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祝福logo
地图 > 祝福语 > 范文大全 > 乘法结合律教案 >

乘法结合律教案8篇

乘法结合律教案8篇

乘法结合律教案。

导师們需為每堂課備有教案課件,每位導師都需認真備有自己的教案課件。設計教案需結合導師教學風格和特點,大家是不是擔心寫不好教案課件?希望這篇「乘法结合律教案」能夠為您解決問題提供幫助,建議將此網頁加入收藏夾以方便瀏覽!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1】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学生的观察、验证、归纳、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1.猜谜激趣,唤醒旧知。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口述谜语,以猜谜的形式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出是纽扣之后,教师顺势牵引到数学学习中,让学生回忆:在数学学习中,哪个知识点涉及到交换位置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同时也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埋下伏笔。

2.知识迁移,探究体验。

探究数学规律是有过程的,对于这个过程的认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的,对学生已有的体验和感受及时地归纳总结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计算作铺垫。

师:弟兄四五个,各有各的家,有谁走错门,让人笑掉牙。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什么?(生积极举手,低声喊“纽扣”)

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纽扣?(纽扣扣错了,衣服穿出去会很难看,会让人笑话)

师:纽扣交换了位置,就会产生笑话,我们刚学的加法运算定律也和交换位置有关。谁能将加法交换律说给同学们听听?(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乘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与乘法有关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谜语拉开学习的序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以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探索规律作好了知识铺垫。

1.解读主题图,引出例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观察主题图,说一说,主题图中给出了哪些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你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问题?

①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2.教学乘法交换律。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4)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

方法二25×4。

师: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生2:我列举的算式是8×25=25×8=200。

师: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学生总结,教师引导,课件出示后学生齐读,师板书: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5)你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学生汇报用字母表示:a×b=b×a)

(6)我们在原来的学习中用过乘法交换律吗?(用过,在进行乘法验算时)

(7)反馈练习。

①下面有两道题需要同学们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填空。(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一排的两道题)

②数学小游戏。

师:同学们的表现不错,所以老师决定做游戏奖励你们,这里有几道题,如果你认为这道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就举手,如果你认为这道题没有运用乘法交换律就不举手。

3.教学乘法结合律。

师: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也有交换律,那么乘法还可能有什么运算定律?选择例6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一下。

(2)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呢?(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3)先想一想,再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可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方法二先求每组要浇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4)在这两个算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根据课件出示的活动卡,小组合作寻找规律。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算式的数字、运算符号、数字顺序、结果都相同,只有运算顺序不同。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我们还举例进行了验证,如(30×5)×4=30×(5×4),125×(8×4)=(125×8)×4。

小组4:我们小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根据加法结合律我们给这个规律起了个名字,叫乘法结合律。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成果真不少,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结合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6)反馈练习。

教材25页“做一做”中第二排的两道题。

设计意图: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关注了学生探究的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2】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1.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

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如果用a、b代表两个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学生加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办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策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如果用a、b、c代表三个数,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学生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十三的第13-16题。

1.第13题,是要求学生按照运算定律来判断哪些算式是正确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再集体讨论哪些是正确的,还要说一说为什么。其中第2、3小题符合加法交换律,第4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都是正确的;第6小题因为交换的是两个因数是正确的。第1小题和第5小题,虽然等号两边算出的结果相等,但不符合运算定律。

2.第14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这一道题中的第1、3、4小题都是正确的,第1和策4小题都符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3小题符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小题是不对的,这一题先计算的是16和49然后才能把两个乘积加起来,如果把6和4交换,它既不符合加法交换律,也不符合乘法交换律,所以这个算式是不正确的。

3.第1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4.第16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造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着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7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3】

老师通过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乘法结合侓的探索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扯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表明达到了教学目标。以下是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通过乘法结合律公式的推导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结合教学中具体的教学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初步体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做口算题。

2×550×225×48×12540×25

通过刚才的口算题,你们很快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根据同学的回答总结出:5和2是一对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十;25和4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百;125和8是好朋友,它们相乘等于一千。

教师板书:5×225×4125×8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三对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同学们在干什么?上节课我们根据这副图的信息提出四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解决第三个问题。

板书: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知道哪几个信息?

3、小组合作,列出综合式。

学生做完后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一种思路是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另一种思路是先求一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组一共浇多少桶水。)

板书:25×5×225×(5×2)

=125×2=25×10

=250(桶)=250(桶)

答:一共要浇250桶水。

4、讨论、比较。

提问:

(1)这两个算式都有道理,而且它们的结果是相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是相等关系。)

板书:25×5×2=25×(5×2)

(2)等号左边和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议论后得出:等式两边算式中的3个因数一样,都是25,5和2;它们的运算符号是一样的,都是乘号。

(3)那它们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

它们的运算顺序不一样,左边算式要把前2个数相乘,右边算式因为有小括号,所以要先算后边小括号里面的。

(4)哪个算式计算起来更简便呢?

