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传播课件 >

光的传播课件汇集

光的传播课件汇集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案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方式,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我们特别选择的“光的传播课件”一定值得您一试,敬请您关注并认真阅读该文!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最新学习计划小学

光的传播课件 篇1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由于声音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本课学习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1、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

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一个穿了棉线的纸杯,一杯水,一个套了气球皮的塑料盒,一小碟沙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也听了许多不同的声音。今天老师带了两样东西。课件出示钢尺、橡皮筋。

师:他们是钢尺和橡皮筋,你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师:刚才的钢尺子和橡皮筋,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你觉得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师:像这样用力去按尺子,弯尺子,拉伸橡皮筋,可是它并没有产生声音啊,到底什么是产生声音的关键呢?

师边做边讲:同学们来看,老师这样做,钢尺发出了声音,你观察到钢尺发声的时候跟不发声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师:你说抖动,那你可以用手来演一演,尺子刚才是怎么抖动的?

师:你演的真到位,尺子就像这样在抖动,在我们科学上,把这样不断重复的往返运动,叫做振动。所以,我们听到尺子在发出声音,看到了尺子在振动。 师:那振动停了,还有声音吗?

师:敲锣之后过一会儿,声音会没有掉,那怎么样可以让这个声音快速消失呢? 生:把锣按住

师:为什么按住可以使锣的声音消失?这说明了什么?

师:刚才的还只是我们的猜想,关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还可以用更多的材料来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否定自己的原来的观点。 刚才的尺子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时候,振动看起来都比较明显,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振动得并不明显。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你们要想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并且明显地可以“看到声音”。

出示材料:一个穿了棉线的纸杯,一杯水,一个套了气球皮的塑料盒,一小碟沙子。

师:这是昨天老师拍的一段录像,把一个扩音器放在这个盒子边上,盒子上有一层气球的皮,在气球皮上放上一些沙子

敏锐地感受声音的身体部位在哪?

五、拓展 同学们,你们玩过“土电话”吗?

能不能用两个坏子和一条棉线来做一个土电话呢?

你知道在用土电话的时候,为什么棉线要拉紧吗?

【作业辅导】 1、向空瓶子口吹气,就会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主要是由( )振动产生的。

光的传播课件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在这儿向大家汇报的课题是《光的直线传播》。版本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苏科版。本节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光的直线传播,二是光速,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又是学习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的必备知识,同时要求学生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日食和月食等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重要现象。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课中已经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但认识很浅显,教师需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归纳,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这一节课教学模式:

通过实验对概念进行解释,并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情境,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分为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两种类型。是网络技术与物理教学的一次整合。

《光的直线传播》一课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课程资源,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导,通过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以学生探索知识,科学发现为学习主线而进行设计、实施的。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计算机优势让学生感受“光”,通过感受“光”,引入研究内容。以探究性实验“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主动的“学”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了,使“教”真正为“学”服务。

根据后面知识的需要我增加了“光线”这一部分内容。

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探究性活动等等,实验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其中加之合理利用课件资源,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

最后利用光速的测量史讲解了光速,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地球与月球之间距离的测量。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人才需要的新人。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是关键。我没有给学生做任何的课前“准备”,学生处于完全的自然状态。实际教学中以人为本,不放过教学中的每一个可以利用的契机,有机地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本课让学生从看、听、说、写、想、做六方面做起,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将生活科学浓缩在40分钟之中。这是常规教学无法完成的,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各位领导,以上是我对《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课的说课,不对的地方,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光的传播课件 篇3

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使所学知识点能够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光学的基础,也为以后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奠定基础。学生能够懂得,物理就在身边,处处都能应用,更加提高了物理学科的重要地位。小孔成像的精讲与略讲,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掌握较好。

本节课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真正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每一个问题都是由教师引导或者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得出的,使学生对知识充满了渴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導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

光的传播课件 篇4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光的传播课件 篇5

《怎样看电视》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主题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通过看电视,可以了解大千世界,丰富自己的知识,但是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选择有益的电视节目。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怎样看电视》这一课的内容集开放性、综合性、情感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最熟悉的看电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节制的看电视,要注意选择健康的内容。这节课,我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知识目标:认识电视对学生成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与带来的不良影响。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辨别、分析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怎样看电视比较合理。难点是怎样做到合理看电视。

三、说教学理念。.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教师角色转化为主持人,努力创造开放、互动、活跃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调查,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辨别,合作,沟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

在教学前,我先出示谜语:“一扇玻璃窗,里面有名堂,唱歌又跳舞,天天换花样”让学生猜出谜底就是电视机,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有哪些。接着,我谈了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何原因,并引出问题“你们都喜欢看电视,可是你们会看电视么?”导出课题。

我用课件出示小短片“看电视引起的**”,引出小朋友们因看电视与家长发生的矛盾,接着我让学生交流家长限制孩子看电视是否合理,再说说自己与家长因看电视发生不愉快的经历,让学生产生共鸣。

我提前发给学生一张调查表,让学生调查他们一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类型,让学生根据调查表总结出:一家人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大家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不同,从而引出话题:如果大家因为想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而与家人发生争抢遥控器时,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让学生通过查找课本第52页说出:要及时有效沟通交流,才会化解摩擦的解决办法。

接下来我先抛出讨论主题:怎样合理的看电视才能得到父母的同意和支持呢?让4人小组从节目内容的选择和看电视的时间安排两方面来讨论.然后现场采访,征集金点子.引导学生懂得:要想看电视得到父母的同意和支持,必须做到“合理选择节目、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知道了科学看电视的方法后,我又出示课件给学生推荐了一些精彩的电视节目并出示了一些因长时间看电视而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文字资料,最后带领学生学习课本53页一组插图,让学生明白如果看电视不合理安排时间,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出示课件,引领学生学习合理有效地预防电视病的方法。然后, 再让学生结合时间安排和节目选择,自己制定一份“合理看电视计划书”。同时我播放音乐,努力为学生创造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

我给学生带来了一段看电视的三字经,让学生通过读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达到牢记合理看电视方法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采用的是文字式。我在课题“怎样看电视”下写上沟通交流,合理选择节目,合理安排时间。这样设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光的传播课件 篇6

《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动手进行观察实验,通过猜测—准备实验—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这节课的学具需要比较简单,孩子们准备好实验即可进行实验,孩子们进行观察得出光是延直线传播的结论。注重学生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多想、多思考。努力实现一切教育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设计的各种情镜和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光的反射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体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上缺乏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进一步探究以及提出相关的.问题,没有提问意识,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关注。现在孩子们对于科学没有明确的目的,更多的是老师说学生木偶似的进行学习,如何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提问意识、质疑意识以及设计实验的意识尤为重要需要进一步的关注。

光的传播课件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章第节(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反射规律、折射规律都要用到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同时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又能解释影子、日月食等生活和自然界的重要现象,也是信息传递一章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反射、折射现象的基础,可以提高同学热情,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学生STS意识。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理解光在真空中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方法与过程: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3、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运用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处于中学期间的过度阶段,自学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讨论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讨法等学习方法,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连的夜景和自然光现象,在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提问:图中的光是从哪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光源定义。

请学生思考:你知道还有那些物体是光源?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并进行小组讨论对学生举出的光源进行分类。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传播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学生可能提出如下几种猜想:直线、曲线、折线、射线。

教师引导学生理论的得出需要实验的验证,教师给出实验器材:激光笔、大矿泉水瓶、蚊香、加有少量牛奶的水溶液、果冻、带有小孔的硬纸板、蜡烛。请学生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大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完善实验方案。

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小组分别展示光在空气、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学习,自己实验得出结论,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二: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接着启发学生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呢?让学生举例,如影子的形成、日月食、小孔成象等,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解释。并请学生自己尝试完成课本“想想做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思想是注重学以致用,那么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得出激光准直、枪的瞄准、排队等。

活动三:探究光的传播速度

生活中还有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电脑展示雷电,提问: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学生回答:光速大于声速。光速多大呢?教师向学生讲述光的传播速度,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科学世界”的阅读材料,教师拓展知识让学生适当了解有关光的传播的知识。

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哪些问题?你获得了什么知识?

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延续,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地进行第二次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必做题:第3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1、2、3题

选做题:第38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4题

设置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能力的需求,既使学生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五、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设计了以上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光的传播课件 篇8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难点: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气球、矿泉水瓶(半瓶水)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尺子、橡皮筋、铝箔;系细线的乒乓球、音叉;录音机、乒乓球、

录音带(各种声音)。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说生活中的声音),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带: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1、制造声音。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边汇报、边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3、引导思考,提出假设。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物体发声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地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断的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振动,可以看见橡筋、直尺、铝箔的振动)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看不到振动,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动验证音叉在振动。

问题“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停下来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来试一试,发声的音叉,用手一抓,不振动了,声音就没有了。(反证,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随着学生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你能使纸发出声音吗?利用自己的身体能发出哪些种声音?

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振动吗?用手摸声带发声时感受声带的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说明了什么?(嗓子与声带、保护声带)

问题:人发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现在好多声音来自于电话、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标机等喇叭――扬声器(出示实物),这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

演示:用音箱播放音乐,在音箱上放上豆子,豆子随着音乐跳动。

上面的几组实验,我们都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用许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科学上叫做声源。

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

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介绍噪音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光的传播课件 篇9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现象;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1.学生分组:激光笔、自制空心玻璃柱、装了水的水槽(水中加入了少量牛奶)、蚊香、果冻、玻璃砖、自制半密封水槽。

2.教师教具: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激光笔、水槽、浓糖水、水等。

课前播放PPT:

同学们,我们要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有什么?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

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的墙上产生一个亮点(演示)。请大家看图片,猜想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呢?

怎样才能看到光传播的路径呢?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教师巡视。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各组学生展示实验,并分析得出的结论。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演示并讲解小孔成像及其原理。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大家看课本71页。

现在公认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m/s。

请大家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PPT展示课后小练习。

太阳、火把、手电筒等都是能够发光的物体。

小组实验(合作)。

回顾并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以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对象。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光的传播课件 篇10

我说课的题目是《光的传播》,按以下几个步骤说一下: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初二物理中有关光学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光源、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光速这三个知识点。如果把初中学生将要接触的光学知识看成一座大厦的话,光的直线传播就是这些知识的基础,是否掌握这一知识点,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2、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涉及的知识点,结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根据本课涉及的知识点,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为:

①掌握光源的概念,光源的分类。

②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X10 8 m/s 。

2)过程与方法:由于学生接触物理课程的时间并不长,对课程要求的探究能力十分欠缺,所以我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定为

①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不过在观察过程中也会出现疏忽遗漏的情况,所以我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

3、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现状,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

根据上述学情特点,我选择了如下教学法。

1、教法:观察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

2、学法: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对比法

(四)、教学程序

引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出两张漂亮的图片,提出问题:从图片中会看到很多光束,这些光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

一、光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们物理上把能够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光源?像太阳、灯泡、燃烧的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光源分类的方法很多,可以按照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生物光源和非生物光源等等进行分类。

二、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提问:

1、光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那?

