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作文 > 今生今世读后感 >

今生今世读后感十五篇

今生今世读后感十五篇

今生今世读后感。

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经过精心筛选我们向大家推荐了名为“今生今世读后感”的文章,请浏览本文所述的相关链接和资源!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1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了他们拥有的。

《鹿港小镇》

清扫房子的时候母亲打扫出一袋零碎给我,是我从小收集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一块小石头(我曾相信这块石头里住着精灵)、几串儿时珍视的手链、一罐弹珠、奶奶年轻时的手表、鸡蛋果树的种子,诸如此类。老旧的物品已经布满了尘,看着就让我想起了曾经傻乎乎的令人发笑的自己已经很脏了,该扔了。

我用一个袋子将它们重新套好,准备扔到外边去。迈出家门时,我看到路边因修路堆放的沙土,突的有些恍惚:这儿好像还少了堆石头。石头?我怎么会想起石头呢?哦想起来了,我袋子里那块石头是家门口旁曾有的石头堆里捡的,有个角在以前和弟弟打架的时候摔裂了因为什么打架来着,已经不记得了。我好像还把它放到枕头底下,希望晚上能梦见石头里的精灵。

我走到马路边,车辆呼啸而过,一串塑料珍珠手链掉了出来,被车辆碾碎只余一条红色的线绳。这条绳子好眼熟啊哦,这手链是我缠着奶奶串的。那时奶奶身体还很好,能陪着我打羽毛球。我看到姐姐有一串漂亮的手链,便哭闹着让奶奶给我也串了这一条。而现在,那珠子被碾得粉碎不见踪迹,红绳在车轮子底下被碾至灰黑,一阵风又将它托到我看不见的地方去了。我还想起那罐弹珠是我和表妹一个暑假的成果,花色很全,极少重复;我想起那块手表是奶奶亲手交给我的,那时她眼里的回忆,是十岁女孩看不懂的复杂,只觉得那眼神很深。鸡蛋果树的种子是小学的朋友给的,我们三个约好了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结果初中就断了联系

我提着沉甸甸的垃圾,提着沉甸甸的过往,我该扔吗?我不知道。

我站在马路边,呆呆看着车辆来来往往,任扬起的尘沙落在我脸上、手上蒙上一层灰。我突然想起席慕容的乡愁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可我没有故乡,我从小这里住几年,那里住几年,老家不是我的故乡,是爸爸的,是爷爷奶奶的,是老一辈人的。我穿过马路,漫无目的地走着,路过一个垃圾箱却又经过了它。看看这四周,店面短短几年就已经数度易主,更遑论几年前便已离开的地方。我熟悉的事物正被连根拔起,等到回望只剩几块断壁残垣,而后逐步蚀为风沙。我已不敢回望,因为我发现我只有感叹,没有回忆,没有思念,没有乡愁。全新的景象展现在我面前,而我已忆不起它曾经的样子,也忆不起曾与我相伴七年,约定让我回去看看的那个女孩,长什么样子了。

回忆是惆怅的,是感伤的,是包裹,我一路走,一路丢,只剩手中这袋了,要留吗?留吧,反正不占地方。韶华易逝,年华似水,弹指间,已过数载。离去太过匆匆,短短的告别已无所寓意,所有一切都将被时间送入一捧黄土,而在这高楼林立,霓虹闪烁的时代也不过几年。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得到了全新的事物,便捷的生活,却又失去了生活的厚度,未来回忆的空间。在这个时代,正如《老街》中的一句评论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贫穷不再是正义,又妄图不让金钱成为唯一的追求。过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过三天。热血透不过键盘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和高考。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里吵闹。人流越来越大,萍水相逢正在成为常态。连乡村都在日新月异,城里房子的产权也不过几十年,太多文化与传承成为商业,凤凰古城与北京充斥着的更多的是外地人,承诺与决心的重量也已改变,记忆与情感都是虚构,等你长大,还有什么能证明你曾存在。我们寄放情感的老物件亦逐步失去意义,你越走越快,就把过去丢了,只剩一副模糊的面孔和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正如文章所说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路。你的家乡正被改得面目全非,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物件虽老却承载着回忆,是打开记忆夹层的钥匙,那些生活过的细节和温度,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终是内在的,不可磨灭的,虽然时间遥远,但在我们每一个能抬头望到的日子里远远散发着光和热,让人心生暖意。纪念,是为了不忘初心,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在信息的冲击和生活的压力下,找到自己的根。

我回过头,重新迈上回家的路,还是留一些老旧物品,给回忆留一点空间好了。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2

“有一天会再也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是《今生今世的证据》中让我颇有感触的一句话。

物质是运动的,当我们褪去青涩面貌,当高跟鞋代替了运动鞋,当我们脱下校服换上婚纱时,蓦然回首,原来曾经所拥有的所有美好都变成了虚无的记忆。我是真的高兴过、哭泣过、受伤过、爱过恨过、努力过吗?我真实地活过吗?

