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毛泽东读后感 >

最新毛泽东读后感(精华11篇)

最新毛泽东读后感(精华11篇)

毛泽东读后感 篇1

我不认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对毛泽东感到陌生,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他领导中国共产党驱逐侵略者,推翻反动派,解放贫苦劳动人民,成为家庭的主人。可以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壮举。

毛泽东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这是毛泽东从小就立下的志愿,当看到中国人民被欺压,听到的都是祖国又被侵略的国耻.他立志成就一番事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正是对他的写照。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解放,他日夜操劳,虽然人在那里,心却早已踏遍了祖国的万里山河,因为那里有他的牵挂,或许某个地方,人民遭受磨难,他会心痛。也许只有在民族解放的那一刻,他的心才会陨落。

毛主席的一生是充满激情的一生,是无悔的一生.他的一生轰轰烈烈,坦坦荡荡.在政治上,他为人民创立了新中国,让人民当家做主,在文学上,他才华横溢.他的草书豪迈传神,气势磅薄的风格,是一般书法家所不能达到的。

他的诗篇气势豪迈,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在他看来,祖国的江山是如此的多娇,每个人都会为了她的美好而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也会感慨,秦皇汉武,会略输文采,唐宗宋祖,或许稍逊**,而天骄成吉思汗也只能是射大雕。而在他的眼里,只有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才可以指点江山,畅谈未来,这是多么伟大的眼界,可以如此**远瞩,因为他知道,祖国的未来不是那些英雄人物可以完全改变的,而只有青年人才是未来的希望。

毛泽东为创建新中国,以及建国后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然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也做出过一些错误的决定,或许是无心之过,但是整整十年的*****,将中国原本就不怎么发展又远远地落后于美苏等发达国家。也许在看电影,或者听老人们讲毛主席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那个时候的毛主席可以说完全被神化了,我记得还有这么一句话充分体现了毛主席的地位,“毛主席的手指到哪里,我们就能打到哪里”这句话也体现了那个时候人民的盲目崇拜。

对于毛主席的功过,我想每个人都能明白,对于毛泽东个人来说,在新中国的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做出的贡献是无人能比的,也可以说是他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中华民族不在受外国的侵略,这些都是其他人无可比拟的,然而,我们也要正确的看待历史,由于晚年的某些错误的决定,对中国的滞后发展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些人说毛泽东是七分功,三分过,或许这会是最好的评价吧,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又有谁能一生不犯错误呢?但是毛泽东功大于过,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也应该明白,在那个战争年代,毛泽东不仅是一个名字,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最有力的声音,因为他使黑暗的中国走向光明,使迷茫的中国人看到希望,走向新世纪。

然而,历史毕竟已经成为过去。也许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象征。但我们仍然钦佩毛主席。我们了解历史,就是要从伟人的事迹中学习,终身学习有用的知识。够了。伟人值得缅怀,然而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祖国的兴盛,我们应秉承伟人的志愿,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尽自己的力量。

毛泽东读后感 篇2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是写毛泽东是什么样的,他经历了什么事,中国是怎么成立的。我最感动的是这里面的两个故事,它们分别是:《人心齐,泰山移》和《红军不怕远征难》。

我来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人心齐,泰山移》。工人们每天都要挖煤,每天只有7或20美分。有时工人不得不被老板打。每个工人很爱钱。

有一次,一个人看到煤里有2毛钱。就趁别人看不见,拿了起来。被一个管理人发现了。

用鞭子打了他几十下。从此,那个人再也不敢耍小聪明了。毛泽东知道了,就要教育工人们一起抗日。最后,他打道了老板。

工人们有了自由的生活。

《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是这样。为了躲避国民党,红军被迫步行25000里。他们只睡在毯子和被子上,每天不吃肉什么的。他经历了万水千山的路程。为了只是到达陕北。

我们一定要和谐,和谐能战胜一切,能把泰山给移了。我们还要学习红军不屈、勇敢、无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我要向毛泽东这样的人才学习。

2012年12月18日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毛泽东读后感 篇3

3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0年6月,他主持召开了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为基本改善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而奋斗的总任务。

10月迫于美国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威胁东北局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至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改、反革命等三次反对中国共产党和费官僚主义的反运动。

