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三年语文课件 >

三年语文课件汇集14篇

三年语文课件汇集14篇

三年语文课件。

通常在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即使老师还没有准备完成,也来得及。要设计好教案和课件,需要考虑学生文化背景和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精准有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和课件才能算优秀的呢?今天,本文为您准备了一篇“三年语文课件”的深入分析文章,请记得收藏并分享给您的朋友们。

三年语文课件【篇1】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细长的腿。当遇险时,鹿的四条有力的腿救了它,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差点让它丢了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了它的长处。不要光图美丽,更要讲实用和它的存在价值。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一只漂亮的鹿

1、同学们,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小鹿姐姐)

你喜欢它吗?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交流。

2、鹿姐姐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师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狮子和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并说说讲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2、检查生字、词语。重点是多音字的区分。

三、再读课文,体会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改变的原因

1、通过朗读我们知道小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态度是不同的,那么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又为什么讨厌腿呢让我们来读读第1到4自然段。

2、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请你用划出来。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还能用哪些词来赞美它?

③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兴奋、惊讶)

④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

⑤用多么┅┅多么┅┅来说一句话。

我们的教室多么明亮,多么______!

我们的祖国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____________多么______,多么______!

再次指导朗读,突出多么多么

3、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用~~划出来。

①学生朗读,师在屏幕上出示句子,齐读。

②选句

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能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Ⅰ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Ⅱ唉,这四条腿太细了,配不上这两只美丽的角。()

③小鹿说这句话时,有什么表情你注意到了吗?(噘嘴、皱眉)

你们什么时候噘嘴、皱眉?让我们噘着嘴,皱着眉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4、过渡:是啊,小鹿这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它为自己美丽的角感到惊喜,却又为难看的腿感到不满。正当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时,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不错,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向自己逼近。

(对学生)小鹿,小鹿,狮子来了,你会怎么做?

小鹿撒腿就跑,那它有没有逃出狮口呢?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①说说在逃脱的过程中,美丽的角带来了什么麻烦,而难看的腿起了什么作用?

难怪小鹿会说: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②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能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5、师小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四、课外链接:介绍《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鹿角美丽险些送命

鹿腿难看狮口逃生

三年语文课件【篇2】

知识与能力:

1.朗读体会文章的写景特征。

2.品读讨论写作手法及写景亮点。

过程与方法: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理解含义。

2、练习朗读,通过朗读,读出语感,品味文中富有诗意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 感受语言的魅力,熏陶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会揣摩精彩语段和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一年有四个季节,有人喜欢生机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欢银装素裹的冬天,历代文人对春、秋、冬三季的赞美也溢于言表,而对夏的吟诵却显然不多。那么在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为什么?注意提醒学生使用恰当、准确、优美的语言。

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梁衡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夏感》。

师:课题“夏感”这个“感”字,你读出什么含义?

(1)老师范读,生听读课文。

夏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季节。

生:

3、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读出热烈的气氛,要有磅礴之气,升腾之气。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尝试用语言来表达对比的效果。用春之色的柔(女)、秋之色的艳(男)对比夏之色的热烈(齐)。

以第四段为例,用朗读来表现紧张、急促。(速度快,停顿短,干脆利落。)

生:“绷紧”,“快割,快割”、“快打,快打”,“又”,“赶快”

师:通过农民劳作的景象来展示。这段包含的是对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

生:通过与春、秋的对比,写出夏天旺盛的生命力。

(实写与虚写,调动各种感官,精彩的比喻、拟人,多处对比,动词的准确使用。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比喻,突出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

②“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船舰”,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在麦浪中穿行,让人产生幻觉,比喻其迅速、气势雄壮。

③“厚发”、“轻飞曼舞”,拟人,生动形象。

四、归纳总结。

生:因为夏天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而文人都是闲适的。

师:既然历代的文人都极少写夏天,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对夏天大声地赞美?

师:作者仅仅是在赞美这个夏季吗?他内心还有什么感觉、体验要表达?

师:结尾处为什么写“黄金的夏季”,而不是“金黄的夏季”?

仿照课文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三年语文课件【篇3】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①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誊抄在作文本上。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 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风景类,物产类;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中国”资料展示会,好吗?

三年语文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能概况课文写了什么事。

2、明白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什么样的人,为自己心中的鲁迅形象再增添新词。

教学重难点:

明白作者是怎样写回忆中的鲁迅先生的。

归纳之后,发现学生提了3大问题:

1、“一面”是什么意思?本文为何以“一面”为题?

