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长恨歌教案 >

长恨歌教案15篇

长恨歌教案15篇

趣祝福范文大全(编辑 飞翔的鱼)趣祝福小编为您整理了“长恨歌教案”相关的一些相当有用的信息。教案和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也非常熟悉。制定良好的教案能够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错误和失误。然而,请注意,本网站提供的资料仅供参考,请您在使用前务必核实!

长恨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三、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但贬官江州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兼济天下”转为以独善其身为主。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四、背景介绍

(一)写作背景

1、历史上的李、杨爱情故事

2、横向比较:文学史上以李、杨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等。

(二)创作缘起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五、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六、分析赏读课文: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参考: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

2、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李白)

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怎么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所以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例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在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指的是什么意思?谁恨?又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有就是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感到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发挥他们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呢?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的《长恨歌》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非常的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八、 最后齐读《长恨歌》。

长恨歌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3.理清情节结构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危机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山在虚无缥缈间》

初听作品:

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 ?(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词作者是韦翰章,曲作者是黄自。这是一部爱国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从艺术上看,它当属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长恨歌教案(篇4)

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二)解析“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二)解析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学习难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五、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诗人介绍1、学生回忆并介绍作者。

2、教师提示: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读书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诵读训练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

①重点字词句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②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学生复述诗歌故事情节、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第二课时五、写作背景唐

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

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六、主题探究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有人认为:“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有人认为: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有人认为: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有人认为: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有人认为: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明确:“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汉皇之长恨“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题旨,回应开头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①汉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

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

--叙事见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②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4、《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分析: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教案(篇5)

《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可能回答的深度,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情况。广泛查找资料,反复研读重难点问题,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可以让为师者体验备课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充实,借积淀点拨、提升学生见解的合作、共赢的成就感和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2、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和忠贞执着的爱情魅力。

1、充分认识到唐玄宗重色倾国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2、一代君王政治责任和家国观念。3、历史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立足文本,探究阅读

五、教学难点:在 “主旨三说”的众说纷纭的声音中,学生有自己的 “观点”“焦点”“亮点 ”

六、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讨论法,点拨法,评价法。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诗分四类:闲适诗、感伤诗、讽喻诗、杂律诗。白居易将《长恨歌》归为感伤诗,后人将之归为讽喻诗。16岁,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名句而名扬天下。

元和元年(8),充任周至尉的乐天与文士王质夫、陈鸿过马嵬坡,感念50年前杨妃自缢事,相约写诗记之。陈鸿写了唐传奇《长恨歌传》。“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铘王质夫家于是,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诗,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

白居易和湘灵的青梅竹马和爱情悲剧,本诗里应该有白居易对爱情的理解。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唐玄宗(685—762),李隆基,大唐皇帝(712—756),27岁登基,做了44年皇帝,71岁做太上皇,号称50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世界最长的皇帝之一。风流英武,雄才大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大唐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然而谁能想到他亲手创建的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却遭遇了唐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争议的人物。

事业风流:

①任用姚崇、宋璟做宰相。千秋忠义之士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君明臣贤。

②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中国最完备的礼仪规章。

③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有朝贡关系的国家70国。“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

④国富民强。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⑤人才辈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张九龄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情趣风流:

①唐玄宗诗歌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

③打羯鼓。“文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头像山峰纹丝不动,手像暴雨点敲椽。)李龟年是当时乐工,打羯鼓有名。光鼓槌打坏了50根。唐玄宗“你才打坏50根,我打坏了四柜子。”

④梨园鼻祖,创办专业机构——梨园。而且在鼻子上抹一道白,丑角的鼻祖。地位最高。

⑤打马球。与吐蕃人比赛,落花流水。

晚年凄凉:《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张岱“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看透人间冷暖。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冷冷清清。儿子30人,女儿29人,陪葬只有一个高力士(684—762)。而高力士当时流放巫州,77岁,绝食而死。

杨贵妃:(719—756)开元23年,735年12月24日,16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李瑁,唐玄宗第28子)妃,740年,进入道院,出家做道士,割断红尘。天宝四载(745年),26岁的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756年,38岁被缢死。

爱情传奇:

李杨爱情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是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为尊者讳,也为歌颂爱情的主题需要,白居易用文学笔法处理这一敏感的问题。历史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真实。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倾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用生花的妙笔写成了一个爱情悲剧。

姊妹弟兄皆列土:

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玄宗赐名国忠,位居右丞相(天宝十一载752年)

从兄杨铦封鸿胪卿(从三品,掌宾官及凶仪之事);

杨锜虽只封了一个从六品下阶的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鞠狱讼),

叔父杨玄珪封光禄卿(从三品,掌邦国酒醴、膳羞之事)。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讽刺杨家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和马嵬之变: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代宗(762年),前后达八年之久。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20万兵于范阳起兵,十二月洛阳被攻破,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潼关很快被攻破,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六月十三日凌晨,逃出长安,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兵分两路,玄宗入蜀。马嵬驿哗变,表面看来是士兵哗变,实由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策划的争权斗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十一月间。十月李杨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造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诗史中,写尽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悲苦和国家不幸。

班级四个大组经过小组的先分后合的讨论筛选后,精选出四个问题。学生自愿选择保守秘密,不向大家公布。但是为避免出现问题重复现象,组长要有一个良好沟通。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长代表组员向下一个小组质疑发难。该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代表要积极发言,组员做好随时准备补充的工作。课堂上学生共生成四个问题:

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两句话在内容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表达唐玄宗怎样的感情?

3、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4、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个问题应该说很有讨论价值。

第一个问题,涉及诗歌的爱情悲歌的主题和浪漫神奇的传奇色彩。有一个学生讲了比翼鸟的神奇传说,鸟有一目一翼,当两只并飞时,才能够翩翩起舞。歌颂美好的爱情。

第二个问题,涉及该诗歌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一个学生做出独特解读。联系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认为不写“春风桃李花开日”而写“夜”更能写出人物在美好时光中的孤寂,因而产生思念。纠正:是先有思念,才生寂寞。

第三个问题,涉及作者对史实剪裁和主题理解的问题。涉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第一部分写汉皇重色思倾国,结果真的倾国。但是为尊者讳和主题表达需要,美化李杨故事,比如“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第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艺术处理,淡化变乱,突出李杨的生死决别和无可奈何。使诗歌沿着爱情主题发展。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物是人非,刻骨铭心。恨不入梦,遗憾异常,上天入地的寻找。第四部分写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梨花一支春带雨”。赠送信物,以表衷肠。重托誓言,哀伤缠绵。

第四个问题,涉及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要辩证的分析。编者认为是讽喻诗,作者认为是感伤诗。其实,第一部分讽喻唐玄宗朝的政治现实,后三部分是感伤凄美爱情。

教师事先不知道学生质疑的问题,可做以下准备充分想到学生可能会问什么问题,如果讨论出现状况,可以借助以下的准备,未雨绸缪。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文中描写杨贵妃的美的句子有哪些?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可见,杨贵妃的美是写出神韵,风采;刘兰芝的美是写出精致、形象;杨贵妃的写法是对比和比喻,刘兰芝的写法是比喻;杨贵妃写出天生丽质、雍容华贵、楚楚动人,刘兰芝写出坚强倔强、小家碧玉。白居易写人的笔法可见高超,自古“由来意态画不成” 。白居易“画”杨妃是大美无形的。

问题二:作者用怎样的笔墨处理“安史之乱”这一史实的,为什么?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挥墨如泼的叙述、描写和抒情,而是惜墨如金,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五十六个字交代。这样详略处理是源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抨击君王好色倾国,而且是回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条线索和中心上来。

问题三 作者为了渲染唐玄宗、杨妃的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之情,怎样用“有尽之语”抒发“无穷之意”的?

方法:从诗句内容和运用手法入手。分七个层次层层渲染。

二、行宫感怀:见月伤心,遇雨作《雨霖铃》曲寄托离愁别恨。

四、宫中思念:咬文嚼字,咀嚼情感。抓住语言的暗示性,分析以乐景衬托的哀情、物是人非的痛苦,分析因思念而生的寂寞,分析因思念而希望入梦的绝望。

五、仙境传说:杨妃对玄宗的思念。分析“梦魂惊”“衣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支春带雨”和送“钿”“合”的寓意。

①举例: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自古文人心意相通。注重诗人对诗歌意象的偏爱和语言的暗示性的解读。

(四)问题四:白居易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课文编者将之归为讽喻诗,你认为是政治悲剧,还是爱情悲剧?

既是政治悲剧又是爱情悲剧。既是讽喻诗,又是感伤诗。爱情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永恒歌咏的主题,李杨的爱情更是古典诗歌和爱情故事中的经典传奇。它奇在两个人的特殊身份,一个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做了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一个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它还奇在悲剧主人公,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它更奇在既是一个红尘故事,也是一个仙境传说。白居易将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水乳交融在一起,爱情悲剧缠绵悱恻、动人心肠;政治悲剧寥寥数语却讽喻深广。白居易既讽喻了唐玄宗的重色倾国不思重贤思治国,也赞扬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这种对政治的讽喻和对爱情的歌咏将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教案(篇6)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三、教学过程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教案(篇7)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析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

1.谁之恨?

2.为何“长恨”?

3.怎么写“长恨”的?

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

谁之恨为何恨?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

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三节课中自我感觉最成功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恨”为线索,启发根据自己的体验揣度诗人的意图。学生们的讨论活跃,唐玄宗之恨,杨贵妃之恨和白居易之恨都是学生从诗句中解读而来。只是在如何写恨上,普遍分析空洞。因此,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唐玄宗回宫之后触景生情这节。

第一节为纯诵读课,因为诗歌篇幅长,纯粹的诵读课显得有些单调,只是偶尔有学生读错字音,便会制造一些笑话,如将”姊妹弟兄皆列土“读为“姊妹弟兄皆烈士”,“渔阳鼙鼓动地来”读成“渔阳屁股动地来”。这些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于文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应进行录音带读,并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加强诵读方法指导,不求全篇,但求一句或一段突破,在诵读中学会披文入情。

之前,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诗人形象,但第三堂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诗人的理解停留在原有的印象上,如诗歌平白如话,朴实易懂,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没有较高层次的提升。后来启发学生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才稍微产生了一个思维高度。我想,将“诗人朋友眼中的白居易”拿出来,就会更丰满,更立体。

长恨歌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课时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2、教学难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1、播放历史舞剧《长恨歌》片段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 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第二课时

导入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背朗精彩片段

问题探讨(学生自由讨论)

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李隆基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荒淫重色 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 美貌和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课堂小结

作业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教案(篇9)

白居易写的《长恨歌》,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当时长安妓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2、让学生获得一种学术眼光,对众说纷纭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内容概要:

1、《长恨歌》主题何以成为一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

2、关于其主题,主要有哪些学说。

3、今天我们应用何种方法来判定《长恨歌》的主题。

4、出现双重主题——讽喻与同情的深层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不在于给学生介绍千余年来的学术争论,重在让学生掌握一种尺度,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判这些争论。

上节课,我们《长恨歌》这一长诗进行了串讲与品读,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内容。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作业,你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什么?现在请几个同学发言。(学生答,时间2分钟)

二、老师介绍专有术语。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它表现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被广泛用于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日本将这个概念译为“主题”,我国从日本翻译它时就借用了过来。我国古代对主题的称呼是“意”、“主意”、“立意”、“旨”、“主旨”、“主脑”等。主题是作者对现实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材料的处理、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既包含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客观意义,又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理解和评价。

三、讲解主题何以成为争论的焦点。

原因之一是白居易的态度是矛盾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此讥明皇之迷于色而不悟也,以女宠几于误国,应知从前之谬戾矣”。“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这一段确以讽喻为中心,也是“讽喻说”立论的根据。

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写道:“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风情”就是缠绵悱恻的恋情,这里指帝妃间缱绻浪漫的痴情、真情。

原因之二是当时及后世的作者坚信他们的判断。于是产生了不同的说法。

“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风情说”, “以咏李隆基杨玉环爱情为主,充满伤感情调的‘风情’诗”;

“双重主题说”,认为该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自伤身世说,论者从白居易的个人情感经历和创作心理的角度,认为该诗与白居易早年和少女湘灵的爱情悲剧有关。

四、如何正确地把握主题:

关键是方法的采用,这关系着你得出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能否站得住脚。我们经常说,正确的方法才能达成正确的认识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主题的'理解,我提出了三个尺度:一个尺度是不要全看作者怎么说,而应主要看作品怎么写和写了什么。作者说的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全部。道理在两方面:一是言不尽意,这是庄子这一派人说的。二是语言有一种隐蔽功能。所以说,我们探析作品主题,不是回到作者,而是探析作品所呈现出的意义和内涵。西方的哲学阐释说就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探析作者原意,一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事实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第一种路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不妨看一看作品。以贵妃之死为界,它很明显地可以分两个部分。

后部分作者的感情又明显发生了变化:

第二个尺度就要看相对历史,文学作品作了哪些处理,这样的处理也是作者匠心所在,最能见作者立意。

历史:玄宗“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

第三个尺度就是将同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的同中之异。

洪升:《长生殿》“占了情场,废了朝纲”,又加入人仙情未了情节,最后二人同登仙界。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应为双重主题:此诗一方面对李、杨两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

五、出现双重主题的深层原因:

一是作者将爱情放在政治的背景下描写,造成了角色的错位,角色的错位造成了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独具慧眼,在红楼梦的第二回,他通过贾雨村的口对天下人物进行了点评,其中,他将唐明皇与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放在一类。这一类人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身上有艺术气质,二是为爱不顾一切。爱情本身没有错,专一的爱情更是值得歌颂,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必须要斩断私情。所以有艺术家气质的唐明皇最终成了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所以,李商隐也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是作者自身的体验。文学创作是一种表现出强烈主观性、独创性的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也就是说,作家从选取题材开始,就以自己的体验、经验/为过滤器,筛选着与内心情感合拍的最能打动他自己的情事。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前的情感世界、心理定势怎样呢?倘若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就能窥测《长恨歌》的主题走向。

从现存诗歌推断,大约19岁时,白居易与15岁的湘灵姑娘产生了爱意。贞元十六年(800)以后,白居易与湘灵的恋情陷于苦痛境地。白居易曾为此写下多首饱含热的诗,倾诉内心的苦闷。如《生离别》一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诗中酸梅苦蘖对爱恋感受的变调性衬托,恰切地展现了白居易酸甜参半、苦乐交加的痛苦心境。再如贞元二十年(804)所写的《潜别离》一诗:“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低回的痛楚与无奈的悲哀,直可摧肝折肺。

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元和三年(808),时年已37岁的白居易才与同僚杨虞卿的堂妹结了婚。应该说,这一长诗有自已的自伤身世有关并非空穴来风。

本诗有显主题与隐主题。

长恨歌教案(篇10)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基础知识:

沉湎     近在咫尺    羽衣霓裳      X   孺   濡    儒   狩猎    尸骸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出场的人物都有谁?

具体探究: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他们怎么的生存状态?(学生讨论)

2、作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种种细节,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明确: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琐屑但却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来成就另一种抒写历史的方法:在她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这间屋子,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她所认识的历史。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把握历史的嬗变,作为历史表象的“1957”是苍白的,它在小说里几乎不能表示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经意的滑过的年轮,它背后的日常形态的流水般的生涯,才是亘古而丰厚的。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所裹挟的人。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王琦瑶就是这样,她默默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但她从来不曾探询过任何所谓“人生的意义”,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品味语言:

阅读选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结合你所了解的小说的其他内容。

1、严师母无限感慨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2、不过,天黑却将这些遮住了。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物体,空间,声音和气息,全变得隔膜,模糊,有很确定。唯有那炉膛里的火,陡地鲜明起来,热烈起来,激励人的身心。

3、他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给时间做个漏真是对得没法再对,时间真是不漏也漏,转眼间不走也要走。

4、,“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

《长恨歌》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外,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那就是它的语言魅力。《长恨歌》的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往往只要有一个感觉或者细节的触动,密集的词藻便蜂拥而来,好像词句自身在分裂、繁殖,左右盘旋,雍容不迫,不可遏止。这使得情节的推进十分缓慢,有时甚至“语言的空间代替了故事的进度”。

然而,这种叙述又不是毫无节制任其漫溢的,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完成了眼花缭乱的细节背后的理性操作,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这是难能可贵的,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然而她却做到了。“《长恨歌》的写作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至的状态。”这种“极至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纯粹的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对语言的“陌生化”有所解释:“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要实现陌生化,不仅要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要有语言的‘新’,陌生化是以感受与体验为基础,以语言与修辞为手段。”仅仅在课文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体验到这种“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比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又如:“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句中“暮色”与“流”的陌生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 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残片装点寂寞的优雅自足的生活。她的红尘琐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疲惫焦灼,都在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勇气下慢慢消散,所以她能够在劫难临头的时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在经历过历史的风横雨狂之后──她终于倒地死去了,在旧上海的尸骸上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上海”。王琦瑶又何尝不是这样,所谓“百折不挠”。

长恨歌教案(篇11)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绰约(chuò)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明确: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xx年。

内容:

马嵬兵变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容:方士招魂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解题:

长恨歌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长恨歌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三、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女之长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五、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回眸 鼙鼓 千乘万骑 花钿 云栈萦纡 马嵬坡 池苑 衾寒 临邛 绰约 玉扃 迤逦 仙袂 飘 凝睇 人寰 钗擘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 诗,它的作者是 ,字 号 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 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2)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 手法。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长恨歌中“恨”指什么,造成他们长恨的根源是什么?

长恨歌教案(篇14)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长恨歌》的主题。

2、学会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这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1、字音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lí)宫霓(ní)裳(cháng)临邛(qióng)

鼙(pí)鼓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

2、知人论世: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好处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齐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3、背景简介: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T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感情杯具:他们的感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4、题为“长恨歌”,“恨”为何意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恨”为沉重的遗憾。唐玄宗、杨贵妃、白居易、读者都有恨。李杨二人真心相爱,却不能长相厮守,落得人仙两茫茫。诗人、读者为李、杨的感情杯具而遗憾,对感情杯具引发的政治杯具而遗憾。

(首先让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总结)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透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请同学们讨论白居易是怎样给我们讲李、杨之间的故事的

明确: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能够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

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之后,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句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带给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贴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铺垫。

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能够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面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述,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述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感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悲哀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

【思考】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述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

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情绪:“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踪。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凉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证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思考】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诗人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第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最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证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透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最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感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述了两人的感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感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感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必须的典型好处。作者透过这一感情杯具,歌颂了人们对感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感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感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应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应对两人的感情杯具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感情杯具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结合导学案后面的助读资料《风流天子——唐玄宗其人》来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诗人注入了太多的情感,而且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仅凝聚着诗人的感情,也积淀着历代读者的完美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人们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人们说不尽《长恨歌》的真正原因!

一、反复诵读,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理解。

当代诗人于坚曾说:“一首诗是一个语言的场。”诗歌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感情、意境、内涵的理解。

二、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

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并懂得与他人交流,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潜力。

四、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用心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学会赏识他人,学会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

长恨歌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潜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感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潜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长恨歌的思想资料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感情杯具,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N《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官鸿胪卿,杨F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感情杯具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悲哀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感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感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明白的,只明白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到达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u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向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就应从那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杯具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最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完美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之后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最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述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明白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杯具故事的基础诗人透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杯具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样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齐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个性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感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感情才成为一场杯具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悲哀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悲哀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那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但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明白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

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忙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之后,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述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带给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透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感情杯具的描述,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资料,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期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该说认为,长诗透过对李杨杯具的描述,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感情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资料的是李杨的感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述,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感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资料上考察,表现的是感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感情,使读者感受到感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取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感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资料,虽然内含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感情杯具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杯具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感情的歌颂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感情杯具的描述,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资料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感情及其杯具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杯具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感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感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感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感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透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杯具,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感情杯具杯具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杯具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那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悲哀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期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能够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杯具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齐,构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透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应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悲哀,大自然的美就应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悲哀、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悲哀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

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到达了高潮诗人正是透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一篇《长恨》有风情!”白乐天如是说!

精选阅读

长恨歌课件汇编15篇


小编挑选了一篇非常有参考价值的“长恨歌课件”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必需准备教案课件,所以需要老师自己花一些时间编写。高效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赶快动动手指,收藏起来吧!

长恨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 结合朗诵,理解思想内容,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3、 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十一岁就离家避难,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道路有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四十四岁之前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因此这一时期的作品以“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 《 秦中吟》,三十五岁 写《长恨歌 》 。8因造谣中伤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过上了“独善其身”的生活,“感伤诗”代替了“讽喻诗”,如《 琵琶行》 。另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

元和元年,白居易和朋友王质夫等人同游仙游寺,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悲剧故事,王质夫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意为:“迎合世俗的事,不是遇见超出世人的才能加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被人遗忘。你诗写的好,善于描写情感。尝试着歌颂他们,怎么样?”)乐天因为《长恨歌》。

1、 “恨”是沉重的遗憾, “长”长久, “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表达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

2、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起于初唐。

3、新乐府诗: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乐府诗的作者主要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和王建等人。 其特点是“即事名篇,无所傍依”,只继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乐府的精神,自创新题新意而不入乐。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

4、长篇叙事诗:用诗的形式描述事件、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我国古典诗歌中著名的叙事诗有《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歌行》、《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等。

四、自由朗读,注意以下字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萦纡yū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 龙驭yù 鼙鼓pí仙袂mai 衣钿diàn千乘shang 钗擘 chāi b马嵬w?i阑干lán gān 绰约chu 衾寒qīn

集体朗读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惊破《霓裳羽衣曲》”

1、“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句在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结构上的作用是统领全诗,提纲挈领;内容上的作用是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揭示悲剧根源。

2

明确:上句诗人运用细节描写,扣住杨玉环的“回眸一笑”的细节妍态,极力地展现了杨玉环的美艳;下句诗人运用对比、借代和夸张的艺术手法,通过六宫粉黛的对比映衬,极力渲染出了杨玉环的美艳绝伦。

3、理解句子“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明确:所谓“列土”,取自“列土封疆”意为“划定疆界,皇帝将土地分封给重要的大臣”。出处是《汉书》:“方制海内非王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以为民也。“可怜”古今异义词,语序调整为“门户生可怜光彩”。

4、“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明确:丝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很多,大体是指的是音乐。丝是弦乐器,竹是管乐器。凝:徐缓。主要是写君王对贵妃的迷恋,对爱情的沉醉。“渔阳鼙鼓”即指安禄山率领的造反军队。这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惊破《霓裳羽衣曲》,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误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三千宠爱在一身”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1、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宛转:轻而柔的起落。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借代女子美丽的眉毛。。委:卸落。旌旗:旗帜的总称,借指军队的旗帜。回:使动用法,使??回转。信:随意、听凭。 对此如何不泪垂!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句

2、第二部分内容:实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君王掩面救不得”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讨论问题: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二)找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1、 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明确: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反衬),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确: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月,寄托着情人的思念,铃,代表着远方的音信,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触景生情)

3、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明确:城池、宫殿尚在,清澈的太液池,盛开的芙蓉花,摇曳的未央柳,曾经熟悉的场景再回眼前。作者用了反衬的手法,衬托下文中玄宗的伤感!唐明皇在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之后回到宫中,触景生情,想起数年恩爱、朝夕相伴的杨贵妃,如今物是人非,怎不伤心落泪?

长恨歌课件 篇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析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

1.谁之恨?

2.为何“长恨”?

3.怎么写“长恨”的?

