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 >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集合7篇)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集合7篇)

当我们从一部正能量影片中得出新的感悟时,也可以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看法。这时我们可以把学习到的新东西写在观后感上,观后感分为开头,感受,形式,事例和结尾五个部分,您对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信心吗?经过多次筛选趣祝福为您找到了最新最全的“激荡三十年观后感”,本篇文章希望能够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帮助!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少年雷锋观后感热门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篇1】

《激荡三十年》按年编写的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企业史,生动具体地一件件如实地记录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祖国大地上的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和人物,有些人物和事件现在看起来不是大人物也不是大事件,但确是那个年代的特征和历史脉络,书中描写了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描绘了很多生动的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们的奋斗历程,人很多,事也不少,脑袋不够用,只记住了邓爷爷的几句话:

“摸着石头过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放开干,不用管,先看看,再看看”

“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读了这本书,回首毕业后的五年,我发现国家的治国方略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如此相似,当然也与个人的发展战略如此相似。

一关于个人发展:

一直不喜欢思虑太多的人。记得以前有个同学跟我说;做事情不要考虑太多了,考虑太多想到各种后果,就什么都不敢干了;。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

高中时逃课的时候,不想后果直接先逃了;

工作中也是先把事情做了再说,错了再改;

遇到事情先顺应自然劈里啪啦脾气发完再想......

孔老夫子也说过“三思而后行”

估计放古代,我可能是法家学派的

二关于企业发展:

每个企业的发展有两派,一般分为保守派和改革开放派。保守派基本上都是老员工。他们没完没了地开会,一个小问题开几次会,一个大问题开无数次会。他们仍然不能一次又一次地解决这个问题。马化腾当年已小小的即时通讯工具**起家,采取渐进式;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迅速迭代出**秀、**空间、**游戏等产品,直至2016年市值到bat三巨头首位。

在互联网公司,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机会。如果你错过了机会,什么都别说!

激荡三十年来还有句顾城的成名名言:

“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改编一下

“上帝赐予我黑色的眼睛和大脑,我却用它探索和思考广阔未知的未来”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篇2】

这学期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激荡.1978-2008》,该剧为我们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带我们重温了那段另人难以忘怀的经典岁月。虽然之前有看过一点有点印象,借此机会自己又重新看了一遍,还是会觉得震撼。

《激荡·1978-2008》是由第一财经制作的大型财经电视纪录片,它以历史编年体的形式,重述了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到2008年的重大经济事件:其中包括1979年袁庚如何种好蛇口这块改革开放的试验田;1984年王石们如何踏准步点,跨入中国的“公司元年”等事件。为了更好地表达口述历史的节目价值观,精准还原中国经济史的细节,纪录片采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见证者”。

三十年,太多变化万千,太多历史事迹让我们铭记,从邓小平访日之旅,开眼看世界,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袁庚拓荒,傻子出题,争议个体户,乡土奇葩鲁冠球办厂,寒流陡降八大王遭殃,王石创业经商成主流,物价闯关改革遇挫折……到中国制造,大国崛起。

从**中感受这三十年的变迁,不止看到了人们物质变化的渐为丰富,而且精神生活更加多彩;感受到时代下的人物缩影和时代规则,不止有喜,也有痛,有梦想,有付出,有成功,有失败,在疼痛中感受惊喜,于悲情中看到希望,这才是真正能激荡人心的地方。

在**中着重了解了企业的发展,希望对自己以后找工作有所帮助。《激荡·1978-2008》如一幅中国企业成长发展的的画卷,主要从经济角度描绘了一群企业家的创业史,奋斗史,通过一个个企业家的成功或失败,勾绘出一幅中国经济30 年来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在这三十年的起伏跌宕中,在这三十年中的千辛万苦中。有的企业通过点滴积累成为“名牌”,有的企业得意忘形成为遗憾,有的企业韬光养晦成为今日之星,有的企业输给形势、潮流成为过去...

