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梁任公先生演讲教案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梁任公先生演讲教案。

怎样写主题演讲稿才能吸引听众呢?一个人做事,在行动之前,当然要详慎考虑,在面对即将到来的正式演讲时。准备好演讲稿可以帮助你充满自信地面对听众,趣祝福的编辑认真阅读多篇文章后选出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作为精品,请收藏此文以便时刻观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本文是梁实秋撷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如同摄像,只选取几个精彩的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独特魅力的一面,不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和连续。它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种类繁多。对教师的真挚情感融入到叙事描写中。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读后余味无穷,梁任公的生动形象深深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2.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整体把握文章,体验人物的个性与情操。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选择典型的细节来表达人物特征和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梁任公先生的真性情,理解一个性情中人对国家、对社会、对青年的真诚期待。

3.教学重难点安排: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内容,提炼文章精彩生动的细节,总结梁任公独特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教学难点:结合梁任公的经历,深刻理解三首古诗,理解梁任公的真性情以及对国家、对民族、对青年的赤子情怀。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浓墨重彩,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

这篇文章简洁生动。首先,采用阅读法和画圈法熟悉课文;之后,采用问答法,使学生主动感受,探索真理;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根据课文,有序引导,讨论**,在欣赏语言和感受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品读大家

二、初识任公

1、文中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精彩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梁任公的性格、气质和修养?请学生们用侧面标记的方法进行分析。

(1)教师示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做旁批的方法,分别研读细节描写比较集中的第3段、第4段、第7段、第8段,总结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点。

总结:梁任公的学者风度: 博闻强记、知识渊博

才华横溢、谦逊自信

自由洒脱、幽默风趣

开朗直爽、豪放不羁

板书设计:

三、再识任公

一。让学生自主阅读,大胆提问。

2、引导学生着重解读演讲过程中所涉及的《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诗歌(或引文),结合梁任公的个人经历,理解梁任公先生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1)《箜篌引》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古今注》:

它也是由朝鲜士兵霍里子的妻子丽玉(liyu)制作的。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

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梁启超在救国道路上知难而退、艰苦奋斗的执着精神

梁启超是一个“过渡时代”的英雄,这个时代险象环生,他却用他的行动去实践爱国救国的理想。历尽沧桑仍近似疯狂的执着于信念的梁启超,不正是那个明知死路,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他投身于变法洪流,踏上救国道路,饱尝艰辛,却义不容辞,这十六字的《箜篌引》也许就是梁启超执着前行的真情写照吧!

(2)《桃花扇》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明朝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侯、李相识于南明灭亡前夕,他们的爱情涉及政治。在这红尘之中,他们几经沉浮,几经波折。

国已破灭,无以为家。他们终于撕碎了爱情的信物桃花扇,分别成为僧侣。孔尚任借这样的离合,抒发了兴亡之感。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

——理解梁启超在光绪年间因感慨国运兴衰而禁不住在演讲中“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高皇帝”指的是崇祯皇帝。

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个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爱国诗人,只有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才能“喜欲狂”。

“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希望民族振兴!

总结:理解梁任公的“热心肠”——

热爱中国古代文学,醉心于国学

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族命运

3、联系《中国少年说》和梁启超晚年学术救国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梁任公对青年的良苦用心。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青年的自由就是国家的自由,青年的进步就是国家的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丽,我是年轻的中国,日子不算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四、结束语

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全身心和生命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年轻的学生。梁启超对当时的青年学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对我们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带着这份厚望和嘱托,希望在座的你们,能走得更高,走得更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雨巷》,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头对梁启超进行了介绍,最后对梁启超进行了评论。中间,他按照梁启超讲话的顺序叙述,穿插着作者的感受和评论。

结构清晰,语言有趣,充满深情。

2,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该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详细描写与白色描写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流畅优美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分析、语言表达、信息收集与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感受其人格魅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和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叙述来表达人物的气质。

教学难点:《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以及《箜篌引》的赏析。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提问法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情境设置法让同学进行演说性的阅读课文,体会演讲者当时的心情

