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弹力课件 >

弹力的课件六篇

弹力的课件六篇

弹力课件。

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弹力的课件”栏目小编进行了系统整理。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教案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重要工具。我们将会持续为您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请您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弹力的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

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2、积极参与观察和实验,认真讨论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

1

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五.【教学设计流程图】

六.【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

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

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限度的概念。

2

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实学验生弹力的定义和产生条件 探究弹力 弹力的方向和有无的判断 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教师总结规范概念。

[设计意图:演示生活例子,多联系实际,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知识,自主概括概念,最后老师总结;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 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

弹 力

(一)形变: 2、分类:弹性形变 塑性形变 (二)弹力

弹力的课件 篇2

【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在初中对弹力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进—步深化对弹力的来由、性质、效果的认识,并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观察——思考——归纳”科学方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弹簧、泡沫塑料块、铜皮、面团、白纸、墨水瓶(灌满红墨水)、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见图1)、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物理小车、橡皮筋、小螺旋桨、小球、挂图1:显示桌而微小形变装置示意图(见图2)、挂图2:比较重力与弹力(见表1)。

表1比较重力与弹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来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

二、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

教师指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化和变化发生的原因。

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

演示实验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化。

演示实验6:纸张被手揉皱。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化吗?

请学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

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

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

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

三、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

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

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

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理小车推出。

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理小车拉过来。

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

根据实验现象,由学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

(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

(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

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

四、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

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

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学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

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kx。

五、总结全课

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学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

最后,要求学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板书设计】

主黑板:

第一版

问题1:什么是形变?

观察→思考→再观察→

归纳: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会发生形状改变。进一步思考→

归纳:

结论:见课本第14、15页。

第二版

问题2:什么是弹力?

观察→

归纳: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直接接触;施力物体发生了弹性形变。

结论:见课本第15页。

问题3:弹力的大小?方向?

方向:

分析→

归纳: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

第三版

具体分析(压力、支持力)→

结论:见课本第16页。

具体分析(绳的拉力)→

结论:见课本第17页。

大小:

分析→

结论:胡克定律。

该定律适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

副黑板:

弹力的课件 篇3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2节,本节主要从弹力的产生,及其大小、方向、作用点等几点详细剖析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弹力,所以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但初中阶段的弹力,重点是弹力的产生、几种弹力的方向以及弹力的大小,比初中阶段的知识更复杂,更深入,学生学习本节课之后,能够对弹力有更深层的认识,本节中对弹簧弹力大小的探究,也为学生今后分析更复杂的物体受力情况打下了坚实基础。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接触过几种基本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所以此时的他们已经能够较为科学地分析物体的受力,对于弹力的产生、方向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较为复杂的弹力方向,如轻杆、轻绳等,学生还需要系统地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分析设计简单的实验,并且他们也乐于在课堂上亲自操作,动手实验,所以本节中我将胡克定律作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更好地让学生们融入课堂,主动学习。

知道弹性形变与弹力;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能够判断常见几种弹力的方向;掌握胡克定律。

在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的过程中,学会客观、科学地分析问题,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弹力的认识,领略自然的奥秘,懂得物理与生活生产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我采用了演示实验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体会微观放大法的巧妙之处,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上课之前请同学们观看蹦极视频,并谈谈对这项运动的的了解,提问学生:在绳子绷直的时候,人受到绳子的力是什么样的力?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弹力?引入本节新课――《弹力》。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起来,极限运动会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在惊心动魄的视频之后,让学生思考其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养成学生以物理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现象的习惯,学生学习过弹力,可以很轻易地回答出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在初中对于弹力的学习,距离本节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些知识点他们可能已经遗忘,所以在进入本节较难知识点之前,我还是会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感受弹力,回忆起之前学习过的知识。我会让学生们亲自拉动橡皮条,捏橡皮泥,观察松手之后二者是否恢复原状,并让学生回答二者分别是什么形变。紧接着,我会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做的实验和之前对于弹力的学习,尝试归纳弹力的定义,我补充并强调弹力产生的条件。接着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施加在弹簧、橡皮条这样物体上的力越来越大,会出现什么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弹性形变的概念,并让学生意识到初中阶段学到的弹簧测力计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其实就是不能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这样可以将初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解答学生在低年级时产生的疑惑,让学生体会到物理课程螺旋式学习,层层递进的学科特点。