太多太多的个体在这改革大潮中曾经激起过或大或小的浪花,而每一朵浪花或大或小地在改革进程中提供了教训或经验,他们在改革开放这个大舞台上尽情的施展拳脚,不管“昙花一现”,还是“百年老店”,他们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共同抒写了改革开放的豪言壮语,共同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凯旋之音。牟中、年广九、马胜利、任正非、史玉柱、***、俞敏洪、王石在他们耀眼的光芒背后,他们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如何翻滚的经历更是弥足珍贵。

最后要说一下这部片的插曲,《花开在眼前》这首歌,由于看了《激荡三十年》后,这首歌就在耳边环绕,它的确有如一首情歌,用朴实通晓的情感诉说了一代人对曾经走过的辉煌岁月的多情与眷恋。这首歌因为有《激荡三十年》的背景而尤显得意味深长。

鲜花在我们面前,已经等了多年,如果生命中还有永远,那就是你绽放的那一刻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篇3】

诚然,中国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愈发强大了,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目前,中国已经跻身为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国,出口数量每年更是急剧增长,且与中国有**关系的国家几乎遍布全球,印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也出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当我们沉浸在这些伟大的成就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片中也提到了不少,安徽的湖水污染,玩具厂玩具的召回使得老板跳楼,还有如今人们热议的雾霾.......我们不禁会问自己,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我们的发展真的没有问题吗?我们还要坚持这样发展经济吗?这些其实临近的“四小龙”已经给出了答案,就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为亚洲四小龙的出口导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科技革命使发达国家的生产转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亚洲四小龙拥有廉价而有质的劳动力资源,这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相似。之后,大家都知道,它们无一例外地进行了转型,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中国等地。因此,同样东部发达地区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活动,积累了大量资金与人力资源,再加上已经到了环境承载的极限,也该适时进行转型了,或者说是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同时,把一些环境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能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又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有利于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要有序淘汰部分落后产业,坚决压缩产能过剩产业规模,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以上只是我看完此片的一些小小的感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国的发展,同时又要尽量减少这些问题,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大以来,**多次提到改革,也就是说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们都对实际效果有感觉。不过最近****的一些举动也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决心,希望这一次的改革能够像1978年的那次一样,能够带领中国再次持续发展几十年,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篇4】

教师:段丽君

有些书就是这样,看完合上之后,内心却依然久久无法平静。昨晚读完《激荡三十年》后,没经过梳理的各种纷杂念头折磨着我。今天早上,“大时代”三个字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30年的跌宕起伏不正是一个大时代吗?

都说《激荡三十年》是一本近代中国企业史(1978年-2008年),可是作者吴晓波没有用过多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历史创造过程中人的因素,整本书侧重在写"人的命运",本来,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

书中记载了接近百位的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如今也许有人成为了福布斯富豪,有人成为了振兴民族企业的功臣,有人成为了阶下囚,或又有人成为了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在1978年-2008年的中国,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环境下,正是这样的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他们当中的有些做法也许在现在看来可笑,甚至愚蠢,但是,他们却是他们所在的年代的缔造者之一,他们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之势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他们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逐步成长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这是一本以写人为核心的历史书。1978-2008年的中国社会,出没着这样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勤劳、聪慧、他们具有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这三十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全书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浮现如此之多传奇般的企业家,诸如***、郭广昌、丁磊、任正非、柳传志、李东生、鲁冠球、李书福、马云、史玉柱、张瑞敏等等,仿佛竟是《三国演义》中层出不穷的英雄任务一般。他们中许多许多故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毕业后顺风顺水到陆家嘴集团工作,迅速当上董秘,决定辞职创业之时,单位正准备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劝他分了房子再说,他却想,难道我这辈子,自己还挣不了一套房子?相比***,更让人感动的是李书福,为了进入被央企垄断的汽车行业,曲折反复,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为了心中那个造汽车的梦想,也正是因为吉利的出现,中国的车价才从云端被拉到了地上,成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

