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牡丹亭读后感 >

最新牡丹亭读后感

最新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读后感(篇1)

它的唱词、唱腔、台词美:演员、乐师皆按明代服饰装扮;舞美设计充分尊重皇家粮仓建筑原貌;现场演剧采用明式家具陈设;角儿完全靠嗓子和身段,乐师完全现场演奏,杜绝麦克风和扬声器;开放式扮戏房一览中国戏曲勾脸绝活;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 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

它的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的布景、灯光都很简单,很古典。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其主题之美:剧中男女青年为爱而生死攸关,除了浓烈的浪漫色彩外,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爱情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所谓理想的爱情一定是两个人的爱情。所谓爱情理想,也一定是两个人的共同理想。

《牡丹亭》就是在演绎一部可歌可泣、入死出生的旷世之恋。杜丽娘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满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性有着共同的追求。

皇家粮仓有着600年的历史,昆曲之作也传诵了600年,我7月20号观看的是第599场演出,在明晚也将迎出它的第600场演出,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心的预祝明晚演出更加美满!

牡丹亭读后感(篇2)

昆曲《牡丹亭》观后感

今天我去看了一场昆曲《牡丹亭》,这是一出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它自宋元明清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我第一次看昆曲,这部戏给了我深刻的感受,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牡丹亭》是一部唐代的爱情悲剧,讲述了唐朝时期,南京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柳如是,在春日里到牡丹亭游玩,与唐寅相遇。两人在牡丹亭中互有好感,心意相通,但是唐寅须上京赶考,离开南京,而柳如是却因为父亲的反对不能离开家中。于是,在难以守候的煎熬中,柳如是落了心疾,最终病逝。而唐寅回到南京后,得知柳如是已经离世,并深感悔恨和惋惜。

这部戏的美在于其唯美的画面,表现了美好的爱情和残酷的现实。其中,昆曲的演唱方式十分特殊,不仅有高亢激荡的清唱、奇特婉转的腔调和曲调,还有优美的歌词和动人的旋律。特别是演员的表演突出了心理冲突,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动作等手段,将柳如是的韶华、唐寅的痴情以及两人在生离死别中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观众们深深感到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生命的虚无和无常。

除此之外,剧中的音乐也十分优美,流畅地演绎了唐代的乐曲之美。各种乐器共同协奏,形成清幽动听的音乐世界,直呼吸为:“何等的美妙,令人心旷神怡!”

总体来说,这部昆曲《牡丹亭》描写了一个美好而悲惨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美和魅力,点燃了观众们的心灵,成为一场文化盛宴。在这样的舞台上,我们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深度和独特性,同时,我们也更深地认识了中华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让人们更加热爱这份文化。

牡丹亭读后感(篇3)

老实说,我对戏曲知之甚少,对昆曲更是了解的不多。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似乎在我们这样的90后们中间影响力渐渐减弱。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在老师播放有关《牡丹亭》的视频时,我发现有许多同学都没有认真地观看。一开始,我也没有认真看,但之后我发现我被它吸引了。我想这正是戏曲的魅力吧!

《牡丹亭》说的是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到北京参加考试,住在梅花寺。她拿起太湖石下杜丽娘的照片,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遇到的美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死而复生。他们结婚去了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作良看到杜丽娘的墓已经被挖掘出来,就斥责柳梦梅盗墓。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上榜后,柳梦梅从囚徒变为冠军,但杜宝拒绝承认女儿的婚姻,强迫她离婚,争执在皇帝面前爆发。杜丽娘和柳梦梅最终结婚了。

《牡丹亭》塑造了许多生动鲜活的人物,我很喜欢杜丽娘这一形象。她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

而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可贵的是他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杜宝是封建家长制度的代表,是坚决的正统主义者,他用严格的封建教育来教养女儿,为了使女儿他日嫁到人家“知书识礼,父母光辉”。

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是杜丽性格顽皮直率的外在化。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故事,作品充满了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人解放、反对封建主义的浪漫理想。杜丽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婚姻,喊出了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以文词典丽著称,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明吕天成称之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

“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2]。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阅读《牡丹亭》,享受文字的飨宴,穿越时空的生死之恋,不必借助现代科技,缠绵秾丽,至情弘贯苍茫人世,逶迤而来。

