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鲁迅课件 >

鲁迅课件(实用6篇)

鲁迅课件(实用6篇)

鲁迅课件。

教师上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履行职责的一种表现。现在正是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编写完善的教案课件可以确保重要内容不会被遗漏。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来编写教案课件呢?栏目小编特别推荐您阅读“鲁迅课件”,该资料精选了本页的要点内容,请您过去浏览一下!

鲁迅课件【篇1】

创意说明:

《雪》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不同雪景的描写,表现了张扬个性和勇于斗争的主题。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达到了非凡的表达效果。学生主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每位同学都见过雪景,都曾被它的纯洁所陶醉,也因它的漫天洁白、天地一色的气势所震撼。你们可曾想过面对同一雪景,不同人物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乞丐感到渺茫;诗人却会动情;游子身觉寂寞,孩子却感到快乐。为救国救民而弃医从文、以文章作武器而勇斗黑暗的鲁迅,面对雪景又是一番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描写的《雪》景世界。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速渎课文并完成:

1.圈出并借助工具书认读生字:凛冽 脂粉奁

2.文中写了哪些地方的雪景?这样安排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3.理解“暖国” “朔方”的含义。

三、细读品味

1.学生自己找出优美的语句,并朗读体会。

2.小组内朗读比赛。

3.班中交流朗读并评价。

四、语言赏析

1.学生组内交流语句、词语的优美之处。

2.教师点评。

五、研读探微

1.请同学们体会: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国”“朔方”的雪中分别去找)

2.作者更喜欢哪一种雪景?为什么?

六、师生小结本课收获

(语言特色、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小结)

七、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任选或另选一项活动:

1.搜集有关描写雪景的诗文,并朗读体会。

2.阅读鲁迅的《野草》。

鲁迅课件【篇2】

《回忆鲁迅先生》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主读课文。其中分析日常锁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品味文中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节选自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活的鲁迅”作为“人之子”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鲁迅课件【篇3】

(三)课文分析。

1.教师提问: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通过比较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热烈赞扬鲁迅奉献人民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比较人们对这两类人的不同态度入手,表达了作者和永远怀念鲁迅的人们的深厚感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

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想看。这是什么深奥的哲学?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

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四。老师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动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5个。老师的话:这首诗除了笔直、硬朗、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具有以下特点。

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这首诗中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用这种语言写的。

因此,他用人民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已声。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

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不是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的语言来阐释深刻的人生哲学,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主旋律。换句话说,他把自己的力量放在诗歌艺术形象的表达上。这无疑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基础。

例如: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赋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丰富形象的内容。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话有一节。两句话的字数大致相同。结构基本相同。它读起来容易,节奏感强。

每节两句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各节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释了第一节第一句;每节第二句从具体表现上解释了第一节第二句。第三部分从不同的结果进行相应的结释。

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推进结构,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 格式严谨,但并不刻意追求字句的完整性,而是基于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号。老师问: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认为,明确:主要采用对比写作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四)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笔直、硬朗、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三。这首诗的语言通俗、生动、简洁,体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民呼声。

四。这首诗充满了节奏美和节奏美。它有严格的格式,但并不刻意追求字句的完整性。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个。诗中也有注释,但这些注释包含在可视化的诗中。另一方面,在形象化的诗歌中,它又能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学内涵。

鲁迅课件【篇4】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坚持以“读”为课堂的主线,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涵咏,让学生学会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敏感。

二、教材分析:

《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写于1925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而北方还被封建军阀盘踞,处于一片寒冻之中。居住在北京的鲁迅在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中,用他犀利的文字顽强的斗争着,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雪》的构思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我们学习本文,就是引领学生去感悟这种感情,理解这种匠心。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两地雪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3、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

四、教学方法: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雪)同学们还学过哪些写雪的诗句呀?同样是写雪,但诗人抒发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那么对于鲁迅先生收录在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雪,我们会读出怎样的情感,怎样的内涵呢?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文学常识:

(2)积累生字词

(3)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伴随着课文的配乐朗读,一起去聆听这位文学大师的内心独白吧!听完了朗读,谁能告诉大家文章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板书:江南的雪景朔方的雪景)

(三)合作探究,赏析美文

(1)、反复研读课文,体会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特点的深切涵义分别是什么?

