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颐和园导游词 >

颐和园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的颐和园!我将为大家简要介绍这座城市的一个重要景点以及其中的历史和文化。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初中生自我评价(范文5篇)

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始建于18世纪中叶,是一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之一。颐和园原为一座清朝宫殿,曾是当时的皇帝和皇后们夏季避暑的地方。这个园林占地面积达到290公顷,其中75%是水面。整座园林分为前院、后院、山水园和万寿山四个显著的区域,内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精华。

颐和园的前院建筑群是一个古典的建筑群,由大雄宝殿、宁寿殿和少阳殿三部分组成。大雄宝殿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建于1749年,是颐和园中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用于祭祀佛祖的殿堂,内部陈设了和田玉佛像,这里汇聚着众多邹容的心血和很多宝贵文物。宁寿殿和少阳殿也是由木构架建造而成,是用于皇帝开会和接受官员来访的地方。在这里,您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古代中国的皇者威严和万世不变。

后院是颐和园的核心,也是园林的主体。后院的景观构成了一个“山水之间”的大局,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构思,巧妙地结合了各种水系、山岛、亭台等元素。天桥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连接东西岸的七孔拱桥,是颐和园的最高点,下面是白玉石为基础的大气雄壮的拱石结构。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许多水的景观,包括九龙壁以及十七孔桥等。

山水园是颐和园的一大特色,因其山水相辅相成,宛如仙境而闻名于世。岸边的瑞香草丛,在园中各处都可见到。静水如镜,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荡漾着月亮,蓝天白云,白鹤飞翔,来自遥远神话的神兽龙龟,耀眼的金鱼和多样的荷花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欢乐的画卷。

万寿山是颐和园的一座山丘,在这里有许多建筑和雕塑,如佛香阁、佛首、静雅堂等。寺庙内有精美的佛像,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地点。这里也是皇帝狩猎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美妙的风景。

最后,为大家提醒,颐和园是一个很大的场所,因此建议游客提前规划好行程和路线,以充分利用时间和享受这座美丽园林的精华。如果您需要详细的信息和解释,请随时向导游咨询。谢谢!

延伸阅读

颐和园课件(推荐十四篇)


在这篇“颐和园课件”中趣祝福小编看到了很多有用的提示和建议,只要不断进步就能实现人生的目标和梦想。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教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

颐和园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并能正确读写。

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感受长廊的美。

3、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理解长廊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情境, 感受长廊的美。

教学难点:

想像词语描绘的情景,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孩子们, 你们到过北京吗? 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领略一处迷人的北京风光。(出示图片) 宏伟的万寿山, 佛香阁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掩映下熠熠生辉, 流光溢彩; 著名的十七孔桥静静地卧在昆明湖上, 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 宏伟而又秀丽; 徜徉在颇具特色的苏州街, 会让你领略到江南水乡 独有的秀美; 风景如画的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 贯通南北; 漫步在这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沿途看山赏水, 那真是美不胜收。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颐和园。

在颐和园的那么多景点当中, 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了, 大家齐读课题。(29.颐和园的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在 1992 年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孩子们, 对颐和园的长廊, 你们特别想知道什么? 作者也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疑问, 预习时你们发现了吗? 打开书勾画出作者的疑问, 作者的疑问是什么? ——一起读: 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引人注目呢?

是啊, 颐和园的长廊到底是什么地方这么引人注目?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相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一定能解开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 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标出段落的序号。带有生字、 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 检测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 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孩子们, 斗拱的斗是多音字, 在这个词里读斗, 三声。(请跟我读: 斗拱 斗拱) 引人入胜的胜是后鼻韵(引人入胜 引人入胜)。 另外, 颐和园的颐, 注意它的笔顺。(师教一遍)

我请这边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前两排: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另外两组的孩子来读读后三排: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现在请大家一起读, 每个词两遍。 编辑 斗拱 典范 颐和园 引人注目 凉风习习 依山傍水 精湛技艺 赏心悦目 意犹未尽 装饰烘托 引人入胜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 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三、 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探索作者的游览颐和园的左右顺序和颐和园主要主要景点的方位; 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自觉。

2、师生交流。

明确: 按“总-分-总” 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的总体印象。

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 和开头一段呼应, 表达了 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四、 熟读课文。

1、课件朗读课文, 学生认真听。

2、学生朗读课文。

五、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 积累优美词句。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 什么。(重点介绍了颐和园长廊的美。)

2、 引导质疑: 是啊, 在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要数长廊,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来赞美长廊——“长廊, 可以说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齐读) 读了 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1)长廊的建筑艺术体现在哪里?