师概括并启发提问:

这两个算式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一样,但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的呢?

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如:

3×6×5=3×(6×5)

7×4×20=7×(20×4)

25×8×4=25×(8×4)

启发提问: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等式的因数一样吗?(一样的)

(2)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不一样的)

(3)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明确:三个等式左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

(4)三个等式右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议论后得出:三个等式右边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5)它们每个等式左右两边运算顺序不一样,但它们的积呢?(积是一样的)

师概括:通过刚才的计算、讨论,看来咱们发现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有规律性的。

6、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咱们再观察一下,在乘法中,三个数相乘,可以怎么算?还可以怎么算?

学生议论。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并板书: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公式表示定律。

启发学生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因数,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板书:(a×b)×c=a×(b×c)

师概括:我们学习了乘法交换律,可以改变乘法中的两个因数的位置,今天我们学习乘法结合律可以改变乘法运算当中的运算顺序,它们的积都是不变的。

8、看教科书,讨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

9、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计算43×25×425×43×4

先让同学独立计算,然后讨论,明确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0、练一练

完成35页下面的“做一做”的第二题,请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六第2题。

2、用简便方法计算。

42×125×825×17×4(25×125)×(8×4)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的例3、第61页的例4和例5,完成练习十三的第611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

1.教师出示应用题一个呀养蜂组养把105箱蜜蜂,平均每箱蜜蜂每年可以产蜂蜜76千克。这个养蜂组一年生产蜂蜜大约多少千克?

让学生先默读题目,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学生做完以后,教师提问:

你是怎样做的?

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而不用加法计算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实际求的是105个76千克是多少,很明显,如果我们用加法计算是非常麻烦的,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非常简便。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1)136947=947()(2)3581002=1002()

(3)68+321+79=68+()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二、新课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的第2题的第(3)小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使原来的计算变得容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乘法结合律。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1.教学例3

(1)教师出示例3,并贴出例3的插图,请一名学生读题,提问:

怎样求一共有多个少乒乓球?怎样列式?(可以先求出第一排有多少个乒乓球,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

怎样表示先求第一排乒乓球的个数,再求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呢?(可以在54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是40个。)

还可以怎样求?怎样列式?(还可以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乒乓球,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怎样表示先求出一共有多少袋,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呢?(可以在42的外面加一个括号,即5(42)。最后的结果也是40个。)

这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是怎样?

教师: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40个,说明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54)2=5(42)

比较一个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等号左面是5、4、2三个数相乘,等号右边也是这三个数相乘。)

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乘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是先把5和4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2相乘;等号右边是先把4和2相乘,然后再用乘得的积与5相乘。)

教师:5、4和2三个数相乘,先把5和4相乘,再同2相乘;或者先把4和2相乘,再同5相乘,按这两种顺序所乘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乘积不变。

(1)再出示两组算式:(154)10○15(410)

(1258)5○125(85)

先看第一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算算看。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什么?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15、4和10这三个数相乘,先把15和4相乘,再同10相乘;或者先把4和10相乘,再同15相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再观察第二组,圆圈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圆圈里面一个等号。

等号两边相等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上面三个算式

教师:上面我们看了三个等式,仔细分析一下这三个等式,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的两边都是几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中,等号两边的三个数相同吗?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右边的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乘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每个等式左右两边乘的顺序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果呢?

谁能把我们刚才说的概括一下?多让几个学生发言。

教师:把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凑起来就很完全了。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看例2后面的结语,先请一个同学读一遍,再让全体学生齐读。

接着,教师指出这就叫做乘法结合律,并板书: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教师提问: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示示?

乘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如果分别用a、b、c表示三个数,怎样用这三个数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ab)c=a(bc)

等号的左边表示什么?(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

等号的右边表示什么?(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着,说明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5)做第61页前半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自己的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写的。

教师:应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地,应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也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教学例4

出示例4:43254

如果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想一想,怎样计算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根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算254?(因为25乘以4得整百数)

教师板书:43254

=43(254)

=43100

=4300

教师: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43(254)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教学例5

出示例5:计算25434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让学生自己试算。然后集体核对,教师边听边板书,当板书43254这一步时,提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当板书43(254)时提问:

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最后,教师指出以后我们在计算这样的题目时,简算的过程可以省略。

例5还还有没有其它算法?(还可以先交换43和4的位置,然后先算25乘以4,再算乘以43。)

4.比较例4和例5

在计算例4和例5时,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哪些不同?让学生讨论。

教题:例4在计算时没有调换乘数的位置,只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例5要先算25和4相乘,先要应用乘法交换律把25和4调换到一起,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把25和4相乘,才能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1页最后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做才能计算简便,然后再逐题讨论。