4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人民生活、为整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现代中国的灵魂。

毛泽东读后感 篇4

读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这篇文章后,我感悟到孜孜不倦的学习可以使人更加聪慧,因为毛泽东青年时就特别热爱学习,他那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毛泽东酷爱学习,不但珍惜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而且十分讲究学习方法。清晨早起,阅读古诗词,朗诵外语。这种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毛泽东勤勤恳恳的学习精神能鼓舞我们认真学习。空闲的时候,毛泽东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或者去教师家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学习态度特别认真。凡是他读的书,遇到重要的,都要加圈加点,有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许多地方用黑或红颜色的笔加上圆点,单线、双线、三角、叉子等符号,表示这都是重要之点,要非常认真对待。

我也要学习毛泽东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做一个勤学好问得好学生。

毛泽东读后感 篇5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探索·王明有》读后感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当然,这些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过程立前获得的称号。事实上,他在建国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作出了突出贡献,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犯了一些错误。

在贫困、没有基础、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规划社会主义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严峻而光荣的历史任务。作为建国领袖,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发展。

1949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首次提出关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总体设想,即“三年五年恢复,十年八年发展”。同年12月2日,他在人民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重申了这一设想。到1951年2月,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便把这个设想明白地概括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这也*****正式确定为我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长期战略。

1953年,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他们设想中国可以像苏联一样,在过渡时期结束时建设社会主义。1954年至1957年,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从这些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一刻也没停止过,这一时期毛泽东不仅对建国初期我国的国民经济恢复进程提出了设想,而且对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进程也进行了较为深入、认真的思考,初步提出了两步走的构想。实践证明,这些思想,特别是国民经济恢复的战略思想,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正是在这一战略构想的指引下,短短几年,中国国民经济复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1956年以后,毛泽东的一些思想开始显得急躁,背离了中国的国情。

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缺乏深入的认识,同时也由于我国三大改造任务的提前完成以及1957年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毛泽东和党**在胜利面前产生了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情绪。具体表现就是“大跃进”,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大大压缩了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时间;二是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探索犯了一个重大错误。他的假设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主观色彩浓厚,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在随后的经济困难时期,毛泽东根据国情冷静地思考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时间比过去估计的要长。他提出:“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

”他还说:“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是有许多好处的,设想得短了反而有害。”这是毛泽东在对国情进一步认识后所得出的比较符合实际的设想。

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和曲折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两个步走的战略思想。这些宝贵思想对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积极影响。他们成为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确选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和三步部署的先行者。

作为开国领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过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然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今天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宝贵财富。

毛泽东读后感 篇6

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领导人。通常,我们更多地是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认识毛泽东的,毋庸置疑,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伟大开拓者,称得上是一位伟人,但是抛开这些伟人的光环,从读书的角度来看,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名勤奋好学的书生,博学而不刻板,好学而重实践,谦虚而亦自信。近日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被毛泽东一生坚持不懈的读书精神所感动,他的读书生活引发了我的思考,他的读书方法也值得我去学习。

博览群书,有针对性,分主次。

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阅读的广度和长度都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国内外各种书籍,从哲学到自然科学,从逻辑学到中国古典文学,甚至英语,从经典名著到报刊杂志,不计其数的书籍握在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将读书视为人生目标,这是何等的气概,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在艰苦的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想尽办法坚持读书学习,而对比我们大学生的读书条件,真是心有愧疚。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如毛泽东一样广泛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理论结构,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读得多,才能正确解决更多的问题。

多读自然重要,它是撑起整座知识大厦的基础,然而也不能盲目而读,读书同样要有针对性,分主次,对于重要的书要深读、精读、反复读,更多的精力应该分配给需要的地方,否则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就难以将需要的知识及时地学习利用起来。

毛泽东读了无数的书,然而并不是均匀使力,马克思主义著作是他读得最多最深的书,因为“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救中国的革命真理”,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后,为了找到救国治国的真理,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自然需要认真阅读能够解决国家命运问题的书籍。土地革命时期,在受到“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排挤的时候,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不到贯彻实行。

