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众数中位数教案 >

众数中位数教案精品

众数中位数教案精品

【#范文大全# #众数中位数教案精品#】编辑强烈推荐一篇非常有价值的“众数中位数教案”给大家,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请将其保存下来以备需要。为了教学更有顺利,老师会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 良好的教案和课件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石。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进行6以内的数数,学习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卡片上的圆点数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乐意表达操作成果。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夹子若干(大小、颜色不同),大统计表一张,小统计表1张,音乐磁带,录音机,自制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这是什么?)今天,我们用夹子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二、幼儿第一遍玩夹夹子游戏,感知6以内的数量。

1、幼儿听音乐夹绿颜色的夹子,并进行数数。

2、请幼儿统计夹子的数量,并在统计表的相应数量边贴上标志。

三、幼儿第二遍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颜色的分类并进行数量的统计。

1、幼儿听音乐夹夹子,并进行数数。

2、教师关注幼儿夹夹子的情况。你夹了几个夹子?两种颜色混在一起,数起来方便吗?

3、鼓励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

4、教师介绍统计表,请幼儿统计夹子的数量。

四、游戏:摸摸乐,引导幼儿按照卡片内容并进行夹子匹配。

1、出示摸箱,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了解卡片上的相关信息(圆点数量、颜色),请幼儿一一对应夹。

2、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

3、互相交流,验证。

4、请客人老师帮助检查幼儿的统计情况,获得小红花。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投放夹子,进一步感知数量,进行颜色大小的分类统计。

活动反思:

夹子是幼儿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非常喜欢玩夹子,而且百玩不厌。在《新纲要》的科学领域目标中明确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我构思了本次教学活动,以夹子为教学具,将一系列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去探索学习。兴趣是的老师,而游戏是每个幼儿都感兴趣的活动。为了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我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主动、积极、自愿的去探索,以自己的方式获得经验,真正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本次活动中,老师示范性的东西很少,只是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时地帮助和指导,把游戏贯穿于活动中,通过游戏的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我认为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1、提供的所有教学具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容易取到的。2、给幼儿提供了较大的操作平台。在活动中,孩子们没有被局限在自己桌子上进行操作,他们可以走下位子,到更大的平台和空间进行操作。3、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夹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每个家庭中都有,我班的娃娃家和操作区都有关于夹子的游戏,他们也很喜欢玩。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我让幼儿在不停的操作过程中,使具体的动作内化于头脑,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4、整个活动较有趣味性,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所以他们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都被激发出来了。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指数字,幼儿夹夹子这一环节,我应该突出指到的那个数字,使每个幼儿都能看到。另外,整个活动的节奏感还要强些,内容紧凑些。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1、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教学难点: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1.教师讲述牟冠名同学应聘的故事

师:假设同学们大学毕业了,牟冠名同学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到处找寻信息,终于发现两则及负有吸引力的招聘广告:(大屏幕出示)

旺旺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名,人均月收入2500元,欲招一名会制作电脑动画的大学生,有意者请光临加盟。

星辰软件公司创意部:现有员工10名,人均月收入2000元,欲招一名能力强,绘画水平高的大学毕业生,有意者欢迎前来洽谈。

师:牟冠名拿不定主意了,他想求助于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帮他做出选择,你同意他去哪家公司,说出为什么?(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讨论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意见。(可能出现两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他应该去工资比较高的公司,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看一看两个公司的员工的具体工资,然后再作决定)

二、教学中位数、众数的定义。

1.教师出示两家公司的具体工资资料:

旺旺电脑公司

经理:8200元

副经理:7600元

员工A:1300元

员工B;1200元

员工:1150元

员工:800元

员工:800元

员工:800元

员工:650元

星辰软件公司

经理:2600元

副经理:2250元

员工B;2200元

员工:2050元

员工:2050元

员工:1950元

员工:1900元

员工:1900元

员工:1900元

员工:1200

2.初步感受并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①分析上面两个公司的工资收入情况,你认为牟冠名应该去哪个公司?

②旺旺公司的平均工资怎么会比星辰公司的月平均工资高呢?(因为旺旺公司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高。)

③假设牟冠名同学加入星辰软件公司,老板决定给他的工资是1900元。通过分析他的工资状况学习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④出示整个星辰公司员工的姓名和工资状况表格(员工的姓名都是本班同学的姓名)

总经理:2600元

惠宇宁:2250元

刘砾丹:2200元

马畅:2050元

刘嘉雯:2050元

秦少宇:1950元

牟冠名:1900元

高云博:1900元

孙弘博:1900元

闫子徽:1900元

王佳音:1200元

⑤观察上面的工资状况,

师:你认为牟冠名的工资处于什么水平?用哪些数据可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可能认为1900小于平均数2000,所以他的工资属于中下等水平。)

(教师可以不反驳这种观点,出示旺旺公司的工资状况,在旺旺公司中,职员1的工资1300元虽然低于平均数,但不是处于中下水平,用以说明判断他的工资处于什么水平是不能够选取平均数做比较的,于是就找到了中位数。)

教师总结:中位数(板书:中位数:650),

⑥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的工资在这个公司中处于什么水平?你是怎样比较的?

教师引导并要求给中位数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觉得中位数象什么?

(中位数好象正负数中的0刻度线,好象人的腰部,还可以看作是一个水平面,但要求上面的部分和下面的部分的数量要相等,而且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教师小结:中位数就是一条分界线,把这些数分成数量相等的两个部分,而且数的排列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初步感受并理解并感受众数的意义

师:在这些人的工资中,挣多少钱的人数最多?这个数我们就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众数。

幻灯片上面出现下面的表格用以解释众数。

工资220xx8501800165015501500800

出现次数1112141

三、初步感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

师: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哪个更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员工的工资情况呢?

1.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①求出下面各组数的中位数并说一说这个中位数表示的意义。

15名同学为希望工程的小伙伴捐款。捐款的钱数如下。(单位:元)

10、15、16、16、20、22、24、25、26、28、29、30、30、33、50

②求众数,并说一说这个众数表示的意义。调查六年九班女同学父亲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39、41、37、41、41、42、39、39、39、39、40、43、39、41、39、39、41、37、41、38、42、38、40、40

40、40、39、41、37、

四、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下面是五年九班第一、二小组男生身高的统计数据。

学生身高/米学生身高/米学生身高/米

小舟1.45小航1.59程程1.65

凯恒1.47天乙1.61博博1.65

小宇1.50熙熙1.61默默1.71

小文1.53小博1.64

小名1.58小达1.65

a.求身高的众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b.求身高的中位数,它表示什么意思?

c.彤彤说小博的身高较低。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d.你认为小文的身高在这些男生中处于什么水平?

e.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中数哪一个能代表身高的平均水平?