2,学法

收集梁启超的文学资料,不仅仅是他的历史知识

讨论和分析法制中人物的描述方法,讨论和总结人物

三,教学过程

1、用提问的方式从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导入,介绍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2、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演讲时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3、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故事背景,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特点。

4、通过让学生表演性范读,凸现人物演讲技巧的高明,品味文章简约风趣的语言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5个。收集梁启超的故事,使人物更加充实,让学生充分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6、布置小作文,要求运用白描手法描述一位老师上课情形,突出人物风貌。

7,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形象: 特点手法

肖像短小精悍

气质风神潇洒白描

语言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

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方法讲读法、问答法

预习要求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默读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明确: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反思:

梁实秋的这篇散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佳作,也可说是一位大家在回忆、纪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学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课题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再次独立阅读文本,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个人体验,然后再由文本延伸开去,阅读有关梁启超的评传,梁实秋回忆自己老师梁启超的其他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赛课有时限,哪些内容是我备课时应该读的?哪些内容又是自己读完后应该吸纳的?学会取舍是这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阅读后,我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认为学生在自读时没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须要教的难点;本文与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质处,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①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对包蕴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容易被忽视,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目标②理应要确定为教学重点;而目标③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就公开课而言,沉闷无生气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课堂后,举目四顾,女同学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我又及时更改了开场白和导语;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切近女同学的欣赏兴趣;因为所教班级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难度上也适当降低了,特别是不在问题设置上为难他们,例如在讲到侧面写时,原来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写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们删去,你同意吗?”这样的激发容易误导学生,陷阱的设置也不利于教学的顺畅进行;后改为:“大家看看这些划线的句子,没有有描写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们删去吗?”既没有绕弯子,又启发了思考。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32中一节课只有40分钟,当然自己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科学些),教学难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公无渡河”的“公”字所指没有展开,屈原、林觉民的好素材准备了,却没来得及提到,不无遗憾!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这节课漏写的板书有“正面描写绘神采、侧面描写衬影响、细节白描画神韵”,都是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书。在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展现出来,仿佛衣锦而不能还乡。也期盼我校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能常态化,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讲台上操作自如,顾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这次教学大赛,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读书的渴望,这种渴望只有在大学时才那么强烈的存在过。从学校选拔出来,暑假开始我就围绕课本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先后读了巴金《随想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读书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心态不再那么繁芜浮躁,每晚枕书而眠,恬淡安然。对一个语文教师老师来说,深厚的学养是职业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来应付教书,那样的生活是无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学参考书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和持续热望,将是这次大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梁任公及梁实秋其人。

2、学习细节描写及加旁注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梁启超、梁实秋背景材料。

3、找出描写梁启超的精彩生动语句,仿照研讨一作些旁注。

【教学过程】

一、竞猜题导入

我想给大家出一道竞猜题,请根据我对他的描述猜一猜他是谁?

1、他给二十世纪文坛留下20xx多万字的作品;

2、他的散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旁征博引,中西逢源;

3、他的散文小品集前后印行300多版;

4、他用近40年时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他的《雅舍小品》审美地享受人生。

他就是──梁实秋,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

二、合作探究

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1、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

2、学生质疑解答:

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3、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⑷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

4、探究明确:

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

⑵ 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

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

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

5、评点大师:

作旁注:

⑴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

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

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

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

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

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

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

6、表演开场白:

为梁任公开场白作旁注时,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开场白,用普通话,配上动作、神态。

三、教师小结

本课重点品文品人。品文本课同学们探讨了文章写法并且为精彩描写作了旁注。品人作旁注时品味了梁启超的性格、品质,瞻仰了一代大师的风采。

四、布置作业

梁任公的肖像描写与凤姐出场的肖像描写异曲同工,展示凤姐肖像,明确其身材相貌气质的写法,任选班上某位同学或老师进行肖像描写,50字以内。

【教学设计说明】

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质朴而隽永,品人品文是教学重点,为落实《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教案从评改大师的角度切入,即为大师修改文章、评点文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确认了学生阅读主体的地位,既使学生不迷信权威,又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深入地探究了文本。布置作业则采用参照式阅读方法,目的在于使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转化为文字表达能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5