我会提问常见的弹力都有哪些?此时根据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可能会回答压力,支持力等,接着我会让学生们注意到研究的关键点,向他们提出问题:刚才说到的的这些弹力,他们真的发生了弹性形变吗?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理论推导不如眼见为实,所以接下来我会演示实验,用手压桌子,以平面镜放大微小形变,让学生们观察墙上光斑的移动情况,演示结束后,询问同学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意识到,虽然手压桌子的力产生时产生的弹力形变非常微小,但是确实存在,让学生们体会微观放大法对物理研究的精妙之处,接着,为了让这个实验充分发挥作用,我会让学生继续思考,手压桌子时,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样的,并让学生练习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我会在此时强调,弹力的作用点是在两物体的接触面上,为了方便研究,要画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弹力的方向有清楚的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复杂的受力分析做好铺垫。

为了让学生对于常见弹力的方向有较为全面的的了解,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多种典型情境,我选择的案例如下:匀速运动小车内靠在车内壁的球,物体之间点与点,点与面,面与面接触,轻杆、轻绳、轻弹簧上挂物体等,让学生尝试到黑板上画出弹力的示意图,此时学生可能会不断地出错,我会带领学生详细分析案例中弹力的方向,让学生这种知错,改错当中,对于弹力方向的判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我根据典型案例,总结正确画出弹力的方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我再进行纠错,最后将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进行总结,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学习力时通常从三要素进行研究,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了弹力的作用点、方向,所以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弹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后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安排让每个小组利用不同规格的弹簧进行实验,我会提醒同学们实验中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画出F―x图象,分析弹力与弹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胡克定律内容。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胡克定律利用F――kx来表示,它又代表了什么意义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胡克定律,可能只知道表达式,没有对其物理意义进行深入思考,此时让他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把握胡克定律表达出的意义。

小结时,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则是画出课后习题中弹力的示意图。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可以让学生继续在课下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今后分析更复杂的受力打下良好基础

弹力的课件 篇4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平一中的王雕,我说课的题目是《弹力》,下面我将从教学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精彩的实验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科学的物理思想。 由于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的阶段,所以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但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因此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实验探究课,采用“问题→猜想→实验→结论”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分作文网 zuoWeN101.COm]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弹力的学习可以为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打下基础。

2. 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学情分析

1. 知识层面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弹力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弹力产生的原因和弹力的方向还理解的不透彻,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弹力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2. 能力层面

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出初步分析,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 心理层面

学生们好奇心强,有实验探究的热情,有通过实验认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愿望,但还不能完整体会出知识所体现的内在价值。

四、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理念和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形变的概念以及形变的分类

2. 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3. 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4. 能够使用表格、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让学生体会“放大”思想

2.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会等效思想

3. 通过学生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体会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2. 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3.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实验探究弹力产生的过程和弹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1. 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2. 弹力产生的条件 方向

3. 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

六、教学策略

教法

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景——观察——猜想——实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关系的实验设计,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采用微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七、教学过程

为使本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学生体验,导入新课

(课前每小组分发实验器材)

让学生动手体验实验器材,感受形变。

设计意图: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器材,感受到形变,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好奇,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二)师生演示,认识形变

1. 师生演示橡皮筋、揉纸团等实验。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参与实验,亲身体会形变的不同类型,并通过展示图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情感教育。

2. 抛出问题:弹簧的形变是否一定是弹性形变。

设计意图: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弹性形变的概念后,设置该问题,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加深学生对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的理解。

3. 学生按压桌面,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到光点的移动。

设计意图:用手按压桌面,手的形变很容易观察到,但桌面是否发生了形变却很难观察,教师采用微小形变演示仪使学生观察到这种形变,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到微小形变的同时,也体会到了物理实验中的“放大”思想。

(三)问题导学,初探弹力

1. 弹力的产生

教师抛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想做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引入弹力。

教师继续设问: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上台演示橡皮筋实验和学生两人一组演示推手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弹力的产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弹力的同时注意明确弹力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从而为弹力定义和方向的学习做好准备。

2. 弹力的定义

学生阅读弹力定义,然后参与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逐字阅读弹力的定义,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弹力,但由于概念较为抽象,因此在阅读后,让学生通过实验,将弹力定义中的形变物体具体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弹力的定义。

(四)小组合作,再探弹力

1. 问题探究:弹力产生的条件

5名学生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得出弹力产生的条件,之后引入例题,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先通过观看实验,清楚地感受到弹力产生所需要的条件,之后,师生共同完成练习,在练习中让学生学会利用”撤物法”判断弹力是否存在。