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

谁之恨为何恨?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

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三节课中自我感觉最成功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恨”为线索,启发根据自己的体验揣度诗人的意图。学生们的讨论活跃,唐玄宗之恨,杨贵妃之恨和白居易之恨都是学生从诗句中解读而来。只是在如何写恨上,普遍分析空洞。因此,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唐玄宗回宫之后触景生情这节。

第一节为纯诵读课,因为诗歌篇幅长,纯粹的诵读课显得有些单调,只是偶尔有学生读错字音,便会制造一些笑话,如将”姊妹弟兄皆列土“读为“姊妹弟兄皆烈士”,“渔阳鼙鼓动地来”读成“渔阳屁股动地来”。这些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于文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应进行录音带读,并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加强诵读方法指导,不求全篇,但求一句或一段突破,在诵读中学会披文入情。

之前,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诗人形象,但第三堂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诗人的理解停留在原有的印象上,如诗歌平白如话,朴实易懂,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没有较高层次的提升。后来启发学生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才稍微产生了一个思维高度。我想,将“诗人朋友眼中的白居易”拿出来,就会更丰满,更立体。

长恨歌课件 篇3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

依据: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学习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习课

、课堂导入

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导入:

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

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长恨歌》。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

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

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3) 双重主题说。

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

1> 还原诗句意思

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 写出表达效果

4> 写出感情

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

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5.小组讨论

6.展写到黑板

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五、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长恨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恨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2、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的语言,掌握诗歌抒情所用的表达技巧

一、导入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2、学生展示,教师补充点拨: 唐玄宗之长恨: (1)赐死贵妃时

——欲救不得,眼流泪心流血,矛盾痛苦

(2)入蜀道上的思念: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 ,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补充: 杨贵妃之长恨: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四、艺术技巧总结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注: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景情关系是高考古诗鉴赏的高频考点)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五、拓展延伸——高考链接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六、课后作业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长恨歌课件 篇5

一、内容与解析(一)内容 白居易长恨歌(二)解析“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二)解析1、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2、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3、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三、问题诊断分析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长恨歌》的主题及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学习难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借助多媒体,大量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使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五、教学过程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教师提示: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一篇《长恨》别有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

二、诗人介绍1、学生回忆并介绍作者。

2、教师提示: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他青少年时代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读书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zh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发起新乐府诗歌运动。贞元十八年(802),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三、诵读训练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情文字障碍。

教师提示:

①重点字词句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爱,可羡。椒房阿监青娥老:青春的美好容颜。耿耿星河欲曙天:天色微明的样子。其中绰约多仙子:美好轻盈的样子。雪肤花貌参差是:差不多。玉容寂寞泪阑干:纵横。

②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学生复述诗歌故事情节、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 第二课时五、写作背景唐

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唐玄宗曾经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与杨贵妃沉迷爱河不仅葬送了自己甜蜜的生活,而且也给大唐帝国带来空前的政治危机。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己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

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创作缘起: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应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取入第四等,被任为位于长安西南的周至县县尉。

这年冬天,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陈鸿也在《长恨歌传》中言及此诗的缘起:“‘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

六、主题探究1、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有人认为:“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有人认为: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有人认为: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有人认为: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有人认为: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明确:“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汉皇之长恨“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道士帮助皇找到杨女。--过渡,浪漫主义手法“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点明题旨,回应开头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和恨缺一不可,唯有如此,诗歌才有动人的魅力。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全诗就是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因此,分析也要紧扣这两个字。开头写爱得不顾一切,实际上也是说爱的深,于是也为“恨得长”做出了铺垫。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2、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①汉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

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天旋日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还都路上,“天旋日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叙事见情“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触景生情“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

--叙事见情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②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

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祸国殃民的红颜?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4、《长恨歌》的主题《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分析: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长恨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琵琶行》时,介绍的唐宣宗挽白居易的对联吗?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爱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讨论: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哪些句子表达了君王对玉环的深深思念?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4、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② 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 有以下几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主人公唐玄宗、杨贵妃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要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分析题目、词语的涵义、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等

三、听录音朗读,解决字音、词语的字面含义(学生听录音,质疑)

第一部分:“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杨女之死

第三部分:“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皇之长恨

第四部分:“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杨女之长恨

第五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二)问题探究:

1、长恨歌的“恨”指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的'长恨?

2、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汉皇是荒淫误国的昏君还是深爱杨女的痴心男?杨女是祸国殃民的红颜还是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三)、联系创作背景和作者其他的诗歌。

1、创作背景:

陈鸿在《长恨歌传》中交代过白居易写这首诗的背景: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这种旷世之事,如果没有文笔出众的人来记录、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磨灭,从世上消失。你深谙作诗之道,情感丰富,你试着为这个故事写一首诗,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这句话明确地表述了《长恨歌》的创作指导思想。

2、白居易其它一些作品对杨贵妃持批判的态度,把她看作祸国之罪人。作为元和四年的《胡旋女》写道: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在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作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贵妃胡旋惑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此地轴天维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古冢狐》中说:……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久溺人心。何况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

又《李夫人》云: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路上念杨妃。纵今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对杨贵妃是这样的态度,如何会去同情、歌颂她?

3、白居易的创作思想: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四)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五、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本诗的主旨是歌颂了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还有人认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你同意那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回眸 鼙鼓 千乘万骑 花钿 云栈萦纡 马嵬坡 池苑 衾寒 临邛 绰约 玉扃 迤逦 仙袂 飘 凝睇 人寰 钗擘

(1)《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浓的 诗,它的作者是 ,字 号 这首诗歌时他与友人同游仙游寺时有感于 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

(2)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诗的末尾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这一部分运用的是 手法。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试分析“汉皇重色思倾国“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长恨歌中“恨”指什么,造成他们长恨的根源是什么?

长恨歌课件 篇8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三、教学过程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课件 篇9

《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可能回答的深度,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情况。广泛查找资料,反复研读重难点问题,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可以让为师者体验备课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充实,借积淀点拨、提升学生见解的合作、共赢的成就感和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2、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和忠贞执着的爱情魅力。

1、充分认识到唐玄宗重色倾国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2、一代君王政治责任和家国观念。3、历史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立足文本,探究阅读

五、教学难点:在 “主旨三说”的众说纷纭的声音中,学生有自己的 “观点”“焦点”“亮点 ”

六、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讨论法,点拨法,评价法。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诗分四类:闲适诗、感伤诗、讽喻诗、杂律诗。白居易将《长恨歌》归为感伤诗,后人将之归为讽喻诗。16岁,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名句而名扬天下。

元和元年(8),充任周至尉的乐天与文士王质夫、陈鸿过马嵬坡,感念50年前杨妃自缢事,相约写诗记之。陈鸿写了唐传奇《长恨歌传》。“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铘王质夫家于是,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诗,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

白居易和湘灵的青梅竹马和爱情悲剧,本诗里应该有白居易对爱情的理解。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唐玄宗(685—762),李隆基,大唐皇帝(712—756),27岁登基,做了44年皇帝,71岁做太上皇,号称50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世界最长的皇帝之一。风流英武,雄才大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大唐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然而谁能想到他亲手创建的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却遭遇了唐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争议的人物。

事业风流:

①任用姚崇、宋璟做宰相。千秋忠义之士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君明臣贤。

②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中国最完备的礼仪规章。

③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有朝贡关系的国家70国。“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

④国富民强。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⑤人才辈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张九龄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情趣风流:

①唐玄宗诗歌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

③打羯鼓。“文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头像山峰纹丝不动,手像暴雨点敲椽。)李龟年是当时乐工,打羯鼓有名。光鼓槌打坏了50根。唐玄宗“你才打坏50根,我打坏了四柜子。”

④梨园鼻祖,创办专业机构——梨园。而且在鼻子上抹一道白,丑角的鼻祖。地位最高。

⑤打马球。与吐蕃人比赛,落花流水。

晚年凄凉:《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张岱“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看透人间冷暖。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冷冷清清。儿子30人,女儿29人,陪葬只有一个高力士(684—762)。而高力士当时流放巫州,77岁,绝食而死。

杨贵妃:(719—756)开元23年,735年12月24日,16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李瑁,唐玄宗第28子)妃,740年,进入道院,出家做道士,割断红尘。天宝四载(745年),26岁的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756年,38岁被缢死。

爱情传奇:

李杨爱情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是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为尊者讳,也为歌颂爱情的主题需要,白居易用文学笔法处理这一敏感的问题。历史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真实。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倾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用生花的妙笔写成了一个爱情悲剧。

姊妹弟兄皆列土:

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玄宗赐名国忠,位居右丞相(天宝十一载752年)

从兄杨铦封鸿胪卿(从三品,掌宾官及凶仪之事);

杨锜虽只封了一个从六品下阶的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鞠狱讼),

叔父杨玄珪封光禄卿(从三品,掌邦国酒醴、膳羞之事)。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讽刺杨家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和马嵬之变: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代宗(762年),前后达八年之久。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20万兵于范阳起兵,十二月洛阳被攻破,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潼关很快被攻破,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六月十三日凌晨,逃出长安,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兵分两路,玄宗入蜀。马嵬驿哗变,表面看来是士兵哗变,实由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策划的争权斗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十一月间。十月李杨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造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诗史中,写尽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悲苦和国家不幸。

班级四个大组经过小组的先分后合的讨论筛选后,精选出四个问题。学生自愿选择保守秘密,不向大家公布。但是为避免出现问题重复现象,组长要有一个良好沟通。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长代表组员向下一个小组质疑发难。该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代表要积极发言,组员做好随时准备补充的工作。课堂上学生共生成四个问题:

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两句话在内容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表达唐玄宗怎样的感情?

3、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4、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个问题应该说很有讨论价值。

第一个问题,涉及诗歌的爱情悲歌的主题和浪漫神奇的传奇色彩。有一个学生讲了比翼鸟的神奇传说,鸟有一目一翼,当两只并飞时,才能够翩翩起舞。歌颂美好的爱情。

第二个问题,涉及该诗歌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一个学生做出独特解读。联系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认为不写“春风桃李花开日”而写“夜”更能写出人物在美好时光中的孤寂,因而产生思念。纠正:是先有思念,才生寂寞。

第三个问题,涉及作者对史实剪裁和主题理解的问题。涉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第一部分写汉皇重色思倾国,结果真的倾国。但是为尊者讳和主题表达需要,美化李杨故事,比如“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第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艺术处理,淡化变乱,突出李杨的生死决别和无可奈何。使诗歌沿着爱情主题发展。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物是人非,刻骨铭心。恨不入梦,遗憾异常,上天入地的寻找。第四部分写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梨花一支春带雨”。赠送信物,以表衷肠。重托誓言,哀伤缠绵。

第四个问题,涉及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要辩证的分析。编者认为是讽喻诗,作者认为是感伤诗。其实,第一部分讽喻唐玄宗朝的政治现实,后三部分是感伤凄美爱情。

教师事先不知道学生质疑的问题,可做以下准备充分想到学生可能会问什么问题,如果讨论出现状况,可以借助以下的准备,未雨绸缪。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沉香亭北倚阑干。

文中描写杨贵妃的美的句子有哪些?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6、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可见,杨贵妃的美是写出神韵,风采;刘兰芝的美是写出精致、形象;杨贵妃的写法是对比和比喻,刘兰芝的写法是比喻;杨贵妃写出天生丽质、雍容华贵、楚楚动人,刘兰芝写出坚强倔强、小家碧玉。白居易写人的笔法可见高超,自古“由来意态画不成” 。白居易“画”杨妃是大美无形的。

问题二:作者用怎样的笔墨处理“安史之乱”这一史实的,为什么?

作者没有浓墨重彩、挥墨如泼的叙述、描写和抒情,而是惜墨如金,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五十六个字交代。这样详略处理是源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不仅是抨击君王好色倾国,而且是回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条线索和中心上来。

问题三 作者为了渲染唐玄宗、杨妃的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之情,怎样用“有尽之语”抒发“无穷之意”的?

方法:从诗句内容和运用手法入手。分七个层次层层渲染。

二、行宫感怀:见月伤心,遇雨作《雨霖铃》曲寄托离愁别恨。

四、宫中思念:咬文嚼字,咀嚼情感。抓住语言的暗示性,分析以乐景衬托的哀情、物是人非的痛苦,分析因思念而生的寂寞,分析因思念而希望入梦的绝望。

五、仙境传说:杨妃对玄宗的思念。分析“梦魂惊”“衣冠不整下堂来”“梨花一支春带雨”和送“钿”“合”的寓意。

①举例: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自古文人心意相通。注重诗人对诗歌意象的偏爱和语言的暗示性的解读。

(四)问题四:白居易将《长恨歌》归入感伤诗,课文编者将之归为讽喻诗,你认为是政治悲剧,还是爱情悲剧?

既是政治悲剧又是爱情悲剧。既是讽喻诗,又是感伤诗。爱情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永恒歌咏的主题,李杨的爱情更是古典诗歌和爱情故事中的经典传奇。它奇在两个人的特殊身份,一个是开创开元盛世的做了五十年太平天子的唐玄宗,一个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国色天香的杨贵妃;它还奇在悲剧主人公,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它更奇在既是一个红尘故事,也是一个仙境传说。白居易将爱情悲剧和政治悲剧水乳交融在一起,爱情悲剧缠绵悱恻、动人心肠;政治悲剧寥寥数语却讽喻深广。白居易既讽喻了唐玄宗的重色倾国不思重贤思治国,也赞扬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对爱情的坚贞。这种对政治的讽喻和对爱情的歌咏将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课件 篇10

元和元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下了此事,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以下是《长恨歌》高中教案,欢迎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恨歌》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选修课注重阅读积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和文化视野,必修课注重整体把握、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他们的共同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创造性的解读,对文本有独到的感受和理解。

“一首长恨有风情”,《长恨歌》被称为艺术全璧,共120句,白居易用至讽至情的笔墨演绎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抒发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生死死永无尽头的爱情,寄相思于人间天上,托遗恨于地久天长,也含而不露的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的历史现实。学习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从文本出发,审视优美的诗歌语言,探究情景交融的字字句句、品味言近旨远的深情、评价众说纷纭的主旨。并在放手让学生研讨、评价学生鉴赏研讨、开阔学生文化文学视野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设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本文一个大段落,篇幅长,这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白居易的作品分类、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了解主人公唐玄宗五十年太平天子、开创开元盛世的成就和重色倾国、孤独度余生的政治悲剧,了解杨贵妃的娇媚动人和多情忠贞的宛转缠绵。还需要教师吃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的不是教师的步步引领,牵着鼻子走,而是借助必修五文化随笔中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鉴赏方法和文化视野,大胆进行独立探索,自主研究,思考质疑,审美鉴赏,创造性的解读文本。这样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备学生可能质疑的问题,可能回答的深度,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测的情况。广泛查找资料,反复研读重难点问题,以备不时之需。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探究、发现的乐趣,可以让为师者体验备课时为自己答疑解惑的充实,借积淀点拨、提升学生见解的合作、共赢的成就感和一起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2、提高学生在内容和写作特色方面鉴赏古代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写作技巧和忠贞执着的爱情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充分认识到唐玄宗重色倾国的政治悲剧、爱情悲剧2、一代君王政治责任和家国观念。3、历史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立足文本,探究阅读

四、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深情,深味艺术魅力。

五、教学难点:

在 “主旨三说”的众说纷纭的声音中,学生有自己的 “观点”“焦点”“亮点 ”

六、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的地盘我做主”;讨论法,点拨法,评价法。

七、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白居易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诗分四类:闲适诗、感伤诗、讽喻诗、杂律诗。白居易将《长恨歌》归为感伤诗,后人将之归为讽喻诗。16岁,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名句而名扬天下。

元和元年(806年),充任周至尉的乐天与文士王质夫、陈鸿过马嵬坡,感念50年前杨妃自缢事,相约写诗记之。陈鸿写了唐传奇《长恨歌传》。“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铘王质夫家于是,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诗,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

白居易和湘灵的青梅竹马和爱情悲剧,本诗里应该有白居易对爱情的理解。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唐玄宗(685—762),李隆基,大唐皇帝(712—756),27岁登基,做了44年皇帝,71岁做太上皇,号称50年太平天子。是中国历史上统治世界最长的皇帝之一。风流英武,雄才大略,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亲手缔造大唐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盛世: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然而谁能想到他亲手创建的这个声名显赫的伟大帝国,却遭遇了唐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劫难——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大唐王朝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一生前期励精图治,英明有为,开创开元盛世;后期纵欲荒政,昏庸误国。历代帝王中颇有争议的人物。

事业风流:

①任用姚崇、宋璟做宰相。千秋忠义之士高力士(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儿不犯)。君明臣贤。

②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中国最完备的礼仪规章。

③崇高的国际地位。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有朝贡关系的国家70国。“九天阊阖开宫阙,万国衣冠拜冕旒。”

④国富民强。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⑤人才辈出。李白、王维、孟浩然、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张九龄生活在唐玄宗时代。

情趣风流:

①唐玄宗诗歌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诗歌。

②更有名气的是作曲。《霓裳羽衣曲》《雨霖铃》

③打羯鼓。“文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头像山峰纹丝不动,手像暴雨点敲椽。)李龟年是当时乐工,打羯鼓有名。光鼓槌打坏了50根。唐玄宗“你才打坏50根,我打坏了四柜子。”

④梨园鼻祖,创办专业机构——梨园。而且在鼻子上抹一道白,丑角的鼻祖。地位最高。

⑤打马球。与吐蕃人比赛,落花流水。

晚年凄凉:《傀儡吟》“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舞罢浑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张岱“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看透人间冷暖。生前轰轰烈烈,死后冷冷清清。儿子30人,女儿29人,陪葬只有一个高力士(684—762)。而高力士当时流放巫州,77岁,绝食而死。

杨贵妃:(719—756)开元23年,735年12月24日,16岁的杨玉环被册封为寿王(李瑁,唐玄宗第28子)妃,740年,进入道院,出家做道士,割断红尘。天宝四载(745年),26岁的杨玉环被唐玄宗册封为贵妃,756年,38岁被缢死。

爱情传奇:

李杨爱情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是历代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为尊者讳,也为歌颂爱情的主题需要,白居易用文学笔法处理这一敏感的问题。历史真实,并不等于艺术真实。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正是因为一往情深的唐明皇同重色倾国的唐明皇是对立的统一体,所以,白居易把这个故事用生花的妙笔写成了一个爱情悲剧。

姊妹弟兄皆列土:

堂兄杨国忠原名杨钊,玄宗赐名国忠,位居右丞相(天宝十一载752年)

从兄杨铦封鸿胪卿(从三品,掌宾官及凶仪之事);

杨锜虽只封了一个从六品下阶的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鞠狱讼),

但却娶了武惠妃的女儿太华公主

杨国忠儿子杨暄为驸马,官大常卿兼户部侍郎

叔父杨玄珪封光禄卿(从三品,掌邦国酒醴、膳羞之事)。

父亲杨玄琰追封为太尉齐国公

母亲封为凉国夫人

大姐杨玉佩封韩国夫人

三姐杨玉筝封虢国夫人

八姐杨玉钗封秦国夫人

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春,讽刺杨家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和马嵬之变: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至唐代宗(762年),前后达八年之久。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率20万兵于范阳起兵,十二月洛阳被攻破,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潼关很快被攻破,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六月十三日凌晨,逃出长安,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兵分两路,玄宗入蜀。马嵬驿哗变,表面看来是士兵哗变,实由太子李亨、宦官李辅国、高力士策划的争权斗争。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十月十一月间。十月李杨在骊山华清宫避寒,,十一月安禄山造反。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忧国忧民的杜甫在诗史中,写尽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悲苦和国家不幸。

(三)小组自主、合作、探究

班级四个大组经过小组的先分后合的讨论筛选后,精选出四个问题。学生自愿选择保守秘密,不向大家公布。但是为避免出现问题重复现象,组长要有一个良好沟通。课堂上,每一个小组长代表组员向下一个小组质疑发难。该小组经过讨论后,推出代表要积极发言,组员做好随时准备补充的工作。课堂上学生共生成四个问题:

1、“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两句话在内容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表达唐玄宗怎样的感情?

3、唐玄宗和杨贵妃有没有真正的爱情?

4、白居易写《长恨歌》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个问题应该说很有讨论价值。

第一个问题,涉及诗歌的爱情悲歌的主题和浪漫神奇的传奇色彩。有一个学生讲了比翼鸟的神奇传说,鸟有一目一翼,当两只并飞时,才能够翩翩起舞。歌颂美好的爱情。

第二个问题,涉及该诗歌的情景交融的写法。一个学生做出独特解读。联系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认为不写“春风桃李花开日”而写“夜”更能写出人物在美好时光中的孤寂,因而产生思念。纠正:是先有思念,才生寂寞。

第三个问题,涉及作者对史实剪裁和主题理解的问题。涉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问题。第一部分写汉皇重色思倾国,结果真的倾国。但是为尊者讳和主题表达需要,美化李杨故事,比如“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第二部分,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艺术处理,淡化变乱,突出李杨的生死决别和无可奈何。使诗歌沿着爱情主题发展。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物是人非,刻骨铭心。恨不入梦,遗憾异常,上天入地的寻找。第四部分写杨贵妃对唐玄宗的思念。“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梨花一支春带雨”。赠送信物,以表衷肠。重托誓言,哀伤缠绵。

第四个问题,涉及对本文主旨的理解,不能以偏概全,要辩证的分析。编者认为是讽喻诗,作者认为是感伤诗。其实,第一部分讽喻唐玄宗朝的政治现实,后三部分是感伤凄美爱情。

长恨歌课件 篇11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学生说,师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3、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等。

师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学生寻找,谈论。比如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此处注意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

先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问:”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怎么理解?