五、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

(在所有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把数据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六、能够恰当地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五年一班有40人,五年二班有42人,要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在青年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4.能够应用中位数、众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面是对六年九班男同学鞋的号码所做的调查表。

姓名鞋号姓名鞋号姓名鞋号姓名鞋号

于航40牟冠名41高云博39孙归舟39

王月峰39李熙宇41焦健40闫紫徽41

王靖程42李一聪39景诗文41赵天赐40

王志聪41杨天杭41惠宇宁42秦绍宇39

王琛元43宋展飞41吴博豪42李一墨43

王天乙42张茁41孙硕珩42

吕昊42罗熙41刘凯恒39

孙弘博41徐达40董承鑫42

如果王叔叔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鞋店,主要面向10多岁的男生,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能给王叔叔提出什么建议?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3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

3.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总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有关,一般来说,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其中集中的趋势。

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

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其应用也最为广泛。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中位数与众数》。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研究了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富有启发性。学生自尊心较强,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先扬后抑,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能正确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升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乐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运用。教学难点是: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五、说教学方法

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节课我将采用讲解法、小组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中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方法。

出示教材中某校九年级(1)班第3小组11名同学的捐款数,提问:你认为如何能描述该组同学捐款数的“集中趋势”?通过学生回答平均数是12元,但是并不能较好地反映该组同学捐款数的“集中趋势”,追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不仅有平均数,还有其他的量,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这个情景的创设,不但揭示了课题,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探索新知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

1、平均数的特征

我会利用多媒体出示第28届奥运会男子50m步枪3×40决赛中,甲、乙两名运动员10次的射击成绩,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乙运动员由于第10次射击脱靶而失去了冠军,你认为乙运动员这10次射击的平均成绩8.84能反应他的实际水平吗?

学生观察、探究后发现:乙运动员10次手机的成绩中,高于8.84环的有9次,低于8.84环的只有1次,不能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而甲的平均成绩处于所有成绩的“中间”位置。

顺势总结: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如果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大小差异不大,那么平均数就能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中位数的概念

针对“问题1”、“问题2”的数据继续探究,设置小组讨论: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大小差异很大,该怎么描述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得到:将数据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可以找到中间的数或中间两数的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总结中位数的概念和特征:一般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处于中间位置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大小差异很大时,通常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众数的概念

我会继续用多媒体出示“问题3”,根据实际情况,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用众数解决问题的合理性。提问: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采购哪种尺码的男衬衫?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不难答出:穿领口大小为39cm的衬衫的人数最多,应多采购这种尺码的衬衫。教师明确: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利用生活中的情景出发,这样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不仅能够渗透数学的价值,还能够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练习

当然光得出结论还是不够的,作为一节数学课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应用,我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练习”1某校九年级8个班级向“希望工程”捐献图书的册数情况如下:

班级一班二班三班四班五班六班七班八班

册数5096100909012050090

(1)求平均每个班级所捐图书的册数。

(2)求所捐图书册数的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这样一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再进行巩固一遍,让学生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四)小结作业

接下来让学生分享今天有什么收获?以学生总结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同时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课后作业是: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2)练习第2题。

这样的作业设置能通过比较灵活的问题呈现,能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的把握,达到灵活应用。

七、说板书设计

课程板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本节课的板书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本课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以上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定义:

中位数:

众数:

特征: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我运用跳绳比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播放跳绳比赛视频,随之提出问题,问学生哪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教师出示这两同学比赛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整地出示小组成员中每人的跳绳成绩。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130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只要找到能代表这组同学跳绳中等水平的数字,才能做出比较。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二)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1、探究中位数。

出示第一小组跳绳成绩表,请学生找出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设计意图: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知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17来代表第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这时教师紧跟着提问: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李苹和员李扬跳绳成绩换下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然后练说什么是中位数,解释中位数117实际意义。

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位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准确、完整地说出中位数的意义,从而突破重点。)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第二小组同学跳绳成绩,请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第二组跳绳中等水平高于第一小组。所以第二小组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及时的巩固找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情景的选择,加深理解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七人变成了八人出示这时成绩统计表,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

大屏幕出示刚才的数据,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求中位数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加深对中位数求法的掌握。)

(5)及时练习:出示某超高员工工资表。

师问:哪个数能代表超高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学生独立完成

2、探究众数。

(1)认识众数。

教师再次利用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变成十人参加。出示这时的统计表,请学生找出现在哪个数能代表这一小组多数人的跳绳水平。得出众数的意义

板书:众数解释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主体观察,建立众数模型,从而让学生掌握另一重点---众数。)

(2)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

教师修改数据:由于同学勤加苦练,,同学们的跳绳成绩都有所提高,出示统计表。

请学生找出众数,得出众数的不唯一性。

板书:不唯一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师板书课题。

师进一步强调:众数只和数据的个数和位置有关接着是通过对学生体重和鞋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练习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强化理解新知的目的。)

之后是用三道选择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当堂检测是我校近期实施的构建高效课堂方案的策略之一,这种检测形式具有及时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并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这道题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知识,能否将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最后是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这一宗旨。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在情境中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会求法;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三、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二、活动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三、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来吗?为什么?鼓励幼儿充分讨论。

教师小结:比较高矮时,俩人必须都站在同一平面、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比较出谁高谁矮。

幼儿示范正确的比高矮方法。

2、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3、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一天,几只瓶子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4、幼儿通过自身参与,进一步体验物体的高矮是比较出来的。

玩游戏《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选出每组的小朋友,再派出来比赛,选出全班的小朋友,颁发奖牌,并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多运动,才长得高。

四、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的房屋、树木、运动器械等,并比较它们的高矮。

活动反思:

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是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请两个幼儿上台比较高矮,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先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再来观察图片比较高矮,最后进行排序。幼儿学起来是层层递进的,对高矮概念掌握的较好,完成原先设立的目标。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7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可以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景: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引起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的学习。

二、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这两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是描述的角度并不同,可以比较全面、争取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学对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肯定,各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得到不同的结论。然后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然后针对几个数据的特点,向同学们介绍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我适当补充说明:“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形象语言的描述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这两个概念。

三、在学以致用中体会区别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串,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分解了难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练习时,在同一具体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目的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更加具有很强的生活色彩,让学生体现了众数,中位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的多少,并会根据物体的数量圈画出相应的数字。

2、在活动中能有序地一个接一个地数物体。

3、能认真观察和仔细倾听教师和同伴们的发言。

活动准备:

1、教具:自制教学挂图《与数字做朋友》。

2、幼儿用书《与数字做朋友》人手一份,记号笔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以故事导入。

教师:深林里真热闹,原来小动物们要比谁的本领大,看来了好多小动物呢!

教师:有哪些小动物?他们是谁?都有什么本领?

(教师引导幼儿要认真观察每种小动物的特征,就能回答老师的问题了。)

2、集体感知动物的`数量。

教师:每种小动物有几只?

教师:在数小动物时要按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数,这样能数得准能数得对。小朋友要认真听老师说的话。

请个别幼儿做示范,按老师要求去数小动物,并请幼儿说说他是怎么数的。

3、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按老师要求去做。

教师:小朋友看到小动物旁边的3个数字,看谁是他的好朋友,请你把他圈画出来。

4、展示作业,师幼点评。

5、教师:小朋友真棒!我们一起来扮演小动物,看看谁的本领大吧!

