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将进酒教案 >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

【#范文大全# #将进酒教案#】认真编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上好课的基础,没有精心制作的课件,很难让学生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位老师都应该仔细规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以确保其与自己教学风格和态度相符合。有没有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遇到过一些难题呢?不要担心,我们可以根据您的需求为您提供一份定制的“将进酒教案”,并且本文内容仅供您参考!

将进酒教案 篇1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从诵读出发,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把握,教会学生有感情地吟诵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另外,《将进酒》是一篇长诗,想要用一课时完成整首诗的教学难度很大,所以我决定选取其中的一个重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既然诗歌学习重在朗读,另外我也参照了全国金奖和与教材对应的教学实录,发觉这篇课文一课时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诵读方面,这说明这种教学安排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学习另一个关键就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而对情感的理解最好的渠道就是诵读,所以以诵读为主线的办法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教学背景

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关键是要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而很多诗歌当中诗人的情感并非一种,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另外,学生的朗读素养还是差很多,所以朗读教学是现在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并且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诗人的性格。另外李白的性格特点本来就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所以朗读法恰恰适合学习李白的这篇劝酒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来实现。

难点: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解决办法:结合课文内容与诵读共同解决。

教学方法:

1、分析法:通过分析李白的情感变化,体会他的性格;

2、朗读法:通过朗读,巩固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加强对李白个性特征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导入新课

以“诗与酒”为话题导入

(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习情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天地宽-----背景简介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快速完成背景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1、背景简介

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宴饮。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颍阳。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2、解题

题目中的“将”为什么读作“qiāng”呢?(“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

明确:“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

三、夯实基础我先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学生根据预习完成)

1、读准字音:

将()进酒金樽()岑()夫子馔()玉

恣欢谑()千金裘()烹()羊沽()取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将进酒

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

斗酒十千恣欢谑

径须沽取对君酌

呼儿将出换美酒

四、因声求气悟感情----理清情感脉络

(一)检查预习:

(学生评价)

(二)教师范读:

强调同学们要注意示范朗读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情感的处理。

(三)品味情感

品读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鉴赏分析:

1、悲(同义词即可)(板书:悲)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2、欢(同义词即可)(板书:欢)

朗读指导

(教师点评指导)

3、愤(同义词即可)(板书:愤)

朗读指导

(教师点评指导)

4、狂(同义词即可)(板书:狂)

朗读指导

(教师点评指导)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来,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送宕,一泻千里。

(四)自由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这首诗,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指导)

(找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五、独树一帜展个性----合作探究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小结)

四:小结:

六、拓展延伸显能力

(多媒体展示)

1、指出下面加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C)

A、馔玉(zhuàn)B、恣意(zì)C、将进酒(jiāng)D、欢谑(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错的一项(C)

A.所守或匪亲(匪:非)B.卒廷见相如(廷:庭)

C.与尔同消万古愁(尔:你)D.径须沽取(沽:酤)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①请;②拿;③扶持;④带兵的人;⑤带领;⑥助词,用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时作业

七、板书设计:

将进酒教案 篇2

一、导入

同学们一定能朗诵李白与酒难舍难分的传世佳作吧?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题解背景

1、作者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2、《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三、自学检查:

1、指出下面加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C

A、馔玉(zhuàn) B、恣意(zì) C、将进酒(jiāng) D、欢谑(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错的一项:C

A、径须沽取(沽:酤) B、所守或匪亲(匪:非)

C、与尔同消万古愁(尔:你) D、卒廷见相如(廷:庭)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 )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 )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⑤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

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①请

②拿

③扶持

④带兵的人

⑤带领

⑥助,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四、听朗读,正音

五、作品基调

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

本诗的基调: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六、情感线索

先写悲(开头四句)--叹流光易逝

次写乐(“人生”以下六句)--喜朋友相聚

又次写愤激之情(“钟鼓”以下六句)--渲不平之气

最后写狂放之情(“主人”后)--豪放中含悲凉意

七、诗歌赏析

1、以黄河起兴有何作用? 感叹时光易逝

2、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即使人生只能暂时得意,也要纵情高歌,把酒言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坚定信念,乐观豁达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全文主旨 痛苦、愤慨

4、作者表现“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何偏偏选陈思王为例?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5、作者狂放疾呼“与尔同消万古愁”,这里的万古之“愁”该如何理解?

“抱利器而无所施”是古代贤人逸士的旷古愁思。这种怀才不遇的愁怨古而有之,故称其为“万古愁”。

八、研究讨论

比较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上的异同。

内容上相同的是,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所不同的是,前者所谓“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后者所谓“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一些。总起来说,前者于愤激中略见昂扬,后者于愤激中略见低沉。

在表达形式上二者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前者是直白,锋芒直指“权贵”;后者是曲达,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

之所以有上述不同,可能跟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所选用的题材有关。《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又以游仙为题材,而“安能”二句有卒章显志的作用,不能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诗人心中的意愿;而《将进酒》作于此后约七年光景,又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胸中块垒,也要跟饮酒合在一起说,因而只能采用曲达。

九、《将进酒》测练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径须沽取对君酌。沽:通酤,买。酌:喝。

2、钟鼓馔玉不足贵。馔玉:古义:美好的'饮食;今义:馔:饮食;玉:玉石。

3、与君歌一曲。歌:唱。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诗意。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表丝暮成雪。

你没看见吗?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你没看见吗?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时应该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杯空对着明月。

(三)填充题: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一落笔就写楚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的态度。

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等。

(四)下列对诗中的诗人形象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

A、诗人怀着平生之得意,又逢老友相聚,纵酒狂歌,互诉衷肠,感到无限快乐。

B、诗人大声呼喊不喝上“三百杯”誓不罢休,表现他已从悲感中突破,豪气洋溢。

C、诗人频频举杯相邀,气氛热烈,酒到高潮,情不自禁狂歌起来。

D、诗人高歌后酒兴更浓,不惜宝马金裘换酒畅饮,活现慷慨爽快之态。

十、拓展延伸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

这是谁的诗,他们对李白饮酒过度持何态度?

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近期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和李云龙见面时的第一句话。

出自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杜二人均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两人虽然相差11岁,且性格炯异,但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仅《李太白全集》中就收录杜甫写给李白的诗11首。《不见》中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又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短短二十八个字,写尽了李白的精神、神态、性格和嗜好,是一幅形神兼备的"诗仙"李白的生动画像。

晚唐诗人皮日休曾作《李翰林诗》云:“竟遭腐胁疾,醉魄归八极。”也即指出,李白是因醉酒致疾致命的,就连升天的灵魂都带着醉意。

现世学者郭沫若由“腐胁疾”得到启发,从医学角度进行研究推测,认为李白六十一岁曾游金陵,往来于宣城、历阳二郡间。李光弼东镇临淮,李白决计从军,可惜行至金陵发病,半途而归。此为“腐胁疾”之初期,当是脓胸症。一年后,李白在当涂养病,脓胸症慢性化,向胸壁穿孔,由“腐胁疾”致命,最终死于涂。

将进酒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 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足贵 一作:何足贵;不复醒 一作:不愿醒/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 一作:自古;惟 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教案 篇3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将进酒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复杂情感的品读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自古以来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李白更是酒中仙、诗中仙,首先请同学们朗读杜甫写李白的一首诗:

饮中八仙诗

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首诗对李白的喝酒与作诗给予了精彩的描述,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李白醉酒时写的一首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将进酒》,走进诗人的灵魂。

二、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懂大意。生读生评。

三、示例分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诗句哪一个字体现了诗人的情感?

明确:“悲”字。

2.诗人为何而悲?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呢?

明确:诗人悲人生短暂功业无成。“黄河之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一去不复返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悲叹,“青丝”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时光飞逝功业无成的感慨。运用了反衬、比喻、夸张、起兴等你手法。

3.“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如此感慨,诗人此时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呢?

提示:请学生分析课文注解一。

明确:诗人此时大约52岁,“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因而产生人生短暂功业无成的悲叹。

4.诗人的悲和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之悲有何不同?

明确:诗人的悲是悲而不伤,这与诗人受盛唐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的影响有关。

5.这两句诗如何划分诗句的节奏?如何读出诗人的情感?

明确: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根据诗意,根据结构)

重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调突出)

缓急,“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应慢一点。(表达悲情)

语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用升调读,(读出气势)“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用降调读。(读出悲情)

四、学生小结理解诗人情感的基本方法,教师订正。

1.抓关键词

2.品析意象

3.结合背景

4.理解手法

五、学生自主赏析其它诗句,要求:

1.自由朗读,边读边析。

2.运用方法,品析情感。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六、教师总结诗人情感。

品读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七、朗读诗歌: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

情:悲伤—欢乐—愤激—狂放→愁

读:把握节奏 把握情感 借助想象进入诗境

方法:1.抓关键词

将进酒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味本诗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2、通过诵读,理清本诗丰富充沛的情感脉络,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狂放不羁实则渴望用世而又不得的悲愤之情。

3、能够熟练背诵全诗。

二、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三、教学手段

ppt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李白形象导入到本诗。

(二)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曲名,意思是劝酒歌。“将”有“请、希望”的意思,与《诗经·卫风·氓》中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的“将”音义相同。这首诗以饮酒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在极度压抑中的愤懑和狂放。

(三)简介写作背景

《将进酒》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这个时期的李白内心极度苦闷。那一年,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家做客,朋友相聚,自然少不了设宴饮酒,酒到畅快之时,李白对酒放歌,唱了一首千古名曲——《将进酒》。

(四)诵读感知

李白当时唱歌的音乐曲调,今天已经不得而知,我们就不唱了,我们通过吟诵朗读来感受一把诗人的情怀。

学生朗读,教师作必要指导,全班同学再齐读。

(五)文本解读

1、李白劝友人怎么喝酒?

明确:乃狂饮。

2、李白为什么劝友人如此狂饮?

明确:为了尽欢、留名和销愁,其中销愁乃最根本的原因。

3、李白“万古愁”从何而来?

明确:有对年华流逝的感慨,对人生坎坷的悲叹,对有志难酬的郁闷,对丑恶现实的憎恶。

4、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特征。

明确:狂放不羁,任性率真,执着追求。

(六)结束语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杜甫对好朋友李白诗歌的总体评价,这个评价用在《将进酒》这首诗上自然是非常恰当。李白的诗歌因为诗人内在情感的充沛,风格手法的多变,诗人抒情主人公形象突出而名垂千古,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最后全班同学再来齐读一遍结束。

(七)布置作业

结合读过的李白诗歌,试以“李白诗歌中的饮者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将进酒教案 篇6

一、教学设计的凭据

1、说教材

《将进酒》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主要学习李白和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立的高峰,学习本单元,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并着重领会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

2、说学情

虽然处于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读懂,更要求学生学会鉴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说教学理念

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讨论交流及合作,重视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培养。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有进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教学设计及其理由

总体设计及其理由

(一)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再加上《将进酒》情感线索较为明晰,学生可以找到相关诗句进行分析,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将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背诵全诗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新课标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得知识。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把课堂当做自我展示的平台,我设计的教法是:

(1)诵读指导法

(2)提问分析法

我的过程与方法将在以下的说课中进行解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李白乐观自信的精神。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体味诗人情感(契诃夫曾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要求。)

2、教学难点:根据教材特点可知,本诗虽是李白的代表作,但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创作此诗时,诗人处于积极用世和怀才不遇、向往官场和蔑视权贵的矛盾之中。所以学生稍有不慎,就会理解为诗人想表达的是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本诗的教学难点在于:

体味作者思想情感的复杂性、矛盾性,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再由教师引导,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法

1、说教法

2、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师生互动中生成好的课堂效果。鉴于此,我设计了比较学习法,将本文与李清照的《醉花阴》相比,得出本文的愁绪中是含有激愤之情的。

(四)说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说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具体设计及其理由

(一)教学过程设计及其理由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精彩的导入可以创设一个好的课堂情景,因此我的导入语为:国人爱酒,桃园结义要一杯血酒,临阵御敌要一杯温酒,祭祖扫墓要三牲烈酒……倘若没了这酒气,不知要少掉多少韵味。醉酒有雅俗之分,杨玉环望月迎风,醉得仪态万方;武松仰脖抖腕,酩酊大醉,可谓是醉态万千,然而文人有像欧阳修那种与酒无缘的饮少则醉,未饮先醉;也有李白那种放荡无羁的狂饮烂醉,酒醒何处不知道了,宝马金裘也不要了,全拿去换酒喝了得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今天我们就来领略李白的豪情之醉。

2、学生齐读,教师范读(8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大致疏通文意,对文章思想情感进行初步感知。首先让学生齐读,并让其在朗读过程中为生字词注音,使其对课文有初步感知。然后由我范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

3、积累知识,加深理解(10分钟)

首先对难点字词如“将”“馔”“沽”等进行解释,比如“将”字,我会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学生对诗题的理解,然后最后讲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联系作者,把握情感(22分钟)

狄德罗曾经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所以,这一环节我将重点讲解。对感情的整体把握可以找体现感情的关键字眼“悲” “愁”,而分析愁情产生的原因才是关键。

①我把过渡提问语设计为:当一个人愁肠百结时,排解的方法有很多,而酒就是解愁的一个良方,当曹操求贤才不得时感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连女词人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夫死时也端起了“三杯两盏淡酒”。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再引导学生分析感情:人生苦短、怀才不遇。

②为了进一步理解李白的愁,我设计了一个比较阅读的环节。通过与李清照《醉花阴》中愁绪的对比,体会李白的.愁中是含有激愤之情的。

5、小结新课,学以致用(1分钟)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还在于学生是否有所收获,所以我的小结语为:一首《将进酒》,李白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诗篇,还有他那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豁达之情,李白的诗我们要品,李白的人生态度我们更要学。

6、布置作业(1分钟)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初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我布置了以下两个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杜甫的《兵车行》,试体会李白与杜甫不同的创作风格。

(二)板书设计及其理由

明德博学笃行创新

将进酒教案 篇7

教学设计:

一、导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视权贵如粪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敢于面对生活的大起大落,处涸辙以犹欢,放声高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人是谁呢?

二、生:李白。(在大屏幕上显示李白的图片)

师:我们对李白应该是比较熟悉了,从学前班开始我们背诵他的诗歌,现在我们找一行同学对李白做个简介,要求,后面的一位同学对前一位同学说的内容只能补充,不能重复。

师:这位诗人不但被誉为“诗仙”,还被誉为“酒仙”,他不但喜欢喝酒而且还善于劝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劝酒篇《将进酒》(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到三遍(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很有气势,但光有气势还不行,还得注意朗读的技巧,要注意文本的节奏,停顿,注意行文的轻重缓急,和高低的变化,还应该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大屏幕: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声韵)

生:找出诗中的停顿、重音,可以就近两三个人一起商讨。

师:找出你认为把握最好的一处给大家做个展示,其他同学倾听、尝试(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进行朗读,并及进给以评价)

生:活动展示,教师评价

师:通过朗读,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李白醉酒后是什么样子呢?

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李白一喝酒就唱歌,有人说李白一喝酒就不愿意醒来,还有人说李白一喝酒就作诗。

师:那李白为什么要唱歌?为什么常醉不愿醒呢?通过这些我们会看到一个个悲的李白,一个欢的李白,一个愤的李白,一个狂的李白。(完成板书)

将李欢

酒白愤

师:李白的这些情绪当中当一种情绪是主要的呢?

生:悲愤

师:但悲愤只是他一时的情绪,绝不是李白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心中的李白永远是豪迈飘逸旷达的。

三、师:不知是李白成名了酒,还是酒成名了李白,总之,李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种生活状态似乎都与酒有关。(出示大屏幕:酒与李白)

屏幕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孤独的时候要喝酒)

屏幕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忧愁的时候要喝酒)

屏幕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与朋友相约高兴时有酒)

屏幕四;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作》

(作客的时候有酒)

屏幕五: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哭宣城善酿纪叟》

(悼念时还是缺不了酒)

师:来在李白的生命中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酒成就了李白辉煌的人生,因此余光中先生说

屏幕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我,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

李白的好朋友对李白的才气也大加赞赏

屏幕七;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师:也许是酒助长了李白的豪气,敢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也因此触怒了权贵,也因此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好友杜甫对些深感痛惜,也有责备。有诗为证;

屏幕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赠李白》

师:不管是李白与酒谁成名了谁,只知道李白与酒相得益彰,酒与李白融成了一体。写一篇周记《酒与李白》

四、齐声背诵《将进酒》

编辑推荐

将进酒课件


经过趣祝福连续的筛选和修改我们最终推出了最新的“将进酒课件”。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每天老师要有责任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提升教师教学实力的有效途径。本网页内容仅为您提供参考!