我是真实地活过。即使一切都面目全非,将行消失,但我还有证明自己活过的神奇宝箱——日记本。这神奇的宝箱里装满了我犯过的错误,我的喜怒哀乐,我认为美好的瞬间,它们就像七彩水晶一样闪烁着不一样的光芒。当夜幕降临之时,窗外的点点繁星会陪我一同翻开日记本,我们一起感受字里行间的温暖。感谢自己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这让我能够清楚自己的成长过程,这让我看到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女孩一步步走向成熟,更能让我相信过去。

也许沙发会变、衣柜会变、连那软绵绵的大床也会变,但日记本中书写下的在沙发上、衣柜里、大床上的记忆是不会变的。人会变,变好或者变坏,但日记总能给予我与过去的自己对话的机会,这样我也不至于忘掉初心。也只有在写日记的时刻,我能够摘下面具,让疲惫的心灵休息……

我真实地存在过,我也会一直保持写日记的习惯。当我变成了老婆婆,我可以在那暖洋洋的阳光下手捧日记本,回味自己的年少轻狂;当我永远地睡去,就将我那一沓日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这变化无穷的世界吧!去证明自己是真实的活过。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3

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者检查自己。所以你读的书,是书亦非书,你观照到的,是你自己。阅读中见诸多读者对胡才学人品或愤慨或赞赏或谩骂或肯定,也许大家看到的都是不同的自己吧。文中胡对文采与德行是有自己的观点的:“原来道德学问文章亦可以是伪的。真的好文章,必是他的人比他的文章更好,而若他的人不及他的文章,那文章虽看似很好,其实并不曾直见性命,何尝是真的格物致知。不但文章,道德学问亦如此。”想必此言大可作为对其最好的圈点,也就少些读者间的口舌之争。

胡在文中与几位女性的情感故事堪成为一道风景线,对第三任妻子名作家张爱玲的描绘更是入木三分。“爱玲是使人初看她诸般不顺眼,她决不迎合你,你要迎合她更休想。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看她不透,像佛经里说的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她的人即是这样的神光离合。偶有文化人来到她这里勉强坐得一回,只觉对她不可逼视,不可久留。好的东西原来不是叫人都安,却是要叫人稍稍不安。”就这么难对付的主,最后“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可见一个男人懂女人比爱女人更有杀伤力,胡感情之细腻析人之精准用心之到位也是没谁了,真乃常从花丛过片叶不沾身,惯弄风月却不被风月羁绊的高高手。

胡有才也好无德也罢,妖孽也好汉奸也罢,人渣也好人物也罢,都已是浮光烟尘,在时光轴上谁又能奈得几何。生活不易,尤为烽火岁月,庆幸他修得一身铁布衫得以逃亡且任能回转周旋。这种强大的内心使他只活在当下,不悔过去,不忧将来,任岁月悠悠人世苍凉,兀自固守内心的宁静,所以在他笔下一切都是好的。文章很少涉及政治,大多是人情与世故,不带感情色彩去读时,娓娓道来的感觉便是所谓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吧。人生是趟单行票,若让胡重新选择又会是怎样一部《今生今世》。不解。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4

零零散散拼凑时光,总算将这本书看完了。中间有好几次想要弃书,缘于对结局的好奇,一直劝说自己将人品和文字分离开。看到后来,发现不仅胡兰成的群芳谱里亮相的都是可怜女人,他自己其实亦是如此,倒也释怀了。谦逊且自负,清高且爱财,多情且无情,这些互相矛盾的特征在他身上反倒得到完美的融合。