教师带领幼儿比本领,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对于中班幼儿的认数水平,知道数字很简单,但是对于操作就有些难度的。还有就是在上课的时候各个环节之间的链接不是很流畅。经过这次的课,发现数学课,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要搜集很多资料,在自己的脑海里有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引导幼儿的时候要把自己存储的信息简单化教给幼儿,这样才能达到数学课的目标。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位数和众数。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能力。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统计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设想:

首先创设小明找工作时遇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和众数。

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

生:军人。

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

生:教师。

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理想,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该关注什么?

生:关注公司的实力。

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

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

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

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

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000元。

师:对啊,平均工资2000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要求,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400元。(出示课件。)

师:如果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

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400元?

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00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

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

师:大家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2000元以下。

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因为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000元。

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生:因为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

生:因为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

1.中位数。

师: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汇报。)

师:你认为应该是哪个数据更能表示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认为是1800元,因为它和2000元比较接近。

生:我们组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

生:我认为是1300元,因为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

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生:我认为应该是1500元,因为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在中间更能表示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我们也认为是1500元,因为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

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察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中间位置。

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于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

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

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

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

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

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

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生:中位数。

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

生:是因为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

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1500。

生:1400。

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500和1400,中位数就应该是它俩中间的数。

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

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该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

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但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

2.众数。

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

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

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

师:观察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示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于什么水平?

生:中位数是80,它表示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

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一样的吗?

生:我的体重是80斤。

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

师:我们观察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出示数据:62768083978080。)

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一样的,是80斤。

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

(板书:出现次数最多。)

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

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

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

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

生:80。

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

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

3.新课小结。

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统计量都有什么特点?

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

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

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其实统计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

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统计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统计,记录员进行整理。)

师:我们来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

师: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

生:多进37号的鞋,因为穿它的人多。

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因为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

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因为穿这些号的人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但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

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征及其实际意义。

回顾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

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而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

(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

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认识比较浅显,如果能再充分地利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有1、2个或可能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升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2、使学生能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乐趣,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有关数据的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3。

问:观察这组数据,说说自己的看法。

追问: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

启发: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哪些办法?

可以算出平均数,用7号男生的成绩与平均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按一定的顺序把这组男生的成绩重新排一排,看7号男生的成绩是第几名。

指出:为了更好的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我们需要认识一种新的统计量----中位数。(板书课题)。

2、提出要求:你能把这组数据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新排一排吗?

学生按要求各自排一排。

指出:这组数据正中间的一个数是102,102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进一步指出: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统计量。它们都可以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提问:把7号男生的成绩与中位数比较,你觉得该生的成绩怎么样?

3、启发:现在你认为是用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合适,还是用平均数表示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据的水平高于平均数,而有7个数据的水平低于平均数,平均数明显偏离这组数据的中心位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据的水平,因而是不合适的。

追问:你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高得多吗?

仔细观察这9个数据,哪个数据显得特别?

小结:平均数之所以远远高于中位数,是因为9个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大于其他的数。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出要求:你会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自己试一试。

学生讨论后指出: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2、组织讨论:同中位数比,10号女生的成绩怎么样?其他女生呢?

三、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独立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组织讨论:用哪个统计量代表这组同学家庭住房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低于平均数只有两个数据,而高于平均数的却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数据的水平,也就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3、启发思考: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会比中位数低得多?

学生讨论后,小结: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远远小于其他的数,所以造成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2题。

(1)让学生分别求出表中八架飞机飞行时间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讨论:用哪个数据代表这八架飞机的飞机时间比较合适?

(3)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3)题,学生完成后组织讨论。

2、做练习十六第3题。

先让学生分别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再组织学生讨论第(2)题中的问题。

四、小结。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课前思考:

4月25日在苏州听到一节课,现将有关与教材有改动或变化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

1、将例题改为7个教师跳绳数据,分别是:238、107、105、102、100、95、93。

2、在得到中位数后让学生体会中位数102和平均数120谁更具有代表性,教师是这样引导的:观察图表,(1)比120多5下或少5下的有几人?(没有),那么比102多5下或少5下的有几人?(4人);(2)比120多10下或少10下的有几人?(没有),那么比102多10下或少10下的有几人?(6人)所以用哪个数代表7位老师的普遍数据更具有代表性?从而得出:在数据比较少,且有极端数据的情况下,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比较大,用中位数代表这组数据的普遍情况更合适。

5、介绍了运动比赛中,跳远的成绩不用平均数,也不用中位数,一般采用取最高成绩的方法来评判谁的成绩最好。

课前思考:

这一内容的教学最大难点就是让学如何明确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说明一组数据的整体的水平。

要弄清,什么时候用中位数,往往是一组数据中出现一两个相当高的数或一二两个相当低数是而让平均数发生偏离中心,这时可以用中位数来代替分析数据。当然为了更合理一点,我们应以平均数为依据,当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时(也就是,看平均数在一组中的位置,是明显靠前了,还是靠后了)我们就可考虑用中位数来代替数据的分析。

课后反思:

对于中位数这一概念学生应该很好理解,在教学例2的过程中,在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之后,我指出正中间的那个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时,就有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如果正中间正好有两个数怎么办?”有学生说就求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啊。令我有些意外,其实有些学生的思维还是很活跃的,平时一直低估了他们。考虑了一下,还是按照教学设计进行下去,就对学生说接下去我们就马上研究这个问题。

在算出中位数之后,也可以适当的总结一下,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的方法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但在实际过程中让学生判断用哪个统计量最具代表性的话,很多学生都会有困难。关键是要让学生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整体一组数据有何差距。通常情况下,看平均数是否具有代表性,主要看它是否代表大部分数据的水平;看中位数是否具有代表性,看它两侧的数据大小是否均衡。

课后反思:

例题根据高教导提供的内容进行了修改。调大或调小(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后,平均数一般会变化。中位数、众数也可能发生变化,我们有时先去掉一两个不合理的数据——就如练习十六的第2题的最后一问,去掉a再计算看用这个平均数合适表示整个的水平合适吗?这样的问题有必要,像一些比赛的打分为了合理,都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算平均分的。第2题只是去掉了一个最低的,算得的平均数与原来的中位数就很接近了,这时的平均分数很合理。有时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比较合理的情况也是有的,当然主要还是当平均数明显偏离中心时,我们就考虑到用众数或中位数。

课后反思:

因为正在上课之前学习了高教导写的“课前思考”,很受启发。我也采用了高教导提供的例题进行了中位数的教学,这一组数据中因为出现了两个极端数据,所以在计算平均数后发现平均数是120,而7人中有6人低于平均数,所以学生们都感到这时用平均数来表示7位教师跳绳的平均水平不合适。这样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愿望,揭示了中位数后我再次让学生思考7个数据中哪些数据接近中位数,结果学生们发现有6个数据很接近中位数,所以一致认为用中位数比较合适。随后,也借鉴高教导补充的问题我把极端数据再改大和改小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这时,学生们发现平均数很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不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接着我再向学生做了补充说明:一般情况下,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了一些极端数据,这时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说明整体水平比较合适,而一组数据中的数据如果都比较接近,没有极端数据出现,这时用平均数来表示整体水平比较合适。

