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乘法分配律教案 >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十三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十三篇

乘法分配律教案。

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综合分析和总结。大家好趣祝福今天要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教案”的相关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浏览我们的官方网站!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习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3、 提问:

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7提问:

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

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

课件出示(―+-)×-=-×-+-×-

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

1提问:

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

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

3提问:

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1)、(42+35)×2=――――

(2)、27×12+43×12=――――

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72×(30+6)=□○□○□○□

(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

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

(3)提问:

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

4拓展题:

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这也是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2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幻灯片中的练习,学生自主完成。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3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重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过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内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比较列出的两道算式,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照例子列举出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特点,并用字母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和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能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尘埃,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我们每一堂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从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谁知规律,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最后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出示了学生的生活情景图,让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乘法分配律。

合作交流,体会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发展创新意识。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这不,施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

买这些些服装,施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

请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小结:虽然这两个算式样子不同,但是计算结果是相等的。我们就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

(1)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要求:每一小组编一题,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反馈,相机板书:

(4)观察算式,引导列成等式,仿照等式随意举例像这样的情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有其中的规律呢?大家不妨再举几个例子,再算一算。

举例,小组交流,挑选几组板书。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的基础上引导有效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通过观察、类比列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形成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掌握了一学习数学的方法。

(1)观察这些算式,或小声地读一读这些算式,这中间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生有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规律。

通过观察,同学们或多或少都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算式,根据你刚才的观察,你觉得这些算式中,哪两个可以用等号连起来就把它们挑出来,如果有争议可以算一算来验证一下。

交流反馈有哪几组等式。让生想办法修改那些不能组成等式的,使它们变成等式。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类比列举、观察感悟、反思纠错等多种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动活泼地建构起对数学富有个性理解的过程。

(1)游戏“交朋友”

课件出示:(80+2)×4,谁是它的好朋友?(80和20打着伞,一块去和4交朋友,4可最热情了,它和80握握手,又和20握握手,多公平啊,80和20高兴地把伞都丢掉了)

出示:6×(10+20)(A+100)×5,(42+45)×▲,请生帮它们交朋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用语言叙述: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去看,你们反着读一读用字母表示的等式,你能给下面两个算式找到朋友吗?35×8+65×8

【设计意图】从数学的角度来看,数学要比生活更重要。数学毕竟不是生活经验的“照片”,而是对生活经验进行重组、加工,逐步抽象打手成数学模型,它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它来源于生活而又远远高于生活。所以,前面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有所感悟,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时,及时数学化,有效地引导学生小结规律,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全班共同校对。

明确: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第1题和第2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己判断。然后请生说说判断的依据。

让每位学生都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指名板演。

小结:通过长方形周长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也说明了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使我们看到,乘法分配律我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了。

让学生各自按运算顺序计算,指定两人板演,共同订正。

提问:每组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小结:有时是先乘再求和比较简便,有时是先求两数的各再乘比较简便,大家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对待。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收获”既有知识的习得,也有情感上的感受及所得,反思的效果很明显。

两个数的各乘第三个数,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第三个数相乘,再求和。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的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试探观察、理解发现、概括规律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通过教学,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以及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初步简算的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与变式。

教学关键:

观察、比较具体问题不同解法的算式特征,从而发现、总结规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02=245=322=363=504=6254=31258=

2、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跟乘法有关的规律。

生汇报师板书:ab=ba(ab)c=a(bc)

3、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索和发现跟乘法有关的其他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老师这有一张方格纸,现在老师可以把它变成一堵镶满瓷砖的墙。(师演示将方格纸贴到教室墙角)估计一下这两面墙大约有多少块正方形的瓷砖?(生估计)

2、那到底有多少块瓷砖呢?现在打开练习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瓷砖?

3、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4、汇报,师点拨板书。

(1)6+4=10(块)109=90(块)(3)(6+4)9=109=90(块)(2)69=54(块)49=36(块)54+36=90(块)(4)69+49=54+36=90(块)

5、同学们的方法真不少,这节课咱们重点完成这两个综合算式。(师擦去前两个算式)

既然这两个综合算式的结果相等,那谁能把它们变成一个横等式。(生汇报师板书:=同时擦掉其余部分,黑板上板书变为:(6+4)9=69+49)

6、仔细观察等式中的前后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

小结: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乘以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乘数相乘。

师:谁能用语言再描述一下刚才的发现。

7、有了刚才的发现,谁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生汇报师板书)

8、是不是等式两边的算式一定相等呢?下面咱们就亲自动手验证一下。(生分组验证)

9、如果用字母a、b、c分别来表示这三个数,可以怎样来表示这些算式。

(生汇报师板书:(ɑ+b)c=ɑc+bc)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的又一个规律乘法分配率(补充板书:分配律)

10、其实我们早已经开始使用乘法分配律了,只不过你们没有发现而以,还记得课前口算的363吗?谁能再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生汇报师板书

363

=(30+6)3

=303+63

=90+18

=108)

11、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为了让我们的有些计算更加地简便,那乘法分配律能否帮我们进行简算呢?