将进酒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问: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提问:学了这首诗,大家觉得李白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学生回答后,说一下李白在华阴县的逸事。)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

背诵该诗;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预习《兵车行》。

将进酒课件【篇2】

导入:

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再次感受李白张扬的个性,豪放的气概和他的诗酒人生。

一、一读诗歌:听录音,正音。

将qiang樽zūn馔zhuàn裘qiú烹pēng恣zì谑xuè

二、二读诗歌:齐声朗读,注意朗读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并思考。

1、谁劝谁喝酒?2、劝人怎样喝酒?3、为何劝人这样喝?

(一)、谁劝谁喝酒?

李白劝岑夫子、丹丘生(就是朋友)。客人劝主人喝,李白反客为主。

(二)、他劝人怎样喝?是浅斟慢饮呢,是埋头苦饮呢,还是狂喝痛饮?你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狂喝痛饮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三、三读诗歌:具体指导诵读,你能读出里面的感情吗?注意把握节奏、感情、停顿、强弱、快慢。(合作探究)

(1)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高潮在“会须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2)“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句写于诗人酒兴高涨之时,李白心中兴奋,于是句式缩短,节奏加快,朗读时,节奏应紧凑些。“将”、“莫停”重音,通过语速的变化,将诗人豪饮狂歌时的痛快淋漓、豪迈雄放、快意当前的感觉体现出来。—欢乐、豪放

(三)、自古文人是很雅致的,李白为什么这么狂喝痛饮呢?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时李白竟以客人的身份,反客为主,劝主人典当五花马,千金裘以买一醉来销愁,这哪是豪放,简直是狂放。

天性洒脱、不拘礼法、狂放不羁

你能读好这句吗?

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

三、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酒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诗人因何而悲,因何而愁?

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找关键词)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不再,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1)这种感情借什么来表现的?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该如何朗读?

借黄河的一去不复返喻时光飞逝,头发的“朝青暮白”喻人生短暂。“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澜壮阔,雄伟壮丽,一泻千里,不可遏止。诗人的悲愁也如汹涌的黄河水滔滔滚滚、奔涌跌宕不可遏止。(比兴夸张)

古人常用流水比喻时间流逝,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志士惜日短”,看来古往今来大凡有宏伟志向的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时候,无不有此感叹。有人说李白的悲愁是巨人的悲愁,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悲壮

(2)那么你能读出这句中豪迈奔放的气势,以及深沉的悲哀吗?

(二)一番狂饮之后,作者已有八、九分醉意。俗话说“酒后吐真言”,此时李白想起了他的人生经历: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725)—初入长安无功而返(730)—奉诏入京供奉翰林(742)———奸佞当道赐金返还(744)与友畅饮作《将进酒》(752)(此时年过50了)他“怀抱利器而无所用”,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诗人,因此借劝酒之辞吐露了什么心迹呢?表现了什么感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仕途失意,志不得抒、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愤激之词。

诗人不愿面对现实的不公,希望长久地醉去来忘掉现实的痛苦,诗人又想到古来圣贤,还举了曹植的例子,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一生寂寞,得不到重用,诗人为他们而惋惜不平,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愤慨不平。看来,此“愁”不只李白有,曹植有,古代圣贤有。古代有,那么现在有吗,以后还会有吗。确实是万古愁啊!“万古”使“愁”的内涵显得更为深广,也道出了千百年来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文人志士的共同心声

(1)李白以曹植自况,他对自己的才华自信吗?哪里体现了他的自信。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一方面是“欢乐”“豪放”“自信”另一方面是“悲伤”“愤激”,到底哪种情感才是真实的呢?

“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得意吗?进宫的遭遇是他人生的耻辱。李白乐了没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且”什么意思?“暂且”“姑且”

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刻意营造乐的氛围,内心真正的情感是悲愁的。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是主旨情感。

(三)、归纳情感脉络:悲壮—————自信欢乐愤激—————狂放

四、四读诗歌:

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再齐声朗读。

五、拓展延伸:

古人内心苦闷时常借酒销愁、狂歌买醉,联系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当今社会现实,你如何看待“喝酒”这件事(可联系事例阐述)?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确实能让我们产生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将进酒

李白

劝谁喝朋友悲

劝酒歌怎样喝狂饮欢

因何喝销愁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愤

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狂

将进酒课件【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1.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2.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达到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保持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二、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内容,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三、学习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

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裘(qiú)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悲乐愤狂愁

(板书)

(二)内容赏析:

1、教师朗诵前两句,

2、思考:诗歌本来是表现诗人“愁”的情感,为什么写黄河?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宛如自天倾泻的黄河水,激浪奔腾,势不可当,在形象上与诗人汹涌喷发的感情是相似的,诗人寄情于雄伟奔放的黄河,也借黄河把自己的精神性格映现出来。

3、教师朗诵三、四句,讲解:这两句诗表面上看是慨叹光阴迅速,人生易老。但李白在《日出入行》中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落怨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对于生老病死的规律李白是坦然面对的,可见,李白“悲”的不仅是“白发”,还有什么呢?(提示:结合背景思考)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叹息人生短暂,而年华虚度,未能建立功业。

4、教师概括: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的。(学生齐读前四句)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悲伤的。(学生齐读前四句)

5、“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提示:参照背景)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提示:参照背景)

明确:这里的得意是适性、快意的意思,是指遇到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好朋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处于自由解放的状态。遇到这样快意的场合,便可以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舒展一下身心。

诗人用“须”从正面肯定、强调;紧接着又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进一步加重语气,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的极其强烈,诗人的情绪也由悲伤变成了,这里的欢乐是脱下精神负担的自我拼搏。(学生朗诵,注意体会诗人的情绪)

6、“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脱下精神负担后,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仍然执著的想到用世,并且达到了自信的程度。

讲解:李白在人生面前既有被动的一面,又有主动的一面社会的不公平,使他功业无成,但是他生性豪爽,虽悲也有推开悲伤的得意之时,他天生高材,虽悲也不失自信。当他意识到自己具有反抗社会的能量时,就要大张旗鼓地尽情饮酒,尽情欢乐。“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有这样快意的抒发。

总结:诗歌进行到这里,诗人的情绪有悲伤到欢乐进而尽情地饮酒。以上可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学生诵读,体会诗人的'情绪的变化)

7、诗人与朋友尽情饮酒,但并不是单纯的饮酒,在酒酣气足中评说社会、人生。评说社会的是那句,起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岑夫子,丹丘生。将尽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写席间劝酒,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富贵。他鄙视那些排挤贤能的贵族,诗人自己就是被贵族排挤出长安的。借鄙视权贵来抒发自己被排挤的之情,并且由自己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古代的圣贤在贤愚颠倒的社会里也是备受冷淡的,当今之世难道还应再效法吗?那些饮者倒往往能惊世骇俗、千古留名。

思考:诗人把圣贤和饮者对举,是否定圣贤吗?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不是,是对圣贤的惋惜和不平,是对荒唐社会的嘲讽。

诗人的情绪又由欢乐变为愤激。

9、“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为了给饮者壮声色,诗人拉上了曹植,曹植曾经在平乐观与宾客狂饮,美酒一斗,价值十千,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作为效法对象,劝主人莫愁钱少,把宝马、轻裘典当出去,作为酒资,去买酒狂饮。这样狂饮的目的是为了“销万古愁”。

思考:结合全诗,谈谈如何理解“万古愁”?

学生思考、组织展示、点评后明确

明确:以怀才不遇为中心,把整个古代史上才智之士未得舒展抱负的愤郁都囊括在内,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悲”。诗人要通过饮酒把“万古愁”销尽,表现出一种狂放的情绪。

(学生朗诵第二部分)

10、教师总结:就整首诗歌来看,诗歌第一部分诗人的情绪由悲伤到欢乐进而自信地饮酒;第二部分,诗人借饮酒评说社会人生。整首诗都让人感到诗人的感情始终处于激烈的拼搏之中,全篇就是一曲借助酒力,努力排遣愁闷,渴望伸展才智,在悲感中交织着自信的乐章。

(学生朗诵全诗)

11、作业布置:背诵全诗,完成课后练习。

将进酒课件【篇4】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

《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

《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

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诵读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作者激愤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学法】

1、诵读法——把握语言特色,感受美

2、导读法——感悟作者情感,体味美

3、点拨法——还原诗歌意境,鉴赏美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始终如影相随。饮酒时出口成诗,赋诗时酒不离手。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怀才不遇,喝!离愁别绪,喝!穷困潦倒,喝!人生豪迈,喝!金榜题名,喝!酒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到中国酒文化,我们无法回避李白。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基础积累:

1、解题“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乐府旧题。关于“酒”的诗句

2、下面请同学们在台下大声的、自由的朗诵这首诗歌,看一下有哪些字音和意义把握不准,等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班齐读)

3、请一位朗读读得好的同学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评价)三:合作探究:

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 “杯莫停”:喝得快!“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纵情!四:诵读指导:

1、朗读《将进酒》,小组内讨论,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并范读。

(预测学生回答)A“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直抒胸臆(读出豪迈)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起兴、夸张、对比(读得低缓、沉郁)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洒脱(读得高亢、嘹亮)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愤慨,矛盾

E“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的狂放)

2、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陈王”呢?有何用意?

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作者在此以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激不平.

4、那为什么诗人说是“万古愁”呢?对应上文哪一句?

明确: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愁,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结,抱利器而无所施的仁人志士自古以来都存在。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而高贵的人生姿态。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懑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也许,这就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五、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

2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六、朗诵比赛:

1、多媒体展示:观看《将进酒》朗读视频,学生模仿。

2、全班分成三个组进行朗诵比赛,带着表情和手势。七:全诗总结:

多媒体展示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既可以读出庄子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的倔强不屈。他一生跟酒如影相随,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坦荡,他写诗挥洒才情,他借酒抒发愤懑。凭借着一身傲骨,他化哀伤为洒脱,依靠着满腹才情,他化忧愤为豪放。八: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

九、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悲叹╱ ↓

自信

愁↓

愤慨╲ ↓

狂放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

《将进酒》获奖说课稿

将进酒说课稿+教案

将进酒

将进酒

将进酒

将进酒

将进酒

将进酒课件【篇5】

一、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二、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将进酒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歌的声韵特点;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感情的基调和变化的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以把握诗歌音韵,老师讲解点拨以明白诗人的情感变化,合作探究以把握人生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不如意,拓展延伸以巩固所学知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胸襟。

课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感知与欣赏。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复杂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对于李白嗜酒与狂放行为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探究合作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一、导入: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有酒。酒,他的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亮在水里,他就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抱月而终。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了一生?他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看来,李白天生就是为诗为酒而来,为后人读这样优美的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将进酒》。

二、解题,介绍背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三、初读出韵律:(老师背诗)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1.指名读,读准字音、节奏(点评后过渡)。

2.刚才请同学读了一遍,下面来听朗读,请你们来评一评。

过渡:感觉读得怎样?想不想读出这样的水平,甚至超过他。要真正读好一首诗,能读准字音、节奏这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读懂这首诗,把握好作者的情感变化。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再来读一读诗歌,来看看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四、再读明诗情

一)、首先我们从诗题读起

请同学们看文章的标题《将进酒》,那就是请喝酒!那从诗题里我们就会想:

1、谁请谁喝酒?

明确:元丹丘请李白、岑夫子喝酒。

2、为什么喝酒?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到答案?

明确:借酒消愁,“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请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快的(找出对应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4、那李白到底有哪些愁?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从具体诗句中说出你体悟到的是何种愁情?并说说你的理由!(联系李白的生活背景、人生遭遇、人生理想)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

A、“人生苦短之愁”(联系创作时间、人生经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B“怀才不遇之愁”(联系时代背景、人生经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C“圣贤寂寞之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知音难觅)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过渡:那么,此时的李白愁肠百结,那他该如何来排解内心的万千愁绪呢?

5、何以解愁?

唯有杜康,那我们就跟随李白一起去丹丘生家喝酒去怎样?下面我们再来品读课文,体悟诗人的酒兴!

五、品读出酒兴

①李白他们是怎样喝酒的?请找出有关喝酒的诗句,并说说都喝得怎样?

明确:

a、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得尽兴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c、将进酒,杯莫停。——喝得急

d、但愿长醉不愿醒。——喝得纵情

e、斗酒十千恣欢谑。——喝得放纵,

f、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专注,喝得任性。

这就是李白。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喝法,莫过于“狂饮”。

②分组讨论质疑手法,语言等鉴赏(先请同学们准备1—2分钟,后提问)

小结:刚才,同学们表演让我们似乎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酒香,太精彩了!的确,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作者因愁而悲叹人生短暂,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壮志难酬、圣贤寂寞,也因愁而癫狂失态,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拓展探究:

自古以来你,像李白这样的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很多,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面对人生的不如意,我们该怎么办?

七、结语: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我们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动,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八、作业:课外写作训练

要求: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1、主要以李白的豪情和怀才不遇为事例,并点评事例;

2、引用一句名言;

3、联系现实。

4、1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将进酒李白

愁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圣贤寂寞

感情变化:悲壮-----欢乐-----愤激-----癫狂----深愁

教学后记:本文主要是让学生诵读,学生表现积极大胆,在台上声情并茂,效果极好,通过老师讲解点拨,学生明白了李白嗜酒与狂放的行为,认识和理解了李白复杂思想的形成,更理解了在人生中不免有许多挫折与困难,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就一定能迎来人生的艳阳天。

将进酒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

2、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体味本诗体现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体味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二)简介背景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先自由读,再1齐读),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读后点评)。

(五)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壮之情。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两句极言人生短促。)

开头四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

之前,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感情朗读(自己先示范,后学生齐读)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乐之情。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女生感情朗读。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男生感情朗读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全体齐读。

3、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找同学回答)

4、探究诗人狂放性格的由来。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这一年,李白已经51岁,八年之前,李白到长安寻求功名,进入到统治中心以后,他原本以为能够干一番事业。然而现实却不容许他这样做,所以现实的政治遭遇使他郁郁不得志。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论丛》中这样写到“……(李白)自己的生命还想要超出世间。……他的境界之高,正高在他这个超人生的人生上。”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

正是以上的种种原因是的李白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立体的自我,成为了宇宙间一个大写的“人”字。

这种复杂的个性体现在诗歌之中,则是快、狂、逸、达。

(再根据遭遇和矛盾齐读课文)

(六)全文总结: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今古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倾之中,面对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那个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长天大地的李白,这就是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

让我们还是用余光中先生的诗句来结束我们的李白之旅吧: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

2、小作文:我眼中的李白

将进酒课件【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浪漫主义的诗人自屈原之后虽不能说乏善可陈,但后来的诗人也不过是天际划过的流星,到了李白才异峰突起,和屈原隔代相望,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两颗闪耀的明星。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将《将进酒》列为讲读课文,大有深意。不仅因为它是李白的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出现于李白政治上失意,内心极度苦闷的时期。可以说一个诗人在政治上的失意恰恰是他创作上更臻成熟的时期,是应该是一个文学创作上的规律。历数古代有成就的诗人,概莫能外。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为“劝酒歌”,古词有所谓“将进酒,乘大白”的句子。该诗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三人常登高宴饮,诗人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要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一乐府诗题以新鲜而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二)教学目的:

依据大纲要求,语文学科要突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结合本课实际,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本诗的诗意。

二、学生情况分析:

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就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外环境的影响,往往很难将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书本上来,尤其是古典诗歌,很少能一如过去那样亲近她,了解他,欣赏他。学生宁可在网络与游戏中忘乎所以,也不愿与古圣先贤同喜同悲,只既是语文教学的矛盾,也是语文老师每每遭逢的尴尬所在。为此,作为教师,只有尽量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

1、诵读法

本人长期坚持示范性朗读,所以首先利用声情并茂的美读,激发兴趣,继而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美读”的阅读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去审视文章的思想内容。

2、导读法

教师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讲述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旨。重点放在诗人豪纵狂放的外在形象和忧愤郁怒的内在情感的理解上。

3、比较法

比较李白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通过对李白个人经历的交代,尤其是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使李白人生理想受挫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李白由对统治阶级的幻想到与统治阶级决绝的人生选择,从而增强学生对的兴趣。

四、说学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2、通过课上阅读和学习,培养学生兴趣,进而使学生向课外延伸,自觉阅读古典诗歌,培养应有的学习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另一位大诗人画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主人公桀骜不驯,豪放纵逸,才高八斗,一副傲视封建王侯的形象。这就是李白。然而,李白虽然看似活得潇洒,其实满心悲苦,他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不正是内心孤独的体现吗?尽管他纵酒高歌,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他,内心一直有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他将愁情或借酒,或托月(我寄愁心于明月),拾入诗囊,遂成为著名的《李太白集》。《将进酒》就是酒助诗兴,笔酣墨饱的豪放之作。

说明:《将进酒》是鲜明表现诗人个性的劝酒诗,导入时将诗和酒联系起来,既关照了全诗内容,又感受了诗人饮酒悲歌的形象,更主要的是突出李白的悲而不伤,忧而不愁的开阔、旷达,对李白的个性风格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二)多媒体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配以相关的画面,教师朗诵全诗。

说明: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又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和感情中。

(三)学生准备后,指名朗读诗歌

(四)师生研讨,完成教学目标

师:《将进酒》中的“将”是什么意思,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

说明:学生根据注解和预习提示首先明确这是一首劝酒诗,这样才能照应导入,也让学生有整体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从注解、预习提示、课后习题、补充知识等筛选有用的符合要求的信息。

师:虽然是劝酒诗,诗人一落笔却先不写宴饮过程,而是陡然以黄河奔流起势,诗人在描写时视角是什么样的?山巅俯瞰诗人联想到什么?