读了那么多英雄的故事,我们自己,是不是该多一点决心,多一点魄力,多一点坚持呢?人生的起起落落,谁能预知,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一切的成败都来得太早,只是,想拥有美好的人生?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除了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外,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化轨迹也对个人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

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

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幸运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成为改革跌宕起伏的牺牲品。

90年代末的**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骚动,只留下有序、理性和有弹性的力量来稳步推进历史。

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梦里述说着: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还在每天日复一日地以看报纸来打发上班的时间;还有那三个刚刚考进华南理工无线电专业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又或那个刚从四川监狱中服刑出狱的还带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他们凭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他们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凭借着他们的勤劳、聪慧、以及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造就了一个个又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传奇!

无论成功与否,我都更愿以一种仰望的神态来崇敬我们这些曾经中国企业历史的缔造者们,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复杂的体制政策和商业环境给了他们更多的挑战和阻扰,他们百折不饶、坚韧顽强、睿智创新、敢于冲破陈规等等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学习和传颂。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篇5】

我一直觉得,如果要想读懂中国社会当下的问题,首先须对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有所了解,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今天的中国社会是历经三十年演变和一次次历史选择发展而来的结果,许多问题的答案都蕴藏于这一历史过程中。另一方面,只有将许多个体行为置于社会动荡的大历史背景中,才能发现其内在必然性。一直以来,虽然我零散地获的了一些关于这一阶段的故事,也尝到了改革过程中的艰辛和曲折,但我对这一阶段的理解并不深入,自然也不全面。

而读过吴晓波所写的《激荡三十年》,恰恰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向这段历史的窗口,也让我有机会将今天的中国放在风云激荡的历史变革中重新审视,获得了大量感性与理性的认识。

《激荡三十年》,是当下一部独树一帜的财经著作,作者用勾勒演绎的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1978年——2008年30年的中国企业史。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创造性地填补了当代中国经济史叙事的空白,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叙式上都具有开创性。在一定程度上说,讲古代史易,讲当代史则难,古代史终究是遥远的回溯,其背后发展的逻辑和价值判断相对趋于稳定统一,而且由于读者无从获得亲身的体验,对于历史的叙述往往是被简单化后的结果。

然而,当代历史并非如此。作者所面对的读者仍然能够体验到历史的直接影响,对事件本身的解读往往是非单一的。同时,也很难从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中提取出关键点,忽略琐碎的细节。这种复杂性是当代历史建设中必须克服的问题。

至此,吴晓波做出了有价值的尝试。改革三十年历程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沿革过程,在它之中是一个个交织着个体与社会、变革与探索,矛盾和进步的故事。吴晓波著书的材料**主要是历年新闻报道,他在大量新闻史料中寻找到主要线索,将历史背景、企业故事、个体命运交错叙述,呈现出一幅庞杂却蕴含着必然性的社会图景,的确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其比较全面的把握这一历史过程。

这源于吴晓波能够用一套思维方式来解构这段历史,在这一点上说,《激荡三十年》是一部成功的作品。

然而,让这本书具有“激荡”感的演绎手法,也恰恰是本书的一大不足。对历史的简化,片段化的叙事方式,描述性语言的大量运用,尽管让艰难曲折的改革历程拥有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文学魅力,但同时造成了本书理性的欠缺,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的不足。毕竟,历史的必然性并不等同于戏剧,而是历史规律运行的逻辑。

这在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中尤为明显。

世界不再令人着迷——马克思.韦伯

我也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主人公多到无法一一列举,只能冠以他们企业家的名称。三十年前,这样的名字几乎意味着囚犯和监狱。但在今天他们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08年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复杂商业环境中谱写了当代中国企业史,他们中很多人如今依旧被鲜花簇拥,很多人却坐进了牢房,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