(引导完成第49页练一练第1题)

(10+7)6=_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乘法分配律中等式两边的算式是可以互逆的。(补充板书)

师:谁能口算出这几道题的结果。(生)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的观察,巧妙地去运用乘法分配律,相信我们的计算会更简便。

12、及时练习。(引导完成第49页试一试第1题)

(80+4)253472+3428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判断并说明错的原因。

(1)(4+7)5=45+7

(2)115+519=(11+19)(55)

(3)4599+45=45100+45

(4)(15+3)2=15232

(5)814+68=8(146)

(6)(14+25)43=144+253

2、第49页练一练第2题。

(20+4)253537+653732(200+3)

(二)专项练习

1、简算:254139101(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829+38(29+1中的1是从哪来的?)

2、第49页练一练第3题(实践应用)。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a99+a=□(99+□)

2、简算。

31697+2316+31645625-5025-625

四、全课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透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潜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决定。(生口算。)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

生:前面的题都是乘号,这道题既有乘号还有加号。

生:前面的算式都是3个数相乘,这个算式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师:这道题内含不一样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10+4)×25=10×25+4×25。

师:你是怎样明白的?你明白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生:我是从书上明白的,我明白它的字母公式(a+b)×c=a×c+b×c。

师:你自学潜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能够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透过验证,这道题确实能够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能够这样计算呢?透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样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方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能够这样计算?

……

师:由于时光关系,老师就写到那里,透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能够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方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够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明白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好处。)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能够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师:透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能够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能够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能够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能够应用这样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6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a+b)c=ac+bc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是冀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4、25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两三步运算的实际问题,以及加法减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学生日后将要学习的是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及其简便运算,乃至方程。本课内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脉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类比、迁移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抽象建模的活动经验,并形成了相应符号化的思想。

2.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所理解,已经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面积,四则混合运算以及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发现的运算规律。

教学重点:

发现、概括乘法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从正反应用比较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清晰深刻地构建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2.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师:(出示算式102×25)同学们,你们能一眼看出答案吗?姬老师一下就知道它的答案是2550,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咱们赶快来探索探索吧。

设计意图:简单的导入,既调动了课堂的气氛,又为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由此自然地过渡到主体环节的学习。【wwW.968OK.com OK语录网】

1.师:(播放视频)同学们,国庆前,学校刚刚举行的运动会,大家还记得吗?开幕式的团体操最后一个队形,需要在方队周围拉红色飘带。谁能来说一说图中的已知信息。

师:你们能帮老师算一算需要多少米吗?只列算式不计算。

根据图中的信息,学生会有不同的算法。

生1:先算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再乘2,就是周长。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跟他思路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我们一起再说说他的思路好吗?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的眼睛已经看出了精彩的一幕,现在赶快在你们的练习本上验证一下。

师:左右答案相同,它们中间可以用“=”连接起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里面指出建立模型首先要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抽象出数学问题,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当中,我是让学生回到自己现实的体育艺术节这样的一个情境当中去,然后抽象出我们的数学问题,从学生的旧知“周长”出发,以旧引新,让新知不新。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请用你们明亮的双眼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的式子,你能发现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

生1:左边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边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师:为什么相等,你能从乘法的意义上来说一说吗?

生:左边12加9的和乘2是21个2,老师右边12个2加9个2,也是21个2,所以它们肯定相等。

3.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左边的式子是怎么变到右边的吗?右边的式子又是怎么变到左边的呢?咱们先不急着发言,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组内交流。

师与生共同总结:从左到右是括号内的加数都与括号外的“2”相乘,最后相加了,也就是(板书: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而从右边变到左边,是右边这个相同的因数“2”,到了左边乘了剩下两个因数的和,也就是(板书:一个相同的因数乘其余两个数的和)。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师:乘法我们都知道什么意思,分配呢?分就是分别,配就是配对。也就是分别配对。在刚才的式子里,谁跟谁分开了?

(二)举例探索,掌握规律外形特征,灵活总结规律。

1.师:同学们,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你们还能再写一写吗?请自选3个数,尝试写一写。

找两个同学板书自己写的算式,并读一读。师讲解左右如何变化。

2.师:同学们,如果老师给你一天的时间来写这样的例子,你们能写完吗?一年呢?

师:这样的式子有很多,怎么也写不完,所以他们中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规律。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探究问题的难度层层递进,学生人人参与,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成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1.师:同学们,你们能用你们最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师选择比较典型的答案写到副板书上。可再选择其中一个式子,引导学生从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上来解释。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这个规律到底是什么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3.师引导规范学生的说法,即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4.师:同学们,你们能像咱们之前学习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那样用字母abc表示出这一规律吗?

学生回答,师板书。

5.创设语境,加深记忆。

师:同学们,咱们把a和b看成是爸爸和妈妈,c看成我。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等于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是爸爸妈妈分别爱我。那么反过来,爸爸爱我,妈妈爱我,也就等于爸爸和妈妈都爱我。所以,a乘b的积加a乘c的积肯定等于a加b的和乘c。

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由此,自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师:同学们,这个规律,我们是第一次和它见面吗?

出示ppt:1.两位数乘两位数2.周长3.组合图形求面积。

设计意图:在用旧知验证新知的过程中,加深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27×(16+30)=——×——+——×——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的运用模型去完成,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定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能辨析各种常见错误。

(1)102×25=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乘法分配律解算导入时的式子,既照应了开头,又使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乘法分配律。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34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