有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一群平均年龄为17岁的游客,他们正准备去漂流,如果你是他们的导游,你觉得可以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揭示游客的实际年龄:6岁、6岁、7岁、8岁、10岁、12岁、70岁。我想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有时会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时就需要研究众数和中位数。能解释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结合练习十六的第3题的教学,我们可以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第2小题,让学生理解因为这组数据中,低于平均数的有7个数据,所以平均数不能代表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中位数两侧的数据大小也不够均衡,所以用众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比较合适。补充这样两题:1.某厂生产一批男衬衫,经过抽样调查70名中年男子,得知所需衬衫不同型号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型号(单位:cm)7072747678人数81215269。

回答下面的问题,说说你的看法:(1)哪种型号衬衫的需要量最少?有人认为可以不生产这种型号?(2)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有人认为可以按这个型号生产?(3)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有人认为这种型号的衬衫产量要占第一位。(4)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有人认为这种型号的衬衫产量要占第一位。2.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组学生成绩统计如下表。

分数5060708090100人数甲组251013146乙组461621212。

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在这次竞赛中的优劣,说明理由。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1

教学设计示例1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  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  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 (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 (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2

第一步;理解体验:

1、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

2、引入课本p146r的例子。

思路点拨:商场统计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从样本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得到信息估计总体的趋势,达到问题的解决。

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步:总结提升: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精选阅读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1)

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并掌握算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三种类型的加法进行复习,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三道练习题都与下面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有着密切联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通过语言表达、边摆边说的教学环节,体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

3.把练习题融入到游戏中,符合儿童好玩、好动的天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小棒

学生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老师让你们收集生活中我们所学过的两个数相加的例子,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到黑板前来展示?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加法例子。

预设

(1)一位数加一位数的。

生:我第一周得了6颗红星,第二周得了8颗红星,两周一共得了多少颗红星?(学生用图文结合展示)[6+8=14(颗)]

(2)整十数加整十数的。

生:过年的时候,爷爷给了我两个红包,一个红包里面有20元,另一个红包里面有50元,这两个红包里面一共有多少元?(学生贴了两个信封并用集合圈表示)[20+50=70(元)]

师:希望你能合理利用你的压岁钱。

(3)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

生:我的语文书第一课有11个生字,第二课有8个生字,这两课一共有多少个生字?[11+8=19(个)]

设计意图: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引入,用挑战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三个真实的例子,帮助学生回忆、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同时也对学生合理利用压岁钱做了思想渗透。

⊙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65页例2情境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并讨论算法。

(1)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24+9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请同学们分小组用小棒摆一摆、想一想,看谁的动作最快!

(2)组织小组讨论计算方法。

师:把你的摆法在小组内说一说,选出能代表你这一组的计算方法。

(3)请各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解本组的计算方法。

预设

组①:左边摆2捆零4根小棒表示24,右边摆9根小棒表示9。把右边的9根小棒分成6根小棒和3根小棒,左边的4根小棒与右边的6根小棒凑成10根小棒,组成1捆小棒,一共是3捆小棒。3捆小棒再与剩下的3根小棒合起来是33根小棒,即24+9=33。

组②:左边摆2捆零4根小棒表示24,右边摆9根小棒表示9。左边的.1根小棒和右边的9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小棒,加上左边剩余的23根小棒,一共是33根小棒。

组③:左边摆2捆零4根小棒表示24,右边摆9根小棒表示9。左边的4根小棒和右边的9根小棒合起来是13根小棒,再加上2捆小棒,一共是33根小棒。

3.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师:刚才我们用学具演示了24+9的计算过程,谁能用自己的话再把这个过程说一遍?(请几名学生讲,注意突出“进位”)

4.抽象概括,弄清算理。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可以先把个位上的数与一位数相加,再把得到的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还可以先把一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5.比较异同,体会算法。

让学生结合小棒图说一说,以上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小结:当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时,需要向十位进1,这样的加法叫进位加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自主探究24+9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初步体会操作方法的多样化。从具体到抽象,使思维过程更清晰、更有条理,从而理解算理。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怎样化。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与算理,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新。

同学们,如果把我们班 30 位同学,每 3 位分一小组可以分几个小组?你会列式解答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想法。

二、探究新知:

1、假如今天来了 6 位外地的同学,加到我们的学习行列中,每 3 人分一组, 36 位同学可以分多少组?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6 ÷ 3

三、探究算法

(一) 探究学生 36 ÷3 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36 ÷3 ?下面请你用小棒摆一摆。

A、3 根,3 根的摆,摆了12 小组。

B、拿3 捆零6 根,3 捆分3 份,每份1 捆,再把6 根分3 份,每份2 根,这样每份就有1 捆2 根,就是12 根

C、在小组中再摆一遍。

笔算:如果不摆小棒,你能算出结果吗?

A .独立思考;b、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3、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各小组的想法。

(二) 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2、学生汇报交流、选择最优方案。

3、小结:只要方法正确,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

四、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 页,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淘气还是笑笑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各属于哪一种?

五、迁移练习。

用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教材第10 页第1、2 题

六、内化、归纳、提示课题。

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的除法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怎样化。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感目标: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在明确算理的前提下,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说教学设想:

1、创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口算方法。

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分组情况出发,创高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提倡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 36/3 这道口算题目,学生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选择合适自己的算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

3、注重联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才。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并把提出的问题,存入到“问题银行”并适当的加以解决。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3)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题。

1.学会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学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

自制帖图。

一、导入新课谈话:

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习惯要吃什么?(月饼)

(1)如果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个?学生口答后,追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8÷4=2(个)]

(2)如果现在有80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同时黑板上出示例1情境图。

[点评: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起点,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让学生产生疑惑,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提问你是怎样列算式的?

学生回答后板书:80÷4.讨论探索算法怎样计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2.学生汇报后整理:

①看图分一分,就能得出20个。

②80就是8个十,用8个十除以4等于2个十,就是20。

③因为20×4=80所以80÷4=20。

3.计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后,把例1补充完整。

板书:80÷4=20(个)

答:每个小组分20个。

4.及时练习

60÷3=50÷5=80÷2=90÷9=

5.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订正。提问:观察比较每一个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后得出:都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2)考考你的同桌,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每人出一道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算式,然后再同桌交换计算。学生完成后,师进行评价。

(二)教学例2

1.分析题意黑板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后得出:有36个月饼,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多少个月饼?

2.怎样列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36÷3。

3.探索算法提问:试试看,你能计算出36÷3的得数是多少吗?