《牡丹亭》是古代爱情戏中继《西厢记》以来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杰作。汤显祖是封建时代敢于冲破黑暗、打破牢笼、向往明春的先行者。

牡丹亭读后感(篇4)

看完了青春版《牡丹亭》,最深入我心的不是演员们华丽的衣裳,不是迷人的昆曲唱腔,也不是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大胆地以对杜府发生的事的描绘反射当时社会种种,最后表现出他对当时传统理学表现的一种坚决态度——讽刺。

首先前两幕《训女》与《闺塾》中,作者对主人公“杜丽娘”其父“杜宝”、其母“甄氏”、其师“陈最良”和其丫鬟“春香”之间的对话描写了个人物的特点并且暗地里传递了作者对理学的不屑和嗤笑。

在《训女》中,杜丽娘出场便表现出她的美丽温柔与知书达理,典型的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而其父杜宝因为她白日犯困小憩,不仅责骂夫人甄氏“是何家教?”而且训斥杜丽娘“假如刺绣馀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

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这是反映了其父对杜丽娘的教育方法是填压式的,连睡午觉也是罪过。而杜宝的期待具有强烈的社会功利色彩,这早已是家庭的色彩,并没有打听杜丽娘自己对感情的向往。

这些是一种对封建思想打压人性的讽刺。很有意思的是,杜丽娘在中国戏曲表演中沉默寡言,有一种忍无可忍的强烈态度。我认为这反映了杜丽娘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揭示了杜丽娘本性的反叛,为以后的情节铺路。

我认为《闺塾》这一出十分重要,因为老先生陈最良最能代表当时的理学,可以说在《牡丹亭》戏中他就是当时所谓的“大义”、“传统”和“理学”的化身。他很迂腐。他一见到杜丽娘就骂她。他要求她严格按照周公的礼仪生活,早起洗完一系列复杂的礼仪后再阅读。这时的杜丽娘还是被传统思想压抑着,连忙道“以后不敢了”,而春香却调侃老先生“今夜不睡了三更就请先生上课。

”在整部戏中春香虽为下人,却没有受到理学的影响,她生性活泼,心灵单纯,所以敢反抗所谓的“大义传统”,也搞得先生无法回答,间接讽刺了陈最良的陈腐和理学对人性纯真的磨灭。接着陈最良引用“雎鸠”来教导杜丽娘,他诗经虽然读的烂熟,却被春香一个小问题“雎鸠是怎么叫的”问倒了。这讽刺了陈最良读死书,也讽刺了理学的不务实。

最经典和讽刺的是,陈佐良想用《诗经》来教育和控制杜丽娘,却埋下了她叛逆春天的种子。这很重要,因为《诗经》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人,这是指以陈作玲为首的腐败学者。无论他们如何压迫,人性的觉醒是无法阻指的。相反,他们越压抑,就越压抑。

《闺塾》的结尾引起了《惊梦》,这个连接是可悲也是讽刺的。杜丽娘今年28岁,也就是说,她在豪宅里住了16年,但她不知道家里有一个大花园。这说明当时的社会教育是多么封闭和冷漠?

这扼杀了多少人的本性纯真,何其悲哀?

在《惊梦》中,杜丽娘以两句“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和“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表现出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纠结,也是传统的压抑和本性的叛逆的斗争。杜丽娘把自己和这春天美景相比对,自己的美好年华,就像这醉人的春色一样,被禁闭在花园内,无人欣赏,自己的青春被埋没,对她来说这是多么悲哀和讽刺。美丽的春色是外因,生理的成熟是内因。

内外结合产生强烈的共鸣,但由于传统礼仪压抑了他们的欲望,所以好心情就消失了。这才有了之后的伤春,也是伤己。这时,柳梦梅出现了,十二位花神陪伴着他。

她和他虽然素未谋面,可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们的缠绵是在花神的见证下。这反映了作者对服从人性的高度认可和赞誉,讽刺了理学与人性的对立。如此美丽的婚恋,由于传统的束缚,只能在梦中变成现实。