批判者说这本书是胡兰成对自己汉奸生涯和情感关系的粉饰,只是胡兰成的一家之言。但历史上哪本书籍的创作能完全脱离作者的主观情感呢?且当做民国时代变迁的一个印证去看吧。撇开人物生平,胡兰成的文字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格物致知观察的角度独到,尤长写景,其次抒情,再次叙事,最后才是说理。他对民间传说和用典征引随手拈来,并不做作,简单的几行字,同样的意象,不加浮华雕饰,即可读出清雅别致来,甚至比中学语文课本上一些所谓的范本更有借鉴意义,上一个给我这种感觉的作家是汪曾祺先生,但胡兰成更胜一筹。

但若对作品里的人物较了真,这本追忆自传更像炫耀情史。玉凤、慧文、爱玲、小周、秀美、一枝、爱珍,再算上撩了没负责的,不忍下手的,没有成功的,胡兰成被称作民国第一渣男并非无中生有。只是滥情是真的,每次的爱也是真的,他到何种境地身边都有一个明媚的体己人,宜家宜室足矣。至于那个让他在三生石旁怅惘的张爱玲,是在天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临水照花人。胡兰成在张爱玲面前很自卑,有门第,有财富,有眼界,还有学识。他总感念张爱玲引他走去真正的文学世界,暗暗拿自己的作品笔法与之对比相较,仍自愧不如。他在张爱玲面前是风流的才子,但在小周秀美和其他人面前,只是烟火世俗的蕊生。

胡兰成的多情和无情,张爱玲的痴情和绝情,赚了人不少心疼的眼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才子才女分道扬镳各自安好的结局,或许在那个年代是另一种圆满吧,不然也就没有张爱玲嘲讽心酸的《小团圆》和胡兰成这本《今生今世》了。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5

最近看的时间比较长的一部书,近11个小时,看完感觉有很多话说,又不知从何说起,有点乱。

翻看目录的时候,一下就找到了民国女子,正好写的是张爱玲,太想看到他笔下的张爱玲,索性从这一章看起。关于两人的交往,一点也不陌生,《小团圆》里也有描绘,以至于看完了这本书,竟然分不清哪里是胡写的,哪里是爱玲小团圆里的文字。

民国女子这一章看的心情抑郁,是为自己的无知而抑郁,爱玲的读者众多,大家都为这个才女的遇人不淑而叹惋,我亦是如此,好好的张爱玲怎么就嫁给了一个渣男?看到胡兰成的文字才发现自己错了,胡兰成的才情,自是难以和爱玲相比,但他的“懂得”,让爱玲沉沦了,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与人之间真正能懂的又有多少呢?父母,爱人于我们,亦或我们对他们,又有几分懂得呢?他懂得她的自私,她的不慈悲,不同情,她的金钱上的斤斤计较,这份懂得,让爱玲低到了尘埃里,开出了欢喜的花。而我们这些局外人,一直以来是不懂得了。

张爱玲只是《今生今世》的一部分,也只是胡兰成生命中的一部分。胡兰成的生命是由不同的女人组成的,这部书的其他部分谈及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女子。胡在谈及这些女子的时候坦诚的令我们脸红,“撩拨”“动了坏心思”,坦诚剖析自己的内心,让人实在对他难以讨厌起来。

胡兰成小名蕊生,这个名字美极了,带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他笔下的民风,乡俗,人物也有着山泉野花般的明澈和美好。尤其是开篇文字以及路上逃亡也写浙东山水的文字让人惊艳。

他爱过的女子无一不好,玉凤,爱玲,小周,秀美,一枝,爱珍。而这些人也无一不爱着他,曾在脑海里无数次勾勒过胡的形象,都太模糊。看完他的文字后,有一点明晰了,那就是他肯定是个绅士,对他人是非常谦逊有礼的。记得胡有一节写他在乡下教书的时候某个同事的吃相,极其厌恶,那么他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肯定是超出一般人的。

此外对待他的这些爱人们,爱的时候肯定是爱了,付出真情,他知道她们的好,懂得她们的不易,怜香惜玉,他和前任分开了,在后任面前从不说前任的坏话,后任们由人推己,感觉此人值得托付。当然后任们有的也没有想托付终身,虽不是逢场作戏,亦不过是寂寞时候的慰藉罢了,他又何尝不是?对待女子,他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总有一种超脱遗世的态度,他对文化自然的思考,感觉他是个大彻大悟之人,只是他偏留恋这红尘,就如爱玲所说,他从不放弃任何人,连同性朋友在内,人是他活动的资本。所以在战后避乱期间,虽惶惶不可终日,仍然四处活动。这样看来他很多文字就有矫揉造作之嫌,亦或加了太多的粉饰。