(1)小组讨论,探索计算方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讨论结果:

①看图分一分。先分整盒的月饼,每组1盒(10个),再分单个的`月饼,每组2个。两次合起来每组一共分得12个。

②竖式计算。抽生板书:结合黑板演示分月饼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先分3盒月饼,就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30)去除以3商是10(1个10),就在商的十位上写“1”(表示1个10)。30减30得0,这里不需要写出来。再分剩下的6个月饼,把被除数个位上的6移下来,去除以3商2,写在商的个位上(表示2个1)。6减6得0,表示全部分完。

[点评:教师结合演示,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4.阅读例2,完成例2的填空同时抽生补充板书:得数、单位和答语。

5.及时巩固练习竖式计算(出示)24÷2=48÷4=69÷3=86÷2=独立完成并指明黑板展示,进行集体订正。提问:观察每题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提问: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三、提高练习完成课堂活动第3题。

要求: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提问:比较每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1)你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点评:学生在及时巩固的练习后,教师用两个巧妙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这样既揭示了课题,又整理了知识要点,充分培养了学生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4)

教科书第41页例1、“试一试”和第42页课堂活动第1题以及第43页练习十第4题。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类比和推理能力。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挂图、小棒。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组织了同学们去踏青,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40页情境图)

教师:请观察教科书第40页的插图,从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做适当梳理。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来解决。

今天我们先来解决买西红柿的问题。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点评:充分利用教科书资源,创设现实情境,自然引出本单元及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请观察教科书第41页例1的情境图。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个情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问题(1):2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西红柿?

问题(2):24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西红柿?

(3)怎么列式解决呢?

(4)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

2.探索算法利用问题(1)进行算法探索。

(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结果。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动手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2)引导学生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说说口算方法。

①2个十除以2,等于1个十。

②因为10×2=20,所以20÷2=10。

3.理解算理

(1)利用问题(1)讲解算理。学生用20根小棒代替20元钱,两根两根地分,能够平均分成10份,即是20元,每2元分成一份,能平均分成10份。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后,将例1的问题(1)补充完整。

(1)完成“试一试”中“60÷2”和“70÷7”。

(2)小组交流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观察几个算式,看看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得出:都是整十数除以一位数。

(1)请学生读出问题(2)并列出算式。

(2)利用学过的计算方法或借助小棒,试着算出结果。

(3)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后,全班汇报。

①把24分成20和4;20÷2=10,4÷2=2,10+2=12。

②因为12×2=24,所以24÷2=12。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后,将例1的问题(2)补充完整。

(1)完成“试一试”中“26÷2”。

(2)小组交流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点评:该例题的设计一方面延续了前例题的.设计方法;另一方面,突出了利用已学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来学习一般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新知识,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2页课堂活动第1题

采取先师生对口令、再同桌对口令的方式进行。

小组交流:说说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题目时,需要注意什么?

2.教科书第43页练习十第4题

(1)要求: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小组讨论。

(2)比较每组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点评:让学生在对口令的游戏活动中及时巩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练习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行梳理。]

四、反思评价

教师:在这节课里,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点评: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进行总结,既可强化本课时所学重点知识,又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教科书第42页练习十第1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408=答案

3603=答案

1505=答案

363=答案

333=答案

633=答案

2、竖式计算

693=答案

783=答案

955=答案

723=答案

783=答案

582=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例2 猜想每班种多少棵树?

2、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准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整节课教学环节比较清楚,每个环节还是能很自然的连贯起来,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但在其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复习中安排的听算题数多了,花费了许多时间使后面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了,而且复习中可以重点复习口算除法的方法,更好的做好新课的铺垫。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加一位数(进位)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与同伴交流,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合作的愉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复习

1、口算

20+4032+1040+4842+475+23

4+6451+834+534+5083+1

(1)课件出示,学生口答

(2)师:你是怎么计算的?

二、新知引探

1、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的真棒。瞧!有个班级举行联欢会,我们也去看一看。他们现在好象在讨论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

(引导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

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怎么解决够不够的问题?

算式怎么列?学生口答教师板书:24+9=

3、尝试计算

师:怎么算呢?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可以请小棒帮忙。

4、交流算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过程)

24+9=3324+9=331+9=1024+10=34

631323+10=3334-1=33

30

5、比较算法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方法,真不错。你喜欢哪种方法?

把你喜欢的那种方法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6、巩固算法

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45+67+6374+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7+69+56+4

27+639+56+54

(1)独立练习

(2)反馈

(3)你有什么发现?

2、对比练习

23+467+252+6

23+767+852+9

(1)口算得数

(2)比较异同

(3)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改错练习

25+8=23()

47+5=97()

36+7=43()

4、发展练习

35+()=4()

四、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和每次余下的数要与下一位商的数合并造继续除的道理。

2、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分钱币的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除到某一位时有余数,要把余数和后一位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计算过程,从而明白算理。

教学难点:

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口算

2408=答案

3603=答案

1505=答案

363=答案

333=答案

633=答案

2、竖式计算

693=答案

783=答案

955=答案

723=答案

783=答案

582=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例2 猜想每班种多少棵树?

2、问:你用什么方法猜得如此正确?如果学生猜得不正确: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准确计算出每班种多少棵树?

3、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讲解竖式计算过程。

4、课本第20页做一做第2题。

展示学生作业。如果发现错误,请学生判断,并说明原因。

5、小结:你觉得计算除数是一位数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

第21页第4题。

教学反思:

整节课教学环节比较清楚,每个环节还是能很自然的连贯起来,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好。但在其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复习中安排的听算题数多了,花费了许多时间使后面学生练习的时间少了,而且复习中可以重点复习口算除法的方法,更好的做好新课的铺垫。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8)

教科书第67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2,3题以及练习十二第1,2题。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含义,通过尝试练习,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操作、合作等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与他人合作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具:每小组准备20个小圆片。

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

1.小组合作,分一分

以4人小组为单位,拿出20个小圆片。

提问:将20个小圆片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有序思考、及时记录。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①20÷2=10(个)②20÷2=10(份)

③20÷4=5(个)④20÷4=5(份)

⑤20÷5=4(个)⑥20÷5=4(份)

……

3.导入新课

提问:如果每7个分1份,又怎样分呢?

[点评:学生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除法的意义,同时又为新授知识作铺垫。教师通过深层次的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同时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1

1.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每7个分1份,可以怎样分

学生小组合作分小圆片,教师巡视。

当学生提出不能分完时。提问:看看能分成几份,还剩几个?

学生继续操作。

2.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小圆片的过程:把20个圆片,每7个分成1份,可以分成2份,还剩6个。

教师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

学生回答,教师正确引导后板书:

20÷7=2(份)……6(个)

强调:在商后面打6个圆点写出的数,就表示是余数。

3.读算式

“20÷7=2(份)……6(个)”读作20除以7等于2份余6个。

4.归纳小结,揭示课题

像这样“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及时巩固练习

完成课堂活动第1,2,3题。

提问:你准备怎样分图中的糖葫芦?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分?

交流后可以得出:

①可以在图上圈一圈、连一连或划竖线来分。

②也可以用小圆片代替糖葫芦来分。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分一分,再填空。

学生完成后用实物投影的展示进行评价。

[点评:通过提问交流,学生知道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多样性,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过渡: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你能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二)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题图,分析题意

提问:你从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后得出:一共有57个羽毛球,每6个装1筒,可以装几筒,还剩几个?

2.探索算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篇9)

教学内容:

19页例1

教学目标:

1. 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合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 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204=答案

2807=答案

3006=答案

5409=答案

242=答案

844=答案

问:242时是怎样想的?