说明:这一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慷慨生悲并不是没来由的,而这来由与悲叹构成了诗歌的“兴”的手法。让学生通过具体分析感受“兴”的手法的特点:“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师:整日穷愁并非李白本性更何况白发如丝悲无益,所以诗人的情感顿起变化,哪个词表明诗人从悲叹中跳出来,这个“欢”字控制到哪句?

师:“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不同于凡夫俗子的一醉方休,你怎样理解“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说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中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此问意在让学生通过讨论,透过现象看到诗人的这种蔑视权贵、建功立业的心志和报负。

师:待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酣畅淋漓地向友人一吐为快,李白狂歌的12句话根据感情的不同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

说明:让学生以感情为标准划分层次,还是继续体会诗人感情上的起落,只不过由悲到欢这一感情变化过程很明显,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而这两个层次中作者的激愤与狂放并没有明显的语言标志,问题难度的加大会让学生知难而进,深入探究,准确与否毕竟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如不准确或不到位可做如下启发:

师:第一层次中直接表明诗人态度的词有哪些?(“不足贵”和“不复醒”)“钟鼓馔玉”指什么,“钟鼓馔玉”真的不足贵吗,诗人说富贵不足贵是出于什么,诗人为什么愿长醉不醒?请大家联系背景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电脑屏幕打出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年唐玄宗眈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诗中也流露出诗人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他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豺狼当道,奸臣弄权,他只有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

师:所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激愤)

师:诗人的激愤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古来圣贤,古来圣贤皆寂寞,岂止寂寞,为人民苦难疾呼甚而抛洒热血的经天纬地之才大有人在,请请举出你崇敬的抑郁不得志的古来圣贤。

说明: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对那些有经天纬地才能的大圣贤如孔子、孟子、屈原、贾谊等人的深刻理解,感受他们壮志难酬的苦恼。

师:既然古来圣贤如此之多,何以偏举陈王?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

师:第二层次的内容是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气魄?

师: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激愤,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明确什么是感情基调。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感情色彩或氛围。这首诗初读一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占主导地位,确切的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激愤。

(五)体会艺术特色:

诗人好用夸张写法,这和他的浪漫气质和狂放性格有关,所以不使人感到言过其实,试从这首诗中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说明: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与他是用夸张手法不无关系,使中多处用了巨额数字以表现豪迈诗情,例如:“一饮三百杯”表现豪爽,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另外还用了想象性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六)拓展迁移:

诗圣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到:“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

(七)再次指名朗诵全诗

说明:学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形象,最后一次的朗读应是再现诗人形象最好的时机。

六、鉴赏要点

1.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悲。

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一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看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真是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人生”以下六句写欢。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渲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阶级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2.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附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黄河白发(起兴)悲

金樽千金烹羊宰牛欢(乐)

钟鼓馔玉长醉不醒愤激

马裘美酒狂放

将进酒课件【篇9】

一、说教材

《将进酒》是编排在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是学习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诗歌。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对比学习,了解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李白、杜甫是唐代诗坛上双子星座。李白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杜甫沉郁顿挫、语言极其精练,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是张扬个性的一首劝酒诗,学习此诗有助于同学更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及其诗风,由于此诗易有及时行乐、悲叹人生的消极思想,如何看待这种思想,如何理解诗人的狂歌痛饮。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对同学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三阶段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要求要读懂,还要求学生学会鉴赏。因此,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念态度。据此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为: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诗歌中比兴、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背诵课文,积累古诗文名篇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惜现在的时光,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诗歌、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2)鉴赏此诗的比兴、夸张等艺术特色。

2.教学难点:

这首诗整体基调是豪放的,但是诗中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诗中一方面大喊“钟鼓馔玉不足贵”表现出蔑视权贵世俗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又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抱负,学生对此又是怎样看待的,由此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学生发表自我见解,加深对诗歌的主旨理解。

四、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我采用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对比法等,使学生动口动脑,积极思考,踊跃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手段上,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制作七个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学法:先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带着问题读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整体上进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展示课件一)导入

(二)解题:将字的读音、字义并联系《诗经卫风氓》诗句“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将的意思加深对诗题的理解。

(三)解题之后请一位同学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让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明确个别字词读音。(展示课件二)

(四)讨论的问题,理解诗意和诗人情感变化

1.让学生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分析: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展示课件三)

2.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

①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3.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写作背景进行解释

4.播放朗诵录音(展示课件四)让学生找出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及相关的句子

学生讨论后老师明确并板书

5.课堂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

6.课堂练习(展示课件六)

7.课后练习(展示课件七)

将进酒课件(必备六篇)


将进酒课件【篇1】

本课是高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鉴赏》所选诗歌,高二阶段对诗歌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读懂而要鉴赏。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为快,既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蕴涵其中的开阔与旷达打动人心而又引发思考。教材虽然是一个例子,但又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例子。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学生较熟悉,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理性的鉴赏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

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郁怒情绪。

2、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难点:发表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导语

古代文学史上,诗人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似乎有着天生的缘分,诗人或因酒忘却世间的痛苦忧愁,或因酒跨越时空任由思想驰骋,或因酒成就传世佳作。唐代诗人李白自诩为“酒中仙”“酒圣”,他对酒的钟情诗他人难以企及的,他的劝酒诗也诗古代宴饮诗的精品,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完课我心潮澎湃,我认为我需从以下方面该进:

一、 增强个人功力,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前准备充分,顾前怕后,心跳加速,言不由衷,全然不像平时的自己。我思前想后,我必须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让自己拥有处于任何场合都沉稳自如的良好心态。所以敞开胸怀,别太在意在乎,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在研读文本上多下功夫,将文本理解通透,再转化成小问题站到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化难为易,多翻书多查阅多记忆,自己功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点一滴,一步一步,长久坚持,能不进步?

我努力,我自信,我进步,我必然沉稳自如。

二、 抑扬顿挫,情感饱满,用热情点燃热情。

讲《将进酒》,我的语气生硬,教学重点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我作为授课人语气情感都没有起伏,我的热情都没迸发出来,何谈引领学生去感受并进入融入诗歌?惭愧惭愧!我情感应该更丰富才是年轻人的光彩所在。学生的热情是老师点燃起来的,我想我平时读书看文章时,刻意地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达到忘我的程度,习惯成自然,何愁自己情感不够饱满,没有热情和激情。

三、“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

老师的教与学是合一的,老师要想教好学生自身不是拥有一桶水的事,所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让人远离思想的贫穷,让个人只是向广度和深度延展,让思想变得充实丰盈。我时常为和别人有那么大差距而苦闷,仅仅苦闷无用,只有拿起身边的书和笔,走近别人张开口,让别人来听课,哪怕显出自己的浅薄和肤浅,哪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无所畏惧。

将进酒课件【篇2】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学生自由交流)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都是他的代表作。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个性的诗人之一,而咏酒诗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生动地刻画出天宝元年(742)他在长安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时纵饮不羁、笑傲礼法的独特形象。但这种“章台走马”、“眠花醉柳”的生活仅仅三年,天宝三年(744)春唐玄宗将他赐金放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长安。怀着政治失意的满腹牢骚,李白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漫游。约天宝十一年(752),他漫游到了嵩山,在友人元丹丘家饮了酒之后,愤懑之情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于是吟成了这首千古绝唱。

点拨:李白的诗 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 能破坏其意境韵味,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2)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人怎样喝酒?

(1)问题设计: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之后在你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问题设计: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想想,诗人为何悲?悲什么?

教师点拨:李白怀才不遇,青春不在而壮志难酬,功业未成,所以悲从中来。

(4)问题设计: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诗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诗句?

方法引导: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背过的著名诗句来回答。

(5)问题设计:李白是怀着远大抱负来到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象很安于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望积极入仕,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当道,报国无门。

(6)问题设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乐”了没有?

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情感跌宕起伏:悲----欢----愤激----狂放---愁,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跌宕,一泻千里。

3、 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认识。

将进酒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将进酒课件【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从诵读出发,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把握,教会学生有感情地吟诵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另外,《将进酒》是一篇长诗,想要用一课时完成整首诗的教学难度很大,所以我决定选取其中的一个重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既然诗歌学习重在朗读,另外我也参照了全国金奖和与教材对应的教学实录,发觉这篇课文一课时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诵读方面,这说明这种教学安排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学习另一个关键就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而对情感的理解最好的渠道就是诵读,所以以诵读为主线的办法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关键是要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而很多诗歌当中诗人的情感并非一种,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另外,学生的朗读素养还是差很多,所以朗读教学是现在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并且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诗人的性格。另外李白的性格特点本来就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所以朗读法恰恰适合学习李白的这篇劝酒诗。

知识技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来实现。

难点: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解决办法:结合课文内容与诵读共同解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借酒浇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宴饮。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颍阳。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题目中的“将”为什么读作“qiāng”呢?(“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

明确:“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

1、读准字音:

将(    )进酒    金樽(    )     岑(     )夫子   馔(    )玉

恣欢谑(    )    千金裘(    )    烹(     )羊     沽(    )取

(二)教师范读:

强调同学们要注意示范朗读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情感的处理。

品读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来,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送宕,一泻千里。

(四)自由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这首诗,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A、馔玉(zhuàn)    B、恣意(zì)   C、将进酒(jiāng)   D、欢谑(xuè)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 ) ②呼儿将出换美酒( )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①请;②拿;③扶持;④带兵的人;⑤带领; ⑥助词,用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六、布置作业:

将进酒课件【篇5】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

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悲凉哀怨)

第二次演奏,这是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c,侧面烘托的手法。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情相融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的第四节,是的难点部分。为了更好理解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这一部分阐明了的主题。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板书(主题)

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

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最后我总结:

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将进酒课件【篇6】

●曾铜和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示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二) 精彩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讲到这时,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段歌词: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于是我顺口说道:此时此刻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此时的“得意”,并非伴君王左右,经邦济世,而是二三知己志趣相投,心意相会,李白率意而为,面对美酒,面对挚友,不仅由悲转乐,高声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其实是我在唱),唱完学生鼓掌,于是我就问学生,你们为么鼓掌呀,有的学生说,老师唱得太棒了,我摇了摇头,我知道我的水平,又有同学说,老师此时引用这段歌词符合李白当时的心情。我听了点点头,问这个学生,你说为什么符合李白的心情呀,这个学生回答道:面对滚滚的黄河水,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年过半百,政治上极度失意,诗人以为挚友聚会是人生快事,既然政治上失意,就应该另外去寻找寄托,今朝有酒今朝醉,愁情烦事一边扔。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李白此时的消沉,并不是完全的消沉,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对皇上还抱有幻想,他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说到这里,我没有接着往下讲,我问道,老师刚才引用《爱江山更爱美人》个里面的几句,又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一说歌的题目给学生提了醒,纷纷说,李白的“美人”是谁,说完大家都在笑,甚至有学生不坏好意地想,看你怎么收场。这是我意料中的事。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经常有“美人”出现,的确不少“美人”是诗人生活中的挚友或情人,但诗歌中的“美人”仅仅指这些吗?大家好好想想。一两分钟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古代诗歌中的“美人”有时是作者自比,指不被皇上重用,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如屈原,他在“离骚”里有这样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就是指这些。我对该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古代诗歌中的“美人”在好多时候是诗人自比,除屈原外,还有,比如曹植把“美人”比作自己,“美人”不被宠幸,喻指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遭贬弃,曹植写的《洛神赋》就是“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人何焯),有时“美人”也还可以指“美好的政治理想”。说到这里我继续问,李白的“美人”指什么,大家纷纷说,皇上、政治理想,也有同学说,就是指李白自己。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补充道,大家想,东边李白的政治理想渺无踪迹,西边黄河水不停的滚滚东流,作者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借酒浇愁。

讲到这时,下课了。没想到偶尔的一个灵感闪现,居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今后在教学中更得捕捉灵感。

通讯地址:湖南省涟源市一中 曾铜和 邮编:417100 电话:(0)13873813579

作者简介:曾铜和,男,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在报刊发表作品150余篇。

作者邮箱:

作者邮箱:

将进酒课件【篇7】

将进酒语言教案:探索李白《将进酒》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李白《将进酒》的意境与主题;

2.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通过朗读、合作探究与讨论,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将进酒》的意境与主题,并掌握相关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与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与修辞。

三、教学准备

1. 李白《将进酒》的诗歌原文与翻译;

2. 各种修辞手法的例子与解释;

3. PPT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与预习 (10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述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即李白与他的诗歌创作;

2. 提问学生对“将进酒”这个词组的理解与联想;

3. 分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呈现他们对诗歌主题与意境的预测。

步骤二:诗歌欣赏与分析 (20分钟)

1. 提供《将进酒》的诗歌原文与翻译,由学生轮流朗读;

2.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与修辞手法;

3. 分组讨论并探究诗歌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修辞手法解析与案例分析 (20分钟)

1. 给出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与例子;

2. 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修辞手法,并在诗中找出相应的例子;

3. 每组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互相讨论与评价。

步骤四:诗歌意境讨论与展示(30分钟)

1. 分组探究与讨论《将进酒》的意境与主题;

2. 要求每组选择一个意境并用诗歌中的词句展示;

3. 每组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互动分享。

步骤五:综合训练与小结 (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李白的其他诗歌作品,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与分析;

2. 整理学生的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将进酒》的意境与修辞手法;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强调学生的收获与提高。

五、教学特色与评价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修辞分析能力,通过学习《将进酒》这一经典诗歌,帮助学生领略李白的豪情壮志与艺术造诣。通过合作探究与讨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与修辞,并通过展示与分享的方式提升其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通过课后的进一步阅读与分析,学生能够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与诗歌鉴赏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并提高他们的修辞技巧与文学素养。

将进酒课件【篇8】

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将进酒》,《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

2、培养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及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以读带讲、以讲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2、课上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师生共同探讨释疑,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中蕴含的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在质疑释疑中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诗的意境,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

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2)陈王昔时宴平乐。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4.四个层次的感情脉络:

二、为引导学生对以上五个方面做到深层次感知,我设置如下教学环节: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天就让我们借薄薄的一页纸,倾听李白心灵深处呐出的《将进酒》。

教师要深度备课,立足教材内容挖掘美的因素,巧设“引路点”,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根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解决如下问题:突破教学重点——体味诗歌中情感激越跳荡、跌落起伏的抒情美

【问题一】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问题二】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引出李白被排挤的史实,进而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与诗人做心灵的对话)

李白有“济苍生,安社稷”的雄心壮志,30岁时第一次到长安,但四处碰壁,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当他离开长安时写下了一首诗《行路难》,最后一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42岁时他第二次进长安,这次是“奉诏入朝”,他踌躇满志: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但他进京后才知道自己不过是充当为唐玄宗装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因此,他失望了。最后李白由于受到排挤,被“赐金放还”。第二次离开长安后,他也写了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最后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理想再次破灭,不能施展抱负。

而《将进酒》这首诗是他在第二次离京后八年后写的,那时李白大概50岁。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这是安史之乱前四年,朝廷已是一片黑暗。唐玄宗不理政事,朝政先后交由李林甫与杨国忠把持,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朝政的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李白借酒兴诗情,尽吐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

【问题三】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

【问题四】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后世有何影响?

