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六年级面积教案 >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分享10篇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分享10篇

【#范文大全#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分享10篇#】栏目小编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的优秀文章,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每位老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这也要求老师们在写作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案是课程教学和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您提供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106页,例3。练习二十三第7,8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环形,理解和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逻辑思维及动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掌握环形的解答方法,会计算有关环形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动手操作,直观演示。

1,引导学生画环形,剪环形,认识环形的特征,加深理解。

先画一个大圆,在大圆内再画一个同心圆,动手剪下小圆。

2,观察:剩余部分是什么图形?

3,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认为这个图形的面积应该和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圆的特征,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情景提出圆的面积的概念,并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又一次用到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圆的面积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还可以,思维也比较活跃,但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善。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圆的面积含义,理解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说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挂图,圆片等。

学具:圆片,剪刀,直尺等。

二、说教法: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实物教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是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方法。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分成四部分(出示课件)

第一部分、复习引入

1.提问:什么是面积?

2.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把小牛拴在草地上,小牛能吃到草的面积有多大?(展示牛吃草的挂图)

同时引导发问:(1)小牛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积是个什么图形?

(2)如何求它的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部分、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1.理解圆的面积含义:通过复习中“牛吃草”和几个圆形教具来理解圆的面积,同时让学生用手指出圆的面积指的哪部分?与周长要区别开。

(设计意图)通过感官帮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含义,加深印象。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1)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应把圆转化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探索如何把一个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且思考:圆与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在这里渗透转化的思想。

(2)学生自学后,探讨:为什么只能得到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学生相互讨论,应如何操作?(只有分的份数越多,才越接近长方形。)此时,学生操作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说说如何分、剪、拼的。

并思考:能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形吗?

教师出示教具,引导学生说出圆与转化后长方形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回答,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扶,放”相结合,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小结: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提出:计算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4)自学例1,并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

通过例1和“做一做”,巩固新知,使学生掌握,已知圆的直径,求面积的方法,同时提醒学生:半径的使用方法。

第三部分: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六中部分习题

第1题:填表格。可直接利用公式求面积,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掌握。

第5题:求圆的面积和周长。意在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又在区别二者不同算法。

第2题;解决生活实践问题,说明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第3题:利用周长求面积。增加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层次性、生活实践性,由易到难,在掌握知识中形成能力。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

解决“牛吃草问题”

新课前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找到答案,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出示课件)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周长一半×半径

S=πr×r=πr2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3

【图解教材】

利用光盘帮助学生理解求圆环的面积是利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面积。

【课时目标】

1、学会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理解并学会环形面积。

2、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求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32 42 52 82 92 202

2π 3π 6π 10π 7π 5π

2、思考:

(1)圆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怎样计算?二者有何区别?

(2)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知道圆的周长能够求它的面积吗?

二、新课

1、教学练习十六第3题

小刚量得一棵树干的周长是125.6cm,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

已知:c=125.6厘米 s=πr2

r:125.6÷(2×3.14) 3.14×202

=125.6÷6.28 =3.14×400

=20(厘米) =1256(平方厘米)

答: 这棵树干的横截面积1256平方厘米。

3、教学环形面积。

(1)例2 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它的面积是多少?

已知:R=6厘米 r=2厘米 求: s=?

3.14×62 3.14×22

=3.14×36 =3.14×4

=113.04(平方厘米) =12.56(平方厘米)

113.04-12.56=100.48 (平方厘米)

第二种解法:3.14×(62-22)=100.48(平方厘米)

(2)小结: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S=πR2-πr2 或 S=π×(R2-r2)

(3)完成做一做: 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m,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m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一、达标测评

●学校有个圆形花坛,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

选择正确算式

A、(18.84÷3.14÷2)2×3.14

B、(18.84÷3.14)2×3.14

C、18.842×3.14

●环形铁片,外圈直径20分米,内圆半径7分米,环形铁片的面积是多少?

●课堂小结。

(1)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2)求圆的面积时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有几种情况?怎样求出圆面积?

已知半径求面积 S=πr2

已知直径求面积 S=π()2

已知周长求面积 S=π()2

(3)环形面积: S=π(R2-r2)

二、效度评价

参评人数( )

题号

1

2

3

答对人数

正确率

三、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程度

教学目标达成度

经验积累

问题分析

改进措施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概念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3、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面积概念

1、导入,涂色比赛

师:今天,我们分男生、女生来举行一次涂色比赛,好吗?

规则:A:哨响开始,再响结束。

B:图形要涂满才算涂完。

C:涂完之后起立,示意大家我涂完了。

2、学习封闭图形的面积。

师:看一看你的周围,男生、女生谁涂得快?

生:不公平。

师:有同学说不公平,为什么?

生:男生的长方形大,涂的就慢。女生的长方形小,涂的就快。

师:是这样吗?(展示图形)

师:长方形有的大,有的小,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课件显示长方形的面积,指名读)

师: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的大小。你能用上面积这个词讲讲怎样比赛才公平吗?

生:让男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女生长方形的面积一样大。

师: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你能说出什么是正方形的面积吗?圆形、三角形呢?

生: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

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大小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都是封闭图形,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课件显示封闭图形的面积,女生读)

3、学习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同学们,看看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生:文具盒、书、小纸盒

师:这些都叫物体,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摸摸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家都摸到了吗?

生:(齐答)都摸到了。

师:这说明物体都是有面的。它的哪个面大、哪个面小?

生:文具盒旁边这个面大,顶上这个面小。

生:

师:通过摸这些物体的表面,你知道了什么?

生:

师:每个物体自己的面,有的面大一些,有的面小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67——68页“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面积公式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经历体验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类比、转化、极限的思想。

3、通过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观察、猜想、验证的实验方法与态度。

教学重点

圆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并且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

教具、学具准备

圆面积的课件,自学案,探究案,彩色圆形纸片(每人1个)。

课前3分钟:由孩子主持,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准备了什么吗?

1、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马儿可以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呢?闭上眼睛想一想,它吃草的范围是一个什么图形?(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范围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2、板书课题并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师: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们会想到什么?(意义、公式、计算)

师: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老师整理了一下。

3、出示学习目标并理解。

(1)理解圆面积的意义。(2)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都明白这节课的目标了吧,那我们就带着这几个目标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充分感知,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

师:什么叫圆的面积呢?请大家拿出圆形纸片,用你喜欢的方式感受一下圆的面积,告诉大家圆的面积指的是什么?(抽生答)

课件显示: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猜猜看圆面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周长、直径、半径)

师: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究研究。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引导转化。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梯形呢?三角形呢?(学生回答,教师演示课件)

预设:用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转化法。(板书:转化)

那么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

2、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

自学案:自学教材67页内容,用红笔勾画出知识重点,并把教材119页上的圆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

(1)我们把圆剪成了多少等份?每一小份是个什么图形?

(2)拼成了近似于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跟原来的圆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3)如果圆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会接近什么图形?

师:课前孩子们进行了自学,都完成了吗?愿意把你的学习成果跟大家一起分享吗?请大家先在组内交流,然后以组为单位在全班分享。

自学分享:组内分享自学成果,抽二组(16等分、32等分)上台结合作品交流。

预设:为什么要分成偶数等分?

教师活动:学生自主活动时注意观察学情,交流展示时适时点拨评价,注意问题生成,目标的达成。

师:老师昨天在家也进行了自学,也想跟同学们分享分享,同意吗?但老师想请个解说员帮帮我,谁来试试。(教师边点课件学生边解说)

强调:如果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长边就越接近直线,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

3、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师: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到底存在着什么关系呢?(课件)请同学们结合图仔细观察、分析研究。

课件出示探究问题和提示。

探究问题:(1)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原来()。

长方形的长近似于(),用字母()表示,

宽近似于(),用字母()表示。

(2)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用字母表示:()×()

S=()。

温馨提示:(1)结合所拼图形,观察、分析并独立完成探究问题,有困难的可以与对子同学合作完成。2、组内同学完成后,组长快速组织交流,并安排好如何展示汇报。

展示交流:抽二组互动交流,学生在交流(1)时把字母表示标在图上,交流(2)时板书在黑板上。

预设: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还有其它方法吗?

学生活动:明确探究问题和提示,独立完成,合作探究,二组展示交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注意观察学情,交流展示时适时点拨评价,注意问题生成,目标的达成。

四、运用知识,拓展思维。

师:刚才大家用转化的方法,把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研究发现了圆的面积公式,孩子们真了不起,老师替你们高兴。根据公式,要求圆的面积,只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生回答)课前“马儿的困惑”现在能解决吗?(出示课件)

1、巩固练习:

(1)马儿被主人用一根3米长的绳子拴在了这根木桩上,它可以吃到多大范围内的草呢?(学生独立解答,抽生黑板板书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展台交流,教师点评。)

2、拓展提高。

(1)圆形桌面的周长是62.8分米,给这个圆桌铺上一块玻璃,每平方分米的玻璃价格为0。3元。这块圆形玻璃需要多少元?(学生独立完成,抽生展台交流,教师点评。)

(2)用一张长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互动式发言。

板书设计:

评析:(指导教师:冉显志)

本节课由田英老师执教,在xxxx年秋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

《圆柱的表面积》是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内容。《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与图形》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圆柱的表面积》又是《圆柱和圆锥》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以及圆柱特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个具有探究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想象、操作等探究活动,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这一新知识转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中,即圆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以后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知道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②结合具体的情境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教法分析

本课由于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探索的可操作性难把握。为了化解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结合学生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法设计为:以教师的引导带动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辅之以小组合作交流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为教学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强化,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及时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学法分析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演示为依托,以学生自备的圆柱体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教学目的。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突出《空间与图形》这个内容的教学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这个过程我用课件展示2个方面的复习内容:(1)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说一说,并用字母表示出计算公式。

以上设计让学生逐题完成,通过个人汇报——集体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掌握圆柱的特征,回顾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及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完全与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有关,为下一步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方法作好铺垫,让学生体验到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前后连贯性。

(二)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同学们,你想当设计师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体食品盒,现在请你来重新给这个食品盒设计你自己喜欢的商标纸,你能告诉我你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吗?”让学生沉思一会儿后请学生起来汇报,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学生理解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这样设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探究方向,同时又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动手操作、合作研究、汇报交流、发现联系、总结方法、归纳新知

1、动手操作。“你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个什么面吗?你能想办法让它成为我们认识的图形吗?请你用手中的剪刀沿着食品盒商标的接缝处剪开,试试看”

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尝试,教师进行巡视、引导和点拨,让学生明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长方形,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获得直观的感受。

2、合作研究、汇报交流。“你把圆柱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呢?请你和你的同伴说说看”。让学生把自己的展开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所用的方法。

3、发现联系。

用课件把圆柱展开成长方形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开展讨论交流:“你发现展开后的长方形各部分与圆柱体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了吗?请和同伴说说看。”然后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这一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也就是圆的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让学生感受到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学生理解了之后再用课件进行演示,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4、进行推理,总结方法。

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概括总结:“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吗?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因为有了上述的探究过程,学生很自然而然的就会概括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底面周长乘高,也就是圆的周长乘高。学生概括出公式以后让学生写下来,并读一读,用课件展示出来。接着要求学生完成例2的计算。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5、归纳新知、揭示课题

“假如设计的不仅仅是商标纸,而是要做一个完整的圆柱形纸盒,又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呢?小组讨论,然后动手操作在方格纸上画出例3出示的圆柱的展开图,写出你的研究结果,再和同伴交流,然后向大家展示你的成果,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现在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了嘛?”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同伴交流——全班汇报——课件演示来完成。得到圆柱的表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

这一环节,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这样能够更好的突破难点。接着让学生完成例3出示的图形的表面积的计算。做完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和方法。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这一环节是内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因而我设计的练习题在注重知识运用的前提下,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四个题目,1、求圆柱的侧面积,2、求圆柱的表面积,3、求圆柱形鼓需要羊皮和铝皮各多少平方分米?4、求做一个圆柱形的油桶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

(五)全课总结

这是作为新课必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和评价,既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兴趣。结合板书,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的知识,并说出是怎样学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基本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时,有的学生没有沿圆柱的高剪开以至于得到平行四边形,当时我只是强调要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并没有对此进行展开讲解,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课后我认真思考后发现,实际上不管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是长方形、正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虽然图形变了,但是他们的面积并没有变,这个知识点只能通过下次课给学生补充。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的周长:C=πd=2πr侧面的长(或宽)=底面周长

圆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说课稿侧面的宽(或长)=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S长方形=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S侧面积=S长方形=c×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S圆柱=S侧面积+2×S底面积=2πrh+2πr2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圆柱的表面积》,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构思与理解。

一、教材分析: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应当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以及圆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后面学习一些立体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想象和操作等活动,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理解圆柱表面积的的含义,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操作等多种方法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理解空间观念,并能利用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够从交流中获益。通过学生们自己的认识来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让他们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和计算,提高他们对问题的理性认识。能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在本课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它们是学习其它几何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圆柱体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由于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较为抽象,加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本课的难点是:理解圆柱侧面展开的多样性,将展开图与圆柱的各部分联系起来,并推导出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长方形各部分同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要按照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遵循启发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究证明思路、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这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实际上交给了学生自由飞翔的翅膀,交给了他们点石成金的金指头。

五、学习方法:

在本课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和推理概括能力。所以学生的学法以学生自备的圆柱形纸盒、长方形纸、剪刀等学具为载体,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以小组共同探索、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创设平等、自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推理、概括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学会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学会想象,学会与人交往。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个目的。

六、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四个阶段完成本课。

数学小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是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阶段准备的,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2、让学生掌握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出应该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几个面之和。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面积,谁还记得?