因受条件的限制,他当时对马列著作确实读得不如他们多,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服对方和党内的其它同志,就要有理论**,这也是毛泽东发奋读马列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当时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必须有针对性地深刻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今天虽然不是革命时期,但这种阅读意识是必要的。毛泽东曾在一九四一年给其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说:“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

政治是要谈的,但是目前以潜心多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这段话即使是放在现今社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时代需求,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与此同时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辅之,做到读有用之书,读所需之书。

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毛泽东读书不通俗,也不相信书。他读的许多书都有毛泽东对它们的评论。他们中有些人赞成,有些人怀疑,有些人不赞成。其中许多是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的独立思想。即使在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或同一段文字,毛泽东也会发表不同的评论,表明他每次读的实候都在认真思考,并会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想法。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意思就是,读书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

对于我们大学生也一样,在学习,尤其是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既要坚持对的真理,也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然后谨慎求证,这样才能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发展。

“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毛泽东既重视书本知识,又重视实践知识。他总是反对读死书。知识在实践中,并最终指导实践。读书不是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只有把阅读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相互印证、相互作用,引发思考。毛泽东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一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都起到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的理论成果,如《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源于他的实际工作,是他实践和思想的结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重视读无字的书,强调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时候都是在校园里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做基础理论研究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教研室度过,埋头苦干而长时间脱离实际就容易偏离正确的研究方向,所以更需要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研究的终点放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将研究的实际价值最大化。

读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之后,我对毛泽东有了新的认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也更加立体丰富,感觉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伟人。作为读书人的身份,他与我们一样都是在知识的海洋里寻找着书生的理想,不同的是,在那个时代,毛泽东的理想是拯救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让中国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东,而对于如今的我们则是用知识的力量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泽东读后感 篇7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把这首诗从日本改成了他年轻时的心声。

在一位师长的推荐下,我阅读了《青年毛泽东的处世》这本书。这本书中有一个剪辑。为了学习,19岁的毛泽东报了6所学校,最后选择了湖南省高中。这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段**和书中相关场景的看法。

1912年,19岁的毛泽东离开军营仅半年,决定继续学习。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毛泽东在择校时“浪费”了5元报名费,而当时每所学校的报名费只有1元。

为了做警官,他最先花了1块钱报名警政学校;后来听说制造肥皂利国利民,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去肥皂制造学校;又听说法政学堂三年毕业后可以做法律学家,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法政学堂;又听别人说商业很重要,因为革命成功后需要商业来发展国家,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商业学校,还被录取了;又听说有一所公立商业学校更好,于是又花了1块钱报名公立商业学校,怎奈英语太差,学***个月就申请退学了;最后,毛泽东花了1块钱报考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后改名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潜心学习。

在湖南省立一中,毛泽东进一步保持其热爱读书的习惯,甚至为了专心读书在入学六个月后申请退学,订立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在湖南省里图书馆读书。他后来回忆说:“我非常认真地坚持这个计划。

我想这样度过的半年对我来说很有价值。"

事实上,青年毛泽东在择校中的“随机性”反映了他当时不成熟的系统思想。事实上,这是正常的想法。毕竟,那时他才19岁!

我们每个人在青年时所具有的迷茫感与不坚定,其实毛泽东当时也有。可能与部分青年学生不太一样的是,无论毛泽东当时在具体表现上如何迷茫,他的志向是始终放在国家大事和民族、人民的命运上。这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也是那个时代许多有志志士追求的高标准。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学生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蓝图的见证者、建设者和参与者。与100年前相比,我们在这个时代是幸运的,但我们仍然有“不忘本心”的相似之处。

毛泽东读后感 篇8

在一个安静的晚上,爷爷像往常一样给我讲了一些著名的故事。今天,爷爷将给我讲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

爷爷开始讲了: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牛,又让大家玩得开心呢?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分成三组:一组是看牛,不让牛吃庄稼;另一组是割草;另一组是摘野果。每天上夜班,今天看牛,明天割草,后天摘野果。

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

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毛泽东小时候可真聪明呀!爷爷你再给我讲一个嘛!”我还是意犹未尽,十分的想多听听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可是爷爷却扫我的兴,他说“:每天只讲一个故事哦,来跟爷爷说说你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我的感想嘛,“我认为:毛泽东小时候实在是太聪明了!怪不得他写了那么多的名言,比如说:

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做一次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过,我觉得最有野心的一句话是——自立更生,努力工作!