最后在《寻梦》中,。最后,作者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述了杜丽娘的死亡。因为春梦而死去是多么戏剧性的结局啊。可仔细想想,她的死是在戏中,可是这里的“死亡”我认为是作者对理学的讽刺,是理学杀死了人的灵活思维和单纯自然,这是人性的死亡,而杜丽娘就是作者对“人性”的**。

而这个“梦”字就是作者对人性自然的追求和理想。从杜丽娘发现自己的向往,纠结于封建思想和情窦初开的真情之中到开始怀疑理学,这是“惊”。有了怀疑,就有了印证;有了印证,便有了反抗;有了反抗,便有了“寻”,她寻的是她的理想,她的爱情,她不甘再受束缚了。

作者以及其浪漫戏剧的手法描绘了杜丽娘对爱情的追逐和对当时社会封建思想做出的反抗,可最后突然笔峰一转以及其现实冷酷的不允许直接赐予杜丽娘因追梦而死。这种独特的思想和情节表达了作者对理学的憎恨和讽刺。杨弘杰

牡丹亭读后感(篇5)

在神话中,与心中所爱结为一体恒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更进一步的心理与精神转化,也是杜丽娘为跨越门槛回生的必经之途。杜丽娘一定要在爱情中重生,从黑暗走向光明,回到让她窒息而死的世界。因为得到真爱就是得到生命。爱的本质是太阳的活力。它是祝福,和谐和光明。

一如多数追寻神话中复活归返的英雄,杜丽娘在寻求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必须超越欲望与恐惧,解放个人之爱的偏执,扩大自我的人性人格,从狂野的热情中化生出慈悲,将爱的福赐带回世界,为枯涸的荒原注入活力与生机,为现实创造和谐与光明。这是爱的救赎,这是英雄冒险的真正目的。真爱的精神不是排斥与自闭,而是接纳与开放,必须能够包容所生活的世界,这就是杜丽娘必须死而复生的意义,非如此不能成就情至的最高生命境界。

它的神话意义在于青少年内在心理转型的成功、婚姻门槛的跨越、新世界精神意识的觉醒。我感慨在中国作家的笔下同样的以梦为背景的人文探索空间要比西方戏剧家们更为延展,视线更为遥远;我也觉得,在人性的自我意识和自尊的舞台上,这样的理想主义冒险是如此华丽。

总之,多亏了玉茗堂的爱情故事,我们才有可能谈论罗密欧和朱丽叶;不管怎样,要感慨说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牡丹亭读后感(篇6)

从艺术特色上来看,《牡丹亭》表现出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它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夸张情节表现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因读《诗经》中的爱情篇章,而激发了自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她的情感理想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作者虚构情节,让她在梦中或以魂游的方式实现了这一切。比如她耳听母亲的唠叨,却在梦中幽会柳梦梅。又如她在鬼差面前诉衷肠,并打动了鬼差让她寻情郎,但在还魂之后,他的父亲却竭力阻挠她与柳梦梅的结合。作者通过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牡丹亭》全剧多用抒情手法表现人物情感,所以品读此剧更如品读一首首抒情诗。尽管以诗入戏的手法在我国戏曲中由来已久,但《牡丹亭》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此外,剧中的宾白也饶有趣味,不仅有着北曲的泼辣沉重,同时也有着南词的清隽秀丽。剧中男女主人公倾诉情愫多用南词,而描写斗争、鬼怪则常用北曲。

《牡丹亭》辞藻奢华、浪漫驰骋,但也未能从本质上跳出“发乎情、止乎礼”的传统。尤其是杜丽娘还魂之后的情节,更是遵理从礼,没有表现出彻底的以情代理的思想。但总体而言,它敢于对抗封建保守思想,倡导自由、解放,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在我国戏剧史上占据着先行者的地位。

牡丹亭读后感(篇7)

作为一位文艺爱好者,我近日看了一场昆曲《牡丹亭》。这部剧集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让我领略到昆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整场剧集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唱、念、做、打、舞五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展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悲情的爱情故事。在欣赏这场昆曲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昆曲艺术的表现力和隽永。