(2)长廊的绘画艺术体现在哪里?

3、 提示引路, 自主探究。

(1)出示自读提示: 默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找出描写长廊建筑艺术绘画艺术的语句, 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 教师巡回指导。

二、 解疑合探

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过渡: 长廊的美, 是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 这就是长廊引人注目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欣赏长廊的建筑美。

1、 感受长廊的造型美绝 “全长728 米的长廊, 整体造型从地面上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坐在飞机上从空中看, 就会发现它的形状像一只倒挂的蝙蝠。” 读了这一句, 你发现了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读后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2、 感受长廊的风水 “长廊北倚万寿山, 南临昆明湖。 从挡住了 气候上看, 冬天,万寿山挡住了 北边的寒风; , 夏天, 从南面的昆明湖上吹来阵阵凉风。 从环境上看, 长廊依山傍水, 构成美丽的图画。” 如果你行走在这里会什么样的感觉? 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

3、 感觉长廊的结构绝 “长廊是斗拱结构, 全部是由木头搭成的, 竞没用一颗钉子。” 读这一句, 你想说些什么?

小结: 我国民间有在建筑物上画刻蝙蝠的习俗, 而蝙蝠倒挂的意思就是表示福到了。 而长廊所处的地理形势非常绝, 即考虑了 气候, 又考虑了 游人对园中美景的一览无余, 真是人在廊中走, 景在身边移。 造型更是非比一 般,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精湛的技艺啊!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读, 齐读、 赛读等形式, 读出长廊的美, 因势利导, 感觉其中几个句子的妙处, 并反复感觉感觉长廊三绝的精美。 这三段的中心句是-(学生齐答) 过渡: 长廊的美, 不只体现在建筑艺术上, 还体现在-(生齐答: 绘画艺术上)

二、 欣赏长廊的绘画美。

“在273 间长廊随处可见赏心悦目的彩墨画, 一共有14000多幅。” 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从这些数字中, 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 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画有什么来历, 画的是什么内容呢? 下面就请同学们时计默读第十自然段。 请大家展开想象, 这些画还会画些什么?

小结: 这些画来历不凡, 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 颜色各异, 精美绚丽, 堪称艺术珍品,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利用插图再现长廊的美, 让学生再一次形象地了解长廊的特点, 体会、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师生合作朗读第3 -1 0 段, 师引读, 让学生再从 文中感觉一次长廊的精美。 小结: 课文从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两方面详细描写了长廊的美, 让大家领略拥山抱水、 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景象, 让大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读出对长廊的向往。

三、 质疑再探。

1、 请大家回顾课文内容, 看看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 你有什么新的疑惑? 》

2、 盘点收获: 学了这一课保鲜膜什么收获?

四、 运用拓展。

1、 自编习题: 请你根据本节课内容设计或两道习题, 可以从词语积累、 写作方法等方面入手。

2、 师: 长廊是颐和园和园中匠心独运的一大手笔,除了它所具有的建筑功能闻名于世以外, 长廊最吸引人之处还在于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彩画长廊。 人们在长廊中漫游欣赏的时候, 就仿佛是走入一座别致的精妙画廊。 这条独一无二的长廊, 代表了中国园林建筑的高超水平, 是颐和园的建筑经典。

(1)请你用课后练习中的四字词语说说你眼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2)课件展示颐和园的一些资料, 学生观看后再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3)仿写小练笔: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 公园、 广场等), 按总分形式把它介绍给大家。

板书设计:

造型绝 建筑艺术美 风水绝

29颐和园的长廊

结构绝 绘画艺术美-引人入胜

颐和园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方式连段成篇的,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2—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几处景点,引导学生自己去找,找出各景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两处景物,当一名导游,把自己了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在介绍当中积累词语。

教学媒体: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去过颐和园吧?说说那个景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检查:全班交流:

(1)生字:

颐:颐和园休养,保养。

炉:鼎炉取暖、做饭或冶炼用的设备。

烛:烛光蜡烛,用线绳包上蜡油,点着取亮的东西。

封:封建古代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臣属。

豁:豁然开朗开通,敞亮。

峦:重峦叠翠连着的山。

佛:佛香阁梵语“佛陀”的简称……

典:古典引:标准,法则。

综:综观总合。

宏:宏伟广大。

罕:罕见稀少。

(2)区别多音字,形近字。

A、注音:处理()颐和园()缭绕()俯瞰()