(此处结合学生早已掌握的《早发白帝城》,感知李白暮年仍渴望有所作为的自信与豪迈)利用质疑法,解决如下问题,突破教学难点——领会诗中宏大广阔的意境美

【问题五】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作品中作者所用材料的典型性。在遭遇排挤,抑郁不得志的圣贤中曹植记不得意于乃父,又不见用于乃兄,备受猜忌,此其一;陈王与酒联系较多,此其二。陈王诗才出众,七步诗即为明证,与诗人更加相似,此其三。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曹植《名都篇》中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问题六】体会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并在此环节中体会李白诗歌中大意象的运用。(四)拓展延伸启迪心智

1.在李白广为传诵的名句中,你最喜欢哪句?在这名句的背后,站着怎样的一个李白?用一句妙语点击。

(设计意图:在掌握《将进酒》诵读要领的前提下,进行对比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这就是李白,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他用手中如椽巨笔奏响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若闻天籁,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倾倒之。他选择了众星璀璨的“诗唐”,非但没有淹没于群星交会的辉煌,反而成为众星争辉中的焦点。在他身上,浓缩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

布置不同角度和难度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

1.对《将进酒》做到熟读成诵;

2.在李白其他的作品中进一步品情悟境,知人论世。

四、板书设计:引导学生结合诗中李白情感的变化绘出曲线图,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李白感情的曲折复杂性。进而熟知李白,感知李白,与李白做心灵的对话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两种评价方式。

1.关注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评语。

2.根据作业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程度,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现出情感的变化,并熟知李白,知人论世。对学生存在困惑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并进一步调整教学的呈现方式及方法手段。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思考和处理,有不当之处,恳请得到各位专家的指正,谢谢!

将进酒课件【篇9】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一载(752)“赐金还乡”之后。

二、结构

流光易逝,人生短促→烹羊宰牛,饮酒作乐→长醉不醒→同消忧愁

三、感情基调

悲→欢→激愤→狂放

四、.写作特点

1.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参差错落。

2.夸张的修辞

将进酒课件【篇10】

3.小组研讨:诵读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悲”、“欢”、“乐”、“寂寞”、“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悲”为“欢”,进而“欢畅”、“愤懑”,最后转为“激越”、“超脱”、“旷达”。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1.教师赏析指导:

《将进酒》感情色彩浓烈,行文气势恢宏。在鉴赏本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结合《赏析示例》,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大笔一挥就有雷霆万钧之势,笔挟天风,墨裹海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写自然的伟力与永恒;笔锋一转,“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中不免悲凉。但,诗人性格狂放,消沉在他心中仅是昙花一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也是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酒香飘逸、情怀毕露,诗人举杯、豪饮、高歌,心中涌动的是感情的激流:狂放之情,愈变得愤懑、激越。

(2)把握诗作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在诵读中,准确把握声音这种变化,急缓交错,高低回环,进一步加深对诗作情感,对作者特定背景下复杂情感的理解。

(3)诗作比、兴、对仗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诗句,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2.学生小组研讨:结合课文背景,讨论文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4.创新提高: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写一段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要求:应当是课文诗意的再现,可以是自己对原文个性化的解读,自我独创的发挥)

①学生写作,小组交流、评点,典型习作展示。

一生不离诗与酒,明月相伴山川行。

先生,你为歌诗而生:百姓的口耳相传中,你是天上的太白星,他们把你奉为文明的使者,一代代吟咏您的诗篇,在您激越的情怀里,后世子孙获得的是精神的滋养。

先生,你为明月而生:那朗朗月辉,曾引发您多少美妙的诗情,曾引发您多少往事的追忆,曾引发您对故园多少拂不走的怀念。

先生,你为山川而生:万里江山如锦似画,您驾长风仗剑独行,您与先哲对语,您与明月倾谈,您与江河凝眸,您踏遍秀美山川,于是,在您的身后,是千百年来不朽的诗篇。

先生,你为美酒而生:“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你从孟德先生那儿品到了浓浓的醇香,那香飘泗溢的美酒啊,是您一生的所爱!您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您对姣姣明月发出志士的追问、哲理的追思:“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您月下独酌,花间一壶,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这浓香的美酒让您排解智者的孤独,“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酒中豪饮,月下放歌。您醉乎?醉也非醉也,以醉眼看朦胧世界,举世皆醉您独醒啊,先生!

谁说您是一书生?您怀济世之才,抱治国宏愿,为天下苍生一展自己雄才大略。奔长安,遇知己,放翰林,应对外使,挥洒自如。天下儒者,谁不仰慕您的才华,谁不艳羡您的时运。可您骨子里就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介书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您傲视朝野,您让力士脱靴,国忠研墨,您怎能长安久居?赐金放还,对您已是皇恩浩荡,恩遇有加了。

于是,您访名山,游大川,伴明月,饮美酒,把酒放歌抒胸臆,仗剑独行觅仙踪。

先生,我真想化一缕清风,与您结伴而行。我知道您是酒中仙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我也斗胆执一支酒樽,与您对饮,感受您酒仙的洒脱。

我默默坐在您的身边,读您月色般的容颜,您宏钟般的朗朗乐音飘洒在月光下,飘散在晚风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真的感到被您的激情裹挟,脚下生风,立于云端,俯瞰这人间的胜景。

一杯酒,一句诗,一段情。“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您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人生是这样短暂,又是这样美好,我隐隐觉得这不能成为您的隐痛。您又顺势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您的自信,您的豪放,让我看到了旷世饮者的豪气。是的,您是饮者,我一下明白了,您所有锦绣般的诗篇,都是这美酒所赐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您哪是一介书生,您是上天下到凡间的诗仙,您是天上的酒仙啊!您压根就不应该居留长安,我觉得,一曲“云想衣裳花想容”,仅仅算作对凡间知音的一种回报吧。您就应该情寄秀美山川,足踏清风明月,豪饮金尊美酒,吟咏旷世诗篇。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上苍赋予先生您的使命啊!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手举美酒何言愁,先生,干!

(五)熟读成诵,涵养情感。

1.回扣单元标题:学生浏览《赏析指导》,在教材中找出对“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的解释。(教师明确:“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背诵指导:①理清感情线索;②注意诗作层次;③把握停顿、节奏、重音、语气;④朗读时的角色意识。

3.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将进酒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年龄           “我”           母亲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1)条理清楚    (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

小结: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出示课件)

3、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让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介绍,请大家注意作者的笑脸。(出示课件)

小结: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让我们一起阅读相关资料。

提问:这些片断反映了史铁生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是否一致?(明确:一致,感激与内疚)

小结: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文章,体会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作文。

结束语: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音乐中结束这节课,愿母爱的光辉永照每个人心田,更愿我们都能理解自己的母亲,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母亲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3.体会现实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

三、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会作者母亲对他的爱、母子情深。

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多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作者母亲是普通的母亲,母爱的利他性与无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母爱的共性所在。作者的母亲她具有所有母亲所拥有的母爱。同时,由于儿子的伤残、儿子的倔强,这种母爱与一般母爱是有她的特殊性的,应当去解读去体验(体会文章中相关的语句包含的母爱)。

(1)给“我”治病:

▲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作者的母亲为什么要用偏方为儿子治病?是希冀万一的可能的出现,是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自将儿子的胯部熏成烫伤后,母亲一味自责,如果伤口不好的话“她非疯了不可”。我想这就是母爱,无私、执着、坚定、宽厚、仁慈。如果医术上有可能,任何母亲都会说,把我的腿换给儿子。

(4)鼓励“我”好好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母亲鼓励儿子写小说则是这个母亲更深层次的爱心。《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早年看过一部日本故事片《狐狸的故事》,当小狐狸成年之后,母狐狸撕着咬着将小狐狸赶出家门,在《早安,大地》的背景音乐中小狐狸孤独的走向远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其实人类亦如是。作为新陈代谢的规律,父母要早一步离开尘世,所以让自己的孩子成材,自立于社会是千千万万母亲的心愿,所以狐狸的“放弃”养育是母爱更高的境界。

作品中母亲的几句话意蕴很深。

“那就好好写吧。”--作者的解读是母亲对他治好腿终于绝望了,因为母亲别有考虑了。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首先照应了文首作文得奖和母亲自小喜欢文学的事,而深层的意思是二十来岁,无论你我,都有创作的冲动,写小说,搞创作是一个普通人“应有之义”,不是一个残疾人所专有,更不是仅仅为将来谋生的手段去写小说,她用自己平静的言语掩饰内心的不安,以这种方式去维护一个残疾儿子做人的尊严。任何一个伟大的母亲对自己残疾的孩子总希望当一个普通孩子养着,但她们又总是“为之计深远”,所以作者说“她心里太苦了”。唉,何等伟大的母爱!

(三)、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文中几次出现“合欢树”?分别有什么作用?

合欢树是作者情感的一种寄寓,并折射作者对母爱对命运对生命的感悟。   合欢树,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而作品中的合欢树是这篇抒情作品中的外界景物。

文章共有四处写到合欢树:(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可略讲)

深层形象,可能没有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罢了。大体可以作如下的解读:

合欢树这个象征体体现了生命现象,

--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通过对合欢树的描写表现作者的命运的一种感悟。

--母亲是合欢树的栽种着、呵护着,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母亲还活在人间,就活在那棵合欢树里,因为那棵树是因母亲的双手、母亲的心灵而存活下来、并枝繁叶茂的。合欢树是母亲曾经活在世上的见证,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小孩看到的树影,不仅仅是树影,更是一位伟大母亲的身影,母爱的恩泽已经渗透生命的深处。。他对树影儿的注视是母亲的芳泽对他的吸引,是心灵的感应。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小孩子?小孩暗合作者看到树想到母亲的心情 这个小孩子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对合欢树庇荫的感恩是不需要理由的,毋需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生命对母体有与生俱来的依恋,合欢树既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作者将自己对母亲,对合欢树,对自己命运的感怀,迁升到整个生命现象的叹喟与感悟。人处于逆境不必惊慌,人生或许不可避免的会遭受痛苦,完美的人生或许并不存在。新陈代谢不可抗拒,而生命总那样因因相陈,敬重生命,母爱永存!!

将进酒课件【篇12】

本篇内容为苏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本“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最后一首。本文是李白的代表作,和学生学过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属同一个时期作品,并且二者在思想内容上也有相似之处。

《将进酒》本是汉乐府的曲调之一,是为劝酒而唱的歌辞。李白的《将进酒》约写于天宝十一年(752),当时他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因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功业无成,“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悲愤填膺,在酒酣胸胆开张之时,借《将进酒》之调,吟出此千古绝唱,浪漫的诗风,奔放的语言,充分展示出他傲岸和狂放不羁的个性,抒写了他不合时宜而又慷慨自信的情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二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诗中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颇具特色。

学习这首诗,要先把握本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弄清诗的基调,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本单元选编的这几首诗,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更进一步认识诗人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品质,气势磅礴、豪放不羁的诗风。其中对李白作品风格的把握是一个重点。了解李白的诗风,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本诗时而奔放,时而深沉,豪壮的酒话背后是如波涛汹涌般郁结的情感。全诗大起大落,诗情由悲转乐,再转狂放,再转愤激,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作为本专题的收尾之篇,必须作扎扎实实的模块总结教学,深入的理解李白作品的豪放飘逸。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自我情感体验,更深入地体会李白的复杂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全诗,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熟读成诵;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掀开中国的诗坛,一缕缕酒香扑面而来,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吟诵他的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 (板书1:《将进酒》)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标注到课题上)“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

大家以前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豪放)对,豪放的诗歌应该怎样读?

2、展示。大家刚才朗读得都比较投入,下面我们就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展示一下。

要求:其他同学请侧耳倾听,然后请你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出一个中肯的评价。(3分钟)

3、评价。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你能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并说明理由。(3分钟)

(估计学生的评价只会从声音等方面评价,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作引导:刚才这位同学从……等几个方面对这位同学的朗读作了评价,说的不错,但仅仅如此就能把李白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吗?然后过度到下一个环节)

(1)引导:同学们知道,读诗就要声调抑扬顿挫,声音高低不同,语速缓急相间的,但这抑扬顿挫高低缓急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感情)对,了解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也就能把握住诗歌的情感脉搏,读好读准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来了。

(围绕诗人感情的变化,赏析诗歌中有关语句,在赏析的同时吟诵诗句,这一点需要老师调控好课堂节奏)

(2)、小组合作:寻找感情变化线索,每个阶段用一个字来表述。对困难的存疑。

(这一个环节是这一堂课的重点环节,所以教师要注重引导。“悲”“欢”这两种情感学生是很容易找到的,关键是“愤”“狂”这两处情感,学生一下子不会说的很到位,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设置一些问题:

①关于“愤”。比如:李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主张积极入世,他为什么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复醒”时介绍背景)

而且除了“钟鼓馔玉”不足贵外,诗人好像对“古来圣贤”也颇有微词,倒是对所谓的“饮者”有所羡慕,这是为什么? 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然后水到渠成引出: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板书: “愤”)

②关于“狂”。(承上问)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如何呢?(学生读出有关语句:主人何为言少钱……呼儿将出换美酒),(教师接)就成了无比的狂放。(板书“狂”)

随机板书:

(4)总结: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1)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感段落,进行诵读。并进行朗读技巧交流。

(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随机诵读指导,并投影:

? ①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指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诵读时头脑中须有黄河奔流的视象。“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犹言人生易老,叹意极浓,“悲”字当重读,再用“朝如”句补足其意。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为人题语,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天生”一联说明“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为突出这一句,上句“烹羊宰牛且为乐”宜轻读。

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③“岑夫子”以下六句为诗意转换处,亦可视为下面劝酒歌的引语,应当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重者依次落在“将”“莫停”“歌”“倾耳听”请字上,突出拆请之意。读完,稍作停顿。

④“钟鼓”一句至结尾为诗的主体部分,诗人借此尽吐胸中块垒,必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

“钟鼓”二句是这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主旨所在。诗人说这话时,其愤激之情必当见于辞色,应当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憎恶、鄙弃之深。其下“古来”二句是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亦可见诗人盖世之气和狂放之态。两句之中,上句为宾,宜轻读,略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之意;下句为主,宜重读,要表现出十足的自信。

“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可用叙述调读而略带感情色彩。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但欢中有悲,因为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其下两句也是有主有宾:“主人”句为宾,宜轻读;“径须”句为主,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直重读。读后应稍作停顿,为结尾的抒情高潮蓄势。

⑤ 结尾前三句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

3、下面大家能不能按照老师的提示哪位来尝试把全文朗读一遍?(投影有标志的全诗)(最好是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来读)(3分钟)

三读 听了同学们刚才的吟诵,老师不禁也想和大家PK一下。

四读 现在大家想精彩演绎李白的《将进酒》吗?