② 体验作者通过叙述来表达人物气质的方式。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在叙述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zf133.Com

4、说教法和学法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来教学。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学生探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在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5、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从《少年中国说》中截取某一段落,请学生集体朗读,从而转入对梁启超的介绍和讨论,继而引入文章。

②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通过**,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的描写,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③引导学生思考“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通过寻找文中抒情的语句,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④ 人物的写作方式,认识作家,如果能凸出人物的个性,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⑤课堂小结。对我们今天所说的做一个知识总结。学习这一课能使学生理解一件事。如果作者能凸出人物的个性,就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要了解一个真理,一个有魅力的人会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技巧来描绘学生的形象或写老师的讲座等

六、在板书设计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同学指正,谢谢!梁实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6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板书)。从文题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演讲”,其主人公是“梁任公”。那么梁任公先生的这次演讲成不成功,精不精彩呢?

二、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你认为能够体现出这次演讲成功与精彩之处的文字,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小组讨论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并在书上的相应位置记下讨论结果。

四、展现成果

(小组代表发言)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点拨:通过对比(板书),来说明梁任公先生的演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板书)。

2、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点拨:“预先写好”,“整整齐齐”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认真负责(板书),“秀丽”,“美观”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的修养很高(板书)。

3、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点拨:“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不算英俊,但是由于作者对先生怀有无限的景仰之情,所以先生的“缺点”反成了优点,成了梁实秋喜欢先生的理由。“长袍”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服饰,但“肥大”却表现了任公先生不喜被束缚,崇尚自由(板书)。“步履稳健”可以看出先生的从容不迫、悠闲自然之情,“风神潇洒”(板书)凸显梁任公年岁虽长,不改才子本色,“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更显其眼睛炯炯有神。智慧和灵气一看便知。

4、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点拨:“扫”字可见先生的沉着冷静,“翻”字形象地刻画了梁任公做思考状,“点”字又表现其自信。“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见其谦逊(板书),“可是也有一点喽!”又见其自负(板书)。这样一个风趣幽默(板书)的形象跃然纸上。

5、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点拨:突出先生的演讲的影响深远,以及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也见演讲的生动形象(板书)。

6、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点拨:突出先生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板书)。

7、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叹息。

点拨: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感受文中强烈的情感(板书)。

……

五、总结成果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写出一句话,来总结梁任公先生的形象。

(点评学生答案)

参考答案:梁启超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风神潇洒,有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或“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板书)

六、手法探讨

如此生动形象的人物,文中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刻画的呢?

(学生讨论)

点拨:语言、神态、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板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板书)。

七、实践练习

这样刻画人物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请以《记牛老师的一次讲课》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学生例文:

记xxx老师的一次讲课

熊思聪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教学楼的教室里坐满了学生,随着一阵上课铃响,走进来一位高大威“梧”,仪表堂堂的人物,穿着西装,步履稳健,神采飞扬,面带微笑,这就是“刘”老师。

他走上讲台,微笑着对同学们,再回过头看一下黑板,然后迅速转过来,头一句是:“上课。”同学们本来还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便马上安静下来,(他)随后翻开书,与我们讲课。

他讲课也是极具特色的,先是走下台来,左右巡视,来查探同学们是否做好课前准备,然后点点头,依旧是微笑着,来开始讲了。

记“刘”老师的一次讲课

我清楚的记得,在一个乌云密布的下午,xxx班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上了一位高大威武,穿西装和皮鞋,步履稳健,面带笑容(的人物),这就是“刘”老师。

老师博闻强记,满书笔记,大部分讲课内容都能背诵得出,有时他不记得,他就上台瞥一下课本。讲到紧张处,老师便露出一脸笑意。他风趣的话语,让我们在“坐”听众狂笑。真不风趣!