2、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能传播光的物质就叫做介质

光源发出的光在这些介质中是沿着怎样的路线传播的呢?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猜看。

学生边讨论,边设计,边实验,观看光在气体、液体、固体里沿直线传播的路径。

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玻璃砖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实验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实验三: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玻璃砖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玻璃砖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玻璃砖、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验证了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问题二]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束激光从透明烧杯侧面沿白屏水平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

③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

②日食

由影子的成因,顺利过度到日食。

设问二:当地球、月亮和太阳运动到一条直线上,地球处在月亮的影区时.地球上影区中的人能看到太阳吗?这种现象叫什么?

还有激光准直和瞄准射击等应用

4、光的传播速度

介绍: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299792458m/s,近似c=3×108m/s。

介绍空气、水、玻璃中的光速

三、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被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点,学到了那些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小实验:试一试,制作一架小孔照相机,并用它来观察蜡烛所成的像,看一看

延伸阅读

七色光课件(汇集12篇)


每一个教案课件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写:首先,教案课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其次,教案课件应该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之有层次、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教案课件还应该包括足够的练习和案例,以巩固学生的学习,并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此外,教案课件还应该注重创新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最后,教案课件还应该重视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七色光课件【篇1】

1、分辨形近字的用法,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简单复句,体会关联词对准确表达的作用。

2、积累背诵有关赞美科学、热爱科学的名言。

3、阅读了解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短文,激发同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1、理解常用关联词的用法,并学会运用。

2、积累有关赞美科技、热爱科学的的名言。

教 法:讲练法

时 间:

过 程:

(1)选择括号里合适的字组词。

(2)写出与下面的词意思相近的词。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并用填上的词语造句。

以上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班内交流。

引导学生积累关于热爱科学,尊重科学,赞美科学的名言,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学会搜集。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交流课前的积累,并稍作理解,最后,可以布置学生统一积累,熟记一定的名言,并试着运用。

板书: 语文七色光七

耐(磨 摩) 简陋——

丝(稠 绸) 关注——

腐(蚀 浊) 培育——

(讫 迄)今 梦想——

时 间:

小测验

梁( ) 奖( ) 凉( )

粱( ) 酱( ) 晾( )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 )( )声。

春露雨添花,花动( )山春色。

江帆( )片疾如箭,山泉( )尺飞如电。

行到小溪深处,有( )( )千百。

( )( )一字来如线

啼( )舞( ),小桥流水飞红。

杯弓( )影 叶公好( )

刻舟求( ) 水滴( )穿

亡羊补( ) 滥( )充数

写一篇有关科技的想象文。

七色光课件【篇2】

一、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则谜语请大家猜:看不见,摸不着,没有脚,却能跑,只见匆匆过,不见奔回头。(时间)猜对了。时间老人又如约地来我们课堂,和小朋友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

二、时光老人虽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的。看:他送给小朋友一句话: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的珍贵,经常和时间赛跑的人一定会取得成功,对成功有信心吗?努力加油,不让时光老人失望,让我们一起进入七色光训练场。今天训练的第一项是

1、给多音字组词,打开书给书中的四个多音字组合适的词(注意写字姿势的三个一)。

2、写完后,同桌互相检查一下,找出写错的字(检查合格的小朋友坐端正,老师就知道你出色地完成任务了)

3、请你大声为大家读出你组的词,如果你有更美的词直接站起来补充。

1、每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和读音,这是中国文字的魅力,你能把某个多音字组成的两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吗?

2、多有趣,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可以使我们度过多音字难关,有兴趣我们再做几个这样的练习,例:看:看(kān)门的叔叔喜欢看(kn)故事会。还:小明去年借的钱还(hi)没还(hun)。大:王大(d)宝的爸爸是医院大(di)夫。

在时光老人的陪伴下,我们愉快地通过了第一项的考验,接着进入第二项考验:交朋友,你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比一比,写一写]

1、(今,令)这是两个双胞胎兄弟,请大家读出他们的名字。

2、他们有什么区别(说完整话)。

3、两兄弟都爱交朋友,今与口组成一个含字,今与组成琴字;令也不甘示弱,找来了组成冷、怜,你能为他们找到新朋友吗?(中国汉字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记住这些学起来就不难了)

4、打开书,继续区分其他五组,在分别为它们找到新朋友。(汇报:说说你的发现,写字是应该注意什么?)对,写字时要细心,不要多一笔,也不要少一笔,就不会写错字了。

我们接受七色光训练场的考验已经取得了成功,时光老人微笑着祝贺你们,还为小朋友加油呢!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三、获得了知识我们就获得了力量,下面我们要进入日积月累,登上古诗岛,今天我们要积累的故事题目是《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朱熹,熹字笔画很多,但却很容易记,只要在喜下面加就行了,读一声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互读一遍,互相正音。

3、按老师给出的朗读节奏,请两名同学比一比,谁读得好。

4、小组来比一比,评一评,哪一组读得好(书读百变,其意自现)

5、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6、全班诵读

7、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不理解地方提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诗的意思,时光容易逝去,少年的时光如果不珍惜,一晃就要慢慢地走向衰老,如果老了才想起学习,就晚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光阴都不要轻视,春天刚刚来临,还没有发觉到春草绿了,转眼间台阶前的梧桐叶已经发黄了。)

8、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来读。

9、全班吟诵一遍。

四、1、我们又积累了一首古诗,而且还是珍惜时光的,为自己祝贺一下,今天才是攀登知识高峰中所走的一小步,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总有一天会登上顶峰的,当我们回头望望的时候,一定会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

2、小朋友,请看这些四大发明都是一些珍惜时光,敢于创新的人经过不懈努力发明创造出来的,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让我们共同走进知识窗了解他们。

9、小朋友们,你们将来也要肩负发明创造的任务,所以从小就要立大志,积极动脑、动手,大胆创新,敢于发明创造,又到了和时光老人说再见的时候了,再见吧。

七色光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学会在语言表达恰当的使用词语及修辞方法。

2、积累背诵有关风雨雷电的主题的四字词语。

3、了解《为什么下过雨后空气会新鲜》的故事。

4、开展以气象为主题的谚语收集活动,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增加知识含量。

教学重点难点:

1、多音字读音训练,关联词语训练。

2、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诗文,开展颂扬亲情的朗诵活动。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名句和诗文。

教学流程:

1、知识窗:

讲述《下雨后空气为什么会新鲜的》的知识

请同学们复述这个故事,复述后阅读,看谁复述的完整。

2、日积月累

请学生在小组内熟读这些四字词语

互相用两个词各写一句话。

看谁一口气背的多

展示自己收集的与风雨雷电相关的四字词语

3、基础练习

A多音字

为第一题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

同时给这个字的其他读音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B解释词语

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C体会生动传神的描写

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你能模仿着写一写吗?

4、气象谚语展示活动

展示大家收集到的气象谚语,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小组内朗读比赛,推荐参赛选手。在班级内朗读比赛。

班内朗读比赛。

写自己的感受。

5、教师小结:

6、作业布置

以美景为题写一首小诗

七色光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习给多音字组词和改写成短句子。

2.累关于动脑筋方面的名言警句。

3.过知识窗,了解动脑筋的六种方法。

4.得只要肯动脑,善思考,就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积累名言警句和动脑筋的方法。

播放课件一朵美丽的花,放出七色光芒。七色花开放,将带我们去乐趣无穷的“语文七色光”乐园啦!让我们乘坐七色飞般出发吧!看谁在游园过程中收获最大。

二、基础知识板块。

1.练。

(1)给多音字组词。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答案。拓展巩固多音字。

(2)改写句子练习。

生自由读例句,小组合作交流,找出长句变短句的规律。

师生共议长句变短句的规律。

生自由读题,按发现的规律填写,并说明其原因。

拓展训练,深入感悟长句变短句的规律。

2.日积月累。

(1)学生先自渎,再集体讨论。

(2)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3.知识窗。

(1)学生试着讲图中的故事。

(2)教师总结知识窗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3)汇报讨论结果,师生共同评议。

七色光课件【篇5】

1、区分同音字、形近字,能正确用字组词;了解引号的几种用法。

2、积累环保格言警句。

3、阅读知识短文,了解世界环境日的相关知识。

4、了解策划一次讨论会的过程和方法。

区分同音字、形近字并正确运用;掌握引号的几种使用方法;学习策划一次讨论会。

世界环境日的相关资料。

1、练。

(1)比一比,填一填,读一读。

教材出示的两组字分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讨论交流。交流时应指导学生从意义上业区别这两组字,并教会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辨别字形的方法。

参考答案:

(需)要军(需)胡(须)根(须)

必(须)(须)知按(需)分配

(歉)收(谦)让抱(歉)(谦)虚道(歉)

(2)说说下面三句话中引号的作用。

这是帮助学生认识引号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引号的一道训练题目。先让学生读读句子,再说说自己的理解,只要学生能结合句子的意思说出引号的作用即可。教师小结时可强调引号的使用:引号一般是在引用别人的话或者是文章的原文时使用。但是有时在需要特别强调或具有讽刺或反面提示的作用时也使用引号,从而能够使文章更生动,增添文章的色彩。

参考答案:

(1)句中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2)句中的引号表示引用特定的称谓;(3)句中的引号表示需要特别强调的作用。

2、日积月累。

本栏目安排了三条环保格言警句供学生积累,培养学生搜集撰写格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得到保护环境的启示和教育。

3、知识窗。

这是一篇介绍世界环境日的知识短文。

(1)课前可让学生查阅世界环境日的相关资料,了解每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2)阅读短文,了解世界环境日的时间、来历、意义。

(3)查找资料,说说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4、大家一起来。

这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是“策划一次讨论会”。教学时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策划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强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要让学生先明白策划的主题与注意事项,然后人人进行策划,最后大家评比出最可行的策划方案,按这个方案组织讨论会的开展。讨论会可结合班、队会活动进行。

七色光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学会在语言表达恰当的使用词语及修辞方法。

2、积累背诵有关风雨雷电的主题的四字词语。

3、了解《为什么下过雨后空气会新鲜》的故事。

4、开展以气象为主题的谚语收集活动,丰富学生科学知识,增加知识含量。

教学重点难点:

1、多音字读音训练,关联词语训练。

2、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诗文,开展颂扬亲情的朗诵活动。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亲情的名言名句和诗文。

请同学们复述这个故事,复述后阅读,看谁复述的完整。

为第一题中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

同时给这个字的其他读音组词,说说自己的理解。

哪些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你能模仿着写一写吗?