2、为什么说“我”一看到“鲁迅译”三个字,就像得到了保证似的,立刻产生了看书、买书的想法?

3、文中为什么一直写鲁迅先生的“瘦”?

1、预习作业中的依据问题1,引入对课题的第一层理解: “一面”是什么意思?

出示:

(2)一方面,有时指一方的重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他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3)表示一个动作和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村民们一面跑,一面喊。)

2、学生明白本课指的是“阿累回忆自己与鲁迅的一次会面”。

二、预习字词检测。

1、出示难读、难理解的词语。

地窖、书脊、赫然、鲁迅译、切边、殷勤、懊悔、莽撞、窘相、捻着、踌躇、摩挲、苗头、大病新愈、颓唐、精神抖擞、打眼、憎恶、陡然、虐待。

2、读词语。

注意读音:书脊、鲁迅译、窘相、踌躇、摩挲、颓唐、憎恶、虐待。

解决问题2,引入问题3。

三、解决问题3,阿累眼中的鲁迅——一面。

1、包括这段,文章哪些地方写了鲁迅留给作者的深刻印象?请快速读课文,画出句子,并用词语概括。

2、预设:

(1)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2)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3)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4)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本好。”

(5)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6)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

(7)他的手多瘦啊!

4、聚焦——瘦。

(1)作者是怎样写鲁迅的“瘦”的?

(2)读出“远看、近观、特写强调”的感觉。

特别是两次相似的外貌描写,对比读,体会作者的心情,明白短句表达的效果。

(3)小结阿累一面印象中的鲁迅,拓展萧红印象中的鲁迅,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

四、解决问题1,为何以“一面”为题,引导学生以“一面”为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

五、“加入”印象。

读鲁迅的名言,看看鲁迅先生又给你留下了哪些新的印象?

我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直接切入重点,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自己诵读、比较这些语句,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 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而且,在此基础上引导理解“一面”对“我”的影响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年语文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独立认识8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记忆犹新”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课文练习中的句子,根据带点词尝试提出问题。

3、围绕“用这样的方法开启易拉罐好不好”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1、能运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开启”、“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记忆犹新”等词语。

2、通过读文,使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细节描写的妙处,抓住其中关键词,感悟妇女“这个的方法”的巧妙之处。

教学准备:

1、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这是一个易拉罐,你能把它打开吗?

2、导入:开启易拉罐对大家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从来没有喝过这种易拉罐饮料的农村男青年来说,却是一件难事。

3、板书:开启

4、揭示课题:40、开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列南下的火车上,一个 的男青年 ,

(满脸稚气、来自农村……)(不知如何开启一罐健力宝饮料)

这时,一位 的妇女用 帮助了他,使他深受感动。

(善良、热情、善解人意) (巧妙的方法)

2、学习生字“罐”,教师指导梳理笔画。

3、针对上述内容进行质疑

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

男青年会怎样打开这罐饮料?

这位妇女的方法巧妙在哪里?

……

说明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质疑状态下的学生取之所需,求知欲强,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高。

三、读中理解, 品中悟情

1、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男青年不会开启这罐饮料的呢?

读课文第5节,用直线划出相关句子。

出示句子:他把健力宝拿在手上,颠来倒去看了看,迟疑了一会儿,他从腰间摸出一把水果刀,试图在拉环的位置把健力宝撬开。撬了两下,他发觉易拉罐的壳很坚硬,便停下了手中的水果刀,又把目光盯在了拉环处。

当他几次尝试都失败后,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说话练习

u 男青年十分尴尬,心想: 。

u 男青年一下子脸红了,心想: 。

u 男青年 ,心想: 。

说明

通过这个话题,不仅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男青年当时的困惑和尴尬。同时,读与说的结合,还提供了学生的一个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男青年为什么不会开启这罐饮料?

默读课文,用﹏﹏划出有关年轻人不会开易拉罐原因的句子。

讨论后出示句子

他是个农村娃。在此之前,他连火车都没坐过,他要到南方去上大学。

健力宝?男青年知道,这是一种奢侈的饮料。

班里有钱的同学才喝得起。爸妈从来没给自己买过。

犹豫再三,他终于从衣兜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5元钱,递给乘务员。

随机学习生字“倚、饮、奢、侈”,理解词语“满脸稚气”、“倚窗而坐”、“奢侈”的含义。

说明

通过“农村娃、奢侈、犹豫再三、终于、摸……”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体会到这个男青年是一个从来没有喝过罐装饮料的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

师:这时,坐在对面的妇女默默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她用一个非常奇妙的方法教会了男青年打开了这个易拉罐。

3、这位妇女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呢?