(点评:两篇文章都有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符合练习的要求。但要深入细致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必须要仔细观察,如“面带微笑”,“面带笑容”是如实描写,但还可深入,描写笑容中的不同,刻画人物的个性。文章要纪实,如“万里无云”,“乌云密布”这是矛盾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描写。注意文中的错别字。)

八、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如果大家留心的话,应该不难发现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通过叙事来刻画人物,在《小狗包弟》中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真挚的情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体会,并学会运用。

九、板书设计

讲稿 认真负责修养很高

人物 风神潇洒崇尚自由

记梁任公先生开场 谦逊自负风趣幽默正面描写

的一次演讲讲演 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细节描写)有学问

情感强烈率真酣畅有文采

背诵 自由洒脱有热心肠

对比印象深刻生动形象侧面描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7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3日下午2:00

说课人:余为俊

【教学设计背景与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似浅实深。文章通过一些细节生动地刻画了梁任公先生,但最重要的是细节中隐含着梁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一般会注意文章的细节,体会梁启超先生的率直和真实气质,但很容易忽视文章中隐含的梁启超先生的爱国注意精神。

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文章中的相关细节,引导学生猜测人物心理,了解任公的爱国情怀。

说到爱国主义,学生们总是感到空虚,觉得在这样一个和平的时代,爱国主义似乎离他们很远。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的,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文本,更要注重文本所体现的人文内涵,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的重点应该是通过对细节的深入了解,把任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放在首位。

【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单位目标是通过对人和事的详细描述,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个性和情操。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

通过对细节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任公先生的真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堂课是有限的。 文字不必太全面。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这些地方需要挖掘、引导和深化。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板书: 热心肠

清清楚楚: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当学生的疑问和好奇心被激发时,让他们用这个问题来阅读这篇文章。)

二、阅读文本,初步理解“热心肠”

师:同学们带着问题又读了文章,谁能说说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明确:1: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

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板书:真性情

明确二:梁先生是一个真诚而富有的人。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板书: 富有感情

明确三:他是一个爱国热情的人。他用他的学术和演讲感动了学生们。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板书: 炽热的爱国心

师: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学生都是从先生在演讲中的表现来看的,而先生这样的表现又与他的演讲内容有关。

现在让我们看看他说了些什么让他如此激动。

三、细节赏析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先来看同学们说到的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能说出杜甫这首诗的题目?

明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

明确:喜

师:诗中可是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明确:那是喜极而泣。

师:带领同学一起背诵诗歌。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的“第一快诗”,

请大家说说,杜甫为何而“快”?

明确:河南省河北省叛军原来占领的土地现在已经收回,叛军也被打败了,所以杜甫很高兴。

师: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的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师: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那么,杜甫先生的社会状况和他那个时代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任公和杜甫有什么相似之处?

明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动荡、最混乱的时代。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王先生就生活在这一时期。

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笑不得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的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

师:同学们刚才还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的动情。谁知道这工作?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的高皇帝是谁了吧?

明确:崇祯皇帝。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明确:崇祯帝17岁继承帝位。他即位后便诛杀了大宦官魏忠贤,为东林党人平反。

此时,统治阶级党内斗争激烈;连年天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外部后金(清)崛起,不断掠夺中原。崇祯皇帝竭尽全力,节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企图挽回大明的衰亡,是明朝少有的勤政皇帝之一。1644年3月,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今景。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

他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

明确:光绪帝。

崇祯先生想到了他所追随的光绪皇帝。谁能向我们介绍光绪皇帝?”

明确:光绪皇帝也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时,他掌管**,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

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明确:改革失败,光绪被囚禁,1898年的六位绅士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老师:梁启超逃到日本的时候,有没有觉得自己逃过一劫,松了一口气?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我想问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同学最想喝冰?”

明确: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的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3、关于《箜篌引》:

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您认为其中出现了几个字符?”

明确:两个。一个是坚持过河的人。另一个是说服他不要的人。

师:他渡河了吗?

明确:渡了。

师:结果如何?

明确:死了。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

明确1:自作自受,活该。

明确二:他有勇气。他对目标有着坚定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老师:现在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其他学生的意见呢?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有的学者把这行为说得很美,他说“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由此让我们想到了谁呢?

明确:谭嗣同。

师:谭嗣同被杀。其实他本可以不死。

当时,日本大使馆曾准备让他逃亡日本,但他拒绝逃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的……

明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师: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a先生很伤心,因为他的爱国情怀!