展示大家收集到的气象谚语,先在小组内展示,然后小组内朗读比赛,推荐参赛选手。在班级内朗读比赛。

班内朗读比赛。

写自己的感受。

七色光课件【篇7】

1、了解词语搭配的规律,学习使用“问号、句号、叹号”。

2、学习搜集积累材料的方法,感受积累交流的乐趣。

3、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了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4、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及探究创新精神。

1、在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人名言,从中受到鞭策和启发。

3、培养在生活中搜集、整理、运用有用的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关注科学,热爱科学。

1、教具准备:挂图、电脑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日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小窍门(可以是图片、文字、实物演示等)。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电脑播放小博士与学生对话:同学们,我们又在“语文七色光”里见面了。今天我带你们去科学宫玩,高兴吗?快走吧!瞧,到了!这个大门只对聪明好学的孩子开放。如果你能把书上的练习题做出来,大门就会打开。试试吧!

二、自主学习,实践探究

(一)用“连一连、填一填”的方法,学习搭配词语。

1、读题的要求,想一想“连、填”各指哪部分内容?

2、读词语,想想应该怎样搭配,试做“连、填”练习。

3、小组内交流、互评,相互改正不正确的地方。

4、学生展示学习效果:当众交流,组织评议。

5、扩展训练:讨论这些词语还能和谁搭配?请选一组词语扩展成句子。

(二)读句子,学习使用“。

1、教师小结过渡:词语搭配这道题你们做得太好了!科学宫的大门已经打开了,快进去吧!

2、电脑播放三个标点符号与学生对话:同学们,认识我们吗?

句号:我可是大能人,写句子没有我就会犯错误。

问号:世界上带有疑问的话都要用上我。

叹号:我的情感最丰富,要表达某种感情非我不成!

3、挂出题卡,让学生读题中的三个句子,体会语气,想想怎样使用标点(小组内研究后全班交流探讨)。

4、学生动笔写三句话,分别用上。

(三)读短文,了解文中所讲的知识。

1、电脑播放小博士与学生的对话: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小红正在津津有味的读着“知识窗”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内容吗,那就快看书吧!

1、学生读完“知识窗”后交流课前搜集相关计算机技术的资料。

2、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四)展示交流搜集的资料。

1、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就把课前同学们搜集的关于一些科学小常识、小窍门的材料或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一下吧!

2、小组内交流,说清资料来源和所讲的知识点。

3、小组选代表在班里展示交流,交流方式自由选择,教师作引导性评价。

4、自由组合,传阅抄记本,自选小常识记在抄写本上。

(五)记诵名人名言,积累语言。

1、电脑播放小博士与学生对话:同学们,刚才经过合作交流,你们了解了许多科学小常识。我要送给你们两条名人名言,你们高兴吗?我把名言放到“日积月累”栏里了,快看书吧!

2、学生看书记诵名言,体会名言含义。

3、小组讨论交流,深入理解两句名言的含义,老师对作者简要介绍。

4、贴出《名人名言展示台》专栏,学生展示平时积累的名言,自由摘记。

三、总结收获,扩展训练

1、教师引导:科学王国一游你们都有收获吧?请谈一谈吧!

2、电脑播放小博士与学生对话:同学们,最后说三句话我们就可以走出大门了,别忘了用上叹号、问号和句号呦!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对感兴趣的科学小常识进行探讨交流。

七色光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 2、积累名言,从中受到教育和鞭策。 3、初步了解章回小说。 4、了解民间传统传唱艺术,热爱民间健康的艺术式样。教学重点难点:要词句训练中,抓特点,找规律,培养语感教学准备:找到一本章回小说

教学流程: 1、基础练习 A写出下列词语第一组的词语小组内四个人共同完成,看哪一组完成的快。第二组同学自己独立完成 B读两组句子,体会每组句子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要在语境中体会词语的意思 C仿写句子。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喜怒哀乐的`一种心情。

1、积累词语及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

2、揣摩句子表情达意的方法及作用,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3、修改句子中的错误,培养修改语病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

4、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

积累词语和句子,修改语病,揣摩句子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和作用。

1、写出词语的反义词。

这道题旨在提醒学生,必须养成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禁令多积累一些相关的词语。

参考答案:偏僻——繁华愚昧——机制肯定——否定轻松——沉重苦楚——甜蜜称赞——批评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最后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第一句,人生一旦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朝着目标和理想不断奋斗,不断前景。

第二句,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么不断读熟,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改正两段话中的错误。

这道题既要让学生懂得准确地表情达意,又要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读书的方法,所以教学时,第一步是让学生修改错误,可以分小组合作修改后交流;第二步是让学生谈谈从故事中获得的读书的其实,也可以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

参考答案: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特别快极了(删除“特别”或“极了”),(加“总是”)一目十行。他读了很多书,消废(改为“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经历(改为“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像(改为“象”)。

有一次,(加“,”他请(改为“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加“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翻(改为“番”)警告(改为“忠告”):“以后读书不但(改为“不能”)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读书一定更要用脑想,用心记(这一句话放到“以后”)的前面)。”

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积累一些关于:“学无止境”的格言警句。可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再讲一讲它们的意思,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讲讲意思,最后,请学生把这些句子整理下来。下面的名言供参考: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德国)

勤能补拙是生活之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故事。

2、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一枝”比“数枝”更好?

3、将《早梅》中的“数枝”改为“一枝”后读一读这首诗。

4、请学生谈谈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5、再给学生讲讲类似的故事。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故事。

2、从文中找出有关这幅对联的意思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3、让学生根据对联的意思在读一读,读时注意几个“好”字的读音。

4、最后请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对联中明白了什么,并具体说说在今后的学习中英爱怎样做。

七色光课件【篇9】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冀人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0课第1课时。

【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原为小学自然学科五年级的课程,现在前移到三年级,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只做原则性的要求,而对折射的概念不要求具体掌握,对折射的角度也不进行深入的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了半年的科学课程,对“科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仅限于表象化的认识,对于探究实验更是所知甚少。所以,应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他们勤于探究、勇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A、能自主选择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B、能用两种方法制造“彩虹”。

2、科学知识目标:

能明确说出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愿意探究自然界(彩虹)的奥秘,并从中获得乐趣。

B、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七色光的各种实验。

C、能用语言描述彩虹的美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并从中体会到实验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

在实验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彩虹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彩虹是什么样的?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造彩虹呢?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七色光》。

(板书课题:七色光)

二、探究活动1:在哪里可以看到彩虹?

1、出示彩虹图片,提问:

A、同学们: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它美不美?

B、那么,它是由哪几种颜色组成的呢?找学生回答,集体补充。

(领读或齐读:红、橙、黄、绿、青、蓝、紫)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能见到彩虹?学生举手回答,共同总结,教师补充。

雨后

洒水车后面

七色光课件【篇10】

本次《语文七色光》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它共分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日积月累、知识窗和由学生搜集小笑话、小幽默等为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大家一起来”。旨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努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语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奇情妙趣;二是打破教材原来的板块顺序,先带领学生走进充满奇情妙趣的语文世界,再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去进行表达和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1.填词训练,了解语言的某些规律,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2.积累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恰当运用成语。

3.积累名人名言,使学生逐渐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4.了解“国际盲人节”的有关知识,用爱心去帮助盲人。

5迸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1.字词的综合性练习、日积月累和大家一起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领略其中的无穷乐趣。先来唱响《七色光》(学生随音乐齐唱歌曲),欢迎大家带着七彩梦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二》。

1.智填词语。

(1)情境创设。

(课件出示)瞧,一只快乐的白鸽带着七彩梦从远方飞来了,它在向同学们汇报这一路来它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同学们仔细听……哎呀,小白鸽飞得太高了,我们听不清,那只有靠同学们自己来想象了,有信心吗?

(文字随图片依次出现)小白鸽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带着自己的七彩梦,飞过的云,飞过()的山,掠过()的塔。在寂静的夜晚,它和()的月亮一起说着悄悄话,小白鸽快乐地飞翔着,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着周围的景物,用自己()的耳朵感受着它身边的变化。

(2)拓展应用。

小白兔用的耳朵,听到了。

小花猫用()的眼睛,看到了。

小白鸽飞过()的大海,飞过()的山脉,看到了听到了。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掌握词语活用的方法。)

2.巧学成语。

(1)过渡谈话。

现在我们来到了成语王国憩息站,小白鸽看到了好多有趣的成语,一时不知应该怎么做了。它发出了邀请函:(课件出示)小朋友们,帮帮我好吗?

(2)启发引导。

你一定能发现这些成语的特点!(生:把词语中加点的字换成别的字,使改后的词语与原来的意思相反。)在书上试着填一填,然后,

响亮的声音快快告诉小白鸽。

(3)迁移拓展。

我国的成语可谓异彩纷呈,是中国文化的.一朵绚丽奇葩。这种形式的成语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我们一起分享一下吧。

成语王国里这样的成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只能分享到这,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成语。

(拓展练习,丰富语言积累,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领域,创建开放的、有活力的语文综合学习园地。)

三、学习“日积月累”

1.过渡谈话。

走出了有趣的成语村,小松鼠带着我们到了“日积月累”栏目,看看名人名言吧。

2.诵读感知。

咱们先来读一读,熟悉一下名人名言,想一想两句名言都是什么意思。

(1)轻声自由诵读。

(2)分组对答诵读。

(3)全班齐声诵读。

(4)启发讨论含义。

你们都知道这些名句的意思吗?学生交流,感悟名人名言。

3.拓展增知。

正确的人生观,乐观向上的态度,这方面的中外名人名言还有很多,把自己搜集的有关这方面的名人名言,说一说,互相交流一下吧!

(引导学生在广泛接触语文材料的同时,受到感染、熏陶、启迪和教育。)

四、走进“知识窗”

1.“国际盲人节“你听说过吗?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打开知识窗,来阅读《国际盲人节》。

2.请同学们自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说说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

3.引导扩充:你还知道哪些国际节日,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下。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感受?

