生首先阅读教材P5“相关链接”,了解家庭有哪些功能)

今年暑假,小明过得非常充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已按时完成了,虽然碰到过几道难题,但在他爸爸的帮助下,也顺利地解决了。在家里,早上跟爸爸一起打羽毛球,晚上,偶尔与爸爸下几盘中国象棋。小明的爸爸是个会计师,收入很高。上个星期的双休日,全家一起去普陀岛玩了两天。后来又去奶奶家住了几天,正好赶上叔叔的小孩满月,于是欢天喜地地喝了喜酒。

问: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哪些家庭功能?

(人口生产、消费、抚育赡养、教育、休息娱乐、物质生产)2.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

(板书)

提问: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那么,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学生回答)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是基于血缘关系。

那么,我们因该怎样对待与父母的关系呢?首先来听一个中学生的烦恼:

我是某市重点中学的一名学生,我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他们有着优越的家庭环境和优越的父母。每当他们谈及父母时,看着他们眉飞色舞的神情,我只觉得心中的“秘密”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为了让我有个独立的空间,他戒掉抽了20年的烟,每月多花200多元钱给我租下了那房子的阳台,但是我睡觉还是得缩着脚。我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全靠父亲在街边摆的修车摊。为了多赚钱,父亲每天早上5点出门,晚上8点以后才回家,且风雨无阻。我怕同学看不起我,一直不敢跟任何人提及我的家庭和我的父母,这个秘密已经存在我心底七八年了。而且每次和同学一起经过父亲的修车摊前,我都痛苦地底下头,装做没看见……

提问:①这个同学为什么不满意自己的家庭和父母?你也有类似的情形吗?

②你认为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父母吗?如果不可以选择,你准备怎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或家庭)?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这种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亲情,是无可选择、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庭,甚至改变整个世界。

(指导学生阅读P6的“相关链接”)

我们应该感激父母给予生命,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应该正视现实,而不应该攀比父母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

(1)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板书)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春秋时期,有个叫颖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吃,他把肉片放在一边舍不得吃,郑庄公很奇怪。颖考叔说:“我有个老母亲,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敬奉我的母亲。”郑庄公听了十分感动。

还记得看过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这样一个感人故事:一位母亲因肾病生命垂危,急需做换肾手术以求延续生命。可谁肯把自己宝贵的肾捐出来呢?就在母亲濒临死亡的时候,他,一位38岁的律师,一个大孝子,毅然决然地将他的一个肾给了自己的母亲。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他说的一句话:“38年前母亲给了我生命,38年后我应该将它的一部分回归母亲„„”

看完这个电视后,我不禁想起了我们,我们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回答是我们没做什么让父母感到值得欣慰的壮举。然而,我们又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们既不用把身体的一部分还给父母,也不用让父母住上“洋楼别墅”。只要在生活中做一些关心父母、孝敬老人的小事,父母就已经欣慰了。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传统美德,要在我们的身上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2)与父母的感情是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板书)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家,特别是了解自己的父母。要了解、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立志为家庭作出自己的贡献。

(3)要了解自己的父母,了解家人的好品质,了解好的家风

(板书)(填写教材P7的家庭树,并讨论回答其后的三个问题)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家庭的知识:家庭的含义、家庭关系的确立、家庭的类型、家庭的功能以及与父母的关系。同学们要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一下你们自己的家庭。

政治教案【篇7】

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授课题目:

法纪教育科目

授 课 人: 部 职 别:

授课时间:

法纪教育科目

人民警察法

第二十一条 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

第二十二条 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

(二)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

(三)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

(四)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

(五)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

(六)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

(七)殴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

(八)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

(九)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

(十)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

(十一)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

- 3

人民警察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的回避,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第四十八条 人民警察有本法第二十二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

对违反纪律的人民警察,必要时可以对其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

第四十九条 人民警察违反规定使用武器、警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条 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或者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赔偿。

政治教案【篇8】

中考政治总复习精选教案

第一部分

(二)简答题

(

(3)抗震救灾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你所在的班级决定举行一次赈灾主题班会,请你参加。

材料一:无论是本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我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的历史性佳绩,从根本上讲都是缘于我国改革开放真实的、和平崛起的中国的机会。

四、实践探究题

(3)各抒己见:你对上述情景有何感慨?