2. 设计实验,探究弹力的方向

设计意图:弹力的方向是本节的难点,为顺利突破,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多个演示实验,通过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归纳总结的探究方法,不但让学生探究出弹力方向,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3. 学生展示弹力方向

设计意图:学生虽掌握了弹力的方向,但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去画弹力的方向仍存在疑虑,通过上台展示,进而组内交流、更正,之后再展示,最终由教师点拨,掌握常见弹力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验探究,感悟应用

1. 问题探究:弹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总结出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较难回答,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中

亲身体会,得出结论。

2. 进一步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播放微课,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入微课,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感受数据处理在实验探究中的魅力。

3.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弹力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让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教师提出问题:弹簧的弹力与弹簧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留给学生进行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当堂总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纲要,提高学习的水平,而课后探究实验的设计则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弹力的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加深弹力和形变关系的理解,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通过实验得到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3、学习本课题所用的科学方法;

4、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重点】

弹簧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实验法、谈话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秤、钩码、直尺、铁架台)12套、CAI课件、多媒体展台。

学生准备:三角板、笔、草稿纸。

【教学地点】

物理多媒体实验室。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知识并引入课题

师:[多媒体展示]1、什么是弹力?弹力的方向如何?举例说明。

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3、什么叫形变及弹性形变?

生:回忆并作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纠正总结,并用多媒体展示答案。

1、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桌面对书的弹力,弹力的方向垂直桌面指向书;而桌面受到的弹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下。

挂在电线下面的电灯,受到电线对电灯的弹力,弹力的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2、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3、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时,如果撤消外力,物体又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弹性形变。

师:[在投影上展示]用手拉弹簧,弹簧会伸长,用力越大,弹簧伸长也越大,手放开弹簧,弹簧立即恢复原状。请同学们分析演示的实验原理。

生:……

师:分析并设问

弹簧受到拉力会伸长,且平衡时弹簧受到的弹力和外力大小相等,弹簧的伸长越大,弹力也就越大。可见:伸长(原因)→发生形变(原因)→弹力。那么弹力和伸长量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本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关系。

二、实验探究

师:[多媒体投影思考题]

1、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2、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3、需要测量那些数据?如何记录数据?

4、弹簧能否被过分拉伸?

5、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用什么测量?

师:将学生前后两桌四人一组,阅读课文并讨论问题,形成统一答案写在草稿纸上,准备派代表回答。

生:阅读课文并积极讨论。

师:在实验室巡视,并询问情况。

……

师:请学生逐一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用悬挂钩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

2、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当钩码平衡时,弹簧产生的弹力和钩码的重力大小相等。

3、实验需要测量的数据有:弹簧的原长和每次所挂钩码对应的弹簧的长度。数据可用表格记录,也可用有序实数对记录。

4、加在弹簧上的拉力不能太大,以免弹簧被过分拉伸,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5、用直尺测量弹簧挂钩码时的长度与未挂钩码时的长度之差,就是弹簧的伸长量,

师:将仪器发给学生,每4人一套。

生:学生讨论并得到实验方法:

将弹簧上端固定在铁架台的支架上,下端挂上钩码静止时,弹力大小等于重物受的重力,以此测量弹力的大小F,从固定于竖直支架上的刻度尺上测出悬挂重物时弹簧的伸长量x(或总长度)。

生:学生实验,并列表记录实验数据。

弹力的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弹力的课件 篇7

教学设计部分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一)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二)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程设计: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海绵、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纤维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弹簧、钩码、力传感器等等。

教学反思部分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高一物理比较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弹力》是高中物理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

弹力的课件 篇8

一、说教材

设计意图:孩子们玩过各种各样的球,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玩具保龄球等,并且知道这些球的特点和玩法,它们都具有弹性,而弹力球具有比其它球都大的弹性,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发现弹力球在有些地方跳得高,有些地方跳的低。因此,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精神,促进幼儿动手能力,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弹力球》。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操作,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幼儿大胆猜想,鼓励幼儿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三、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感知弹力球的特点。

2、能在尝试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四、活动准备:

1、活动要在玩过几种球的基础上进行。

2、弹力球或玻璃球幼儿每人1个。

3、教师与幼儿一起收集使弹力球跳的低的辅助材料(如木板、地毯、海绵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游戏教学法:以游戏的形式教学,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让孩子快乐的玩弹力球。

2、引导法:针对幼儿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指导的方法,它体现了教师的调控能力。

学法:

1、自主探索法:为幼儿准备多种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弹力球的弹性。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3、记录法:幼儿在记录表中填写探索结果。

六、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

——你玩过什么球?