成语里的奥秘太多了,我还要去探索。

汉语的内涵太丰富了,一个字或一句话就能表达很深刻的道理。

所以,只要我们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用心地学习,灵活运用,一定会从中领略到更多的美,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回去后搜集小笑话、小幽默,下节课举办一次“逗你一乐”的游艺活动。

(《语文七色光》是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展示的特色平台,在此项语文实践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情境。交流活动过程、谈感受,使学生真实的思想在交流中生成,促进了学生思想的升华,让他们能在交流、汇报中体验成功,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七色光课件【篇11】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七色光”安排了4项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有: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填数字组成四字成语;积累格言警句;阅读知识短文和听力的训练。练:(1)组合体字,这项练习教师需说明:一个字可以和其他字组成新的字。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识字、辨字的综合能力。(2)填数字、组成语。学生根据本单元的学习,自己独立完成填空,激发其对学习数字成语的兴趣。日积月累:积累格言警句,本栏目安排了两句名人名言,目的是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诲。知识窗:阅读知识短文《海的名字》,了解关于以颜色命名海洋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听:听力训练《颠倒歌》,要求学生找出其中错误,培养其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进一步理解独体字与合体字间的联系,提高对字的综合辨析能力。

2、通过读、记、画、说的方法积累四字词语和名言警句,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3、通过阅读知识短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喜爱之情。

4、通过听力训练活动,让学生听句子,找错误,培养他们专心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练习用独体字组成合体字,并注意书写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变化。

教学准备:反映名言内容的漫画和课件,关于海洋命名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同学们,又到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的时间了,相信这一次你们一定会从那里获得更多新的知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进行各项语文实践活动。

1、练。

(1)组合体字。①学生读题,明确要求。②学生思考并独立完成。③检查完成情况。学生汇报朗读组成的合体字。④说说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关系,在书写时应注意一些什么。⑤小组内交流。⑥教师小结。书写中,“粉”中“米”第6笔的“捺”变成了“点”,“好、妨、奴”的“女”字第3笔是“提”不是“横”,而且不出头,“板”的木字旁第4笔由“捺”变“点”,“对”的“又”字“捺”变为“点”。⑦指名学生上黑板书写,比一比谁写得好。

(2)填数字、组词语。①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②开火车接读成语。③通过“听一听、猜一猜”活动,说说对成语的理解。(课件演示或教师情景描述)如:花园里开着各种颜色的花,可用什么成语来描述?(五颜六色)蝴蝶和蜜蜂从各个方向赶来。(四面八方)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记记。⑤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数字有关的词语?

2、日积月累。

(1)同学们,你们知道了许多名人名言,今天,可爱的小松鼠又给我们带来了名人名言,大家想知道吗?打开书,赶快来看看吧!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齐读。

(4)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名言的意思。

(5)(课件演示)契诃夫名言漫画图;艾青名言。

(6)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记。

(7)谁能说一说你搜集的有关真伪方面的名人名言?

(8)小结:同学们说得真不错,希望你们记住自己喜爱的名人名言,给它们配上画,并编成故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好吗?

3、知识窗。

(1)(课件演示)“海”的画面,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你都知道哪些海?

(2)打开书,看看书中提到了什么海?

(3)学生自由读短文。

(4)指名学生读短文。

(5)小组内交流。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红海为什么是红色的?

(6)学生汇报。

(7)课件出示“红海”“黄海”“黑海”画面。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指名学生说说相关知识。

4、听力训练。

(1)导言:顽皮的小猴今天要带给同学们一首歌,可是,因为小猴在学唱歌的时候很不专心,他把歌词弄错了,大家来听一听,看看他错在哪儿?告诉他,好吗?

(2)教师用较慢的语速范读《颠倒歌》。

(3)学生边听边思考、记忆。

(4)教师用较快的语速再范读一遍。

(5)谁能说说其中的错误?请学生进行回答。

(6)分角色扮演不专心的小猴,试着背一背《颠倒歌》。

(7)大家评一评。

(8)请表现好的同学介绍经验。

(9)小结。同学们,同勇于发言一样,专心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和好的习惯,你们可不要像这只不专心的小猴一样闹笑话呀!

附:颠倒歌

咬牛奶,喝面包。

夹着火车上皮包。

东西街,南北走。

出门看见人咬狗。

拿起狗来打砖头,

又怕砖头咬我手。

七色光课件【篇12】

教材分析

“语文七色光”是每个主题单元之后的一个独立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园地。这一单元主题是“同情弱者”,其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并设计了四项语文活动,意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语文七色光”包括四项相对稳定的栏目:1.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2.日积月累;3.知识窗;4.大家一起来。

教学理念

在创设一定的情境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遵循语文积累的内化过程,掌握方法,为语文实践活动的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特色

激发兴趣?摇?摇遵循方法?摇?摇培养习惯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并积累成语、名言警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单元主题的名言警句以及古诗对应句。

教学时间

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两项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热身:又到“语文七色光”的时间了。先让我们重温本单元的经典佳作吧。“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悲惨、凄苦的命运令人同情,“卖炭翁”的劳苦、艰辛同样叫人可怜。但是他们的生活时代已经远离我们,他们的故事也已成为了过去。而“快乐读书屋”中两篇发生在现代社会的事例却让人感动。好!带着这一思绪,让我们共度宝贵时光吧!

2.看“爱心大使”乐乐来了。(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加入“献出爱心、关爱弱者”的公益活动中吧!今天我带领同学们先到社会福利院去看一看。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第一板块的内容

(1)出示一组福利院孩子们的生活照片。(先让学生观察描述)

社会福利院里生活的病残孤儿,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小”群体,他们的命运让人“同情”,但他们在党的关怀下,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下生活也很“愉快”。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在情境创设下展示有序的练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为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活动作了铺垫。教师把几个基本训练词贯穿在语境中,让学生懂得词语的运用,并最终能得法。]

(2)填词比赛。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胜出者奖励“爱心卡”;小组比赛中,选词说话,如能运用多个词语组句成文,再次奖励。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训练中,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比赛活动,促其掌握反、近义词,并通过词语的训练,拓展到句子的训练,落实了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过渡:看“爱心大使”乐乐多开心啊!它的“爱心卡”发给了那么多的同学。老师也为你们的善良和博爱所感动。你们可要真正地做一个关爱他人的好孩子啊!乐乐又带我们来到了哪里呢?

2.学习第二板块的内容:日积月累。

乐乐带我们来到了敬老院。(出示社会上对敬老院老人关爱、帮助的画面。)

(1)读下面词语。

与人为善 无微不至 助人为乐 雪中送炭 乐善好施

麻不不仁 无动于衷 盛气凌人 恃强凌弱 横行霸道

(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词:如齐读、轮读、赛读等方法记忆词汇。)

(2)创设情境,用词语说话,达到记忆的目的。(看画面用词汇说话)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抛开烦琐的解释,取而代之以多层次的读、悟、理解词汇,既丰富了语言库存,又训练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敬老院的老人需要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就让我们看一看古训吧。

(3)读名言警句。(出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

《论语》是过去启蒙教育的必备书。今天我们读来依然言简意赅。它是谁的作品呢?(生:孔子。)

设计意图

文言文学习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很深奥。为了便于他们更直白理解其意,教师可加以解释,这既为他们的后续学习作了铺垫、打下基础,同时通过教师的有序引导,又为他们指明了读书的方向。]

同学们下面就自由读一读这几则关于品德修养的古训吧。

通过学生查资料,师生共同解释句意,进一步加深对名言警句的记忆。

你还搜集了哪些关于品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呢?

学生回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比赛。这里不强求学生全部接受,要因人而异。

设计意图

教师不必强求按文言文进行剖析,只要学生知其意,并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的拓展学习,来进一步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文言文读来感觉深奥,但读古诗我们却能品出其一二来。好!下面读一读这样几组诗句,体会其对应的妙处。

(4)读诗句,体会韵律美,找出诗中对应部分。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唐)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杜甫(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雪》柳宗元(唐)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认知去吟咏、诵读,体会古诗的独特韵味,感受和积累优美诗句。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提高文化修养。]

听着你们的诵读,老师真切地感受到你们积累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后我们要举办一个古诗诵读会,你们说好不好?

设计意图

营造一个感人的场面与氛围,将整节课贯穿在 一个大情境中,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的同时,体味情感的美好,突出了训练主旨,又深化了主题。]

小结: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啊!看一看“乐乐”又来了。(出示课件)

同学们,我们的活动要告一段落了,就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共同关爱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吧。“只要你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观看多媒体画面。

三、总结本课,拓展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感动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你的语文知识又提升到了一个新领域。就让我们课下走近孔子,也亲自读一读《论语》,去感受儒家学派的“仁义”;在聆听古人教诲的同时,也同外国作家对对话,像“知识窗”中的安徒生,你也会感受到异样的社会不同的人生。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寻找语文资源,抱着爱心,感恩他人,回报社会。

第二课时(略)

完成“知识窗”和“大家一起来”的内容。

形式:读书汇报会

一、读一读、汇报书名。

二、朗读名句、名篇。

三、填写、制作读书卡。

四、展示交流读书卡。

司马光的课件汇集十一篇


老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需要写好本学期教学教案课件,现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也不迟。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和衔接性。栏目小编依照您的需求为您找到了一篇符合要求的“司马光的课件”,本文仅供阅读参考切勿抄袭!

司马光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司马光救友

1.词语解释。

戏:游戏。于:在。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没():淹没,沉下去。皆:都。弃:放弃,扔掉。持:拿。击:打,敲打。迸:向外溅出或喷射。

2.重点内容提示。

“与群儿戏于庭”中的“戏于庭”与现在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体会;“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3.全文大意。

司马光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中淹着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司马光的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5、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展示图片(一):你知道这是谁吗?

展示图片(二):看到这幅图片你想到了什么故事?(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才七岁,他很聪明。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提示:其实,上面的故事是从文言文译来的,文言文和我们现代的文章有很大的区别。

文言文代表着短小精悍的语言问世了,现代文代表着一个通俗易懂的语言诞生了,他们之间各有自己的长处,也有各自的短板:

第一,文言文语言精练,简短,而现代文刚好相反,长篇大论的写一篇作文,文言文用不多的字数就可以描述出作者所写的内容。比如题西林壁,这七言绝句写出了一个动人的诗,画出了一幅逼真的山景画。但是,翻译成现代文,就比较多,像一篇小日记。

第二,文言文的概括力强,那几行话,就可以抒发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就能写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而现代文就没有这个特殊的功能,无论怎样写,总要有几百字,才可以将文章写的细致。这就是文言文的好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代文也有自己的闪光点,那就是一听就懂,而文言文不好懂。文言文中的奥秘似乎深不可测,但是经典短小,现代文中的语言优美通顺,但没有概括的能力。

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24司马光)学生齐读课题。(学习生字“司”,读准平舌音。)

教师解题:本文节选自《司马光传》。《司马光传》出自《宋史》,《宋史》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二、介绍人物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三、初读感知

1、教师导语: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使用过程中,有传承,有变革,有创新,有些词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比如“去”,古义是离开。例句:“众皆弃去”(《司马光》)“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现在的意思是:到……去。又如“交通”,古义是:交错相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现在的意思是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2、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3、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检查初读情况

(1)学习生字

①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不懂的词。

②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a、回忆复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方法步骤。

b、回忆复习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或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词的意思。

c、看注释理解词语。

③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⑤看注释理解词语、

(2)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悉皆人人皆知皆大欢喜

(重点指导生字“持”为翘舌音;“司”为前鼻音。)

(3)学习多音字:得(děi dé)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水迸,儿得活。

得(děi dé)

dé1>获取,接受,如得到、得失、得益、得空、得便、得力、心得;2>适合,如得劲、得当、得法、得体;3>满意,如得意、洋洋自得;4>完成,实现,如得逞、得志;5>可以,许可,如不得随地吐痰;

děi1>必须,须要,如可得注意;2>极舒服,极适意,如这时要能洗上凉水澡,就得了。

②读一读:

a、得(děi)亏司马光反应快砸破水缸,掉进缸里的孩子才得(dé)救了。

(4)理解词语

(5)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

四、学习“会写字”