综观()谐趣园()摇曳()蒙上()

B、读词语,结合课文想一想它们的意思。选择自己喜欢的记下来。

变化无穷 千姿百态 数不胜数 山泉绿竹

栩栩如生 美不胜收 豁然开朗 小桥流水

碧波荡漾 柳暗花明 重峦叠翠 湖光山色

C、解决词义: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光亮。

重峦叠翠:形容翠绿色的山峰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的样子。

柳暗花明:柳树成荫,繁华似锦的景象。

栩栩如生:形容生动活泼的样子就像真的活得一样。查字典,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

课文比较详尽的介绍了颐和园的那些景物?

5、检查朗读

四、默读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1、自读自思,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总述—分述—总结)

学生默读思考后交流

首段: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列举了一些数字来说明它的规模之大。

尾段: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几十一座美丽的大公园,又是一座宏伟的博物馆”,“它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园林史上也是罕见的”。

(开头和结尾这两段是总的概括介绍,中间一段比较详细的介绍了颐和园内一些著名景物。全文按总述、分述、再总述的顺序连段成篇。)

2、了解自然段意思,理清全文脉络结构。

(一)用自己的话说说各自然段介绍了哪里?

(二)看看全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3、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介绍颐和园的规模与地位。

第二段(2—7):介绍颐和园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物。

第3段(8):总结全文,指出颐和园的特点和地位。

五、教师总结

自由交流

观看图片

读课文,圈画生字和新词,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读词语

默读思考

读课文分段

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认识颐和园。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

明确作者的叙述顺序

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6、颐和园

规模大 景物 大公园

保存好 博物馆

(总述) (分述) (总结)

作业:朗读课文,继续积累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阅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2、体会按总分总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背诵第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媒体:

资料及图片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回顾课文。

1、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内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桥等人文景观。

2、出示画面及第1自然段,齐读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规模大、保存最完好)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游览足迹,一同来游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二、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圈画在书上)

(1)详细介绍的景物有: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

十七孔桥

(2)简略介绍的景物有: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3、自由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过渡:刚才我们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我们来细细欣赏。你们想欣赏哪处景点就读哪处。学生自由读,师巡视。

过渡:我听了听,发现读每一个景点的同学都有,可见颐和园的每一处景点都非常吸引人。谁先说?

(一)长廊:这座游廊久负盛名,因其长——二百七十三间,被称为长廊;因其画多——被称为画廊。这些画给游人增添了乐趣。

出示学法1、细读:找景物抓特点

1、提问:你觉得长廊怎样或你体会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指名读句子,(长、间数多、没有相同画)

出示学法2、精读:研景物特点探究美

2、我们再来读一读,探究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读。

指名说,抓住728米、273间、没有相同说

出示学法3:品读:想景物画面欣赏美

3、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没有哪两幅画是相同的。”等句子,发挥想象,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指名读,说想象出的美景

过渡:同学们读得很好。游览了长廊,我们再去万寿山看看。刚才,我们在欣赏颐和园长廊美景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新的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三步读法。下面我们就来试着运用这个学法,自学其他部分。

(二)仁寿殿:先介绍殿内的设施,突出了皇家气派。再写殿后的近景和远景,突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造园特点。

(三)佛香阁:运用了一组数据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大、雄伟。站在佛香阁上俯瞰昆明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四)大戏楼:大戏楼的格局、结构和用途,表明这座大戏楼“在当时的舞台建筑上是十分先进的”。

(五)十七孔桥:由“面”写到“点”,接着介绍桥的长度,形状以及“十七孔”的道理。

(六)第7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共介绍了哪几处景点。

谐趣园:山泉绿竹,小桥流水,再现了江南园林的特色。

买卖街:临水而建,店铺林立,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水上城市。

廓如亭:我国亭类建设中最大的一座。

知春亭:在这里可以纵观颐和园的全景。

三、引读最后一段,激发爱国情感

过渡:颐和园的美景数也数不清,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有道是(齐读最后一段)

1、颐和园为什么这么美或你想说什么?(谈感受)

2、想不想更多地了解颐和园呢?(出示网址:)

四、课外延伸,培养创新精神

20xx年我国将要举行世界奥运会,想要把颐和园建造地更加美丽。如果你是颐和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画家你会在横槛上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园艺师,你会在长廊两旁栽种什么?使它的四季都有诱人的景色。(想一想再说)