第一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算4乘以5,再同27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第二小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先把8和7交换位置,再算8和25相乘,然后再和7相乘,应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第三小题?(因为25和4相乘得100,所以先把12改写成8乘以4,再算25和4相乘,然后再把100和3相乘,应用了乘法结合律。)

2.做练习十三的第69题。

(1)做第6、7、8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第8题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9题。做的时候要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0、11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5】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3335页中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相关简便运算后学习的。我主要是从下面几个环节展开教学的。

1、复习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共同回忆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实际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它们的基本原理一样,只是所处的运算不同。我在教学中,就充分把握这一点,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迁移新知,自主探究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还进行了诸如25,254,1258,205,这样的口算题训练,其目的之一是通过这组口算题的练习,明确这些题目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乘法运算,而且积是整十或整百或整千数,为后面运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奠定了基础,其目的之二是通过这一组乘法口算,揭示今天的学习内容。

2、探究新知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探究解决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和一共要浇多少桶水?这两个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对两种方法的比较,归纳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随后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刚刚学到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巩固练习主要穿插在各个知识点的教学之后,及时反馈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注重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过程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如。

1、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

2、教学语言还要注意精炼,有时还是喜欢重复学生的回答。

3、要注意多媒体运用和板书的有机结合。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多听课,多学习。学习优秀教师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和课堂效率。

2、加强同科组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易混点,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教学重点:

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

发现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口算练习

一、谈话导入

S: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许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探索,看看我们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二、给出图片,发现规律

S:济南长途汽车站里一片繁忙,人来车往,济南汽车站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华第一站。老师这里,有20xx年济南汽车站一天中中巴和大巴运送旅客的情况分析,你能看的懂这个表格吗?

T:能。

S:好,那谁能说说表格告诉了你什么信息呢?

T:中巴每天发车960辆,平均每车20人,大巴每天发车640辆,平均每车36人。

S: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那谁能根据这些信息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T:中巴一天运送多少人?

S:哦,我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替他解答解答?

T:96020

S:咱们同学太聪明了,那老师提高个难度,想让你们帮老师算算中巴车周一到周五共运送乘客多少人呢?你们能解答出来吗?

T:能。

S:好,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练习纸,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纸上。

(找两位同学到黑板板书他们不同的做法,然后分别让他们解释为什么这么做。)

S: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是怎么算的。

T:先算出中巴车一天运送乘客多少,然后再乘以5,计算出五天共运送乘客多少。

S:哦,你真棒,那另一位同学你是怎么想的呢?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T:我先算出一辆中巴车五天运送多少乘客,然后乘以总共有多少辆,就得出总共运送多少人。

S:解释的太棒了,(教师同时将两种算式抄在黑板左上部分)我相信大家也都听懂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同学们找到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既然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那两个式子之间我能不能用=连接?

T:能。

S:好,现在同学们来观察一下,你能发现这两个式子有什么异同点吗?

T:相同点是三个数相乘,并且结果相同。

S:你的眼睛真是雪亮雪亮的,这么快就发现了相同点,那同学们再找找有什么不同点呢?

T:第一个式子是前两个数先相乘,然后再乘第三个数,第二个式子是后两个式子先乘,再乘以第一个数。

S:同学们太棒了,这么快就找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哦,这好像是一个规律,哪位同学可以起来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

S: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先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T:那是不是所有的式子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不能举出个类似的式子来验证一下呢?同学们先自己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交流好的小组坐好。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三、组展示,验证猜想

T:看来大家想法很多,讨论的这么激烈,谁想上来给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小组交流的内容呢?

(师投影展示生举出来的例子)

T:哦,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不少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发现的规律啊。这也说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确实是存在的。前面我们刚学了用字母表示数,那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这个规律呢?

S:(ab)c=a(bc)

T:同学们怎么这么聪明啊?那大家再想想,前面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既然乘法中存在结合律,那会不会存在着交换律呢?

S:会。

T:光说老师可不相信你们,你们能举出来个例子吗?

S:12=21

S:211=112

T:这样的例子我们能不能举完啊?

S:不能。

T:那我们又用大量的实例来证明了乘法中,同样也存在着交换律。谁能用字母来表示表示呢?