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

5、 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学生找,然后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七、分析主题

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1:“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3: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4: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3) 双重主题说。

学生参阅书本说明,教材是偏向于“讽喻说”的。简单介绍讽喻说的观点。

再介绍了“爱情说”的观点。投影出示。

还有“多主题说”的,投影出示。

请学生自己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学生若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看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告诉学生,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长恨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美读美赏,感受白诗语言声韵流转自然,抑扬起伏之美。

落实单元目标,讨论诗歌的主旨。

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白居易去世后,唐玄宗李忱以诗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白诗多么通俗易懂,也可见这两首诗流传之广,家喻户晓。一千多年过去了,它们依然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和动人的魅力。《长恨歌》取材于唐明皇李隆基和大美女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杨爱情佳话是那个梦幻时代的梦幻传奇,它既是无数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也是历代市井小民八卦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在盛世大唐上演的一部收视率极高的偶像剧。

二、吟咏诗韵

这首诗太美了,我把它雪藏到了今天,就是想和同学们美美地欣赏一下。下面我和后羿同学合作诵读这首诗。读《长恨歌》不可无音乐,因为李杨二人均是优秀的音乐家,堪称知音。正好我们班有古典音乐方面的人才,有请戴舒淇和揭清宜伴奏。

三、赏析品味

(一)解读白居易笔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人物形象

(因为这是选修课,而且本诗是单元赏析示例,文本的辅助资料很多,所以字词请大家自学,要特别注意其中的古今异义词。)

1.李杨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刻画的。请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和段落。

①唐玄宗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重色误国

◆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痴情专一)

②杨贵妃

◆天生丽质难自弃……可怜光彩生门户——(天生丽质、备受恩宠)

◆闻道汉家天子使……夜半无人私语时——(忠贞专一)

2.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诗进行赏析品味,说说这句诗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对比,绘其神韵,突出了杨贵妃的美貌)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顶真,音韵和谐,婉转动人)

◆黄埃散漫风萧索……旌旗无光日色薄。(以哀景衬哀情,写出了李悲痛、凄凉的`心情)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青山碧水之永恒和圣主恩宠之短暂、誓言之苍白)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触景伤情,勾起痛苦的回忆)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物是人非,痛彻心扉)

◆归来池苑皆依旧……芙蓉如面柳如眉……(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处去)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互文,写季节更替,时间漫长,相思无限)

◆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失去了美人,也失去了江山,以寂寥之景衬寂寥的心情)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勾起对往日欢娱的回忆,想象杨若在将会怎样)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魂魄不曾来入梦(漫漫长夜,孤灯相伴,相思无尽,晚景凄苦。梦中亦不能相见,令人绝望。)

◆闻道汉家天子使……揽衣推枕起徘徊……花冠不整下堂来(三个连贯动作,写震惊、激动,表现了内心的焦急和迫切)

◆风吹仙袂飘飖举……梨花一枝春带雨。(绝美的形象,写酸楚、凄苦、委屈、感激)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恩爱短暂,相思寂寞永恒)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死生异处,天人相隔)

◆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不忘旧情,矢志不渝)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赋予神话、浪漫色彩)

总结写法

昔乐衬今悲,昔盛衬今衰。诗中唐玄宗晚境的描写是非常动人的一笔。诗人将玄宗凄苦的心境刻画地细致入微,相思之情痛彻心扉,侵入骨髓,这不仅是对杨玉环的思念,也是对往日富贵荣华、帝王之尊生活的怀念,更是对昔日盛世王朝的追忆。

4.总结李杨形象

重色误国 天生丽质

痴情专一 备受恩宠

唐明皇 仪范伟力 杨贵妃 一荣俱荣

多才多艺 史载 忠贞专一

治国明君 能歌善舞

◆《旧唐书》记载唐玄宗:“仪范伟力,有非常之表。”

唐玄宗精通文学(是《唐诗三百首》中唯一入选的帝王)、音律(改编婆罗门舞曲,融入民族元素《霓裳羽衣曲》)、羯鼓(头若青峰,手若雨点)、马球(大败外族球队)。

(二)剖析若干矛盾

1.李帝王的身份使他拥有专宠的权力,专宠又使他失去帝王的身份。

杨绝世美貌使她备受恩宠,受宠又使她失去全部,包括美貌。

2.李杨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他们是悲剧的制造者。(因)

安史之乱使李杨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成为悲剧的承受者。(果)

3.李本身充满矛盾,我们对他的感情也充满矛盾。我们既仰慕他壮丽的事业,又惋惜他悲凉的结局;既羡慕他浪漫的爱情,又同情他不幸的遭遇;既欣赏他的旷世才华、真率痴情,又责怨他纵情声色,忘了君王的责任,以致误国误民。

四、解读“长恨”,理解主旨。

恨:遗憾、不满意,亦有“悔”之意。

本单元的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此诗“恨”的内涵。

恨玄宗当年夺爱

恨玄宗在马嵬没有保护她

杨之恨 恨命运无常,眷顾她又抛弃她

恨当初沉湎欢乐,未作远虑,不知后患

恨甜蜜的爱情太短暂

恨不能和杨厮守终生

恨自己不能保护杨

李之恨 恨昔日纵情欢乐,忘却责任,误国害己

恨自己帝王身份

恨李杨荒淫无度,自酿苦果(讽喻说)

白之恨 恨李杨浪漫爱情夭折,留下无尽相思遗恨(同情说)

恨自己不幸的爱情遭遇(自伤说)

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诗分为感伤、讽喻、闲适、杂律四类,白居易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而非“讽喻”,这也许能反映诗人写作时的情感倾向,白居易将他视作普通人、真实的人,所以对他寄寓了深深的同情,充满了悲悯情怀。

五、结语

1.齐读“临别殷勤重寄词”至结尾。

2.这段真挚的告白、炽热的誓言是对人对多情天子寂寞心灵的慰藉,也是白居易对自己理想爱情的诠释,更表达了人们对李杨爱情的深沉思考,对瑰丽大唐盛世没落、繁华不再的憾恨。

【板书设计】

沉湎爱情 安史之乱 死生异处

纵情享乐 讽喻 相见无期

同情

长恨歌课件 篇13

一.导入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背景介绍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三.作者.作品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他自幼聪明,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为避嫌消灾,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四.内容概述

我们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并选了原文中一句诗来概括。

一:杨妃入宫受宠: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一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二:马嵬生离死别:回看血泪相和流。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三:仙山寻得杨妃: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一节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画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五.课文讲解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我只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全班同学异口同声,不约而同哪,一起喊: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请学生分析。动作描写,对比手法都分析得很到位。其他学生补充了其它的外貌描写,尤其是一个女生分析梨花一枝春带雨特别有韵味,写出了杨贵妃的凄美,哀怨。然后,我故弄玄虚,呵呵,白居易是在杨玉环死后大约50年以后写的《长恨歌》,他当然没有见过杨玉环,不过,唐代有一位伟大的诗人是见过杨玉环的,并且也写了描写贵妃美貌的诗歌,这个人是谁呢?同学们大呼:李白!然后投影出示李白的同样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三首。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人教版高二语文《长恨歌》教案

《清平调》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我再问:李白和白居易写杨贵妃的美貌有没有共同点?

总结:李白也好,白居易也好,他们写杨玉环的美貌都不是正面实实在在地描写,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正如同宋玉描写东家之子之美一样,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我们也不知道东家之子长什么样,也只知道是美。而这正好是老庄推崇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境界,而这就是大美无形了。

第二个问题,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全班同学又是不约而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然后,几个积极发言的同学分析到了好几处。比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想想,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2.分析课文第二.三部分。。

这一个环节,我只问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如,有赏析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见到的,听到的一切事物,都引起了唐玄宗的深深思念;有赏析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的,一切皆是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想到以前的卿卿我我,恩恩爱爱,而现在的形影相吊,情何以堪?我插了一句,郭敬明好像有一句话,物是人非是汉语中最狠毒的词语,轻轻四个字,就把一切都改变了。;有赏析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我稍加补充了一下,提醒学生,萤火虫这个意象象征什么,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说木叶》里提到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萤火虫,古人认为是腐草里生长的,生长在坟墓荒草旁,这里用到这个意象暗示了什么?唐玄宗此时不仅已经失去了手中的权力,而且失去了人生自由,被变相软禁起来,他住的地方有萤火虫说明他的孤独凄凉。而后面,孤灯挑尽未成眠,又暗示了什么呢?唐玄宗在彻骨的思念中整夜无眠,世界睡着了,他还醒着人世间最痛苦的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他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给他的惩罚,佳人已去,寡人还在,可寡人这条命要来又有何用?在这里,作者反复渲染,层层铺垫,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玄宗的悲伤落寞,凄凉孤苦,辛酸无奈。

也有提问的。问: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怎么可以联系在一块?我先让学生思考,果然有满意的答案。我趁机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这句诗就是说,春天花开的时候,秋天叶落的时候,唐玄宗都在想念杨贵妃,每一个花之晨,月之夕,唐玄宗也都在想念杨贵妃,总之,他就是无时无刻,时时刻刻都在想她。

没有学生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我只好自己提了。君王掩面,你揣摩一下唐玄宗的心理,他为什么掩面?我们马上会想到李商隐的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他恨哪,恨自己的无能,堂堂天子竟然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恨臣子的无情,要逼死他心爱的贵妃,恨安禄山的无义,自己曾经那么信任他!可是,他能做什么呢?唯有掩面而已,而已!回看血泪相和流,心中的痛啊,真是汹涌澎湃,当年七夕笑牵牛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当年的山盟海誓,如今随风而逝,已经变成了一个残酷的冷笑话,是他自己亲手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上黄泉路的!太讽刺了,太戏剧化了,一开始相信的是伟大的爱情,到最后,无力地看清强悍的是命运。唉,罢了,罢了。

所以,后面描写唐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痛心,一种内疚吧,正因为这样,这痛才那样痛!这苦才那样苦,唐玄宗的世界不是开始下雪,而是早已冰封。说到这,我说了一句,你不是杨贵妃,我不是唐玄宗,但我们都走不过宿命的马嵬坡。学生连忙做笔记。

六.分析《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诚然,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

第一单元的说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我们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时,也应该要知人论世的,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讽刺和批判(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且不让他们见面。),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白居易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他把自己的爱情悲剧渗入到诗歌中,因而让唐、杨脱离了历史原型,重新加以艺术的加工和改造,赋予了唐杨更广阔的更美好的内涵。唐不再是那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形象,杨也不是传统的充当祸水的红颜,他们的爱情被美化了,被拔高了,从而具有了更普遍的价值,成为了人们对世间真爱的执著追求的颂歌,也正因为这样,这首诗歌才获得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爱情永不凋谢的经典。

长恨歌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xx年。

内容:

马嵬兵变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容:方士招魂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解题:

长恨歌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长恨歌课件 篇15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绰约(chuò)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明确: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课件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 学生反应的改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进度,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今天我们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是一篇关于“长恨歌课件”的文章,为防遗忘请在浏览器收藏夹中添加此页!

长恨歌课件 篇1

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思 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长恨歌课件 篇2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绰约(chuò)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明确: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文章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习。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习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习册本课练习。

长恨歌课件 篇4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N《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官鸿胪卿,杨F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N《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课件 篇5

3、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4、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一、导入: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元和三年(8)拜左拾遗。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楫。卒年75岁。

1、长恨歌,就是歌长恨。恨是什么意思?恨什么?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至“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诗人抓住了人物——皇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至“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至“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皇之长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景色来烘托人物的悲思。秋风萧瑟,黄土弥漫,曲折婉转的栈道穿行山间,如行云间,如汉皇心中缠绵悱恻,揪心裂肺的”恨“.寂静的山路暗淡的日色,使行程和内心更显凄凉与落寞。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景色愈丽,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行宫见月,想那曾一同望月的人,如今何在呢月圆了,月缺了,似乎都不再是往昔的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啊.夜雨闻铃,定然有风,有风而铃声闻,可见夜之空寂,人之心情更加悲凉。风声,雨声,铃声,清晰入耳,声声扰人心绪,撩人愁思。——借景抒情

“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于快乐中写悲情,愈见情悲。踌躇,信马,不忍离去,不想离去又不能不去,只好信马由缰缓缓去,心无着落之凄凉可见。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望月人何在 ——叙事见情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

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风来了,雨过了,花开了,雨落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梨园弟子,阿监青娥,如果杨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触景生情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直接描摹汉皇的辗转反侧,彻夜不眠。想要入眠做梦梦见故人竟不能入眠,好不容易入眠,竟也看不见丽人的影子。——叙事见情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杨女之长恨:“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梦魂”,使者是什么时候来的,何以在梦,是相思不可见,渴望梦中见吧?“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作者以形写神,通过人物的外在行动揭示其内心世界,深入腠理,宛转动人。“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 “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这段描写,把杨贵妃不忘旧情,感恩报德,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划得淋漓尽致,使这一形象平添光彩。——叙事见情

3、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透过这两个人物形象,你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什么?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暴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二、爱情说。

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四、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为此,丁,方二人认为,《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从“诗言志”,“诗传情”上说,丁,方二人之说不无道理。但就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真实和社会意义以及千百年来的影响而言,不能不说它是历史的记录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至于白氏自身有爱情悲剧的经历,无疑有助于他对李杨爱情悲剧的体察和分析,才使其诗写得肌理细腻,情真意切,赋予无穷的艺术魅力。

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根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英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化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此诗叙事详略适宜,舒卷自如。如“安史之乱”爆发,因不是重点所在,作者只以两句诗作扼要的叙述交待,而对李,杨二人的绵绵长恨,则不惜笔墨,大肆铺叙。在宛转叙述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作者倾注了自己的丰富感情,使这首叙事诗含带了浓郁的抒情成份。如“圣主朝朝暮暮情”,“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直接抒情的语句自不消举说,使诗中的一些景物描写,也渗透着沉甸甸的情感。如“黄埃散漫风萧索”以下四句诗,描绘的是李隆基入川途中的景色,也融和着唐玄宗惨淡灰暗,寂寞凄伤的心情。又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两句,是叙事,是写景,也是抒情。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或者以叙事与抒情结合,或者以抒情与写景结合,或者以写景与叙事结合,三者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如以第三部分为例:首两句含情叙事,由“信马归”引“归来池苑皆依旧”的感叹;又由“池苑皆依旧”自然转人对“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写,再由景物联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发出“对此如何不泪垂”的伤叹哀悼。总之,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情感变化的需要,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使它们既各尽其责,又互相配合协调,共同为表现主旨,刻划人物而服务。

长恨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危机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山在虚无缥缈间》

初听作品:

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 ?(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词作者是韦翰章,曲作者是黄自。这是一部爱国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从艺术上看,它当属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长恨歌课件 篇7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本课试着穿插多种故事,听名家诵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播放视频等活动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回眸( ) 凝脂( ) 云鬓( )骊宫( ) 鼙鼓( ) 城阙( )千乘( ) 花钿( ) 萦纡( )旌旗( ) 龙驭( ) 踌躇( )马嵬( ) 悄然( ) 耿耿( )霜华重( ) 衾 ( ) 临邛( )绰约( ) 玉扃( ) 参差( )珠箔( ) 仙袂( ) 迤逦( )飘飖( ) 凝睇( ) 人寰( )擘 ( )

内 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 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 揪心的“恨”

内 容:方士招魂 仙山寄情 —— 浪漫主义手法 —— 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解 题:

长恨歌课件 篇8

常言道几曾见帝王天子有真情,至高无上的权利与纯真无暇的爱情往往不能两全,可又谁知真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奇迹呢?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可以说是爱情经典长廊里的一个奇迹。上一节课主要从整体赏析了《长恨歌》的思想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长恨歌》,感受这篇千古绝唱的艺术魅力。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怎样表现长恨的主题?

(1)请阅读诗歌第二部分,找出表现唐玄宗之长恨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2)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运用什么表达技巧来表现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长恨。

奔蜀途中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在行宫,以富有特征的事物月色和铃声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借景抒情

(3)还京路上的思念:旧地重经, 玉颜不见 ,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叙事见情

(4)回京后的思念之苦:玄宗返回长安后,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黄昏黎明,春风秋雨,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苦苦的思恋,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丽人的影子。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触景生情

总结: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归来,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景生情,时时睹物思人,诗歌从各个角度反复渲染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就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三、自主学习: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道士帮助玄宗寻找杨妃,两人在仙界重逢,诗歌是怎样表现杨贵妃的长恨的?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以“揽衣

推枕起徘徊”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显示出她的焦急与迫切——以行写情,叙事见情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传导出她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等的百般感触。 比较比喻的运用,充分描写杨的外在形态,借以展现其内心情感。——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含情凝睇谢君王??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玉环送钗,天人永隔。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玄宗的思念,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

教师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总结:在《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之后,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长恨歌》艺术成就很高,达到了八面玲珑的地步,古往今来的人都肯定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它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除了精巧的构思,曲折动人的情节,缠绵悱恻的感情,恐怕还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叙事、写景、抒情结合。全诗始终贯穿着叙事、抒情、写景熔于一炉的特色,又富有变化,时而叙事、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三者相互结合、变换灵活自由,转接自然和谐。充分发挥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的长处,共同为表现主旨、刻画人物而服务。

2、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富于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也是它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原因。写道士招魂、死而成仙的奇迹,提出天上人间会相见的爱情预约,带有戏剧和神话色彩,对明清传奇影响很大。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风格, 给我们一点点慰藉,让我们在为他们的爱情扼腕叹息的同时,也相信爱情的珍贵和美丽。

宋朝诗人贺铸的《鹧鸪天》是历代悼亡诗之最,它和苏轼的《江城子》并称为“悼亡词双壁”。请分析贺铸的《鹧鸪天》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铸的《鹧鸪天》词内隐、惜墨如金、潜沉曲致。贺词于平静的笔端之下饱含对妻子的深情。词作由物及人,缘物生情,由“阊门”之存想到爱妻之失,这个昔日夫妻恩爱生活的见证物,而今成了引发词人相思哀情的媒介。“同来何事不同归?”看似平静出之,实则是词人感情的强烈迸发,是血与泪的呐喊。读到它,我们仿佛看见词人撕心裂肺地向茫茫苍天呐喊“还我妻子”。这声音,喊出了失妻的万般凄楚。“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目睹梧桐,眼看鸳鸯,心中涌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妻哀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真切地刻划出词人翻江倒海的内心:南窗雨让人饱尝淋雨之苦与孤寂凄凉,南窗雨让人怅然于挑灯补衣恩爱体贴之一去不返,极曲致地传达出对妻子的挚爱.

总结归纳《长恨歌》在写人、抒情、表现主题时还用到了其它哪些表达技巧,并简单赏析。

长恨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

2、把握长恨歌人物形象及主题;

3、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分析文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形象

2诵读全文

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在叙事和塑造人物上运用的艺术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

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

白居易长大后,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

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

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

二、幻灯介绍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重视诗歌讽喻功能,强调揭露社会弊端、反映民生疾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唐玄宗李隆基,又称唐明皇。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原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被玄宗看中,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中。后被立为贵妃,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加上杨国忠为非作歹,朝政日渐败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与杨贵妃等匆匆逃亡,行至马嵬坡,羽林军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

三、幻灯片展示,检查预习情况

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飘飖()凝睇()人寰()擘()

四、放录音诵读欣赏,并要求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

逃难途中,玉环被杀:骊宫高处入青云不见玉颜空死处

乱后回京,痛思玉环:君臣相顾尽沾衣魂魄不曾来入梦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梨花一枝春带雨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此恨绵绵无绝期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层赏读,内容把握

第一层: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

内容:玉环超凡姿色和李对她极度恩宠入宫、得宠、杨家显赫交代长恨之因,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

思考: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统领全诗,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用了什么手法?答: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答:运用夸张和对比,反衬出杨玉环倾国倾城的美貌。

3、作者重墨渲染玉环受到的专宠意在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

第二层:渔阳鼙鼓动地来魂魄不曾来入梦

补充材料: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通敌谋反而杀之,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xx年。

内容:

马嵬兵变贵妃缢死

入蜀及归途的思念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揪心的恨

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第三层: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内容:方士招魂仙山寄情浪漫主义手法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

解题:

长恨歌

谁恨?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至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怎么表现恨?入蜀道上归途的思念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思考:分析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景物描写)

1、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景凄凉,以凄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心的痛苦。)

3、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用月色和铃声给予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的心情。)

4、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这两句景物描写刻画了人物什么心理?

景物依旧,物是人非,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表现了怀念之情。

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此处景物描写又表现了玄宗什么感情?

从黄昏到黎明,集中表现了玄宗夜间被

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鲜明地

表现了玄宗的冷落孤寂、彻夜相思。

6、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焦急与迫切

内心的悲哀、凄伤、酸楚、

痛苦、委屈、感激

贵妃凄美寂寞哀怨的情态

7、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把钿盒金钗寄将去,以表心迹,并表示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恐怕皇怀疑不信,殷勤重寄词,以两人在七夕之夜于长生殿立下的密誓作证。托物寄情。(叙事见情)

8、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尾有何用意?

一方面点明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天人永隔之恨,另一方面暗示了正是唐玄宗自己的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用此句结尾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二、主题分析

1、教师提供写作背景,然后再分析主题。《长恨歌》主题的三种典型观点:

讽喻主题;

爱情主题;

双重主题。

你认为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附录:写作背景

①《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②《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2、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

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三、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选背喜欢的句子

3、课外阅读《长生殿》或《梧桐雨》

长恨歌课件 篇10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三、教学过程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课件汇总


课程计划和教学材料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每个教师对于编写课程计划和教学材料都非常熟悉。课程计划是完整教学过程的基础,是否存在一些优秀的课程计划和教学材料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所需的“长恨歌课件”,同时提供更多社交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建议!

长恨歌课件(篇1)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 “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回眸(móu)粉黛(dài) 骊宫(lí) 霓裳(ní)(cháng) 临邛(qióng) 鼙鼓(pí) 仙袂(mèi) 衣钿(diàn)千乘(shèng) 钗擘(bò) 马嵬(wéi) 阑干(lán)绰约(chuò)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明确:唐玄宗是开创开元盛世的一代明君,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命高力士缢死杨贵妃。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课件(篇2)

《长恨歌》说课稿

1、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本文的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1。纯叙事语言风格。

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叙事,避免了重复的话语,显示了他成熟的写作能力。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分为两部分:

1.感受**的语言特色。

2.理解**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

注释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录读者的思维火花、情感,及时促进读者的思维。教学原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这两种学习方法和一种教学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能通过阅读来认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文章的截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本文的学习成果。

(二)学***

1.学生自读。在给定的八分钟时间内,边读边做初步的标点注释。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 ,这间屋子里的人总是在重复这种生活,从文章中抽出一些细节,分析他们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者为第二教学目标,后者为语言特点。

为了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阅读。标点符号在一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两种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或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教师要找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或代表性问题,并将其写下来,便于点菜和补充。

4.点拨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习。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 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1) 转移写作,让学生读写有机结合,注重上海文化特色,模仿写作。

(2)练***课练习。

读后感“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开头一句很巧妙的引出了这段令人赞叹又令人遗憾的历史。“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句平淡的话引出了杨玉环这个看似普通大家闺秀的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鲜明的表现出杨玉环脱俗的魅力,她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动人,使所有宫中的妃子都为之黯然失色,同时也为后面的隐患埋下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伏笔。

“春宵,不早朝,侍宴,春游”,无一不表现出作者的痛惜,由于唐明皇过度的宠爱玉环,导致国政荒废,宫里宫外莺歌燕舞,百官整日只知寻欢作乐,也为唐朝的衰败埋下了导火索。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各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

衰败的唐朝,在这次战争中练练败退,六军被迫停留在马嵬坡,面对唐明皇和杨贵妃,将士的激动之情是难以容忍的。在军谏之下,唐明皇悲伤的望着那位曾经深爱的女子。“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看着玉环被军士推出去的时候,他心中是如此的无奈却又焦急。可看着军士激动的情绪,自己没有能力去抚慰。看着自己破碎的山河,他们没有能力找回。

他只能仰望天空,默许中士,然后独自默默地哭了。

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皇宫恢复了平静。景色依然是不变的景色,可是赏景的人却已离去,“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我们读到了明帝心中难以言喻的心痛。

“云髻,花冠,仙袂,霓裳”描绘出一种仙境的生活,在那里,人不需要受到任何拘束,此时的“玉环”虽然依旧有着倾城的容貌,不过脸色却较之以前已显憔悴。内心思念着明皇,却音容相隔在2个不同的世界。“唯将旧物表深情,鈿合金钗寄将去”。

睹物思人,这估计是十分悲伤的事吧。所有的想法只能放在小物件上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两句话不仅写下了对国家衰落的遗憾,也写下了对唐明皇和杨玉环爱情的遗憾。虽然我痛恨唐朝皇帝沉溺于妇女,抛弃国家,导致了一代王朝的灭亡。但同时,我也被明朝皇帝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所感动。

长恨歌,让我读一首不同的恨歌,一首不死的歌

教学反思

长恨歌课件(篇3)

一、提问背诵第一部分重点语句

从“九重城阙烟尘生”到“魂魄不曾来入梦”

1、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理解诗句意思。

“千乘万骑”:成千上万的兵车和骑兵;西南:向西南

宛转:轻而柔的起落。蛾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因以借代女子美丽的眉毛。。委:卸落。旌旗:旗帜的总称,借指军队的旗帜。回:使动用法,使??回转。信:随意、听凭。 对此如何不泪垂!翡翠衾寒谁与共?:宾语前置句

2、第二部分内容:实写马嵬驿兵变,杨贵妃被杀以及从此以后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朝思暮想,深情不移。“君王掩面救不得”

二、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讨论问题:玉环被杀后李隆基的感情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通过景物描写去渲染及烘托人物的情感。

(二)找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这些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1、 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明确: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反衬),使感情又深入一层。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明确: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月,寄托着情人的思念,铃,代表着远方的音信,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 (触景生情)

3、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明确:城池、宫殿尚在,清澈的太液池,盛开的芙蓉花,摇曳的未央柳,曾经熟悉的场景再回眼前。作者用了反衬的手法,衬托下文中玄宗的伤感!唐明皇在杨贵妃被赐死马嵬坡之后回到宫中,触景生情,想起数年恩爱、朝夕相伴的杨贵妃,如今物是人非,怎不伤心落泪?