齐读课题

默读课文

思考

读后交流

自由选择,交流每处景点的特点

指名读、说

读最后一段

说一说

整体回顾课文

深入阅读,体会景物特点

体会写法

激发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颐和园

一、规模大 保存好

二、详写: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

长廊、十七孔桥 (分述)

略写: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三、大公园博物馆(总结)

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第7自然段,并默写。

3、选择一处景点进行观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背诵,总结景物特点,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第7自然段。

2、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3、学习写法写一处景点。

教学重点:

总结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学难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学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媒体使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意图

复备课

一、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一)整体默读思考:

1、课文属什么体裁的文章?

2、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二、整体读文感悟写作方法

(一)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

么特点?

(二)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1、突出景物的特点。2、语言简明。

三、读句子,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投影出示:

(1)在长廊里辨认画上的人物、故事,是很多游人的乐趣。

(2)长廊共有273间,每间廊里的枋架上都绘着彩画,总共8000多幅。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所以长廊又有“画廊”之称。

自读体会,集体交流

提示: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及语感,灵活使用这两种标点符号。

四、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一)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二)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三)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四)独立背诵。

五、默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思考:与《记金华的双龙洞》比较相同和不同之处。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六、试写一处熟悉的景物

过渡:游览了北京的景色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可爱的校园,怎么样?

1、说游览顺序

2、说景物特点

整体默读思考

读句子

自由默读,思考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

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逗号顿号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

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按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写熟悉的一处景物。

颐和园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3)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4)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习。

(1)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2)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3)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生说,师板书: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板书: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习要写的字。

颐和园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能把书看懂,但多数学生要从课文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还要教师有方法的去引导。如果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效的学习游记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找出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课件出示第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课件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课件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颐和园课件 篇5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颐和园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下一课。

颐和园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7个生字。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体会同为游记但《记》与《颐和园》的写作顺序不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学生在颐和园中照的照片,说一说你们去过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点。

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把每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批注

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订正

再读全文,思考《记》与《颐和园》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交流,请同学发言。

2.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有什么问题提出来。

认为能够解决的同学之间相互解决

最后提出解决不了的

三、巩固

朗读课文

作业

1.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作业

收集有关的资料

课后小结:帮助学生比较了《记》与《颐和园》的写法的不同,并且进行了分段,还给学生补充了一篇按照游览顺序记叙《颐和园》的例文,学生更是对写作的顺序一目了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体会顿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背诵第7自然段。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以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连段成篇的方法.

2、了解颐和园景物特点及其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二、新授

1.认真默读每一个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里?景物有什么特点?

自由选择最喜欢的一处景点,结合课外资料,变文中语句为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要求突出景物的特点;语言简练。

2.学习并背诵第7自然段。

自由默读,思考:这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介绍了哪些景点?各有什么特点?

放到全文中体会与其他景点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师引读,生接读,引导背诵,体会特点。

独立背诵。

3.出示两个句子比较,体会逗号和句号的用法不同。

帮助学生进行总结用法的不同,练习朗读这样的句子

三、巩固

以竞赛的形式训练词语积累。

课后小结:文章语言优美,内容十分容易理解,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请学生多读书的方面上,采用了品读,学生在反复的读书中,能够感受景色的壮丽与优美。

颐和园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

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

平舌音(栽zāi葱cōng)

翘舌音(朱zhū)

前鼻音(殿diàn)

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

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⑴长廊的颜色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⑵长廊的形状美:

“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⑶长廊上的画美:

“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⑷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⑸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⑴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⑵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⑴“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⑵“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⑶“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⑷“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⑴“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⑵“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⑷“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⑸“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

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⑵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⑶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课件 篇9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习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习,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习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平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课件 篇10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生字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颐和园课件 篇11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典范。课文共六个自然段。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颐和园)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画出二--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你从哪句话看出的,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学习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词或句子感受到的?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

(1)“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2)“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滑”可以换成“划”吗?为什么?

3.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拓展练习:说说石狮子有的在( ),像在( )。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当小导游介绍你喜欢的一处景点。

2、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知道游览景点的文章应怎样写了吗?(按顺序、抓特点、突出重点)

六、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课件 篇12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课件 篇13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贴切的过渡,展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颐和园》作为本组文的一篇精读课文,其编排的意图如下: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万寿山、昆明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学习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朗读、提问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初读课文后,我们知道了作者的游览顺序是:(先游览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我们还领略了长廊的长而美(板书)

走完长廊后,就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好雄伟啊,到底看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颐和园》,我们赶快翻开书第88页,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吧。

二、领略“佛香阁”壮观美

1、抬头一看,我们看到了什么?(板书:佛香阁、排云殿)

2、佛香阁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能找出有关句子跟我们读一读?