老师:如此深沉的爱国情怀令人惊叹。忠于国家、面对死亡的勇气令人钦佩。

四。综上所述,任公的爱国主义及其对青年和教育的影响: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任公先生这次演讲的题目是──

明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的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他仍然关心国家和青年。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

他以另一种方式关心国家事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8

云山沧沧,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明光二中王晓娟

东汉高级学者严子陵多次谢绝汉光武皇帝刘秀的征召,隐居在富春江一带,最终在林泉间衰老。后范仲淹贬谪于此,感其不慕权贵追求自适的精神,写《严先生祠堂记》赞其“云山沧沧,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来,人们用高山长河来形容,人的风度或名声永远像高山一样存在,影响深远。

古今有多少人能忍受这种评价?今天我重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感其前半生赤忱爱国、执着入世,后半生文以载道、不计成败,愚以为这几句话梁启超先生是能担当的起的!这门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光风霁月先生的生活为基础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篇课文,作者梁实秋从学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这一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课文,突出了讲演者的形象,语言风趣而带感情,能够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新课标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试图探索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从而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因此,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梁任公生平;通过品评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总结一些散文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鉴赏、讨论,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意义和味道。

三。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情感,通过对人物的欣赏,观察梁任公先生的责任精神和爱国情怀。

鉴于教学目标明确,我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定为

重点:人物欣赏和语言分析;

难点:通过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分析理解,了解先生的担当精神与爱国情怀。

青年初期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所以,应抓住这些因素,注意给学生树立榜样,用文学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散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熏陶。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词句、内容以及情感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我会采用点拨法、讨论法、合作**法来教学。

在教这一课时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是用当代学者于丹导入新课,通过思今追古的方式引出梁启超先生,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梁启超先生,我把这部分教学设置为两个环节:

初识先生和再识先生。初识先生环节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梁启超先生,再让学生看看本文作者眼中的梁启超先生,让学生找找作者都记起了梁启超先生哪些事情。在和学生一起总结答案的基础上点拨学生总结写人的一些技巧——多管齐下、微处动人、形神兼备。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完成对人物的初步分析和写作方法的总结。在初识先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先生。在再识先生这一环节主要结合《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通过深入**,认识先生完整的一生,体会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一篇文章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语言,所以在合作讨论方面,我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简洁、有意义、文雅的语言艺术。最后,在学生对梁启超先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总结本课内容,将整堂课推向高潮。

结论如下:我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老师在想孔子。孔子55岁因为鲁国国君的昏聩,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68岁回到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并不关心政治,而是致力于教育和写书。这才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学的瑰宝《四书五经》。

然后琼花按照她生命的前半生放手了。孔子做到了,梁启超做到了。不问政事的梁启超曾说:“战士死在沙场,学者死在讲座。

”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对“入世”的信仰和“担当”的执着。当社会黑暗、入世无望时,他们选择另辟蹊径,不顾名利,专心研究。试问当今世上有几人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

我们看到的是,学术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每年我们都出来打假。

09年季羡林老先生去世的时候,新闻**给的标签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学大师去了”。现在,此刻,南怀瑾也病危了,我不知道他也驾鹤西去的话,我还和谁谈论老子?现代教育几十年,中国竟没出一个可以称得上“大家”的文学泰斗,可悲可叹啊!

同学们,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仅要学习梁实秋的写人技法,更要学习的向梁启超先生学做人,学他身上的担当精神,因为只有你们肯担当,中国才有希望。

总结完,放西楚霸王古筝曲,在**声中让学生齐读梁启超先生青年时期写的《少年中国说》,在**和激动人心的文辞中再次对学生进**感熏陶,提升人生境界。

布置作业,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反思:这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人”展开的。我在这堂课上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梁启超执著的下半场的辉煌。

希望借此能对学生进**感教育,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一次思考,希望他们以梁任公为参照,产生新的人生图景,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纷纷反映梁启超先生不再是故纸堆里陌生的一个知名人士,而是有血有肉的楷模先师,他们对梁启超先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基本上完成了我原来的教学目的。