1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塑雪罗汉。

女生齐读课文1——3段,用深情欢乐优美和缓的语调来读,反复读,读出童年的欢乐,读出作者对

故乡的怀念,读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

2、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地奋飞

男生齐读4——6段。读出气势,在读中领会作者压抑不住的战斗激情。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1、作者对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感情态度是什么样的,然后结合课文中具体语句说说。

师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对美丽多彩的江南的雪怀有一种眷恋、渴望、快乐、童真童趣而对独立、有活力、有精神的朔方的雪怀有一种赞颂、敬仰之情。

分析总结:作者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表现对美好快乐生活的眷恋和渴望;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的雪,表现对寒冷的环境的反抗,对不惧孤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2、归结主题:本文通过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四)关键词语的品味

(研讨课后练习二)学生结组交流,畅所欲言。明确: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江南的雪孕育着的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雨是雪的初始防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描绘一下你童年的雪景与现在的雪景,体味你投入的情感是否不同。

六、教学反思:

学习《雪》,我首先注重了学生对本文读的训练。是该读得深情欢快还是要气势磅礴,让学生们先弄明白。其次我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在合作中赏析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地进行了改写了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由文到诗的美感,情感、领悟能力都得到进一步升华。

附:板书

鲁迅课件【篇5】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整体感知。

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你能根据课题提出自学要求吗?

⑴ 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1、自学全文,思考:

⑴ 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试加小标题。

⑵ 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优秀品质?划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思考;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2、反馈。

3、根据五件事来分段。

4、你觉得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师小黑板出示生字新词。自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了解部分词义。

1、师简单介绍单元提示。

2、根据单元提示要求,学生读第一段。

3、你产生了什么问题?

4、你理解爱戴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划出句子,读。

5、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段中解决了吗?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在课文的哪部分中?

在二至五段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6、理清第一段与二至五段之间的果因关系。

7、在这一段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学生谈谈。

8、朗读本段。注意最后一句话的递进关系。

追悼鲁迅讲碰壁为自己想得少,

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鲁迅课件【篇6】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设计理念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

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

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5、“助阵”一词应该怎样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步骤

1、说鲁迅

情境设置:读网上一篇介绍鲁迅生平的文章(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具体内容略)

有人对鲁迅推崇备至,有人对鲁迅不屑一顾,你是怎样看待鲁迅的呢?

(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争辩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重心。另外,可以顺势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灵活处理背景知识介绍这一环节。当然,这只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种。总之,此步骤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状况,及时调整教学。)

2、与文本交流。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的平台,离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就失去了赖以提高的精神和知识资源。

第一读——精读。读字词、读注释,熟悉内容。(本文多用史料,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在导入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些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顺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文章,要充分利用注释,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读时要勾画疑难之处。)

第二读——速读。概括内容,画关键语句。(学生读过一遍后,再读往往容易疲倦或反感。但是这篇文章需要多读才行。由此,怎样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采用问题带动法,用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第三读——跳读。细化问题,展开对话: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明确:它燃起了鲁迅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替先驱者助威、推动革命的思想和生活的激情。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明确:虽然鲁迅只是主观上支持新文化运动,但他的创作却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③鲁迅在这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明确:鲁迅一直抄碑,别的什么事都不管。

④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明确:鲁迅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后,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乱,又加上不幸婚姻的束缚,陷入了彷徨的境地。

⑤“助阵”的观点表明了鲁迅怎样的想法?明确:表明了鲁迅当时对提倡白话文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要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⑥作者对鲁迅说要把他写成“人”(见课后“相关链接”一),那么,在作者的笔下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鲁迅也有迷惘的时候,并非未卜先知的导师。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能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此步骤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是对文本的一种尊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讨论中一般都能够解决。)

⑦结合步骤一的讨论,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3、拓展运用

①寻找其他关于鲁迅的传记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作者塑造的鲁迅形象和塑造手法的异同。)

②你是怎样看待下列人物的?人物:苏轼曾国藩拿破仑(以上只是随意列举几个,教师自己可以列举很多。通过这个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学习运用可靠材料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方法。)

资料链接

前期的作品之中,《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乙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头发的故事》亦是随笔体;惟《风波》与《故乡》实不可多得作品。……集中有几篇是不能称为小说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成仿吾《〈呐喊〉的评论》)

鲁迅,以及他所领导的革命的作家们,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文艺封建意识的传统,用革命的人文主义唤醒了沉睡的现实的灵魂。由于他,文艺形象里面出现了人民的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同时也鲜明地被画出了这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不得不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苦斗的命运。处女作《狂人日记》,那立意,是为了叫出自我的燃烧的战斗要求,也是为了揭开社会的丑恶的实际。(《胡风论阿Q》)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43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