(4)出谋划策:请你就如何培养“面向世界的眼光”提几条好建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5D

二、简答题: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了解和学到更多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互联网可以让我们拉近与世界的距离,享受跨越国界,无限沟通的.乐趣;如果不正确对待,互联网可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2)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等战备,奋起直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符合题意即可。

、和平,让战争远离自己,远离国家,远离世界

(以实际行动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关注世界和平,用心维护世界和平,为世界的和平贡献自己的微波之力;其它。

三、材料分析题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霸权主义等不断给人类社会带来危害;由于各种利益的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还不是一个太平的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反对战争,渴望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其它。

(恐怖主义势力给人类社会不断带来危害。

(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它。

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了综合国力,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国民素质,推动了奥运会的举办;国泰民安、政治稳定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运动员们发扬艰苦奋斗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刻苦锻炼;其它合理答案。

(2)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这也决定了我国要走和平崛起即和平发展的道路;一方面我们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我国的日益强大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3)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实践探究题

各抒己见: 作为东道主国家的拉拉队,我们不仅要为中国运动员呐喊助威,也要为各国运动员加油。本来奥运会就是一场全世界各国的体育盛会,我们都期望运动员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发现,这也是奥林匹克的目标。为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加油,为他们取得好成绩鼓掌,这是我们应有的素质,同时我们也会看到自己的不足,吸取他国的经验,提高自己。

(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期望运动员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发现,需要我们为各国运动员加油;开放的世界,需要有开放意识的民族;其它。

(3)为外国运动员加油,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文明与进步,也看到了今日中国的胸怀与自信;这也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积极走向世界的体现;其它。

(开放的世界中,我们要注重民族意识的提高,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要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积极融入到开放的世界中去;在积极走向世界时,要尊重每个国家的文明、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与各国人民平等交往;我们要给世界献出我们力所能及的爱,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关注世界,关注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其它。

政治教案【篇9】

政治教案设计

课标内容

本框内容没有具体课标点对应,但却是《自我新期待》整课内容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因为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发展地认识自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及社会实际需要,对自己产生新期待、确立新目标,并为这个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

教学理念

本课内容指向学生自身,属于对自我的探索与澄清,这是青少年成长中最紧要的主题。这样的主题教师没有理由不放下架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思品课堂成为吐露学生心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澄清学生中存在的偏差继而踏上阳光大道的'多功能福地。本课内容是尝试思品课走“活动――感悟――内化”模式的极佳题材。

教学目标

●通过确认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全面认识偶像,帮助学生走出偶像崇拜的误区,为正确认识自己扫除障碍。

●通过“他们是谁”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生命因精彩而美丽,唤起学生对自身美好理想的追求。

●通过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作出客观的自我期待,并为这份期待努力。

●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真诚交流,使存在于生命中的事物变得平常化,为“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媒介。

教学重点

面对新期待:“我是谁”

教学难点

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我心中的偶像”

教学方法

活动、讨论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准备用于游戏“寻找我们的同伴”的六个面具;学生所用材料,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见右表)

政治教案【篇10】

1、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含义。

2、理解怎样正确看待、评价各种消费心理。

3、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

4、理解艰苦奋斗在今天并不过时。

5、根据理智消费的原则,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并结合个人行为,说说怎样才算应该理智的消费者。

1、学习“消费原则”时,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模拟一份家庭消费计划,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1、通过本框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针对今天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养成适度消费、量入为出等消费观念,成为理性的消费者。

1、本课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为学生所熟知。同时,学生观点可能各不相同,所以,可采取“讨论式”教学方法。

2、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对消费进行社会调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的变化,也重点学习了影响消费的因素,知道我们的生活消费受居民收入、消费品价格和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实,我们的生活消费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受消费心理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这就是第二框的内容