指名朗读母子的那段对话。

细细品读: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注视着男青年,只听见“嘭”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

找一找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想一想:妇女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男青年怎样开启这罐饮料的方法呢?她这样做是在告诉男青年什么呢?

说明

妇女考虑到男青年是一个来自农村,家境贫穷,未喝过此类饮料,自尊心强,羞于启口的特点,运用了这种男青年可以接受的方法,在不伤害男青年自尊心的情况下,帮助男青年开启了易拉罐。妇女细微的动作里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情感,包含了真、善、美。

四、读写结合,体验真情。

1、讨论:男青年开启易拉罐后,从中喝出了一种特殊的滋味,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呢?

说明

那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助的美好情感,它如涓涓细流,化身为一股清甜的滋味缓缓流入了男青年的心田,令人回味无穷。

师:这位善解人意的妇女,以她的的善良与真诚,深深地感动了这位男青年。许多年过去了,男青年仍对这件事情记忆犹新,充满了感激之情。

2、引读“许多年后,男青年……”

3、每个人的手中都有一把心灵之锁。而开启这把心灵之锁的钥匙则需要我们自己去寻觅。相信只要我们耐心地寻找,就一定能找到开启这把锁的“钥匙”。

说明

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三年语文课件【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能力。

3、通过摘抄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三)疑点

1、为什么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2、“电线”为什么像“五线谱”?“燕子”为什么像“音符”?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简笔画和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小燕子的形态、叫声、飞行,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并运用学到的描写小燕子的方法,练笔写其他的动物。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并通过感情朗读加以理解和体会。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抢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熟生字词。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议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在议答燕子每个方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议答理解相应的段落。

4、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

(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3)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小燕子外形图。(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5)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探究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在学生议答中,教师完成如下板书: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形状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春景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4、指导感情朗读。

三、探究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将课本翻开,将其想像成燕子的一对翅膀,将桌面想像成湖面,模拟燕子飞行。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插图,唤起头脑中有关鸟儿飞行的记忆表象,仔细揣摩,互相纠正。正确的做法应是:轻轻扇两下“双翼”,然后展开,快速均匀地向前滑行,再将书的一端点一下桌面。这样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掠”字的含义。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探究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3)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4)教师在两组线上再分别添上几笔: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5)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教育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自由创造

1、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尤其是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2、“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七、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倦”、“添”等字。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三年语文课件【篇7】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远)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声)

(天下奇观)    (近) 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白浪翻滚 (形)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三年语文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孔子及老子的图片及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认读及书写。

教学难点

了解孔子和老子,感知背景。

一、情景导入

1.谈话:

通过预习,了解到课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课题)

(板书:孔子,老子,并正音:子读zǐ)

2.学生展示搜集的孔子和老子的资料,阅读资料袋。(介绍过程中分别出示老聃、孔丘,仲尼并认记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找找孔子拜师的原因。

2、认读生字和词语。重点指导: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没有一撇,或一横。

等:中间几横应长短不一。

境:右边是竟。

授:形声字,右边是受,不是爱。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价正音。

4、同桌读文,相互正音。

三、交流名言。

1、书上的名言。

(1)读一读。最好能简单地说一说,这句名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背一背。

2、你还知道那些名言?

四、综合性学习

布置任务。

三年语文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估计有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的美景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使用网络资源和媒体中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这篇课文文句优美,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朗读课文时间,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网络资源、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预提供网络资源,让学生上网浏览各类文本、图片、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西湖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二、(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预总结)今天,让我们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去游览一下,好,我们出发(VCD,空中鸟瞰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要求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三)质疑问难,指导朗读。

1、教师启发:我们初读了课文,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初步体会了文中的美景。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学生提问。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问题提得真好,说明你们真的会读书了,那么为什么说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是人间仙境呢?月下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让我们步入西湖。

(四)精读课文,深入西湖(结合演示文稿教学)

1、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描述引渡: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朗读第一自然段)结合图片理解“明珠”的意思。

2、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请大家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向大家展示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读)