2、计算下面物体的表面积。

(1)一个长方体长5厘米、宽6厘米、高12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5分米。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二、探索领悟,总结方法:

谈话:在实际生产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和。

出示例5一个长方体鱼缸,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1、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鱼缸的样子。

提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什么

使学生明确,求需要多少玻璃,就是求这个鱼缸的表面积。

启发学生思考:

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其中哪两个面的面积是相同的?

学生交流,指名口答。

明确:分别求出前、后、左、右和下面的面积,再相加。也可以先求出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上面的面积。

2、列式解答:

请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你能说说你列式的根据吗?让学生明确算式的含义。

相机出示:

53.5+53+33.5+33.5+53

(53+53.5+33.5)2-53

3、谈话:还有其他的方法吗?选择一种方法算出结果,再互相交流。

4、练一练:

第1题,让学生明确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就是这个长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和,也就是长方体的侧面积。

第2题,做让学生先弄清楚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的和,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完成后,集体订正,指名说出列式根据。

三、巩固练习:

练习四第6题,思考问题是要计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四第7题要学明确木板是上、下、左、右四个面,沙网是前后两个面。

2.练习四第8题明确教室的地面(也就是相应长方体的下面),不需要粉刷;算出顶面和四面墙壁的总面积后,还应该扣除门窗及黑板的面积。

3.练习四第9题帮助学生理解台阶占地面积应为各级台阶的上面的面积之和,即0.365=9(平方米)。铺地砖的面积则是各级台阶的上面和前面的面积总和,即9+0.265=15(平方米)。

4.练习四第10题要提醒学生以厘米作单位测量有关数据。测量结果可保留一位小数。

五、思考题:

提示学生:这个物体中的每一组相对的面的面积都相等。由此,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是:(7+7+6)2=40(平方厘米)。按要求补成的最小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重点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能运用圆的知识熟练地解答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问题。

2.通过将圆的知识与其他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自主探究圆与正方形的关系的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圆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梳理体系

直接揭题:今天我们来复习本学期所学习的圆的有关知识──“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板书课题:圆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了圆的哪些知识吗?

小组合作,让同学们把所学的知识整理一下,然后进行汇报。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1)圆的认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直径d:决定圆的大小;

半径r:在同一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d=2r;

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2)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圆的周长。

圆周率:周长与直径的比,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圆周长的计算:。

(3)圆的面积:

由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圆面积计算:。

圆环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唤醒学生以前所学圆的有关知识,并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圆的性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通过梳理形成知识体系。

二、基本练习,整合知识

教师:刚才我们对本学期圆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现在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回答吗?

1.说说下面各题的最简整数比:

(1)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2)

(2)一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是多少?(:1)

(3)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2 cm和3 cm,,它们的直径比是多少?(2:3)

周长的比是多少?(2:3)

面积的比是多少?(4:9)

【设计意图】将圆的知识和比的知识结合起来,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并进一步理解圆的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

2.一个公园是圆形布局,半径长1 km,圆心处设立了一个纪念碑。公园共有四个门,每两个相邻的门之间有一条笔直的水泥路相通,长约1.41 km。(课件出示题目情境)

(1)这个公园的围墙有多长?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求公园的围墙的长度就是求什么?该怎么求?(因为公园是一个圆形布局,所以求公园围墙的长度就是求圆的周长,根据,=1 km,就能求出圆的周长是6.28 km。)

(2)北门在南门的什么方向?距离南门多远?(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北门在南门的正北方向,距离南门的距离就是直径的长度,是2 km。)

(3)如果公园里有一个半径为0.2 km的圆形小湖,这个公园的陆地面积是多少平方千米?(引导学生用大圆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来进行计算,也可以利用圆环的面积来计算这个公园的面积。)

(4)请你再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引导学生不仅可以从四个门的位置和方向去提出数学问题,也可以从圆和正方形的关系方面去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平面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并融合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空间观念;求公园的陆地面积其实就是圆环面积的变式,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生提问题这样一个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三、探究学习,培养能力

1.用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白铁皮(边长是1.8 m)分别按下面三种方式剪出不同规格的圆片。(课件出示问题情境)

(1)每种规格中的一个圆片周长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观察每种规格的圆的周长之间的关系,及总周长之间的关系。)

(2)剪完圆后,哪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

教师:猜想一下剪完圆后哪一张白铁皮剩下的废料多些?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证明吗?(引导学生用数据说理,通过计算,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一般性原理,假设第一个圆的半径是,某种剪法中剪掉的小圆的半径一定是,此时要剪掉个小圆,剪掉小圆的总面积为,即和第一个圆的面积相等。)

(3)根据以上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剪圆的方式判断剩下的废料是否相等的验证过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交流收获

教师: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或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理顺各个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学习了什么内容,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圆的面积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的内容复习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十九第6-10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这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篝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九第6题,让学生口算。

2、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复习学习过的面积计算。通过复习,要弄清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应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

二、整理公式。

1、提问:什么叫面积?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

面积的计量单位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的大小吗?

2、整理公式。

出示第101页的图形。

让学生填写公式并思考推导过程。

3、归纳公式

指导学生说明相应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老师板书公式。

追问: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时都要注意什么?

想一想,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以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来推导的?

三、组织练习。

1、做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2、做练一练第1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课上。

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在小黑板上,结合让学生说说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8、9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九第10题。

精选阅读

圆的面积教案7篇


每堂课的教学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这需要老师认真对待。因为一个优秀的教案课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要点。那么怎样写好教案课件呢?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圆的面积教案”的内容,不要错过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以供大家借鉴和使用,也希望大家分享。

圆的面积教案 篇1

教材分析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直接要求学生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学情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图形的特征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的运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红领巾,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硬纸片各一对。

学生: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硬纸片各一对,尺子,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谁能说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出示红领巾。

(1)教师:这条红领巾是什么图形,它的面积是多少?你能猜一猜吗?

(2)教师:同学们猜了那么多答案,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计算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二、合作探究:

1、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提问:这3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我们学习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数方格和转化的方法)

教师:同学们,那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①如果是用数方格的方法,那就在方格纸上进行计算。(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②如果是用拼摆转化的方法,那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进行计算。组织学生开展操作活动。(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三、探讨交流。

1、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说明推导公式的过程。

2、让数方格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及过程。(我们先计算出三个图形的面积,再分别量出它们的底和高,发现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表示。所以我们小组觉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是:底×高÷2。

3、让转化小组说明推导的公式和过程。(我们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而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高÷2。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一样。

4、在讲台上演示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推导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上述同学和推导思路,看清楚转化的过程。

5、引导转化小组学生总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步板书:

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用字母表示公式:s=ah÷2。

6、教学例题2。

四、巩固练习。

(1)解答练习题"做一做"。之后教师指定学生回答,并集体订正。

(2)回顾: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什么?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圆的面积教案 篇2

各位领导:

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面积》。

[教学分析]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会求圆的周长,在学习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了用割、补、移等方式,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因此教材首先提出了圆的面积概念,接着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前曾多次采用过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引导他们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再一次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因此,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应用。[教学难点]:

1、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找出拼前圆的各部分与拼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且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本节课选择网络教室环境下教学,为此我设计了网站形式的学习资源。(请看课件出示)

根据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以及教学重点、难点,我精心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

三、解决问题、深化理解。

四、总结检测,形成能力(2分钟)

教学中的第一个整合点,动手实践。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视频]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的圆形学具,要求学生沿着半径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再拼一拼,看看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收获也有不同。通过动手实验操作的方式来探究圆,学生会在操作中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有的完成不了实验,有的误差很大,有的拼成了长方形,但是形状不够近似,没有充分的说服力,不能帮助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进行充分理解,如果将圆平均分得份数再多,继续拼摆,会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而且实验也很难成功。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弥补教学的不足,能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空间观念。学生感知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零散的、不完整的,所以在他们充分动手操作后,我又提供了教学课件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观察这一个实验的过程,将圆分别分割成16份、32份等,剪一剪、拼一拼。最后,把拼成的图形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近似于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图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再组织学生边观察课件或拼摆的学具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拼前是什么图形,拼后近似什么图形?

②拼前图形的面积与拼后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拼后图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宽相当于圆的哪部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点。

整合点2,信息技术,拓展思维。学生在自由地剪、拼成一个长方形,已经很有难度了而且占用了很长时间,如果再组织学生把圆拼摆成其他图形,再观察,比较,这一堂课学习任务将很难完成。虽有个别学生已经拼、摆出来,对全班学生很难有指导性。但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弥补不足,让学生观察课件中将圆转化成三角形、梯形的过程的提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立刻自行探究,动手制作,将圆平均剪的若干份拼摆起来,观察、比较,得出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运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解决教学难点,并且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整合点3;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为了巩固已学知识,利用教学版块中的过关测试,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根据教材特点,我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仅设计练习题,而且又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我主要分为三个梯度。

一、基础知识为学生提供的是计算圆的面积问题。(图片)

二、综合知识包括圆的面积填空、判断、选择计算题。(图片)

三、拓展练习。(图片)设计生活中计算学校操场面积的具体情景,学生也可以点击媒体资源提供的生活实际的视频资料。

(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情况,点击教学相关的过关测试,自主选择试题,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学生的正确情况给予继续或重新练习】。练习中,教师利用屏幕监控和巡视,(视频)【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这样避免了常规课堂只重视结果现象,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从而避免了重知识轻运用的现象,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体验,确实让新课改走进了课堂,落实到常规教学中,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动的特点,它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本课采用由网络进行教学,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合作交流,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同时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恰当地运用了微机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圆的面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生:我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我这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你拼时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

生: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了。

师:对,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并且交流拼法,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4、第二次操作实践

师:说的真好,刚才同学们把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组,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也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我们刚学过的平行四过形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了,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前面的拼摆操作,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推导的?

生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下面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

师: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

生: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除以2呢?

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师:大家同意吗?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板书s=ah÷2(生齐读)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

师:(出示课件)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感受数学的价值。

(2)我们经常见到类似的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3×4÷2=6(平方分米)

2.5×4.8÷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2.5分米?