三、熟读此部分

四、课堂小结

长恨歌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了解长恨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熟读成诵《长恨歌》,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以读促思,以品带读,以赏提高诵读能力首先是全面的对诗歌的阅读,理清叙事的线索;其后让学生挑选段落朗读,谈自己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点拨表现手法,赏析诗歌语言,以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批判,对李杨爱情的同情,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复杂历史的辨别能力,激发对经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预习安排:课前全文阅读,注音生字,了解白居易生平创作,了解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社会面貌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琵琶行》时,介绍的唐宣宗挽白居易的对联吗?

“孺子解吟长恨曲,胡人能诵琵琶篇”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诗人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概述背景:

请学生介绍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状况

1、教师补充介绍李杨之间的关系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琰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珪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为妃,时杨氏年16岁,李瑁也年约16岁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号太真,住于太真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远房堂兄杨钊,原为市井无赖,因善计筹,玄宗与杨氏诸姐妹赌博,令杨钊计算赌账,赐名国忠,身兼支部郎中等十余职,位居宰相,操纵朝政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杨时年38岁

2、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长恨歌传》

三、初读:读出诗歌大意,读出诗歌的线索层次

要求:同桌的三个同学互相朗读欣赏一个人读,两人听,分段轮流读交流看法

本篇是白居易根据唐玄宗和杨妃的爱情悲剧所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与陈鸿的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互相映衬,各具特色

诗篇可分为四个层次:(学生划分段落)

(1)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

(2)马嵬生离死别,蜀中伤心断肠;

(3)还都触景生情,回宫绵绵相思;

(4)仙山寻得杨妃,遥寄信物誓词

诗篇既有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叙事曲折婉转,抒情缠绵悱恻,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烘托气氛,刻划心理,是古代杰出的叙事诗篇全诗语言流丽,声调和谐,适于反复吟诵

四、评读:诗歌为什么能带来人们全然不同的感受,那是诗人把历史真实艺术化了,那么我们就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诗歌中对李杨爱情的表现,以及对他荒淫误国的批判吧

讨论:

1、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杨玉环到底长得如何,我们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她美,国色天香,绝世姿容两位诗人都是从虚处落笔,把人比喻成花,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3、哪些句子表达了君王对玉环的深深思念?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4、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白居易用他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给了我们最大的美的享受

五、课文分析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的容貌,想找一位绝代佳人可惜在位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找到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杨家有位刚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的容颜与生俱来的美丽是难以埋没的,她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呈现出来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黯然失色春寒时节,皇上恩赐她到华清池洗浴,温暖的泉水冲洗着她洁白细腻的肌肤侍女扶她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次承恩就在这时花一般的容貌、云一样的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动美好的春宵啊,可惜太短了!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皇上才睁开眼,从此再也不早早去上朝追陪欢乐,伺候宴席,她总在皇帝身旁转春天随从春游,夜晚也是她独占后宫美人三千人,皇上把对三千人的宠爱都集中在她自己身上深宫的夜晚,她妆饰好了去伺候圣君春天她去玉楼赴宴,喝得醉眼微醺她的姐姐和弟兄都得到了分封,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的门户都绽放出光彩于是,天下的父母都觉得生男儿还不如生个女郎

紧接着上一层,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到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避暑的骊宫高插云霄宫中仙乐飘飘,人间到处都能听到宫里缓歌曼舞,徐徐地弹琴,慢慢地吹箫皇上整天看,总也看不饱谁知道渔阳反叛的战鼓会震地敲,把霓裳羽衣曲惊破了!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家城阙烟尘滚滚,天子带着大队的车马逃往西南天子的旌旗飘飘摇摇,走走又停停,才走了百来里六军不肯前进,怎么办?美丽的杨贵妃死在皇上马蹄前她的花钿丢在地上没人收,还有她头上的翡翠翘,她的金雀,她的玉搔头皇上掩着脸,无法相救,回头看看,眼泪和血一起流下来

这一节,诗人具体地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激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栈道插云,弯弯曲曲上剑阁,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峨眉道上没有多少行人,天子的旌旗也没了光彩,阳光是那样淡薄蜀江水这么碧绿,蜀山这么青翠,皇上日日夜夜思念着心爱的人,情思难断绝在离宫里看见月光是伤心的颜色,夜里听雨打栈铃也是断肠的声息

这一节,写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之情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总算有一天,天旋地转圣驾得回京城,又走到这里──叫人徘徊不忍离去马嵬坡下的泥土中已经空无痕迹,美人当年白白死去的那块地方已经无法寻觅君臣面面相对,眼泪洒满衣襟,向东望望,信马由缰回京城回来看看宫苑园林,太液池的芙蓉和未央宫的翠柳依旧媚人那芙蓉花多像她的脸,那柳叶多像她的眉,此情此景,怎叫人不落泪?这春风吹开桃李花的日子,这秋雨敲打梧桐落叶的时辰(都浸染着相思)!太极宫和兴庆宫的草长得很深了也无人拔,树叶落满了台阶也无人扫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生出白发女官和宫女们也都已衰老晚上萤虫飞过宫殿,皇上悄然忆想夜里挑残了孤灯也难以入睡宫中钟鼓迟迟敲响夜这么长,看看天上银河还在发光霜这么重,房上鸳鸯瓦这么冷,翠被冰凉,有谁同拥?你死去了,我还活着,此别悠悠已经隔了多年,从不见你的灵魂进入我的梦境

这一节仍是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此“恨”经年,可谓长矣唐玄宗在还都路上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感触万千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京城有位修炼过的临邛道士,能以精诚招来亡魂他感动于皇上辗转怀念的深情,于是派遣方士殷勤地去寻觅杨贵妃方士御气排云,像一道电光一样飞行,天上地下都找了个遍上了九天,又下了黄泉,可是都没见到她的踪影忽然听说海上有座仙山,那山在虚无缥缈中间仙山楼阁精致玲珑,似朵朵彩云,有许多曼妙的仙子出没其间其中有一位叫太真,雪样肌肤、花样容貌,听来好像是要找的人方士到了仙宫,叩西厢的门,报捎息的是仙人小玉和双成她听说汉家天子派来了使臣,不由得从九华帐的梦中惊醒推开枕头、穿好衣服、下得床来,银屏与珠帘都依次打开只见她刚刚睡醒,头上云髻半偏,花冠还没整好便走下堂来风吹着她的仙衣飘飘旋举,还像当年她的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眼泪纵横,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她含情凝目,感谢君王:自从生离死别难见面,音信两茫茫昭阳殿里的恩爱从此断绝,蓬莱宫里的日月这么漫长!俯瞰人间,只看见云雾,看不见长安只有用旧物表达我的深情,把金钗钿盒两样东西带回金钗留一股,钿盒留一扇,我们俩各分一半只要我们的心像金和钿一样坚牢,虽然远隔天上与人间,总还能相见!临走叮咛还有一句要紧的话,这句誓言只有他和我知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半夜里没人我们两个说的悄悄话:在天上我们但愿永做比翼鸟,在地上我们但愿永做连理枝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恨啊,亘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逝的那一朝

这一段写道士帮助唐玄宗寻找杨贵妃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开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六、课文难点讨论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

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持此说的理由是:

① 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② 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再从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背景来看,白居易作此诗之目的是劝谏宪宗不要重蹈玄宗的覆辙宪宗即位之初,有志改革弊政,朝政出现一线希望,但他骄奢淫佚,宫中多内宠为了能放肆淫乐,他竟然久久不立皇后

(2)爱情说

该说认为,长诗通过对李杨悲剧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真挚和专一的爱情其理由主要, 有以下几点:

①从长诗的结构来看,贯穿全诗内容的是李杨的爱情诗的前半部是对杨妃生前与明皇相爱的描写,后半部是表现杨妃死后李杨对爱情的坚贞和追求从诗歌整体内容上考察,表现的是爱情的欢乐、动乱中的死别、沉痛的悲伤和怀念以及对婚烟重现的憧憬全诗用最大的篇幅、最多的笔墨、最深的情感,写他们的结合、分离与怀念

②长诗为了突出李杨爱情,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美质,有意识地剔除了那些历史现实材料中荒淫的、爱而不纯的东西,选择和集中了那些最能表现李杨真诚和专一的爱情情节,如杨妃曾为寿王妃,为玄宗看中,先转为女道士,后再入宫,诗歌却把她描绘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天生丽质的少女;杨妃曾与安禄山有暖昧关系,因忌妒两次被遣出宫,玄宗在专宠杨妃的同时又私召梅妃诗歌对这些材料也都弃而不用

③诗的前半部分的有些内容,虽然含有讽刺或谴责的意思,但这仅是为了交待李杨爱情悲剧发生时的的情形,以显示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所以,这种讽刺或谴责的含意,表现得不显着,客观效果很微弱,它们并没有掩盖全诗的主要倾向,即对李杨遭遇的同情和对他们爱情的歌颂

④白居易对历史人物唐玄宗与杨贵妃是赞美、同情大于批评

3)双重主题说

所谓“双重主题”说,意为《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倾此说的理由是:

①《长恨歌》的内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写玄宗溺于女色,不顾国家大事,招致安史之乱;另一方面写贵妃惨死,玄宗思念,杨妃成仙诗歌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赋予了很大的同情,同时对酿成悲剧的原因作了严肃的批判诗歌将同情与批判集中在玄宗一人身上

②对李杨爱情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态度是由帝妃的爱情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有两个,既政治性与残酷性客观上,杨妃爱玄宗不是出于干政的动机,玄宗过爱杨妃,也不是把妇女当作玩物然则,李杨溺于情爱之中,必然会荒废政事,并且由于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必然会给予姻亲杨氏很高的政治地位和很多的物质利益,从而产生了一个干预朝政的具有特权的杨氏集团,加速了政治的危机白居易既歌颂他们爱情的热烈、真挚,也批判他们的爱情所带来的误国害民的后果

白居易到底想通过《长恨歌》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学界仍在苦苦地探索着当然,这个问题不必得出答案,也没有唯一的答案这种探索的过程正是《长恨歌》得以长存的生命力

七、小结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读者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长恨歌课件(篇5)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事故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1、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三、教学过程

3、检查预习,幻灯片显示本课字词,学生齐读,教师适当指正、强调。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1.学生速读诗歌,复述诗歌故事情节;播放背景音乐。

2.在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教师点拨。

①第一部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②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③第三部分:此段写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

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④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题: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

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在我国,历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帝王是没有真正爱情的,他们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岂会专爱一人?可在我国历史上,恰恰就有这么一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他只专宠一人,并爱得缠绵深切,以至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个皇帝是谁?他爱的又是谁?他又是怎样爱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恨歌》。

发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那么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生甲: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生乙: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生甲: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生乙: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生丙: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均可)

2、你怎样评价李隆基?怎样评价杨玉环?在这场爱情悲剧中他们各自得到了自己所谓的幸福了吗?你怎样看待他们之间的爱情?唐朝的衰退杨玉环该不该负责任?

杨玉环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天生丽质不是自己的错,然而这也就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开端。倾国倾国的美貌使她成为六宫粉黛羡慕的对像,其实又有谁知道,自己连选择丈夫的权力都没有,自己只不过是皇家王权的礼物和玩弄品,她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只是操纵在别人手中的玩偶。我想杨玉环一定是含着泪水走向皇宫深院的。

追求爱情是女人一生的目标,既然连选择自己丈夫的权力都没有,那么就只有接受。是的她不缺少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也不缺少山珍海味,难道只要拥有这些就是幸福的吗?可悲的是没有人能理解她笑容背后隐藏的寂寞和无奈。

马嵬坡是她人生的终点,或许她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她走向死亡时是那么的果敢,没有丝毫留恋,自始至终她连头都没回毕竟这个世界能让她留恋的东西太少了。花钿委地无人收,何其悲凉!到头来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并且几千年之后还要落得个红颜祸水的骂名。但自己何罪之有?她应该是有所怨恨的,怨恨上天对自己命运竟如此的不公。

华清宫里,霓裳乐中或许她也是知道自己正在透支自己的人生。有这样一个肯为自己付出一切甚至连江山都不顾的男人爱着自己,她应该满足了。

杨玉环是一个自私性的人。或许她早预知到自己的结局,预知到唐王朝会毁在自己的手中,但为了个人的幸福富贵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她不仅是俘虏了一个男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朝代命运的主导者,是一出历史剧的导演者。

有人说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这话错了。他是只爱美人却置社稷江山于不顾。在华清池里、芙蓉帐中他迷失了自我,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更忘了自己肩负历史史命。

选男人就选李隆基。他在爱情的表现出来的专一和投入是任何足以让任何一个女子感动的偶像。

一个连自己幸福都不能作主的帝王。帝王君临天下,万人膜拜,但他不是真正的所谓真龙天子,他也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甚至也会犯错误的人。做了皇帝就拥有真正的幸福了吗?非也。他想像普通百姓一样过男耕女织、夫唱妻随的平平凡凡的日子,这是他在梦里出现过很多次的画面。但他不能。所以当杨玉环这个回头一笑百媚生的精灵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要抓住眼前的幸福。他从没有后悔。

李隆基值得同情。马嵬坡是他的伤心之地。眼睁睁地看着心爱的人就要走向另一个世界,这是何等的无奈,但这个刽子手竟然是自己,这是多么荒唐的事啊!作为帝王,自己掌控千万人的幸福但他却无法抓住自己的幸福。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以李隆基与杨玉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运用想象,截取片段,再现情景,写出细节(环境、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

②文章要有一个中心。提示:如杨玉环自缢马嵬坡、李隆基再到马嵬坡、李隆基长生殿下。

(可以视作是课堂的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评价方面)

长恨歌课件(篇6)

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把握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特征。

3、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节选的部分,学生合作探究小说在本段节选中表现出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继而在一项以“三城记”(上海、香港与台北)来命名的出版计划中,王安忆又成为“上海”的代言人,这本写了一个好看的“上海故事”的《长恨歌》,再次受到媒体与学界的垂青。人们不仅“在小说中阅读城市”,更是在关于“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像和争论中来阅读这部小说。

王安忆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当代女作家,其创作亦表现出多变的风格。80年代的《小鲍庄》引领着“寻根”文学的潮流,此后颇受争议的“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是属于这一时期的“热点”作品。几经转型,90年代的王安忆开始了她的“上海故事”系列,这在《长恨歌》之前的实验性小说《纪实与虚构》中已初露端倪,此后又有《妹头》《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相继问世,关于“上海”的叙述,王安忆竟是一发不可收拾。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基础知识:

沉湎     近在咫尺    羽衣霓裳      X   孺   濡    儒   狩猎    尸骸

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本文节选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情?出场的人物都有谁?

具体探究: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作者通过哪些细节表现了他们怎么的生存状态?(学生讨论)

2、作不厌其烦地描写这些人生活的种种细节,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明确: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到了殷实和富足),琐屑但却是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日子,填充了时代的裂缝。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密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来成就另一种抒写历史的方法:在她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走下来,走到“平安里”的这间屋子,而屋里的客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她所认识的历史。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把握历史的嬗变,作为历史表象的“1957”是苍白的,它在小说里几乎不能表示任何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经意的滑过的年轮,它背后的日常形态的流水般的生涯,才是亘古而丰厚的。

王琦瑶是一个被“日子”所裹挟的人。她的日常生活与心思举止都符合王安忆所塑造的那种“东方平民生存价值观”,生活就是如丝如缕,是物质的,是琐碎的,是与“天下大事”毫无关系的。王琦瑶就是这样,她默默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但她从来不曾探询过任何所谓“人生的意义”,她只是在认认真真地过日子,尽心尽意地做着分内的事。“浮光掠影的那些东西都是泡沫,就是因为底下这么一种扎扎实实的、非常琐细日常的人生,才可能使他们的生活蒸腾出这样的奇光异色”。

王安忆以封闭的历史时空和高超的叙述技巧完成了独特的历史观的审美表达,深刻体现了对细密柔韧、独立坚韧的市民精神的礼赞和对朴素人性与城市历史精神价值的悲剧性体验。

品味语言:

阅读选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结合你所了解的小说的其他内容。

1、严师母无限感慨说:要说做人,最是体现在穿衣上的,它是做人的兴趣和精神,是最要紧的。……吃是做人的里子,虽也是重要,却不是像面子那样,支撑起全局,作宣言一般,让人信服和器重的,当然,里子有它实惠的一面,是做人做给自己看,可是,假如完全不为别人看的做人,又有多少味道呢?

2、不过,天黑却将这些遮住了。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物体,空间,声音和气息,全变得隔膜,模糊,有很确定。唯有那炉膛里的火,陡地鲜明起来,热烈起来,激励人的身心。

3、他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给时间做个漏真是对得没法再对,时间真是不漏也漏,转眼间不走也要走。

4、,“王琦瑶说,他们这就像除夕夜的守岁,可他们天天守,夜夜守,也守不住这年月日的。毛毛娘舅说,他们是将夜当成昼的,可任凭他们如何唱反调,总还是日东月西。严师母说他们还像守灵,不过那死去的人是上几辈的高祖,丧事当喜事的。萨沙说他们像西伯利亚的狩猎者,到头却是一场空。”

《长恨歌》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外,另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魔力,那就是它的语言魅力。《长恨歌》的叙述节奏相近,速度均匀,小说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繁密堆积,密不透风的语言风格让人感到充裕与满足。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往往只要有一个感觉或者细节的触动,密集的词藻便蜂拥而来,好像词句自身在分裂、繁殖,左右盘旋,雍容不迫,不可遏止。这使得情节的推进十分缓慢,有时甚至“语言的空间代替了故事的进度”。

然而,这种叙述又不是毫无节制任其漫溢的,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完成了眼花缭乱的细节背后的理性操作,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这是难能可贵的,用王安忆自己的话说是:“《长恨歌》的叙事方式包括语言都是那种密不透风的,而且要在长篇中把一种韵味自始至终贯穿下来,很难。”然而她却做到了。“《长恨歌》的写作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达到了某种极至的状态。”这种“极至的状态”可以理解为这种纯粹的叙述性的语言格调。

王安忆在《漂泊的语言》中对语言的“陌生化”有所解释:“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陌生感。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要实现陌生化,不仅要有感受的‘新’、体验的‘新’,还要有语言的‘新’,陌生化是以感受与体验为基础,以语言与修辞为手段。”仅仅在课文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充分地体验到这种“陌生化”语言的智慧。

比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又如:“暮色流进窗户,像是温暖和稀薄的液体,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膜。”句中“暮色”与“流”的陌生搭配,把“暮色”比喻成液体,生动地描绘了暮色渐渐降临的过程。

在王安忆的笔下,上海的弄堂也是有灵魂的,这灵魂也是一个少女的形象--王琦瑶。王琦瑶闭月羞花,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身影袅袅,漆黑的额发掩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单看这些,王琦瑶与经典恋爱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她的心是上海弄堂的心。如果读者希望在王琦瑶身上,或者在《长恨歌》里看到纯粹的美,纯粹的爱,那他免不了会失望的。《长恨歌》里的一切都是现实的',而一切现实都是免不了要让人失望的。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洁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可为人知的心事。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盘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以带欢庆的热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澈,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的浮出一个清新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她是就典型的上海女儿,追逐潮流讲究小情小调,平易近人,心比天高。若是出生不好,被虚荣牵着鼻子走,都是要走上无奈的不归路的。

小说分三条清晰的线索:第一是王琦瑶的遭遇,从片厂拍戏到登上摩登杂志到舞会流连再到选举上海小姐,把她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众人羡慕吹捧的高度,这不是幸事,而是为她的悲剧奠下基础。到这里是小说的高峰,月以满,则要亏,水到满,则溢出。王琦瑶戏剧的荣耀开始走下波路,在人们意味深长的眼里约定俗成的成了交际花,勾三搭四,堕了胎,成了最卑微的女人。最后死于他杀。无人同情。

第二条线索是从王琦瑶的友情出发。从吴佩珍到蒋文丽到严家师母再到张永红,这些友情不过如水般淡薄,各有各的利益计较,讲不清道不明的各怀鬼胎,但彼此做了个寂寞途里的聊友也未尝不可。

第三条线索是王琦瑶的爱情。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王琦瑶并非多情也非滥情,而是生活所逼。一开始,王琦瑶的生存意识是在爱情前面的;到有那么一刹那爱情的尾巴跳跃到她眼前,也是转瞬即逝,留也留不住。忧伤的缠绵,总是带着无可奈何的悲情,像随时都要消逝般。

王琦瑶对程先生,既是明白他的一颗心全在自己身上,她高高在上,带着些许的骄傲,因为这垫底的骄傲。于是她不承诺。“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镇静也是第一。”退到最后,还有个程先生。 她心安理得的这样想。

命运的齿轮启转,慢慢为她踮起一层又一层的高度。她的心本是高的,只是受了现实的限制,这种矛盾终于在爱丽丝公寓里得到缓解--她当起了李主任的姨太太。名副其实的交际花,却只能在暗无天日的等待中默默枯萎。她爱他,却留不住他。这种爱是无端生出的被动的回应,在寂寞的光影度过的。她说:“我还不能走,我要留在这里等他,我要是走了,他倒回来了,那怎么办?他要回来,见我不在,一定会怪我的。”终于,小女人的任性还是抵不住命运的无情宣判--李主任飞机失事。

到阿二,他只是懵懂少年。见着她,把她当成了童话和向往。她是他一个繁华的梦,真是是不愿醒来。但王琦瑶也没放在心上,只隔着一层暧昧。

情缘再流转,王琦瑶由邬桥重回到上海,当了注射护士,认识了康明逊和萨沙。康明逊和她是两情相悦,却是不能在一起,当有了孩子,康明逊又无法承当。王琦瑶不怪他,她想,她是很爱这个男人的,不愿他受委屈。她对他不仅是爱,还是体恤。于是她独自承当。平安里的流言三传四传,王琦瑶不得不找来萨沙当垫背的孩子的父亲。也是略施小技,却也掩不过情场浪子萨沙的眼睛。最后他也离开。

轮转了一圈,还是又回到原点,遇到程先生,他无怨无悔地照顾她和她的孩子。王琦瑶心想,若是他提出,她也定是不会拒绝他;但程先生是君子,从不在她那里过夜。两人都明白王琦瑶此刻对他只有恩没有爱。他爱她,却只能不告而别。到底是回不去了。

当年的王琦瑶有如白绢似的,后来渐渐写上字,字成了句,成了历史。历史沉淀得深,不过是漫天扬起的灰尘。那华丽的旗袍,抖落的不单是繁华似锦,还有的是抑制不住的落寞和惆怅。时间是最具有腐蚀力的,洗尽了铅华,那夺目的荣耀,不过过眼云烟,留不住的风景,竹蓝打水一场空,到头来,只剩空旷的虚无。人什么都没有。

王琦瑶的人物形象:王琦瑶内在和外在有两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坚强与美丽。

王琦瑶的美“是有些家常的”,她身上体现的是一种“过日子的情调”,“不是戏剧化的,而是生活化的”,穿着家常碎花布旗袍的王琦瑶最贴心可人。王琦瑶的美是对上海城市性特征最贴切的阐释,纵有万种风情、流光异彩,但是却不是高不可攀的贵族式的,相反完全是平民化的,甚至有点俗,却是可心的,反而很真实。正是这种形象,使得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符合民意”的“三小姐”,给她的美丽带来了一次最辉煌的评价。然而美丽带给她的并不全是宠爱和眷顾,同时还有残酷与悲哀。当时代风云变幻,随着时代变迁的还有她失落的心境和老去的容颜,王琦瑶温婉优雅、气质出众地生活在藏污纳垢的平安里,平静地等待着心中所怀恋的昔日重来。然而当历史进入七八十年代,那久违的熟悉生活似乎又回来了的时候,虽说“美人迟暮”,岁月的流逝还是在她美丽的脸庞刻上了时光的脚步,在这场似曾相识的盛宴面前,她成了旁观者。美丽变成了她永远的梦。