五读 在大家刚才朗读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同学能背诵了,我们一起试着背一下好吗?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纵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酒成就了诗仙太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成就了他雄奇俊秀的浪漫主义诗境。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说: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课后请收集李白的诗酒名句名篇,进一步体悟李白的诗酒人生,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1、教学一开始,教师利用学生已学知识,自然地引出课题。

2、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以“读”代“讲”,使得学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对作者复杂情感的把握。

3、努力营造出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在快乐中地学习

将进酒课件(范本13篇)


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 教师在教案和课件中展示出他们的智慧,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趣祝福的编辑为您准备的最新有关“将进酒课件”的范文,建议您将此网页收藏方便后续阅读!

将进酒课件 篇1

●曾铜和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示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二) 精彩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讲到这时,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段歌词: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于是我顺口说道:此时此刻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此时的“得意”,并非伴君王左右,经邦济世,而是二三知己志趣相投,心意相会,李白率意而为,面对美酒,面对挚友,不仅由悲转乐,高声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其实是我在唱),唱完学生鼓掌,于是我就问学生,你们为么鼓掌呀,有的学生说,老师唱得太棒了,我摇了摇头,我知道我的水平,又有同学说,老师此时引用这段歌词符合李白当时的心情。我听了点点头,问这个学生,你说为什么符合李白的心情呀,这个学生回答道:面对滚滚的黄河水,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年过半百,政治上极度失意,诗人以为挚友聚会是人生快事,既然政治上失意,就应该另外去寻找寄托,今朝有酒今朝醉,愁情烦事一边扔。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李白此时的消沉,并不是完全的消沉,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对皇上还抱有幻想,他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说到这里,我没有接着往下讲,我问道,老师刚才引用《爱江山更爱美人》个里面的几句,又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一说歌的题目给学生提了醒,纷纷说,李白的“美人”是谁,说完大家都在笑,甚至有学生不坏好意地想,看你怎么收场。这是我意料中的事。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经常有“美人”出现,的确不少“美人”是诗人生活中的挚友或情人,但诗歌中的“美人”仅仅指这些吗?大家好好想想。一两分钟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古代诗歌中的“美人”有时是作者自比,指不被皇上重用,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如屈原,他在“离骚”里有这样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就是指这些。我对该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古代诗歌中的“美人”在好多时候是诗人自比,除屈原外,还有,比如曹植把“美人”比作自己,“美人”不被宠幸,喻指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遭贬弃,曹植写的《洛神赋》就是“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人何焯),有时“美人”也还可以指“美好的政治理想”。说到这里我继续问,李白的“美人”指什么,大家纷纷说,皇上、政治理想,也有同学说,就是指李白自己。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补充道,大家想,东边李白的政治理想渺无踪迹,西边黄河水不停的滚滚东流,作者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借酒浇愁。

讲到这时,下课了。没想到偶尔的一个灵感闪现,居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今后在教学中更得捕捉灵感。

通讯地址:湖南省涟源市一中 曾铜和 邮编:417100 电话:(0)13873813579

作者简介:曾铜和,男,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在报刊发表作品150余篇。

作者邮箱:

作者邮箱:

将进酒课件 篇2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一):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资料,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二、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此刻。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1.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到达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持续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2.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空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裘(qiú)

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乐愤狂

愁(教师板书)

(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述黄河的诗句还有:

A黄河如丝天空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壮)

B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4.“主人何为言少钱?”(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乐愤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情、愿)

李白

时光易逝人生如梦蔑视权贵反客为主

悲乐愤狂

人生易老及时行乐自比陈王酒酣意浓

愁(情感的落脚点)

将进酒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潜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此刻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资料。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必须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用心的资料,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用心的资料。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那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阿!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那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那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能够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那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那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问:

一、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能够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但是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好处,也是能够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提问:学了这首诗,大家觉得李白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学生回答后,说一下李白在华阴县的逸事。)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能够有选取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忙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背诵该诗;完成练习册该课资料。

将进酒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资料;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取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状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述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那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透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阿!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构成咏叹味。之后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但是“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必须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将进酒教案(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背诵全诗。提高古典诗歌鉴赏潜力

过程与方法: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潜力。

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比较法3、问答法4、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导入: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颖阳山居小聚,三人登高饮宴,作者空有旷世之才而不被重用,遂借酒,抒发郁愤不平之气。

二、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正音。2、学生群众朗读。3、学生自由朗读,当堂背诵。

全班诵读诗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汉乐府诗体。

三、深入研读:

再读开头四句,教师提问:开头四句读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提问:诗人为何要写黄河。带领学生逐步分析,诗人写黄河,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之后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请学生细读"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那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那里有必须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巩固提高:四、研究讨论:主旨句理解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A句)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B句)作一比较,二者在资料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资料比较A句B句不相同"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表达形式比较A句B句不相同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直白,锋芒直指"权贵

因《将》写于《梦》后约七年时候,正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心中块垒,诗歌以饮酒为题材,只能采用委婉形式。《梦》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因以游仙为题材,"安能"句不能不卒章显志,直诉心中意愿。

小结作业:我们不仅仅要感谢李白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我们更要赞颂他伟大的人格,硬朗的人生!李白的怀才不遇,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分不开的。和他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期望同学们珍惜这大好时光,带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投身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相信你们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主题资料:这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同时也流露出欲施抱负的愿望。作业:比较《将进酒》与《行路难》的情感基调的不同。

将进酒教案(五):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资料;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那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样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明白,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资料。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到达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资料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阿?从诗歌的资料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证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齐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

我们明白,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

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乐观(5—8)狂放(9—14)愤激(15—22)更狂放(23—27)愁苦(28)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

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

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明白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空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那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情绪仿佛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应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此刻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资料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播放朗诵录音。)

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资料,试着跟老师一齐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

将进酒教案(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能够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取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

根据学生朗读状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述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阿。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那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透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阿!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构成咏叹味。之后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但是“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必须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取。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能够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之后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用心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

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资料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期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期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能够“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期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

,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以前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能够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将进酒课件 篇3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学生自由交流)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都是他的代表作。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是我国古代最富个性的诗人之一,而咏酒诗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生动地刻画出天宝元年(742)他在长安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时纵饮不羁、笑傲礼法的独特形象。但这种“章台走马”、“眠花醉柳”的生活仅仅三年,天宝三年(744)春唐玄宗将他赐金放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长安。怀着政治失意的满腹牢骚,李白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漫游。约天宝十一年(752),他漫游到了嵩山,在友人元丹丘家饮了酒之后,愤懑之情如火山般爆发出来,于是吟成了这首千古绝唱。

点拨:李白的诗 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 能破坏其意境韵味,而李白的诗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要求学生高声读,忘情读,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2)李白劝谁喝酒?李白劝人怎样喝酒?

(1)问题设计:看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读了之后在你脑子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2)问题设计:第二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想想,诗人为何悲?悲什么?

教师点拨:李白怀才不遇,青春不在而壮志难酬,功业未成,所以悲从中来。

(4)问题设计: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诗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诗句?

方法引导:学生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背过的著名诗句来回答。

(5)问题设计:李白是怀着远大抱负来到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象很安于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望积极入仕,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当道,报国无门。

(6)问题设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乐”了没有?

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情感跌宕起伏:悲----欢----愤激----狂放---愁,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跌宕,一泻千里。

3、 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认识。

将进酒课件 篇4

一、课程分析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ァ督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但跳出了前人的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领会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并要让学生明白饮酒其意不在酒,而在于书法作者的蔑视荣华的愤激之情。

二、设计理念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学习古诗领略其旨的好办法。范读与自渎相结合也是学习古文的必经途径。新课改再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本次课想要再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问来解决以上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找不到学习的重点,故采用由学生发现问题,教师有目的的选择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习目标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四、导语设计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饮酒赋诗,自称“酒中仙”的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李白喝酒时尽管也有愁,但所咏的诗是极其豪放的。看他来了!

〈一〉初步感知

1、分小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变化。并推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

2、提出自己或同学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交给老师。

(设计意图: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就要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要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会失去重点,所以老师必须有所挑选。)

〈二〉再度感知

由各组所推选的同学各读一遍,老师做出点评。

(设计意图:古诗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老师也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

〈三〉老师把挑选的问题投影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问题大致如下:

1、诗文的前两句在本文中有什麽作用?

(设计意图:本文开头两句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要读懂此诗,必要先体味这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麽?

(设计意图:只有很好的把握了本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对全诗做深入的理解。体味李白在狂傲,放荡不羁,狂喝豪饮下那颗愁苦的心。做到知人论世。)

3、诗的主旨句是什麽,如何理解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题的设置,要学生了解李白写此诗的目的,他要表抒的情怀。一定要学生明白品诗要知人论世,方能知其中真滋味。)

五、课后拓展训练

杜甫不赞成李白饮酒过多,曾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你对李白的“痛饮狂歌”有什么看法,写一段文字表述出来。

将进酒课件 篇5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国文学,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将进酒课件 篇6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翻译诗文。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素有“诗仙”之称的诗人是谁吗?(李白)我们以前已经学过很多李白的诗了,那你们知道李白的诗有什么特点吗?(浪漫,飘逸,豪放)李白的一生是在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中度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一首《将进酒》。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李白少年时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的十六年的大漫游,历两湖、江浙、河南、山西等地区,足迹踏遍近半个中国。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一载,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达八年之久。 诗人虽未涉及朝廷的黑暗以及自身傲岸不屈的性格和现实的矛盾。但可以一看出对时政治现实的彻底失望和对人生意义的怀疑。从表面上看,歌咏的是饮酒作乐和人生如梦的主题,但却在实质上对摧残人才的社会给以有力的控诉,不能以消极情调来简单否定。

分析:

第一句 内容 : 时间飞逝——感叹人生的短促,生命的短暂

------空间:句式工整

表现手法:夸张{

------时间

兴:先言黄河再言人

对比:“朝如青丝暮成雪”

文章主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说明诗人对现实不满

*注意:“沽”通“酤”,买的意思。

“儿”指身边侍童。

*感情基调:悲壮豪放:

慷慨生悲--尽欢畅饮--愤激之情--狂放至极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

1.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

2.“醉”与“与尔同销万古愁”照应扣住诗题的“酒”,点明此诗的思想感情

思考 :

1.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

(为自己情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

2.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

(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

比较阅读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者在感情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不同?

*感情:前者愤激中显消沉, 后者激中见昂扬。

*技巧:前者运用借代修辞; 后者直白。

课后练习: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A、馔玉( )

B、恣意( )

C、将进酒( )

D、欢谑( )

E、沽( )

F、烹( )

G、酌( )

H、裘( )

2、读准、解释下面的“将”: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不得惜。 ⑦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① qiāng请;② jiāng拿;③ jiāng扶持;

④ jiàng带兵的人;⑤ jiàng带领;

⑥ jiāng助词,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⑦jiāng希望

课后作业:背诵这首诗

将进酒课件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新课程组织教学的依据。准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落实,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经常性的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出恰当的评价,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诗歌、散文两部分,诗歌、散文各三个单元。诗歌部分,教材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从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人生经历、把握作品主旨入手;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从把握诗歌的意境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诗歌声韵的角度,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代诗歌美妙的音韵,感受作者浓烈的情怀。

三个单元,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在阅读鉴赏中,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感受能力,发展学生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单元设计的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进入作品的情感世界。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极富音韵、情韵、美感的经典之作,是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语感最为适用的材料。

因此,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精要语句的玩味、赏析,进而达到品味诗词的优美意境和情感世界的目的。

《将进酒》是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作品,单元设计是通过本文的赏析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歌作品的方法,感受诗歌音韵、情韵、美的意蕴,获得审美的愉悦,获得情感的陶冶,获得思想的提高。

根据教材《赏析指导》和单元教学重点的要求,结合文本的艺术特点,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1.借助《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对作者的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借助《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的“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特定的时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

2.借助《赏析指导》,借助文后赏析,结合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学会进入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从关键词句的揣摩、赏析、玩味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情感的变化。

4.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一同诵读,一同写作,品尝下水的快乐。

5.灵活的课堂组织方式,或默读、朗读、齐读、指名读、品读,或小组研讨,或课堂成果展示,或教师明确,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写作。

(一)目标定向,知人论世。

1.导入: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在吟诵诗文时可以说既是歌者,又是舞者;这种独特的诵读方式,是历代文人欣赏经典诗文的一种独特手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学。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通过对《将进酒》学习,学会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作品,品味作品音乐美、音韵美,理解作品的情感。(板书)

2.出示学习目标。

①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②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3.背景预览。

①学生圈划教材43页注释①,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

②学生阅读《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相关链接”阅读圈点“背景资料”;

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第三部分对李白的介绍:“李白并不完全是一个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者……而李白却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不能为富贵利禄而自卑其格,故多苦闷愤激之词。他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轻蔑……他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想像奇特,手法夸张。”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结合注释、工具书标注重点词语的读音,要读准字音,正确断句,了解关键句子的意思,扫清文句障碍;

3.同桌交流《高中课程新学案》30页“知识清单”的题目,教师巡视,纠正明确关键字音。

5.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易读错的字音,把握节奏,注意断句、停顿;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圈点关键词语、停顿、重音、语气,体会作者感情。

7.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概括层次要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8.小组研讨、小组发言,教师点评。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桌相互检查。

(三)涵咏品读,揣摩探究。

1.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最后一段的赏析说明,结合具体诗句,圈点诗中句式变化,并进一步诵读全文。

2.学生研读文后赏析文字:结合对诗句赏析,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3.小组研讨:诵读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悲”、“欢”、“乐”、“寂寞”、“愁”),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由“悲”为“欢”,进而“欢畅”、“愤懑”,最后转为“激越”、“超脱”、“旷达”。

(四)鉴赏交流,展示成果。

1.教师赏析指导:

《将进酒》感情色彩浓烈,行文气势恢宏。在鉴赏本文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要结合《赏析示例》,在准确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诗作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者大笔一挥就有雷霆万钧之势,笔挟天风,墨裹海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极写自然的伟力与永恒;笔锋一转,“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慨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心中不免悲凉。但,诗人性格狂放,消沉在他心中仅是昙花一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的旷达豪放,实际也是愤激中的无奈与自我安慰。

第二部分,酒香飘逸、情怀毕露,诗人举杯、豪饮、高歌,心中涌动的是感情的激流:狂放之情,愈变得愤懑、激越。

(2)把握诗作句式长短的变化,韵脚的转换。在诵读中,准确把握声音这种变化,急缓交错,高低回环,进一步加深对诗作情感,对作者特定背景下复杂情感的理解。

(3)诗作比、兴、对仗手法的运用,找出相关诗句,可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2.学生小组研讨:结合课文背景,讨论文中“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的内涵及产生原因。

4.创新提高:

教师提示:刚才我们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情感变化,“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也流露了施展抱负的愿望。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请写一段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写作要求:应当是课文诗意的再现,可以是自己对原文个性化的解读,自我独创的发挥)

①学生写作,小组交流、评点,典型习作展示。

一生不离诗与酒,明月相伴山川行。

先生,你为歌诗而生:百姓的口耳相传中,你是天上的太白星,他们把你奉为文明的使者,一代代吟咏您的诗篇,在您激越的情怀里,后世子孙获得的是精神的滋养。

先生,你为明月而生:那朗朗月辉,曾引发您多少美妙的诗情,曾引发您多少往事的追忆,曾引发您对故园多少拂不走的怀念。

先生,你为山川而生:万里江山如锦似画,您驾长风仗剑独行,您与先哲对语,您与明月倾谈,您与江河凝眸,您踏遍秀美山川,于是,在您的身后,是千百年来不朽的诗篇。

先生,你为美酒而生:“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你从孟德先生那儿品到了浓浓的醇香,那香飘泗溢的美酒啊,是您一生的所爱!您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您对姣姣明月发出志士的追问、哲理的追思:“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您月下独酌,花间一壶,举杯邀月,对影成三。这浓香的美酒让您排解智者的孤独,“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酒中豪饮,月下放歌。您醉乎?醉也非醉也,以醉眼看朦胧世界,举世皆醉您独醒啊,先生!