这些女子,他最难忘的是他的妻子吧,尽管他不爱她。最爱的应该是小周吧,毕竟十七八岁,美貌单纯,逃亡的时候为小周的打算最多,就连在避乱的时候都想着把小周接来。

对于爱玲,他是不爱的,这里面敬重要大于爱的成份,看他拜的这几个人,他是不爱爱玲的,对她可能敬佩感激多于爱。

我是生平不拜人为师,要我点香亦只点三炷半香。一炷香想念爱玲,是她开了我的聪明。一炷香感激刘先生,是他叫我重新做起小学生。一炷香敬孙中山,是他使我有民国世界的大志。半炷香谢池田笃纪,最早是他使我看见汉唐文明皆是今天。 爱玲是当时文坛上的新秀,可以说当初她的文字吸引了他,后来爱玲又开启了他的智慧,让他认识了许多他从前意识不到的美,后来写进文章,而这部分也是他后来被人称道的部分。所以他要拜爱玲,这拜含有感激,敬佩,唯独没有爱。后来的避乱,他冒充爱玲的家世,丰润张家,在他的莺莺燕燕里,爱玲是他面子荣光的一部分,是他作为活动资本,人的一部分。

爱玲对于胡兰成,是爱的,那么多痛彻心扉的文字,“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读者眼中的张爱玲,文字冷静,透彻,旁观世人,认为她刀枪不入,我们都忘了,她也是个小女人,也需要爱。为了他的爱,她低到了尘埃里,他走后留下的烟蒂,她都小心收下来,她也会有别离的伤感,她想过为他而死,虽然没有实施,因为她知道即使她死了,他也会有一番解释,“也很好”,显出一团和气的模样。她不嫉妒他过去的女人,或即将成为过去的人,但是她嫉妒小周,他想的左拥右抱,三美团聚,大团圆,而爱玲最看不了之一就是大家族的蓄妾。她又怎能继续下去呢?她是爱他的,即使想要分开,也想着不能在他处境艰难的时候分开,还想着他是否有金钱上的困窘,爱玲对他可谓仁至义尽,然而也不得不决绝。

不想写了,太累了,打字,打完还没了。能不能出个保存草稿的功能?

总结胡兰成还是个渣男,只是看完书不再为张爱玲不值了,感情的事谁又能说的清呢?

借用爱玲的一篇散文《爱》里的文字做结: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天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6

第一遍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一定是读出一部情史。胡兰成这样的男人就像水一样,由不得自己的到处泛滥,去浇灌含苞欲放的花儿们,那些被他懂得,被他欣赏的女人们,无一不为他而绽放生命,燃烧自己。而水一般的他,哪里肯留在一株花那里呢。花儿们要怨也只能怨自己不够潇洒,花开一季已经属不易,大可不必怨天尤人。他反正是见一个爱一个,每一朵花都有她的好,或清丽或明艳,或含苞欲放,或娇艳欲滴,他哪个都舍不得,哪个都是心头好。他的情也真,他的爱也深,只可惜,他的天性善变,而且变得那么自然,不着痕迹,一段爱恋还未结束,已经开始下一段情史,人还是这个人,心已是不再是那颗心了。你能怪他什么呢?到头来只能怪自己,花谢了也罢,只当作今生今世的修行吧。

再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其作为背景的民国时代就会扑面而来,俨然是一幅民国的风景世俗长卷,其中的美好真让人留恋,恨不能回到那个战乱中却还是民风淳朴,山河壮丽的时代。那时候,日子是千年不变的缓慢,城镇乡村,宅院深深,田野河流,旷世不古。古老的传统习俗,在胡兰成的笔下娓娓道来,诗词歌赋,戏曲演义,他亦是信手拈来,让人心生敬佩,悠然神往。