司庭登跌众弃持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本课要求写的字,要注意归类总结。“司”“庭”等右上包围和左上包围的字,注意笔顺规则为先外后内,可回顾二年级下册“书写提示”中关于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左上包围的字,书写时包围部分的撇画要写的舒展;上下结构的字“登”,写上边部分时撤、捺要舒展;左右结构的字“持”注意几个横画之间距离要均等;“品字形”结构的字“众”注意第二个“人”捺变点,整个字呈三角形。还可把本课的生字组成词语,练习书写。比如:“庭”组成“庭院”,“登”组成“登山”,“众”组成“众人”,“弃”组成“放弃”,“持”组成“支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登、持”和左右结构的字“跌、弃”,学生练写。

司:横折钩的横要短,竖要长,里边的“ ”位置稍靠上。

庭:“廷”左边是“廴”不是“辶”,右边“壬”上边是短平撇,中间一横稍长。

登:左上边的横撇横短撇长,右上边有两个短撇,捺要长。

跌:左边窄小,右边高大,“止”下横变为提,“失”中间一撇要长。

众:上边的“人”要宽大,下边两个“人”并排,左边“人”的捺变为一点。

弃:上边要扁小,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一竖撇,右边是一竖。

持:右上边“土”下横最长,中竖与“寸”的竖是两笔,“寸”的竖要靠右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写字指导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写字指导时让学生自己分析生字的间架结构,加深印象,到自己写字的时候就能正确、美观地把字写在田字格里了。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重点)

3、了解文章特点,激发阅读兴趣,懂得关爱他人。(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课件出示:24司马光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二、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课文,想一想怎样读好这样的课文?

2、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3、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教师指导,读准节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读准节奏

5、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6、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7、自由练习朗读。(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古文的韵味,自己试着读一读,相信你会比老师读得更好。)

方法指导: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句子时,有的要进行调整,有时还要增添,翻译时才会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通顺的讲述。

运用:如课文第一句话,调整为:群儿于庭戏,(庭中有瓮)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8、司马光与其他孩子表现有哪些不同?(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设计意图: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三、品读释疑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群儿戏于庭。

①群儿:很多孩子。这里指小伙伴们。

②戏:做游戏。

③于:在。

④庭:庭院。

⑤群儿戏于庭。(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板书:原因戏)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①一儿:有个小孩。

②登瓮:爬到缸沿上玩。

③足跌: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④没水中:眼看那孩子在水里快要没顶了。

⑤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板书:经过登跌没)

(3)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①众:别的孩子们。

②皆:全,都。

③弃:丢弃。

③去:离开。

④众皆弃去。(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4)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①光:指司马光。

②持:拿。

③石:石头。

④击:击打。

⑤破:被打破。

⑥之:它,指水缸。

⑦迸:涌出。

⑧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板书:经过持击破迸)

(5)儿得活: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板书:结果活)

4、简述故事。

(1)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在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内容连贯,需要加入恰当的内容。)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一天,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嬉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一个小孩爬到瓮缸上,失足掉进缸里沉没到水里。大家都丢弃失足者离开了。司马光立刻拿起石块击打瓮缸,瓮缸被打破了,水从破口处喷涌出来,失足掉入水里的人才能够活下来。

5、男生读原句,女生读译文。

6、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原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评议。

7、课文讲了怎样的小故事?作者写了司马光的表现,还写了其他孩子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司马光的不慌张,沉着冷静。)

设计意图: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在引导学生主导通课文的同时,初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

8、借助注释,想一想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生动,然后讲给别人听。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9、熟读成诵。

(1)这么聪颖机智、沉着冷静的孩子,你们喜欢吗?(喜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司马光》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

四、总结课文主旨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小伙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司马光解救伙伴沉着冷静的表现的赞颂之情。(板书:沉着冷静破瓮救人)

方法指导:

1、怎样读好简短的文言文?(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停顿: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在文章中指语意的断和连,分为句间停顿和句中短暂停顿。

好处:正确停顿,能帮助理解课文意思,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朗读时富有节奏。

运用:本文第一句,“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反复诵读后,可以用“/”画出停顿,“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这样都就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五、学习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课文,你了解到什么写作方法?(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作者在描写司马光砸瓮救友的故事时,简洁的语言中还有对其他孩子的描述,“众皆弃去”反衬出“光持石击瓮”的难能可贵,突显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凸显出司马光机敏聪慧。

3、举例: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这段文字用海鸥、海鸭、企鹅的惊慌衬托出海燕的勇敢,重点突出。

4、练一练:你最喜欢什么人?认真观察后写一写,注意试着运用其他人的表现,衬托这个人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全篇内容简单,言简意赅,但故事情节完整。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的七岁男孩形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实为文眼,凸显了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们学习并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司马光的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话题“如果有人落水了,怎么样去救人?”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想法。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阐述的救人方法和方式是否有效。

3、能愉快的围绕话题讨论,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倾听故事了解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是怎么沉着、勇敢的解决问题。

难点:能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跑题。

活动准备

视频资源、白纸、笔、故事图片、情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再次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1、导入:分页解读故事

2、讨论一: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幼:在玩游戏)

4、讨论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5、(有个小朋友掉水里了)

小结:孩子们在玩儿捉迷藏,一个孩子爬到树上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二、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方法”展开讨论

1、一边讲述一边提问,切入话题司马光救人的方法、。

2、讨论一:其他孩子看见同伴落水了,是怎么样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幼儿自由讨论:如:在跑,找大人帮忙。司马光在那儿站着想办法)

小结:其他孩子看见有人落水了,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去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观察周围,怎么去救那个落水的孩子。

3、讨论二:司马光除了用石头砸缸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

(幼:用绳子、可以用棍子)

4、讨论三:水缸比我们要高还要大,拿棍子够不着,绳子也扔不进去呀,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吗?

(幼:积极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和反问。)

小结:观察周围,冷静下来的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三、关于“遇见有人落水,怎么样去救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讨论一:你会怎么去救他?(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选一人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我们会去找救生员、找棍子、找游泳圈等。

2、讨论二:刚才有小朋友说跳下去救他,那他会获救吗?有什么又能保护自己又能救起落水人的方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即使小朋友会游泳,老师也不太建议下水去救他,因为小朋友的体力不够,不仅救不起别人,还会让自己失去生命,我们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可以救助水里人的工具,如果没有应及时去找达人帮忙,或者打119求助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司马光遇事冷静、勇敢,不慌不乱积极向案发解决问题,从而知道自己遇事时也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哭。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如遇别人落水了,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时”说出来各式各样的方法,思维非常的活跃。对于孩子们所提出的方法我们进行讨论是否可行,最后孩子们得到了即能保护自己也能救助别人的方法。整个活动幼儿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气氛很活跃。

司马光的课件(篇4)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认知水平,考虑到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生字词的认读,课文的理解,朗读能力的训练是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然而,读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上,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并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让学生读读,想想,议议,再读读来体会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力求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又根据教材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优越性来辅助教学,以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 合作探究法 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孩子。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孩子。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的孩子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学生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孩子,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及会认字的音。

⑴ 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 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 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 做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⑸ 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孩子吓哭没有 假山 慌了 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 古时候 司马光 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学生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 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电脑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习第二段:

⑴ 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 教师提问:

① 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 教师鼓励学生能够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④ 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 指导朗读:

① 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 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④ 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学生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⑥ 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 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习第三段:

⑴ 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 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 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 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己练习朗读这段。

⑸ 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 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 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如果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 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 学生自己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 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 为了让学生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场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如果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表演当时的场面。

⑤ 教师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 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 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 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 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 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学生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 教师指导学生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 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⑵ 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 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学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办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办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办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办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办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 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办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办法和大家的办法有什么不同?

③ 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 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 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 司马光用的办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 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 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及。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6、学习第六段:

⑴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 请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创造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学生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6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及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那、都、到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⑴ 自己认读生字。

⑵ 同桌互读生字、词。

⑶ 抢读生字词卡片。

2、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⑴ 让学生自己动脑、选择自己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⑵ 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⑶ 请小组汇报或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学生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学生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⑷ 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己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学生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

5、学生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6、学生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司马光的课件(篇5)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每一个自然段都配有一幅插图。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有助于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但是考虑城乡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目标。

说目标

1、“古、他、几、朋”等13个生字,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2、图文结合,能从课文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3、 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4、会写“几、心、个、他、友、古”等6个生字,认识“卧钩”、“单人旁”。

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加上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我先利用挂图,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并突出了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的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简介司马光。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组词。

找()候()司()园()

划()后()丝()圆()

掉()流()使()爬()

桌()留()是()爪()

司马光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指导朗读2、3自然段。

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学生自己想办法。

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认读“别”“到”等6个字。

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的课件(篇7)

一、 课题简介

我进行研究的课题是《“批注式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研究目标:1、稳固学生学习语文的直接兴趣,启动学生阅读内需。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3、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磨砺学生的创新精神。

4、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摒弃阅读与写作半脱节的状态。

研究的内容:

1、让学生学习使用批注符号

2、让学生学习用文字批注点评

(1)疏通文字

(2) 感悟联想

(3)质疑问难

(4)赏析评价

(5)填补空白

(6) 概括提要

(7) 写读后感

研究措施:

1备课——教师的批注式阅读

2、预习——学生的自主阅读批注

3、课堂——批注式阅读对话

4、课前课后——写写阅读感受

研究阶段性成果:

这个课题的内容是继我的省级个人立项课题《培养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与研究》结题之上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这期间,我进行的:

课前批注五招

1、画出生字新词,自查自悟,标注在字词旁边

2、默读思考,理清条理,分段,段意批注右段末。

3、连段意写出主要内容,批注在课题右下侧。

4、再默读,有疑问处画?准备课堂上质疑。

5、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整理,组合,批注在课文末。

课中批注五招

1、默读画出重点词句及优美的句式,体会作用,批注在句末

2、抓不懂之处,质疑,把得到的答案批注到?