2、 竖式计算

84=答案

255=答案

648=答案

659=答案

二、新授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口述,编一除法应用题。

2、 出示板书例1,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3、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5、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6、师讲解竖式除法的步骤和关键。

7、试一试(抽学生黑板上做)

363=答案

682=答案

844=答案

783=答案

三、巩固练习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在教学例1中,侧重于让学生了解除法笔算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可太注重书写格式,把对算理的理解教学放的弱了点,有些孩子对这样的书写理解比较模糊。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来到了写教案课件的环节。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撰写教案课件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我们特别整理了与“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相关的内容,相信您阅读本页后会有所收获!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76-77“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在本节课中,通过生活情境图,引入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并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加强动手操作,探索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口算的方法,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学会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会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能有序的表述计算过程。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自觉估算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成功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本课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且能有条理地表述计算的过程。

本课教学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学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游戏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提出数学问题,并自己当小老师找同伴列式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自己解决已经学过的问题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2、注重算法的多样化。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没有束缚学生的手脚,而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的同时,引导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增强优化算法的意识。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的每一环节,我都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担任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如在讨论算法多样化时,我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他们表达不清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说明算法,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三、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复习,谈话导入。(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学习过的加法。

2、出示主题图,提出加法的问题。用算式表示,从而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二层: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讨论算法。

2、理解算理。

(1)直观演示,说明算理。

摆小棒:24根小棒加上9根小棒,先把4根和9根合起来是13根,再把20根和13根合起来是33根。

拨计数器:

(2)抽象方法。

师:如果没有小棒和计数器来帮忙,看到这些算式该怎样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算理:先算4+9=13,再算20+13=33。

师:谁能把刚才的口算过程说一说?

3、讨论:以上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个位相加都满十)

4、教师小结:两位数加一位数个位相加满十时,不论两位数在前还是一位数在前,都先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揭题:进位加法)

第三层: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圈。 学生独立填写。 反馈学生作业、总结。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计算第一组题后提问:观察这4道题,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最后两组题的部分题。谈话:那你能用刚才的发现迅速地完成后面两组算式吗?

第四层: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新本领,老师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想知道是什

么题目吗?(出示算式)

26+□=2□ 26+□=3□

提问: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这样的练习不仅仅对今天什么是进位加法学生有了明确的理解,同时也有了一定量的练习;而且这一环节还有着另一个目标,关注沟通—计算与探索规律相结合‘规律为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次大1,和也每次大1’,使得这一环节的目标不显得单一,且加以整合。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二单元《加和减(二)》的内容。

百以内加法计算分20以内进位加法,百以内不进位加法及百以内进位加法三个阶段。学生经过加和减(一)的学习,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加(不进位),在此基础上,教学需要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口算。

学生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明白了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位的道理,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基于班级实际情况,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口算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一知识目标达成并非是本班全体学生所需要,而是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的提高,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并在合作交流中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下面就围绕本节课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设计过程设计意图及存在问题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小朋友们,你们星期天或节假日,做完作业最喜欢玩什么?

2、哇,大家喜欢玩的东西还真不少呢!看看这三个小朋友正在玩什么游戏?

(演示课件:P48、主题图)

小红:“我有6张画片。”

小强:“我有24张画片。”

小兰:“我有9张画片。”

3、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收集信息)

4、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板书)

5、小朋友们,看看在这些问题中,哪些能用加法解决呢?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24+6 6+9 24+9 24+6+9

5、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板书结果)

6+9=15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剩下的我们这节课来解决!

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1、 计算24+6

(1) 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 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3) 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小棒的方法算一算。学生摆小棒,想算法。

(4) 交流操作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演示课件。(先摆两捆4根小棒,再摆6根,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是10根,10根正好捆成一捆。和原来的2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捆,是30根。)

(5)不摆小棒,谁能说一说24+6应该怎样想?生答师板书:24+6=30

(6)学生自己自由说说算法,再指名。

仿例练习:38+2 43+7

2、 计算24+9:

(1) 你想怎样计算24+9?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学生仍可借助小棒摆一摆)

(2)学生汇报算法

A:24+6=30,30+3=33

B:4+9=13,20+13=33

C:23+(1+9)=33

D:24+10=34,34-1=33

……

(3)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4)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仿例练习:34+8 46+7

3、计算24+6+9:

(1)要知道三人一共有多少张画片,还可以怎样列算式?

(2)板书学生写的算式。

(3)这些算式都是把三个数相加,可老师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两个算式列得特别好,能让老师很快算出和是多少?你找到了吗?(用彩笔划出:24+6+9 6+24+9)(使学生体会把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会比较快)

4、试一试:

(1)出示:8+42 5+39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今天你学了什么知识?与我们前面学的知识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

2、老师这里,有刚才玩画片的那三位小朋友做的题,请同学们帮他们检查一下。(课件:判断)

(1)小红:25+8=23 ( )

(2)小强:47+5=97 ( )

(3)小兰:36+7=43 ( )

错在哪?你能帮他改正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大家说好不好?

游戏规则:谁能将写有算式的苹果的结果,回答正确,老师就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他。

36+8 25+7 65+5 6+54 46+40 54+7 32+8 66+6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

从情景入手,把“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设计成用学生自己创造问题来展开和验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和理解计算方法。从“自己列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再“进行分类”到“自己探究算法”。使学生在“探究算法——操作验证——交流评价——总结算法”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题教学24+6时,学生已经学过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知道应该把个数上的数相加,现在出现了个位上相加满10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下边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探索。可以启发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该怎样算。在学生摆小棒时,重点研究4根加6根是10根,这10根怎么办的问题,把10根捆成一捆,即把10个一变成1个十,再把这一捆与原先的两捆合起来得到3捆,也就是30,利用此表象再抽象地进行数的计算,先算4+6=10,再算20+10=30。

教学24+9时,也先问学生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使探索活动有针对性,然后启发学生先摆小棒,再想想怎样算,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算法。教材上预测了学生可能采用的两种算法,实际教学中可能情况更复杂些,都要让学生交流,只要正确合理都应肯定。但是提倡第二种算法,即先算个位上的4+9=13,再算20+13=33,因为这种算法对后续的进位加法笔算的学习能发挥铺垫作用。不过这种提倡不用强加的方式,而是通过题组练习予以引导

在本节课中,此环节有所疏漏,即设疑而未解疑,只在课前让学生列出解决的算式而课堂中没能得到消化,这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把握能力还不强。

在这里让学生们来找出计算中的错误,学生能很快发现,但是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解释错误的原因,也恰恰是体现了学生对算理的模糊性。

最后这个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呈现,符合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学生往往过于急迫想要得到奖品而忽视了得到时必须做出的努力,这也就是许多小朋友高举双手,站起来却回答不出问题的原因。教师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应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的思考,让游戏为获得新知提供帮助,而不是为游戏而游戏。

在本堂课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来计算24+9,那“算法多样化”是否“多多益善”,是否要提供“算法最优化”?对于《课程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如何理解?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区别于趣味数学的游戏,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费用”。同时,学生发现自己所创造的算法被列为最佳成或较佳,在他们幼小心灵里会萌发出自我价值,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主动挑战自我,这才是教学改革的真谛。本节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出一些批评和指导。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丫丫买了两盒水彩笔,亮亮买了10盒,每盒水彩笔有24枝,他们两人各买了几枝?