3、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指读——再指读——谁再来读一读(你读得真流利)

5、你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佛香阁的特点吗?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 三层建筑 很高的宝塔(耸立) 闪闪发光

6、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从“耸立”一词,我们感受到了佛香阁的壮观,整个佛香阁是多么壮美呀!(板书:耸立)

7、那排云殿是怎么样的?

幻灯片出示: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8、这排云殿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请自己再读读。

一排排,金碧辉煌。(板书:金碧辉煌) “一排排”,可见排云殿的占地面积之大。“金碧辉煌”可见排云殿是那么的华丽,那么的光彩夺目。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读一读。

9、幻灯片出示: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它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是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

同学们请看,这两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书上那样写有什么好处?(让人产生悬念,很想知道是什么,感兴趣。也突出了佛香阁、排云殿的美。)

10、想象我们此刻正在万寿山脚下,让我们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美读出来吧。(师生合作读)

三、对话文本,细品语言

佛香阁、排云殿可真美呀,那登上万寿山,又将会有什么样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一起感受一下吧。

1、师配乐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

2、你看到了什么景色?把你看到的景色用“——”画出来。

(树丛,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3、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望,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景色?重点品读第2、3、4句。

4、幻灯片出示:(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1)、还有谁喜欢这句,请你读一读。

(2)、你觉得这句话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带括号的词显示不同颜色)

(葱郁:说明树木茂盛,很绿。有黄色、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五彩缤纷,色彩斑斓,很美。)

(3)、请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幻灯片出示:

师小结:要把句子读出美感来,我们应该在朗读时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注意“美”的词语。语速和语调还要有快慢、高低之分。

(4)、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吧。

5、还有喜欢的景色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6、幻灯片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1)、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从这个比喻句中,你感受到昆明湖的什么特点?(静、绿、)(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2)、还有哪一句话也体现了昆明湖静的特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你找得真准确)

(3)、静是怎么样的?你能想象读一读吗?

(4)、谁能感受到昆明湖静静的美?请你读一读。

(5)、谁还能带我们再次欣赏这静静的美?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静静的昆明湖。书上的黄色泡泡提示我们,“滑”字用得好,能把它改为“划”吗?(同桌讨论)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速度非常慢,使湖面保持平静。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用力挥浆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6)、指读课文。(配乐)

谁能带领我们欣赏这样的美景,伴着音乐,把第4自然段读一读?

7、从万寿山下来,我们就来到了昆明湖,在湖上,我们看到了一座特别的石桥,这石桥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读第5自然段,把有关句子用“——”画出来。

(1)、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再指读

(2)、这座桥有什么特点?

柱子多——上百根 狮子的形态多——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幻灯片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带括号的字体显示不同颜色)

(3)、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感受?(这座桥很美,古代劳动人民非常伟大,充满着智慧和才干)

(4)、请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把这两句话再读一读吧。

(5)、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各种姿态不一的狮子图片吧。

你能够想象出这些石狮子各种不同的姿态吗?

有的( ),有的( ),有的( )……

11、同学们,在颐和园里,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外,还有许多的景色,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三、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游赏一下颐和园其他美丽的景色吧。(图片欣赏)

1、看完颐和园这么美的风景,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骄傲、自豪……)

2、小导游展示。

这么美的风景,我们要一起分享,谁愿意做个小导游,带领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并作介绍呢?你可以选书上的几个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或者是你自己在课后搜集到的颐和园的景点。(请2位同学展示,一个讲课内景点,一个讲课外景点。)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来到北京颐和园游览。今天由我 为大家做导游,希望大家玩得开心。

……

四、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真正去颐和园游赏一番。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五: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图 图 图

长廊 万寿山 佛香阁 图 昆明湖

长 美 排云殿 图 静、绿

颐和园课件 篇14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圆明园名胜古迹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北京市海淀区的圆明园!圆明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被列为"国际重点文化遗产"的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圆明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园林艺术、人文景观等元素,下面,请跟随我一起来领略它的风采。