政治教案【篇11】

课题:文化塑造人生 授课教师:成 杰

教材:第一章 第二课 第二节 P17~P2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二、教学重点

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表现

三、教学难点

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表现

四、教学过程

(一)丰富精神世界

1.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社会主义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例1 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 (

)

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鲁迅、曹禺、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答案应该选B项。A项说法不恰当,C、D两项不符合题意。

例2: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的是

(

)

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②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 ③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恨 ④爱好和平、勤劳勇敢、求同存异的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A

例3:辨析: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因此,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 [答案] (1)优秀文化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所以,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2)但不能说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因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和腐朽之分。只有参加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使人的精神健康向上。而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活动会腐蚀人的精神,参加此类活动会使人精神空虚、迷茫甚至堕落。 (3)人们参加优秀文化活动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如果只是被动地、受强制地参加优秀文化活动,也难以产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增强精神力量

1.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例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外国封建势力的联军屯兵法国边境,革命处于危急之中。在大兵压境的形势下,一位工兵上尉用一个通宵写出了《莱茵河军队战歌》。马赛营志愿军率先唱着这支歌向巴黎挺进,所以后来此歌被称为《马赛曲》。歌声充满着爱国激情,使人民热血沸腾,很快传遍了全国。1795年,《马赛曲》被定为法国国歌。材料反映出优秀文化作品

(

) ①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②是充满爱国热情的人写出的 ③能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力量 ④能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D

例2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由于

A.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C.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人的思想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解析] 文化塑造人生,表现在三个方面: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其原因是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选B。D项表述错误,因为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而不是意识,故舍弃。 [答案] B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下列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等同 ②人的发展越全面,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 ③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的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例2: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

)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不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故排除,因此选D。

五、课后小结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本节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主要讲授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表现。

政治教案【篇12】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由范文网会员“cuizhu”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作用。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到21世纪教育主体,引导学生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要学生认识一个人的“新的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引导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新的特点,珍惜学习机会。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认识和理解进入初中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

第三单元在“成长中的我”,学习这单元是要引导学生从认识心理的角度认识自我,从了解青春的角度认识自我,从发展新自我的角度鼓励学生创造新自我。使学生养成坚韧、果敢、自制、独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贴近的人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本单元意帮助学生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理解学校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尊重规则,追求公正。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和学习机会,感悟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学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初步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价值目标。

四、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五、学情分析:

本期所教七_、七_两个班级,其中_班48人,_班46人。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一,但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 ,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第四、指导好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七、教学进度:

第 1 周 课前教育及写本期学习计划

第 2 至 4 周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

第 5 至 7 周 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

第 8 至 9 周 第三单元 成长中的我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11至13周 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

第14至16周 第五单元 在分数的背后

第 17 周 时事教育

第18至20周 期末复习及考试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深化初中思品课堂改革,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我组政治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我组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政治教学教研活动。

二、具体工作如下:

(一)、教学工作计划:

1、做好常规工作。每位教师应进一步强化教学的规范意识,备好课,上好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管好每堂课。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点,根据中等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教学,抓两头促中间,落实有效教学。必须按课程表上课,按时上下课,不提前上下课,不迟到,不拖堂。在备课、上课环节上下功夫。备课要精心,上课要精要。杜绝无教案上课现象发生,且教龄在5年下的青年教师要有详细教案。课堂教学结束后要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全面进行反思,进行二次备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2、精心备课。由于我组廖泽芳和唐荣年轻教师经验比较缺乏,因此,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要注重课前的各种准备,包括例子以及安排学生自主预习等。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进行新闻播报,课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做到每节课都有反思。

3、集体备课。每个年级每周至少要有一次集体备课,使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争取每次教研和备课都做好记录。

4、各备课组的教学工作。

(1)、七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袁孝玉),因为初一学生,教师要了解本年级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要逐步寻找合适学生的教学方法,吸收各兄弟学校的经验,逐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逐渐适应初中生活。

(2)、八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廖泽芳),既要抓进度,又要抓落实,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把握学生个性差异。初二时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要特别注意发挥政治课的优势,落实课标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