如果这条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3)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我们学校的上下两个路口在放学时经常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4)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

师: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揭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规律。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件演示)课下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反思和总结,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圆的面积教案 篇4

一、分析教材

面积单位间进率是《人教社》九义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位的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面积的概念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探究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同时它也是学生在以后四年级学习的小数与复名数和与面积有关的应用题及在生活中解决与面积有关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设计本课时我们力图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多种活动中获得多种感观认识,抽象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我们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明了活动目的,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

二、说教材的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生生合作的学习精神,乐于助人的集体精神。

重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难点: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三、说设计意图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组的教师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教材,先后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下面仅结合课堂教学中的三大环节(开课、活动操作、练习设计)来简述一下我们的研究过程及我们对每种设计的感受。

1、第一环节开课的研究

关于开课的研究,第一次试教,学生回忆长度单位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引导到面积单位的研究。这里教师让学生通过画1cm、1dm的线段,1cm2、1dm2的面积来引入。第二次教师拿出一个长方形(面积是1dm210cm2)让学生猜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会选择以平方分米为单位来描述大小,当老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进行覆盖发现多了一点,给学生制造研究的动力,学生用低级面积单位去描述,并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思考展开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研究,第三次试教叶靓老师出示三个不同大小图形,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让学生选择手中的学具研究得出三种图形的面积。由于3号图形是1dm2也就是100cm2,从而揭示cm2与dm2之间的进率。第四次试教我们回归课本,从回顾长度单位的进率迁移到对面积单位的进率的学习。

这四次开课研究每次的侧重点不同。第二、三次的导入设计突出了面积单位的应用价值试教发现分散了教学重点,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认知障碍,重点不够突出。

而第一、四次开课研究目的性更强,直接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索。尤其是第四次的教学设计借用多媒体使学生对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有效的排除了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知识点产生的负迁移效应。

2、第二大块:探研活动的教学设计

这一个教学环节我们设计了很多种不同的活动形式

第1次是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叶老师把学具全部提供给学生,学生活动内容丰富有摆一摆,有用面积计覆盖、有用尺量一量等,但我们发现容易造成小组活动混乱,我们应引导他们有条不紊地操作,而今天叶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或二种学具进行探究,让学生带着问题,满怀疑惑和好奇去探索。首先让学生思考和选择工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动手)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展开研究。不同的方法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

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通过猜想、研究、验证等一系列的过程,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发现、归纳、总结,学生不仅学会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学习的意识。

对于书本的使用,叶老师也没有忽略,教学完这一环节后叶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学会用教材来学习,必竟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文本。

3、第三大块,练习

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上,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叶老师结合日常生活情形丰富特点,设计开放的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应用,促进自身主动发展。学生探索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后,有一种应用的期待,“我努力的结果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呢?”马上引入实践应用。

本节课,我们对练习的设计有这样一个思考

“本课我们到底练什么?”

虽然这节课我们认为:是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如果练习仅仅停留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是不够的。

我们的看法:

1、继续夯实对面积单位进率的认识,所以在叶老师的练习中出现了针对实际物体填写合适的面积单位,再对面积单位进行换算的练习形式。

2、本节课的练习形式多样有填空、连一连、实际应用。

能有效帮助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如何使练习具有延伸课堂的效果

对于一节课的学习是不是就是40分钟?答案是否。

教师在课常上教给学生的知识与方法如何换变成学生的能力,怎样让学生的学习延续到40分钟以外?在本节课中,叶老师引导学生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得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进率,叶老师在课的最终提出的思考题给予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研究的目标,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去继续研究。

圆的面积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圆形草坪的实际情景提出圆面积的概念,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圆的面积就是它所占平面的大小”。其次教材直接提出问题:能不能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由于让学生完全自主的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是有很大难度,但是教材给出了提示,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教材安排了例题,应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已知直径,先求出半径,再求出面积。

学情分析:

1. 充分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学圆的面积的含义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图形面积的含义,并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指图形所占平面的大小。

2. 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可以先让学生把教材后面所附的圆形做成学具,在教师指导下,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决定等分成多少份,自由的分一分,剪一剪,拼一拼。最后把拼成的加以比较,使学生看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近似于长方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活动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初步感受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的面积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第一课时。

2、教材、学生情况分析:

这是一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研究几何形体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该内容与教材前后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以及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和绘制统计图作了铺垫。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3、教学目标

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推导出圆面积计算的公式,并会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和运用转化的思想,初步渗透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合作、互相帮助的优秀品质及集体观念。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是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则是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极限思想的渗透;

教学关键是弄清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圆的关系。

二、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本课教学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探究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主要采用了以下4个教学策略:(具体教学策略请看教学过程部分)

1.知识呈现生活化。以云南景洪的曼飞白塔的塔基为圆柱形石座,底面周长是42.6米,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让生活数学这一条红线贯穿于课的始终.

2.学习过程活动化。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探究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3.学生学习自主化。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去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方法合作化。在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采用4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从而真正实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教学过程

秉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引导探究, 构建模型——分层训练,拓展思维——总结全课,布置作业”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心理基础,为了使学生乐学,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教材插图,从而引出课题:圆的面积计算。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情景设置,拉近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第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启发猜想, 明确方向----化曲为直,扫清障碍----实验探究,推导公式----展示成果,体验成功----首尾呼应,巩固新知五大步进行:

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第一步:启发猜想,明确方向中。我启发学生猜想:“比较两个圆谁的面积大,你觉得圆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自然的会作出合理猜想。但对于怎样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想到可以将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至于如何转化,怎样化曲为直,因受知识的限制,学生不能准确说出。我抓住这一有力契机,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

在第二步:化曲为直,扫清障碍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将大小相等的圆分别沿半径剪开,先分成8等份、然后拉直,再分成16等份拉直、最后分成32等份,再拉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成的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底就越接近于线段。这一规律的发现,不仅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更

要的是为学生彻底扫清了“转化”的障碍。这时我适时放手,进入下一步教学。

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

在第三步:实验探究,推导公式教学中。我首先提出开放性问题:你能不能将圆拼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试着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议一议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我没有硬性规定让学生拼出什么图形,而是放开手脚让学生拿出已分成16等份的圆形卡纸小组合作去剪,去拼摆,并鼓励学生拼摆出多种结果,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展示成果,体验成功。

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第四步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是如何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由学生自己,同学和教师给予评价。同时对拼成近似长方形的情况,教师再结合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并结合板书。

首先让学生明确圆周长的一半相当于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半径等于宽,圆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这是教学的关键,再此基础上进行推导,得出圆面积等于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再让学生弄清圆周长的一半等于πr,从而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化简后用字母表示为S=πr2。

第五步:首尾呼应,巩固新知

在学生获得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 我进入第五步: 首尾呼应,巩固新知的教学。这座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求出它的面积。从而达到了对新知的巩固。

四、分层训练,拓展思维

为了深化探究成果,在第三环节: 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性练习,第二层:综合性练习,第三层:发展性练习。实现层层深入,由浅入深。逐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附练习设计)

第一层:基本性练习

1. 画一个半径为2.5cm的圆,再求出这个圆的面积。

第二层:综合性练习

2. 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r=15厘米 r=24厘米 d=9分米

第三层:发展性练习

3.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圆的面积教案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设计的课件《圆的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级的教材。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学习内容的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习上的一次飞跃。

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要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 通过学生操作,发现推导圆面积的公式。

3. 结合知识的教学,渗透转化极限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的重点是:圆面积概念的建立,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转化和极限两种数学思想的渗透。

考虑到本节课是几何前后知识的重要纽带,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年龄特点,导致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还是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所以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课使用多媒体,设计时主要想突破以下几个问题:

一. 明确概念: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给它们分别起个名字,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蓝色的是曲线围成的圆面,它的大小叫圆的面积。通过比较鉴别,并结合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摸一摸手中圆形纸片的面积和周长,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从而顺利揭题《圆的面积》。

二. 以旧促新

明确了概念,认识圆的面积之后,自然是想到该如何计算图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怎么发现和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些都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系列现实的问题。此时的学生可能一片茫然,也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不管怎样都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设想,说出他们预设的方案?你打算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映随机处理,估计大部分学生会不得要领,即使知道,也可以让大家共同经历一下公式的发现之路。此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不能和以前的平面图形建立联系,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迅速回忆,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为新知的“再创造”做好知识的准备。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取其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让学生讨论并再现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平行四边形是通过长方形推导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通过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西边形推导的,梯形也是如此。想个过程不是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推及到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可以很容易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三. 转变图形

根据发现,把圆等分成若干等份,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电脑先演示8等份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它像什么图形?为什么说“像”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如果说8等份有点像,那么再来看看16等份会怎么样?电脑继续演示16等份的圆,放在一起比较,哪个更像平行四边形?学生会发现16等份比8等份更像!因为它的底波浪起伏比较小,接近直的,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如果分成32等份会怎么样?64等份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得出等分的份数愈多,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愈像,就愈接近,完成另一个重要数学思想—极限思想的渗透。

四. 公式推导

平行四边形面积学生都会计算:s=ah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圆有什么样的关系:发现a=c2 =πr h=r,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从而推导出S=πS=π×r×r =πr2。

此时,让学生观察思考,利用手中的16等份的图形纸片,拼一拼,还能拼成哪些图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根据拼成的图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当然,还能拼成三角形,梯形,长方形等,这里课件没有一一演示,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创新。正如《画 》谈“马一角”的文字,“看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日前.”结合学生拼成的图形并推导,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都推导出S=πr2 ,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不但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而且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内在美,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五.公式的应用.

探究出公式,要学会应用,并能把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引导学生观察面积公式,思考要想计算圆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让学生讨论.练习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看图计算面积。主要是巩固新知,强化公式的应用。两个图一个是已知半径,另一个是已知直径。

第二:变式练习。学生根据公式一般认为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否则无法计算,这一题是已知r2=5平方厘米。根据目前知识,学生没有能力求出半径,怎么办?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讨论,就会发现,除了知道r,可以求出面积,若能知道r2,不必求出半径,直接利用公式计算面积,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全面理解公式,达到对公式的进一步认识。

第三:实践练习。圆形的物体生活中随处可见,公园的露天广场是个圆形,怎样才能计算广场的面积呢?让学生讨论,你有哪些方案?并留给学生课后去实践。这样,使学生意犹未尽,感到课虽尽,但疑未了,为下一课已知周长求面积埋下伏笔。

至此,课件设计的初衷,概念—旧知—转化—推导—应用五个任务就算完成了,这也是设计时个人的一些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圆的面积教案汇集


圆的面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71至76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探究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2、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经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等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形成表象。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儿一个游戏,大家看一看黑板上,黑板上有两个三角形,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我们找两个同学来涂色,谁涂色的速度快谁就获胜。(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老师说开始一起涂)

2、谁是获胜者,为什么他涂的快呢?

生: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大,一个三角形的面小。

师:这个同学用了一个词很好。

3、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看看这两位同学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为什么黑板擦的慢,桌面擦的快,这是为什么呢?

生:桌子的面小,黑板的面大。

师:我们把桌面的表面叫做桌子的面积,把黑板的`表面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4、今天老师用到一个词,面积,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什么是面积?板书:面积。

师: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个词。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再卖房子的时候看见面积两个字,我们就知道是什么含义了。

5、面积和物体的表面是有关系的。请同学们拿出数学书,用手摸一摸它的封面,现摸一摸课桌的桌面,再摸一摸铅笔盒的面,再摸一摸咱们做的凳子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面我们把它叫做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的表面。

6、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摸,你发现物体的表面的有什么,在摸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生:谁的表面大,谁的表面小。

师:这就说明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板书:的大小

师:刚才我们摸的课本的表面的大小叫课本表面的面积,摸的桌子表面的大小叫桌子表面的面积,谁能用老师刚才说过的话说一说凳子表面的大小是什么?

结论:所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什么?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就是它们的面积

7、把数学课本的封面和光盘画下来,这两个图形就叫封闭的图形。板书:封闭图形

师:讲解什么是封闭的图形?就是没有缺口,从头到尾相连的。

师:再画一个有缺口的,问这是封闭的图形吗?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是封闭的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8、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有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生:齐读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9、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分着齐读面积定义。

10、让学生把这两句话总结成一句话?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或

11、谁能起来举一个例子: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或者说哪些物体的面积有大有小。

12、比较两正方形大小,方法是重叠一下。

13、拿出两个长方形,比较两长方形大小,用重叠的方法不行了,怎么办?

生:用小方块摆一摆,谁摆的多谁大。

14、小组交流: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用哪种图形摆最合适,为什么?

生:最适合的是正方形。

15、老师翻过来,用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摆可以吗?

生:不行,这样摆同样不行,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也无法比较。

16、怎么办?

生:我会想到用相同的正方形去摆到两个长方形上,看谁摆的多,比较大小。

17、我们知道了要在物体上或图形是摆小正方形时要统一单位,用相同的正方形来摆。

18、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面积单位,我们给这些小正形起了一个名字叫面积单位。板书: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73,看一下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三个面积单位

19、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多大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师: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并用尺子量一量,看它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可以说什么样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举例)田字格,1角的硬币,大拇指盖,

20、打开数学书P74做一做1题,先估一估,看谁估的准。摆一摆是多少?

21、为什么说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呢?

生:因为它能摆8个小正方形。8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就能盖住了。

22、老师让你用这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这个课桌的面积你认为怎样?