这部书也不愧是自传,作者信马由缰,由着自己的笔随心所欲,心到笔到,神思天外。尤其是结尾处,从核武器到餐馆女招待,从日本的百货商场到张爱玲的好,蒙太奇式的,读者也要心思灵活些才好,否则绝对跟不上胡老的思绪。人到写自传的时候,应该是这样自由的,跟不上的读者请自便。因为如果你已经读到结尾了,你应该了解作者就是这样一个人,如蜜蜂采蜜一般,点到即止,绝不停留。他的今生今世,就是这样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一片花海,一路蜻蜓点水,蜜蜂采蜜。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7

看了《今生今世》的《张爱玲记》,读出了胡兰成对张爱玲的无奈宠溺,如:“她这个人呀,真真的像天道无亲。”在《张爱玲记》里的胡兰成对张爱玲女士可谓是推崇至极,仿佛就是,她是我的,再多优秀我都开心,她好我就更好,她开心我就更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婚姻,幸之极,爱之极。

“爱玲是吉人,毁灭轮不到她,终不会遭灾落难。”张爱玲女士也是有小女人心怀的,文中提到“她喜欢也在众人面前看着我,但是她又妒忌,会觉得她自己很委屈。”看到自己爱人比自己优秀受到众人的好评,女人往往会有自卑感,会觉得自己有点配不上他,有谈谈的失落,又因为他是自己的爱人,所以欢喜。这样的情节这本书里写的还挺多的。

读后感就写到这里了,也算作对这本书的交代。先前我只看了《张爱玲记》,原先只以为胡兰成钟爱张爱玲一人,端的郎才女貌,不料又看了几篇,才知胡兰成这个人又婚好几次,明明经验很丰富,却偏偏把自己写成痴情美男子。文中多次出现风格不同的女人,他本人也自认为对女子已经了解通透,如"女子一爱了人,是会有这种委屈的。“其话语之肯定,让人仿佛觉得他已对女子太过了解了,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老师蛮欣赏胡兰成的,也对《今生今世》评价甚高,他对《今生今世》知名度不是很高的解释为胡兰成和日本瓜葛颇深。在我看来知名度不高的原因最本质的还是书、人本身吧!说实话,我真就不喜欢胡兰成的”水性杨花“。

于是这书就暂且搁下了。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8

刘亮程质朴、真实又充满沧桑的文字,每每读到让我感慨万千。时事变迁,物是人非,漫漫人生长路中,偶然回望,记忆深处,果不其然,很多印痕都消失了,只剩下那殆尽之美,虚无之途了。

当刘亮程回到曾经是“我”的村庄的地方,内心抱着对家的无限回忆。“我”没想到,曾经的早已失去,销声匿迹。曾经的'白灰墙,旧房子,石头路,甚至于家乡的每一个角落早已失去他们原有的姿态,刮风下雨时泥土和青草混合起来的味道也天壤之别。它们都倒下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也许我们对家乡的定义就是藏着我们童年美好回忆的地方吧,它承载了我们记忆深处的初心和最天真无邪的回忆。它包含了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最初向往。最重要的是,那有你最亲爱的人,最可亲的土地,最广阔的田野。游子对家乡的怀念和向往,也许就像燕子喝水时一般急迫,亦如大雁对翱翔一般渴望,也如羁旅军人对远方的思念。那才算真正的家。我觉得大概每个人对老后的有所依,莫过于回到家乡,锄一块农田,养几只小鸡,听着鸟鸣声起床,伴着月光入睡。而刘亮程发现,故乡早已物是人非。

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好总像恒星一样亘古不变,殊不知美好就像如同流水一样转瞬即逝。不用说词人李清照心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悲伤沧桑;也不用说《木兰词》中纳兰性德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无奈叹惋;更不用说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物是人非的失望哀痛。童年在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早已烟消云散,不复存在了。

文章结尾,刘亮程一句“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道破了无数游子心中的悲痛。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同刘亮程一样,每个游子也正是如此,我们都小心翼翼地珍藏心中的那一角落美好,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虚无缥缈,漫无目的地等待……就算我们知道没有结果,也保留着家乡至少不会面目全非的希冀。

刘亮程的文章总能让我感慨万千。道出千万人对家乡的感情,以及梦快要成真时发现梦想早已破碎。生活就是这样,总不会一帆风顺。人生也不会如你想象般美好。小时候,我们用长大来憧憬;长大后,我们用童年来慰藉。只剩下那殆尽之美,虚无之途。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9

现在,谁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场的风吹旧、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刘亮程