但我也发现,因为课堂容量关系,本节课没有突出语文课作为“工具课”的基本属性。字词、语句分析的过少,只是在学生读错字的时候给予了纠正,这不利于学生基础的积累,尤其是高一学生更需要打实基础,这一点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9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定一课时。

通过分析梁启超先生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和白描技法,以品文来品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2、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过,“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

本文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

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1、从梁启超的.历史功绩导,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2、让学生在默读中感知人物形象,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演讲时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3、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故事背景,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特点。

4、通过让学生表演性范读,凸现人物演讲技巧的高明,品味文章简约风趣的语言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5、搜集梁启超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6、布置小作文,要求运用白描手法描述一位老师上课情形,突出人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这是在学习第二单元的讲演稿之后,又接触的一篇讲演稿。它在内容和体裁上都不同于前两篇,它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而《最后一次讲演》和《未有天才之前》则主要记录人物语言,重在体现讲演者的思想。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也要进行人物形象地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文章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这些都可作为教学的内容,设计小问题,加以了解和体会。

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②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③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备注:宽宏大量重友情等为人传颂,同时增大课容量,讲出语文课的文学性也是教改的一个趋势。)

⑵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4、学习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所以我想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教师只起一个导读和归纳总结的作用。本文共安排两课时。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政治革命角度谈起,设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

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2、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那你们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任公,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二)新课:

1、默读,解决生字词问题。了解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即: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可设如下问题: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

2、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回答: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读者。

追问:何以见得?

依据:第一段和第八、九段。让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过去也有不少显官,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接着的一个问题是抓梁启超讲演的特点。要求细读课文。过渡语及提问: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

(提示:梁任公演讲时有什么特点?或问梁任公这个人怎么样?)

这是需要小组讨论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外貌——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

通过结尾段的“热心肠”转入对其人格的分析。

(三)补充材料:

过渡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1、一夫一妻少风流——自古道:才子风流本一家,但在才情恣肆的梁任公身上,那风流之情怀还是可以遏制的。他对华侨小姐何蕙珍的断然割爱便是明证。

那是在他带着"渔阳三叠魂惨伤,欲语不语怀故乡"的心境首途檀香山时,"学问见识皆甚好"的何蕙珍被这位流亡者的文采与演讲才华深深打动着。年仅20岁的蕙珍明知梁氏已家室在堂,便主动提出,只求以偏房身份走进他的生活空间,无怨无悔。任公先是为之感动,由敬重而生爱恋,终夕难寐,数日如之;嗣而思忖:出身名门的发妻李蕙仙有恩于自己甚多,加之自己曾与挚友谭嗣同创设"一夫一妻世界会",总不能自食其言,愧对良知与亡友。再说,自己乃朝廷悬赏通缉之要犯,生死未卜,怎能再去连累他人?权衡再三后,他就谢绝了这份稀世真情。清朝垮台后,常年飘落异域的梁启超得以回国效力,旧情难忘的蕙珍专程赶往北京,找到梁启超,希望还夙愿,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依然婉辞谢绝,而且只在总长客厅接待故友,拿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使抱兴而来的蕙珍扫兴而归。李蕙仙病逝后,蕙珍又专程从檀岛赶来,旧话重提,梁启超则沉浸在失妻的悲痛中,别无他念,连饭也没留蕙珍吃一顿。

2、大义灭亲,披麻戴孝——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他是地道的性情中人。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乃师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尤其是面对乃师违背民国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

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是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3、不同寻常的宽容——最能开人眼界的当首推任公为北京协和医院辩护之举。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敬告相爱的亲友们,千万不必为我忧虑",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风波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

手术之后才过3年,肾的主人就撒手尘寰了。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一个56岁的学术大师毕竟还是正当时候啊!