生:不合适,为什么?1平方厘米太小,桌子面积太大。

圆的面积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P67-68

教学目标:

操作、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前些日子我们已经研究了圆,今天咱们继续研究圆。

2、画圆

首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规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

3、比较圆的大小

请小组内同学互相看一看,你们画的圆一样吗?为什么有的同学画的圆大一些,有的同学画的圆小一些?看来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

我们把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确定策略,体会转化

(1)明确研究问题

师:同学们都认为圆的面积与它的半径有关,那么圆的面积和半径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2)体会转化

怎么去研究呢?这让我想起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同学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一下这个故事?曹冲之所以能称出大象的重量,你觉得关键在于什么?(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石头的重量)

其实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就常常用到转化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大脑中快速搜索一下,以前我们在研究一个新图形的面积时,用到过哪些好的方法?

预设:

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推导方法。

当学生说不上来时,老师提醒:比如,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割补法)

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课件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

(3)确定策略

那咱们今天研究的圆是否也能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如果我们也像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那样用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形拼一拼,你认为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那怎么办呢?(割补法)怎么剪呢?

①引导学生说出沿着直径或半径,把圆进行平均分;

②师示范8等份的剪法和拼法;

2、明确方法,体验极限

(1)学生动手操作16等份的拼法;

(2)比较每一次所拼图形的变化;

(128等份所拼的图形,让学生体验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

3、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2)交流发现,电脑演示圆周长和长,半径和宽的关系。

(3)多让几个学生交流转化后的长方形和原来圆之间的联系。

(4)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现在要求圆的面积是不是很简单了?知道什么条件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了?

出示主题图求面积:这个圆形草坪的半径是10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判断对错:

3.知道了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那知道圆的周长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四、总结新知,深化拓展

1.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大家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以后大家遇到新问题都可以用转化的方法尝试一下。

2、拓展

在剪拼长方形的过程中,有同学产生了疑问,能不能把剪下来的小扇形拼成三角形或者是梯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拼的过程)

那利用拼成的三角形和梯形又能推导出圆的公式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圆的面积教案 篇3

组合图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5—76页。

教材分析:《组合图形面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第五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些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性。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应进一步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中去探索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七巧板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都玩过七巧板吧?今天呀老师也为同学们带来一幅用七巧板拼成的画,请同学们看:(出示幻灯片:一架通过各种简单图形拼组成的飞机)

师:你们觉得它像什么?你能看出它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 生:发言回答。

二、认识组合图形

师: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自己动手拼了,那好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七巧板,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合作,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吧? 生:动手拼图,老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请拼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贴到黑板前,展示给同学们看。(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用七巧板来做游戏,让学生拼一拼,目的是想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明白组合图形是由多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方法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而且增加了神秘感,也具有挑战性,同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更为下一步探究组合图形面积做好铺垫。)

生:汇报拼成的图形是由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组成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通过观察回答:发现这些图形都是由简单的几个图形拼出来的。师:对。我们就把像这样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图形组成的这个大的不规则图形叫组合图形。

师:那现在同学们,我想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办呢? 生:只要把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加在一起就可以了。

师: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师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三、探索计算方法

1、观察图形估算面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组合图形里边还藏着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呢?

(幻灯出示:在飞机图形里出现不规则图形,让学生直观观察到这个不规则图形)师:现在老师给你这个图形的数据,你能估一估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进行估算。汇报。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让学生理解这个图形不是简单图形,不能直接估计它的面积,也为下一步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做一个很好的铺垫)

2、自主探索,计算面积。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估算的理由,而且这里边同学也提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那你估算的数据到底接不接近真实的数据呢?我们就一起动笔来计算一下好吗?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活动探索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指导,对于完成比较快的学生老师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再想出其他的办法。

3、小组合作,分享方法。(1)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师:老师刚才发现同学们的方法都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现在就请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再互相点评一下好吗? 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老师深入到小组当中去参与他们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师:好通过刚才小组内的交流同学们一定对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一步的见解,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你的想法好吗? 生汇报,老师做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过程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分割法,一种是添补法,那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请小组内同学讨论一下好吗?

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老师小结:分割法:当我们用分割法时,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就越简单,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差的条件就不行了。

添补法:当我们添补上一块之后,能根据给定的条件求出添补之后图形的面积,那我们就可以尝试一下,否则这种方法就是行不通的。(3)比较、反思方法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老师发现你们可以灵活的运用解题的方法真是太好了,那在本题当中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说说你的理由。师小结:求一个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因为分割、添补的方法不同,计算步骤也不同,但最后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培养了能力。这时,为每个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开拓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单的方法,实现方法的比较,同时也是反思自己的方法和学习别人方法的一个很好时机,通过学生的探索、交流、讨论、优化、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里体现了多种学习方式并存,首先,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通过小组和全班交流,使学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最后,从这些方法中,比较、反思、知道最简便的方法。)

四、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了知识的储备量,再回头做这样的题,兴趣高涨,分割和添补法有一定的综合运用,但是当老师给定数据的时候,同学就又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方法,看哪一种更适合这道题的解题方法,发现解题的方法,又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道题又是对上一题的补充,拓展,同学们都能用分割法把这道解出来,但是又添补法时到底能不能解决这道时,同学们就会发出疑问,可是当老师适当的进行点拨之后,就会是另外一种情况,整体代法的介入不仅是对这道题的一个有效的补充,而且也为六年级求圆的面积时做下一个伏笔,现时也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设计意图:这道题是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为下册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做了一个铺垫。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灵活运用自己所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类型的题。)

五、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说说学会了哪些?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问题?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和相互学习都很重要,也就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样可以有所收获。(设计意图:总结的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下回顾,因为是高年级了,所以老师应该引导让学生在总结上有所提升,在知识方面,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都应该有收获的。)

六、作业 1、书中76页的试一试 2、书中76页的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布置了两个分层作业,第一个作业是一个基础题,每名学生都应该认真独立完成。第二个作业是实践活动,这样的作业给学生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都认识中队旗,但如果想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可能对于它的数据不是很了解,学生想了解到准确的数据,可能会对过同伴互助,或者是向大队辅导员请教,有的学生可能问家长,还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网络去了解等等,这样的作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分割法:求和

添补法:求差(特例除外)(设计意图:这节课的重点是怎样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的板书可以直地体现出本节课求面积的方法,而且也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入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组织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及思维导向)

圆的面积教案 篇4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九义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92-93“面积和面积单位”及相应练习。

2、教材及一般学情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从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几何知识部分的编排上看,由长度单位过渡到面积单位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一次飞跃,所以这节课也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中比较重要的一课。这节课的学习也是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面积、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对于这种抽象的面积知识相对困难。然而,中高年级学生又对“有用”的数学开始感兴趣,此时,如果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注重了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他们便愿意并想学数学。

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关键在于能否为学生营造好恰当的生活情境与探究氛围,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3、教学目标

据此,我为本课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2)学能目标:①使学生在用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物体或图形的面积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想象、估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德育与情感目标: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合作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

我确立以上目标的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力创设多种情境,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所以本课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结构,而且从纵向考虑了新旧知识及方法的沟通联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高效地实现以上目标,我选择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让学生动心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3、交流辨论,让学生动口。

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4、运用媒体,让课堂高效。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程序

在具体的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将本课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教师先将学生引进生活,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后面回归生活,体验数学化的生活作好准备

(课件播放情境短片:星期天,小明与小华打电话。明:小华,听说你们要搬新家了,是吗?华:是的,我们的新家在“天香丽景”,装修好,到这儿来玩吧。明:可我不知道怎么来呀?华:你可以坐1路车到“天香丽景”站下车,然后向南面顺着一条长100厘米的过道,来到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大型广场,请注意,那儿有一个高约10分米的建筑雕塑,我在那儿等你好吗?明:好的,呆会儿见!)

师:你们说,按照小华的描述,小明能顺利地找到小华家吗?为什么?(生:不容易,因为小华的描述中有些错误。)师:你能帮出找出来吗? 由此说明单位的重要性,并引入新课 二、实践感知,学习新课

1、学习面积的含义

先通过摸、比、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和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含义然后请学生看书P92“面积的含义”,并提问:书上的概念与我们所得出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生辨论“围成”的含义,并说明“和”与“或”的区别。形成正确的概念。

教师不仅要奉送真理,更要教人发现真理,学生的理解往往不是非常完美的,适时恰当地使用课本,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力手段。这一环节中,有意避开人们常用的课件展示的方法,新颖别致,利用书本和文字,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面积的意义,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及看书自学习惯。

2、学习面积单位

这一环节容易雷同重复,为不让学生产生疲劳,我做了以下设计:

(1)引入

用课件创设情境:出示小华家的两个铺着同样大小地砖的房间,师问:你能知道哪一间大,哪一间小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华的邻居也有一个房间,我们来比比,看谁的大?(房间大小相同,但用的地砖不一样大>)师:这两个房间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师:看来,要度量大小,必须先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国际上已经有了,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你知道哪些用来表示面积大小的单位?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这一教学过程,深入浅出,衔接自然,最后引出“面积单位”这种统一的标准。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且渗透着许多数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也开发了智力。

(2)学习习近平方米 看、估、量、说、围、找、用(先估后测)

出示平方米的模型,目的在于加强直观,便于演示,然后通过观察、测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其大小。用平方米去测量图形面积中,教师要求学生先估算,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形成自觉、主动甚至自动化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使学生在脑中形成更为准确鲜明的平方米的表象。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活化教材,先学平方米,]

(3)学习“平方分米”

引 创、量、说、测、用:

这里有效地制造矛盾,激发思考,鼓励创造,使学习高效进行。

(3)学习“平方厘米”及其它的面积单位

师:你认为还有其它的面积位吗?谁来说一个?

(创 说 量 比 找)

这两个面积单位的教学,可谓是一个大胆实践。通过平方米的教学,教师诱导学生从平方米的名称中创造出,甚至平方千米、平方毫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种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理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五)比较小结

将三个面积单位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感知。

把三个面积单位放在一起作比较,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看到它们的大小相差很大,为下一节课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作心态上的准备。

四、分层练习,深化提高

1、数一数

2、填一填

3、拼一拼

4、画一画

设计意图: “数一数”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作下了伏笔;“填一填”巩固了所学知识,特别是第1小题作了很好的发散,使学生对面积单位上冠以“平方”两字有了更深的领悟;“拼一拼”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画一画”则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想象的空间。四组题目相映成趣,使课堂教学得到了美的升华。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课外活动:随音乐下课,(面积在哪里呀,面积在哪里,面积在同学们的眼睛里……)

设计意图:总结全课,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了系统化。在音乐声中下课,使学生感受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受到美的熏陶。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三、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四、说教法和学法

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检查自学情况。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第7册134页—136页《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们的周长计算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面积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又相对较难,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含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的单位,使平面图形的大小有了度量的标准,这样就减少了认识上、理解上的难度。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观察、触摸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b、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2、能力目标:a、充分凭借直观,发展空间观念。

b、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和操作能力。

c、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a、使学生在揭示矛盾———分析矛盾的往复不断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b、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二、说教法学法

(一)强化感知,主动参与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再说“面积”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学生的思维从一维向二维过度,必须借助直观、形象的物体来理解。因此,采用学生熟悉的物体(桌面、黑板面等)和课件演示图形,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在“摸一摸”中初步体会“面是一大片”;在“看一看”课件演示中感受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条线段围成的一大片;在“比一比”中感知“面有大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二)矛盾激趣,引导探究

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揭示面积的概念之后,学生已初步通过观察法感知物体、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有大小之分,接着引导学生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重叠——————数方格,逐步揭示矛盾,并个个击破,最终引出“面积单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也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面积单位。有利于学生把握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使学生参与获得概念的过程。另外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的形状和大小,并能用它来度量较小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有意让学生用一平方厘米去量课桌表面的面积,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真切体验到平方厘米这个单位太小,从而产生“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疑问,然后出现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不能顺利地解决眼前问题”的矛盾中水到娶成地引出平方分米的学习,使学生在这过程中倍享成功的乐趣。整堂课在解决了一个个矛盾之后,我又不断在学生面前揭示新的矛盾,引着学生不断地向一个个新知跃进。同时,设疑和引导渗透了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鼓励与培养,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突出重点,促进迁移

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平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媒体演示,量边长、比一比、记一记、量一量等活动去理解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如:“这个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迁移和推理能力。

(四)运用媒体,突破难点

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在教学周长与面积的区别时,媒体动态演示”围"的过程,让学生轻松理解它们的区别;通过媒体演示用同样大的小方格量两个不同长方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划分方格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从课前交流“拍手”的掌面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体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索面积的概念。认识面积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物体表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课件出示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教师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面积单位。这一环节分两步骤教学:

第一、面积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首先让学生知道正确比较面积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先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学生用观察法比较,会有三种答案,用叠起来的方法比较(试一试),还是不能确定大小,教师根据学生的两次信息反馈,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有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再演示,在两个图形上分别画上同样大的小方格,通过数小方格的数量,学生明白方格多的面积就大。在学生已经知道用数格法来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前提下,运用故设矛盾的方法来比较同样两个图形,从而产生了矛盾,达到了学而思,思又惑,惑求解的目的,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原因,知道要正确地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接着教师巧妙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告诉学生今天先学习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以上环节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在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产生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一直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认识常用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了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第三步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四)巩固练习。主要设有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明白(1)正确运用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2)通过阿凡提的故事渗透长度和面积的区别,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总之,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实际生活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理想的发展。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4

圆的面积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67~68页《圆的面积》例1及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灵活的计算。

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迁移、分析、合作和创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

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配置的学具袋里的'学具、彩笔、一把剪刀,圆形的纸片和若干材料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牧羊图,让学生想一想它吃最大的范围应该有多大呢?是什么形状?