移上棺盖,你僵冷地躺在里面,一点一点地看着世界的光线消失,直到最后一丝空隙也被掩盖。黑暗,最黑的黑暗便将你包围。

这只是死亡体验馆的—项特色体验。死亡之前的那一刻,人们都会想着什么?甜蜜地回忆往事,还是列举今生的遗憾?可能都有。往事和遗憾,—个已飘走,一定不会来,又有什么能证明你曾经的存在?今生今世的证据又有多少为你依然不变。

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证据,但不是永恒的。

身边可爱的人们,有的见证了我的不同方面,我们吵过架,哭过,笑过,一起奋斗过。只要存在,这证据大概都不会被消灭。即使是相互疏离、彼此不屑的人,也不得不保有对方的记忆。他们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写过的每—篇日记,每—次机械的作业,每一块信手的涂鸦以及冗长的聊天记录,他们倒是能保存较长时间的(如果有心的话),它们记录着我的状态与心情,以及日常,能帮助我回忆。倘若以后别人看到,或许也会笑笑:“哦,这个人的生活真无趣。”它们也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

这盆花的叶子我曾抚摸过,我曾给那盆植物浇过水。它们因我而生长,是我照料的结果。那棵树小时候被我划伤过,一道不明显的疤现在还留着,树下可能还埋着我小时候视为珍宝的“作品”。它们因我而改变,是我顽皮的结果。植物的寿命我一直不清楚,大概能很长,它们是我存在的结果。

有段时间偏爱为自己的存在制造证据,尤其是“世界末日”前,常常想着写封信或练几张漂亮的字装进铁盒,埋在哪里留给存活下来的人。现在想起来忍不住想笑。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以上的证据都是暂时的。人总会死亡,纸张总会分解,数据总会清空,植物总会枯萎。“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条河”,物质在变化,你终究会淡出所有人的意识。

但是,我活着不是为了让人们记住,今生今世的证据也用不着对每个人有意义,何必苦心制造证据。你的存在,只需要对那一两个珍惜的人有意义就行了,之后的事,不会知道,也不想知道。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10

内容简介:张爱玲始终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话题。本书是海派作家陶方宣在出版了六部有关张爱玲的专著之后,又推出的一部厚重之作。全书以16万言的篇幅,从绝句、华服、芳踪、红颜、电影、摩登、美食、素描等八个方面切入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不仅以生动、流畅的文风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而且以丰富、翔实的史料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张爱玲,是一部令张迷们无法拒绝的苍凉之书。

今生今世张爱玲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既然书名是《今生今世张爱玲》,全书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了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不必惋惜张爱玲用其一生最深的情去爱一个花心大叔。那时的她太年轻。而后来的她又太沧桑。作者的理解全都来自张爱玲与胡兰成各自的文字。文字扭曲真相。文字又构筑真相。我们只需享受。十一年前我读大学的时候,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里并无多少笔墨提及张爱玲,更不用说胡兰成了。如今,恕我孤陋寡闻,据说要改写文学史了。某著名大学的著名现当代文学教授亲赴台湾考察,取得了许多关于胡兰成的一手资料,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胡兰成要以正统的身份进入我们的文学史了。而张爱玲早就达到了一种炙手可热的地步。不知道真正的张迷是如何的?据说陈子善与沈宏飞在张爱玲生日那天摆了一桌以张爱玲命名的酒宴来请客。这算是迷张的发烧行动么?我只知道,伪张迷或不迷都可以来读读这本《今生今世张爱玲》。

今生今世张爱玲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挺好闲读的一本书,尤其对于张胡那段公案,补充了不少《今生今世》和《小团圆》所没有的内容。虽然作者依旧是批判的角度,不尽然苟同,但亲历亲为走访了解到的一些史实资料,还是值得一看的。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11

我每读《今生今世》,亦常常比及自身,把来作为人生的一次次反省。

要说《今生今世》的精彩,知之者心有灵犀,隔之者任凭你口燥唇干,仍是对牛弹琴。依我看,它是当代版《红楼梦》,写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描物,浩然有色气象万千。一路观照着民国以来的中国,在在与《诗经》遥相呼应,与《红楼梦》一脉相承,既是真正中国传统,又融入了民间的世俗性,所谓中国文明,即是“路上有风景,人家有笑语”。遂在胡兰成先生笔下展开的,尽是悠悠人世的美丽风景。