我相信这一定是他从小到大积累下来的!”

“恩恩!不错嘛,理解的非常到位。这是课外积累的一步。只要你每天迈出一步,甚至一点点,我相信你会像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一样。快点!”

对呀!只要我每天走出一点,慢慢积累,我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我必须用毛泽东童年的故事来激励我勇敢前进。像蜗牛一样的一点点的向上爬,相信毛主席的成功将是我的将来。

毛泽东读后感 篇9

读了《年轻时的毛泽东从来不焦虑》后,首先感觉到了毛主席的伟大,作为一名伟人,毛主席有自己面对事物的超高智慧;其次毛主席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事物规律的把握,所有这些都来源于实践中摸爬滚打中的精进。

原文中是这样写的:毛主席为什么不焦虑?依靠的,就是他长期以来的读书、思考和实践,突破了思想认知限制,并最终在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建立起了强大的精神信念。

我们如何能做到不焦虑,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抱着直面问题的心态

去寻求解决之道

1

我们要既能看到问题并还要认清问题,这就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的自信。 就像毛泽东说的:什么是困难,熟悉的工作已经不需要干了,而不熟悉的工作正强迫我们去做,这就是困难。

所以克服焦虑心态的第一条就是: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有等一等、躲一躲、靠一靠的消极心态,永远不要有恐惧问题的心态。就是做好一切情况都可能发生,做好面对各种困难的准备。不惧怕失败,才不会失败。

记住毛主席说的话:在我们面前是没有悲观的,我们能够战胜任何的困难。

在对规律的把握中练就

一套万能法则

2

我们工作中要善于找规律,认识规律,通过规律处理解决问题。我们之所以对将要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感到没有信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训练,无法建立起接触一项工作、短时间就能摸透规律的信心。

在现实的摸爬摔打中

不断精进

3

就是要动起来,就是要实践,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仅落在口头上,最终还是要落到行动上,核心就是一个字:干!

我们不要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感觉到不舒适和担忧未来

是所有焦虑的源泉

4

不要去厌烦它、恐惧它,而是把它当做提示我们要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一种警醒。然后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通过大量的调查了解,找出路径的关键。剩下的就是坚定的行动,并且坚信自己的行动能够起到作用。

总之,我们工作中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善于实践、善于突破、善于总结,要有目标、有方法、有信心、有担当,做到不等、不躲、不靠、不厌烦、不恐惧,积极行动起来,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真正做到不焦虑。

毛泽东读后感 篇10

寒窗苦读数十载,却不知为何而读?读些什么?怎样读书?.....

我困惑不解,带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走进了安静的图书馆。我寻着关于阅读的故事。就这样我阅读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一代伟人的读书生涯。

新中国的建立离不开他,也离不开他的深谋远虑。当然,这样的人才一定要博览群书。正如他所说:我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是阅读。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不看书。

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说“挤时间”,还有些被动和勉强的感觉,而毛泽东却欣然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就是休息时间大都付与了读书学习。

对他来说,精神生命是高于物质生命的。“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语,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虽然毛泽东读书学习用的大多是“挤”出来的零碎时间,但哪怕每次只有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只要长期坚持,效果会很惊人。

很多人往往不在意那些点滴时间,总想等到有整块时间再读,须知在日常生活中,整块的时间就像品相完美的古瓷器那样难找,片刻功夫却像碎瓷片一样随处可见,而积攒得多了照样可以拼组成一个丰富美丽的世界。

毛泽东不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喜欢读书。他不是从学习开式的,而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目标。早年的毛泽东,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品德。当他真正走上革命道路时,自然把读书应用到救国、治国、治国的革命实践中。

读书,可以说是毛泽东一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年时期,为了锻炼毅力,在街头读书,以求闹中取静;战争时期,生活在最艰苦、最紧张的环境中依然没有放弃读书,书籍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对书籍爱护有加。因形势所迫,有时不得不放弃所有书籍,每逢此时,他都十分伤心。他的大部分藏书,特别是他有过批注的书,几经辗转,历尽艰辛,最终搬到了北京。