2、现在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圆的面积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圆的面积

a、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b、出示一个圆片:圆的面积在哪里?请同学们拿出圆片,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面积,你想说什么?

c、圆的大小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半径、直径、周长)

出示结语: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引导转化)

2、生生互动,推导公式

圆可转化为哪一个学过的图形呢?小组可以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试试看!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汇报。

a、让学生拿出卡纸(上的圆被分成多少等分,圆被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b、让学生拿出卡纸(上的圆被分成多少等分,圆又被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的边变得更直呢?再剪几份,你是说把它分得更多份些,是吗?(可以把它分得更多份些)

c、请拿出手中的圆片试着折一折,展开来,看看你折成了几等份?如果再折下去可以吗?现在就把你们折的这几种方案。(八等份、十六等份、三十二等份)

d、观察这三种分法,比较一下,同样大小的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拼出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

e、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动手实践:沿着半径把圆切开,巧妙地把圆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现在我们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摆一摆,边观察、边讨论、边推导,看哪组表现最好。展现以下问题:

①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

②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

③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圆的()?

④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的面积=()。

小组讨论后,并演示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小结:可见要求圆的面积只要知道什么就行?(半径)

3、运用公式学习例1。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展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方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会了什么?

2、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好转化的方法去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圆的面积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练习十九第1题。

教学内容分析:

圆的面积是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的周长以及学习过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以前所学图形的面积计算都是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而像圆这样的曲边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学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动手操作、计算验证,自主探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本课的教学应紧紧围绕“转化”思想,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中分析、研究、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的建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属于直观几何的学习阶段,而几何本身比较抽象的。本节内容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又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角度看,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所以在教学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使学生感悟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极限思想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极限思想(化曲为直)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面积转化教具。

学具:书、计算器、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大家看,一匹马被拴在木桩上,它吃草的时候绷紧绳子绕了一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复习圆的相关特征)

师:那马最多能吃多大面积的草呢?

师: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就叫做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圆的面积。(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的伊始就用这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既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为后面圆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可以让学生从课堂上涉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猜想验证、初步感知

1、实验验证

(1)师:猜一猜,圆的面积可能会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师:你觉得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

(2)师:对我们的估计需要进行?

生:验证。

师:用什么方法验证呢?

师:下面请大家先数数圆的面积是多少。

师:数起来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更简洁一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先数出 个圆的方格数,再乘

(让学生在图

圆的半径

(cm)

圆的面积

(cm2)

圆的面积

(cm2)

正方形的面积

(cm2)

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

(精确到十分位)

(学生完成后交流汇报。)

师: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三个圆的半径虽然不同,但是圆的面积都是它对应正方形面积的3倍多一些。

3、师:正方形面积可以用r2表示,那圆的面积和它半径平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的面积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小结:我们经过猜测——数方格——验证,最终发现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也就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数方格开始学习圆面积的计算,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学习,有利于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为进一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作好准备。由数方格获得的初步结论对接下来的转化推导相互印证,使学生充分感受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

三、实验操作、推导公式

1、感受转化,渗透方法

(课件再次出示马吃草图)

师:知道了3倍多一些,就能准确算出这匹马最多可以吃多大面积的草了吗?

(引导学生发现,

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吗?

(学生回忆后汇报,教师演示,激活转化思路)

3、第一轮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

师:想想看,圆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是否可以化曲为直呢?

生:剪圆。

师:怎么剪呢?沿着什么剪?

生:沿着直径或半径剪开。

(分别演示

4、第二轮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

师:刚才我们将圆分别剪成8等份再拼成新的图形是想干什么呀?

生:想把圆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年级圆教案


编辑为您精心挑选了一篇关于“六年级圆教案”的文章建议一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老师上课时要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学习资源!

六年级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生: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生: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生:读。(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生:讲述。评点。有没有同学补充?

师: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幻灯】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幻灯】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幻灯】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生:动笔写。(2分钟)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板书】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以下内容形成板书】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板书】,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板书】

师: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生:朗读。

师:很好。现在能背吗?有感情地背诵。

(注:这是为上市级大型公开课而设计的教案)

六年级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感情。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3.指导学生按要求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感情。认识中国的青花瓷艺,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青花瓷》。在英文中有这样两个单词“china”“china”谁能告诉我他们是什么意思?(指名说)对,第一个单词的意思是“中国”,第二个却是“瓷器”,从这两个单词中我们就能看出,瓷器在中国具有怎样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我国著名的瓷器之乡景德镇,有传统的四大名瓷,他们分别是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青花瓷居四大传统名瓷之首,相信同学们通过预习已经对青花瓷有所了解,下面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填空课件:

青花瓷: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被誉为( ),其花,( )( );其瓷,( )( );其釉,( )( );其色,( )( )。知道了这么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青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出示学习任务: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努力把句子读通、读顺、读懂。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组织交流:1.字词学习

练习1.请为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鬓( )访( )锲( )

髯( )仿( )契( )

沓( )

踏( )

话。

两鬓斑白锲而不舍纷至沓来嬉戏瑕疵

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迷惘窥破

(交流结束后,拓展:同学们写的真好,三个词语写的这么好,你还能用更多词语写一段话吗?请下课后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主要讲了父亲让我修复青花的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1.课件出示父亲的话:“因为你还没有长大,还不懂得什么是完美。”读完课文后,“我”最终有没有明白呢?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明白了,从“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可以看出来。)) )嬉( )嘻( )练习2.说说你对下列词语的理解,并试着用其中三个四字词语写一段

2.你是如何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指名说一说,注意抓住创新与传承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辨证关系,让学生明白创新必须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传承又以来创新才能得到发展。引导学生明白句子的含义后,集体有感情的朗读,加深理解。)

3.作者是从一开始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吗?他是怎么一步步寻觅的?在寻觅的过程中,父亲又是什么态度呢?从中你感受到了青花瓷艺人的什么精神?

板书:

我父亲

修复不满意

复制冷眼追求完美不断创新

创新笑容

4.文中针对我和父亲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我—心理;父亲—神态)

5.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文中对父亲神态描写的句子,找到后有感情的朗读。

课件出示句子:

直到有一天,父亲郑重其事的交给我一尊青花瓷瓶。两鬓斑白的他望........

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父亲的神....

态描写)

请注意读出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并尝试用它们写一段话。

(教师提示学生:在写话的时候要注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完整,而且还要有真情实感。) 6.小组合作学习

四人为一小组,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任命朗读员、发言员、记录员和补充员,5分钟内完成下列任务:

(1)找到文中描写我心里活动的句子或段落,标上序号,在书中空白处批注自己的收获或感悟。

(2)有感情的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小组发言结束后课件出示句子:

我仿佛听见,我的青花像一尾欢快的游鱼,在清澈的溪流中歌唱。它......

在水里成长,在水里嬉戏,获得的是属于自己的.快乐。

要求:读句子,说说带点词语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试着也写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我的心理描写,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四、拓展练习

1.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它在文中的作用。

什么样的瓷片才配得上这样的青花?什么样的青花才是完美?我开始了苦苦的寻觅。 2.回忆这篇课文围绕“青花”写了谁的什么故事,想想自己有怎样的感受,再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更赞美。 3.读完《青花》,你有什么收获?(回答方式请参照课本第124页“拓展与交流”)

五、回顾总结

填空:

《青花》主要写我为了寻找过、、,终于明白了。

六、课后作业

1.把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自己的采集本上,并试着仿写相同类型的句子。 2.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知识,为青花写一段宣传词。

板书设计:21.《青花》

我父亲

修复不满意

青花复制冷眼追求完美不断创新

创新

笑容

六年级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多媒体,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要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3.产生保护地球的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争做小小宣传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领悟只要一个地球的道理,明白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地球资源枯竭了

多媒体课件2、伤痕累累的地球,人们不安全了

多媒体课件3、地球的自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跟我们朝夕相处,你了解地球吗?谈谈你对地球的了解。

生回答。

师总结:是呀,人类时代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把地球称为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只要一个地球》(出示课题)

二、解题,初步明理

生读课题,思考;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

三、尝读课文,读中自悟

1、生通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边读边用笔做上记号。

2、生再细读课文,进一步弄清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这个问题。

四、师生共悟,深层理解

小组选定代表汇报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师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指导朗读,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重点语句,弄清楚一下知识点:

1、地球渺小

重点语句: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有一。

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师简单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2)展示课件1:图配合解说词,学生视听后感受到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会造成资源的枯竭,知道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

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用煤价格的不断上涨了解资源的有限性。

(3)展示课件2;图配合解说词,学生视听后感受到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的滥用化学品,会造成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生态灾难。

(4)回到课文,感情朗读3、4自然段。师问:你从这两自然段中明白了什么?

(5)展示课件3:地球的自述,在画面解说中,让学生感受到满目疮疼、伤痕累累的地球,已经不再永久造福于人类了。用我虽已伤痕累累,但人类还会治好我的。作结尾。

3、无法移居

师讲述40万亿公里需航天飞机以每小时2000公里的速度,估算要飞行20万年。

生在朗读中体会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再读全文,谈谈你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理解。

五、情感形成,读写结合

师问:面队这个可爱而又易碎的地球,我们该怎么办?

1、学生各抒己见,适当展示自行搜集的有关开发新能源的知识。

突现保护地球,开发新能源,做好身边事,做好小宣传员的思想。

2、指导学生多形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3、学生写出保护地球的倡导语,要求简短明了。

六、总结全文,写法指导

师: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再浏览课文,看课文采用什么手段把知识讲清楚的?

生回答。

师点拨总结,要求学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六年级圆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提升默读能力;明白故事的叙述顺序,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默读的要求,在自主默读中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合作讨论,进而理解故事所包涵的意义和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透过老狐狸救小狐狸的做法,感受到老狐狸和小狐狸之间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进而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善良的本性,培养学生同情弱者的品质,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及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的"每天一句话"是一个思维的观点,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每天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老师希望同学们这节课就能行动起来,多思考,多提出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课件出示狐狸图片及简介)。

师介绍。

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狐狸的那些文章呢

(生:《狐狸和乌鸦》《狐假虎威》)。

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狡猾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关于狐狸的故事,看看狐狸还是不是那样狡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首先我们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在这里老师以"三自"为主线,设计了"自主阅读","自主测试","自主评价",希望能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1,自主阅读

首先我们大家来看"自主阅读"。我们在读写例话中曾经学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是还要讲阅读的效果,今天我们按默读的"四不"要求来默读课文,并做好测试和评价,当你读完课文时请迅速合上课本,看大屏幕,你将看到的就是你默读速度的评价。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同学们,我们在第二单元的读写例话中又懂得了: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要做到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就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

四,感受(课件)

用人类的情感去感受狐狸一家的亲情

思考:

老狐狸为营救小狐狸做了那些努力,那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学生汇报)

是啊,这种照顾,这种陪伴难道和我们人类不是一样吗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有着感人至深的亲情,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是有感情的,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六年级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征途中发生的这个感人的故事。

2、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体会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4、练习运用快速阅读法,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快速阅读,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看课题,提出质疑。

师: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由伟大的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你来读课题。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鱼钩”上)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用“鱼钩”做题目?