(3)、九年级备课组(备课组长郎廷明),要做好教学计划,抓好教学进度,争取在本学期4月份完成全册的内容,留更多的时间用于系统的复习。在抓好进度的同时,要广泛收集201_年的考试信息,并培养学生各种考试的能力,包括审题、规范、速度等。使备课更具有目的性和时效性。

5、多听课。根据教务处要求,老教师每周至少1节,年轻教师老师每周至少听2节课。本校为开放式课堂,希望我们每位老师都积极听课,而老教师要热心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青年教师更要抽时间多听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

三、教师竞赛:

(二)、教研工作计划:

1、每位教师要多听课,并做好听课记录。

2、4月份参加校内第三届精品课大赛

3、本学期上公开课的安排:___。

4、其他常规工作按要求认真完成。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政治是一门初一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年八个班的政治教学任务。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内容教育学生。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 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图表。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政治用语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政治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政治的重要工具。

3、加强实践教学

政治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践的偏向。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 发展和社会发展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四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政治教研组将根据学校的教学指导方针,在教导处的具体领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进一步反思课改、推进课改,落实教学常规,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研组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使教师的工作有效地稳定发展,增强我组的整体的教学实力。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理论素质。钻研学科课程的标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2、开展课型研究,对政治学科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时政课如何开展教学加以研究,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相关主题开设校级和市级研究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抓好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听评课和课后反思,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提高教学效益。

4、以电子稿形式整和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等资料,实现办公信息化。

5、发挥整组力量,加强集备,做好期中和期末复习工作,备战中考。

6、做好市基本功竞赛的准备。

三、工作举措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学科素养

组织组内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反思近几年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工作,推广先进的经验,改革思想政治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常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集体备课、评课议课、质量分析等常规形式,拓展组内教师的学习渠道,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并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致力于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与应用的研究,体会新课程下的新理念,新方法,探讨在政治学科教学中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备课组为单位,整和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日常教研活动中,要求本组教师严格遵守学校教学常规。在上课、备课、听课、评课、专题教研活动、作业等方面要落实各项考核与检查,注重实效性,不流于形式以此来规范本组教师的从教行为,使组内教师养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从而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三)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

毕业班老师做好初三毕业班政治学科的复习工作。首先,毕业班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不要有政治学科开卷考就易考的盲目乐观的想法。其次,毕业班教师要深钻教材,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认真督促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洞察学生在学习中和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进行分层教学、个别辅导,争取出好成绩。

(四)积极参与市教研活动,包括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在平时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注重规范教学,发挥师徒结队实效性,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认真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形成学科教学特色

围绕着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好公民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积极参加相关比赛,争取教有所获。

各年级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主题教育的内容,如七年级“诚信做人”八年级“尊纪守法”九年级“理想教育”等等。

(六)鼓励组内成员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

利用论文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鼓励组内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多思多写多投稿,围绕组内课题有目的性的进行教学和写作,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争取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创新高。

新学期七年级政治教学计划范文五

一、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指导思想

思想品德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应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贯彻思想品德教学原则,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应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思想品德教学应结合本省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工作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教学工作。本科目教学要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能用知识解答学习上的课论问题,又能用所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一般现象,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学生情况简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刚从小学六年级升上来,面对新的环境与成长还不甚明了,老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从所知信息了解,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学生之间相互不熟悉。面对新的环境与新的问题,学生适应新的生活不会太顺利。

这一学期最重要的任务是:扭转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观念,培养学习思想品德科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的可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体会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爱护环境,形成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面对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常识,掌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与方法,理解个体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

学生要明白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点解答简单的问题,能运用知识点分析自身的情况。并在学习后使自己的思想意识有所转变,各方面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四、目标达成与教学进度

本学年的教材是新教材,尤其是对老师来说,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内容,要对新教材学习一遍,要边学习边摸索。老师与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合格率100% 优秀率50%

教学以学生的发挥为主,教师设计与学生参与为方式,完成知识学习与能力的增长、思维的开拓。

五、教材总体分析

新教材晚侧重学生的表达与探究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较多。能过展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有帮助。本册书的学习要求同学们多审查自己,反思自己,重新给自己定位,把握好新的自己。