老师出示不同材质的球,让幼儿观察比较,重点引导幼儿发现这些球什么不同,感知球的软硬特性。

——什么球跳得高?

教师用同样的力气拍球,让幼儿观察那个球跳得高,得出结论:弹力球比其它球的弹性大,跳得高。

2、弹力球跳起来。

——你是怎么玩弹力球的?

教师提问:孩子们,你们想一想弹力球可以怎样玩呢?拍球、抛球、滚球、踢球、赶小猪等。

——怎样让弹力球跳得高?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同伴的不同玩法。

那咱们一起来玩玩吧!玩的时候请小朋友们比较:那个球跳得高。通过自己玩以及和同伴玩与交流。幼儿总结:弹力球跳得最高。老师:“咱们再来一次弹力球跳高的比赛,看看谁的弹力球跳得最高?”

3、比一比。

——请幼儿猜想:怎样使弹力球跳的低?画出表格。

那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能让弹力球跳的的低吗?(用力小)。

——鼓励幼儿用收集的材料木板、地毯、海绵等进行试验。活动前一起确定一个参照标准,已确定那个球跳的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使用的方法。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木板、地毯、海绵这些材料,你们自己动手试一试吧!

——个别演示,请认为自己的弹力球跳的低的幼儿进行演示。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弹力球在哪儿跳的低?

——教师引导幼儿操作后与猜想作比较。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表面光滑平整,质地坚硬材料让弹力球跳得高;表面粗糙(带有纹理和凹陷),质地柔软的的材料让弹力球跳得低。

4、操作记录。

——教师与幼儿在图表上再次记录下操作结果。

七、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教师一改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学”得传统教学模式,从感知弹力球的特性,到探索弹力球在哪跳的低,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目的是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究的平台;一步步的启发引导,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有效的去探究。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弹力的课件 篇9

【说教材】

《弹力》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高中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是高中学生在本教材学习中的一个大难点。本节内容通过弹簧被拉伸和压缩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弹力的产生原因和条件,通过放大有机玻璃和桌面的微笑形变的演示实验,拓宽学生的认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弹力方向的教学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委托破重难点,教材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讨论、体会弹力的方向,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用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概括了弹力的方向。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特点:本节教材从展示宏观的形变引入,而演示微小形变更为关键,使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让学生认识任何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后都会产生形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弹力的概念,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平时说的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都属于弹力。随后对于几种常见弹力的分析,总结出弹力的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从研究弹力与形变的定量关系入手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形变和弹性形变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并能判断方向。

4、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中常见的形变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在探究形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形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后,使学生了解探究弹力的实际意义,学会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3、通过观察微小变化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力概念的建立、弹力产生、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学难点:在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及弹力方向的确定。

突破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形变的认识,通过学生起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弹力的概念。然后对常见的推力、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特殊弹力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弹力的方向,在介绍特殊的方法分析弹力的有无,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形变和弹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知道支持力、压力都是弹力,但是不能够概括产生的原因。理性思维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要想理解弹力这一抽象概念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形变,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弹簧或橡皮筋

【说教学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识形变

由同学们已有的形变知识入手,引入新课。视频播放:弯曲的竹竿使水中的木块发生运动、拉弓射箭等情景得出形变的概念及各类形变。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内容作铺垫。

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放大实验:由于这种形变不容易观察,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到底有没有发生形变?解决的办法是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为什么光点会往下移?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后得出结论:是由于桌面发生了形变,但是形变不明显。为后面解决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探索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创设物理情景:学生演示弹簧拉伸,折叠纸张后不能恢复原状。

学生概括:得出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用较大的力拉弹簧和橡皮筋,结果被拉坏了。

(三)探索弹力

实例分析1、实例分析2并回想以播放的视频。

1.弹力的概念。 总结产生弹力的条件。

2.常见弹力及其方向的确定。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习题,总结各类弹力的方向。

⑴压力;

⑵支持力;

⑶绳子的弹力

3.弹力有无的判断

方法:撤去支撑物法。

假设法+共点力平衡法。

[设计意图:假设法判断弹力的有无,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弹力的产生和产生原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感受到探索物理问题的成就,从而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开放式问题(视频播放:撑杆跳高、跳水)

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开放式地讨论

①从形变与弹力知识去思考,撑杆跳高运动员跳得这么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跳水运动员在空中滞空时间主要由哪方面决定?

[设计意图:开设开放式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631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