读《长恨歌》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王琦瑶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在她的一生中经过几次没有结局的悲剧爱情,但是她在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开大阖中依然顽强地走出一条生路,好像再大的困难到她那里都挡不住她优雅地日复一日的生计,即使时代更迭变迁的天摇地撼在她那里也只不过是在邬桥转了一个弯,最终还是回归平静。时过境迁,王琦瑶依然做着精细的家常菜,过着用繁华旧梦的残片装点寂寞的优雅自足的生活。她的红尘琐事,她的喜怒哀乐,她的疲惫焦灼,都在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大勇气下慢慢消散,所以她能够在劫难临头的时候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在经历过历史的风横雨狂之后──她终于倒地死去了,在旧上海的尸骸上又生长出一个崭新的上海”。王琦瑶又何尝不是这样,所谓“百折不挠”。

长恨歌课件(篇7)

教学目标:

聆听《渔阳鼙鼓动地来》及《山在虚无缥缈间》,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宜在聆听、体验、分析歌曲。

2、歌曲分析时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适当分析其社会价值。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背景音乐:《大唐歌飞》。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新贵妃醉酒》。

这是一首通俗与戏曲相结合的歌曲,仔细听辨歌曲中有什么样的人物?(杨贵妃,唐玄宗。)

有关杨贵妃和唐玄宗的音乐作品,今天老师就带来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2、清唱剧《长恨歌》故事内容:

公元755年,唐玄宗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致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安禄山起兵渔阳,很快就占领洛阳、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君王宠幸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致使百姓家散人亡,遂奋起杀死杨国忠。同时唐玄宗迫于压力不得不赐死杨贵妃。故事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3、《长恨歌》的十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是用白居易的一句诗作标题。

第一乐章:《山乐风飘处处闻》。

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

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四乐章:《惊破霓裳羽衣舞》。

第五乐章:《六军不发无奈何》。

第六乐章:《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七乐章:《夜雨闻铃肠断生》。

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

第九乐章:《洒宫南内多秋草》。

第十乐章:《此恨绵绵无绝期》。

二、新授课:

1、《渔阳鼙鼓动地来》

聆听初感音乐:

带问题欣赏。

A、《渔阳鼙鼓动地来》的演唱形式?(男声四部合唱。)

B、它是一首什么体裁的作品?(进行曲。)

C、作品表现的内容?(边关告急,权臣造反,在政治危机的关头,统治者却依然处在歌舞升平的环境中,士兵们对君主“重色思倾国”、“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的昏庸状态不仅不满,而且极为愤慨的情绪。)

2、《山在虚无缥缈间》

初听作品:

带问题欣赏。

A、歌曲的意境?(勾画了“蓬莱仙境“那种虚幻神秘的意境。)

B、歌曲的风格 ?(清新、幽静、清淡、典雅。)

三、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词作者是韦翰章,曲作者是黄自。这是一部爱国的作品,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积极的。从艺术上看,它当属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珍品

长恨歌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悲剧,因与“安史之乱”紧相联系,有着相当严肃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离奇、曲折,又极富传奇色彩,因而倍受历代文士的关注。自唐至清,出现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著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自居易的《长恨歌》则是其中翘楚。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他本人最重视的是讽喻诗。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类诗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这里既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悲惨命运作品,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另一类诗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三、写作背景

杨玉环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嫁与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为妃。后为李隆基看中。李欲将杨占为已有,又碍于名分,于是,让她出宫做女道士,而后再迎归宫中,掩耳盗铃。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得杨玉环后,更是沉湎酒色,荒废朝政。杨玉环则不仅自己得宠专房,身封贵妃,“声焰震天下”,而且满门亲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如《长恨歌》所说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天宝十四载(755),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兵临长安。李隆基偕杨玉环等仓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陕西马嵬驿,扈从禁军发难,求诛杨氏兄妹以谢天下。迫于情势,李隆基只得如请,“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李肇《国史补》)

本诗取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王质夫举着一杯酒来到白居易面前,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白居易于是写下了《长恨歌》,他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回眸(móu)粉黛(dài)骊宫(lí)霓裳(ní)(cháng)临邛(qióng)鼙鼓(pí)仙袂(mèi)衣钿(diàn)千乘(shèng)钗擘(bò)马嵬(wéi)阑干(lán)绰约(chuò)

2.解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

问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

明确: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长恨就是长久的遗憾。

问题:这首诗歌是谁在恨,他们长恨的是什么呢?

明确:是李隆基和杨贵妃在恨,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问题:李、杨爱情历来是文人喜欢的题材,像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苏轼《荔枝叹》、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长生殿》等,都是写李、杨爱情的,众多文人对这一题材如此忠爱,可见它非常有价值。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李、杨的爱情故事。

3.理清情节结构

问题:原来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这么曲折,但是最终他们是以悲剧收场,诗人的题目就定为长恨,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开始就在写长恨呢?

明确:不是。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极写贵妃之美艳和“汉皇重色思倾国”。

问题:除了描写贵妃之美和李杨的“蜜月生活”,诗歌还写到什么?

明确:还写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身死。

明确:还有李隆基返回长安后对杨贵妃思念的种种表现。

明确:还有李隆基让道士去寻找杨贵妃的亡魂,以及在仙界与贵妃见面的情景。

问题:按照刚才的说法试着给这首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因禁军兵变而殒命。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回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

第四部分:自“临邛(qióng)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已身登仙界的贵妃仍心系尘寰(huán),对李思念不已。

五、通过分析长恨,讨论诗歌的主题

问题: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明确:“长恨”二字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长是时间,是感情延绵的见证,恨是沉重的遗憾,代表了感情的深度和痛苦的沉重。恨的含义可以根据主题定位的不同而不同。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明确:不仅仅是遗憾,唐玄宗重美色而误国,杨贵妃迷惑君王而致“安史之乱”,所以这里的恨,还有悔和痛的意思。

明确: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明确: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明确: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①李隆基:重色对爱情真诚执着

②杨玉环:美貌和忠贞

3.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结合诗歌二、三节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分析诗歌情与景的特点。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婉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长恨歌课件(篇9)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

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

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

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

依据: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学习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

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习课

、课堂导入

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

、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导入:

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

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长恨歌》。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

(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

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

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

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

(1) 讽喻说。

(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3) 双重主题说。

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课堂导入

《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

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

1> 还原诗句意思

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 写出表达效果

4> 写出感情

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

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

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

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5.小组讨论

6.展写到黑板

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五、板书设计

长恨歌

唐·白居易

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

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

3>写出表达效果

4>写出感情

七、效果预测

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长恨歌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诗中通过李杨的爱情悲剧来表达作者对国家巨变,以及对美好爱情的深深遗憾。王安忆的《长恨歌》却是通过一个女人王琦瑶的故事来表达一个城市的传奇与命运,并寄寓了自己对这种沧桑嬗变的哀伤。

本文《围炉夜话》,是其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长恨歌》的第一章,给我们展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自己的特色:1.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面对纷繁芜杂的日常生活,王安忆采取了一种具有概括力的理性叙述,避免造成唠叨反复的文字堆砌,显示了其成熟的文字功力。2.陌生化语言的智慧。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了两大块:

1.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2.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的教法是点拨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是涵咏法、批注法。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独自去感悟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是实现任何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反复涵咏才能品出其中滋味。批注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学习方法,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及时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火花、点滴感受,促进思维。而点拨法则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以上两种学法和一种教法科学地结合融汇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会通过阅读悟出来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东西,这样的教法和学法才是最有效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以《长恨歌》这个题目导入,分别从白居易和王安忆的不同主题出发,明确这两篇文章的截然不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出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过程

1.学生自读。给定时间八分钟,边阅读,边做初步的圈点批注。

2.涵咏品味。给时间十五分钟。

教师大屏幕展示如下两个问题:

(1)、这屋子里的人们,总是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从文中划出一些细节,分析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存状态?又表现了怎样的内在意义?

(2)、阅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前一个是针对第二个教学目标来的,后一个是针对语言特色来的。

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必须在自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初读时的圈点批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在训练学生阅读文章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3.交流提高。给学生五分钟时间。

针对以上教师设计的问题,或者自己在阅读中发现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答,互相提高。

此环节为交流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组织,但注意不能抢占学生时间,还是以学生交流为主。

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或者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记下来,以便于点拨补充。

4.点拨指导。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完善的问题予以点拨指导,归纳总结。目的是让学生的疑问变成知识或者能力。

5.课堂练习。五分钟。

目的是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可选用本课练习册上的两道题。

当堂练,当堂指导。

6.本课小结。两分钟。

把这节课的所有内容回归到教学目标上。让学生再次理顺思路,明确重点,知晓收获。

7.作业:

(1)迁移写作,让学生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关注一下上海的文化特色,进行模仿写作。

(2)练习册本课练习。

长恨歌课件(篇1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一本很不错的选修教材。在编排思路和选编内容上别具匠心,充满文学美感和艺术魅力。

《长恨歌》作为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示例,是最佳不过的了。

因此我花了三节课时间进行诗歌赏析的方法指导,第一节课重点是识字和吟诵。第二节是以意逆志,围绕“长恨”设计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探讨热情;第三节课则落在“知人论世”,通过已学过的白居易诗歌,引领学生走进白居易和他的时代,与诗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整个教学的中心是感受诗歌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第一节课在一片热闹和愉快的诵读中渡过。整堂课经过了四读:一、个别读,读准字音;二、示范读,感知大意;三、结对读,你读我听,找出理解上的难句进行探讨;四、齐声读,理清思路。

第二节课:围绕课题“长恨”,挖掘诗歌意蕴,设计的`问题如下,展开小组讨论

1.谁之恨?

2.为何“长恨”?

3.怎么写“长恨”的?

3.后两个问题要分点回答。

4.每小组推荐个代表发言。

板书:

谁之恨为何恨?如何写“恨”的?

唐玄宗之恨 恨君王不能保红颜,恨晚年孤苦无知己 叙事见情,触景生情

杨贵妃之恨 恨天生丽质终被弃,恨天人相隔两渺茫 以形写情,描写见情

白居易之恨 恨大唐江山好色误,恨有情人难成眷属 讽喻悲叹,叙中含情

2.我们学过白居易的哪些诗?重温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 《钱塘湖春行》《长恨歌》《花非花》,并按诗歌主旨分类。(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闲适诗、讽喻诗、感伤诗、杂律诗)

三节课下来,颇有收获,对今后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策略。

三节课中自我感觉最成功的是第二课时。整堂课以“恨”为线索,启发根据自己的体验揣度诗人的意图。学生们的讨论活跃,唐玄宗之恨,杨贵妃之恨和白居易之恨都是学生从诗句中解读而来。只是在如何写恨上,普遍分析空洞。因此,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唐玄宗回宫之后触景生情这节。

第一节为纯诵读课,因为诗歌篇幅长,纯粹的诵读课显得有些单调,只是偶尔有学生读错字音,便会制造一些笑话,如将”姊妹弟兄皆列土“读为“姊妹弟兄皆烈士”,“渔阳鼙鼓动地来”读成“渔阳屁股动地来”。这些反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于文学基础不够扎实的学生,应进行录音带读,并竭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加强诵读方法指导,不求全篇,但求一句或一段突破,在诵读中学会披文入情。

之前,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诗人形象,但第三堂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诗人的理解停留在原有的印象上,如诗歌平白如话,朴实易懂,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没有较高层次的提升。后来启发学生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进行简单的比较,才稍微产生了一个思维高度。我想,将“诗人朋友眼中的白居易”拿出来,就会更丰满,更立体。

长恨歌课件(篇12)

第一课时

青春寄语: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目标导航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白居易诗文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学习诗歌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解读诗歌,深切感受饱含在诗歌中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②欣赏本诗寓褒贬于鲜明形象中的委婉风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歌中作者通过叙事表现出来的讽喻之意和同情、伤感之情。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 代诗人,字 ,号 、醉吟先生。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 ”,世称白傅,白文公。官终刑部尚书,又称白香山。

二、初读诗歌,给下列句子中加线的字注音。

回眸( ) 粉黛( ) 骊宫( ) 霓裳( )

衾被( ) 鼙鼓( ) 仙袂( ) 衣钿( )

凝睇( ) 钗擘( ) 萦纡( ) 马嵬( )

阑干( ) 绰约( ) 迤逦( )( )

三、解释诗中重要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 六宫粉黛无颜色

可怜光彩生门户 渔阳鼙鼓动地来

九重城阙烟尘生 宛转娥眉马前死

东望都门信马归 椒房阿监青娥老

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上穷碧落下黄泉 其中绰约多仙子

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

珠箔银屏迤逦开 玉容寂寞泪阑干

四、再读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说出每层层意。

第一部分,自开头至"不重生男重生女",

第二部分:自"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

第三部分:自"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

第四部分:自"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

探 究 案

一、诗人是如何表现长恨的?

二、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三、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桥的诗歌教案收藏15篇


桥的诗歌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轻叩诗歌的大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六上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是继五上《遨游汉字王国》五下《走进信息世界》之后的又一次大的综合学习。

本组综合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诗歌世界,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这次综合性学习,分成“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两大板块。每个板块都以“活动建议”导入。第一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第二个板块的活动建议包括自己动手写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合作编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基本上是为第二个板块的活动服务的,但第一个板块的活动呈现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第二个板块所涉及的材料还教给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感情,还教给我们如何欣赏诗歌,如何读同一题材的诗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搜集、阅读诗歌或者记录当地的民歌民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古诗等,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积累中华诗文。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等活动,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三、学习重点:

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

四、学习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能力,我打算用三个模块十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模块:制定学习计划(预习模块)。

学习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3、各小组根据活动建议讨论、制定本作的活动计划。

4、学生通过阅读“诗海拾贝”的一组诗歌,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学习重点:初步掌握搜集诗歌、给诗歌分类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进行过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记得我们开展过哪些综合性学习吗?综合性学习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有没有不同呢?

(生:自己定计划,开展活动,成果交流分小组学习等)

2、板书课题:轻叩诗歌的大门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轻轻敲开诗歌的大门,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领略诗歌的奥妙,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让我们先读读导读部分,看看这部分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介绍了许多著名诗人。师:李白、杜甫我们都非常熟悉了。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辞》这种诗歌形式的创始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女神》是当代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你还指导我国有哪些诗人?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会有多少不朽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让我们静下心来深入地学习吧。

(二)明确“诗海拾贝”这一板块的学习内容

1、我们都来读一读这一单元的内容,看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2、看来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还真不少呢,这次综合性学习分了哪两个阶段?

3、那么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像赶海的孩子那样,去捡拾那些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贝壳吧。

4、我们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活动建议?

(1)搜集诗歌

(2)整理诗歌

(3)欣赏诗歌

尤其是整理诗歌,怎样给诗歌分类呢?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给我们提供了哪几种分类方法?

按内容分按形式分按时间分按国家分还可以按体裁分按诗人分……

(三)进入“与诗同行”板块的预习

1、那么,“与诗同行”这个阶段又要求我们开展哪些活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活动建议。

2、指名学生说说这个板块要开展的活动。

(1)自己动手写诗

(2)举办诗歌朗诵会

(3)合编小诗集

(4)进行诗歌知识竞赛

(四)讨论活动计划

小组讨论活动计划制定比较详细的计划(时间人员分工……)

(五)教师小结

我们要利用语文课阅读课时间按照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开展这次活动学习。还要同学们利用课外一些时间去搜集整理。通过报刊、书籍或者访问别人来搜集诗歌。看看哪些是自己最喜欢的,别忘了几天后我们要展示成果呢。

第二模块:展示“诗海拾贝”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自己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

2、在全班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3、明确“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活动内容,学写儿童诗,感受时的魅力。

学习过程:

(一)导入:我们经历了几天的学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跟老师一起回想一下学习的课本上的诗吧(回顾书上的六首诗)。我们还利用阅读课搜集了很多诗歌,咱们来展示一下吧。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搜集的哪类诗歌。

听了他们的汇报,谁有话要说?……

教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发现你们这一周收获很大。而且按不同的方式给诗歌进行了分类,这些是各种肯定有你自己最喜欢的,推荐给大家吧!

(三)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

(四)教师小结

第三模块:展示“与诗同行”学习成果

学习目标:

1、汇报“与诗同行”这一板块的学习成果

2、召开诗歌朗诵会

3、进行诗歌知识竞赛,了解掌握更多的诗歌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要进行“与诗同行”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的汇报。这几天同学们学习热情很高,老师很高兴,为了这次展示,你们一定准备好了。

(二)小组汇报

1、诗歌朗诵会

第一步:必诵诗篇目(主要是“诗中的秋”中的几首,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先从近处着手)

第二步:自选诗歌。

生生互相点评师生共同点评小组积分。

2、知识竞赛:

填一填: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我国第一首诗歌是《 》。

普希金是( )国的著名诗人?

3、展示诗集

(三)学习总结

1、教师指导:

2、小组互相交流活动收获

3、全班总结

(四)教师总结:诗歌是人类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经过我们的学习过程,我们感受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音韵的优美;诗歌还蕴涵着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今后继续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吧。

桥的诗歌教案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第一章古典诗歌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和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理念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教学思路及其依据。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古典诗歌是所有高职院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之一,课程设置的意义无需多言。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它包蕴了作者的情思,渗透着民族气息,承载着文化精神。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研读,能体味其中的人生百态、历史文化和情感生活,学生在诗歌的浸润与熏陶下,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诗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形成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味作者的审美情感,感受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说学情和教法与学法

(一)学情

学生自小学甚至更早就开始接触到诗歌,他们有比较长的诗歌学习经历,对于诗歌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从小学、中学的学习经验看,他们的学习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且相对于通俗易懂的现代文作品,诗歌单元也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非文学专业的学生,语言基础和知识积累相对不足,因此在此单元,教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学生共同学习这些诗歌。

(二)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以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三)说学法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音响设备给同学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营造氛围。

2、学生自由发言:用回忆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复习。

(二)基础知识:

1、对历史上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者做一个系统梳理和介绍。

2、关于诗歌体裁、诗歌风格、常用艺术手法的介绍。

(三)整体感知:

因为第一单元的诗歌篇数很多,为了做到全面去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教师给同学们指出较难且比较经典的诗歌,如《诗经·采薇》、《诗经·氓》、《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等,这些诗歌是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画出相对简易的诗歌,如《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虞美人》等,这些难度不是很大的诗歌让学生分组讨论与讲授;剩下一些比较简易的诗歌,如《泊秦淮》、《梅花》、《鹊桥仙》等留给学生自学。

(四)课后作业:

预习本单元的第一课《诗经·采薇》,了解《诗经》有常识。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的设计方面,主要突出了重点内容,概括诗歌基础知识,展现诗歌时间发展脉路图。体现了概括性、简洁性。

先秦,诗经,楚辞,两汉,乐府,古诗十九首

魏晋南北朝,三曹,建安七子,陶渊明,谢灵运等诗,唐朝,四杰,王孟,李杜,小李杜等

宋朝,江西诗派,苏轼,中兴四大诗人,王安石等,元明清,元好问,前后七子,赵翼,龚自珍等

六、教学理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在自己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在多媒体设备健全的今天,在课堂上辅以音频和视频资料,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做到寓教于乐,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教师应具备反思意识,在课后多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多学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完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桥的诗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及诗歌鉴赏中修辞技巧的命题特点

2.学会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修辞技巧的运用。

3.掌握和规范诗歌鉴赏修辞技巧题目的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歌曲《虞美人》(邓丽君)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们刚才听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李煜的名作《虞美人》。其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比喻。(引出课题并板书)

【20xx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0、(7分)

②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子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两项是(4分)

A.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翚《海棠花》)

D.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一、回顾古典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

诗词大家们在作品中多运用修辞来表情达意。那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比拟、对比、对偶、借代、设问、反问、排比、双关、夸张……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拟人)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的《燕歌行》)(对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对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设问、比喻)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比喻)

二、考点展示:

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那么,这个考点在命题形式上如何呈现?我们来看近几年考查修辞技巧的的高考题:

1.(20xx年广东)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2.(20xx年重庆)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

3.(20xx年浙江)

(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4.(20xx福建)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综观历年命题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要求都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1.本诗(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抒情的?(辨认修辞技巧)

3.赏析分析诗(句)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阐释表达效果)

高考命题形式是这样的,我们具体怎样分析作答呢?请看下面的高考真题。

三、真题体验(引导学生分析)

1.(20xx年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冒寒开花的自然属性,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目的:学会如何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分析意象或描写对象的特征来辨认。)

教师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掌握了辨认修辞手法的方法:要分析意象的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去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呢?请看这道题——

2.(20xx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将“山溪渡”比作“交情”、将“水上风波”比作“人生波折”,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2分)从而形象地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2分)

(目的':1.学会辨认修辞手法。可通过寻找标志来辨认。2.学会将理论知识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方法归纳: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学生归纳):

(1)找标志,如比喻的标志“似”。

(2)析意象,如“花心应似心酸”,“花”是物,“心酸”则是人的情态,由此可判断是用拟人手法。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那么是不是做到这样,我们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就完成了呢?我们来看第二次阶段考试前的练习题中的诗歌鉴赏题目。

3.答题思路(学生练习答案比对:投影诗歌,投影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答案得失,规范答题意识。)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当堂训练

1.试分析这首诗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新晴

刘颁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参考答案】用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南风”人格化,在雨后初晴的天气里,自己的旧相识南风偷偷的推开门户,顽皮的翻着书,传达了作者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

2.比较鉴赏。假如你是高考命题人,请根据下面两首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设计题目,并设计好答案。(目的:熟悉命题形式、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答题。方法: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陶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参考)问题: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分析。

答案:二者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前者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这种现象与“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教师小结:同学们做得很不错。说明了大家都充分了解了高考的命题形式,掌握了答题技巧。最后,我们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师总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

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杨舍镇

桥的诗歌教案 篇4

一、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不过,据我所知,有许多同学对于如何鉴赏古代诗歌的美妙之处,如何评价“明珠”的真正价值还是比较茫然的。那么,如何才能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好一首古诗的内容呢?如何才能真正领会古诗中那优美的意境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从而不断提高我们对古诗的认识和鉴赏水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以下这个问题。

(解说:高中生虽然学习甚至背诵了不少古诗,但面对一首从未学过的古诗时,鉴赏仍无从下手,或有时分析不到点子上,为解决这个问题,特将“鉴赏、分析的方法”作为重点提出来。)

二、教师提问,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

问:同学们在古诗鉴赏方面存在着哪些困惑与问题?(学生各自发言,谈自己学习、鉴赏诗歌的体会与困惑)。

明确:总结整理一下大家的体会,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读不懂诗歌,看不懂作者的意思,体会不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把握不准意境、主旨。

(二)不了解鉴赏诗歌的方法,找不到合适的角度。

(三)有时隐约有点感觉,但表达不出来、或表达不恰切(心里明白了但写不出来)

(解说: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实践中来,才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与收获。也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思考和研究,以此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分析、讨论

解决“读不懂诗歌”的问题,“读不懂”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不懂得所写的景物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二是不注意某些字词运用与诗人感情的对应关系。

1、先分析第一层次的问题

①出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了“孤帆”、“远影”、“长江”、“天际”等,构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景象: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水起伏不定,滔滔流去。从“象”看是“景”,但其“意”则是别情。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景(意象)是难以表达的:“景”中蕴涵着作者的情,这些景又如此地与某种感情相契和、相对应。

出示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首诗的“意象”中,也不难体会到与之对应的作者的内心情绪吧!(学生分析、回答)。

②小结:以上分析告诉我们,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正如我们在许多诗歌中看到的,“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如《诗经》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有关。更普遍的是“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念亲人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等等,不胜枚举。了解这些典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诗歌作品的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出示“对应关系”:

意象感情

日暮、夕阳、秋天、流水————生命的短暂,对死亡的焦虑。鸟——————男女恋情与婚嫁。

雨————————————离情别绪。

月———————————思乡、怀念亲人。

杨柳—————————依依不舍、惜别。

雁——————————书信、思念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了: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景物相交融时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还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了生命。

(解说:了解了景与情的对应特点,也就找到了分析意境的方法: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

③学生练习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请鉴赏这首诗,(学生体会、讨论)

明确:诗中所写的是山、水、帆、日四种景物。但这些景物都饱含着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青山、碧水、孤帆、远日都是诗人眼中的意象,构成了天门山中断楚江,青山相对,碧水奔腾,远日映照的雄伟奇特的意境,这正和诗人那气势浩荡的胸襟和激越炽热的情怀相契合。

2、“读不懂诗歌”的第二个层次,是不懂得字词在诗中的丰富含义,对此缺少充分的咀嚼和体会。换句话说,不懂得诗人对某些关键字词的选择和安排与其所传之情的对应性。

①出示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关注那个“又”字,诗人为何要用这个“又”字呢?经琢磨字义,又,“再一次,”“多次”“总是”之意也,再看下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再仔细琢磨“何时”“还”这几个字,这个“又”字的意蕴就非常明确了,春风吹绿江南,新的一年又到了,而诗人在这如画的春天里,心头泛起的是更深的思归之情,感叹时光流转,而自己归家无期。

②出示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除了注意“寥落”“寂寞”“白头”这些含有盛衰之感的词语意义外,还可注意推敲“红”的深层含义:在寥落的古行宫中,在一群已白头的,憔悴的老宫女旁,一丛花却开得红火热烈,让人于时世变迁的沧桑之外,体会到一种更深刻的意味:人生有涯而自然永存。(无论是显赫一时的玄宗还是屈辱的宫女都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玄宗早已消失人间,而苟活于世的宫女也将走完人生的历程,只有红花还在年复一年地开放。人的生命短暂,而自然的万物如红花、行宫依然存在)。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解说:通过具体的诗歌作品,讲、练、思结合,使学生在分析切入的角度与思维规律的把握上有比较扎实的认识与收获。)

桥的诗歌教案 篇5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讨论、练习,初步了解到了鉴赏诗歌的意境的几种思维角度与具体方法,这节课,我们来突破另外两个难关:如何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如何将自己心里的感觉用语言明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二、了解一下诗歌的艺术特点,诗歌创作的一般原理与规律。

1、请学生回答诗歌的一般特点,明确:抒情性、间接性、空白性、跳跃性、整体性。

2、分析讨论诗歌的空白性与补白性。

①出示五条线相交叉而形成的五角星,说明五条线组合成五角星——整体大于部分之合。而这种“组合“有赖于我们的联想与补白。

②出示马致远《秋思》(见前)这首小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意象。

1.枯藤,2.老树,3.昏鸦,4.小桥,5.流水,6.人家,7.古道,8.西风,9.瘦马,10.夕阳,11.断肠人,12.天涯。要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这时我们注意的不再是诸如“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学生自行体会、引申、联想、合成。

(解说:诗人们笔下的景物,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感受才能把握蕴含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一是要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而这恰是许多学生的薄弱之处。)

③出示李白《独坐敬亭山》与柳宗元的《江雪》

李白《独坐敬亭山》柳宗元《江雪》

众鸟高飞尽,千山鸟飞绝,

孤云独去闲。万径人踪灭。

相看两不厌,孤舟蓑笠翁,

只有敬亭山。独钓寒江雪。

明确: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李诗诗意——何必去艳羡高飞的众鸟,又何必去企慕独去的闲云,我们不也可以指到属于自己的“敬亭山”,因“相看两不厌”而得到安详,变成永恒么?——其实不必去刻意寻觅,它就在我的面前,就在我的心里。

柳诗诗意——与李诗题材相似相通,意味却完全不同:在严酷孤寂的环境中不但没有感到孤独不安,反而衬托出诗人一种高贵和尊严的大无畏气概,所谓是非、得失、荣辱、沉浮已经不再能困扰这位饱经人世沧桑的诗人,千山也因他而静,万径也因他而寂,天地以及周遭一切仿佛都已被诗人那种从容淡定的精神慑服,并因此也显现那么庄严肃穆。

④出示《喜外第卢纶见宿》(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一)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二)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明确:相同点:“同一机杼”三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司空为优”优在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直接组合在一起,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相较之下,另二首则不够含蓄,有“直白”之嫌。

3、解决最后一个问题:对诗歌的意境、手法已能意会,但不会用现代的、自己的语言转述、表达。

①出示:江乡故人偶聚客舍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问题:这首诗第四句中的“疑”字,第八句中的“畏”字含意颇丰,请结合诗的意思作简要分析。

②方法:首先先根据所指词语分大类:“疑”、“畏”均是表现心理活动的词(而不是叙述描写景物的词)。其次:根据题目,诗意具体分析:“疑”表现了诗人对与友人“偶聚”的不相信,怀疑自己身处梦中,可见是“惊喜过望”、“出乎意料”的感情,侧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平日里常在梦中见到朋友,思念至深,以致现实中会聚了也不敢相信是真的。“畏”字表达了欢聚时的喜悦,又恨短的复杂心情,由于相聚机会难得,相谈畅饮甚欢,以致生怕拂晓的钟声响起,天亮就要分手的那一刻的到来,写出了朋友间难舍难分的依恋和担心天亮不得不分,企盼夜长无涯又知其不可的伤感无奈之情。

③总结:对诗歌鉴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确,鉴赏要心中有“数”:既要注意到诗歌内容与表现的特点,又要细致认真地分析每一首具体诗歌中的景物与字词的选用,同时要尽量占有大量的词汇(近义词)和专用术语,以便在鉴赏中加以准确地选择和运用。

桥的诗歌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这首诗编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歌开头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通过慈母为游子在灯下缝衣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表现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最后两句运用寸草游子、阳光母亲这样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感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想象品读,结合相关资料理解等方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从而让学生用行动感激母亲,热爱母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品读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母爱;难点为体会母爱的伟大及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

对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理解此诗并不具有特别的难度,难在学生对诗中感情的理解。学生凭借自身现有的生活体验,很难透彻诗人“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的醇厚情怀。因此,学习本课,应主要把握两点: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入情;二是要在充分的情感渲染中,以情促读,以读悟情,由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操。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关于阅读的建议,关于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建议,对于本首古诗的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资源整合法、以读代讲法;学法为自读感悟法、想象交流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3分钟)

课前播放歌曲《母亲》引出课题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7分钟)

1、初读全诗,做到正确、流利

2、听课文录音范读,再读,做到有节奏、有韵律

3、交流感受: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4、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补充资料)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三)、细读品味,体会意境 (12分钟)

1、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慈母对儿子的关爱的?找出来,读一读。

2、展开想象,适时朗读

①读着诗句,看着插图,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样的场景呢?

②母亲心里会想什么?她还会担心什么?

③假如你就是那位孩子;你明天就要远行,半夜醒来,蒙胧看到鬓发斑白的老母亲在微弱的小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你密密缝制着衣服,你的心中会怎样想呢?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

4、指导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用上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想象,加强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受到熏陶,感受母爱的伟大。

四)、延伸意境,升华情感(8分钟)

出示孟郊另一首 《游子诗》。

1、诵读交流:从这首诗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2、当我们再次吟诵同一作者写的两首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诵读《游子诗》和《游子吟》)

设计意图:《游子诗》适时的拓读,使《游子吟》的诗画得到了延伸,诗意得到了拓展,诗情得到了升华。让学生在感悟母爱的同时,增加对其他作品的了解。

五)、激活表达,提炼感受 (8分钟)

1、此时,你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吗?用你资料袋中的诗句、名言或是你自己的一两句话来表达吧!(学生交流)

2、感受名句的影响,交流名句的运用(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作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加深学生的文化涵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体验。

六)、总结延伸,丰富内涵(2分钟)

1、学唱这首诗,在母亲节献给妈妈。

2、收集赞颂母亲的诗歌和歌曲,在班级开展一次以“伟大的母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情趣和品味与超文本进行对话,让网络提供的材料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

五、说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写话。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扩大课堂的容量。

适时链接阅读《游子诗》,使《游子吟》的诗画

桥的诗歌教案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第**单元的第**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为**,鉴赏目标是****。

***是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描写音乐形象。同时也向我们演绎了一段伤感动人的知音故事。是个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欣赏并学习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增加诗歌语言的积累。

(2)领悟诗人与***感情的共鸣点,品味***的内涵。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对音乐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3.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二、教法与学法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因此对生字词的学习以及字句的疏通可以预习完成。如何让学生在短啊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朗读法、讨论探究法、情景教学法、视听结合法,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法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过程

本课内容丰富精彩,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了解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解读小序,扫除字音字义障碍,反复朗读,对文章有个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赏析文章,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本说案只说明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课文赏析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反复朗读,整理出诗歌描绘的五个内容。(主要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分析全文

3.全文分析结束,进行文章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

(三)从结构上、写作手法上、对音乐的描写上总结本诗写作特色。

(四)课外拓展

(六)板书设计(略)

桥的诗歌教案 篇8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能力目标

体味各首诗歌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1.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重难点)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取得的成就最高?(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学习《观沧海》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于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2.写作背景。

《观沧海》选自《曹操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目标导学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常识简介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2.写作背景。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二)朗读指导

1.学生自读,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2.教师范读,正音解词。(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老师补充指正)杨树花已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三)合作探究

1.诗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哪两句?

明确: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明确: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板书设计

观沧海观海地点:东临碣石海的宏伟海水:水何澹澹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海波:洪波涌起海的气概日月出其中星汉出其里辽阔雄壮想象奇特雄心壮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漂泊无定子规:不如归去离愁别绪明月:陪伴友人―→关怀、思念

桥的诗歌教案 篇9

【说设计意图】:

一年之计在于春,最美时光在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百花争艳、绿草如荫、春天优美的景象,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让大家大开眼界,对大自然充满着无限向往。诗歌《春雨》是一首语句简短、韵侓优美的诗歌,它描述了种子发芽、桃花盛开、麦苗生长、孩子播种,都是春天美好的景象。中班孩子的探究、分析、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因此我选择这节语言课。,让幼儿在听——看——说——念——演的过程中,感受诗歌中春雨的美及作品语言的美,从而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喜爱。

【说目标】:

《纲要》指出: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敢说、想说、有机会说的语言环境。 只有让幼儿大胆开口说话,才能积累语言经验,才能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根据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里植物向上蓬勃生长的情趣。

2、用问答的对话形式,感受诗歌的优美,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学会句式:“下吧、下吧,我要、、、、、、、、、”

【说重难点】:

语言活动是锻炼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让幼儿在听——看——说——念——演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不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幼儿对春天进一步的了解,所以本次活动目标的重点是:理解诗歌内容,用问答的对话形式,让幼儿交换角色,不断地说,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难点是:学会说句式。

【说活动准备】:

1、活动前幼儿已有过观察春天景色的经验。

2、PPT课件《春雨》;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头饰若干;

3、音乐:春雨的声音;轻音乐

【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针对本次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媒体辅助法、问答游戏法、启发提问法

媒体辅助法:现代教育实践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化静为动,化虚为实,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如在活动中我把儿歌内容做成了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能直观的看到他们的动态画面,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儿歌更形象幼儿更容易理解。

问答游戏法:通过一问一答的游戏,让幼儿在交换角色的过程中学习句子,感受游戏的乐趣。

启发提问法:恰当的提问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我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儿歌中植物喜欢下雨吗?为什么?让幼儿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说出句子。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能力,还能让幼儿获得学习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中主要运用了三种学法:问答游戏法、表演法。

游戏法:一问一答的游戏,让幼儿在交换角色的过程中学习句子,可以让幼儿展示自己,丰富经验,加深理解,从而达到相互学习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表演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植物的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说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对春雨景象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导入环节我选用了谈话的形式导入,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你觉得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2、播放春雨声音: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小雨啦!)春天的雨我们把它称为《春雨》。

二、教师播放PPT《春雨》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感受诗歌的美,并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师提问:诗歌中说春雨落到了哪里?种子说什么?梨树说什么 ?麦苗说什么?小朋友说什么?

三、播放轻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侓美。

四、有表情地跟着教师进行朗诵诗歌。

五、用问答的形式学习句子。不断交换角色,让幼儿有机会说、大胆说,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扮演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中的角色,以游戏的形式巩固加深幼儿对诗歌的认识。

七、活动结束,教师进行总结,给幼儿留下一个对春天完整的印象。

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环节,我是想通过扩展延伸来升华本次活动的主题,引导幼儿运用绘画工具,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对诗歌《春雨》意境感受描绘 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认知,还可将幼儿绘画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幼儿互相欣赏和交流。

桥的诗歌教案 篇10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①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

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1、2句告诉我们;第3、4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桥的诗歌教案 篇11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桥的诗歌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并号召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

2.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儿童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收集、整理和合编小诗集,激发对诗歌的兴趣,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一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那么,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走进诗歌,去了解更多有关诗歌的知识和趣事呢?你们想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综合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2.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你对哪些诗人有所了解?你知道哪些与诗歌有关的知识或趣闻轶事?除了中国的诗人、诗歌,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们想了解更多的诗歌吗?但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搜集的资料也是有限的,那就请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轻叩诗歌的大门吧。那要如何才能合作完成呢?(拟订活动方案,分工合作,明确职责,各施其能等)

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大门吧!(板书:轻叩诗歌大门)

二师生合作,共商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我们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订活动计划。好的活动计划,是活动成功的前提。请大家想想,在制订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引导。

(1)组成小组。

(2)确定活动内容。

(3)活动计划应该包括的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人员职责等。

(4)活动结束后,展示活动成果。

3.教师总结。

围绕“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有选择地开展活动。(板书: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诗歌或记录当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等。

(2)按照一定的类别,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

(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4)举行诗歌朗诵会。

(5)根据兴趣,有选择地开展写童诗、诗歌知识竞赛、合作编小诗集等活动。

4.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教师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做适当调整)

讨论时要合理规划分工,如专人记录讨论结果,专人负责整理讨论意见,并形成完整的计划。

三制订计划,修订完善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注意计划的完整、合理、科学以及活动形式尽量不重复)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四执行落实,开展活动

学生根据拟订的计划,开展活动,进行综合性学习。

1.合作编小诗集。

(1)可以编排哪些内容?

①收集的诗和自己写的诗。

②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2)怎么编排?

①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给诗歌分类。

②配上插图。

③用书法形式展示喜欢的诗。

(3)交流展示。

给小诗集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制作封面和目录,装订后在班里展示。

(板书:分类配图取名封面目录)

2.举办诗歌朗诵会。

(1)选择诗歌。

小组讨论,如,选哪几首诗歌来朗诵,采用什么形式才能使本组的朗读更精彩。

(2)怎样开好班级诗歌朗诵会?

①推选主持人。

②安排节目顺序。

③选出评委。

(3)对朗诵者提出要求。

①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②表情、手势要自然大方。(板书:语气恰当表情、手势自然)

五课堂小结

此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学会了编排诗集,学会了朗诵诗歌,更学会了创作诗歌。课下希望同学们多阅读一些优美的小诗,也多创作一些优美的小诗,争做小诗人!

桥的诗歌教案 篇13

一、说教材

(一)、考点分析

《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方面的总体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题型和考察的内容上具体可以做以下阐释:

1.了解诗词的体裁、题材,格律等基本常识

2.理解词句的内涵

3.品味精彩词语的意蕴(炼字)

4.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体味感情,把握主旨,分析领会意境

5.对诗词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进行赏析

6.对诗词进行比较、赏析、评价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而高效地地完成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部分的三道题目,提高同学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在高三的复习课上可以针对同学们现在的缺陷,如主旨把握不准,容易断章取义,瞎猜乱蒙、语句含义弄不清,容易表面化等问题,在教学时抓住他们这些鉴赏的“软肋”,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总结鉴赏古诗词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将同学们引向规范化思考、规范化答题的要求中。基于这些考虑我制定了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2、学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把握感情、领会主旨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体验并总结关于领悟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1、古诗词中善于用“表现技巧”委婉地表达“情志”。

2、句子的含义需要用宏观地眼光整体把握、全面理解。

二、说教法

1、讲授法:高中课本的诗词中表现出的各种情感、从题材上的分类等。

2、讨论法、发现法:在课堂上多结合例证加强感悟,发现并归纳准确把握诗词主旨、感情的方法。

3、探究法、迁移法:通过复习高中课本的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迁移到没有分析过的诗词中,总结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它们对体悟感情、把握主旨的作用。

三、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复习高中五册书中的诗词,梳理诗、词、曲的文学常识。了解诗人在作品中常常抒发哪些情感?(怀才不遇、建功报国、离愁别绪、思乡念远、向往归隐等情感) 《诗经》(《蒹葭》)、(《采薇》)“五经”与“六义”

先秦 《楚辞》(屈原《离骚》) “风骚”

古体诗

两汉 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乐府双璧”

诗歌

东西晋 (东晋)陶渊明《饮酒》

(西晋)左思《咏史》 “左思风力”

初唐:“初唐四杰”

唐诗 (近体诗) 盛唐 山水派:王维《终南山》、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从军行》

“李杜”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登楼》、《月夜》

中唐 白居易、刘禹锡、李贺 “元白”

晚唐“小李杜” 李商隐《夜雨寄北》

杜牧《过华清宫》

宋诗 陆游《书愤》

词 婉约派: 李清照《声声慢》

秦观《踏莎行· 郴州旅舍》

周邦彦《苏幕遮》

柳永《雨霖铃》

豪放派: 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登快阁》

曲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曲四大家”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2、找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归纳鉴赏的要点。课堂上与同学分析黄庭坚的《定风波》、苏轼的《阮郎归·初夏》、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定风波(知人论世)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阮郎归 ·初夏(整体理解)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 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塞上 听 吹 笛(艺术手法)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3、教师小结诗歌鉴赏中把握主旨、领悟感情的三个要点

第一,了解作家、把握时代,诗人论世。“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大部分诗歌是作家自身遭遇和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对于重要诗人,要了解其经历和风格,对于一般诗人,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留心“序”、“注”)

第二,解读形象、领悟意境,情景结合。“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景语之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运用想像)

第三,揣摩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诗词中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的使用让诗词更加含蓄、生动、有内涵。它们也是体现作家创作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评价鉴赏诗词作品、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感情、主旨的重要媒介。(常用的手法有“情与景、动与静、直与曲、虚与实、对比手法、烘托映衬、对面着笔”等)

4.教师提出阅读古诗词的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典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资料等。

二是建议同学们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

桥的诗歌教案 篇14

诗歌是最美的,最简约的语言。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语文课堂里,我们对教材的研读揣摩会让诗歌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孩子们得到诗歌的浸润,一定会更好地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一至六年诗词教材研说————研读诗韵意悠悠 细说词味话绵绵

我将从课程标准,教师用书,教学建议三方面与大家交流。 课程标准分为阶段目标和总目标,总目标是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段目标——第一学段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二学段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第三学段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学段目标螺旋上升,相互联系,整体推进。 诗词教材内容

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我们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在人教版每一册语文课本中,都安排了适量的诗词教学。课后拓展或语文园地中也穿插了名师名句,诗词歌赋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

总计:古诗词:73首 现代诗:34首 古诗名句:37句

编写体例:

这些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六个年级中。

第一学段(一二年级)主要在课文 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呈现。

第二学段(三四年级)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链接 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第二学段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综合性学习

单元和古诗词背诵版块。

编排特点 编写意图

诗词在选材上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 在我们的课本里收录了诗经.采薇(节选) 《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 艾青的散文诗《太阳的话》 让学生在名家名篇中,在最美的、最凝练,内涵最丰富的诗词中,去学习语言,去感悟文字,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能陶冶性情。

诗词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人文气息浓郁。在小学课本中收集的古诗,很多都是表现生气勃勃的儿童生活之作,角色鲜活,童趣无限。比如《清平乐.村居》、《所见》、《小儿垂钓》都刻画了儿童稚态可掬的形象,非常感性。 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降低了学习诗词的难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习诗词的信心。

诗词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

诗词风格上有词、诗、曲。词的类别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浣溪沙 》苏轼 ,婉约派《长相思》纳兰性德

诗分为古诗和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感怀写景,或遥望边塞,或咏物寄情,首首脍炙人口,蕴涵哲理。现代诗有散文诗、叙事诗、抒情诗等。元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在六年级的课本里可以看到白朴的《天净沙 秋》

教材中选编的诗词内容都是本着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单元导语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弹性开放,利于拓展的特点。在《泊船瓜洲》和《秋思》这两首诗课后的练习题中,引导学生搜集思乡念亲的诗句。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也给学生架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诗词的平台。教材中设计了这些留白,给教师和学生拓展的空间,丰富了教材,也贯通了课内外,拓宽了学生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内学习诗词得法,课外迁移积累运用。 教学策略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

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之前,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查看参考资料,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会油然而生。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也就不成问题。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 二是“评读”。 三是“范读” 四是“品读”。 五是“吟诵”。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我们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教学时,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心情描绘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的内化了诗词意境。

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从学生古诗文学习的评价来说,主要应体现 ⑴ 评价主体多维化:首先是改变目前占主流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指导学生自评、互评。由于诗词的学习还常常在课余进行,还可请家长共同参与,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的活动。(2) 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还可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笔试形式也可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等,

而且应鼓励不同答案。

另外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评选各种明星,如参与星、交往星、合作星等。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但关系着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同样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我们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屏弃传统的评价方式,树立正确的评价观以达到提高和改进教育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主动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诗词教材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仔细寻找就会有所发现,利用这些资源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一、以教材为本,有效开发与利用。教材、教参、教案是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资源。围绕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和课标推荐的必背古诗,举行诗歌知识竞赛。可以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增强诗歌的兴趣。

二、以《春雨润绿》为辅,合理开发与利用。我们县区特有的《春雨润绿》内容丰富,选文精美,有为我们指明方向的名人名言,有古色古香的古典诗词,还有文笔优美的美文故事。针对诗文部分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热爱诗歌。

三、以生活为原型,有效开发和利用。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能够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创编诗歌。在创编的基础上尝试合作编诗集,并配上精美的插图,这就是孩子们创编诗集的作品。

我只想陪着我的孩子们,带着笑,怀着敬意,去读唐诗,背宋词,诵元曲。吟着,诵着,孩子们就长大了,飞走了,或许他们早已忘记

这个慢慢变老的我,但是那诗呀,词呀,曲呀,在他们的心中会慢慢生根发芽,使他们的眼神澄澈,心灵厚重!