六、教学注意

1.自学时的落实检查:同桌互助、组长查、老师巡堂指导、收齐书本检查

2.课堂上以问题形式呈现多一点,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每节课必有10名以上同学发言。

3.作业批改详细,有错误点标记,有错误及时叫学生当面纠正,有面批,有共性问题课前讲解。作业要注意书写与格式要求。

4、每节课必用多媒体展示案例

5、每节课必有不少于5分钟时间完成作业

6、要检查听课笔记

7、每节课表扬人数不少于5人

教学计划小结:针对新生要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为主,让学生重视思想品德科。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切实做好这门科。

政治教案【篇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原始,低下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

2、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3、奴隶制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奴隶制到了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4、人类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国封建时代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6、资本主义代替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7、资本主义历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主要标志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8、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

9、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没有改变。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大趋势。

1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

设问法、较法、分析归纳法、列表图示法。

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理解、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含义;懂得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和压迫,但它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关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解析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一)课前预习指导。

1、旧知识复习提示。

2、从历史课中了解人类起源于古猿,人类最早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二)预习、练习。

1、原始人从事生产劳动的历程有哪些?

2、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含义各是什么?

3、原始社会是不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

二、课内学习指导。

(一) 新课教学。

【读书指导】P4-5页。

(2)学生讨论“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怎样?”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

【读书指导】 P5-6 “原始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关系如何”。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

(2)氏族制度。

(3)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提问→归纳) (板书)

(4)私有制的产生。

三、课后学习指导。

1、新知识结构示意图。

2、练习。

① 学习指导。

② P7 “阅读与思考”

3、作业布置:

1、什么叫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

2、什么叫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4、教学后记:

政治教案【篇14】

《师生之间也会有矛盾》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正确对待与教师交往中的问题与困惑,以积极的心态与老师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能力目标:从心理换位的角度正确认识和对待师生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矛盾,提高与教师进行积极沟通的能力;通过小品、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与教师交往与沟通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技巧,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理解教师,正确对待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正确认识和评价师生矛盾。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步人青春期,他们中有些可能仍然保持孩童的活泼和外露,但闭锁心理的出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性心理的萌芽,会慢慢地改变学生的交往状况。一方面,学生需要友谊,渴望得到朋友的信赖和尊重,需要长辈的关爱和重视。温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他们健康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和老师愉快相处,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另一方面,受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经验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恰当地理解相处之道。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尤其是受到老师的批评,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容易导致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阂。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该更多地以聆听者、支持者、协商者的身份进入课堂,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和氛围,设计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创设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情景,增进学生的亲身体验,锻炼实际的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学生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这首歌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和愿望?你愿意长大后也成为歌中的哪个“你”吗?说说你的想法。

(不管学生是愿意还是不愿意,注意作正面引导)

二、心情故事

说说你的故事:你印象最深的一位老师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交流与沟通

1.分组讨论:从你的认识出发,你认为教师这门职业与其他职业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师:教师的这一职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自身和他们的工作要求非常高,特别是我们学生对教师有更高的期望。但教师也是人,也有被社会特别是被我们学生尊重、理解、关心和帮助的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老师对学生的期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或与师生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

2.小品:老师,你错怪了我。

(故事内容:小王同学在语文课上正认真地听讲,邻座同学传过来一张纸条,约他放学后去打篮球。小王随即把纸条退还给了那个同学,并轻声劝告:“上课不要传纸条!”谁知被-发现了,马上批评了小王上课传纸条、随便讲话的行为。当时,小王同学有口难言,十分委屈……)

请你帮他出出主意:这时小王该怎么办?你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你是怎样处理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3.课堂调查: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的情况。(采用举手的方式)

讨论:(1)老师对我们有哪些期望或要求?

(2)我们该怎样看待老师的批评和表扬?