而让我又时会常感到无奈的是,历史最终将改革的失败者遗忘,骨子里的传统意识让我们从对牟其中、储时健们交织着复杂的情感,这种复杂映**改革过程中法制和价值评判的矛盾、茫然。但正如网易丁磊若干年后讲的那样,“在三十岁之前,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赚到两三个亿,而是有过亏掉两三个亿的经历”,牟其中和储时健们更应该赢得我们的尊敬和感谢,他们从未输给过市场本身,他们输给的是体制,他们输给了他们无法超越的意识束缚,他们的失败给前进中的改革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这也是我始终混杂着好奇和烟草薰香般的莫名兴奋读完这本书的原因,甚至偶尔的泪花凝聚,为每一个改革的失败者惋惜,为每一步历史的跨越感动喟叹,一种肃穆、忧思的心情伴随我读完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的最后一页。

这是令每一个了解她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空间跨度如此之广,时间则恰好纵贯我出生到现在,除去那仍旧弥漫着极左思潮的最初五年,《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所有个体的成功、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笑柄或者滑稽皮影戏,但当我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里,我掰着手指,计算着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好奇在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血腥和铜臭味,这种震撼远远超出了我听故事所能得到的愉悦。

这是从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不屈躁动血液的三十年。

毫无隐瞒的讲,吴晓波的文字没有作为同行的许知远那种瞬间使人沉思的睿智,也没有许知远通篇亦中亦西天马行空的洒脱。在这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财经作家中,我更喜欢许知远对伟大历史世界的憧憬,而吴晓波显然更喜欢深入思考。这也是许知远习惯于长而晦涩的句型的优点。

在许的大部分文章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的阅度直量。但在吴晓波这里,他的风格更像他的老本行——专业财经记者,习惯用一种逻辑缜密的思维贯穿于平实的文字中,你可以不懂经济周期,你也可以不用在意德鲁克和斯蒂格利茨是否相识。吴晓波相比起来更像一个史家,而史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史德,在吴晓波笔下又显的格外清晰,在一个习惯于集体失语的国度,这种丝毫无利益驱动的反省在混迹于开放但尚且灰色的商业社会中,显得真诚许多。

如果说许知远让我的青春激情越来越炽热,那么吴晓波则让我冷静下来,慢慢学会在世俗的声音中追寻他身后的规律。

即便他的文字里总是有文人所不屑的世俗情怀,但显然吴晓波的理想是度人而不是度己。

对于我来讲,我更感谢吴晓波的是,他给了我一个梦,一如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吴晓波的文字让我看到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救赎,那分明又是一种暗示或者鼓励——聪明或愚笨并未造就最后的成就,而同时代气息的亲近程度最终决定每个人归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柳传志、潘石屹以及后来的马云、张朝阳是这一代人无法超越的潜在意识圈。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时刻,有太多的未知、意外和意外的损失。

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激荡的三十年里从来不缺少诸如牟其中、史玉柱式的人物。如果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去解读这个特殊的群体,勤劳、聪慧、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初转型期标志性性格,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伴随制度层面的缺失一起构建了中国改革初期独特的精神世界,他更像一个反复崛起、跌倒的轮回。无论是功成名就的刘永好、柳传志,还是红极一时最终身败名裂的步鑫生、禹作敏,无一例外。

在吴晓波笔下的所有改革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深的我的同情。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体制的牺牲品是必然的,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实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

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

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颇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我们不去苛责任何改革过程中制度上的缺陷,衡量公共政策的正确与否并不是以个例的成败为标准。但我们完全应该避免更多的健力宝更多的李经纬出现,在产权重置这种敏感的字眼上,**和企业更应该有的是远见和共识,而不是将**和企业在市场体制下仍旧坚持计划年代强势监管,那仰天含泪的一幕实在太过悲情。