3、画出精彩片段进行仿写,批注在附页上。

4、抓中心体会整体构思及布局谋篇的技巧批注在附页。

5、看课后的问题,再读全文,弄清答案,批注在作业题的空白处。

学生学会并养成习惯后,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的确提高很快。这项策略获吉林市教育科研成果奖。

上学期我新接了一年级的学生,后半学期学的几篇课文,我开始尝试让他们运用简单的批注符号,学生挺有兴趣,而且效果挺好。看来,这项研究不光可以在中高年级进行,低年级就应该增强意识,打好基础,培养习惯。下面我就拿前几天刚刚讲过的一年级的课文为例,说说平时对课题的实践研究。

我要说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是长春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

一、教材简析:司马光是我国北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朋友。通过这个故事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这正是这单元的主题内容——小故事里学大智慧。这个小故事生动形象,是训练学生说、写的好素材。

二、目标拟定:

教学目标:1、感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读懂故事蕴含的道理,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体会,自觉去做。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想象的习惯,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感悟内容中蕴含的道理,有所体会,自觉去做。

教法、学法

1、教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随机点拨提升。

2、学法

填换词语,补充空白,提出问题,说心里话。仿说仿写训练。

三、教学设计

(一)、回顾全文,交代目标

1、与老师接读课文,老师的导语: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什么呢?有一回,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这紧急关头,小朋友们怎么做的?司马光呢?这样,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容易抓住主要内容。

2、给出词:司马光,使劲,砸缸,救出。学生连词说主要内容。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这样训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二)、自主学习,交流训练

1、课件出示学法提示:

(1)、填换词语——()

(2)、补充空白——……

(3)、提出问题——?

(4)、说心里话——!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按学法进行边学边标注。这几招学生都会,很乐意参与学习,为展示自己的能力做准备。

3、先交流前两项,有的在花园前填“美丽’,在假山前填“高高”……在1自然段后补充掉水缸里的小朋友的动作、叫喊,在2自然段后补充一些小朋友的救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得到了训练。这时,课件出示一组句子:

(1)、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2)、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3)、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谁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相机指导朗读。之后,告诉学生这是对比的写法,更突出司马光的果敢睿智。接下来点拨提升,训练学生用对比的句式说话。先给出例句:

“上课预备铃响了,同学们有的连忙摆好书本,有的背着手静等老师来上课,还有的看看生字,准备发言。只有小明还蹲在地上偷着玩自己的卡片”

这样一步一步的把读,想,批注,说,有机的融在一起,落实了教学重点。

4、、交流后两项,学生自主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和故事里的人物说心里话,如、为什么司马光有那么好的办法?他不怕别人找他赔缸吗?我对司马光说——,我对掉在水缸里的小朋友说——,我对跑了的小朋友说——,我对找大人的小朋友说——,我对全班同学说——学生学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写话训练,提高能力

指导学生仿上边的例句,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为拓展学生的思路,照顾差生,可以给出提示语:

下课铃响了,——————————————————。

读书课上,———————————————————。

秋天到了,花园里的花————————————————。

司马光的课件(篇8)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历史故事,讲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碎缸救人的故事。

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

课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已经在第一课时完成。会写的字放在第二课时教学,但是考虑学生会存在差别,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第二课时(生字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二、说目标

会读、写、运用“别、到”等6个字。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时间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我先利用对唱形式导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回忆部首,增进学生对部首巩固。并突出了以自学互动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互动自己学会生字。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用“讨论、质疑、交流、探究”的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并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如:同桌相互抽卡片认读,相互纠错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

1、复习导入

⑴、问答对唱:学生分两小队,老师进行指挥。先由师唱“什么字竖心旁?谁猜对了谁就走”。唱完,每排第一名同学接着唱,对答老师“慌字是个竖心旁,我猜对了我就走”,回答完毕回到座位。

⑵、读一读数量词:一座假山、一口水缸、一块石头、一个小朋友。

2展示学习目标:

会读、写、运用“别、到”等6个字。

二、自学互动

(一)、识字互动

小组交流,要求:会读,分析结构,懂笔画顺序,组词等。

(二)、写字互动(突出重点字的指导,培养良好写字习惯。)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我会写”中的六个字,发现六个字的规律:左右结构。组织学生讨论在书写中应注意什么?

2、自由练写,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

3、书写展示,相互评价,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扎扎实实的加强写字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

三、适时点拨

识字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规律。(要写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横排两个字都有相同的偏旁。)

写字

教师有意识地指导难点字:如“那、都”两字中的“右双耳”的写法。引导学生把不好写的字多写几遍。

四、测评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

biéréndàochùnàlǐdōushìjīnɡxiàjiàoshēnɡ

()()()()()()

2、想一想,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水缸一()石头一()毛巾一()水

一()小朋友一()花园一()假山一()扫帚

五、总结

1、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小朋友们都学会这六个生字了吗?(适时表扬)

2、我们在书写左中右结构的字时,不仅要注意左中右的宽窄,而且要注意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将笔画搭配得当,书写正确、端正、匀称。

司马光的课件(篇9)

说教材:

本课是S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以“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砸破大水缸救小朋友的故事;全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感人。文中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内容。本节课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识字方法,能正确书写。

说教学三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逻辑结构,本文教学分为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学习一个新笔画卧钩和一个新偏旁单人旁,掌握识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所用方法的巧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学习能力还很薄弱。课堂上,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不长。朱熹说:“教人不见意趣,心不乐学。”因此,教学方法要新颖生动、妙趣横生,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通过一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阅读学习的方法,并且学生对这个故事也较熟悉,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说教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逼真的情境才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根据一年级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安排,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逐层强化法”、“谈话法”、“趣味识字法”、“自主学习法”、“评价交流法”、“探究学习法”,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方法和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堂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司马光砸缸》的音乐曲子,再现教材的情境,入情入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们带到课文中救人的紧张慌乱的场面和结尾救出小朋友的喜悦,看到了小司马光的临危不惧和机智果断。再适时介绍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主拼读,老师范读。

在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前,启发学生交流阅读方法: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拼拼音、问老师、问同桌等解决问题有效方法)让孩子们从交流中养成不懂则学、不知则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给孩子们充足读书时间,鼓励自主读课文。

朗读往往需要老师的指导。朗读指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教师的范读,教师范读对于学生朗读的影响可谓润物细无声,促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感受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出示字词,逐层强化。

创设生动有趣的识字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排红色的苹果上都有字,字下面有一个水果篮,学生读对了就会有苹果掉下来,装在篮子上。鼓励学生比比谁摘的苹果多。通过个别拼读,指名领读、同桌互读等多种方式的拼读来读准字音,从带音拼读字词到去音认读字词,以及再认读单字进行逐层强化,为下文读通读顺课文做好准备。

3、趣味识字,掌握方法。

孩子们通过多次读已多次感知生字的音形意,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还只是一种轮廓现象。尤其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字形的分析必不可少,为了避免分析字形的枯燥,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引领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既给孩子们成功的体验,又积累识字的方法。趣味识字法如

司马光的课件(篇10)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地品质。

2、学习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讲述,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教育孩子遇事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活动准备:

符合故事内容的动画活动过程:

一、 设置悬念,激发幼儿的兴趣师:

前几天,老师听到一个新闻,据说一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时,一不小心掉进了池塘里,幸好有一个大人路过把他给救起来了。真的是好险哪!(教育小朋友不到河边、池塘边玩耍)今天,就有一位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里装买了水,这可怎么办呢?(想办法)师: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部动画片,这个动画里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师:请小朋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欣赏动画,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意师:

知道这个故事叫什么名字吗?哪个字你已经认识了?(解决光和缸的念法)幼:《司马光砸缸》

师:你从这个动画中看到了什么? 幼:司马光砸缸救人过渡语:在这个动画中你们最喜欢哪一段?

三、 分段欣赏动画

通过提问巩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1)播放开头至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师:他们在什么地方玩什么游戏? 幼:他们在花园里玩捉迷藏师:这个孩子是怎么掉进水缸里的呢? 幼:……(2)播放小朋友掉进水缸后至司马光砸缸前师:这个孩子掉进水缸里了,其他小朋友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幼:幼:有的小朋友哭了,有的小朋友去叫大人了……(3)播放司马缸砸缸至最后师:司马光用什么方法救了他呢? 幼:他用石头砸破了缸。

师:他是砸在缸的什么地方的? 幼:缸的下面部分。

师:在当时谁的办法最好?为什么?

师:你喜欢司马光吗? 幼:喜欢。

师:为什么? 幼:因为他聪明勇敢……师小结: 司马光遇到事情沉着勇敢不慌张,开动脑筋想办法帮助别人。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勇敢,长大后就成了一位古代的历史学家。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慌张,动脑筋,想办法。

师:你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比赛讲故事吧,看谁讲得最精彩!

四、引导幼儿复述故事幼儿自由复述故事,教师适当提示。

五、延伸活动:

分角色表演故事附故事:司马光砸缸从前,有个男孩叫司马光。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捉迷藏。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有一口装满了水的大水缸,有个小朋友爬上假山藏了起来。 大家玩得正高兴时,忽然听见"扑通"一声。哎呀!那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这可把大家吓呆了:如果不赶快把这个小朋友救上来的话,他就会淹死在水缸里! 大家围着水缸伸出手去,想把他拉上来。可是,水缸太高,小朋友们个子矮,根本就够不着,没有办法把小伙伴救上来。去叫大人吧,又怕时间来不及。怎么办呢? 有的小朋友吓得哭了,有的小朋友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不哭也不跑,站在那里想办法。当他看到路边的石头时,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急急忙忙抱来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过去。只听到"喀嚓"一声,水缸被砸出了一个大洞,水哗哗地从洞口流了出来。不一会儿,水就流光了。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事情传开以后,大家都夸司马光又聪明又勇敢。

司马光的课件(篇11)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省编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紧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司马光》说课稿:教材中司马光砸缸救人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主体得到发展,结尾处设计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及难点:让学生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聪明勇敢的孩子是教学的重点。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体现以学生为主的人文情怀。

2、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质疑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中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

1、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这些问题。

2、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

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做法: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能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5篇


今天编辑为大家整合了一些有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的内容。教案课件作为老师必不可少的物品,每位教师都需要制定自己的课件。教案是一个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而设计的重要工具。相信本文会给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1

【设计思想】

初二学生由于刚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会感到物理与自己的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2

本节内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现象之一,但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大都属于生活层面的感性认识。另外,由于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能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声现象的感性认识,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使他们经历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方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等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提出问题以及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并最终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经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的意识;

2.在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条件,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主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转换法。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杯、水、纸片、鼓(桌面)、白纸、铅笔、长条桌、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电铃、多媒体课件和动画

问题引入:让学生聆听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媒体播放:优美的鸟叫声、动物大象的怒吼声、潺潺的流水声、电子琴声和优雅的钢琴声等。

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活动1:

(1)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摸喉部;

(2)用桌面上的任何一种东西,想办法让它发声;

(3)正在发声的音叉与不发声的音叉有什么不同。

提醒学生注意:

(1)你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1)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你能想办法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吗?

例:桌面的振动可以通过观察桌面纸屑的跳动或者桌面上水杯中水面的波动来间接观察发声体非常微小的振动,这就用到了转换法。

2.声音的传播:

教师提问:在声源发出声音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中,声音经历了怎样的传播过程?宇航员在月球上如何交谈?