师:有些同学说得很对,我们也要理解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批评表扬都体现出对我们

的期望,我们不仅要理解这些,更要理解老师也可能出现某种过错,特别是当被老师批评

或与老师之间发生某种不愉快的事情时,要理解老师的苦衷,自觉反省自我,切不可对老

师求全责备,更不应该怀恨在心。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P15训练一

【板书设计】

教师 教师的职业特点

批 正

评 确

正视师生矛盾 与 理

表 解

学生 学生自身特点

【注意事项】

1.注意正面引导。

2.分组讨论要注意对主题的提示。

3.欣赏小品时注意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要让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4.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初中政治教案

《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认知目标

知道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培养,初步掌握锻炼良好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锻炼方法,找出自己在道德品格或心理品质方面的强项和弱项,并提出转化弱项的措施。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自己在道德品格和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以及锻炼的重点所在。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分析

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锻炼的教育,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知道该如何去践行,因此“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掌握锻炼的方法”作为导行的两个方面,一起构成本框的教学重点。因这两个要点下面又各有若干分要点,内容比较多,因此要求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一要点下各选择1~2个分要点,把它们作为重点中的重点,从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和时间上都予以充分考虑,以提高导行的实效。

二、教学难点分析:教学形式的选择

本框的教学内容虽多但不深,内容本身基本上无难点,但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本框教学掌握心理品质锻炼的一些很具体的方法,并能有初步体验,教师的导行活动的质量至为关键,因此,难点在教学形式和方法的选择、设计上。

三、教法建议:

1、将相近内容合并处理

本框内容比较丰富,教学中要注意整体把握,既有教学活动重点,又顾及到各教学要点的到位。为了解决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教师可将有的内容重新处理一下,使相近内容合并,以节省时间。比如,“掌握锻炼的方法”下面第一点和第二点就可合并为“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第三点和第四点可合并在“让美育陶冶心理品质”里,因为大自然的美本身也是进行美育的一个内容。

2、将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把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和课堂外的活动指导结合起来,以延伸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教育作用。比如,可以举办一期主题墙报(黑报报):“书籍是我们的朋友--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可以搞一次“美育活动小汇展”,展览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小工艺品、船模、航模等作品,还可以组织一次“秋天,让我们去远足”的秋游活动,等等,每种活动都有意识地突出心理品质锻炼的主旨。这些活动应由政治教师统盘计划,具体实施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作用,并争取班主任老师的配合。

3、充分利用小栏目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栏目所提供的活动建议,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再设计几个费时不多、能紧扣教学内容的小活动,使教师的精讲同学生的议、评、做等活动有机穿插,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的内在质量。

4、关于活动课的处理

对教材提供的活动页的内容,教师在活动方式上,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具体条件有更切合实际的设计,甚至对活动的内容本身也可以有更好的创意。所有的设计和创意都应遵循同一宗旨,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强化教育效果。并从观念上认识到活动页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不是课外作业。

政治教案【篇15】

下面通过《经济生活》教材,讲一下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整体把握教材,弄清教材的内容结构,做到胸有成竹。

当我们拿到《经济生活》这本课本后,我们不要急着看里面的知识内容,首先我们要看的是前面的《前言》(也就是《致同学们》)和《目录》)。

1、在《前言》里,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这本课本是按照什么样的结构来编写的,各个部分的作用又是什么。

2、好,我们再来看《目录》。从社会再生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来说。

(二)教会学生正确阅读教材,充分预习好。

(1)本课程的知识层次:

本书的知识层次分单元、课题、框题(内容大体按一课时安排)、目题(使成课文的基本单位,也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全书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三课及一个综合探究,每一课又包括两个框题,每个框题又下设若干目。

1、先看一下框题,尝试着去分析这一框与前一框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旧知识的重复记忆、新知识的学习。比如我们在预习《经济生活》第三课第二框题的时候,在第一框题《消费及其类型》中懂得了影响消费的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的结构之后,第二框题就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两框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2、读框题与目题,分析框题与目题、目题与目题之间的关系。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中,目题是《消费心理面面观》和《做理智的消费者》。

3、学会提问质疑,完成教材附设的问题。在每一目的下面,都会有一个虚线的框围起一段材料和一个或多个问题,如果你在看完这一目之后,能够回答出里面的问题,那就说明你的预习OK了。