谁说您是一书生?您怀济世之才,抱治国宏愿,为天下苍生一展自己雄才大略。奔长安,遇知己,放翰林,应对外使,挥洒自如。天下儒者,谁不仰慕您的才华,谁不艳羡您的时运。可您骨子里就是一个读书人,就是一介书生,“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您傲视朝野,您让力士脱靴,国忠研墨,您怎能长安久居?赐金放还,对您已是皇恩浩荡,恩遇有加了。

于是,您访名山,游大川,伴明月,饮美酒,把酒放歌抒胸臆,仗剑独行觅仙踪。

先生,我真想化一缕清风,与您结伴而行。我知道您是酒中仙客,“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我也斗胆执一支酒樽,与您对饮,感受您酒仙的洒脱。

我默默坐在您的身边,读您月色般的容颜,您宏钟般的朗朗乐音飘洒在月光下,飘散在晚风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真的感到被您的激情裹挟,脚下生风,立于云端,俯瞰这人间的胜景。

一杯酒,一句诗,一段情。“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您对人生苦短的慨叹。人生是这样短暂,又是这样美好,我隐隐觉得这不能成为您的隐痛。您又顺势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您的自信,您的豪放,让我看到了旷世饮者的豪气。是的,您是饮者,我一下明白了,您所有锦绣般的诗篇,都是这美酒所赐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您哪是一介书生,您是上天下到凡间的诗仙,您是天上的酒仙啊!您压根就不应该居留长安,我觉得,一曲“云想衣裳花想容”,仅仅算作对凡间知音的一种回报吧。您就应该情寄秀美山川,足踏清风明月,豪饮金尊美酒,吟咏旷世诗篇。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上苍赋予先生您的使命啊!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手举美酒何言愁,先生,干!

(五)熟读成诵,涵养情感。

1.回扣单元标题:学生浏览《赏析指导》,在教材中找出对“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的解释。(教师明确:“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背诵指导:①理清感情线索;②注意诗作层次;③把握停顿、节奏、重音、语气;④朗读时的角色意识。

3.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六)链接相关,触类旁通。

1. 学生齐背李白《行路难·其一》(见本册教材13页),比较在情感变化上与本诗的相似点。

两年的新课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寻求教学的突破口。诗歌部分和散文部分的.教学,先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入手,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散文发展的历史,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让学生平时接触到零散的古代诗文作品,与文学史的相关知识对接,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具体作品的研读鉴赏时,能让学生从宏观上来把握作品。

2.认真研读文本,把握教材体例结构。教材仍按单元进行编排,每个单元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等构成。

在进行以单元为单位的学习中,首先引导学生研读《赏析指导》,从《赏析指导》中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学习重点,学习欣赏方法,获取古诗欣赏的具体指导。

其次,对《赏析示例》精研细读。《赏析示例》所选的都是经典的古代诗文作品,通过对“示例”作品的学习,让学生品味古代诗文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既要借助教材中的赏析帮助自己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文作品的方法,学会能够独立赏析古代诗文作品。

再次,《自主赏析》的作品,大胆放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在《赏析示例》所学的方法,结合文后的“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进行独立赏析,写出赏析短文。

3.在诵读中“披文入情”。语文课堂应当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古诗文的鉴赏评价更不能离开诵读。古诗文的诵读教学中,要靠教师的示范带动,要靠教师的诵读指导,要靠师生共同进入古诗文的境界中,“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诵读诗文,能够培养对古典诗文的良好语感,能够深切体会诗文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音,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与作者发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升华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味。

4.抓好课堂的读写训练。高考中,诗歌鉴赏题是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对诗歌作品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有意识的让课堂训练与高考接轨,在学生阅读、研讨、揣摩、品味的基础上,我常常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巩固自己的思维成果,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写出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成果机会,并现场给予指导和鼓励。

5.和学生一同享受“下水”的快乐。古诗文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我和学生一块读,一块写,一起展示。既摸准了课堂教学的脉,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提高自身的执教能力,我感到:老师,其实就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学生一同成长。

6.充分发挥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的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实际教学中,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很大方便,几年来,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不断充实新鲜材料,始终与教学同步,帮老师备课,引导学生学习,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整合,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已经成为我市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辅资料。运用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老师们可以进行课前语言知识预习、课堂拓展训练、相关资料延伸,也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对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进行进一步整合,进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使之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临沂市编《高中课程新学案》已成为语文课堂训练的重要材料,成为语文课堂训练成果展示的平台。

将进酒课件 篇8

《新课标》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新课程理念下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意境?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设计。

本课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开篇课。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培养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作为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将进酒》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学生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并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才能在后面的诗歌赏析中更好地运用并实践它。

《将进酒》是李白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李白当时与朋友岑勋在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喝酒,饮酒悲歌,一吐心中块垒,既有治国齐家的理想,

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他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李白的诗歌积累较多,对《将进酒》也很熟悉,但还只是停留在积累名言佳句的层面上,很少体味诗歌的“韵味”,还缺乏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原始的起点”与诗歌鉴赏之间缺少联系的“桥”。而教师要帮学生建起这座“桥”。这个“桥”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建设,从认知阶段到解读阶段再到鉴赏阶段,由“表”及“”里,体会诗歌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思想情感美。 【设计理念】

1、发挥选修课的特质,培养学生诵读鉴赏、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获得审美体验。

2、营造一个开放性、真实性、动态生成的课堂。

3、善于设疑,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4、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美的殿堂,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诵读节奏的把握,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对作者激愤的思想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学法】

据本单元的要求以及诗歌教学的特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种形式并用(自由读、齐读、朗诵、学生评价、老师指导、听名家配乐朗诵),在诵读中进入诗人情感世界,突破重难点;学生质疑,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难得”。学生问在疑问处,教师讲在关键时,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始终如影相随。饮酒时出口成诗,赋诗时酒不离手。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怀才不遇,喝!离愁别绪,喝!穷困潦倒,喝!人生豪迈,喝!金榜题名,喝!酒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到中国酒文化,我们无法回避李白。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还有沿用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曾有这样的评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二、基础积累:

1、解题“将进酒”中的“将”读“qiāng”,为“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为劝酒歌,乐府旧题。关于“酒”的诗句

2、下面请同学们在台下大声的、自由的朗诵这首诗歌,看一下有哪些字音和意义把握不准,等下我们一起来学习(全班齐读)

3、请一位朗读读得好的同学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评价)三:合作探究:

不同场合、不同心情,喝酒其实是不一样的,有细品慢饮,有开怀畅饮,李白劝朋友怎样喝酒的呢? “杯莫停”:喝得快!“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得多!

“斗酒十千恣欢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喝得纵情!四:诵读指导:

1、朗读《将进酒》,小组内讨论,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请找出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并范读。

B“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起兴、夸张、对比(读得低缓、沉郁)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洒脱(读得高亢、嘹亮)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愤慨,矛盾

E“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反客为主的狂放)

2、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明确:“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3、诗人说到“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时,为什么单举“陈王”呢?有何用意?

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命运坎坷,大志难酬而沉溺酒乡,作者在此以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激不平.

4、那为什么诗人说是“万古愁”呢?对应上文哪一句?

明确:李白之愁不是一己之愁,而是每一个怀才不遇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结,抱利器而无所施的仁人志士自古以来都存在。他举杯痛饮,是珍惜,是热爱,是为挽留时光所作的一种自然而高贵的人生姿态。所以,我们读《将进酒》,不仅读到了一位苦闷、愤懑的李白,更读到了一位乐观、自信的李白。也许,这就是李白式的悲哀:哀而不伤,悲而能壮!

五、小结:

2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六、朗诵比赛:

2、全班分成三个组进行朗诵比赛,带着表情和手势。七:全诗总结:

多媒体展示龚自珍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兼具了庄子逸世高蹈、天马行空的自由之魂与屈原孤傲忠介、上下求索的的倔强个性,这两种“古来不可兼得”的文化性格在李白身上“聚”在了一起。所以,我们读李白的诗,既可以读出庄子的潇洒飘逸,也可以读出屈原的倔强不屈。他一生跟酒如影相随,他喝酒喝得痛快,做人做得坦荡,他写诗挥洒才情,他借酒抒发愤懑。凭借着一身傲骨,他化哀伤为洒脱,依靠着满腹才情,他化忧愤为豪放。八:作业布置:背诵这首诗

将进酒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幻灯显示)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品读诗歌,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预习了“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提问预习效果。

归纳知识点:

1.节奏(近体诗平仄、词牌)。

2.情绪(韵字开口、画面)。

(二)解题: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将—读qiāng,有“请”的意思(将子无怒--《诗经.氓》),将进酒就是请喝酒。

(三)朗读

1、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试读)

2、划出停顿,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词语或是句子,并且用笔划记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5.师范读(录音)。

(四)品读,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介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五)诵读,落实朗诵技巧,检查朗诵水平

(《将进酒》诵读提示

6160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

61607;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欢)

61607;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愤)

61607;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狂)

(六)比较诵读(幻灯显示濮存晰诵读录音)。

(七)总结,成果展示。

将进酒课件 篇10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古典诗歌学习提出要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所以我在教学中从诵读出发,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把握,教会学生有感情地吟诵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另外,《将进酒》是一篇长诗,想要用一课时完成整首诗的教学难度很大,所以我决定选取其中的一个重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既然诗歌学习重在朗读,另外我也参照了全国金奖和与教材对应的教学实录,发觉这篇课文一课时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诵读方面,这说明这种教学安排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学习另一个关键就是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而对情感的理解最好的渠道就是诵读,所以以诵读为主线的办法是完全可以实施的。

教学背景

我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通过一年多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预习,参照书下注释和练习册上的提示,大体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关键是要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而很多诗歌当中诗人的情感并非一种,所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另外,学生的朗读素养还是差很多,所以朗读教学是现在诗歌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并且一定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理解诗人的情感,如何将情感融入到朗读中去。

《将进酒》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材第三单元的赏析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所以在《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进而体会诗人的性格。另外李白的性格特点本来就很突出,他的作品中蕴含丰富的感情,可读性非常强,所以朗读法恰恰适合学习李白的这篇劝酒诗。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

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李白情感的复杂变化。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来实现。

难点:体会李白蔑视权贵、狂放不羁的性格。解决办法:结合课文内容与诵读共同解决。

教学方法:

1、分析法:通过分析李白的情感变化,体会他的性格;

2、朗读法:通过朗读,巩固对李白情感变化的理解;

3、讨论法:通过讨论,加强对李白个性特征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导入新课

以“诗与酒”为话题导入

(复习学生以前学过的与酒有关的诗,创设学习情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

(板书题目和作者)

二、知人论世天地宽-----背景简介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快速完成背景简介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1、背景简介

作者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宴饮。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颍阳。

这首诗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沉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2、解题

题目中的“将”为什么读作“qiāng”呢?(“将”在这里是请的意思。)

明确:“将进酒”就是请喝酒。《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多以因酒放歌为内容。

三、夯实基础我先行----检查预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学生根据预习完成)

1、读准字音:

将()进酒金樽()岑()夫子馔()玉

恣欢谑()千金裘()烹()羊沽()取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将进酒

钟鼓馔玉不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

斗酒十千恣欢谑

径须沽取对君酌

呼儿将出换美酒

四、因声求气悟感情----理清情感脉络

(一)检查预习:

(学生评价)

(二)教师范读:

强调同学们要注意示范朗读语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快慢变化,以及情感的处理。

(三)品味情感

品读李白在这首诗中的那些情感变化,并试着结合诗句做具体的赏析。

鉴赏分析:

1、悲(同义词即可)(板书:悲)

朗读指导:(教师点评指导)

2、欢(同义词即可)(板书:欢)

朗读指导

(教师点评指导)

3、愤(同义词即可)(板书:愤)

朗读指导

(教师点评指导)

4、狂(同义词即可)(板书:狂)

朗读指导

(教师点评指导)

纵观全诗,可以看出来,诗人围绕一“酒”字,感情的发展分了(悲伤)—(乐观)—(狂放)—(愤激)—(愁苦)五个层次,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送宕,一泻千里。

(四)自由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这首诗,尽快形成背诵思路。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指导)

(找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五、独树一帜展个性----合作探究

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小结)

四:小结:

六、拓展延伸显能力

(多媒体展示)

1、指出下面加线字的读音有错的一项(C)

A、馔玉(zhuàn)B、恣意(zì)C、将进酒(jiāng)D、欢谑(xuè)

2、下面通假字中有错的一项(C)

A.所守或匪亲(匪:非)B.卒廷见相如(廷:庭)

C.与尔同消万古愁(尔:你)D.径须沽取(沽:酤)

3、解释下面“将”的意义:

①将进酒()②呼儿将出换美酒()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①请;②拿;③扶持;④带兵的人;⑤带领;⑥助词,用在动词后,没实在意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时作业

七、板书设计:

将进酒课件 篇11

君不见⑵,黄河之水天上来⑶,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⑷明镜悲白发,朝⑸如青丝⑹暮成雪。

人生得意⑺须⑻尽欢⑼,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⑽散尽还(huán)复来⑾。

烹羊宰牛且为乐⑿,会须⒀一饮三百杯。岑(cén)夫子⒁,丹丘生⒂,将进酒,杯莫停⒃。

与君⒄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⒅听。钟鼓⒆馔(zhuàn)玉⒇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①。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②昔时宴平乐③,斗酒十千恣(zì)④欢谑(xuè)⑤。

主人何为言少钱⑥,径须⑦沽(gū)⑧取对君酌。

五花马⑨,千金裘(qiú)⑩,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将进酒》选自《李太白全集》。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⑵君不见:你没有看见吗?是乐府体诗中提唱的常用语。君:你,此为泛指。

⑹青丝:黑发。此句意为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⒇馔(zhuàn)玉:美好的食物。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馔,食物。玉,像玉一般美好。

①不愿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复醒”。(现高中教材之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诗歌散文欣赏中是----但愿长醉不愿醒)

③平乐:平乐观,宫殿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

将进酒课件 篇12

一、教学目标:(幻灯显示)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2.品读诗歌,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诗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三、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赏析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多少诗人因饮酒而忘却了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饮酒而在自由的时空尽情地翱翔,也因饮酒而成就了太多的传世佳作。在这其中,唐代大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也正因为如此,李白被誉为诗仙,他也自诩为酒仙,今天,我们来共同品尝李白的一坛美酒将进酒。

(二)解题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将读qiang,有请的意思,将进酒就是请喝酒。

(三)朗读

1、师读,学生思考: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找出文中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词语或是句子,并且用笔划记出来。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其他同学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4、提问: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变化,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变化的呢?(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四)品读,置身诗境,领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介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 诵朗基本技巧

一、确定情感基调

二、确定语速

三、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四、处理好停顿

(五)诵读,落实朗诵技巧,检查朗诵水平

(幻灯显示)《将进酒》诵读提示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悲)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欢)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愤)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 ----(狂)

(六)比较诵读(幻灯显示任志宏诵读录像)。

(七)总结,成果展示。

将进酒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这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问: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不过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意义,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提问:学了这首诗,大家觉得李白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学生回答后,说一下李白在华阴县的逸事。)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助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

背诵该诗;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预习《兵车行》。

将相和教案热门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每个老师都应该自己设计教案。教案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贵重资产。我们我们精心创作的“将相和教案”一定会让您感到满意,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将相和教案【篇1】

——《将相和》课堂实录及评析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5课)

理念:1、聚焦人物言行,学习表达方法。

2、培养阅读习惯,体现课标精神。

一、辨析多音字,巧妙识记字词

师:请大家各自读一读课题。读着读着,你不觉得题目中这三个字有点特殊吗?

生:都是多音字。

师:猜想在本文中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生:“将”指大将廉颇,所以读“jiàng”;“相”指文官蔺相如,所以读“xiàng”;“和”指和好,所以读“hé”。

师:联系上下文才能读准多音字,这个办法好!大家再来说说另外的读音,用组词的方式加以区分。

生:另外的读音分别是:jiāng (将来)、 xiāng(互相)、huó(和面)、hú(和牌)。

生:“和”还有:和(hu)药、应和(hè)呢!