圆明园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清朝的皇家园林,占地达350公顷,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园内建筑精美,布局独特,建筑风格以中式园林为主,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园林风格,融合成了一种风格独特、富有艺术魅力的皇家园林。

在园内,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古建筑,其中包括:大水法、山门、海晏堂、宝相寺、长春园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建筑,而圆明园的灵魂和代表作品则是充满了神话色彩的十二生肖兽首。

在十二生肖兽首被盗失之前,曾是园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之一,这十二个头形各异、外形逼真的兽首,全部由青铜打造,高3-4米,重达15000多公斤,是中国古代铸造青铜工艺的杰出代表之一。这些兽首分别寓意生肖的不同品质和意义,如龙代表开创、飞腾、王者风范等,狮子代表雄狮、勇敢、威武等。

不幸的是,圆明园在1860年遭到英法联军的烧毁,十二生肖兽首也被洗劫一空,被掠走至今从未归还。但游客们依然可以在圆明园的遗址上看到那些铁肩追踪、漫漫寻宝的英国野史、荒唐传说,了解那个被盗的灿烂文明,这不失为一种触动心灵、历史开阔。

除了十二生肖兽首,圆明园还有其他多样的景点,如霞云岩、熙春台、方丈楼等。园内的中华世纪坛是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展示了近代中国200年来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中国近代史的人文景象,是让游客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好去处。

在园内漫步,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古代皇家的美丽园林,体验了皇帝生活中尊贵、优美、浪漫、自由的那一面。除了欣赏精美的景观,还可以采摘果子、品尝玫瑰糕和石榴糖等传统小食,更有机会在百年老店食府、茶馆,品尝地道的京味小吃,体验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最后,圆明园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同时也是人们传统文化和园林艺术的高度结晶,它闪耀着千年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是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的一份缅怀和传承。我们即将完成了本次的游园之旅,谢谢大家的参观。

乡村旅游导游词


乡村旅游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精心策划的乡村旅游,今天我将会为大家带来一趟充满乐趣与美景的旅程。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山区的村庄,这里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这里的村民们以务农为生,生活节奏慢,纯朴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到非常舒适。我们可以去村庄里的农家客栈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感受原汁原味的山区生活。客栈主人会给我们详细介绍当地的农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关于乡村生活的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村子里走走,看看可爱的村民们正在忙碌的干活,感受他们的热情和友好。

接下来,我们将前往山里的一处叫做峡谷的景点。这里是一处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景色宜人,峡谷两旁悬崖峭壁,清澈的小溪顺流而下。我们可以到河里玩水、捉鱼或者是放风筝,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如果有有勇气的朋友,还可以尝试乘坐丛林飞跃,看看这座峡谷的美丽风光。

最后,我们将来到一个叫做乡间小院的景点。这里是一处典型的农村景观,有着中式园林的特色。小院里面种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而且每一棵植物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园林设计师的讲解,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有关于园林设计的知识,同时还能欣赏到这里美妙的风景。

好的,今天的行程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在这一天当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魅力,并带着满足的心情回到家中。

淄博导游词


淄博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淄博!淄博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淄博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场淄博之旅。

首先,我们来到淄博市区的标志性建筑——淄博市博物馆。馆内共收藏有近10万件文物藏品,其中不乏许多国宝级的文物。您可以在这里看到漫长的历史和淄博文化的发展变迁,丰富的展览会让您领略到淄博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

然后,我们来到淄博的著名景点——龙泉山风景区。龙泉山景区位于淄博市区南部,在山体高耸的背景下,风景秀丽,景区内山峰叠嶂、峡谷纵横,山水相依,整个景区呈现出一个层层叠叠的大自然景观。游客们可以在此爬山、看风景、品茶、泡温泉,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期。

接下来,我们来到淄博市南部的法门寺景区。法门寺曾被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誉为“中华第一禅地”,是一座佛教名刹。寺内建筑优美,千年古塔依然耸立于寺庙之中,寺内大殿、禅堂、藏经楼等建筑均有千年以上历史,寺内藏有大量佛教文物和经典。在这座静修的寺庙中,您可以放下一切杂念,沉静内心,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最后,我们来到淄博市北部的金山公园。这里是淄博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占地面积达300公顷以上。公园内山水相映,植被葱茏,各种游乐设施、景点齐全。游客可以在这里骑车、垂钓、登山、观景等多种活动中寻找快乐。

以上就是淄博景区的介绍,希望您在今后的旅途中,有机会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感受淄博之美,体验淄博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539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