桥的诗歌教案 篇15

一、诗歌常识

(一)古诗的分类

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二)诗、词、曲的有关知识

①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格律诗,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

②律诗和绝句(又叫截句)

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句数上。绝句只有四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律诗共八句,一二两句为首联,三四两句为颔联,五六两句为颈联,七八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④乐府和新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⑤题目和词牌

题目和词牌的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的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时代兴起的,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和乐演奏的歌曲。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而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规定。

⑦元杂剧

杂剧是宋金时期在诸宫调等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结合起来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结构上一般每本为四折(也有五折六折的),必要时加“楔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杂剧可分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两种,如《窦娥冤》就是旦本,其中第三折用的是“正宫”调。元杂剧剧本由科、唱、白组成,“科”是剧本中对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作出的规定;“唱”就是唱词;“白”是宾白,宾白分为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着别的人物自叙心理)、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元杂剧的主要角色是:旦(女角色),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旦,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末(男角色),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末,配角有副末、外末、小末等;外(外末),扮老年男子;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性次要人物;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卜儿。

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三、中国古代诗人作品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之一。

2.屈原,名平。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二)两汉

3.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

4.曹操,“三曹”之首。主要作品为《魏武帝集》。代表作有《苦寒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

5.曹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后称陈思王,“三曹”之一。主要作品为《曹子建集》。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洛神赋》。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等。

7.北朝乐府。主要作品有《木兰诗》《敕勒歌》《折扬柳歌辞》都被收入《乐府诗集》,其中《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之一。

(四)唐

8.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骆宾王、卢照邻、杨炯)。主要作品为《王子安集》,其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膝王阁序》最有名。他在“四杰”中成就最高。

9.王之涣,主要作品为《凉州词》《登鹤雀楼》。绝句《凉州词》被誉为“唐代绝句压卷之作”。属边塞诗派。

10.孟浩然,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

11.王昌龄,世称王龙标,七绝圣手。主要作品为《出塞》《从军行》,善边塞诗。

12.王维,字摩洁,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诗人兼画家。与孟浩然同为盛唐田园山水派代表。主要作品为《送元二使安西》《相思》《观猎》《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3.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主要作品为《燕歌行》《别董大》等。

14.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望天门山》《秋浦歌》等,属浪漫主义豪放派,古典诗歌艺术的高蜂。韩愈称赞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15.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称“诗圣”。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史”。

17.岑参,边塞诗派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18.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

19.李贺,字长吉。主要作品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其作品想象奇特,用词瑰丽,有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独特。被称为“诗鬼”。

24.杜牧,字牧之,别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晚年居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主要作品为《阿房宫赋》《江南春绝句》《清明》《泊秦淮》《秋夕》等。

20.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主要作品为《锦瑟》《无题》等。诗多以爱情为题材,缠绵秀丽,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21.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主要作品为《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等。

(五)宋

22.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主要作品为《苏幕遮》《渔家傲》等,属豪放派。

23.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主要作品为《雨霖铃》《八声甘州》等。

24.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开创了豪放词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

26.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

2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名篇有《摸鱼儿》《永遇乐》《清平乐》等。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2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主要作品为《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等出于此。

(六)元

29.关汉卿,名一斋,号已斋叟。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世界文化名人。主要作品为《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30.王实甫,主要作品为《西厢记》,元代剧本中最长的一部(21折),也是元剧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31.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为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等,元散曲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之一。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15篇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15个生字。

2、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孩子树立起“英雄”的概念,激发仇恨日本侵略者的感情。

教材分析:

诗歌主要写敌人的残忍、狠毒,和这样残忍、狠毒的敌人做斗争,二小能表面“顺从”的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死时表现出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谁能不为他的英勇献身的精神而感动呢?能在非常时刻表现出非常人的行为,做出使人叹服的正义壮举,这就是英雄。

教学设想:

在搜集资料中,被二小的故事感动。听着歌声,泪水不禁在眼圈中打转。如果当时换成我,我可能会畏缩,但是二小做到了无畏无惧,机智勇敢。我想,我要引导孩子和我一样地想,一样地体会,从故事中,从二小的身上,学到他为百姓,为人民的这种奉献牺牲精神,把这个故事,这种精神,深深的印在孩子心中。

分析课文,结合上次学习《歌声》的经验教训,我想,对于这样远离孩子生活经验的故事人物,从简单的诗歌中,不可能描写具体的情景,我应引发孩子想象当时的具体情景,结合课件,展现当时的情景,把孩子带进情境中,使学生与文,与故事中的二小产生相同或不同的感受,更好的体会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小英雄,激发仇恨日本侵略者的感情。

学习方法:

图文结合、自主学习、情境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师:你会唱这首歌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歌唱二小放牛郎》。谁愿意到黑板来写课题?来,伸出我们的手,我们和他一起来写。(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

2、谈预习的收获,检查读生词。

观看二小资料、小英雄的故事

二、初读学字

1、师:今早晨读时大家朗读了这课的生字,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认字成果。来,你认识他,就响亮地喊他们的名字。

出示字词课件,学生齐读。男女生对读,读给同位听。

师:你想怎样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

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各种形式读生词。

师:熟字娃娃飞走了,变成生字娃娃,你还认识他们吗?生读生字。

有两个生字想考考大家,看你们认不认识它们,大家敢不敢?(点耍)这个字怎么读,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点课件)。(点挑)你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吗?(点课件)

2、师:昨天晚上,大家回家读了课文,喜欢读吗?请大家打开书本89页。读书要学会做记号,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就在这个词语下画条线。

学生自由、自主读,边读边做记号。老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潜心会文,领会情感

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就反复读哪一部分,在关键词句下面画上三角,仔细体会朗读。(学生自己体会,随学生交流点拨以下重点。)

1、第一二三自然段

(1) 什么事情危急?说明什么?

(2)读这一句想想怎样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好,谁来读?

敌人发现了他,让他带路,你想,二小心里会怎样想?会对敌人说什么?

(3)体会人物的思想活动,明了小英雄的勇敢机智。

看图片:二小真的顺从了吗?

那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十三岁的他害怕死吗?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想?

你觉得二小怎么样?从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聪明?

2、学习四五六段,体会对敌人的仇恨,对烈士的悲愤。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鲜血染红蓝天。”

(1)课前我把这句话读给我的儿子听,他对我说:“妈妈,鲜血怎么会染红蓝天?”是啊,鲜血怎么会染红蓝天?你能帮我告诉他吗?

"含着微笑"中能体会出什么?(点课件)

"干部和老乡得到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中的"却"字是什么意思?(点课件)你能

把这些句子补充完整吗?

(2)看一组黑色镜头,说自己的感想。

(3)"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读这一句,想想怎样读?先不要急着读,想,琢磨。怎样理解就怎样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生试着按照自己的理解读。

3、读第七自然段。

按照你的理解你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你看,我们边学边总结了这么些读书的好方法:第一,走到故事中,读出自己的感受;第二,想象着读;第三,反反复复地读,最后都能背下来了。

师:这就是学习方法。有了好的方法,你的学习能力就会很快地提高。

4、让我们再次重读这个故事,重温那悲壮惊险的一幕幕。(点课件全文配乐,生齐读。

5、王二小真不愧是民族英雄,为了永远地记住他,人们在当时战场的附近,为他立了碑(点课件碑文铭志),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为小英雄题写碑文呢?

四、歌声感悟

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来记住这位小英雄。播放歌曲

五、联系生活

学习了王二小这篇课文,你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怎样去做?

六、研究性作业:

搜集你所敬佩的英雄的图片和资料,做英雄册与同学交流。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①初步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激发其爱国主义思想。

②了解歌曲内容,抒发对二小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2、技能目标

①引导学生进行听赏(女声独唱)——改编——听赏(童声合唱),感受速度、力度、演唱形式、歌词、情绪等相关因素对表现音乐作品的作用。

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朗诵、舞蹈、小品、歌唱等)进行歌曲表演,培养其丰富的创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对独唱歌曲进行改编。

2、用不同的方式(朗诵、舞蹈、小品、歌唱等)进行歌曲表演。

教具准备:

课件、钢琴、绘画用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创设情境,了解时代背景。

1、听赏歌曲《松花江上》(电视播放VCD碟片)

问:你从歌曲中知道了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让学生了解在中国历史发生的一件大事——日本的侵略

战争,从歌曲中知道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欣赏影片《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的部分镜头。

问: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些什么?

生讨论回答:中国人民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同敌人进行斗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情况……通过让学生“看电影”,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欣赏歌曲《二小放牛郎》。

1、导入:你知道当时的孩子们是用怎样的方式在抗日的呢?(站岗、放哨、送信等)今天,老师请同学们从歌声中去听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2、师讲述故事(用优美、委婉的歌声讲述)——出示歌词,投放连环画。

问:

①演唱形式?情绪?

②从歌声中知道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有了第二环节的辅垫后进入第三环节——欣赏歌曲《二小放牛郎》,

这儿用故事导入,并运用歌唱的方式,即符合此曲叙事性歌曲的体裁和学生爱听故事这一特点,又符合音乐课要突出音乐性这一特点,通过教师优美、委婉的演唱,让学生了解了歌曲的内容。)

3、创作改编歌曲——(出示歌词)。

问:假如请你来演唱此曲?你认为歌曲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演唱?为什么?

生讨论:第一段演唱可‘一般’(指起伏不大),因为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第四段要激烈一些,因为在打仗……第五段要悲伤,因为二小牺牲了,第六、七段也要悲伤,不过比第五段要‘弱’一些……

问:为了让歌曲讲述得更生动,老师请同学们帮忙,为歌曲进行一次改编,你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改编呢?

分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传统的音乐教育过份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循规蹈矩,一切按教师的要求行事,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创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领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能够深化学生对已学音乐知识(速度、力度、情感等相关因素)的理解、运用。强化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并为下一步听赏作准备。)

4、听赏钟维国改编的童声合唱《二小放牛郎》。

问:歌曲哪几方面进行了改编?和同学们的相比较,我们哪几个方面的改编和作曲家是相同、相似的?

生讨论:情绪——速度——力度——歌词——演唱形式进行了改编。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让学生对改编后的歌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通过与作曲家比较,让同学们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也为了比较区别,促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去细听和分辨。)

问:改编后好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速度、力度、情感等相关因素对表现音乐作品的作用。)

5、欣赏舞蹈《二小放牛郎》。

问:除了用歌曲来讲述故事外,还有什么方式?

生讨论:朗诵、绘画、舞蹈、小品、电影等

(多媒体展示,七段故事情节可以自由选择观看。并让学生跟学一些动作,感受其肢体的韵味。)

(设计意图:此内容是全国少儿舞蹈大赛中获得金奖的一个舞蹈精品,十三位小演员(十二只小牛和二小)通过肢体语言,直观地抒发了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在舞蹈这一流动的过程中,使舞蹈者与欣赏者心灵彼此融合,迸发心灵的共鸣。通过以舞助听的形式,学生不仅有视听结合的立体感,而且更容易受音乐气氛的感染。)

四、创作表演

1、引导学生选择表现形式。

问:“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呢?”

——请出五个组长(朗诵组、绘画组、舞蹈组、小品组、歌唱组)其余同学自由选择小组。

要求:选择1-2个情节

2、小组讨论、创作。

3、表演展示。

(设计意图:前面的几环节安排使学生们深深地被歌曲吸引着,被歌曲激动着。为了让同学们尽情地一抒情怀,我安排了创作表演这一环节。并用比一比、赛一赛的激励机制,使学生一个个都认真地投入了,由体验付诸于实践。并在观众的“点评”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五、课堂小结。

观看一段精彩的电视回放:1945年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喜悦、欢腾的庆祝场面。

问:你看到了什么?今天的音乐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最后的结果,给学生上了一堂难忘的历史课。同时,起到一个总结概括作用:既可了解学生在这堂课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了解作品对学生的情感影响。)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3)

教学目标1.认识汉字15个,学会写10个汉字,学习多音字挑。2.通过唱歌、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分析本课以儿歌的形式编写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形式新颖,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的开头是悲剧性的,以悬念引出主要人物王二小。主体部分给王二小着色不多,而是从敌人的凶残、狠毒方面下笔,和这样凶残、狠毒的敌人作斗争,王二小表现出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能在非常时刻表现出非常人的行为,做出使人叹服的正义之举的人,就是英雄。

学情分析对于当今的儿童来说,由于年代久远,抗日战争、解放区、扫荡、埋伏圈、后方机关等都是生疏的事物,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会有一定的障碍。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课前通过看电影、电视片,或者采访年长的亲人,使学生对那个时代有一些感性认识,至少能明白中国人民、王二小的行为是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正义行为,再来学习本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听听歌里都唱了什么?[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可能接触过这首歌曲,以歌曲导入本课的学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2.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十四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认识许多的英雄人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小英雄,一起读课题――《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初读。

1.请大家翻到89页,先跟录音小声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放录音)

2.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请同学们看屏幕,认识的就大声读。

(放课件:贪玩敌人扫荡山沟危急昏头昏脑埋伏圈枪炮受骗牺牲)

玩耍(与要进行比较,跟老师做一下书空练习。)

含着(还有哪些字可以和含连成词?会读这些词吗?跟老师读一读――含泪、含恨、含情、含苞欲放、包含、含义。)

3.出示句子:我正在挑选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发现?这个字有两个不同的读音,读书时要注意区分。[

[课标强调识字教学应在语言情境中进行,多音字的教学更加离不开具体语言情境,在句子中进行多音字的教学,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学习,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阅读理解。

1.刚才我们听了课文录音,请大家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进入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可以尝试着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2.知道什么是扫荡吗?

3.(出示课件就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把危急换一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为什么说这是十分危急的时候?请大家默读课文的二、三段,边读边想。

4.就在这危急的时候,王二小是怎样做的?

理解顺从,他为什么要装出听话的样子?

5.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结果怎样?在带敌人进埋伏圈时,他想到这个结果了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情感的主要线索,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对王二小这个人物就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6.尽管可能牺牲,但他觉得用自己一个人的生命换取几千名乡亲的生命,值得!他相信自己的血不会白流,八路军叔叔一定会消灭可恶的敌人,为自己报仇的!想到这里,他毅然将敌人带入了埋伏圈。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课文最后两段就是对他这种英勇献身精神的赞颂。

(出示课件:干部和老乡得到安全,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他的脸上含着微笑,他的鲜血染红蓝天。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人都含着悲愤,歌唱着二小放牛郎。)让我们带着对二小的敬佩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话。

7.王二小牺牲时,脸上为什么含着微笑?

当枪炮声响起的时候,他知道八路军叔叔正在为他报仇;当枪炮声响起的时候,他知道乡亲们的生命保住了。有了他们,总有一天敌人会被赶出我们的国土,有了他们,总有一天中国人民将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想到这里,二小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8.相信同学们一定被他这种舍生忘死、临危不惧的精神所深深打动!学到这里,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

总结:能在危难时刻做出令人叹服的正义之举,这就是英雄。[

四、学写生字。

1.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课要求学写的生字。(出示卡片)学生领读。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

特别注意一下染字,木字底托住了上面的三点水和九,因此它属于上下结构。

3.字音都读准了,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小练习。

(出示:坡――波昏――纸扬――杨抓――爬)

仔细观察横线两边的字,有什么发现?每组字的偏旁不同。试着给这些字连词。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形近字越来越多,学生极易发生混淆。教师应当根据学习的内容及时为学生扫清识字中的障碍。]

4.重点指导:

(1)玩耍的耍字: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写。而落在横中线上,女的横要长,托住上面的。

(2)危急的危:先看老师写一遍。横折钩的横落在横中线上。

(3)脑筋的脑:先看老师写。右边竖折竖的起笔都在横中线上,而且被这条横盖在下面。

(4)其他的生字同学们可以自己练习书写,写字时注意每个字中变红的笔画。(教师将主要笔画描红)老师相信只要大家仔细观察,一定能把它们写得既正确又美观。每个字练习写一个。

[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确定教学难点,着重加以指导,其他生字可以放手给学生,提高他们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五、总结、布置作业。

1.学写的生字每个练习写四个,连两个词。

2.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可以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读课文或者编成故事讲给他们听。

3.搜集你所敬佩的英雄的图片和资料,做好交流准备。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歌曲。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和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意识。增强对抗日战争的一些感性认识,正确认为历史。

教学重点

1、易错字较多,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2、从主体部分的侧面描写中,感悟王二小英勇献身的正义壮举;歌颂他的英雄精神。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配合课文组织看VCD,看电影或讲故事。

3、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北方的山区。敌人向解放区扫荡,解放区的政府机关和老百姓,都躲在山沟里。他们抓住了一个放牛的孩子叫他带路,勇敢的放牛郎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在山口设下的埋伏圈,而自己却英勇地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死时脸上还含着微笑。那一年,这个放牛郎才只有十三岁。他的故事流传至今。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去认识这位真正的英雄吧!(播放歌曲)

二、新课

(一)自学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决。

2、同桌合作读书,会读的给不会读的当小老师。

3、自检识字情况。

(二)识字

1、激趣圈字。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认识了这么多生字。现在,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把这些字及带出的词语画上圈。词语:玩耍、危急、含着、染红、山坡、昏头昏脑、传扬

2、小组合作识字。

3、游戏识字。开火车读字。给字扩词,比比哪个同学说得多。

4、交流识记方法。

(三)写字

1、示词语,讨论加点字应注意什么。

玩耍、危急、含着、染红

2、示范书写。观察摹仿。

3、独立书写。自检互评。

4、同桌听写,巩固记忆。

(四)交流

1、分组读文,思考:王二小给敌人带路时想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所得。

3、再读课文。思考:王二小给敌人带路时会怎么想、怎样做?[

4、结合插图,引发学生想象当时具体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肯定的是,王二小知道自己反抗敌人横竖是要死的。所以表面顺从地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死时脸上含着微笑。在危急中,他表现了勇气和智慧,做出了使人叹服的正义壮举,这就是英雄。

(五)诵读

1、读第二、三段时,理解危急在课文中的含义:敌人扫荡、快要到山口了,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掩护着几千老乡。通过语速的变化体会情况的紧急。

2、读诗歌的结尾,体会人们悲愤的心情。联想到自己对有关抗日战争的认识,激发仇恨日本侵略者的感情。

3、配乐朗诵。

这个感人的故事被编成歌曲,半个世纪来广为传唱,二小没有牺牲,他英勇献身的精神激励人们去奋斗,他是真的英雄,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5)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二小的英勇机智,不怕牺牲地精神。

2启发学生想象二小与敌人斗争时的语言动作,牺牲时的场面,唤起学生对英雄的敬仰。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二小不怕牺牲的精神,唤起学生对英雄的敬仰。

教具:课件、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歌唱二小放牛郎》二小是为什么六十多年来,人们还在歌唱他呢?(师画?)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重温这动人的故事,去感受、去聆听。

二、整体感知。

听课文录音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时的情景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师:我仿佛感受到二小就在我们这个课堂里.

三、学课文二五小节

看课件。

1、问: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默读课文二五小节找出描写二小的句子

2、出示句子:二小顺从地走在前面,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师:顺从是什么意思?王二小为什么要顺从地给敌人带路?他心里怎么想的?(小组讨论)师提醒:他有没有想到自已有生命危险?(师板书: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3、敌人上当了吗?你们听(枪炮声)齐读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声,敌人才知道是受了骗。

4、师:受骗后敌人凶相毕露。一生读第五小节。这是一群怎样的敌人?找出挑、摔指导读。

师:同学们二小牺牲了你们是什么心情?出示悲伤,敌人残忍地杀害了王二小,你们心情是什么气愤

指导读第五小节

5、师:这时老师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句歌词牛儿在山坡吃草,那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问:放牛郎哪儿去了?师出示二小牺牲时的画面。

四、学习六七小节

师:王二小牺牲了,他是含着微笑而去。为什么?因为他的牺牲换来了什么?生:同学们这时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的二小睡在了冰冷的山里边。让我用低沉的语调读一读六七小节。

问: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出示:悲愤)请一生读最后一小节。

四、二小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英雄形象仍留在你我心中!

你想对二小说些什么?(小组讨论)[

五、师生同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师指板书,为什么几十年来人们还在歌唱二小呢?因为他是一个小英雄!让我们一起来歌唱,让这个动人的故事继续传扬。

师小结:没有王二小,没有无数像王二小一样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战士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业:1、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小弟弟、小妹妹听;

2、开故事会,讲英雄故事。

板书:歌唱二小放牛郎

机智勇敢

不怕牺牲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用生字组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和运用生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听一个特别的故事,为什么说它特别呢?因为它是一首歌。请你们仔细听,歌中讲了谁的什么事情?

2、生边听边想。

3、师介绍王儿小及故事背景。

师: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北方山区里。敌人向解放区扫荡,而解放区的政府机关和老百姓都躲在山沟里。八路军在山口设下了埋伏圈,我们的儿童团员王二小机智,冷静的把敌人引进了埋伏圈,他自己却光荣地牺牲了。他牺牲时,仅仅只有12岁。他用自己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没有战火燃烧的幸福生活。王二小一生虽然短暂,但他那不平凡的事迹,却永远被人们讴歌,被人们传诵,他所谱写的生命之歌,将永远为人们所传唱,他响亮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2、复习认识生字的四个步骤。

3、独立识字,小组交流。

要求:标出那些字是自己独立认识的,那些是在小组中合作认识的。

4、检查识字情况。

师:自己勾画出的生字都认识了吗?我们来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在课文中勾出的生字我们要放到课文中来解决。

(师板贴15张生字卡片)

(一)A、(男一人)抽生读第一节。其余同学观察一下,在第一节中出现了那些生字。他读准这些生字没有。B、抽生上黑板摘卡片。C、生领读,齐读卡片。D、组词换卡片。生字:贪,耍

(二)A、(女一人)抽生读第二节。其余同学观察一下,在第二节中又出现了那些生字。他读准这些生字没有。B、抽生上黑板摘卡片。C、生领读,齐读卡片。D、组词换卡片。生字:敌,沟,荡

(三)A、轻声自读三段,找一找出现了那些生字,并且读准它。B、抽生上台摘卡片。C、生领读,齐读卡片。D、组词换卡片。E、一、二组女生读,男生听。生字:危,昏

(四)A、默读第四节。B、抽生上台摘卡片。C、生指名读卡片。D、组词换卡片。E、三、四组男生读,女生注意听字音。生字:埋,炮,受,骗

(五)A、出示多音字:挑。师:请你们仔细看生字条,找一找他在课文中的读音,把正确的读音,放在课文中读给同桌听。B、同桌互读互听第五节。师:你知道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吗?C、出示小黑板。师:你能用不同的读音来组词吗?D、多音字组词。做动作理解不同字音时候的意思。E、牺、牲看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生自由说 生字:挑,牺牲

(六)师:看看最后一个生字出现在那一节啊?A、男,女生轮流读六、七节。

B、认读生字,组词。生字:含

小结男女生比赛情况

三、总结

1、出示生字赛读。(男女生轮读)

2、出示词语,小老师教读。(一名男生,一名女生)

3、齐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4、书写生字。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7)

我读王二小有很多次了,每次读它,总会有一种敬意在心头泛起。也总会被王二小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不止一次问过自己和孩子们,如果当时换成我(你),我(你)会那样做吗?说心里话,我不一定会那样做,面对死亡,我可能会畏缩,会跟敌人说实话。孩子们的答案也大都如此。

这首诗歌主要写敌人的残忍、狠毒以及王二小如何跟残忍、狠毒的敌人做斗争,他表面顺从敌人,却不知不觉将他们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二小临死时表现出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谁能不为他的英勇献身精神而感动呢?我想,能在非常时刻表现出非常人的行为,做出使人叹服的正义壮举,这就是英雄。

如何从简短、平实的语言中,让孩子们感悟王二小的英雄壮举,从而让他们发自内心对小英雄产生崇敬之情呢?我想,应结合插图或课件,展现当时的情景,把孩子带进具体情境中,引发他们想象,使他们进入故事,与故事中二小的境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体会人物的精神。

课文涉及的抗日战争这一时代背景距离孩子比较遥远,要让他们更好地走进课文,我想我们有必要简单向孩子们介绍这段难忘的历史。在讲述过程中,我们可适时教学扫荡、潜伏、后方机关、埋伏等词语,为学生理解课文,感悟王二小的优秀品质扫除障碍。

教学时,可以紧密联系插图,抓住一些关键词展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描画了王二小在山坡放牛的情景,第二幅图的画面给人很大想象张力,可结合课文第二小节,抓住叫字引导学生想象:迷了路的敌人让王二小带路他们是怎么叫的?会叫些什么?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能较快被调动起来,然后请他们学凶狠的敌人叫一下,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敌人的惊慌和狼狈。再看王二小的表现,假装顺从敌人,给敌人带路,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如果王二小不给敌人带路,会怎样呢?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体会情势的严重,体会王二小的机智勇敢。第三幅图画了八路军战士消灭敌人的情景,联系课文第四、五小节,让学生想象八路军战士英勇杀敌以及敌人难逃覆灭的狼狈情景。最后的教学,我们仍可回到第一幅图,再看王二小,他的形象顿时高大了起来。人们为何要歌唱、传扬他的故事?我想读到这里应不用老师多说,学生自然能感悟到了。

这篇课文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很多,对于孩子来说,这里还有很多未知数,我们可引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主去阅读那段历史,记住那段历史。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10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到王二小是个机智、勇敢的人,是我们学习的小英雄。我们要继承先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能写要求学会的10个生字,并能听写课文要求听写的8个词语。学会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对敌人的恨,从而产生对小英雄的爱。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几个小黑板,磁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同时也渗透对“老乡”一词的感受。)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了解课文特点。这篇课文和我们前面学过的课文结构有点相似,也是按一节节来编排,也可以用来唱的?谁来唱一句好吗?《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一课也是一首诗,是讲了一个故事的诗,其实更准确地说,是一首人们为了歌唱王二小作的歌词。大家先来看看课文共有几节?并标上序号。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了解课文特点。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范读课文。

今天看到小朋友这么可爱,我很想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你们愿意听吗?不过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你们能答应吗?“大家能特别认真听,怎么个特别认真呢,也就是不放过每一个字。同时还能一边听一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检查听读情况。

①、你听出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你觉得老师读得好吗?你喜欢像老师这样读吗?想知道老师是怎么读好的吗?看大家那么认真,那我就告诉你密绝啦!