师:你们的语文基本功真扎实,想想不同的意思才能记得牢呢!这课中有很多四个字的词,一分钟的时间看看自己能记住几个。(课件出示:精通音律 勃然变色 声色俱厉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负荆请罪 同心协力)

(指名识记,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师:积累词语,会使我们的语言丰富多样,这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书写时,老师只提醒一个字,仔细看看“同心协力”的“协”字是什么偏旁?

生1:是竖心旁。

生2:不对,好像是“十”字旁。

师:这正是要特别提醒你们的地方,同心协力的“协”字是“十”字旁。在字典中“十”字旁的字只有两个,分别就是“博”和“协”,剩下来形状类似的字都是竖心旁的字。

(学生再读词语。)

【评析:】

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是否还应该重视字词教学,答案是肯定的。夏老师在开始环节结合课文特点进行了三个多音字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四字词语的积累,还提醒学生关注 协 字的偏旁。话语简洁,用时不多,但是十分有效,也很扎实。学生一辈子也忘不了。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和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因此无论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都应该将字词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课文中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义需要深入理解,哪些词语需要积累等等,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该十分用心钻研,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语

文基础。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

师:理解了多音字的意思,谁来完整地说说题目的意思?

生:廉颇与蔺相如和好了。

师:“学贵有疑”。听了你的解释,老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们之间一定有过

生1:有过争执,

生2:有过矛盾,

生3:有过不和(板书:不和)

师:文章写到两人不和的原因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把文章读一读,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

(生读课文,寻找句子。)

生1:“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相机出示这句话。)师:你们觉得这句话,在这两个故事中起着什么作用吗?

生2:总结上面一个故事,引出下一个故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3:这是过渡句。

师:对极了!你还记得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类似的句子吗?

生1:《赵州桥》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生2:《秦兵马俑》中“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3:《白鹅》中“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师:这篇文章原先前面还有一个故事叫做“完璧归赵”,因此,在课文里中还有一个过渡句,你觉得哪句是的?

生:是第一句“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这句话承接了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师:说的真准,第一个过渡句承接了第一个故事。课文中“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这句过渡句又把后两个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了。

师:你能借助这两句过渡句简单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吗? 生: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渑池会见时,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听说蔺相如是为了国家利益才主动避让,廉颇知道自己错了,主动负荆请罪。两人和好,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这三个故事排列顺序可以调换位置吗?

生1:不可以调换位置。因为三个故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前一个故事又是后一个故事起因,如果没有蔺相如立功升官,也就不会有将相不和。所以他们的顺序不能变。

生2:如果没有前面的故事,就不能引出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有联系的。

师:读课文就要梳理前因后果,理清文章的脉络。

【评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的难度往往不高。这一环节教学教师没有简单地在课文内容理解上下功夫,而是抓住了课文中的两句过渡句,非常巧妙地将课文内容理解和 过渡句 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先是通过 找出造成两人不和原因的句子 ,让学生发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随即

举一反三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过渡句;再让学生顺藤摸瓜,发现课文第一句 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也是一句承接上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的过渡句,然后让学生借助这两句过渡句 讲述他俩由‘不和’到‘和’的过程 ,理解课文的前因后果,理清课文了的脉络。整个过程设计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目标明确,将课文内容理解渗透在 过渡句 教学之中,凸显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

三、挑起认知冲突,聚焦人物言行

师:如何评价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让我们走进课文,先来认识蔺相如。廉颇曾给出了评价: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你同意廉颇的看法吗?

生(迫不及待):不同意!不同意!

师:别急着否定人家的言论,说话得有根有据。拿起你的笔,默读第一个故事,勾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在空白处简单写写对蔺相如的评价。

(生自主阅读,进行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在“渑池之会”故事当中,蔺相如是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我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有勇气,临危不惧。

师:为了赵王的尊严,他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了。(出示——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这一“跪”一“站”,蔺相如为何有这样的举动?

生:“跪”,表示尊敬,有礼貌地请求秦王击缶;“站”,出于气愤,勇敢地维护赵王的尊严。

师:分析得很得体,这就叫做“先礼后兵”,小小动作里藏乾坤!那就请小小蔺相如们站着来读这句话!

(一学生读,有些平淡。)

师:你这孩子说话太平和了,能震得住秦王吗?

(一学生再读,声音和神色都很严厉。)

师:这才叫“声色俱厉”!面对的可是秦王啊,你有什么感受?

生:面对秦王,他一点都不胆怯,是个真正的勇士!

师:一个神情,刻画出一个毫不畏惧的勇士!我们还可以换一个提示语读一读他说的话。

生1:蔺相如愤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2:蔺相如临危不惧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3:蔺相如激动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生4:蔺相如坚定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胜过了作者,表现了蔺相如当时的心情,充分说明蔺相如有勇有谋。

生5:蔺相如视死如归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师:哪里会给你留下这样的感觉?

生:一个“拼”字!

师:是啊,蔺相如的话掷地有声,彰显出视死如归的气魄来!精彩的语言描写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板书:视死如归)。

【评析:】

如何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应该作为中高年级学生阅读写人为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夏老师没有简单停留在对课文人物特点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 勾画出能说服他人的句子,在空白处简单写出对蔺相如的评价 ,这样学生对课文人物的评价才能做到有根有据。在理解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对人物作出评价,这样的阅读指导更加符合中高年级学生理解特点。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

生: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说明他胸有成竹,有胆量! 师:在别人决定不下的时候,蔺相如下了决定,在议论去不去秦国时,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蔺相如胸有成竹,有胆量,说明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这叫该出手时就出手,当机立断。

生:蔺相如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前面是赵王为秦王鼓瑟,这样的话两国的国王就扯平了,这说明他很机智。

师:人物的特点正是通过这些动作、神态、对话的描写凸显出来,刻画出一位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来。

【评析:】

延续上一环节对蔺相如的人物评价,继续让学生练习人物评价,目的明确,设计合理,很有必要。在学生没有组织成评价的语言时,教师针对学生发言适当地总结引导: 在议论去不去秦国时,蔺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蔺相如胸有成竹,有胆量,说明蔺相如立功不是仅仅靠一张嘴这样的示范引导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地评价人物,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迁移运用写法,丰满人物形象

师:是啊,蔺相如用拼命的举动,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保护了赵国的利益,你说这仅凭一张嘴能做到吗?靠的是机智、勇敢,才能做到的。读读后一个故事,你对蔺相如肯定会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生1:“秦王我都不怕  别人不是有机可乘了吗?”可以看出蔺相如顾全大局,维护赵国的利益。

师:(相机出示这段话。)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真实再现了蔺相如的内心想法。大家代表蔺相如,表达一下心声吧!

生齐读这段话。

生2:“请病假不上朝”可以看出他识大体,不想和廉颇起冲突,哪怕是躲着他!

生3:“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也可以看出他处处避让着廉颇。

师:面对秦王是针锋相对,而面对廉颇是处处忍让。这些举动一般人还真做不到,蔺相如不计较个人的得失,真是宰相肚里能乘船啊!你们瞧,动作描写和对话描写再现了蔺相如的另一面,丰满了这一形象。

【评析:】

负荆请罪 一段的教学目标转为课文中人物描写方法的研讨。课文是怎

样将蔺相如 顾大局,识大体 的内心思想描写具体的呢?一是通过蔺相如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二是通过蔺相如处处避让廉颇的动作描写。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为下面 写法迁移 埋下伏笔。

师: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那里,廉颇猛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一幕——负荆请罪。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的?(出示插图)先自己读一读课文。

( 生自由快速地读完课文最后一段。)

师: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没有展开具体的描写,对廉颇这个人物知错就改的态度反映得还不够充分。请同学们学习文章中用对话和动作描写来表达人物特点的方法:写一写两个人的对话和动作,并且通过对话动作描写,显示出廉颇知错就改的真诚态度。

(学生写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物投影学生描写的人物对话)

廉颇:“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

蔺相如:“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廉颇:“唉,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与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

蔺相如:“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我们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国一定能强盛起来。”

师:同学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出当时负荆请罪时人物可能说过的话,但是还不够,如果再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对话时的提示语,更能刻画两位人物形象,很好地还原出这段千古佳话。

(学生按照要求再次写作、交流。)

师:(实物投影学生习作片段)

廉颇来到相府门前,双手抱拳,“扑通”跪下:“蔺老弟,我向你请罪来了!”

“廉兄何罪之有啊?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蔺相如赶忙向前扶起廉颇。 廉颇地说深深地叹了口气:“唉!我真是不应该,在国家危难之际,我却为了个人的名誉与你斤斤计较。而你处处为国家着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与你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

“你可不要这么说,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赫赫战功。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我们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国一定能强盛起来。”说完,蔺相如、廉颇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师:好哇!通过你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廉颇这位老英雄的另一面。从中,我们感悟到了,写好人物的对话可以反映人物特点,写好人物的对话,还要注意动作、神态的描写,同时还要写好提示语。注意:写人物对话时,提示语可以在前,可以在后,可以在中间,有时候也可以不用提示语。(其余学生习作略)

【评析:】

理解 人物描写的方法和 运用 人物描写的方法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难点不在理解,而是在运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结合课文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再现蔺相负荆请罪的情形,设计意图明确,既有利于学生迁移运用学过的人物描写

方法,又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人物的内心思想。在学生练笔过程中,再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适时展开作中指导,指出 写出当时负荆请罪时人物可能说过的话,但是还不够,如果再加上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对话时的提示语,更能刻画两位人物形象,很好地还原出这段千古佳话 ,这一指导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小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细致指导。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经常结合课文设计这样的小练笔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细化指导,那么学生作文时描写人物就一定不会感到困难了。

师: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谁能对上后半句?

生1:将军背上能负荆。

生2:将军背上能背荆。

生3: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 :的确,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也一样,缺不了英勇善战的骁将,也缺不了能言善辩的相才,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历史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那里有气吞山河的项羽,有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有礼贤下士的'刘邦  感兴趣的同学读读历史方面的故事,在学习历史中明理,在欣赏名人中睿智。

【总评:】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以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本体教学内容应该是渗透在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之中的。可是一直以来大多数教师的语文课都是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并且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的。能彬老师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挂职时,我是导师,他设计的《将相和》听取了我的意见后,进行了几度修改才定稿。后来,他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听课专家很高的评价。体现出能彬老师语文教学上执着的精神和极高的悟性。

首先是这堂课教什么是明确的,主要指向本体性的教学内容。从整堂课教学设计看,主要不是在 教课文 内容,而是利用课文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过渡句的作用,体会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人物,体会并模仿课文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写话。目标指向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方法的运用。学生上完这堂课,不仅了解了将相和这个故事,体会到廉颇和蔺相如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说出这堂课在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学习或在语文能力方面有哪些长进。这样教学课文,才有可能将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其次是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表面看能彬老师也是先整体理解课文内容,再根据课文顺序先后教学 渑池会 和 负荆请罪 两个故事。但是深入研读就会发现,每一环节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上,而是着眼与语文知识和方法的学习。比如教学 渑池会 这一段,引导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作出评价,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引发认知冲突,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好批注,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的开展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内心思想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如何有根有据地对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

再次是关注课堂上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单向传递的,而必须由学生自我建构。就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如体会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语文教师经常在教,但中等以下的学生作文写人时往往还是不会具体地描写人物。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因为语文课上教师追求的是 教过 ,是学生的理解,而不是学生的 学会 。学生如何才能学会?必须按照 认识——实践 的流程开展教学。看能彬老师的指导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研读 负荆请罪 这个故事,认识课文如何通过语言和动作把人物描写具体的这一写作方法;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廉颇 负荆请罪 这样一个具体的情境,要求学生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动笔写一段话,给学生独立运用方法进行写作的实践机会,并且结合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进行细致指导,这样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很多,有些是 基础性 的,包括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以及课文朗读等等,还包括学生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方法;有些是 发展性 的,主要指这篇课文新授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每篇课文教学教师都务必将 基础性 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将其视作每篇课文教学的 保底工程 。能彬老师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非常关注字词教学,值得提倡。中高年级课文教学除了落实这些 基础性 教学内容,还需要新授一些其他的语文知识和阅读写作方法,进行必要的语文技能练习,这些新授内容就是 发展性 教学内容。这节课的 发展性 教学内容设计非常巧妙,在指导学生写出对话后,及时指导神态、动作、提示语的描写,很到位,也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将相和教案【篇2】

1.导入:你一定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可以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轻松、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1.抄写生字。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可以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以可以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通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将相和教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二、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三、教学方法:

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发预习内容)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清脉络,概括段意。

(1)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展示课)

一、导入新课

1、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为什么非常着急?

b、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A、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B、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学生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集体交流。

3、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第三课时(展示课)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1、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2、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其中一则小故事。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板书设计:

将(廉颇) 相(蔺相如)

百战百胜 完壁归赵 机智勇敢

勇于改过 渑池之会 不怕牺牲

不和

负荆请罪

以国家利益为重

将相和教案【篇4】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5个词语。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连词成句地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景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改编自西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

2.齐读课题。“将”指的是谁?(廉颇)“相”呢?(蔺相如),一个是赵国的武将,一个是赵国的文将。“和”是什么意思?(预设:和好、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记》的文学价值和写作特点,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理解课题,为课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快速默读,概况故事

1.上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回读”的方法来增加阅读速度,通过阅读“课前提示”,你是否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快速阅读方法?(预设:连词成句地读)。没错,我们先来看看课后第二题,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原来,“连词成句地读”就是一眼扫过去,要尽可能多地看到词语或者句子,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2.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3.交流阅读方法。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交流阅读本课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以及阅读效果、阅读感受,体会阅读方法的运用。

【设计意图】结合课后题,先让孩子热身,体会如何扩大视域。在阅读中运用方法,读后分享方法和感受。

4.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和氏璧强逼允诺划归抵御

侮辱擅长上卿削弱战袍

多音字“强、划、削”组词。

指导书写“臣、献、拒”。

(三)整体感知,概况故事内容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几个小故事?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用简洁的语言,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大意。在概括故事内容时,要注意不说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形容词等,将对话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3.说一说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预设: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于是有了第三个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概括故事内容,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为体会人物形象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在当时,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一心想要统一六国,所以不断向其他国家进攻。本文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之时,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来占赵国的便宜。可是在“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这两个故事里,秦国占到便宜了吗?(预设:没有,在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对“廉颇”、“蔺相如”形成初步印象。

(二)细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蔺相如

1.默读课文,划出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2.交流讨论人物形象——蔺相如。

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深谋远虑、机智过人。

语言:“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语言:“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勇敢无畏。

语言:“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有勇有谋,把选择权留给秦王。

语言:“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将生死置之度外。

语言:“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顾全大局。

动作: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勇敢无畏。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3.除了语言和动作,文中还有很多表现人物说话语气、态度的语句,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充分思考、谨慎行事。

“他怒发冲冠”——态度坚决。

在与手下的对话中,称“廉颇”为“廉将军”——谦卑有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从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3.分角色扮演。同学一人扮演蔺相如、一人扮演秦王,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中蔺相如与秦王之间的对话、动作表演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演绎,深入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三)体会人物形象——廉颇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勇敢,保卫国家

“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让敌人不敢侵犯。这一句话也呼应了下文的“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廉颇是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了台。”——不服气、冲动。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对连续越级升职的蔺相如很不服气。从说话的口气“我廉颇”、“他蔺相如”中看出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口中的“廉将军”形成鲜明对比。

“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请罪。”——勇于改过,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从不服气到负荆请罪,做出巨大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言语细节、与蔺相如的对比、前后行为的变化体会廉颇勇于改过、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

(四)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既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也学会通过理解人物的言行,对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理解了人物特点,我们也就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能将相和。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廉颇

机智勇敢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顾全大局

将相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将相和》,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武将和文官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⑴ 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⑵ 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想不想试试?