师:加上自己的理解去读书,好习惯。谁还读?

生:金色的鱼钩(重点放在“金色”上)

师:你读的和刚才XXX不同啊?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这鱼钩是金色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你还想了解什么?

预设: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围绕鱼钩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读文章,提纲契领。

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请同学们打开书,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一看谁最先找到答案?(生默读课文,找答案)

师:通过这次的阅读,你找到了哪个问题的答案?

预设:

生:故事发生在长征时期,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同学们都有预习的习惯,那么你还了解到了故事的哪些资料?

预设:出示时代背景

师出示课件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病员而牺牲的故事。

生:这篇课文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忍饥挨饿,结果倒在草地边上的故事。

师:故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勾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依据勾画的词,小组合作学习,看一看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并用小标题把每部分的内容归纳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合作学习)

师:哪一组说一说?(教师相机打出课件)

课件展示:

1、老班长接受任务照顾三个病好。

2、遭受饥饿威胁,老班长苦想办法。

3、钓鱼炖野菜补充营养。

4、老班长舍己为人感动小梁。

5、逼战士喝鱼汤鼓励病号。

6、老班长病倒拒喝鱼汤献生命。

7、“金色鱼钩”代表革命精神。

师:文章脉络很清楚了,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吗?那在讲故事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课件出示:复述故事的要领:

1、把握故事的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地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主要的故事情节。

2、、先列出小标题作为提纲,然后按照提纲来讲述。

(前后桌互讲故事)

三、作业:

1、给家长讲这个故事。

2、了解更多的长征中故事。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15课《金色的鱼钩》。同学们,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师出示课件

一、重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1、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问题,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下面的问题。

师: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印象?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预设:感人。

师:这个故事这么感人,课文中肯定有很多感人的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或是最受感动的地方。好好读一读,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感动?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2、师:谁愿意把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同学们听,并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感动?

预设:

①、6至19段

生:读8段。因为老班长看到鱼少,就自己不喝鱼汤,只吃难以下咽的草根和同志们吃剩下的鱼骨头。表现了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师:再读一读,这一段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因为对人物语言的刻画使班长这个人物深入人心。

生:读11段。当别人发现他不吃鱼的秘密时,他还嘱咐别人不说,不让其他人知道。可以看出老班长忠于党的事业,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语言描写)

生:13段。老班长接受了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决心一定完成任务。(语言描写)

生:18段。老班长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语言描写)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可见这个故事真的打动了你。哪几个同学愿意合作把6至19段这部分读给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听。

(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②、20至23段

生:21段。看战士们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体,老班长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有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可见只想着完成任务,不管自己的安危。(神态、语言描写)

③、24至33段

生:28段。将生的希望留给了病号。(神态、语言描写)

生:30-31段。生命垂危,还不忘任务,关心战友。(语言描写、动作描写)3

二、集全文,提炼中心。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老班长这个人物感动了,那么老班长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老班长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生:他是一个对党的无限忠诚的人,因为他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

师:老班长这个人物你们喜欢吗?其实你们之所以喜欢这个人物,是源于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细致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对老班长的内心逐渐了解,从而受到了感染和。

师:再次走进课文,把描写老班长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读一读。今后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抓住人物的细节进行描写,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像老班长一样刻骨铭心。

课件出示相应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片段

三、扣题,升华文本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不太好)

师:下面这两个问题可以解决了吗?

生:是老班长用鱼钩钓鱼来救活了三个小同志,使他们顽强地走出了草地,所以课文用“鱼钩”做题。

生:金子是高贵的,而老班长的精神同样是高贵的。

生: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就像一盏灯,点亮了革命者前进的方向。

生:我从那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身上看到了老班长那颗金子般的心。

四、拓展延伸,深化阅读

师:老师带来了长征中的另一个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倔强的小红军》

师: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为了弘扬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写下了诗歌史上不朽的杰作。《七律.长征》

课件:《七律.长征》

师:长征途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多读一读。

五、教师小结:

金色的鱼钩向我们昭示:美好的生活是千千万万像老班长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珍惜今天,用学到的文化知识创造更灿烂的明天。

六年级圆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例1,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还记得吗?在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8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位置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1)、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咱们班的第一列在哪里,(请第一列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第一行在哪里,(请第一行的同学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列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师:其实在数学上有一种统一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的表示位置,可以把第X列第Y行表示为(X,Y),X表示什么,Y表示什么?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四、全课总结。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六年级圆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

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六年级圆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看看将来谁有可能是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气味。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鸟语花香(你和文学家有缘,因为你读出了声音和颜色。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高山流水(这个孩子也有文学家的潜质,你能读出颜色和声音。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邹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上课!)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生读。指导生读准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1.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吗?出示善鼓琴、善听、善哉,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善哉用现代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

指名说。(师:透过文字展开想象,会让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4.(不过,这两句话更能凸现的是子期的善听,文中并没有直接写伯牙的善鼓,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天,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0.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邹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邹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年级《圆》教案5篇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教案的重要性",文章内容包含多个建议,强烈建议收藏。每位老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现在是老师开始撰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制定完善的教案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深度。

六年级《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提问:经过上学期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一单元,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提问的迁移运用。

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琥珀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记录自己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疑难点。

1.如果是读音方面的问题,顺势个别指导。

2.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其他同学。

预设:(1)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2)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到其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形态)

三、指导书写

1.师出示会写字,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师范写:餐、辣、渗。生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部分问题,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1)组内交流,整理问题。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划去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2)汇总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2.学生交流过程中想象画面,找出相关句子。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树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在一起,且挨得很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住。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4.(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1.默读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小结拓展

今天的课上,我们做了心思敏捷、细腻的推理家,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琥珀图片,边看边想象,这些琥珀中又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教学板书]

5.琥珀

琥珀松脂球天气热

松树老

苍蝇、蜘蛛恰巧一起

松脂不断滴落

化石时间漫长

地壳变化科学价值极大

[教学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说的条件推理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在课程的最后出示了一组琥珀图片,让学生编故事,他们对这个十分感兴趣。

本次教学中我在小组汇总问题时把学生抓得过紧,学生自学汇报时间过短,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同时课堂略显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六年级《圆》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写“衡、垫、杠、摄、塌、垮、糟、郁”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有什么含义。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学习“插叙”这种叙述方式。

2.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献花是很经常的事。大家想想,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给人献花呢?你都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过别人赠送的鲜花呢?(学生自由交流)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叫作《献你一束花》。(板书课题)

2.在课文的结尾,有一个反问句,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鲜花,理应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会献给她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谁能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看看它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而不是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你同意这句话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进行简短的自由讨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刚才同学们对鲜花到底送给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说的。

(课件出示)提出读书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随机抽学生认读。)

(1)“杠”是后鼻音。注意“衡”与“衔”字的区别。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崇拜:尊敬、钦佩。娴静:文静安详的样子。凯旋:战胜归来。黯淡无光:没有任何光彩。沮丧:灰心失望。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一件什么事?

(2)服务员为什么要给这个失败的运动员献花?

读完课文,学生回答两个思考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再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出每个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1-2自然段):在一次国际大赛中,一向是成功的她却出人意料地失败了,她的心情十分沮丧。

第二段(3自然段):插叙她胜利的经历和失败的原因。

她要正视自己的失败和胜利,让她深受感动。

第四段(12自然段):反问,启示人们:鲜花应送给凯旋的英雄,也应献给失败者。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走进运动员的内心世界。

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这位运动员为什么会一直垂着头?你知道她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指导朗读,体会女运动员的内心。

五、自由朗读课文,已经理解的地方在课文边上写下自己的理解,在课文不懂的地方划上记号,并与同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

全班交流。

六、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七、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

2.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花有什么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理解机场服务员送的这束鲜花,珍贵在哪里。体会服务员说的关于如何对待胜利和失败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指导读重点段落,体会胜利与失败的对比。

1.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找出这次回国,机场迎接的景象跟以往有什么不同。划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次比赛胜利归来:受到空前热烈的迎接。许多只手朝她伸来,许多摄影机镜头对准她,记者死死纠缠,几十束花,多得抱不住。

两年来多次比赛回国:迎接他的是笑脸、花和摄影机雪亮的闪光。

这次比赛归来:很少有人招呼她,摄影记者有意避开她。)

2.师:第三自然段是插叙的内容,请大家默读思考,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对哪些句子体会很深?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体会“越赢就越怕输,成绩的包袱比失败的包袱更重。”和“精神可以克服肉体的痛苦,肉体却无法摆脱开精神的压力。”这两句有哲理的话的含义。

提示:

你平时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文中的内容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第一句话: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取得了胜利,他就会用很大精力去保住这个胜利,因此,他背着一个沉重的思想包袱。相反,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方面失败了,他当然会背着包袱。但是,失败以后很可能就是胜利。两者相比,前者的包袱要比后者的重一些。在本课中,是指这位运动员两年来的胜利让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生怕自己失败。)

(第二句话:一个人肉体上的痛苦可以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但是,精神上背着思想包袱的话,肉体却无法摆脱开去。在本课中,指的是这位运动员背着思想包袱以后,以致于“这次她在平衡木上稍稍感觉自己有些不稳,内心立刻变得慌乱而不能自制。她失败了,并且跟着在下面其他项目的比赛中一塌糊涂地垮下来……”)

3.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她曾经的殊荣,体会她失败的原因。

4.如果你是这名运动员,面对这样不同的迎接景象,你会有怎样不同的心情?

5.你能用不同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吗?

二、学习课文后面的部分。

1.同学们,就像大家刚才体会到的,运动员这时的心情非常沮丧,甚至觉得难堪。在你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可能也有像她这样的心情,对吗?在这样的时刻,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是别人的理解和鼓励。)

2.就在这个运动员沮丧、伤心的时候,一个理解并支持她的人出现了。读课文五至十一自然段,想一想运动员收到这束鲜花时,会是怎样的心情。

3.分角色再读这一部分,你认为应怎样读好女服务员的话。你怎样看待女服务员说的话?

4.课件出示“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想,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才属于未来。”学生交流体会。

(一个人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对于这位女运动员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如何从失败中走出来,从而走向新的胜利。因此,女服务员说“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

5.课件出示“只见女服务员把背在身后的手向前一伸,一大束五彩缤纷的花捧到她的面前。浓郁的香气竟化作一股奇异的力量注入她的身体。她顿时热泪满面。”这个“奇异的力量”是指什么?想一想,它会给运动员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课文最后又问了我们一遍:“怎么?鲜花,理应呈送给凯旋归来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

现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四、课后延伸:

你认为这位服务员送给这位失败的运动员鲜花对吗?(允许个性化的见解,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鲜花献给凯旋而归的人,也应该献给失败者。送给胜利者,是对他所取得成绩的褒扬与鼓励;送给失败者,是对他已经付出的心血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从内心深处对他的支持。不过,也有可能会加重他们的心灵负担,让他难堪。教师可以引导,真诚的关爱,恰当的充满爱的语言、行为,是能给人温暖和鼓励的。)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做《课课练》

3.续写:《收到鲜花以后……》

板书设计:

献你一束花

比赛 比赛

鲜花

失败 胜利

(属于过去)(属于未来)

六年级《圆》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赋、淑、撅、叟、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4.引导学生用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索溪峪风光的自然的、没有人工雕琢的美,并用朗读的方法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2.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媒体运用]

1、多媒体课件。

2、音乐《高山流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放多媒体课件,观赏张家界风光图片。

2.导入:我们以前学习了《迷人的张家界》一课,领略了张家界独特的风光,那里的主要景点索溪峪更是奇峰高耸,流水低吟,景象万千,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索溪峪游览一番。(板书:索溪峪的野)

3.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样的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可以介绍资料,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说自己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文,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3.野在本课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完成。)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生词读音。

赋予淑女撅着老叟荡涤

胆颤倩影崛起巍巍

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旁逸斜出窈窕淑女

2.对不理解的词语质疑解疑。

3.野字原是不讲情理,蛮横的意思,在本文中是指索溪峪不经人工雕琢,一种自然的天然的美。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从山野、水野、物野、人野四个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

五、明确目标

1.通过读课文,老师想同学们一定初步感受到了索溪峪野性的美,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要结合阅读提示进行学习,同学们看看阅读提示向我们提出几个要求?(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2.我们还有哪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1)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

(2)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一读,体会这样写好在哪里。

3.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学习课文。

六、自主学习

(一)回顾《桂林山水》的写法。

(二)与《桂林山水》的写法作比较,学习课文。

A、学习山野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索溪峪的山那种野性美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画一画,读一读)

2.汇报。(学生汇报,老师可以适时点拨,争取体会到如下程度。)

(1)作者先概括写山是野的,然后与桂林、庐山、泰山作比较,从惊险的美磅礴的美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来具体描写山的野性美。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2)作者从三个角度来写山的野性美,哪种美你感受最深?(学生可以用各种方式汇报,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个人读、小组读、全班齐读、配乐读、想象读、合作读)

(3)看来,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索溪峪山的这种野性的美,老师收集了一些图片,把图片分为三组,请同学们辨别一下呈现的是哪一种美。你能用文中的语言有感情地读一读吗?(出示山野的图片课件)

3.小结:索溪峪的山千变万化,鬼斧神工,野性十足,这种美是一种独特的美,索溪峪的山是如此,这里的水、物、人也都是野的,它们的野又体现在哪儿呢?