A、我是按一节一节来读的,

B、读每一节的时候还把生字词画出来读一读,难读的字还多读几遍呢。

C、把课文读三遍后,我还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说不明白的词语作上记号呢

D、我还把课后“田”字格的字写一写。

2、学生自学课文。

(设计意图:范读激发兴趣,并巧妙地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从心理上自觉接受这样的要求,并能运用到具体的自学过程中。)

三、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要求:①组长分配每个人读一节,其他同学仔细听,看谁能听出同学读得好,或者不够的地方,并帮助指正。②把你刚才作上记号的词语,和同学做个交流。(比如,我还有哪些词语或哪些问题不太明白,请教同学;说说你都喜欢哪些词语,把它读出来让同学听听等等。)③告诉同学,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能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四、交流合作学习情况。

1、出示词语。(老师准备的词语)

2、出示句子。敌人到山沟扫荡,走到山口迷失了方向,抓住王二小要他带路。王二小假装顺从自有主张,他把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敌人发现上当受骗,把王二小摔死在大石头上。周围响起了乒乒乓乓的枪声,战士将复仇的子弹射向敌人的胸膛。王二小保护了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他的英雄故事到处传扬!

2、请一到两个小组交流。(每个人读一节课文;谈谈对一些词语的理解;提出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检查词语的认读情况,并把把词语编成一段话,一方面可以进行复习巩固词语,另一方面又能通过读句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同时也意在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词汇,并在梳理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五、写字指导与练习。

1、交流难记难写的字;2、学生练习描红。

(设计意图:扎实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写字的兴趣。)

六、听写词语

敌人迷失埋伏顺从战士机关主张传扬

(设计意图:这些词语是课后要求听写的,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落实。)

第 二 课 时

一、学习课文。

(一)、引导感悟“勇敢”。

提出问题:读了课文,你们觉得王二小是个怎样的人?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很勇敢?请你读出来好吗?

(二)相机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想想:这个句子讲了王二小的什么事?

2、教师结合交流板书:

把 领进

王二小——敌人————八路军的埋伏圈

3、出示句式练习;( )把( )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 )被( )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4、拓展练习:看教师做动作,把你看到的用“把”和“被”这样的句子说出来。

5、谁还能说说像这样的句子

6、你们佩服他吗?那就把你的感受一起读出来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了解王二小给敌人带路这事,体会他的勇敢。同时利用这一节的第一句教材内容,进行“把”“被”句式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样的表达方法。)

(三)、引导理解感悟“机智”。

1、学习第三节。

①、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不带路行吗?指名读出句子,并根据理解回答。

②、敌人叫王二小带路,王二小就去带路,可以看出王二小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顺从)例如,妈妈叫你扫地,你就去扫地,说明你是个怎样的孩子?(听话),顺从的意思,就是听话的意思。板书:顺从——听话。

③、王二小是真的听敌人的话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他为什么要假装顺从?他会想些什么?课文的哪个词语说出了这个意思?从这儿你感觉王二小又是个怎样的人?

④、指读、全班读这一节课文。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词语意思。并从中感悟王二小的机智。)

(四)、朗读感悟敌人的“残忍”。

学习第5节。

1、指读第5节

2、自读,边读边想:你觉得敌人是怎样的人?还可以看看课文中的插图。

3、交流理解:出示“挑”“摔”

4、听读,闭眼想像这一情景。

5、说说你听后的感受。

6、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试试看。

过渡:同学们刚才在闭眼时仿佛看到了,王二小被敌人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的情景,心中有着无比的愤怒,而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却是亲眼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你们想想八路军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7、谁能把八路军这时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8、齐读这一句。

(设计意图:通过品词、观察、想像等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敌人的“残忍”激起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热爱与怀念。)

(五)说话练习。

过渡:是啊,一个年仅13岁的小孩子就这样被敌人残忍在杀害了。

1、假如你是王二小的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

2、假如你是王二小的父母,你会对他说什么?

3、假如你是王二小的乡亲,你会对他说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角色和王二小对话,进行说话的训练,同时也在说中缅怀先烈,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学习第2节。

1、齐读第二节。

2、交流的情况。侧重理解“扫荡”“潜伏”“隐藏”。并分别了解“潜伏和隐藏”两个词语的近义词。“扫荡”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你能想像出敌人是怎么扫荡的吗?

王二小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就是英雄!这样动人的故事,人们怎么不到处传扬呢!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进行学习的习惯,同时引导积累词汇。)

(七)小结

1、看板书或课文插图理故事经过。说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齐读取2-6节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叙事过程有个完整的印象。)

(八)、学习第一节课文。

1、看图,再读读课文第一节,想想:那放牛的是真的贪玩耍吗?那他到哪儿去了?和同桌一起读读这一节课文。

过渡;刚才我们用朗读来传扬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下面我们用歌声来传扬他的故事吧。

二、欣赏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本来就是一首歌词,和其他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区别。通过学唱歌曲,加深理解和背诵课文,激发兴趣,实现多学科的融合。)

三、拓展阅读。

1、我们不仅可以用朗读和歌唱来传扬王二小的故事,还可以看王二小的故事书呢,下面请大家打开一年级课文《王二小》。自己读读,也可以和同桌一起读。

2、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结合,不同版本结合,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又能让学生对王二小有一个比较立体的印象。)

四、指导背诵。

五、课外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2、把这首歌学会,并唱给大家听。3、学看故事《小英雄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9)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20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一位小英雄,学习他机智勇敢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关键】

图文结合,仔细观察,展开想象,理解并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及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放音乐《歌唱二小放牛郎》)同学们,这首歌描写的是谁?他是干什么的?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郎。

3.人们为什么要深情歌唱王二小呢?

二、初读。

1.借助拼音自渎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读准,句子读通。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和小节号。

3.(出示)

dimaifuguanmishunshuaisi

敌人埋伏机关迷失顺从摔死

zhanchouyangtiaotangou

战士报仇传扬挑在枪尖贪玩山沟

yinzhuaquanpingpangpian

隐藏抓住埋伏圈乒乓受骗

juntang

八路军胸膛

(1)自渎词语。

(2)你在字的音、形、义哪些方面要提醒大家?

字音:

死:读前鼻音。

圈:在这理读tiao,你能用它的两个音分别组词吗?

字形:

死下面的右边是,不是。

抓:右边是:爪而不是瓜。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把生字带入课文中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指名分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6.还有谁向刚才读书的同学挑战,能比他们读得更好。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通过朗读,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王二小的什么事?

2(出示挂图)王二小为了---,英勇牺牲了,他的牺牲换来了人们的,换来了战斗的---,他是一位抗日小英雄。

3.生交流、讨论。

4.齐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通过熟字或熟部件来记忆生字。

2.指导书写。

顺:左边的川写得紧凑些,和右边的页宽窄相等。

战左右位置相等,戈写得略高些。

扬左窄右宽,右边的要一笔写成。

伏、仇、埋:左窄右宽。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一课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

direnmaifujiguanmilu

()()()()

shuncongmishizhanshichuanyang

()()()()

二、填空。

扬:共()画,第四画是()。

死:共()画,第五画是()。

三.比一比,组词。

战()扬()伏()迷()

站()杨()浮()谜()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课文的内容。

3.教育学生学习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复仇顺从迷失战士埋伏)

3.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授。

1.教学第23节。

(1)(出`示图)图上画了什么?

(2)敌人为什么叫王二小带路?自读第3节。

(3)王二小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自渎第2节。

(4)你知道了什么?相机理解:扫荡、潜伏、隐藏。

(5)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你觉得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

2.教学第4~5节。

(1)王二小把敌人带到了哪里?结果如何?指读第4~5节。

(2)你读懂了什么?

(3)想象一下,王二小心理怎么想?敌人是怎样的狼狈?

(4)能从那些地方或那些词语看出敌人的凶残?

(5)(出示挂图)八路军战士在干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第4~5节。

3.教学第一节。

(1)王二小牺牲后,他放养的牛儿还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第吃草,却再也看不见王二小了。

(2)齐声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4.教学第6节。

(1)乡亲们再也看不到二小了,他们的心情怎样?

(2)自渎第6节

(3)你懂了什么?从那些词句中看出来的?

(4)带着怀念的感情齐读第6节。

5.齐读全文。

三.总结。

读完课文,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

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一.扩词

机()()()顺()()()

战()()()迷()()()

二、写近义词。

潜伏()隐藏()顺从()复仇()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给爸爸妈妈听。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10)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认本课15个字,学写10个字,其中让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

2、学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学认本课15个字,学写10个字,其中让学生独立识一部分生字。

三、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机、磁带、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北方山区……

(二)师:

这个故事曾经感动和激励了无数的人,为了纪念英雄王二小,人们编写了一首叙事歌曲,名字就叫《歌唱二小放牛郎》,请听……

(三)播放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轻声吟唱

(四)会唱的同学齐声唱,不会唱的同学跟着唱一遍

(五)师生齐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六)自主读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七)同桌互相检查读书情况(一人读一节),遇到不认识的字相互请教

(八)测读生字卡片:(认读)

1、不认识的字再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2、再读读易错字,组词或造句。

(九)小游戏:

猜一猜:今下面是个口念什么?今下面是个贝念什么?……

(十)多音字组词:

tiǎo

挑战

挑拔

挑动

挑灯

tiāo

挑选

挑夫

挑剔

(十一)再读课文:

齐读,老师边听边指导

(十二)指导写字:

1、生观察指出易错字

2、重点指导:耍:与“要”区分,第四笔是横折弯钩

危:第三笔是横,注意里面横折钩与竖弯钩的写法

急:中间的横不出头

染:右上“九”的写法

3、学生读读、写写

(十三)作业:

1、生字、词

2、和家人一起唱《歌唱二小放牛郎》

3、读课文

(十四)板书设计及课后随笔:

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抗日小英雄二小放牛郎的故事,初步理解什么是英雄;

2、启发学生想象二小与敌人斗争时的语言动作,牺牲时的场面。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英雄的含义;

2、

想象二小与敌人斗争时的场面。

三、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

(一)导入:认真听录音《歌唱二小放牛郎》,想想:歌里都唱了什么?

(二)请同学们说一说;

(三)谁想读读这篇课文(指名七个学生);

(四)读了课文想: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分组交流解决)

(五)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六)可随机出示以下句子:

1、放牛的不知哪儿去了

2、就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3、二小顺从的走在前面

4、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5、英勇地牺牲在山间

6、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边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领悟二小的勇气、智慧和他英勇献身的精神。

(七)重点学习第三、四、五节

1、边读边想象二小的动作,他与敌人的对话,他心里的想法;

2、分组交流;

3、指名生汇报。

(八)再读课文:

问:你认为哪个小节让你很受感动?可以当堂背诵。

(九)齐读课文:

会背诵的部分可以站起来为大家背诵。问:读到这里,你想对王二小说些什么?

(十)师小结:(略)

(十一)作业:

1.把《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2、积累介绍二小的图片或资料

3、预习《歌声》

(十二)板书设计及课后随笔:

歌唱二小放牛郎

危急

顺从

牺牲

(勇敢

智慧)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叙事歌曲及其特点;并能完整歌唱歌曲。

能力目标:能将力度、速度、情感的变化体现在乐曲的歌唱过程中,并能根据故事情节,实现音美的完美结合。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情感目标:通过完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将力度、速度的变化体现在乐曲中,将情感融于乐曲,全身心投入感受乐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将学生带入情境

1、同学们,老师今天想用一种特殊的方法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愿意听吗?

2、结合图片,听录音,引导学生归纳叙事歌曲及其特点。

二、对比教学,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弹奏两首对比曲:第一首哼唱以突出旋律;第二首突出节奏。

2、节奏练习:首先教师范打节奏,接着让学生根据节奏说故事。

三、强化重点,学唱歌曲,完善歌曲

1、口琴吹奏旋律,要求学生猜一猜是哪一首歌曲。

2、出示歌曲题目。

3、结合歌词复习第一课时,巩固段落间力度、速度、情感的变化。

4、视唱乐谱:首先教师教唱学生,再由学生律动一遍。

5、完善歌曲:分领唱和齐唱带有表演性歌唱。

四、课堂拓展

将情节画成连环画,让学生自己上黑板根据自己的理解完善画面。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教育,是全课的一个升华。

教学反思:

课堂中学生对难点的突破不到位,他们的律动没能很好的体现出力度与速度的变化。但是我能感受到学生尽力去做,只是由于他们的水平有限。我也不过与强求,但学生能从欣赏过程中感受出来事件的每一个环节,我已经倍感欣慰。从学生的表情上,我能感受到他们因歌曲而情感随此起伏,有的眼圈微红,说明他们是真正领悟了歌曲的内涵。所以说,一堂欣赏课学生能感悟到,就是成功的。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12)

师:喜欢听歌吗?

生:喜欢。

师唱。

师:知道唱谁的吗?

生:王二小。

(带学生书空课题。)

读题扎花。

敌人顺从埋伏战士复仇传扬

师:我们的花环扎好了,把它敬献在烈士的墓前。我们已经读了课文,对照拼音读准确,读流利。标上小节号。

(生读)

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想:王二小做了什么事,人们为什么要怀念他?

生: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自己却牺牲了。

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王二小,大大的眼睛,―――王二小怎么样?

生:很帅。

生:很可爱。

师:后来发生什么事了,快去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鬼子来扫荡了。

师:扫荡是什么意思?

生:来杀老百姓。

生:鬼子杀藏进雪堆的人。

师:山沟里潜伏着后方机关。隐藏着几千个老乡。后方机关指的是什么?

生:代表八路军战士也在山沟里。

生:就是机关在后面。

师:为了保护前方打伏的部门,如粮食、医疗部门。为了号召人民团结起来,还成立了报社。想一想,如果敌人来了,不但战士保不了,几千老乡也保不住。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在这紧要关头,王二小是怎么做的呢?请两个同学读三、四小节。

指名读。

师:板书(埋伏圈)看图,王二小害怕吗?

生:不怕。

师:再看旁边那个长着大板牙的鬼子,手上拿着金表在诱惑他呢?

生:小子,你带我们到山沟里去。我们就把这块手表给你。

生:不怕。

师:鬼子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你们看旁边这个满脸横肉的鬼子。会说什么?

生模仿。

师:最后带了吗?

生:带了。

师:王二小怎么想?失去我的性命不要紧,要紧的是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的性命。将计就计,把敌人送进了埋伏圈。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勇敢的孩子。

生:又聪明又勇敢的孩子的。

师:概括得真准确,老师换个词:机智勇敢。就在他把敌人领进了埋伏圈,鬼子对二小残忍地下了毒手,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刚刚还是个活生生的孩子,现在被敌人杀了。你心里怎样?

生:我很难过。

师:大家和老师一样难过。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师范读。指名读。

师:你们恨鬼子吗?愿意和八路军一起为二小报仇吗?

指名读,自已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齐读。

师:课很快就要结束,王二小用自己的生命掩护了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老百姓在呼唤王二小,八路军战士们在呼唤王二小,放牛的孩子也在呼唤王二小。苍天在流泪,秋天吹遍了每个村庄,把这动人的故事到处传扬,每一个老乡都眼含热泪,歌唱二小放牛郞。王二小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感动了我们大家。让自己好好地读一读最后一小节。

(生自由地读)

师:全体起立,让我们用深情地朗读来怀念我们的王二小吧。

(生齐读)

师:如今牛儿还在山上吃草,可以二小就再也回不来了。我们再读一读第一小节,自己读一读。

师:正因为有了二小这样的英雄,才有我们今天的生活。让我们在这动人的旋律中结束今天的课。

板书:

后方机关

掩护王二小领敌埋伏圈

几千老乡机智勇敢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13)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讲述了英雄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自己英勇献身的事迹,赞颂了二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须老师在教学时以歌曲导入,引出课题,然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最后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教学过程比较清晰。在本课的教学中,以下两点值得肯定:一、关注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能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来组织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新课开始,教师就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随着音乐的起伏忽而紧张,忽而悲痛,学生沉浸在故事情节中。这样的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内容,不单纯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印象。

二、识字教学,活中见实。

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个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比较扎实地和学生进行训练。初读课文提出明确要求把字音读准,然后出示词语,通过多形式的朗读强化字音。同时结合多音字教学挑,让学生从词义上来区分,进行组词;指导写字时,根据不同生字的特点进行教学,如:死,让学生说出反义词,等等。既体现了灵活性,有体现了扎实性。

当然,在这堂课中,也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点。

1.这是二年级的课,在初读课文时,依然要体现扎实。学生读词语后,让学生送回句子中再读读,每一次的朗读,老师都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如:难读的句子、读的不连贯的地方要多读几遍。这样学生经历了反复的练习,就能读得比较流畅了。既要让学生读通课文,同时也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大意。

在检查学生生字、新词掌握情况时,可适当理解部分词语。如抓,学生联系生活很容易理解,可让学生动作演示,从而体会得人的凶狠。

2.在内容的安排上,这一课时似乎少了点,可以学习故事的发生这部分内容,使整课的安排更为合理些。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14)

(一)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二)交流

1、出示句子:可怜的他死得这样惨;英勇地牺牲在山间。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他却蚝在冰冷的山里边。

2、比一比,想一想教材的编写者为什么要这样改。

3、谈一谈你学习了这一课的收获。

4、学习在阅读中联想。

见书98页金钥匙,结合本课内容及丁丁的话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玩耍、安危、着急、昏暗、含笑、染红、传扬、抓住

2、形近字组词

耍、要;含、念;杨、扬;染、势。

3、给词语排队,连成一句话,并加上标点。

英勇地牺牲王二小在山间

4、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王二小把敌人带进了我们的埋伏圈。

敌人被王二小带进了们的埋伏圈。

(1)我把苹果洗给别人吃。

(2)妈妈把饭做好了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篇15)

今天的语文课上,内容是《歌唱二小放牛郎》。备课时觉得文中顺从一词大有文章可做,于是今天上课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课伊始,老师出示词语顺从,请学生伸出右手跟着老师书空后,再来读读这个词。接着,老师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围绕顺从,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提哪些问题?在备课时,我曾考虑二年级的学生这样设计是否太难了,心理着实没什么底。但讨论时学生兴奋的表情和热闹的场面告诉我,昨晚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帮助总结后,归结出三个问题:1、敌人为什么要王二小顺从他们?2、王二小为什么假装顺从敌人?3、顺从的结果怎样?四人小组第二次的讨论是请他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找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接下来的交流精彩发言层出不穷。

师:小朋友们,看你们讨论得这么热烈,谁愿意来说说敌人为什么要二小顺从他们呢?

生:因为敌人找不到进山沟的路了。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找找句子用朗读告诉大家吗?

生:(读句子敌人快要走到山口,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但朗读平淡。)

师:你读得一字不差,行!老师请你再来读读,读出你的理解来。

生:(再读句子,突出了昏头昏脑一词。)

师:听出来了,愚蠢的敌人,到了山口还找不着路呢。谁也想来读的。

生:(读句子,突出了快要一词)

师:情况多紧急啊!这么多小朋友想读啊,那站起来也来读读吧。

师:奇怪,敌人为什么要进山呢?

生:书上说九月十六那天晚上,敌人从一条山沟扫荡。我知道他们进山是为了去扫荡。

师:扫荡?你知道吗?

生:敌人扫荡的时候会抢老百姓的东西。

生:他们还会杀死老百姓,叫他们交出八路军。

生:他们还烧掉老百姓的房子,让他们无家可归。

师:对啊,日本鬼子进了村烧杀略抢,无恶不作,真是可恨啊!读。

生:(愤愤而读九月十六那天晚上,敌人去一条山沟扫荡。)

师:那王二小为什么假装顺从敌人呢?

生:王二小带路走在前面,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师:你用朗读告诉了大家,行!

生:他要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这样就可以消灭他们了。[

师:说得可真好啊,真是个机智的放牛娃啊!谁也想来读一读的。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二小的机智。)

生:他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老乡和后方的机关。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说山沟里潜伏着后方机关,还隐藏着几千个老乡。

师:你真会读书。谁也来把原因读给大家听听。

生:(感情朗读)

师:勇敢的二小走在敌人前面心里会想什么呢?

生:我要把敌人领进我们八路军的埋伏圈,把他们统统消灭掉。

师:你真聪明,临危不具,还能想办法呢。

生:我让你们这些坏蛋有去无回!

师:对敌人恨之入骨啊!

生:我们八路军的后方机关不能让敌人破坏掉。

师:想得对。

生:我要保护好山沟里的老乡,哪怕我牺牲了。

师:不怕牺牲真勇敢啊!

生:用我一个人的性命换几千个老乡命,赚了。

生:(笑)

师:面临危险还能以笑面对,真英雄!是啊,一个人的牺牲换来几千个老乡的安全,值了!

师:顺从的结果又如何呢?

生:王二小牺牲了。

师:谁想来读读二小牺牲的过程的?

生:(有感情的朗读了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但语速过快。)

师:听听老师怎么读的。老师为什么越读越慢啊?

生:老师为王二小的牺牲感到难过。

师:你也为他的牺牲感到悲痛吗?那就请你也来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来。

生:(个别读齐读,朗读声情并貌。)

师:结果二小是牺牲了,那敌人呢?

生:敌人被我们消灭了。

师:敌人被我们消灭了,真是大快人心啊!读!

生:(齐读八路军战士从山上冲下来,复仇的子弹将敌人胸膛射穿。)

师:让我们再来为我们的小英雄复仇,读!

生:(再次齐读,兴起了高潮。)

师:二小的牺牲换来的是什么?

生:换来了战斗的胜利。

师:说得好。还有呢?

生:换来了几千个老乡的安全。

生:换来了后方机关的安全。

师:是啊,怪不得我们的老乡要把这故事

生:到处传扬。

师:怪不得每一个老乡

生:都眼含热泪。[

师:(指课题)都来

生:歌唱二小放牛郎。

师:人们要歌唱的二小的是什么呢?

生:歌唱他不怕牺牲的精神。

生:歌唱他一心想着老乡们。

生:歌唱他的勇敢。

生:歌唱他的聪明

师:是啊,人们要歌唱,更要歌颂这位勇敢机智的小英雄。让我们也来传诵一下这动人的故事。

生:(齐读课文。)

这样设计意在于注重学生读的感悟。我们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以顺从一词为切入点,抓住三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体验,以获取营养,向自读自悟逐步靠拢。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57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