(四)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不是冯自由等人所描述的那种变色龙。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的问题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

(五)作业: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1、 教材简介和处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写人记事散文。这些文章描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

作者描写了他们的面容,叙述了他们的事迹,把真挚的感情和深邃的感情融为一体。这些文章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认识,辨别是非,了解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风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

虽然篇幅较短,但语言简洁而有意义,对教师的真挚情感融入到叙事描写中。

2、教学目标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据此,我设定了以下的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字符图象学习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高雅、有趣、有意义、简单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任公先生的真情与爱国情怀,体验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

3、教学重难点: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通过叙述表达人物气质的方式。

教学难点:在叙述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方法要力求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征,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为此我采用以下教法:

1、 讲授法

2。情境教学法:本**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加深对梁启超的认识。

3、 提问法

以下学法:

1、 默读法

2、 圈点勾画读书法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阅读,欣赏文章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编排小作文,传授和拓展白描技巧。

3、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并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课后收集的相关资料,对历史知识进行引用并正式引入文章。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和学者。卓如二字,号任英雄,号冰室主人。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49年生于北京,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成就:

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指名学生梳理思路

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简要介绍演讲的背景,为演讲稿的写作铺平道路。

第二部分(第2-9段):描述演讲的主要情况。这是文章的主体,占用了很多空间。

在第二段中,梁任公的演讲是通过对象来表达人物的精神、风格和修养的。

第三节介绍了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为梁任公、老师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述了梁任公的形象。

第四段写的是梁任公奇特的开场白和他的语调。

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讲课,列举他的讲课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梁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学生们感动了,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指出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整篇**。

2、梁任公演讲特点

结语:开场白独特、谦虚、自负、幽默

声音:平静、有力、明亮、激动、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知识渊博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才华横溢、热情奔放

外表、表情、语言、动作——潇洒、稳重、自信、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五、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之后,大家对梁任公有了更深的确认识,他不仅是近代史上知识界一位风云人物,还在从政之外,致力于学术研究,知识广博,成果丰硕。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他是儿子,丈夫,学生,父亲,还是老师,他都能创造一个磁场,照亮一幅风景。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形象: 特点手法

肖像短小精悍

气质风神潇洒白描

语言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12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了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他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领略大师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并注意加点字的字音:

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手舞足蹈精彩分呈淋漓尽致无人问津莅临叱咤风云酣畅拭泪

2、让学生简介梁启超和梁实秋(学生介绍之后课件展示):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送“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余杭人。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三、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听课文配乐朗读)

1、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而又饱含深情的写人记事的回忆性散文,借一次演讲来表现梁任公崇高的品质,并表达对老师崇敬之情。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明确:非常成功。从第9段可得知,有许多人受感动,甚至还因此爱上中国文学。(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2、梁先生是怎样做得如此成功?请同学们讨论,来借鉴他的演讲技巧。

明确:

⑴开场白独特:“梁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的开场真是闻所未闻,足以见梁氏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他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这是文章中一个亮点。

⑵声音沉着有力,富有感染力。语速、节奏、语调、重音三方面来定诗文的感情。

⑶表情丰富,常言道“要感动别人就得先感动自己”,梁先生在演讲时,不光在用他的渊博学识,还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最典型第8段讲到《桃花扇》与杜甫的《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表现忽喜忽忧,忽而痛哭流涕,忽而开怀大笑,极富感染力,作者精确地用了一个词──“大汗淋漓”来表现。

板书:

开场白──独特

演声音──沉着有力

讲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3、通过这次演讲你能看出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读课文,勾画写人物的语句,然后回答,老师引导整理。)

明确:

⑴外貌:

①身材──短小精悍

②眼神──光明四射

③步履──稳健

④气质──潇洒

⑵演讲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而谦逊、博闻强记、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一个有文采有激情的学者。

总结:同学们分析很在理,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的独特之处。用语准确,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4、在看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选材很讲究,只选取几个片段的记忆、片段印象,就象摄影只选取几个镜头,集中表现人物光彩的一面。

5、再好的材料和感情还得通过语言来表述,下面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梁实秋的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并总结特点?(带情感朗读。)

明确:语言简洁,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仅两句话却极有形象感,让人回味无穷。

6、这么简洁的语言蕴含作者这样的感情?(请大家深入体会。)

明确:

简洁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恩师真挚而浓厚的情感对老师的尊敬、钦佩、爱戴之情。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给作者留下印象深,对作者影响大。

7、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不计其数,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8、作业:描写是凸显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段,你最喜欢那段描写?仿写一段。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41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