与李经纬黯淡的夜景相比,史玉柱更像是一个重生的囚犯。这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商业英雄在三十年的改革史中占据了很大篇幅,虽然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在道德和商业的双重标准下给予其准确评价,但我们所要尊敬史玉柱的唯一理由是——他的成功,失败,再次成功在中国企业发展史上足以成为商业世俗化、投机性的最好佐证,同样令人惊叹的是,没有几个人能像他那样经历天堂和地狱般轮番煎熬而依旧在中国最繁华的金融商圈叱诧风云。

他的巨人倒下了,他的大脑白金被评为十大低俗广告,但他的旅程正在路上。

无法猜测2001年在上海公开登报还债的史玉柱是怎样的心情,这个与中国人固有概念里商人形象完全不符的中国改革标本人物,其豪赌的天性在这场时代的大变革中暴露无遗。从背负两亿债务逃离珠海,到《征途》纳斯达克上市,相信他能东山再起的人只有他自己。这个外表极尽文弱的安徽人信奉的是“生存第一”的残酷法则,在“史氏”商业模式的构建中,史玉柱对于人性卑劣、贪婪一面的发挥诠释为众多体制内人士所不齿,但正如好莱坞影星伊丽莎白.

泰勒说的那样“成功是一种了不起的除臭剂,他可以去除你过去所有的气味”,这句话用来形容史玉柱再也合适不过。

在“激荡三十年”行将结束的时刻,我更愿意用仰望的神态去膜拜曾经的英雄,从光荣与梦想的憧憬到残酷无情的市场法则,躁动与喧嚣伴随着中国市场体制下第一代企业家,与前人有所不同的是,复杂的体制政策和商业环境给了他们更多的挑战和阻挠,当他们起步前行的时候,意识形态的束缚困扰着他们,当他们壮大成长时,全球化的声浪几乎将他们淹没。幸运的是,在经历产权界定和意识形态重新阐释,我们第一代企业家在激荡的三十年里顽强的存活下来,虽然我们的脚下依旧踩着众多的失败者,。

因为他们,我们的世界依旧令人着迷。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篇6】

有的书是这样的,看完合上之后,心还是长时间无法平静。

昨晚读完《激荡三十年》后,没经过梳理的各种纷杂念头折磨着我。

今天早上,“大时代”三个字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30年的跌宕起伏不正是一个大时代吗?

1、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有多困难。

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

在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合理的。

经济体制改革必然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联系。

一旦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许许多多原先的理论以及靠这些理论生存、生活的人,又将如何自处呢?改变的不仅是经济体制,还有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人生观。政治是绝对不可能独立的。

邓公再强势,也无法让**真正铁板一块。

而越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就愈加铭感。

政治是最大的红线。谁敢踩这条红线,不仅会挫败你的事业和生活,还会毁了你的家庭。

而此类国家很少是真正的法治国家,因此,做到这个地步完全不需要真正的法律。

但毕竟,改革还在进行,所以很多人走在法律的边缘。在这个灰色地带,我们可以利用经济改革来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或者仅仅是为了赚钱。

纵观全书,虽然邓公等领导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贡献极大,但更多时候,我朝的改革其实是自下而上的,很多事情,只能做不能说,等到做的人多了,**渐渐就松口了,于是才可以说了。

可是,即使是只做不说,也要看大形势,稍稍踩线或许可以,一下子越线,恐怕真的只有死路一条。

最重要的是,顺势而为,切勿螳臂当车。

认真研究政策法规的变化,了解什么时候可以火上浇油,而在其他时候,确实应该尽快做到。

在经济体制转型最初的年代里,踩得好,一夜暴富并不是梦。

倒卖批文、囤积原料商品、内幕消息、管理层、**的寻租,究竟肥了谁呢,这是否是经济体制转型中不可避免的原罪,又或者是全民利益遭受的极大损害?当贫富差距达到现在的水平时,仅仅对增量进行小幅度的调整是否有效?因为真正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恐怕是财富的存量。

那些在早期靠着不能说不能认的手段暴富的人们,绝大部分只会越来越富有,而不会缩小与平民的差距。

可又有什么真正公正的调节手段呢,真正对过往历史进行清算,也未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可是什么都不做,又对那些遵纪守法的人们公平吗?