2.学生试做,老师观察学生各自不同的做法。

3.学生互相说说自己的做法。

4.归纳讲解典型做法。

(1)242=48(枝)(2)2410=240(枝)

5.如果红红买了12盒,怎样算呢?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2012=240(2)242=48

412=482410=240

240+48=28848+240=288

以上两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说一说。重点归纳笔算方法。

二、练一练:

用竖式计算。

341225114322

321324213221

三、巩固练习:

书上39页第1、3题。

四、作业:

书上39页第2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4

1、使学生初步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道理。

2、培养学生作业书写格式规范、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3、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1、导入新课。

出示图,学生观察,两个班一共多少个人?能合乘一辆车吗?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想用竖式怎样计算。

生: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师:个位6加5满十,将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挂到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在竖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写个小“1”(写在横线上.学生模仿老师,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这边)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个位写1。

师:十位上原来是几个十加几个十?后进上来的这个十怎么办?

生:原来十位上是3个十加3个十,再加进上来的1个十,一共是7个十。

师在竖式横线下对齐十位写7。

(3)看竖式叙述计算过程。

师:36加35,个位6加5得11,满十向十位进一,在个位写?1;十位上3加3再加进上来的1得7,在十位写7。

找上、中、下各一名学生看竖式口述计算过程。

56+37=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我这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教材第61页。书上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的内容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进位)基础。

二、分析教材

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接着安排两位数加一位数。例题通过分别求数学课本有多少本和一包语文课本和一包数学课本一共有多少本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例题,是从不同的两种课本求一共有多少本这种实际问题引出。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先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在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让学生运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口算,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防止混淆,教材还组织学生讨论“计算35+30和35+3有什么不同?”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三、教学过程

在教学新课前,我提前让学生对新课进行了预习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在教学例题时,先学生回忆了预习时在主题图上获得的数学信息并进行归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和喜好提出数学问题问题,并让学生运用昨天学习的方法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列式计算。在教学35+30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我来当学生在学生讲解到比较关键的时候我以学生德身份提出问题,这时全班的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很多同学都说了了自己的算法,虽然有的同学总结的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这一方法大大锻炼了学生总结,表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有了前边当小老师的铺垫在教学35+3的计算过程时学生的学习情绪很高,我顺势让同桌讨论各自的算法并进行总结发言,看谁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到此学生更加深了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

我还组织学生讨论“35+30和35+3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突出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即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帮助学生更清楚的建立数位的概念,减少计算中的错误。

“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师生和谐相处和知识的渗透是润如细无声的境界。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既是20以内数的加法和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基础。探索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科书通过“图书馆”这一生活情境,提出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问题,并且先借助直观模型,呈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是竖式的算法。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实物演示加强理解,但竖式的计算方法始终是计算的重要方法,因此本课中优化算法的同时要强化竖式计算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数学思考: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算理。

问题解决: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鼓励交流、学会倾听,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并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正确完成计算。

四: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对运算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基于此,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运用实物建构算理、运用算理沟通算法,突出竖式算法这种简洁的运算途径,同时凸显计算课教学中以练习为本的特色,力争通过多样的练习达到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六个环节:

1、完成习题,复习铺垫;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3、建构算理,探究算法;

4、算法优化,小结提升;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6、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下面我就以教学过程当中这六个环节为主线,来讲解本节课的具体实践,首先是第一个环节完成习题,复习铺垫。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出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两类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凑十法”的计算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格式,为后面的新知学习做足铺垫。

第二个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借助教材主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我将从中选择出适合本课解决的进位加法问题出示,指名列示。

第三个环节是建构算理、探究算法,在这个环节中,第一步:我让同学们独立思考算法,试算28+4=(),第二步:组织学生组内交流算法,对每种算法进行评价。第三步再全班同学交流算法。学生可能用直观模型操作:比如摆小棒、摆方块、拨计数器,也可能口算,也可能列竖式等。不管汇报的是哪种算法,一定要让他们说出算理。如果说到列竖式这种算法,结合学生的口答及时板书,并强调“满十进一”的计算法则。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1题,帮助学生巩固“圈一圈”的方法,强化“满十进一”的认识。

第四个环节是算法优化、小结提升,在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后,再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这里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将摆小棒、拨计数器和竖式计算联系起来,加强对算理的理解。接着再提出问题:“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竖式算法的简洁方便。这样做是为了关注学生的情感,既尊重了学生自主的选择,又增强学生的优化计算方法的意识,同时还强化了竖式计算的算法。这一环节后完成“练一练”第2题,及时巩固竖式算法。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首先出示的是教材68页在图书馆这一主情境图下的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刚学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再次巩固竖式算法中“相同数位对齐、满十进一”的要点。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三题。这里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你自己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学了本节课后,请你试着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的自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锦集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的必备知识。教师需要花时间整理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并编制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您能从我的分享中获得一些收获!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1

学习内容:课本P3~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弄清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2、在具体的情境中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在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算理,总结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总结方法。

教学准备:配套课件、复习题小黑板或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

40025005

20xx3006

*说说每题的计算过程。

*最后两小题,当百位上不够除时怎么办?

2、谈话:同学们,今天食堂买来一些鸡蛋(出示挂图并把每千克鸡蛋4元改成2元),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解决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⑴估算:你能帮食堂阿姨估算一下,312元大约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吗?

先独立估算,再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你估算的结果是几百多?

⑵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⑶问: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

⑷小结算法:强调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板书)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假如每千克鸡蛋4元,请你估算一下,312元能买多少千克鸡蛋呢?同桌两人交流估算的结果。

你是怎样估算的?

2、自主探索,理解3124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方法。

⑴独立探索:填写第3页的方框。

⑵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组员交流,看意见是否一致。

⑶汇报交流,理解掌握。

①选一组学生的竖式,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②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可以体温,进行答辩。

③重点讨论:商的首位7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⑷检验刚才的估算结果。

3、小结计算方法:这道除法计算时有何特点?把两题比较,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为什么第1题的商是三位数,而第2题的商是两位数?

4、揭示课题。

三、组织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算的。(重点检查除的顺序及首位商的书写位置。)

2、想想做做2

为了减少计算中的错误,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除了计算认真仔细,还要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出示第2题,每组练习一题,并验算。

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3

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每题的商是几位数,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两题的商哪一个大一些?

4、想想做做4

回忆这些图形的名称,同桌交流,并讨论计算边长的方法。

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问:你发现这三题的计算结果怎样?(渗透被除数不变,除数大商就小的规律。)

5、想想做做5、6

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后再进行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与同伴密切合作获得并掌握了除法的新知识,你能告诉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吗?还要提醒同学们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吗?