解放后,他将卧床一半的位置留给了书,为的是能够更便利地取书、读书,真正是以书为伴。当中毛主席讲的“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一句话让我震撼,确实毛主席就是这样做的。

毛主席最后一次读书是在76年9月8日,也就是他去世前一天的5点50分。这是一种态度和品质。毛主席向世界解释了伟人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他真正实现了永远学习的目标,令人感动和钦佩。从主席书边记录的“初读”“二读”等字样来看,读书应有所侧重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必须要反复读,反复理解,一遍过,作者很多思想无法做到细发现,深挖掘。在毛泽东的英语学习部分,主席对知识的极度渴求深深打动了我。很难想象一代伟人如此热衷于学习,这完全改变了我对外语的看法。我有一个想法——让学英语的中国人先学毛主席!

在这样的例子面前,我只能为自己现在的学习状态感到羞愧

我,包括大部分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无不为所谓的读书而感到头疼,因为我们一直把读书看作是一种强压在身上的负担,以一种痛苦的责任去无奈的履行,而并非像主席一样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就是伟人与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岁月如流,我已不再是学生,再也不是昔日的无忧小孩,但作为一名教师,活到老,学到老。身上的责任自然比以往又沉重了许多。该如何做好素质教育?

让学生学会阅读,弘扬中华文化。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在图书馆看书。我想用知识充实自己,从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今天,我们正在体验一代伟人的精神和远见,让学生为我们的明天和祖国的未来而奋斗。

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来!我们一起加油吧!

毛泽东读后感 篇11

毛主席是一位读书家,他学贯中西,学用结合,读有所得,得有所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论学思想,他刻苦用功、好学深思的精神,修学储能,修身处世的态度,对人生对真理对国家命运的孜孜以求地学习和思考,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他博览群书,又不唯书;他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他提倡读有字之书,也提倡读无字之书。《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浮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孜孜不倦的读书侧影,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读书之广。从古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国外,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毛泽东读书不但广而且精,在学习马列主义、哲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他真正的做到了钻进去,有思考,有所创,但他从不迷信,毛泽东读书已经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境界;毛泽东又善于读无字书,把时代当书,把形势当书,把群众当书,他读书很讲究实效;毛泽东一生为中国强大,为人民翻身而读书。

从该书中,我总结出毛泽东读书的几大特点。

爱读书。要养成看书的习惯,使看书占领工作之外的时间。“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毛泽东常说的一句中国俗话,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是一九七六年九月八日,也就是临终前的那一天的五时五十分,是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的,共读了七分钟。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句话:“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这位伟大的革命家兼学问家,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会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个“四多”正是反映了毛泽东酷爱读书面又不迷信书本,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根究底的精神。提高读书的效率。抓住要点,抓到问题的实质。有重点地读,认真地反复地读,密切联系实际地读。

读什么书。平时的我们,也不能只读相关专业的,要百花齐放,博采众长。毛泽东博览群书,并不是说他广泛涉猎了一切方面的书籍。例如,外国文学作品,除了《茶花女》、《简·爱》、《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少数的名著外,其他读的很少;中国的现实文学作品也读的很少;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特别是国外有关社会化大生产管理方面的书读的更少。这一情况,不能不使他的思想受到一定的局限,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毛泽东读书也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偏爱。他最重视、最喜欢阅读的是马列著作、哲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

善于利用工具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力求甚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虽不能说没有工具书则无法读书,但是有了好的工具书,确为读书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时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让我们深刻了解了毛泽东的读书态度、原则、特点、方法,受益匪浅。《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是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投身社会实践是分不开的。

我们要像毛泽东同志一样,勤奋刻苦的学习岗位职责有关的知识。要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把学和思、知与行结合起来,学以至知,知以致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素质,陶冶情操。要像他的读书特点一样,在工作岗位上,爱自己的工作,会做事,怎么去做事,善于去做事。“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凡事从大局着眼,从细微处着手,严谨细致、认真负责,切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学习不但是个人所必须的,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的个人不学习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更需要学习。

《毛泽东的学习生活》一书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对鼓励我们认真读书,善于读书,讲究读书方法,端正读书态度,对磨砺个人品性,勉励我们青年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是有很大裨益的!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6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