(1)把电铃调至响振状态,然后轻放于真空罩中,用抽气机将空气逐渐抽出,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

(2)去掉抽气机,逐渐打开阀门,逐渐放入空气,仔细听铃声的变化和观察电铃的振动情况。

实验现象与结论:

随着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减弱;当真空罩内逐渐处于真空状态时,虽然观察到电铃在振动,却听不到铃声;打开阀门放入空气,铃声逐渐增强,由此可见真空不能传声。

(1)介质指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物质;

(2)固体、液体、气体均能传播声音。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如图)。这个过程跟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教师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立刻就能听到声音。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继续提问:

(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通过以上问题学生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1)声音在固体(金属)中传播最快,在气体(空气)中传播最慢。

(3)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

(4)回声: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在敲大钟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还会“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3

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 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列举大自然中发声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4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课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

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文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

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

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来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

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回答:.

2、找组内一名同学不看书解释声波的形成.

3、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找出事实或做实验支持你的说法.

4、温馨提示:要想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以上.

计算过程:

(温馨提示: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人不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但可以使原声加强)

5、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此时有没有回声?

6、同样的声音在教室说和在操场说听起来一样吗?为什么?

7、本节课我们一会儿说声,一会儿说声音,它们一样吗?

【知识小结、总结升华】

我学到了什么呢?画知识树

【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配置与设计,增设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效果反馈。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分析

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三、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四、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用媒体可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五、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课后练习,而是把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把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把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引课: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媒体展示)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多媒体展示较新奇的发声现象。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学生试完成展示的小实验

总结: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

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

媒体展示实例。

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媒体动画:真空铃。把抽象变具体形象。

5、媒体: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变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

6、媒体:回声现象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七、媒体展示练习、小结。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上节课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物理要学习的几方面的知识,谁还记得是哪几方面的知识?

老师: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有着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二、新课教学

老师: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如海浪的声音、优美的音乐声、汽车的喇叭声、老师讲课的声音等等,谁还能举出一些声音的例子?

学生:小鸟的叫声、电视机的声音等。

老师:这么多种声音,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呢?下面就由我带着你们这些将来的大科学家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我们先从身边的声现象开始研究。

(一)声音的产生

老师:研究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并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评估

[实验]

⑴做直尺发声的实验;

老师:尺子在发声的同时有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总结(尺子在振动)。

⑵讲话(四班最棒!),同时用手摸喉咙处;

老师:讲话的同时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体验。

老师:前面两个例子声音产生的同时发声体都在振动,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不妨猜想一下物体发声是因为物体在振动,那么我们就应该设计实验来验证。

(3)拉皮筋,看到皮筋振动的同时听到声音,此实验证实了我们的猜想。

老师:这些声音产生的时候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到其振动,有没有看不见振动的声音呢?如果遇到了我们又该怎么样来证实自己的猜想呢?

(4)取一个鼓,敲一下

老师:鼓发出了声音,但是却看不见振动,是不是我们的猜想错了呢?你们自己想想改怎么办呢?

学生:是因为鼓的振动太微小了,我们看不见,所以应该用东西放大这种振动。(在鼓面上放上粉笔头,再次敲击,粉笔头弹起)粉笔头弹起说明鼓发声也是由振动产生的。

老师:很好,那我们再做几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5)敲击音叉

老师:这个也看不见振动,那位同学来试试这也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呢?器材可任选。

学生甲:敲击完音叉之后靠近原本不动的悬挂着的乒乓球,发现小球被弹起。

学生乙:敲击完音叉之后把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发现水花四溅。

老师:请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对以上实验进行分析论证,你们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我们发现每次产生声音时物理都在振动,因此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实验]敲击钹一次之后,有余音产生,用手捂住,使其振动停止,发现声音也消失了

老师:由这个现象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学生: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老师:不同的声音振动的部位不同,人讲话是声带振动,吹笛子是笛子内空气柱振动,敲鼓是鼓面振动,拉二胡是弦振动等。我们的祖先特别善于思考,既然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怎么样才能重复发生呢?如果是你,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重复发声呢?

[学生猜想]

老师:如果我们将发声物体的振动规律记录下来,然后再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早期的唱片机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做成的。

(二)声音的传播

1.气体传声

老师:班上有没有人听不到我讲话的声音呢?

学生:没有

老师:我是贴着你们的耳朵上讲的吗?我离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为什么你们能听到我的声音呢?比如说我想喝水,必须先把水倒到杯子里,用杯子把水送到我嘴边才能喝到水,杯子就是我喝水的媒介。我们之间是什么传播了声音呢?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

学生:我们和老师之间只有空气这种物质了,所以我猜想应该是空气就是声音传递的媒介。

老师:猜想不等于就是事实,下面我们就证明一下,如果没有空气(即真空状态),我们还能不能听到声音呢?

[演示实验]用声音传播演示器。

(1)有空气时接通电源能听到声音

(2)用抽气机把空气抽出去之后声音变小了

(3)慢慢放气,发现声音越来越大

总结:气体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老师:物理学中把传播是所需要的物质叫介质,故气体是声传播的介质。

老师:自然界中除了气体还有固体和液体,那么固体、液体也能传声吗?为什么呢?请举例说明。

2.固体传声

学生:隔墙有耳,说明声音能够穿过固体让人听到,所以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实验]把耳朵贴在桌子上,用手轻轻的划,能从木头里传来很清晰的声音。

结论:固体也可以传声。说明固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3.液体传声

老师:我们都是在海岛长大的,钓鱼一定不陌生,谁知道钓鱼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不能在岸上大声讲话。

老师:为什么?

学生:那样会吓走鱼的。

老师:鱼被液体包围着,也能听到声音,说明了什么?

学生:液体也能传声,液体也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速

老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总结:(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在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在传播速度。

(2)声速大小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

5.声波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在形式传播。

6.回声

对着大山喊,能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回事?

老师以相同的声音在教室、操场讲话,听起来为什么不一样呢?

当回声与原声之间在时间间隔小于0.1S时,人耳就听不到回声了,此时,

回声对原声起到加强的作用。

三、练习

1.能不能在太空进行音乐会?为什么?

2.人在岸上讲话,水里的鱼通过那些介质听到声音?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7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8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2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m/s,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请写出3个合理场景.

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假设条件下,对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进行联想,从而得出一些新情景。许多同学看到这道题时会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由于对身边的声现象熟视无睹,缺乏感性材料而无法进行联想。其实,本题重点考查了两个知识:我们周围充满空气,声音要靠空气传播;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当声速变慢,会出现声音滞后现象。

答案:(1)过马路的行人听到汽车喇叭声后再躲避车辆已经来不及了;(2)在教室里上课时,后排的同学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3)发令枪响后,好长时间运动员才能起跑.(4)看表演时,会发现,演员的动作出现了很长时间,才听到发出的声音。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3)此结论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9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 :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    具:

教师: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

音叉、用细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

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导入  新课:

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耳濡目染,感性认识,

实例,提出一系列一声现象有          激发兴趣。

关的问题,由此导入  新课。

①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方法,

1、探究:桌子传声         ―――――   固体能够传声

4、播放录像“振动的音叉激起的声波传入人耳”

将发声的门铃放入水中,还能听到响声吗?

6、几种物质的声速:

三、测评与小结:

2、请学生对所学内容小结,养成归纳知识的习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10

声现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 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11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

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

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当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

活动: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2.听到人的说话声;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想一想这个实验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闹表)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

演示:让两个学生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1)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2)抽气后再放人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好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对声音的传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声波:问题: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学生实验:用铅笔不断地点击水面,你会看见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断地向四周扩散)

那么空气中是否也有类似情形呢?让生自学课本世纪15页第一自然段。知道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

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发声停止,声音仍可以传播。

三、声速声音在每一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固休、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12

活动产生意图: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

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

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2、你听到什么?

实验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

实验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

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2、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一个同学在山谷间呐喊,那他的声音大概是以什么速度向外传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过一会儿就会听到连续不断的声音,那这是什么现象呢?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提问:但是平常人们在讲话时并没有听到回声,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听见原来的声音和回声呢?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特性。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14

课程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教 学 意 图

(一)课前活动

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

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

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进行实验探究:让音叉、鼓、锣等发声,并观察声音产生伴随的现象。

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合作探究,直接观察和触摸感受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引导学生讨论。

2.让学生试一试:敲一下鼓(或音叉、锣),马上用手按住鼓面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发声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进一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培养归纳能力。

3.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结论。

通过观察、体验与对比、概括,建立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4.介绍弦乐器和管乐器:弹奏吉他、展示自制管乐器,并播放使用自制管乐器演奏视频。

让学生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捂住自己的声带处,再次感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巩固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现象。

(四)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我在这说话,我的声带在这振动,声音怎么传到你的耳朵里了?

学生思考:我们之间有什么,是什么把声音传过来的?

诱导学生自己得出: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播。

2.设想一下,如果没有空气,你还能听到我讲话的声音吗?

深入思考和联想。

让学生提出猜想,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传声的原因,进行猜测和讨论。

广口瓶内发生器声音的变化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传播。

5.演示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液体中传播。欣赏《小儿垂钓》和“水上芭蕾”。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观察与思考。

提高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6.学生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学生轻敲桌子一端,耳朵贴近桌面另一端听声音。

探究固体传声,初步感悟科学探究。

7.试用“土电话”,强化固体可以传声。

让一学生“接听土电话”并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发言。

初步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实质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8.归纳结论: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综合、归纳,举手发言。

系统总结规律。

9.听觉的形成:播放视频:人耳的结构和动画(听觉的形成)。

观察与思考。

了解人耳的结构和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五)声速

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学生阅读课文(第38页),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并总结规律。

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找出规律。

(六)小结

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思考、交流,谈收获、体会等。

通过合作、交流,及时小结,让知识系统化。

(七)课堂练习

出示练习题

阅读、思考,举手答题。

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八)布置作业

延伸兴趣

课后第2、3题

当堂完成

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三、声音的速度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在介质空气中:340m/s(1标准大气压、1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 篇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激光课件合集


经过栏目小编认真比较后,他决定推荐这篇内容充实的“激光课件”。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地撰写教案课件,以防止遗漏重要内容。相信这篇文章能对您的工作或学习起到一定的帮助!

激光课件【篇1】

1.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不好,自己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称象。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1.背诵第4自然段。

2.通过阅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自己思考其它称象办法。教育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称东西为了什么?

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这节课,我们就坐时光机去古代,看看一个叫曹冲的孩子,他是怎么想办法称大象的。

生认读“曹、称”。仔细看这两个字,你怎么记住它们?(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部分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横;称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禾,右:尔。)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三)用你喜欢的方法,四人小组学习不认识的生字。

(四)针对发现的问题,指名当小老师组织大家交流学习经验。

(五)检查生词、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小老师讲得这么精彩,一些词宝宝也要和我们交朋友呢!