五、作业

想想做做3后两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2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每一步笔算的算理。

2、我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3、我还要在和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学习中,善于发现自己和同学的错误,并帮忙改正。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游戏教学法:在课前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根据区教研室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首次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找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发现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教师或同学的讲解。

我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出示了3xxjx 个口算题:232,2310,2312并一让学生猜测出第三个式子的结果,既复习巩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准备。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入课堂的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主题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能找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到自学指导中来。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例1中两个小朋友的想法,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样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让学生大胆的来说一说是否看懂了第一个小朋友的想法,为后面的笔算打下基础。

结合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是旧知,我就一笔带过;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到是几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从而突破难点。第三次联系第一个小朋友的想法,让学生理解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然后通过个别说,同桌互说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2、数学医院:医院来了两个人,请同学们帮它们诊断一下有什么病?(3分钟)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3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是“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增添了能使学生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用运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教学内容结构安排如下:

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体育场(估算)、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数学阅读 计算工具的演变、探索与发现(二)乘法结合律、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划方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课文第30-32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

(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计算吗?

(1) 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4) 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容易列出算式: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3 1 2                4 0 8                   4 7

×  5 4              ×  2 5               ×  2 1 0

1 2 4 8              2 0 4 0                   4 7

1 5 6 0                8 1 6                   9 4

1 6 8 4 8            1 0 2 0 0                 9 8 7 0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课文第33页的内容,及第34页的“练一练“)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1、实物投影呈现图片。

教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你有什么感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 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 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数据。

(3) 由小组派代表反馈交流结果。

由于图中没有具体数据信息,也没有呈现体育场的四周看台,所以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数据结果,只要有合理的估算方法,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允有50个座位,这个体育场可能有30个扑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允是2000人,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以上估算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1) 幻灯呈现: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2) 理解数量关系,列出解答版式。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根据课文插图,说出准确数)?

③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

(3) 估算版式结果。

一般情况下,学生把72看成70、28看成30来估算。

(4)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方便计算。

课文第34页“练一练“的第1,2,4题。

题中要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学生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版的字数。

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教学内容:

介绍电子计算器,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

(1) 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 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

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

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 。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 。显示屏就显示“1 2”。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1) 呈现计算题。

(2) 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

(3) 反馈计算结果。

(4) 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

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教学内容:

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目标:

1、 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 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师: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1) 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 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4)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5) 依据规律填得数。

(2) 反馈计算结果。

(3) 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 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1)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4)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

(2) 让学生在这个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取4个数字。

(4) “卖关子”。

教师:你到底是好孩子呢,还是坏孩子,老师可以从你选的4个数字中,推出来,你相信吗?

(5) 运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的四位数。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结果的四个数字得新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与最小的数,再次相减……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达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得到的最后结果如果是6174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6) 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学生发觉大家都是好孩子,笑了。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让学生通过自己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游戏的策略。

教学目标:

1、复习大数的读写、求近似数等第一单元的内容。

2、复习线与角的有关知识。

3、复习乘法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较大数、线与角、乘法简算。

第1、2题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大数,以提高收集数据信息的能力,使每个同学积极参与课堂复习。

第4、5题是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可独立完成,同桌相互检查。

第6题引导学生先直观判断,再用三角板等工具来验证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还是互相垂直。

第8题用乘法结合律、分配律进行简算。

第9题,可引导学生说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问题中蕴含有哪些数量关系。然后解答。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本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已学习口算乘法,学生清楚了口算乘法的方法,也为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打好了基础。由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会以此为突破口来提升我的教学效益。

根据教材编排和学生特点,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2、能够感受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并且要养成解决简单而实际的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念,建立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其中,第一点、第二点也是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计算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倍感枯燥、错误百出,但是计算又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解法、练习法、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目标和方法的确定,我将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孙悟空去蟠桃园偷桃子吃的图片,告诉同学们,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又想去蟠桃园偷桃子吃了,蟠桃园有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先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列式:45X12,重点是让学生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想想,假设蟠桃园有145棵桃树,每棵桃树上有12个桃子,请问蟠桃园有多少个桃子?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列算式,再指明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列式:145X12,从而揭示课题,既温故旧知也承接新知。

2、探索交流,建构新知。首先让学生估算一下145X12等于多少,再鼓励学生自己列出竖式,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老师再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时怎样乘?数位怎样对齐?最后怎样书写得数?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算法。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先要用两位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就得到计算结果了。

3、巩固练习,促进深化。

让学生独立快速地完成以下做一做,以此来巩固所学知识。

134176425237

12473682

4、课堂总结,课后练习。

通过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作为本节课的总结。

为了力求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我

设计如下板书。

总之,我是通过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也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

3、体验“速度×时间=路程”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应用数量关系解决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宇宙等方面)的运行速度,还有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1)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还可以说成:特快列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0千米。可以写成160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

3)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5)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速度?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独立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自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请每一位学生写出关系式,然后全班交流,交流时尽可能让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关系式,给他们以鼓励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正确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1、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2、潇潇每天早上跑步20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10米/分,潇潇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单位时间、速度的理解,巩固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正确解决问题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总结收获的过程中,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2、再()里填上“>”“<”或“=”

(1)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每天约跑步多少米?

(2)强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是多少米/分?

(3)强强每天早上大约跑步1800米,他的速度大约120米/分,需要跑多少分钟?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6

1.师:同学们,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青岛作为伙伴城市,当时为迎奥运,各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修建了高速公路,咱们一块儿去了解一下。

(出示窗3:青岛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2.师:根据这两条不同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2.自主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过估算,谁来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师:他把213看成整百数,结果是3000,那实际结果应该比3000怎么样?

生:实际结果大于3000,因为213比200大,所以结果应大于3000。

师:看来有同学遇到困难了,先来回顾一下,关于乘法的计算我们都学过哪些知识?

生: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整百数、整十数的口算。

师:我们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咱们认真听,有疑问就问。

生:213×5= 1065 213×10=2130 2130+1065 =3195(师板书)

生:我是把15拆成10和5,先用213×5= 1065然后213×10=2130,最后再相加,也是3195。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没学,拆开之后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就会算了。

师:原来他把15拆成10和5,这样就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一位数,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

再来看第二种:200×15=3000 13×15=195 3000 + 195 = 3195

生:我是先用200去乘15等于3000再用13乘15等于195,加起来就是3195。

生:这样就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整百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了。

生:我是把15分成3和5,先乘3再乘5,213×3=639,639×5 = 3195。

生:他把15分开,就可以变成我们学过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的确是这样,你和前两位同学的方法一样,都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的。

还有第四种:他是用竖式做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咱们没学,你是怎么想的?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篇7

《三位数乘两位数》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

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计算教学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上升的,最基础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支持了这样的发展提高。本节课的教学以复习为前提让学生通过旧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动脑,动眼,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在教学例题时,让学生尝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鼓励学生自己算。学生已经能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与三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两位数需要多乘一步,并把两次的部分积相加。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把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体会计算时的相同点,促进认知同化,完善认知结构。

1.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1、口算:

15×6=35×2=23×30=36×20=

42×19≈58×41≈

学生动手完成并思考:用竖式计算乘法你有哪些方法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下?

板书: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每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145×12=

3)、观察这算式,你发现和我们以前所学得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吗?〔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4)、你能运用估算知识猜一猜:李叔叔家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说一说你的想法?〔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6)、教师利用竖式进行讲解。

7)、小结。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本文的网址是http://www.zf133.com/a/5820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