S:ab=ba

T:看来咱们同学都是些聪明的人,这么快就发现了乘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其实数学中,我们不止从最后的结论中学习到知识,我们还可以从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回想我们刚才学习的过程,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T:首先,我们通过观察例子,发现了规律;然后,我们猜想出来了规律,然后举出了大量的实例来验证规律,最后,得到了结论。这就是我们数学研究的一般思路。

四、理解规律,运用规律

T:同学们真棒!学了马上就会用。有的同学该问老师了,我们都会了乘法运算,那还费劲学这个运算律干什么呢?我们来看这一题,12578,你能用简便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

(找一位同学到黑板板书)

T:同学们坐的差不多了,我们来看我们班的xxx的做法,你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S:将125和8先乘,就能得到整数1000,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了。

T:哦,把125和8先乘,得到整数,这样计算就简便了,那为什么能把8和7交换位置啊?

S:因为运用了乘法的交换律。

T:同学们能不能想想我们以前的什么知识运用到了乘法的交换律?

T:想不起来了?老师来提请你吧。前面我们运用了交换律的方法将两个因数交换位置再乘一次来检验结果对不对,而且我们在乘法口诀中也涉及到了乘法的交换律,例如,七八五十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算式?

S:78=56,87=56

T:这里,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乘法交换律了。

T:好了,学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些练习题检测一下吧。

五、课堂练习

1、(1)23254(2)40235

2、一套书有15本,每本定价9元,小明要买4套这样的书,一共需要多少钱?

3、风华小学六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个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六、小结

T:这节课同学们都学的非常认真,那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7】

教学内容:练习五的第6-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培养能力。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运算定律用的复习题写在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所学过的运算定律

教师出示复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出适当的数。

1.26305=305()

2.(2468)125=246(8)

3.214+678=678+()

4.225+(75+437)=(225+75)十()

先让学生看清题目,再提问:

第一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说,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什么不变?

第二小题呢?乘法结合律说,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还可以怎样乘,它们的积不变?

第三小题,横线上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第四小题呢?

乘法和加法都有交换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以后,教师指出:乘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都是交换了要计算的两个数的位置,交换前和交换后计算的结果都不变,只是加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和相等;乘法交换律交换的是两个因数,交换前与交换后两个数的积相等。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让学生独立说出:乘法结合律和加法结合律都是说的三个数的运算规律,乘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加法结合律是先把第一-个数、第二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第二个数、第三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结合律:(ab)c=a(bc)

二、做练习五的第6一8题

1.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看题,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核对。核对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比较一下怎样做更简便。

3.第8题,先让一名学生读题,再提问:

这道题有什么要求?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明确指出:这道题在填表时,都要把每组的数和第一组的数比较一下,再看一看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书上。

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选作题和思考题

第10题,学生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想:小丽所在的一行有多少人?因为从前面数小丽是第9,从后面数小丽是第11,所以小丽所在的一行有9+11-1=19(人),因为4行的人数同样多,所以一共有194=76(人)。

第11题,这道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当学生用一种方法做出后,还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算法。这道题可以这样做:

(24+24+8)85

.2485+(24+8)85

第3l页上的思考题.

四、作业

练习五的第9题。

乘法结合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的内容及公式。

能力目标: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达到简便计算;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渗透规律的发现,难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自觉探索的精神,并在探索中体验到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对综合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提出新问题

1.复习上节课,巩固交换律

上节课学了什么?乘法交换律有什么内容?公式?

2.回忆方法

师:谁还知道我们昨天是怎样想到乘法交换律的?

生:从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

3.引发相关旧知,提出新问题

加法还有一个规律?

(根据生答板书:结合律(a+b)+c=a+(b+c))

师:谁能从这里马上得到启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是不是乘法也具有这个规律?

师:用公式表达(板书)(ab)c=a(bc)?

师:你们是不是也想了解这个问题?这节课还是让你们自己去研究。

二.提出探究方法,下达探究任务

1.回忆方法

我们还记得上节课是怎样证明公式的?(举例子)

2.提出探究任务:

(1)举大量例子证明

(2)得出结论后,小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3)派代表汇报。

三.小组探究

四.汇报,(验证规律,肯定规律,总结规律内容)

1.验证规律

生举例,师板书,生用话说说例子。

2.肯定规律,揭题。

3.总结规律内容

(1)生试着总结

(2)小组合作完成规律P92

(3)齐读规律,默背规律。

五.应用

1.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组,算一算。

甲组乙组

1325413254

2115221152

125(82)125(82)

5(12100)5(12100)

(1)选择哪一组,为什么?

(2)今后看到甲组怎么做?(板书方法)根据什么这样做?

2.完成练习1P83

3.用简便方法计算:2345256486125

4.聪明题:25125(48)

六.总结

七.作业

探究任务:

(1)举大量例子证明

(2)得出结论后,小小组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规律。

(3)派代表汇报。

想一想,你会选择哪组,算一算。

甲组乙组

1325413254

2115221152

125(82)125(82)

5(12100)5(12100)

用简便方法计算:2345256486125

聪明题:25125(48)


本文的网址是//www.zf133.com/a/5741300.html