首先,昆曲的音乐表现十分精彩。音乐不仅是昆曲的灵魂,也是昆曲作品传神之根本。昆曲音乐讲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变化丰富。配以各种各样的乐器,如古箏、琵琶、二胡以及唢呐等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把整个剧集推向了一个高潮,引领着剧情不断地发展。每一个乐曲都可以使听众深深地入迷,想象着戏中人物所经历的情感波折,感受到每一首曲调所表现的情感。在合作者们流畅的唱腔和乐曲之中,情感呈现的自然而然,别有一番韵味。

其次,昆曲的唱腔独特鲜明。昆曲的唱腔以高亢悠扬的嗓音起伏变化,自带情感。唱腔与音乐相辅相成,在表现情感方面更显得精妙绝伦,极富感染力,剧中主人公梁山伯和祝英台深情绵绵的对词与若有若无的调音,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昆曲艺术以唱为主,而昆曲“唱”指的是腔调和技巧。而这些腔调和技巧都是演员殷淀藏于临湖老师那里,才能够若隐若现、方寸之间把更好的情感呈现给听众。

依托唱腔还有挽子词表达更多的细节和情感。挽子词是昆曲中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用于概括主题和传承精神。它一定要与唱腔紧密配合,将情感转化为形式,而在操作时要遵守挽子的长度和格式,使其与唱腔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唱腔和词意达到细微程度上的统一。

除了音乐和舞蹈,昆曲也拥有着细腻的表情、动作。演员的脸上、眼中、身上的点染、走位和配合乐曲的旋律都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看到丰富的情感传达。通过昆曲中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到演员们的内心在深深地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非常自然地将戏中的人物塑造得充满感情和戏剧性,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才能够实现。

总之,观看昆曲《牡丹亭》无疑是一次非常难得的体验。整个剧集生动再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动人爱情,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情,还是动作,每一点都能够让观众产生无法言表的共鸣。昆曲艺术所展现的魅力广泛深邃,展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和见解,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也在文化、美学以及情感传达方面带来了一场难忘之旅。

牡丹亭读后感(篇8)

茫茫暑假,不读几本书,难免会觉得枯燥无趣。在今年的暑假里,我就读了中华戏曲史上的巅峰之作《牡丹亭》。

《牡丹亭》的作者是汤显祖,这部作品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主要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知道这个故事,是在历史书上,当时看到时,不免惊讶,没有想到书上也会有这么一段堪称神奇的爱情故事。杜丽娘与柳梦梅身份是无法相比的,可是他们对彼此的感情却是真挚的,是有责任感的,假如他们因为身份家世等因素而停止了朝对方前进的脚步,那么他们还会有这样的爱情吗?我想是会的。即使没有梦的牵引,他们也终究会在现实中寻找到对方,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无疑是浪漫、值得歌颂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对对方的真心与责任感是令人感动的,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学习。

现在也有很多爱情,不过有的是真正的爱情,有的却是自以为的爱情。当代中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很大成分上都只是游戏,图一时的快乐与新鲜。本身,我们作为学生,就应该勤俭节约,不该大手大脚地花钱。父母赚的钱都是拿汗水换来的,掂在手里,怎么可能会没分量?往往,不对,应该说大多数恋爱中的中学生,会总是为对方花钱,花很多钱,不说买吃的喝的,就是出去玩,或者买衣服就已经大出血了。那他们哪来的钱呢?找父母要的呀!钱不是自己挣的,当然无法体会赚钱的难与苦。真正出了中学校门,最后的结局不还是分手吗?这是大多数的,也许有人可以走到最后,但这几乎是不存在的。明知会走到这个结局,那为什么还要沉浸其中不可醒悟呢?身体上的疼痛是可以缓解的,但心灵上的疼痛是无法消除的。

感情这东西,本来就是让人难以琢磨的,很复杂的,而感情中的恋情更甚。恋情是需要责任与真心的,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别去谈恋爱。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等以后成长起来了,自然就会懂得其中的真谛。有人说:感情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不错,这话不假,可是培养不是指玩闹开心啊。感情培养是长久的,不是昙花一现的。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是乐观、挥洒汗水的年纪。我自己本来就过得快乐潇洒。没有恋爱也可以快乐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非要恋爱呢?

所以,要明智些,不要明知是陷阱还要往里面跳。我们可以称颂爱情,但不要现在便去追求爱情。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64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