(1)第一句:山峦(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层层叠叠、连绵起伏,体会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犹如一副山水画)

(2)第二句:湖面(结合图片欣赏)

(3)第三句:白鴎(结合图片欣赏)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课件提示背诵)

3、出示第三自然段

过渡:西湖真是名不虚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美景。不信,我们接着看。

(1)学生自读

(2)分句指名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在这一自然段中,描写了西湖那些景点。

(3)分句朗读分析:(课件相应演示各景点)

第一句:鸟瞰西湖周边,理解“绿色镶边”

第二句:孤山景

第三句:苏堤和白堤

第四句: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A、三岛全景

B、小瀛洲鸟瞰、近景及三谭映月

C、湖心亭

D、阮公墩

第五句:青山白云的倒影

体会朗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傍晚已经临近,夕阳西下,你们想不想看看此时的西湖?(夕阳斜射图片)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春江花月夜)配乐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听赏。

(1)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2)夜西湖美景(课件相应图片演示)

(3)找出比喻句,学小结:古人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课件)就是说,西湖的景色不管是春夏秋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那么美丽迷人,同学们,你觉得呢?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提供相关网址,让小学生自由发挥,浏览网上的西湖文化、传说故事、逸闻趣事,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继续提供相关图片网址的链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西湖的兴趣。

三年语文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4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在评画讨论的过程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能力目标:

参与绘画比赛,在说“画”中,练习想像,渗透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在朗读、评画中感受画中的丰富想像力,体会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受到关爱别人、关心环境的美好心灵感染。

教学难点:

想象画的内容,感受孩子们的善良、正直,对“参赛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参加过绘画比赛吗?今天我们以评委的身份去参加一场比赛。

(学生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1.小组内朗读,互相检查读音。

2.出示词语,指名带读。

绘画金灿灿宫殿清澈强盗金箍棒打滚儿

3.把这些词语和句子带到课文中去读,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写了几个小朋友画画,他们分别画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画这些?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怎样与大家交流。

3.读完后分配好角色后练习朗读。教师参与朗读,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让我们听听参赛的小选手是怎么介绍自己的作品的?

(二)展开评价,形成科学的评价观。

1.听了他们的介绍,你认为谁的画该得第一名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全班展开讨论)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有些为难,到底采用谁的意见可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咱们来制定一个方案吧!

(或以不同标准评出单方面,或评出并列第一)

全班根据方案进行评选

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起个名字吧!(板书作品名称,依评选结果对号入座)

四、拓展。

你想画什么?

像参赛的选手一样讲一讲你这幅画的内容。

五、作业。

画一幅画,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家长。听听他们的评价。

板书设计:

谁该得第一

(评价标准):

(作品名称):

三年语文课件【篇11】

为什么植物们也喜欢小露珠呢?小露珠给植物们带来了什么呢?

1.你们瞧,黎明过后,太阳公公披着七彩霞衣,从东山出来了,照亮了天空和大地,也照到了小露珠的身上。这时你们看见了什么样的小露珠呢?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说叫什么?

2.如果你们就是这些花草树木,身上滚动着光彩熠熠的小露珠。小露珠给你们带来带来了什么呢?把格外精神的样子做出来。

3.为什么小露珠在你们身上你们就会变得这么精神呢?原来这里还藏着一个科学知识的小秘密呢!小露珠多好啊,让所有的植物变得格外精神。

4.我们读出植物们格外精神的样子。

5.小露珠还给植物们带来了什么呢?接着往下读。

6.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本来就很美的,现在他们的身上都滚动着小露珠,就更加漂亮了。现在你们就是这些鲜花嫩草,看到了伙伴们的身上都滚动着漂亮的小露珠,你会怎么夸他呢?互相说说你的小伙伴美在哪儿?

7.把他们很美的样子读出来。

8.多好的小露珠呀,用她的美打扮着所有的植物,让他们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9.练习背诵。

三年语文课件【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学重点】

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枣、馋”等11个生字,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扎”,借助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今天还要介绍一位神秘的朋友给你们认识,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一起说出这位朋友的名字?(刺猬),(课件出示2)它有什么特点?(浑身长满刺)刺猬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人们都喜欢它,甚至有人称它为——(带刺的朋友)(板书:23带刺的朋友)(课件出示1)

2.(课件出示3)刺猬的资料,学生阅读了解。

刺猬是属于哺乳动物中的猬形目。最普遍的刺猬种类是学名为“欧洲刺猬”的普通刺猬,广泛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部,在中国的北方和长江流域也分布很广,这种刺猬冬天冬眠,在江苏又被叫做“偷瓜獾”。

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消灭害虫因此有利于农业。刺猬的主要天敌是貂、猫头鹰和狐狸等食肉动物。

3.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跟这位“带刺的小动物”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在整体感知中“走近”刺猬。

1.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打开课文,快速浏览一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刺猬的什么事?