4、看书过程中必须与学生强调,要动用笔。通过笔,发现重点难点与疑问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及方便知识的掌握。

5、借助各类教辅用书。各类教辅用书会告诉你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甚至是剖析重难点的思路,也会有典型的材料,这样在预习过程中做到更加有的放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6、联系实际。很多经济活动都是在我们身边发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寻找现实的素材,尝试着分析,才能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形象,锻炼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思考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2)本课程的文字构成及其不同要求:

正文,每一课的探究活动及微软雅黑字部分属于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是课本知识点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拓展的内容.

辅助文,包括三个栏目,名词点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是学生一般性了解,或不作要求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进一步展开的内容

综合探究:属于一篇正式的课文,而非单元综合练习;“综合探究”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学生所掌握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拓展的,特别“综合探究”结尾的总结部分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

所以,阅读读教材,并不是纯粹地看书本,而具有上述多重的任务。

五、提出我在任教期间对这一学科的要求。

如果说上课就是一场游戏,那么就必须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我的规则很简单,一是要基本做到课前预习,运用上面教你们阅读教材的方法,对所上的课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上课除了教材之外,准备一本课堂笔记,这本子既用来记笔记,也用来做作业;三是上课听课在位置与座法上可以随意,一切以如何使你听得进去为出发点。因此,你可以坐在地上,也可以躺着听,但所有的这一切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到其他同学。第四,上课尽量不拖堂。下课铃声一响就结束,绝不影响你的休息,更不影响你的吃饭。遵守了这四点,我们的课堂将会是非常轻松的,大家也会是非常快乐的。

政治必修四教案汇集4篇


政治必修四教案【篇1】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重点难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民族精神作为,其形成和发展是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之中,体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的主体,具有。

例如:

阅读教材77页探究,思考下列问题:①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对两位诗人的诗句作出自己的解读,并由此谈谈你对延安精神的感受和理解。

②联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想一想,继承革命传统对民族精神发展有什么意义。

(2)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例如:

阅读教材78页综合探究,思考:①你认为上述这些精神具有哪些共同的内涵?

②你能否结合当时的背景,就其中一种精神说明它的时代意义?

(二)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的原因)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阅读教材79页探究,思考:你赞成哪种观点?能否进一步阐述你的观点?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阅读教材第80页综合探究,并思考:当年,在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你看来,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赶考”,同胡_来到西柏坡考察学习,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来看,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启示与要求

单元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

1、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结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这说民族精神具有

A、时代性B、阶级性C、中断性D、实践性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民族精神

A、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B、集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

C、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D、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3、在新世纪新阶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不断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这说明

①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力和动员民族力量的功能

②民族精神已成为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

③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对经济、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④当今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精神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我们必须

①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③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

④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抗侵蚀能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这是因为

①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②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是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7、当前,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

①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8.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日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便于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⑴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

⑵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AADDACD

19.⑴材料一说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⑵A、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A、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政治必修四教案【篇2】

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中华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的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爱国主义的作用: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的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勤劳勇敢可以体现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英勇顽强等,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为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过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等。

◇能够反映自强不息精神德典故与名言。如“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政治必修四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

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_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_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

(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

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

(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

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

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

课余作业

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政治必修四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学习重难点】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前置性补偿】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及其表现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新知探究】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1)性质:

(2)宗旨: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

(1)科学执政:

(2)民主执政:

(3)依法执政:

2、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判断正误】

1、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一回事。()

2、依法执政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3、民主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

4、支持人民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

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并由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形成性检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据此回答1——2题。

1、“自身条件”是指()

A、它的指导思想B、它的执政地位C、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

D、它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工人阶级利益和中华民族利益是一致的

D、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据此回答3——5

3、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遵循()

①共产党执政规律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④民主集中制原则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4、坚持民主执政的根本目的是()

A、巩固党的执政地位B、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D、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5、关于依法执政说法正确的是()

①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②依法执政有利于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③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执政④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思考】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框一、判断BBBAA二、DBABC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7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