B、学习水野、物野、人野三部分。(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1.接下来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小组学习。

2.汇报。(学生汇报,老师可以适时点拨,争取体会到如下程度。)

水野:先概括水野的特点,然后采取拟人的手法,具体描写溪水与山路互相嬉戏、玩耍,在它们相互嬉戏的过程中,表现索溪曲折起伏的特点,同时也表达溪水和山路相依相绕的密切关系。这里没有人工建的路,没有人工搭建的桥,完全是天然的。

物野:猴子不怕人,而且敢戏弄人,戏弄后还很开心。猴子在这种野的环境中没有被驯化,还保持着野的天性,非常顽皮,可爱。

人野:姑娘不刻意掩饰自己,表露出自然本性,老叟回到了孩童时代。人们回归自然,显示露出纯朴的本性。如果你到了那儿,你会怎样?

小结:索溪峪的山水很美,人和猴子更是野性十足,这里的一切都被大自然净化了,诗化了。所以作者由衷地发出感叹:于是,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索溪峪的'野',荡涤着我的胸怀!

C、学习开头、结尾两段

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野不仅指环境是天然的、不加雕琢、不加修饰的纯朴的美,也是说人到了这里远离了世俗的繁杂以及物欲的引诱,抛开了一切意念,心灵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陶冶,畅游其间,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从未有过的清爽。脑子里一切意念便都净化了,单单地剩下一个字:野。)

七、课外拓展

1.电脑课件(出现首次画面)。

想想为什么这里能有无拘无束的自然美?

2.电脑软件。

保护大自然

共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

八、总结升华

同学们,此时此刻,能用几句诗或优美的语言赞美一下索溪峪,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吗?

最后,老师想吟一首诗来抒发对索溪峪的喜爱之情。(群山竞野形态千,溪水绕路鸣潺潺。猴子林中与人戏,游人忘情不欲还。)(出示诗的课件)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出好词好句。

六年级《圆》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认识作为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用什么方式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会用讲故事、唱歌、朗诵、演讲、习作、画画、摄影、手抄报、舞蹈等方式表达爱国之情,能进一步认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3.通过调查、采访、汇报展示等活动,提高学生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锻炼胆量和增长勇气,培养合作精神。

活动重难点:

重点:组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

难点:排练节目,在汇报展示活动中能较好地表达真情实感。

活动时间:分祖国之爱开故事会我爱祖国诗歌朗诵爱国之心演讲活动庆祝国庆出手抄报爱国之情写读后感祖国面貌汇报展示六个系列,利用节假日、中午上课前和傍晚放学后的时间进行分组准备和排练,课堂上用五课时进行汇报交流,包括一节课开故事会,一节课朗诵《中华少年》等诗歌,一节课进行演讲,一节习作进行写读后感,还有一节汇报展示课。学生课外进行阅读、讲故事、出手抄报和节目排练,而分组排练的过程还要找时间进行指导。

活动准备:

教师:

进行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收集相关的资料;

设计相关的表格指导学生进行填写;

上课时做好课前准备,制作简单的课件,带上相机。

学生:

小组:确定小组的汇报展示方式以及组员的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背诵、演唱、讲故事、手抄报考制作等,做好汇报展示的准备。

个人:进行阅读;收收看有关祖国变化的电视节目,收集相应的图片、照片,进行记录整理。

活动过程:

系列一:祖国之爱开故事会

1.课前导语:学习了《詹天佑》,我们为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杰出的技术水平所鼓舞,学习了《怀念母亲》,我们为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和对祖国的真挚的爱草慕之情所感动。你能感受祖国的伟大吗?你知道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祖国而流血牺牲,艰苦奋斗?让我们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2.学生讲故事。进行简单评议。

系列二:我爱祖国诗歌朗诵

1.导语:《中华少年》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歌,很适合进行朗诵。这节我们就分组进行比赛,朗诵这首诗,让我们以充沛的感情表达我们心中的自豪,朗诵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四大组进行朗诵,作简单的评议。拍照留影。

3.有时间的话还请其他组员朗诵赞美祖国的诗篇。

4.齐唱《我的中国心》;总结。

系列三:爱国之心演讲活动

1.导语:表达感情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情。对祖国的爱当然也要表达出来!演讲就是表达感情号召别人响应的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一节我们进行《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活动。

2.学生代表进行演讲。

指导个别学生的语调、表情、动作等。

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议。

3.总结发言。

系列四:爱国之情写读后感

1.导语:进行了那么多的阅读,看了听了不少的名人故事,欣赏了那么多的图片、影片,你一定对其中的一些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吗?这节我们来写一篇读后感。

2.出示下水文《读〈詹天佑〉后感》,指导读后感的基本要点:读了什么文章(书),主要内容是什么;最深刻的语句(章节)是什么,你怎样理解的;你联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简要总结全文,提出目标。

3.学生进行习作。自选内容。(或发给学生阅读材料,规定内容进行写作)

系列五:祖国面貌汇报展示

1.导语: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祖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在老一悲人的口中,祖国的过去是怎样的?在新一代人的眼中,祖国的现在是怎样的?这一节我们来感受祖国的悠久历史,壮丽河山,繁荣社会和美好前景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2.分组汇报

可选择以下各种方式:

口语交流:唱爱国歌,背爱国诗,说爱国话,朗读爱国文章(段落),进行简短演讲。

书面展示:自已出的手抄报,自己所画的画,自己用电脑制作的画,自己收集的图片,自己拍摄的照片,自己写的日记或习作,自己填写的记录表格(以祖国为主题)

小制作:贺卡,模型

小表演:小组合作演一个小品,合唱或小组唱,舞蹈

其他:播放采访录音;图书展示介绍等。

3.简单评议并指导今后的学习。

4.总结。

附活动过程设计详细方案:

(准备:学生分组选择自己的汇报形式和进行节目演练。教师帮助写好活动过程的方案,进行主持人的培训工作并做好组织指导工作)

一、主持人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我们来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真挚的爱慕吧!)

二、主持人语:联表小学602班语文综合性学习《祖国在我心中》汇报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三、按节目安排进行汇报并按节目内容进行过渡语设计。(另附纸)。

四、主持人语: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让我们带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带着更大的自信邀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让我们的生命之舟乘风破浪地前进!

五、主持人语:联表小学602班语文综合性学习《祖国在我心中》汇报展示活动到此结束。下面请辅导员讲话。

六、辅导员讲话。

(备注:汇报交流后收集学生的作品、资料,进行全面总结,表扬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

六年级《圆》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解释;并能查字典,准确理解加点字的意思;能过运用这种方法,预习课文,弄懂不理解的字与词。

2、诵读与积累:熟读并背诵古今贤文(真理篇)。

3、写好钢笔字:描红《学会合作》,注意行款整齐,字体工整。

4、口语交际:漫话奇思妙想,旨在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并能勇敢流畅的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5、写好毛笔字:学写毛笔字医匪,注意字。

教学重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学难点:

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

教具准备:

投影或小黑板。

课前先学:

预习习题,并能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向这位无声的老师请教,对于科闻的一些词语我们甚至可以不查字典,直接联系课文内容就可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这节课中,我们将更好的学习和运用。

二、语文与生活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为鉴往知来中的鉴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引导学生通读这段文字,整体感知着段文字的意思。

②品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同桌互相讨论,师引导学生理解。

③引导学生细读课本中鉴的解释,联系上面句子的内容理解鉴的意思,选择自己所要选的义项,再细读学习历史的意思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鉴往知来。这句话加以品味。

④交流:指生说出选择,并说明选择该义项的理由。

⑤师总结,生再读句子理解。

2、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弄懂句子中带点字的意思:款款、徐、拂、隅、鲜。

①要求学生先默读这几句话,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查字典标出音节,再读一读加以理解。

②讨论对这句话,这几个字词的理解,并能结合字典中对这个字的多种解释,联系上下文加以选择。

③交流:师引导学生先读句子,再说出加点字的意思。

④师及时予以补充。

⑤生齐读句子,进行巩固性理解。

3、预习即将学习的课文,用这个方法弄懂不理解的字或词。

①初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快速地进行字词的质疑。

②引导学生用上面以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③师总结。

三、诵读与欣赏

1、自读《古今贤文(真理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并理解一些成语的意思。

2、检查朗读情况,指生读,即时正音。

3、生再读文章,进行讨论文章的意思。

4、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对文章中一些句子的理解,师可适当予以补充,并再次朗读文章。

5、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快速记忆。

6、指导背诵全文,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记忆法。

四、总结

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饿,要想理解词语的意思不仅仅通过查字典,还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经常运用它。

五、布置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前一节课的作业

返老还童(①交给原主②回报③恢复)

熟字的意思有(1)果实等完全长成(2)熟练(3)程度深。请你选择其中的两个意思组词并造句。

2、小结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学会合作》这段话。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钢笔字的特点,揣摩运笔方法。

(3)让学生说说写钢笔行楷的注意点。(要从每个字的整体去观察,不要看一笔描一笔,要一气呵成)

(4)以满,竞等字为例指导学生体会运笔特点。

(5)教师强调行款布局和整体章法。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在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纠正强化练习。(学生书写时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反馈时注意评点、纠正)

三、写好毛笔字

1、学生观察课本中的两个字医匪。

①字形特点

②笔画特点

2、教师示范书写,讲解要点。

3、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4、评讲书写作业。

5、学生再次练写。

四、总结本节课学习情况并布置口语交际的预习。

表扬写的好的同学,鼓励一些写得不够好的同学。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正因为有了奇思妙想,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同学们,面对未来,你们一定有过许多大胆的猜测和奇妙的幻想。愿意把你们的奇思妙想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二、指导:

1、教师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其余学生评议。

2、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每组派代表上台讲。

4、全班同学评议:谁想得奇妙,讲得精彩。

三、反馈:

1、教师对学生讲的奇思妙想进行评议。

2、鼓励学生课后给同学、朋友讲一讲自己的奇思妙想。

3、并发出号召,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通过努力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教学后记: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7篇


我希望我的“六年级认识圆教案”能够成为您的最佳选择,请您仔细了解以下信息。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制作完整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手段。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篇1)

设计说明

圆的认识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扩展。由直线发展到曲线,是知识的一个升华,一个质的飞跃,对新接触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教学设计遵循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突出以下两点: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获取圆的有关知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实现自主学习。

2.在合作交流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及个性差异会导致对知识理解的侧重点不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能够使学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圆的基本特征,以及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在不断地交流、讨论、探究中明确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各种平面图形卡片 圆规 学生准备 圆形实物 平面图形卡片 圆规 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圆)关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请你们想一想,生活中你们在哪里见到过圆?(生自由回答)

师: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教材57页主题图)

师:圆把我们的世界点缀得如此美丽、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了美的享受,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圆的欲望。

⊙探究感悟,掌握特征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不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一摸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圆的基本特征。

2.交流反馈,形成概念。

(1)自学画圆。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 老师引导学生每四人一组尝试画圆,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用手画,借助圆形物体画,用圆规画……)

(2)尝试用圆规画圆。 学生操作,每个学生用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每四人一组,把四个人画的圆放在一起,相互欣赏。

师:欣赏完刚才四个同学画的圆以后,你们发现四个人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吗? (四个圆的大小不一样,画在纸上的位置也不一样)

师小结: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能改变,有针尖的一脚不能移动,旋转时要把重心放在有针尖的一脚上。 (学生练习用圆规画圆)

3.探索圆心。

(1)明确圆心:老师示范画一个完整的圆,然后对照圆讲解:用圆规画圆时,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2)开展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圆形学具,上下对折、打开,出现一条折痕;左右对折、打开,又出现一条折痕;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如此做几次,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几条折痕相交于一点)

师:这几条折痕相交的这一点在圆的中心,圆中心的这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引导学生在学具圆上标注圆心。

(3)明确作用:同学们刚才画的圆的位置不一样,你们认为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同桌之间讨论后汇报。

师小结: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新课标六年级上册课本P28页的例1做一做,第29页的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概括、抽象,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能比较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重点:

倒数的意义与求法。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倒数的意义。

一、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来做个文字颠倒游戏,比如老师说:“人小”,大家可以说“小人”,你们想玩吗?