2.交流展示:本文主要写刺猬夜晚在我家后院偷枣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同座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小组同学读书比赛。

四、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4)文中的会认字。

zǎochánhuǎnyàcèjiānhuǎngwùzhúzhācōnɡ

枣馋缓讶测监恍悟逐扎聪

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错音:读准平舌音“枣、测、聪”,翘舌音“馋、扎”,前鼻音“缓、监”。

指名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2.自由交流:怎样记住这11个生字伙伴的样子呢?自由地和同座说一说,记一记。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生字的识记方法。(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形近字比较:束—枣暖—缓侧—测

组词扩展:馋嘴监视挣扎聪明

4.(课件出示5)会写字。

cìzǎokēhūhūànshēncōnɡɡōucōngtōuzhuīyāo

刺枣颗忽乎暗伸匆沟聪偷追腰

指名读,注意正音:平舌音“刺、枣、匆、聪”,翘舌音“伸、追”,前鼻音“暗”。

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

五、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6)刺枣颗忽乎暗伸匆沟聪偷追腰

同学们在课前练写生字的时候,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或者不好写?

预设:刺、追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形声字结构特点:如“伸”,形旁“亻”表义,表示和人的动作有关,声旁“申”表音,表示读音。另外,“忽、伸、沟、聪”,可以用这种方法识记。

形近字比较:刺—枣棵—颗呼—乎

组词扩展:黑暗聪明偷东西追赶

①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读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示范:

预设:“刺”左宽右窄,注意左边不是“束”。

④学生再次练写。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六、再读课文,积累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标出和“圆乎乎”相似的词语,认真体会。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部编版教材多元识字的理念。这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眼馋(cháncán)缓慢(hǎnhuǎn)刺猬(cìchì)

恍然(huǎngguāng)聪明(cōngchōng)偷枣(tōutoū)

二、比一比,组词语。

枣()棵()匆()缓()

束()颗()沟()暖()

三、照样子写词语。

1.晃来晃去:

2.一举一动:

3.一颗颗:

参考答案:

一、chán√huǎn√cì√huǎng√cōng√tōu√

二、甜枣一棵匆忙缓慢

结束颗粒山沟暖和

三、1.爬来爬去想来想去走来走去

2.一言一行一心一意一草一木

3.一个个一片片一只只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习刺猬偷枣过程的基础上,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刺猬偷枣的事。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关注与喜爱。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1.听写课文中的生词。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我们课文主要讲谁的一件什么事情。(刺猬偷枣的事)

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带刺的朋友)

二、细读课文,“亲近”刺猬。

(一)了解红枣,感悟诱人。

1.(课件出示8)句子:

(1)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

(2)秋天,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2.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相比较,交流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前一个句子简明扼要,第二个句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句子生动形象。)

3.指导朗读:这是怎样一种诱人的枣啊,连人都眼谗,更何况刺猬呢。谁能把这种谗人的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男_比赛读)

4.谈话过渡:正因为这些枣那样诱人,才引来了一个小家伙,那就是——刺猬,它偷枣儿来啦!

(二)学习“偷枣”,感悟聪明。

1.谈话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老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仿佛闻到了阵阵枣香。小刺猬听见你们的朗读,它也忍不住来偷枣啦。你们预习过了课文,你们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刺猬偷枣的本事吗?(高明)理解“高明”(技艺高超)

2.那么小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呢?为什么说刺猬偷枣本事很高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9小节,按照顺序找出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它偷枣时的动作。

3.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4.小组派代表交流句子,并逐句圈出刺猬偷枣的动作。

(1)(课件出示9)

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①引读2—5自然段。理解:监视、诡秘。自由朗读。

②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刺猬偷枣的动作?(爬)刺猬是怎么爬的?(诡秘)理解诡秘(隐秘)说明了什么?(小刺猬偷枣小心谨慎。)(板书:爬树)