⑶ 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新授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⑴ 生自由读文。

⑵ 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

(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 “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权 机智勇敢)

13、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14、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⑴ 指名读后自由读。

⑵ 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15、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板书:不辱使命)

16、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三、复习检查

进一步指导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预习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之会。

【板书设计】

将(廉 颇) 负荆请罪

→ 不和 →和

相(蔺相如)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将相和教案【篇6】

设计理念: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课文描述的景色怎么迷人,还是叙述的事情怎么感人,可学生就是无动于衷。语言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新课程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变成一种自主的行为。因此,我在学习前设计了一个小情境,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走进文本之中,培养学生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学生由课文的旁观者变为当事者,让学生自主、有目的的读书,教师适时的点拨,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读书的自觉性,从而对读书产生极大的兴趣,能够在阅读中产生真实的情感流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研究”的方法读懂课文,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他们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重点理解蔺相如的胸怀宽广。

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走进蔺相如和廉颇的内心世界,体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一、激情导入:

《将相和》是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这个故事之中,共同体味这个故事的精彩感人之处。

1、复习:这篇文章共讲了那几个小故事?

2、创设情境:老师还有个业余爱好,那就是考古。最近,老师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件文物。他是一张赵王给蔺相如颁发的嘉奖令。同学们请看:出示

嘉奖令

蔺相如:

你在我国与秦国的交往中立下了大功,并且还能与廉将军和睦相处,可见你是一个( )的人。特发此令,以表鼓励。望你以后,更好地为我国出力,把我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公元前279年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同学们能帮老师填上吗?

二、品读感悟

1、进行读书前的指导。

要想把这个内容填好,你有什么建议?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要补充的准确、恰当。应从课文的具体语句中去寻找,找出最有说服力的语句,进行深入地研究,因此,要先仔细的读读课文,再一起讨论。画出感触最深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当然,还可以用其他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研究。在此基础上,再把内容补充完整。

2、学生自读课文。

三、回报交流

1、学生汇报所填的内容(各种填法),教师总结(机智勇敢、胸怀宽广)。板书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研讨会。我们请一个同学说明他这样填的理由,其他同学如果与发言的同学意思相同,也可以对他的发言进行补充。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重点点拨:

1)、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主要表现在假摔璧、从小路送回、逼秦王击缶等方面。引导学生重点抓住蔺相如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进行体会,并重点指导“逼秦王击缶”这段的朗读,进而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在学生汇报到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时,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之后,为了加深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的认识,教师适时向学生叙述《史记》当中对这一段的描写。并用一句名言“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来总结这一部分。

在学生汇报蔺相如支持赵王去渑池赴约时,教师创设情境:教师就是赵王,正在犹豫不决时。同学们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赵王说。

2)、蔺相如的胸怀宽广主要体现在不与廉颇计较,躲避廉颇。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语,指导学生表演,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文章的结尾写到:他俩“同心协力保卫赵国”时,教师适时讲解他俩是怎样辅佐赵王,使赵国强大起来的,以此向学生渗透团结的重要性。

四、升华情感

1、解题。学到此处,你能理解课文题目的深刻含义吗?

2、总结:《将相和》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道理: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集体,只有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学习写法。

1、学生通读整篇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三个故事巧妙地连接起来,是文章脉络清楚。

2、走进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展示人物的个性品质。

总结: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记得一句话说得好,文学使人全面,历史使人明智。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读读关于历史的名著,使自己成为一个多能的人。

将相和教案【篇7】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创新与突破点:

1、课文长容量大是本篇课文特点,为避免繁琐教学,面面俱到,紧紧围绕主人公的活动为中心,通过对主人公的动作、语言的描写内容进行读、思,去理解内容,体会人物思想。

2、读在语文教学中是目地,是手段,是途径。本节课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在本课充分运用学生的默读、个人感悟朗读、男女生齐读、联系人物身份针对性演读等多种方法。

3、板书设计以师生板书有机融合为特色,以将、相、和与三个故事两条主线力求体现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课时安排:

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

些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书,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事件组成的?(生读书)

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相会)、负荆请罪三个事件组成。由学生交流并认真板书在黑板相应位置,齐读后任选其一交流主要内容,进一步思考:这三个事件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并自由选择关联词“因为…所以…” “只有…才…”理清前因后果。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他是谁?(生交流)对,卿相蔺相如,也就是将相和中的“相”(板书:蔺相如)。我们也注意到在刚才的讲述中,同学们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士大夫(板书:士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板书: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贴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每个人,你现在就是廉颇,就说这句话,(抽生读书)感觉这廉将军什么样?(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相机板书)(贴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第二句,自己读试试。(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相机板书并补充强调:一张嘴,爬到我头上去了。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所以他的决定就是(贴第三句: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军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机板书)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从而点明: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还因为廉颇————”来从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悟:将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

三、友情调解,感悟蔺相如其人:

既然是廉将军的认识出现了问题,那咱们就来帮帮廉将军,全面了解了解蔺相如这人吧!既然廉将军认为蔺相如是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卿的,那我们就从蔺相如所说的话开始研究。

边快速默读课文,边提笔用直线画出蔺相如说的话。(提醒大家,蔺相如说话的内容都在引号中。)

同学们,请思考:蔺相如的这番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赵国的君臣都为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用一个词就是——临危受命(板书)。那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蔺相如太聪明了,所以赵王一问他怎么办,他就不加思索地说了这番话?为什么?引导学生交流:想了一会儿,也就是他经过慎重思考以后,那这时他会怎样地说这番话?你来补充: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地说。(预设交流:斩钉截铁、坚决、胸有成竹、掷地有声)太好了,所有的男同学我们都是蔺相如,端起书一起来胸有成竹地读书。同学们,这是蔺相如的办法,也可以说这就是蔺相如对赵王作出———(承诺),要么以璧换城,要么完璧归赵。

来,继续交流蔺相如的话。抽生读“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好,同学们,就这句,真话假话?那就这句假话,你觉得蔺相如此时说得妥不妥?为什么?(生交流,引导:不只是妥,还很巧妙,先看看秦王拿到和氏璧时的表现即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这时,以璧换城已不可能,唯有沉着冷静地和秦王斗智斗勇,以求完璧归赵。

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学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秦王们,你心里想什么?(预设交流:可别真的摔碎了和氏璧,哎哟,这可不行…….)也恰恰是这个“撞”字,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交流:勇敢、无畏。)是啊,这真是宁可玉碎,不可瓦全的大无畏精神呀!板书。

我们来合作读读第九段,我读旁白,大家读蔺相如的话。

同学们,放下书,回顾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可以用这样一组关联词来总结:在这场和氏璧的争夺战中,之所以有“完璧归赵”的结果,是因为------------------------.(生添:蔺相如不畏强敌,勇敢机智,……)

当然,作为强大一方的'秦国对赵国的威胁并没有因此结束,几年后的渑池之会中,蔺相如更是面对秦王对赵王的的侮辱,说出了怎样的话?(生读蔺相如的话)来一起告诉廉颇,蔺相如是靠的耍耍嘴皮子立功的吗?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取胜)

6、顾全大局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你听出了什么?(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军廉颇呢!来看60页的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画面定格在“负荆请罪”这个历史瞬间,我们不妨化静为动,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使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好了,同学们,发生在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送给大家。

将相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

鹏博士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

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

2、自学本文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

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

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

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

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

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

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说要给他个“下不了台”,这就是将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给他个下不了台?廉颇说的对不对?

2、蔺相如怎样对待?

3、将相怎样和好?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认识。

三、总结全文

1、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知道“将”“相”经历了由和到不和的过程,想想他们为什么不和又为什么和好?

2、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表现在哪?廉颇的英勇善战,知错就改表现哪?

3、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四、课堂练习。

复述三个故事。

范进中举教案


范进中举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二、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三、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重点】重点:

(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导入设计

1、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2、比较导入: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也可以运用对联等形式导入:

3、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古人云:人生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2.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注音

作揖(yī) 带挈(qiè) 相(xiàng)公 醺醺(xūn) 行(háng)事

长(zhǎng)亲 腆(tiǎn)着 啐(cuì)抛(pāo) 嗑(kē) 亚(yà)元

解(jiè)元 绾(wǎn) 桑梓(zǐ) 轩(xuān)敞 锭(dìng)子

拙(zhuō)病 商酌(zhuó)

4.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5、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

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

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提问: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讨论并归纳: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3.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初探讨论:

1.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1)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2)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提问: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4.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5.范进是本文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试分析 范进的人物形象。

讨论并归纳: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政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额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6.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频道小编推荐: |

范进中举教案(篇2)

范进中举

【目的要求】

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讳(huì)   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

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

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语段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研读

本段主要描写了邻居和胡屠户的媚态。先是写了众邻居说话恭敬,接着写“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大献殷勤,谄媚之态清晰可见。段中又极其精彩地描写了胡屠户的一番无耻的恭维,有前面臭骂范进尖嘴猴腮的话,胡屠户的恭维更显得厚颜无耻。“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用“低着头”的形体动作来显示心灵的卑劣。写上次数,讽刺味儿更足。

【测试题与答案】

测试题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      长篇      小说,共     回。作者        ,字      ,

安徽省全椒县人,         小说家。

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

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我)。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权变:使权力发生变化。

三、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

四、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

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

来几千钱祝贺。

A)     A)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     B)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     C)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    D)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答案

一、章回体   讽刺   55   吴敬梓   敏轩   清代

二、D

三、讽刺意味   贪婪、虚伪

四、D

【资料窗】

作者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范进中举教案(篇3)

【教学设想】

因《范进中举》是长篇小说节选,学生要想较好地完成该课的学习目标,宜课外阅读《儒林外史》全书,对该书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刻画的人物,所选取的典型题材,反映的主题,主要的艺术手法有个大体的了解。学习本文时,着重从范进的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抓住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遭遇及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的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题及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儒林外史》的介绍。

2、欣赏小说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1、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与动作。

2、对比、夸张与直接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旧小说中的雅语与口语。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其他】

1、教师推荐《儒林外史》精彩片断。

2、学生预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科举制度不但麻烦,而且森严,过了这一关,还不知道是否能过下一关,其考试内容多为八股文和试贴诗等。那时取得考试资格的童试令人神往,正考的乡试、会试、殿试令人生畏,八股文和试贴诗等令人胆寒。但是,读书又是步入官场、获得特权的最好途经,许多人靠此一步登天,因而它具有极大的魔力,令许多人趋之若鹜。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科举考试种的大喜大悲的人物──范进。(板书课题)介绍相关背景,扫除阅读障碍。

二、明确目标

1、介绍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2、从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经济状况变化把握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周围人的态度变化了解世态。

3、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精读。明确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

1、学生简介作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便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2、听课文范读录音,要求:

⑴读准字音,体会语气,语调的运用,注意文下注释中一些旧小说中的词语的解释。

⑵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将选文分成“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

检查预习情况。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四、范进形象分析

1、中举前:

学生默读第1、2两段,思考: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也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而胡屠户对他的轻侮中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中举后:

⑴投影,放范进发疯的画面,学生读第5段范进喜极而疯片断,给其划分层次,并分析这里有哪些文句的反复,这种反复说明了什么。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这里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多次重复,“我中了”一句话反复出现。拍手、笑印证了他是因喜而疯,“我中了”体现他念念不忘的是科举,一旦中举,喜极而疯,这一情节的设置,充分表现了范进的利欲熏心,从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⑵学生读第5至12段,思考:范进中举之后地位、经济状况发生哪些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范进对胡屠户的态度有何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高,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五第2小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内涵。五、总结、扩展

本课对于范进形象的分析是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们重要的是明确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范进进了学又如何?不过变为统治阶级的走卒而已,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课外拓展。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对胡屠户描写部分,体会人物性格。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第四、五、十三至十五回。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前醉心功名甘受屈辱

范进中举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巨大变化

后虚伪世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胡屠户形象分析。

2、对比、夸张、写实的讽刺手法。

3、《儒林外史》精彩片断阅读。明确学习目标。

二、分析胡屠户的形象

1、本文主要用丁哪几种形式?结合胡屠户形象分析逐一进行说明。

明确: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直接写实三种。

⑴对比:胡屠户对范进的前后态度变化。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⑵夸张:

胡屠户打了范进之后,“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众人回家时,“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这种细节上的夸张,用漫画式的笔法显示出胡屠户对范进畏惧、巴结的情态。

⑶直接写实: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小题。

这里胡屠户的动作“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两个词活画出他那副贪财虚伪的小人相。

2、小结:

通过对比、夸张、写实的手法,胡屠户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是一个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他欺贫爱富、贪财虚伪、庸俗自私。

3、学生讨论文中对其他人物的讽刺描写,如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情状。

4、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以胡屠户为例,分析本文的讽刺艺术。

了解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本文通过一个中举的人,围绕“中举”这一事件,描写各色人等的种种丑态,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世态。作者用了对比、夸张、直接写实的手法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讽刺,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批判性。

比较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作为比较的双方应具有可比性,即有共性与个性。我们可以将范进与孔乙己进行,还可进行丁举人与张静斋的比较,胡屠户与张静斋的比较。这些比较都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

2、扩展:

下面进行《儒林外史》精彩片断的阅读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找一个带有明显讽刺的片断进行阅读,然后集中讨论。

示例1:第四回写到范进到知县汤奉处打秋风,当知县看到范进因守制而不用银镶杯箸,不用象箸时,很担心他不用荤酒,正在此时,却见范进“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这才放心。一句“大虾元子”的描述将范进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表现出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示例2:第五回写到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众人都不得要领,其妾赵氏猜出他的心事“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恐费了油”,挑掉一茎之后,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这两个指头使严监生与葛朗台一样,成为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四、布置作业

比较《范进中举》与《变色龙》的讽刺艺术。

参考答案:《变色龙》的讽刺写法主要是对比与直接写实。它的直接写实就是奥楚蔑洛夫的每一次言行,其中还借助于道具──军大衣,来增强讽刺的效果。而它的对比并非简单的前后对比,而是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脸,每一次都与前一次形成对比。进一步体会讽刺艺术的运用。

〖板书设计〗

19、范进中举(吴敬梓)

范进中举前:现世宝、尖嘴猴腮、啐

对比胡屠户

范进中举后:贤婿老爷、品貌好、千恩万谢

(趋炎附势、贪财庸俗的市侩)

夸张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写实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范进中举教案(篇4)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

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

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4.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范进中举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都有很大帮助。

【 学情分析 】

九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背景资料自学课文内容,而且之前学过《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小说,学生已能对小说文体特点有所理解,因而能知识迁移比较独立地阅读文本。此外,

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 教学目标 】

1、 把握小说情节,认识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

2、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夸张讽刺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

1、 感知艺术形象,学习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

2、品味语言,领略小说夸张讽刺艺术的魅力。

【 教学方法 】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提倡师生和文本的真诚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流程】

一、赏对联,让思维定格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幅对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可以让人一步登天。)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

二、谈故事,让思绪飞舞

学生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先组内复述,再班上讲述,师生共评,补充遗漏的重要情节。由此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让学生畅谈对文本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开始解读文本。

三、悟故事,让思想深刻

教师针对学生所谈感受中的词眼,与学生一起深入研读文本。学生跳读课文,在文中批注阅读感受: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荒唐可笑呢?圈点勾画后,全班交流,交流一定要充分,深化学生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认识。

1、说对比

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穷形尽相。让学生参照下面句式、自选人物、引用原文、赏析形象表达出这种变化,领会小说夸张讽刺艺术的魅力。

中举前 _________,而中举后 _____________。

2、观细节

学生自读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细节,标出精彩的词句。组内交流: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得好,并说出你的理由。再通过分别观看相关视频全班交流赏析哪个细节表演得最到位,感受小说细节的力量。

3、探主旨

学生自选一个话题: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先组内交流,再全班畅谈,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主旨。

四、写故事,让文采飞扬

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夸张讽刺手法续写故事:范进上任之后。最后全班展读,交流欣赏,互相学习。

范进中举教案(篇6)

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

分析:

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

——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分析:

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批判中见同情:《范进中举》,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4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