生:(大声喊道)想!

师:学科

生:科学

师:人人为我,

生:我为人人。

师:上海自来水,

生:水来自海上??

师:同学们,刚才的文字颠倒游戏好玩不?

生:好玩。

这是语文方面的倒数现象,数学方面把一个数倒一下会有什么现象,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

一、探索新知

1.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谁能准确的说出结果。(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计算的真准确,那同学们请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找学生汇报。

生:乘积都是1.

师: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我发现分子、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

师:例如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互为倒数,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的倒数是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的倒数是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师:那谁来用刚才的方法来说一说第二道题。(学生回答)

师:5×倒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那这个算数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二、深入讨论

(课件出示)同学们请看,下面那两个互为倒数?

学生回答。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讨论一下: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以及前面学习的,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找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同学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学习的你们会了吗?

生:学会了。

三、巩固练习

师:那老师来考考你,同学们请看下面的题(课件出示)。

老师找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课件展示)

五、课后作业

数学书29页练习六1、2、3题

六.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高的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

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模型,圆柱模型,卡纸做的长方形(长10 cm,宽5 cm),小棒(可用筷子代替),备用剪刀若干。 学生每生自带一个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这是我们已经研究过的立体图形,谁还记得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样研究的?教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是怎样研究的?

学生1: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观察:数一数。(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研究方法)

学生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动手操作:画、剪、比、量。

教师: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这些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评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接下来的小组合作学习提供方法上的指引。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形状设计不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们看(课件出示):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如果把这些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演示:从实物图抽象出圆柱图形。

3、小结: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柱体。揭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教师:那么圆柱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合作要求)

(1)请你拿出你所带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小组合作研究各部分有什么特征,如果需要用到特别的工具,比如剪刀。

(2)有困难的小组可以到书中去寻找或补充答案。

(3)小组内互相交流:组织整理好汇报的内容(如:有什么发现?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的?)【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学生有序地开展研究活动,在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中培养小组协作精神。

2、小组汇报:

(1)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证的?(学生汇报,教师相机质疑)

学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上下两个圆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叫做侧面。(课件出示圆柱和相应的名称) 教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学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板书:面积相等)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察是否重合。(分别请学生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单?

(3)感知圆柱侧面的特征。

教师:圆柱周围的面有什么特征?与底面有什么不同?(板书:曲面)再用手摸一摸。【评析】动手操作有利于增强学生直观感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验证拓宽学生思维。

(4)圆柱的高。

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 请同学观察:圆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烁。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教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无数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为了方便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

教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高吗?(三角板斜放)

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该垂直于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评析】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5)小结圆柱特征。

教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板书)?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1题。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相应名称。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校对答案,不是圆柱的说说理由。

【评析】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巩固所学的知识。

3、游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 cm),用长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

教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今天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生什么奇迹?

学生: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

教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你能用具体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 cm,高为10 cm的一个圆柱)

(2)如果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 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 出现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 如果有一个长方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 ,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评析】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速旋转,形成圆柱形状,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后看圆柱辨长方形,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设计思想: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接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尝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圆柱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间知识的互补,使学生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合群性和合作精神。

(4)启发学生猜想,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

(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入深,遵循由观察—发现—总结—应用这一规律,使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篇4)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点: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白纸,圆规。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导入新课。

1,示四驱车,问这是什么?

2,(课件)出示汽车的图片,问,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追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如果不是圆的会怎样?

3,导入,板题:圆的认识

4,你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

二,在画圆的教学活动中探索新知。

1,任意画圆,体会什么是圆。

(1)画一个圆

(2)展示,比较哪个圆,哪个不圆?问:怎么就画圆了?

(3)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2.用圆规画圆,理解圆的构成及圆心。

(1)让学生在白纸的四个角上分别画一个圆,边画边想:圆是由什么组成的?(圆周,圆心)

(2)展示(圆的和不圆的对比)说说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圆?怎样就画圆了?

(3)画圆时固定的一点谁知道叫什么?(板书:圆心)

(4)标出你所画的圆的圆心。

(5)圆心的重要性: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圆的位置的?

3,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半径及特征。

(1)请你在画一个比刚才再大一点的圆,边画边思考:怎么就比刚才大一点了?

(2)在圆上表示出圆规两交叉开的长度。

(3)师:这条线段也有名称,你能试着给它起个名字吗?(板:半径)

(4)请你任选一个圆画出它的半径,边画边想:你能画多少条?你发现了什么?体会半径是什么样的线段?

(5)汇报追问:你怎么知道半径长度都相等的?

(6)判断,哪条线段是半径?

(7)讨论:什么叫半径?(汇报)

(8)再画一个比刚才小一点的圆,说说你认为圆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4,通过画圆感悟什么是直径及特征。

(1)课件演示:问:看这两条半径怎样了?

(2)你知道这条线段叫什么吗?(板:直径)

(3)画一个圆,并画出它的直径,边画边想: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区别?

(4)判断,哪条线段是直径?

(5)说说什么叫直径?

(6)观察直径有什么特征?

5,画一个圆,并画出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

观察讨论: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汇报)

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说说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2,马路上的井盖为什么做成圆的?

四,谈谈你的收获。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篇5)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因此,教材接着运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认识,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先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再通过观察、分类与思考来接题: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倒数(出示课题)。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

(二)举例辨析,理解意义。

分三步进行:

一是微机出示:(1)什么是倒数?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2)你能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吗?请举例。

结合例子说明:3/8和8/3互为倒数,也就是说3/8的倒数是8/3,8/3的倒数是3/8。

二是同桌互说,举例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并说理由,充分感知。

三是让学生回答,进行交流:怎样理解“互为”的含义?能说某数是倒数吗?(举例如:“小明和小华是好朋友”,能说成“小明是好朋友”或“小华是好朋友吗”?)

此处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倒数,积累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乘积是1”而不是“和(差、商)是1”,理解“互为”是指两数的依存关系。

(三)观察比较,归纳方法

该环节让学生寻找求倒数的方法,注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具体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创设问题情境:“找朋友—好朋友,手拉手”,请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微机显示:

7/9、11/6、6、2/3、9/7、6/11、1/6练习后,质疑“为什么2/3孤零零地站在哪里?”

学生回答后,再激趣:“大家有勇气探索求倒数的方法吗?

第二层次——我来试试看:我能行

写出11/6、1/5、9和15/8的倒数(微机显示)

提示:如有困难,可先自学课本,或请教你的好朋友,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第三层次——回顾、交流

1、小组交流:(1)你是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的?(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2、全班交流,突出重点:(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何特点?(2)强调:到数可用“—”表示,不能用=表示。(3)重点讨论“9”和“15/8”的倒数求法过程,动态演示成:(见演示稿)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基础上,细心体会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关系,尝试发现求倒数的方法。设计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四)辨析比较,弄清特例

微机显示:你最喜欢下面哪个数的倒数?为会么?(见演示稿)

设计这样一个针对性练习,既突出本课的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既有对刚刚学过的'倒数求法的运用,又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冲突:1的倒数为什么是它本身?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0没有倒数?这样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勇于发言、敢于辩论。

(五)回顾、质疑,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自主探究”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究学习中发展。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篇6)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并建立与他人交往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抽象概括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徐教师这里有一个盒子,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依次展示各个物品:露露盒、茶盒、罐头盒)你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什么吗?在数学上,像这样的物体叫做圆柱体,简称圆柱。

2、想一想,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的?(学生举例)本节课,你想知道哪些关于圆柱的知识呢?同学们都是好学的孩子,关于圆柱的体积、表面积的计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本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构建新知

1、一起来看一看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盒子中物体画在纸上的形状)闭上眼睛在大脑中想像一下你手中的圆柱画在纸上是什么样子的。

2、拿起你手中的圆柱,仔细观察,它有几个面?谁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三个面。圆柱的面各有什么特点呢?

3、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31下边的内容,边学边结合实物指一指,比一比,看谁的收获最多。

4、交流汇报:

(1)关于底面,重点理解“完全相等的两个圆”这句话,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验证两个底面完全相等。

(2)关于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其是一个曲面。

(3)关于高,知道圆柱有无数条高,所有高的长度都相等。

(4)帮助学生理解圆柱从上到下是一样粗细的,指出在小学研究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师随机板书圆柱的各部分特征。

5、同学们动手动脑找出了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小组一起“做一做“(出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沿圆柱的高把圆柱外包装纸剪开,看看展示开后能得到什么形状。(学生小组动手操作)

6、展示学生剪开后得到的图形。小组再次合作,想一想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师巡视指导)

7、交流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小结从实验中得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形是否为圆柱体。

2、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3、思维拓展,给出底面直径和圆柱的高,试着求出圆柱的侧面积。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2、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圆柱的各部分特征,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在数学世界中有更多的收获,不断地体验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六年级认识圆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下册P93-94例1-例3及P94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发现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圆规画圆。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

学具准备:

1个圆形物体、圆规、白纸、直尺、图钉、线、2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找一找(多媒体出示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这些平面图形大家还认识吗?在这些平面图形中,有一个图形与众不同,你能把它找出来吗?为什么?(学生说出弯曲的后多媒体演示)

2、看一看

师:古希腊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下面请你欣赏。(多媒体出示教材97页的你知道吗图片:自然现象、工艺品和建筑物、运动现象、生活用品)

2、 说一说

美不美啊?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说说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学生举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的认识圆(板书课题)

二、实践操作,探索圆的特征

1、画圆:同学们,圆这样美,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师:请你借助老师提供的工具画一个圆。(小组合作)

反馈:你是怎样画的?(学生回答后多媒体随即动画演示)。

(1)借助圆形实物画:你是这样画的吗?还有不同的画法吗?

(2)借助图钉和线段画:你是怎样画的?

(3)借助圆规画:你是怎样画的?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了圆,但是通常我们会借助圆规来画圆。请拿出圆规。师简单介绍:圆规有2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脚可以随意叉开。那怎样用圆规画圆呢?谁能说一说?(然后老师边示范边讲解)

(4)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圆

2、体验: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觉得圆是怎样的一个平面图形?

3、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结合圆规画的圆(屏幕),师介绍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呢?

(2)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

看一看、比一比: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和半径的长度(同样长)

(3)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多少)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的特征。

4、探索圆的特征

(1)小组合作探索

出示例3:在圆形小纸片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思考下列问题。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2)交流

(3)电脑演示,加深理解。 (多媒体将学生验证的圆的特征运用了旋转、重合等手段,进行动态演示)这些都是圆的特征。多媒体出示::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d=2r,R=d/2)

通过验证,你们发现的这些圆的特征正确吗?

质疑:那老师的圆的半径和你的圆的半径相等吗?(强调:在同一个圆内)

(4)学生概括,总结特征。谁能把圆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一下。

三、巩固练习(多媒体出示)

1、练一练第1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多媒体出示

2、练习十七第1题: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

3、判断题(指名说一说,说出理由)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半径

(3)通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4)画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5)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小。

4、练习十七第2题

四、实际应用

1、体育老师要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怎么办?(商量商量,帮老师出出点子)学生交流后看动画演示,说明和圆规画圆的道理是一样的。(固定点就是圆心,绳子长就是半径)

2、师:同学们,圆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设计成了圆形,比如: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学生讨论)

(多媒体播放车轮是圆形的行进动画)

附板书:

圆的认识

画圆:两脚叉开、针尖固定、旋转成圆

(圆形图)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47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