③指导朗读,小刺猬偷枣可真小心谨慎啊,所以——(学生接读:缓慢地往树上爬……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2)谈话过渡:小刺猬爬上树是为了干什么呀?找到相应的句子,互相交流。

(课件出示10)

挂满红枣的枝杈慢慢弯下来。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①交流动作“摇”。理解“兴许”(也许)。了解拟声词:哗哗、噼里啪啦。爬上了树,小刺猬开始摇红枣了,摇红枣的时候刺猬先停住脚,然后——(学生接读:用力摇晃)

②小刺猬偷枣的第一步是爬树。从这两句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我们又了解到刺猬偷枣的第二步是什么?(板书:摇枣)

③指导朗读6—7自然段。从拟声词中感受刺猬的聪明。

(3)过渡:红枣儿掉到地上了,小刺猬还呆在树上呢?它该怎么办呀?(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11)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①交流动作“掉”。刺猬是怎么掉下来的?(噗的一声),理解“噗的一声”,这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刺猬偷枣很高明?(速度特别快)

②指导朗读,对呀,刺猬这小家伙不仅聪明,而且速度特别快,趁我还没弄清楚它想干什么,树上那家伙就——(学生接读:噗的一声掉了下来。)

③自由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4)谈话过渡:刺猬从树上掉下来是为了干什么?能用你画的句子说说吗?(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12)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①学生自由朗读,交流动作“归拢、打滚、扎、驮”、跑。理解词语“归拢”(把散落的东西堆到一起)。(板书:逐个归枣打滚扎枣驮枣快跑)

②对于散落一地的红枣,小刺猬可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这小家伙偷枣可真高明呀!

③指导朗读:看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把这段话读好,老师读每一句话的开头,你们接下去。

(5)小刺猬偷枣时的这一连串机灵、聪明的举动被躲在一旁的小作者看得一清二楚,难怪他会由衷地发出感慨——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学习生字:聪)

如果你看见了这样聪明机灵的小刺猬,你会怎样夸夸这只聪明,机灵的小刺猬呢?(学生自由发言。)

5.作者是抓住了刺猬动作的描写,把它偷枣的过程写得活灵活现。作者都用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生读圈出的有关动词:爬、摇、归、打滚、扎、驮、跑。)把词连起来读一读。

6.同学们能否试着用这些词概括一下刺猬偷枣的过程呢?(老师提示可以用上表示先后关系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指名回答,教师平移并小结。

(课件出示13)

(刺猬先“爬树摇枣”,再“跳树归枣”,然后“打滚扎枣”,最后“驮枣快跑”。)

7.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2—11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8.(课件出示14)可是,它住在什么地方呢?离这儿远不远?窝里还有没有伙伴?好奇心驱使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弯腰望去,水沟眼儿里黑洞洞的,小刺猬已经没了踪影。

(1)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发言,教师小结:迅速逃跑——聪明。(板书:高明)

四、总结全文,善待动物

1.学了课文,说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刺猬?(聪明的小刺猬)为什么要以“带刺的朋友”为题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小东西”)

(课件出示15)

后来,那个东西停住了脚,兴许是在用力摇晃吧,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

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读读这三个句子,特别是加点的词语“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你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流:从陌生到钦佩,到非常喜欢。

2.教师小结:作者已经把刺猬当作了家庭的一员,这种情感只有那些与小动物有亲密接触的人才能体会。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走近小动物,去做动物们最亲密的——朋友。

五、感情朗读,练习复述。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

2.以“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为开头,按照“爬树摇枣一逐个归枣一打滚扎枣一驮枣快跑”的顺序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

(1)自由练习。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讲给全班同学听。

看着板书抓住动词,结合课文,把刺猬偷枣的过程说清楚,还可以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再次感受字里行间表达的对刺猬的喜爱之情。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圈出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兴许(xīnɡxìnɡ)着急(zhezháo)扎针(zāzhā)

扫兴(xīnɡxìnɡ)怎么着(zhezháo)扎辫子(zāzhā)

二、说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愕()诡秘()

本事()清楚()

兴许()径直()

朦胧()钦佩()

三、阅读选段,完成练习。

很快,它又慢慢地活动起来了,看样子,劲头比上树的时候足多了。它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然后就地打了一个滚儿。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立刻,它的身子“长”大了一圈。也许是怕被人发现吧,它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1.标出选段中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

2.用上描写刺猬动作的词语,按照“先、再、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以刺猬的口吻描述片段叙述的事情经过。