1.出示生词,学生看课件自由读生词。

2.学生领读生词。

5.男女赛读。

6.同桌赛读。

(六)指导朗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

过渡:经过学习,通过比赛,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这篇课文了。谁愿意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的字音都读准了吗?

三、辨别字形,学习写字。

1.认真观察字形,辨析形近字。

2.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

3.同桌交换本子写生字。

四、作业。

一、游戏导入,复习生字。

(一)做游戏。

1.开火车;

2.摘果子;

3.送信(一生把词卡送给小组成员,拿词卡的同学认读);

4.找朋友(为生字找词朋友,为词找字朋友)。

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练读,体会象的高大。

指名读,读出象的高与大。

问:你们见到这么高大粗壮的象,想提些什么问题?

二、学习课文,解决疑问。

(一)对比学习。

问: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必须得称一称它。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回答。

问: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曹冲的办法好?生读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要求:读出满意、欣慰的语气。

(二)学习第4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

默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用“--”画出来。

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称象步骤。

3.指名一生再读,同时放。

4.生自由读,边读边想象称象的过程。

5.这部分内容有些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你们找一找,画出来。

6.用上这几个词,和同桌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7.试着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生练习后,指名发言。

出示课件:第4段按原文填空。生准备,指名二生填。试背,指明一生背,会背的背。

9.这部分内容,学生质疑。

其他生帮同学解决问题。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生读这两句话,比较哪句更能表现曹冲爱动脑筋。

曹操听了直摇头。1、从上到下。2、公正的。3、不断地。

师生配合读:男生读第一种方法,女生读第二种方法,老师读第三段开头、结尾。

师:虽然这两种办法不可行,但是曹冲仍认真听了那两人的发言。你们认为他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二)拓展延伸。

问: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办法?

学生评议方法的可行性。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段。

激光课件【篇2】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第一段写的是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

第二段写的是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议论大象的重量。

第三段写的是官员们想出了几种称象的办法,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四段写的是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

第五段写的是人们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在三、四自然段中,通过官员们与曹冲不同的称象方法的对比,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把一个聪颖、质朴的儿童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自然段讲曹冲叙述的称象方法和步骤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曹冲的称象方法是用5句话说明的。第一句是总写。第二至第四句具体地写出了称象的方法,一句话就是一个步骤。文中通过“赶、沉、画、赶、装、沉、称”这几个动词的连用、准确、清楚地写出了称象过程,使学生理解曹冲以船代秤、以石代象的科学的称象方法。

用水的浮力来称象的知识,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使文章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法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曹操和曹冲,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懂得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具体、形象。

第三课时:总结全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先把大象( )到船上,看船身下( )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 )一条线。再把大象( )上岸,往船上( )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 )减去( )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用船代秤,解决“提不动”的问题,用石代象解决宰象的问题,既称出大象的重量,又不伤害大象,是一种科学的称象方法,与官员们笨拙的称象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

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3.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激光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9个生字和一些新词。

2、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其用途。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5、了解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多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了解说明方法。

3、树立科学观。

课程资源:

生字卡片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个电影片断。影片中凶猛的鲨鱼要吃一个掉进海里的人,谁来救他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电影片断)那道杀死鲨鱼的红光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如果说不出,可直接点出是激光)激光神奇、厉害吧,今天我们就走进激光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生齐读)

2、理解“奇异”。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师: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卡片、课件:生字、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件出示)

(1)激光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2)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

(本节课可以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要重点思考。)

四、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你们发现了没有,下面的内容是围绕着第一段来说,这样第一段对全文起着什么作用?(总起)

(1)指导朗读第一段。

你想怎么读,才能读出激光的奇异呢?(重点抓住“最亮、最快、最准”这三个词,朗读时声音一次比一次激扬)——(指名读,全班齐读)

(2)指导最后一段。

现在我们朗读最后一段,看看它对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3)师:由此可见,我们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根据这样,就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小结:文章的内容大概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清楚了,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细致地走进奇异的激光世界去

五、细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1、师: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奇异的激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内容:《桥》说课稿五年级第9课《海伦凯勒》(二磨)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案例《草帽计》点评稿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教案五语课课练——04古诗两首鲸教学设计关于乐山龙舟会的资料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2、师: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也可以下位和你最好的伙伴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指名学生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谁知道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激光的特点的?读出相关的句子。

(生答师板书: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5、你知道激光的特点是什么吗?

(生答师板书:最亮最快最准)

六、小练习(课件)

1、“凸”字的笔顺是(),共有()画,其中第四笔的笔画名称是(),组词()()。

(指名上黑板写出“凸”的笔顺,师强调笔画名称及笔顺)

2、激光是世界上()()()。

七、游戏:登月(课件出示)。

找几个学生进行鼠标操作,师指导。

八、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对激光有了初步的认识。激光还有许多奇妙的地方,人们怎样利用它的这些特点的呢?咱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九、作业

1、抄写生字次。

2、熟读课文。

激光课件【篇4】

1、利用工具书自学9个生字和一些新词。

2、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其用途。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5、了解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1、多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了解说明方法。

3、树立科学观。

生字卡片PPT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个电影片断。影片中凶猛的鲨鱼要吃一个掉进海里的人,谁来救他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电影片断)那道杀死鲨鱼的红光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如果说不出,可直接点出是激光)激光神奇、厉害吧,今天我们就走进激光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生齐读)

2、理解“奇异”。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师: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卡片、课件:生字、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件出示)

(1)激光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2)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

(本节课可以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要重点思考。)

四、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你们发现了没有,下面的内容是围绕着第一段来说,这样第一段对全文起着什么作用?(总起)

(1)指导朗读第一段。

你想怎么读,才能读出激光的奇异呢?(重点抓住“最亮、最快、最准”这三个词,朗读时声音一次比一次激扬)——(指名读,全班齐读)

(2)指导最后一段。

现在我们朗读最后一段,看看它对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3)师:由此可见,我们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根据这样,就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小结:文章的内容大概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清楚了,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细致地走进奇异的激光世界去

五、细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1、师: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奇异的激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激光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9个生字和一些新词。

2、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其用途。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5、了解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多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了解说明方法。

3、树立科学观。

课程资源:

生字卡片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个电影片断。影片中凶猛的鲨鱼要吃一个掉进海里的人,谁来救他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电影片断)那道杀死鲨鱼的红光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如果说不出,可直接点出是激光)激光神奇、厉害吧,今天我们就走进激光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生齐读)

2、理解“奇异”。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师: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卡片、课件:生字、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件出示)

(1)激光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2)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

(本节课可以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要重点思考。)

四、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你们发现了没有,下面的'内容是围绕着第一段来说,这样第一段对全文起着什么作用?(总起)

(1)指导朗读第一段。

你想怎么读,才能读出激光的奇异呢?(重点抓住“最亮、最快、最准”这三个词,朗读时声音一次比一次激扬)——(指名读,全班齐读)

(2)指导最后一段。

现在我们朗读最后一段,看看它对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3)师:由此可见,我们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根据这样,就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小结:文章的内容大概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清楚了,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细致地走进奇异的激光世界去

五、细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1、师: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奇异的激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激光课件【篇6】

教材分析: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法,向我们描述了激光的特点,展现了激光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运用举例、对比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激光的“奇异”所在。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激光的特点及用途。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准备:

教师——网络环境、教师博客

学生——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新词;查阅有关于激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奇异的激光

2、谈话: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指名学生,教师板书)

3、(展示博客回帖)昨天,在教师博客上已经有很多同学就预习的内容和老师进行了交流,想看看激光是什么样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激光这个神奇的世界去吧!

(教师通过博客信息的传递,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梳理文章内容。

二、潜心会文,品读词句。

1、自学提示:分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访问教师博客结合课文了解激光的神奇。(学生上网查资料,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以教师博客为载体,所有学生参与研究活动,去相关查阅资料,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从而提取能解决自己提出问题的资料,在单位时间内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有利于学生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2、集体汇报交流:

(一)最亮的光

(1)学生交流。

(2)出示句子,理解句子。

(3)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抓住“目眩”理解)。

(4)总结说明方法。(板书)

(5)总结: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惊叹激光无与伦比的亮度,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齐读)

(二)最快的刀

(1)学生交流体会。

(2)(出示句子)如果用它来切割几毫米厚的钢板,只见钢花四溅,在丝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一点也不会变形。

(3)学生结合关键词体会,想象画面。

(4)教师播放视频文件,指导朗读。

(5)总结。我们不得不由衷赞叹,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三)最准的尺

(1)结合词句了解激光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3)教师总结: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教师结语(齐读课题)

(通过网上收集整理的资料来扣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本,丰富了文本内容,完成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不仅使语文文字得到训练,还使学生的情感更快地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四、拓展延伸,充实文本

1、布置作业。(博客回帖交流)

2、教师结语。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不仅为每位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使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倾诉的机会,关注了全体,而且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还升华了情感。)

板书设计

最亮的光

20 奇异的激光 最快的刀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最准的尺

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激光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9个生字和一些新词。

2、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其用途。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5、了解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多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2、了解说明方法。

3、树立科学观。

课程资源:

生字卡片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老师给你们看一个电影片断。影片中凶猛的鲨鱼要吃一个掉进海里的人,谁来救他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电影片断)那道杀死鲨鱼的红光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生如果说不出,可直接点出是激光)激光神奇、厉害吧,今天我们就走进激光的世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生齐读)

2、理解“奇异”。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师: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师: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卡片、课件:生字、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5、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思考:(课件出示)

(1)激光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2)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

(本节课可以不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要重点思考。)

四、读第一自然段

指导:你们发现了没有,下面的内容是围绕着第一段来说,这样第一段对全文起着什么作用?(总起)

(1)指导朗读第一段。

你想怎么读,才能读出激光的奇异呢?(重点抓住“最亮、最快、最准”这三个词,朗读时声音一次比一次激扬)——(指名读,全班齐读)

(2)指导最后一段。

现在我们朗读最后一段,看看它对全文起的是什么作用呢?

(3)师:由此可见,我们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根据这样,就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小结:文章的内容大概了解了,文章的'结构清楚了,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细致地走进奇异的激光世界去

五、细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1、师: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奇异的激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激光课件【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激光这一现代科技的产物,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激光这一现代科技的产物,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生活引入,初识激光。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激光吗?你对激光了解多少呢?引导学生介绍生活中见到的利用激光的小例子,初步了解激光。

二、通读课文,感悟激光的神奇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找出自己不懂得词语,能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2、课文用了十二个字就把激光的特点展示出来了。快速读课文,找到这十二个字。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开火车读课文,纠正字音。

2、课文用十二个字介绍了激光的特点: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

四、让学生围绕文章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受激光的神奇深入读文。然后小组交流。再让学生到台上以介绍的口吻讲给同学们听。比一比谁讲得最能激发听众的兴趣。

作业:熟读课文,会写本课生字。

读有关介绍激光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激光的有关知识。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46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