胡先生写《今生今世》,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处处有着欢喜。民国乱世,虽跌宕起伏,但在胡先生的追述里,却到处充满惊艳的故事,一路皆是悠悠人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人人喜欢,但胡兰成的“韶华胜极”多有人不信。而在我记忆中,是真有那悠悠人世。真山真水不光生于好的时代气候,更要生于好的人情物意。对于此书,谩骂者甚多,推崇备至者亦极多。前者不必多言,后者譬如著名诗人柏桦先生即说:“胡兰成是文学水平的试金石。”又说“胡也是人品人格的照妖镜”。陈丹青先生则宁可不出版自己的书,也不肯删减他写胡兰成的部分不带批判的文字。几十年来,台湾文坛深受胡先生之影响,自不必云;而大陆当代以来,受胡先生之影响者亦不鲜。据薛仁明先生云,作家郭松棻旅居纽约时,病中唯读《今生今世》而感开豁。可是郭松棻并不认同胡先生的见解。这用薛仁明先生的解释即为:“其实亦说明了《今生今世》在知见之外,另有更真,也更具能量的东西;那可以是书中散发出的光明喜气,亦可能是胡的向阳性,更可以是其生命映现出的清清朗朗之解脱境界。”

拜读胡兰成先生的作品已有六七年时间,起初只是吸引于《今生今世》的文字,益益解脱了我稚涩的青春。以我行过的生命来体验,《今生今世》可以当做一本闲书,也能当做一本庄严的生命修行之书。英雄无赖有真姿,渔樵闲话是史思,我就是被这样的魅力折服了。

今生今世读后感 篇12

在看这本书之前,做了两件事

1,大致了解了一下本书主要的情节

2,百度了解了一下胡兰成,

胡兰成给我的感觉大致是:

1,国破山河残,你却为五斗米折腰

2,慈悲又博爱,负了群芳(这里的“慈悲”,不是张爱玲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慈悲,张爱玲的慈悲是对胡兰成了解、理解之后的宽容和包容,而张爱玲身就是一个非常可爱、单纯、天真又洒脱坦荡的小女生,张爱玲可以接受胡兰成的过去,也可以理解他的当下,所以当时的小周和范先生,张爱玲并没有表现出歇斯底里,是因为爱的少了或是不爱吗,并不是,是因为理解,因为懂得,所以她把自己的兵荒马乱放在了心底,唯一爆发出来的只是要胡兰成在她和小周之间做选择,但是胡兰成又因为他的“慈悲和博爱”亦或是他认为的“君子之交,生死不二”亦或是他的“优柔寡断”,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希望有人来喜欢他的那一种优越感而拒绝了张爱玲对于他们之间最后的挽回,也彻底打碎了张爱玲对他的慈悲,所以张爱玲后来只是淡淡的说“我不喜欢你了”)

3,文学界的一朵奇葩,陪衬了红花又如何(张爱玲民国才女,后来的佘爱珍,都是很有智慧才情和魄力见识了的女性,胡兰成也能秉烛夜谈,所以说胡兰成才情也是过人的,他的《今生今世》,《山河岁月》也是很好的,后面对于文学的思考和贡献也是很特别的,都说没有张爱玲就没有胡兰成,也不全是,没有胡兰成也就没有这样的张爱玲,他们互相成就了彼此的文学创作,)

4,一生飘零,终究意难平(后来的佘爱珍,一位见过世面,经历过大风浪的女性,但她对于胡兰成的爱是有保留的,没有张爱玲、小周、范先生她们的义无反顾,奋不顾身,毫无保留,也许佘女士觉得这样的爱才能长久,也许她并不是很爱他,终究意难平,)

又来读整本书,除了‘民国女子’,其他基本都成了陪衬,胡兰成在对待感情方面也就成了一个自卑、自私、没有责任感的现世的享乐主义者,张爱玲依然单纯、天真、善良、侠义,安静又洒脱坦荡,一个非常可爱的人。

我不大喜欢评价书等一些人和事,一则自己文学水平不够,二则我并不是作者本人,没有他的经历和他的当下,所以怕破坏了作者本来的意图,就很少做评价,只是觉得有趣的会截出来分享,或者共鸣的地方拿出来读读自己

读完本书,觉得爱就要奋不顾身,毫无保留,但是我的爱和慈悲只给同样的爱和慈悲善良。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62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