二,这三十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全书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浮现如此之多传奇般的企业家,诸如***、郭广昌、丁磊、任正非、柳传志、李东生、鲁冠球、李书福、马云、史玉柱、张瑞敏等等,仿佛竟是《三国演义》中层出不穷的英雄任务一般。

他们中许多许多故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

***毕业后顺风顺水到陆家嘴集团工作,迅速当上董秘,决定辞职创业之时,单位正准备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劝他分了房子再说,他却想,难道我这辈子,自己还挣不了一套房子?相比***,更让人感动的是李书福,为了进入被央企垄断的汽车行业,曲折反复,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为了心中那个造汽车的梦想,也正是因为吉利的出现,中国的车价才从云端被拉到了地上,成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

读了那么多英雄的故事,我们自己,是不是该多一点决心,多一点魄力,多一点坚持呢?人生的起起落落,谁能**,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成败还太早,只是,想拥有美好的人生吗?

三,读史之时,总会有许多后见之明。

现在回头去看,无论是**地方的政策,还是某行业某企业的决策,都有许多失误,令人扼腕。

政策的制定,国企总是被摆在第一位,民企总是在末位。

诸如宁高宁、谢企华之类的国企领导者,究竟是**还是企业家,是拯救了一家大型央企,还是祸害了整个行业甚至民生呢,有待讨论,因为他们恐怕也情非得已,身在体制内,又岂是他们能决定自己和企业的定位呢。

整个**的思路已经决定了国企和民企的迥然命运,既然已尝到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甜头,岂能轻易放手?更可怕的是,形势发展到如今,利益集团已经壮大,并用稳定发展等为质挟持了大家,又有何良方呢。

激荡三十年观后感【篇7】

21世纪的优胜劣汰——《激荡》读后感

在读本书以前先去搜索了作者,吴晓波,是一位财经类作家,而并非经济学者,那么该书就是科普性质的读物了。

大致浏览一遍回顾目录和书的序章可以确定,这是一本主要写2008年到2018年中国企业发展的书,讲了一些企业的衰败破产,而更多讲的是哪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甚至国际竞争力脱颖而出成为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并且简单地阐述了一些其中的理由。

当然,从整体结构来看,这本书还是想写的有更高的意图,但由于是科普读物,没有模式支撑,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从宏观角度上来说,本书写了如下几个视角: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传统周期型行业的高增长在过去已经结束,金融地产也在经历去杠杆化,新兴产也的增长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国际化: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国际,在美股上市,积极扩展海外业务,不似几十年以前只在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市场中也出现了中国企业的身影。

拉动内需—中国几十年以来的人口红利已经到达刘易斯拐点,在劳动力成本上,中国与亚洲的许多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这些年来中国也开始真正致力于拉动内需,也投资和消费需求来促增长。

打破技术壁垒——于制度创新的复杂性相比,技术的不可逆性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准入壁垒,从而重构产业范式,推动体制内的改革。这一特征在改革前三十年并不突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很多产业的原有基础设施遭到毁灭性突破,带来了竞争格局的焕然一新。在可预见的未来,技术的破壁能力将在更多领域继续发酵。

这本书还谈到了一些并购案例。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我公司处于通信产业链的下游,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工程承包,即劳动型收入。

总的发展空间就是看市占率和自身的运营成本,就目前几年的状况来看,我司想要寻求突破和发展,降低管理费用与维持市占率还远远不够,提高战略眼光在资本市场寻找机会使得业务类型能够扩展和延伸是长远发展之道。

(文中随便补充一些就行,这本书写的都是成功的大企业,科技类企业,互联网公司,基本没法往工程局上靠,书里写的失败的企业也都是曾经的大国企,产业本身落后产能太多,管理滞后等因素导致的,和工程局小单位也没什么可比性)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53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