参考答案

一、xīnɡzháozhāxìnɡzhezháozāzhā

二、惊讶神秘本领清晰或许直接模糊佩服

三、1.爬归拢打扎驮跑

2.我先慢慢地活动起来,再匆匆地爬来爬去,把散落的红枣逐个归拢到一起,接着就地打了一个滚儿,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我的背上了。然后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火火地跑去了……

三年语文课件【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瀑(P)。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三年语文课件【篇14】

教学目标:

1、用比较快的速度读懂课文,感受“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以及不一般的勇气和毅力。

2、感受戏剧表演艺术的神奇魅力。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在小练笔中加以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学艺的艰辛及超人的勇气和毅力,感悟成功来自于勤学苦练的成长之道。

1、建立舞台语言意象。

板书:舞台。提到“舞台”,脑海中闪现出哪些词语?自由发言。

缤纷、绚丽、五光十色、神奇、辉煌……

2、欣赏几个国家级的大舞台。

3、刚才我们欣赏了一些装饰华美、灯光绚烂的舞台,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我”的舞台,这个舞台虽然没有大舞台这么绚烂,但同样很精彩,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

1、出示本课新词,指名读,正音,男女生轮读,全班齐读。

2、速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指的是谁?我的舞台分别在哪里?

过渡:小吴霜的舞台可真多呀!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去欣赏吴霜在不同的舞台之上同样精彩的演出。

(一)再次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描写体现了“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画一画文中的相关语句,有了思考和感受可以用笔记在书上,准备交流。

(二)全班交流,师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1、我还没出生时,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母亲是评剧演员新凤霞。据说,我在娘胎时,就“登台唱戏”了——母亲在台上唱,我在她肚子里唱。

理解:不解之缘。从哪看出我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朗读。

2、刚会走路,就在小床上模仿母亲“演戏”。身上围着一条大毛巾,摇摇晃晃几步,两手上下左右比画着,嘴里咿(yī)咿呀呀地乱唱。……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读到这,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吴霜?请你再来读一读。

3、无论多么远的剧场,无论演出到多晚,我是场场必到,直至演出结束。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得满头是汗也兴味盎(àng)然。母亲演唱的许多戏文,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抓住关键词语如:“无论、场场、直至、每次、一定、挤、憋、满头大汗、兴味盎然”等词语进行品读,体会作者对评剧的热爱。

4、六岁的小女孩柔弱的身体成了黑脸大汉手中的一块生面团,翻过来、

( zhōu)过去、立起来、横过去,抻(chēn)、拉、压、拽,为所欲为,奶奶看不过我被整得满脸的泪水和汗水,每次都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我自己倒从没叫过苦、喊过疼—让观众看我哭哭啼啼地演戏,像什么话呀?

A、引导理解“、抻(chēn)、”的意思。“”,从一侧或一端托起沉重的物体,课文指师傅从“我”身体的一侧托起我。“抻”,拉;扯。

C、通过读这一段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小吴霜?(坚强、勇敢、有毅力、坚持不懈……)

通过你的朗读把“我”这个被宠坏的小公主的勇气和毅力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感情表达出来吧。

暑去寒来,几年后,我就可以下腰到地,双手倒抓住脚腕;或一手抓住举过头顶的脚心,做前后翻,跑虎跳,其他基本功的动作更不在话下。

想象说话:我把这些基本功练得“不在话下”,说着容易,做着难。让我们想象一下,暑去寒来,我练基本功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练好基本功,炎炎夏日,小吴霜……,寒冬腊月,小吴霜……

师:暑去寒来,几年以后,小吴霜终于练成了一身本领。

5、小结提升,感情升华。

小吴霜在她的舞台上慢慢长大,因为舞台对“我”有着神奇的吸引力,因为“我”的不怕苦,不怕疼,所以舞台炼就了我的勇气和毅力,让我走向成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成功的吴霜。

师出示课件:

吴霜,我国当代著名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美6年学习西乐。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女人漂亮》《父女惊魂》。著有《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等作品以及电视剧《新凤霞传奇》等。

生齐读最后一段。

三、拓展训练,知识迁移。

(1)通过学习这课,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你可能也学过某一门艺术,比如,吹、拉、弹、唱、书法、绘画、泥塑、雕刻。请你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个片段,说说你学习某种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

四、课外积累,丰富情感。

课外阅读、收集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91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